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务员制度的看法

2024-04-28

对公务员制度的看法(通用9篇)

篇1:对公务员制度的看法

对公务员的看法,回归理性和实际是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2014年公务员考试大幕拉开 15省报名和招考人数下降央广网北京3月27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晚高峰》报道,2014年各省公务员考试大幕拉开。截至昨天,已发布公告的23个省区市中,16省份报名人数集体下降,其中15个出现招录、报名人数“双降”局面。(2014年03月27日21:49 来源:东方早报)

为什么公务员在14年招录中,15省报名和招考人数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前段时间,在网络上对公务员工资和薪水讨论有一定的影响。对公务员这个职位的看法,回归理性和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过去站在公务员圈外的人看公务员职位,公务员不仅职业体面,而且薪资很高,上班就是看看报,喝喝茶。由于圈内的一般公务员不断向外爆料公务员的薪资和工作状态,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公务员的职业并不是那么体面和轻松。由于慢慢的透明后,有部分想拿高薪,想好耍的人就望而却步了,即时他很有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后,也是留不住的。还有部分对薪资要求不高、想得到稳定工作的人和确想为群众服务的人留下来了。看来对公务员的看法,回归理性和实际是确实是非常有必要的。

篇2:对公务员制度的看法

角弓镇位于武都城区以西35公里处,东接石门乡,南临坪牙藏族乡,西连宕昌县沙湾镇,北靠蒲池乡,是武都的“西大门”。东西全长22公里,国道212线贯穿全境,全镇幅圆101.83平方公里。全镇辖18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4874户,总人口为21280人。劳动力总数为12590人,耕地总面积1.5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72亩(其中:山旱地3200亩,水浇地7700亩,水地4400亩)。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洋芋、高粱、蔬菜,经济作物有花椒、油橄榄、油菜籽等。

2008年以来共分配大学生村官9名。经过6年来的努力我镇“大学生村官”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尤其是近3年在省、市、区组织部门的关心下,我镇“大学生村官”提拔为副科级领导1名,考录为乡镇公务员1名,市直单位选调1名,目前在岗工作6名;村干部直接考录为乡镇公务员1名。

习总书记提出的实施“大学生村官”这一方针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举措。这一举措突出的优势如下:

1、实施“大学生村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丰富了干部队伍;

2、体现了我党用人选人基层化的新导向;

3、促进了村干部 的转型升级,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创造活力。

我省实施的乡镇公务员大门向村官敞开,体现了我党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新观念和选人用人基层化的新导向。专门从村干部中招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是新形势下一种新的探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是为乡镇干部队伍甚至对乡镇领导班子充实一线人才,丰富了干部队伍。我镇柳城村支部书记赵勇同志参加了2012年“从优秀村干部中录用乡镇公务员的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这次考试在全镇引起来强烈反响,刺激了那些优秀的农村青年积极团结在村支部周围,这些优秀的村干部,他们在基层长大,在基层生活,在基层服务,对基层十分了解,处理问题十分有利,对我们乡镇年轻的干部尤其是那些才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干部起到了一个积极模范作用。

二是拓宽了乡镇机关选人用人的渠道。乡镇机关公务员队伍一直以来进口较窄,渠道不畅,人员复杂,以往分配的乡镇干部大多是招聘干部,复转军人,为数不多的大中专毕业生、选调生,近几年来除了有限的几名大学毕业生分配到乡镇机关外,几乎没有其他补充的渠道。大学生刚走出校门,干工作非常幼稚,对地方情况不熟悉一时之间较难开展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培养和锻炼,在基层经验方面欠缺。把大学生直接放到村一级担任支部书记助理,副主任等职务,不仅有利于培养优秀的乡镇干部,更能优化干部结构,夯实

了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链,为基层组织输入新鲜血液;而村官考录公务员这一政策,不仅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而且进一步补充了基层经验丰富的一线人才。

三是有利于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村官”是团结和带领基层群众做好基础工作的主心骨,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好、骨干带头作用发挥好,才能为推进基层各项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是村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是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热情措施。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衰退,经济上无保障、政治上无奔头的情绪在村干部中一定程度上存在。所以,专门从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对村干部是一种极大的激励,这不但对当前在职的村干部是一种激励,同时,也增加了村级组织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农村能人去从事村级管理工作。

篇3:对公务员制度的看法

一、科举制度衰亡的原因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 科举衰亡的原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产生到兴盛直至最后衰亡。客观来讲, 科举制度的消亡有多方面的原因, 尤其是以下两点:

1. 考试内容单一、形式僵化。

科举是古代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人才的一个手段, 是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儒家学说一直被历代封建王朝统治阶级奉为修身治国的经典理论, 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所以儒家学说始终在科举考试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 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从唐代开始, 贴经、经义、墨义等儒家经文考试就是科举的主要考试内容。考科举必须做“八股文”和写“试贴诗”, 公式刻板, 毫无生气。科举制是选拔官员预备队伍的首要政治功能, 必然对它自身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带来一些弊端。同时, 僵化的八股文形式严重禁锢了考生的知识和思想, 对考生来说读经、考试意味着功名利禄, 手工技艺农林等注重实践等知识为人所轻视, 所从事者也难登大雅之堂。到清朝后期西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作为选拔人才和社会精英的科举制度仍埋头于四书五经和八股文, 内容陈腐, 形式僵化, 使科举制度下的中国人尤其是那些读书人不了解社会现实, 不通晓政治时事, 不了解科技发展。科举制度缺少对社会的关注, 不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更新考试内容, 一直局限于儒家经典, 命题范围有严格的限制, 以至明清两代的士子们在八股文的文字游戏中耗尽生命、精神和智慧, 成为文人开拓视野、解放思想的绊脚石, 并进一步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悲剧的文化内因。道光年间龚自珍在殿试中“历举时事, 洋洋千余言, 直言无隐, 卒因楷法不中程而不列优等”, 才使这位才子发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震聋发聩的呐喊。科举制度终于到1905年被废除。

2. 监督机制不健全, 舞弊成风。

科举制的基本作法是“设立科目, 以考试取士”, 其精神实质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科举以机会均等的方式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可能性, 抛开了血缘、门第、出身等先天因素, 选拔大量的出身下层的优秀的知识分子充实官僚队伍, 不断更新官僚队伍的成分结构, 扩大统治基础, 同时使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饱受儒家经史教育的官僚集团逐渐形成, 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不拘资历以才选人看, 科举制的实施具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但是, 由于科举选拔人才充实官僚队伍的政治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官僚政治, 形成一种读书、考试、做官的价值体系。人们所看重的是科举所带来的“利”, 而忽略了科举本身的价值功能, 从而严重影响了此后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文化心态和性格特征。

二、科举制度的衰亡对完善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启示

实施公务员录用制度是党和国家在干部人事制度上的一项重大变革。1987年, 党的十三大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确定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2006年1月1日开始施行《公务员法》。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间, 我国的公务员录用制度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逐渐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考试和录用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公务员录用制度自推行以来选录了大批优秀的人才进入到公务员队伍,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 还有待完善。如:1.坚持考试命题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人才, 公务员录用考试知识是选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公务员录用考试也必须顺应我国教育的思路, 既能够从道德、素养、知识方面考察考生, 也能够从能力方面去分高下, 选录优秀人才, 体现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性质、功能。考试命题必须与学校教学思想相一致, 考试命题要体现出考生的综合能力, 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成果。2.加强考试命题的实用化。公务员录用考试不仅测试应试者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应试者的实际能力。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为五大模块, 但事实是题量太大, 容易让考生理解成考察考生掌握知识的量上, 导致对考生考察只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和技艺上, 也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再如《申论》, 题型、格式、出题思路的格式化, 也容易让部分考生采取“套路式”的写作, 考试分几步写, 生搬硬套, 使文章显得呆板, 没有新意。考试命题要更加科学化、实用化。如《申论》这门考试科目, 首先给考生提供一组篇幅比较长的文字材料, 然后按步骤提出问题, 要求考生加以申论。不仅要考察应试者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更要考察应试者对行政管理知识的运用以及分析概括能力、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因此《申论》所选用的材料, 一定要关注现实, 紧跟时代, 反映国内外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政治、经济、教育、法律、文化等方面对应试者进行综合测试, 实现针对特定岗位而以能力为测试重点的目标, 真正做到为国家选拔、录用优秀人才。3.规范公务员考试的报考条件。录用公务员要面向社会, 公开进行,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当公务员, 因此可以根据一些公务员职位的性质及能力要求来规定报考的资格条件。但目前我国在各级公务员录用中, 对某一职位的报考条件往往由用人单位随意规定, 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 影响了考试录用工作的公平性。2007年11月25日, 全国53万余名考生参加了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公共科目笔试, 录取比例为42∶1。有的中央国家机关招录公务员时要求“必须是北京市户口”, 有的机关对成人教育、转接本教育等加以歧视, 因此在报考条件方面, 应逐渐放宽或取消对性别、年龄、学历、户口、工作经历等方面的限制, 实现机会均等, 体现社会公平。公务员考试录用主要针对主任科员以下职务, 较高职务的录用更多通过任命或调任, 也并没有遵循“凡进必考”的原则。4.加强面试的科学性。面试是人们争议的焦点之一。面试是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个关键环节。笔试和面试要合理分配比例, 同时也要加强面试科学性, 保证考试公平性。面试主要是测评应试者的能力, 即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面试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选人的质量。面试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还要加强探索, 达到择优选人的目的。比如目前面试的考官多是一些政府官员, 他们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还可以选用一些具备良好的考试理论修养的专家担任考官。同时按着科学性原则建立或编制情境模拟、面谈等综合的评价形式进行面试, 从而保证面试的科学性、公平性。5.加强公务员录用考试监督机制的民主化。历代科举舞弊屡禁不止的现象说明, 光靠刑罚不能根除舞弊现象, 关键要有一个健全的民主监督机制。由于公务员录用考试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 也关系到国家人才的选录, 关系到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 为预防腐败, 杜绝人为因素, 必须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可以通过自身监督、新闻监督、公众监督、立法监督等措施, 对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过程、信息、结果等方面进行监督, 使公务员录用考试置于公众视野之下, 使公务员录用考试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使国家真正能达到竞争择优、选贤任能、提高行政效能的目的。

篇4:对公务员制度的看法

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近期在全国153个城市做了一次调查,对象是18岁至35岁年龄段的人才,人数为1600名。被调查的人要从国家机关、政治、商业及娱乐4种专业选择项目中选出3种最青睐的从业志向。结果表明,选择从商的为58%,选择国家机关、公务员的为45%,选择政治的为23%及从娱乐的为25%。

今日的俄罗斯年轻人择业一直对商业情有独钟,这很正常毫不奇怪,然而国家机关工作有了这么多的岗位让专家感到意外。舆论研究中心的社会学家韦尔莉娜认为:“在5年前国家机关可以说对年轻人没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要请都请不进来。几年前我们也曾做过这种调查,一句话,想做公务员的年轻人近年来增加1倍。”

莫斯科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巴扎罗夫说,公务员之所以走俏,其原因是工作稳定,几年以前社会动荡让人们十分珍惜、向往稳定。他们认为,国家所有的钱不管如何都要由国家机关管理,国家富裕,个人会有福祉;公务员身份在社会上享有特殊的地位。

莫斯科高等学校的一些大学生说,当官是个时髦职业。莫斯科工程建筑学院五年级学生马辛说:“我大学毕业以后,要去莫斯科郊区的科罗廖夫地方政府机关工作。在俄罗斯当官员是很风光的,有保障,几乎什么都免费。而商人在俄罗斯,虽然很有钱,也难避免受官僚之害。”

事实上,大多数年轻人把能进入国家机关当做个人事业发端的契机,他们需要的是“跳板”。巴扎罗夫相信,年轻人选择大机关为的是几年后能向好的单位跳槽。

俄罗斯年轻人想到国家机关做公务员,而有趣的是,具有才能的美国年轻人却越来越不愿意选择到政府部门工作。

根据无党派研究机构“提高政务效率委员会”的数据,美国联邦政府里约有90%的高级管理人员将在近10年之内陆续到退休资格,有40%以上的联邦雇员也将到2010年符合退休资格。美国联邦政府今后几年要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

与此同时,年轻人才越来越不愿意选择为联邦政府工作。根据许多顶尖美国高校的报告,选择到政府部门工作的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减少。譬如,在哥伦比亚大学公共事务学院,1979年有79%的毕业生选择为政府部门工作,而如今,这一比例只有36%。

报告援引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的安妮·玛丽·斯劳特说,她注意到,人才大部分流向了私营部门和非营利性机构。她还说,现在,学生们认为政府不是一个可以有所建树的地方。一种比较普遍的想法是:若是进入私营部门,就会成为一名企业家;若是进入非营利性机构,就会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但是,如果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就只能成为一名官僚。

约翰·肯尼迪总统曾这样鼓励最优秀、最聪颖的年轻人进政府部门工作:“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但是,越南战争、水门事件和随之而产生的政治冷漠,再加上非政府组织的大量出现,导致最优秀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选择到政府部门工作。

纽约大学的公共管理学教授保罗·莱特说,年轻人认为政府的招聘程序拖沓而又令人迷惑。他说:“这在大学尤为明显。可能是因为政府很少出现在招聘会上,也很少被职业顾问所提及。”

篇5:对民政公务员挖坟焚尸事件的看法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个老农死后被民政部门公务员挖坟焚尸,大多数人看了这则消息都义愤填膺,大骂政府官员,而我就不敢苟同。对这件事,我个人认为国家做的很对,应该要这样,手段还要更严厉些就好。要是全中国死去的人都实行土葬,那咱们国家的土地就会越来越少。就在我们家乡,耕地本来就少,而坟墓占用了大量土地,这是很可惜的。

我们中国老传统入土为安的做法在现代已经过时了,现在我们中国人数众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有限。而且,我们国家山区多,沙漠多,像新疆、西藏、内蒙、青海、甘肃这些幅员辽阔的省份由于降水稀少、沙漠化严重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合人的生存居住,南方的省份气候条件虽然好一点,但是山区多、平原少、人均耕地面积非常有限。不像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他们这些国家人口少、气候好而且平原多,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这两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比我们中国的自然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大家都知道,美国国土面积跟我们中国差不多,而且美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国土都是降雨量充沛且温度适宜的平原,其国家两面靠海,无论是海上交通还是陆地交通都好得不得了。加拿大的自然条件由于纬度比美国高一点所以它的自然条件比美国还是稍微差点,但比起我们中国他加拿大还是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再者,美国全国总人口才区区三亿多一点,加拿大人口总数三千万都不到,这两个国家的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不

知道是我们中国的多少倍。美国人和加拿大人死去后在当今时间实行土葬是讲得通的,他们有的是土地。我们国家的人口数目是这样的:

我们国家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清朝末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所以在我们国家漫长的历史时期以内人口数量还不是很多,那么自然条件如何呢。

在解放以前我们国家的自然条件比现在要好得多,那时候中国基本上只有农业,工业污染很小,(我听村里的老人说,在一九五几年时,我们村里到处都是几个人合抱都抱不完的大树)森林覆盖面积很大,黄河流域水土流失还不是很严重,北方广大地区降雨量还比较充沛。

所以在我们国家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以内人口少、土地多,土葬也无伤大雅,因为还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留给活着的子孙后代。

现在就不同了,我们国家人口都快十四亿了,由于全球工业发展、气候的变化等原因,留给我们中国的活着的人的生存空间已经不多了。在我们家乡,有很多打架扯皮事件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争夺土地,而且不乏有流血死人事件发生。

所以,我认为入土为安这个老传统在某些时间段并不一定是错的,但是任何老传统都不是绝对的有道理的,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这个传统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实际情况了。

死去的人的肉体本就化为泥土不存在了,不需要还专门弄一个实实在在的立体空间让死去的人还占着子孙后代有限的土地,我想,如果死者泉下有知,也必然会让他灵魂不安的。假使死者投胎转世长大成人之后发现他自己的上几辈子死去的肉体还在和他这个大活人争夺生存空间,他一定会气愤地拿着锄头三两下挖开他的坟墓撬开他的棺材然后浇上柴油,一把火把他烧成灰烬。

你们看,就连我这个有神论加有鬼论的超级封建迷信顽固份子都这么坚决地反对入土为安之说,那么你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无神论加无鬼论的唯物主义科学份子还有什么犹豫的呢?也跟着我一起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都来反对土葬吧。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人心叵测,唯恐天下不乱者大有人在。在某些通过巧妙伪装打入中国的敌特分子利用中国人的本性上的这一弱点的幕后操纵下、在某些媒体记者和媒体老板为了节目收视率和网站的点击率的利益驱使下。他们热衷于报道一些所谓的负面消息,执着于向民众宣传国家执法时的暴力一面,以达到他们积水成渊、积土成山地煽动中国普通群众反党反政府的情绪,进而破坏中国的稳定、破坏中国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就取得的巨大经济建设成绩,最终达到搞乱中华民族、搞垮中华民族、分裂中华民族、灭亡中华民族的险恶目的。实在是用心毒辣、罪不容诛!

要知道中华民族众多,人数众多,国人素质参差不齐,执政难度本来就不小,在某些工作中动用暴力也是必须和必要的。再说了,这点暴力算啥呦,想当年满人入关,大清朝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因为攻扬州城时八旗兵死伤惨重待破城之后下令屠城十日,一口气就杀了扬州八十万无辜百姓,吓得国人尽皆丧胆,俯首待治,然后很快就有了清朝时期的康乾盛世。康熙皇帝在东北边疆还把沙俄老毛子打得屁滚尿流迫使他们签订了有名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即便在奄奄一息的清朝末年,左宗棠左大将军在新疆边陲也把老毛子收拾地服服帖帖,中国盛极一时。

眼下的中国本来就很不错了,我们国家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状况和三十年前比简直是天渊之别。一个人在世上生存本来就不容易,不能一遇到点困难就抱怨党和政府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看看我们国家,现在农村高楼林立家家户户不种田照样穿戴体面手有余钱,城市各行各业兴旺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喜笑颜开,正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繁荣昌盛的景象,历朝历代还没有任何一任统治者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得这么好这么快。看看现在的埃及、泰国、叙利亚、朝鲜、利比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老挝等国家要么**得厉害要么穷得厉害,和这些国家的老百姓比,嘿嘿,知足吧你们。

篇6:对公务员制度的看法

作为一个由考试而进入公务员队伍中的我,深刻了解莘莘学子的那种焦急和不安,认为考试是不公平的,特别是面试。我认为,完全没有这种必要,因为这种只是极小概率事件,因为国家也处于写陈代谢中,需要年轻人来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出身农民家庭的我在大四的时候,依然是非常迷茫,直到偶然在网上看到公务员招考的事,才报名,但是由于第一年是遭遇战,没有经验,落选是自然的事情。不过在第二次,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尤其是面试方面的,结果页在预想中,我成功成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希望能帮助你。

我的公务员生活是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一个人民满意、称职合格的公务员,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公德意识。要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思想觉悟严格律己,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永远不变的追求,把改善民生疾苦和服务群众放在首位,多做得民心、合民意、解民忧的好事实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自己才能从中得到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愉悦。

其次是要脚踏实地的人生愿景,要深入基层做好公共政策宣讲和思想引导工作。各项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关系到社会公平,能否畅通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及其维护渠道,能够妥善解决社会利益矛盾和化解劳资冲突,事关国家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前途和命运,我们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使命感,带着深厚感情和认真学习的态度经常深入基层中,积极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解读社会共同利益和公共政策的界限,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正视我国公务员制度和队伍作风等问题,不断提高提升自己为民办实事的能力和水平,适应社会民意基础和时代科学发展的要求。

第三是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和精神状态。在日益成熟民主的现代公民社会,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多元,对于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是一种考验。国家加速公务员福利制度的综合改革,目的是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用于改善民生。公务员是中产阶级的主体力量,也是我国社会广大工薪阶层的重要成员,应当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精神状态,积极支持和参与社会经济各项改革中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体面劳动和尊重基本人权,积极探索和实践富民强国的新途径和办法,更好地实现社会民主和加强人文关怀。

第四是要加强各阶层互动,构建促进民主包容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加强对公务员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训,营造依法行政和协商对话的社会发展环境,及时化解群众对公务员待遇的误解,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制度,有效预防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的系统风险,这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这是包括公务员在内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篇7:对公务员制度的看法

谭青海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安徽泾县一个名叫程朝穆的农民死后被民政部门公务员挖坟焚尸,大多数人看了这则消息都义愤填膺,大骂政府官员,而我就不敢苟同。对这件事,我个人认为国家做得很对,应该要这样,手段还要更严厉些就好。要是全中国死去的人都实行土葬,那咱们国家的土地就会越来越少。

就在我们家乡,耕地本来就少,而坟墓占用了大量土地,这是很可惜的。我们中国老传统入土为安的做法在现代已经过时了,现在我们中国人数众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有限。而且,我们国家山区多、沙漠多,像新疆、西藏、内蒙、青海、甘肃这些幅员辽阔的省份由于降水稀少、沙漠化严重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合人类的生存居住,南方的省份气候条件虽然好一点,但是山区多、平原少、人均耕地面积非常有限。不像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他们这些国家人口少、气候好而且平原多,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这两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比我们中国的自然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大家都知道,美国国土面积跟我们中国差不多,而且美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国土都是降雨量充沛且温度适宜的平原,其国家两面靠海,无论是海上交通还是陆地交通都好得不得了。加拿大的自然条件由于纬度比美国高一点所以它的自然条件比美国还是稍微差点,但比起我们中国他加拿大还是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再者,美国全国总人口才区区三亿多一点,加拿大人口总数三千万都不到,这两个国家的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不知道是我们中国的多少倍。美国人和加拿大人死去后在实行土葬是讲得通的,他们有的是土地。

我们国家历朝历代的人口数目基本是这样的:

我们国家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明初的人

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清朝末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所以,在我们国家漫长的历史时期以内人口数量还不是很多,那么自然条件如何呢?

在解放以前我们国家的自然条件比现在要好得多,那时候中国基本上只有农业,工业污染很小,(我听村里的老人说,在一九五几年时,我们村里到处都是几个人合抱都抱不完的大树)森林覆盖面积很大,黄河流域水土流失还不是很严重,北方广大地区降雨量还比较充沛。所以在我们国家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以内人口少、土地多,土葬也无伤大雅,因为还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留给活着的子孙后代。

而现在就不同了,我们国家人口都快十四亿了,由于全球工业的发展、气候的变化、经济的飞跃等原因,留给我们中国的活着的人的可利用土地已经不多了。就在我们家乡,有很多打架扯皮事件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争夺土地,而且不乏有流血死人事件发生。

所以,我认为入土为安这个老传统,在某些时间段并不一定是错的,但是任何老传统都不是永远绝对有道理的,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这个老传统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实际情况了。死去的人的肉体本就化为泥土不存在了,不需要还专门弄一个实实在在的立体空间让死去的人还占着子孙后代有限的土地,我想,如果死者泉下有知,也必然会灵魂不安的。假使死者本人投胎转世长大成人之后发现他自己的上几辈子死去的肉体还在和他这个大活人争夺生存空间,他一定会气愤地拿着锄头三两下挖开他的坟墓撬开他的棺材然后浇上柴油,一把火把他烧成灰烬!

你们看,就连我这个有神论加有鬼论的超级封建迷信顽固份子都这么坚决地反对入土为安之说,那么你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无神论加无鬼论的唯物主义科学份子还有什么犹豫的呢?也跟着我一起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都来反对土葬吧。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人心叵测,唯恐天下不乱者大有人在。在某些通过巧妙伪装打入中国的敌特分子利用中国人的本性上的这一弱点的幕后操纵下、在某些媒体记者和媒体老板为了节目收视率和网站的点击率的利益驱使下,他们执着于歪曲地向民众报道一些所谓的负面消息,热衷于片面地向民众宣传国家执法时的暴力一面,以达到他们积水成渊、积土成山地煽动中国普通群众反党反政府的情绪,进而破坏中国的稳定、破坏中国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就取得的巨大经济建设成绩,最终达到搞乱中华民族、搞垮中华民族、分裂中华民族、灭亡中华民族的险恶目的,实在是用心毒辣、罪不容诛!

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党和政府做得非常正确,政府先给那死者家属按政策

按法律下发了责令改正的通知,并不是像死者家属所说的没有通知他们,而是死者家属目无法纪、拒不执行国家政府的命令,并且在事情发生后还一度谎称政府没有告知他们,政府在万般无奈之下迫不得已才冒着巨大风险这样做。至于挖坟之时没有通知他们家属,难道执法人员还主动叫死者家属前来阻挠执法吗? 那些冒着被人民群众暴打、被一些居心不良的媒体和记者的歪曲曝光、被国人痛骂的风险而不顾个人名利得失去为子孙后代保留一点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土地资源来按法律法规执行公务的正直官员不仅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和高度赞扬反而成了某些人嘴里的畜生,国人觉悟之低实在是令人心寒!悲乎!某些媒体误国也!如果对土葬陋习不加以严加制止,等到几百几千年后,儿子儿孙们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是死人坟墓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向政府申请去挖自己祖宗的坟。假如政府在那时不同意挖坟,他们绝对会哭着喊着叫着跳着四处哀告着上蹿下跳着来和政府作对,某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和记者又会借机打着什么“民生、人性”等等乱七八糟的幌子在那里摇旗呐喊、蛊惑人心,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难于应付。

要知道中华民族众多,人数众多,国人素质参差不齐,执政难度本来就不小,国家行政法令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某些工作中动用暴力也是必须和必要的。再说了,这点暴力算啥呦,想当年满人入关,大清朝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因为攻扬州城时八旗兵死伤惨重待破城之后下令屠城十日,一口气就杀了扬州八十万无辜百姓,吓得国人尽皆丧胆,俯首待治,然后很快就有了清朝时期的康乾盛世。康熙皇帝亲自挂帅提兵在东北边疆还把沙俄老毛子打得屁滚尿流迫使他们签订了有名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即便在奄奄一息的清朝末年,中堂大人左宗棠老将军在新疆边陲也把俄国老毛子收拾地服服帖帖,中国盛极一时。

事实上,眼下的中国本来就很不错了。我们国家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状况和三十年前比简直是天渊之别。一个人在世上生存本来就不容易,不能一遇到点困难就抱怨党和政府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看看我们国家,现在农村高楼林立家家户户不种田照样穿戴体面手有余钱,城市各行各业兴旺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喜笑颜开,正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繁荣昌盛的景象,历朝历代还没有任何一任统治者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得这么好这么快。看看现在的埃及、泰国、叙利亚、朝鲜、利比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老挝等国家要么**得厉害要么穷得厉害,和这些国家的老百姓比,嘿嘿,知足吧你们。

我们八零九零后的有知青年,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人云亦云、头脑发热,要挖掘事情表面之下的深层原因,不要轻信他人、妄下结论,更要三思而言、三思而行。

篇8:日本公务员培训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公务员培训制度的特点

1、从思想认识上, 重视公务员培训

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 这一点也反映在公务员培训之上。日本政府一直把公务员的培训看作是“国政的根本”和“建立现代化经济的第一要素”, 政府和公务员自身都把教育和培训放在重要的位置。政府可以通过公务员的培训, 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促使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 同时也利于政府形象的提升;对于公务员自身, 公务员培训可以提高个人素质, 满足高层次的需求, 同时也利于自身职业的长久发展。

2、公务员培训十分严谨

日本地方公务员培训根据组织部门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自治大学校组织的培训和地方公共团体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同时, 培训机构政治中立, 不隶属于任何政党, 有利于消除政治对于培训的影响, 提高培训的效率。对于公务员的培训计划制定, 是建立在对往期学员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调查, 分析学员的需求, 并进行改进, 有公务员培训机构以及政府公务员共同制定培训计划, 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日本公务员培训内容即专又博, 不仅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 而且注重全面素质的训练。内容包括:管理者的培训, 监督者的培训, 一般职员的培训, 新任公务员的培训, 各种专业人员的培训。

二、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不足

1、重视程度不够

与日本对公务员培训的重视程度相比, 我国对其重视程度有一定欠缺。有些公务员认为培训仅仅是一个形式, 浪费人力、财力、物力, 培训是低学历人的事情, 高学历的人不需要培训。对于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也直接影响了公务员培训的效率, 同时, 对于公务员自身, 也不利于他们的素质提高和职业发展。

2、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十章中关于培训方面的规定仅4条, 《条例》只对培训的总原则、种类、机构等作了纲领性的规定。而《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也只是从培训分类、培训科目、施教机构和培训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性的说明, 缺少详细的法规进行支持, 这样容易造成培训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不利于公务员培训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

3、培训方式单调

我国公务员培训主要利用党校、干校和大专院校进行, 以课堂的灌输形式为主, 缺乏室外的实践活动, 缺乏个性化、针对性的培训。培训方式缺乏灵活性, 不能引进社会力量进行办学, 一方面, 不利于形式的创新和改变, 另一方面, 不利于培训向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培训方式的单一、陈旧, 从而大大影响了公务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利于培训效率的调高。

4、内容跟不上形势

我国公务员培训的内容侧重于对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缺乏对公务员全面素质的培训和提高, 没有把公务员培训和普通国民教育沿革区分开来, 缺乏内容的特色。对于培训知识更新较慢, 跟不上形式的要求, 不利于公务员知识系统的更新。培训的内容多为一次性, 而没有将公务员培训看作是公务员的终身教育和连续开发的过程。

三、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对公务员培训的重视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国家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 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 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的人才”, “是缺少一批年富力强、有专业知识的干部。没有这样一批干部, 四个现代化就搞不起来。”可以看出, 人才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也可以看出一支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重要性。同时, 我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 也要求对公务员素质进行提高。因此, 政府以及公务员自身应该消除对公务员培训的偏见, 走出对公务员培训的认识误区, 从整体和个体不同的角度认识公务员培训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2、健全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保障体系

日本的公务员培训制度, 无论是国家公务员还是地方公务员都有关于培训的法律依据, 例如, 《国家公务员法》在日本的颁布, 就是肯定了公务员培训的意义及作用。培训作为公务员的一项权利和政府的重要责任, 有必要在相关法律中体现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我国出台了公务员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试行) 》、《公务员培训规定 (试行) 》, 虽然有法律法规的颁布, 但是从内容上分析, 还不够具体完善。

3、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

我国公务员培训应从传统的教育方式向现代的教育方式转变, 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 推动公务员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充分利用互联网, 建立公务员远程培训网络, 利用图像、视频、声音等不同的方式丰富公务员培训课堂,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共享资源。其次, 创新培训方式, 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 尝试新型的教学方式, 不断提升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收集学员的反馈, 并针对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最后, 参考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与国外公务员培训机构建立友好合作项目,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以促进公务员培训工作的共同提高。

4、培训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内容的实用性

首先, 针对不同职务、年龄的公务员安排不同的培训知识和培训项目, 从而适应公务员职业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升。第二是更新知识结构, 除了传统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理论知识外, 还应在公务员中培训电子、信息等与时代结合的知识内容。第三, 国家统一规划、审定公务员培训的教材, 从而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标准化。针对教材的编写, 要鼓励地方结合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具体情况, 编写具有特色的教材。同时, 行政事务的管理与运行需要对公务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因此培训内容与实际的相互结合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其中, 培训的主要项目就是在不断的实习中积累工作经验, 做到针对性学习并活学活用。

5、公务员培训激励机制的建立

我国现有的公务员培训没有一个好的考核机制, 所以学好与学不好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从而也造成了学员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的情况。要改变这样的情况, 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务员培训激励机制, 从而对培训后的公务员从业绩和能力上进行考察, 引导公务员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激发公务员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 要建立一套公务员培训备案制度, 并以此作为公务员考核、升职的参考。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日本转变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 对公务员培训制度进行了改革, 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当然, 这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健全提供了基础。日本的成功实践, 对于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日本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分析, 从而提高我国公务员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日本,公务员制度,中国,启示

参考文献

[1]于海滨.日本公务员培训特点及启示[J].大连干部学刊, 2012 (6) .

[2]张昌玉.日本公务员培训制度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 2003 (5) .

篇9:对我国货币发行制度的看法

关键词:我国;货币发行制度;看法

一、货币发行制度简述

发行货币是一国中央银行最基本的业务,也是中央银行履行其职能的基础。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维持币值稳定,就必须在一定的原则下建立合理的货币发行制度。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各国的制度以及经济结构不同,各国货币发行的准备也各有差异,一般包括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两大类。

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准备;证券准备包括短期商业票据准备、短期国库券等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有价证券准备。

两种发行准备各有利弊。现金准备使得货币存在现实的价值基础,有利于币值稳定,但却不利于央行根据经济的客观发展需要进行弹性调节;证券准备有利于根据经济需要进行弹性调节,但控制与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并且对金融市场的要求比较高。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发行制度

1.日本的货币发行制度。日本的货币发行实行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发行的准备是外汇、金银、银行承兑票据等其他票据。

2.美国的货币发行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实行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黄金非货币化,改为证券准备限额发行制。

3.香港的货币发行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以美元作为货币发行的保证。

三、我国的货币发行制度

我国的货币发行制度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无现金、无证券担保,而是坚持集中发行、经济发行和计划发行的原则,按照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高度统一地独立发行,货币的稳定性建立在商品物资的基础上,发行是通过各级发行库和业务库之间的调拨往来而实现的。

我国始终坚持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长期以来,我国的货币发行管理和货币发行量一直是由国务院直接控制的。每年,中国人民银行作货币发行计划上报国务院,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无权对市场增加货币发行,经国务院审核批准后执行。之所以如此严格,因为发行货币是向社会、市场投放购买力,货币投放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市场上商品的供应量以及物价、通货的稳定。

近些年来,有人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发展水平都与过去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货币发行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做法,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管理货币流通的制度,将直接控制货币发行量改为控制货币供应量。但是,经笔者分析,这种办法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货币发行政策及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因而,绝对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采取以证券或现金作为擔保发行货币,既不符合我国实际,也不利于通货的稳定。我国的货币发行实行的是经济发行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中是发放的各种贷款及储备的外汇,而无国家债券。也就是说,我国货币发行准备金是所发放的各种贷款和外汇储蓄金,当市场货币多时,及时收回贷款以回笼货币;反之,市场货币不足时,增加贷款以增加货币投放。

四、结束语

因此,我国应当结合自身经济体制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货币发行制度,而不仅仅是照搬发达国家的制度。

参考文献:

[1]童适平.中央银行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曾琪.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利弊浅析[J].时代经贸,2008,(S1).

[3]陈剑平.WTO体制下国际货币制度的重建和中国的应对之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上一篇:院士的长寿心得下一篇:年高考总复习必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