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冒险散文

2024-04-11

最大的冒险散文(通用10篇)

篇1:最大的冒险散文

梦想大冒险散文

我们大部份人小学的时候肯定有写过一篇作文《我的梦想》,只是那时候的我们太小,对梦想根本没什么概念,所以我们天马行空的想象着自己所谓的“梦想。”而我当时伟大的梦想就是像鲁宾逊一样流浪,因为那样可以远离作业,远离唠叨,说不定还能有什么奇遇。

而今,二十年过去了,再一次的说起我的梦想,我觉得它有点遥不可及,因为它那么的神圣。应该说我没有梦想,还是说我的梦想太缥缈?有时候自己也说不清楚。越长大越迷茫,越迷茫就越想回到过去。

但是最近看了部美片《蓝色激情》,让我那缥缈的梦想逐渐明郎起来。开始以为这是部纯爱片,看完后决定把它定义为励志片。故事讲述了高中毕业后的女主人公黛娜为了实现逝去妈妈生前未能完成的夙愿,独身一人前往南非追逐女子水上冲浪的各种挑战。她的梦想是踏遍妈妈生前去过的任何地方,包括母亲未能去的J湾。在南非,她认识了各路冲浪好手,也面临种种所未见的惊险。这次旅程不仅让她认识了患难之交的好友,也让她初尝了爱情的滋味。

镜头一开始,黛娜骑着自行车,背着自己的冲浪板穿行在海边,自信的笑容,让她看上去充满魅力。虽然她家境富裕,但她却是一个勇于接受挑战,有梦想,有个性的新时代年轻人。她不愿意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读最好的大学,因为理念不同她跟爸爸发生了小冲突。

因为太爱她妈妈,她保留了跟妈妈所有有关的东西,日记,录影,相片,冲浪板还有她妈妈的骨灰。从她妈妈的日记和相片中,她仿佛能感觉到妈妈一直存在于她的心中,陪着她成长,陪着她冲浪。所以她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独身前往南非,去感受妈妈的气息,并且完成妈妈的未完成的夙愿。

她真的很勇敢,一个18岁从来没出过远门又娇生惯养的女孩子,为了梦想,也为了让自己的妈妈得能得到永生,她孤身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可想而之会遇到很多困难。果不其然,一下尽机,她的肤色和装扮吸引了扒手党的注意,尽管她利用小聪明躲过了一劫,但在当她尽情的享受着冲浪的快乐时,殊不知自己却成了身无分文的流浪者。

因为年轻,所以她很自信,再加上她那一身惊人的冲浪技术和那一颗勇敢的心,她在当地冲浪高手们的面前尽情秀出了她的风采和个性。当她正沉浸在冲浪带给她的快乐时,看到被翻得乱七八糟的行李后,她哭了,不是因为她身无分文了,而是因为她妈妈的骨灰不见了。

吉人自人贵人相助!在冲浪的时候认识的那个冲浪爱好者普仕热情的邀请她去参加烤鱼晚餐,因为相同的爱好她们成了朋友。

在普仕的“大家园”里,有一群热爱冲浪的朋友,他们生活得自由随性,都是为了冲浪而活,在他们的影响下,黛娜更加坚定了自己要为了梦想去冒险的决心。但也有人嘲笑黛娜所谓的冒险之旅只不过是一时兴致,甚至还有人打赌她们肯定会坚持不下来,因为J湾不是那么容易征服的。

在“大家园”朋友们的帮助下黛娜和普仕开始了她们的梦想大冒险,第一站,她们去了拱形浪湾,经协稠密的森林,潮湿的沼地,她们终于到达目在地,初尝成功的滋味让她们的信心大增。接下来她们又去了各大海湾,虽然路途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但她们还是保持着快乐的心态,只因她们都想在每一处海湾留下自己追逐梦想的足迹。

最后一站是J形浪湾,也是黛娜妈妈生前未能到达的地方,听说J形浪不仅汹涌,而且跟其他浪不同,稍有不慎便会被巨浪卷进旋涡。

好事多磨,去J湾之前黛娜,普仕以及黛娜男友间发生了一些误会,这让黛娜很受伤,当普仕说她是一个家里钱多所以闲着到处游玩还让朋友惹上麻烦的的富家女时,黛娜只回答了一句:“富家女就没有梦想和痛苦的权力吗?”当普仕决定放弃冲浪比赛和J湾冒险时,黛娜大骂她是胆小鬼。并且用她的行动和真心鼓励并支持普仕,最终普仕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夺得了当季冲浪赛的冠军。

因为“大家园”是占用沙滩私建的,所以政府出面收回了他们的使用权,虽然没有了栖身之所,但黛娜依然没有放弃去J湾的决定。在黛娜新男友蒂姆的帮助下,“大家园”的年轻人决定陪着黛娜一起去冒险。

路程虽然很漫长也很坎坷,但黛娜并没有胆怯,反而内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尽管她爸爸不远千里过来劝阻她放弃,因为如果没有掌握好J形浪的特性,很有可能黛娜会葬身大海。可是黛娜给她爸爸看了妈妈留下的日记还有她自己拍的相片,顿时,黛娜的爸爸这才明白原来女儿对妈妈的思念是那么的深,并且也感受到了黛娜对冲浪的喜爱,父女俩的感情又更进了一步,因为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了。

黛娜爸爸是伟大的,因为爱,所以他害怕失去女儿,但也是因为爱,所以他支持黛娜去完成那坚难的梦想。

在一个海浪澎湃的日子里,黛娜带着她妈妈留给她的浪板划进了J湾,混迹于J湾的都是专业的冲浪者,而且都是男士。他们都笑黛娜是不懂事的小娃娃,过来找罪受。但她并没有后退,当第一个J形浪打过来时,她勇敢的站了起来,但因为没能掌握好浪的特性和速度,她被狠狠的甩进了旋涡里,差点被海花呛倒。在岸上的黛娜爸爸,普仕,还有男友蒂姆大声的呼唤,激起了她内心的渴望,那一刻,她想起一了自己的妈妈。然后她努力又重新回到了浪板上,冷静一会之后,另一个大浪又打了过来,这一次她依然毫不畏惧的冲了上去。所有人都在为她加油,包括刚才嘲笑她的那群大男人。尽管刚才失败了,但她并没有害怕,凭着感觉顺着浪的速度变化姿势,终于,她征服了让所有冲浪者都向往的J形浪。那一刻,她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在对她微笑。

最后引用李晨在《奋斗》里说的一句话:“越是被人嘲笑的梦想,就越有实现的价值。”所以,我也该为我的理想努力再努力!

★ 青春梦想散文

★ 梦想优美散文

★ 梦想-散文诗歌

★ 梦想和回忆的散文

★ 如何实现梦想励志散文

★ 梦想励志优美散文

★ 放逐的梦想散文

★ 浅谈梦想的散文诗歌

★ 青春飞扬散文:心怀梦想,青春飞扬

★ 梦想之路网络励志散文

篇2:最大的冒险散文

如今,很多人喜欢玩刺激,喜欢玩冒险,但这多是大人们的事儿。对于孩子,无论玩什么,健康与安全还是第一重要的。然而,在记忆里,危险的游戏还是有的。

印象最深刻的该是荡秋千了。这是一项游戏,当然也是一项运动,是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好项目。这项游戏不知起源于何时,但至少可以用历史悠久这四字来形容了。

影视剧中常有这样的镜头:一位妙龄女子坐在秋千上,身后站着一位同样妙龄的丫环,在后面推她,她便裙袂飞扬、翩然若仙了。这情景确是美极了,不过那属于侯门秀户中小姐玩的秋千,与农村校园里孩子们玩的毫无相同之处。

上小学时,校园里就有一架秋千,那是垂在一个高达十几米的铁架下的。铁架称为联合器,因为除了秋千,还有软梯、吊球、吊杆在上面的。不过为我们所喜欢的只有秋千和软梯。这两者中,秋千又是我们的最爱。

孩子们打秋千首先是要站在上面的,坐着玩儿的常是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又常常是被大孩子们驱逐的。高年级的无一例外,都是站着玩儿。

站着好哇!双腿可以自由流动,可以操纵踏板,不必借助外力。操纵秋千也要有些技巧,但很容易掌握。荡去时只要将双腿向前蹬,腰向后弯,荡回时只要双脚向后蹬,胸向前挺——如此而已,只靠自己就能让秋千来回飞荡,一直荡到极致的高度。这根本就不算什么,很短的.时间内一般的孩子都能掌握;难的只是把它荡到理想的高度。

真正的高手是叫人称赞和佩服的,无论他或她学习怎样,但却是真正的英雄。看那秋千在他脚下来回飞荡,似乎脚只是那么轻轻地一蹬,就会将自己送到小树稍上,甚至达到与联合器同样的高度。

这是一项有着极大危险的游戏,如果失手,从十几米高的秋千上飞下来不是垂直的落,是会甩出去的,后果不堪设想。然而时至今日,还从来没有听见过有人从秋千上掉下来的新闻。因为荡秋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期间更多是超越自我的喜悦,而不是危险紧张的刺激。

如今,有很多类似的游戏,蹦极就是其中的一种。从十几米甚至更高的高空中跳下来,那要多大的勇气啊?那绝对是对个人的一种挑战。不过蹦极的前提条件是绝对的安全保护,各种相关的设施是至关重要的,这要有专用的器具,它更多是属于成人,一般与孩子们无关。

秋千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游戏啊!尽管有着潜在的危险。同样危险的还有软梯和吊杆。爬上去、滑下来都要考验孩子们的毅力和勇气,而不仅仅是体力和技巧。更有甚者,我们可以从软梯爬上去,在上面吊着身体,用双手攀过联合器的横梁,再从吊杆滑下来。如今想一想都觉得后怕:那可是十几米高啊,万一一失手,将会是怎样可怕的后果?

篇3:最大的冒险散文

电视剧表现历史事件所为何来?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 (这恐怕是想要完全真实还原也还原不了的) , 更重要的是站在现代立场上进行反思与关照。在思想性这一点上《团长》可以说比很多反映抗战的电视剧都更技高一筹。它没有局限于爱国、民族大义这个层面, 而是投射了灾难、救世、英雄、命运等最本源的哲学命题与艺术母题。战争是人类的悲剧, 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人类的善与恶。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 进行最本源的思考, 无疑是具有震撼性的, 也是日常环境所不能表达的。

在战争剧中, 这是一种全新的对待生命的态度。我们习惯于英雄人物大喊一声“我与祖国共存亡”然后奋战致死。《团长》让我们重新思考死亡的意义。他们都想活着, 他们这么拼命的打仗也是为了活着。身为军人, 他们有保护百姓的天职, 当他们的牺牲能够换回百姓的生存时, 他们选择迎战;当他们的死亡毫无意义时, 他们选择活着。

所谓英雄人物并不是时刻的“高大全”, 而是对于高尚与大义的选择贯穿于他的整体选择之中。

龙文章在深入敌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然后证明按照虞啸卿的部署是无法战胜日军的, 虞啸卿受到沉重打击后转而求龙文章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龙文章明明是有方案的, 然而他违反常规的没有立即提出来。因为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 这样的方案是需要他的人马作为敢死队的。如孟烦了所说, 他们不想送死。他不想让他的弟兄们做敢死队送死。但是最终不论是孟烦了还是龙文章, 都还是选择了出征, 这一选择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为国捐躯。虽然最终还是选择了征战, 但是这一犹豫之间, 无疑加深了人性的深度, 体现了龙文章多维的心理。人物的冲突显现出来时, 就不会再是一个“扁平人”了。

二、大结局的处理:留白还是草率

中国人的文化艺术有一种“大团圆”的传统审美心理定势, 意即不论其前面整个事件、情节如何紧张, 怎样波折, 最后总有一个光彩的尾巴、美好的结局。1这一点在《团长》中受到了挑战, 集中体现在对结局的处理上, 也是引起最多争议的地方。我们只看到突击队残存的几个人在这一次战役中获救了。南天门一战最终胜利了吗?活着的人一直活下去了吗?战争结束以后他们的命运遭际怎样?这些无疑是观众关心而想要看到的内容。

但是电视剧结局笔锋一转, 用“60年后”的字幕, 将时空挪移, 我们只知道孟烦了没有回北平, 而是一直生活在禅达。虞啸卿一直受人尊重、万年回来故地重游, 从他的口中知道南天门一战极其艰难, 虞师几乎死绝。剩下的人物我们只看到了一些有象征意味的形象重现, 而不知所踪。在这个结局里, 作者给观众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可以视为一种留白。

作为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其对原文最大的改编大概就在于结尾的处理。电视剧的结尾比小说温和的多, 可以视作是对传统受众期待的一种照顾。但是这种过于大跨度、象征意味太强因而极为浓缩的结局是否是最好的呢?将整个剧情攒起来看, 会发现, 这个大故事是由几个小故事链接起来的, 突击队去偷袭日军也是这个大故事中的一部分, 故事的全部逻辑可以分为两部分。前8集吸引我们的悬念是龙文章以及他的“团”能否顺利回到中国。从龙文章他们回到中国后, 龙文章的“炮灰团“能否参加南天门战役?南天门战役的结果如何?这就成为了持续剧作叙事动力的悬念。是这个大故事的结尾所在。

所以43集作为整个大故事的结局, 就显得过于草草, 甚至仅仅是用虞啸卿一句回忆的话给了观众一个不甚明朗的印象。有评论认为结局显得虎头蛇尾, 是有一定道理的。全剧用大篇幅的笔墨对南天门战役进行铺排, 最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着力点去释放前面叙事所用的力量, 难免让观众看完之后感到不太畅快。

三、散文化的叙事节奏

完整的故事链与激烈的战斗场面, 都没有掩盖了《团长》所具有的散文化气息。

一方面这来自于旁白孟烦了的叙述。这些旁白虽然出自孟烦了的回忆, 但是使用的是标准的普通话而不是浓重的京片子, 这一点使我们不由自主的把叙述者与战争中的孟烦了拉开了距离。对于叙述者来说, 这一切都是回忆, 《团长》演的是故事中的故事。两个时空并行, 有利于叙述人抒发那些沉淀下来的哲理性的思辨。文人式的旁白, 使观众感受到战争残酷之外的一些意味。

另一方面这来自于故事的叙述节奏。节奏是一个音乐术语, 用在电视剧中是指叙事结构在外部事件发展和内部场景的情势营造中体现出来的情节运动状态及变化规律。2聚变、矛盾等有利于提高故事的戏剧性, 加快其节奏;而停顿 (延时、重音) 、重复则会放缓故事节奏, 更有抒情的意味。《团长》中的矛盾与聚变相对集中, 同时加入了大量的重复和闪回。它不拘泥于物理时间, 而是与观众展开了一场“玩弄故事时间”3的游戏。故事进行过程中那些曾经发生过得事情, 如死去战友毙命时的情形经常以黑白画面进行闪回、重复。有些地方重复了多次, 比如孟烦了对龙文章怒吼, “你骗我们有了不该有的希望”在不同地方重复出现, 起到了不同的效果。

《团长》一剧值得仔细欣赏、玩味的地方还有很多, 值得商榷之处也不少, 闪光之处与瑕疵一样醒目, 造就了该剧的实验气质。不论怎样, 康洪雷剧组在追求更高的艺术水准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是真诚的, 是值得电视剧从业人员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57页

[2].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8页

篇4:最大的冒险,是不敢冒险

助理一笑,说:“刘老师,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人家早下班了。”我问她:“你怎么知道人家早下班了?”助理说:“当然,现在都8点了,只有我们还在加班。”我又问她:“既然我们能加班,为什么别人不能加班?”然后,坚持叫她拨电话。

电话居然通了,我喜出望外,先幽默地说:“真不简单,你们还上班呢!”对方也很幽默地说:“你如果不认为我还上班,怎么可能打电话过来呢?你也在上班吗?”

结果,我们发现双方都是很拼命、很讲求效率的。接着谈合作,居然两三下就谈成了。

我提这个打电话的故事,是要说:世界上能够异军突起、有了不得成就的,往往是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所以,西方有句谚语——“最大的冒险,是不敢冒险”。许多人失败,不败在他没能力、没经验,常败在他不敢尝试。甚至像前面我提的助理,在我要尝试之前,先很武断地说:“人家早下班了。”

相信大家都读过《论语》里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要臆测、不要武断、不要固执、不要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有一天,我跟一对夫妻去吃日本料理。丈夫说他要喝咖啡,还没问服务员,太太已经笑了:“老公,你是吃日本料理,人家只有茶,不会有咖啡的。”丈夫反问太太:“你不问,你怎么知道?说不定就有。”

接着,把服务员叫来问,果然,有咖啡,而且很快就端上来了。太太挺尴尬,问服务员:“奇怪了,我记得不久前到你们这儿来吃饭,我要喝咖啡,你们说只有茶,没咖啡,为什么今天有了呢?”那服务员说:“就因为上次您问咖啡,我们没有,想到可能有些客人需要,所以立刻进了一套煮咖啡的机器。”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那位丈夫是“明知八成没有,还要问”。太太是“想必没有,认为不必问”。餐厅是“既然客人有需要,就不能固执地坚持日本料理不卖咖啡”。

那不正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最好的例子吗?

这让我又想起在一本美食书上看到的真实故事。有个公司以重金招聘两位创意人才。从几百位应征者当中,选出了4个人,每个人都有非常好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经验,让这公司的老板很为难。老板决定跟这4个人吃饭,聊聊天,感受一下哪两个比较适合。

4个人都点了牛排。没多久,牛排端上来了。其中两个人先撒了一些盐,才开始吃。另两位则先吃了一口,才拿起盐罐撒了些盐。就从这个撒盐的动作,老板决定了他要的人。

各位猜,是哪两个?是牛排上来,没吃,先撒盐的,还是尝一口,才撒盐的?

答案是,后者。正如老板后来说的,如果你没吃,怎么能武断地认为一定不够咸?就算你十回有八回吃到的牛排都要加盐,你也应该先试一下。我要的是有创意的人,是能在没有机会中找机会、在绝望中找希望的人,而不是自以为是、独断独行的人。

同样的道理,如果今天老板叫你在对方早已经下班的时间打电话去,你能武断地说不吗?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成功者的重要特质。

(秋风起摘自《唯奋斗者得功名》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篇5:最大的不同散文

那一年,小扬和大李从运输公司辞职后,一起投奔一家修车行。

小杨和大李都有一股子钻研精神,不同的是,小杨研究的是修走车的技术,大李则开始学习如何修小车,还买了工具书,没事就翻翻看看。小杨见状,就推心置腹地对大李说:“修大车跟修小车虽然都是修车,可区别还是很大的,咱们在运输公司天天跟大车打交道,干起来轻车熟路,你干吗要琢磨修小车?这不是想不开吗?”可大李不为所动,依然抱着厚厚的工具书看。小杨打听了一下,修小车的工资也高不到哪儿去,他不明白为什么大李这样走火入魔、鬼迷心窍。

不久,大李就离开了修车行,进入一个修小车的汽修厂。虽然他有修大车的经验,而且也对小车的结构和维修知识下了一翻工夫。但依然只能从最底层的学徒做起。修大车的老板怕小杨也远走高飞。就提高了他的待遇,对他更加倚重。

大李逐渐掌握了修小车的技术。那天。大李和小杨在一起喝酒,大李说:“你也学修小车吧,没那么难。”小杨笑道:“我怕麻烦。”婉拒了大李。

一天,大李来找小杨,小杨以为他要重新操起修大车的活计。待大李说明来意,他大吃一惊,大李是要向他借钱。开一家汽修厂!那得需要多走的资本啊。赔赚还不一定!小杨没敢把钱借给他。

大李失望地离开。后来,小杨听说大李四处举债,终于开起了一家小汽修厂。虽然设备简单,但靠着过硬的.技术,大李倒也不愁接不到活儿,大李的汽修厂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大李的成功触动了小杨。小杨思前想后,终于下决心离开了那个工作了好几年的修车行,他效仿大李,自己开了一家修车行。很多大车司机都是小杨的熟客,所以,自从开张之后,小扬的修车摊就生意兴隆,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故事讲到这里,你一定以为,如今的小杨和大李,肯定同样成功吧?不,他们现在的差距更大了。

现在,大李的汽修厂占地几十亩,雇了几十个工人。很多大公司和大机关的小车都在这定点维修,自然,大李财源滚滚,名利双收,汽修厂主要交给老婆打理,自己的精力主要用于社交,谁知道他下一步有什么动作呢?而小杨的修车行,跟以前没什么两样,他也没有大李那样洒脱,每天还是起早贪黑,领着几个工人挥汗如雨。

一次,大李去南方旅游,给小杨打电话,邀请他同去。小杨想也没想就说不行,因为他离开太久的话,修车行就乱套了。大李说:“你不会培养一个可靠的人吗?”小杨说:“以前不是没有培养过,可是那家伙学成之后却另立门户了。我现在总算明白了,没有谁比我自己更可靠。”大李大笑:“你是怕养个白眼狼啊?我就不怕?”小杨说:“修大车跟修小车一样吗?修大车门槛低,修小车门槛高。”

篇6:幸福最大的的障碍散文

幸福最大的的障碍是期待过多的幸福。——丰特奈尔

前些天,好友打来电话,跟我诉苦,他说觉得自己越来越辛苦,生活越来越无趣,工作也阻力很大。言语间,大有怀才不遇,世道不公之意。我听完他的诉苦,问了一句:“你觉得你站的位置是不是对的?”他无言。我继续说:“生活辛苦,每个人都一样,不论高官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逃不过生活与工作存在的压力。而我们要做的,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位置,去面对去缓解自己的压力。而不是怨天尤人,与人攀比。”他听完默然挂了电话。

电话挂断,我思绪一转,我回忆起六年前,我进入社会的时候,父亲对我说的:“量力而行。”从学校出来,虽有热血一腔,壮志凌云,信心满满的想象着自己会闯出一片天,会有衣锦还乡的时候。但是社会是残酷的,刚出社会的愣头青,眼高手低,稍有不顺,就跳脚撂挑子。我记得我第一次抱怨,我跟父亲说:“为什么我做的事最多,拿的报酬最少?”父亲说:“你缺一样东西。”我问:“是什么?”“自知!”

从开始,我先后折返于江苏浙江天津广东,结果却是碌碌而为,毫无建树。蓦然回味起父亲所说的自知,人要自知。回忆起自己的.这些年,确实是很少去自知,自知顾名思义,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优缺点。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缺少了自知,就相当于迷失了自我,迷失了自己的人生导航塔。以至于有时身在福中不知福。虽古人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许多年轻人认为自己天下哪里都去得,结果往往是足迹虽遍布全国,所得所获与自己所期望的差的太远。偶然见到比自己过得光鲜的人,便去抱怨自己不幸福,不快乐,不开心。

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一句话:“幸福最大的障碍是期待过多的幸福。”心里豁然开朗,中国自古有知足常乐的说法,不知足者,不闻幸福。一个能看到自己能力的人,通常是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当你学会去省视自己的处境与自己的能力是否相当时,幸福就离你不远了。人心的贪欲,可以使人奋进,但更多的时候是使人迷失,走入极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个人,学会享受现在,才会有展望自己未来的雄心。一味的抱怨,一味的攀比,最后只会落得两手空空,仰头嗟叹。别人的幸福与快乐,不一定适应你我,因为幸福复制不来。与其看人幸福,不如去看自己的幸福。

篇7:耐心就是最大的爱散文

中午去饭店吃饭,只有靠窗的四人台边还有两个空位,我只好走过去坐下。

对面坐着一名中年男子,旁边的老人是他父亲。老人面色红润,若不是坐在轮椅上,根本看不出是个病人。

中年男子主动跟我打起了招呼。交谈中得知他们是湖北人,他父亲今年快70岁了,身体一直挺硬朗,但去年突患脑溢血失去了自理能力。“小时候我爸常说等有钱了带我们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但我妈过世早,为了拉扯我们姐弟四个,父亲从没舍得穿过一件新衣服,更别说带我们出门旅游了。如今生活好了,本打算再奋斗几年带着我爸圆梦,没想到他一下子病倒了……”中年男子十分健谈,他说他是咨询过医生后辞了工作,带上父亲开始出游的。进入河南,他们就直奔洛阳,并打算在洛阳多停留些日子,“洛阳景点多,而且牡丹就要盛开了,我打算让我爸好好观赏一下洛阳牡丹。昨天我们已经游览了龙门石窟,接下来还要到白马寺”。

听到龙门石窟,老人突然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双眼也闪耀着光芒。我想,老人一定是被龙门石窟的雄伟壮观震撼了,便问道:“大爷,好看吗?”老人对我连连点头,孩子似的一个劲儿地笑,涎水也顺着嘴角直往下流。

这时,他们的饭菜端了上来。男子把老人的涎水擦净后,开始用筷子把菜送到老人嘴里,老人嚼着,菜汁从右边的嘴角往外淌着,汤就更不用提了,喂一勺得淌出大半勺。但男子仍细心地给老人夹菜喂汤,还不时对老人说:“慢点,慢点,不着急。”他还熟练地用毛巾擦掉老人嘴角的菜汁汤水,比父母喂孩子吃饭还要耐心几倍。

篇8:始于未知的冒险

王青, 美国伯克利大学MBA, 曾经的西门子美国公司的产品经理、麦肯锡的资深顾问。现在, 他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名片网, 并担任CEO。“创业是我十几年的梦想。”在这过去的岁月里, 他一直在为这个理想而准备。

不走寻常路

1985年, 王青考入北京工业大学, 主修物理。在人们的传统的观念里, 理工科的学生大都比较沉稳、冷静, 不爱多表达, 多的是动手去做, 少的是热情豪放的语言表述能力。上大学头两年, 王青的确如此, 他勤奋好学, 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 平时也少言寡语。而到大三, 这个师生眼中的好学生似乎开始学“坏”了, 他出现在学校的次数越来越少……

“那时学校的环境已经无法满足我的欲望, 我对外企公司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挣钱都不是最重要的, 就是想冲进去看看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对好奇心极大的王青来说, 在没打开“潘多拉魔盒”之前总留有许多兴奋和猜想, 实际上, 这种兴奋与刺激一直贯穿于他的生活、以及他日后的职业生涯。上世纪90年代初, 大学生还属于社会稀缺人才, 毕业后不愁找工作, 想去、崇拜的地方基本都是国内的大企业, 而这一切也是理所应当, 那时“外企”对其而言还是个生疏的字眼。而渴望探知未知领域的王青却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雀跃, 希望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手捧着北京外企黄页, 一手握着电话, 王青按着名录一个一个联系着企业, 申请实习。

在国外, 自我推销是大学生中间一种极为常见的找工作或实习的方式, 然而对当时中国大学生来讲, 这种做法可以称得上一番创举。当时, 外企在北京的公司有几千家, 王青开始逐一电话联系, 几天连续的不停“轰炸”, 他联系了黄页上四百多家企业。因为没有实习经历, 又尚未毕业, 王青一度被婉言谢绝, 但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对方的惊讶却令这个年轻的小伙儿异常兴奋。“自我介绍的时候, 对方都觉得不可思议、很惊讶, 他们从来没有接到过这种电话, 一个中国大学生过来找兼职, 然后还要推荐自己、包装自己。”尽管只有几家企业明确表明愿意支付现金要王青前去帮忙, 但他还是如愿打开了“魔盒”。最后, 王青选择就职于其中一家咨询公司就职, 这就是现在的普华永道, 当时只是在中国开展咨询业务。

站在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中间, 黑发黑瞳的王青显得有些突兀,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心情。“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在甘肃兰州建一个西尔顿饭店的可行性报告, 上司交给我一份文件, 里面有数据让我负责整理, 我觉得挺好玩, 特别有意思。”尽管此时他连这是家什么样的公司、咨询应该如何做都不知道。不过通过与同事沟通、联系相关人员, 连续奋战了几个夜晚, 他还是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大三大四, 王青就在这种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转换着自己的角色。

外企实习给王青带来了极大的满足, 他尝试着各种工作锻炼自己, 哪怕是打杂。通过这些, 他全面了解了一个公司如何运作, 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 经理和主管之间怎么样交流乃至怎么写记录, 怎么做文案, 甚至于衣服怎么穿, 从企业整体运作到工作细节, 他细细体会着, 而这些是一名实习生在那时的国企绝对看不到也学不到的事情。当时, 虽没有正式工作, 但他的工资已经是作为大学教授父亲的十倍。

打开“潘多拉魔盒”

1989年, 王青毕业了。对这个有丰富阅历的年轻人, 国内不少公司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不过他却早已心有所属。“从高中到大学, 自己始终不是一个死啃书本的人。那时候认为进外企是最好玩的。”那年, 校外招聘刚刚起步, 更不用说是外企招聘, 一般只有有关系的人能够进入外企的公司, 而且还要是推荐进去的, 并非公司招聘。幸运的是, 那年, 西门子 (中国) 有限公司第一次在国内招兵买马, 王青怎能错过如此良机。“我觉得自己已经远远超出了所有的同学, 他们有的连社会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我自己起码有过一年半在外企的工作经验。要知道那个时代即使是商务人士有在外企的工作经验也是很少的, 更别说有这样的工作经历, 知道整个公司的运作方式, 了解这些公司是怎样运作的, 该说什么话、他们要什么东西。”这番言语听起来有些狂妄, 不过凭着经历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他从数千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成功应聘西门子, 成为十名被录用者中唯一一名应届毕业生。

入职后不久, 公司派王青去德国参加员工培训。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一位略显稚嫩的中国小伙, 背着一个大大的背包, 拿着一张贯穿欧洲的火车通票, 黑色的眼珠闪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参加培训的有来自西门子各个国家的员工, 在这里, 不管与对方是否认识, 统称为同事。一天, 一位美国同事忽然问王青培训结束后是否愿意到美国工作, 王青表示同意。没过几天, 美国西门子公司的老板直接和他进行了电话面试。王青大学期间主要学习核磁共振和医疗仪器的管理, 当时, 西门子很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而恰巧这个时候他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就这样, 结束了短暂培训, 到慕尼黑旅馆办理了签证, 没有任何国外学习背景的他, 被直接派遣到西门子美国公司任医疗器材方面的客户工程师。

不过, 即将到来的美国生活并不很顺利。刚下飞机, 王青就被一份公司命令搞得措手不及:一周内必须拿到美国驾照, 并且开始为美国最有名的医生做产品支持。

“那个时候很有意思, 在德国, 考一个驾照要学习几个月的时间。而到了美国, 却完全不一样。当时, 洛杉矶美国同事接机后给我找了个公寓, 马上问我什么时候上班。我问, 怎么上班, 他说公司给你一辆车让你去开, 我说, 哦, 我还不会开车, 他说学吧, 我就去学了。

于是, 还没有完全从飞机的颠簸之中清醒过来的王青, 立即开始了快速的学习适应过程。经过10个小时的魔鬼训练, 他以高于合格分数8分的成绩拿到了美国驾照。第二天, 延伸至洛杉矶的公路上, 一辆歪歪扭扭行进着的崭新福特轿车, 一位不到三天驾龄的司机驱车四小时赶到他美国的办公室, 开始了他正式的职业生涯。

和中国其他留学生不一样, 当时的王青没有任何英语深造、了解美国文化的经历。对于他来讲, 美国之行完全是陌生的。除了一周内必须完成的任务之外, 他什么也不想, 因为什么也没有。“没有人会教你该怎么办, 因为你谁也不认识。美国公司不会因为你是中国人, 没有来过美国, 就给你时间去适应, 他们只认准你是从德国总部来的工作人员, 你一来就得马上工作。”

上班的第一天, 王青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客户, 一位在美国核磁共振业内颇具权威的专家, 他的工作是帮助其进行产品功能的培训。“那个时候我仅仅依靠在美国公司实习中那些经验, 知道怎么样和他们沟通、交谈, 为他提供服务, 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的喘息, 没有任何的准备, 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快”。不过, 在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过程中, 他很快发现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英语竟然如此无力, 很多的专业术语他难以听懂, 只得频频点头。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 王青只好强行记住这些问题, 晚上再赶回办公室询问同事, 查找资料。“这是我前期没有想到的, 几乎每天都能遇到不同的问题, 不同的挫折。但我是并不害怕, 来了什么就用最简短的时间去适应它。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磨练, 这种事情再怎么准备也准备不来的, 而且我也不是一步一步准备来的, 如果你准备了机会不存在怎么办。”在这种“探索精神”的驱使下, 他开始拼命给自己补课, 快速学习相关知识, 慢慢适应着工作环境。经过几个月的急速磨练, 王青从一名对美国一无所知的培训生, 成长为一名与客户有着良好沟通的客户工程师, 他很快把握了美国客户的需求, 了解了美国文化, 并为日后在西门子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不过, 一段时间之后, 王青就开始厌倦这种让自己得心应手, 没有任何新意的工作。此时的他, 又把注意力放到了另外一个领域:产品管理。尽管此刻的他对产品管理还不甚了解, 但是他知道, 凭借其对客户、技术的了解, 进入这个领域还是没有问题的。于是, 在想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之后, 他决定申请从洛杉基的南加州搬到北加州, 迈上了做产品经理的新职业道路。

产品管理的工作进一步满足了王青渴求突破的欲望。在不久后的一次机会中, 他直接参与到西门子公司一次复杂的并购。在那次并购过程中, 王青接触到了资本、风险投资等一系列资本运作方式, 同时也让他感受到一种全新的气息, 那是一种让他深深嗅出“挑战、改变、冒险、未知”味道的气息。此时的他, 开始意识到, 做产品管理已经不是他的工作理想, 在西门子稳定的发展也远远不是他的职业规划了。“很多人读MBA是为了进西门子这样的大公司, 而我读MBA却是为了离开这个大公司”。王青认为, 西门子就像一个缓慢行走的万吨巨轮, 每个人在里面都会有明确的分工, 所有的一切都按既定的轨道在前行, 一成不变。这里的员工可以拥有稳定的工作, 丰厚的福利, 从年轻时就可以看到退休后, “如果这件事情对我来没有什么挑战了, 那么它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我实在没有办法过那种几点到几点的日子。”王青急切希望脱离这种定数, “我需要的是一种创新, 一种改变, 一种激情。”就这样, 他离开了西门子, 准备申请就读美国伯克利大学M B A。

成功尽在掌握

经过几年的苦读, 这位始终摆脱不了“冒险”情结的中国青年结束了他在伯克利大学的MBA生涯。毕业那年, 王青接到麦肯锡的邀请信。不过他并没有立即应允, 在西门子的经历点燃了王青的创业梦想, 而今学业有成, 他打算将梦想赴诸于行动。于是, 他把麦肯希的橄榄枝暂时放到一边, 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举:给创业公司提供方案, 参与前期的开发和品牌推广。

不过, 他很快就发现, 在创业的旅途上, 现有的知识结构及工作经历远远不能成就他的创业梦想, 自己累计的知识是那样的苍白, 过去的工作经历也显得有些无力。如果要想弥补这些问题, 去麦肯锡这样一个国际大平台, 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想清楚之后, 王青压抑住创业的冲动, 跟随麦肯锡来到了阔别十几年的中国。

在麦肯锡, 王青为大量的企业做咨询、战略, 同时接触了一批企业家, 在和这些企业家一起共事的过程中, 他受到很深的影响。“在他们身上, 我真正了解到, 在中国建立一个百年企业, 领导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麦肯锡同样给了王青非常好的培训及职业上的准备, 所以, 一直以来, 王青都认为, 在麦肯锡工作后期, 有两种元素始终在感染着他:一是在麦肯锡培养的职业技能, 另外一个就是了解并体会到了一些让人景仰的企业家素质, 这是一种与管理素质完全不同的领袖素质, 完全是由企业家的人品与文化修养所决定的。这些元素刺激着他压抑已久的创业梦想。到最后, 他已经开始有点迫不及待了。“麦肯锡的工作就像在飞机上, 高度提升了很多, 看宏观的困难也会清晰很多。我能知道哪片有风暴, 大家如何去规避, 但是具体会落到哪里, 在天上是看不清楚的。”为了亲身体验这种风暴, 这位麦肯锡的资深顾问决定抛弃他的美好前景, 带着在麦肯锡做好的充足创业准备, 开始他的创业生涯。

2 0 0 5年对王青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 他创业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在外企的工作中, 王青长期观察着中国的商业运作模式, 他发现, 中国和国外有一个巨大的反差, 中国找不到人是办不成事, 而且找人要大量的找人吃饭。而且他做了一个初步的估算, 花费在建立和维护关系上的人力物力, 占整个GDP的4-5个点。“任何一个老外在中国学到的就是关系, 这两个字在中国的字典可以查出来。所以我们就在想怎么让成本降低下来, 在商务的圈子里头能够让找到人的成本降低, 能够让人家直接的沟通, 降低交易成本。”一种“降低成本, 沟通零距离”的想法刺激着王青, 让他感到非常兴奋:“我一直在期待着改变点什么, 商务沟通零距离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在中国是个陌生的领域。如果能够被公众所接受, 那么它将会极大改变我们的商业生活。”

于是, 智慧与激情的碰撞, 承载着王青多年梦想的“名片网”营运而生。之所以把网站名命为“名片网”, 王青希望大家可以互相之间共享人脉。“如果想加入这个圈子, 你可以把你的人脉跟大家分享, 而需要的人脉你会从这个圈子里获取, 这是一个交换。”建网之初, 王青和众多创业者一样进行着风险融资, 不过, 他认为, 融资对他来说不是为了生存, 而是为了发展。在他没有想清楚下一步要做什么的时候, 融资是冒险的。可是在他想清楚下一步要做什么的时候, 就需要考虑融资, 并且想清楚和谁融资。他认为, 融资希望得到的不仅是钱, 更重要的是资源及经验指导。幸运的是, 这些已经在慢慢实现了……在他的多方联络下, 不少资金注入网站, 随着公司的发展, 短时间内就收集了300多万张名片。然而, 就在网站良性运行了3个月后, 一则关于隐私权的报道把他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他的名片网在一夜间似乎为大众所熟知。这种不花钱得来的“宣传”效果着实令王青“火”了一把。但对任何一家公司的经营来说这都不是件好事, “当误解到了一定的程度, 我们的事业就比较危险。”那段时间的王青为了应对诸多质疑忙得不可开交, 常常夜不能寐, 满脑子想得都是如何解答各方的质疑。创业以来, 那种欣欣向荣的局面似乎被渲染成了一种灰色调, 一瞬间似乎任何的东西都不同了。随即他开始急速调整自己的工作习惯, 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前进, 对踏至而来的各种质疑一一作出回答。最终, 一切喧嚣归于平淡, VC们投过来的橄榄枝以抛物线的形式缓慢落地, 任何的一切似乎都跟从前相同了。

“创业艰难百战多”这句古语告诉了人们创业的艰辛, 而王青和他的团队显然也在经受着这种考验。“我的建站初衷, 就是看到了名片网站提供信息服务为商务人士带来的便利, 想在中国也能建立一个类似的互联网商务平台, 用名片为媒介, 帮助销售人员拓展交际圈, 关于盈利模式, 很多东西都是比较模糊的, 但是我们任何的人都坚信, 我们有一个很灿烂的未来。”

篇9:不冒险是最大的冒险

朋友的话一出口,大家拍案叫绝!这话说得一点也不错,职业经理人因为情商高、智商高,做事往往想得特别通透,难免畏首畏尾。而这种行事风格,难免会使好机会擦身而过。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说:“如果有50%的把握就上马,有暴利可图;如果有80%的把握才上马,最多只有平均利润;如果有100%的把握才上马,一上马就亏损。”

在现代社会,不敢冒险就是最大的冒险。没有超人的胆识,就没有超凡的成就。胆商是使人从优秀到卓越的最关键一步。

回头看看当初读书的同学,你会发现,往往成绩最好的,进社会混得很差;成绩很差,胆大的,却混得风生水起。知识分子当年抱怨脑体倒挂,说不三不四的人发了财,现在看来也是很公平的。你不敢冒风险,你就没有机会。有一句老话: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成功的路上风风雨雨,荆棘密布,唯有勇者胜。很多成功者为什么能白手打天下,就是因为有敢为天下先的超人胆识。

比尔·盖茨靠什么法宝建立了他的微软帝国?他为何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中独占鳌头且历久不衰?在比尔·盖茨看来,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冒险。在任何事业中,把所有的冒险都消除掉的话,自然也就把所有成功的机会都消除掉了。他最持续一贯的特性就是强烈的冒险天性。他甚至认为,如果一个机会没有伴随着风险,这种机会通常就不值得花心力去尝试。他坚定不移地认为,有冒险才有机会,正是有风险才使得事业更加充满跌宕起伏的趣味。

事实上,对冒险精神的培养,比尔·盖茨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他在哈佛的第一个学年故意制定了一个策略:多数的课程都逃课,然后在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再拼命地学习。他想通过这种冒险,检验自己怎么花尽可能少的时间,而又能够得到最高的分数。他做得很成功,通过这次冒险,他发现了一个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和成本得到最快、最高的回报。

風险可能会导致你失败,但也会使你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冒风险看似安全,但它只会使你的一生在平庸中度过。

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要去实现人生的梦想,他动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他对族长说:“我的一生不能平庸,我不愿与草木同朽,我要与日月同辉,我要建立丰功伟绩。我该如何去做?”老族长正在练字,他听说本族有位后辈开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写了3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6个字,今天先告诉你3个,供你半生受用。”

10年后,这个年轻人已建立起了一个超级商业王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回到家乡,又去拜访那位族长,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封密信对他说:“这是族长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他这才想起来,10年前他在这里听到的是人生的一半秘诀,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3个大字:有何怕?

人总是要死的,大不了一死。死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最难。既然我们最终都会去面对这人生中的最难,那还有什么困难是我们不能面对的呢?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困难、失败又算得了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曾经放手去拼搏过,去尝试过,去奋斗过!

据社会学专家预测,未来的社会将变成一个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高风险社会,如果人类自由行动的能力总在不断增强的话,那么不确定性也会不断增大。各种变化已经在我们身边悄然出现,勇敢地投身于其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竞争意识的萌发,使敢于冒险的人们有了危机感,主动去应对各种风险。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们,如果还没有被惊醒,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被前一种人远远甩在后面。

篇10:最大的宽慰莫过于善良的散文

题记:有那么一瞬间,突然觉得,人生路上所有的期许与等待,都将变得是那么枯燥无味。喜欢一个人又不能在一起,想要去履行一些心中有过的宏愿,又都如此举步维艰,有时真的是寸步难行。可不管怎么样也都要把日子过好,尤为是在你独自一人的时候。

梦想有多大,舞台就会有多大。我们在放逐梦想脚步的同时,也请别忘了能让你的身心,做一次一起力行。

只是当梦想,遇到这条叫做,现实曲折的荆棘之路时,如果是做自己喜欢做的,都没有办法放弃的话,那么就更应努力去让别人看到。

有时无需凭借,只需文字即可。或一缕,能照进我们心房的阳光。而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肯定以及确定的是,每一条心酸背后的种种迹象表明,都将会是一次,面向全新世界的开启。

人生如旅,亦如笙歌。人的一生,需要经历许坎坷还有很多,有人捧你,也会有人败你,俗话说,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呢。

而我想你是知道的。在这个世界上,也总会有一个人,是值得你等待并期许一生。不管在什么时候,也不管在什么地方,反之你是知道,总会有这么一个人。

人生如此。也总希望那个你,还是能让我看到你清澈的眼,以及所散发出温柔的.光彩。“等到执着与真诚有了焦点,在你羞涩的影子里,定会发现、爱你的痕迹”。而我,将顺着你的心迹,为爱而倾。

就像曾经的你,也是有风光过,骄傲、放纵、狂妄自大过、都是一回事。当有一天你失去了那些能,让你傲慢的资本,等你从低谷中再此站起来时,我相信你也是与我一样已经长大,也变得成熟了。相信自己也能,再一次的把所有失去过的,都给重新拿回来。

因而生命就是这样,总是在充满了无尽的奇迹当中,心随我动,能逆向横生。阳光,爱情,和诗歌,其实都是一样的。等达到一种境界,便是与余音袅袅,一起允共心灵感应的萧条,故而顺其者,自然也。

当然,无论顺境或逆境时,都可以停下脚步来,问问你所心诚的佛;而你也可以尝试尝试。

能否渡苦厄。

而人生中最大的宽慰,莫过于善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故:夫唯不争,可无忧也。一一:老子。

只是不打扰,也是我最后的温柔,就在你走了之后。

我不再会找与你相同的人了,因为无论是谁,都会有你的影子。心若无妨,便就沉默,趁着还年轻。

等到你再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凡事还是得要能靠你自己。能够坚挺过去就出众,倘若熬不住的话,也请能主动出局,因而人生就是这样,要么与众不同,要么知难而退,现实本就很残酷。

真实的生活,其实原本都是这样。人生又都这么短,如果活着不是为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又将剩下多少意义,毫无意义!

上一篇:以赞赞我的老班为题的作文下一篇:这49个作文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