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表

2024-04-14

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表(精选8篇)

篇1: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表

教学目标 :

1. 体会文中用语的形象生动、准确有神。

2. 学会抓住散文中的文眼品读文章的好习惯。

3. 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课文:

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据说还上了三四课时,在这个仲秋的季节里,我们一起再读本文也许你能读出问题、品出新意。

一. 听配乐朗读,检查一下自己以前读的或背得不够理想的地方(如字音、节奏、情感)键入“且坐网站”即可找到配乐录音。

二. 请同学听老师写春的文章,听完后请你谈谈听后体会。

三. 小组讨论:请小组同学一起从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并在笔记本上写一写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词句。

(出示板书)

1. 春天你看到了什么?

山:朗润

太阳:红

小草:嫩嫩、绿绿、青得逼眼

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树叶:绿得发亮

灯光:黄晕

2. 春天你听到了什么?

小草:偷偷钻

风:轻悄悄

果树:吵闹

鸟儿:呼朋引伴、唱着婉转的歌曲

牧童:短笛嘹亮

3. 春天你嗅到了什么?

花:带着甜味儿

泥土:混着青草味儿

4. 作者除了写花鸟草虫之外,还写了什么?

小孩(第二自然段)大人(第七自然段)总写(8至于10自然段)

小结:(人是最美的风景,因此不管是写景文章,除了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还要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这景、体悟这景中的情,也就是要求我们用心去写。

作业 :仿写课文最后三段的写法,我们也来赞美这美好的秋天。

秋天像。

秋天像。

秋天像。

附教师作文

(选段)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青山又绿了,河水滔滔。天气又渐渐暖和起来了。小草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又从泥土里长出来了,又嫩又绿。到处是大片的绿色。在和煦的春风里,在暖洋洋的太阳下,人们玩得真开心。各种花开满了枝头。鲜艳极了,热闹极了。花下成千成百的密蜂在鸣叫着,大大小小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各种野花也遍地成开。清清的暖风吹来,带着泥土的气息和草花的气味,浓极了,香极了,鸟儿在繁花嫩叶当中唱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春雨绵绵,下个不停,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绿极了,小草青极了。傍晚时候--

篇2: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表

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2. 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优美且通俗易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七年级的学生,揣摩和品味语言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学生的写景能力也有待提高,学习课文时还应借鉴作者写作景物的方法技巧,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3. 教材分析

《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从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看,它属于四季美景的审美板块。从单元前言来看,是这单元的教学重点,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二是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他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带给人以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评价任务:

1. 说出写景句子的妙处。

2. 用一段文字来描绘春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抖擞(sǒu)

涨水(zhǎng) 应和(hè)

涨红(zhàng) 和平(hé)

宝藏(zàng) 和牌(hú)

黄晕(yùn) 和药(huò)

头晕(yūn)和泥(huó)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明亮滋润。(朗润)

(2)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4)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你我》,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春》描写并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它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寻找文章的画面美,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请理清文章的思路。【交流点拨】课文围绕“春”写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1-3段)盼春,第二部分(第4-7段)绘春,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交流点拨】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深层探究

1.朗读课文,说说文中描绘的五幅春景图分别美在哪里?【交流点拨】示例:(1)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

(2)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

(3)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

(4)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

(5)迎春图:这是一幅令人精神抖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画面。

2.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时的感受。【交流点拨】(1)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惜春之意和热爱自然、赞美春天的爱春之情。

(2)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我觉得《春》像一幅山水画。我觉得《春》像一阕田园牧歌式的词。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春天的图画。请你也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补白式地描绘春山、春水、春日。(任选一种)【交流】生甲:我为春山写了一首诗:“刺骨的寒气已被东风吹去,迎来的是一片五彩缤纷的美丽。那可爱的花儿争着展示自己,给翠绿的山们披上了一件花衣。啊,亲爱的山儿!你们被打扮得如仙女一般有魅力。啊,美丽的山儿!你们手拉手又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生乙:我选春水。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呵,河流醒来了!它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的叮咚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篇3: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表

现今的许多教案缺乏阅读教案设计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教学安排随意化, 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案设计束缚了师生灵性思维的触发, 桎梏了课堂的开放性。科学和合理的教案计划、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只有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设想, 才能在把握课堂教学总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有效实施开放性教学, 而没有计划的开放教学只能是脱了缰绳的野马,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学。 (2)

以下从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阅读的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五个方面对于漪特级教师阅读课教案《春》进行分析, 她的教案以及《教学后记》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认为阅读教学应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科学的语文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1.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安排教学程序, 让学生直接接触整篇课文。这一理念体现了古德曼“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 认为阅读是猜测的游戏, 学生通过感知全文, 对课文形成整体了解, 形成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教案《春》在教学第二个步骤中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同时设置了情境:学生正处于阳春三月。让学生体会自己感受的春天与作家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 认识文章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和歌颂春天。这样的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 首先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而不是拘泥于字句、段落。《春》这一教案整体感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创设了春暖花开的情境, 让学生思考现实的春天与作者笔下的春天的不同, 这样就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进行“自上而下”的猜测, 进行比较, 从而形成对春天的感知。因此, 此时学生的整体感知以及对文章的猜测, 在阅读全文之前就已形成雏形, 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目前许多教案也会把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设计进来, 但只局限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 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 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对于整体感知的能力和效率都存在不足, 可能对课文只形成了相当模糊的印象,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 可以通过情境设置, 如吟诵一段类似主题的诗歌或者放一段相同意境的音乐, 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形成整体感知, 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比较自身经历与课文描写, 启发学生阅读。

2. 重点击破

对课文的重点突破, 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局部分析”, 使学生从微观上加深理解。这一理念体现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一部分就是在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之后对于课文中细节上的问题进行把握。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重点突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的理解。

《春》这一教案中, 设置了“讲读体会”这一环节, 把课文分成三段, 通过教师设问各个击破每个段落中的细节问题。如第一段“盼望着, 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 让学生体会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上一步的整体感知中, 学生对于全文只是形成了大致的概念, 并没有深切体会词语使用的精妙, 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明确课文中哪些修辞、表达方式、词语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在教学中进行提问, 引起学生重视。

3.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改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在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理解的同时要加强阅读课对于学生的指导和点拨, 也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体现了交易阅读模式, 教师应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理解和体验, 启发、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于漪在对这篇教案的改进中提出, 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 即在教案中示范课文如何描写景物, 举一两处典型的地方, 带领学生分析之后, 再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及小组互助合作式阅读, 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重点词语和修辞的运用, 形成自己多样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她加强了单元之间的联系, 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 除抓住特点, 比较异同外, 还对导入课文也重新作了教案设计。这样做就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 新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理念暗含着语文阅读心理学的知识, 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体现。也就是在教案设计中, 需要安排“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也不能忽视“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对于重点语句和段落的重点击破。并且, 教师在教案设计中, 设置问题答案并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教师的思想, 而是为了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

关于阅读, 王小明老师认为可分成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 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包含的心理学知识。

二阅读整合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首先, 整合过程包括两部分“激活个体头脑中所具有的与所阅读内容有关的原有知识以及将这一原有知识与课文中的新信息整合起来而理解新信息的意义。” (3) 也就是说阅读需要提取原有的相关知识, 如果学生提取不出来就很容易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春》这一教案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取原有的知识, 形成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 于漪在导入部分用学生学过的描绘春天的古诗引入, 展开对春天的想象。这样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 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在讲“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时, 为让学生理解“逼”字的含义, 她让学生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学生回想起了“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句, 促进了对“逼”字的理解。 (4) 于漪老师教案中通过触发学生原有知识中对于“逼”的描写, 对课文中的新知识加以整合。

因此, 在教案设计中, 导入部分非常重要, 这一部分不能随意地设置和安排, 而是要调动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 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的整合。

三阅读组织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组织过程就是“把握课文的要点及要点之间的关系。” (5) 要建立文章的结构, 不仅要明确每句话的含义还要了解要点形成的结构。阅读教案的设计基于这一点, 应该明确列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春》这篇教案中, 安排了让学生分层, 并在教案中列出“第1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 ;第2~7节描绘春天。 (第二段) ;第8~10节歌颂春天。 (第三段) ”这样明确层次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 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带来清晰的思维。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对课文划分层次, 但是落实到教案上, 有时会忽略, 其实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划分层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同时也能使教案形成清晰的结构, 促使教学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

四阅读精加工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在精加工这部分中, 外国学者认为学生在阅读中会进行推断, 有些研究指出给学生设置推理题,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对于“自上而下”阅读猜测模式的训练。

《春》这一教案中让学生推断花下是什么情形, 哪个字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学生通过“闹”字推断出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当然推断题更多地运用在叙事题材作品上, 特别是对于小说、喜剧情节的推断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 可以通过若干推理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

五阅读监控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阅读监控实际上是元认知对于阅读的影响。许多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阅读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阅读目标,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预设目标, 明确阅读任务, 带着具体问题阅读。

《春》把课文分解为三大层次, 每个层次包含若干问题, 这些问题就是教师为学生在本层或者本段中预设的学习目标, 当学生把每个问题分析理解透彻后, 就能对整篇文章很好地把握。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阅读的自我监控, 不妨规划一份课文预读“自我监控问题单”, (6)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明确阅读的目的。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要求。教案的设计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整体感知是对全文大体的感悟, 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 可以通过情境设置。重点击破是对于课文细节的把握, 学生形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中重点突破, 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理解的细节内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体现的是教学并不是向学生进行灌输, 而是引导、激发学生形成交易阅读, 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关于阅读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 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中包含的心理学知识, 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段落层次的划分, 内容的推断, 自我的监控。这样的教案蕴含着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念, 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雷家祥.关于语文教案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 2011 (19)

[2]邹小平.刍议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案[J].科学咨询, 2012 (2)

[3][5]王小明.阅读与阅读教学:心理学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 2008 (9)

[4]瞿葆奎等.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18

[6]张向奎等.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陈情表》教学设计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改革;忠孝文化

[设计内容]

在学生掌握本课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设计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各个教学环节围绕“忠孝”文化展开。常言道,自古忠孝難两全,“忠孝”在李密面前孰轻孰重?以“孝情”带入,让学生思考、讨论对“忠孝”文化的认识。通过带情朗读“至性之言,悲恻动人”的语言中体味祖孙深挚感情,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孝”;从设计讨论问题中,体会李密陈情方式和思辨艺术;从拓展举例中感悟“忠孝”的理念变化和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传统美德,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2.学习文章“以情动人、寓理于情”的行文构思艺术。

3.反思古今忠孝的理念变化,引导学生在当今社会中怎样践行“忠孝”。

[教学重点]在学习文言文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传统的“忠、孝”文化含义、对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看中华德育故事《李密陈情》动画,通过视、听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和进退两难的困境,进一步理解李密对“忠孝难两全”的权衡。

二、品读赏析

学生带情朗读(分散读、齐读),在了解李密悲苦身世基础上,体会他对祖母真挚深厚的拳拳孝情。引导学生感悟李密陈情的字字泪,句句情,读出凄切、悲凉之情。指导学生注意行文构思变化,李密是如何一步步述说孝情,转而陈忠情,体味“情”“理”交融的婉曲表达方式。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李密陈情一表的主旨是什么?以怎样的行文构思方式打动了晋武帝?

全文的主旨其实就是“愿乞终养”。

[整体感知]语言特色:语言真诚通俗而谦卑严谨,给人推心置腹之感。语汇丰富,句式多,层层递进,感染力强,引发共鸣。句句带情、带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至情至理,情理交融。一言蔽之,即“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内容特色:李密陈情表孝道,表忠情,忠孝合一。

[讨论分析]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1)述苦情。述身世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把武帝的恼怒斥责化为同情怜悯。

(2)说难情。诉说陷于忠孝难两全的狼狈境地,博得武帝同情,婉拒朝廷恩遇。

(3)解疑情。提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陈述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4)表忠情。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探究二:如何看待古代的孝文化及“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

[展示资料]在古代,“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也作为一种亲情关系,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对于封建统治者,是控制人们思想,增强国家凝聚力进而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汉朝时,形成了成熟的“举孝廉”制度,强调内孝与外孝一致,只有内孝于亲,才能外忠于君。后世也坚持“以孝治天下”的基本精神,“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人才选拔观念沿袭下来。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公卿大夫出自“孝廉”,对当时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说出“举孝廉”文化的局限性和在当时社会的积极意义。

探究三:如果你是李密又会如何解决忠孝难两全的难题?矛盾放在当今社会呢?

[畅所欲言]引导学生理解“忠”“孝”含义。李密先尽孝后尽忠,一方面报恩私情,另一方面与当时改朝动荡的权衡有关。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有很多舍小孝成大孝的事例。点拨指出“孝”可以有丰富内涵,礼敬长辈,可谓之孝;精修己身,可谓之孝;承志齐家,可谓之孝;或兴盛其国亦可谓之孝……

四、拓展积累

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发掘、积累作文素材:

1.搜集古今中外“孝敬父母、尊君爱国”的名言警句和动人事迹,并选择其一谈感想。

2.以李密的从政经历为切入点,探讨古代官职升迁或贬谪名称变化。

五、板书设计

陈情(1)述苦情——换怜悯

(2)说难情——博同情

(3)解疑情——求体恤

(4)表忠情——忠孝两全至性之言尽孝道 至理之言表忠情

篇5: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表

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语文设计者单位(学校)授课班级三年级

篇6: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表

教学目标

一 感受形象,体会感情 二 欣赏优美语言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让学生谈谈春天给人的感受,列出词语,并一一写上黑板 二 检查预习工作.包括字词的注音,解释.多音字的辨别,易混淆的字词的辨别.以及这篇文章的读后感.(预习中还有一项内容是摘抄好词好句的,放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讲解.三 集体朗读

因为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扫清了字词障碍,朗读时应该不会有不认识的字词.但是在朗读过程中也许会出现一些多音字的读错情况,课堂上予以纠正.课后记.四 分组朗读,再请个别同学起来读,别的学生予以纠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五 预习时已让学生们把这篇文章熟读成诵,所以在讲课时,学生们的思路已经较清晰了.这个时候就让他们来概括,问;(1)课文可分几部分来读..明确:盼春—绘春—颂春(如有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2)课文中描绘了几幅春天的图画?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明确:五幅.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六 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拿出自己画的画,说说理由.七 找好词好句

让同学们把预习时已摘抄的好词好句读出来给大家听.讲讲理由.可以分三部分让同学们找

先找第一部分的.如:盼望着,盼望着(表达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如: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手法)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穿插问题,如问: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

用心

爱心

专心

怎样 的感受? 总写春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山色的朗润,一是春光明媚;二是山上 的植物发芽变绿,山的颜色就由暗转明,由干=干枯变为润泽.水涨起来了,是冰雪融化,水量增大,水流加快,太阳光更加明朗红润,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春,生机勃发,表现出融融的暖意。)接着找第二部分

先找春草图中的好词好句.如“钻”写出了春草的冲破层土的挤劲,表现旺盛的生命力.如“做”“躺”“打”“踢”等动词写孩子们的嬉戏,烘托欢乐.接着找春花图,同样让学生找.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手法把争春争艳写活.“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对应桃树,杏,梨,比喻贴切.“象眼睛 ,象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互补,眼睛和星星都会眨,但星星是星罗棋布 的,而眼睛是眉目传情的,两者一结合,就把野花写活了

接着找春风图.如’象母亲的手抚摩着你”这既写了春风的温暖,又写了风的柔和.‘酝酿”则形象的写了在阳光下这种芳香不断的加浓的过程.这一段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 感.继续找春雨图.“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这三个比喻贴切,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多而细密,亮而闪烁,柔 而绵长的特点.教师穿插问题.问:春雨绵绵,为什么还叫人别“烦恼”呢?(亲切而有趣)再问,为什么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呢? 明确: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是一直贯到末句的;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句的绿,青正连接.最后分析迎春图.“赶趟儿似的“照应前文,前文写百花争春,后文写人在争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用叠词表现动作次数多,读来有韵律。有节奏。

最后一部分.同学肯定觉得都好.让他们先说好在哪,教师再明确:“象娃娃`````”表现春天的新,用心

爱心

专心

象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象小姑娘``````”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象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三句的顺序,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过程.以上如有学生未找出的语句,教师可以由学生的发言引出问题,尽量把每一段的好词好句都让学生欣赏分析.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八 让学生们找找课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拟人的有哪些?用比喻的又有哪些.然后再提提有什么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九 练习

布置第一课时作业,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把它画出来..为第二课时中的分析语句打下基础.第二课时作业,背诵,练习题一,二,三。

用心

爱心

篇7: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积累优美的词汇,能够自然流畅的阅读文章,并形成较良好的语感。初步的理解、鉴赏写景散文,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在学习诗歌时,注意通过各种诵读方法,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诗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教学目标:

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并加以点评与积累,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了解课文中写景的一般方法,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观察景物。

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2、3、4、5、6、第十四课 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酝酿、黄晕、应和、嘹亮”等生字词。

2、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品味和鉴赏文章诗一般的语言,体会其准确、生动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2、欣赏课文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逐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关键字词在本文中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感情。手段:多媒体教学。

使用教材的构想: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的方法。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1、课件播放门德尔松的《春之歌》音乐,同时用课件展示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

导入辞:告别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天,我们迎来了花香鸟语的春天。“千里莺啼绿映红”,“一支红杏出墙来”,历代文人墨客都在用笔描绘着他们心中无边的春色。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你们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话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真正的“春之歌”。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温暖的春色吧。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的音乐、优美的语言和诗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感受氛围。通过自然的感受,为下面课文教学做情感铺垫。

2、了解作者

课件展示有关作者的简单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有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绿》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根据课文右边的批注,给课文编写一个结构提纲。边读边圈点批注(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不认识的字),在草稿纸上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能够从整体上快速获取文章信息。

2、听课文的配乐朗读,学生可小声跟读

[设计意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春的意境,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朗读的范例,为理解课文和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三)朗读感悟: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春天之美。并可根据文章内容的描绘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来合理想象,用几分钟的时间在纸上简单作画。先小组交流,然后选择最优的进行全班展示,交流。[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下文鉴赏做铺垫。

3、指导学生进行重点的朗读,学习好的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四)精读赏析

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每一处景物都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我们不妨一起去好好欣赏一下。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幅画作赏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赏析的时候,要抓住三个重点,即:修辞手法的运用;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字里行间饱含的作者对春的感情。)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例如:

1、“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闹”中不仅有声响,而且隐含着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把“闹”换成“飞”就达不到渲染盎然春意的效果了。

4、春风本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却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5、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方面欣赏文章之美,自然之美,春之美。通过鉴赏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丰富感情。

教师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蓬勃的动人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春天的赞美,同时也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一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五)巩固练习与达标检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抚摸()润湿()应和()嘹亮()抖擞()酝酿()2.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B.朗润(明朗润泽)C.卖弄(向别人讨好)

D.宛转(形容歌声抑扬动听)

3.指出所用修辞手法与众不同的一项

()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C.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D.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4.下面一段话的顺序已被打乱,如将其还原则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②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③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 D.③④②① 5.填空。

①《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________是现代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本学期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________》。

②《春》由________春、绘春、________春三部分构成,其中“绘春”又是由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五幅画面构成。

③“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是________的意思,本句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________。“仿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

(六)课后作业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我短短五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在坚实的去实践着这句话。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所以在我的教学设计我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这节课,虽然有部分同学的学习没有达到我的既定目标,但可以说,学生都积极的参与了,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是值得欣慰的了。附:板书 盼春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绘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

教师简介:申俊刚,中教二级职称,现是山西省清徐县孟封中学语文代课教师。在教学中我不断追求创新。力求以新颖,简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能力。

诗意绽放的春天

——苏教版语文七上《春》教学设计

篇8:《春》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春》,情景

一、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辞藻描写了春回大地情景,并引导读者感受到了春天所带来的无限希望。在这篇诗意盎然的赞美春天的文章中,蕴含了作者独特思想情感和对事物的审美感受,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厚的文化意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自身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提前预习和领会,对文章大意进行把握。由于本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方法上有待加强,不能够自主、主动地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合作学习方法的学习应用不广,甚者对语文的学习完全没有兴趣,学习较为被动,知识掌握能力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多种手法来描画春景;能力目标:感受修辞的魅力,并会用修辞等方法来描画景物;情感目标:欣赏春景,焕发心中的美。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语文教学纲要》要求,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本课教学重难点为:品味优美语言,把握情感脉络,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生命迸发力量的季节,春天是给人向往的季节,当然,春天给我们的启示还不止这些,请大家谈一谈对春天的认识。“春天是万物复苏,朝气蓬勃的季节……”请大家交流彼此对春天的看法,并举例说明,互为欣赏。(小组交流,教师解析。)今天,让我们以一位欣赏者的姿态跟随老师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春景中,领略那春的美丽景色。(板书:《春》)

(二)感受新知

第一节(1)盼春到来。(盼春)人人都说花儿美,殊不知花是春天的象征。关于春天的感受,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盼望着,盼望着……”那种焦急且期许的心态,这也就是本文的开始,那这种盼望的心情是如何的呢?又采取了何种叙述手法来描写呢?(是一种对幸福事物即将来临的喜悦感和幸福感,“姗姗来迟”作为拟人化的写作手法,也是对盼春的情感流露。)第二节(2—7)由盼望到降临,紧接着是我们本课的重点部分—绘春。这一部分我们要学习的不只是春天美丽的景物,还有作者那一字一句对春的刻画,无不激发我们对春的兴趣。第三节(8—10)从层次划分上来看,颂春部分主要是朱自清先生对春天的感受和歌颂。作为本章的情感抒发和升华,“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新生”“美丽”“力量”等特点凸显大自然的春天带给我们的“馈赠”,强化了文章对春的情感抒发。

(三)赏析课文。(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1.“盼春”。试问:文章开始,作者对春天的心情是如何的?(“盼望着”)你又是通过哪个字词知道我和春天的距离呢?(“近”字凸显春天正在路上……)请大家注意词语“盼望着”(两个),这样的描述有什么作用?(强调对春天的迫切向往)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绘春”。(1)春归图(第2段)。“一日之计在于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每天醒来的样子,对春天来说,它的醒来并非睡眼惺忪,而是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山—朗润,水—涨,太阳—脸红,这样的自然变化的缘由是什么呢?(春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山在雾气中湿润,河水也有了水源补给,太阳也开始显露端容。)(2)春草图(第3段)。“花开”是春天的标志性,殊不知,还有一种大自然事物,恰是春天生机勃勃的象征,它是什么呢?(小草)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里的小草呢?(拟人化描写,点出小草的“嫩”,然后视角由小及大,从近到远,写出了小草颜色和生命体征,寓意无限生机;同时,通过“坐着,躺着,打滚、踢球……”从侧面凸显了小草“软绵绵”的特点,并加深对春天的情感。)(3)春花图(第4段)。我们常讲“花草树木”,作者先写小草,后写花朵,以单一的绿色到五彩缤纷;在描写手法上,同样使用了拟人手法,描写角度上由近到远,由简到繁,从视觉到味觉,同样从侧面描写蜜蜂和蝴蝶来凸显花的美丽,与其是赞美花,不如是描写春天的美,“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生动地描绘出了春天美的景致,为下文赞美春天做好铺垫,由春花到果实,令人心醉。(4)春风图(第5段)。这一自然段通过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鸟鸣”“牧笛”等声音的描写,随着春风传入人们耳中,声声悦耳,一个个音符仿佛这些景物在春天的大舞台上正演奏着动听的音乐会,如此美妙的音乐,不仅打动了作者内心,也激起了自然事物的勃勃兴致。以“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句引入,使用“泥土气息”“青草味”“花香”等清新脱俗的春天气息,从各种感官上都让人陶醉和享受。(5)春雨图(第6段)。请大家聊一聊你对每个季节雨的特点的认识。(春雨绵细,夏雨滂沱,秋雨寒冷,冬雪皑皑)“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些描写了春雨密和纤细的特点,春雨中配合着炊烟,一幅美丽的乡村春雨图呈现眼前,雨中少不了披蓑、戴笠农夫劳作的身影,适逢春天美好时节,按时节播种、耕耘也是春天的“馈赠”。“青草”“撑伞的人”“稀疏的房屋”……给人一种安静、闲适的体验。(6)迎春图(第7段)。“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感受,告诫我们要努力作为,勤恳劳作,也劝告年轻一代人且行且珍惜,抖擞精神,珍视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小结:春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各自的特点,融入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3.“颂春”。“娃娃”“小姑娘”“青年”展现了春天无限的生机,寓意生命的蓬勃,给人信仰和生活的憧憬;通过三种生命阶段的特征描写,凸显春天“新”“美”“力”的寓意,给人无限遐想和“前进”的生活态度。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三)情感升华

上一篇:校联谊会活动总结下一篇:李寨镇中心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