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佳安全知识用药

2024-05-04

张佳佳安全知识用药(共7篇)

篇1:张佳佳安全知识用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在卢湾区工作生活1年以上的居民。在全区72个居委中各抽取8人进行调查, 共调查576人, 回收有效问卷512份, 问卷有效率为88.9%。

1.2 方法

采用自制的“卢湾区居民安全用药知识与行为调查问卷”, 由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医务人员担任调查员, 调查开始前进行预调查并培训调查员, 统一调查方法与标准。调查采取拦截法, 由调查员在社区健康咨询点拦截过往居民并进行面对面调查, 当场收回调查问卷, 除必要的解释外, 调查员不进行任何提示。

人 (%)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3 数据处理

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调查问卷的录入、整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512人, 其中男性198人 (38.7%) , 女性314人 (61.8%) ;年龄30岁以下89人 (17.4%) , 30~59岁288人 (56.3%) , 60岁及以上135人 (26.4%) ;未婚65人 (12.7%) , 在婚400人 (78.1%) , 离婚/丧偶47人 (9.2%)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5人 (22.5%) , 高中或中专183人 (35.7%) , 大专135人 (26.4%) , 大学及以上79人 (5.4%) ;在岗277人 (54.1%) , 离休或退休195人 (38.1%) , 在读/无业/失业40人 (7.8%) 。

2.2 安全用药知识

调查对象正确回答儿童药物用量的计算方法、生病了应尽量打针、吃过保健品可以减少药物的用量、抗生素的合理用法、“OTC”的含义的比率分别为:42.2%、64.1%、75.2%、68.2%和38.1%。不同类型调查对象安全用药知识的回答情况见表1。

2.3 药物购买行为

调查对象选择药物的途径是通过医生处方或建议 (76.2%) 、药店推荐 (16.0%) 及其他 (7.8%) ;如果得了轻微常见病, 调查对象购买药物的方式分别为医院购买 (42.0%) 、药店购买 (57.6%) 及其他 (0.4%) 。不同类型调查对象选择药品和购买药品的情况见表2。影响调查对象选择药物的主要因素是药物品牌 (52.1%) 、生产厂家知名度 (25.6%) 、药物价格 (10.5%) 及其他 (11.7%) 。不同类型调查对象选择药物的影响因素没有差别。

人 (%)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人 (%)

注:括号外数据为选择人数, 括号内数据为百分比,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药物使用行为

大部分调查对象 (89.6%) 家中都备有一些常用药物, 但是数量和种类存在一定的差别;大部分调查对象 (59.6%) 服用药物的原则是遵从医嘱, 部分 (35.9%) 是按药物说明书服用。不同类型调查对象的药物使用情况见表3。

2.5 过期药物的处理

调查对象对过期药物的处理方式分别为继续使用 (21.3%) 、随意丢弃 (44.7%) 、冲入下水道或厕所 (10.9%) 、不知如何处理 (10.2%) 、交到药监部门 (7.2%) 、其他处理方式 (5.7%) 。不同类型调查对象对过期药物的处理见表4。

3 讨论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任何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都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副作用。合理用药就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他们的临床需要, 药物的剂量符合他们的个体需要, 疗程足够, 药价对患者及其社区最为低廉[4],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合理用药除了要求医务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外, 也要求居民具备一定的药物使用知识, 尤其是一些“非处方药”的使用知识, 养成在使用药物前了解药物的成分、使用方法和禁忌症等习惯, 以免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人 (%)

注:括号外数据为选择人数, 括号内数据为百分比。

当前, 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制约居民就医的主要因素, 这也导致了自我医疗的大量产生。很多居民在患有轻微常见病后, 往往不是到医院就诊, 而是在药店购买药物自行服用。由于患者一般不具备系统的药物知识, 因此, 不合理用药现象十分普遍, 由此导致的药源性损害十分惊人, 据统计, 近年来我国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物的不良反应, 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5]。本次调查结果也证明了上述观点, 居民合理用药的知识比较匮乏, 这在文化程度较低和年龄较大的居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而这两类人群正属于自我医疗较为频繁的群体, 也是药物不良反应率较高的群体[6], 他们的药物安全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医生处方或建议是居民选择药物的主要途径, 但药店却是居民购买药物的主要场所, 这可能与医院药物价格较高且过程较为烦琐有关。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在选择药物的途径和购买药物的场所存在一定的差异, 年龄较大、在婚、在业或离退休的居民更易通过医务人员的建议选择药物;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高或在校/无业/失业的居民更易在药店购买药物, 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群体居民的患病率和疾病谱的差异造成的。

本次调查发现, 家庭常用药物的储备已成为许多家庭的普遍行为, 尤其在一些有老年人的家庭中, 常用药物已经成了家中的必备物品, 结合老年人安全用药知识较为贫乏的现实, 老年人就成为不合理用药行为高发的群体。在当前的条件下, 充分加强对老年人合理用药的指导, 提高就医依从性,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守门人”的角色, 普及家庭医生制, 对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大部分调查对象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过期药物, 随意丢弃的现象比较普遍, 说明当前药监部门对过期药物危害的重视程度不够, 回收渠道狭窄, 造成居民手中的过期药物难以处理, 只能丢弃或冲入下水道, 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也有可能成为假药泛滥的源头。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多部门合作, 建立顺畅的过期药物回收渠道, 加强监管, 防止过期药物重新流入市场, 保障居民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全晓雯.我院药学人员合理用药知识调查[J].中国药师, 2009, 12 (2) :229-231.

[2]王海莲, 陈莲珍.不合理用药调研情况与干预策略[J].中国药师, 2005, 8 (4) :335-336.

[3]孟娣娟.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用药知识与行为[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5) :62-64.

[4]偰志平,王玲.某高校大学生用药知识与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8) :656-657.

[5]向艳平.大学生用药知识和用药行为的调查及分析[J].今日药学, 2009, 9 (3) :60-62.

篇2:张佳佳安全知识用药

自从药剂师的职业诞生以来,人们总是把他理解为在化学实验室穿着白大衣,观察化学反应,合成各种神奇药物的魔术师,或者坐在药房窗口按医嘱发药的配药员。而药剂师们也总是只关注药物的本身,对药物的理解就是从研究、生产、运输、贮存到将药品按医嘱发给病人的全过程,而在整个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和质量问题,就是尽到了责任。一旦药品发给了病人,病人怎么服用?是否完全按医嘱或者按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服用了?用药后有治疗效果吗?有何不良反应?病治好了未服完的药品怎么处理等诸多问题,药师们是不过问的,事实上,很多问题就是出在这最后的用药终端上。因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美国的药剂师们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提出了“药学服务”这一概念,提倡药师应该走出实验室,走出药房,改变传统的只关注药品本身的工作模式,而转向关注病人用药的全过程。这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因而得到了全世界药剂师的广泛响应,在我国许多大医院的药房开设了用药咨询窗口或咨询门诊,解答人们用药中的各种问题,宣传合理用药与安全用药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医院还配备了专职的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的合理用药与药物治疗的全过程,并深入社区调查老百姓对安全用药的认知,进行合理安全用药的宣教。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对药物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报道,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作为一名从事药学研究与教育几十年的药学工作者、教授、高级药师,面对一次次的药害事件及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由于不合理或滥用药物而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我深感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老百姓的用药安全尽一份力量。尽管这种科普教育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也出不了成果与论文,但这可以给广大用药者带来安全,减少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带来的痛苦。本文将从药物的基本知识,用药的基本知识,药物不良反应的知识,合理与安全用药,及各类常见病的选药与用药等方面入手,力求使语言通俗,少用专业述语,使读者获益。

第一讲 药物的基本知识

1.药品与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组给药品下的定义:任何为了按受者的利益,用于或打算用于改进或考察生理系统或疾病状态的物质或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解释是:药品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清制品和诊断药品等,因此药品可以理解为直接用于人体的药物制剂品种。

药物是可用于诊断、治疗、缓解症状、预防疾病,或用于改善机体功能或结构的物质。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药物是影响机体及其代谢过程的化学物质,包括的范围更广,可以是原料药,也可以是各种制剂剂型的药品。药物可以是生物体内自身合成的化合物,如激素,或者化学合成的纯化学品。值得指出的是许多毒物都是药物,动物或植物体内合成的许多有毒化合物称为毒素,又称生物源毒物。

2.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将药物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指那些考虑到医疗安全,只能在医生监护下, 必须由执业医师出具书面处方才能使用的药物。非处方药物(OTC)指不用医疗监护,具有质量稳定,安全性相对较高的药物,可在无处方情况下由药店直接出售。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是作为决定哪些药物需要处方,哪些药物可在药店直接销售的官方机构。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各有其适应指征,尽管药物组分为同一活性成分。例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布洛芬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疾病时,属处方药的适应证;而用于头痛、牙痛、发烧、痛经等症状时,则是非处方药的适用范围。同样,西米替丁作为处方药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但作为非处方药,仅限定用于胃灼烧(烧心)和酸性消化不良。两者的剂量、用药持续时间、剂型规格、品牌和药品标识物也不尽相同,但彼此可以相互转换。

3.使用非处方药要注意的问题

非处方药是可以从药店柜台上买到的药品,人们会认为它必定是安全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非处方药存在的隐患与处方药是相同的,如果过量或不当使用,也会产生不良反应。

非处方药的安全性同样取决于合理正确地使用。是否恰当使用就需要病人进行自我诊断,而这种自我诊断可能有误,如大多数头痛是无危险的,但极少的患者,头痛则是脑肿瘤和脑出血的先兆。同样,心口灼热有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因此,自我诊断和用药有可能会耽误病情。

药物相互作用也会引起安全隐患,有时候一种药物可以干扰另一种药物的作用,例如常用于胃病的抑酸药,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可改变胃液的酸度,当它们与抗生素、血液稀释药和心脏病用药等联合使用时,可妨碍这些口服药物的吸收,使后者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应。有时候两种药物联用后作用会增强,例如为了防治血管内血栓,有些病人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这两种抗凝血药,但如果在服用华法林的同时,又不经意地服用了阿司匹林,那么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就会大大增强而导致出血。另外,有些OTC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两种商品名不同的药物制剂内可能含有同种成分而病人并不知晓,就可能存在过量服用的问题。如抗感冒药,目前常用品种约50种左右,其中几乎所有抗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合用二种以上抗感冒药就可能导致肝毒性。所以使用OTC时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说明用药。现在已有不少药店配备了执业药师,必要时可向他们索取用药信息,在你对说明书未理解以前切忌自作主张,乱服药。对慢性病或需要每天服用某药时,需要征求专家的意见,并定期到医院检查,决定何时可以停药或增减剂量。

(未完待续)

篇3:9339张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门诊处方9339张,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2]、药品说明书等分析处方是否书写规范和用药是否合理。

2 结果

9339张处方中, 合格处方8183张, 占87.62%;不合格处方1156张, 占12.38%。不合格处方中, 前记内容错误148张 (12.80%) , 包括年龄不清楚21张 (1.82%) , 无临床诊断或不明确85张 (7.35%) ;正文错误1008张 (87.20%) , 包括用法用量问题361张 (31.23%) , 药品无规格106张 (10.52%) , 用药不合理115张 (11.41%) , 其他85张 (8.43%) 。用药不合理的115张处方中, 包括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5张 (4.35%) , 药物不合理联用65张 (56.52%) , 选药不当12张 (10.43%) , 溶剂选用不当15张 (13.04%) , 无适应证用药5张 (4.34%) , 超范围使用高档药物13张 (11.30%) 。

3 分析与讨论

3.1 处方前记内容书写错误

尽管《处方管理办法》实施了这么长时间,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如:患者年龄一项未按实际情况书写, 如仍用“成”表示成年人;患者的地址一栏往往空着不写或无详细地址, 如仅写武汉、汉川等;无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与实际用药不符, 如骶骨疼痛用到了抗菌药物, 上呼吸道感染竟开具了抗高血压药等。

3.2 药品名称不规范

在一些处方中, 存在使用商品名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某些医师为了开药方便, 认为写商品名速度要快一些, 或某些患者点名要求开某些药品的商品名;另外, 还有极少数处方当中出现了错别字的现象。

3.3 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在不合格处方中所占比例较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用法用量缺项, 如未说明用法; (2) 用法不合理, 如仅写有“遵医嘱”, 用法为“遵医嘱”; (3) 用量不合理, 如上呼吸道感染, 开头孢克肟分散片0.1g×10片, 每次0.1g, 口服, 3次/日;子宫内膜炎, 开头孢克洛缓释胶囊, 每日3次, 每次3粒, 口服, 而缓释制剂一般每日2次即可;发热待查, 开盐酸克林霉素1.8g, 其说明书上明确表明中度感染每日0.6~1.2g, 分2~4次给药;严重感染每日1.2~2.4g, 分2~4次给药。

3.4 药品无规格

某些医师所开具的处方中没有写明药品规格, 这给药师配药造成了难度。如头孢克肟分散片有0.1g×10片/盒和0.1g×8片/盒2种规格, 医师处方头孢克肟分散片0.1g/盒。

3.5 用药不合理

3.5.1 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

(1) 诊断为右手外伤, 开舒血宁注射液15ml, 静脉点滴。 (2) 诊断为水痘, 处方依巴斯今片10mg, 口服, 1日1次;头孢克肟分散片0.2g, 口服, 1日2次, 病毒感染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应选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 (3) 诊断为尿路感染, 处方为克林霉素注射剂1.2g, 静脉滴注, 1次/d, 奥硝唑注射剂0.5g, 静脉滴注, 1次/d。尿路感染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 而克林霉素仅对G+菌 (肠球菌除外) 、厌氧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对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无效;奥硝唑对厌氧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对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也无效。

3.5.2 不合理联用

诊断为支气管感染、胃肠功能紊乱, 用克林霉素。某2岁零4个月的小孩, 用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诊断为盆腔炎, 用克林霉素+奥硝唑。

3.5.3 选药不当

(1) 诊断为肺炎, 用氨曲南、依诺沙星输液, 阿奇霉素片口服。肺炎患者在症状、体征好转后, 可将静脉给药改为口服用药, 称为抗菌药物序贯治疗, 但宜采用口服生物利用度好的同类药物。 (2) 诊断为多处挫裂伤, 用帕珠沙星输液。

3.5.4溶剂选用不当

如阿昔洛韦粉针及喜炎平、天麻素等中药注射液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按照药品说明书, 这些药物不能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剂。

3.5.5

如门诊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病原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 β-内酰胺类, 第1、2代头孢菌素, 大环内酯类等都是合理的选择, 且单用即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此也有严格要求。如诊断为泌尿结石, 用头孢硫脒+阿莫西林/舒巴坦,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盐酸左氧氟沙星。

3.6 其他

其他不合理处方包括涂改未签字和药房人员签字不规范11张, 1张处方超过5种药品6张, 医师为自己开处方2张, 超疗程开药6张。有些医师处方修改后没有再次签名, 药房人员签名难以辨认;如诊断为高血压、胃溃疡, 用泮托拉唑胶囊、依那普利片、硝苯地平控释片、阿托伐他汀钙片、非洛地平片、地高辛片共6种药物, 且硝苯地平控释片和非洛地平片均为钙阻滞剂, 一般不宜合用;诊断为糖尿病, 用格列吡嗪缓释片, 5mg×12片×10盒, 5mg, 1次/d, 为4个月的量。

4 结论

从抽查的处方分析来看, 我院门诊处方质量有待提高。医师对药品缺乏了解, 使得用法、用量不准确, 选药不当, 重复用药, 无指征用药, 不合理联用等现象存在, 医院应加强《处方管理办法》的学习、落实, 增强责任感, 进一步提高处方质量和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 285号.

篇4:张佳佳安全知识用药

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主任药师、本刊社长、总编辑,多年从事医院药学的科研、教学工作,在该领域内有较高的影响力。

发表学术论文350多篇,出版专著14部,培养了硕士与博士研究生近80名。

(接上期)

13.不可随意改变剂型的给药途径

目前药物主要有口服、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下含化、滴眼、滴鼻、口腔喷雾、直肠或阴道塞入等给药方式 。现在临床所用的药品,都是制备成一定的合理剂型在临床使用,医师选用适当的药品,适当的剂型,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法(给药途径),适当的用药间隔时间,适当的疗程,用于适当的患者,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药物的合理剂型决定药物的给药途径,每一种药物剂型都有规定的给药方法和途经,如果不合理的随意改变会影响该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并增加药物的刺激性和毒性反应。目前常见不合理使用药物剂型的现象有:①注射剂用于口服;②注射剂用于黏膜给药;③肌注药用于静脉注射;④糖衣片用于舌下含服;⑤含服改吞服;⑥控释和缓释制剂扳开服。

随意改变剂型给药途经的危害:①随意口服注射液容易造成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无效,不良反应加大。注射剂用于黏膜有可能对黏膜产生刺激,引起黏膜损伤。②肌注药用于静脉注射,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或毒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③糖衣片用于舌下含服,达不到治疗目的且延误治疗,同时会产生各种不舒服的味觉。④有些药物需要含服来迅速发挥作用,而吞服效果会较差,比如:硝酸甘油片正确用法为整粒或咬碎后含服, 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要求含服, 有的医师开处方时用吞服的用法, 药物吸收慢,在肝脏内容易被破坏,疗效还不如舌下含药的1/10,而且更重要的是一旦心绞痛发作得不到及时控制, 后果不堪设想。⑤控释和缓释制剂扳开或研碎服,失去缓、控释作用的同时,由于一次释药量过大引起短时间内血浓度过高,可发生毒性反应。此外,控释和缓释制剂嚼碎服用可对胃肠黏膜产生刺激,甚至引起严重的副反应。

14.老年人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

①精神症状: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某些药物可引起精神错乱,如抑郁和痴呆等,常见药物有氯丙嗪类的抗精神病药,安定类的安眠药,洋地黄,降压药,消炎痛等可引起老年性抑郁症。而中枢抗胆碱药物如安坦、左旋多巴、金刚烷胺等可引起或加重痴呆症状。

②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压力感受器对血压变化不敏感,因而对血压的变化调节不灵敏,常会因体位改变而产生头晕。因而在使用血管扩张药、降压药、利尿药、安定类安眠药、氯丙嗪类抗精神病药和左旋多巴等药物时应特别注意。

③耳毒性:老年人由于内耳毛细胞数目减少,听力有所下降,易受药物的影响,而产生前庭症状和听力下降。某些易于在内耳液中聚积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多粘菌素等可引起耳毒性,导致耳聋,所以老年人最好避免使用这些药物,必须使用时应减少剂量,同时还应避免与其他影响内耳功能的药物如水杨酸盐类、保泰松、速尿等药物合用。

④尿潴留:老年人使用抗帕金森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可以引起尿潴留,伴有前列腺增生者更易发生,伴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人使用强利尿药如呋塞米、依他尼酸亦可引起尿潴留。

15.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①药物治疗前确定诊断和最佳治疗方案,必须使用药物时才用药,不要给老人使用不必要用的药物。用药前要了解药物的毒副作用和相互作用,清楚药物的排泄途径和代谢过程,由肾排泄的药物在肾功能有损害或高龄老人时一定要减量。有功能损害者或高龄老人一定要注意避免使用主要由肝代谢的药物,或减量使用,因为此时肝脏解毒能力下降,易出现药物毒性反应。

②确定正确的用药终点,尽量缩短疗程,及时停药,对于新上市的药物老年人尽量不用。

③发生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停药或改用其他安全的药物。

④注意用药剂量,老年人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而且尽量少合并使用多种药物,以免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不良反应。

⑤不要听信广告,尽量少用或不用保健品,特别是所谓包治百病的祖传秘方,多数是骗人的。

16.儿童用药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的防治

1 )儿童容易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①神经系统: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最易受到外来化学物质包括药物的伤害,如呋喃旦啶可引起头痛及多发性神经炎,婴儿使用四环素、糖皮质激素或维生素A等可引起脑脊液压力增高,导致手足抽搐。

②消化道反应:如口服铁剂易引起呕吐,皮质激素引起消化道溃疡,无味红霉素可引起婴幼儿郁积性黄疸。

③生长障碍: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维生素A大剂量使用可造成骨生长延迟及骨骺愈合过早。

④心血管系统:婴幼儿的交感神经发育比副交感神经滞后,因此对强心药洋地黄耐受性较好,用药时较少发生毒性反应。但新生儿和早产儿肾功能发育不全,排泄能力较低,容易发生药物中毒反应。

⑤肾脏反应: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对于婴幼儿的肾毒性较大。大剂量服用维生素D可引起肾脏钙化。

⑥血液系统:很多药物都可引起血液毒性,儿童更易发生,如氯霉素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磺胺药和水杨酸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磺胺药和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磺胺药和对氨基水杨酸钠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⑦牙齿、骨骼、皮肤等:四环素类抗生素可沉积于骨中,导致骨及牙的生长发育损伤,四环素牙是典型的症状。因此7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目前临床上使用得较多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等能引起骨骼发育迟滞,故18岁以下儿童禁用或权衡后慎用。

2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防治

①充分认识儿童机体发育各阶段的差异性及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

②加强儿童合理用药与患儿家长的依从性,如果家长的依从性差,再好的药物、再好的医疗方案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③注意儿童用药过量,儿童药物中毒多数为药物过量引起,其原因有家长未搞清楚医嘱,给药剂量过大,也有儿童误用家中备用的成人药品。

④特别要注意儿童药物剂量的换算,儿童用量不是简单的成人剂量的减半或四分之一,某些药物用体表面积计算时可能每千克体重的用量比成人还要大,因此儿童初次用药时一定要在儿科医师的指导下制定准确的给药剂量。

篇5:张元素运用天人相应理论用药法象

1《黄帝内经》中对于“药物性味”的有关论述

《黄帝内经》首提“气味厚薄阴阳升降”理论。《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1]28,人生于天地之间,顺应四时,五脏应五季,应五气,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气又连于五味五行,而与五脏相通,即“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1]5因此形成了天人相应的五脏功能系统。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气属阳,味属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1]5。

除此之外,《内经》中尚有对五味用药的论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弱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虽然《内经》中不乏对药物性味的论述,但是其过于笼统,很难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图》等本草、方剂书相参,对临床的直接指导作用有限。在此基础上,张元素做了前人所未做的工作,将药物放入了“天人相应”的大框架中,对于临床药物的选用,前进了一大步。

2 张元素首创“药类法象”学说

张元素从天地气交理论认识到气味厚薄阴阳升降取象与天地升降气交,气厚者属阳中之阳,法清阳上升为天,故能助阳生热;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升中有降,故主发泄。味厚者乃阴中之阴,法浊阴下降为地,故主降泄;味薄者为阴中之阳,降中有升,故能通。张元素首创药类法象和气味补泻法,药性升降外应天地,气味补泻内合脏腑。其中,“药类法象”一节据《内经》气味厚薄理论,将药物依四时五运之气分为五类: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归入“风生升”类,凡升麻、柴胡、羌活升散通气之品皆属此类;气之厚者,阳中之阳,归入“热浮长”类,凡干姜、附子、丁香助阳发热之品皆属此类;“湿化成”类,内应脾胃,因胃为水谷之海,五味并蓄,故其气兼温凉寒热,味有辛甘咸苦,凡黄芪、人参、甘草皆属此类;气之薄者,阳中之阴,归入“燥降收”类,凡茯苓、泽泻、滑石降泄渗下之品皆属此类;味之厚者,阴中之阴,归人“寒沉藏”类,凡黄芩、黄连、黄柏清泄之品皆属此类。以下分类论述。

2.1 风生升类

张元素取味之薄者,“薄则味通”,纳入“风生升”类,性上行,取象春生发之气,因此具有轻扬升浮、通达宣散之性。此类药共性皆为气味俱薄或气厚味薄,故有升散外达、引经袪表之功,同时兼有少许味辛甘之药,虽不属味薄者,唯取其“辛甘发散”之力,其脏应肝。风药应用颇广,除发散在表之邪,也可升举脾胃阳气,疏利肝胆,祛风除湿,皆因取之风象。

气味俱薄者,如升麻、柴胡,“气平,味微苦”,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宣达通散;升麻“足阳明胃、足太阴脾引经药,若补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升阳于至阴之下,去风邪在皮肤及至高之上”;柴胡“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辰潮热,此少阳、厥阴引经药”“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2]170。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是“风生升类”药的代表体现,“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补脾胃,泻阴火,二者共奏引清气上行之效。

“风生升类”药中也有味辛之品,如细辛、防风。细辛,气温,味大辛,治少阴经头痛如神、散水寒,治内寒,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太阳表寒反见少阴之脉者,细辛,辛可发散在表邪气,麻黄得附子而汗止,附子得细辛专主少阴;防风,气温味辛,疗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也,其用主治诸风及去湿也,其法象“风”之升散外达之性,故主诸风,防风不仅祛风更可疏木达土,痛泻药方中即取此意。风能胜湿,张元素于湿药中多用防风,李东垣师承张元素,治疗脾肾虚衰,外寒内湿,不用淡渗利湿之品,而用升阳风药,如升麻、羌活、独活、柴胡、防风等,亦有此妙。

2.2 热浮长类

张元素取气味俱厚者,即辛热类,纳入“热浮长类”药,“气之厚者,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2]178。此类药取阳中之阳和阴中之阳,能升能降,取象夏炎上之气,具有温经散寒、温脏理血之功,其脏应心。

分析洁古此类药,可分为以下四种:(1)温经散寒,温暖脏腑,如附子、干姜、桂枝等,辛热之品,“补下焦火热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2)温中行气,如草豆蔻、厚朴、木香、丁香等,“大热药中,兼用结者散之”。(3)温经活血,如红蓝花,延胡索等,主产后口噤血晕、腹内恶血不尽、绞痛、破血神验。(4)温中消食,如神曲等,益胃气,治脾胃食不化,需用于脾胃药中少加之。张元素应用天人相应理论归纳出“热浮长类”药,可温经温脏理血,对后世重肾阳思想有深刻影响,对现今火神派兴起也有指导作用[4]。

2.3 湿化成类

张元素取气平味淡者,或兼气寒热温凉,兼味酸苦甘辛咸,纳入“湿化成类”药,“戊土,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应之”[2]185。此类药兼纳四气五味,体现土可化生承载万物,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特征。

此类药可分为以下几种:(1)补益药,补益气血阴阳,如黄芪、人参,治肺脾阳气不足,及肺气喘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再如当归、阿胶,能补血和血,补虚安胎,坚筋骨,和血脉,益气止痢。(2)和中药,如白术、苍术、青皮,“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除胃中热”,再如藿香、槟榔,疗风水,去恶气,性如铁石之沈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泄胸中至高之气。(3)和血化瘀药,如桃仁、京三棱,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气,治老癖癥瘕结块,妇人血脉不调,心腹刺痛。(4)利水消肿药,如紫草,“主心腹邪气、五疳,利九窍,补中益气,通水道,疗腹肿胀满”。张元素法象天气“湿”,将调和药物,如补益之品,和血、和中和利水之品纳入“湿化成类”,突出脾主中央,溉四旁思想,也为其弟子李东垣重视脾土学说埋下伏笔。

2.4 燥降收类

张元素取气薄味厚者,纳入“燥降收类”药,“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2]193。此类药大多气平味甘,气寒味苦或酸,均气薄,“气薄则发泄”,阳中之阴,主肃降,体现“金曰从革”特点,法象秋收,其脏应肺。

观张元素用药,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1)淡渗利湿药,诸如茯苓、泽泻、车前子,止消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2)酸收药,诸如白芍、五味子,气厚味薄,升而微降,阳中阴也,味酸,补中焦之药。(3)泻肺之药,如桑白皮、地骨皮、天冬、麦冬等,泻肺气、止吐血、热渴、消水肿、利水道、治肺中浮火、脉气欲绝、补肺中元气不足。(4)重镇安神之品,取秋肃杀之意,药有犀角、琥珀,安心神、止烦渴霍乱、明目镇惊、定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5)降气除痞之药,如枳实、枳壳,气寒味苦、治胸中痞塞、泄肺气。其用有四:破心下坚痞一也,利胸中气二也,化痰三也,消食,四也。张元素将降肺气,利水湿及重镇安神之品纳入“燥降收类”药,法象肺气的肃降作用,启示后人在治疗肺气不利时可加少许“燥降收类”之品,疗效颇佳。

2.5 寒沉藏类

张元素取气寒味厚者,纳入“寒沉藏”类药,“味之厚者,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2]200。此类药多气寒味苦,或酸寒,或咸寒,均为气薄味厚者,主清热降泄,法象冬沉藏特性,其脏应肾。

此类药可分为五大类,包括:(1)清热泻下药,如大黄、黄芩、黄柏,泻诸实热不通,下大便,荡涤肠中热,专治不大便。(2)清热凉血药,如地榆,主妇人乳产,七伤带下,经血不止,血崩之病,除恶血,止痛疼。(3)清热除烦药,诸如栀子、豆豉,性寒味苦,气薄味厚,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4)清热除湿药,如苦参、茵陈,治烦热,主风湿风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

3“药类法象”理论的得与失

张元素在《药性要旨》中云:“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甘寒泻血热。”[2]156张元素结合四气五味,配以五行,将中药分为五大类,风生升、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类,药类法象以其独特的思辨方式将药物进行架构,体现中医天人合一思想。临床辨证可依据遣药组方中药物气味差异,达到专经专药,以开拓思路,为实践医学诊断治疗疾病提供理论基础。然而,大家应认识到所有分类方法的局限性,“药类法象”也不例外。

首先,药物同时具有多种性质,有时难以分清主次。药物性味是否可以不重复地分为五类,这个前提就值得商榷。比如细辛,被归类为“风生升”,但是《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它同时还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归于“热浮长”也未尝不可。其次,某些药物作用是难以纳入“四时五行”的框架,如肉桂的“引火归元”、牛黄的“化痰开窍”、犀角的“平抑肝阳”等,强行将其分类,反而会限制医生的思维,妨碍临床用药的灵活性。最重要的是,张元素对某些药物的归类尚显牵强。有些药物作用是复杂的,如桃仁之类的活血药,张元素将其归类为“湿化成”,这是难以经受推敲的。“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血确实来源于中焦化生的精微,但这似乎并不是将治疗血不和的药归类为“湿化成”的必要充分条件。

4 结语

张元素用药法象理论与现今医家有很大差异,分类欠缺严谨,仍可商榷,但其在对药物性质的理解中将中医理论与中药理论相结合,总结出“药类法象”理论,这种“天人相应”的意识,毫无疑问是一大创见,是值得后人肯定、甚至敬仰的。

摘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与味之厚薄法天地气交而各有升降法则,为“气味厚薄阴阳升降”理论的滥觞。张元素发扬此理论并创造性地运用取象比类的推理方式,将药物理论与运气相结合,创立了“药类法象”之说。将药物按照气味之厚薄分为“风生升”“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本文简单介绍这一理论,并用辩证的态度加以评注。药类法象以其独特的思辨方式将药物进行架构,体现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辩证地了解其对药物性味的归纳,取其精华,以资临床用药。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气味厚薄阴阳升降,药类法象,张元素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金·张元素.医学启源[M].任应秋,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3]金·李东垣.脾胃论[M].鲁兆麟,彭建中,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

篇6:张佳佳安全知识用药

22.药源性胃肠道疾病

大多数药物都是通过口服途径给药,因此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较为常见,临床上约有10%~20%的药源性疾病发生于胃肠道。药源性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可累及消化道的各个部分,常导致消化管运动及腺体分泌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药源性胃肠道疾病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用药剂量大、疗程长;②空腹服药;③伴有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等;④过敏体质;⑤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引起胃肠道反应是多方面的。

(1)最常见的冒肠道反应为恶心、呕吐,最常导致这种反应的药物有:氯化钾、硫酸亚铁、四环素、磺胺药等;对胃直接刺激而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有:洋地黄、阿片类止痛药、左旋多巴及雌激素等,洋地黄引起的恶心常常是中毒的早期症状,氨茶碱中毒也可表现为恶心。

(2)食道反应、溃疡和狭窄。影响括约肌的药物如阿片类和抗胆碱药。治疗量或过量的心得安可引起食道痉挛。降血压药硝苯地平可减少食管收缩频率,影响食管运动。消炎痛、布洛芬、氯化钾、多西环素、克林霉素及青霉素V钾等可引起食道溃疡。药物引起的食道溃疡和狭窄与服药方式也有关,比如干吞药片或用饮料送服,或卧位服药易造成食管溃疡或狭窄。

(3)消化道炎症。药物引起的舌炎、口腔炎、食道炎及结肠炎等消化道炎症,其最常见的药物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秋水仙碱等抗癌药由于干扰胃肠细胞分裂和修复而引起恶心、呕吐。此外糖皮质激素和广谱抗生素不但引起消化道黏膜损伤和炎症,还可并发霉菌或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伪膜性肠炎。

(4)胃排空异常。可减慢胃排空的药物有:抗胆碱药、阿片类止痛药。可加快胃排空的药物有:灭吐灵、吗丁林、西沙比利等。

(5)消化道出血与溃疡。药源性消化道出血和溃疡在药物治疗中最为常见也是较为严重的药源性疾病之一。凡能影响胃肠道保护机制的药物都有引起溃疡和出血的可能。其特点为:①发病与用药剂量及疗程长短有关;②服药4日内发生;③常见腹痛不适;④黏膜病变多见,呈多发性,黏膜水肿,出血多呈渗出性;⑤55岁以上年龄者多发;⑥停药后迅速好转。

(6)最易引起胃出血和溃疡的药物:①非甾体类解热止痛药,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布洛芬、炎痛喜康、甲氧萘丙酸、去痛片、对乙酰氨基酚。②糖皮质激素类,强的松、可的松、地塞米松。③抗菌药物,头孢拉定、头孢哌酮、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甲硝唑、伊曲康唑、利福平、利血平等。此外饮酒可致胃出血,正常情况下,健康人饮酒后胃出血量约为0.4毫升/天,大量饮酒时,可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和呕吐咖啡样液体,胃镜下可见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局部可见出血斑和出血点。

23.药源性肝损害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药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伤害肝细胞,药物引起肝损害的发生率约为10%左右,因黄胆入院的患者中有5%为药物引起的。主要的药源性肝病有:①代谢性药源性肝病,主要药物有氯丙嗪、阿米替林类、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菌药、抗风湿药、抗甲状腺药和免疫抑制剂等。②急性肝实质性药源性损伤,其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三环类抗抑郁药、利尿药等。③药源性脂防肝,以胆汁郁积性损害为主,其药物有异烟肼、甲氨蝶呤、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四环素、水杨酸盐、丙戊酸钠等。④慢性实质性药源性肝损害,包括活动性慢性肝炎和慢性胆汁郁积,其药物有甲基多巴、异烟肼、扑热息痛、氯丙嗪、米帕明、甲苯磺丁脲、红霉素、丙戍酸等。⑤硬化性胆管炎,有氟尿嘧啶等药物。⑥药物引起的肝血管病变,主要为一些抗癌药物。

24. 扑热息痛引起的肝损伤

抗感冒药的主要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过量服用时是目前最常见的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扑热息痛的肝毒性与年龄有关,婴幼儿对扑热息痛的耐受性比成人强,是因为婴幼儿尚未成熟的肝代谢酶不能将其代谢为有毒性的代谢产物。但目前有文献报道的扑热息痛所致婴幼儿肝损害是由于反复多次给予婴幼儿及新生儿含扑热息痛的复方制剂,结果导致中毒和中心肝小叶坏死的发生。

长期酗酒者对扑热息痛的肝损伤特别敏感,服用常规治疗剂量或稍微过量就会诱发中心肝小叶坏死,反复刺激可使肝纤维化。

脂质过氧化反应可极大地诱导肝细胞破坏,而扑热息痛可显著增加过氧化物的含量,加重肝损害。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保护肝脏对抗扑热息痛引起的肝损害。临床上也可用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蛋氨酸等药作为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的治疗。

25.酒精性肝病

长期酗酒者几乎都伴有酒精性肝损伤, 酒精性肝病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酒精性脂肪肝,酒精可减少脂质在肝内的氧化,抑制多种三羧酸循环酶的活性,使得脂肪在肝中堆积。长期酗酒者也可增加肝内甘油三酯的合成。

酒精性肝炎,乙醇代谢产生的乙醛能引起肝内蛋白蓄积,蛋白质吸收水分导致氺潴留,引起肝缺氧坏死。乙醇还可导致自由基介导的肝损伤,酯质的过氧化参与了酒精性肝炎的发病。

酒精性肝纤维化,肝小静脉周围纤维化为酒精性肝纤维化的早期病变,可发生于炎症性坏死或脂肪肝之后。由于酯质的过氧化所产生的醛类也可以刺激肝纤维化的形成。

酒精性肝硬变,持续酗酒者肝纤维化可最终发展为肝硬变。肝硬变也可不经酒精性肝炎,直接由酒精性脂肪肝发展而来。

26.酒精性肝病的防治

由于酒精性脂肪肝为可逆性病变,故治疗主要针对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变。①戒酒:是治疗的根本原则,戒酒后脂肪肝可在数周或数月内消失,酒精性肝炎在临床症状和病理上都可明显改变,伴有凝血酶活动度降低和腹水的患者,病程可能反复,但最终仍可缓解。②饮食:高热量饮食可降低酒精性肝炎的死亡率。厌食者可进流汁饮食或给予胃肠外营养,食欲恢复后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③药物治疗:可用一些氧自由基清除剂,如谷胱甘肽等,也可以应用聚烯磷脂酰胆碱(PPC)防止肝纤锥化和肝硬变的发展,减轻乙醇所致肝肿大、脂肪肝和高脂血症,PPC也可能逆转早期肝纤维化。

(未完待续)

篇7:张佳佳安全知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3月门诊儿科处方中临床诊断为哮喘的处方,共510张。

1.2 方法

对所抽取的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统计患儿的性别、年龄及药物的选择情况、联合用药情况、给药途径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

510例患儿中,男338例(66.3%),女172例(33.7%);年龄0~15(6.08±3.46)岁。

2.2 药物选择情况

2.2.1 糖皮质激素:

使用率为26.5%(135/510)。糖皮质激素用于儿童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如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等,以及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氢化可的松)。ICS可用于轻、中、重度持续哮喘以及曾经出现严重哮喘的间歇发作性患儿,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最好方法。患儿常需要长期抗炎治疗,达到哮喘控制并维持治疗3个月后方可减量,每3个月减少剂量的25%,因此使用率比较高。当ICS无效时,改用全身激素,可口服半衰期短的泼尼松,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应静脉给药,可选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

2.2.2 β2受体激动剂:

使用率为17.3%(88/510)。β2受体激动剂可分为短效和长效。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丙卡特罗等,作用时间可延续4~6h,其低剂量即可发挥较好的支气管扩张作用,是所有哮喘患者必备的急救药物,因此使用率较高。但大剂量持续使用却会掩盖病情,因此在哮喘治疗中要避免单独应用β2受体激动剂控制症状,尤其是中、重度持续性哮喘。若用量增加,常提示哮喘控制不佳,需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ICS联用。

2.2.3 抗组胺药物:

使用率为17.6%(90/510)。有资料表明,80%的儿童哮喘与过敏有关,抗组胺药物可以改变哮喘过敏性的问题[2]。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除能拮抗组胺受体、缓解哮喘症状外,还能发挥抗炎作用,对变应原、运动和单磷酸腺苷(AMP)的激发具有保护作用。此外,抗组胺药物对激素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s)等药物具有协同平喘作用。西替利嗪对肺功能改善不明显,但能够明显改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3]。因此,抗组胺药物作为哮喘辅助治疗药物被广泛使用。西替利嗪滴剂(仙特明)、苯海拉明糖浆等液体剂型也易于为患儿所接受,故使用率较高。

2.2.4 LTRAs:

使用率为9.4%(48/510)。LTRAs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治疗哮喘的药物,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LTRAs对哮喘治疗有肯定效果。LTRAs可以减轻哮喘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改善肺功能,并且可以减少病毒诱发的哮喘发作,还有一定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可用于轻、中度哮喘长期用药。我院使用的孟鲁司特纳颗粒剂(顺尔宁)易于婴幼儿接受,依从性好,并且无肾上腺皮质抑制作用,对儿童的生长无抑制作用,因此也有一定的使用率。

2.2.5 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4.7%(24/510)。《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中指出:哮喘发作时无需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但在哮喘患儿合并感染时,支气管黏膜水肿、渗出,支气管平滑肌更加痉挛,使哮喘加重,此时应根据临床指征,加用抗菌药物治疗。我院儿科门诊常用抗菌药物有新型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阿奇霉素(希舒美)、乙酰麦迪霉素(美力泰)及头孢克洛(希刻劳、再克)等,使用基本合理。

2.2.6 中成药:

使用率为4.9%(25/510)。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辨证论治被广泛应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医学界普遍认为:宿痰为哮喘发病之夙根,淤血是哮喘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痰瘀互结导致哮喘反复发作[4]。随着越来越多中成药新产品的开发,医师开始习惯使用中成药。我院儿科门诊常用中成药为祛痰类(祛痰灵口服液、桃金娘油肠溶胶囊等)、镇咳类(橘红痰咳液、百咳净糖浆等)等辅助药物。

2.2.7 ICS+LABA复方制剂:

使用率为19.6%(100/510)。根据GINA倡议[5],适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最佳方法是联合应用ICS+LABA。ICS能作用于β2受体的基因转录水平,促进其表达,增加β2受体的合成,β2受体则可使胞浆中无活性糖皮质激素受体预激活,使之对激素更敏感,更易与激素结合形成二聚体,因而只需更少的ICS便可转化成具有高活性的激素—受体复合物。ICS与LABA的不同作用机制,使其联合应用可产生很好的互补协同作用。但临床发现联用药物时,患者易混淆用药,尤其是哮喘患儿应用极不方便,使依从性下降,影响疗效。而ICS+LABA复方制剂则独具优势,因此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舒利迭)、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都保)等复方制剂使用率很高。

2.3 联合用药情况

2、3、4、5种药物联合应用分别占总数的28.6%(146/510)、11.4%(58/510)、6.7%(34/510)和2.0%(10/510)。人均用药种数为1.79种。根据GINA倡议,有些联合用药可增加疗效,是必要的。例如联合使用ICS+LABA、ICS+LTRAs、ICS+SIT(特异性免疫治疗)等[2]。我院联合使用率较高的药物有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和硫酸特布他林(博利康尼气雾剂)、布地奈德气雾剂(吉舒)和沙丁胺醇气雾剂(万托林)、孟鲁司特钠(顺尔宁)和西替利嗪滴剂(仙特明)等。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缓急及其经济状况来选定。

2.4 给药途径情况

在给药途径上,雾化吸入、口服给药糖皮质激素所占比例分别是90.6%和9.5%,β2受体激动剂分别是94.9%和5.1%。对于不会吞咽药片的幼儿而言,雾化吸入是比较好的选择。雾化吸入作用直接,对缓解支气管哮喘效果显著且迅速,优于口服制剂。由于药物直接进入呼吸道,其用量最多只需其他给药方式的1/10,明显地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这对于儿童尤为重要。

3 小 结

我院对儿童哮喘用药的选择、给药途径、联合用药方案基本遵循GINA的标准,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摘要:目的 了解该院门诊儿科哮喘药物的用药情况,并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2年1~3月门诊儿科处方中临床诊断为哮喘的处方,共计510张,对用药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抗组胺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菌药物、中成药、吸入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复方制剂使用率分别为26.5%、17.3%、17.6%、9.4%、4.7%、4.9%、19.6%。2、3、4、5种药物联合应用分别占总数的28.6%、11.4%、6.7%和2.0%。在给药途径上,雾化吸入、口服给药糖皮质激素所占比例分别是90.6%和9.5%,β2受体激动剂分别是94.9%和5.1%。结论 该院对儿童哮喘用药的选择、联合用药、给药途径方案基本遵循《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中的标准,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关键词:哮喘,合理用药,儿科

参考文献

[1]柏娟,赵京,申昆玲,等.北京、重庆、广州三城市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0,4(4):280-285.

[2]黄英.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联合治疗[J].儿科药学杂志,2007,13(1):1-4.

[3]姚欣,何海艳,杨妍,等.抗过敏药物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哮喘杂志,2008,2(3):213-216.

[4]徐彬彬,姜之炎.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哮喘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6):4722-4724.

上一篇:团辅总结下一篇:宜丰新泉,宜丰新泉灵一,宜丰新泉的意思,宜丰新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