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味儿作文1000字

2024-05-07

记忆中的味儿作文1000字(共13篇)

篇1:记忆中的味儿作文1000字

记忆中的味儿作文1000字

顺着走过无数遍的“白墙道”往下走,也顺着记忆隧道往下走……浣花溪公园门口有位兢兢业业的`爷爷,推车卖着他小巧而美味的鹌鹑蛋。

“白墙道”临近浣花溪,墙是白色的,墙下小道的旁边有一条小沟,跨过小沟,便是马路,马路边有一排伟岸的梧桐树,再往旁边,就是浣花溪。

小道上占着几棵老槐树,拦住道路,走到那儿,要跨过小沟,跳上马路,才好过路。可我偏不,我从倾斜的树干上翻过去,一手扶墙,一手撑树,“小心翼翼”地踩着树、扶着树,往高站,最后翻过去。家里人在下面散着步,而爷爷最喜欢和我一起玩,为我保驾护航。那条道除了周末我们一家人路过,平常上学时,我、家乐、爷爷、奶奶也常从那儿走。我屁颠屁颠儿地围着爷爷奶奶乱蹦一阵,再和家乐嘻嘻哈哈,站在树干上,再跳下去。一遍不过瘾,又折回来再翻一次。

几棵树都翻过去,出了“白墙道”,便可以见到那位爷爷在卖鹌鹑蛋,他不老,也不年轻。

静看那位爷爷制作美食也挺有趣!他用一种有几排呈半球形小凹槽的“锅”来烹饪,敲破蛋壳,让蛋液溜入一个小凹里,这容器相当于锅,拧开下面的煤气炉,便能加热。在锅底有几滴油,防止粘锅。

刚开始,蛋液里还像住了小鱼儿似的,时不时顽皮地吐一串小泡。不一会儿,有股鹌鹑蛋香轻轻飘在空气中,蛋液也从透明变成了乳白,蛋黄也没有之前那样光亮、清透,旁边渐渐出现一些类似锅巴的部分。瞅着鹌鹑蛋熟了,那位爷爷会挑出鹌鹑蛋,穿在竹签上,加上他特有的调料,微笑着弯腰递给我。蛋香和调料香抓住了我的鼻腔,那便是城市中的自然味。

有时,我们站在摊边儿就地解决。爷爷、奶奶、爸爸都是短发,吃起鹌鹑蛋来很方便,而妈妈得把长头发优雅地揽起来,弯些腰,配合我的高度,弯到和我差不多高时,再和我一起吃,一边说着烫,却吃得不亦乐乎。

鹌鹑蛋入口,调料味不寡淡,也不浓,咬下去,先是外面一圈稍有韧劲儿的“锅巴”,咬破便是蛋白和绵软的蛋黄,唇齿留香。

这时,吃完了,发现那位爷爷注视着我们,脸上的笑容很祥和。

后来搬了家,浣花溪距离上远了,心里也远了。好久没去那儿玩了,也没能再和家乐、爷爷、奶奶一起走着“白墙道”上学。挤在人头攒动的公交车上,上学的路程千篇 一律。

再次在春游时路过了“白墙道”,它却变了。小沟被水泥、沥青填平了,了无踪迹,再看不了雨天时雨点落在小沟里激起的小水花儿。道上的树——那几棵我撑着、翻过无数遍的老树也销声匿迹,人为的销声匿迹。墙,也不再是老墙,没有了树映上的树荫,形单影只。

还有那位和蔼的爷爷,什么时候会再推着车儿,在道头出现?而我们一家子何时能再聚在那小摊前?再手执鹌鹑蛋逛逛浣花溪?

从小的嬉戏之地熟悉的事物也许会消失,但它只能从物质上消失,却不会从记忆中抹去。将那份快乐永存于心,将那段回忆小心珍藏,不时找来看看,别让它们一去不复返。寻找它的印记,像捉小猫一样,轻手轻脚跟着它,不能将它吓跑,也别让它溜掉,捉住它,捉住你的记忆线索,通过记忆隧道,再启那段时光……

篇2:记忆中的味儿作文1000字

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们迷过一种辣条,好像是叫卫龙。那时候还小,不是特别能吃辣,但看着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们每人都买一包吃,就感觉会很好吃,特别羡慕。看着其他同学模仿着学长学姐们买一包辣条吃,就我没买,感觉挺没面子的,也可能是自尊心惹的祸,我也去偷偷买了一包吃。

和他们一样,怕被家长发现。就跟着他们跑进小巷子里,蹲在地上偷偷吃。

我慢慢地撕开包装袋,里面有七八根红红的辣条。我拿出了一根,咬了一小节,含在嘴里。有一点点甜味,还带着点辣味从舌尖扩散开来。但是辣味好像是吃了能快速生长的药剂一般,变得越来越重,最后我忍不住了,将它吐了出来。旁边的同学看了哈哈大笑,我也害羞地低下头。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这辣条就是用面筋做的,再加上一些辣油,就完成了,也没多少营养,就不再感兴趣。

串串,我想这应该是很多人的记忆吧!每次放学的时候,总会有一辆推车,摆在校门口。每一次放学,同学们总是争先恐后地跑到校门口,去抢串串,生怕迟点下去,串串就没了。

不得不说,这推车的串串真的很好吃。

先将串串放入纸杯里,往里面加入几勺热腾腾的汤汁,再挤点醋进去,最后再撒上一小撮香菜。这味道真的让人难以忘怀。最妙的是加入一些辣酱,能让这味道更加鲜美。

同学们常说:“冬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怎能少得了一杯串串呢?”冬天一吃完这串串,感觉整个人都暖和了不少。

篇3:那份珍留在记忆中的“济南味儿”

今年74岁的王瑞麟老人是济南鲁味斋美食有限公司的掌门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上世纪80年代他踏入创业的热潮。如今,他所经营的企业也已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谈起记忆中的济南味儿,他告诉笔者,记忆中的济南是一个极有特色的城市。每天清晨的甜沫,果子,深冬走街穿巷卖豆腐脑的吆喝声……这都是让他回味无穷的记忆。或许在大家看来这都是一些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但记忆中的它们却有一种既熟悉又特别的味道,现在已很难再品尝到了:那才是最正宗的“济南味儿”。

他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甜沫是每一个济南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食物,但对于它的来历却是众说纷纭。老人家说,不管是传说还是故事都是无据可查的。在他的记忆中,还流传过这样一段关于甜沫的故事,那是老人们曾经告诉他的:甜沫最初叫“添”“磨”,是清早起床后做甜沫的人在石磨前,一边往l石磨里面添玉米或小米,一面磨,磨出来的粉再煮成粥,在粥快要熟的时候放入花生,豆腐皮等佐料。这样做出来的甜沫既能让每杰都吃到锅里的花生及其它辅料,喝完粥后的碗又能光滑无挂浆,所以称之为“添磨”,意为边“添”边“磨”。后来因为人们读起来拗口,就改为了如今的甜沫。王瑞麟老人说:“虽然现在清晨大街小巷还会有不少卖甜沫的摊点,但那种爽口的味道已经荡然无存。”

早餐中除了甜沫,还有一大特色,便是果子。提起果子,大家或许首先想到的便是水果,年长一点的想到的或许是记中中童年时过年走亲访友时带的点心。其实不然。对于老济南人来讲,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油条”便是传说中的“果子”。

老人告诉笔者,甜沫在历史的变革中已经失去了记忆中的味道,油条也是如此。那时,人们吃早餐时往往都是喝一碗爽口的甜沫,吃几根刚出锅的“香油果子”,那种感觉舒服怡人。而对于香油果子的做法有一个口诀,老夫说得朗朗上口,那就是“一碱二矾三盐”。这是每块面应当配备的辅料。将这些辅料溶入水中,用以和面,辅料缺一不可。以这种比例和制的面粉松软有韧性,炸出的果子也是香酥可口。

除了早上的甜沫和香油果子外,王瑞麟老人还给我们讲述了在秋冬季节晚上走街穿巷“卖豆腐脑”的吆喝声。在冰冷的晚上来上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那种感觉舒服极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味道他现在仍然记忆犹新。比如夏天炎热的正午,一些小商贩“卖冰棍”的吆喝声,午夜“卖萝卜”的叫卖声……谈起这些时,王瑞麟老人显得格外兴奋,言语间仿佛置身于记忆中的那些时光。如今,再去追寻记忆中的味道时,才发现记忆终归是记忆,那些醇香的味道已经再也不见了踪影或是变了味。

篇4:记忆中的味儿作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童年变成了我的回忆,童年里的味儿,也变成了我回忆中的痕迹。

小区的铁栅门那,有几株从人家园子里探出来的植物。不知是秋天还是什么时候,只记得是很冷的季节,那几就会开出红得如辣椒般的花儿来。

也忘了从哪里听来的,说这花儿能吃。摸索着,就知道了这花的`滋味。花瓣儿是红的,但连着茎的那一头是白色的,像加长的喇叭花。只稍轻轻捏住白色的部分,向外一拉。再把细的那头放进嘴里吸一下,就有几滴清甜的蜜汁点在舌尖上了。

这甜不比其他任何甜,是带着花味儿的,带着一股寒凉的气质的清清爽爽的甜,以至于后来总是对什么“玫瑰味”的薄荷糖有好感,但寻寻觅觅,总觉得没有那几滴来的清爽。再后来我总是写到江南姑娘冷清的气质和江南清淡的甜茶,似乎都是这个味的了。

还有个印象深的是一个叫做“白毛根”的东西。野草一样遍布外婆家的后山,一般长在墙根边长上,一长就是好大的一丛。

这玩意儿据说母亲很爱吃,还治咳嗽。拿着小锄子,找一丛“白毛根”,挖一挖旁边的土,土松开来了,抓住那草一拔,就连根来了。根是乳白色,像甘蔗一样分成一截一截。母亲会挑,挖出来的都是粗大多汁的,嚼起来有劲儿。

放在嘴里嚼,能嚼出甜味儿。总是见小说里写“嚼着一根草”。想来也就是这样甘草的味儿。越嚼越起劲,那种甜是沁到嘴里角角落落的甜。不过和甘蔗一样,渣渣是要吐出来的。后来听说“白毛根”是要煮成汤喝的,我也试过,但它甜汁太少,汤就没有味儿了,还是嚼着好吃。

都说爱吃甜的女孩都爱笑,我便是最好的例子吧,无甜不欢。尝了这么多甜味儿,还是这种甘洌最得我心。

篇5:年味儿作文1000字

我的家乡在江西,是长江边的一座小城。小城里最多的小店便是蒸米粑店,无论春夏秋冬,小吃都品种繁多,顾客络绎不绝。唯有春节那几天例外,所有人都待在家里,跟家人们一起做蒸米粑。

蒸米粑是集天地之大成、日月之精华的灵物,必须用两季的籼米做原料,做成之后才能滑而不腻、柔中带刚,顺滑又有嚼劲。流水“哗啦啦”响着,大大小小、“沙沙”作响的米粒在婆婆的漂洗下,终于“洗尽铅华,网融如玉”。父亲大步流星地走过去,将淘洗完的米倒在乌黑发亮的石磨上,然后转动石磨,一阵香气从父亲不停忙碌的双手中散发出来,渐渐溢满整间屋子,轻吸一口,感觉飘飘欲仙。妹妹两颊晕红,像醉酒的人儿摇摇晃晃。笨拙质朴的石磨蕴含着神奇的能量,它施以妙手,将米香催发出来,刻进我的记忆里,经久不散。

晾干、炒熟的米粉置于桌上,一家人围坐火炉边,舅舅将滚烫的沸水注入盆中,这时的香气却不浓郁,只有淡淡的甜香味萦绕在客厅里大写的福字上,也萦绕在我的梦里。终于到了大家齐上阵的时候,婆婆熟练地揪起一团团米粉塞入我们手中,自己也拿一个做示范,大家一起学着做蒸米粑。

米粉在婆婆手中被搓成极透明的团,像婴儿粉嫩的脸,任她搓扁揉圆。看着米团丝毫不反抗、乖乖躺着的模样,我兴趣大增,自己也拉扯起来。可看似软绵绵的米团竟有不可抗的韧性,不愿屈服在我的“魔爪”下。舅舅望着我迷惑的表情,笑着说:“你要把握好力度,否则会闹笑话的。”我才不信!一手使劲儿抓着米团的一边,另一只手使出浑身力气拖拽,“咔”的一声,米团断成了两截!妹妹大笑:“看,姐姐的米团,比我做的都差些哩!”母亲、父亲、舅舅、舅妈都笑起来,婆婆的鱼尾纹也皱在一起;低头看看米团,它正对我扯着鬼脸,嘲笑笨手笨脚的我呢!

一瞬间我羞红了脸,赌气似的逃出家门……邻家也飘来阵阵米香、欢声笑语,可我心中,只有孤单的红灯在街旁摇曳着微光,我想回家了。微光下,一道影子向我走来,是婆婆!“快回去,孩子!这是老祖宗传下的手艺,总有一天,你长大了,也要教你的孩子的。”爱说笑的婆婆这次没再说什么,静静地牵着我的手回家。淡淡的月光、柔柔的灯光洒在我俩身上。夜很静,可前面灯火通明的地方,就是我家。

我不好意思地走进家门,大家笑着看着我,这一刻,眼神里没有嘲笑,而是满满的宠爱。我们和婆婆继续做着传统的蒸米粑……灯光不再微弱,而是与欢笑声融在了一起,散发着星辰般璀璨的光。

篇6: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儿作文

例文一: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我的老家在山东寿光北部的大平原上。记忆中,年的味道,是从忙中散发出来的。

我发现,古人所创造的“腊”字,真是太奇妙了,一个日、一个月,日月相伴,寓意深远,意味着日日忙,一直忙到日出日落,月明月暗,这一切忙碌完之后,就忙到了腊月底,也就到了新年了。

记忆中,进入了冬季之后,父母亲就进行着忙年的各项准备了,因为离年还有一段时间,所以此时的忙,就有些不紧不慢。而真正的忙,则是进了年关的腊月。

随着年的日益临近,赶完年集的父亲又在家中忙碌了起来,首先忙碌着除旧,父亲握着一把新买来的大扫帚,打扫院子,清理房屋,把屋子里的灰尘,角角落落里的蜘蛛网,打扫得干干净净。又用瓶子打来几斤油漆,把门、窗、桌椅都漆刷一新,特别是那院子大门,油的黑亮,就在那一刻,油漆味儿弥漫在院子里感觉十分好闻,让人自然感觉出一股子新年的气味儿。这种气味儿,还让我想起了新媳妇婚房里的味道,农村有人娶媳妇时,就用油漆到处刷一遍,新媳妇还没有过门就因了油漆弥漫着浓浓的喜庆味了。那时,我就认为,新媳妇就是这种味道儿。

而母亲则日夜忙碌着赶制全家人的过年衣服和棉鞋,虔诚地准备祭神祭祖用的物品。而最忙的当数碾糕米了,由于村里人多石碾少,为了不耽误蒸年糕,姐姐领着我常常是起早贪黑去排队等候,有时一等就是半夜,等到半夜也得打着灯笼碾,因为后边还有人在等着,于是那一架架石碾,总是吱吱悠悠日日夜夜转个不停,夜夜日日飘着米香。

对于蒸年糕,乡亲们对此看得很重。年糕又称“年年糕”,因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象征着年年富贵、年年升高,蒸得是吉利,蒸得是兴旺,年糕一般都是用大黄米和小枣做成,有的则买不起糯米就用高梁米做,当一锅热气腾腾、点缀着红彤彤的金黄色的年糕出笼时,那香甜的气息会立即沁入人的心脾,不等母亲往簸箩里拾,我就馋得用筷子串起一个吃起来,边吃边烫得舌头直呼啦。出锅的年糕,除了自家吃外,有来走亲、访友的,就给他们搁上几对,象征着带来好运气。热吃时,特别粘,香味特别,半凉时吃,又黏又有嚼头,凉吃时,更是香甜入口。

蒸了年糕,母亲接着忙着发面、蒸年馍,当白白胖胖的年馍,从冒着热腾腾蒸气的锅里出来的时候,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黄橙橙里小枣儿裂着红嘴儿笑,粉白白上点缀着“玛瑙”、“翡翠”,还有“鲤鱼”、“虎”等造型,一锅锅年馍,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着来年的生活,像白白胖胖的馍馍一样发财、发福、发旺。那时,由于粗粮多、细粮少,年馍蒸得也少,除了过年吃几天以外,大多用来招待来串门的亲戚,因为吃得少,所以那时每吃一次年馍,感觉特别香甜、特别有馍馍味儿。

蒸了年糕、蒸年馍之后,紧接着就是忙碌着炸鸡、炸鱼、炸肉了,这是最诱人的年香味了。那香味一直弥漫到大街上,老远就能扑鼻入肺、令人流口水,那香味引得我一路往家跑。那时候,农村还比较穷,鸡、鱼、肉等对于乡亲们而言,是一年到头向往的奢侈品,正因为是奢侈品,所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买回来,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最多也就是买上七、八斤的鱼、肉,鸡大多是自己家里喂的,宰杀个一、二只就已经不错了。所以过年,能吃上一顿炸鸡、炸鱼,炸肉,已经是非常非常幸福的了。炸鸡、炸鱼、炸肉的事,都是我父亲来办,娘只是打下手往锅底下续柴火。因为父亲有一手好手艺,会配料又掌握火候,所以炸出来的鸡鱼肉味道格外香,因此,村里有办婚席之类的就让父亲去操办。随着鸡、鱼、肉在锅里吱啦吱啦的声响,那诱人的炸鱼、炸肉香,从锅里一起飘到屋外,而我一直嗅着这香味,像小馋猫一样不离娘的身边,娘会拿起炸好的一块肉,丢在我的嘴里,我嚼着肉香拎起炮仗往大街上跑去。

当这一切忙碌完以后,就到了年三十了,这时的.忙,已经把人们对明年美好生活的希望与祝福,把人们对新年的快乐与吉祥推上了高潮。父亲趁着响午头儿,赶紧招呼我一起贴对联、贴年画、贴过门钱、挂红灯。娘熬了一锅子浆糊,父亲端着锅子,拿着一把新条帚,我在一旁打下手,先从院子外的道门贴起,父亲贴的挺认真,只见父亲用条帚醮上浆糊往木门上细细地抹上一层,然后让我递上联和下联,上下对齐后,再用条帚从上到下扫平整,对联贴好后,再贴“过门钱”、挂红灯。普普通通的院门,因了红红的对联、灯笼和花花绿绿的过门钱,立即光彩照人起来,远远眺望胡同口,简直变成了一溜溜的彩带,煞是亮眼、美丽,此时的忙碌可算作是画龙点睛之入笔了,因为缺少了这些风俗,就缺少了年味。贴了外门,贴里门,甚至连小推车、咸菜瓮、粮囤、柜子、风箱、灶台等等都贴上了“福”字、过门钱。在粘粘贴贴中,年味一下子就被烘托起来了。

此后一家人就忙忙碌碌下饺子、炒菜、烫酒,当这一切准备好之后,就围座在一起快快乐乐地吃团圆饭了,此时,随着除夕夜的到来,整个村庄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鞭炮声声,此起彼伏,震天动地,辞旧迎新,成了不眠之夜。

到了四更、五更时辰,随着鞭炮声的再一次密集响起,拜年的时刻就到了,吃过热腾腾的饺子,忙着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戴上新帽子,跟着大人们去拜年,直拜得糖果从口袋里往外流,虽然腮头儿冻得通红,但总是感觉大年初一过得快。大年初二开始,又忙着走戚串友……。真是有一种过不够、拜不够的感觉,心想,接着再来个忙新年该有多好啊!

忙碌,就像春天里萌芽的小草,让人心生憧憬与希望,忙碌着才幸福着,忙碌着才快乐着,忙碌着才温馨着,忙碌着才憧憬着,忙碌着也才一年年走向四季的交替与人生的轮回。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忙碌的过程,因为忙碌着才有想头,有活头,有精神头,有奔头,所以,忙碌着,才叫年,忙碌着,才有年的味道儿。

例文二:记忆中的年味征文

小时候盼过年、爱过年,数着手指头,翻着月份牌,简直就等不到。当山野的风变得凌厉了起来、当小伙伴们的脸蛋带着红润、兴奋地交头接耳着自己的花衣服时,我知道年就要来了。

过年就是乡亲们说的,吃好的。进入腊月,最先吃到的是炸糕,自己家的、亲戚家的、邻居家的,大的、小的、圆的、扁的、红糖馅的、红豆馅的。家家都打开门帘,白气腾腾往外冒。炸糕的麻油香味在村里此起彼伏、缭绕不散。然后是吃到酸汤葱花拌现压的粉条,粉条白得莹亮,葱花绿得爽心。大人孩子一人呼噜一大碗。团好的粉条子摊放在案板上、竹篦子上,白花花摆满了院子,等冻瓷实了,码放在大缸里。每个人都明白这以后就有管饱的酸菜猪肉炖粉条子吃了。然后是杀猪声,嘹亮而喜庆,大人孩子都从这嘹亮里闻到了肉香。然后是杀猪菜,按说这菜里熬的不是上好的肉,但就是香,现在明白香的原因是铁锅熬菜火候到,肉是纯自然的肉,山药白菜蔓菁都是纯天然的好东西,七大姑八大姨七手八脚把菜切碎了,哗哗推进去,炖在一口大锅里,架起大柴火,熬了大半天,肉有菜味,菜有肉香。就像老夫妻,就像老街坊,是时间的积累之美,是相互包容之香。老少爷们喝一通,嚷一通,歪七扭八醉几个。然后,是腊八粥,我吃它印象不深,深的是奉了妈的命令给各家送粥,东家一碗,西家一碗,近处一碗,远处一碗,哎呀,没完没了,小孩子走路边走边玩,收工回来,满袄襟满裤子的粥。但是妈是不骂的,因为过年了。

然后,炸麻花儿、炸油饼儿、炸莲花豆,做豆腐,剁饺子馅,把人们能想出来的好吃的都准备下。孩子们衣裳上的油点子多起来了,男人们的牛皮大起来了,狗身上的膘也长起来了,家家户户的缸里、柜里、坛里、罐里都装上了丰富的内容,村里贫困的孤寡老人,早有仁义的人家给送东西去了,送肉的、送糕的、送粉条豆腐的、送对联的,都有,亲友之间也走动频繁,人们比平时任何时候都宽厚仁爱、乐善好施。街上白雪地上嘎吱嘎吱走着来来往往的都是互送吃喝的人。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女人们要往灶台上抹糖,让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懒女人的态度格外热情,当家的男人也把一张包公脸换成关公脸,跟老婆孩子说话和和气气的,过年让他变了一个人儿。

二十四,扫房日,全家齐动员,搬出花花绿绿的被褥枕头,揭起炕席,从顶棚扫到柜地下,扫出一年的尘土和不痛快,然后擦、刷、洗,缝、糊,男人一担担挑水,哼着没调儿的歌。女人两手红的像萝卜,丢个空还要串个门,看看别人家的工程进度、衣服式样,暗暗地跟自己家的比一比。孩子被指挥得像陀螺。叽叽喳喳,跑进跑出,撞了狗,踩了鸡,汪汪汪,咕咕咕。窗花儿、挂钱儿是自家剪的,丑的,俊的,红的、粉的,贴在屋里屋外,对联更是五花八门儿,什么词儿都有,只要喜庆,只要是红纸儿黑字儿,就不赖,贴得全村都红彤彤。

除夕这一天,全村都炖猪骨头,香气散到几里外,估计山神土地都要流口水。天黑下来,灯笼亮起来,有挂在大门口的,给财神照路,有提溜在孩子手里走的,给喜神开道儿。红红的光照着大人孩子笑嘻嘻的脸。换上新衣服的人,长辈格外慈爱,兄弟分外友好,婆媳也和平共处,一家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像一家人,小心说着吉利的话,把最好看的表情摆在脸上,老老小小,都沐浴在天荒地老的幸福里。

炕桌擦得锃亮,摆上大小不一的酒杯碗盏,白酒、山楂酒,男女老少都喝几口,吃完骨头,包饺子。要包上钢镚儿,大年初一早上,谁吃出来,谁有福气。泡上红糖水,摆上点心、瓜子、块糖、花生、大红枣。摆上一户农家在那个年代最大限度的奢侈和豪华。

篇7:春节的年味儿作文1000字

小孩们都最盼着这一天。过大年不仅能吃饺子,还能穿新衣服、放鞭炮。

腊月29,人们都急急忙忙从家里奔向菜市场来挑选最新鲜的蔬菜、水果、肉,为了大年30做准备……我们也挑选了我最爱吃的茄子和排骨还有土豆和黄瓜还有酸甜可口的小金橘、桂圆、苹果……

10:40我们去烟花爆竹销售地购买烟花。哪儿的烟花有喷放式的、爆发式的、火箭式的……我们买了喷放式烟花,爆发是烟花和两个响的鞭炮。

我们买完炮后就回家贴对联,听说贴对联是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所以,对联就成了我国节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所以,不管那些华人走到哪儿?只要一看对联就等于看到了祖国。

年三十中午,我们开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6菜一汤。这6个菜分别是豆角、红烧排骨、凉拌豆皮、卤鸡爪子、猪耳朵、爆炒虾尾。这一个汤就是紫菜鸡蛋汤。1个小时后我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香味。开饭啦!我们首先干了一杯,爸爸妈妈喝酒我用桃汁代替。从爸爸开始,爸爸说:“祝大家新年快乐!”妈妈说:“祝大家平安健康!”我说:“祝大家马年快乐,马上有钱!”

吃完中午饭后,我们家举办了一场家庭“演唱会”。妈妈是主持人,我是1号选手,爸爸是2号选手。我先给大家唱了一曲儿童歌《外婆的澎湖湾》“评委妈妈”打了9分,爸爸唱了一首《小白羊》差两分就要超过我了。第2回合,我唱了一首《清晨》获得了9。3分,爸爸使出了杀手锏:《滴答》获得了满分10分。还好我还有《新贵妃醉酒》,妈妈说:“超满分!”我已2:1战胜了爸爸,取得了这次家庭“演唱会”的冠军。

时光如梭,很快就到了晚上。妈妈说:“今天是年三十,那我们晚上就吃饺子吧!”我和爸爸都点点头。妈妈开始和面,剁肉馅,一家人围在一块包饺子。突然,妈妈说:“我们在一个饺子里放上一枚硬币,谁吃了就在新的一年里有钱花。”我们都拍手表示好。过了半个小时,妈妈的饺子就煮好了,我心想:我必须拿到那个硬币,所以我就拿缝衣服的针在饺子上扎,饺子经不过我的软磨硬泡,终于被我发现了,我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我们边吃饺子边看电视,我心想:春节联欢晚会开启了这猴年大吉的一年,开启了这祥和安泰的一年。我祝愿所有人都马年大吉、一马当先!

我们都屏住呼吸等待着12:00的到来,因为那样马年的钟声就可以响起,我就可以放鞭炮了!终于,12:00快到了我和爸爸拿着鞭炮兴高采烈的走了出来。

随着一阵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钟敲响了,也就代表新的一年开始了。烟花是那么美,犹如下了一阵五彩缤纷的雨,他们一个个生动、活泼真令人喜爱!哟,那不是许愿灯吗?听说对着许愿灯许愿愿望都会成真的。我闭上眼睛心想:我祝愿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马上有钱,祝我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更上一层楼!

篇8:记忆中的“雪糕”作文1000字

大热的天,如果儿子陪我上街,看他可怜兮兮的样子,我会主动说“要不要吃雪糕”或“给你买个冰激凌吧”,却从来不说“冰糕”。

“冰糕”这个词已经很少用了。在我的意识里,它属于那被遗忘了的年代。生于七十年代,物质匮乏。身为一个孩子,对食物尤其是零食的渴求却是一样的。因为零食的珍稀,记忆就会尤其清晰。

花八分钱外加一碗大米,转眼间就变成满满一大盆大米花,大把大把地吃上几天都吃不完,是比较靠得住的零食。所以每当吆喝着“嘣大米花”的小贩来到楼下,院子里各家各户的孩子们就争着抢着在小贩面前排起长队。一碗碗形状各异的容器盛着的大米在地上一字排开,真是街边一景。

小孩都爱吃糖。走亲访友的时候,大人们爱买一斤装封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子里的花糖给这家的孩子。塑料袋子上没有厂址和生产日期,花糖的糖纸上有,大部分是上海产的。上海产的花糖是当时品质最好的。

好不容易等客人走了,抱着这样的一袋子花糖,是我最幸福的时刻。透过袋子,细数着每一个种类——水果硬糖、牛奶软糖,还有极少量舍不得吃的巧克力糖。透过袋子,可以闻到那香甜的气味,想像着融化在口中的感觉。睡觉的时候把它放在枕边,恐怕会笑着吵醒自己。

我总是过很久才打开袋子,因为一旦开封,就意味着忍不住一块一块地吃掉它们,意味着糖变成糖纸的悲惨,最后余下的只有等待和失落。隔着袋子,见而不即、显而难触——美好的东西总是这样的。

后来,在小学数学课上,有一种应用题,把水果糖、牛奶糖、花生糖各几斤,混在一起应该卖多少钱一斤。每当计算这种题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梦幻般的透明塑料袋子。

可是到了炎热的夏天,冰糕就一枝独秀了。

从记事起就知道那种下面有一只竹签子的乳白色的冰块长条叫“冰糕”,北京人管它叫“冰棍儿”。放进嘴里凉凉的,有淡淡的牛奶味道,5分钱一支。还有一种是淡红色的红糖做的,不如这个好吃,但价钱便宜,3分钱一支。

而“雪糕”是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出现的,牛奶含量更高,味道更好,个头更大一点,价钱也更贵——一角一支,够奢侈的。雪糕后来花样翻新、身价翻倍,血统也越来越尊贵了,口味慢慢跟冰激凌接轨,冰糕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此是后话。

我家附近当时有一家很有名的“联谊茶庄”,它的门前有一只很大的冰柜,工作起来隆隆作响。一靠近它,顿时感到一阵凉气。那时,冰糕的并不是满大街都有。每天下午妈妈把我从幼儿园接回家,走到联谊茶庄的时候,给我五分钱。我就熟练地从自行车横梁上爬下来,欢快地跑到冰柜前面,踮起脚,吃力地把那五分钱贴到冰柜上面,对着其实根本看不到的阿姨说“买个五分的冰糕”。日子久了,卖冰糕的叔叔阿姨都认识我了,他们会很熟练地把冰糕纸搓地松动了,让我握着冰糕棒,轻松地从他们手里把冰糕抽出来。也许那时常买冰糕的小朋友都会有这种技巧跟默契。

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哥哥当时已经上小学高年级了。他就得不到这样的一支冰糕。哥哥比我大六岁,大概因为他年龄大了或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两个孩子都吃冰糕。哥哥也不好意思要,只嬉皮笑脸地把我叫到他身边,从我手上狠狠地咬上一大口。

哥哥放暑假的时候,家里为了节省开支,不再送我去幼儿园。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经常吃到冰糕。时常有推着白色冰糕箱子的小贩走到我们楼下,我们楼上就不知那家的孩子喊一声“卖冰糕的,等等!”哥哥就会拿着爸爸早上留下的一点钱跑下楼,然后捧着两支冰糕回来。

儿时的故事渐行渐远,只剩下对食物的渴求这一清晰的主线。唯独不能忘记的,每次买冰糕,总是给我买五分的,他自己吃三分的。

作者|姜春霞

篇9:记忆中的您作文1000字

时光流逝,很所人很多事儿都被时间消磨掉了。但在我的记忆中有些人,有些事却永远无法忘记。

记忆倒回到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那个年纪的我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虽然不在外地工作,但我也很难见到我的父母,早上在我醒来的时候,父母不在,晚上父母很晚才回,记忆里的我很少与父母接触,陪在我身边的永远是爷爷。

夏天的夜晚很美,静谧的竹林总是传来禅、青蛙的叫声,把夜晚显得更有生机。而我坐在爷爷腿上,夜夜哼着儿歌,拿着扇子为我扇风,驱赶夏日里的蚊子,我抬头仰望夜空。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我转头看向爷爷问道:“因为它们在守护它们在地上的`家人啊。总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一颗大星星保护你哟。”我抬头看天,笑着说:“那太好了,那爷爷也可以闪闪发光了。”爷爷笑而不答,我与爷爷的笑声混在一起,显得格外和谐。

放学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找小伙伴玩,那是我们都还小,常常做坏事,跑到别人家田地里偷西瓜,看到大的就摘,不知道西瓜是否熟了,就学着大人在西瓜皮上敲了敲,但是我们并没有听出个所以然来,摘掉西瓜抱着就往巷子里跑,在巷子里用随身带的勺子的后背面直接切瓜。吃饱了,就往同学家里跑,在同学家看电视、玩游戏、讲故事。但后来就提到我们村里的那个废旧屋子,结果她爸爸开始讲起那个屋子里恐怖故事,我听的时候十分害怕,一直拉着同学。最后讲完了,我想早点回家,打开门一看,外面一片漆黑,由于快下雨了,是不是吹来一阵冷风,我吓得不敢出门,最后勇敢的走到巷子旁边,尽头一片黑暗,我转头往回跑,却发现同学家关了门。

我害怕的坐在门口,等了一会儿,四下无人,终于,还是害怕的哭了出来,把头埋在膝盖上,这里就不会因为四周的环境而感到害怕了。不一会在黑暗里走出一个人,吓得我双手同学家的门把手上。被吓到的我哭的更大声,直到那身影站在我面前,我才发现那是爷爷,我冲过去拉着他的衣服,对爷爷说:“刚刚我好害怕,爷爷你带我回去好不好。”爷爷没有说话,知识默默的牵起我的手。一大一小的影子消失在黑暗的尽头里。

篇10:记忆中的风景作文1000字

人生中无数的风景在我们的眼前飘过。记忆中沉浮这许多的画面,有些画面如梦般转眼即逝,有些却如影子般挥之不去。 我还记得在酷热难耐的盛夏与家人在庭院中摇着扇子在树下纳凉的风景,还记得在阳光和煦的早春与爷爷播种种子的风景,还记得在凉风习习的晚秋与伙伴们爬上果树摘果子吃的风景,还记得在大雪纷飞的冬天与同学们在空地上打雪仗的风景,我还记得…… 记得很多记忆中的风景。 走在记忆的画廊中,享受画面中的风景,回忆着画面之中的故事,回忆着每一个记忆中不同风景背后的故事。突然一画面出现在我的面前,我看到那幅画面后,我的眼中已经被泪水所吞噬。 画面定格在一个老式样的土灶台周围边,一个人正在锅子前面炒菜,另一个人在灶台后面生火,那一个是我的外婆另一个是我的外公,他们人都已经步入了耋耄之年【指八九十岁的年纪】,可是每次当他们听说我们要回来时,都会张罗一桌的好菜,虽然那些只是些粗茶淡饭但是我却会觉得那是最美味的,是其它食物所不能来相比的。 身处异乡的我们,一年之中也就只有那么几次能与父母回老家看看外公外婆,每次回家时总是会看到他们挂在嘴边那欢快的笑容,在厨房穿着已经汗湿的衣服,额上带着渗出的汗,双手却依旧在忙碌着的身影,在离别时,他们的眼中带着不舍与不易察觉的泪,嘴边却还是带着理解的笑容。 我想也许是因为爱的深沉,所以才会忍着泪带着笑送我们离开…… 画面中还有一棵树静静的守候在旁边,听母亲说那棵果树在她小的时候就有了,我的记忆中也有那棵果树,母亲还说我小时候和她小时候一样总是爬果树摘果子吃,总是哭着吵着叫外婆讲故事给自己听,果树也为我们奉献着,给我们快乐给我们纳凉的地方。 时间如梭般过去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也都重复着。 又是一年秋天,外婆家门前的那棵果树已经硕果不在了,有幸的是它春天里开的花我看到了,看的它留给我们最后一次的美。秋风无情将它唯剩下的几片叶子也吹入了大地的怀抱之中,我看到这些,想到来年它再也不会开花结果和落叶,只会慢慢枯萎,我的心不由一凉,欲哭,却无泪。 我也不会太伤心,因为它和他们会成为我记忆中最美好最温暖的风景,或许一天我见到相似的.风景我会觉得似曾相识…… 我尝试着把记忆中的风景用发丝串联起来,发现生活如同一部戏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精彩,有属于自己记忆中独特风景。

第3篇

 

篇11:记忆中的微笑作文1000字

漆黑的夜,也就只有我们两个没有睡了吧。只是一个在哭泣,一个在被难题困扰。时针滴答滴答地转,时间像是从我笔尖流出的墨,一点一点地消逝。

一点。

做完作业的我长长舒了一口气,站起身来打算拿了衣服去洗漱睡觉。在我关掉房间灯的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一点钟的夜是那么黑。揉揉太阳穴,闭上双眼熟悉了这黑暗。却在下一刻转身,看到了自门缝之间透出的丝丝光亮。……是父亲忘记关灯了吗?我拿着衣服打开房门。

那一刻的光亮,让身在黑暗之中的我双眼刺痛,刺痛的眼里有了泪水。因为我分明看到父亲坐在沙发上,电视里放着他不爱看的爱情片,打着他从不会打的哈欠。他一下子便注意到了我,带着疲累的视线落在我的身上,我听到父亲低沉地声音中带着嘶哑,他说:“作业做完了就快去洗澡休息吧,我等你睡了就去睡觉。”我闭了闭眼睛,抿去眼里的泪水,转而笑着问父亲:“老爹你不困嘛?”

在白炽灯下,父亲露出了他很少露出的微笑,那个笑那样深沉,那样疲累困倦。他低哑的话里带着隐忍的疲倦,他看着我,包含笑意的话我却听出了几分酸涩,我清晰地记得,他说:“我总比你大,怎么会困?”记忆中,父亲从来就没有抱怨过自己有多累,这个家啊,从来就是父亲的肩膀抗起的。他以为我不知道,他笑背后的泪,他以为我不知道,他从来就不是钢铁做的身躯,他以为我还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以为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不会累的英雄。

恍惚之间,我在这个笑里看见了另一个微笑,一个一模一样的夜晚,一个包含深沉爱意的笑。我在高速公路之上被电话铃声吵醒,我皱着眉头接起,那边传来奶奶年迈苍老的话语:“怡啊,你们到哪里了?”我抬眼看了一眼路牌,橙黄的路灯之下,上面隐约写着“路桥”两个字。我随口回应奶奶,而她在听到之后,一向沉稳的语调中竟带上了丝丝颤抖:“那还有半个小时就到了。”没等我回答她,她立即接上一句:“好了好了,我去给你们做点吃的,叫你爸爸好好开车,别分心了。”之后便是电话的嘟嘟声。无意间看了一眼时间,凌晨三点。

两年。

车外的景物除了一个又一个晃过去的路灯之外,只有变换不停的田地和山丘。两年没有归家的人,又一次将车开过陌生却又熟悉的道路。细窄的小巷正好容下一辆车的通行。

杨梅山脚下是我的故乡。几十户人家之中,分外显眼的是一栋亮着的老旧房子。门口趴着的是从我父亲小时候养到现在的狼狗。我看到老态龙钟的奶奶搬着坐了几十年的小凳子,坐在门口等待着。远方的天际已经微微泛白,一声鸡啼之中,奶奶颤抖着站起来,看向我们车停下的方向。那一刻嘴角带着的微笑,与身后的光亮分外融洽。她脸上都是皱纹,笑起来也不是那么好看,我只知道她的笑里蕴含的喜悦,却在那一刻忘记了这笑背后的心酸。她笑着迎过我们,笑的那样灿烂——灿烂得甚至让我一时间忘掉了她等了整整一个晚上,等了整整两年。奶奶走来,递过还是滚烫的已经剥好皮的鸡蛋。在她包含笑意的眼里,我看到我狼吞虎咽吃着鸡蛋的模样和她深深地欣慰。她站在我身边,叫我慢些吃,屋里还有别的东西。然后转身,臃肿的身体因为喜悦而一抖一抖的,手里拿着用了几十年的旧钥匙,摸上门锁,眯着眼睛瞧了许久,才把钥匙插进孔中,吱吱呀呀地拉开大门。屋里灯已经开着了,满满一桌的食物摆在桌上,用保鲜膜封好,又盖着桌罩。奶奶站在我们旁边,一直笑着。

“愣什么呢?”父亲喊我。我回过神来,眼里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都是泪了。“你看看你,困成这样了还不快点去睡觉,都有眼泪了。”

篇12:记忆中的味儿作文1000字

数字化,麻木了人们的感官。记得前些年,还能在广播中听到播音员连线四方市民,倾听来自各个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的百姓真切的感情倾露。后来,这种繁琐的操作被投票取代。直至今天,在各大综艺节目的现场,观众所能目睹的就仅有嘉宾身后屏幕上一串巨大的数字在不断跳动着……仿佛这区区几划单薄的数额就足以承载观众的满腔情縤。过去读《小王子》一书,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当我兴致盎然地给大人们描述一套温馨的法式别墅时,还不及开始赞扬它后花园中恣意盛开的玫瑰花,大人们已将这美好的意象草率地等价于几百万法郎的市场价值。”这里的“大人们”指的是那些冷漠人情的人群,数字化的产物。一个不懂得放下脚步去欣赏道边玫瑰的人,又与一个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我不由自问:倘若人机大战拉开帷幕,人们该拿什么来迎敌?是热情,是爱。作为我国围棋界一把手柯洁,他16岁赢得第一枚世界冠军的事迹脍炙人口。今年,他勇敢挑战AlphaGo,虽以失败告终,但也给人类带来诸多启示。他坦言:对弈时,我落下的每一颗棋子,都凝聚着过去20xx年里对此的不懈追求与热忱,人工智能却没有;倘若我最终得以战胜对手,我会旁若无人地开怀大笑,人工智能却不会;20xx年后,AlphaGo更新了一代又一代,而我依旧是从前那个痴迷围棋的小子,笑着出战。可见,在有形技术上,人们或许会被超越,但热情、乐趣乃至一种思考背后人性的光辉,是机器人难以取代的,是人类永恒的武器。

有分量的思考,才更会被珍视。如今,微信取代了电话沟通,e-mail接班纸质书信,让许多感情迷失在快捷的“发送”键下。当我收到一封邮件,我发现已很难从计算机屏幕上刻板的字体中臆断出发件人的心情。在键盘的敲击声中,人们思考的时间被挤压,总是条件反射地输入违心的支言片语。当接受信件成为一项程序化的公事时,我已很难回忆起第一次收到一封折皱纸质书信时内心泉涌的温暖。

篇13:记忆中的辛与辣作文1000字

昨天晚上我们家做了拍黄瓜。这道菜的灵魂呢,就是那些被拍成碎末的大蒜。它们分布在黄瓜中,散发着独特的辛香。蒜这种东西,可以说是彼之砒霜,吾之蜜糖。好在我们一家人都能接受这个味道,爸爸吃了一口拍黄瓜,忍不住地嫌弃这个蒜“不够辣,不带劲,不如自己家种的好吃”。

我的老家兰陵因为盛产大蒜而闻名。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田野里望去都是整片整片翠绿的蒜苗。蒜,陪伴我度过了整个童年。我们家种的蒜又大又好,辣劲十足,也难怪爸爸来临沂市里后还经常念叨。

每年五一,我们全家都要回老家帮忙抽蒜薹。那蒜薹绿油油的,又细又长,又嫩又脆,令人爱不释手。劳作后的我们就坐在地头上,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煎饼和炒好的咸菜,卷上刚抽出的蒜薹,大嚼起来,那感觉就是一个字:爽!蒜薹收过不久,地里的大蒜就长成了,它们被拔出来,扎成一捆一捆放在家门前,等着时间的洗礼来赋予它们新的活力。

亲朋好友送礼,整头的蒜就可以;但如果作为商品出售,还是白净的蒜瓣更得人心。所以不管有多辛苦,奶奶都会把自己家的蒜剥好再去卖掉,这样价钱就可以高一些。奶奶的眼睛本来就不太好,但为了省电费,她只开着一盏昏暗的灯,自己蹲在屋里,一点点地剥着蒜。蒜的辛辣冲劲不可避免,不一会儿奶奶的眼睛上就蒙上一层水雾。我看着十分心疼,几次提出要来帮忙,都被奶奶毫不犹豫地驳回了。奶奶总说我是要上大学的人,不能来干这些粗活,固执得让人无奈。眼看时间不早了,睡觉前我嘱咐奶奶早点休息,她答应得也十分干脆,但当我半夜醒来时,发现屋里那盏灯,依然在亮着。

处理过自家的蒜还不算完,为了多赚些钱,奶奶会去帮助别人剪蒜。那刀是真的锋利啊,只是不小心轻轻一划,我的手上就多了一道血口子。唉!明明说好要来帮忙,最后却负伤而归。日头正盛,奶奶把她的草帽扣到了我的头上,自己却毫无遮拦地暴露在阳光下,任由额上的汗水随着手中的蒜头一起落下,这捆蒜剪完马上换下一捆,周而复始,仿佛不知道热,也不知道累……

现在老家里好多地都流转了,我家的新房子也早已盖好,但奶奶的驼背却越来越严重了。别人都在劝奶奶别那么累了,我也劝,但奶奶依然想着她的地,她还给自己定了个目标,等我上大学时要攒够3000元钱,到时候一起给我做学费。这些钱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人,却是一个要准备很久的大工程。我们谁都没有把奶奶这个目标当作一个笑谈,因为这是奶奶最质朴的心意。

上一篇:高效课堂八讲下一篇: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