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2024-05-23

语文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共8篇)

篇1:语文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第9课。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抱怨、倾听、魁梧、撕破、严肃、忧虑、汹涌澎湃、湿淋淋、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是教学重点。揣摩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 1.板书课题。

2.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激起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这一世界级大作家的景仰之情,从而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学生练习朗读,达到通顺、流利、有感情。(教师适时检查学生朗读情况。)3.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把着力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让学生在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考虑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是否归来,顺便去看望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四、研读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心地太善良了。)

渔夫和桑娜心地善良,他们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仅仅了解故事的梗概是不够的,大作家托尔斯泰用他的生花妙笔细腻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需要我们仔细地去品味,去欣赏。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主人公精神的高尚,同时领略大作家托尔斯泰高超的文学才华。

(一)研读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朗读1、2自然段,看看除了知道桑娜在等待丈夫出海归来这件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2.交流。

(1)渔夫和桑娜十分勤劳。

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A.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B.这段文字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先写了屋外,再写了屋内。)C.室内的描写是围绕哪个词语写的?(课件将“温暖而舒适”加上着重号。)D.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是什么样子的? E.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 F.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是靠什么取得的?

G.这段文字中渔夫和桑娜的勤劳,作者是直接写出来的吗?(不是。)是怎样写出来的?(是通过室内外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

教师告诉学生:这种不直接描述人物特点,而是通过环境来烘托的方法又叫侧面描写。

(2)桑娜家境非常贫穷。

桑娜的家境贫穷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边读边提问:

A.“沉思”是什么意思?桑娜家境贫寒是通过对桑娜的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心理。)

B.“勉强填饱肚子”是什么意思?

C.这“勉强度日”的生活是靠什么来维持的?

小结:这段文字以桑娜的心理描写的方式表现了桑娜家境贫穷,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知,桑娜的家庭生活只能说是勉强度日,而这种勉强度日的生活也是靠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不停地劳作才得以维持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发现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桑娜、渔夫的勤劳和他们家境的贫寒,有利于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

(二)研读第二部分

1.当桑娜在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的夜晚,去看望西蒙,发现西蒙已死,她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作者并不是平铺直叙地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人物美好形象的塑造。请同学们仔细默读3—11自然段,看看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桑娜这一人物的?

生默读后回答。(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2.请同学们再次默读3—11自然段,画出描写桑娜心理的句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也可以写一写,留下你思考的痕迹。3.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两处。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A.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B.对这句话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教师引导理解。

为什么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桑娜抱回孩子的那一刻她经过了深思熟虑吗?她考虑到自己这样做是舍己为人的善举吗?那么是什么驱使她这样做了?(善良的本性。)

“非这样做不可”什么意思?(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为什么在桑娜看来“非这样做不可”?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A.让学生说一下对这段话的理解。B.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忐忑不安”什么意思?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桑娜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说明了桑娜怎样的心情?

你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从这里你认为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桑娜是一个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C.你对这段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引导学生探讨省略号的作用:心情紧张,心理活动时断时续,不是很连贯,很有条理。)

D.谁能有感情朗读一下这段话,注意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E.学生自由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让学生在品味人物心理描写的过程中领悟到桑娜心地的善良。让学生通过感悟、质疑、相互启发,训练思维,增强品评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三)研读第三部分

桑娜未经丈夫同意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内心忐忑不安,自家的生活已是朝不保夕,再加上两个孩子无疑是雪上加霜,渔夫回来后是如何表示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默读12—27自然段,思考(课件出示): A.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手段刻画人物? B.在这部分文字中你对桑娜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C.当渔夫得知西蒙已死,留下两个可怜的孩子,他是如何表示的?从中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人? 2.交流。

(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手段刻画人物?(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2)你对桑娜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谈一下对21至23段的看法。)

(3)当渔夫得知西蒙已死留下两个可怜的孩子,他是如何表示的?

一生读后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自由朗读,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人?

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A.“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从渔夫的表情变化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B.“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C.渔夫同意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意识没意识到这样要加重负担?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字说明了什么?这里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一个人?(善良、坚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D.下面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渔夫的美好心灵。

[设计意图:仍然关注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加深对桑娜的认识,体会到渔夫善良、坚强的美好品质。]

五、回归整体,体会课文的表达特点

通过认真阅读,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善良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在课文前部分通过室内外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渔夫和桑娜的勤劳,通过桑娜的心理活动,交待了渔夫一家贫穷的家境,通过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桑娜的善良,最后通过人物的对话进一步刻画了渔夫的美好形象。1.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交待桑娜贫穷的家境?(凸显人物品质。)2.如果没有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表达效果会有何不同?(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真实感人,合情合理。)

3.阅读这篇课文,你在写作方法上受到什么启示? 4.通过学习课文,你对托尔斯泰有何认识?

5.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和作者匠心独运的表达方法。[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品评作者组织材料的别具匠心,进一步领略作者高超的文学才能。]

六、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续写《穷人》。

篇2:语文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篇二:《欢庆》教学设计 篇三:欢庆教学设计

二年级《欢庆》教学设计

将台学校 李雅琴

一、概述:《欢庆》这首小诗,大部分诗句是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节的热烈场面的,开头四句不直接写人们庆祝国庆的场面,而是通过赋予大自然以生命,表现出金秋十月,自己的声音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国庆欢庆的录

像、理解感悟诗歌内容、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欢庆的热烈场面,体会到是无

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赴汤蹈火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献、奏、庆、帜、洁、曲、亿”7个生字。会写“亿、欢、洁、祖、旗、帜、庆、曲”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对话为平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的参与学习。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读中感受想像,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2、通过了解国庆节,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能流利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突破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自由识字。范写和练写相结合,写好生字。)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想像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突破方法:

通过范读、练读、想象相结合,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然后再练习感情朗读.)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和理解能力,他们能够按着自学要求独立阅读,自

主思考。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去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到欢庆的热烈场面,体会到是无

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赴汤蹈火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资源

非网络资源,ppt课件和自制生字卡片

六、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一种民主的气氛,实施师生对话,引导

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情感。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识字认字,积累本课词语。

2、能流利读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献、奏、庆、帜、洁、曲、亿”7个生字。会写“亿、欢、洁、祖、旗、帜、庆、曲”8个字并能组词说话。

2、教学难点:会写“亿、欢、洁、祖、旗、帜、庆、曲”8个字并能组词说话。

三、教学资源:非网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策略:学生自主识字与教师引导相结合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3分钟)

同学门都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吗?(学生回答)对!生日那天爸爸妈妈怎么给你过生

日的?(学生回答)哎呀!这么丰盛呀!老师真羡慕!那天你们心情怎么样?(学生回答)

是啊!同学过生日是多么的高兴啊!那你们知道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吗?(学生回答)今天

我们同样怀着激动、高兴的心情一起感受祖国妈妈的生日!板书9.欢庆

(设计意图:向学生自己关心的生日提问这样可以助于对国庆节的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4 分钟)

1、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

2、自由读,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朗读节奏)

(二)自主识字、指导书写(16 分钟)

1、ppt出示加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学生喜欢的、读的好的词。qìng xiàn zhìjíe z?uqǔ yì huānzǔ

庆 献 帜 洁 奏 曲 亿欢 祖 qí

2、小组讨论识记方法。

3、汇报、交流。

(1)力一加:大——庆南——献只——帜 乙—— 亿

(2)换一换:春——奏

(3)编字迷:两层楼,六间房,两个烟囱在中央。(曲)

拆掉床木架,一人好住下。(庆)

一借再借。(欢)

(4)对比识记:己——已——乙——亿

田——曲

4、出示ppt生字卡片认读生字生词。(指名读)

5、指导写字

(1)、认读要求写的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引导发现前六个字的结构特点是“左窄右宽”

(3)教师先范写,学生再描红、临写。6、重点指导。

(1)亿:右边的“乙”是一笔写成,折笔出应尽量向左,弯笔出要尽量舒展。

(2)欢:左边是“又”不是“欠”,右边是“欠”不是“见”。(3)祖:左边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4)旗:右上是“卧人”,右下是“其”,中间是两横。

(5)庆: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要写成竖撇,捺要尽量向右延伸。

(6)曲:与“田”字比较,“曲”的“口”字应写得扁些,两竖是左低右高。笔顺为:

竖、横折、横、竖、竖、横。

7、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识字方法的渗透培养,进行有目的,有层

次的指导教学,做到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以及语文教学与思维、实践培养相结合的语文教

学)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这么多的生字宝宝,他们现在去了资料城要和同学们捉迷藏了,现

在看那位细心的小朋友读完资料能找出今天生字宝宝。猜谜语,读一读。

(设计意图:用激趣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能快乐阅读还能巩固今天学习的生字。)

(四)确定主题、练习写作(10分钟)

同学们都找出了今天的生字宝宝,我们要给这些生字宝宝找个伴(组词),如果你喜欢

这个词语的话请你写一句话。

(设计意图:用组词和造句的方式在一次巩固今天学习的生字并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

织能力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在读中能体会欢乐的气氛,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体会欢乐的气氛,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 分钟)

1、复习词语。(采用不同方式认读)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加深巩固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助于理解课文)(二)再读课文,提出问题(18)

教师领读,提示重音与节奏。(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像读,读出韵律

感。)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1、出示课件(欢庆场面),引导观察:图中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有谁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用

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2、2读前面四行,可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4、学习后四行诗。

教师领读

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

篇3:“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用“数对”确定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感与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创设情境, 初步认识数对

1.谈话引入

师:上次学校召开了家长会, 很多家长来了之后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向家长介绍你的位置的?一生起立, 我们以他的位置为例, 说说你是怎样介绍的。

2.大家介绍的都对, 而且都用到了

第几组、第几个。可是有的从左到右看, 有的右左, 还有前后, 后前, 几排, 几组……是不是感觉很乱?看来统一标准很重要。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经常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所以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复习已有的表示物体位置的有关知识, 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 同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置

1.确定列与行

师:谁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列与行的吗? (借助学生的回答) 在数学上, 竖着称为“列” (板书) 。通常从左往右分别是第一列、第二列……请第一列的同学举起手来, 第二列的同学们给大家招招手, 第五列的同学招招手。横着称为“行或排” (板书:竖——列横——行) 。从前往后, 分别是第一行, 第二行……第四行的站起来。

【设计意图】认识列和行的环节, 有助于后面学习数对的知识, 在这一环节, 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列和行来表示位置, 教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 设计了找榜样的环节, 教育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好习惯。

2.探究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

师:有了列与行, 想一想, 这次表示小青的位置应该怎样介绍?

师:刚才大家介绍得都非常清楚, 请你试着发明一种符号, 更简洁、明确的表示出小青的位置。想好后记录在纸上。

师:记录好之后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师:谁认为你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 向大家推荐一下?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知道吗?你们的方法和数学家的表示方法已非常接近。这种表示方法在数学里面叫做数对表示法, 它是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 用括号把它括起来表示这是一个整体, 中间用逗号分开, 读的时候, 两数中间顿一下即可。列在前, 行在后。

请你用数对表示出你的位置, 记录在纸上。

3.理解数对找朋友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快

看看你好朋友坐在哪?一会请你用数对来介绍你好朋友的位置,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猜一猜。

师:你们真了不起, 不仅能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 还能说出自己好朋友的位置, 谁还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

师:下面, 请你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 我们一起帮你找朋友。 (生说, 朋友站立, 大家判断)

4.进一步深化对数对的理解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 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朋友, 请你帮我找到这几位好朋友。

电脑出示: (3, 5) (5, 3)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对,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都有3和5, 位置颠倒了。

师:这两个数对, 都有3和5, 为什么有两位同学起立?一位同学在这儿, 一位同学在那儿, 怎么回事?

生: (3, 5) 表示第3列第5行, 而 (5, 3) 表示第5列第3行, 是两位不同的同学。

小结:由此看来, 前面的数表示列, 后面的数表示行, 数对中的两个数的位置能颠倒吗? (不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表示列和行, 在分辨 (3, 5) 、 (5, 3) 表示的意义时, 让学生理解位置不同, 数字的意义不同, 并通过发现前后左右的同学用数对表示的情况, 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对中数字的含义。

出示: (3, 3)

师:这个数对有什么特点?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虽然前后两个数字都是3, 但是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面的数表示第3列, 而后面的数却表示第3行。

师:咱们班要来一名新同学, 我准备把她安排在 (3, 5) 的后面, 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她的位置么?

生: (3, 6) 。

5.让我们到学校周围看看, 这些建筑的位置应该怎样用数对来表示呢? (课件)

先在书上标出数对, 再交流展示

6.想不想到游乐场去参观?请你标出游乐设施的数对。

三、综合应用

师:下面有一个挑战, 想不想自己当个小小设计师?听清要求:每人手中有4个游乐项目, 在游乐场上摆出你的设计, 在图下面记录上你的想法。

师: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师:谁再来介绍一下?这次介绍的时候, 先不展示你的设计, 请你先向大家介绍你的设计思路, 其他同学根据他的描述摆出她的设计, 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听得清, 摆得准!

学生进行描述, 其他学生摆出, 最后展示思路, 同桌订正。

有的学生汇报中出现 (0, 0) 这个特殊位置。

师:你把大门安排在这个位置, 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我把大门安排在 (0, 0) 这个位置, 第一个0表示在0列, 第二个0表示在第0个。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么?

学生发表意见, 明确: (0, 0) 是用两个0表示出在0列0行, 在图中有确定的位置。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 (0, 0) , 师出示图, 引出讨论。

四、拓展

1.经线纬线介绍

师:下面我们共同看一个小资料。

课件出示: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 连接南北两极点间的竖线叫经线, 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叫纬线, 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现在你知道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吗?沈阳的位置在哪?

篇4:“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摘 要]“植树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要通过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帮助学生掌握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从而让学生感悟“化归”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植树问题 间隔 一一对应 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80

【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

【教学重点】运用一一对应,建立植树问题模型。

【教学难点】建模,“化归思想”的渗透。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自备画图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模

1.图片:感知“间隔”

师(出示学校或广场树木、路灯、建筑等图片):熟悉吗?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这些景物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间隔)

2.站队:认识“一一对应”

师:树和树之间、柱子和柱子之间、路灯和路灯之间有间隔,咱们同学站队的时候有没有间隔?谁愿意到前面来站一站?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个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人,几个人几个间隔?你发现了什么?(生:人比间隔多1个)为什么呢?先不管这个同学,从前面看,一个同学一个间隔,一个同学一个间隔,一个同学一个间隔,怎么样?有规律吗?这种现象在数学上叫做“一一对应”(板书)。前面都是一一对应,最后一个是人,人数和间隔数相比怎么样?如果继续往后排,排到墙,没法站人了,几个人几个间隔?人与间隔怎么样?一一对应,相等了,是吗?这节课我们就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研究一些新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有趣的排队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间隔现象有新的认识,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猜测

师(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先猜一猜,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

2.找规律

师:猜测毕竟是猜测,究竟哪一个结果正确呢?还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咱们能不能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摆一摆,或者画一画?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找一找这其中的规律,好吗?请大家用一一对应的眼光看一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3.展示交流,总结规律

师:哪个小组是用小棒摆的?先上来说一说。(板书:棵数 间隔数)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哪个小组用了画图的方法?还有不同的画法吗?除了画图,摆小棒,还有用其他方法的吗?通过各小组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棵数比间隔数多1)

4.优化方法

师:在刚才找规律的过程中,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研究了几根小棒,有的同学画了图。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捷?为什么?如果画图的话,怎样画更简捷?以后我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也可以像今天这样,把大的变成小的,把多的变成少的,从简单的例子入手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了吗?

5.验证规律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不是正确呢?一起来验证一下。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长的路,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分了四段,栽了几棵树呢?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多这一棵?

6.应用规律

师:这个规律能不能用到100米的小路上?哪个结果正确呢?谁来解释一下算式的含义?(强调100÷5的意义,即求出的是间隔数)

7.拓展与深化

师:如果是1000米的小路,能栽多少棵树?如果是10000米呢?都多一棵。这一棵是哪一棵?如果这一棵不栽,会是什么情况?想象一下。这时候棵数和间隔数怎么样?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另一头也不栽呢?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看来这里边还有很多的学问呢!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

三、拓展应用

1.路灯题: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垃圾箱问题:为净化环境,公园沿一条600米长的小路一侧设置垃圾箱,每隔30米放一个(路的一头不放),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箱?

师(总结课题):刚才大家说的都像植树问题,人们也把具有这一类特点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类似于植树问题?公园里还有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再帮着解决解决。(出示课本118页例2)

【设计意图: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垃圾箱、路灯等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从而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回顾小结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收获?

篇5:《猫》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猫》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等,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把成年猫的古怪性格以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描写得活灵活现,文章结构严谨,内容具体,语言形象逼真。全文字里行间流露着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绍猫的性格特点时,用平实、朴素无雕琢的语言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基于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教学本课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词句的推敲,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精妙的写作手法;体会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语、句子,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猫(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四、教学准备 学生: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老舍先生的及作品。

2、借助字典,预习课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老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出示多媒体课件:不同形态的猫。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小动物,它们很可爱,给我们带来了的快乐。猫就是其中的一个。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留下怎么的印象呢?

2、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特别喜欢猫,还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近老舍先生家的猫。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懂字词。圈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2、预习汇报。

【设计意图】(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可对新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可以学会,从而提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猫?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大猫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猫的呢?(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4、课文中哪两个句子最能概括大猫和小猫的特点呢?找一找画出来。(课件出示:(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2)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讨论:是每段的总起句,课文就是围绕这两句话来写的。)

5、句子比较。(课件出示)(1)猫的性格有些古怪。(2)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读一读,看看这两个句子哪个更好些?为什么呢?“实在”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呢?(一个“实在”就更加突出了大猫性格的古怪,使语气更加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朗读,学生在边读边思中,在小组的合作与交流中,在词语的训练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读中感悟,理解大猫的“古怪”

(一)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大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相关的句子,边读边作批注。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汇报,师生讨论交流。哪些词能说明猫的古怪呢?(老实 贪玩 尽职)

1、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猫的老实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课件(猫睡觉时的样子)(找出重点词语:乖、睡大觉、无忧无虑、不过问)(2)谁能把猫的这种无忧无虑用朗读表达出来呢?

(3)“乖”本来是用来形容小孩子的词,这里却用在了猫的身上,从中你看出了什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试一试,读出你的喜爱来。

2、从哪又能看出猫很贪玩儿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课件(猫玩耍里的样子)(找出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

(2)“任凭”可以换成哪些词呢?谁能用“任凭说一句话?(3)想一想,都有谁,会怎么怎么呼唤它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老舍先生用词的精当,体会作者蕴藏于文字间的对猫的喜爱之情。)

3、按前面的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猫的尽职又表现在哪儿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课件(猫捉老鼠时的样子)(找出重点词语:屏息凝视、非……不可)

(2)“屏息凝视”是否不呼吸了呢?让我们屏息凝视10秒钟,有什么感觉?那猫要这样“一连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你觉得这只猫怎么样啊?(3)读一读,读出猫的尽职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猫的尽职。)

4、猫的这些古怪的特点,课文中是用怎样的句式连起来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后进行比较。

(1)“说老实吧,它的确();可是();说这贪玩吧,的确是呀()可是()”(2)“它很老实,它白确();可是();它很贪玩,的确是呀┉┉可是┉┉”(2)仔细读一读,体会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感觉到什么?

(3)情境创设:这么贪玩的猫,家里来了客人,老舍先生会怎么说呢?

(4)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笔下的猫仿佛就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于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猫的喜爱之情。(5)大声地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种感情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语气句子的比较,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朗读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感受老舍先生对贪玩的猫的宽容与喜爱,升华情感。)

5、猫还有什么古怪的地方?

(1)学生读句子,小组合作,找出相关语句。(2)从哪能看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呢?

课件出示:“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①理解“蹭”。怎么是蹭呢?想想看怎么蹭?做个动作看看?会有什么感觉呢?此时的猫在作者的眼里像什么呢? ②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喜爱呢?

(3)课件出示“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①说说你对“小梅花”的理解?

②作者把猫的脏脚印说成了是清香秀丽的梅花,从中看出什么呢? ③让我们读出老舍先生的喜爱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蹭”和“小梅花“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心有所悟。体会作者对猫的这份喜爱之情。)

(4)“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①猫的叫声有长短,有粗细,这么多的变化,像是在-----?

②本是平常的叫声可在作者的耳朵里却是这样的丰富多彩,从中你感觉到什么呢? ③带着这种情感读这一句吧。

6、猫的性格古怪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来呢?

⑴课件出示:“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⑵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找出生点词语:藏起来、不要说……就是……)【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边思考,学生勤动笔墨,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运用上下文来理解重点词语,并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猫的古怪性格。)

四、课堂小结,提纲挈领。

1、老舍先生家的猫真是古怪。(引读:它既-----又学生接读)。

2、老舍先生用平实的语言,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大猫性格的古怪和他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他笔下的小猫又是如何的可爱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引读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重点,巩固所学,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第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老舍先生笔下那个性格古怪的大猫,那么谁能用概括一下大猫的性格特点?

填空:它既(),又(); 既(),又();

既(),又()。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由复习导入新课,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知识间的衔接起来,从而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品读欣赏,体会小猫的可爱。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哪句话最能概括小猫的性格? ⑴课件出示:“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学生读这一句

⑵这一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呢?(过渡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⑶为什么用了一个“更”字?这说明了什么呢(小猫更惹人喜爱)

【设计意图】(要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使教学过程应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为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从哪看出刚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呢?划出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汇报,交流

出示重点词句:玩鸡毛、线团-------没完没了 摔 跟 头-------------再跑再跌 撞疼了也不哭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境况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逐渐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

4、课件出示:小猫玩耍里的场景。多淘气的小猫啊!面对这只小猫作者没有责打而是满心的喜爱,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了?理解“生机勃勃”并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画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了最佳的求知态度,能积极主动把兴趣、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篇,情感升华。

1、结合板书,梳理全文。

作者在写大猫和小猫的时候,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了哪些事例来写具体的呢?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练笔。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设计意图】(一堂课的结尾不止是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是寻求一种延伸和开放。学以致用,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范本,在结尾之处,设计课堂小练笔,既能增加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学生的能力得以运用和提高)【板书设计】 猫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猫古怪 温柔可亲 一声也不吭

胆小

篇6:语文作业设计意图

《纸船和风筝》 作业设计及意图

【作业设计】

A、读写积累——基础题

1.字词积累(可以任选一项,也可以两项都选)。

(1)注意执笔和坐姿,抄写词语1-3次,难写的、带有生字的词语多写几次。写好后冲写得满意的词语笑一笑。

(2)注意执笔和坐姿,听写词语。写完后,让爸爸妈妈夸夸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的字,并圈出写错的字,改正后再写几次。

2.句子积累(任选一项)。

(1)摘录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2)和爸爸妈妈合作寻找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读课文。

B、阅读感悟——拓展题(完成不限时间)

绘本《小老鼠和大老虎》《我有友情要出租》《我是霸王龙》《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月亮狗》等都是关于友情的优秀作品,课后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这些绘本故事,与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并谈谈阅读感受。

C、综合运用——实践题(任选一项)

(1)收集一些团结友爱的格言、谚语,做成漂亮的书签,想和谁做好朋友就送给谁。

(2)你和好朋友之间有小矛盾、小误会吗?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你的小制作(纸船、千纸鹤、风筝、花瓶等)上送出去吧!

【设计意图】

本课作业设计力求体现层次性、合作性、生活性、整合性和趣味性。

1.基础题中,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梯级作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形式、数量和完成方法积极主动地完成。让学生写好后冲写得满意的词语笑一笑(自评),让爸爸妈妈夸夸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的字,并圈出写错的字(父母评),正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体现。

2.拓展题中,推荐相关的优秀书目,让学生不受时间限制地阅读绘本故事,既是一次次阅读,又是一次次心灵的“盛宴”。长期加强课外阅读,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书籍的世界,并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篇7:教学设计意图

1、根据部编教学要紧贴文本,加强人文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语文走进生活,一课一得等理念

2、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中强调“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等,这些要求是展开本课教学的依据。

3、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4、新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训练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三、初步学习各种阅读方法。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能力训练”的“阅读训练”项中特别强调了“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我校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在教学中,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精读课文”等等。

5、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

6、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重点指导朗读哪一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7、课外作业的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的知识。

8、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9、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0、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课文,教学任务既要表现在积累文言知识又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借此读懂其他文言文 亮点与特色: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有效突破重点难点2准确把握学生现状,有效促进学生思考3倡导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性4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热情,体验成功乐趣5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5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6指导学生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发言的人多7问题贴近学生实际,难易度适中8重点突出,从理解什么难点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的爱国主题 9朗读、研读相结合,注重阅读方式的多样化

不足与建议:1教师介绍,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2活动表面化和形式化3教学实践和新课程理念存有差距4学生的主体缺失等。5不少问题停留在梳理课文内容这一较浅的层面,问得也零碎。6有的教学内容有交叉,两个问题差别不大。

活动设计要求:1遵循教学规律体现新课程理念2紧扣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准确3突出主体地位,符合认知规律4设计新颖有创意,注重兴趣激发5贴近实际生活

活动设计思想:1能够体现教育教学一般规律2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3突出整体地位4突显学生精神和实践能力

试题选材评价:贴近学生实际,话题具体准确,材料选择与学生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材料使用合理,问题与材料紧密。紧扣教材,将事例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较好地激发学生思维。根据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文技能要求: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设想:

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所以我决定一改以往的传统讲法,从引导学生熟练的诵读课文入手,要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疏通课文和理解文意;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共同解决;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教学设想:

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像,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感情地去读诗,去品味语言,去大胆想像,去体会诗人的感情。《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自然。

教学反思的内容:反思教学理念、反思备课过程、反思教学设计、反思师生关系、反思教学得失。

教学反思的方法:通过行动研究法进行纵向反思(和自己的过去比),通过比较法进行横向反思(听同事的课与别人),通过经验总结法进行个体反思,通过对话法进行集体反思等。

作业布置的目的:作业布置是教学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业布置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其主要目的是巩固、拓展、延伸所学知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促进个性发展。

作业布置的要求:内容要精选,形式要多样,难易要适度,总量要适当,设计要把关。

篇8:“旋转与角”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上册第二单元第24~25页“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操作活动, 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 并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 让学生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 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全体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 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区别0度角和周角的不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活动角、投影。

学生准备:小棒、活动角的工具、尺子、三角板、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角的有关知识

师:首先我们做一个拼图游戏,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四根小棒, 看看能围成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菱形……。

师: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呢?还能拼出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再去掉一根小棒呢?

生:只能组成一个角。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角)

师:你们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吗?

生1:角有一个顶点, 两条边。

生2:角有直角、锐角和钝角。

生3: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 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 两个锐角。

生4:我还会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

师:很好, 那么谁能在黑板上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并标出名称。

师:同学们真棒, 不仅说的好, 画的也好, 除了你们知道的以外, 我们这节课还继续研究有关角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培养学生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激起学生扩散思维, 引起学生对角的知识的回忆, 为下面学习平角、周角做铺垫。同时让学生说出有关角的知识, 并画出各种不同的角, 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利用起来。

二、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了解角的形成过程。

师:我们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那么角是怎么形成的呢? (课件演示:先画一个点, 然后由这个点引出两条射线。)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演示, 你能说说吗?能用你的学具做一个角吗? (师根据学生说的在角上标出顶点、边。)

师小结: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转一转, 认识各种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刚才做好的活动角, 固定其中的一条边, 旋转另一条边, 观察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角, 有什么发现, 与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 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是在变化的, 名称也随着变化。)

师:老师在投影上展示角的变化情况, 并让学生说出角的名称。

生:锐角———直角———钝角。

生:重合 (0度角) ———锐角———直角———钝角———直线 (平角) ———重合 (周角) 。

生:直线 (平角) ———钝角———直角———锐角———重合 (0度角) 。

师:同学们对重合 (0度角) 、直线 (平角) 到底是不是角有了争议 (教师边演示边说) 。有的说是, 有的说不是。

师:同学们在下面演示一下, 同座同学再议一议。

师:刚才同学们演示的很好, 现在有一个问题, 老师边演示 (角的两边重合) 边问, 这是角吗?大家看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让学生理解这不是没有角, 而是一个0度的角。)

师:你有不同的想法吗, 请同学边演示边说一下。

生:我开始也是这样转的, 但转到钝角后我还在转, 就转成了这样 (平角) 了。我觉得还可以转, 但是我不知道叫什么角?

生:我转了一圈, 你看两条边都重合了, 又转成你说的0度角了。

师:同学们能看明白他们是怎么转的吗?你自己再转转看, 又有什么发现?

师:现在都能转成这样 (平角) 了, 想一想它跟前面几个角相比, 有什么不一样?

生1:比前面几个角都大。 (真仔细!)

生2:角的顶点没有那种钝或直、尖的感觉。

生3:角的两边是平的。 (真棒)

生4:它好像不是一个角吧?

师: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 看出了它的这么多特点, 那么谁能回答 (师指平角) 它到底是不是一个角?想一想, 为什么?。

生1:它是一条直线, 直线又不是角, 所以不是角。

生2: (马上反对) 它有顶点, 又有边, 怎么不是角? (边说边演示)

生3:而且它还是由钝角旋转过来的。

师:现在明白了吗, 这也是一个角, 只不过它有点特殊, 两边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那么你们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生:横角、平角 (行吗?) ……

师:像这样的角数学上称它为平角。能理解吗?

生:因为它两边是平的。

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平角?

生:做操时, 双手侧平举时两手所形成的角。

师:用身体做示范, 有人手没伸直, 能行吗?我希望每天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都能够像现在这样, 两手形成的角是一个平角, 要是弯曲了, 就不好看了, 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能做到吗?

生:能。

师:还有没有?

生: (指着教室前面的钟) 我觉得6点的时候应该是平角。

师:能说详细点吗?

生:6点的时候, 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平角。

【设计意图】看课件, 概括出角的意义, 通过动手操作, 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变化, 理解各种角是可以由旋转变化的, 让学生在争论中理解为什么这是一个角, 感知平角的特点和名字的意义。

师:真不错, 现在我们接着转。这个角与平角比怎么样? (大) , 那现在 (两条边重合) 呢?它还是角吗?它是什么角?

师:这就是周角。它是怎么形成的? (一条边绕另一条转一周得到的)

生:老师, 你刚才说重合是0度角, 这时也重合了, 为什么又不是0度角了?

师:你非常爱动脑筋, 周角是我们刚才一起转一圈得到的, 它最后重合了, 但是前面的重合不是我们旋转得到的, 所以是0度角而不是周角, 能理解吗?

生:那两条边重合的时候可以是周角也可以是0度角了。

师:对, 但我们得看看它的形成过程,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角的形成过程。 (课件演示) 看到这个演示过程, 你想说什么?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周角吗?

生:12点整时, 分针和时针成周角, 也可以说是0度角。

【设计意图】在举例子的时候让学生动手做一做, 学生感到非常兴奋, 趁机进行思想教育, 这样把知识真正融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之中, 做到了数学生活化。在认识周角时, 学生记起了前面所说的0度角, 教师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理解周角和0度角的区别, 理解为什么12点整时可以用周角和0度角两种方式表示。

3.直角、平角与周角的关系。

师:小组之间利用活动角转一转, 说一说各种不同的角?

师:你能用手中的三角板摆出平角、周角吗?学生动手操作, 并把摆好的角举起来。

师:在摆的过程中, 谁发现了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1周角=2平角)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1平角=2直角, 1周角=4直角。 (真了不起!)

4.理解各种不同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师:请同学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各种不同的角?

师:如果让你给这几个角排队, 你想让它们怎么排? (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 看看谁能把队排得又快又好。

师:谁愿意到黑板前排列?

生: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或小到大排列) 。

5.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

师: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角, 哪些地方有周角。

师:观察书上的几幅图, 它们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都形成了什么角?学生说完, 教师补充完课题 (旋转与角) 。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 转一转加强对平角、周角的认识。让学生理解平角、直角和周角的关系, 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三、综合应用

1.跟我做, 运用你的身体来表示所出示的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

2.跟我填, 请同学完成书上25页练一练1题, 每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3.想一想, 其他整点时刻时分针和时针所成的角是什么角?你能把它们分类整理一下吗?

师: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看书了解知识。

【设计意图】这部分练习层次分明, 充分考虑了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而且训练的方式也让学生感到很亲切, 因此参与意识非常强。

【总体意图】

上一篇:小区委员会给业主的一封公开信下一篇:简历中个人亮点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