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看法

2024-04-28

劳动教育的看法(精选8篇)

篇1:劳动教育的看法

对教育的看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但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提到,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在这里我要谈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以前各大学校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升学率以及父母们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仅在学校给同学们排满了课程,回家还给他们一大堆的作业,据说大部分同学每天晚上做作业要到12点过,才可以把老师和父母安排的任务完成。每天几乎没有时间休息,没有课余时间,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没有快乐的童年。你看我们的孩子,正直青春年华,但是一个个都带着厚厚的眼镜,两眼呆滞。真的是几十岁的老人,我们祖国的未来怎么放心交给他们。虽然一直都在说要给孩子们减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这个问题,但是在

篇2:劳动教育的看法

1.家校合作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家庭与学校的成功合作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学校和家庭既各有职责范围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如果各自主动争着承担责任,做到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支持,教育效果就会好得多。相反,如果在教育观念上相去太远,不能达成共识,相互推诿责任,教育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所以,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家庭、学校和受教育者本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和密切合作,那么成功教育也就离不开家庭的有力支持。

2.兴趣是成功教育的基础“兴趣”是人的一种情绪。它是人们对待外部世界万事万物的晴雨计。“兴趣”产生人们的一种需要。凡是感兴趣的,人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寻觅和追求,去得到满足。反之,就会厌恶与排斥。“兴趣”完全是可以培养的。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增长来说,“兴趣”的作用更是巨大的。

3.实施“成功教育”的主体是全体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确立一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成功教育,所有的孩子都可成才。在教师确立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教育信念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最后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其核心就是通过反复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并为学生今后的社会成功作好各方面的准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应该这样鼓励他们:在为别人或期待别人鼓掌时,请千万不要忘了为自己鼓掌。

4.“成功教育”的关键是师生互动。老师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冲出“生源决定论”的误区,走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悲观情绪,冷静客观地看待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对学生尽量实施鼓励性评价,让老师树立“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功”、“把差生都能教好的教育,才算得上真正的优质教育”的意识。为了让成功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中,探索出一套“让尖子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跟着跑”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回自信,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

5.为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发展空间。任何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长大后能有所成就,出人头地,但在培养学生时有时却是理论脱离实际,一相情愿,不管学生的情况这样,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去设计和培养。教育学生需要严格,但过分的管理往往容易过往矫正,起到相反的效果,就如我们的盆景制作,使树木扭曲生长,最终走向身心受创──不但不能够成“龙”,反而会成“虫”。因此,尽最大努力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受教育的空间,留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去发展和发挥自己的特长,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与支持,是学生充满自信地自由的发展,才是更为重要的。总之,尽量在班级上营造大家都要进步的气氛,在学生遇挫折的时候,积极帮助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很可能成功,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6.鼓励学生勇于冒险和尝试。不难发现,凡是取得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勇于冒险、敢于尝试、善抓机遇,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就是具有人们常说的“魄力”。我国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总结自己的创作决窍就是“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也就是说画画时要不落窠臼,敢于突破前人的法则。在许多情况下,成功与失败的距离并不遥远,也许仅仅是一步之遥,关键是看是否具有跨出这一步的胆量。在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勇于冒险、敢于尝试,提高把握机会的能力,“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果敢、机敏的健康心理和性格。但在教育时要把握一个“度”,因为“勇于冒险,敢于尝试”和“目标盲目,行为冒失”是截然不同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鼓励教育的方式和程度要因人而异.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时就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的不同区分对待:对于积极性高、善于创新、勇于尝试、取得成功的动力强的学生,就不必进行过多的鼓励教育,而是应着重对其行为进行适时的调整和纠正,提出建议和意见,使其少走弯路;对于性格懦弱、内向、不善表现、缺少自信心的学生就应着重加强鼓励教育,尤其要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进行鼓励,并暗示他“你能行!”这样久而久之,通过成功的不断积累,也就增强了其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探索创新的能力;对学习积极性差、思想消极、得过且过的学生则首先要教育其认识到学生时期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虚度光阴对个人成长的危害,使之树立起对自己负责、对家长负责的责任意识,才能使其找准努力方向,然后再进行鼓励教育,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7.适时、适度的表扬和鼓励。“生命因赏识而美丽”,教育尤其需要赏识,赏识能够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会激励学生从自己优势的方面去重点突破。“成功教育”注意调动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比单纯主管学生,以成绩来刺激学习积极性的作法,效果是不一样的。多给学生鼓励,实际上就是多给学生信心,积极开展信心教育,学生才能更好的、充满自信的努力,也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一次小小的测验,学生考好了,兴冲冲地看着试卷,就是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鼓励。此时若教师恰倒好处地给予表扬,学生的脸上就会充满了灿烂的笑容。学生还会以此为动力,默默下定决心,争取下次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果学生成绩不理想,学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低落了,教师此时再加以训斥,甚至找到家长说三道四。学生也会自己感觉自己不如别人,自己笨,久而久之这样下去,学生也会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做什么事情也就没有了自信,那么也就很难有一个圆满的成功。这样就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一次成败不足以论英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淡化成绩,重视能力的提升。这样正面给予学生引导,更有利于学生的成材。

8.培养学生平凡中的成功意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所望,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是对待正在成长中孩子来说,一味地灌输高人一等的思想,要求孩子在学习上名列前茅,这样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学生会天天背负着严重的思想包袱,每到考试就会提心吊胆。万一考试失利就会给学生自信心造成极大的打击,更甚者会使学生自暴自弃。因此我在教育学生时,不给学生订立过高的目标,只要尽了力,我就会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可以直面人生,直面未来,才能培养学生平凡中超越智慧的人生境界,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和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鼓励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不断适时地给予鼓励,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让学生轻松学习,健康成长。

篇3:对当前学校国学教育的看法

教育理念不正确

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意义, 在于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 熟记名句, 学习掌握必要的传统文化和技艺, 从而不断提高中文修养和审美能力, 了解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的学问方法, 明确中国传之千古的道德精神, 感受中国诗礼传家的特色文化, 并在辩证学习、批判继承的基础上, 把传统的文化和精神尽可能烙印在心灵深处, 熔铸于日常行为之中, 做一个有君子风范和传统文化气息的中国人。然而不少学校对此缺乏深刻认识, 只是把国学教育视作上级的安排, 或者视作一种潮流, 自己不过是随大流而已。在这样的思想认识境界支配下, 他们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的安排上就难免草率, 难免应付了事, 如此以其昏昏, 而欲使学生昭昭, 则国学教育的效果当可想而知, 最后不走过场才是怪事。

教育内容不规范

1.没有细分国学中的精华与糟粕

有的学校把《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大学》《中庸》的大段文字不加分析和选择, 一股脑儿让学生去读去记, 结果里面的一些宣扬君君臣臣、因果报应、命运天定的东西也成天让学生挂在嘴边, 这肯定是不行的。因时代的局限, 中国传统文化中确有不少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消极东西, 这些东西必须在让学生诵读前就剔除, 而且对一些容易发生歧义的, 则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师应结合现代理念, 让学生超越孔子所说的“礼”, 把礼理解成“礼仪、规范”, 让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 也就是在“视”的时候要注意必要的礼仪规范, 以彰君子的德行和作风。国学教育既要诵读原文, 又要去粗取精, 还要引导学生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角度, 对某些难以理解的语句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精神实质。

2.没有形成横向的教育重点和纵向的教育梯度

有的学校对国学的内涵没有开展过深入的研究, 也没有对国学经典进行过仔细筛选和系统整理, 就随便找些古文古诗给学生诵读,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根据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差异, 授之以相适应的教育内容。这种零散化、碎片化、随意性强的国学教育, 怎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在开展国学教育时非得贪大求全, 毕竟国学从广义角度看是个相当深广的范畴, 青少年儿童没有必要把所有东西都学完, 加上学制有限, 学时有限, 功课繁多, 要学完学透也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怎样, 要让青少年儿童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精深智慧和博大精神, 就必须对他们施之以相对系统健全而非零散化、碎片化的国学教育。所谓系统健全, 就是要在教育内容上从横向上精选重点, 选择那些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养份的、相对易懂的文学、文艺类知识和道德修为类主张, 从纵向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建构起一定的教育梯度, 以此达到既健全又系统, 既重点突出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此, 国学教育必须精编教材, 通过去粗取精, 选择一些最能反映传统学问、先贤智慧和中华精神的内容, 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编撰, 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到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基本相称的国学教育。这样的教材编撰工作, 可以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统一进行, 也可由各地各校自行开展。

3.没有平衡协调好传统国学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

所谓公民教育, 也就是现代的“德先生”教育。“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五四时期同时引进中国, 如果我们开展了国学教育, 开展了“赛先生”教育, 但就是淡化甚至不开展“德先生”教育, 或者只开展“假大空”的“德先生”教育亦即伪公民教育, 可以肯定地说, 这样的教育绝不是健全的教育, 也绝不可能培养出健全的国民, 而没有健全的国民, 也就绝不可能造就健全的社会。须知, 国学与公民学里面的有些东西是共通的, 但也有很多东西是不同的, 因此尽管国学教育可以塑造出具有传统精神的国人, 但唯有公民教育才足以塑造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公民, 以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从这个角度讲, 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是互补的。我们在大力提倡国学教育的同时, 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教育, 做到中学与西学并重, 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并重, 而不要顾此失彼, 更不要因为开展了国学教育, 把老祖宗的精神价值拾起来, 却把新时代的普世价值丢弃了。

教育方法手段不科学

1.没有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结合起来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而应用是在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可是有些学校只知让学生咿咿呀呀诵读文句, 却忽视了对文句的精神实质进行适当点拨和教化, 忽视了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 结果学生一边摇头晃脑诵读, 一边不知所云, 就如鲁迅小时不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样, 或者课上读着“谦谦君子”, 课下仍打打骂骂, 举止行为中没有一点君子的儒雅, 没有一点有文化修养的样子。有人主张就是要这样“死记硬背”, 即使暂时不明白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这样一种看法似乎有理, 但如果一点不明白内涵又怎能让学生“记”“背”得牢实呢?又怎能达到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呢?国学教育不是说非得把每句话每个词都分析透彻, 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给予适当点拨, 让他明白基本意思, 这样他才能记得牢, 也才能化为己用。退一步说, 低年级小朋友因年龄过小不太明白让其“死记硬背”尚可理解, 高年级还这样就不应该了。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国学教育的表面热闹, 而要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 将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 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 如此才能达至国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2.没有精心合理地设计教育形式

有的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没有经过精心思考和准备安排, 教育形式单调, 只是一味组织学生读诵, 有的还一天几读, 但就是忽视了开展形式多样、具体可感的活动。有的学校虽然不是专门的国学艺术学校, 可教育形式却非常复杂, 吹、拉、弹、唱、诵、舞、写、画样样俱全, 结果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 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 重蹈了某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让子女学这样学那样的覆辙。因此过与不及都不好, 国学教育应在容量、时间和方式上, 根据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实际,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突出实效出发, 做尽可能合理的安排。

3.没有利用好语文教育这个重要载体

其实, 语文教育本身就属于国学教育的主要范畴之一, 只不过语文课本中蕴含了很多现代精神, 但在语言文字角度看, 语文课本完全就是国学。很多中国学生语文功底差, 连基本的遣词造句都成问题, 作文也写不好。现在虽然推行国学教育了, 有的学校还另编了单独的国学教材, 可是学生的语文成绩仍然没有提高起来。因此, 开展国学教育, 必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热爱中国的文学, 必须要求他们首先把语文学好。要借开展国学教育的契机,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通过“美读、美思、美写”等方式, 把语文教学搞好, 把学生的中文功底打扎实。

4.教育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国学教育要收到良好成效, 主要有赖于良好的学校教育, 但也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而在这几方面, 不少地方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学校教育来说, 不管是制度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因, 都会影响国学教育的成效。从家庭教育来说, 中国家长其实都习惯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子女, 这种教育其实就属于国学教育的范畴。但现实情况是, 不少家长都出门打工去了, 他们的子女都成了留守学生, 加之某些家庭还存在其他不良问题, 那么生长在这些家庭的孩子, 必然接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 社会环境也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 如果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 又接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可想而知, 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国学教育的成效会被抵消掉多少呢?所以, 有必要尽一切努力改变教育的单向化倾向, 应动员学生的家长及其亲属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请求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从而形成多向的教育合力, 确保国学教育收到更好的成效。

篇4:对教育评价的看法

关键词:教育评价;教师行为;激励作用;提倡赏识;鼓励;个性的发展

教育评价是全面了解幼儿学习的过程,检验幼儿学习效果,激励幼儿学习兴趣,进一步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评价语言应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同时还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新《纲要》引领下的教师评价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关注教师在这些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关注教师的教学反思等。作为教育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能,即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能否通过反思来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不断提高自我,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努力实现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才会达到教学评价的真实目的,推动教与学两方面发展。在评价活动的操作过程,评价者从思想意识到方式方法上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2.评价过程可采用自我评价与外界评价相结合。

3.评价方法重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评价的内容注重全面评价。

5.对待评价的结果应进行全面的解释与慎重的处理。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是完整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是使教育过程连续不断运转,促进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完善,教育效果逐步提高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结果可以使评价对象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或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帮助评价对象掌握自身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的方向,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使评价真正达到其作用所在。表现如下:

一、课堂即时评价,让评价发挥激励作用

现代评价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评价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所经历的每一次评价,都是建立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的良好时机,因此,教师在评价中精心呵护幼儿的自尊心,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就显然格外重要。教师对幼儿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要对他们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二、评价在提倡赏识、鼓励的同时,不应该放弃批评

新课程强调对幼儿尊重、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论幼儿表现如何,教师都一味地给予表扬,不要批评。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在幼儿回答问题时,不作倾向性评价是对的,但在总结时进行恰当的点评是十分可取的。面对幼儿的不同想法、不同问题,教师应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见解、准确的答案。教师对幼儿的赞赏也应有“度”,千万不可滥用,对于幼儿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地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三、多角度的教学活动评价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旧的评价观只关注认知结果,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如社会的、情感的发展等。《纲要》中的教育内容更多地考虑到“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强调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我们依据《纲要》精神,在对幼儿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多角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和富有个性地发展。

教学评价应该着眼于未来,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评定幼儿的学习结果上,而是要更进一步,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提供动力和建设性的建议。有效性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促进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就有效性教学的最新发展来说,从反思性教学那里获得了极大的促进,借鉴了许多的合理因素。但是,要使有效性教学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还必须不断地发展它、补充它、完善它。

篇5:对高职教育的看法

二战以后,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德国、日本战后的崛起就是明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和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所成人高校,我校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重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增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以前的普通专科学历教育有明显的区别,…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是什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3、高职教育的特色内涵主要应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办学指导思想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2)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

(3)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

(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

(5)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满足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训练体系,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6)建立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7)建立以就业率、社会诚信度为主要杠杆的产学合作、多元投入、优胜劣汰机制。

4、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知识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学院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践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5、为什么说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高职教育产学结合指导思想的确立体现了马克思教育学说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

(2)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

(3)高职教育产学结合办学模式的确立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4)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创新的突破点。

6、为什么说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

(1)产学结合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产学结合将有利于高职的专业设置;

(3)产学结合有利于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4)产学结合将有利于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7、高职高专教育推进产学结合应包括哪几层含义?

(1)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物质资源与智力资源的作用;

(2)实施“双证书”和“多证书”教育;

(3)通过产学结合拓展高职高专院校的职能;

(4)通过产学结合开发行业、企业服务市场。

8、教师风范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的体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表现。教师风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教师风范表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等方面。

9、何谓“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10、高职高专教育对教师有何要求?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双师型”(即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也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好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师表,全面推进自己的素质学习。

11、学校的“学习风气”的内涵是什么?

学习风气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形成的行为风尚。学习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通过迁移默化的作用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12、学校的“学习风气”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校园氛围;学生管理;教育载体;形象表现。

(1)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2)要加强对高职高专教育思想的学习与研究;(3)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

(4)要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5)在组织机构上要给予保证并有专职人员;

(6)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等。

篇6: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

摘要:

关键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

卓越工程师

2015年5月4日,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走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与必然选择;而高校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每年高校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创新创业人员的素质与质量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的成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的成败。

一直以来,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诸多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有诸多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创业教育是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概念。有的人认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前者是注重内在观念的形成,后者注重外在实践力的培养。而我个人认为不管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他们的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将他们作为一个完整体进行理解,而不是简单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叠加。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高校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许多方案是比较成功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以及各种卓越创新班。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是大学生挑战杯中并列的两个项目之一,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团队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与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者服务,以获取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这项比赛对于高校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思想有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通过比赛,让高校学生带着竞赛的激情投入创业计划的思考中。而各种卓越创新班则从思想与行动两个方面来着手,比如,原第一军医大现南方医科大学建立了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与卓越工程师班,这两个班的特色便是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的能力。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采用淘汰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扎实的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交流沟通能力。而卓越工程师班采用的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让学生更早的了解与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的技术与技能,为今后的就业与创业打下基础。

虽然这些年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大部分人还是习惯按部就班,这从根源上限制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其次,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还是非常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有待于加强;同时,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老师缺乏创业经验,只是在纯粹传授创新创业相关理论,欠缺实际的操作能力与风险评估能力。现实中,大部分创业是失败的,只有少数一部分人取得成功。仅仅掌握创业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强大的实操能力与风险评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应该更多的从优秀企业聘请创业导师,让大学生获得真正的创业实际经验。另外,国家对于相关创业扶持的政策宣传不够到位,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完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对于创业相关扶持政策了解不够深入,缺乏了解相关政策的有效渠道,或者虽然有相关优惠政策,但是实际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优惠政策落实起来难,造成创业实践的流产。综上所述,国家-高校-社会应该构成协同一致的统一体,三方形成合力,共同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做出贡献。同时,在当前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可以借互联网大发展的东风,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相关创新创业信息,满足创业者相关信息的需求,为最大可能获取创业的成功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

王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07期

许蔚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分析的视角.高等教育评论,2016年第5期

篇7:我对当前教育的看法

概述:我们的老师每次给我们讲到关于我们中国的教育的时候,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我们中国今天的教育状况很不好,那么多年过去了,自从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培养出一个有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作家,画家了吗?就像已故的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老爷爷所说的那样,“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不只是钱学森老爷爷提出这样的疑问。但是,我们这些学生却可以说出这个疑问的答案。答案很简单,我们中国的学生的创造力,人身自由等等受到严重的束缚,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等等受到严重侵犯!这些,都是我们不可以接受的。

1、学生的人权需要保护

来看一下一位教师的叙述: 当前对于人的权利的解释和阐述可以说是太多了,学校的学生可以说是深谙此道。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一学生不专心听讲,眼睛一直朝桌洞里面看(疑似看课外书籍或玩手机)。我就提醒这位学生,并要求其把看的东西拿过来。可这位同学一声不吭坐着不动,对俺的话置之不理。我只好压着怒火到他桌子前,几次要求都不能叫动他,气得我声音提高了八度。可能他有点害怕,我要求他把桌里的东西全部拿出来,他也照办了。并告诉我拿的是一本外语类书籍(这个结论,对于一个极其讨厌外语的学生说给我听,我是不会信的),结果我什么也没发现。我又要求其同位也清空桌里的东西,他笑眯眯的对我说:“老师,你没有权利搜他的桌子”说实话,我是异常生气的——一个学生连学习这个义务都没履行好,还和我谈什么权利。对此,我熊了他一通。他表示认同我的观点。我想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没有只讲权利的义务;也没有只讲义务的权利。而我们社会对于权利是如此的痴迷竟把义务抛之于脑后,搞的学生的思想也是混乱不堪的。

由此我联想到教师惩罚学生,几乎所有人都说老师侵犯了学生的人权。有时候我就想:老师侵犯学生人权,确实如此,可是那是因为学生没有遵守规章制度这个必须遵守的义务而必须接受的“教育”——怎么变成老师的错了呢——难道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保护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是不对的吗?学生的基本人权得到保护,但是学生未来的发展权却在开始即被扼杀。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必须担当起启蒙的责任。因此赋予教师更多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权力是搞好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发生教育事件,舆论应该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上报道,而不是一边倒的谴责教师和学校。

这位老师一直在为自己解说,本来嘛,公民人身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现今社会有多少老师仗着自己的身份压迫学生,动不动“扣你学分”“通告批评”“记过”等等,屡见不鲜。而作为学生呢,一方面天生对老师就有那么点畏惧害怕,一方面出于对老师的敬重,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老师地位比我们高,欺负我们无知。其实,我们真的也很无奈。不敢跟老师对着干,能忍则忍。从而导致一些教师体罚学生屡禁不止。

2、我们现在受到的是素质教育吗?

不必找出更加华丽的词汇来描述素质教育,其本质还不是过去所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吗!素质教育不是减负、不是降低教材难度、不是严格规定作息时间„„素质教育应该是在教育规律的指导下合理的安排学生学习、生活,使学生各方面都能健康的成长以及让我们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可是我们却在兜圈子,而且是看不到尽头的圈子。在这个领域存在了太多的荒诞和矛盾。

我曾听闻许多同学抱怨说,中国的学生是全世界最辛苦的学生——上学比太阳早,放学比太阳迟,晚上同星星一起“秉烛夜读”,放假了还有大堆大堆的作业压着。实话说,我也曾抱怨过,外国的学生上午9点上课,下午3点半放学,回家还没有作业,课堂上学的,尽是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内容。网上曾看到,新西兰那儿的初中就像幼儿园,高中才开始学乘除法。我听了,敢到极不平衡!

我们除了学习负担重以外,精神负担也是很沉重的,我们肩负着家长们的期望,为了使辛苦养育我们的父母不因为我们而伤心,我们如同拼命一般的念书。补习班兴起了,在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上补习班了,为着自己能够比别人多走一步。再加上当今中国社会上的竞争相当强烈,大学生已并不希奇,如果没有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将来怎么办?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白领,甚至是金领。我们的负担真的是很重很重!

但话说回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未来的命运就落在我们的肩上,国家当然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中国成为发达国家。记得我曾向姨夫抱怨,中国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国家一样,学习轻松一些呢?姨夫开玩笑似的对我说:“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已经上去了,我们要赶上他们,当然累点。当像非洲那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贫穷到极限了,也不想再去追赶其他国家了,因此,教育也相对轻松,偏偏我们中国在可上可下的地步,奋起直追,就是发达国家,自暴自弃,就是发展中国家,那你想要哪个?”我觉得姨夫说的其实有些道理。后来,是教我们地理的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令我彻彻底底的想要努力学习,改变中国的未来,她说:“你要抱怨,就抱怨自己生在中国,是个中国人,可事实如此,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是希望自己的国家被人瞧不起,还是像当今的美国一样,高高在上?”

3、考试和评价体制不完善

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制仍然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现在很多学生都对无穷无尽的考试很反感,有的学生讲,考试已经异化为一根魔杖,分数已经异化为学生的命根。考试的本来意义是对教育教学的成果进行检验进行评价,然后反馈给教师,让教师了解教育教学过程的得失,从而改进教育教学。但现在出现了考试功能的异化,特别是高考。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的功能实际上是选拔一部分人,淘汰一部分人。目前,在高等教育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情况下,还不能取消考试的选拔功能,只能改革并完善它,使之科学化、合理化。

考试制度一定要改,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靠考试去选拔人,去评价学生。因此,除了考试之外,还要建立比较全面的、多方面的评价制度。要从各个方面去评价一个人——品德,意志,情感,活动能力或实践能力,是不是热心公益事业,有没有责任感,这些都应该全面衡量,并且作为选拔学生的重要参数。这样才能从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真正落到实处。

4、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1.提高认识。当今社会,要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把它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以至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在呈现一种拉大的趋势,如果再不采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话,造成的不仅仅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甚至会造成社会群体之间相互抵触的情绪,会培养出一部分群体的反社会倾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讲教育均衡发展,不是讲平均主义、一刀切,而是要积极采取措施,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的差别。

2.政策倾斜。要坚持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要鼓励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办出特色,用特色学校来取代窗口学校、示范学。在生源安排上,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的办法,以保证学校之间生源的相对均衡。要提倡把优质高中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去,引导家长不要非把子女送到尖子学校不可。

篇8:对我国教育与经济的一些肤浅看法

二十世纪, 美国之所以能称雄近一个世纪, 除了地理优越远离战争及资源丰富等客观的有利条件之外, 其最最主要的原因应当是她有着具有较高素质的国民。这是其它国家与之无法相比的, 尤其在接受容纳新思想新概念方面, 没有一个国家可与她。随着该地区的日益发达, 涌向那里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好者愈好, 差者愈差, 这仿佛是自然规律。但人类是在不断竞争中得以发展的, 英国赶超了西班牙、葡萄牙, 美国赶超了英国, 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也是自然规律。不可否认, 美国现在有着先进的教育体制与教育系统, 但他们花在国防、社会福利上的精力和财力比花在教育上的还要多;并且教育事业尚为完全市场化, 这是我们赶超美国的一个突破口。国外的经验我们要学, 但光学永远是个学生, 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 要有自己的方向。

尽管我国花在教育上的经费已经达到财政总支出的20%左右, 但近千亿的经费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远远不够。加上我们花在教育上的钱本来就少, 大家还去吃一点, 造房子买讲排场的家当又要花一点, 真正落到教育上的经费又有多少?我们还有多少钱来实现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目标?所以, 我认为, 假如我们让财政来唱主角办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发动整个社会来办教育, 我们要把国民从被动的受教育办教育的位置推到主动受教育办教育的位置上来, 我们应当将教育事业盈利化、市场花。只有将教育事业盈利化市场化, 我们才不至于因经费的缺乏而影响了塑造国家根本的千秋大计。只有教育事业的盈利化市场化, 我国的教育事业才会得到迅速而蓬勃地发展。

教育市场化了, 那些教育质量低下的学校将被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所淘汰、兼并。学校业绩好了, 他们的生源就多, 生源多了, 效益就好, 效益好了, 就有更多的钱再投入, 形成良性的循环。业绩优良的学校还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及各种渠道为教育事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有钱的人也会主动地把钱投到教育事业中去。师资市场化了, 教育能力强的教师收益就高, 他们就更有积极性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就更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只有师资市场化了, 教师才会在教育领域不断进取, 不断创新, 不断学习;教师又将变成更高层次的学生, 从而促进了教育市场的发展。教育市场化, 更重要的是教材的市场化, 目前, 教材可以说是普遍老化和缺乏内容, 原因呢?首先恐怕是政府不敢大幅度地放开对教材内容的管制, 其次是没有足够的人手去编教材, 加上审查教材的人手更少, 教材自然就缺了, 没有新教材, 那就只能用老教材, 这样的教材能不老化吗?加上教材审核上严密把关, 那些领工资奉命写教材的编者谁愿意把“不可靠”的内容写进去碰钉子让自己的劳动付诸东流呢!这样的教材能有新内容吗?假如能真正解放思想, 真正让教材实行市场化, 那么写教材的就不仅仅是极个别人了, 世界上各行各业的普遍经验都将在教材中得到体现, 实用的教材多了, 谈空理论的教材少了, 具有创新意义的教材多了, 那些东抄一块西摘一段的教材少了。有了新教材, 我们的教师就有了新的灵魂, 教育才会有新的发展。

现在全世界都有这样一种怪现象, 那就是对教育的规划远没有商业的规划那样成功, 这主要是教育没有市场化所造成的。在一本由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新西兰人合著的《学习的革命》中有这么一个非常好的举例:世界上所有的航空公司都希望他们的飞机能100%地安全降落, 假如有百分之一的失败率那都认为是一场悲剧, 而学校培养学生的失败率超过50%却认为是正常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在我国, 超过50%的初中生将在升高中是被淘汰, 在美国也存在着高淘汰率的问题。这究竟是教育的失败换还是考核标准的错误?不管好是教育的失败还是考核标准的错误, 总之教育存在着问题是肯定的。对教育管理我们没有比对银行、企业的管理那样重视, 原因可能是教育的好坏不会直接引起金融危机, 教育是一件可松可紧的事情, 于是教育被轻视了。实际上教育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她能让我们更懂得如何去避免金融危机, 她能让我们懂得如何去振兴经济。因此我们应更加重视教育, 我们要象管银行管企业一样地去管理教育部门。

上一篇:收入与分配教学设计下一篇: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