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北中心小学“廉风校园”建设保障制度

2024-04-11

瓯北中心小学“廉风校园”建设保障制度(通用6篇)

篇1:瓯北中心小学“廉风校园”建设保障制度

瓯北中心小学“廉风校园”建设保障制度

本制度旨在为学校廉风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经费、人员、阵地、机制等保障作出明确规定,使廉政风校园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卓有成效,形成“崇尚廉洁,以廉为荣”的校园风气。

1、经费。廉风校园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学校财务开支计划,做到应支尽支,及时、优先划拨。学校应努力扩大廉风校园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加强对廉风校园建设的投入,保证正常活动的经费,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人员。廉风校园建设工作由校党支部统一领导和部署,廉风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分工、协调,每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是廉风校园的责任人,全校师生是廉风校园建设的主体。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应充分发挥对廉风校园建设的监督作用。

3、阵地。廉风校园建设宣传可利用学校宣传橱窗、黑板报、广播站、网站、楼梯走廊等进行;学校行政例会、各部门会议、教师会,甚至课堂教学过程,都可用来作为廉政建设的阵地。

4、机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形成廉风校园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重要内容列入考核指标;对为廉政文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监督指导,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推动全校廉风校园建设跨上新台阶。

瓯北中心小学

2011年8月

篇2:瓯北中心小学“廉风校园”建设保障制度

美雅少年

——瓯北中心小学创建“美丽校园”工作进度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永嘉县教育局关于印发中小学“美丽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永教发〔2015〕190号)和《永嘉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县中小学“美丽校园”创建“十佳系列”评选活动的通知》(永教发〔2015〕190号)的文件精神,我校组织了相关人员,以改善校园环境为,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创品牌、促均衡、提质量、树形象”为工作重点,以全面实现“四化·三特”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校园环境、课程建设、课程评价、学生行为、教师发展等方面情况报告如下:

我校创办于1952年,60多年的开拓发展,铸就了一所管理上轨道、办学有特色、品牌显端倪的永嘉县传统名校。目前,学校有龙桥、新桥两个校区,61个教学班,学生数2882人,在职教职员工142人。其中研究生2人,本科学历100人,合格率100%。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7人,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96人,占全体教师的73%。县级以上骨干教师80人,占全体教师的55%。学校占地面积22454平方米,建筑面积17717平方米,内设200米环形塑胶跑道;教学楼、综合楼等设计新型,布局合理,富有现代气息;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室等50个功能室,设备齐全;校园信息化程度高,无线网络覆盖全校;校园环境优美,绿草如茵,花坛、假山、喷泉点缀其间,是永嘉县花园式学校。

一、美在校园——学校形象大改观

(一)基建投入显美丽

过去的一年,我们定为“打造美丽中心,培育美雅少年”新五年发展规划的建设年,学校大手笔投入,龙桥校区装修了爱国会堂,大队部,科技馆,党员活动室,临时停车场;新桥校区装修了雅悦报告厅,大队部,机器人实验室,音乐室,临时操场;对原教学楼教室、及校园围墙进行油漆翻新,使用了近十年的校园更加靓丽。同时,配置了心理室、卫生室设备,添置了二个校区体育器材、鼓号队设备,教师办公电脑配齐每人一台、各功能室空调及科技馆等设备。下学期,又投入150万元创建了浙江省标准化学校,设计了美雅橱窗,学校形象大为改观。

(二)校园创建促美丽

1.省标准化。上半年,我校立足《打造美丽中心 培育美雅少年》的新五年发展规划,制定了新五年的发展路线图,全力打造现代“四化〃三特”升级版,暨学校管理集团化,办学条件数字化,教师队伍卓越化,学生素质美雅化;学校有特色,班级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新办学目标,树“美雅立人 幸福人生,创建美雅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实现“ 雅洁的校园环境、雅静的校园文化、雅致的学校管理、文雅的德育活动、典雅的课堂教学、高雅的艺术教育”的美雅中心办学愿景。评估组专家通过听取学校自评报告、实地查看校园校貌、检查各功能教室使用情况等,了解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感受校园文化,对照三十四项基准标准仔细核对,深入了解标准化学校创建给我校带来的变化。专家组领导一致肯定了我校创省标准化学校所做的工作,并通过了省标准化学校的验收。2.书香校园。今年,我校全力营造书香满园的校园环境,新桥校区正在改造图书阅览室、图书长廊、流动图书角、台阶文化(名人名言、读书名言、艺术名言等)、走廊文化(印象中心、印象永嘉、印象中国、印象世界等文化设计)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书香,让每一个孩子随手能拿到书,随时有书读,让他们每天在这样的阅读中生活。教室里设置“读书角”,班级墙壁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图书室,配备专职的图书管理员,负责教师和学生的图书借阅工作和图书推荐工作。学校网站、教师个人博客都展示了网络化的书香空间。

3.书法特色校。春风拂面,翰墨飘香,徜徉于瓯北中心小学的校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耳目一新,那是一幅幅装帧精美校园书法牌,去年,我校创建了书法特色校,古朴的墙纸,整齐的桌椅、方整的宣纸、文雅的作品„„组成了一个宁静、优雅的书法训练教室;师生的书法作品,中华书法简介、文房四宝简介、帝王书法作品鉴赏、历代书法家简介及趣事组成了一条文雅的书法走廊文化;班级书法栏;校园网书法专刊都在向孩子们讲述着“汉字的来历”、“造字的原理”、“汉字的笔顺”„„也正是这些或喷绘的写真,或校园围墙上的一笔一画,蕴意深邃的那一撇一捺,不仅弘扬光辉烂漫的传统文化精髓,还美化了校园环境,净化孩子心灵。

4.美术标准室。去年,我校创建了温州市美术标准室。我校现有美术专业教室4个,美术教具丰富,设备齐全。这几年来,我校每年用于设备的添置费用就达3万多元。学校美术室里外分布着各种大小橱窗,里面布满学生的美术作品和各种艺术实物的照片,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楼梯转弯处张贴着学生的获奖作品,天井、花坛里花草树木相互映衬,显得自然和谐。

二、美在课程——课程建设大变革

1.亮化社团活动。今年,我们把程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推手,年初即推出了“列入课程、走班上课,特长排课,自主选课”的七彩社团,目前开出了文学、艺术、科技、体育、非遗等69个项目,社团逐渐成了孩子们的校园节日,成为中心老师发挥一技之长的舞台;人人进社团,个个有特长成为中心少年的新常态。

2.优化德育课程。今年我们推出了“5+×”的儿童阅读课程,即每个年级段学校提供每人5本课外书,另外学生自己交换×本,让书成为孩子的精神食粮。优化了铃声课程,目前有课前铃声、放学铃声、午间铃声、大课间铃声、安全回家铃声、清校提醒铃声等。同时,根据孩子们的爱好,结合生活时尚,不仅开发了《瓯北中心小学校本韵律操》和跑操大大课间课程,还在短短的两周内完成了“小苹果”的开发和推广。

3.深化“十大课程”。我校立足校情实际,规划整合课程,建构完善课程体系,特别是拓展型课程中,重拳打造“十大校本课程”。

①“书法特色”课程。坚持以“写工工整整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理念,注重书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书法特色校为载体,积极探索书法教育的新模式,努力营造学生爱书法、学书法的氛围,试行一年一度的书法节,打造翰墨书香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书法艺术修养,传承中华艺术瑰宝,推动了学校的特色发展、整体发展。

②“5+X”阅读课程。最近网传的2015教育部高考重大改革,取消加分,语文独霸天下,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习惯将成为影响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推动儿童阅读,提升语文素养,去年,学校赴杭州采购3600册图书,供年级段班际间师生共读交换阅读;即推行“5+X”模式推广儿童阅读,学校每学年买5本书必读书目,学生自买X本自选书目推动儿童阅读,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认识世界、了解自我、养成终身好阅读的习惯。

③叮叮当合唱课程。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童声,其中最动人的是童声合唱。学校叮叮当合唱团成立多年,悉心指导,初见成效,日渐特色,现逐步打磨升级为校本合唱课程。

④民乐二胡课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学校2013年引进二胡研究生音乐教师,去年已着手规划二胡校本课程,试行一年,条件成熟,渐入佳境,有待继续探索做强做长,使之纳入“人无我有”的特色校本课程,传承民族瑰宝,弘扬中华文明。

⑤鼓号队课程。鼓号队是少先队礼仪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少先队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对外形象,它是少先队检阅式、主题队会式、各种仪式及重大活动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我校鼓号队去年组训,一年出成绩。去年,获温州市展演一等奖,拟进一步优化升级为少先队校本课程。

⑥科技课程。科技引领生活,学校以机器人实验室、科技馆为阵地开出机器人实验、航模等社团,让孩子了解了当今科技前沿,培养学生们学习科学技术兴趣。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感受科技来自生活,科技服务生活。科学组每月至少带学生进馆,开出一节科技校本课程。

⑦综合实践课程。将龙桥校区生态园列入建设,逐步开辟适合学生动手实践的课程乐园,如四季常青植物种植园、活灵活现生物园,可按课程安排设计或年段需求设计生态园。

⑧阳光体育大课间课程。中国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滑,整体堪忧,国家已破土高考中考制度改革改变体育观念;学校去年成功创建温州市标准体育功能室,配齐体育器材。目前,学校是温州市业余田径训练基地,永嘉县少年阳光体育“十佳”田径社团,永嘉县优秀篮球社团;体育组打磨出特色体育大课间课程,开发出特色校本韵律操,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⑨推出我和祖国一起律动的“新闻1+1”课程。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作为一个有担当的社会公民,不仅要潜心读书,还要会关注时事,关心生活,关爱生命。“新闻1+1”课程框架,第一个“1”是从报纸、电视、手机、微信等媒体中选取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第二个“1”从儿童的视角,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呈现最质朴的评价评论。这不仅培养孩子的胆量,还培养孩子的洞察力、辨析力以及语言交流表达能力,让我们培养的孩子从自然人更快走向社会人。

⑩推出“中心讲坛”课程。“中心讲坛”旨在“用思想的力量引领成长”,以讲座形式传播中心故事;听精彩讲座点赞成人靠信仰,感受成才靠学习,借鉴成功靠奋斗;讲坛时间定于中午12:30—1:30,定时不定期;凡中心学生、教师、家长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历史、文学阅读、才艺成长、管理经验等方面的研究心得、阅读感悟、人物传记、个人展演,成功案例等,通过自主申报、学校审核、发布信息、印送门票来组织分享,培育有故事的中心人。

三、美在评价——评价改革大调整

(1)本学期,我们将全面实施《瓯北中心小学2015版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该文本分两部分考核奖励性绩效工资,前四项“考勤、工作量、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决定着最终排名,体现“干好干坏不一样“;其他项目与日常工资密切挂钩,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的绩效原则。并在实施过程中继续完善修订,让考核办法进一步公正性、科学性、激励性,杆杠性,公平性,过程性。从而使绩效考核体现劳动价值,激发教师们工作积极性的动力。

(2)质量评价新体系。去年,我校已经实施了《瓯北中心小学教学质量新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更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采用平时学习情况,期末笔试、口试、奖励等几个方面,结合教师家长的评价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模块乐考试点,更是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支持和肯定。这学期,低年级将要进一步完善模块乐考项目和评价方式并总结完善推广。高年级的教学质量评价努力做到①平时与期末相结合;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③教师、学生、家长相结合。④口试与笔试相结合。⑤分数评价与评语评价相结合。对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可采用分数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素质、品德、审美素质等用评语评价。

(3)“美雅卡”星卡评价体系。根据一年来的星级评价,逐步完善《瓯北中心小学星卡奖励方案》,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等方式,使得人人有机会获卡,时时有机会获卡,处处有机会获卡。在班级卡的发放上,尽量做到年段、班级、个人之间的相对均衡,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形成层层递进的激励机制。另外,美雅卡的后续激励作用,还需进一步思考。

四、美在学生——学生活动大体验

(一)抓好少先队活动,突出主题,注重创新

1.坚持升国旗制度,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值周班按照每周的主题确定讲话稿进行国旗下演讲。有针对性地对少先队员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纪律教育、法制安全教育、诚信教育及关爱他人的教育。国旗下的讲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渗透爱国教育。

2.开展主题队会,拓展思想教育。主题队会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各中队辅导员能够针对学校大队部的要求,利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题材,精心设计主题队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文明习惯,热爱祖国等方面的教育。大队部组织的专题大队活动,不但丰富了队员们的校园生活,更使广大队员在活动中愉悦身心、受到教育、得到进步。

3.加强少先队干部的培养。(1)举行了新一届的中队干部、社团干部换届竞选活动,定期召开中队委员、社团干部会议,让他们在各方面都起到带头作用,坚持在队员中贯彻执行《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风气,用科学的考核制度评价队干部的工作,并能自主地管理少先队的各项事务。(2)大队委干部坚持日常管理抽查活动。日常管理是学校少先队工作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安定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障,也是组织和开展少先队活动的必要前提。

4.加强中队阵地建设。(1)坚持规范教室布置。开学初,大队部组织开展了班容班貌评比活动,各中队对教室里的中队角、图书角、卫生角、学习园地、卫生角等进行了精心的布置,较好地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育人氛围。(2)坚持“主题班刊评比”制度。主题班刊主题和学校德育活动安排主题和大队活动主题一致,本学期主题班刊要求内容丰富新颖、突出主题、每期必须形式要多样灵活、版面要美观大方,栏目设计各班要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二)以节日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大、中队主题活动

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利用学雷锋活动、清明节、劳动节、母亲节、儿童节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丰富队员生活,增加队员体验生活的机会,对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敬师长等教育。

三月份:“学习雷锋精神、争做文明之星”活动:3月5日左右,利用国旗下讲话,围绕“学习雷锋精神、争做文明之星”这个主题,生动有趣地为队员们讲述了雷锋故事,通过读一本雷锋同志事迹的书,讲雷锋故事、做一件好事、写一篇学雷锋精神征文、开展一次主题班会等,让同学们走进雷锋那伟大的精神世界,真正懂得“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四月份:清明节,一个缅怀先烈的节日。我校开展了“讲革命故事,学革命精神”主题队活动。在节日前夕,大队部就对队员们进行了文明扫墓的安全教育。班队活动课上,各中队又以“讲革命故事,学革命精神”为主题宣讲革命故事,队员们都被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决心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好好学习,立志长大后报效祖国。通过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引导队员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促进了我校精神文明建设。

五月份:母亲节,我校开展了“感恩父母,回报亲人”主题活动,同学们通过“一张贺卡、一句祝福、一件小事”来表达对父母的生养之恩,并在家中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减轻妈妈的负担。各中队开展主题队会,通过队会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六月份:儿童节,教室里,各班组织的班级美食分享会热闹非凡,如:亲子包粽子比赛、班级大吃会、猜谜语、玩游戏、集体生日会„„孩子们沉浸在快乐、幸福的“六一”美食活动中,真可谓是饕餮盛宴!操场上,由3—6年级学生参加的美食义卖活动,更将本次庆祝活动推向高潮:有卖水果羹、水果拼盘、各类糕点、炸薯条、披萨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美食在来宾的欢歌笑语声中蔓延着。义卖场地的亮点不仅仅只是诱人的食物,还有抽奖的活动,同学们在沉浸美食的过程中还能获得意外的惊喜,诞生数名幸运儿,将现场气氛一次次地燃烧,嗨爆校园!

九月份:建队节,我校启动了大队委竞选活动,于建队节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大队委干部。以建队节为契机对新一届大队委干部进行了队史教育和上岗培训。同时,我校以建队节为契机,举行了“红领巾你是我的骄傲暨新队员入队仪式”。我校450多名新队员在入队前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队前教育,在全体大队委干部、辅导员的帮助下,新队员们掌握了少先队知识,学会了系标准红领巾,敬标准队礼,唱好队歌。并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组织,为少先队组织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教师节,201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1个教师节。大队部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亲力亲为的体验活动,在教师节“五个一”活动中,让学生了解了教师工作的辛苦,感受到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感谢老师的辛勤工作,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同时也让老师们感受到职业的光荣和幸福。

(三)大力开展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学生社团活动

每学期我校以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学生社团等为载体,全面提升了素质教育:

1.艺术节:开展了十五届校园艺术节暨艺术达人评比活动。通过校园艺术节评比活动,瓯北中心小学大队为队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实践平台,促进了队员对艺术表现力、创造力、鉴赏力和审美能力的掌握。艺术节活动共有绘画、书法、篆刻、摄影、剪纸、设计、声乐、舞蹈、器乐、演讲等十个项目。本学期在上级部门组织的的艺术节活动屡获佳绩,获奖达200多人次。

2.科技节:开展了十六届校园科技节暨科技达人评比活动。通过校园科技节评比活动,瓯北中心小学大队培养了队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队员们的科学文化素养,营造了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勇于实践的浓厚校园科学氛围,拓展了队员的特长,丰富了队员的课余生活,推动了我校科技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科技节开展了7个竞赛类项目的评比和5个学术类项目的评比。我校在各个班级精心组织、评选的基础上评选出了800多名优秀选手予以公布表彰,并推荐、培训优秀选手参加了上级部门组织的科技节评比活动,在学区、县组织的科技节评比中,获得一、二、三等奖达94人次。

3.读书节:开展了五届校园读书节暨文学达人评比活动。通过校园读书节评比活动,加强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丰富了队员的校园文化生活,激发了队员们对读书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了队员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节开展了漂书超市、汉子书写、阅读考级、系列征文、书香班级、讲故事、演讲、手抄报等活动。在上级部门组织的的读书节活动中屡获佳绩,其中胡珏琪同学在县主持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本学期初积极组织开展了读书节评比、推荐工作。根据县读书节要求开展了系列征文活动,如“暑期读好书”、“书香伴我行”、“乘着梦想的翅膀”等,在各级部门组织的征文活动中,我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校于10月份组织开展“铭记历史,圆梦中华”演讲比赛,通过比赛选拔出了一批在演讲方面有着突出才能的优秀选手,经学校推荐参加了上级的比赛。

五、美在教师——教师素养大提升

立足本校,开拓创新,继续围绕课程改革、改进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重点,加强质量监控和管理;认真履行“研究、指导、服务、管理”四项职能,提高瓯北中心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和谐发展。

1.健全校本教研制度。进一步健全教研组、备课组建设,调整部分组长人选。同时,制订实施《瓯北中心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健全《教师教育教学成果考核办法》《教研组考核办法》。调整部分教研组长。组织教研组、学习县教育局教研室、学区教研工作计划,明确本学期学校教研组工作目标、任务,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校本教研培训活动。

2.抓好教师专业培训。教研组长认真组织组内成员开展教研、集体备课等活动,学校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教学教研活动,搭建各类教师成长成功的平台。本学期外派老师参加专业培训:(1)参加市、县各级、学区级等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科研活动30余场,参加人次100余人次,经费支出经费支出占公用经费10%以上;(2)学校承办县级、市级各学科教研活动3场,教师参与活动150余人次,收到良好效果。(3)骨干培训。在坚持全员培训的同时,我校还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学习,王和丹,郑伟等参加县名师工作室赴上海培训班学习,廖蓓蓓参加县数学高端班学习。(4)大力倡导课程改革,以导学案为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在三年级段尝试铺开,去年10月29日,我校教务处联合教研处,以三年级语数英科为主的一行28人被派往浙江省安吉县递铺小学为期二天的观摩学习。在二天的时间每位老师各听了各自学科4节公开课,2个讲座,感受了递铺小学课改带来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短短的二天时间让我们受益匪浅。(5)校本培训。近一学期来,我校以先进教师经验交流会、专题讲座、观看网络视频、手机在线阅读、网络在线阅读为形式,组织了“微信的使用”、“林格的教育信念”、“肖川的教育理想”、“使用教学案例进行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等主题培训。邀请了特级教师方斐卿老师作《用课文教作文》的专题讲座。(6)平台培训。本教师在平台上自主选课达9486学时,其中参加90学时以上的集中培训的教师达49人。

3.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学期初,每个教研组制定学年校本培训计划,以备课组为单位,以校本培训博客为展示平台开展活动。(1)专业精神培训:1.学校组织教师每人每年至少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体会或心得,各教研组完成达99%。(2)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每学期至少组织3次各学科集体备课活动;教师每年在学校开公开课不少于1次,本学期共开出校级公开课135节。每学期听评课:教师不少于10节;新教师不少于20节;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研处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不少于15节。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评价研究活动。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教学技能培训或展示活动。(3)校本博客积极上传:各备课组本学期合计上传校本培训博客170余篇,大大活跃了校本教研培训气氛。(4)继续深化磨课活动,为深化新课程改革,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校按照“抓规范创特色,抓内涵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特开展磨课活动,积极打造高效课堂。

4.“携手共进”结对活动。10月14日下午,瓯北中心小学与振兴学校在振兴学校操场上举行“美丽相约,携手共进”的结对签约仪式。参加活动的有教育局翁志奔副局长,教育局金桥科长,瓯北中心小学徐永新校长,振兴学校杨凯衡校长,两校的中层领导及振兴学校全体师生。本次活动有捐书活动、教师结对、学生结对、校长讲座等四个项目的活动,此次瓯北中心小学和振兴学校缔结为发展共同体,是永嘉县民办教育改革新出台的一大举措,旨在通过公、民办“1+1”结对帮扶,达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进永嘉教育和谐均衡发展;希望在结对内容,结对形式,结对载体等方面要有创新突破,要出新成果,出新效益。

六、美在中心——教工之家和谐

学校工会配合学校,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提高教职工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引导广大教职工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全面促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和全面提升教职工业务素质,确保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1.校务公开,塑造阳光之家。(1)学校工会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每年成功召开了瓯北中心教代会,并进行了工会组织换届选举。通过教代会的筹备、召开,议案的收集、落实、反馈,民主评议干部等工作都培养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2)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讨论。凡是涉及教职工升职、晋级、考核、奖惩、评选等有关方案的讨论制订,如《瓯北中心综合实践暨审计社团活动实施方案》《瓯北中心关于发放艺术节系列集体项目及个体项目补贴的讨论稿》等,工会都有代表参与组织实施和公布评选结果的全过程。凡是学校大批购物的招、投标工作,合同的签订等等,如龙桥校区校门口的宣传窗、新桥校区的临时操场等都按正常渠道进行。(3)校务公开形成制度,初见成效。在校务公开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继续推进阳光政务工作,凡与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大事,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召开各种会议、下发各类文件等形式向广大教职工公布,并在校园网和校务公开专栏上通报相关信息。如师德、绩效、各类先进、食堂收支、慈善一日捐等。在今年的市级校务公开检查中深受各级领导的好评。

2.真情传递,营造温暖之家。一年来,学校工会始终把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工会的基本职责,通过为广大教职工办实事,送温暖,关心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等工作,营造了校园温暖的环境。看望生病住院的教职工,对直系亲属去世的教职工上门慰问等已成为工会常规工作;5月份组织全校在岗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并慰问离退休老教师、特困户等。

3.文体活动,再造活力校园。为了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学校工会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有意义活动,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努力建设活力校园。为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让全体女教职员工在繁忙的工作中放松心情,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我校组织全体女教职工举行跳长绳团体比赛,评出一等奖2组,二等奖4组,三等奖7组,发放一定的奖品,增添了节日气氛。3月10日的晨会上,隆重举行了全体教师慈善一日捐活动,在《爱的奉献》的旋律中,每位教师慷慨解囊,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此次活动共募得善款26500元,用真诚和热情续写“慈善”这一古老话题的新篇章,让涓涓之流汇成希望的江河,让众人之力撑起一片爱的蓝天,被评为慈善一日捐先进单位。

在这个美丽的秋天里,有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用激情谱写崭新的今天,用心灵描绘灿烂的明天。我们全校师生定能行进在美丽的教育路上,为了心中那美丽梦想,为了培育中心那美雅少年„„

永嘉县瓯北中心小学

篇3:瓯北中心小学“廉风校园”建设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与财政危机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 社会保障各项目最低标准提高, 开支不断扩大。以医疗保障为例, 医疗手段的现代化使美国的医疗费用迅速上升。美国的医疗费用因此不断上涨, 其总支出、占GNP比重和人均费用增幅都比较大。 (见表1)

1940-1979年40年间, 老年残疾和医疗保障占整个社会保障项目的52.52%。居于第二位的是政府雇员的退休金, 1979年占全部社会福利费用的14.84%;抚养未成年人子女家庭的费用1970年仅480万美元, 1979年则猛增至1100万美元。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开支也由于不同原因而增大。二战和朝鲜战争的发生, 使退伍军人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增多。战后不到1年的时间, 美国的武装部队人数便从1200万减至300万人, 到1950年更不满100万人。退伍军人数量的大大增加, 造成退伍军人社会保障支出的上升。人口老龄化则导致了老年福利保障开支的增加。

社会保障项目的增多和各项开支的增大致使美国社会保障总开支持续增加。美国总统经济报告提供的1929-1980年美国个人收入及其转移支付的福利收入情况数据表明:自1940-1979年的40年间, 用于主要社会保障项目的受惠费用, 由310万美元增至2410万美元, 增涨了66.59倍。尽管自尼克松以来的历届美国总统均采取收缩性的社会保障政策, 提高了受益者的审核标准, 但由于积重难返, 社会保障的开支仍然持续扩大, 从1972年财政年度占DNP的16.6%增至1992财政年度的20.5%。

社会保障开支的增加, 使政府的财政负担日趋沉重, 引发且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危机。美国政府早在1975年便出现15亿美元的社会保障赤字, 1982年达122亿美元。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50年代仅0.2%, 70年代最高时达3.6%, 80年代上升到5.3%, 政府为削减社会保障开支而对社会保障政策大刀阔斧的改革往往受到在野党的攻击, 保守势力和民众也对此持反对态度, 最终只能作适度的调整, 政府一直面临严峻的财政危机的困扰。

二、社会保障与工作伦理

失业保障的援助目的在于缓解劳动者因失业而引发的贫困问题, 使其有时间重新就业。但是, 一旦找到工作, 他们便会失去领取失业保障津贴的资格。社会保障领取者并非因懒惰而不愿再就业。一项对领取者的调查表明, 他们大多数都有工作的愿望, 但同时有65%的人承认并不积极地寻找工作。这是因为大多数社会保障领取者特别是长期领取者往往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 他们能够找到的工作的工资收入一般较低, 而且他们会因就业失去失业保障津贴。这笔津贴有时与他们的工资一样多, 甚至高于其工资。在对洛杉矶瓦兹骚乱的调查报告中, 专家就指出1965年最低工资的工作约220美元, 其中不包括与工作资有关的费用 (如服装和交通费) 。而这一地区, 平均每个福利家庭每月可领取177至238美元的津贴, 而且他们不必花费与工作有关的费用。失业者选择社会保障津贴而非工作, 正是基于理性的经济选择。他们不必辛苦地工作就能够领取比实际工资收入可能还高些的社会保障津贴, 大多数有工作意愿的失业者不得不权衡得失, 选择社会保障。

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计划 (以下简称AFDC) 对拥有未成年子女家庭的父母的工作刺激也是负面的。1981年里根政府对AFDC改革后, 48个州中未就业父母和就业父母可支配美元的差距, 12个州为负值, 24个州在50美元以内, 全国平均仅为26美元。12AFDC使未就业父母与就业父母的收入相差无几, 贫困家庭甚至在父母工作后反而比领取津贴时生活水平低, 父母宁愿领取津贴而放弃工作是必然的选择。单身母亲因领取社会保障津贴可不必工作, 许多单身男青年作为单亲母亲的男朋友“间接地享受了单身母亲的AFDC的福利津贴”。13AFDC对这些单身男青年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间接的不利影响。

父母对工作的消极态度及对社会保障的津贴的依赖影响了子女的工作伦理。当一个孩子看到他的家长不用工作就可领取一张福利支票时, 他就不能理解在这个社会里, 至少有一个家长需要一大早起床, 每星期工作5天。依靠社会保障家庭的子女在父母的示范作用下往往形成消极的工作态度, 对社会保障有较强的依赖感。这些家庭虽可依靠社会保障津贴维持生计, 但通常比较贫困。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不高, 劳动技能较低, 他们能从事的工作的收入也不高。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 他们常常继续选择社会保障。这些家庭的子女难以摆脱其工作伦理和社会现实作用下时代依赖社会保障的命运。

三、社会保障与家庭问题

社会保障本是维护已破裂家庭稳定性的补救措施, 令单亲家庭的成员有一定的生活来源。始料未及的是, 它却对美国的家庭结构产生了破坏作用。

第一, 单亲家庭面临贫困问题。单身母亲往往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 而未婚母亲多数连高中都未上完, 她们多数只能从事护士助手、理发师、美容师、户外幼儿保育员和橱窗装饰工等低报酬的工作。而有些单身母亲不愿寻找工作, 完全依靠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津贴的数量毕竟有限, 而且个别州较其他州低许多, 单亲家庭容易陷入贫困。1949年, 单亲家庭贫困儿童比例是总人口贫困儿童比例的2倍, 到1979年, 单亲家庭贫困儿童比例是总人口贫困儿童比例的3.5倍。1988年, 有成年男子的家庭的平均收入为7640美元你, 而没有成年男子家庭的平均收入仅为2397美元。可见, 单身母亲家庭的儿童贫困问题则更为严重。

第二, 子女心理问题。父母在子女性格形成过程中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而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只能接触双亲中的一方, 子女性格行程中另一方的示范作用无法实现, 子女的性格与心理发展往往不健全。双亲中缺少一个 (几乎总是父亲) 所造成的心理后果包括青年自杀率高于平常水平, 智力低、精神病、暴力和吸毒高于平均率, 没有父亲做榜样共同实施纪律的典范, 造成自尊心低、暴力、易怒和通过加入许多没有父亲的男孩同伙结成同龄的一帮。单亲家庭子女从事犯罪活动的可能性增大, 许多女孩子又称为未婚母亲。

第三, 子女教育问题。子女的教育需要权威性的管教、固定的时间安排和充裕的接触时间, 单亲家庭往往难以满足这些条件。单亲家庭的家长因工作压力缺少辅导、教育孩子的时间与精力。尤其是未婚母亲, 她们自己通常还未完成高中学业, 对子女学习的辅导员力不从心。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校长协会和发展教育活动研究所对14493名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 家庭结构对教育成绩产生的重大影响超出收入水平的影响, 低收入双亲家庭的女生的考试成绩高于高收入单亲家庭的男生。成绩排在末位的是低收入单亲家庭的男生。可见, 这一影响在男生身上尤为严重。

四、社会保障与老年问题

二战以来, 未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战争对人生命的威胁减小。寿命的延长使老年人退休后领取退休金和社会保障津贴的时间增长。在20世纪30年代, 达到65岁的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的平均时间分别为男子11.9年, 女子13.4年。到了90年代, 男子为15年, 女子则为18.8年。老年人享受退休金等社会保障时间的延长和老年社会保障各项目开支的扩大使本已捉襟见肘的美国政府财政变得雪上加霜。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老年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高, 此类疾病的鲜明特点是疗程长、技术要求高、疗效低和费用昂贵。仅老年医疗保障一项开支就因此增大。美国社会保障资金主要采取“现收现付”的形式, 用青年工作者与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障金和税款支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费用。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纳税人相对减少, 而受惠者相对增加。在1995年, 8个多在业职工负担一个社会保险受益者, 80年代末已降到33个在业职工支持一个受益者。持续上涨的财政开支和纳税人数的相对减少, 使政府被迫提高税率以确保足够的社会保障资金, 此举加重了青年工作者的经济负担。

篇4:瓯北中心小学“廉风校园”建设保障制度

一、求真务实,坚持重大工程同步预防的三项原则

在开展重大工程的专项预防过程中,能不能准确把握当前反腐倡廉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确立了三项基本原则。

1.领导重视,全力以赴。在开展“上海中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紧密结合检察预防职能,在加强同工程管理和建设部门协作配合的同时,明确工程建设创“双优”工作的重点,将廉洁教育、操作制度、防范措施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通过与工程项目管理和建设人员耐心、详尽的沟通,帮助企业设计重大单体工程项目创“双优”工作的方案,形成检企合力,为顺利开展预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撰写规程,规范操作。针对“上海中心”这一项目国内外社会关注度高、投资资金规模大、施工建设周期长、工程质量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参建队伍多、廉洁风险高等特点,需要与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领导认真研究重要岗位、关键人员的廉洁风险,排查岗位风险点,提出防范风险的预防措施,制定《重大工程廉洁建设大纲》、《重要岗位廉洁风险点排查一览表》以及《重要岗位廉洁风险防范方案》,形成“上海中心”项目管理操作手册,用制度管事、管人,对重要岗位风险易发时段、节点,廉洁风险预警处置机制以及风险管理策略确定了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并将具体预防措施落实到业主、监理、代理招标、参建各单位,进行广泛讨论消化,成为人人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3.双优目标,扎实推进。为防止预防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需要与“上海中心”经过认真了解和细致调查,明确同步预防的工作思路,即:立足检企协作,以资金管理和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业务合同与廉洁合同一起签,以招投标、材料采购、监理验收、重大资金管理、廉政资质证明等为关键环节,以对职务犯罪“零容忍”的态度以及“零职务犯罪案发率”的“双零、双优成效”为工作目标,采取求真务实的态度,以行贿档案查询提供廉洁证明把好廉洁准入关,以集体廉洁谈话签约、提醒告诫警示教育、召开参建各方廉政建设座谈会把好参建队伍廉洁准入关,因地制宜地有效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上监管的预防措施有效落实,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从而形成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的廉洁守纪氛围,把违纪违法的苗子性、倾向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突出重点,把握重大工程同步预防的三个方面

1.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在重大工程建设创“双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建立三级创“双优”活动预控网络,在工程管理部门,总包、参建单位、各施工队设置预防联系点,形成点面结合、一级对一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组织保障体系。在具体创“双优”工作落实过程中,创“双优”活动领导小组以联席会议为抓手,邀请项目公司、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负责人共同参与创“双优”活动,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传达阶段性的廉洁工作要求,交流预防工作经验,对下阶段的廉洁工作作出具体安排。结合检察职能,注重抓好阶段性工作协调和落实,协助各责任主体单位制定创“双优”活动计划,坚持“开展活动具有计划性,宣传教育注重实效性,深化内涵力求统一性,全面实施着力推广性”的原则,对发现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与形式,采取何种监督管理措施等,都通过会议纪要形式发文固定下来,便于以后操作执行检查。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回顾总结,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方案,“上海中心”的业主及参建单位积极地将创“双优”活动列为工程建设重点工作,充分发挥了全体参建单位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及组织协调作用,扎实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创“双优”工作,实践证明是有积极作用的。

2.加强干部队伍廉洁从业警示教育。主要是突出“三个化”。一是从清理“权力风险点”角度使廉政教育制度化。结合“上海中心”项目建设特点,配合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党委、纪委,规范廉洁教育的重点内容,結合检察机关所查办的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和规律,把开展重大工程党风廉政教育的内容归纳为廉洁自律篇、廉洁监督篇和规范操作篇三个部分,增强廉洁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突出教育的重点,讲实例、摆道理、研方法,增强全体建设人员拒腐防变的思想认识和意识。二是从防止“权力滥用”角度使警示教育常态化。首先,坚持从廉洁警示教育入手,共同研究分析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发挥检察机关在廉洁警示教育上的优势,结合查办重大工程建设领域案件的实际情况,剖析典型案例,增强预防教育的警示效果;其次,结合重大工程建设领域容易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环节,如招投标、设备采购、工程验收、资金支付等时间节点,及时开展针对性的防范教育,防患于未然;第三,检察机关预防干部经常赴建设工地,宣讲法律法规,法制图片巡展、发放廉洁书籍、“双优”工作警示标语上墙、播放廉洁教育片、制作廉政海报书籍,接受干部职工的法律咨询,使廉洁警示教育活动不留死角,贯穿于重大工程建设的始终,并做到善始善终。三是从确保权力阳光运行角度使廉洁文化教育多样化。定期深入工地辅导企业干部学习相关法律文件,编写廉政教育读本、案例警示录,举一反三,引以为戒;通过廉政宣传版面、旁听庭审、《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警示与预防》赠书仪式,筑牢企业干部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教育平台,了解当前刑事法律政策和预防措施,增强警示教育、制度、监督宣传工作的社会效应。

3.结合工程时间节点排摸重要岗位廉洁风险。“上海中心”工程项目建设从项目立项、规划审批、项目设计和施工招投标、项目发包和分包、土建施工,到工程装潢和安装、建筑材料和设备采购、项目预算和决算,以及资金支付和管理、项目竣工和验收等各个不同阶段,涉及的环节众多,对应的重要岗位、管理人员、建设施工单位和人员情况十分复杂,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廉政风险和安全风险。需要与“上海中心”领导充分认识权力腐败引发廉政风险的现实危害性,主动会同工程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通过排摸和清理工作中的“权力风险点”,构建起廉洁风险和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如完善权力制衡、权力管控机制,从而将廉政风险降到最低程度。针对权力的运行以及权限不足和权力行使不到位引发的权力缺位和乏力等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和要求,制定相关合规管理制度。同时,通过加强权力运行中的适时动态监控、流程管理,确保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置廉政风险偏差性问题,在可控范围内发现因管理不善或管理不到位引发的渎职行为。

三、结合实际,推行重大工程同步预防的三项机制

重大工程能不能取得“双优”工作实效,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工程管理人员和建设人员以及参建各方不想腐败、不敢腐败;另一方面要通过强化预防措施,从源头上堵塞各种漏洞,使之客观上不能腐败。

1.引入职务犯罪预测预警机制。把职务犯罪预测预警机制引入“上海中心”项目创“双优”活动中,对公司重要岗位、重点人员可能发生的职务犯罪趋势、类型、动向及时进行分析,通报情况,举一反三,吸取教训,以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着重加强对工程项目的过程监管,针对招投标、物资采购、工程变更、过程审计以及总分包等重要环节,普遍推行廉洁建设风险追究制和工程质量追究制等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同时,开展职务犯罪防控对策调研,围绕关键岗位职务犯罪风险点适时调整调研重点,加强对权力的界定、规范、制约和监督,确保保障服务工作不留廉洁“死角”。

2.构建创“双优”活动的保障机制。根据重大工程创“双优”活动规律,着重从责任制约、过程制约和权力制约方面构建廉洁保障机制。(1)责任制约机制。指导企业通过开展效能监察,完善考评内容,强化廉洁“问责制”。(2)程序制约机制。辅导企业在加强合同管理的同时,进一步确立“程序高于权力”的理念,加强对追加、变更合同的程序规定,使单位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监督。(3)权力制约机制。帮助企业突出经济运行中需要加强廉洁监管的重点,并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规范领导人员正确行使权力,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行。

3.加强对创“双优”活动的监管机制建设。“上海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开工建设以来,按照有关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防腐败体系的要求,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形成了相关的制度体系。现阶段在完善、增补的基础上应着力抓好制度设计、建设的执行力,特别是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确保廉洁保障机制落到实处。积极开展行贿档案查询工作,把好廉洁准入关,开展文明工地、优秀项目经理评比活动,适时组织廉洁法制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活动,为各项制度的执行、监督检查和进一步完善营造了良好的廉洁环境。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

篇5:瓯北中心小学“廉风校园”建设保障制度

——星眼管窥

近年来, 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党组的正确领导下, 青岛航标处党委一班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努力探索, 大胆创新, 求真务实, 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保证船舶安全航行中心工作, 深入持久地开展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通过“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主动服务, 优化环境”,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积累了一些经验。

打造青岛航标特色的文化建设

青岛航标处的主要做法就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抓好素质培养, 抓好文化建设, 抓好对外宣传。以人为本, 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 从而不断提高青岛航标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大力探索具有青岛航标特色的文化建设,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努力树立自身良好形象, 对外积极推介传播航标文化, 进一步扩大青岛航标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不断优化有利于青岛航标快速、协调、顺畅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在创建中, 把工作的焦点始终对准安全、管理与发展这些要务上;始终对准职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交织中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上, 始终把工作的目标指向职工精神动力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引导上, 为青岛航标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可靠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他们所追求的青岛航标文化就是要形成一种氛围, 用文化、管理和机制, 作为青岛航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大力营造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 努力探索具有青岛航标特色的和谐文化建设。管理层认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 精神文明建设强化人文关怀尤为重要, 要抓好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该处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 在管理中实现对人的尊重、爱护、理解和关心, 满足职工正当合理的精神物质上的发展需求, 不断提高职工的凝聚力, 以求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管理境界。在工作中做到时时、事事、处处想着职工, 注意倾听职工呼声, 体察他们的喜怒哀乐, 关心他们的冷暖痛痒, 了解他们的各种需要。

青岛航标处关心职工的生活, 建立职工食堂、澡堂, 解决冬季供暖问题, 积极做好解决孤岛灯塔职工吃菜难的蔬菜大棚菜地工程建设等;我们关心职工身心健康, 每年组织职工进行健康体检, 建设职工健身活动室, 组织舒缓身心的职工春游活动等;他们注重丰富的职工文化生活, 引导职工养成符合现代文明规范的生活方式, 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建立各种兴趣小组, 建设职工图书室, 开展读书活动等。诸如此类工作的实施, 进一步满足了职工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提高了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青岛航标的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 该处被山东省总工会评为模范职工之家。

大力营造积极进取精神的“三个创新”的文化氛围, 积极探索具有青岛航标特色的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是生机和活力之源泉, 是促进和保证各项事业不断取得前进的不竭动力, 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动力。几年来, 结合青岛航标实际, 大力倡导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多年来, 我们积极探索实践, 坚持和不断完善计划管理机制, 党政联席会的工作会议机制, 目标管理、质量管理 (IS09001质量体系) 和民主管理的三项综合管理机制, 应急抢险快速反应机制及其制度, 以廉政、质量为主要内容的监督制约机制及其制度, 推动管理与技术创新的论文研讨会机制及其制度等等。引导职工以科学的态度全员参与管理、实现各级负责、层层落实的良好局面, 形成“凡事有人负责, 凡事有章可循, 凡事有据可查, 凡事有人监督”的管理机制, 使航标管理步入正常化、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轨道, 确保了航标的正常发光发讯, 实现了“准确助航、及时保障”的质量方针。以上工作机制在管理和工作实践中不断得以强化和逐渐完善, 有力地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持续发展, 从而也推动了文明创建工作的稳步发展。

同时, 他们还积极做好航标应用技术的创新, 不断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 走科学管理之路, 该处坚持科技兴处, 强化航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坚持数字海事、科技兴标的思路, 坚持自主创新与新技术应用工程, 积极推广AIS应用, 加快AIS数字航标建设, 积极实施灯船风光互补供电的研究、尝试;并大胆从山东局引入VTS信号, 完成了辖区多种航标监控手段于一体的“数字航标监控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 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成功实施海标052轮技术革新项目, 其中海标052轮主机增压补气装置技术改造项目, 作为全国海事系统10年来科技信息化成果展展出, 海标052轮机舱智能化监控技术改造项目, 达到了国内技术先进水平, 使航海保障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也使该处的创新理念深入人心。

努力培养以“准确助航、及时保障”为目标的主动服务意识, 积极探索具有青岛航标特色的服务文化。“准确助航, 及时保障”是青岛航标处ISO9001质量方针, 也是青岛航标处的服务宗旨和不懈追求。他们不断转变工作作风,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建立长效机制, 做到靠前服务、超前服务。

积极加强同航标用户和兄弟单位的协调、协作和协同, 注重加强工作的主动意识和服务意识, 讲求工作效率与质量, 文明优质服务, 对航标用户的合理化建议总是尽一切力量解决。不断强化主动服务意识, 积极将服务关口前移, 做到靠前服务、超前服务。为深入贯彻落实交通部“三个服务”的要求, 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化服务, 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他们以推动航标可持续发展, 提高航海保障服务能力为目的, 积极开展辖区航标调研活动。掌握辖区航标状况, 了解业主航标需求, 服务港航单位。针对今后可预料的发展需求, 做到未雨绸缪, 积极准备, 及时调整, 做到靠前服务、超前服务。积极加强海阳港和胶南港、即墨港航标站点的建设, 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宏伟规划做出应有的贡献。山东核电、港务、港航局、地方政府都对青岛航标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胶南市积米崖港区管委、青岛建港指挥部等单位、部门还专程来该处赠送锦旗, 对他们主动服务地方港口经济发展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加强与部队的沟通协调, 多年来, 在海军举行海军节多国军事交流等活动中, 青岛航标处为海军相关部门提供了航海保障服务, 确保了军事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主动服务的实际作为, 不仅为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还进一步优化了自身的发展环境, 营造了青岛航标积极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航标、当地政府积极支持航标发展的良好格局。较好的树立了青岛航标主动服务的良好形象, 并使干部职工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文明创建活动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精神文明工作重在建设, 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是搞好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工作中广泛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如在全处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活动、部局文明单位活动, 在党员干部中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在职工中开展了读书活动、健身活动、岗位练兵活动, 在窗口单位中开展了创建星级文明灯塔活动, 等等。在创建中, 注意发挥全国劳模王炳交和海巡1501轮的示范作用, 他们大力开展培树典型、学先进活动, 注意培养干部职工在各项工作中的创品牌、树一流意识。通过全处上下不懈努力, 青岛航标处自2007年起, 连续保持了山东省文明单位荣誉, 同时还获得了部局文明示范窗口、山东省交通安全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在星级文明灯塔创建中, 团岛灯塔、小青岛灯塔分别被评为五星级、四星级文明灯塔。

以“准确助航、及时保障”为目标的主动服务意识活动的开展, 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精神, 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逐渐建成了一支与航标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水平较高、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特别能战斗的航标职工队伍, 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展示了青岛航标职工的风采。如在2010年进行的大连溢油抢险工作中, 该处海巡1501轮连续奋战一个多月, 创造了该轮作业距离最远、连续作业时间最长的工作记录。当地新闻媒体跟踪并进行深度报道。青岛市劳模、船长陈华飞在抢险中突闻父亲病故的噩耗, 在料理完后事后, 强忍悲痛, 立即回船继续参加清污行动。他们以实际行动为实现“确保污油不进入渤海湾、不进入公海”的目标, 为夺取海上清污工作全面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航标文化内外兼修提升知名度

行业文化是一个行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依靠航标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发展自己, 是促进航标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提高对外影响力的唯一路径。我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认真做好航标文化的宣传推介, 努力树立航标职工“文明、进取、向上”的良好形象, 对如何提高航标文化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和对外影响力, 做了有益地探索。

通过航标展馆建设, 积极传播航标文化。青岛航标处位于团岛灯塔的青岛航标展馆, 着眼于挖掘青岛航标文化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 展馆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 重点介绍我国特别是青岛航标的发展与历史沿革, 成为社会公众认识航标、关注航标、爱护航标的教育基地和了解航标知识、认知青岛航标的重要平台。这对于促进海事航标文化、灯塔文化的历史传承, 扩大青岛航标对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展馆于开馆后, 每年接待社会团体及普通市民参观300余批次, 约3万余人, 效果良好。他们继续进行展馆二期工程的建设, 经和部队协商, 在团岛灯塔旁建设航标广场, 作为航标展馆室外展区的延伸。把百年老灯船拖吊上岸, 作为文物陈列于此, 现正在精心修整中。

目前, 航标展馆已被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列为“青岛市青少年教育基地”“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 同时还成为部队和多所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活动基地。该处致力于航标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的举措也引起了当地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在传播航标文化的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通过窗口单位建设, 不断树立并提升自身形象。该处非常重视窗口单位的示范作用和对外形象展示作用, 通过星级文明灯塔创建活动, 加强了团岛灯塔、小青岛灯塔、日照灯塔等窗口单位的建设。特别是小青岛灯塔、团岛灯塔, 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 也吸引了各级领导及许多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来塔参观, 充分发挥了窗口单位的形象名片作用, 不断提升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青岛航标处还积极做好文物灯塔的保护工作, 在所属朝连岛灯塔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 还大力做好有百余年历史的马蹄礁灯塔的修理和恢复工作, 努力做到修旧如旧。同时, 他们还注意发挥全国劳模王炳交同志的个人影响力, 在对外宣传航标职工的奉献精神、扩大青岛航标知名度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积极借助媒体宣传, 努力扩大自身影响力。改革开放30年来, 青岛航标发展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该处的对外宣传工作及时把这种变化传播到了外界, 对于提升自身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并全力支持, 不仅仅满足于局制定的对外宣传指标, 而是把对外宣传作为青岛航标对外提升影响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作为促进发展的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篇6:瓯北中心小学“廉风校园”建设保障制度

摘要:文章分析了和谐校园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介绍了历史上大学制度改革的动因,提出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着重从高等学校的法规体系、内部管理、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现代大学制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和谐校园;现代大学制度;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1-0137-04

邓小平指出:“制度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旧制度改革了,新制度产生了,才能一变百变、一通百通,才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持久,保持行动的统一、协调,从而减少弯路、避免重复,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而制度建设无疑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因素,发挥着引领、保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和谐校园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

(一)制度建设与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系统总结我党为促进社会和谐积累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扎实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建设是根本。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并就如何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作了重要论述。近年来,党和政府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战略高度,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关系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进行了重大制度改革和创新,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目标的全面制度改革、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二)现代大学制度与和谐校园建设

大学自12世纪在欧洲出现以来,已有800多年的发展历史。1810年德国洪堡在创建柏林大学时提出了“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思想。学界普遍认同,洪堡的办学思想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涵。同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的变革,大学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演讲中,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认为,现代大学制度要重视大学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机统一,强调大学办学自主与社会职责的相辅相成,追求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和谐,鼓励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

高等学校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是激发社会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和重大理论探索中,高等学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发挥着窗口和示范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学生涉及千家万户,高等教育社会普遍关切,高校的和谐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没有高校的和谐,就难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也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明确把握和谐的价值理念,科学设计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和制度规则,努力实现大学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的有机统一、大学办学自主与社会职责的相辅相成: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和谐、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密切结合,从而实现大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互动、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融合,真正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师生积极性创造性持续激发、各种教育要素整体优化、学校各子系统协调运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环境优美的和谐校园。

二、和谐校园建设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时代命题

(一)大学制度建设的时代倾向性

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下的大学制度建设,其性质、倾向、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大学制度建设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倾向性,离开了现实的具体环境就无法把现代大学制度真正推向改革的实质阶段。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大学制度改革,都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是以实现学术自由为动因的大学制度改革。最具代表性的是以19世纪初期德国建立柏林大学为标志,以促进学术研究为目的的大学制度改革。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带有非常明显的神学色彩,教会垄断着文化教育事业,神职人员是主要的知识掌握者,在大学里,神学院一直处于主导和最高地位。这种模式禁锢了大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严重脱节。施莱尔马赫、洪堡、费希特等一批思想家,提出了对大学制度改革的构想,强调大学的学术性,重视学科建设与大学发展的内在联系,认为大学生存的条件在于保持大学的宁静与自由,赋予大学教师“教学自由”与“研究自由”,学生拥有求取新知识的“学习自由”。学术倾向性的大学制度建设,极大地释放了大学学术研究的潜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

二是以满足政治需要为动因的大学制度改革。这种改革以政府的目标、国家的利益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政府的需求为主导,通过改革形成的大学制度体现出与政府的高度一致性。历史上典型的带有政治倾向性的大学制度建设当数19世纪初法国帝国大学制度的建设。20世纪50年代,中国推行的大学制度建设,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大学制度

的构建由政府主导,学习前苏联的大学模式,政府的计划与领导贯穿改革始终。

三是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动因的大学制度改革。在构建大学制度时以适应与促进经济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经济因素渗透和影响到大学制度的建设。如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莫里尔法》的制定和“赠地学院”的建立,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大学制度建设,大学制度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具体体现。它开启了政府运用经济资助手段影响大学发展和大学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先河,为建立美国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推行的大学制度改革,也带有明显的经济倾向。中国大学制度近20年来的改革发展,始终都在探索大学如何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如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实际,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大学制度建设的经济倾向性比较突出。

(二)和谐校园建设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时代特征

学术、政治、经济原因推动了历史上三次重要的大学制度改革。当前,中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构建和谐社会是推动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社会动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进一步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高校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围绕和谐的主题,而和谐理念要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和程序保证。可以说,围绕和谐校园建设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是大学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制度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社会组织自觉构建的产物。任何制度都是特定价值观念的实体化和具体化,理念不同,制度也就不同。制度制定者的价值理念,对制度本身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决定了制度的灵魂。主体在科学理念引领下,科学合理地设计、选择制度规则,就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必须明确地把握和谐的价值理念,把促进和谐作为制度设计的价值判断,科学设计制度体系和制度规则,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办学要以教师为本。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因素,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只有在以人为本,以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的引导下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才能有效促进和保障和谐校园建设。

二是要牢固把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全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得到切实贯彻和充分体现,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现代大学制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

从宏观层面来讲,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管理规范,其作用是协调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各种关系,使其利益达到平衡,从而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从微观层面来讲,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大学的组织、人员、活动等各种管理制度,其作用是规范大学自身行为,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形成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员工共同利益的制度措施,从而调整利益格局,协调利益关系,调动校内力量,保障大学完成最根本的任务,履行职能。

(一)健全的法规体系是校园和谐的基础

大学既是学术研究机构,又是教育服务机构。作为学术研究机构,大学在学术研究上是独立和自由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被视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作为教育服务机构。大学既要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有必须享有履行这种职责所必须的权利。大学这种独立自主的地位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步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经过三十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对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1998年,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详细规定了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设立、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等基本内容,明确了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高等学校的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公布和实施,从法律层面上保证了大学的民主决策和依法治校,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法律法规落后时代发展要求,大学办学保障不到位,政府干预大学办学,学校民主决策执行不力等现象,需要国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行力度,从法律层面规范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等基本内容,切实保障高校独立办学的法律地位,保障

学校及教师、学生的合法权利。

(二)科学的内部管理是校园和谐的保障

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大学内部权力体制、权力运作机制和各类具体的管理制度,如教学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文化制度、学生制度等等。笔者认为,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建设是加强大学内部管理,建设和谐校园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构建合理的校内收入分配制度,营造公平高效的工作氛围。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大学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建立现代大学收入分配制度,既要提高大学的效率,也必须让全体员工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学校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协调好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平衡学校内部教师与管理人员、在岗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等各种群体的利益关系。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要求。

其次,要创新人才激励制度,永葆校园充满生机活力。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其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行,高校教师作为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和创新能量,最大限度地挖掘高校教师的潜能已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的当务之急。现代大学制度涉及大学决策机制、组织机构、资源配置、评价机制等,这些问题都与教师激励政策密切关联。高校教师激励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如何制定适合学校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是永葆校园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的相关制度,其中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奖励和惩罚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制度以及人员的福利待遇制度等等。这一系列制度形成了目前中国高校人力资源的激励制度。但是,在现有的激励机制中只是注重对人员的管理,而且对人才的激励也很少考虑到人的个性需求,采用的都是同一形式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制度本身缺乏强有力的竞争机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激励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注意激励方向与所要实现目标方向的一致性。在满足师生员工物质需求的同时,更要重视他们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和精神需要。把教师现阶段的发展与未来、长远发展相结合。

校园的和谐离不开管理的和谐,而大学管理和谐的基本要求是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就是要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内化为学校具体的管理制度。严格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等法律文件,制定相关的校规校纪,规范学校的管理工作。大学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民主意识浓厚,民主管理是大学管理和谐的本质要求,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师生参与是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是集中民智、减少矛盾、实现管理和谐的有效途径。大学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师生参与机制,构建师生参与的平台,建立疏通沟通的渠道。进一步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审议评议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教代会制度等,认真接受和实行民主管理。大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的社会职能和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大学管理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符合自身的运行规律,科学地组织、协调学校的各种资源,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保证学校平稳、高效运转。

(三)健康的校园文化是校园和谐的灵魂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的外在表现,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和谐的校园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以和为美、以和为兴,可以说,文化的和谐是大学和谐的灵魂。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下,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大学校园相互融合、促进,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促进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活动和谐共生,共同发展,促进大学更好地完成肩负的文化使命。

大学文化是由大学师生共同创造的,反映其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的共同追求。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导向、激励约束、团结认同、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对于优良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的形成,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的和谐既是校园和谐的表现,也是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条件。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努力建设体现正确办学方向、具有浓郁学校特色、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努力形成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禁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形成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

上一篇:教育部财务制度下一篇:谈梦想 话教育 谋改革 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