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心与小肠

2024-05-10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心与小肠(共4篇)

篇1: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联系,心经属心络小肠,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小肠泌别清浊,其清者可转化为心血,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于小肠,有利于小肠的受盛和化物。

在病理上,心与小肠互相影响传变,如心火炽盛,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引起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出现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甚或尿血等症。中医将此谓之“心火移热于小肠”。网站收集如《血证论》说:“心者……与小肠相表里,遗热于小肠则小便赤涩。”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循经上扰于心,出现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等症。正如《千金要方》说:“病苦身热来去,汗不出,心中烦满,身重,口中生疮,名曰小肠实热也。”

篇2: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心与小肠

脏与腑的关系,即是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脏腑之间之所以构成这种紧密关系,主要根据有以下几方面:

在组织结构上,相互联系的脏腑位置一般比较接近。网站收集在经络上相互络属,与脏相联系的经脉属脏络腑,与腑相联系的经脉属腑络脏。

在生理上脏与腑的联系更为密切,从总体上看,脏腑之间藏泻互用,五脏主贮藏人体的精气,藏而不泻,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脏与腑在功能特点上相反相成。五脏主藏,可防止精气的过量耗泄,六腑主泻,可防止水谷的壅塞不通。在具体生理活动中,脏与腑之间还互相促进。在病理上,脏与腑之间常互相影响传变,如心经有热,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小肠火亦可循经上扰于心等。

篇3: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心与小肠

1. 肺气助心行血:心主血脉,能够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不息,但心主血脉的功能要靠肺气的资助才得以正常发挥。网站收集这是因为,肺主呼吸,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相合而生成宗气,宗气又贯注到心脉而助心行血。只有肺主呼吸的生理功能正常,宗气生成充足,心脉得到宗气的资助,才能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即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2. 心血布散肺气:肺主呼吸,通过肺的呼吸,呼出体内的浊气,吸入自然界清气,完成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但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依附于血液,靠心血的运载才能布达周身,浊气也要依附于血液才能到达于肺,呼出体外。所以,只有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正常,血液运行通利,则气机调畅,呼吸才能通畅、均匀,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即所谓“血为气之母”、“血以载气”。

联结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篇4: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心与小肠

在生理上,心火在上必须下行至肾,资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在下必须上行至心,资助心阴以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从而维持心肾乃至全身的水火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中医将心与肾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正如《傅青主女科》说:“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

在病理上,心肾之间阴阳水火的协调平衡关系受到破坏,中医称之为心肾不交或水火不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心与小肠】相关文章: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05-24

中医基础理论论文05-10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07-29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07-29

中医基本理论基础04-26

中医基础理论论文提纲11-15

中医美容基础理论04-14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05-04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笔记05-13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讲稿05-18

上一篇:加油词语的含义及近义词下一篇:那一种欣赏的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