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对“直播伪慈善”的看法

2024-05-05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对“直播伪慈善”的看法(共3篇)

篇1: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对“直播伪慈善”的看法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对“直播伪慈善”的看法

【事件背景】

2016年9月初,一段某直播平台主播在大凉山直播为贫困村民现场发放善款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一位身着黑色背心的男主播将一叠叠现金直接发放给凉山州的贫困村民,引来网友一片叫好,主播人气大增。随后,一段名为“揭秘大凉山公益作假”的视频流出,该段视频中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两名男子正在拿回一群老人和小孩手中一叠叠的百元大钞。收起来后再递给黑衣男子,黑衣男子一边埋头数钱,一边招呼。原来直播镜头前发放给村民的百元大钞,直播结束后还要收回。被曝光的男主播事后承认,“发钱”是为了增加粉丝数和观看量,让粉丝多刷礼物。

【相关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披着慈善马甲,却行不义之事,即便不对穷人温柔以待,也不该把他们当成道具。涉事主播之所以在直播平台上卖力表演慈善,就是为了涨粉丝、刷礼物。他们所消费的不只是凉山农民的善良,还消费了粉丝的爱心。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员王石川:一方面,全民移动直播的时代正在款款而至,技术改造生活,这是科技的魅力。另一方面,网络直播泥沙俱下,直播平台乱象丛生,比如,充斥淫秽色情、暴力、赌博、诈骗等违法违规信息。新生行业既需要发展空间,也离不了适当监管。如果相关从业者只顾踩油门,追求飙车式的快感,就面临倾覆的危险;如果把准不了方向盘,也有迷失自我的风险。网络直播业亦不例外。对于主播而言,不该靠满足粉丝的窥视欲、猎奇心、恶趣味而博出位;对于平台而言,更应该尽到监管责任,野蛮成长毕竟难以持续,吹大的虚假繁荣最容易破裂。

【出题点】

网上流出一段曝光“直播慈善”虚假行为的视频,视频爆料称主播在直播结束后将钱收回,并未如实发放给贫困村民。事后涉事主播也承认直播慈善是为了吸粉刷礼物。针对“直播伪慈善”现象,你怎么看。华图微评】

“直播伪慈善”对于受助的贫困村民来说是一种欺骗。他们成了主播吸粉的工具,其贫困的现实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被人利用,成为为他人做嫁衣的原料。这部分人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占有的社会资源十分有限,本应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关爱的对象,现在却被拿来肆意消费,充当他人赚钱的工具。这种现象着实令人心痛。

慈善公益被称为社会的第三次分配,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好事。直播是分享生活、增加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新形式,提现了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二者的结合应当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有益价值,而不应该被滥用,甚至做出违反法律的行为。网络直播需要自律更需要他律,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直播的监管,采取有力措施规范主播和直播平台的不良行为。

篇2: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对“直播伪慈善”的看法

在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中,社会中的时事热点是考试的重中之重。提前了解当下社会热点话题也是为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打好坚实的基础。全面了解热点事件有助于考生更好地掌握答题方向,也能使考生更具有全面性和大局观。今天,河南华图教育为您带来近期热点话题:网络主播通过伪慈善进行“圈粉”。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成了击穿大凉山地区伪慈善志愿者群体的一枚“穿甲弹”。视频中,两名男子在快手直播平台上直播做慈善,安排凉山州某村村民站成两排,随后直播给村民发钱,而在直播结束后,这些人又从村民手中把钱拿回来。事后,发钱男子承认,先发钱拍视频,拍完后再收回来,确实是自己所为,目的是为了增加粉丝数和观看量,让“粉丝多刷礼物”。(11月6日《成都商报》)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京华时报舒锐: 一名主播直言,“只是为了给快手直播号涨粉丝,让粉丝们在观看自己献爱心的时候刷礼物”。而所谓礼物都是真金白银,刷礼物其实就是在刷钱。粉丝花钱购买虚拟“快币”,再用“快币”购买虚拟礼物送给主播,直播平台则以一定比例奖励主播。这其中蕴含的利益着实惊人,“如果运气好,一天挣个一万块,不在话下”。更有主播坦言,“到明年5月份以后可以赚两千万”。虽然这种刷钱模式和直接发生在诈骗者与受害人之间的传统诈骗有所不同,财物在现实与虚拟之间、不同主体之间经历了多重转化,但在本质上,主播为了牟取利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让网友误以为他们在行善,并以赠送“礼物”的方式给予金钱上的支持,这就构成了刑法上的诈骗罪。最高法与最高检出台的《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须酌情从严惩处。凉山州公安局7日发布消息称,已将进行伪公益活动的相关人员驱离凉山。驱离凉山,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既然已涉嫌违法,还请凉山相关部门认真调查,严肃处理。

@人民网蒋萌: 假行善真诈骗,用卑鄙无耻仍不足以表达公众对此类骗子的愤恨。这也印证了“有图像未必有真相”、“眼见不一定为实”。骗子可以表演各种催泪戏、感人戏,不仅赚取好名声,而且从中渔利。直播平台未必不知道一些表演很假很虚伪,但靠表演吸引人气并吸金的宗旨,使直播平台对此装傻充愣。此类诈骗,一方面严重伤害亵渎好心人的爱心,可能使今后爱的奉献变得犹豫迟疑;另一方面也是对贫困者的玩弄,导致真正需要被帮助者得不到应有帮助。正因如此,对于伪慈善式诈骗,必须依法从严从重惩处。考虑到此类诈骗具有重复性、多次性的特点,在调查与侦破中更当细查汇总每一次诈骗的金额,不能因为一次案值不巨大,“恶小而不抓”。仅仅驱离伪公益人员,保不齐骗子还会去其他地方故伎重演,这是对丑恶的放纵,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北京日报黄田田: 互联网上的造假之风,这些年我们屡见不鲜,但这风居然吹到了慈善领域,再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底线。人人都希望社会充满爱,希望困难时被关爱,也希望那些陌生、无助的人们得到有效帮助。不过,这些都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相信眼前展现的苦难是真实的。试问,当爱心人士被一次次欺骗,当公众信任被一点点瓦解,谁还会不假思索献出爱心、救助贫寒?那些披着慈善外衣的伪善劣行,伤害的不仅仅是当地村民感情,更是全民爱心;削弱的不仅仅是直播的真实性,更是慈善事业的公信力。

“以慈善之名,行敛财之实”的闹剧,凸显出当前网络直播野蛮生长的现实问题。在崇尚“得粉丝者得人民币”的直播世界里,一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狂吃暴饮、自虐审丑屡见不鲜,“卖肉露点”、低俗恶俗频频滋生,无不是为了制造轰动、吸引眼球。在这样的逻辑之下,这次是公益造假嫁接了粉丝经济,只怕下次会闹出更让人匪夷所思的“创新”来。现在看来,网络直播的江湖,哪里是新经济的风口,简直已经沦为假恶丑的秀场。本应担负起监管责任的平台运营商,视之为商业营销的新战场,在利益的诱惑下有意无意纵容乱象发生,挑战法律底线。如此网络直播,实在到了必须彻底清理的时候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直播乱象如此任性,除了某些人对道德尊严、公序良俗、法律权威毫无敬畏外,更有法律法规更新滞后的因素。近日,网信办出台《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直播乱象祭以重拳,可谓正当其时。从提高门槛、适时监督到违规严惩,每个环节都执法以严;从直播平台担负起监督责任、网络主播捡起职业节操到受众群体少点恶俗趣味,每个主体都积极响应,网络直播方能在多方合力中从野蛮走向优雅,从粗放走向有序。

@四川新闻网何勇: 虽然说做慈善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但网络主播做慈善作秀,展示给粉丝观看,达到涨粉丝的目的,这本身并无不可,也无伤慈善精神,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做慈善的普通人都是圣人。然而,网络主播直播“伪慈善”,只是通过直播摆拍做慈善照片的方式,达到涨粉丝以及骗取粉丝刷更多的礼物给自己,做慈善成为网络主播骗钱的道具。毫无疑问,网络主播这种直播“伪慈善”行为相当的缺德,违反了做慈善起码的道德底线,毫无道义可言,让人不齿。从道德层面说,对于这种没有道德的网络主播直播“伪慈善”行为,应当不留情面的给予道德谴责。

再者,从法律角度说,网络主播直播“伪慈善”行为,不只是违反了社会道义,更重要的是已经触犯了国法,属于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慈善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主播直播“伪慈善”,主要目的是为了骗取粉丝送可以折现为货币的网络礼物,这在本质上已经涉嫌诈骗犯罪。从这个角度说,网络主播直播“伪慈善”,依法应以诈骗罪追究其法律责任。目前公安机关已经传唤了当事人,我们也期待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事实上当下骗捐、诈捐以及以捐款为名的骗局越来越多,原因之一就是违法成本太低,只有以诈骗罪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才能遏制各类网络慈善骗局。

事实上这种发完钱又立即收回的“伪慈善”行为,如果不是参与其中的当事人出来揭露,外人很难知道实情。特别是受捐者终究是拿到了一定的演出费用,主动揭露的可能性不太大。更何况受捐者大多是接触不到网络和媒体的贫困山区群众,即便对于这种“伪慈善”不满,也没有渠道可以诉说。换句话说,事先无人知晓的网络主播直播“伪慈善”行为,监督是道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净化直播行业,彻底杜绝这类网络主播直播“伪慈善”的骗局,低成本的方式是直播平台“一刀切”禁止网络主播直播慈善行为,高成本的方式是让直播平台与网络主播共同为直播“伪慈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倒逼直播平台对主播直播慈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不管选择何种方式,都是直播平台落实《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的基本责任要求。

@东方网:近两个月,网络直播丧失底线的丑闻仍然时有爆出,一番口水抨击和相关部门表态外,往往就没了下文。如此以来,消耗了媒体、民众大量精力以及行政成本。网络直播乱象岂能成为不治之症?

11月4日,国家网信办出台《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实名登记、即时阻断、新闻信息先审后发、黑名单等措施剑指行业乱象。对于“主播”的事后惩戒,规定特别提出,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黑名单”管理制度,对纳入黑名单的互联网直播服务使用者禁止重新注册账号。到这里,应该说是已经设立了网络直播的准入门槛。那么最关键的是要看行动了。网络直播违法,就要部门“互联执法”,通过共享的网络监管平台,各部门积极相互配合,让网络直播一次违法,终生出局。

收容遣送制度造成的悲剧,最终以孙志刚之死为代价,《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魏则西之死,让长期的网络搜索和莆田系医院乱象得以大规模整治,继而相关法规出台;徐玉玉等大学生之死,让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打击电信诈骗行动。应该说,通过这些经验教训,监管部门也正在变得更加聪明起来。从关于网络直播的管理办法来看,除了还要加大网络主播和平台违法成本外,已经较为完善,关键就在落实。如果每一次法治的进步都是以公民之死为代价,这不能算法治的真正进步。

网络主播伪慈善还要行骗多久,或许就是对法治进步的一次检验。

华图解析: 网络主播通过伪慈善进行“圈粉”,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贫困的严重消遣,也违背着社会道德和法律底线,实在令人难以容忍,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网络直播平台对于这种行为的处理态度,不仅向相关管理部门隐瞒事实,还存在着避重就轻,回避问题等行为,这样的行为,实在令人意外。对于这种行为,除了对网络主播进行严厉惩罚,还应该斩草除根,对网络直播平台进行严肃处理。

可以说,伪慈善不仅缺德,还严重违法,所以,对于伪慈善式诈骗,必须依法从严从重惩处。考虑到此类诈骗具有重复性、多次性的特点,在调查与侦破中更当细查汇总每一次诈骗的金额,不能因为一次案值不巨大,“恶小而不抓”。仅仅驱离伪公益人员,保不齐骗子还会去其他地方故伎重演,这是对丑恶的放纵,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因此,对于此类事件不仅要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也要对这类疏于监管,丧失道德、挑战底线的网络平台依法关闭或者取缔,这不仅是对法治公平的维护,也是对网络环境的净化。

篇3: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对“直播伪慈善”的看法

一、网络直播的火爆

2016年上半年, 直播平台的数量暴增,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 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3.25亿, 占网民总体的45.8%, 占比超四成。[1]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今天, 网络直播如此火爆有它自身的原因, 任何人只要有一部电脑或者手机, 下载所需要的直播软件, 就可以完成直播。

(一) 门槛低, 直播内容多样

在全民直播的时代,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播, 在直播平台上表现自己。网络直播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 从最开始的竞赛、游戏直播到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直播中找到。在网络直播中, 你可以进行自我表演和自我表达,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二) 互动性强, 场景真实

在网络直播中, 每一个观看直播的人都可以与主播进行实时互动。不仅如此, 主播和主播之间、观众和观众之间都可以进行交流互动。这种直播是在最真实的场景中进行的, 私人化的各种行为在直播平台上得到了最大化的认同, 能够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观众可以以弹幕的形式与主播进行交流, 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且还可以给主播赠送礼物。

二、“伪慈善”直播揭露网络直播乱象

在网络直播平台中, 有各种惨不忍睹的表演, “卖肉露点”、低俗恶俗的行为频频出现。为了博取眼球, 喝光一杯辣椒油、用鞭炮轰炸自己、捅马蜂窝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等各种不忍直视的表演充斥在网络直播平台上。一些直播平台将直播与慈善融合, 从而提升平台的知名度, 本是为传递正能量, 但一次“伪慈善”直播却映射出直播背后的不法现象, 也凸显出当前网络直播野蛮生长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一) 低俗恶俗的直播内容, 摆拍现象严重

目前, 很多直播为了赚取眼球, 利用各种方式来进行无下限的炒作, 不乏涉黄、涉性的内容。例如, 主播公然直播性行为就对整个直播行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伪慈善”直播视频揭露了“伪慈善”这个群体的虚假公益行为。很多慈善主播常常选取一些贫困山区作为自己“奉献爱心”进行炒作的地方, 他们利用这些村民的朴实来谋取自身的利益, 这些朴实的村民则成了他们作秀的工具。

(二) 用户素质良莠不齐

网络直播时的言论缺乏监管, 很多人将直播平台当成自己发泄情绪的地方, 各种低俗、暴力、毁灭性的语言都有可能发展成网络暴力。另外, 一些主播利用粉丝的善心谋利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伪慈善”直播中发钱的男子“快手杰哥”称, “直播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粉丝数和观看量, 让粉丝多刷礼物”。另一名主播“快手黑哥”甚至在直播时透露, “有了粉丝就会有人刷礼物。如果运气好, 一天挣个一万块, 不在话下。要靠老铁 (粉丝) 刷礼物, 合起来才能去做公益, 到明年五月份以后可以赚两千万”。粉丝以为是在做慈善, 而善款最终却被主播收入囊中。

(三) 直播平台管理无序, 不规范

直播平台本身的准入门槛比较低, 平台自身监管不到位。2016年4月14日, 文化部公布了第二十五批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名单, 斗鱼、虎牙直播、YY、熊猫TV、战旗TV、龙珠直播、六间房、9158等多家网络直播平台因涉嫌提供含有宣扬淫秽、暴力、教唆犯罪、危害社会公德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 被列入该名单。[2]

三、对网络直播的思考

这次揭露出来的“伪慈善”事件, 暴露出了网络直播背后的混乱现象。直播平台在法律政策、行业规范、监督管理等诸多方面亟需进一步完善, 直播平台的健全发展离不开相关职业部门的监管, 更离不开平台自身的管理。

(一) 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 加大处罚力度

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2016年, 国家网信办专门针对网络直播提出“加强对网络直播、弹幕等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上线的安全评估”的要求规范。各部门之间应明确责任, 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对网络直播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规范, [3]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禁止无下限炒作, 对于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 加大处罚力度, 净化网络直播环境, 杜绝后患。

(二) 直播平台加强自身建设, 打造特色平台

直播平台自身要提高准入门槛, 对平台用户要制定规范, 可以实行实名制注册。优化直播内容, 走多元化道路, 严格把关, 形成平台的特色。另外, 要加强后台管理, 对于粉丝和主播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行实时规范, 严格控制不雅弹幕。

(三) 用户提高自身素质, 合理利用网络直播

直播用户要提高自身素质。主播是网络直播平台的核心, 要有自觉性, 直播时要遵守法律道德要求、行业规范。同时, 粉丝要提高自身的辨别力, 切忌盲目送礼物。慈善直播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影响更多的人, 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 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四、结语

“伪慈善”直播事件只是网络直播平台乱象的一种, 对我国的法律、慈善事业、直播平台都造成了重大打击。直播平台、主播和用户都应该以法律和相关管理条例为准绳, 遵守共同的约定, 共同打造健康的网络空间。

摘要:2016年, 网络直播以不可阻挡的姿态迅猛发展, 国内的直播平台数量就已经突破两百, 各种直播平台“井喷式”涌现, 网络直播用户数量超过3亿, 2016年也成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全民直播的时代已经到来, 然而网络直播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伪慈善”直播不仅颠覆了人们对慈善事业的认知, 更是挑战了社会底线。

关键词:网络直播,直播平台,“伪慈善”直播

参考文献

[1]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 2016-08-03.

[2]黄艺.网络直播热潮下的冷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7 (2) :106.

上一篇:简论证据不足不起诉下一篇:民族团结沟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