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自杀论读后感

2024-04-27

迪尔凯姆自杀论读后感(通用3篇)

篇1:迪尔凯姆自杀论读后感

从《社会分工论》看集体意识

迪尔凯姆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从经济现象中,发现社会性和道德性的规律。很多人把关于两种团结的叙述看作本书的最大成就,但我认为,《社会分工论》最重要的发现在于对集体意识的发现与叙述。

历来的社会学家或者说社会哲学家都喜欢探讨一个问题,即把个体联结为社会的纽带是什么。诸如卢梭的理性契约,斯宾塞的自由竞争,孔德的社会强制力。但是上述几人的观点都有明显的漏洞。如果维系社会的是理性契约,契约必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那么没有签订契约或不愿签订契约的是不是没有维系社会的义务?如果是自由竞争,那么怎么解释竞争薄弱的社会?如果是社会强制力,那么又怎么解释人对社会的依附感?

所以我认为,迪尔凯姆在本书中提出的集体意识,才是正确的答案。集体意识这一概念在迪尔凯姆的思想中占有的地位,在我看来几乎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失范、自杀,和晚年的对宗教的研究,都比不上集体意识的学术地位和现实意义。他在本书中给集体意识下了这样的定义: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迪尔凯姆是在分析犯罪时提出集体意识这一概念的。在第二章中,他对犯罪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假设:对社会产生了危害的行为、同时受到社会压制的行为、受社会成员共同谴责的行为,对集体感情的危害,等等。但这几种假设都被迪尔凯姆自己否定。最后他提出了集体意识这一概念,并指出,犯罪是触犯了强烈而又明确的集体意识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迪尔凯姆指出,集体意识的基础并没有构成一个单独的机制,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散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但它又具有自身的特质,并形成了界限分明的实在。迪尔凯姆还发明了一个技术性的表达方式,特指由社会相似性构成的总体。但是迪尔凯姆又说,社会相似性在不同的社会发生着变化。在机械团结占主导的社会,人的相似性非常大,而在有机团结占主导的社会,人的相似性则非常小。所以在不同的社会,集体意识也发生着变化。这就涉及到集体意识的发展。

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集体意识驾驭着大部分个人。甚至可以说,集体意识是维系社会的唯一因素。同样的宗教、同样的信仰、同样的价值目标、同样的行为规范、同样的道德标准甚至同样的情绪情感,集体意识是如此的庞大,以至于在古代社会,隶属于共同情感的个人几乎相近或相似。

无疑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里,集体意识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了。分工形成的经济依赖成为了更为物质化的纽带。可是在个人分化的社会里,共同的集体意识也继续对社会团结发生作用,它加强并巩固了经济依赖所造成的联系。分工的发展导致了有机团结的出现,可并没有消灭共同的集体意识;它只是降低了集体意识在日常生活微小调节中的重要性。这就为个人的主动性和社会的异质性留下了空间。换句话说,在机械团结的社会,巨大的集体意识囊括了人们的所有生活,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看法也都是相似的。而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里,集体意识只关乎“大节”,只对人的基本精神和道德进行相似性维系。这让我联想到张之洞的《劝学篇》,虽然我没有看过原文,但看了《走向共和》后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的集体意识了。在张之洞之前,儒家思想就贯穿了人们的所有生活,而张之洞时的清朝,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了。我们可不可以说,这个“体”就是迪尔凯姆所指的集体意识在有机团结中的作用呢?

从迪尔凯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时代有人担心分工会导致人们逐渐完全与基于道德一致的社会联系相脱离。可迪尔凯姆打消了这种担忧。他说:全社会共有的道德规则的持续影响作为一种潜在的非契约关系是增长了的专门化和物质性相互依赖的结果。集体意识提供了支持契约关系的非契约性道德的基础。

如迪尔凯姆在后面的章节中提到的,他仍然对社会解组存在着担心和忧虑。一旦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社会联结纽带会出现松弛和断裂。如果仅从道德的层面上来考虑集体意识,那么在宏观的层次上,可以说在现代复杂的社会中,道德的相似性仅是抽象价值层次上的相似性,而不是具体标准上的相似。即在抽象的道德原则上,有一种广泛的一致,但在一种复杂的有机社会的各种各样的群体中,对这些一般性道德原则的解释和运用也存在着差异。也许在迪尔凯姆看来,这种枝节性的差异是微不足道的。而且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具体的解释和运用道德涉及到各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差异,所以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存在的。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作一个总结吧。集体意识在过去和现在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它仍然是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所不同的只是它自身范围的缩小和作用的减弱。下面再讨论一下集体意识和共同意识。对这个问题我是有一些疑惑的,因为迪尔凯姆在第二章这样写道: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们可以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照此看来共同意识只不过是集体意识的另一种说法,么这个问题并没有讨论的价值。可是在后文中,迪尔凯姆又多次用共同意识这一说法,又与集体意识有所不同。究竟该怎么理解呢?姑且让我把共同意识理解为迪尔凯姆在第三章的最后所说的“第一种意识”。因为共同意识更倾向于信仰和感情的共同性,那么它就更应该存在于机械团结的社会中,且发挥着主要的维系作用。

这样看来,按照迪尔凯姆所说的,共同意识使个人和个人所在的群体“完全是共同的因此个体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自己”,而只是社会在个人之中生存和活动。而集体意识这里指的是与共同意识相对的集体意识,虽然我不确定迪尔凯姆是否真的将它们对立能把个人的人格和特征都表现出来,使个人“成为个人”。

进一步理解,现代社会的集体意识似乎脱离了共同意识而单独存在,它与个人意识也不再矛盾。构成它的相似性的比重逐渐降低,而分工造成的团结感的比重却在升高。

结感理解为分工带来的物质性依赖造成的心理上的习惯性。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体意识类似于吸毒后的“心瘾”。吸毒者的身体对毒品本身有依赖,但即使戒除了毒瘾,心理上仍然觉得自己还有依赖毒品。个人因为经济上的需要对社会存在依赖,久而久之,忘了起初依赖的原因,而认为个人天生是依赖于社会的。这种经济之外的依赖感,了现代社会的集体意识。也许我这样想是亵渎了大师,但我水平有限,也只能做这样粗浅的理解。

任何一种理论都应该有它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社会学理论。联想到当今的中国,题层出不穷。我觉得就是存在集体意识薄弱这一问题。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可以说是当时的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在新中国初期,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当时的集体意识否可以说当时的中国仍然是机械团结下的社会?^_^)。而在现代社会,或者说

中国,儒家思想早就被打倒了,至于共产主义,虽然官方仍在强调,但我看不到它在民间还有多大的地位。自由、平等、公正等西方抽象价值原则在中国又没有得到完整建立。

现代中国并没有一个完善的集体意识。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分工带来的经济性依赖也不是太强。孙中山先生说中国人像一盘散沙,我看以现在尤甚。如果放任不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迪尔凯姆所说的社会解组并不是没有出现的可能。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呢?迪尔凯姆也做出了一些论述。我觉得在现在有重要意义。

疗有机团结的破坏时提出,应全面加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功能,建立一种与社会分工结构相适应得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虽然做起来有难度,但现在我们应该格外注意。我那似乎”,————却这时的集他就会似乎就成社会问(是90年代后的所以说,依旧他在针对治 我在这里将团

篇2:迪尔凯姆自杀论读后感

关键词:女性自杀;迪尔凯姆自杀论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36-01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著名的社会学著作《自杀论》中提出,自杀现象不是由心理原因和自然原因造成的,而是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疏远的极端形式,在这种环境中的个体极易同社会产生矛盾,而自杀就是这种矛盾发展到极至的表现。

一、我国女性自杀的特点

(一)年龄分布。我国自杀死亡者年龄分布有两个高峰, 15 ~ 25岁上升极快, 30岁以后缓慢下降,中年期相对稳定, 50岁以后逐渐回升, 60 ~ 65岁后急剧升高。我国75岁以上妇女自杀死亡率位居世界最高水平,是其他国家最高水平的6倍。

(二)文化水平。女性自杀与文化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文化程度越低自杀率越高,他们考虑问题较片面, 认识范围狭窄, 思维方法单一, 易冲动, 遇到矛盾或纠纷不知道借助行政或法律手段, 动辄以死逃避和抗争, 造成自杀率偏高。

(三)婚姻状况。婚姻状况与女性自杀率有明显的相关性, 从我国自杀者总体数据来看, 已婚者多于未婚者。呈现出我国女性自杀与婚姻状况的独特模式, 表明中国已婚妇女受旧的传统观念的制约, 涉及家庭、婚姻纠纷较多, 长期心理不平衡而产生自杀心理。

二、影响中国女性自杀的生理因素

(一)生理因素。

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精神负担常是长期的、难以忍受的。疾病在女性自杀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随着年龄增大而升高, 这可能是我国女性自杀在60 岁以后有一高峰的主要原因。

(二)心理因素。

有些人对挫折、打击、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还有的人心胸狭窄,由对生活环境的不满意、不理解到心理不适, 逐渐变成心理障碍,感觉活得没有意思, 于是想到自杀。还有的自杀者一旦在现实生活中发觉自己追求的东西不能实现, 就会悲观失望而自杀, 比如追星族,法轮功的信仰者等。

三、影响中国女性自杀的社会因素

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使我们更加看清了社会因素作用于自杀者的机制,为理解我国女性自杀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社会性质保持稳定,自杀率也基本保持稳定;基本性质出现变化,自杀率也相应波动。迪尔凯姆认为,当每个社会有机体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在原有的结构秩序被打乱而新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社会成员失去了自己和社会发展原有的方向感,无法对自己的社会生活做出基本定位,要么放纵、要么克制,人们的各种欲望不断上升,这都增加了自杀的机会。

(一)性别角色的差异。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我国平等的性别价值取向尚未真正的塑造起来,直到现在男主外女主内,夫尊妻卑,女人依附男人的思想还广泛存在。中国妇女结婚以后,婚姻生活成了多数女性生活的全部,她们生活圈子比较小,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家庭、丈夫和孩子身上。这样,一旦婚姻出现什么变故,生活就会失去重心,同时对其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甚至毁灭,最终走上不归路。另一方面,妇女在家庭中的弱势和依附地位,往往造成自己的被动受挫,甚至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如果是在投诉无门,有苦无处诉的环境里,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社会救助机制,当矛盾激化时,就会采取自杀方式求得解脱。

(二)个性心理。中国的女性感情细腻、敏感、温和,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服从、恭顺、逆来顺受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独立性,她们渴望得到尊重和保护,而现实却往往是其更容易受到伤害。一旦面对伤害,女性性格上的缺陷就决定了倾向于采取自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要求促成中国妇女人格中的内倾性和自虐性,这决定了她们在充满自我牺牲和忍辱负重的生活中日积月累所积蓄的攻击性极易内倾化,即以最极端的方式——自杀表现出来。

(三)社会中的性别歧视。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社会劳动参与率、所从事的职业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地位和其在社会财富或资源分配中所处的位置。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的就业率明显低于男性,就业结构方面也不如男性,所以女性的收入也普遍低于男性。这就造成了女性在经济上对男性不可避免的依赖,一旦失去了男性的支持,很容易就会陷入生存的困境,对于心理比较脆弱,经济不太独立的妇女,面对贫困,更容易走上绝路。

(四)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状。目前我国正处于变革时期,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不均,社会阶层急剧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人情淡漠,家庭关系弱化,个人很容易觉得自己变的孤立无援,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女性本身心理受挫的承受能力就比较弱,这就导致了自杀率的上升。文明社会是反对自杀的,自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健康的程度,以及该社会居民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这个角度说,自杀是有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是影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引起公共领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张向葵 吴晓义. 文化震荡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2,:438-442

[3]张向葵, 田录梅.文化震荡对当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6)

[4]杨功焕.中国人群自杀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地理分布特点.[J].中华流行病杂志 2012,25:280-284

[5]上官子木.中国人自杀现象的本土特点. [J].社会学研究 1995,(2)

篇3:迪尔凯姆自杀论读后感

关键词:社会事实 社会种 社会密度 共变法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47-01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是社会学创始人之一迪尔凯姆的代表作,该书在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的发展历程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仅社会学具有的独特性质的社会实在,而社会实在则依赖各种社会事实赖以成立。此书共分五章,分别介绍什么是社会事实,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以及求证的准则。

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

1.1 社会事实的定义

迪尔凯姆认为所谓社会现象并非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社会普遍现象。日常语境中所谓社会现象通常指社会中发生的一般现象,如按此种理解,则社会现象的涵盖范围就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丧失了其单独存在的意义。但社会中的确存在一种既有的团体现象,即为“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具有特殊的性质。它是存在于个人身体之外的行为模式,思维方法以及感觉方式,通过强制性的力量作用于每一个个人。迪尔凯姆与孔德、斯宾塞等古典理论家机械研究社会现象相反,它将研究建立在社会所特有的“具有非常特殊的性质的事实”之上。

1.2 社会事实的特征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现象是外在于个人意识的。换言之,个人意识状态与集体心灵结合所构成的集体意识状态,根本上完全不同。社会虽然是由个人组成,但是这种由个人组合成的社会的性质具有了超越个人的独特异质。这种异质包含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外在性或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客观和外在的,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生活中例如法律、道德、风俗、宗教等制度都是外在于个人的意志之外而又必须遵守的。相应地,个人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意识中也含有一定程度的集体成分,并独立于个体之外。

第二,强制性。

迪尔凯姆发现在社会事实与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一种强制性的关系。也即是表明社会事实对个体产生着极强的约束性作用。社会事实是一种存在于个体之外的,而个人又是必须服从的。迪尔凯姆发现社会事实对个体具有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量。

第三,普遍性。

社会事实的普遍性并非来自于大量个体事实的加总,而是集中表现为一种集体的属性,集体是其最基本的单位。社会事实之所以普遍是因为它是一种集体现象,集体性是它的普遍表现。强制性是它的表现方式,并不是说社会事实是普遍的就能够成为一种集体现象。

2 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

迪尔凯姆认为,解释社会事实的第一条也是最基本的准则就是—— 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总体而言,迪尔凯姆因循着孔德的认识路线,孔德把社会视作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迪尔凯姆也可以称为一个自然主义者。而社会科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心理学认为社会现象的考察应该归結于社会成员的“精神因素”。

基于以上认识,他提出了观察社会事实的两大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有别于个人意志,不受个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另一方面社会的这种复杂性又极高,变成一种人很难改变的非自然部分。第二,特殊性原则。社会虽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并不能像研究自然的铁的规律一样来研究人类社会。社会的复杂性极高而普遍性极低,因此,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其特殊性,而不是刻意寻找他的普遍性。这种特殊性被迪尔凯姆称之为“超精神性”。

3 关于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

3.1 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的定义

迪尔凯姆认为,研究社会现象之时,人们易于将两种不同的现象相混淆,一种是正常和规律的现象;另一种是不规则和病态的现象。区分两者的异同是迪尔凯姆理论中重要的部分,这与他改良主义的意图是分不开的。社会现象有类于生物现象,每个个体都形态各异,但依然可以划分为以下状态:普遍现象,其普遍性蕴藏于同类中的不同现象,大部分或所有的个体都可能表现出这种普遍性。当普遍现象发生改变时,并非是所有的个体表现都趋向一致,但其变动的趋势大体是相同的。而不规律的现象只存在于少数的个体之中,并且不会长时间存在。因此,从其现存形式上划分,我们可以将普遍现象称为规律现象,把其它的现象称为病态现象。规则和常态的现象并非是静止的状态,宏观上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社会学研究的就是“常态社会现象”。

4 划分社会类型及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

4.1 社会类型划分方法

迪尔凯姆划分社会现象的方式是先确定社会类型,也就是社会种,由此建立了一种他称为社会形态学的社会学分支。社会形态学划分社会类型主要依据社会组合的程度以及社会各部分和其整体之间的凝聚力。也即是说,首先以单环节和简单的社会为基础,根据其表现出的融合程度对社会进行分类,其次再在各类社会的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是否完全融合为一体区分出各类变种。根据此种分类的原则,迪尔凯姆将社会类型划分为三种方式:简单的单环节社会,简单合成的多环节社会以及双重合成的多环节社会。

4.2 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

迪尔凯姆认为要想解释某种社会事实必须用其它的社会事实加以解释。它认为某个社会事实得以形成的原因蕴藏在它之前的社会事实之中,因而必须杜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为此,迪尔凯姆还专门批判了孔德的“还原论”倾向,即用个人现象去解释社会现象。孔德认为决定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的心理因素,因为个人的心理倾向推动着人类逐渐发展自身的自然性质。与之相反,迪尔凯姆认为要找出某一个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厘清它的动因,而这种动因只可以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而非从个人心理上去搜寻。也就是说,每种社会事实的起因都源于另一种社会事实。从而,他得出了解释社会现象的准则:“社会现象的确切原因应该从那些以往的社会现象中去寻找,而不能从那些个人意识状态中去挖掘。”而且,这种方法在社会事实的原因与功能的解释上都应该使用。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及其迪尔凯姆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重大的成就:第一,使得社会学独立于哲学。第二,让社会学的研究具有了客观性。迪尔凯姆一再强调不能将社会学的研究归结为心理因素,并且一再宣扬社会学的研究具有“超精神性”。这种超精神性是指由个人建立的社会具有了一种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这种性质才使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第三,将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事物。总之《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之于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的地位,留下的是辉煌,树立的是丰碑。

参考文献

[1]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刘少杰.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迪尔凯姆自杀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有关祖农哈迪尔的论文题目05-04

雅迪尔关于“职业装”的基本功用与分类04-18

弗迪尔财务制度系列 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办法04-07

上一篇:中学团校课程内容纲要下一篇:参观浙江博物馆作文3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