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法制教育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2024-04-21

渗透法制教育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共9篇)

篇1:渗透法制教育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渗透法制教育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教师:徐远前 备课时间:2014.9

一.现实中氧化还原反应

中国是世界产煤和用煤最对的国家,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煤矿事故也是世界上最多的,比如我们贵州号称中国西南煤都,基本上每年都在出事故。而煤矿事故中瓦是爆炸是出现最多的,瓦斯爆炸一般都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那么瓦斯爆炸式怎样发生的。瓦斯,其实是气体的英文的音译词,英文是Gas。瓦斯的定义相当广泛,不是单一的某一种东西。包括生活中的天然气和煤矿瓦斯。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其中甲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乙烷、丙烷和丁烷,此外一般还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氮和水气,以及微量的惰性气体,如氦和氩等。在标准状况下,甲烷至丁烷以气体状态存在,戊烷以上为液体。如遇明火,即可燃烧,发生“瓦斯”爆炸,直接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瓦斯爆炸其实是瓦斯中的气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发生的爆炸,所以学习好氧化还原反应是非常必要的。瓦是爆炸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启示呢?我们的煤矿工人在煤炭生产中有应该怎样去保护自己呢?

二.教学内容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化学必修1中要求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即可;通过后续课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多更具体的认识后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认识从反应中反应物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就是从本质上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已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特殊例子,通过分初中概念的逐步分析,使学习能从初中的特殊例子转移到高中扩大的概念的实质上,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刻理解,一定会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一定会理解许多反应的进行的实质,对电化学知识也一定会达到一定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理解 一定会使学生的能力提高,也使学生学习化学的理论水平有很大提高,对学生的今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会起到相当大的帮助作用。也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一、教学目标分析:

3.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2过程和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3.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这门学科 提

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4法制教育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常见的法律知识。

2、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四、教学重难点:

4.1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4.2 难点: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五、教学策略及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六、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引导思考,自主探究:

[问题1] 1 瓦斯爆炸一般都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那么瓦斯爆炸式怎样发生的。

2、窗户上的铁栏杆常刷上油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一些容易变质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往包装袋中装入一小包铁粉或在易氧化的食品中加入还原剂,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什么?

[针对学生回答情况予以点评]

[讲解] 以上三个问题特别在第一瓦斯爆炸都涉及今天要学习研究的内容——氧化还原反应,在煤矿生产中我们的煤矿工人同志应怎样保护自己的权益呢,这就是一个法律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注意,可能有同学会说我又不犯法与法律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于法律打交道。所以每个同学都要注意,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投影]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2]请写出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制取铁的化学反应式。[投影]实验课件,反应原理。

[问题3]该化学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种?

[点评]通过分析可知,该反应不属于任何一种。由此可见,采用仅仅是依据反应物与生成物 的种类和数目(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来对所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是不可 行的。

[问题4]你们能各用一个反应来描述四种基本反应的反应特征吗?请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

式,并标出各物质组成元素的化合价。

[巡视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点评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情况] [问题5]针对你们所标的化合价,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针对学生回答点评] 指出在化学反应中,有些反应的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改变;而有反应的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因此,可以把化学反应分成类型:一种是有元素变价,另一种是没有元素变价的。[小结并投影]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 [练习与思考] CH4+O2==CO2+H2O 3 2Na+Cl2 = 2NaCl H2+Cl2 = 2HCl 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 [练习、思考、交流]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化合价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及判断依据,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形成规律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总结并投影] 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是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思考与交流]根据我们之前书写的的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组成元素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你能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点评,并归纳总结,投影]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类型之间的关系:

[问题6]根据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那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呢?

[讲述]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那么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 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微观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三部分内容: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阅读时请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NaCl形成过程中,Na是如何失去电子而Cl又是怎样得到电子的?

(2)HCl的形成过程是不是也和NaCl的形成过程一样存在电子得失问题?为什么? [巡视以了解学生阅读情况][与学生一道完成下列表格]

化合物形成过程 电子得失(偏移)化合价变化情况 发生的反应

NaCl Na失去1个电子转移给氯 化合价升 氧化反应 Cl从钠中得到1个电子 化合价降 还原反应 HCl H电子对共用,发生偏移(偏向氯)化合价升 氧化反应

Cl电子对共用,发生偏移(偏向氯)化合价降 还原反应

[讲解并投影]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得失或偏移)。口诀:失-升-氧;得-降-还

课堂反思,归纳总结:

[课堂练习]

1、工业冶铁的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被(填“氧化”或“还原”),发生(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元素化合价降低,被(填“氧化”或“还原”),发生(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2、在一个化学反应中,能否只发生氧化反应而无还原反应或者只发生还原反应而无氧化反应?

3、窗户上的铁栏杆常刷上油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一些容易变质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往包装袋中装入一小包铁粉,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啥?

5、(挑战性题目)既然氧化还原反应中既有物质得电子,又有物质失电子,那么物质间得失电子数目上有怎样的关系?

6、通过上述问题,你是如何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之间有何应用?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讲解并投影]

1、碳,被氧化,氧化;铁,还原,还原

2、不可能。在一个反应中既然有物质失去电子,就必然有物质得到电子。因此,氧化反 应与还原反应是一对矛盾,总是同时发生的。

3、铁刷上油漆后,油漆层阻碍了铁与氧气等的接触。因此,铁腐蚀的氧化还原反应无法发生而起到保护作用。

4、采用真空包装,避免易氧化变质的食物与空气(氧气)接触,从而有效地避免食物氧 化变质;装入铁粉后,铁粉会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有效减缓食物与氧气的接触,也起到保护作用。

5、得失电子总数应该相等。

6、略

八、板书设计:

一、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2、特征: 元素化合价升降(可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

3、本质: 电子转移(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以NaCl、HCl为例,从微观的角度分析。

二、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类型之间的关系:

九、教学评价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由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认识不深,要求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学的难点。该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化学问题出发,如窗户上的铁栏杆常刷上油漆、一些容易变质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往包装袋中装入一小包铁粉等,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一些典型反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进而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基于教材详尽描述了一些化合物形成过程,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明确化合物形成过程电子转移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微观本质。为深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等对比氧化还原反应,有利于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十、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认识不深,要求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学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插图、“思考与交流”栏目、表格、图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从而能形象、深刻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地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活动,有利于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会探究和创新,全面地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2:渗透法制教育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选自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是中学化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部分。氧化还原反应是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更是元素化合物以及电化学学习的理论基础,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学化学教学重难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只是还不能将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统一起来。在学生已有的初中基础上,可以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高、降低----原子失去电子、得到电子等角度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从表象到实质,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的带领学生理解领悟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三、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借助价类二维图和已学习的化学反应,联想化学反应分类新视角,继而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通过对化合价的分析,借助线桥表征,认识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特征,并对常见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3.基于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相关性,从微观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能对其进行分析;

4.通过四大基本反应与化合价的变化,从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评价目标】

1.通过借助价类二维图对不同含铜物质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归纳认识到化学反应分类新视角,继而 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发展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线桥表征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宏观特征---化合价的升降变化;

3.通过宏观化合价的变化理解微观电子的转移,发展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2.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1.归纳法

2.讲授法

3.PPT演示法

……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环环相扣,逐步驱动的方式串联起来。环节一:展示4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反应,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CuO与C;Fe2O3与CO的反应。借助价类二维图,让学生用箭头画出元素的变化,发现除了得失氧之外还有化合价的变化;(引入线桥)分析讨论氧化还原的宏观特征。环节二:复习判断四大基础类型的化学反应,结合氧化还原的宏观特征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环节三:根据初中学习过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原因,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电子的转移。环节四:归纳总结,随堂练习。

七、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PPT展示图片)

上课。从图片上我们看,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分析化学反应,总结相同点。引入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引导]也就是说燃烧是发生了氧化反应

[情景引入](PPT展示铁在氧气中燃烧,碳在氧气中燃烧,苹果变暗的图片)

[讲解]燃烧和苹果变黑过程都发生了氧化反应

[提问]判断它们是氧化反应的方法是什么呢?

[过渡]对,同学们对知识掌握得很牢固。现在请同学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PPT展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

[提问]我们学过的还原反应又有哪些呢?

[提问]判断它们是还原反应的方法是什么呢?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

【思考与讨论】教材P20

2CuO + C = 2Cu + CO2↑

Fe2O3+3CO= 2Fe+ 3CO2↑

完成表格

[提问]那么,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不是独立发生的呢 ?以2CuO + C = 2Cu + CO2↑反应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前面我们可以知道可以通过得氧失氧来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那对这个反应的分析我们也采取这种方法。

[副板书]

失去氧,被还原(还原反应)

CuO + C === 2Cu + CO2↑

得到氧,被氧化(氧化反应)

[讲解]分析发现,在碳还原氧化铜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而同时碳发生了氧化反应,由此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 这个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呢?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刚才自己所学出的学过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并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讨论,回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是同时发生的。

[点评学生回答并总结]

同学们的想法是正确的,下面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规范表述:

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一、定义: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设问]前面我们是从得失氧的角度去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前提条件是氧的参与,是否氧化还原反应只能发生在有氧参与的反应中呢?老师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不是的,氧化还原反应也存在于无氧参与的化学反应中,如铁从铜的盐溶液中置换出铜。那么有什么判断方法既适用于判断有氧参与的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又适用于判断无氧参与的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并回答【思考与讨论】教材P20第二问。

[针对学生回答点评,并指出]有一些同学已经发现了,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如:

【PPT展示】

2CuO + C = 2Cu + CO2↑

Fe2O3+3CO= 2Fe+ 3CO2↑

[总结] 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也同样存在化合价的变化,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物质所含元素 化合价升高 的 反应 是 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 化合价降低 的 反应 是 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二、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

[讲述]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这个特征,同学们思考下我们还可以将化学反应进行怎样的分类?

[讲解]同学归纳得非常好,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而没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非氧化还原反应。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化,我们对概念的认识也逐渐地深入。初中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仅仅局限于有氧参与的反应,而从化合价是否变化的角度去判断适用于所有反应。

[板书]三、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依据:反应中是否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升降

【学以致用】分析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2Na+Cl2 = 2NaCl

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

[设问]同学们对这种判断方法掌握得很好,那同学们有没思考过,化合价的升降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钠与氯气反应以及氢气与氯气反应这两个反应中元素原子所发生的变化。

[PPT演示]化合价升降的原因:

电子的得失

[PPT演示]

化合价升降的原因: 电子的得失

[PPT演示]

跷跷板动画,物质得失电子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边看边讲解)

[过渡]这是钠和氯气反应的情况,钠跟氯通过电子的得失分别达到稳定结构,那对于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呢?同学们阅读教材22的内容,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氢气和氯气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发生变化是因为?

[过渡]我们同样通过动画来模拟整个变化过程。

[PPT演示]

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

[讲解]氢原子与氯原子各以最外层的一个电子组成一对共用电子对,这个电子对受到两个院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双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

[PPT演示]

氯化氢的形成(简化版)

[讲解]在氯化氢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强一些,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于氯原子而偏离于氢原子。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

[总结]对于反应物原子获取电子能力相差不大的反应,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偏移

[讲解]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即电子的转移。那么氧化还原反应又可以怎样表述?

[PPT演示]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化学反应称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 我们自己动手来分析一下其他氧化还原反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讲评]从上面的练习可以看出: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其实只是该元素的原子得到(偏向)电子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板书]四、实质: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小结]

[过渡]回忆下初中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他们分别是?而这节课我们还学过一种化学反应分类方法是?

[提问]那么我们现在便已经学习了三种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填写以下表格,并画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之间的关系的简单示意图。

[PPT展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怎样?(表格)

[PPT演示]用图画表示

八、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一、定义: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二、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

三、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依据:反应中是否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升降

篇3:渗透法制教育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在初中, 学生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过氧化还原反应, 而氧化还原反应的真正实质是电子转移。电子转移是微观过程, 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认识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 学生普遍认为氧化还原反应是难点,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各条规律比较困难。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没有认清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宏观化合价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电子的转移, 没能将化合价的改变与电子的转移联系在一起, 所以不能正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节课在关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特征、本质的同时, 还引导学生理清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新课引入】由课前预留作业引入新课 (课前作业:尽可能多地写出生成Zn SO4的反应, 并阐述从哪些角度认识这些反应) 。展示预留作业 (图1) , 对比两位同学的学案, 找出他们对生成Zn SO4的反应的认识的不同点, 从学生熟悉的反应入手, 引出化学反应可以分为有化合价改变的反应和无化合价改变的反应。

【实验探究】应用原电池反应实验装置, 通过电子流向, 直观认识化合价的改变是因为电子的转移, 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以Zn+Cu SO4=Cu+Zn SO4反应为例来分析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化合价改变的原因,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讨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 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 中间连接电流表, 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观察实验中现象。

在探讨实验现象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思考:

1.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原因→有电流产生;

2.电流产生的原因→有电荷的定向移动;

3.电流表的指针偏向→偏向于Cu;

4.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由Zn到Cu;

总结:电子从锌片流出, Zn失去电子, 通过导线转移到Cu片, 完成了Zn+Cu SO4=Cu+Zn SO4的反应, 反应中有电子的得失, 与化学方程式中化合价的改变联系起来, 得出结论: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原因是电子的得失。

【微观分析】Zn和Cu SO4的反应如此, 其他反应是否也如此, 以Na和Cl2反应为例讲解。分析Na和Cl2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提出问题:此反应中是否也存在电子的得失?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与电子相关的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Na原子和Cl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要达到稳定结构, 钠原子须失掉一个电子, 变为钠离子, 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 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 变为氯离子, 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 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吸引作用结合为氯化钠 (图2) 。得出结论: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有关, 化合价升高, 失电子, 化合价降低, 得电子。

【概念形成】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 失电子, 为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 得电子, 为还原反应。

以2Cu O+C=2Cu+CO2为例, 回忆初中学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此反应初中定义为还原反应, Cu O失掉氧发生还原反应, C与O结合生成CO2, 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实同时存在于一个反应当中, 初中只是定义其为还原反应, 具有局限性。结合刚讲过的化合价升降的方式再来分析判断方程式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结论与初中所讲氧化还原反应一致, 初中只是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 高中定义更广泛。

【概念提升】是否所有反应中化合价升降的原因都是电子的得失, 以H2+Cl2=2HCl为例进行分析。分析H原子和Cl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要达到稳定结构, H原子需要得一个电子, Cl原子也需要得一个电子, 实际H原子和Cl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相差不大, 在发生反应时, 都未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 而是双方各以最外层的一个电子组成一个共用电子对, 这个电子对受到两个原子共同吸引, 使双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在HCl分子中, Cl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更强, 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Cl, Cl显-1价;偏离H, H显+1价。

总结得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 (得失或偏移) 。

【总结提升】对于化学反应,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 可分为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及复分解反应;按吸热放热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按照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 可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按照有无化合价的改变, 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篇4: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初中教材曾简单介绍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本节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从本质上深入研究氧化还原反应。教材从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具有的共同特点出发,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等。本节分两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表示方法及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表示方法,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本设计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发展以及氧化剂、还原剂

难点: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二、学生的知识基础分析

学生已学过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概念、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判定,元素的化合价等知识,为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学生通过典型的反应,探究并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更接近本质的判定,使概念得到扩展,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合理地重构,并在重构的过程中,体会概念的发展过程。

三、教学的基本策略

1、问题情境的创设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给学生提供常见的化学反应,让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属于什么反应。在书写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加强化学用语规范性的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判定标准来分析反应。学生分析时,教师继续设疑,观察反应,回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引导学生用 “质量守恒定律”来回答。

2、问题探究的过程

根据探究式学习的一般原则,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一定的化学原理,分析出现的矛盾,引导学生进行有关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狭隘性的猜想,让学生分析反应的共同特征,得出扩展后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的组织

1、情境创设

首先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进行分类,并继续观察得出: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并在同一个反应中发生的,对学生进行辨证统一观点的教育。学生进一步研究发现,氧化还原反应中伴随着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教师此时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表观概念进一步设疑,是否有无得氧失氧的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入的观察,达到激疑的目的。

2、问题探究

矛盾的出现使学生会对已学习的概念产生疑问,教师在适当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共同特征,得出扩展后的概念,帮助学生解决是非问题。学生在熟悉概念的同时,在练习中了解其用途、用法并与以前的概念对比加深印象。

学生在会判定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其分析、表示方法,在与教师共同研究中,学会使用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并总结出该方法的要点,如:标价态,找变化,搭线桥,写说明等。

学生熟悉方法后,教师指出注意事项,给学生更清晰的认识,易于操作,降低难点。通过练习,更进一步理解所学习的方法,达到检查反馈的目的。

最后,通过板书和投影,归纳总结,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课后思考题的设置使学生达到新旧知识的交替和整合,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3、课堂评价小结

经过探究,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表示有了明确的认识,并通过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了解了氧化还原概念的发展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的衣、食、住、行,生物体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涉及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例如,研究燃烧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等问题与本节知识有密切的关系。

【教师】请写出化学方程式:1、铜与氧气反应;2、氧化铜与碳反应

【设疑】这两个反应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反应,分类标准是什么?

【板书】分类标准:是否有得氧失氧

得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失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设疑 】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同时发生,为什么?

【学生回答】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因此,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反应中。

【投影 】请标出以下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之间有何關系。

2CuO+ H2△2Cu + H2OCuO+C高温Cu+CO

H2O +C高温CO+ H2

【学生】标出化合价并分析,得出结论。

失氧: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氧: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设疑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一种物质得到氧,另一种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否有未得氧失氧的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呢?

【教师引导】写出几个无氧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化合价变化,得出结论。

【设疑】在反应中虽没有得氧和失氧,但也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哪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哪种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为什么?

【学生】将两种类型的反应进行类比,得出结论: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总结】由此看来,应该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更科学地定义。

【板书】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分类标准: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投影】一、下列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标出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NaOH+HClNaCl+H2O

2、CaCO3+2HClCaCl2+H2O+CO2↑

3、2O33O2

4、2KClO32KCl+3O2↑

5、CaCO3CaO+CO2↑

6、2H2+O22H2O

7、CaO+CO2CaCO3

8、Fe+CuSO4FeSO4+Cu

【讲述】双线桥法表示,方法:1、标价态;2、找变化;3、搭线桥;4、写说明

【投影】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

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

【投影】二、用双线桥法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Fe2O3+3CO2Fe+3CO2

2、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教师】纠正错误,课堂小结。

【思考】1、用交叉分类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的关系。

篇5: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还原反应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够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删除了旧教材从化合价变化多少、电子转移多少去分析和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细、过繁、过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学生可以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达到优化知识结构的效果。对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介绍,起到了培养学科感情的目的,同时,教材还辨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以引导学生形成辨证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知识重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目标】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1)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①复习化合价概念,抓住化合价的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通过分析氢气跟氧化铜的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氧失氧、化合价的升降、电子转移一环扣一环地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从而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②正确理解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例如讲氧化剂和还原剂时,应着重说明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夺得电子而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后的生成物叫做还原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而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后的生成物叫氧化产物。让学生认识到氧化剂和还原剂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

③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授课的班级是普通班,学生对于反应的的综合应用能力及相关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应多做练习予以掌握。

【教学方法及媒体设计】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对氯、溴、碘元素间置换反应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宏观判断特征,能根据特征判别氧化剂和还原剂。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宽,重新建构学生完整的知识网络。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投影】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铁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教师引导:对于下列与铁有关的问题你知道多少?

1、工业生产中是利用怎样的反应来炼铁的?

2、窗户上的铁栏杆常刷上油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一些容易变质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或往包装袋中装入一小包铁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要实录: 根据初中学习的金属有关知识进行回答,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 探究本质

(一)整体感知新课

【课件投影】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请写出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制取铁的化学反应式。(设计意图: 从已知的旧知识引入,减少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为教学创设好的心理基础。)

(简要实录: 学生回顾,在本子上写出: Fe2O3+3CO=2Fe+3CO2)【课件投影】正确标出黑板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包括铁的冶炼)中各物质组成元素的化合价?(巡视并指导学生标出元素的化合价)[提问]针对你们所标的化合价,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为引导,设置诱思点,引导学生发现新的分类标准。为认识氧化还原特征打下基础。)(简要实录: 学生动脑思,自主发现问题,激起探究兴趣。标出各元素化合价。并发现问题:反应中有的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有的没有变化。)

(二)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针对学生回答点评,并指出】化学反应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元素变价,另一种是没有元素变价的。对所有化学反应可以从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是否有改变来进行分类。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而没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非氧化还原反应。[讨论]请同学们尝试对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下个定义。(设计意图: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分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规律。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更深入的认识。)(简要实录: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甲: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乙:没有元素变价的反应叫非氧化还原反应。

(三)总结规律 感悟升华

【课件投影】

1、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 [讨论]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呢?

(设计意图: 对学生发现的规律进行总结性描述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培养学生既要动脑思,又要动口说,还要有合作精神。)

4(简要实录: 理解并与自己发现的规律做对比,小组讨论,总结出定义,找出判断标准。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课件投影】问题五:通过今天的学习和探究,你收获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联想,主动归纳。提高学生理论归纳的能力。梳理知识点,指出重点,强调难点,更利于完整知识体系的形成)

(简要实录: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回答的角度不同,但十分精彩。形成了一个学习高潮。

甲: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升降)的化学反应。乙:判断依据: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三、迁移应用 拓展深化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在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上,完成下列题目。(总设计意图:“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精选习题,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联系旧知识,以诱达思,开拓思维。及时准确的反馈教学情况对下一步教学有指导意义。)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Fe3O4+4CO==3Fe+4CO2 B.Na2CO3+Ca(OH)2==CaCO3↓+2NaOH C.CaCO3====CaO+CO2↑ D.C+O2====CO2

2.根据下列物质变化中化合价的情况,判断属于还原反应的是()A.CuO → Cu B.NaCl → HCl C.C → CO2 D.FeCl2 → FeCl3 3.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4.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

A.一定被氧化

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以上都不是

(简要实录:学生动手写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差异,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篇6:《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开放性问题,避免盲目地或纯凭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

1、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

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初步形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对于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感觉枯燥,大多化学生能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来进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有些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凭已有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但不多也不成规律。对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和体验不足。

实验基础: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必修1一二单元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但由于初中校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方法不清楚。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2)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3)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验证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

(2)通过探究活动,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有序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氧化剂、还原剂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2)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氧化还原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2)探究物质性质(氧化性、还原性)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3.教学方法与手段

任务驱动下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以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教学活动

明线是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预测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设计验证物质氧化性、还原剂的实验方案完成简单的验证实验依据实验结论提升知识并进行反思。

暗线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教学流程图

3.教学资源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点滴板

实验药品:月饼中的干燥剂、酸性KMnO4溶液、Na2SO3溶液、KI溶液、变质的Na2SO3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淀粉,碘水。

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

4.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

提出问题,引入【引入】大家在中秋节吃月饼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带孔的小袋。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

【展示】PPT:资料、图片

【设疑】在月饼保鲜的过程中什么物质具有氧化性,充当氧化剂;为了使月饼不被氧化,在这个小袋中放入的物质应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起什么作用?

【板书】氧化剂 还原剂

O2 Fe

【思考】

【观察】

【思考、回答】:O2是氧化剂,Fe粉是还原剂从生活中的情景引入。

环节二:

理论预测【提问】请从氧化还原角度预测下列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

【投影】第一组:金属钠,氯气

【板书】

【追问】预测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时,哪一种判断方法更为直观?

【投影】第二组:KMnO4、KI。

给出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板书】

【设问】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有什么关系?

【归纳总结】PPT:规律:高价氧化低价还,中间价态两边转。【思考、讨论、回答】:第一组:金属钠有还原性,氯气有氧化性。

判断方法有三:

1、从已知的化学反应出发;

2、从元素出发,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此方法更为直观;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这是根本原因。

预测:KMnO4具有氧化性,KI具有还原性。

分析:从化合价可推断KMnO4中锰为+7价,为最高价态,具有氧化性,可以推测该物质可做氧化剂;KI中碘为-1价,为最低价态,有还原性,可以推测该物质可做还原剂。

【思考、讨论】含有最高价态的元素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含有最低价态的元素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含有中间价态的元素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给出的物质具有代表性:活泼金属,活泼非金属,化合物中有元素分别处于最高价态,最低价态,为后面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归纳做好铺垫。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从离子的角度认识物质物质的性质

环节三:

设计实验【提问】请设计实验来探究KMnO4是否有氧化性、KI是否有还原性? 设计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思考、讨论】

方案设计:

1、试剂选择:若判断某物质具有氧化性,我们首先选定一种还原剂,看是否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之亦然。

2、操作:(反应物的量)

3、预期现象及产物检验:(略)

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四:

动手实践

【布置任务】探究KMnO4的氧化性 【汇报】KMnO4与KI溶液反应:现象是溶液由紫红色变为黄色,滴加淀粉溶液后变蓝。结论是有I2生成,说明KI是还原剂,KMnO4是氧化剂。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为后面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环节五:

应用与反思【活学活用】请你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来探究Na2SO3的氧/还性。

【质疑】KI溶液与Na2SO3不反应说明什么?有什么新发现?

【演示实验】

方案3:碘水(加了淀粉)与Na2SO3溶液混合;

【小结】当预测和结论不一致时,千万不要放弃,要认真分析

【思维拓展】分析H2O的氧还性。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回答】Na2SO3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思考、讨论】验证氧化性,找还原剂:

方案1:Na2SO3与KI溶液混合;

验证还原性,找氧化剂:

方案2:Na2SO3与KMnO4溶液混合;

【动手实验】

【汇报】现象

【思考、观察】

现象:蓝色消失;

结论:Na2SO3的氧化性比I2弱,Na2SO3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讨论、分析】说明Na2SO3氧化性较弱。进一步设计实验。

证明氧化性,要找强还原剂;证明还原性,要找强氧化剂通过前面知识与方法的准备,让学生自行思考设计出实验探究的思路与方案。

通过对实验方案和思路的汇报总结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通过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会有强弱之分。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会倾向于以某一方面的性质为主,为后续学习氧环规律打下基础

组成元素均处于稳定价态,应从元素的角度或微粒的角度全面地认识物质的性质

对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有初步的认识

环节六:

结论【归纳总结】

从氧化还原角度探究物质的性质时,知道一些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事物应该努力发掘规律,找寻共性。利用黑板上已有的物质,你能否给氧化剂和还原剂归归类,说出你分类的依据。

你还能列举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吗?

【拓展】

C、H2、CO放在一起归类的依据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讨论、交流、汇报】

常见氧化剂: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2)含有较高价元素的化合物;

(3)含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

常见还原剂:

(1)活泼金属(2)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3)某些非金属单质

【讨论】依据物质存在的状态分。发生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反应,不能找此类还原剂

知道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的必要性

从分类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总结

环节七:

作业

结论

(五)学习效果评价

1.学生学习效果:

作为课例研究的第三次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对氧化还原的概念有一定认识基础上进行的。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2份,其中有31位同学对本堂课表示满意,有1位同学认为一般,满意度为96.9%,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生对实验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喜爱与认同。选择满意的同学给出的理由是:生动有趣、亲自动手。实验与理论结合,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学习知识。且老师讲课思路清晰,容易理解实验安排合理,环环相扣,条理层次清楚,引导学生逐步思维。让我们有了研究物质时应有的思维,老师带着我们一步步深入,培养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等等。同时,很多同学也对今后教学提出了有共性的建议:多开展一些的实验,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

谈及收获,大多化学生提到的是知识和方法两个层面的收获,如:了解了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与元素的价态的关系,对强强制弱弱的氧化还原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会了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步骤,肯定能应用于今后的实验和解题中,思路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总结了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知道了怎样设计实验去探究或验证猜想,以及怎样分析,还有少数同学写道:我开始培养一种严密的实验意识,明白了步骤的逻辑性的重要,体现了思维有序性的价值。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其中的魅力和值得探究的地方。

2.教师自身教学效果

就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来看,知识目标中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落实得较好。但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由于时间的关系,展开的不是很充分,学生自己生成的东西较少,但总体上能体现知识是载体,方法是核心的教学理念。

能力目标中初步学会探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和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有序思维。落实得非常好,基本流程很清晰,实验的功能体现得非常到位,逐步深入。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体会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然后让学生应用这个程序探究陌生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再布置拓展习题,大多化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时间把控上如果能在前段压缩一下,在应用阶段给学生更加充分讨论的时间效果会更好。

情感目标中通过氧化剂、还原剂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等目标都落实得很好。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鼓励。以往预测和结论都是一致的。当结果和预测不一致时,别轻易的放弃,想想为什么不发生,有没有新的想法,做出新的预测。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性实验,而不是验证性实验。另外,课堂难度也比较合适,学生非常喜欢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设计思路不错,有新意,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很有意义,体现了思维的有序性,选题很好。这是该课例研究的第三节课,保留了探究物质性质的主体框架,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改动。首先,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试讲准备内容太多,课时紧,学生又是在刚刚接触氧化还原概念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的情况下开展教学,知识铺垫少,难度大。课上在核心元素的问题上花费很多时间。另外,忽视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对Na2SO3、I2和Na2S均不熟悉,学生力图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明确产物才敢设计反应,造成解决问题时难度过大。可以补充给出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应补充给出锰元素处于不同化合价时离子的颜色并删去Na2SO3与Na2S在酸性条件下的反应来降低难度。第二次试讲的效果非常好,但没有时间总结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第三次课又将探究H2O的氧化性/还原性作为课后思考,既进行思维拓展,让这节课有延伸感,又节约课时,使要点更突出,也可使学生的讨论比较充分。留出时间让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一些常见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其次,从教学方式上看,第一次课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部分内容,对氧化还原的概念还没有内化,加上安排的内容多,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虽然在前半节课表面繁荣,但发言的都是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后10分钟基本处于教师一言堂的境地。第二次课通过调整,整堂课在探究气氛很浓的状态下进行,全班学生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收获很大,并且能够自主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另外,教师设问的改变会带来教学开放度和学生思维的变化。教师即便是意图上想让学生探究,但由于问题问得较死,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探究Na2SO3的氧化性/还原性这一活动,第一次课基本上是手把手教学生,在提供了一些试剂的基础上设问:如何选择试剂?如何操作?观察点是什么?预期现象?如何检验产物?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走;到第二次课的时候有一定程度的放开,先问学生如何选择试剂?如何操作?,再提供一些试剂,有利于让学生主动思考;第三次课开放度更大,请你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来探究Na2SO3的氧/还性。让学生主动应用所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设问的改变会带来教学有效性的变化。比如原来的问题是实验探究KMnO4和KI溶液的氧化性和还原性。问题问得不明确,学生不知道是每一种物质都要探究其氧化性和还原性还是KMnO4只探究氧化性、KI只探究还原性,改成探究KMnO4的氧化性和KI溶液的还原性就更为明确,由于KMnO4的氧化性和KI溶液的还原性实际上是相互验证的,进而可以改成探究KMnO4的氧化性会使课堂更为高效。

还有一些细节之处,都值得斟酌和思考。比如第一节课有个别学生对于高锰酸钾和锰酸钾有些混淆,花费时间较长,第三节课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够熟悉,加上学生思维的发散度较大,在请学生汇报方案设计的环节产生了一些枝节的内容,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太紧,有些内容没有充分展开,比如对方案的优化等等。教师应如何及时、有效的把控课堂,做出相应调整?再比如学生在回答方案时应给予相应的指导,要先明确实验目的,再说方案,实验方案设计要突出合理性、简约性、现象明显。处处体现程序的有序,思维的有序。此外,板书的设计也从便于物质分类的角度做出了相应调整。

为了让课堂的整体实效性更高,对于一些意外的回答,应及时引导,这是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整堂课思路清晰,以两条线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明显是方法线,以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开展;暗线是知识线,以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探究呈现。以生活中的实例过渡自然,活学活用,对于实验班,还可以在Na2SO3的探究环节完全放开,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再来讨论,可能会更充分,但需要前面的用时需更为紧凑。

篇7: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1、不会写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

2、不会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3、更不会算转移的电子数;

4、不会进行简单的物质的量与与转移电子数间的互算,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5、不会标“双线桥”“单线桥”。

我认为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有:

1、学生基础差,许多同学初中都没认真学,现在学,很吃力,跟不上;

2、不会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就不会判断化合价的升降了;

3、记不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不会合理标出有变价元素的化合价。

4、不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

1、先复习化合价的口诀,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反复练习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标出化合价;

2、再从最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入手,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提出问题:有些不含氧的怎样判断呢?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元素的化合价是不同的,并作比较,得出化合价升降与得失电子以及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关系,再多举几例进行练习,归纳方法,启发学生编成顺口溜:

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教学反思《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使学生记住,每次遇到一个新方程式,就拿出来进行判断,反复练习,慢慢的有所提高。

3、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的计算,就从最简单的算数教起,一步一步的教给学生,先找有变价元素的化合物,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计算出一个原子得(失)几个,该分子中有几个该原子,共几个分子,一共多少,就像教小学生一样,慢慢地许多同学赶上来了。

篇8: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之我见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它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反应, 将其分为了氧化和还原两个方面。以下四组概念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提出的。

1.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是指反应物的变化。

氧化反应是指元素化合价升高 (物质失去电子) 的反应, 还原反应是指元素化合价降低 (物质得到电子) 的反应。

2. 氧化剂、还原剂是指反应物。

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 (得到电子) 的物质叫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 (失去电子) 的物质叫还原剂。

3.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指生成物。

元素化合价升高 (失去电子) 被氧化所得产物叫做氧化产物。元素化合价降低 (得到电子) 被还原所得产物叫做还原产物。

4. 氧化性、还原性是指所表现的性质。

氧化性是指元素价态降低的性质 (微粒夺得电子的性质) , 还原性是指元素价态升高的性质 (微粒失去电子的性质) 。

二、认真理清四组概念间的关系

物质性质%%%物质作用%%%物质变化%%%物质变化的结果

氧化性%%%%%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其文字表述为:

氧化剂得电子, 化合价降低, 被还原得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电子, 化合价升高, 被氧化得氧化产物。

三、深刻剖析四组概念的本质

我们对这四组概念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宏观方面, 更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化学就是在分子、原子、离子的水平上来研究物质的。因此对概念的理解就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学习。二者可通过元素作为桥梁来联系。

四、学会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判断物质有无氧化性和还原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们要从元素价态的角度去认识。当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 其化合价只能降低, 该微粒只能夺取电子, 不能再失去电子, 因此只具有氧化性。如+6价的S;同理, 当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 其化合价只能升高, 该微粒只能失去电子, 不能再夺取电子, 因此只具有还原性。如-2价的S;当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 其化合价既能降低, 又能升高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如+4价的S;同样也可以使学生理解H Cl在有些反应中表现氧化性而在另一些反应中却表现还原性。

如:Zn+H Cl=ZnCl2+H2

H Cl表现氧化性是+1价H元素处于最高价态。

MnO2+4HCl=MnCl2+2H2O+Cl2

H Cl表现还原性是-1价Cl元素处于最低价态。

篇9: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真正理解反应的实质,正确探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始终,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

本节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分析参加化學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通过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所承担的角色,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1)通过熟悉的化学反应,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建立氧化还原的概念。

(2)通过实验和思考,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举出生产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提出问题,引入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有利有弊。只有充分学习和研究,才能避免有害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让更多的氧化还原反应造福于人类。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包含三部分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以往教学通常将本节分为3课时,每一部分为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以“氧化还原反应”为线索,通过“化合价变化”这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揭示其实质为“电子的转移”。本节课在设计时注重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由学生熟悉的五彩缤纷的焰火引入,以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结束,交相呼应。

2.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内容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是高一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电解质之后的又一难点。将这两课时合为一课时,也成为教师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在一节课中将多个概念传授给学生,那就是一节失败的课。真正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递进地学习、理解这些概念,领悟相互之间的关系,自主地进行探究和思考,那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分析化合价的升降,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难点

理解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五、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上设置疑问,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练习、实验来解决疑问。例如,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后,利用学生熟悉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引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学过程顺理成章,易于学生接受。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循序渐进,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解决新知识学习中的疑问。由于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学中多处采用举例教学,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熟悉的化学反应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和实质。通过练习,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讲练结合,实现高效教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最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引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很高兴引领大家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今天我们将走入氧化还原反应的世界。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反应,它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29个由焰火组成的神奇大脚印和绚丽多彩的焰火吗?这就是由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我们学习过的化学反应也有很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大家请看屏幕(展示图片)。

2.设计思路

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导入环节的设置就是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建立熟悉感,更好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3.引入正题

给出常见的几种化学反应,让学生标注化合价。然后分成两类,我们把化合价变化的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教学中,先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引起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呢”,然后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以图片的方式展现钠原子和氯原子之间电子的转移。

假设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由电子的转移引起的,接下来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可以解释为铁失去电子转移给了溶液中的铜离子,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并在铁钉上析出。理论分析如此,那么实际是否符合理论分析呢?采用演示实验,把铁钉和铜片分别连接导线,串联电流表后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按照理论分析电路中应该有电流产生,则电流表的指针应该发生偏转。实验现象证明确实有指针偏转,说明理论分析正确,电子转移引起了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有机结合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又节省了时间,达到了实验效果。最后归纳小结,提炼精髓。

4.概况整合

实质标志:电子的转移,化合价变化形成氧化还原反应。

5.课前准备

(1)搜集教学素材,如氧化还原反应的视频、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图片、防腐剂图片等。

(2)设计幻灯片辅助教学。

(3)准备一个演示实验和两个分组实验。

(4)设计教案,设计、印刷导学案。

七、教学评价

上一篇:我的教育教学叙事故事下一篇:如何重组二次创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