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剖析

2024-05-10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剖析(共8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剖析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奚晓娟

立项时间:2012年2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现实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2、理论意义: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3、实际意义:

深入观察,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多,思考少;思维多,智慧少;有回答,但无质疑;有探索,但无创新。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远离我们的真实世界,纯数学化的东西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机械的。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学生根本无兴趣去探究,何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新意识。

4、创新之处:

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主要体现在:(1)目标上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3)学生的学习活动单

一、被动,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4)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本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意,更注重创新精神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它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校创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声望。

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基本内容:

1、探索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1)、教材内容生活化:

①导入生活化。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②例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在教学例题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这样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处理,更能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练习生活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数学实践活动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2、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和具体实施,探索出能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适合数学教学生活化 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重点:

主要研究如何以“教学活动”为途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是个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需要,更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需要。

四、要突破的难点:

探索出能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适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所要解决的问题:

探索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把数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1、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a、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b、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2、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a、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b、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

c、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3、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a、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b、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c、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为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扩大学生视野,让其成为蕴育知识的摇篮。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d、制作数学小报:制作数学小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小报形式中去,让学生轻松地学知识;也可以借机鼓励那些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资料、构思、排版、绘画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六、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淮阴师范附小在“八五”期间研究过“小学生活基础教育”。确立了课程活动、管理活动、社区活动为实施生活基础教育的三条主线,又以课程为核心,来培养学会生活的人。洛社中心小学在“九五”期间研究过“构建生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其中的一个子课题。针对传统课堂生活情感的缺失和实践活动的缺乏,在数学学科构建了“情知模式”,以达到情趣性和实践性的目的。

2、国外研究现状。杜威提过“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他还提出“从做中学”,认为从做去学比靠静听去学,教育的效果大得多。但他在纠正旧教育缺陷的同时走到了另一端,他的实验以失败告终。最近国外又提出“做学”,强调以“做”(实践)带学习,提倡围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所以,数学改革的趋势为:数学应走向生活,走向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制定实施方案,专题理论学习,邀请专家指导、论证。

1、由四年级数学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由课题主持人亲自负责课题研究工作,为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调查、了解,收集问题:对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现状进行调研,了解问题所在。

2、课题主持人责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管理,加强过程监控,重视动态研究及时发现并处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分析、规划:对收集的问题进行梳理,结合理论和实践,提炼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3、逐步健全课题研究档案,力争所有的课题研究活动、研究计划、研究成果都有系统的记录,并按时网上上传资料。逐步推进:通过教学研究课,课后教研,反思,整改,边实践边调整策略,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整体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活性。边实践边总结,分阶段形成研究成果。

4、在大丰市实验小学和南阳第二小学数学组全面推广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八、研究的思路:

借鉴大量文献资料,挖掘课题研究的意义,确定课题核心概念的内涵,制订课题研究实施过程,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反思,撰写相关的实验报告,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研究阶段,对典型的案例进行个案归因分析,在总结阶段整合各种经验形成、推广研究成果。

九、课题实施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

(1)、针对当今的数学教学现状,设计一张调查表,调查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对数学的情感等内容。

(2)、建立课题研究组。

(3)、广泛学习、收集资料,酝酿并初步制定研究方案。(4)、对研究方案组织论证,修改、完善方案,进行开题。2.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2月)

(1)课题组对于已经确定好的班级进行追踪调查,做好个案的调查记录,进行个案分析。

(2)根据课题方案的研究内容,进行研究和资料的积累。

(3)追踪调查表。调查、观察记录、个案分析记录、个案变化记录。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1)完成学生后测工作,并进行分析比较。(2)整理课题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3)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课题的结题的准备工作。

十、主要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积极发展课题组成员的素质。

2、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

3、课题组成员定期讨论学习课题研究的进度、内容并定期网上上传研究的材料。

4、利用网络加强和南阳第二小学交流教师之间的交流、研究和学习。

十一、研究方法:

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过程相适应,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个案研究法、调查法。

1、行动研究法。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2、个案研究法。

(1)对于值得注意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

(2)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实验课,进行个案分析。(3)对于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4)边研究边总结,完成《生活与数学案例集》。

3、教育调查法。针对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价值的认识等内容可采取座谈、问卷等手段进行调查。在启动课题研究前和结题前各调查一次,以作对比分析。

4.经验总结法:(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并进行理性的思考,对实践材料归纳、提炼,总结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

十二、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的研究是科学的、必要的、注重时代性。时代呼唤实践型人才,小学数学改革的方向是要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教改背景下,我们提出本课题是科学而必要的。

2、本课题具有可操作性和注重实践性。课题符合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即解决实践中教学于生活实际脱离的现状,形成适合小学生的具体的教学方式。

3、本课题注重合作性,强调师生共同创造丰富的课堂生活,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对“数学教学生活化”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实践,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我们是有信心能完成这项研究的。

十三、预期取得的理论成果:

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寻找创设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4、通过课题研究,得出一些生活化课堂的教学建议,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科研水平。

十四、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2、《数学与生活案例集》。

3、《找一找我们身边的数学》学生论文集。

4、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的相关论文。

篇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剖析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一学期以来,在大家的关心支持下,我初步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就个人学习、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及今后的打算进一步和大家交流,以期在大家的鞭策下继续努力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一、存在的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重视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学习,曾对全党党员说过“学习,学习,再学习”,江泽民同志也特别强调党员干部要“三讲”,把讲学习放在首位。我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缺少计划性,系统性,致使对其深刻的内涵,精髓理解不深不透,存在片面性,特别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面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理论水平,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待进一步加强。

2.深入不够

我身为学校领导,应该经常深入课堂,与广大师生员工广泛沟通,听取师生的意见,掌握学校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就目前而言自己与学校领导成员交流较多以外,与教师及学生交流还不够,致使一些问题的分析判断存在片面性。

3.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执行的不够好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执行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各项制度执行的不好就会严重的阻碍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贯彻落实,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加快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坚定不移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法治校,依规治校已成为学校工作的当务之急。

4.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抓得不够紧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针对以上存在的几个问题,经过认真反复的回顾和反思,分析存在的思想根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继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认为自己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学校管理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做好本职工作充满信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学习,学习计划性不强。

2.认为经过11年的不懈努力,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从一名普通教师走上了学校负责人的岗位,无论教育教学教研能力,还是学校管理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积累了些许经验。造成过于自信,滋长骄傲自满思想,自以为是,严重影响了与我校教师的充分沟通、理解。虽然有重要事情都通过集体讨论解决,但是有时决策也凭个人意志,存在主观意识、偶尔会感情用事,思考的问题尚欠周全。

3.规章制度执行有的不到位,其主要原因是①历史的原因:一段时间以来本单位的各类规章制度在执行方面是个老大难问题,广大教师员工制度观念不强,认为大家基本上能自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制度只是对纪律观念薄弱的人而言;②学校领导层中存在“好人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误淡化了用制度管人的概念,工作中“你好,我好,大家好”思想比较严重,该批评的现象不批评,该整改的不及时整改;③我本人作为本校的负责人,忙于抓实际工作,对进一步健全制度未能引起高度重视,改革创新力度不够,尽管十分注重把教育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始终把学生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但忽略了教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在规章制度的推行和实施管理方面尚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进行量化管理的细节还有欠缺,丞待进一步的完善。

4.不论是什么人,只要他是对教育比较了解的人,都会的懂得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性,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首先应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但是,学校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教师负担过重,认为过多地搞教研抓课题会影响教学质量,淡化教研工作,直接影响到师资的培训。

5.校容校貌绿化美化的建设速度慢,关键是受到经费的影响。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今后要着力解决教师在思想,组织,作风和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我作为一名教师、学校领导,肩负着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坚定不移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艰苦奋斗,把学校

各方面的工作做好的重任。在思想上必须同中心学校保持高度一致,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作用,时刻用党员先进性要求检验自己,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切实地,积极有效地克服和纠正自己存在的问题与工作中的不足,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习,充实自己

一要加强政治学习。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二要认真学习教学教育专业知识。三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四要学习教育教学教研教改理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五要加强《党章》及党的相关知识学习,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六要学习学校管理理论。通过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政治,思想,业务素质,不断充实自己,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业务技能;通过学习,提高决策能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能力,不断进取的能力,综合协调的能力。通过学习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多办实事好事,切实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

2.改进工作作风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求真务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教学第一线,充分了解实际,虚心听取师生和家长的意见。把积极进取和求真务实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使每一个决策的正确性、合理性、可信度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师生满意。

3.勤政廉正,爱岗敬业。

作为一名教师和校长,时时事事都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模范带头,遵纪守法,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说必干,干必成”。增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同心同德,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4.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经常组织师生认真学习讨论完善学校的各种制度,使大家认识到按章办事的重要意义,增强纪律观念,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总之,要切实转变自己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坚决纠正和克服自己在思想上及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不断加强共产党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大局意识,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进一步端正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不断充实完善和丰富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上级放心、教师舒心、学生家长开心的山区农村小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党 员 自 我 剖 析 材 料

龙街中心小学党总支第一支部党员:许卫国

篇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数学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同学们逻辑思维的发展,只有学到数学中的精髓,才可能让同学们在学习其他科目的时候不再吃力。根据现状来看,很多数学老师都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应试教育给很多的学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老师也无法去摆脱这样一个事实,但是他们往往把分数看的太重要,而忘了学生们是否能接受这样的方式[1]。老师的教学模式也毫无新意,常常让同学们被简单的公式和符号整的晕头转向,而老师也一再的逼迫同学们去学。学习数学还没理清思路,搞清楚方向的时候,又要考试了,这样的教学又怎么会被学生喜爱呢。很多老师认为生活和数学是没有关系的,有的认为有关系但也觉得无法把那些“冰冷”的符和温暖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不知道从而下手,要想改变这一现状,还是非常困难的。

二、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意义

其实每门学科都和日常生活有联系,在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是不可以的。新课改的实施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属于两个方向,新课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的主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学习,让自己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但是传统的就是会应试所绑架,整个学习过程全部都是为了考试[2]。前者在实践中更加的人性化,而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更多的是需要引导同学们该怎样去学,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在接触数学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数学认识,但是老师要把数学应用于生活中,这样才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实现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1、数学问题更加生活化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了解理论验证的成果,老师应该多让他们去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让他们走进生活,使得他们能真切的感觉到[3]。虽然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还是处于模糊阶段,但是对于简单的生活知识还是指导的,在教学中,老师要想尽办法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能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了解理论的同时,还要去实践、去证明。例如:在加减乘除这一课时,小芳的妈妈让小芳带着50元去买3斤苹果,2斤香蕉,苹果的价格为6元/斤,香蕉的价格为5元/斤,请问小芳应该付多少钱?还剩多少钱?【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有过买水果经验的学生就会立刻回答出整个过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把加减乘数的运算直接挪用到生活中,这样才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教学情境更加生活化

在无味的教学中,需要老师多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多样的模式才能让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老师可以把日常生活还原到课堂上。例如:在学习钱币换算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模拟超市,在超市有书、铅笔、文具盒、橡皮等售卖,然后把所有学生进行分组,有采购组,售卖组,给每个采购小组分配5元钱,售卖小组分配2元的零钱。让学生模拟生活中采买的情景,购买一直铅笔和橡皮需要3.5元,那么还需要找回多少钱,找回的钱又是多少角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乐趣的同时,还能分清楚钱币换算的原理【人教版二年级】。教师要让课堂的情境更加生活化,这样才能让学生放下戒备感,去感受数学中的生活问题,使得他们从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更加愉快的进行学习。

3、教学方法更加生活化

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孩子们的自控和独立能力都不好,需要家长和老师监督才能完成学业,他们生性好动,老师就需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研究出一些属于他们那个年龄段的教学方法[4]。小学生喜欢玩儿,做游戏等,老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游戏的数学问题,这样在玩儿的同时还能学到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九九乘法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采取接龙方式的游戏,当第一个人说出1×1=1,下一个同学就要立刻说出1×2=2【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以此类推,没有回答出来的同学就可以表演唱歌、跳舞、讲笑话等游戏,这样让学生可以更加的自由,而且学习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的压力,老师也更加轻松,这样两全其美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4、数学运用更加生活化

老师一定要适当的鼓励同学们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同学们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是数学题,才能把数学放在心里的重要位置。在课堂上,教师没有必要把生硬的概念全部念给学生听,更多的是希望老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带到生活中,用公式去代替生活,让学生多用数学的角度去看待生活,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5]。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活学生的大脑,让学生不断的去寻找问题,激发脑中的小海马,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多去接触生活,这样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不会只敲脑袋了。

四、结论

以上的阐述比较片面,但也能从文中了解到,在教学中,老师应该让教学情境、方法和问题更加的贴近生活。用生活体验来鼓励同学们进行理论的验证,让他们认真的去观察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数学现象,把日常生活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只有让同学们感受到课堂带来的喜悦,才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有效、有质的展开,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摘要:我国的教育实行了新课改,对于学生的教学活动不在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希望老师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去探索知识。如今需要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学习课程上的东西,在学习中,用生活的例子去证明理论观点,这样的教学才会让学生感觉到真实。老师要不断的把教学靠近生活,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就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出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活化,实践,研究,抽象

参考文献

[1]王燕华.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及教学生活化的分析[J].考试周刊,2016,65:70-71.

[2]曾建议.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考试周刊,2015,25:60-61.

[3]张德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然性及其策略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06:47.

[4]王茂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究[J].新课程(上),2015,10:36.

篇4:《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剖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 生活化 ;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93-01

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由于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可以期待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应用必要性

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有着很高的必要性,以下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等方面出发,对于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1.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众所周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本身属于教学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其次,生活化教学法由于能够让学生在接受语文文化熏陶的同时更好地对于生活中的的人文环境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有利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与此同时,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还能够促进小学生进一步的升华自身的情感,因此对于提高小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切实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常来说生活化教学法算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喜欢并且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育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语文课本中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穿插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案例中,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将生活与课文进行联系。与此同时,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还能够让学生学到大量的新词和优美的语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从而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并且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的效果。

3.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能够顺利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全面发展。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本质上是为了能够扩大学生的语文方面的知识面,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的促进学生的智力全面发展。其次,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能够进一步的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育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人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打下极为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应用要点

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应用包括了诸多要点,以下从改善教学理念、增强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氛围等方面出发,对于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应用要点进行了分析。

1.改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应用首先需要教师进一步改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在改善教学理念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坚持从自身做起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地改善教育理念,从而能够在创新教育方式的同时更好地提高生活化教学法实效性教育能力。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在改善教学理念的过程中还应当着眼于引导学生用创新的金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推广实践生活的素质教育,从而能够在充肯定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让学生们在生活中体察到语文学习的精髓之处。

2.增强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应用需要教师着眼于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小学语文教师在增强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给予更多的积极性、肯定性鼓励。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在增强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还应当将语文生活化教学法培养与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增强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还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在语文生活化教学法的感性框架下进行问题分析,从而能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能力。

3.优化课堂氛围

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应用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上的教学氛围。小学语文教师在优化课堂氛围的过程中应当以加强师生间互动的形式来让学生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解决能力。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在优化课堂氛围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语文生活化教学法的形成培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联系语文教学理念来进行生活实际的教化,提升学生视野和文学素养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核心内涵的能力。

三、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已经具有了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小學语文教师通过采取具有针对性、富含生活气息的教学方法就往往能够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丽.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4,3(10):45-47

[2]张力秦.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4(09):71-73

篇5: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莘县张寨镇苏村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各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层出不穷, 五星原理中的首要教学原理主要关注创设学习环境或规定学习结果,其中五项首要原理表明:(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眼下很多教学模式都认为,最有效的学习结果或学习环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和学习者置于四个明显的学习阶段中。即:(1)激活已有经验;(2)展示知识技能;(3)应用知识技能;(4)将知识技能整合到实际生活中.而这些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生活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倡导“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生活教育理论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从实践层面看,情况不容乐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了无兴趣,被动学习”等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缺失生本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如何落实上述要求,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关注学生就成了需要我们着重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2、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封闭,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教师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差。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材料,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从而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力。

(3)开发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将生活融入课程内容,开发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4)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构成了教育的四大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以至“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当今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准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所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案例研究,是一种教育行动的研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形式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所谓生活化就是指“(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从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的过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体现

一是教学目标社会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发掘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教育教学内容。三是教学方法生活化。即在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活动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成为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

案例: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记录下来,并进行反思与感悟。

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案例研究,探索开发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模式,构建和形成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内容,研究寻找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方式等,把学生生活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2、支撑性理论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即教育 ”、“ 教学做合一 ” “为生活而教育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性学习的心理基础。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换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因而陈旧而僵化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课堂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的劳役。

(4)教学理论

(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 “ 数学” 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研究目标:

1、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型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的再改造,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一条“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之路。

四、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研究

所谓“数学问题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实验中注意了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的体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从生活中来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自己感受过的,往往记得最牢。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简便算法“378+98=378+100-2”中,原来是加法,为何要减2呢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体验实际生活中“付整找零”的市场交易事实:“妈妈买上衣要378元,买一条裙子要98元,现在她—共要付多少元”让学生表演交易活动。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表演活动,学生不但真正体会数学、理解数学,而且在活动中唤起了创新的意识。

2、到生活中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让学生学有所用。因此,学生在学完新课后,我们经常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能力。

例如:在讲完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调查我班同学家中拥有的电器情况,并填好事先画好的统计表,自制一个统计图,做好后,分析一下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可高了,并且大部分小组统计的数字都是准确的,他们还从这次统计中积累了好的经验,如有个小组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小纸条,让他们写上自己家中所有的电器,这样就比一个个去问高明得多。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都好了,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都不足为奇,很多家庭都已经有了电脑、数码相机、摄象机了,而且有的家庭拥有的数量还不止是一台。

(二)创设生活情境的研究

情境是某种场合下的一种氛围,是人们的身心投入在情景的一种状态。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往往从生活实际中摄取一些场面,画面、实物等,从中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好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是学生自觉兴奋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索新知活动之中。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意设计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空间,模拟的货架上、柜台里摆了水果、蔬菜等各种生活用品。请每个学生猜一猜:这一堆鸡蛋大概有多重?那一包洗衣粉、盐估计又有多重呢?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购物情境里,非常迫切地想去掂一掂、称一称,弄个究竟。因此课堂气氛高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学习数学的实践活动,感到既轻松有趣、又特别难忘。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思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努力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学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甚至月和日。授课时,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个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孩子们都能发现一年有12个月,其中又分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特殊的二月。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出示了1990年至2000年来的2月份的天数,同样由学生自己找规律,促使再思考、再分析。学生经过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又得到了四年一闰,及判断平、闰年的方法。这堂课,教师把研究的过程展开了,引导学生重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己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是成正比的,成功越多,期望越高,自信心也越强。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们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剪、移、拼等活动,有的学生发现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学生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再根据两者关系,都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的这种学习、体验的过程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在自主的体验中,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三)数学应用方面的研究。

如何将数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练习,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主要形式有:找一找、练一练、做一做 等。

例如:在学习分类后,拿出一些生活中的用品让大家分一分,在学习了小数后,组织学生进行“逛超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乐于创新。教师应该适时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大胆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1、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

过去,我们经常这样开始上课:“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什么什么。”倒是简单明了,开门见山。可是却把知识的前后联系、数学自身的魅力、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需求顾及甚少,这种情境冷冰冰、硬邦邦的教学模式显然太陈旧了。近来大家都非常重视创设教学情境,我们知道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或者说土壤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甚至是冲动。我在教学中也作了尝试,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提出中心问题 师:请同学们选择,哪条线路最先到达塘头。

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生才能够得到促进。这样的导入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唤起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活动谈起,给学习创设了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现实背景,从中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参与意识,教学效果良好。

2、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的模式

小学生都知道要学数学,而且要学好数学,但是,学了数学有什么用,怎么用?他就不知道了,认为那是将来上班工作以后的事。其实“学数学”与“用数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把它们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连乘应用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片段:(1)提供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课前都做了调查是吗?谁来说说,你们家一天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汇报,教师依次板书:0个、1个、2个„„ 与学生达成共识后选用2个,并板演:每个家庭每天丢弃2个塑料袋。)

师:(出示图片:一座居民楼,有4个单元。)这是老师所住的居民楼,从这幅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座居民楼共有4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2户。(2)提出中心问题。

依据课前调查和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这座居民楼一天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从而得到一道完整的连乘应用题:一座楼房有5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2户,每个家庭每天丢弃2个塑料袋。这座楼所有家庭一天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和中心问题,本来是枯燥乏味的连乘应用题,变成一道乐于探索,兴趣浓厚的实际问题,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认知冲突,同时给了学生探索、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小学生学习数学行为的生活背景。这个行为与背景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第二,小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又如〈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片段:(1)提供问题情境

据气象局统计,舟山市今年三月中旬的平均气温是11℃。据《舟山日报》报道,2005年中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已达71岁。据统计,浙江省2005年的人均居住面积已达26平方米。师:像“平均气温11℃”、“平均寿命71岁”、“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都是平均数(板书:平均数)师:谁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平均数?(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收入、平均年龄。)

(2)提出中心问题。

师;看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这节课我们接来研究平均数。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平均数的哪些知识?(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平均数什么用?„„)

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生才能够得到促进。正如上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从生活中学生经常听到和看到的“平均气温”、“平均寿命”、“人均居住面积”引入,这样向学生提供了原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接触平均数,对平均数有了初步认识,由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已激活,学生对平均数就不觉得陌生了,也能举出许多生活中用到平均数的例子。这样的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唤起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数学理念。

3、尝试探究模式

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曾告戒他的弟子们说:“学我者生,仿我者死。”其实模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简单的模仿,永远的模仿。简单模仿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时代呼唤着创新。

篇6: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

1、将现实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融入生活元素,是进行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来进行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灵活使用教材,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一般而言,当学生所学知识与其生活具有密切关系是,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当学生所学知识与其生活具有很大距离,学生则会感觉到十分陌生。因此,对于与学生生活相关性较差的一些内容,教师可以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改变,即增加与学生生活较为密切的内容,减少与学生生活相差较远的内容。但是,现阶段的教材当中,还存在一些固定式的例题,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相应调整,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采用学生身边的内容来适当改编教材,可以使学生自己去搜集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方式,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2)将生活案例导入课堂。众所周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情境和知识,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增添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使其忘记数学的枯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学习案例,使学生充分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则是为生活服务。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课堂所学知识越接近学生现实生活,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尽量挖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行情境教学,我们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1)选取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周围熟悉的场景进行加工,必要的化可以对教材上所设计的情境进行改变,由教师自己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存在性,提高数学学习兴趣。但是在选择情境的时候必须要注意素材的可行性、真实性及有效性。

(2)构建活跃的生活情境。课堂教学除了要学习课本知识之外,还要对课本知识进行课外延伸,将学生难以理解,或者是比较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使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并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猜想、实验和解决。通过不断的`采取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但是,在进行情境的选取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可以提高学生思考范围,且解决办法具有多样性的素材,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构建多元化教学情境。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学生的了解,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使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生活化。如在教学当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直观实物来构建熟悉的生活情境,将生活当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与课堂学习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篇7:《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剖析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方法,把学生生活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课题研究过程

1、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一年级有学生23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3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4、作业布置生活化

(1)改进书本作业形式

传统的作业有其形式单调的不足,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也没有予以体现。为此,我们将传统的作业进行了改编,力求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儿童生活,具有很强时代性、应用性的家庭作业。在既达到作业练习目的的同时,又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2)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接受,也完成得较好。

(3)丰富作业形式

学生常常把作业视为沉重的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因此我们设计作业时形式要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经常用到的数学生活化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操作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试验、测量、制作等),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作业。如在分析“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只出现了大量的计算各种长方体表面积的题目,而现实生活中涉及大多是求不完整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像求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的表面积等。于是我们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布置了测算火柴盒的家庭作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②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铺地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素材,如:长为1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长为1米20厘米的地板有16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00元;长为80厘米的地板有20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85元;长为1米50厘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每种地板的宽均为6厘米)。请学生根据自己房间的大小,既美观又合理(节省材料,节省价钱)地设计出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地板,各用了多少根,如何拼接等等)。

③调查性作业

调查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后,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种蔬菜的价格,根据调查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如:观察记录下自己家中一周内产生的塑料袋的只数。以此估计你所在农村小队里一天产生的塑料袋的情况。对此结果你有何感想?又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磨头小学每班每天产生的废纸数量,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地分析。这些作业,常常不是单凭数学的本身就能获得合理的、科学的解决,同时也不是在问题解决中仅仅获得一个结论、一种方法。而是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并正确合理地运用个体已有的经验、价值与情感去获得问题的解决,同时获得认识社会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④应用性作业

应用性作业主要是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例如,学习了比例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研究竹竿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会去测量高楼铁塔的高度等等。

四、研究效果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1、教师自身获得了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系统地学习了一些等现代教育理论,又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使教师进一步领会了《标准》要旨,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对多形式生活化作业的设计,改变了传统作业枯燥、单一的现状,做到了在把握知识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融合起来。

2、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解决生活化的作业,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学生在生活化作业化时,感到有事可做,作业热情高,效率也高了。同时在作业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8: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1. 重视课本而忽略生活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些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的状况, 老师通常是按照书本课程死板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有些老师甚至像读课本一般将数学知识一字一句的念给学生听. 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十分的枯燥无味, 即使是一些喜欢数学的学生也会因为认为老师说的课本上都有而选择不听课, 进而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毕竟小学数学是一门讲求思维方式的课程, 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对数学毫无兴趣. 并且, 忽视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的观察和发现, 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2. 情景导入不合理

为了增添小学数学的教学趣味性, 很多老师的课程导入采用的是设定情景的方式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种创新性的设定是符合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的, 但是很多教师并不能很好地控制情景设置的天平. 情景导入的不合理会造成很多不理想的后果, 会使得小学生抓不住重点, 注意力没那么的集中. 小学生自身阅历的浅薄不足以让他们去区别重点与非重点, 往往结果是把他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这新颖的情景里而本末倒置[1]. 因此, 无法达到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好数学的预期, 也没有真正做到从实际生活出发开展教学.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可行性分析

1. 小学数学生活化符合社会需求

小学数学是锻炼思维的开始, 小学数学越能做到生活化, 其社会应用性就越强. 干瘪的数学知识若不能在解决现实问题上起到应有的作用, 那它存在的意义何在? 小学数学说来很简单, 但若是不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教学成果依旧是失败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小学数学能够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 而不是简单的和数字打交道. 这就赋予了数学不一样的概念.

2. 小学数学生活化符合小学教学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最活跃阶段,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小学教学.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是要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 服务于生活且有益于生活才有坚实的土壤. 学生脑中的数学其实是来源于生活的, 将可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式运用到生活中, 再从实际中得出. 这种将生活与理论, 理想与现实想结合的方式才满足小学生需求, 从而使学生建立新的思维.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施

1. 过程生活化

相比较其他学科, 数学是抽象的. 若能在教学中安排一些情景模拟, 例如商店购买物资、车辆的调度、零件的加工等, 让学生学着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更好的生活. 此时, 学生不是倾听者, 而是参与者, 这份热情既能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 又能培养计算能力.

2. 素材生活化

小学数学的教育从学生的生活中出发, 从孩子眼中看得见、生活中感受得到的事物着手, 从具体形象中去感知才能真正的吸收这部分知识. 通常, 数学的理念是十分凝练的. 所谓的公理、规律在学生眼中其实都是缺乏事实经验去支撑的. 学生可能根本没有真正明白为什么, 只是记住了这个模式, 这种所说的死记硬背只会是短时间记忆, 不能到达吸收消化的效果[2]. 那么, 如果能够从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中引入,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或者说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自然能把知识掌握牢固.

3. 兴趣的培养

离开了对于这门学科的热爱, 那么就是死读书, 那么教育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热爱. 老师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中可以加入游戏的环节, 小学生在这个阶段对于“游戏”的热忱还是很高昂的,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授一点相关教学内容的游戏, 使得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氛围中来, 把吸引力都放在听课上.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这个课堂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个时候老师起到引领作用, 老师要多关注潮流,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授课, 这种做法是事半功倍的, 因为学生对潮流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 如果老师能够投其所好, 那么学生会在自己喜爱的领域, 慢慢培养起对数学的热爱, 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对老师的授课感兴趣, 那么对知识点的吸收就会更加牢固.

在遇到孩子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候, 应该要给予一定的鼓励, 要相信他, 这就是他们小小生活中遇到的第一步难题, 这个时候要让他们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 养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这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习惯, 一定要努力的让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总之, 通过对小学数学现状的分析、教学生活化的可行性研究和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其结果就是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用生活化的素材引进教学, 小学数学的教学培养着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那么老师和家长以及周围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让小学数学的教学更加生活化, 让我们的孩子获得知识的同时, 感受到生活带来的归属感, 用生活去贴近知识, 利用知识在生活中保护自己, 保护自己的利益. 在平凡的生活里, 数学问题处处彰显, 所以生活化的教学在未来的一个大环境下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12) .

上一篇:先进集体事迹资料下一篇:作文我最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