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2022-06-24

第一篇: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初三语文作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缘起】

时下,“模板作文”、“套话作文”、“八股作文”正受到批判。大家都清醒地意识到:随着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我们中学的一些作文课堂已经失去了它的本真、自然的状态。直接瞄准应试的作文教学,把“作文”与“做人”割裂开来,把“内容”与“形式”对立起来,其结果必然是:或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于是,许多老师开始呼唤“原生态的作文教学”。苏州的陈玉驹老师在《生态课堂是作文有效教学的必然诉求》(《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12期)一文中这样阐述:所谓原生态的作文教学,其涵义有两点: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原生态的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试升学,更是为了完善人生,为生命发展奠基,从而使写作成为一种生存的习惯与方式。

“原生态”是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最近正广泛地流传在各种媒体之间。它一般被定义为: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该名词进入写作,乃是顺理成章之事。

但是,写作回归“真实”并不能够完全解决一线作文教学的诸多问题,“纯天然”“原生态”也不一定就能促进学生写作和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如果对这一类时髦词语思考不深入,甚至错误理解,那么,学生写作反而进入了“伪真实”“伪生态”的误区。下面的这堂作文复习课,就是对这种写作现状的一种反拨。 【教学步骤】

一、戳穿“伪真实”——辨析“伪生态作文” 1.展示一次作文评改纠纷,请学生讨论。事情的缘起是两位小作者对老师的作文评改不服气。他们认为自己是“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是符合写作要求的。

【甲文】略。该文属于典型的流水帐作文,小作者事无巨细地记述一天的见闻,文字尚可,但没有重点,缺乏整合提炼,思绪飘摇,文路散乱,内容繁杂却无重量。

【乙文】

这世界上,我不认同的人太多。这些靠着虚伪偷生于世的本不应该存在的人严重干预了我的生活。我不是傀儡,为何要被这样的人约束,以致于去遵守没有意义的规则,做我不想做的事。我像被囚禁的犯人,甚至像只狗。学校的大门、门卫,寝室的铁门、铁网、铁锁、楼长、室长摧残着我的眼睛,让我实在难以想象这就是所谓的“乐园”,这和牢狱、不,和炼狱有何区别? „„我生活在撕裂之中,渴望、追求都已被没有意义的生活泯灭了。这样的教育造就的是什么?不过是一群没有生存价值的人,一群四肢跪下,叫着“汪汪汪”的狗。

我拿什么来拯救自己?

——节选自学生作文

讨论小结:这两篇作文确确实实是“真实”的,但是,还不是艺术的真实。甲文罗列生活,堆积细节,缺乏提炼,仅仅是对真实生活的“杂碎”的陈列,没有艺术的美感。乙文思想的偏激显示出小作者内心世界的狭隘,当作文中充满了夸大的牢骚、怨恨、诅咒的时候,“真实”就被歪曲了。这两种写作倾向都是不健康的,是中学生写作“伪真实”“伪生态”现象的代表。

二.探讨真实的“真实”——走出“原生态写作”误区 1.以两个趣味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原生态”和“生态”的区别。 讨论话题一:上厕所是否应当入文?以一位学生记叙校园生活的作文为例子,帮助他辨析:上厕所确实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否在写作时必须涉及呢?

小结:如果不是表达主题的特殊需求,上厕所没有必要入文。生活还不是艺术,我们不能模糊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如果不加以区分,把每天的吃、喝、拉、撒都罗列出来,那就不但不是艺术,反而会制造出一堆垃圾。写作伴随着辛苦的提炼过程,是对生活的升华。只有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再把精彩的部分加以渲染和烘托后才能成为可圈可点的艺术作品。写作材料的选择犹如靓衣的裁剪,要删繁就简大刀阔斧,留下的一定是最能表现生活本质的,能够给人以美感的精华部分。

我们更需要警惕的是:写作从写虚假回归到写真实、写个性,这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其中也潜藏着一种危险。原生态包含着一种原始的美,但是,原始的感知并非都是美好的。因为属于人的“基本需要”的范畴的东西,往往是较为个人化的、狭隘的情感,没有多少对人生世相的深刻理解和揭示,所以也就没有多少真正的价值。人性、个性也是需要打磨的。情绪的宣泄有时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纯粹个人性的宣泄,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成为写作的主要题材。那种认为无论趣味如何,情意是否粗糙低劣,只要是本真的感知和体验都值得写是“生态写作”的误区。超越原生态,才能捕捉和创造出生活的“真实”。

讨论话题二:商家骗人了吗?阅读同学们在班级“文化长征”中“寻找语文”的文字,感受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讨论前展示】

当我来到西城天街的西餐厅时,并没有被精致的装潢所吸引,相反,我被那琳琅满目的优雅菜名迷住了双眼。 “皇家榛果奶茶”“法国玫瑰奶茶”名字多好听多浪漫噢,结果端上来一看实物,也不过是平常普通的奶茶。后来我又点了一份“冰脆蔬彩”的食物,结果发现这道菜不过是几根指头大的胡萝卜,几粒豆子,一根小芹菜和一片西红柿,外加几块冰块而已。 【讨论后展示】

普通的菜为何有如此多情的名字呢?这其中可有语文的因素了。这两个生来就光芒万丈的词语“皇家”和“法国”不仅充满异域风情,让人感觉无限尊贵,而且能够激发起你“撩开面纱见美人”的冲动,自然也会想品尝由这两个词语所带来的极致味蕾享受。“冰脆蔬彩”呢?“彩”与“菜”谐音,“蔬彩”即“蔬菜”。但“彩”比“菜”更富视觉的冲击。一个“脆”字则展现了蔬菜的清脆爽口,将菜品的香脆清新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冰”字更立刻把躁郁的初夏中的人们带到了凉爽清透的感官环境中。浪漫的菜名让普通的进餐充满了诗情画意。

——节选自学生作文

小结:商家用艺术的菜名来提升进餐的品味是高雅的。其创意应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艺术和生活是有一点儿距离,但这距离是优美的,它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审美的知性的生活态度。生活本身是平凡甚至粗糙的,没有审美的眼光,就不可能有美的生活和美的文字。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这就好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把荷塘描写得如诗如画,但是许多人参观清华园荷塘后并不觉得有那么美。这不是朱自清在骗人。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一个有高尚纯正趣味的人,必能发现并创造一个纯美的世界,并用文字把这世界表达出来。我们的写作呼唤这样的高尚纯正的趣味。

2.展示写作名言,学生自由朗读畅谈感受,提升学生对于“原生态”和“真实”的认识水平。 (1)写作,应该优美地高于生活。也就是说:写作,既要保持对生活的原型,但又要保持艺术的美质。

(2)日常生活如一盏油灯,也许并不明亮,甚至晦暗。但是,我们只要拨一拨,油灯瞬间就亮了。优秀的写作者就是那善于拨亮灯草的人,生活在他的眼里没有不明亮的。

(3)牛郎织女只是两块大石头,有了诗人,才变成了传奇。北斗七星也只是七块大石头,因为有了艺术家,才变成为了神话。

(4)语言的美,都表现出好性情,所谓的好性情,乃是心灵真正的尽善尽美。 (5)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三.寻找表达“真实”的路径——超越“原生态”

1.超越“原生态”的“生态写作”首先是写“小”的艺术。

方法:展示优秀学生写自我、写自然、写社会的能够充分表现其对生活的观察力裁剪力的三个作文片段,供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所谓写“小”,就是善于从“小处着笔”,善于从“小角度切入”来表现生活的艺术。从微妙的细节入手,让细节之美像光源一样向四周扩散。无细节不成篇,无细节难生情。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作文略)

点拨思路:哪怕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传达其魅力的还是细节。发现细节之美,乃是技巧之上的技巧,能力之上的能力。如何发现细节呢?著名作家毕飞宇说过一句话:“要想让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要久久望着它”。虽然我们每天身处其间的现实生活是平常乃至庸常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充满期待地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就一定会看出它纹理之中的奥秘,发现它不为常人所关注的美点,对它产生表达的冲动。要记住:这世界永远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小结:展示一段写作宣言揭示写“小”的哲理: 是的,每天十多节课,起早贪黑,三点一线,忙忙碌碌,步履匆匆,学习难免辛劳而乏味儿。但是,要知道,沙漠中有清泉,岩层内有珍珠。平凡人生,虽然一地鸡毛,烦俗人世,难免满目庸常。但是,伫足凝视,侧耳倾听,阳光动情闪耀,清风温柔拂身。酷暑里有淋漓暴雨,寒冬中有玉雪冰清。寻觅生命中点点滴滴的美,拣拾生活中滴滴点点的纯。珍视成长,定格细节,平凡就玲珑了,立体了,深远了,雅致了。 2.超越“原生态”的“生态写作”同时也是写“大”的艺术。

方法:展示优秀学生写自然、写社会、写人生的能够充分表现其“风声雨声读书声音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之情怀的三个作文片段,供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所谓写“大”,就是写作材料的选择要关注“大事件”,写作角度的确定要展示“大视野”,写作情感的表达要袒露“大胸襟”。“小”处落笔只是途径,“大”处着眼才是目的。(作文略)

点拨角度一:写好“大自然”

把“小我”写丰满相对比较容易,把“我”之外的生命写丰满却难。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真正的写作者,必然都是伟大的自然的知音并且能够在自然中汲取生命智慧的人。优秀的写作者心中的文化不仅是人的文化,更是普天下一切生命的文化。只有有了这种大文化精神,我们才可能有大胸怀大气魄,才能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才可能具备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点拨角度二:写好“大人类”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优秀作家的文字总能感人肺腑,那是因为他们对人类爱得深沉。一个写作者,如果没有爱人类的情怀,那么他的文字一定是贫血的,甚至是冷血的。有了这样的情怀,我们才能够超越庸常的生活,在凡俗的人生当中永远保持高迈的人生理想和生命状态。我们才不会因为热爱写作反而躲在文字后面,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 点拨角度三:写好“大人生”

生命中最大的智慧,就是享受平凡和超越平凡的智慧,是凭借足够丰富的生活情趣和足够丰沛的生命能量用以抵挡生活的风霜刀剑的智慧。只有当我们的灵魂强健了,我们才会具有穿透力和观察力,我们笔下的文字才可能充满阳刚之气。正如中国当代作家王安忆说:“我的写作,便是想要把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欢乐悲哀,我的我,变得更博大,更博大。”无论是对文字的阅读,还是生活的阅历,无论是字面的表述,还是内心的雕镂,都应该因为对写作的不懈追求而变得更加博大。写作是强健生命的重要武器。

小结:展示一段写作宣言揭示写“大”的哲理:

小小少年,身困书斋,但是现实里的举步维艰难以阻挡心灵的突围与亮剑。前而进取海阔天空,退而沉思山高地迥。青春雨季里的淋漓春雨终要汇为成长中的狂飙巨浪,花季雨季里的浅斟低唱终要融入大千世界的滚滚红尘。跨越小家庭温暖的囚笼,飞出校园四角窄窄的天空。车水马龙里才有生命的质地,黄发垂髫里才有生活的温度。审美与审丑都津津乐道,欢喜与忧愁都自得其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为自己的成长欢呼,更要为社会的成长呐喊。 3.写作训练

(1)修改前面展示的【甲文】,重新剪裁,重新确立明确的主题,使其超越“原生态”,成为真正的“生态作文”。

(2)任意选择文体写作反驳前面展示的【乙文】。要求活用“写小”和“写大”的理念,表现出青年人应该有的视野和胸襟。

【编后絮语】

狄德罗说,每一个心灵都有他的望远镜。

王君老师的这堂课,是用她的望远镜来和显微镜敏锐地观察到了现今写作教学在反思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空白点而设计的。“真实性”的问题一直纠缠在中学作文教学之中,在学理层面和操作层面都还存在着诸多盲点。王君老师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其诊断是敏锐的,其治疗是有力的。其过程是诗意的,其结果是厚重的。这堂课,不仅仅是在操作技巧上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更为重要的是,这堂课,是一堂有着精神引领作用的课,是一堂“立人”的作文课。

第二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

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

1、

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

第三篇:人教版化学初三教学设计(通用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化学初三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化学初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

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

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化学初三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思路

九年级化学的教学过程,是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能力素质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共3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其中1、3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化学初三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化学初三教学设计4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

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化学初三教学设计5

一、燃烧反应(描述现象要点:光或火焰,放热,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1、碳充分燃烧:

C+O2=点燃CO2(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空气中:红热)

(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2、碳不充分燃烧:

2C+O2=点燃2CO(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3、硫燃烧:

S+O2=点燃SO2(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具有刺激气味的气体)

(氧气中: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具有刺激气味的气体)

4、磷燃烧:

4P+5O2=点燃P2O5(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P2O5污染空气)

5、铁燃烧:

3Fe+2O2=点燃Fe3O4(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瓶底留少量水或细沙,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6、镁燃烧:

2Mg+O2=点燃2MgO(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7、氢气燃烧:

2H2+O2=点燃2H2O(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产生淡蓝色火焰,干冷烧杯壁有小水株)

8、一氧化碳燃烧:

2CO+O2=点燃2CO2(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产生蓝色火焰,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9、甲烷燃烧:

CH4+2O2=点燃CO2+2H2O

(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

10、乙醇燃烧:

C2H5OH+3O2=点燃2CO2+3H2O

二、常见气体制备方程式

(一)制取氧气

1、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2H2O2=MnO22H2O+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

2KClO3=MnO22KCl+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3、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加热K2MnO4+MnO2+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堵塞导管)

(先撤导管后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回试管底部而炸裂试管)

4、加热氧化汞:

2HgO=加热2Hg+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5、电解水:

2H2O=通电H2↑+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电极:正氧负氢;体积比:氢二氧一;质量比:氧八氢一;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二)制取二氧化碳

1、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2、碳酸不稳定:

H2CO3=H2O+CO2↑(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3、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CO2工业制法,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

(三)制取氢气

1、锌跟稀硫酸反应:

Zn+H2SO4=ZnSO4+H2↑

(实验室制氢气,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2、锌跟稀盐酸:

Zn+2HCl=ZnCl2+H2↑

(实验室制氢气,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3、镁跟稀盐酸反应:

Mg+2HCl=MgCl2+H2↑(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三、其他方程式

1、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的检验):

Ca(OH)2+CO2=CaCO3↓+H2O

2、二氧化碳溶于水:

CO2+H2O=H2CO3(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3、木炭粉跟氧化铜高温共热:

C+2CuO=高温2Cu+CO2↑(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黑色粉末逐渐变红,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木炭粉还原氧化铁:

3C+2Fe2O3=高温4Fe+3CO2↑(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5、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CO+CuO=加热Cu+CO2(要有尾气处理装置)

6、H2还原氧化铜:

H2+CuO=加热Cu+H2O(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反应前先通一段时间气体: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或氧气;反应结束后继续通一段时间气体,直至试卷冷却至常温下:防止生成的Cu重新被氧化成氧化铜)

7、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赤铁矿炼铁):

3CO+Fe2O3=高温2Fe+3CO2

8、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磁铁矿炼铁):

4CO+Fe3O4=高温3Fe+4CO2

四、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1.铁与硫酸铜溶液:Fe+CuSO4=Cu+FeSO4

(湿法冶铜,不能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原理。)

2.铝与硫酸铜溶液:2Al+3CuSO4=Al2(SO4)3+3Cu

(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无色,固体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3.锌与硫酸铜溶液:Zn+CuSO4=Cu+ZnSO4

(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无色,固体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4.铁与硝酸银溶液:Fe+2AgNO3=Fe(NO3)2+2Ag

(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浅绿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5.铜与硝酸银溶液:Cu+2AgNO3=Cu(NO3)2+2Ag

(溶液由无色逐渐变蓝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6.锌与硝酸银溶液:Zn+2AgNO3=Zn(NO3)2+2Ag

(固体表面有银白色色物质生成)化学初三教学设计6

一、课前预习

1. 通读要学习的内容,划出你认为的重点和难点。

2. 弄清将学习的新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关(若这些旧知识已遗忘,应重温一遍)。

3. 试着解决《与课堂同行》中的自主学习或学案的预习题。

4. 找出疑难问题,并记录。

二、课堂听讲

1.用脑

⑴紧跟老师的思路,在老师点拨的基础上,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思路。

⑵要及时记忆,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尽可能地当堂掌握。

2. 用眼

⑴看老师。即注意观察老师的面部表情、姿态和手势,教师在讲课中穿插的各种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及绘声绘色的“表演”,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⑵看黑板。即注意观察老师板书的思路和重点及关键的内容(老师常配以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

⑶看实验。初学化学者,人人喜欢看实验,但大多数人不会看实验,常常是看热闹,而不会看门道,因为好看的未必是重要的。什么是重要的呢?这由实验目的确定的。

3. 用耳。

⑴细心听老师讲解。要从老师讲解时语调的变化中听出重点,听出关键。

⑵要认真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和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除了辨别他们的回答和发言是否正确外,还要学习他们的思维方法,或分析他们答错的原因,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用手

⑴做好课堂笔记。记笔记也要讲究方法和效果。

其一,记笔记时,不能什么都记。记什么,不记什么,要经过思考再确定;

其二,笔记有助于抓住课堂学习和重点,强化记忆;

其三,课后复习时,笔记能有助于再现课堂学习的情景,因而笔记是搞好课后复习的重要的复习资料。

⑵做实验或模仿实验。积极参与实验探究,除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外,还要注意模仿老师的操作,这样做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操作技能。

5. 用口

⑴认真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⑵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要敢于争辩、善于争辩,在争辩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三、课后复习

1.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弄懂弄通所学知识。

2. 看书,看笔记,并有重点记忆。

3. 单元复习,应根据课堂听讲、讨论的情况,整理好笔记或写出学习心得(如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教训),在复习的基础上做一些典型的习题,以判断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另外还可以阅读一些参考资料,以扩大知识面。

四、实验指导

1. 要认真做《实验报告册》中的预习题。

2. 要复习相应知识点,了解实验中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3. 要按步骤独立完成实验并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同时对异常现象分析原因,通过对现象的反思,巩固相关知识体系。

4. 整理好桌面,洗净仪器后方可离开。

第四篇: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互相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我们日常见到的水变成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等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所必须的.化学就是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现在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现在我们做几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实验1-1]把盛有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如图1-1).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进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玻璃片发生的现象: 变化前的物质 液态水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试管口有水雾产生, 玻璃片上冷凝成水珠 变化后的物质 液态水 结论 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

[实验1-2]取少量胆矾(或称蓝矾)放在研钵内(如图1-2),用杵把胆矾研碎,观 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 变化前的物质 蓝色块状的胆矾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状 变化后的物质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结论 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物质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 2.物理变化的特征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实验1-3]将少量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2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

荡直到变成澄清的溶液,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变化前的物质 蓝色的胆矾溶液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产生蓝色沉淀 变化后的物质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结论 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1-4]把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注意观察并记录石灰石(或大理石)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发生的变化: 变化前的物质 石灰石等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①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 石灰石逐渐变小.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变化后的物质 二氧化碳等 结论 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 这几个变化中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二).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1.概念

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例如:木柴燃烧、铁生锈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有其它物质生成.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2)常伴随能量变化. 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2)联系:化学变化中包含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包含化学变化.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我们把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分别叫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学习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 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煤和木材中的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等. 提问: (1)同学们回忆一下,点燃蜡烛时有哪些现象? (点燃时,首先看到蜡烛变软,然后变成液态,再燃烧.) (2)蜡烛在熔化时生成新物质吗?我们把液态的蜡烛冷却后会怎样呢? (液态蜡烛遇冷又会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 蜡烛的熔化是物理变化,这种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等.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1.熔点

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种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 2.沸点

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3.密度

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使用中我们如何区别呢?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易、难、会、可以等. 例如:(1)汽油燃烧 --- 化学变化 汽油能燃烧 --- 化学性质 (2)汽油挥发 --- 物理变化 汽油易挥发 --- 物理性质

[实验1-5]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 它们的颜色、状态和气味等.取一根小木条(或火 柴)在空气中点燃,先后慢慢地分别放入盛有氧气 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氧 气 二氧化碳 颜 色 无色 无色 状 态 气体 气体 气 味 无味 无味

木条燃烧情况 木条燃烧得更旺 火焰熄灭 提问: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你能归纳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氧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 化学性质:能使木条燃烧得更旺.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 化学性质:能使火焰熄灭.) (三).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性质 用途

例如: 水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可用来灭火 已醇[酒精](可以燃烧) 可作燃料 石墨(软、灰黑色) 可制铅笔芯

第五篇:人教版初三物理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

《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教会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去实施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学会利用事物有益方面,减少或避免有害方面。 二.教材分析

1.《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共1课时。 2.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了重力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力,并为以后学习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中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并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再次应用。本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中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2)测量滑动摩擦力(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4)摩擦的利用与防止。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4.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三.教学方法

1、以实验现象为主 摩擦的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必须尽量做好。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有好处.

3、用学生小组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使学生知道即可. 四 .教学设计 ( 一).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难点

1. 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2.能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

(三).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正方体木块 、长方体木块。长木板 、棉布 、砝码 装水杯子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师:(举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 (演示实验]用手握住水杯.

师:水杯为什么没有运动?

生:因为水杯受力平衡.

师:水杯受几个力呢?

生:两个,重力和手与瓶子之间的摩擦力

师:那么摩擦力的方向又是如何呢?

生: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摩擦力的方向应该竖直向上.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探究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让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大小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可能会有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分组讨论并举出相应生活中的实例,准备适当的多媒体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课堂达标 题型一 选择题

例题1. 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 C.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D.相互紧压的粗糙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才受滑动摩擦力 知识点 :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教师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产生摩擦力必要的三个条件 解 析 如木箱放在水平的地面上,虽然木箱底面和地面间有相互挤压,它们相互接触且接触面粗糙,但它们之间由于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所以木箱不受摩擦力。A、C选项是错误的。当木箱放在水平运行的传送带上,并随传送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因为木箱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木箱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木箱与传送带之间将要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所以木箱不受摩擦力,故选项B也不对,选项D是正确的。 答 选D 例题2. 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 ( ) A.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砂子

B.旅行箱下装有小轮子 C.在拔河比赛时,用力握绳子

D.鞋底上有高低不平的花纹

知识点 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师点拨 只要记住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一类题目都比较容易 解 析 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砂子,鞋底上有高低不平的花纹,都是用增大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拔河比赛时,人能握住绳子是手对绳子的静摩擦力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手对绳子的静摩擦力,绳子就要滑出.因此,在拔河比赛时,手对绳子的摩擦力是有益的.所以A、C、D选项都属于增大有益摩擦.在B选项中,旅行箱下装有小轮子,地面对箱子的摩擦力是有害摩擦力,它是用滚动摩擦来代替滑动摩擦,从而达到减小摩擦力目的. 答 选B 题型二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例题1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一些同学作了以下猜想: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所供选用的器材有:A弹簧测力计 B木块 C木板 D棉布 E砝码 F水杯为了检验猜想①是否正确,列出选用的器材是(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 (2)为了检验猜想②是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木块与木板,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l 把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步骤2 在木块上放上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使砝码和木块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步骤3 在水平木板上铺上一层棉布,把木块放在棉布上(不加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A.“步骤2”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检验上述猜想(①、②、③)中哪—个的正确与否。 ( ) B.为了检验“猜想③”是否正确,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步骤,写出你设计的这一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点拨 解答本题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怎样测摩擦力的大小;二是控制变量法.在检验“猜想①”时,如何控制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检验“猜想②”时,如何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对接触面的压力;在检验“猜想③”时,如何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考虑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比较多,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一些变量,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摩擦力的大小与另外一个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在学习物理探究过程中,要经常用到这一种研究方法.

解答 为检验“猜想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粗糙程度有关,必须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使其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因此,根据提供的器材应选用;A、B、C、D、E。

“步骤2”是木块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只改变木块肘接触面的压力大小,目的是在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步骤2”是检验“猜想②”是否正确的,故应填“步骤2”. 为了检验“猜想③”是否正确,必须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再增加一个步骤是:将木块侧(或竖)放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沿直线匀速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步骤l”进行比较.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板书设计: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三节 摩擦力

一.概念:接触 相对滑动 阻碍的力

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粗糙程度 压力大小

三: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

单位:鸡东县永和中学

姓名:王 晓 明

时间:2013.10.28

上一篇:财务报账管理系统下一篇:传统农村合作医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