《长妈妈与山海经》读后感

2024-05-06

《长妈妈与山海经》读后感(精选12篇)

篇1:《长妈妈与山海经》读后感

[《长妈妈与山海经》读后感]

寒假读了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长妈妈与山海经》读后感。《朝花夕拾》是作者追怀青少年时代的往事而作的,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诚挚的怀念,又真实的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角。

其中,让我较有感触的是忆述鲁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情景的《阿长与山海经》,在幼年的鲁迅眼里,长妈妈爽直多嘴,有些迷信,强调很多繁琐的礼节。但是她又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事,譬如买到《山海经》。对于长妈妈的描写,鲁迅只挑了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长妈妈睡觉时伸开手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占领全床;长妈妈切切察察说话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己的鼻尖等,简单的几处描绘,就活画了长妈妈的个性特征,读后感《《长妈妈与山海经》读后感》。

文章开头先是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而后着重写了鲁迅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最初,鲁迅因为她的迷信思想和习惯对她有些反感,后来听了她年轻时的经历,变得有了敬意,也开始理解她的一些习惯。但在知道长妈妈谋害了自己的隐鼠之后,鲁迅的这种敬意完全消失了。再后,鲁迅想要却得不到的《山海经》,长妈妈居然给他买来了,这又使他对长妈妈充满敬意。

文中对于长妈妈给我买来的《山海经》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粗拙的纸张,低劣的图画。即使如此,却依然让鲁迅记忆犹新,这说明长妈妈对于他的影响之大,他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深。

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鲁迅这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不要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再后悔曾经的所作所为。

篇2:《长妈妈与山海经》读后感

小鲁迅非常喜欢《山海经》,非常想得到它。当长妈妈向小鲁迅询问时,他便把这事告诉了长妈妈。

一天,长妈妈告假回家了,她却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寻思着小主人给她说的喜欢什么书的事,于是她就马不停滴地来到了十几里外的小镇上。

长妈妈沿着街道寻找书店,好容易找到了一家书店,店里面挤满了人,她不识字,只好挤到老板面前,老板正忙得不亦乐乎,长妈妈大声地问:“老板,有没有‘三哼经’?”正埋头找书的老板愣住了,惊讶地问:“这是什么书?我怎么没听说过?”.

因为人太多了,老板没有过多地搭理长妈妈,就去应付其他顾客了。长妈妈失落地走出了书店,自言自语道:“难道不是‘三哼经’吗?怎么会没有呢?是不是我记错了?”

于是长妈妈继续寻找书店,她嘴里不停地嘟哝着“三哼经”,生怕自己给忘了。今天这风刮得真大,长妈妈裹紧了衣服,在风中蹒跚着继续寻找。她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后,在一个胡同的角落里有一个隐蔽的书店,她带着希望与不安走进了书店。

这个店里有点冷清,店主人是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他戴着金色的眼镜,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看起来他是一位有学问的人。

长妈妈小心翼翼地走进去,低声问道:“老先生,请问您这儿有‘三哼经’吗?”老先生一愣神,仔细打量了一下长妈妈,若有所思,他起身走到走到最里面的.书架,好一阵子后,他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拍打着书上的灰尘,走到长妈妈面前,说到:“您说的是这本‘山海经’?”长妈妈从老先生手里把书抢了过来,翻开一看,里面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长妈妈看了一遍又一遍,再三确定后,向店主人买下了这四本小书,她十分开心地走出书店,心想:小哥一定会很开心的。

篇3:《长妈妈与山海经》读后感

在我印象中,“长娘娘”一直就是病怏怏的模样。田里的农活基本上与她绝缘。据说是如果晒到太阳,她的头就要晕的。没有办法,只能干些室内的,并且是轻便的活。而农忙时节,管村里的十多个小孩,也就成了她最重的活了。她也就成了重要人物了。

既然是重要人物,也就要干成点大事儿。别看她平时走路慢吞吞的,管起小孩来,应该还是有一手的。她哄孩子的办法就是讲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她讲“施相公智斗老娘舅”的故事。

一讲起故事来,老太太手舞足蹈,口水四溅:施相公,是个孤儿,寄住在舅舅家里,舅舅对他很苛刻,饭不给他吃饱,还要让他不停地干活,于是他在放牛时,把舅舅家的牛杀了吃掉了。哇塞,听到这里,小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这怎么可能?然后,长娘娘会慢慢地说出秘密:施相公是个半仙。原来如此!那牛吃掉了,舅舅那里怎么交待?长娘娘继续讲着:施相公把牛尾巴塞进石头缝里,然后去叫舅舅来,哭丧着脸说,牛钻进石头缝里不肯出来……谁信呢?可这时,石头缝里传出牛“哞哞”的叫声,于是舅舅叫人揪着牛尾巴,死命拉,最后只拉出了一根牛尾巴。哈哈,舅舅不知道外甥是个半仙,吃了个闷亏……

这个时候,长娘娘讲故事的声音戛然而止,剩下十几双小眼睛,眨巴着看着她,等着她继续把故事讲下去……但此时,另一种声音从她嘴里响起,那是唱歌的声音:一个姑娘生得7寸长,蹲在茄秧底下乘风凉,被个长脚蚂蚁扛着去,笑煞亲夫哭死娘。小孩子怎么听得懂她唱什么,于是,长娘娘就给孩子们解释起来:这叫唱山歌!然后把意思讲给我们听,大家似懂非懂,但之后的产生后续的影响是:孩子们对茄子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之后,她又关照我们,茄秧底下是一块神奇的地方,因为每年的七月半(中元节)的前几天,死去的老祖宗们会从阴曹地府回到家里过节。那些老祖宗们,被称为“七月半的忙人”。他们会把衣服晾在茄秧底下,所以在七月半节气里,别去碰茄子秧,不然的话,老祖宗发起火来,人要生病的。

但孩子们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你说不许碰,偏要去看个究竟。那时,如果看到有小蜘蛛在织网,几个孩子就会坐在地上研究研究,分析一下那是否是老祖宗的衣服,该不该碰,研究的结果,还是不碰为妙!如果此时,如有泥哥多或者癞蛤蟆跳过,小孩们马上会兴奋起来:这是XXX家的老祖宗来了……神秘感和欢笑声,充满了孩子们的心间。

现如今,长娘娘也已成古人。我时常想,一个只字不识的老人,她怎么会有那样多故事,讲起来还头头是道?我想这应该也算是传说中田畈里的文化吧。

篇4: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文章重点写了我小时候和丈母娘的经历。长妈妈是保姆,我对她的印象这么深,可见我对她的感情很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下我对丈母娘的感情变化。一开始我不太尊敬她,结果我对她又有了新的敬意。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一个下雨天的下午,我第一次读《阿长与山海经》这句话,觉得这个长妈妈的形象不一样,之后两三次慢慢品尝其中的情趣。

文章重点写了我小时候和丈母娘的经历。长妈妈是保姆,我对她的印象这么深,可见我对她的感情很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下我对丈母娘的感情变化。一开始我不太尊敬她,喜欢切忌地观察她,给读者留下了对她的初步印象。但是我有一段时间对她表示了前所未有的敬意。这次丈母娘的话让我意外。不得不感到惊讶。而且上面对我讨厌她的“大字形”睡眠有很好的说明。我对她的感情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我又向她表示了新的敬意。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显然,这是文章主体,最后的敬意是她谋害银鼠,完全消失了,那里谋害银鼠的怨恨完全消失了。

丈母娘是经历过苍山的人。那里不仅突出了她的迷信、繁琐的礼仪和她伟大的神力,而且是别人不想做或不能做的人,但她成功了。(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信仰)很好地概括了人物形象。我对丈母娘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主体的掌握和最终对她的追悼、祝福都可以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述上或议论上,前后呼应,如写三次“大字形”,谋害银鼠的怨恨,朴素中有一点情趣,使读者能够仔细体会。

篇5:《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女工,她是一个性格朴实,豪放甚至粗俗的下级劳动人民。睡觉摆大字,喜欢切察切察,迷信,且对小事妄加议论。长妈妈,似乎就完完全全一个不招人喜爱的妇女。但是她也有为人着想的一面。当鲁迅为得到《山海经》而念念不忘时,阿长却特意告假回乡,为他买来《山海经》。他对阿长感激不至,将这几小本做工粗劣的书,称作宝书。由此可看出,鲁迅对阿长的爱,以及阿长对鲁迅的关心。

的确,一开始读到阿长这个人物时,我很不以为然,认为她就是一个长舌妇,一个有着封建思想的粗俗人民。读完全章时,我的观点发生了改变,我发现阿长其实也有她所爱的生活,想要的日子,所关爱的人。她会为了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为鲁迅买到《山海经》。她或许粗俗不堪,或许切察切察,或许思想落后。但她有一颗善良、友爱的心。那些粗莽举止,不过是受了封建思想迫害的结果,她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而已

篇6: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对阿长和鲁迅先生有了新的认识。长妈妈医生不行,又渴望生活平安的劳动妇女。虽然粗俗、没有文化又好惹事端,但她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奇迹般的给小鲁迅买回了他梦寐以求的《山海经》。而鲁迅先生善于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能够捕捉到生活中一些精彩,有很容易被忽略的洗劫。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总是文采飞扬,充满情趣又令人回味无穷。

我们应该学阿长的善良和热心,更应该学习鲁迅先生,要有一双善于发展的眼睛。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2

读了“阿长与《山海经》”后,人们都会被鲁迅笔下的这位普通的劳动妇女——长妈妈所打动,她虽没多高的文化,却有着朴实的情感和心灵;她虽只是个保姆,却对鲁迅有着母亲般的爱护和关怀,给鲁迅孤寂的童年以温暖,使鲁迅在失望中得到一丝乐趣;保姆虽只是她的职业,但她有着超出职业的尽心付出,把鲁迅当成亲生孩子一样,这些还不足令人们所感动?

长妈妈虽不是鲁迅的母亲,但她十分关心鲁迅,教了他许许多多的道理,还完成了鲁迅要《山海经》的愿望。长妈妈是位不怕麻烦的人,别人不肯或不能做的,但她做到了,这或许就是鲁迅忘记自己银鼠被害的痛苦及睡觉的位子很小被长妈妈占掉一大半的苦恼并使他对长妈妈有了新的敬意的原因吧!长妈妈还很执著,自己觉得对的,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还是坚持着,总而言之,她还是位很热心的人。

现在的人,大多都很怕麻烦,而也有长妈妈一样不怕麻烦只为帮助别人的人,我真心希望这种人逐渐多起来,让这世间充满爱,冒出更多的长妈妈。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3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本文中,作者对长妈妈不做外形描写,而是集中写她的某些特点,从而凸显她的神态和精神。鲁迅通过一些细枝末节的刻画,颇为集中地汇映出长妈妈的愚昧无知,落后陈腐但却善良的心灵。

就在她教给小主人的许多道理和不许这样或那样的管教中都微妙的表现出她对“我”的钟爱,在这艺术手法上,有点类似以藏为露的含蓄。其实,在家里,只有她真正关心“我”,了解“我”,这一心意就在购买《山海经》的情节中猛然外露了。

这篇文章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思念与不舍之情。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4

《阿长与<山海经>》,是我在读了《朝花夕拾》后,印象最深的一篇。

一开始,文章讲述了作者保姆“长妈妈”的种种“不好”:迂腐的习俗,睡时的不雅,且还踩死了自己最爱的隐鼠。这些,都让作者对她非常的不满意、不喜欢。故事的转折,是阿长买来了作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他非常高兴,从而对阿长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章的情感表达十分的曲折、细腻:作者一开始不喜欢阿长,后因长毛的故事又对她产生了敬意,再因踩死隐鼠而讨厌、憎恶她,最后又因买来《山海经》而对她充满由衷的敬意。

我很喜欢阿长,她又矮又胖的体型让人感到十分的亲切,从鲁迅对她的情感变化中,阿长的形象也在我心中一点一点放大。她虽然迷信流俗,但一直十分善良,善解人意。她的很多唠叨,其实都是对孩子的耐心管教。这也许有点烦人,但从中都能看出她对鲁迅的疼爱和照顾。这些,慢慢得,让她有了一种“母亲”的形象。而鲁迅,当时因为年纪小,并没有懂得阿长对他的爱,只是莫名觉得她有一种特殊的神力——别人做不到的事,她都能做到。等人到中年,经历诸多,才对阿长的“神力”有了更为真切、深刻的体味,从而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对阿长深深的思念和感谢。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5

阿长,一个并不华丽却温暖的名字,我不知道她拥有什么,哦,还有那颗纯朴,善良的心。

这篇文章讲的是鲁迅对儿时保姆“阿长”的回忆,她不仅不识字,还有些迷信愚昧,连真实的姓名都不为人知,然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阿长”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变得不普通,不平凡了,甚至拥有伟大的神力了!

读了这篇文章,知道了阿长长什么样子后,我有些失望,在我印象里,阿长这个名字,应该是一个温柔,纤瘦的形象,可是,却偏偏是一个又矮又胖,唠唠叨叨的老妈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形象,才让我感受到这篇文章是真实的。

长妈妈有些习惯很招人烦:唠唠叨叨,“大”字形睡姿,种种封建古怪礼节……文章并没有介绍阿长怎么怎么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活在生活中的阿长,慢慢地,我对她有了好感,她相信许愿,相信梦想,带着一颗纯真的心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生活。

最令人感动的,就是长妈妈买《山海经》那段了,一般来说,识字的人都很难买到书,谁知道她走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她竟然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她是怎么向别人打听这本书的?

总之,这个“阿长”虽然有很多缺点,像个小孩子,但这都无关紧要,因为她有一颗到死都善良的心,那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6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小时候和阿长在一起的故事,它真实的表现出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也无不充满着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沧桑的人,她不仅迷信,而且还有麻烦的礼节。她有许许多多鲁迅并不喜欢的习惯,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再加上当鲁迅知道是她“谋杀”了那只隐鼠,使鲁迅对她不仅仅是烦厌,还有憎恶!直至后来,长妈妈帮鲁迅买了他梦寐以求的《山海经》时,对长妈妈产生了敬意。

关于《山海经》,鲁迅只是随口的说说罢了。但没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长妈妈竟用自己的钱买了《山海经》。正如鲁迅说的有些事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长妈妈,这个劳动妇女,朴实善良的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妈妈并不是是很好看,但这并不能掩饰她的淳朴善良和待人真诚。

长妈妈的离去令人怀念,但鲁迅连她的姓名都不知道,使他感到惭愧。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我们的身边默默的陪伴,或许他们的一些行为使你感到厌恶,但他们对我们的爱却是那么的浓,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与幸福。就你的老师一样,他会毫不留情的指出你的错误;就像你的家长一样,整天的对你絮絮叨叨;就像你的朋友一样,逼你做一些对你有益但你又不喜欢的事。

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到失去了才后悔。珍惜他人对你的爱就是珍惜你自己。当他们对你提出意见时,不要忘了说一句“谢谢”。牢记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牢记他们对你的爱,对你的好。这样才不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7

几日前,看完了鲁迅的那本《朝花夕拾》,里面说了许多鲁迅儿时的事,可能是因为我对人物描写的文章印象比较深刻吧,现在最记得的就是《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那个跟人“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的阿长,长妈妈。文章中,鲁迅先生似乎对阿长这个保姆没有什么好感,处处都说对她的不满,比如说她睡觉的时候常常摆成“大”字型,弄得小鲁迅没办法翻身;长妈妈经常对小鲁迅说一些迷信的话,使得小鲁迅厌恶;知道长妈妈害死了他的隐鼠之后的憎恨……对她产生敬意的好像也就两处,一处是她像小鲁迅说长毛的事,另一处便是长妈妈不辞劳苦地为小鲁迅买来了《山海经》。

鲁迅对长妈妈从憎恶到产生敬意都是这一本《山海经》的缘故,因为长妈妈“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鲁迅先生十分渴慕别人口中的绘图《山海经》,但又没有机会去书店买,一直十分懊恼。偶然跟阿长提起,后来阿长告假回来,竟带回了一套。由这件事,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抵过以前的不满,也更加佩服她了。

鲁迅先生从阿长身上看出,其实周围人对自己的爱时时刻刻都围绕着自己,体现在每个细节。只要用心发现,总能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感动……

在结尾,鲁迅先生写到:“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看来,在鲁迅先生心中,阿长已如他的慈母一般了!以往阿长对他的点点滴滴的爱已经渗透在他的心中并慢慢滋润开来。这让他时时会怀念起阿长——这个当时的下层劳动妇女留给他的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感情。也许,这是鲁迅先生后来一直坚持为普通的劳苦大众而战的原因之一吧!

篇7:阿长与山海经 读后感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3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篇8: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或一片文章,我都会有很多感受,但《阿长与山海经》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鲁迅小时候,家中的保姆――“阿长”懂得很多规矩,并把这些规矩都教给了小鲁迅,而且经常陪伴他,因此他很喜欢她。但自从她不小心把鲁迅养的.心爱的小老鼠踩死后,鲁迅便很憎恨她,觉得她是故意的。可当鲁迅很想看带图画版的《山海经》时,阿长却在过节时,跑了半个城市给他买了回来,让鲁迅很感动。

“阿长”的美好品德让我想到很多人,如:老师把知识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军人把自己的生命用在了保卫祖国,工人一生都在为祖国的建设努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他们的工作并不起眼,没有明星的耀眼光芒,但他们的贡献却是极大的,是不可取代了。

篇9: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篇10: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鲁迅作品中反面人物多:军阀、政客、恶棍、无赖、流氓、闲人、看客、奴隶、帮凶、伪君子、真小人……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看鲁迅作品多了,有一种郁闷的感觉,好像“洪洞县里没好人”,其实不然,鲁迅并不是否定一切的,他对真正善良的人是不吝赞美的,如阿长。

平心而论,阿长并不是特别招人喜欢的人:长得丑,好唠叨,规矩多,见识少,好说闲话,睡相不好……总之,市井妇女的缺点她都具备了。鲁迅毫不掩饰她的缺点,但鲁迅也发自内心地爱她,不为别的,只因为她的善良!阿长纵然有一千个不是,一万个毛病,但是她没有坏心眼,待人实诚,这在鲁迅作品中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了,所以,鲁迅对这位地位低下、相貌丑陋、思想落后的长妈妈给予了慷慨的赞扬。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人心。任何时候人们都愿意跟好人打交道,连坏蛋也不例外,坏蛋也不喜欢坏蛋。做个好人可能会吃亏,但吃亏未尝不是福气。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世上还是好人多,做好人,行善事,好人一生平安。这不是迷信,是天理。

篇11: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阿长就是长妈妈,长妈妈是在鲁迅先生家做工的,阿长这个名字别的女工也用过的,我能够体会到长妈妈在鲁迅先生家的地位有多么低下,因为连名字都能够用别人的,而且是为了省事。

鲁迅先生十分憎恨阿长,因为阿长经常会告状,可阿长虽然会告状,但她是出自于真心想带好鲁迅先生的,阿长不仅仅会切切察察还明白许多风俗,这让幼年的鲁迅很讨厌阿长,但也塑造了一个生动的形象。

让我对长妈妈的看法改变的是《山海经》。这本书别人买不到,但“我”很想见识见识里面的内容,于是托付给长妈妈买书的任务。当“我”对阿长是否能完成这件事情不敢确定时,竟然实现了!没错,阿长确实是一个死封建的底层群众,但她内心还是有一份善良和关切的品格,我想正因为如此,长妈妈这个形象才如此经典。

篇12: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本文中,作者对长妈妈不做外形描写,而是集中写她的某些特点,从而凸显她的神态和精神。鲁迅通过一些细枝末节的刻画,颇为集中地汇映出长妈妈的愚昧无知,落后陈腐但却善良的心灵。就在她教给小主人的许多道理和不许这样或那样的管教中都微妙的表现出她对“我”的钟爱,在这艺术手法上,有点类似以藏为露的含蓄。其实,在家里,只有她真正关心“我”,了解“我”,这一心意就在购买《山海经》的情节中猛然外露了。

这篇文章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思念与不舍之情。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范文(二)

读了这篇文章,知道了阿长长的什么样后,我很失望,在我印象中,阿长这个名字,应该是一个很温柔的、纤瘦的形象,可是,却偏偏是一个胖而矮,唠唠叨叨的老妈妈。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形象,才让我感到这篇文章是真实的。

长妈妈有些习惯却是招人烦:唠唠叨叨,“大”字形睡姿,种.种古怪礼节……全文并没有介绍阿长怎么怎么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真真实实活在现实的阿长。慢慢地,她开始让我又恨又爱。她相信许愿,相信梦想,带着一颗纯真的心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生活。

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她买《山海经》那段了,作者没有写这样一个不识字的人是怎么买这本识字的人都很难买到的书的,谁又知道她走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如果写了,恐怕就不能达到这种效果了吧。她竟然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她是怎样向别人打听这本书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长妈妈。这个长妈妈有很多缺点,像个小孩子,但这都无关紧要,因为她有一颗到死都善良的心。

阿长与《山海经》之间到底有多少故事,那是个不能说的秘密,因为“山海经”不存在于阿长的世界,那显得太过复杂,阿长的世界中,只有她与“三哼经”的回忆。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范文(三)

满篇似乎是细密的叙述,似乎充满了一些小小的不满,小小的责备,却又隐约透着那些不易察觉到的,细小的怀念。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一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引出了长妈妈的琐碎与“不良”睡姿,长妈妈确乎是个乡野随便的妇人。“大”字的睡姿,心也是大大的。

长妈妈信神,重运气。在那个年代,冥冥中的神灵或许是唯一的一种安慰,一种寄托,一种庆幸。

“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长妈妈就这样调侃似的叙说了那段纷乱的生活,一切的屈辱与恐惧。”

迅哥儿迷起了《山海经》,却求告无门,便告诉了长妈妈——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时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长妈妈竟这样细细记着一个孩子说的话,而且为他达成了小小的心愿。“伟大的神力”说到底,就是爱。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其实从整篇细细地叙述中,我真的可以感受到迅哥儿对她的回忆就像翻开古老的相片,也许有些旧旧的,卷了边的记忆,也许会有些尘封已久的气息扑面而来,然而那相片上的记忆里的人不会走形,那是深深刻在脑海里的,不会被时间随意捏碎。他的叙述的口吻里是满满的,暖暖的,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么一点点的小小的依赖的味道。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感觉,我无法确定这是不是只是我的一相情愿的错觉。相信它不是。

可是我确定,《山海经》不仅是迅哥儿最为心爱的宝书,它就像一扇门打开在迅哥儿的眼前,里面是个美好又悲伤、充斥着幻想和现实的世界。而这世界的基石,就是爱。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范文(四)

在一个下着雨的周日下午,我做完了各科作业,就捧起两天前刚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朝花夕拾》读起来,其中有一篇正是《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也是我们这学期要学习的课文,我就细细地读了起来。

这篇文章着重写了作者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写了自己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不大佩服她,讨厌她喜欢切切察察,懂得许多让人不耐烦的规矩,甚至因为隐鼠的死而对她心生不满,到后来变得感激她、怀念她,对她发生了空前的敬意。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她给作者买了《山海经》这本让他十分向往的书。从文章来看,那时,作者生活的空间十分狭小,也缺少书读,生活十分单调,就像他在《故乡》里说的,平日里只能看见高墙的四角的天空。

作者曾听一个远房的叔祖介绍过绘图的《山海经》是如何的好看,可是却无法得到,空有几百文压岁钱放着,却没有好机会去买,他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大街上玩一趟,而那时书店是不开门营业的。大人们并不关心孩子读“闲书”的这些事,所以,尽管作者念念不忘,向很多人说过,一般人都不肯为他去买,只有阿长关心他,主动来问,尽管她不识字,也没听准书名,把《山海经》说成是《三哼经》,可她却能费许多周折,自费把那绘图的《山海经》给作者买来。

作为一个下人,一个女佣,她能这么关心孩子,尽力去为一个孩子做事,不能不让人心生感激!所以,当作者意外地从阿长那里得到绘图的《山海经》时,他“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可以想象,他当时的那种狂喜的心情!从此,对阿长心生敬意也是不奇怪的。

跟作者小时生活的那个时代比起来,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就幸福得多了,不但吃穿不愁,父母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成长,有条件时就带孩子一块外出旅游,让孩子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只要是孩子学习、成长需要的书籍,父母总是不惜重金去买,国家还专门拨款给中小学校配备图书室,充实图书,县里、乡镇上都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可以借阅,除了有丰富的图书可以阅读外,我们的学习还特别受重视,国家设立了各级各类学校,连聋哑人都有聋哑学校可以就读,学校里有经验丰富的老师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他们比阿长还关心孩子,乐于帮助孩子,学识也渊博得多,工作上总是不辞辛苦,循循善诱,而且国家还给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实行了免费教育,我们的学习条件是多么优越啊!

作为青少年一代的我们,有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有何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范文(五)

满篇似乎是细密的叙述,似乎充满了一些小小的不满,小小的责备,却又隐约透着那些不易察觉到的,细小的怀念。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一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引出了长妈妈的琐碎与“不良”睡姿,长妈妈确乎是个乡野随便的妇人。“大”字的睡姿,心也是大大的。

长妈妈信神,重运气。在那个年代,冥冥中的神灵或许是唯一的一种安慰,一种寄托,一种庆幸。

“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长妈妈就这样调侃似的叙说了那段纷乱的生活,一切的屈辱与恐惧。”

迅哥儿迷起了《山海经》,却求告无门,便告诉了长妈妈——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时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长妈妈竟这样细细记着一个孩子说的话,而且为他达成了小小的心愿。“伟大的神力”说到底,就是爱。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其实从整篇细细地叙述中,我真的可以感受到迅哥儿对她的回忆就像翻开古老的相片,也许有些旧旧的,卷了边的记忆,也许会有些尘封已久的气息扑面而来,然而那相片上的记忆里的人不会走形,那是深深刻在脑海里的,不会被时间随意捏碎。他的叙述的口吻里是满满的,暖暖的,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么一点点的小小的依赖的味道。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感觉,我无法确定这是不是只是我的一相情愿的错觉。相信它不是。

上一篇:一个,独立青春下一篇:大学生学年鉴定表院系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