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论读后感

2024-04-10

海权论读后感(通用6篇)

篇1:海权论读后感

尊敬的各位领带、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海权论》读书心得。

1890年,美国著名海军战略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总结了大不列颠这个“日不落帝国”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提出了海权理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该著作的产生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海军伴随着一支和平运输的船队应运而生,随海运的发展而兴盛、随海运的消失而消散,海权的存废不在于海军的强大或者海上贸易的兴旺,而是这两者的结合体,海军的强大保障了海上贸易的兴旺,而海上贸易的兴旺又给耗费巨大的海军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发展的动力。

下面大家看这张图,这是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思。“一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欧亚铁路连接东亚、西亚、欧洲的陆路交通贸易网,“一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串联东南亚和亚欧非经贸一体化。

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际贸易,也越来越离不开航路的通畅,通过海洋,中国从中东运回石油,从澳大利亚运回铁矿石,向国外出口中国制作的商品,我们现在所需的石油三分之二靠进口,百分之八十要经过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但我们对海外贸易线的保护几乎无能为力,这对当代的中国来说是致命性的,诸多严峻现实表明,中国要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必须大力发展海权。借海强身,以海兴国,建立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带一路”的背后是中国工业“走出去战略”的具体实现,一要疏散过剩产能,二要创新升级“工业2.0”计划。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国家持续关注职教的发展,加大职教投资力度,都是为了顺利实施“一带一路”计划,培养高端技术人才,我们责无旁贷,要趁着好形势,加快发展步伐,与时代看齐。下面我们看《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影响海权发展的六大要素” 地理位置、形态构成、领土范围、人口数量、国民特性、政府特性 第一方面:地理位置。

一国海权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拥有宽广的深水港口,并控制主要的贸易航线,其地理位置就会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巴拿马运河,控制了他们就控制了全球经济的命脉。

第二方面:形态构成

就是有钱了以后要干什么。书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大航海时代的初期,西班牙、葡萄牙两国虽然占尽先机,但两国都不注重手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仅仅攫取美洲的矿藏炼成金银,然后用金银去英国、荷兰两国买珠宝首饰、舰船,结果钱全部进了英国荷兰这两个被他们讽刺为“小店主”国家的口袋,最终被他们取代。第二个就是荷兰,善于海上贸易,开创了“海上马车夫”时代,但是由于荷兰是邦联制国家,民众和各省只顾自己的腰包,不顾国家建设和海军建设,结果英荷大战一开,虽然用钱买了很多战船,但是没有人会开船,不注重人才的持续培养,结果殖民地尽失,海上贸易完全被英国人控制。

这里有两点与大家分享,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只顾容易开发的低端产业,也要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创新升级是必由之路,这需要对技术工人的提升和再培养,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二是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集体荣辱与共,不能只打自己的小算盘,不顾集体利益,现在我们要建设好技师学院,不能仅靠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的努力,而是大家一起的努力才能做好。

第三方面、领土范围

就是战略纵深,比如朝鲜韩国,一个火箭炮就覆盖全境的国家,再有钱也翻不起大浪。第四方面:人口数量

“在人口数量上,不仅要计算总人口,而且必须把海员、舰艇上作业人员和能够生产海军物资的人数计算在内。”简而言之,人口基数、海洋作业人数和技术人才,是关乎海权发展持久力的关键所在。历史一再证明:“后备力量的差距,深刻影响着战争的成败”。

我们培养技术工人,更要持续的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制造业有起有落,人才的培养不能时断时续,技术要代代传,不能“书到用时方恨少”。

第五方面:国民特性

书中分析了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这些岛国、半岛国家的国民,也分析了德国、法国这些半陆半海国家,发现一个问题,因为前者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土地贫瘠养活不了他们,他们就向海洋要资源,就自然而然的重视海权的发展。反观德国、法国和我们,有大量的平原,土地肥沃,人们丰衣足食,咱们说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又何必冒着大风大浪的去开发海洋呢?结果闭关锁国、受尽欺凌。

这里告诉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要开眼看世界,看看省内同类学校的发展、看看沿海技师学院的发展,找差距、定方向,迎头赶上。不能安于现状,自娱自乐,要不断提高自己,提高看齐意识。

第六方面:政府特性

这里主要说的是政府制定的各项战略要能够连贯持续的执行,不能昙花一现。好。谢谢大家!

篇2:海权论读后感

——论中国海权的发展之路

本学期有幸选上了《海权论与海洋战略》这门课,通过王老师精彩的讲解,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同时也引发了我不少的思考。本文我想结合有关知识说明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以及海权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趋势和战略。

一、海权及其重要性

海权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战略概念。在经典的意义上,海权指的是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也就是由本国和本民族利用和控制海洋,而剥夺对手利用海洋的机会和权利。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海权论鼻祖马汉从大量的历史事实中概括出一条结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称霸、控制世界财富,必须走向海洋。

这些论断的原因是明显的。自古以来,海洋作为渔盐之源便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近代以来,随着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现代深海采矿业的兴起,海洋又成为继大陆之后,人类新的资源希望所在。而海洋作为航运通道在贸易发达的现代世界更是承担着主要的运输职能。同时,海洋作为战略屏障,对一国的安全也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因此,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今天仍被世界强国继续印证的是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海权是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海洋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国家战略的安全屏障,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建设海权强国对于中国海洋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重视海权、发展海权,真正实现中国的强国战略,是完成这一心愿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海洋国土的维护、进一步保障海上交通要道的安全通畅、进一步做强做大海洋经济、进一步增强海上防卫力量是实现海权发展重要路径。

二、海权论在中国

中国海权具有与世界各国海权相同的共性,但是中国海权更有不同于他国海 权的鲜明的个性。尤其是中国海权具有非强权性、非霸权性和非扩张性的特色,使它与西方海权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西方海权是为强权和霸权的目的而发展和使

用的,具有明显的侵略扩张性,但并不是任何国家海权都与西方大国海权一样 具有侵略扩张性,中国海权的特点是非强权性、非霸权性和非扩张性,非强权性和非霸权性决定了它的非扩张性。这些特点的形成是中国国家自身性质、对外政策的性质以及世界和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人对于海权论的认识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长期以来,由于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淡漠以及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人对于海权的认识存在种种误区,没有深刻认识到发展海权的重要性,也没有更深入地去思考中国海权的发展方向问题。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重农轻商”、“重陆轻海”的思想得到强化,而中国人面向海洋、走出海洋的能力却被弱化、淡化。另外,冷兵器时代,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和其他外部势力时刻威胁着中国北部边疆的安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无不以巩固北边塞防为第一要务,而辽阔的大海则成了中华民族的天然屏障,但也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又一大牵制力。从此东西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海洋道路——西方以海为径,东方以海为壁,中华民族从未确立起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正是这种源于民族文化、民族特性和心态的差别,造成了中国海权与西方海权本质上的不同。儒家文化的非攻性,加之近代中国的历史窘境,使得鸦片战争后被“灌输”到中国学者脑中的所谓海权概念也不同于西方的海权概念。中国学者强调海权更多是为了维护中国自己的海洋权利,而不是探讨如何扩展自己的海上权力。

三、中国海洋发展战略

中国的海权应是一种新型的,综合的海权观,主要是指中国在海洋研究、开发、利用等经济方面的能力和影响力,以及控制与自己主权利益相关的一定海域的能力,当然,我们也不回避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适当发展自己的海上军事力量。同时中国的海洋战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根本不同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海权理论。主观上,中国没有走向大洋与人争霸的动机,客观上,我们也不具备重走西方海洋大国老路的实力与时机。中国的海洋战略是以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基础的,优先考虑的是发展海上经济力量,提高开发、利用海上资源的能力,其次才是发展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海上力量。这是一种新型的海洋战略思想,是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相适应的。

具体说来,中国建设海权强国可以采用一下几种战略措施:

首先,要把建设海洋强国列入国家战略,提升海洋的战略地位。一个国家能不能成为海洋强国,是国家大战略问题。国家应尽快确立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强化海权意识,维护中国海域的海权,以“寸土不失,寸海不让”的决心和意志对待岛屿与海域争议。

其次,树立新的海洋观,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海陆并重。我国疆域陆海

兼备,但国人的海洋意识历来比较淡薄,重陆轻海的观念仍严重存在。作为陆海兼备的大国,更应该注重海陆权并重。海洋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强弱和国家的盛衰。中国亟须提高和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从现在起对国民尤其对在校中小学生进行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的教育,从儿童教育抓起,使国民从小就树立新国土观念,即海陆综合的国土观。

再次,努力建设拥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强大海军。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正在上升,海军必须有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既能应对传统安全威胁,也能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最后,启动海洋经济开发的战略计划,以经济行为应对他国侵占中国海权的经济行为。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多种产业。

在此,我想着重强调一点,对于海权的态度和观念必须要强硬。目前,我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在南沙群岛存在严重的岛屿主权争端。在我国的南海,除中国大陆控制的永暑礁等八个岛礁和中国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南海周边等国已经陆续占据了40多个岛礁。我国的八个海洋邻国,对我海洋国土和权益均提出不同程度的无理要求。在归中国管辖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有15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周边国家存在划界争议。一些邻海国家非法在我国东海大陆架、南海海域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和引入外资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采。中国在南海争议区的油气资源开发还是空白,至今尚无一口油井,未产一桶原油。另外,我国管辖海域的渔类资源也遭到一些周边国家的大量偷捕和掠捕。我国对此类事件态度必须强硬,领土领海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四、结语

海权的发展对任何国家都是一项宏大且艰巨的实践,而这种实践首先要基于 对海权概念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如何认识海权直接关乎到形成何种模式的海 权实践,甚至直接关系到海权实践的成败。21世纪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将是不可阻挡的。中国要和平崛起和走向富强,必须把经略海洋提升到高度的战略地位。人类生活的地球,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中国要想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大国,必先征服海洋,所以中国应尽快制定自己的海洋战略,以切实维护和发展中国的海权。

以上是我通过学习和思考,并借鉴有关资料总结出来的。愿中国海洋计划进展顺利,愿中国早日走上强国之路。最后感谢王老师一学期来细心的讲解,学生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刘小军,关于当代中国海权的若干思考,中共党校国际研究所博士论文,2009.06

李建平,历史经验与现实挑战下的中国海权发展,山西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2010.06

石家铸,海权与中国,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01

篇3:学习借鉴海权论构建当代和谐海洋

1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由于航海技术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出现, 沿海国家大部分外贸物资都要靠航海来完成, 海洋是人们生产贸易过程中远洋运输的重要通道。重视海洋, 爱护海洋, 尤其是近代与现代沿海国家强国富民的重要条件。

1.1 中国

正当15世纪末哥伦布准备航海探险, 西欧国家即将进入大航海高潮之际, 中国自明王朝明太祖 (即14世纪中叶) 起就开始渐渐厉行海禁政策, “片板不许下海”。经明、清两个朝代断断续续极端的闭关自守, 中国在世界发展史的历程中不断消耗国家进步发展的动力, 导致由盛而衰, 从强国逐步走向弱国, 最终抵挡不住发展了的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 而在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画押。我国近代史上封建帝国没落的历史教训, 其实也是开放型社会与封闭型社会竞争、科技创新与因循守旧竞争、先进与落后竞争和文明与封建竞争的历史教训。

1.2 西方国家

2 500年前, 古希腊海洋探险家狄米斯托克得曾说过, “谁控制了海洋, 谁就控制了一切”。欧洲国家经过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及之后的全球殖民运动, 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 国力显著增强, 使这一预言得到了证实。19世纪后期, 美国加强海军建设, 重视开发海洋, 完成了内向型国家向外向型国家的转变, 成为世界海洋强国。日本也在明治维新之后步西方国家的后尘, 转变锁国国策而向海外发展, 成为海洋经济强国。

历史证明, 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乃至国力的兴衰与其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以及航海事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1.3 美国

门罗主义是美国从内向国家向外向国家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与马汉的海权论都属于美国盛年期的大洋战略。这一时期与中国目前的国力上升阶段有几分相似。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 史称“门罗主义”。当时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美的独立运动, 英国也乘机向拉美地区扩张。1823年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 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不友好行为, 并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

门罗主义的提出在防止欧洲列强对美洲的侵略和维护拉丁美洲已独立国家的地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门罗主义的实质是列强矛盾激化的产物, 反映了美国想把拉美地区变成自己“后院”的战略意图, 但是在走向大洋的发展史上与近代殖民主义比较, 门罗主义无疑更先进、更文明, 是历史的进步。美国在盛年期采纳马汉的海权论思想, 对外推行门罗主义, 20世纪初成为世界强国, 之后在对外政策上以威尔逊主义取代门罗主义。

20世纪90年代美国有人说过, 敌人往往是自己塑造和培养起来的, 如果你把中国当作敌人, 它就会成为你的敌人。此话细细琢磨, 觉得说得在理。虽然现代中国与近代美国有几分相似, 同处于转型期和上升期, 但门罗主义带有那一时代的地区霸权政治色彩, 并且中国与美国国情不同, 因此现代亚洲版的“门罗主义”也不适合我国。但是我们要向前看, 站得高, 看得远, 海洋战略正是应该如此。

2 构建和谐海洋观的探讨

近代海上贸易发展很快, 为了提防海盗偷袭, 保护贸易船队免遭敌对国的侵扰, 最初的海军是为世界贸易船队护航而逐步发展建立的。早在1600年时, 荷兰的商船队就拥有10 000艘船,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 而英国到18世纪在商船运输方面也发展到了可以与荷兰进行竞争的规模。1851年世界贸易价值为64 100万英镑, 到1880年为302 400万英镑, 1913年则为784 000万英镑, 从1851—1913年的62年间世界贸易价值增加了11倍。世界贸易量的增加促进了商业船队的迅速发展, 海军为世界贸易服务, 并为商业船队护航, 其建设目的十分明确。

马汉的《海权论》探讨的是海洋强国的战略战术, 主要是从军事角度来谈, 笔者想从另一侧面, 即从非纯军事战略的角度来探讨海洋强国的理论。孙子曰:“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 谋攻篇》) 孙子认为, 百战百胜并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善于用兵者;不经交战而使敌人屈服, 那才是高明的善于用兵者。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是战略战术的最佳选择, 在和平时期也可以理解为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威慑等手段阻止战争的爆发, 兵不血刃而达到目的。努力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我国海洋权益的敏感和热点问题, 加强我国和谐海洋观理论的探讨, 实际上也是根据21世纪世界海洋政治、经济和外交形势发展趋势构成我国海权理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在2006年“航海节”期间曾著论文, 提出我国和谐海洋战略观应由互为协调、相互联系作用的3个部分组成:经略海洋应把全球资源配置与经济目的紧密联系起来;开发海洋, 获取优质能源等资源, 释放新生产力, 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促进国际和平, 走交流合作之路。

2.1经略海洋应把全球资源配置与经济目的紧密联系起来

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一支海军的必要与否, 从狭隘的词义来看, 来源于一支和平运输船队的存在”, “尽管海洋有各种为人熟知和不熟知的危险, 通过水路进行旅行与贸易总会比陆路容易与便宜。”近代海洋大国走向海洋总是把航海与资本 (经济) 和殖民联系起来。

如今我国合理配置世界资源, 其目的主要是利用现代的物流运作模式, 节约远洋运输过程中的综合物流成本, 高效、科学地开发利用世界资源。现在国际海上运输完成的全球货运量占外贸货物总运量的80%以上, 在货物周转量中所占的份额则高达90%以上, 海洋是国际贸易的最主要交通通道。由于燃料涨价等原因, 海上运输费用在不断攀升, 2007年中国钢铁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 无论是从巴西到中国, 还是从澳洲到中国, 海上运输价格均比2006年上涨了一倍, 北美至日本谷物海运价格一度曾超过每吨110美元。这些年来, 远洋运输大船与小船运费差价拉大, 集装箱船和散货船都越来越向大型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船型的选择、航线的配置、原料启运国家的选择和进出口货物港口网络的分布都直接关系到世界资源配置、贸易产品成本和国家经济安全。我国资源贫乏, 又是工业产品生产加工大国, 今日航海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配置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全球资源配置海洋运输及进出口货物港口网络的布局其实是最关键、最核心的竞争。在目前国内资源不足、燃料涨价和进出口货物大增的情况下, 我国在国际上要寻求多元化合作, 通过海上运输的战略布局, 经略海洋并把全球资源配置与经济目的紧密联系, 实现我国通过航海在世界资源上的最佳配置、最合理配置和航运的低成本运作, 打造绿色港航。

2.2开发海洋, 获取优质能源等资源, 释放新生产力, 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利用和开发世界资源是大航海时代以来海洋国家所共同关心重视的事情。由于化石能源、资源不断消耗, 其价格已越来越高。能源及资源短缺是危机, 也是获取新生产力的重要机遇。

海洋里蕴藏着比陆地更为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可分为海洋自然能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海洋中有丰富的自然能源, 海风、海上阳光、波浪、潮汐、海流以及海水中的盐度差和温度差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可用于发电, 海洋能源是新的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海水是地球上最大的化学资源仓库, 海水中溶解有非金属和金属元素, 可从中提取盐, 也可提取镁、碘、钾、铀及重水等。海洋中蕴藏的矿产资源更为丰富, 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锰结核及多种金属矿产。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也十分丰富, 藻类和鱼类的开发潜力都很大, 海洋是巨大的粮菜宝库。海洋空间可分为海上、海中和海下3个层次, 海洋将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 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类涉足的海洋空间越来越广阔。

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取得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并获取新生产力, 对于推动历史进步、促进国家发展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海洋中有可再生、环保的能源及资源, 也有不可再生、非环保的能源及资源, 因此开发海洋起点一定要高, 要把重点放在获取先进的可再生能源和优质环保的资源上。传统能源和油煤等有限能源及资源价格不断上升, 将会逐步与可再生能源和优质环保资源的价格相互持平, 这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和优质环保资源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海面上阳光普照, 在辽阔的大海上建立太阳能电站, 不占用土地, 可为人类提供廉价的自然能源。海洋自然能源中的风能是目前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市场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 生产成本已渐渐与煤油接近, 被认为是可以取代常规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据中国气象研究中心的估计, 我国近海风电资源比陆上风电资源大2倍。世界风能总量约200亿千瓦, 可开发的风能比地球上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海洋可再生环保型能源和资源的研究开发还不仅仅局限于风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海洋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的领域在迅速扩大, 能够利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已越来越多, 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重要财富, 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要十分珍惜并千方百计积极利用, 以对人类和环境, 对国家和子孙后代, 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 重视海洋可再生环保型能源和资源的研究开发。政府的重视, 政策的优惠, 对促进新的先进产业的发展往往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2.3 促进国际和平, 走交流合作之路

新能源及资源的普遍利用会有一段过程, 近二三十年内大量的有限的化石能源和资源等重要物资仍然会以传统的运输方式经过海洋来运输。

节约物流成本, 科学合理配置远洋能源等资源运输并开发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与其他资源物资, 能够解决能源等资源物资的供应紧张问题, 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围绕能源和其他资源物资的供应而产生的激烈矛盾和紧张关系。因此, 经过航海合理配置全球资源、开发海洋获取可再生能源等优质资源与促进国际和平, 走交流合作之路这三者的关系是互为协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通过远洋运输资源的整合, 合理配置资源, 开发海洋获取可再生能源等优质资源, 也是促进国际关系和平、交流与合作的最好途径, 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和谐海洋战略的一种尝试。

3 海洋经济新的生产力

3.1 科学技术进步与海权的互动

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 都出现了从以煤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转变, 然而由于常规能源有限, 我国如果完全再步发达国家的后尘, 恐怕会走更多的弯路。在当前国际分工中我国实际上扮演了初级产品加工的角色, 成了世界工厂, 能源消费和原材料消费都是世界第一, 而人均GDP又不高, 这种生产加工贸易方式严重消耗能源和资源, 恶化生态环境。21世纪是海洋开发的世纪, 海洋为可再生新能源、资源的利用和科技进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这些年我国的风电发展也很快, 来自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消息, 2008年底我国风电的装机容量将突破1 000万千瓦, 两年后将突破2 000万千瓦, 中国不久将成为最大的风力发电国家。风电事业的快速发展证明中国抓住海洋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这一平台, 深入挖掘开发更多优质能源、资源并积极争取成为世界海洋可再生环保新能源、资源利用的强国是大有可为的, 这也是今后国家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裕幸福的重要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为人类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今天, 电灯取代了蜡烛, 汽车、铁路和飞机取代了马车和人力车, 这一切成果的取得都应该归功于科学技术进步。在科学技术进步的道路上, 也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 需要国人的拼搏努力。中国出口产品多, 因此重视科学技术进步, 降低生产成本, 寻找更多海洋可再生、环保型替代资源, 定能大大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马汉认为:“由于其相辅相成的科学进步所促进的产业发展依然是英国的特色所在, 由于无论就物质财富而言, 还是就由一贯的产业和商业传统所决定的国民才能而言, 英国都居于优势, 它就轻而易举地占得先机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对手。”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商业和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又导致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 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反过来不但能够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且还能从国家进步的关键因素上提高我国对“海洋的控制权力”。

3.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 但是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的, 它对生产力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并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陆地资源日趋枯竭, 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能源、水源和粮食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浩瀚的海洋。海洋是缓解未来地球资源匮乏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主要发展方向, 开发海洋释放新生产力的潜力是巨大的。历史上的重大发展往往伴随着科学技术革命, 释放新生产力离不开科学技术进步, 离不开开拓创新和转变观念。我国应努力树立节能环保的新形象, 争取当好海洋新能源开发、释放新生产力的排头兵, 承担一个发展中海洋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应该承担的具有先进生产力的国际责任, 让世界更重视中国, 让中国更繁荣富强。

4 海洋强国目的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4.1 工业革命的欧洲

据《全球通史》记载, 1860—1890年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3倍, 而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则增加了7倍。由于全球工业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工业革命的欧洲需要通过航海为它的剩余资本和制造品寻找原料产地和市场。

4.2近代殖民地的原材料出口和工业产品的进口

近代殖民地是西方工厂廉价原材料的供应地和高价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地, 由于近代西方制造业者不希望看到来自海外的竞争而积极反对在殖民地发展工业, 并且自1880年以来世界原材料的价格跌势不止, 而制成品的价格则持续上扬, 使得近代西方制造业者通过殖民地的原料供应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获利越来越高, 殖民地受剥削程度则越来越深。史料记载, 同样数量的原材料所能交换的制成品数量在1938年比1880年时下降了40%。由此可见, 近代西方维护海权, 甚至采取侵略行动, 主要是为了在殖民地和弱小国家获取廉价的原材料供应, 并向其推销高价的工业成品, 是为带有时代烙印的国际贸易服务且与经济目的紧密相连的。

4.3现代航海原材料的进口和工业产品的出口

现代航海原材料的进口和工业产品的出口与工业革命时期的物流流向正好相反,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原材料进口地和工业产品出口地的身份在逐渐加剧, 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则已成了工业产品的主要进口地。2007年我国进口铁矿石达到3.7亿吨, 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家, 外贸进口原油达到1.6亿吨, 进口成品油3 638万吨, 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去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4.10亿吨, 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8.49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达1.14亿TEU, 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国。然而现在世界上工业原料价格与工业革命时期相比变得越来越贵且贵得离谱, 而工业产品价格则变得越来越廉价。

现代燃料、工业原料和成品半成品仍然是世界贸易远洋运输的主要物资, 但是运输方式和运输规模则有了很大的变化。近代的远洋商业船队无论是在吨位还是在规模上都无法与现代船队相比, 现代原油和铁矿石的远洋运输船一般为20万~30万吨级的船舶, 集装箱远洋运输为10万吨级以上的船舶。同时, 现代世界贸易的规则也趋向于更为合理和法制化。

4.4我国与近代西方国家海洋强国目的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即同属开放型社会, 走向海洋, 走向世界, 维护海权为国际贸易服务, 原料与成品的运输是重点, 与生产、商品交换和经济目的紧密相连。而不同点是近代西方国家维护海权渗透了弱肉强食的思想, 带有明显的强权殖民色彩, 我国和谐海洋观强调要科学合理配置原料与成品的运输, 贸易平等, 注重海洋可再生及环保型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促进和平外交, 包括海军建设也是为了维护和平。

5 理性应对中国不确定论

马汉在《海权论》中提道:“与此同时, 我们正迈向海洋。在我国的幼年时期, 我们只濒临大西洋;青年时期的我国把疆界拓展至了墨西哥湾;今天, 正处盛年的我国已与太平洋相邻。难道我们没有权利或不需要在任何方向上迈得更远?难道对我们来说在海平面的那边就不存在要求我们具备某种政策以赋予我们某些权利的关键性利益或显而易见的危险?”马汉的话铿锵有力, 弥漫在空气中散发出的是一个新兴海洋国家的豪迈和不容置疑的自信。海权论是美国盛年期的海洋战略理论,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显然支持和采纳了马汉的海权论战略思路, 他在给马汉的一封信里说:“我们必须依赖你这位在社会思想方面的第一流的教育家之一, 在今后许多年里我必须依赖你。”在西奥多·罗斯福的支持下, 美国海军综合实力由世界第七位迅速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位。马汉的海权论为美国海洋战略理论的创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5.1 中国不确定论

对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的崛起, 大多数西方学者, 包括普通民众由于政治制度和文化历史的不同, 或多或少有一些担忧和偏见。2008年6月由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出版的《中国安全》季刊上登载的二十几位国际著名学者简洁、直白, 对中国未来评价的“中国不确定论”, 其实也是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西方人对崛起中国的看法。美国进攻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用“近海竞争”为题写道, “中国正在亚洲排挤美国, 正如当年美国将欧洲列强挤出西半球一样……美国要防止中国成为亚洲霸权, 正如当年美国防止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那样, 而且印度、日本和俄罗斯也非常愿意帮助美国遏制中国。所以, 在未来几十年, 虽然中美不一定战争, 但亚洲将很有可能是一个危险的地区。”

在涉及环境保护问题上,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李侃如认为, 中国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而气候变化可能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议题, 中国持续发展是否能成功将受限于这一重大的全球趋势。

近来较多的“中国不确定论”的声音似乎要大于“中国威胁论”。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盛行, 至今仍有较大市场的“中国威胁论”比较, “中国不确定论”要温和一些, 但也仍可看出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怀疑和争论。

5.2 和谐外交是和平时期海洋战略的重要内容

近代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而政治则是不流血的战争。对海洋控制的权力包含了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的内容。

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创造精神和理论勇气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 是极富有远见的, 这是由于从本质上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最终是要进入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生产力高度发达, 人类实现永久和平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尽管世界并不太平, 但融入国际社会, 努力与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一起共同推动一个和平、稳定和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从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是完全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 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 是实施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对海洋控制权力的重要战略手段。

5.3 理性应对中国不确定论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组之一, 中华民族欣赏“和谐”, 中华民族热爱“和谐”。

和谐存在于非对抗性矛盾之中。尽管就现有体制来分析,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 但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 甚至某些人性的、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却有很多共同的、一致的地方。碰到对抗性矛盾, 要创造条件促使对抗性向非对抗性转化, 使激烈的矛盾得以缓和。

经略海洋的重要意义在于和谐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需要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自己的发展, 需要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以及建设和谐世界, 同时也需要国际社会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对于西方的偏见, 应通过交流来增加互信和认识, 积极应对“中国不确定论”和“中国威胁论”并形成与西方的交流机制, 促进国际关系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6 走向海洋

6.1 海洋空间的广度与深度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 现代海权从资源控制的角度, 还有对可再生能源及资源的控制, 这在马汉时期 (近代社会) 是没有的。笔者认为, 现代海权从空间角度可划分为广度和深度两部分, 并且都具有“无限”的特征。所谓海权空间的广度, 是纯粹指海洋空间, 即从微观空间到整个海洋空间都可称为海洋空间的广度。海洋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是向空间的开发, 向太空发展也是向“新海洋”空间发展, 因此广度空间还可以包括太空空间, 广度的空间几乎是“无限”的。所谓海权空间的深度, 是指海洋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的开发, 这些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此其深度开发也几乎是“无限”的。未来太空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都可称之为是深度空间的开发利用。

6.2 和谐开发利用“新海洋”——太空

从认识内容上来理解, 当代和谐海洋观的认知还包含了一种对空间观念的认识。人类的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太空的扩展过程, 航天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果之一。1957年, 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进入了轨道;1969年, 美国“阿波罗Ⅱ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迈出了人类登上月球后的第一步;到了21世纪, 随着航天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 开发太空宝贵资源为人类造福, 已成为各航天国家航天活动重要的研究工作。现已探明可供利用和开发的太空空间资源大致有:航天器相对于地球表面的高远位置资源, 太阳能资源, 高真空、微重力环境资源, 强宇宙粒子射线资源以及月球与其他行星资源等。

不管是从海权资源控制的广度空间来理解, 还是从海权资源控制的深度空间来理解, 太空是“新海洋”空间的延伸。因此, 要借鉴海洋空间开发的教训和经验, 科学、和平开发太空空间和资源, 更要强调太空环境保护, 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优质能源资源的利用。

6.3 重点扶持开发海洋深度空间

由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深度”无限, 同时其开发与环境和谐、友好, 应是今后我国作为发展中海洋国家对科技创新企业主要的扶持发展领域。从概念上科学、清晰地划分现代海权资源控制的海洋空间范围, 尤其是认识到深度空间开发的重要性, 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解决能源资源枯竭、开拓创新、建设和谐海洋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权理论事关国家兴衰和人类发展前途, 我们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更应认真对待, 深刻思考。

参考文献

[1]马汉.海权论[M].萧伟中, 梅然, 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1997:25-26, 139, 311.

[2]蔡一鸣.论郑和航海精神与我国和谐海洋观[J].中国航海, 2006 (4) :1-5.

[3]沈文敏.“航海日”呼唤新海洋观———访浙江舟山港务管理局高级经济师蔡一鸣[N].人民日报, 2006-08-03 (19) .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M]第7版.董书慧, 王昶, 徐正源,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432, 504, 635.

[5]施鹤群.海洋新疆界[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1-2.

[6]王文, 张振安.22位学者争论中国未来[N].环球时报, 2008-06-17 (1) .

[7]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M].阎文广, 方生,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417.

篇4:马汉及其《海权论》

马汉是海权论的鼻祖,他一生先后发表过20部重要论著以及137篇论文,其中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的海权论三部曲,系统建立了适应时代的海军理论。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对海权这一概念的创建和廓清,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体现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对当时的世界和后世历史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汉作为海权论的创立者,他的思想不仅把美国海军从南北战争后的毁灭中振兴,为其提供专业基础和理论方向,从而有助于引导它在1898年、1918年和1945年走向胜利,并使美国海军成长为今天足以为世界任何地点的战争提供海上支援的世界海上霸主,而且他的思想还深刻地改变了几代人头脑中固有的大陆主义的观念,使世界战争的样式与格局发生了一场海上革命。

海权论的基本观点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

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地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

一是地理位置。如岛国,既不能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能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二是自然结构。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條件。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

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4)海权的运用必须遵守的“战争法则”。

马汉在书中用大量战例具体阐释了一些重要原则,如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摧毁敌人交通线原则、舰队决战原则和中央位置原则等。

海权论思想是对历史的总结,也集中反映了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对海洋的战略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自马汉去世以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也验证了海权论的观点。直到今天,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围绕争夺海上优势的海军军备竞赛也从未停止过。

海权论对历史的影响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是马汉系统阐发其海权论思想的第一部作品,发表于1890年。该书一出版,便引起巨大轰动,立刻风靡全球,陆续被译成德语、法语、俄语、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各国文字,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世界畅销书之一。一位评论家称该书为海军史上最杰出的著作,另一位评论家则把马汉称为海军的贤哲。

在英国,马汉的这本书被称为国家的福音书,获得英国朝野的广泛重视和赏识。马汉数次访英,多次受到维多利亚女王和首相的接见,还被授予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荣誉学位称号。马汉还成为了英国海军俱乐部的第一位外籍成员。许多英国海军军官在当年关于海军建设方向的大辩论中直接引用马汉在该书中的观点,认为多少世纪以来,英国的商业发展、领土安全、富裕帝国的存在和世界大国地位,都可以直接追溯到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充英国舰队并使之技术现代化。

德国的威廉二世更成为了马汉海权论的狂热崇拜者,他曾经说:“我现在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吞食马汉的书,努力把它牢记在心中。这是第一流的著作,所有的观点都是经典性的。”此后他命令把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派发到所有的舰只,并且要求所有的海军军官阅读此书。1893年,当马汉作为芝加哥号指挥官出访英国时,他应邀出席了维多利亚女王在奥斯本为德皇举行的宴会,德皇威廉二世在此次宴会上亲自见到了马汉。此书促使德皇威廉下决心全力以赴实施海军建设计划,与英国争夺制海权。到1898年,德国帝国海军又命令,把《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的译本提供给国内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学校和政府机构。

与此同时日本也正跃跃欲试,力图赶上西方,马汉此书无疑正中日本人下怀,可以说,马汉的“海权论”对于当时的日本就像一个下决心准备做强盗的人突然捡到一把快刀。1897年,日本人把《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译成日文。日文译本被送到日本天皇与皇太子手中并且分发到各级学校、政府领导人和三军军官团手中。日本政府频繁与马汉联系,就日本海军规模、舰炮的型号等问题征求马汉的意见。日本政府后来还试图聘请马汉担任日本海军特别顾问,遭到马汉拒绝。但日本远洋海军的发展、日俄战争的胜利乃至以后有实力发动太平洋战争都是受到了马汉海权论思想的直接推动。

俄国也有一批年轻的海军军官崇尚马汉海权论,主张建立俄国远洋舰队,力图打破要塞舰队传统观念的束缚。这种主张曾受到热心于发展海军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赞许。

但对马汉思想受益最多的还是美国。当时美国作为新崛起的国家,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在保守的孤立主义和向海外积极进取之间犹豫彷徨,马汉的著作使得美国朝野上下一致认识到:一支强大的海军对于美国保持强大的经济发展势头和海外商业利益有着决定性作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强大的海军护航保证了美军生力军向欧洲战场的输送,两次形成对劲敌德国的东西夹击的战略态势,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决定性胜利,从而决定了日本惨败的命运。今天某些美国人认为:应该感谢马汉,是他在一百多年前为美国的繁荣强大指明了方向。

尽管马汉理论的主要论点早已散见于古希腊罗马及近代西方军事家的著作中,但是,马汉是世界上第一个海上战略家,也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国唯一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战略思想家。马汉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军事家,正在于他是从和平时期的军队生活中感悟出海军战略的伟大构想,并且在最恰当的时机提出自己的理论,而也正是这种抽象的理论在日后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元帅、将军、士兵,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上战争就是对马汉理论一次最全面、最完整的实践与检验。马汉的理论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海上战争中得以充实,成为不朽的海战准则。这也正是一个思想家同普通军事指挥者的差别——思想的力量是最为深刻伟大与持久的。

篇5:《中国海权》读后感

庄子说:河伯乘洪水来到大海,汪洋兴叹,这是感叹其无垠与广阔;古代神话,精卫填海,是无奈于海洋的无情。中国人,从黄土高坡走下来,一直要面对大海。孔夫子尚且有志:“乘桴浮于海,”而今人呢?

海权是什么?

“海权,说到底,就是海洋空间行动自由权。”张世平(《中国海权》作者)如是说。

大一的第一个长假,一本《中国海权》陪我度过,使我增长了见识,认清了方向。

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为人类提供,并将长期地提供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条件,海洋是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领域,海洋事业方兴未艾。

中国之所以需要海权,简言之,是和平崛起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也是为世界人民做更多贡献的需要。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曾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美国战略家A。T马汉在其《海权论》中说:“谁拥有优势的海军,谁就能控制海洋,夺取制海权。”沃尔特。雷利(英国)说:“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约翰。肯尼迪说:“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意味着胜利。”中国需要海洋,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中国需要海洋,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制海权就是海洋利益的根本保证。海权的获得有多种方法,战争胁迫是基本手段。荷兰“海上马车夫”,西班牙“无敌舰队”,“日不落帝国”舰队,日本“联合舰队”等都曾是获取海权的主要工具,但战争胁迫不是长久之计,要维护国家海权,还是要靠本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强大的海上力量来掌控。“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拥有海权的最高境界。

中国海权是一个漫长的建设实践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身为国防生,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成为建设中国海权的接班人。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高科技不断发展,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建立起强大的海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作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有责任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6:海权论读后感

一、马汉海权论的主要观点

马汉是美国著名的海权学派代表人物。在其著作《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一文中, 他力证了海洋对一个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马汉认为一个国家要想称雄于世, 那么拥有一支装备精良, 训练有素的海军是必不可少的。在马汉眼中海洋上的各条航线就像是陆地上的条条公路一样, 只不过海上通道要比陆上公路更加漫长些, 但殊途同归, 它们都是进行贸易的通道。只要一个国家进行着海上贸易那么他就期望对其有影响的海上通道畅通无阻。因此, 马汉认为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 只要一国进行着海上贸易, 为了确保其进行海上贸易航道的畅通, 那么就要求该国拥有一支行动力极强的海军来控制海上的各个战略通道及战略咽喉。甚至在必要时, 这支海军可为本国的商船保驾护航, 进而保证本国的商业利益和安全利益。“谁控制了海洋, 谁就掌握了世界”这是马汉的至理名言。

二、中国对外贸易及其周边海权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进入21世纪,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引领, 其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向外拓展, 进出口贸易额也在不断攀升。2013年中国己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杜德斌和马亚华在“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一文中指出:当前, 中国90%的货物贸易要依赖海上运输完成, 其中粮食这种战略资源进口的90%以上要通过海上运输才能抵达中国。可见海洋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绝对优势。除粮食这种战略资源之外, 目前, 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多种原材料、战略物资能源等多需大宗进口。就战略能源石油来说, 由于该能源在世界范围的分布极不平衡且集中分布在某些区域, 尤其是西亚、北非、俄罗斯及里海地区, 这就造成了该能源消费地与生产地分布的严重不平衡性。 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 其石油进口九成以上需通过海外购进, 且大多以海运形式运抵中国。显然从物资进口方面来看, 海洋运输对中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 中国所生产出的工业产品及生活用品也需大量输送到世界各地。海运以其成本低, 运量大的优势自然就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榜首。从中国对外贸易现状来说, 海洋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联系的纽带, 而海上各条交通线便成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通道, 这促使中国各主要贸易走廊由溪流变为江河。可以说, 近年来海运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2.中国海权现状

马汉的海权论指出, 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强国梦, 离不开其海权力量的巨大发展。在美国公布的其要控制的世界战略要点中几乎囊括了世界上重要的海上通道及海上咽喉。正是因为美国拥有一支可以驰骋世界海洋的强大海军, 这才铸就了其机动的军事行动力, 进而为其海上贸易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反观中国, 其现代化的海军建设起步晚, 目前海军建设还处于不断完善期。 这就导致中国在世界海域的行动力和机动性不强, 进而使中国海军对其海上贸易的贡献率不大。值得注意的是, 在中国不断完善海军力量的同时, 其周边国家如日本、印度和越南等国也都在不惜重金为本国打造一支现代化的海军而努力着。众所周知, 当一国周边的其他国家军费不断增长时, 这会对该国及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一种威胁。显然, 中国周边国家海军力量的不断发展强大会直接威胁到中国的海上利益及安全。近年来美国重返亚太, 为达到其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目的, 不断与南海各国拉帮结派, 企图使南海问题变得错综复杂。在区外国家的不断教唆下及煽动下, 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卷土重来, 这使得南海问题不断在发酵并严重威胁着我国航海的南大门。上述国家的一系列行为都在不断牵动着中国海上利益的发展, 使得中国的海上安全存在诸多隐患, 因此, 中国的海权现状不容乐观。

三、马汉海权论对中国发展海上贸易的启示

1.建远洋船队为繁荣海上贸易做保障

21世纪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 工业化阶段, 中国需要源源不断的物质和能量供应才能保证其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而中国国内的资源尤其是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必备战略资源已远不能满足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 面对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 从国外进口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资就显得格外重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 中国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关起门来孤军奋战, 实行对外开放并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及各地区的经贸往来才是明智之举。马汉指出, 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 正是海运需求的旺盛时期。因此, 中国应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繁荣海洋经济来顺应本国经济发展需求。当前, 中国的远洋贸易影响无远弗届, 但从船队运输的数量和运输需求结构的优化方面来说, 中国的远洋船队还不能够完全承担起中国的海运任务。这说明, 如今中国是海运大国, 但却不是航海强国。而随着中国海洋贸易需求的不断扩大, 这客观上要求其大力发展本国的商业船队。因此, 尽快建设一支具备专业化和大型化的远洋船队对中国繁荣海上贸易至关重要。

2.畅通海上通道进而影响航道咽喉

当代世界货物贸易的八成以上需要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 而中国对外贸易的九成以上都需要依赖海运来实现。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向西经东南亚到西亚及非洲的航线是中国战略能源—石油的主要输入通道。尤其是马六甲海峡, 它已经被一些媒体当作是中国能源运输的“海上生命线”。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对物资的需求量将会变得越来越大, 这就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更加依赖于海上运输。为保证中国的经济安全, 客观上要求其确保肩负着国内经济建设重任的各条“海上生命线”的畅通。而“海上生命线”畅通的关键在于控制和影响与之共生的海上咽喉。一些航海强国, 尤其是美国实施的海上战略对中国海上通道的安全与畅通常常有着消极影响。一旦这些在海上行动自如的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会威胁到他们自身的利益时, 那么凭借其海军强大的机动性, 封锁中国战略物资所必经的海上咽喉就会易如反掌。一旦中国海上航道和咽喉被阻, 其远洋船只被滞留这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国内的经济安全。因此, 中国必须对关乎其经济安全的海上咽喉施以影响。 中国可以在国际法有关海上权益的框架内与侵害其海上权益的国家进行有理, 有利, 有节地斗争, 必要时也可采取适当的军事威慑来确保海上生命线的安全与畅通。

3.调整海军战略积极发展远洋军事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对于中国这个海路兼备的国家来说国家安全的范围已远远超过其陆上疆界及近海地区。随着中国海上贸易的不断发展其国家安全领域已经涉及到他海上贸易所达之处。中国海上贸易的繁荣, 不断为其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地动力。经济的不断强大也促使着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的不断加重。中国在经济及政治方面的不断强大, 势必会触及一些国家的既得利益, 这就使得以美国为首的相关国家一直在穷尽脑汁地遏制中国的崛起。持续发酵的南海问题以及迟迟不能解决的台海问题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在区内干预的结果。 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对外贸易尤其是海上贸易占据了其贸易总额的主体, 因此, 控制和阻断中国的海上生命线就是抓住了中国的软肋, 这会严重破坏其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马汉指出, “整个航行期间, 国家对船舶的保护, 必须护送至尽可能远的地方”。可见要繁荣中国远洋贸易, 首先要确保其远洋船队及海上通道的安全, 这就需要中国有一支强有力的海军作后盾。在构建中国基本海权方面, 其不得不加强本国海军建设、调整海军力量, 建设一支具有远洋航行能力的现代化海军。针对中国对外贸易在其经济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这客观上要求中国在海军建设过程中将战略调整为保障“海上生命线”的安全与畅通。 要保障中国“海上生命线”的安全与畅通, 那么中国海军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远洋作战能力, 相应的其职能也需从保卫海疆与近海的安全扩展到保卫海上交通线的安全上来。除在海军方面加强建设外, 中国也需要与沿各航线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以便必要时在相关“海上生命线”的邻近国家建设海军基地以便中国军舰及商船的停靠和补给。这样凡是中国海上船队所到之处, 那么中国海军就有足够的机动性和行动力为其远洋商业船队保驾护航。当然, 中国发展远洋海上军事力量并非某些国家口中所说的军事扩张, 而是其出于维护本国正当的经济利益而做出的正确抉择。相关国家也不必对中国发展远洋海上军事力量而感到恐慌。

摘要:马汉海权理论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并在此基础上走向海洋, 在海上重要咽喉处建立海外基地, 进而保护国家在崛起过程中所依赖的海上贸易通道。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进出口贸易额也在不断攀升。然而, 中国在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期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如与周边国家的海权争端和海上航道的安全性问题。出于对中国经济利益及安全利益的考虑, 中国应借鉴马汉海权理论来解决其在海上贸易及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海权论,中国对外贸易,中国海权现状,中国对策

参考文献

[1]杜德斌, 马亚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地理研究, 2015 (6) .

[2]李小军.论海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J].国际论坛, 2004, 6 (4) .

[3]刘新华.试论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

[4]马汉.海权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1997.

[5]袁建军, 孙佳敏, 沈骑.马汉海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4 (6) .

上一篇:开辟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新途径下一篇:0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