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

2024-05-01

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精选8篇)

篇1: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

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

百余年前,国父中山先生曾面对浩瀚东海,发出“伤心问东亚海权”的喟叹:“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百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南海问题层出不穷,台湾、钓鱼岛问题悬而未决,甚至连渤海湾都频遭骚扰的局面,我们也不禁感叹,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却在海权问题上动作迟缓了。

在世界上的所有大国之中,中国的周边环境和形势可谓是最为复杂的。作为一个背靠大陆,濒临海洋的国家,中国不仅陆上领土屡遭侵扰,还要面对来自海上的种种威胁。近代中国沦为西方殖民地百年,其防线就是从海上被攻破的。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更是警示后人,如果仅仅恪守“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短视的观念,中国难以同其他世界大国抗衡。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必须站在国家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作出全盘规划。

发展海权是中国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过渡的必经之路。近年来,中国不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展稳定,并且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力量不可小觑。在“一超多强”的现实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要想成为其中的“一强”,就必须实现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的转变。在亚洲,日本、中国、印度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亚洲话语权的掌控者。中国要想成为地区 大国,就必须掌控自己的周边地带———海上邻国是其中关键一环。

以上是从中国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就眼前利益来说,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也“面临着远海可能发生的威胁与挑战”。由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控制的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交通的生命线;东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海外市场。因此,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若想不受制于人,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海上力量的保障。

从外部压力来看,首先是东海内的主权问题悬而未决以及南海诸岛同东盟相关国家的领海争端使中国颇为困扰。一方面中国海洋国土的缓冲空间日益被压缩、被蚕食;另一方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被无视,国家资源在不断流失。其次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岛链式的重重封锁。冷战结束后,三重岛链不减反长,美国也不断增加其在亚洲各个军事基地的兵力,其遏制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因此,中国发展海权是必须的且紧迫的。中国海权的发展,离不开自身实力的增强,也离不开对外交往的博弈。目前中国已在外层空间的发展上有所突破,期间因跨越式发展所落下的“航母课”必须补上。这对于目前东海、南海主权、海洋资源的维护以及中国长远利益来讲,至关重要。有实力才有话语权。

在增强海上军事实力的同时,我们必须理清东海、南海问题的关系———二者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首先,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无可争议。但因其所属地域的特殊性,中国难以定期上岛实行监管。在航母未建成之时,中国应努力上诉国际法院寻求国际仲裁。“当事双方各自凭借自己的证据对簿公堂的时候,复杂的国际背景和与具体争议无关的国家的利益和需 求均可以被排除在外,还原了南海争端本来的面目。”另一方面,中国要将“共同开发”的口号付诸实践。从现实状况看,东南亚等国已经全然不顾国际规则,将“共同开发”变为“我先开发”。如果继续保持绅士风度只能是自己的利益受损。其次,东海问题是中国突破第一岛链束缚,真正实现海权发展的关键。但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在历史上的种种纠葛,又使冲突双方各持己见,难以突破。眼下中国要同台湾地区继续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不断加强对话,在双方有着共同利益的南海问题上,寻求两岸合作。待到统一时机成熟,中国便可迈向太平洋深处。依托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稳固的周边关系以及一流的海军实力,成为海权强国的梦想届时将指日可待。

篇2: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

21世纪海权的世纪,谁在海上拥有主动权谁就在世界竞争中拥有主动权。我是坚信的。海权对于我国的崛起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在海权上丧失了主动性,我国的明天是有近忧与远祸的。国际关于海洋的博弈日渐剧烈。中国该何去何从?

海洋总面积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的71%,是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财富和重要空间。而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但是在300万里中国控制的只有一半,海洋资源严重被邻国掠夺。特别是东海和南海的问题尤为严重。东海的主要问题是与日本关于经济专属区划界的争端到油气之争,甚至引起了主权危机。其代表就是钓鱼岛事件。关于南海问题更加严重,大量的岛屿被侵占。特别是南沙群岛。只有9个控制中国手中,有45个在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控制之下。他们大量开采南海的油气资源,占据较好的岛屿。而我国,资源没有开,岛屿也没有占优势的。而且菲律宾又提出了对黄岩岛的主权。黄岩岛距中沙环礁约160 海里。这无疑是更大的危机,表明南海争议有向北扩大的趋势。占据我国海岛的国家,一方面加紧开发油气资源,另一方面在这些岛屿上修建永久性设施,加强了军事力量。显然他们打算是要永久性占领。

而我国政府所倡导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是现状并未向政府想要的方向发展。甚至是出现了“我退敌进”的形势。政府倡导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前提是主权是在我的,开发是共同的。但是实际是那些国家在大肆的开发中国南海的油气资源。他们表现异常积极,而我国则表现迟钝。对于南海的开发近两年才开始。那些国家现在竟然进一步要求主权了。因此“我退敌进”的形势是南海形势的真实写照。而所谓“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国提出的,开发的是别人,搁置主权的是我们自己。

海权是着中国21世纪能否进一步崛起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的海军在守卫我国辽阔的海疆上面,显得有些不堪重托。甚至可以说是在步步退让。这是令我最纳闷的地方。要是说我们是爱好和平,可爱好和平没有求步步退让啊。从前主权是我们的,人家是承认的,现在人家不但不承认了,反而说主权是人家的了。政府除了抗议就是谈判。越抗议与俄谈判,我们反而丧失的越多了。我想有必要在抗议与谈判吗?以前能守住,现在守不住了?中国的发展难道使中国更弱了?我们是爱好和平,可是爱好和平的原则应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而不是“敌进我退”。试看侵占我主权,利益的是那些国家?除了日本稍强大一点之外,无不是一些小国。中国泱泱大国面对小国侵占主权,竟然是退让。那如果是面对美国,俄罗斯那还不直接投降了。所谓的“盛世”就是这样的盛世。我不知道能维持多久。

我个人的观点是,面对我国海疆诸多复杂的问题应该用强硬的手段,武力的威胁是必要的。抗议与谈判大概是那些国家最希望的了,抗议与谈判从来不会影响他们对我国主权的侵犯与资源的掠夺。反而会日益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一旦造成一个中国只会抗议与谈判来解决这些争端。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因为我们的退让进一步刺激那些国家对我们主权的侵占。同时也会进一步引起另外一些国家对我们窥探。例如西方某些国家不就在叫嚣着,南海有他们的利益。这种局势不遏制的话,下一个争端会是哪?中沙?西沙?还是东沙?甚至更为严重。国人的会不会逐渐习惯了别国在我的主权上干涉?因此武力是必要的,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同所有国家开刀,挑一两个适当的收拾是完全有必要的。最好是一个陆上的,一个海上的,实力应较强的。太弱的没啥意义。起不到威慑作用的话,还得打。浪费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是海上的。至于能不,能打赢,需要问我们的政府了。至于说我们没有航母,我想那应该不是问题所在,那些国家有吗?没有。至于说路远,作战不方便。我想当年八国联军侵华路程更远,人数更少,结果呢?

其实我们的一些人害怕的是西方某些国家插手。现在的情况不是害怕他们插手,而

是人家已经插手了,而且不断推进,来试探中国的底线。打仗,特别是打大仗,不但我们打不起。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同中国打得起打仗,除非他们想同归于尽。面对这种状况,其实就是,你越怕打大仗,人家就会越逼你让步。其实相同的是,他们也害怕我们要同他打大仗。但是因为我们的退让,反而是原本在平等位置上的我们,被人家逼得一步步后退。逐渐的处于劣势。今天的某些国家仍是主席当年说的那样“是纸老虎”,我们越怕,他们就越嚣张,我们只要强硬一点,我看就没啥了不起的。况且凭什么他们都不在乎世界的和平,我们就必须承担起世界和平的重任。为了和平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只能使不和平的实力越大。

如果我们自己的资源自己都保不住,那还留着干嘛?让我们的敌人去占领,去利用,去壮大他们自己。然后再来跟我们较量。这无疑是资敌的行为,在间接地消弱自己。我个人认为与其留给敌人还不如毁了。当然这最后的办法。不得意的办法。其实武力解决南海问题不在航母而在建设军事基地。军事基地是永不沉的航母。

中国的海域是辽阔的,争端是异常的多。各种势力参加其中,异常复杂。单纯的谈判,那些只相信强权就是真理的国家是不会怎么在意的。中国的隐忍是为了让中国的明天强大。可是隐忍的发展储备的资源都被抢了,还拿什么发展?别说是未来在收拾某些国家,我看能不能有强大的未来都是问题。

篇3: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

一、马汉海权论的主要观点

马汉是美国著名的海权学派代表人物。在其著作《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一文中, 他力证了海洋对一个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马汉认为一个国家要想称雄于世, 那么拥有一支装备精良, 训练有素的海军是必不可少的。在马汉眼中海洋上的各条航线就像是陆地上的条条公路一样, 只不过海上通道要比陆上公路更加漫长些, 但殊途同归, 它们都是进行贸易的通道。只要一个国家进行着海上贸易那么他就期望对其有影响的海上通道畅通无阻。因此, 马汉认为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 只要一国进行着海上贸易, 为了确保其进行海上贸易航道的畅通, 那么就要求该国拥有一支行动力极强的海军来控制海上的各个战略通道及战略咽喉。甚至在必要时, 这支海军可为本国的商船保驾护航, 进而保证本国的商业利益和安全利益。“谁控制了海洋, 谁就掌握了世界”这是马汉的至理名言。

二、中国对外贸易及其周边海权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进入21世纪,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引领, 其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向外拓展, 进出口贸易额也在不断攀升。2013年中国己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杜德斌和马亚华在“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一文中指出:当前, 中国90%的货物贸易要依赖海上运输完成, 其中粮食这种战略资源进口的90%以上要通过海上运输才能抵达中国。可见海洋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绝对优势。除粮食这种战略资源之外, 目前, 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多种原材料、战略物资能源等多需大宗进口。就战略能源石油来说, 由于该能源在世界范围的分布极不平衡且集中分布在某些区域, 尤其是西亚、北非、俄罗斯及里海地区, 这就造成了该能源消费地与生产地分布的严重不平衡性。 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 其石油进口九成以上需通过海外购进, 且大多以海运形式运抵中国。显然从物资进口方面来看, 海洋运输对中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 中国所生产出的工业产品及生活用品也需大量输送到世界各地。海运以其成本低, 运量大的优势自然就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榜首。从中国对外贸易现状来说, 海洋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联系的纽带, 而海上各条交通线便成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通道, 这促使中国各主要贸易走廊由溪流变为江河。可以说, 近年来海运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2.中国海权现状

马汉的海权论指出, 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强国梦, 离不开其海权力量的巨大发展。在美国公布的其要控制的世界战略要点中几乎囊括了世界上重要的海上通道及海上咽喉。正是因为美国拥有一支可以驰骋世界海洋的强大海军, 这才铸就了其机动的军事行动力, 进而为其海上贸易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反观中国, 其现代化的海军建设起步晚, 目前海军建设还处于不断完善期。 这就导致中国在世界海域的行动力和机动性不强, 进而使中国海军对其海上贸易的贡献率不大。值得注意的是, 在中国不断完善海军力量的同时, 其周边国家如日本、印度和越南等国也都在不惜重金为本国打造一支现代化的海军而努力着。众所周知, 当一国周边的其他国家军费不断增长时, 这会对该国及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一种威胁。显然, 中国周边国家海军力量的不断发展强大会直接威胁到中国的海上利益及安全。近年来美国重返亚太, 为达到其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目的, 不断与南海各国拉帮结派, 企图使南海问题变得错综复杂。在区外国家的不断教唆下及煽动下, 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卷土重来, 这使得南海问题不断在发酵并严重威胁着我国航海的南大门。上述国家的一系列行为都在不断牵动着中国海上利益的发展, 使得中国的海上安全存在诸多隐患, 因此, 中国的海权现状不容乐观。

三、马汉海权论对中国发展海上贸易的启示

1.建远洋船队为繁荣海上贸易做保障

21世纪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时期, 工业化阶段, 中国需要源源不断的物质和能量供应才能保证其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而中国国内的资源尤其是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必备战略资源已远不能满足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 面对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 从国外进口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资就显得格外重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 中国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关起门来孤军奋战, 实行对外开放并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及各地区的经贸往来才是明智之举。马汉指出, 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 正是海运需求的旺盛时期。因此, 中国应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繁荣海洋经济来顺应本国经济发展需求。当前, 中国的远洋贸易影响无远弗届, 但从船队运输的数量和运输需求结构的优化方面来说, 中国的远洋船队还不能够完全承担起中国的海运任务。这说明, 如今中国是海运大国, 但却不是航海强国。而随着中国海洋贸易需求的不断扩大, 这客观上要求其大力发展本国的商业船队。因此, 尽快建设一支具备专业化和大型化的远洋船队对中国繁荣海上贸易至关重要。

2.畅通海上通道进而影响航道咽喉

当代世界货物贸易的八成以上需要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 而中国对外贸易的九成以上都需要依赖海运来实现。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向西经东南亚到西亚及非洲的航线是中国战略能源—石油的主要输入通道。尤其是马六甲海峡, 它已经被一些媒体当作是中国能源运输的“海上生命线”。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对物资的需求量将会变得越来越大, 这就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更加依赖于海上运输。为保证中国的经济安全, 客观上要求其确保肩负着国内经济建设重任的各条“海上生命线”的畅通。而“海上生命线”畅通的关键在于控制和影响与之共生的海上咽喉。一些航海强国, 尤其是美国实施的海上战略对中国海上通道的安全与畅通常常有着消极影响。一旦这些在海上行动自如的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会威胁到他们自身的利益时, 那么凭借其海军强大的机动性, 封锁中国战略物资所必经的海上咽喉就会易如反掌。一旦中国海上航道和咽喉被阻, 其远洋船只被滞留这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国内的经济安全。因此, 中国必须对关乎其经济安全的海上咽喉施以影响。 中国可以在国际法有关海上权益的框架内与侵害其海上权益的国家进行有理, 有利, 有节地斗争, 必要时也可采取适当的军事威慑来确保海上生命线的安全与畅通。

3.调整海军战略积极发展远洋军事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对于中国这个海路兼备的国家来说国家安全的范围已远远超过其陆上疆界及近海地区。随着中国海上贸易的不断发展其国家安全领域已经涉及到他海上贸易所达之处。中国海上贸易的繁荣, 不断为其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地动力。经济的不断强大也促使着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的不断加重。中国在经济及政治方面的不断强大, 势必会触及一些国家的既得利益, 这就使得以美国为首的相关国家一直在穷尽脑汁地遏制中国的崛起。持续发酵的南海问题以及迟迟不能解决的台海问题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在区内干预的结果。 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对外贸易尤其是海上贸易占据了其贸易总额的主体, 因此, 控制和阻断中国的海上生命线就是抓住了中国的软肋, 这会严重破坏其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马汉指出, “整个航行期间, 国家对船舶的保护, 必须护送至尽可能远的地方”。可见要繁荣中国远洋贸易, 首先要确保其远洋船队及海上通道的安全, 这就需要中国有一支强有力的海军作后盾。在构建中国基本海权方面, 其不得不加强本国海军建设、调整海军力量, 建设一支具有远洋航行能力的现代化海军。针对中国对外贸易在其经济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这客观上要求中国在海军建设过程中将战略调整为保障“海上生命线”的安全与畅通。 要保障中国“海上生命线”的安全与畅通, 那么中国海军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远洋作战能力, 相应的其职能也需从保卫海疆与近海的安全扩展到保卫海上交通线的安全上来。除在海军方面加强建设外, 中国也需要与沿各航线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以便必要时在相关“海上生命线”的邻近国家建设海军基地以便中国军舰及商船的停靠和补给。这样凡是中国海上船队所到之处, 那么中国海军就有足够的机动性和行动力为其远洋商业船队保驾护航。当然, 中国发展远洋海上军事力量并非某些国家口中所说的军事扩张, 而是其出于维护本国正当的经济利益而做出的正确抉择。相关国家也不必对中国发展远洋海上军事力量而感到恐慌。

摘要:马汉海权理论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并在此基础上走向海洋, 在海上重要咽喉处建立海外基地, 进而保护国家在崛起过程中所依赖的海上贸易通道。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进出口贸易额也在不断攀升。然而, 中国在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期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如与周边国家的海权争端和海上航道的安全性问题。出于对中国经济利益及安全利益的考虑, 中国应借鉴马汉海权理论来解决其在海上贸易及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海权论,中国对外贸易,中国海权现状,中国对策

参考文献

[1]杜德斌, 马亚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地理研究, 2015 (6) .

[2]李小军.论海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J].国际论坛, 2004, 6 (4) .

[3]刘新华.试论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

[4]马汉.海权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1997.

[5]袁建军, 孙佳敏, 沈骑.马汉海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4 (6) .

篇4:浅析制海权对中国战略安全的意义

关键词:制海权 中国 战略安全 意义

一、制海权已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命脉

制海权对中国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和对外贸易两个方面。

在资源方面,海洋已成为中国资源获取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由资源出口国转变为资源进口国,并且随着国内资源的大量消耗,我国对国际资源的依赖日益加重。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国内石油、天然气、富铁、富锰、铜等10种矿产已不能保证并需长期进口,铬、钴、铂、钾盐、金刚石等也将面临严重短缺。到2020年,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45种矿产资源中可保证经济发展需求的只有5种。1994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是1.9%,到2020年将达到62%,这意味着中国多一半的资源要依靠海外。资源问题不但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更可能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危存亡。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海洋已成为世界各国发掘新资源的重点。我国虽然于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但即使如此,我国也仅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可管辖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0.3)仅为世界沿海国家平均数(0.94)的1/3,人均海洋面积(0.0029平方公里)仅为世界沿海国家人均海洋面积(0.026平方公里)的1/10。

更何况,南海大片海洋领土尚由他人酣睡。同时,虽然我国部分资源能够通过陆路运输获取,但大量外部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仍需通过海路,如不能确保制海权,未来的资源保障将面临严重威胁。

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国家利益分布的重点持续向海上转移,对海洋地缘关系的倚重不断加深,海洋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最重要通道。当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已逐渐从内陆转移至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GDP已接近全国总量的60%,并在不断上升。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0%,对外海上航线将日益成为国家利用海外资源市场的“生命线”。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贸活动绝大部分是由海上运输完成,我国对外贸易对海洋通道的依存度已达到80%,且我国的地缘经济利益分布日益集中于环太平洋地区,我国60%以上的对外贸易都集中在该地区,和地区内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同时,经济、人口的增长同资源、空间有限性的矛盾也越发突出,除了中西部开发之外,向海洋“进军”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掌握地区制海权,确保海洋运输线的安全对我国的经济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对海洋地缘关系的倚重在加深,对东亚海洋地缘环境变化的敏感度空前增强,海上安全正成为中国安全利益的重心。

二、我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在海权问题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海洋方向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隐患重于陆地方向。

从对中国安全构成的威胁看,在海洋方向,中国直接面对美、日强大的军事压力,特别是近年来美、日将我视为其主要潜在对手,积极强化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对我威胁日益严重。

从安全隐患上来看,海洋方向上,中国是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濒海大国,辽阔的海陆空间虽为我国提供了战略上的巨大回旋余地,但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的安全同时面临来自陆海两个方向的挑战。特别是随着现代海洋技术的发展,海洋开发和海上活动日益频繁,我国海上防卫任务日益加重。我国虽然是濒海大国,但我国所在的海区却是一个封闭与半封闭型的海区。海区外缘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列岛到菲律宾群岛有世界上最长的岛链环绕,通过朝鲜海峡、琉球诸水道、台湾海峡、巴士诸海峡、马六甲海峡及巽地海峡与外部世界相沟通。这里既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对外联系的交通线与生命线。这增加了中国来自海上的战略压力,也增加了中国海上防卫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此外,还存在着朝鲜半岛问题、台湾问题和南沙问题等现实和潜在热点问题,尤其是朝鲜半岛和台海地区存在着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危险。比之印巴冲突,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安全利益的影响更为突出。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严重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现代化的最终实现。至于台湾问题,则存在着一旦形势骤变美日将实施武力干预的可能性,更是事关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国家统一。

在我国面临的领土争端方面,海洋方面存在着与日本的钓鱼岛之争及与东盟几国的南沙之争。相较陆上争端,海洋方向的争端则直接关系更多方面,对我影响深远,且我争端解决问题实际上处于一种被动局面,有关国家态度强硬,争端解决更为棘手、更为重要。中日钓鱼岛争端不仅涉及到中日两国海洋领土的划分和资源的归属,更是中日两国未来角力的关键,事关未来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意义尤为重要。同样,南沙争端不仅决定着海洋领土和资源的归属,更直接影响到我海洋运输通道的安全,且涉及多国,并有美国势力暗中插手,难度更大。

三、关于争夺制海权的几点建议

1、改变重陆轻海的传统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思维,是我国家战略制定的当务之急

重陆轻海的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影响极深。封建时代的历朝开疆辟土,基本奠定了我国陆地疆界和安全边界。但对海洋,则采取了封闭的态度,即使是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出于宣示国威的目的。清代康熙收复台湾后,朝内甚至出现弃台的论调。鸦片战争之后,来自海洋的威胁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多次面临亡国之险,就在这种状况下,清朝内部仍存在着“海防”、“塞防”谁重之争。即使到现在,虽然我国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强,但国家安全战略受历史影响,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重陆轻海的思想。目前,中国的利益分布在迅速向海洋方向扩展,中国面临的主要地缘政治矛盾和压力也来自海上,因此,必须抓住机遇,消除地缘思维中“强烈的大陆偏向”,及时面向海洋,调整国防战略布局,加强海防力量建设。

2、切实建设强大的海空力量,是确保制海权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种说法甚嚣尘上,即“现在的中国只要经济发展,其他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但“忘战必危”,国富而兵弱,所带来的往往并非困难的迎刃而解,而恰恰是持刃而来的困难。据统计,1820年,中国GNP占世界的32.4%,约为同期整个欧洲的1.2倍,但仅仅20年后的1840年,中国就被英国打败了,从此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百年耻辱史;1890年中国GNP占世界13.2%,是同期日本的5.3倍,但在1895年中国又惨败于日本,勾起了日本图谋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而这两次战争中,恰恰是首败失去制海权。从战略地理的角度分析,包括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在内的广阔海域未来对我具有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为确保对这一海域的制海权,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空力量。

3、建立综合海上安全保障体系,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保证

篇5:中国海权之考

中国海权之考

据联合国消息,截止到5月12日,共有69个国家向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成立的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界限划界案或初步信息.委员会副主席哈拉德・布莱克说,这将是世界地图的最后大修改.

作 者:杨培举 Yang Peiju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船检 英文刊名:CHINA SHIP SURVEY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中国海权》读后感

庄子说:河伯乘洪水来到大海,汪洋兴叹,这是感叹其无垠与广阔;古代神话,精卫填海,是无奈于海洋的无情。中国人,从黄土高坡走下来,一直要面对大海。孔夫子尚且有志:“乘桴浮于海,”而今人呢?

海权是什么?

“海权,说到底,就是海洋空间行动自由权。”张世平(《中国海权》作者)如是说。

大一的第一个长假,一本《中国海权》陪我度过,使我增长了见识,认清了方向。

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为人类提供,并将长期地提供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条件,海洋是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领域,海洋事业方兴未艾。

中国之所以需要海权,简言之,是和平崛起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也是为世界人民做更多贡献的需要。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曾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美国战略家A。T马汉在其《海权论》中说:“谁拥有优势的海军,谁就能控制海洋,夺取制海权。”沃尔特。雷利(英国)说:“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约翰。肯尼迪说:“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意味着胜利。”中国需要海洋,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中国需要海洋,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制海权就是海洋利益的根本保证。海权的获得有多种方法,战争胁迫是基本手段。荷兰“海上马车夫”,西班牙“无敌舰队”,“日不落帝国”舰队,日本“联合舰队”等都曾是获取海权的主要工具,但战争胁迫不是长久之计,要维护国家海权,还是要靠本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强大的海上力量来掌控。“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拥有海权的最高境界。

中国海权是一个漫长的建设实践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身为国防生,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成为建设中国海权的接班人。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高科技不断发展,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建立起强大的海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作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有责任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7:《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想

读后想法:

在这次海战中,英国保卫了直布罗陀,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当时英军的守备部队总共有7000人,而他们的对手是3.3万人,英军战斗力看起来远不及西班牙·法国联军,然而英军能取得胜利与英军他们具有坚定的目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熟练的航海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联军的优柔寡断松散无力必然导致他们的失败。

战争是多变的,难以预料的,瞬息万变的。战争的胜与败并不能仅仅依据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人是决定性因素,虽然现代战争的形式是信息化战争,但战争终究是人与人的战争,人的行为影响着战争的形势的发展。就像英军在战争的表现一样,当战争来临时,每一位成员必须团结起来,有坚韧的意志,将自己掌握的技术与能力运用起来,尽一切去赢得战争的胜利。

从这场海战的战后影响,可以看出海权对一个国家的意义是多么的重要,它将直接的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发展,国际上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海权重要的意义,并足够的去重视他。当时美国作为新崛起的国家, 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在保守的孤立主义和向海外积极进取之间犹豫仿徨, 马汉的著作使得美国朝野上下一致认识到 一支强大的海军对于美国保持强大的经济发展势头和海外商业利益有着决定性作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 美国强大的海军护航保证了美军生力军向欧洲战的输送 两次形成对劲敌德国的东西夹击的战略态势, 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 美国海军取得 了中途岛海战的决定性胜利, 从而决定了日本 惨败的命运。

今天某些美国人认为

应该感谢

马汉, 是他在一百多年前为美国的繁荣强大指 明了方向

今天, 历史的秘密已在不知不觉中在中国 展开。自20世纪8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 内

向型经济” 己经快速向“ 外向型经济” 转换, 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海外贸易经济在国家经济结构中 占重大比例。粮食、石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资 己依赖进口, 有点类似工业革命时的英国和

世纪末的美国。英国在1830年被称为“ 世界加工 厂” , 我国目前也有成为“ 世界加工厂” 的趋向。

海洋交通线或国家海上生命线的问题已经凸现 出来, 建立强大海军的必要性已经历史地显示 出来了。原来这些问题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是不 可思议和无法想像的。仅仅十年的时间, 海权意 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迅速萌发, 并发展到 今天的社会普遍呼声

。于是我们进一步发现, 现

代海权是国家向现代化转型时的必要选择, 也 是一个古老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必然现象, 同时也是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

在面对内陆的高山黄土数千年之后, 中国 已经转过身来面对海洋。历史的海权实践己留

给我们太多的教训, 供我们去汲取。在我们历史 性地走向海权的时刻, 应该意识到, 当代文明国 家的海权建设不应该把对国家海外利益的保护 发展成对外部国家的侵略和控制, 甚至发展成 帝国主义运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现代 海权建设应该在国际法规定的范围和人类普

篇8:略论中国海权的立体维护

海权的定义最早来源于美国海军历史学家、海军战略理论家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他在1890—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 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直至今天,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 主要有以下4点。

1.1 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

马汉在书中提出“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1]。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 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 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 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 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从物质形态上来说, 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此观点看, 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 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因此, 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1.2 影响海权的6个要素

一是地理位置。如岛国, 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 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 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 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 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二是自然结构。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 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 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三是领土范围。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 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四是人口数量。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 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五是民族特点。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 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 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质。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 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1.3 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

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1.4 海权的运用必须遵守“战争法则”

马汉在书中用大量战例具体阐释了一些重要原则, 如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摧毁敌人交通线原则、舰队决战原则和中央位置原则等。

2 中国“海权”的特定含义

目前, 中国“海权”存在数种定义。一是海洋权力说, 即沿袭马汉的“海权论”观点, 把海权定位在“海上力量”上 (sea power) 。二是海洋权利说, 即从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出发, 认为海权是指国际法律规定的权利 (sea right) 。三是结合说, 即认为海权是“海洋权力”和“海洋权利”的统一。结合说认为, “海权”包括国际法范畴的海洋权利和政治学范畴的海洋权力, 在形式上是国际海洋法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海洋权利资格的确认;在本质上是主权国家在特定海域展示主体资格、以有效维护海洋权利的军事力量为核心的国家能力[2]。

采用结合说的“海权”定义本身, 同时包含目标与手段。“海洋权利”是目标, “海洋权力”是手段。这一特定含义的选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即“海洋权利”以“海洋权力”为基础, “海洋权力”以“海洋权利”为边界。

3 中国“海权”的立体维护

对应中国“海权”的特定含义。维护中国“海权”, 应当采取立体方式。

3.1 立体式的战略思维

即恰当把握“海洋权利”与“海洋权力”的辩证统一关系。“海洋权力”是基础, “海洋权利”是目的。从中国当前的发展需要来看, “海洋权力”必须有限度, 有分寸;“海洋权利”应当有依据, 有规范。发展“海洋权力”不能偏离维护“海洋权利”的既定方向。维护“海洋权利”必须依赖发展“海洋权力”。

3.2 立体式的“海权”发展

(1) 采取综合手段, 维护“海洋权利”。即军事手段和非军事手段齐头并进。严格说来, 军事手段和非军事手段并无明确分界。舰队及其所属的基地、港口等设施属于军事力量;以海外贸易为核心、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 即国家海洋经济力量, 属于非军事力量。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根据国家的需要可以相互转换。军事力量以非军事力量为基础, 非军事力量以军事力量为保障。

(2) 采取重点措施, 发展“海洋权力”。即通过合理的人力、物力、资金投入, 加强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建设。非军事力量建设可以通过发展海洋事业来实现。即发展海洋经济, 加强海洋综合管理[3]。“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 “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 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 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加强渔港建设, 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这为中国未来的海洋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3) 实施立体式的海洋综合管理。例如, 拟订国家海洋事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 建立和完善海洋管理有关法律制度,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海岛保护、海洋环境保护, 加强海洋环境观测预报和灾害预警报告等公益服务, 组织海洋调查研究, 推进海洋科技创新, 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 参与全球和地区海洋事务, 组织履行有关的国际海洋公约、条约, 承担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相关事务。

参考文献

[1]马汉A T.海权对历史的影响[M].安常容, 成忠勤, 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6.

[2]巩建华.海权概念的系统解读与中国海权的三维分析[J].太平洋学报, 2010 (7) .

上一篇:张富清先进事迹的党员学习优秀心得总结下一篇:情不自禁的近义词和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