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意义

2024-04-18

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意义(精选6篇)

篇1: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意义

一、职前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意义

(一)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培养新型师资的新的生长点和切入口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蕴涵着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师角色定位和新的学生观,由此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评价方式的变革,引发了师资培养的连带性革命,所以教师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程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意义,是新课改的亮点和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最具活力和建设性的课程形式,成为我们培养适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合格师资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和切入口。尤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约束,属自主开发的课程范围,给实施者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具有极强的生成性特点,对培养新一代师范生课程开发的思想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大有裨益。

(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为中小学培养活动课程的师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与以往任何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不同的特点,师范生要具有将来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素质和能力,光靠传统的学科课程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从事教师职前教育的师范院校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开发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内容,通过改变师范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师范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从教素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全面开设作师资方面的准备。

二、职前教师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含义和目标

我们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教师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比较,寻找其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我们认为,教师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基础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基于共同的课程理念,但前者源于后者又高于后者,并最终为后者服务。因此,教师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并非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与学生(未来教师)是这门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是从教师教育的特点出发,从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出发,从本校、本社区的实际出发,开发的既能训练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师范生具备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我们为教师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确定的任务和目标是:1)学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指导要领,学会在指导中小学生确立主题、开展研究的实践过程中确立课程开发意识,初步具备课程设计能力,具有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2)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操作程序,通过实践的方式,制订研究方案,开展实际研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研究性学习,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等。目标中有认知和能力方面的要求,更有技能、情感和态度方面的要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课程目标的第一条中用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概念,即用了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名称,目的是强调这部分内容与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同质的特点。而在课程目标的第二条中用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研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灵魂,是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始终的,是根本的、主体的课程活动方式。因为它有别于传统的课程形态,采用的是特殊的学习方式,需要特别学习和加强,因此我们把它单列出来,以示强调。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的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或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在该课程中,学生少量学习文本内容,大量的是实践中的体验,并在经验的基础上概括上升为理论。因此,它是一种体验和感受性的学习。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四部分的内容:

1课程启动和热身训练

设计这个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背景,了解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质的差别,明确本门课的总体目标,同时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研究小组,明确必备的活动形式―――记研究日记、积累研究记录袋。而且通过初步热身训练,要使学生相互交流,建立起互动的感情基础。

2基本理论、步骤、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内容分成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两部分。主要是借助6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他人的经验中概括、上升为理论。此时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为有效完成后一步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提供保证。

3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本课程用时最多的环节,分两部分进行:一是指导中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二是学生以自身为研究主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

4成果展示和课程评价(后面将详细叙述)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

1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进行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即每3至4人组成一个研究学习小组,全班呈马蹄形排列,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探讨和实践。研究小组是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模式。借助这种模式,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2采用案例教学法

我们把案例教学法引入了课程。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思考,往往是以案论理,通过思考创建的方法,得出的答案是多元的,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案例教学法主要用于理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把握部分。这样,理论的学习不再从概念到概念,也不再是只需记忆抽象的东西,理论来源于学生的概括和发现,建立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成为学生感兴趣和容易理解的东西。

3.实践中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直接指向实践。

实践环节是本课程的重头戏,是花时间和精力最多、也是最富有创造性和最出彩的环节。首先,学生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制订某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方案,大家共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方案完善的基础上付诸实践。

其次,学生制订研究性学习方案,每位学生都“下水”真真实实地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每一研究小组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兴趣需要出发确定研究课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广泛收集信息,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实地考察、照相等形式获得大量的实际材料,在此基础上经过对材料的分析总结,形成研究报告,并举行富有特色的成果报告会。学生在实践中吃了不少苦头,更尝到了许多甜头,收获了大量经验,学到了许多书本中、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该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探究方式,转变了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实践的要领,学会了探究,学会了实践。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1强调对研究过程的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和谐与统一

为改变长期以来评价总是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的状况,我们把评价的中心转向更多地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上来。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各占30%。对研究过程的评价以研究日记、研究记录袋和同一研究小组同学之间的评语和情况反馈为主要依据。每一研究小组每次活动后必记研究日记,它真实地记载研究小组探索的过程,有迷惘有困惑,有思维的过程和实践的经历,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凡此种种都是学生在课本中学不到的,是他们自己最有深刻体会的自己书写的“教材”。

结果评价是以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的形式展示的。全班在每个研究小组确立主题、研究实践和汇总写出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举行成果展示汇报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拟主题、自荐主持人、精心布置会场,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每个小组全员参与,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论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论证、解说、小品、节目访谈、展览、诗歌朗诵等)展示出来,它既是研究成果的汇报,更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绝好体现。

2重视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学业成就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的重要指标,但不应是唯一的指标,还应从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进行考查,如团队精神、研究态度、创新精神等等。该课程的评价很好地体现了对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的全面评价。如研究过程的评价标准是:“研究态度好,分工合作,团队精神强;研究记录完整、及时、准确;重视研究过程,积极参与过程;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强。”

3.实行主体多元化评价

在本课程评价中,我们改变了以往教师在评价中“一言堂”的办法,重视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的积极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一个教师评、学生自己评和同学间相互评的交互过程。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有助于强化自我认同和自我教育。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加强了同学间的沟通和相互了解,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监控以及对学生做出真实、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篇2: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意义

1、课程资源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它学科课程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活动展开的内容,活动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设计,这就涉及到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2、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直接来源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学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来选择与设计,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与基础,而且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从福建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比较好的学校来看,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强的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都比较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达成也比较高。如神奇0.618、纸花飞转的秘密、危难自救 珍爱生命、远足、批驳六合彩 我们在行动、关于恐怖主义研究等都是已开发的课程资源典范。

篇3: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意义

这一科目的考试采用英语口试的形式进行, 主要考核学生从事导游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包括英语导游讲解能力、导游服务能力、导游特殊问题的及时处理及应变能力等。根据高职教育所强调的“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念, 理论结合实际的理念, 以及工学结合的理念, 强调学生要用通过实践操作技能迎接就业的挑战, 因此我院的英语模拟导游课程特别注重在理论与实际带团操作的实践训练, 并且采取现场讲解与提问结合的考核方式, 按照导游资格考试新疆考点现场考试的评分标准与讲解要求进行评分, 让学生在平时上课时就能将教师、校园当做旅游景点进行练习, 为通过导游考试的现场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上课过程中, 我结合上课实践, 总结了新疆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实践操作技能。

1. 培养学生的新疆景点英语讲解技能

导游语言对模拟导游实践技能的操作有着直接影响。对于旅游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英语对话与新疆景点的导游词讲解能力是旅游者评价英语导游服务的重要标准, 因此对学生进行导游讲解语言的训练及对英语导游词的创作显得尤为重要。

2. 英语交际技能

导游员经常要与游客对话交流, 处理特殊与突发事件, 协调团队的决定, 这时就要用到英语导游交际语言。在整个带团过程中, 从接机到送机, 导游交际都贯穿其中, 尤其对于领队和全陪而言, 更是如此。因此, 对学生而言, 英语的日常交际语言就显得更重要了。

3. 导游带团技能

导游带团技能除了包括课本上要求的程序和规则之外, 也包括导游带团过程中常会出现的事件及其处理方法等。这就要求导游具有一定的应变技巧。因此导游带团技能是导游工作的一个重要保障。学生不应该只注重语言技能, 而忽视带团技能, 导游词讲得再好, 如果带团结束客人不满意, 甚至投诉导游或者旅行社, 旅行社就会受到牵连。

4. 个性才艺展示技能

导游才艺应是导游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技能, 指的是适合展示的个人才艺。尤其是新疆地域广, 景点间的距离远, 导游的才艺展示尤其重要, 可以让游客沿途旅游中解除疲乏。导游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讲故事、说笑话、唱歌或者与游客做个游戏等。对于有了一定英语基础的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可以根据游客所在国家的文化做好才艺展示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 我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1. 用好课前十分钟

课前事先留出十分钟, 每节课给三到四名学生提供一个讲解导游辞和展示个性魅力的机会, 并要求学生用全英文讲解, 锻炼学生心理素质, 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用新疆本地民歌歌唱美丽的景色, 既可以增加游客的兴趣, 又能彰显地方特色。

2. 专题导游词训练

导游词的练习是课程技能教学的重点内容。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如:讲解天山天池的时候, 记住天池的位置、海拔、面积等讲解要素, 同时根据记忆, 自己编写导游词, 做到把导游词讲得生动。对于同一篇导游词, 可以设定不同的游客对象:对文化层次高的游客, 要注意讲解的品位和深度;对老人和小孩, 侧重于浅显和通俗。

3. 进行角色模拟

如在讲到导游常用交际“接机”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首先帮助学生从课本上了解接机的基本程序, 然后想象在机场或者火车站, 可请学生进行小组角色模仿。导游与游客、地陪与全陪的交流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具有较好的效果, 其他实际操作程序都可以采用这种角色模拟的方法。

4. 具有真实感的现场教学

教室里的授课尽管能有一定的效果, 但毕竟没有现场教学的真实感。因此, 要提高现场讲解能力, 还要重视校外实训练习。如带领学生到红山、自治区博物馆等旅游景点进行实际操作, 这样有真实的现场感, 同时学生会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去乌鲁木齐附近的景点, 如天山天池或者吐鲁番, 进行旅游景点和沿途景观模拟讲解, 也可以配合多媒体音像资料进行讲解练习。

总之, 在新疆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模拟导游课程中, 教师除了讲解英语导游词外, 还要重视学生对实践操作和讲解的灵活, 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导游。

参考文献

[1]赵湘军.导游语言技巧与实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1.

[2]韩荔华.实用导游语言技巧.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2, 3.

篇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美学意义

内容之美

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围绕“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3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从这3个维度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落英缤纷、芳草鲜美”。

从自然的角度讲,自然本身具有多重美学特征 都知道:大山、大地具有壮美的特性;小花小草具有柔美的特性;瓜果蔬菜具有甜美的特性。大自然里面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不断风化的岩石土壤等美不胜收。学生经常参加的农业实践活动,农业的美学价值也有目共睹:产品的美,如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瓜果;劳作的美,如劳动时优美的动作等;田园景观的美,如成块的绿色梯田,大块的金黄稻田等。

从社会的角度讲 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域面貌和风俗人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拥有数量庞大、价值不可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所以具有特别的美学价值。学生通过感知各种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学习传统地方戏曲、民间工艺制作、传统节日仪式,来感受其中的美学特征,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如学生学习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更要接受“高山流水”传统雅文化的熏陶。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活动的学生还可以学习传统美德、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尊孝崇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孤残儿童服务,继承这种传统美德,接受熏陶。再如,让学生在学习民间艺人传统手艺的过程中传承民间艺人那种开拓、创业、勤劳、节俭的精神。

从学生认识自我的角度讲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情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家庭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服饰搭配等课程,可以让学生美化自己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学习花艺、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在进行美文诗歌欣赏、名画文物鉴赏的过程中可以感悟、体验自身生命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个性品质。

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表现形式讲 它具有:“悦耳悦目”的形式美,如大山、大地的壮美,田园景观的优美;“悦心悦意”的形象美,如工人、农民劳动时优美的动作;“悦神悦志”的意蕴美,如各地的风俗人情,百姓日常生活。

过程之美

美是实践的产物,审美活动的一切产生于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取向和经验取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比其它任何形式的课程都注重过程的美学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反映了一种“实践美学”或“过程美学”。比如,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得以突破时,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美的体验。再比如活动过程中同学之间争论时激发的思想火花、上台交流时优美的姿势和动听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

另外,综合实践活动对塑造少年儿童“自信型”的人格也有着重大的意义。自我认识,激发自信,关注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是综合实践课程关注的焦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本领,在“玩”中体验成长,因此,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很有帮助的。如学校利用劳动课开展了实践活动——“厨艺大比拼”“水果拼盘大赛”……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挖掘了自身存在的潜力,为这一意外的发现,他们会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能行”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了。当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欣赏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成果之美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美不用多说,因为人的一切劳动成果都是美好的。从形式上来说,学生的作品,如漂亮的手抄报,画的各种图案,各种漂亮的手工制作等。从内容上来说,学生的考察报告凝聚着全体师生的智慧和汗水,也具有审美价值。如开展“家乡美”系列活动,以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把生活中劳动人民淳朴的民风、民俗、自然风景、建筑艺术等用自己特有的记录方式表现出来,并在展示中形成精神的共享。再如,让学生学习民间手艺布老虎,完成的作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虎生机勃勃、质朴可爱的神态特点,体会其造型的美。

篇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

当前在全国,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对于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现在,不少中小学已把举办“家长学校”或定期举行“家庭教育”讲座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以便更好地协调家长学校的工作。各级学校还组织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对于形成一种“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2)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3)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

第 1 页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2、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

(1)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质、政治倾向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二是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优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它们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正确地对待周围环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善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积极、乐观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现出思想开阔,能在任何环境下乐观地对待现实,以进取精神面对现实、正视自己、适应社会,努力创新。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任性和不听话;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样的人很难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

(3)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

第 2 页

中国心理应用行业引导者

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冲动出现;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为四个方面:

(1)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2)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3)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4)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这些特定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许多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4、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

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

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淫秽东西的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实意义重大。

篇6:美术教育审美意义的课堂实践

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美术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情为内涵,以培养人格,完善审美能力,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以下笔者就从“情景,”“情趣”和“情感”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创设情境

情境,是美术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怡情养性。我在教学二年级学生画小鱼时,我在学校的大屏幕上放一些春天小鱼在清澈的水里游来游去的视频,“一条小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小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三条小鱼水里游,我们都是好朋友……伴着这你一句我一句的爽朗儿歌声,同学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快乐的时光,大家体会意境,探讨技法,画出了很多好看的画。另外,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审美心境。

创设情境,不仅适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样也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到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地作用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二 发展情趣

情趣是美术教学“情感化”和“审美化”的重要趋势。在教学中学生常被枯燥的美术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困扰,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美术的兴趣。教学中可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美的学习活动中来。

这一教学环节融感知,情绪体验,想象,思维的拓展等为一体,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参与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 培养情感

上一篇:培养良好作业习惯,提高完成作业的有效性下一篇:介绍我的老师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