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练习题

2024-04-25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练习题(共9篇)

篇1: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上半夜 c. 中午

d. 下午 e. 下半夜2. “阴病治阳”适用于:

a. 阴损及阳 b. 阳损及阴 c. 阴盛则阳病

d. 阳虚则阴盛 e. 阴盛则寒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对立制约 b. 阴阳交感相错 c.阴阳互根互用

d. 阴阳相互消长 e. 阴阳相互转化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

a. 母 b. 子 c. 所胜

d. 所不胜e. 所克5. 属于子病及母的是 :

a. 肺病及肾 b. 肝病及肾c. 心病及肾

d. 脾病及肾 e. 肝病及脾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a. 肝 b. 肾 c. 心

d. 脾 e. 胃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

a. 木 b. 土 c. 金

d. 水 e. 火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a. 肝实泻肾 b. 肺实泻脾 c. 肝实泻肺

d. 肝实泻心 e. 心实泻肝

二、判断题: 1.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就是因为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 对 错2. 阴阳消长是导致阴阳转化的前提条件。 对 错3. 阳中求阴和阳病治阴都是治疗阴虚则热病变的治法。 对 错4. 五行相生即五行之间相互资生关系。 对 错5. “实则泻其子”是指脏实病变泻其子脏的治疗原则。 对 错

三、填空题:

1. 五脏之中,属阴的脏是 、 、 。 ……[答案]

2. 根据阴阳学说确立的治疗原则主要有 、 。……[答案]

3. 阴阳转化的形式主要有 和 两种。………………… [答案]

4.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克我者为 ,我克者为 。 ……………[答案]

5. 五行相生关系传变,包括 和 两个方面。 ……………………[答案]

6.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 和 。 ……………………[答案]

7. 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五行学说称为 。 ……………………[答案]

篇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练习题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类经·阴阳类一》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因此,阴阳乃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以及某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并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及其基本规律。所以,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中的矛盾概念有着类同之处,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

事物的相关性和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用阴阳来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其事物或现象必须具备如下两方面的条件,即对立事物或现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对立双方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篇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练习题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是属于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阴阳双方是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因此,单一事物就无法定阴阳。另一方面,表现于阴阳中复有阴阳。由此可见,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内部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

篇4: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练习题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由阴阳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而各个组织构成,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的部位、机能特点来划分其阴阳属性。

确定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依据解剖的大体部位。二是依据其生理活动的相对属性。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无论就其整体还是其部分而言,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阴阳还常用来区分人体内各种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物质,如把具有固护、温煦肌表作用的“卫气”叫作“卫阳”;把能化生血液、具有濡养作用的“营气”称之为“营阴”。营卫和谐则正常,营卫不和则病。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到人体的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对病邪的抵抗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损伤组织有修复能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而这些又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1.阴阳偏胜(盛)“胜”是指邪气盛在。阴阳偏胜,即指阴邪或阳邪偏盛,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色泽、声息、症状、脉象和病变部位的阴阳属性

2.辨别症候的阴阳属性 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孤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

1.指导养生 注重养生是保持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养生最根本的就是善于调理阴阳。

2.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就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

篇5:音乐与阴阳五行

音疗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并能旋转阴阳,用以纠正或调整人体阴阳旋转失调。取材于自然音乐,在宫商角徵羽基础上形成的各种韵曲(调),各种“调”的变化关系以阴阳升降为基本形式。张景岳说:“十二律为神物,可以通于天地而合神明。”则需要音乐本身的阴阳升降来实现。

音疗内容与人体的整体关系,中医历来认为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关系,对它的理解形式是通过古朴的太极阴阳旋转加以认识的。如张景岳说:“太极动静而分阴阳,故天地只此动静,动静便是阴阳。”人与大自然,形成阴阳太极的整体性。而人之有病,就是阴阳失调。音疗作用于人体是调节人体“内易”的旋转,以便适应自然界的“外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界旋转的平衡,来消除疾病,使用音疗法帮助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康复身心的目的,这不仅是生命科学的一途径,也是研究音疗的法门之一。

相关链接:《黄帝内经?素问》中《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音为角,在声为呼。

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

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

肺主皮,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

篇6: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在万物本源于气的理论基础上,用以认识和解释宇宙万物变化的认识论,所以它属于古代哲学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内部,无不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动力。阴阳,就是这两方面的概括。五行学说,主要是以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在变化发展中的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促进了《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并用它来分析、论证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规律,成为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内经》中虽然专论阴阳五行学说的篇章不多,但阴阳五行的思想方法,理论观点,是融合贯穿在《素问》和《灵枢》的各个篇章之中的。

本章所选的部分篇章,主要在于阐明阴阳五行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以及在生理、病理、诊断、治法中运用的某些原则,但要深人地理解和掌握,还须结合本书各章节内容,仔细推敲和深入体会。

【原文】1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注释】

1.天地之道: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张介宾注说:“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阴阳,一分为二,就是自然界的一般法则。

2.万物之纲纪:纲纪,《说文解字注笺》注:“总持为纲,分系为纪。如网署,大绳其纲也,网目其纪也。”这里亦可作纲领解。万物之纲纪,即万物生长消亡变化的纲领。

3.变化之父母:《礼记正义·月令》:“先有旧形,渐渐改者谓之变;虽有旧形,忽改者谓之化。”张介宾引朱子云:“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父母,这里是本原、根本的意思。事物之所以能发展变化,就在于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运动,所以说阴阳是事物变化的父母。

4.生杀之本始:生,新生;杀,消亡。本始,即根本、元始的意思。义同上文“父母”。李中梓注:“阴阳交则物生,阴阳格则物死;阳来则物生,阴至则物死。万物之生杀,莫不以阴阳为本始也。”

5.神明之府:神明,指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淮南子·泰族训》:“其生物也,莫见其所长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府,居舍、藏物的.场所。张介宾注:“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

6.本:这里指阴阳。昊良注:“天地万物,变化生杀而神明者,皆本乎阴阳,则阴阳为病之本可知。故治病必求其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必求其故而施治也。”

7.故:谓下文所论,皆上述阴阳变化之道。吴良注:“复明阴阳为天地之道也。”

8.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气轻清,轻者上升,故阳积则为天;阴气重浊,重浊者下降,故阴凝则为地,此明天地之阴阳。

9.阴静阳躁:躁,动也。静则为阴,动则为阳,静、动以明阴阳之性。

10.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指事物一年四时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正常发展规律。如张介宾注:“此即四象之义,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阳阴也;阳杀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盖阳不能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出乎风霜,是阳杀阴藏也。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说明本句的“杀”,是肃杀的杀。一说“杀”即杀戮之杀。因而认为“阳生阴长”,是阴阳之治,而“阳杀阴藏”是阴阳之乱。如张介宾又注:“曰,阳之和者为发生,阴之和者为成实,故口阳生阴长;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曰阳杀阴藏。此以明阴阳之淑惹言,于义亦通。”

篇7:风水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一、简介

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易学哲学关于物质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阴阳这对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普遍规律。阴阳学说,从宏观上和事物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上来观察和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无论是宏观宇宙,还是微观世界,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普遍存在的。有阳性的物质,就有阴性的反物质;有正电,就有负电;有质子,就有反质子;天地、男女、上下、前后、左右、高低、前进后退、寒暑、昼夜……地形上的乳突窝钳、山龙的正面背面、山水的顺逆、直曲、紧舒、急缓、刚柔、老嫩、宽窄、硬软……处处都有阴阳。总之,凡属于沉静、下降、寒冷、重浊、柔弱、阴暗,趋向于静的物质都属于阴的范畴,而活跃、上升、轻浮、炎热、刚强、光亮,趋向于动的物质则属于阳的范畴。

阴阳一方面是对立的,另一方面又是统一的,阴阳互相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阴和绝对的阳存在。所以说阴阳互根。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极必反,阳极必阴,阴极必阳。

阴阳是风水术的一个中心理论,风水特别讲究阴阳二气的冲和。因为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是阴阳交媾的产物,孤阴不长,孤阳不生。所以,过去风水师又叫做“阴阳先生”,有的地方也叫做‘二宅先生’。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对宇宙的认识水平就达到了如此高度,我们不能不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感到骄傲和惊讶。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即我们常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的“五行”概念,是易学哲学对世界万事万物高度抽象的概括。“木曰曲直”,木具有生长、条达、能曲能伸的特点。“火曰炎上”,火具有发热、发光、向上的特性。包括看得见的光、热、火和看不见的辐射和能量。“土爱稼樯”,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为万物之母。土壤、基质和所有的载体都包括其中。“金曰从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其范畴涵盖了所有的化学元素。“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向下、闭藏特性。包括所有的溶剂、介质以及所有具有流动性质的物质在内。

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五行学说对万事万物的归类推行,完全依据“天人相应”的全息思想,它是易学哲学的核心理论。常用的五行学说与事物属性的分类见下表:

上表仅是略略举例而已,实际上,读者可尝试将每一件事物推断,看看其五行所属。如果多读一些术数著作,也可以找到更多有关资料。

四、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规律来探索事物规律的。五行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既有转化即相生关系,有制约即相克关系,有组合关系即合,还有相刑、相害关系,但总体上来说主要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所谓五行生克是五类事物之间,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的辅助、推进作用,称为“相生”;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的抑制束缚作用称为“相克”。五行相生相克在风水学及中医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实它不单是风水与术数的重要基础,它更是中医学的藏象学说和辨证施治的依据,由于五藏皆有其五行所属,因此,风水学也可以按照不吉利的风水,以其方位是甚么推断对人体哪一藏象产生影响。这不是无稽之谈,而是经历代各风水师验证获得的结论。

五行相生即: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下面从比较直观的方面略作解释: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土生金,因为金属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金属。金生水,因为金属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五行相克即: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从直观上可以这样简单地认为:火克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金克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木克土,因为树根苗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土克水,因为土能防水。水克火,因为火遇水便熄灭。五行生克,还有深层次的道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慢慢体会到。但在另一种情况下由于克者衰弱,而被克者亢盛,克者不但不能克制被克者,反而受被克者所反克。如:金弱木坚,金不但不能克木,反受木反克;同样火强水弱,火反克水,土反克木,水反克土,金反克火。在五行中被生的五行对于生它的五行,称作化。如木生火,又称作火化土,被化的又 叫作被泄,即木被火泄。火化木后,火又去生土,这叫火化木生土,或称作火泄木生土。

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是一切易学预 测 法中最根本的法则,是推演事物变化的最重 要依据,是一切预测学说的根本,也是堪舆术的基础,必须熟悉掌握。在择吉上,只有熟悉精通了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和刑冲克害,才能为人选好吉课。习堪舆者必须通悟它,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它。

五、阴阳五行与河图洛书的关系

将洛书中五行属性相同的三组卦分别合并,即将同属于木的震卦和巽卦合并,将同属于金的兑卦与乾卦合并,将同属于土的艮卦和坤卦合并,再连接起来,就可以看到,这个图形就变成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图。河图和洛书都是说天地道的。两者的区别在于:河图是从将天地看成是一个开放系统的角度来描述阴阳及其发展和运动的规律,而洛书则是把天地看成是一个封闭的整体来揭示阴阳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运动规律。

风水术在“天人相应”、“人天和谐”的总体原则指导下,根据天地阴阳五行运动变化和运行轨迹的客观规律,去寻找真龙真穴,实际上就是寻找阴阳五行相应平衡、和谐的局部空间区域用于建造阴阳二宅,这样的空间位置就叫风水宝地;而择吉则是寻找阴阳五行相应平衡以及与所选择的空间位置与建筑坐向相和谐的时间片段,用于阴阳二宅的兴工等重大活动,这个时间就叫做良辰吉日。

篇8: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练习题

(二)基本内容

(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讲了气一元论,讲了气的概念、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气一元论在中国医学中的作用。这里面难点是气的概念。对于气的概念的理解:第一、中医学从哲学层次上强调,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第)

二、气有运动的属性;(第)

三、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阴阳,分阴分阳,阴阳两端的对立统一运动;第四、气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气,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从建立哲学气的概念,是以云气、天气等气体为模型,从直观,逐渐从常识概念,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抽象出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气;而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静态的固体物质、固体模型为基础的。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所建立的物质概念,它们的根据是不同,内涵是不同的。我们讲气的可侵入性、渗透性、感应性,是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没有的。(气)是物质又是运动,这一点,东西方哲学物质的概念是相同的。后面讲几点,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西方哲学讲的物质就是物质,它在抽象物质的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而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它非常强调气的运动性,是从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形气转化来考察世界的发生发展,考察生命的运动,而不是从气的结构是怎样?这个结构怎样决定了世界的发生发展?怎样决定了生命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所以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气的概念的理解。对气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经有过:

一、气是物质,物质说;

二、气是功能(,功能)说;

三、气是功能和物质两义说。从五版教材以后,最终大家意见基本统一、统一到气是物质。但是对气是物质这个表述方法,仍然是:一者强调气只能表述物质,不应该有功能的含义;另一种意见,气是功能和物质的辩证统一。这种争论、这种研究,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大家也可以进一步去探索,但是我觉得最后对气的定义,中医学气一元论里面气的定义,到底应该怎么表述?应该尊重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还中国传统哲学本来面目,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表述中医学气一元论气的概念,而不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表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果我们把气仅仅限定为物质的含义,它不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我们前提是气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本原,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取决于气。我们研究中医学讲脏腑的生理功能的时候,心、肝、脾、肺、肾,就以心为例,说“心主血脉”,在这一点上,从生理上和现代的解剖、生理学,没有什么区别,“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的主宰,就是不是单纯靠心脏的解剖那个形体所能决定的,得出来的结论。正是因为中医学承认按照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承认气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而用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生命运动。因此得出结论,脏腑的生理功能与它所依据的生物学基础不是完全一致的,这才能解释得了“心主神明”。为什么中医学的脏腑的功能不能单纯用解剖学来解释?无论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发展到什么程度,它也难以解释。这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中国的哲学所决定的。它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对概念的表述、对事物的认识。否则的话,我们今天要从事科学研究,强调中医学那个气,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不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只承认它是一个静态的物质,它是运动的物质,而不含有功能的意义。那么我们近期从事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得出那些数据,就归结到解剖学上去了。我们就追求这物质是如何了?“心主神明”,物质如何?经络研究不(就)是个例子吗?经络的本质是什么?追求它物质基础就行了。就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中医?我想再一次强调中医学气这个概念,怎么样的来理解中医学气的概念?我今天给大家讲的:

一、我的根据不是我的发明创造,我就说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历代哲学家对气这个范畴的研究成果,应该是怎样来表述它?第一、这个表述,目前哲学界也是学术界共识;第二、它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第三、中医学从《内经》开始一直到现在,研究所有的气,在不同情况下它的含义,那么都是这样来表述,它的基本内涵是这样,就是还中医学的本来面目,按照中医学思维方式来理解。我讲气一元论这一节,核心是气的概念。那么讲气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它和既是物质又是功能二元论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讲到五脏的时候,第一、讲到心,它是有形态的,我们讲了最早的解剖学有形态基础,但是同时又讲了更重要想它的功能,把功能和物质统一起来,来考察它。立足点不是看心脏的解剖、形态是如何?无论是分子水平、量子水平,哪个结构决定哪个功能,不是这样的考虑,是总体来考虑,它有什么功能?这个思维方式,就是我们和西方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点,也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如果这个思维方式建立不起来,就无从谈起,我们有中医科学思维。

好了,上一节的课难点再强调一次。我们上一节讲了第二节阴阳学说。那么我们下面讲阴阳学说的医学意义。我们前面讲了阴阳学说的哲学意义,讲了四个要素。那么医学上意义,我们定义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即气的一分为二。阴阳的第一个内涵,它的义项,对一分为二怎么理解?它包括哪些内容呢?它的内涵,第一个就是指气的一分为

二、就是阴气和阳气而言。在中医学里面讲阴阳:是指阴气和阳气;第二个义项,在中医学里面,凡是能够用一分为二来规定的概念,无论它是实体,或者它是事物的属性,统统可以称之为阴和阳;第三、从总体上用阴阳两端、对待,阴阳相错,我们用现代语言阴阳对立统一、来回答世界运动的规律,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上述三者,就是中医学阴阳这个术语里面的基本内涵。把它抽象出来,用张景岳的话说,就(是)“阴阳者,一分为二”。怎样来理解张景岳的一分为二呢?通过上述三点来理解张景岳的一分为二。作为中医学,解释具体科学的具体问题的时候,那么阴阳这个概念,它的含义是怎么说的呢?我们用下面一句话来表述它。阴阳是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和形态特征的范畴,阴阳是最大的概念范畴。其

一、它既可以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比如,明暗、表里、寒热、上下、内外等等,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在中医文献里面,找反义词,上下、内外、左右、背腹,这一些都是标示着事物相互对立的特定属性,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述。所以说阴阳在中医学里面,它第一个含义是能够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讲事物的运动的属性;其

二、可以标示两种对立特定运动的趋向或者状态,从动态来考察,动静、内外、上下、迟数,就是它运动的趋向,也可以一分为

二、那么用阴阳来表达,是表达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趋向。无论是事物的属性,或者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趋向,都可以用阴阳一分为二这样一种观点来加以表述。这就是中医阴阳学说里面的医学含义。简单(地)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那么具体表述为上述一、二、三、三个内涵,这是一般的规律。具体的规律呢?阴阳表示什么呢?它表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这里讲特定属性,阴阳规定事物的属性、状态是有条件的,它和矛盾论是不一样的,它有严格的规定性的,所以提出来叫做特定的属性和运动状态。它可以表示事物的属性,也可以表示运动的状态和趋向,但是前提是有条件的、是特定的,这就是阴阳的医学含义。

总之,在中医文献里面,阴阳这个概念,是日常的概念,像日光的向背、寒暑的更替、气候的冷暖。哲学概念,“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哲学,说“一物两体”,两体,相互对待的两端,这都(是)哲学概念。还要和医学概念,我们讲医学的含义的时候,具体讲医学,生命运动的属性、生命运动的趋向和状态,都可以用阴阳来规定它;讲人体之气,分阴分阳,人的运动状态分阴分阳,那表现为医学概念,三位一体的。由此提示我们,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分析阴阳的概念,它的具体含义,要分析清楚它在特定的环境下,它是表示日常生活的概念呢?还是从哲学高度来说明问题呢?还是从医学本身来说明问题呢?要分析清楚,概念自然就清楚了。它也体现了咱们中国汉字的多义性,反映了中医学里面的科学概念的多义性。而中医学的科学概念,不是单义的,是多义的。具体反映为:所指阴阳可以是指气,一物两体,分阴气和阳气;也可以指具体的物质世界;也可以指事物运动的属性,物质运动的属性,这就是阴阳的基本含义。那么我们学习阴阳的概念,要在中医学里面,要分清楚哪些地方,阴阳的概念,是从哲学层次来说明问题?哪些地方又是从医学本身来说明问题?哪些是指气而言?哪些指物质实体而言?哪些指物质的属性和功能而言?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气的含义,不至于把它混淆了,还要体现出来那个阴阳,这一个术语,它的含义的多义性。第二个问题讲阴阳的普遍性与相对性和关联性。《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我们前面讲它的定义的时候讲,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我们还原为传统的语言,《内经》的话叫“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个道,在这个语境里面,理解为规律、规矩。阴阳是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所以《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这句话怎么理解它(的)意思呢?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用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来解释生命运动变化,我们中医学引入来以后,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用它来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点。其

二、阴阳的相对性。我们前面讲阴阳的含义是相互对待的两端,我们判定事物的属性、事物运动的趋向和状态是阴(还)是阳,是相比较而言的。所以“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言”,相比较而言。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所以“所指无定在”。就是判定事物的阴和阳,是两者相互比较而言,前提是具有普通联系的事物,这两类事物,或者运动的状态和趋向,相比较而言,来判定它的阴或阳,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它具体可表现为:

一、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果(是)绝对的就不能转化了,阴不可以转化为阳,阳也不可以转化为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正因为它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才能互相转化。

二、无限可分性。注意阴阳的可分性,不是指从数学上来看,比如,这支笔,它的总的长度定下来以后,每次都一分为

二、无穷的分下去,按照数学的方法,无穷的分下去。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不是这样的意思。大家看底下,什么叫无限和有限?是从哲学上来说的。说无限和有限,它俩是相对而言的,同分析和综合一样。什么叫无限可分性呢?无限可分性是指从一分为二去看阴阳的普遍性。这样来理解无限可分性,就是说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永远可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这才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其

三、讲它的相互关联性。判定事物的阴阳,无论是从属性或者是从运动状态和运动趋向,一个首要条件是这两类事物必须内在具有关联。怎样才能叫做有关联呢?它们必须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上,也就是说在相关的基础上才能够用阴阳来加以说明。说“日为阳,月为阴”,那么日月这两者,它俩是相互关联的,在这种条件下,这种事物才能够分阴分阳,说“日为阳,月为阴”;从性别来看,这个层次说“男为阳,女为阴”。这样的来判定它们、分析它们的性别和日月的变化,分阴分阳,是在各自的层次上来分析。就不能够说“男为阳,月为阴”,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它们在不在一个层次上,不属于同一范畴,不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不能任意地用阴阳来加以表述。

第三个问题,用阴阳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对事物,或者事物所反应出现象,怎样用阴阳来说明?划分标准是什么?其

一、依据。《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用水和火的属性来反应阴阳的基本特性。我们中国古代哲学和我们中医学,对事物的阴阳属性,区分性质和运动状态与趋向,最早的理论依据,就是从水和火的属性,由此类推,推理出来。火有热的属性,在运动趋向有向上的属性;而水有寒冷的属性,运动趋向有向下的属性。根据水火这样一个属性,最早的阴阳的含义,就是冷暖,火具有温暖的属性,水具有寒冷的属性。从古人至今,划分事物阴阳属性,在咱们中医学里面,就是以水火的属性,作为划分事物阴阳的根据。其

二、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这个是根据水火的属性作为反应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根据这个依据派生出来具体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比如,阳,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等等,具有这样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就可以规定它们属阳,为阳;相反,凡是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暗晦的、物质的等等,凡是具有这样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就可以规定它们为阴。大家注意,仍然是这两者划分事物的标准,是指两类事物相比较而言的。例如,物质和功能放在同一层次,它们两者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物质具有阴的属性,功能具有阳的属性,注意前提是这两者相比较而言的。前提,物质与功能相对而言,物质为阴,功能为阳。离开前提,把物质和功能相比较而言这句话去掉,说物质为阴,功能为阳,这个判断至少说是片面的。上面列出来作为我们本科生来说,只要掌握重要几点,事物阴阳属性划分的标准,基本就够用了。比如,从空间来看,上、下、外、内、左、右、南、北、天、地,相比较而言,上、外、左、南、天,规定它为阳;相反,下、内、右、北、地,规定它为阴。注意前提应是,这两者相比较而言。昼夜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昼为阳,夜为阴。春夏和秋冬相比较而言,分阴分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温度,温热寒凉,同样是两者相比较而言,规定温热为阳,寒凉为阴。湿度,干燥湿润,两者相比较而言,规定干燥为阳,湿润为阴。重量,轻和重,相比较而言,轻者为阳,重者为阴,轻轻的上浮为天,浊阴的下降为地。亮度,明亮和暗晦,两者相比较而言,明亮为阳,暗晦为阴。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趋向,功能与物质,相比较而言,功能为阳,物质为阴。上下升降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上升为阳,下降为阴。运动的动态变化,动和静,两者相比较而言,动者为阳,静者为阴。人们的精神状态、生命的机能状态,兴奋和抑制相比较而言、亢进和衰退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兴奋、亢进为阳,抑制、衰退为阴。划分事物阴阳的属性,前提一定是两类事物,或者两个事物,一定是相对地比较而言的,在这个前提下,按照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和标准,我们规定,何者为阳,何者为阴?条件是非常重要的,是两者相比较而言的,舍此条件不能任意规定,谁为阳,谁为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下面我们讲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一、阴阳对立。

一、讲什么叫阴阳对立?就是阴阳对立的含义。阴阳对立是指阴阳的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称之为阴阳对立。阴阳对立这个概念,包含了什么样一个原理呢?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阴阳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换言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和阳对立,互相排斥、斗争的结果(怎样?),我们前面讲阴阳具有普遍联系(性),气分阴分阳,一物两体,那么阴阳又本原于气。我们在这里把它分解开来讲,阴阳对立,讲第一个概念,就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斗争、互相排斥。这里面并没有排斥阴阳之间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我们前面讲气分阴阳,讲气它有可入性、感应性、渗透性,在这里为了学习,我们把阴阳对立,单纯强调对立。什么叫对立?用阴阳对立这个概念、这个原理,来考察事物、来说明事物,并不等于否定了阴阳之间它们互相制约。用今天的话说,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对立和统一是一起的。用今天的话说,阴阳叫对立统一、咱们古书讲,“气本为

一、分阴分阳”,阴阳本原于气,讲的是一分为

二、合二而

一、既讲对立,又讲统一。那么对立,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是通过对立、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那么前提是既要排斥、斗争,它们(又)要互相感应。条件是必须是互相制约的,制约是统一的结果。没有对立就没有制约,没有制约就没有对立。这里面讲这个对立的含义,是要告诉我们中医学分析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时候,始终用一分为

二、阴阳对立统一、对立斗争的观点,来判定事物。在中医学里面,我们用阴阳对立的含义来说明问题,是指阴阳之间的互相排斥和互相斗争,这两者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这样一个原理,在中医学里面,就是用阴阳一分为二这样一种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去认识生命的运动变化,去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比如自然界,我们把气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两者互相比较而言,相互对立。自然,分天为阳,地为阴,说天地这样一个事物,我们把它一分为

二、分为天和地。日和月,这样一个事物,我们用阴阳对立的观点,分日为阳,月为阴。其他以此类推。看人体,解释生命现象,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是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形体,它的位置,看待它的功能。因为生命是阴阳对立运动的结果,有了阴阳对立与斗争,才能够有生长壮老已的发生发展变化,所以说“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从形神来看,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形为阴,神为阳。这两者相比较,气血,规定气为阳,血为阴。饮食有气有味,说气为阳,味为阴。脏腑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脏为阴,腑为阳。通过这些例子,通过阴阳对立的这个概念,建立起这个概念,用这样一个概念、这样一个观点和思维方法,来考察生命现象。四诊,察色按脉也要分阴阳。色白为阴,色赤为阳;迟脉为阴,数脉为阳;烦躁为阳,萎靡为阴,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这些例子,也旨在说明中医学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之一,阴阳对立这样一个概念。它反应出来的原理,告诉人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去认识事物。第二、讲讲阴阳对立的意义。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阴阳对立。第一、掌握它的概念;第二、(掌握)它的原理;第三、(掌握)它的意义。它的意义旨在:

一、为中医学奠定了一分为二的辩证观。中医学讲辨证论治,这里面突出的强调的是运动的观点。那么阴阳是气分阴阳,所以辩证观点奠定了中医学运动的、联系的、矛盾的观点,突出表现为中医学的科学思维观。这个思维方式,矛盾分析的思维观,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这个阴阳就是一分为

二、相互对待的两端,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矛盾,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辩证观。

二、建立了中医学的分类方法。中医学一个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就是二分法。对任何事物属性、运动的状态和趋向,第一次分类,就是分阴分阳。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如此,中医学也是如此。在中医学里,对事物的分类方法上,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阴阳分类方法。这就是阴阳对立这个概念,它在中医学中的作用:

一、奠定了中医学一分为二的辩证观;

二、为中医学提供了二分法的分类方法。

下面讲阴阳互根。第一、讲阴阳互根的含义。什么叫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在历代著作里面,都有很精彩的表述。我们下面列举几个例子,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就是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关系。什么(关系)呢?阴阳互根的关系。(它)回答的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我们这个定义是现代语言,说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据。这种关系,或者关系去掉,定义非常简单,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称之为阴阳互根。讲两者之关系。阴阳对立是讲两者之间的关系,阴阳互根还是讲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定义从逻辑学来说叫什么呢?叫关系定义。说“阴以吸阳,阳以煦阴”。中医书上讲了那这八个字,也回答了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这个概念,阴阳互根的概念。到了张景岳就讲“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还是讲阴阳之间的互根。那么最重要的记住,我们说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谓之阴阳互根。甚至再加上一句,可以说“彼此相须”,也可以不要它,不影响它的互相依存、互为根据那个含义,这是第一点,讲一讲什么叫阴阳互根。用这样一个原理,使中医学从事物之间互相联系这样一个观点去认识世界,来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比如,在自然界,天地、日月、水火、寒暑、昼夜、清浊、升降等等。我们在讲阴阳对立的时候,讲它们之间的两端、对待,而这两端和对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联系、互为根据,才能存在,才能构成了这对事物。因此,这个天地,一是两端,天为阳,地为阴;

二、它们之间又是密不可分,彼此相须,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没有天无所谓地,没有地也无所谓天,它们必须同时存在。昼和夜也是如此吧!我们规定“昼为阳,夜为阴”,这一类事物,两者相比较而言,是两端,昼一端,夜一端,说“昼为阳,夜为阴”,但是它们这两端又是有内在根据的,具有普遍联系的。表现为两者必须同时存在,互为根据,互相依存,就是说必须互根。再举升和降,我们讲气机的升降,升和降,升为阳,降为阴,讲升降(的)两端,讲(它)的对立,而同时它必须互为根据,互相依存,彼此相须,同时存在。有升无降,有降无升,都不可以,两者缺一不可。以下以此类推。作为人体而言,我们上面讲阴阳对立的规律,说脏为阴,腑为阳,所谓脏腑,这两类是互根的,它不仅在属性上互相对立,而且脏(和)腑在同一类,脏和腑必须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彼此相须,那么生命才运动才正常。说“没有脏也无所谓腑,没有腑也无所谓脏”,强调人体脏腑之间的互相联系,它体现了阴阳互根。说形神也是如此,说形为阴,神为阳,形神统一、规定形和神分阴分阳的时候,强调形和神两者的对待,讲合一、讲它们互为根据、互相依存。单纯有形、单纯有神,都不可以,必须同时存在。气和血也是如此,气和血是中医学里面的生命物质的两大系统,我们前面在导论里讲,生命物质系统,有气、有血、有精、有津、有液,其中气是最主要的。血、精、津、液都是由气所派生出来的,就是经气化过程所产生出来的。气规定它属阳,在这个前提下,为了和它对偶,中医历代的医家,又在血、精、津、液当中,取出血与气相对。因此提出来气和血是人体生命物质的两大系统,最早在哲学上是血在前,气在后,叫血气,是血气方刚,不叫气血方刚,后来表述,变为什么呢?变为气与血。在咱们中医学里面,气和血这两个字,我们分开来讲,(一)中医学认为(它是)生命的两大物质系统。第二、气血,这两个字,作为一个语言符号,它另外一个含义,代表着精、血、津、液,实际上是生命物质的代称,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把它分开来讲,是气为阳,血为阴。再讲气和血相比较而言,它们俩有阴阳的对待和两端,但是又讲气和血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后面再讲气血的关系,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它们之间互相根据的,阴阳互根。说气为阳,血为阴,因此,表现为阴阳互根。就气本身,一物两体,分阴分阳,不仅要分出阴阳,气一分为

二、分阴分阳,而阴阳本原于气,它们两个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彼此相须,才能统一、表现为气的阴阳二气的互为根据。解释生命现象,生与死,我们强调“阴平阳秘”,是什么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阴平阳秘”。如果没有阴阳互根,就达不到“阴平阳秘”,无所谓健康,无所谓“阴阳匀平,阴阳和合”。死,我们说“阴阳离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那么从这个“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阴阳离决”谓之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反过来讲,生不离决,不离决那就必须是彼此相须,互为根据,阴阳互根。从阴阳离决,又反证了“阴平阳秘”,就是必须是阴阳互根这样的条件。阴阳之间,不仅要对立,而且要互为根据,才能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那么阴阳互根,一个时期的正常状态,不能互根,两者没有联系,就是谓之离决。孤阳也不可以,独阴也不可以。最后阴阳离决,人就要死亡了。这就是用阴阳互根这样一种观点,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来阐述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第二、我们讲阴阳互根的意义。在中医学里面,阴阳互根这样一个概念,或者说这样一个原理,它有什么意义呢?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有什么意义呢?其

一、奠定了中医学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世界,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考察人的生命现象。1.一定是在天与地、人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来看待。2.考察生命本身,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以五脏为核心的五脏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是强调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普遍联系的前提下,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生命过程才是正常的。疾病也是如此,在人体内部要从联系的观点,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和局部之间,要互相联系的观点来考察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用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换言之,这(样)一个观点决定了中医学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不是就人谈人,不是就人体本身某个系统谈某个系统,而始终是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去考察问题,它反映了中医学的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其

二、论上述具体的生命过程和疾病过程的时候,就是应用阴阳互根这样一个原理,来考察阴阳在消长变化过程中彼此相须,互为根据,突出表现在病理上强调“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由这个原理派生出来,中医在调整阴阳的时候,不是单纯调整阳,也不是单纯调整阴,而是把两者放到一个共同体当中,从阴阳互根的角度,同时进行调整,只是分清阳损和阴损它们的主次而已。著名的治疗原理,在调整阴阳偏衰里面,我们还进一步讲张景岳提出来那个平补的方法,左归和右归叫平补,他和王冰注释里面讲“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相比)(是)重大的发展。第一、奠定了中医学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问题;

二、这个思想指导了古代的医家创造了一个最著名的治疗原理,就是张景岳所完成的,这一点,我们在阴阳学说的应用里面,将来在治则这一章里还要进一步讲。

篇9: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练习题

“阴阳五行”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人对天文学的认识。现分别剖析之。

何谓“阴阳”?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太阴),这是人们对“阴阳”最直观的认识,也是古人“阴阳”理论的源头。但一般人知“日夜”而已,古圣人却有更多的发现。早晨太阳出来,绝大部分生物开始活动;傍晚太阳落山,绝大部分生物又归于沉寂,进入休息状态。即便是非生物,对日夜也有反应,只是不如生物明显罢了。可见“阴阳”与万物有密切联系,并有如下对应关系:阳→动,阴→静。世间万物,无非动与静两种状态,于是皆可以“阴阳”统之。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阴阳”是什么呢?阴阳就是日夜。日夜如何形成?地球的自转。可见,“阴阳”理论其实是对地球自转的一种认识。

何谓“五行”?来源于古人对四季的认识。春季植物返青,动物苏醒;夏季植物繁茂,动物活跃;秋季植物结实,动物繁衍;冬季植物凋零,动物潜藏。四季寒暑变化,万物生长收藏,存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对应关系。但万物四季的变化,必须依赖于大地,离此不能生存。故四季与大地的统一才能揭示万物变化。但四季为时间概念,大地为空间概念,不好统一,所以古人便取四季及大地的特性来达到统一的目的。体现春季生发特性的是树(古时叫木),体现夏季炎热特性的是火,体现秋季肃杀特性的是金(古时兵器用金属做),体现冬季潜藏特性的是水,体现大地生化特性的是土。此即“五行”,就是用大地四季的变化来揭示万物的运行变化规律。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五行”是什么呢?“五行”是大地四季的变化。四季变化如何形成?地球的公转。可见,“五行”理论其实是对地球公转的一种认识。

上一篇:端午节祝福成语下一篇:发展党员谈话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