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023-04-15

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1. 试述《琵琶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案:答:高明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剧作家,存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观念。

剧中主要人物蔡伯喈本无意仕进,想守住年迈的父母,“甘守清贫,力行孝道”。可父母和周围的亲朋却坚决要他上京应试,他的父亲蔡公甚至以“不为禄仕,所以为不孝”相逼。由于长期远游在外,不能侍养父母,蔡公死前骂他不孝。在众人眼中,他对父母生不能养,死不能葬,是大逆不道。他本人身居官位入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贤妻在家守活寡,于心何忍。违心地做自己不愿做之事,尚要背负骂名,又何等痛苦。《琵琶记》塑造蔡伯喈形象的意义,并不全在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这不仅反映 出当时士人的软弱动摇,还反映出士人为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许多透视人物心灵矛盾的曲词,细致地描写了蔡伯喈违心时的苦闷、徘徊和无奈.剧中另一位主要人物赵五娘,在蔡伯喈入京赶考之前,已意识自己将来处境艰难,但她还是答应在家好好侍养公婆让丈夫放心离去。当蔡伯喈入赘相府后,她实际上已成弃妇,可她仍把赡养老人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她宁愿自己受委屈,有泪往肚里流,也决不让老人感到不安。家境贫寒,又遇荒年,她筹得米粮让公婆吃,自己暗吞糠秕。婆婆猜疑,明嗔暗察,她也不忍说出实情,默默忍受一切不幸和苦难总之,《琵琶记》意在宣扬封建的忠孝道德,但在客观上也让观众看到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其家庭的摧残,表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吃苦耐劳、淳朴善良,体现了敬养老人、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琵琶记》在人物塑造、剧情结构和曲词语言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元代南戏最杰出的作品。明代曲论家称它为传奇中的“神品”,南戏中的“绝唱”。具体而言,可分为三:

第一,成功地塑造了蔡伯喈、赵五娘的舞台形象。前文已论,兹不赘述。

第二,双线交错的戏剧结构。《琵琶记》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交待完剧中人物之后,从蔡伯喈离家赴试开始,剧情就沿两条线索发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府享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婆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一环套一环,然后再汇聚一起,关目的安排别具匠心。 第三,曲词风格多样,委曲必尽。 《琵琶记》的曲词能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 。作者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曲词。如牛小姐的唱词就写得比较文雅华丽,赵五娘的曲词则凄婉质朴,纯是本色语。在“糟糠自餍”一出中,赵五娘独唱的四支“ 孝顺歌”,历来被认为是作者的神来之笔。

2. 试述《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答案:答: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吴敬梓借王冕之口说出的“功名富贵”与“文行出处”的对立,预示着全书两大形象体系的对立:一边是以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价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一边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文人。二者水火不容,泾渭分明。《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当以王冕为代表。这位作者用以“隐括全文”的“名流 ”是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旨意的形象演示。凡是史传未及而吴敬梓所赋予王冕的性格因素 ,大抵不外魏晋风度的痕迹。如传记载王母要回老家,王冕载母于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吴氏将这一行孝之举改为一幅舒张王冕个性与叛逆精神的图画。这里既可见到卓尔不群、自葆高洁的屈子形象,更可见到魏晋士人宽衣大袖、挥麈谈玄和出行陶醉于千岩万壑之美的潇洒风采。但是,从王冕到杜少卿,到四个“市井奇人”,都并非当时文人生活的现实写照,而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具体化身。与这些理想人物水火不容的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丑类,才是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而又令吴敬梓一类有识之士忧虑不已的儒林实相。吴敬梓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如果说范进的中举变疯和周进的悲撞号板写出了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自我的话,那么,匡超人和牛浦郎或许从这种被动的吃亏中总结出避免被动吃亏的惟一良方便是主动地招摇撞骗、欺世盗名。这两组人物的走向便显示出这些丑类在人格意识的扭曲方面越陷越深的趋势。《儒林外史》描写了众多失落自我的读书人,其中鲁编修和马二先生尤有代表性。在明清两代,一个士人具有了“编修”的身份,便意味着他已经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然而,在吴敬梓的笔下,并没有写出这位实现了人生最高理想的“编修”是如何的荣华富贵、光耀门楣,却是从鲁编修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返乡途中写起这个人物的。作者以如此寒酸 之笔来写这位“成功者”,其画外音显然是说,以整个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利益。与这位徒有虚名的鲁编修相比,那位一无所有的马静的人格失落就更加彻底了。鲁编修虽然没有实惠,倒也算过了一把翰林瘾,体会过举业成功的幸福。而马二先生却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 ,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更为深刻的是,作者让这位毫无现身说法价值的白丁来充当书中对举业的热衷鼓吹者,其说服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语文教案范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小学

姓 名

备注:黑体字带【】部分为解释说明部分。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以课标为依据,落实教材训练内容。表述要准确、具体、可检。】

学习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

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学习难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应放在本课语言的学习、理解、运用及语文能力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两课时

【说明:课堂教学设计选择方法时,要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避免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例:教学目标提出“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落实这一目标。】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背诵萧红《小城三月》写景选段:

1.“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杨花挂着他了。”

2.“ 河冰发了??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3.“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说明:课前三分钟说话内容要精心选择,必须在教案中体现训练的具体内容,内容可丰富多彩,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重点,并借此引领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每一节语文课前都要有此训练。】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板书课题,识记“陶”。(由“淘”换偏旁来记忆??)

【说明:导课要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尽量精炼有效。时间要控制,不要过长。有些课文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拼拼音、查字典。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再读课文。要求;在读正确的基础上,争取把课文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说明:每一遍读文都有不同目的,要把具体要求体现出来,并有大问题。】 3.出示带拼音生词

懦弱 恼怒 争辩羞耻 流逝宫殿 朴素

(1)自由练读。

(2)指名领读 (3)交流记字方法记忆字形。注重对识字方法的指导及总结运用, 边记字边随机组词及说话。(“懦”“恼”“耻”“朴”借助“形声字”规律识字。)

区分:辩与辨(引导学生从字的中间部件联系字义辨析。)

【说明:需要识记的生字及识字方法要体现在教案中。】 4.出示去拼音生词

陶罐 懦弱 恼怒 争辩 羞耻 流逝 宫殿 朴素

随机抽读正音,注意“懦”“耻”“逝”的读音。 5.出示句子:

“何必这样说呢?”??可吵的呢!”

“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闷得够受了。”

指生读句子,识记“掘”。根据语言环境辨别“处”“闷”读音。

【说明:所出示的句子可以不完整的出现在教案中。】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生字,指名读并组词。

2.指导结构较复杂的字,重点指导:恼怒 谦虚 感受

(“谦”的右半部分要紧凑;“虚”里面的“七”要小。)

归纳方法:笔画较多的汉字,要写得紧凑,注意穿插避让。 3.练习书写,反馈点评。

【说明:写字指导要在教案中体现具体指导某个字的哪一笔、某个部件等注意些什么。】

四、再读课文 理清脉络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古时候,铁罐仗着坚硬,常常( )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 ),而铁罐却()。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铁罐看不起陶罐,哪几个自然段写它们各自的结果。 3.默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描写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几次对话? 提示:你说一句,他说一句,称作一次对话,用大括号标记。

【说明: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要教给学生,并在教案中体现。】

五、总结设疑: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陶罐又是怎样面对铁罐的奚落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词 指导书写 1.出示词语:

陶罐懦弱 恼怒 争辩羞耻 流逝 宫殿 朴素 挖掘 自由读随机抽读 2.听记词语:朴素谦虚 恼怒

自主订正。 3.指导书写

出示:素 值 捧

(1)组词、观察、归纳横画较多汉字的书写方法。

(2)重点指导范写:素(注意三横长短的变化,中间的两个撇折要平一些。)

(3)生练习书写。

篇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模板

篇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参赛(2012秋季区级一等奖作品) ①

《军神》教学设计

我的解读: 《军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选读课文。“军神”这篇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情,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情感。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即以“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为线索组织材料,把一个感人而又震撼人心的故事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文章巧妙的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成功的塑造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镇静自若的“军神”形象。《军神》不仅有“形”、还有“镜”、有“情”、有“理”。“军神”的文本价值在于作者对刘伯承这一具有非凡意志、超大毅力的“神”的崇敬和赞美,给读者树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军人的杰出代表形象。当今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较弱,他们需要“军神”的感染和精神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本中吸取养料,浸润他们的身心,净化他们的心灵,将大有益于学生人生境界的提高。

我的理念:

“军神”既是文章的题目,也是学习的“切入点。”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经,以悟为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文章的特点,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人物对话、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的感受,了解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及心理,亲历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面人物的心灵,感受刘伯承超乎常人的举动、令人敬佩的意志。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寻找沃克的感受,了解他情感和态度变化的原因,突出刘伯承的精神品质,力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把握“军神”撼人心魄的感人形象。

我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词,借助字典或者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

词语;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习课文运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读中感悟”的基本策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要途径,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具有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要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体会“军神”刘伯承的意志品质;能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流程】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导入揭题 1.板书“神”:在你的想象中,神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说。

【预设】 神很伟大;神能腾云驾雾,很了不起;神通广大,什么事都能办到。 2.补充“军”:是啊,神具有超人的能力,能做到凡人做不到的事情。“军神”,你所理解的“军神”是什么?

3.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而本文,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

(二)了解刘伯承

1961年,在与袁世凯的一场战斗中,刘伯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他掉头招呼一个落在后面的士兵时,却不幸被一颗敌弹射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眶飞出,血流如注,他当即昏倒在地。

(三)感知课文大意

自读课文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填空:课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手术,拒绝使用( ),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的故事。

二、 研读课文,深入感悟

㈠ 寻找“军神”

速读课文,勾划有“军神”的句子

出示:沃克不禁失声喊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生反复读句子,体会情感。)

㈡ 质疑“军神”

说说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预设】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他哪里了不起?为什么把他比作一块钢板?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中心问题: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㈢ 解密“军神”

学生自读课文,自读自悟。(用心体会,在课文中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1. 默读课文,划出让你觉得刘伯承“神”的句子,认真体会,跟同学交流,反复朗读。 2.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感受“军神”(品读课文 走进人物)

⑴手术前

出示:“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实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围绕这句话,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分析病人为什么会拒绝麻醉,仅仅是为自己考虑吗?而这一个清醒的大脑又有可能为刘伯承的将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⑵手术中

出示: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臂上青筋暴起,汗 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坏了。

从这个句子中,你可以看出刘伯承“神”在哪里?

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一声不吭”,体会文字背后深层含义:无论肉体是怎样的痛苦,但有钢铁般的坚强。

此外,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

刘伯承的表现,“紧紧抓住 汗如雨下 崭新的白垫单被抓破”。这些词语说明了疼痛的程度,可以说是难以忍受,但仍一声不吭。

⑶手术后

出示: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

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的问:“我割了多少刀?” “72刀。”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分角色朗读课文18—26自然段,注意人物语气、情绪的变化。

抓住“72刀”这个数字,引导学生明白手术所割刀数之多、时间之

长,以及刘伯承所承受痛苦之深。

三、 诵读课文,丰富感悟

(一) 感悟体会侧面描写

1. 对刘伯承这样的病人,沃克医生也是第一次遇到。文章对沃克医生的语言、动作做了大量的描写。找出来读一读,说说医生的当时的心理

感受。 2. 多种方式朗读

①用肯定的语气读:“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 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②用惊疑的语气读: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恩能够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一刀割掉。

③用关爱的语气读: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④用敬佩、震撼、崇敬的语气读: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3. 文章的主人公是刘伯承,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的笔墨老些沃克医生?

【预设】正是沃克医生的表现,突出了刘伯承超人的意志和毅力,从侧面衬托了刘伯承高大的“军神”形象。

(二) 教师小结课文

学习了课文,你认为刘伯承是一个什么人呢?

出示:刘伯承,你是一位多么( )的人啊!你堪称“军神” 引导学生说出更多更丰富的词。如坚强、刚强等等。

刘伯承以他超凡的毅力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手术台上那惊心动

魄的一幕更是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刘伯承敬重之情读一读手术中的段落,再一次感受他的刚毅和勇敢。

四、 展读课文,升华感悟

㈠同学们,战争年代,像刘伯承这样的英雄还很多,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不怕流血牺牲,建立了新中国。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心中那盏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0个生字及相关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多层次的朗读中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怜爱之情,唤起学生对父亲的爱。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怜爱之情,唤起学生对父亲的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导入课题

教师: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位平凡的父亲,一盏没过几天就化了的并不华丽贵重的灯,却带给了一个八岁孩子难得的幸福和快乐,而这盏灯也成了孩子心中永不熄灭的灯。这该是怎样一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啊!同学们,想了解这个故事吗?

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交流,感知意境

1、学生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生字、词语认读。 享受

走街串巷

炕沿

扭头

夸 冰冻

勾画

木质

细碎

腊月 重点指导“炕”的字义。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在旁边打个问号。

组织学生交流。质疑预设:

(1)“尴尬”怎么理解?

(2)文中说“豆大的泪珠从我的眼里滚了出来”,是什么原因使我流泪? (3)为什么说父亲做的灯是一盏最美的灯? 教师抓重点梳理板书。

三、研读感悟,体会父子深情

(一)品读父亲的动作

师引导:课文主要讲了父亲为我做灯的事。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到描写父亲为我做灯的句子?

生说,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话,标出描写父亲为我做灯的动作的词语。细细品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抓住“托”“打磨”“擦”“捂”,体会父亲制作冰灯的精心和不容易。理解“一会儿”“一阵”表达的不同含义。指导学生朗读。

3、师:父亲在寒冬腊月,手托冰块,不停地打磨,这是为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1——4自然段理解。

4、师引读:为了满足孩子的一个小小的愿望,父亲不顾双手刺骨的凉,精心的打磨着冰灯。多么可亲可敬的父亲哪!让我们把父亲做灯的身影记在心中吧。指名读。

或许父亲起得很早,或许父亲一夜未睡,在这严寒之夜,只见父亲——生齐读。

(二)品读父亲的语言

师:父亲做灯的行为引发了父子间的对话,屏幕出示6——9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学生结合父亲的话想想:父亲深夜起来做灯,为什么还

感到尴尬呢?

2、组织交流。师:是啊,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神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3、此刻,如果你就是这个孩子,听了父亲的这番话,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生说。

4、师:可是,父亲笑了笑,又拿过那块冰,洗碗似的打磨起来,只见父亲——引读(屏幕出示: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5、师:父亲的手多凉啊!可是,当我撩起被子,想要父亲过来暖和暖和时,父亲是怎么做的?

生说,屏幕出示两段话:

①父亲走过来,帮我掖好被子,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 ②父亲急忙走过来,帮我掖好被子,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

学生自读,比较两句话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导朗读,体会父亲的爱。

(三)学习13自然段 (屏幕出示13自然段)

师:听了父亲的话,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豆大的泪珠滚落下来。同学们想想,我的泪水中包含了什么?

生说,师引导:感动、心疼、自责、愧疚,此时的我真是百感交集,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齐读这段话,品味这父子深情。

(四)学习14自然段,屏幕出示:但是,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冰

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1、同学们,为什么说父亲做的灯是一盏最美的灯? 组织学生交流。

2、师引导:

因为这盏冰做的灯是父亲用心打磨出的,所以我觉得——(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因为这盏冰做的灯凝聚了父子间的浓浓真情,所以我觉得——(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因为这盏冰做的灯不仅照亮了黑夜,还照亮了我的心,所以我觉得——(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四、拓展升华,感悟父爱

1、多年以后,作者心中依然铭记着这盏灯、这份爱,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出示,师配乐朗读)

对于您——我的父亲,我有太多的感激,那如山的父爱将是我此生都无以回报的。有太多的话、太多的爱我想对父亲倾诉,然而此刻我只想说:“父亲,您是我永远的骄傲!”

2、师:每个父亲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生活中,你的父亲关心疼爱你的事一定不少吧。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吧!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你有什么话想对父亲说吗?拿起笔,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学生写后交流。

师:此刻,我们正被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包围着。记得回家后,把你的心里话说给父亲听好吗?

最后,让我们共同对父亲道一声:(屏幕出示,师生齐读) 父亲,您好! 父爱,一盏最美的灯!

以读为本

感悟父爱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21课«爬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伟大的父爱。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父亲富有哲理的语言,感受父亲对作者成长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含义深刻的话。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画,你想看吗?(师板画)看到这幅画,你最想说什么?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文中的一对父子去爬山。(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教师补充)

2、读了课文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说:父亲的几次意味深长的话。

过渡:是啊,父亲的话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 ①交流;指名读。

②老师也感受到了这三段话含义非常深刻。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聆听父亲那意味深长的第一段话。

三、细读理解,感受父爱

(一)理解父亲说的第一段话(大屏幕出示)

1、生自由读,思考: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

①指名说,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②结合学生生活体验:你爬过山吗?能用一个词形容你爬山时的感受吗?(生说)你爬山的目的是什么?父子俩爬山的目的和我们一样吗?

2、“征服自己”指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满怀信心)“征服”也可以换成哪个词?

小结:山路崎岖,我和父亲刚开始爬山,汗水就已经湿透了衣服,爬山对于我和父亲来说真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要“征服自己”就更不容易了。

3、指导朗读父亲的第一段话,体会父亲的用心。

过渡:虽然阳光越来越烈,汗水越来越多,但我和父亲满怀信心,终于登上了山顶,最终征服了自己。(板书:征服自己)

(二)理解父亲第二处值得深思的话

1、同学们想象一下,登上山顶后的父子俩心情怎样?他们会说些什么?(生自由说)

2、出示父亲说的第二处话。

①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父亲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指名说,(师提炼,板书:尽力)。

③说到这里,老师想起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那感人至深的一幕:在200米短跑中,一个黑人小伙子冲在了最前面,眼看胜利在望,然而,意外

发生了,小伙子不慎扭伤了脚。瞬间,他由第一名变成了最后一名。但他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是他的父亲一步步把他搀向了终点。虽然金牌与他失之交臂,但他顽强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在人们心中,小伙子就是真正的冠军!

④在生活或学习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说,师及时点评。 小结: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尽了力。

3、指导朗读:父亲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什么是“慢条斯理”?你能模仿父亲的口气读这段话吗?学生练习读,指名读并评价。

4、我听懂父亲的话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学习第

6、7自然段。

5、在理解父亲这番话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让我们齐读父亲这番含义深刻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过渡:父亲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来看看父亲说的第三处值得深思的话。

(三)理解父亲第三处值得深思的话(大屏幕出示)

1、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8、9自然段,体会父亲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回答,(师板书:欣赏美景)。父亲的话给了你什么启发?

3、指导朗读,用心体会父亲的话。

小结:让我们再次回顾父子俩的登山之旅。(引导学生看板书)其实,登山的过程犹如人生之旅,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到达山顶,才能征服自己,才能有所成就。在此次登山之旅中,我感受颇深。

出示: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配乐) 这里的“沉静”“智慧”分别指什么?学生回答。

总结: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在这次登山之旅中,父亲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对我深深的爱。父亲的话触动了我的心灵,也触动了每一个人。高尔基说过:“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他,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难忘,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课前,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让你和自己的父母共同读这篇文章,并让他们写下读后的感受。现在能交流一下吗? 交流:指名读父母的读后感受。师:听了父母的话你想说什么?

师:父亲的爱,可能是严厉的批评,可能是真诚的鼓舞,可能是细致的关怀,无论怎样,那都是父亲对我们爱的表现。感激父亲吧,感谢他给了你生命,更感谢他给了你做人的模范!

2、最后,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让小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的一百个故事》,它对父母的爱做出了最好的诠释,相信读了它,你会对父母的爱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凡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掌握相关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凡卡就是这些可怜的小学徒中的一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凡卡的生活,看看那个时代的孩子生活是怎样的。(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说。

三、用心读信,体会凡卡悲惨生活和心情。

(一)师:凡卡在信中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

)把信的内容标出来。认真读凡卡的信,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二)汇报交流

1、凡卡信的内容。

2、谈感受,师给予评价。

3、由插图引入第八自然段。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凡卡生活很悲惨?

2、交流:

师:同学们,揪揪自己的头发,什么感觉?(疼。)

师:是啊,被老板揪着头发的年仅九岁的凡卡是多么的疼啊!老板只是揪吗? 生说。

师: 老板竟然下如此重的手打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凡卡究竟犯下了什么大错?

(给小崽子摇摇篮睡着了。)

师:就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凡卡就被老板揪着,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一顿,看到这儿,你想说什么?(学生发言:凡卡可怜,老板凶残。)你感到什么?(悲伤、愤怒。)

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生读。

师:凡卡这一次因小事被揍,让我们看到了他悲惨的学徒生活,但这仅仅是开始。凡卡这还是被打得轻的呢?被老板打得最厉害的一次,你们看到了吗?

学生读:“被老板用楦头打晕”。

师小结:可怜的小凡卡,小事挨打,大事更要挨打,被老板打,被老板娘打,还要被伙计捉弄挨打„„每一天,他都是怎样捱过来的啊!让我们看看凡卡被毒打的几个场面,再次体会小凡卡的悲惨生活吧。(出示课件4,学生自己读)

小结:九岁的凡卡在老板家里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挨打、挨饿、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可怜的凡卡只有将这一切痛苦写到信里,告诉他的爷爷,在信中他向爷爷哭诉着、哀求着„(学生接读)

3、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4、让我们在音乐声中齐读第八自然段,再次体会凡卡的悲惨和可怜。 总结:凡卡的心是蘸着血和泪写的,这是一个穷苦孩子的呐喊,在信中凡卡多次哀求爷爷带他走。请同学们把这封信完整地读一遍,进一步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和痛苦之情。

学生在音乐中自读信。

(四)学习最后一段,体会凡卡终究梦碎现实依旧的悲惨命运

师:凡卡的信终于寄出了,同时也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希望熟睡了,凡卡梦见了什么?

1、自由读最后一段。想象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

2、指名说,教师注意提示:即使写清楚地址,爷爷收到了这封信,凡卡的生活就会改变吗?

3、小结:不管哪一种可能,在沙皇俄国的黑暗年代,饭卡的悲惨命运都不可能改变。

4、让我们轻轻的读最后一段,不要吵醒了梦中的凡卡,让他在梦中与爷爷相聚吧。(生轻声齐读)

四、拓展阅读,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课文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甜蜜的梦的时候结束了,这正是契诃夫的高明之处。但梦总是要醒的,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写。

2、契诃夫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不仅为我们塑造了“凡卡”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以后可以去读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领略大文学家的作品魅力。 板书设计:

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语文S版第六册19课:《十二次微笑》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空姐的真诚服务。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体会空姐和乘客的心情,同时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角色体验和换位思考,感受微笑的巨大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一位乘客对空姐的感情变化中,感受空姐微笑、真诚

的服务所带来的理解和信任。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空姐真诚的服务所带来的理解和信任。 教具准备: 钢琴曲

歌曲《歌声与微笑》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4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教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预习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8个。

师:请8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等会给他们评价。 学生读完后,教师组织评价。

(点评:此环节安排的价值在于通过教师的课堂检查,进一步督促学生落实养成课前预习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实现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目标,读正确,读通顺。)

2、组织学生汇报读书收获。 师:读了课文后,你有那些收获?

生:我知道了空姐的服务质量很高,很周到,如果有机会,我也想乘坐她的航班。

师:老师也有这种想法。

生:我知道了是空姐的十二次微笑打动了乘客。

(点评:学生通过课前读书和课上读书,对文本内容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汇报读书收获,正是顺应学生的认知交流欲望,给孩子一个发言倾吐的机会,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认可和肯定。)

3、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你还有问题要问吗? 生:为什么乘客把投诉信写成了表扬信? 教师板书:投 诉

表扬?

(点评:教师在此环节中注意了认真倾听,梳理并有选择地记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尊重了学生认知的权利,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指导思想。)

4、明确文章中具体描写空姐微笑的段落。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课文的题目是“十二次微笑”,在课文中真的写了十二次吗?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空姐面带微笑的地方。 生读后汇报。

生:我认为是四次。第一次在第一自然段,第二次在第四自然段,第三次在第五自然段,第四次在第七自然段。

生:我认为是三次。第五自然段的“微笑”不是。 (多数同学跟他意见一致。)

师:对。具体描写的应该是三次。那么其他九次在哪儿呢? 生:在第五自然段,“每次”就代表了其它九次。 师:这是一种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简洁有效的设问,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中具体描写空姐微笑的段落,由此确定深入学习的重点,并适时

地从写作方法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点拨指导。)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一)第一处微笑(课文1—3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想,从空姐和乘客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读后汇报:

生:我觉得这位空姐服务很周到。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空姐说的第二次话体会到的。 师:能把这句话读读吗?

(生读: “先生,为了您的安全,请稍等片刻,等飞机升空平稳飞行后,我立刻把水给您送来,好吗?”)

生:我体会到了空姐很有礼貌。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生:从“面带微笑”“很有礼貌地说”中感受到的。 师:谁能面带微笑地读读空姐的话? 指一名女生上台前读。

师:请同学门注意观察她的表情。 生读后,学生评价。

生:我觉得她太紧张了,没有面带微笑。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能读一读吗? 生再读,师评:你比空姐笑得还甜。 师: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乘客也很有礼貌。我是从“请”字中感受到的。 师:你读课文很仔细。请大家同桌练读空姐和乘客的话。 指一组学生展示,师组织评价。

生:他们读的很有感情,我听了感觉很舒服。 师: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点评: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反馈来看,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要集中在两点上——空姐服务很周到,很有礼貌;乘客最初也是很有礼貌的。前者教师是有充分预设的,而后者学生的反馈老师并未充分考虑到。对此教师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引导,并借此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强化了认知体验,实现了生生、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并从中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

(二)第二处微笑(第4自然段):

师:可是由于空姐的疏忽,忘记了给乘客倒水,此时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体会空姐和乘客的心情。 学生读后汇报。

1、理解体会乘客的心情。 生:我知道了乘客此时很生气。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从他的话中知道的。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生练习朗读乘客的话。

2、理解体会空姐的心情。 师:空姐的心情如何 ?

生 :空姐满怀歉意和不安。 师: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小心翼翼。

师:什么是“小心翼翼”呀?

生:“小心翼翼”就是很小心的意思。 师:你能用它说句话吗?

生:我小心翼翼地安好了老鼠夹子。

师:对,小心点好,别老鼠未抓到自己先挨夹,那不就成了“人夹子”了吗?

生:爸爸生气时,我做事小心翼翼的。 师:是呀,还是尽量不惹大人生气的好。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重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和“联系生活说话练习”,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向课外的拓展延伸的特点;同时针对对话生成问题进行了有效地随机处理和引导。)

师:现在你能带着歉意和不安的心情读读空姐的话吗? 指名学生读,组织评价。

组织学生分小组练习朗读对话,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第三处微笑(第5自然段)

1、理解空姐的真诚。

师:如果你是这位空姐 ,你会怎么想?接下来的旅途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继续面带微笑为他提供服务,争取得到他的谅解。 师:你会是一位优秀的空姐! 生:我会很生气,不再理他。

师:很正常,这种心情想法老师可以理解。我们一块儿来看看空姐的表现好吗?

教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师:从这位空姐的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空姐这种歉意的真诚。 教师板书“真诚”。

(点评: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角色体验,会使学生乐于参与,并能释放学生的真实认知情感,更能加深学生对空姐真诚微笑的感受和理解。)

2、了解乘客的表现。

师:乘客的表现可以用哪个词概括呀? 生齐:余怒未息。

师:那“余怒未息”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乘客还在继续生气。 师:乘客的余怒未息表现在哪里? 生:他不理睬空姐,甚至要投诉空姐。 师:如果你是这位空姐会怎么做? 生:我会感到很委屈。 生:我不会把留言本交给他。

师:那空姐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想,从空姐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并汇报。 生:我体会到了空姐的真诚。

师:请带着你体会到的真诚再读读空姐的话。

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师:如果你是这位乘客,听到这么真诚的话语,你会怎么想? 生:我会被她的真诚所感动。

师:你是一个宽容的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 师:乘客这时在想些什么?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一分钟。 生:乘客心里可能会想我该不该投诉她呢。

生: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会想这位空姐虽然有工作上的疏忽,但在整个旅途中她都表现得相当地真诚,特别是每次为乘客服务时都始终面带微笑,的确让人感动,值得表扬。

师:看得出你这位乘客已经被空姐迷人的十二次微笑所打动啦! (点评:阅读教学需要“情”的参与,学生与空姐的换位思考充分调动起了孩子内在的真实想法,由此情感才真挚,学习才投入,哽唤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动。)

(三)第四处微笑(第八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八自然段,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乘客最终改变了决定?

生朗读课文。

生:是空姐的十二次真诚的微笑打动了乘客的心,使他决定将投诉信改成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

师:你的发言很精彩。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读读这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

配乐,指一名学生感情朗读。 师:听你读课文真是一种享受!

师: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热情一起来朗读这封表扬信。 生配乐齐读这封信。

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空姐一次次真诚的微笑深深地打动了乘客的心,使投诉信变成了表扬信,换来了乘客的理解与信任。可见,微笑的力量是巨大的!

(点评:课堂需要激情,教师的激情带动和精彩点评直接影响感染了学生,读书热情洋溢而高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生活中,微笑无处不在。那谁的微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一分钟再告诉大家。

生:妈妈的微笑给了我自信和生活的勇气,让我遇到困难时能勇敢的面对。 生:老师的微笑让我感到很温暖。

师:谢谢你,以后老师会把更多的微笑留给大家。 师:老师有一首关于微笑的小诗送给大家。 大屏幕出示,师配乐朗读。 在音乐中全体学生齐读。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落实和体现“大语文观” 的思想,积极地引导学生向文本之外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丰富和加深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课堂学习进一步达到了高潮。)

五、总结下课

师:微笑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同学门这节课学得开心吗? 生:很开心。

师:能用你们的微笑来表示吗?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声与微笑》中结束这节课吧! 播放歌曲《歌声与微笑》。

(点评:“曲终人不散”,结课时学生的微笑表示和歌曲的伴唱,画龙点睛,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6、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并背诵。 2. 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3.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2. 展开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和个别字的意思。 3.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贺知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作者对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2. 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本课是两首诗,有些字的意思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时小组合作学习,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适时点拨。

教学难点: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领悟内容、体验作者的情感是个难点。教学时设置情境,表演故事,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贺知章和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古诗,导入新课

(一)学生回想学过的古诗。

(二)教师过渡:这两首诗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和李白写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诗。

二、调动知识积累,了解诗人贺知章

(一)回忆曾经学过的贺知章的诗。

(二)出示课件,简单介绍贺知章。

三、初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一)出示课件,播放范读录音。

学生自己认读古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二)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同学听。

(三)指名朗读,教师随机指导,需要的话教师范读。

(四)出示课件。朗读去掉生字后的诗,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反复强化对生字的认读。

四、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一)再读古诗,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在书上勾画出来。

- 1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一)出示课件。指名朗读古诗《回乡偶书》,检查生字“偶”、“鬓”的认读情况。

(二)采用指名、分组、全班等不同方式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三)总结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情况。进入第二首古诗的学习。

简单介绍诗人李白。课件出示

板书第二首诗的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课件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认识生字,诵读古诗

(一)出示课件,播放范读录音。学生自己认读古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二)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同学听。

(三)指名朗读,教师订正,需要的话教师范读。

(四)朗读去掉生字后的诗,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反复强化。课件出示

(五)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太明白的问题,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方法解决,扫清理解障碍。

三、理解古诗内容

(一)再读古诗,思考:哪两句诗是叙述李白送别朋友的?出示课件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故人”、“烟花三月”等来体会送别时的情景。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吗?

(二)出示课件讨论:另外两句是写什么的?是写景,还是抒情?

这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是却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典型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也正体现在这神驰目注之中。

(三)回归全诗,深化诵读,指导背诵。

李白和孟浩然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试着想象分别的场面,把头脑中的画面描述出来,结合诵读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细腻的情感。

诵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着自己就是诗人,刚刚送走老朋友,心情正如这浩荡的一江春水。出示课件配乐朗读

四、指导书写生字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寻找规律。练习书写生字。

“离”是本课唯一一个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下边共有四笔。 其余九个字都是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诗、偶、楼、浩、辞、孤、帆、际。 左宽右窄:影。

注意指导学生的方法和习惯。

五、作业

(一)练写生字。

(二)背诵两首古诗。

(三)搜集送别诗,背诵积累

- 34

3. 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

(三)出示带生字、词语的重点句子。出示课件 1. 读句中的生字。

2. 去掉生字的读音再读。 3. 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出示相关课件理解词语:“运载”、“石拱桥”、“洱海”、“闪闪烁烁”、“月影团团”。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一)默读课文思考: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写下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品味。

(二)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段落: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1. 这么柔美的景象,应该怎么读呢?(指导朗读) 2. 问题发散:还有可能照亮什么地方?(学生交流) 指导背诵。(出示课件)

四、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一)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搜集描写月亮的诗歌。 板书设计:

运载、石拱桥、洱海、闪闪烁烁、月影团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检查背诵

在复习巩固的同时,进一步整体感知文本。

二、继续学习,交流读书体会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课件出示

(一)体会文中妙用的词语:流着香味、抱。

(二)你能想象当时的画面吗?这么迷人的夜晚,动听的旋律,试着读读它蕴涵的感情吧!

(三)试着背诵。

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课件出示

思考: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的不仅有一路美丽的景致,还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情,相濡以沫的爱。)

试着背诵。

(四)小结:这么美好的夜晚,这么迷人的画面,使我们仿佛进入了爱的天堂!细细读读课文吧!

(五)课文三次提到我和阿妈走月亮,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重在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语段,体会人物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三、书写生字

“满”是左右结构,别写成上下结构。 “载”字的偏旁是“戈”。 注意“温”与“湿”、“抱”与“报”、“远”和“ ”的区别。

引导学生关注生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笔顺。指导学生练习书写,对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指导。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一)你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过什么或一起做过什么?想一想,说一说。

(二)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或阅读吴然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满 载 温 运

教学反思:

8*、泥姑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写本课10个生字,会读文中10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泥姑娘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句,自学课文内容。 2. 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泥姑娘具有怎样的品质? 3. 续编故事,认识童话特点,并在写作中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主动关爱、帮助别人是幸福快乐的,激发学生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用行动给别人带去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困难,给出事件四要素指导归纳。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作者的其他文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捏过泥人吗?你知道泥人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二)板书课题。

(三)在这位泥姑娘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打开课本,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指名读。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

1. 自读课文,要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 同桌互读,注意读顺几个长句子。出示课件 (1)读句中的生字。

(2)读长句子,注意停顿。

3. 指名接段读文,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 4.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2,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心思考,把握文章大意。

三、自学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泥姑娘的美好品质

过渡:通过读课文我们感受到了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泥姑娘,她不仅外表美,心灵还很美。课件出示学习提示3自学课文。

外表美:翩翩起舞、眉毛在动、眼珠儿在转、辫子在摆动。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泥姑娘的外表美。出示课件

- 89

敬慕:尊敬仰慕。

兴高采烈:形容非常高兴、欢快。

(你什么时候“兴高采烈”,试着说一说。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词语的意思。) 抚慰:安慰。

(五)同桌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

四、书写生字,归类识记

(一)分析生字结构。

左右结构:除、般、依、教、聪、终; 上下结构:否、装、希; 半包围结构:述。

(二)重点指导“般”字的书写:“舟”作偏旁写窄点,横变提。

(三)学生练习书写。

(四)扩词巩固。

引导学生学习归类识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板书设计:

9、难忘的八个字

除、般、依、教、聪、终;否、装、希 述 教学反思:

- 11

三、综合训练,领会深情

(一)因为这八个字,因为这饱含着爱的八个字,“我”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 引读“这八个字仿佛是„„”。

(二)这一切的改变,都因为——这八个字,都因为——爱。爱能改变一个人的生命,爱能唤醒人们心中还沉睡着的爱。

(三)这个关于爱的故事学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对“我”、对“我”的同伴、对伦纳德老师、对你自己或者其他人。请把你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课件播放音乐:爱的纪念)

(四)读句子。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管是拥有还是给予,爱带给人们的总是幸福和快乐。那么,就让我们成为“爱的天使”,去撒播你的爱。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文章主旨。

四、课外延伸

(一)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课件出示讲故事的要求。

(二)推荐阅读《爱的教育》。 板书设计:

伤心,自卑------------幸福和快乐。 教学反思:

10、小摄影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写本课9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认识多音字“相”“卷”“量”。

2.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和小男孩儿对高尔基的崇敬和热爱。

4. 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了解高尔基生平故事。 4.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2、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高尔基的生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一)启发谈话。

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 小男孩儿就是题目中提到的小摄影师。

(二)板书课题。点明:摄影又叫照相。

(三)高尔基又是谁呢?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四)出示课件,教师小结高尔基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 14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一)巩固词语,指名学生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二)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整体回顾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一)默读课文,思考:

高尔基是如何对待小男孩儿给他照相的?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二)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记在书的空白处。

(三)出示课件,全班交流。一边交流,一边朗读。重点理解“吩咐”、“按”等词语。

(四)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自学:小男孩儿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你体会出什么?交流出示课件:鞠躬、打量、咧嘴、哭。

(五)探讨: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想见小男孩儿?

(六)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出示课件朗读重点句子体会。 出示课件体会标点的用法。

(七)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再读课文,深入思考

(一)此时高尔基多么希望并等待着小男孩儿能再次出现。

引导学生抓住高尔基对“记者”与“小摄影师”截然不同的态度,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出示课件

(二)想象延伸:小男孩儿会再来吗,为什么?

四、课后作业

(一)复述课文。

(二)续写故事。 板书设计:

鞠躬、打量、咧嘴、哭。 吩咐、按、 教学反思:

第五篇: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常规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是广大一线教师需求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依据专家的教学理论,结合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针对老师们平时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首先,我们在思想上明确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

1、明确要去哪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把握方向;

2、明晰如何去那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找到抓手;

3、判断是否到那里。(正确评价教学效果)--判断是否达标。

一、如何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一堂好课犹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旅伴,教材是载体,教学目标就是我们要到达的驿站,是我们要去的地方。用马杰的话说:“假如你对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不知道自己走错了目的地。”因此,教学目标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呢?

1. 依据课标、教材——把握方向

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地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基础目标,即核心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和解决的障碍性知识。比如,语文课每课的字词,要求背诵的段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核心目标,即本节课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

附属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或由本课知识所延伸出来的知识等属于附属性目标。

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全面理解课标的内涵,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确定教学目标,一是要了解课程标准各年段目标,二是明白所在单元教学目标,三是清楚本节课教学目标。

例如,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以下五点: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根据课标要求,我们来判断下面两位老师执教一年级口语交际《我的画》所确定的教学目标:

第一个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

(1)把自己画中的故事生动地讲给大家听; (2)听别人评画,能抓住要点,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 (3)说规范的普通话,态度大方,语言美。

评:对于入学两个月的学生来说,这个教学目标要求过高。要生动讲给大家听是课标第四学段的要求;与别人商量是中学段标准;方言区要求说普通话,一年级课标要求学说普通话,说规范的普通话要求过高;态度大方可以,语言美要求过高。

第二个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

(1)能说出自己画的内容和作画时的想法,能用简单的语言评价别人的画;

(2)有相互交流的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3)培养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

评:这个教学目标的定位符合课标和一年级学生的要求,能说出就行,不要求清楚规范,有兴趣敢发言就可以。

课程目标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所以我觉得每个教师手头都应该有一份语文课程标准,随时翻看,经常学习研究。建议老师们在每个新学期开始教学前,将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自己备课本的首页,这样,设计某一课的教学时,心中对本学科、本学段、本单元、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都很清楚,教学就能做到目标明晰,方向正确。

2. 了解学生——明确起点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对于一个教学内容,关键要考虑学生在什么起点上学习,如何学习,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兴趣点,认识的盲点难点等在哪里,要考虑知识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习惯等养成。

教学要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搭梯子,不管要搭多少梯子,要搭多高,梯子的起点始终是学生的认知水平。那么,如果教师心中无学生或不了解学生,很难设计出一节好课来。

二、如何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既包括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加工、处理、改变以及增删、更换。合适的教学内容建立在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设计一课教案,除了熟悉课标要求之外,还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以教材为抓手,优化教学内容,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

(一) 正确合宜的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之本。研读什么呢?研读文章主题思想,表达结构及重点字词句意思。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是教学中“教什么”的抓手,也是教师用好教材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进行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呢?

第一:恰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一课教一课,就一节教一节,往往忽视了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北师大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每单元都有单元要点及单元教学重难点,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我们来看四年级下册六单元的 单元说明。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本单元主题为“眼睛”,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眼睛来认识世界,了解身边的人和事。

本单元编排了4篇课文,其中3篇为主体课文,既有诗歌,也有记叙文,还有说明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表现了贫困地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我只看见你的眼睛》歌颂 了抗击“非典病毒”时期的白衣天使。《永生的眼睛》谈器官移植所反映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谁的眼睛最好》介绍了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眼睛的特点和作用。

“语文天地”中安排了写摘录笔记、写词语、填成语、仿写句子等语文基础知识的练习。“畅所欲言”让学生结合自己说说是怎样爱护眼睛的。“初显身手”通过调查和实践地方式引导学生关爱盲人、珍爱眼睛。“笔下生花”继续练习记事,指导学生叙事要结合背景;继续指导学生把批注笔记写好。

单元教学要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抒发的情感。背诵课文中描写优美的段落。在阅读中感受贫困山区“大眼睛”对读书的渴望,体会非典时期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救死扶伤的精神,理解死后器官捐献的永生意义。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情感。

2.继续练习做批注笔记;练习自读课文时提问并独立解答;练习标画出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3.指导学生寻找背景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结合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4.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认字27个,写字20个。 5.完成“日积月累”的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词语句子。完成“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的活动,激发关爱盲人、珍爱眼睛的情感。

6.继续习作练习,有意识地结合时间背景具体地记叙,并按照学过的方法和标准修改习作。

教师要在把握单元主要内容及单元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制定好每课的教学重难点。

二、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1.依托课后习题,引导自主感悟

课后练习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又给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例如,《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明白“大眼睛”为什么能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课文是这样描写“大眼睛”的?从2-4自然段找出关键词语。在展开阅读感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口,边默读边思考。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广泛交流和教师点拨,充分体会到“大眼睛”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渴望,而希望工程真是以救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为宗旨的,所以能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这样围绕课后问题展开教学,既能使教学主线明晰、层层深入,又能在阅读交流中提纲挈领、凸显主题,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借助课后习题,落实语言训练

许多课后习题的设计体现了文本的语言特色,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结合文本阅读进行语言训练,并细化指导,落实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例如,《永生的眼睛》课后的把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理一理,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就可以清晰地理出课文讲述的脉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了作者情感上的变化,琳达一家人博爱、奉献的精神就跃然纸上。在《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教学时,通过让学生默读课文,我让学生结合文段用“虽然_______,可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反复练习说话,让学生对大眼睛学习生活的艰难,感同身受,教师在出示贫困地区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的图片后,让他继续练习填空说话,学生们一下子就从照片中读出了“大眼睛的”心声---我要读书!借助课后习题,切合文本进行实时语言练习,不仅能扎实指导好习题,更能使课文的阅读感悟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第三: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细读。教师直面文本,进行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首先要把教材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要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思考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编者、学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入细致的文本细读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防止两个倾向:一是误读,二是泛化。

二是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语文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它是教师的教本,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材中的文本,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文章写了什么,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教材中,它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阅读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教学价值——文章是怎样写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这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三,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宽度可以看出一个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道了一个故事”,既没有对人文内涵的理解,也没有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教学。第二个层次是把阅读教材当成了品德教材,仅仅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这是对阅读教材使用的偏差。第三个层次是“积累语言,形成能力,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材应有的作用。所以,当我们采用一篇教材来教学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文本对学生来说,哪些是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取舍哪些东西?这时候,就教师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再次经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需要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材:就一篇课文来说,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已有的基础是什么?需要提升什么?学生发生的错误又会是什么?等等都需要全面考虑,需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筛选出真正需要教师精心教学的重要内容,才能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选择合理的教学资源, 了解教学的起点 :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不讲,留到以后再讲。这样取舍的教学内容才是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才能给学生留足思维和语言发展的空间,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使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教学目标给我们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学内容可以看作是我们要去目的地的具体路线,那么,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在这条路线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正确,路线清楚具体,要到达目的地,这就要涉及到我们选用哪个交通工具,也就是说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县使用的五环探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步骤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各教学步骤常依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情的差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这五个环节不是刻板的公式或机械的流程,而只是基本的教学思路。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文而异,量体裁衣,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最佳的流程,达到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三、判断是否到达那里(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到底怎么样呢?需要到课堂上去检验,需要用课堂评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到达那里,首先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评价一堂语文课:(评价语文课)

1.所教的内容必须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既注重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又能在听说读写中发展语言和思维,习得学习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积淀文化素养,吸收人文内涵。

2.从 “教”和 “学”两个方面评价教学活动。教学既要体现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师生、生生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等状态,最大限度地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参与权;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动脑动口,更要动手;课堂活跃不仅是表面的,更是思维的,有价值的。

3.辨证地看待一节课的“顺”与”不顺”。善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并能积极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如果一节课学生不出现一点问题,十分顺利,并不见得是一节好课。教师既要看到眼前的效果,还要考虑长远的效益,要算大帐,做大气的老师。 完善教学设计的具体做法: (1)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 (2)做学生调研,寻找问题原因; (3)寻找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4)寻找新设计的可行性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融合点。

有人这样形容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即教给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渔,即教给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渔识,即能够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学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更要悟其渔识,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最后用两句话与老师们共勉,结束今天的讲座:

天在山边,走近山边,天更远;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水更深。对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永无止境,愿我们的研究和探索能耕耘好语文教学的一方茵茵绿州。

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人这样形容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即教给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渔,即教给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渔识,即能够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学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更要悟其渔识,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上一篇:小学语文如何期末复习下一篇:小学语文说课稿四年级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