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论读后感

2024-04-09

气质论读后感(通用8篇)

篇1:气质论读后感

《气质论》中的桑德拉天生气质与众不同,是属于“棘手型气质”,她不容易照顾,入园,入一年级,入初中,反应都很激烈,幸亏桑德拉的父亲是以为优秀的心理学家,深知孩子的心理状态,也明白特殊的孩子应当怎么对待,深知还能在需要的时候指导孩子的老师,给予帮助。桑达拉的父亲还知道自己这种“棘手型气质”孩子在高兴时很热忱,充满了活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松紧结合,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有时灵活宽松,有时又非常坚持。

而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像桑德拉这样的孩子,可是,家长碰到这种孩子,大部分都束手无策,他们作为家长,却十分无奈。我作为老师经常听到的话就是:老师,我们家的孩子我的话一句都听不进去,脾气大得很,你帮我说说他吧。这样的家长面对孩子时候的退缩,稍有不慎,有可能会毁了孩子。

我所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小姑娘,在班级里几乎不怎么和别人家交流,动辄就说大家都不喜欢她,不想活在这个世界上,稍微批评一下,立即哭得不成人样,就这样一个看似内向脆弱的孩子。有一天,她的水杯被人摔了,她哭了一下午,怎么劝也没有用,同学答应给她买个新的一样的,也要哭,总之仿佛为了哭而哭,放学哭出校门,见到她的奶奶,把书包往地上一扔,哭得更加响亮了,一边哭一边打她奶奶,还说要去死。她奶奶一再做各种保证,保证买鸡腿,保证今天给看电视,保证今天去买裙子,保证买个更好的杯子。然后无奈离去。女孩子是一路哭回去的,而她奶奶就一路揽着她。

还有一次,这个孩子因为别人在聊天的时候看了她一眼,她觉得对方对她不怀好意,于是回家对家人说自己要去死,在学校活不下去了,大家都敌视她,在家里闹着要自杀。她的奶奶立即给我打电话,说让我安慰她,家里人的话她不听。于是我经过了解各种情况,明白了这个孩子的敏感所在。她经常会把内心的想法放大,而且热衷于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而她的父母对她的内心从不深究,遇到情况也只是训斥两句便不再有交流。这样反而让她更加受伤,“受害者”的形象更加严重了。长此以往就完成了她这样的性格气质。

我仅仅几句话就知道这个孩子只是因为需要用这样的行为去凸显自己而已,她在学校里是一个内向不起眼的存在,自己又不敢表现自己,但是又想要表现,于是就开始另辟蹊径,动辄要死要活,这样,就能够在班里和家里都得到些许关注。

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且由于社会整体育儿方式趋向的问题,很多这样的孩子并不能得到家长充分的关注与帮助,反而很多家长会把他们看做是累赘和麻烦。

篇2:气质论读后感

最近读了这本《气质论》,从中了解到一些非常有用的知识。《气质论》这本书介绍了九种气质类别:1.活跃水平;2.节奏性(规律性);3.趋避性(接触或排斥);4.适应性;5.反应阈;6.反应强度。7.情绪质量;8.注意力分散度;9.专注度与耐力。每个孩子也有不同的气质特点,这些概念的提出对研究每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对有着不同气质的孩子,我们应该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式,使他们获得成长。

原本平时内向腼腆的小薛,自从写日记以来,也在自己的日记中展现了一番“真性情”:“吃吃吃,胖子的命根;跑跑跑,减肥的法宝!”竟然在日记中称自己“胖子”,看来他还有原本很难被发现的幽默乐观啊,这一句减肥口号真是让他在我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又饱满了好几分。不善于说话,却可以用书面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成长得倒是挺快的。

小怡,一个不是很爱说话的女孩子,对学习也不是很上心,经常性地不写作业更是让人头疼不已。看似因为懒惰,实则或许又不是这样,毕竟那一次,她主动帮助值日生扫了地,还会用小扇子帮人扇风。若是懒惰,不该有这些举动才对。若是以后能将生活中的这份热心肠、这种勤快劲儿扩展到学习上,想必会更让人欣慰。

小周,一个教室里过于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个常常出现在我笔端的名字,依稀记得那时候他调皮捣蛋的模样,总是嬉皮笑脸的面容,着实是让我相当头疼的存在,那是一段时而哭笑不得的曾经。偶然间,我发现他很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在写作文一方面。偶然的偶然,学校有那么一场作文大赛,我推荐了他参加。发生了后来的一些故事,他凭着“周选人”的名字,成了班里小有名气的人物。再后来,他成了语文课代表,虽然脸上依然时常挂着那“不羁”的笑,但一步一步,坚定不移,看到的是他踏实的脚印。

再忆起那把小洁递来的小红伞,让我不再为寒冷无情的雨滴而心烦,相反的,雨天倒是让我有了一丝丝期盼。每当下雨时,若是我带着雨伞,一定会找寻队伍中没有带伞的孩子,为他遮蔽一路风雨。我也把小洁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渐渐的,他们也会将手中的伞儿主动伸向没有带伞的孩子。这一把把小小的雨伞,遮挡的是风雨,增进的不是彼此的感情吗?

…………

篇3:论教师的学科气质

一名理科教师,如果从来没有领悟过什么是理性之美,什么是严谨、简洁、和谐之美;一名文科教师,如果从来没有体悟过什么是人文情怀,从来没有抵达过他所教学科文化的高地,那么,我们的学科课堂自然是索然寡味的。

数学,是理性之王;数学教师,应具有严谨、理性的气质。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毓信曾经说过:数学教师应该具有独特的数学气质,真正的数学气质来自于数学文化。同时他阐述了数学教师有三个层次: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是教书匠;能够体现数学思维的,是智者;而能进行无形的数学文化熏陶的,则是大师。这充分诠释了“严谨而理性的精神、敏感与习惯的思维、深度而深刻的文化”的数学学科气质的三个核心内容。可见,与学科素养相关的人格特征,是教师综合素养的体现,更深烙着不可磨灭的学科气质。

教师的学科气质从何而来

修炼学科气质首先要对自己进行“气质定位”,弄清自己擅长什么,想要什么,你的价值在哪里,从而发现自己的亮点,找出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特长或优势,然后把自己的学科知识、个性特点、激情和经历都融入到气质塑造中去。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特质,学科气质就是要充分开发出个人独特内涵中最有价值、最有影响力的那一部分来进行修炼。

一个好的学科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科气质?我想,学科素养、文化涵养、人格魅力应是每个教师着力修炼的学科气质。

1.学科气质的底气来自教师的学科素养

成功源自专业。教师专业性的凸显为学科气质增加了无可复制的优势,更说明了气质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还包含了优异的教育品位、教育品质和教育品格。优秀的学科气质意味着信任、忠诚和不离不弃,它会让你一直拥有无数的教育“fans”。优秀的学科气质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循序渐进地发展,这需要目的清晰、分段实现、怀想天空又脚踏实地。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不断修炼学科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具备系统的学科知识,即能够明确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及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并且,对学科知识的把握能够做到脉络清晰、框架分明,能跳出教材看教材、用教材。倘若把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比做一座大楼,那么基本的学科知识应该处于这座大楼的底层部分。底层的宽度和深度,决定了整座楼的宽度和高度。舍此而谈“学科气质”,无异于建空中楼阁。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与解读课标、教材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上好语文课,就要苦练内功,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品位,形成属于自己的学科气质。我想真正的学科气质来自于文化积累与修养。从传授语文知识,到体现语文思维与情感,再到语文文化熏陶,依仗的便是学科教师自身文化的宽度与深度。一节真正好的语文课,必定有一位学科气质过硬的教师。

2.学科气质的灵气来自教师的文化涵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涵养关键在读书。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是“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他在给儿子的家信中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英国大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科学使人精邃,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可见,读书之于气质的改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潜心读书使教师拥有浓浓的书卷气。苏霍姆林斯基把读书和写作当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生习惯,看作自己职业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他不仅读教育书籍、教育报刊,还读文学著作、科学论述、学生读物,从而使自己的身上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是书香让他不为世事所迷惑,不为俗务所玷污;是书香让他的身上有一种与书俱来的超凡的气质,远离平庸和世俗,远离急躁和牢骚,保证心理与身体的健康;是书香使他守住心灵的一份宁静,即使天空布满阴霾,内心也是一片晴空!那是一种“坐看窗前云起云落,闲观庭中花开花谢”的超然心境。我们身边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书香教师还有很多,魏书生初中毕业,但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培养他的是书籍,他那种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我想惟属真正的读书人吧;李镇西,一个颇有建树的教师,有人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他淡淡地回答说,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

大凡有学科气质的成功教师都是与书为友的人,读书的教师总能把目光放向远处,总能想别人所不想,走别人所不行;因为读书,让教师能集百家之长;正是因为书,使教师总能跳出教育看教育。这就是书香教师独具的超凡气质之处。

3.学科气质的大气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也应提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品德、修养等做好学生的表率。一位教育家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对于学生来讲,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大气的教师,本身就是强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学生做出表率,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科气质体现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它带来的美誉度可以帮助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事半功倍地完成工作。学科气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名气。它是由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人生经历、个性和知名度等方面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学科气质是一种独特的“识别码”,它让你在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被迅速识别出来,因而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气质和风格。

学科气质最核心的内容在于教师的人品,也就是师德。离开了师德修炼,过分追求其他都成不了真正的具有学科气质的教师。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一个教师做到这几点,也就真正拥有了学科气质。

教学的全部内涵在于学科气质

1.教师身上的“学科气质 ”, 是会逐渐熏染学生的

一个没有数学味的教师,是不能真正上出具有数学味的课来的。同样,语文教师不读书,没有激情,缺乏诗意,那么学生们怎么会读书,怎么能有激情并充满诗意,又怎么会学好语文呢?记得我高中时的数学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他身上所洋溢的数学的学科气质,不仅征服着我们,也征服着他身边的数学教师们。最让我们倾倒的是,他讲题时画几何图形从来不用尺规,“徒手画圆”是他的绝招,很多的数学定理和公式,在他口中变成朗朗上口、易学易记的口诀。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驾驭数学教学的高超艺术和对“数学本质的理性和深刻的理解”,是一种“聪慧和思维的敏锐”。这就是他的数学学科气质。这些都深深地感染着我,影响着我,使我“长大后,就成了你”,自己也成了一名数学教师。著名数学家M·克莱因曾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也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

可见,教师的学科气质会直接感染并影响学生的学科气质,也必然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美好未来。同时,教师的学科气质对学生的影响,远不止是带他们走进知识的世界,更让他们对知识和学科有一种纯粹的热爱与敬仰,这构成了教师学科气质的本色。

2.教师身上的“ 学科气质”, 是会直抵学生灵魂深处的

在这种“气质”之下,教师对知识和学科有“一种宗教般的情怀”,是教师独立人格的外显,是孟子所说的一个“君子”应该拥有的浩然之气,它本身就对学生具有恒久不衰的精神吸引力。

反之,一个学科教师,如果从来没有过激情,没有过诗意,没有过精神高地,他就不可能“占据”学生的心灵,他的学科也绝不会有感染力。

有些教师总觉得自己的教学是那么平庸,没法有效吸引学生,没有激情,没有效率,重复,还是重复。他们也常常观摩名师的课堂,也找人评课并反思,作这个改进、那个修补。但他们没有意识到,问题归根结底是出在“底子”上。其实“底子”的核心要素就是“学科气质”,教师学科气质匮乏,就“镇”不住课堂,就“征服”不了学生。“底子”苍白,无论教学技巧如何高超,其课堂也是索然寡味的,更妄谈如何去吸引学生,触动学生的灵魂。

拥有优秀学科气质的教师,他的学生若干年后,即使已经忘记了很多单纯的学科知识,但他那门课的学科价值和思考方式却让学生受益终生。这是个简单的道理。

其实,每一门学科,背后都是一个广博的领域。数学,是理性之王;语文,是精神的母体,是文化的脉搏;科学,是科学精神的象征……每一门学科里面都有足够多的美,足够多的智力历险,足够多的探索发现,吸引每个学生。可以说,学科气质决定了课堂的生命力。

3.教师身上的“学科气质”,是一种教育品格

教育品格是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教师面对学生时所不自觉营造的知识、素养、思想与人格融汇而成的“教育场”,是一个优秀学科教师学科气质的基本层面。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那里,他所教的学科和优秀文化已经内化为个人的气质,活化为人文魅力的自然流淌。或许,这就是一个教师所能拥有的最好的学科气质。

让每个教师“优秀”起来,是一个触手可及的梦想。这条优秀之路,不是仅仅死盯着学生的分数,不是仅仅切磋教学技艺、技巧,也不是仅仅到大学去“被培训”,而在于对自己的学科多一份“甘于寂寞”的“痴情”,多一份“油然而生”的“痴迷”,多一份“理想主义”的“痴狂”,多一份内心的沉静与高贵气质的沉淀。

一个教师若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学科气质,无疑就拥有了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学科气质的形成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大家熟知的魏书生、于漪、钱梦龙、李镇西、于永正、顾泠沅、孙维刚……无一不是成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学科气质”,成为教育界的“大牌”。

篇4:论生活德育论之精神气质

关键词:生活德育论;精神气质;质朴;清明;审慎;属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11-0011-04

谈生活德育论之精神气质,似乎略显怪异。人之精神气质尚可理解,教育的理论又何来精神气质之说呢?事实上,与“精神气质”相对应的是特定的古希腊词“ethos”。在现代英语中,常将其理解为某人、某群体、某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品质或某种基本价值,而在伦理学中,则有风俗、风尚与习惯之意。然而,在古希腊时期,该词所指称的范围并无现代用语广泛,它专用于古希腊修辞术之中,指演讲者或写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性情、情感等。这些性情、气质、情感,都有明显的目的指向,即说服修辞术中的听众。生活德育论作为一种理论,有着各种载体表达它的理论视角与思考,它的逻辑与论证,它的实践关怀与具体活动,如各种文本、现场报告、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等。无论以何方式呈现,这些内容总具有某种“ethos”,以期影响其读者和听者,从而得到理解和共鸣,实现说服读者和听者的目的。那么,生活德育论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影响它的读者和听者呢?从这样一个特定的问题出发,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质朴:生活德育论的“理”

在学术工业化的今天,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一些理论:或以花里胡哨的术语作装饰吸引眼球,或以佶屈聱牙之词故作深刻,或以谄媚、迎合之文博取各方认同。那么,生活德育论探讨和传承什么样的“道理”呢?生活的“劳作性、主体间性、整体性、意义建构性”[1],都是自明的道理,换成更直白之语,则是不怕劳作,爱我们的父母及邻人,积极开创共在的生活,让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这样一些为生活德育论所探讨的道理,如果可以用精神气质来形容的话,那应是“质朴”。这些质朴的生活之理是如此直观,蕴含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在阿伦特看来,这样一些事实真理(truth of fact, factual truth)具有以下的一些特性,它“总是与他人相关的:事实真理涉及到事件和状况,而许多人卷入了这些事件和状况;所以事实真理建立在许多人的见证基础上,依赖于多数人的证实”[2]。相对那些只有诉诸种种高级工具才能发现的科学真理而言,生活德育论所彰显的生活之理是如此素朴、直观,毋需逼迫其显现,只要和他人一道生活就懂得。

尽管这些自明的生活道理存在着,但并不意味着它有能力拨开遮蔽它的“云雾”,生活之理面临着失落的危险。在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中,道德学习是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知識学习为主要方式展开的,在杜威看来,这种“直接的道德教学”①对人的道德影响是微弱的。因为这种道德教育将人从其现实的、活泼的生活中拎出,将人置于特定的道德学习环境中,在直接的道德教学中学习到的东西与他自身的现实生活很难建立起联系。“以传授道德知识为特征的品德教育舍本逐末,将道德符号而不是这些符号所代表的道德意义看成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远离这些道德知识符号得以产生和运行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在这种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与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3]因此,在对现代德育的上述诊断的基础上,生活德育论意识到这些质朴的生活之理在上述教育中有失落的危险,亟需维护和坚守。在它看来,真正的道德教育需走出知性德育的歧途,对人有价值的道德教育不是将生活之理作为某种学习者识记的知识结果。对于每个学习者而言,他必须将这些生活之理纳入自己的生活中,思考这些生活之理对他意味着什么,对他的生活有何影响,从而使这些生活之理发挥真正的效力,改造和提升学习者的生活。这样的道德教育也自然应该得到学习者的响应。这就是生活德育论以质朴的方式维护着与每个生活者息息相关的质朴之理。

二、清明:生活德育论的理论意识

生活德育论一旦试图复原和彰显的生活的朴素之理,就不得不清醒地意识到与之相竞的各种观念。这些观念争相吵闹着宣称人应该如何生活之理,却让真正的生活之理陷入晦暗不明中。政治的介入,将这理改成“如何适应政治需要而成为国家公民之理”;经济的诱惑,将这理改成“如何拥有一个舒适、安逸、享受物质生活而成为消费者之理”;而科学技术将这理改成“如何生活在一个由科学和技术界定的世界中”,而遗忘了人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上述种种相竞的观念,纷纷提出自己的教育诉求,试图引导人选择它们各自预设的生活类型。然而,对于人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应该如何生活,即“成人”之理,却因没有为其辩护的力量,而眼看着被篡改、被捏造、被遗忘。正如阿伦特所言:如果我们现在考虑事实真理其朴素的可靠性的话,那么在俄国革命时期有个叫托洛茨基的人,后来这个人的名字没有在任何一本苏俄的历史教科书上出现过,我们立刻就意识到事实真理是多么脆弱,比所有种类的理性真理合在一起还要脆弱。[4]“一个重要的事实一旦被忘却,就很可能永远被忘却了。”[5]因此,面对上述各种强势的竞争观念,生活德育论并未紧跟其后,成为某种生活类型的鼓吹者和宣传者,它以清明的意识洞察到这样的问题:上述相竞的观念为人设计了什么样的生活样式?是更好的生活吗?对这些问题的保留,使得生活德育论对于种种政治诉求、经济聒噪、科学技术的喧嚣、媒体宣传都保持着适度的“距离”,为那些容易被篡改、遗忘的生活道理提供一个避难所。

当然,生活德育论本身也不会设定一个或几个样板式的“好生活”。然而,即使生活德育论拒绝给出某种定型的好生活,也不意味着它丝毫不清楚好生活的方向,如果方向都不知道,生活德育论又怎么能辩护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呢?那么,在生活德育论那里,好生活的方向至少是一种由可能生活所标示的。因此,生活德育论的研究者,并不是一群颐指气使的高傲的旁观者,也不是自持拥有幸福生活的真理者,而是一群试图引导“可能生活”的人,通过彰显质朴的生活之理,让人真正过“属人”的生活。

三、审慎:生活德育论的教化实践

作为一种教化实践,生活德育论并未如某些教育理论所宣称的那般具有“高效”——只要采用了此种理论,学习者就能得到如何的发展和变化。但生活德育论不可能不关注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不过,在此问题上,它采取一种“平常心”的态度,这种“平常心”源于它作为教化实践的一种审慎态度。就如前文所言,各种外在的势力和观念竞相给人以生活的导引,因此,影响人生活和成长的因素并不仅仅是某一种教育理论和实践,在教育之外还有其他影响因子。抛开这些复杂的外因,生活德育论教化实践的审慎态度,更始于人自身及其生活的复杂性——这是培育心灵的实践。生活德育論持上述审慎态度,可以从以下两点观之:

首先,放弃简单粗暴的如对待客体般的教化方式。将人对象化为某一客体,以处置客体的方式对其分析、修正、塑造,这种按照形塑客体的思路来展开的教化实践自然容易得多,也更容易达到规训和控制的目的,然而,却无法让“人”绽出。人是不可能按照生产客体的控制模式而制造出来的。这一“不可能”缘于人不能作为“客体”来对待。因为在以人为对象化客体的运动中,人作为活泼、真实、丰富的存在者蜕化为一个片段、一个休止符,一种僵死、凝固的存在物。“我们只能把我们自己聚拢起来,使我们集中起来,汇成我们本人的存在,但却不能把它变成客体。”[6]因此,将人等同于客体并不能领会“人”,教化“人”。因此,生活德育论中的教化实践,并不是将人作为某一客体而施加某种影响和作用,通过培养他们成为听话者而占有他们,从而让他们服从,让他们符合外在需要,成为国家和社会“栋梁”,成为有高收入的人才。这些显然不是生活德育论的指向,它所试图奠定的乃是作为人之为人的基础,即真正具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因为人的培育完全不同于对客体的改造活动。生活德育论深谙此理,因此其教化实践必定指向建构论的方向,只有经生活者积极参与、建构的生活,才会是属于他的自由生活,这才是通向人的自由之途。

其次,生活德育论不会以“未来的幸福生活”作为教化手段来诱惑学习者。在人们看来,所谓的幸福生活,就是拥有财富、获得高职、享有荣誉等。而生活德育论的教化实践并不认定这些芸芸众生朝思慕想的名与利是学习者的幸福所在。它引导学习者审慎地辨别何为真正的幸福生活,如何才能创造幸福生活。那么,何谓真正的幸福生活?幸福生活又由何而来呢?在古希腊伦理学传统中,这是一个古老的伦理学问题,即德福一致的问题,涉及到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与道德生活的关系。“道德”二字常被人们以“外在规范”观想之,把道德看成是一种约束人言行的规范体系。然而,在生活德育论的框架下,道德并不是如上所言的一堆死气沉沉的规则,它是引导学习者改造生活的触发器,它帮助学习者调节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使得学习者变成“更好的人”,使他的生活朝向更好的方向变化。在这样的观念下,道德应该是学习者生活的动态因子,它像牛虻般鞭策着人朝向更好的存在。因此,在生活德育论教化中,它引导学习者体认道德才是幸福生活的内容,人的德性才是支撑人幸福生活的中流砥柱。

最后,生活德育论的教化实践指向将生活之理“写在学习者的灵魂上”[7]。即便生活的道理是自明且直观的,可谁又在聆听?谁又敞开了心灵,迷途知返,接受这些道理的引导和“驯服”呢?从苏格拉底对桀骜不驯的阿尔西比亚德斯的教化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艰难的驯服。即便苏格拉底一时说服了骄傲的阿尔西比亚德斯,然而,一旦苏格拉底的教诲离开了他,他的野心和欲望就占了上风,最终行不义之举。面对教化如此的复杂性,生活德育论试图将其生活道理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播种在心灵中,而非如耳边之风吹过心灵即可。这种审慎的做法试图让质朴的生活道理在学习者的心灵中发芽、生根,而这些从学习者心底长出的生活道理不仅能为自己辩护,同时,也为种植它们的人辩护。这才是教育所进行的最伟大实践——培育灵魂,通过将生活道理播种到灵魂中,让灵魂用自身的力量来维护这些道理的生长,最终让生活之理充盈于整个灵魂中。这才是“写在学习者灵魂”上的教育。因此,真正的教育是不会去赶其他教育的时髦的,因为它知道人的心灵的成长是缓慢的,教化事件不能是加速度,更不能变成光速度,而只能合着生命、心灵的节奏和速度。以此,导人实现自由且多姿多彩的可能生活。基于上述的理论意识和教化实践,生活德育论必须是审慎且诲人不倦的。

四、属人:生活德育论的旨归

“人”是所有人文科学必然的主题。而在我们当今时代,谈“人”的迫切性在于,我们已不知“何为人”。就像舍勒所调侃的:在某些时代人微笑着故意自称动物,在另一些时代人误以为自己即是上帝,后者较之前者对自己的兽性的认识要深刻得多[8]。而在当下,人们再也不做“非神即兽”的选择题,但是“人是谁”却变得更加“千端万绪、扑朔迷离”。正如舍勒所看到的,“研究人的各种特殊科学与日俱增,层出不穷,但是无论这些科学如何有价值,它们却掩去了人的本质,而不是去照亮它。……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对于自身这样地困惑不解。”人类尽可以驰骋于外,周旋于外,虽极富于物质财富,然人类之精神、心灵何在?在这个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现代生活中,作为“人”如何去追赶和实现这以速度、效率为鹄的现代进步观和发展观?古老的箴言回响着:如果人得到了世界,而失去了他的灵魂,对他又有什么益处呢?生活德育论在上述时代精神状况之下,试图通过回归生活实现“人”的显现与在场。“人,就是他的生活”(鲁洁语)。那么,生活德育论本身又表现出什么样“属人”的气息呢?

首先,生活德育论将其教化的始点放在每个人那里。如前所述,生活德育论所彰显的生活之理,从开始就内置于我们每个生活者的生活中,因而是可以“获得的”。但是,这种获得的“潜在性”并不意味着获得的“必然性”。那么,如何在每个生活者那里自然地生长出这些“生活之理”呢?每个学习者的现实生活都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难题和困惑,那么,生活德育论如何引导这些在性情、心性、志向等方面如此不同的个体获得这些生活之理呢?因此,生活德育论的教化起点不是一条划一的起跑线,只有将起点设置于每个人的生活才可能实现对其的引导和教化,从而让生活之理从他自身那里自然绽出。因为“教育首先是一种个体性的特殊形式、成形和节奏。”[9]

然而,生活德育论所设在每个人那里的起点,并没丝毫设定人可能达到的终点,他的目的地不受起点的约束。这也是前文所述,生活德育论的可能生活的立场。然而,在这样的可能生活中,个体可能的创造和目的不可能是随心所欲、任意妄为的产物,尽管它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它必须是“属人的生活”。在这里,谈“属人性”不是从起点角度,而是从目的角度而言,因此,属人的生活是人实現了人本分的生活,让人挺立在恰当的位置上。这个位置不是人在自然和同类面前的唯我独尊者,如那些狂妄的统治者,也不是甘于奴役的唯唯诺诺之辈。人应该有一个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位置,也应该有属于他的生活。事实上,生活德育论目的(end)的属人性,已经预设了对斯特劳斯提出的人应该直面回答的问题:人是一种盲目的进化的偶然生成,还是一种朝向人、最终成为人的进程?

生活德育论上述从起点(beginning)到目的(end)一以贯之的属人性,已经说明它所引导的生活是我们凡罗大众可拥有的、可获得的生活,它的生活样式不是追求飘飘似仙般逍遥,也不是追求遁隐者般的遗世,它所追求的是在世间、在人间的操劳、辛苦、繁琐、劳作中,获得属于人的生活。在这个世间,有着我们庸碌、琐碎的生活,但是,也同样有着我们可能的卓越和优秀。概言之,生活德育论所引导的生活如前所言,不是为每个生活者树立一个宏大的生活理想、生活前景,它只是随着每个生活者生活境遇的展开,能够逐渐生长于不超出他自身的好的生活,亦即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生活。

事实上,除了在起点和目的设置上,生活德育论体现出它强烈的“属人”旨归以外,这种“属人性”也贯穿在它所进行的具体教化之中。要过属人的生活,那么,就意味着有这样的生活样式可作为典范、作为参照,因为生活并不完全是个体一己的发挥、创造,他必然可以在他人的生活中发现什么,从而改进和提升自己的生活。人,就是在学习和摹仿“生活典范”的共同自由行动中才可能成为“人”,从而,才会拥有属人、属己的生活。在与物打交道中,无论如何物都不会教会“如何过属人的生活”。当然,这样的生活典范不是让学习者盲从,它昭示和呼唤着学习者,希望引起学习者的共鸣。正是这种带有属人气息的教化实践才能接近人,才能导人以属人的生活。

五、结语

生活德育论在其理论和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质朴、清明、审慎和属人的精神气质,让读者和听者体会到了它的追求与品质。一个教育理论的提出和构建都有其对时代状况的诊断,有其对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回应,然而,最需解决的问题则还是人的发展问题,如何变成更好的人的问题。在生活德育论“人就是他的生活”的思路下,此问题也就换成了人应该如何生活,教育应该如何引导人过一种好的生活。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生活德育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作出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的努力。对朴素、直观的生活之理的维护,对教育时代背景的清思,对教化实践的审慎态度,这些努力让人感受到了它对人发展的理解,对好生活的理解,对如何改造和提升人的理解,在这些理解背后饱含着对人的宽容、希望和信心。这种由“人是目的”的教育学立场构建的“教化世界”打动着每一个接近它的人。而这就是生活德育论给教化世界带来的一道独特风景。

参考文献

[1][3]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4,238.

[2][4][5][美]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M].王寅丽,张立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21,214,215.

[6][8][9][德]舍勒.舍勒选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338,1284,1369.

[7][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9.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97)

篇5:《气质论》读后感

《气质论》中的桑德拉天生不容易照顾,入园,入一年级,入初中,反应都很激烈,幸亏桑德拉的父亲是位发展心理学家,判定桑德拉属于“棘手型气质”,然后应付自如。桑达拉的父亲还知道自己这种“棘手型气质”孩子在高兴时很热忱,充满了活力。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松紧结合,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有时灵活宽松,有时又非常坚定。我觉得桑德拉的父亲不仅是心理学家,简直就是位教育专家。而我们的身边,也不缺乏像桑德拉这样的孩子,可是,家长碰到这种孩子,大部分都束手无策,稍有不慎,有可能会毁了孩子,而我在这届的`一年级,就遇到和桑德拉非常相似的孩子,他就是我班的“韩国花美男”。

20xx级,当时我看韩剧正热,遇到一个像韩剧的花美男,小脸不大不小,非常标致,就是拒绝入学,每次家长送到班级,各种劝说哄他,可是家长前脚还没离开,孩子就追出去了,恨不能抱大腿地跟着家长回去的样子,有一次,我实在忍无可忍,在孩子和家长“生死离别”之时,我一把握住了花美男,俺地个天哪,如果我知道我差点让他讹死了,就不会仗义伸手。

我拉着花美男的小手边哄边围着学校溜了一圈,还不行,我牵着他的小手手看老师正在进行的乒乓球双打,当时的打球的体育老师询问完情况之后纷纷献计献策,要让校长开除花美男,我一听,赶紧抓住时机把花美男领回了教室,借机让他表现乖一点儿,要不真开除了。

经过这一次之后,好像花美男好多了,当然,陆续也有过一两次不上学的情况,但都是很轻的情绪。后来,花美男乖了,但让人受不了的时候又来了,就是:酸。

我忽悠着孩子写字,学生都上套了,积极比赛好好写字,看谁写得好,但最关键的时候,花美男就会泼冷水,人家不但不写,我点他的名字的时候,他总是不紧不慢地撒娇一样地说:“我没有铅笔。”那语气之娇娇,那神态,简直是像喝了五瓶子醋那么酸歪,让听者直接吐的节奏。

于是,我直接拆穿他:“上幼儿园去,叫阿姨抱抱。”然后再学说一遍他的话,比他还会酸,观众都笑得肚子疼,他直接无语,但仍然是死性不改。不知什么时候,现在五年级了,花美男变成了正常人,作业完成,上课认真多了,各方面都很好。如果没遇见《气质论》,我还不知道我曾经遇到的这种孩子是“棘手型气质”,并且自己就这样无形地给化解了,如果早遇到这本书呢,可能处理起来就更轻松了。真是相见恨晚,并且这次是还没见上。

篇6:《民国的气质》读后感

《民国的气质》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开篇的文字很是吸引我:有时间,有阳光,还有喜欢的书,有安稳的心态,那是人生难得的奢侈。一排排书架,一行行图书,无声地立在那里,架上的图书一看便是长年无人拿取,无数尘封的历史都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一段不期而遇„„花了一段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同样作为女人的她们可以活得如此之精彩。书中介绍了民国时期的七位奇女子,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

秋瑾——革命女子,多少男儿她不如。“洒去犹能化碧涛”激励了那一代的革命者。吕碧城——芳华出众,驰骋政商界,游遍世界,看破红尘,终孤独一世。心累了的她最终选择在瑞士皈依佛门,此后以宝莲居士自称。张幼仪——以德报怨,经受得起多少诋毁就担得起多少赞美。张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自从嫁给丈夫王元化后,便做起了贤妻良母。无论是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她都那样平静、恬淡、优雅地走过去了。也许,在她眼里,她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一切,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位学者。朱梅馥——生死相依。她是一位普通的妻子,但丈夫是傅雷-这决定了她的不普通。他们之间的爱情似乎更像中国传统社会那样。丈夫是妻子生命的全部,即使要去到另一个国度,也要携手走过奈何桥,为的是不让你孤单。张充和——多才奇女子的昆曲坚持。一手好字,一墨丹青,一腔绝唱。她真的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艺术家。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宋清如了。她纵有百般才华,也愿意默默地做丈夫背后的那个女人。宋清如是打破父母包办的婚姻,是之江大学的一代才女,是受新思想教育的新时期女性代表。丈夫朱生豪是她的学长,文采出众但却不善言辞,外表很冷,但在宋清如的温柔乡里他仿佛孩子一样可爱。经过十年的努力,朱生豪终于迎娶了她的诗坛公主。可公主的手却放下了笔,承担起所有的家务,为丈夫创造最好的翻译环境。由于战乱的恶劣环境,以及家人的好逸恶劳,终究把家里的唯一脊梁柱给累垮了。此时两人结婚才刚刚两年而已。幸福总是在人沉睡的时候就这么不打任何招呼就悄悄离去了。面对丈夫的突然离去,儿子的啼哭,宋清如没有选择,只有吞下所有的泪水。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进了学校教书日子才稍稍好过一些。她默默地守着这份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尽管解放后来《莎》的译作大卖,也得以分得很多钱,可先人已去,有钱了又有什么用呢?

感动于宋清如的才华,感动于她与朱生豪之间的爱情,感动于朱生豪走后宋清如的坚强与勇敢„„

篇7:《红色气质》观后感

“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究竟哪一个才是自己的父亲?”瞿独伊老人的历史追问,将我们带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入到那个救国图存的年代,带入到那个舍小家为大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年代。他们是儒雅的书生,是青年才俊,是各行各业的翘楚,他们有显赫一时的家境,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学识,本应该舒适的享受生活,本应该按部就班升官发财。而他们却选择了革命者的道路,前赴后继,英勇不屈,面对死亡,慷慨就义,只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份“信仰”,为民族的独立,为人民幸福,为迎接胜利的曙光,他们选择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自己的人生信仰。

《红色气质》通过图片的形式,让英雄从全家福中悄然离去,他们的离去预示着革命路程中的艰辛与坎坷,惨烈与光荣。哪些年轻的身影,哪些苍老的面容,哪些曾经熟悉的人,哪些看似陌生的先烈们,就这样一张张照片从我们眼前闪现,铺满了中国共产党95年历史进程中。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今天300多万优秀的共产党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300万英雄们用鲜血染红了新中国的五星红旗。他们无愧中共党员的称号,无愧党旗下的庄严承诺。

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首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5年历程,重新感受95岁的老人瞿独伊历史回忆,作何感想呢?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党魂、军魂、国魂、民族魂不容亵渎,不容置疑,不容冒犯。我们尊重历史,我们敬畏先烈,我们传承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实质,核心是信仰。

95年的历史征程,我们的先辈们用青春和热血抒写着无悔的党旗誓言,通过那个时代的责任担当谱写着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气概;同样当今天我们接过先辈们的意志,我们肩膀上承载着更多的是革命者的未完成的心愿,承担的更多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任。

篇8:论李时珍的人文气质

人文气质是指对于文学、历史、政治、宗教、社会等人文学科有一定了解的综合素质,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李时珍在长期临床实践的磨砺中, 广汲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 深受中华人文气息的浸润和濡养, 形成了特有的个性特点、风格气度, 这对其编撰科学巨著《本草纲目》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医药学的进步和发展。

1 敢为人先

敢为人先是李时珍最为鲜明的人文气质。明代之前历代大型本草学著作多为官方组织编修, 如《唐本草》系唐高宗命司空英国公李勣、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等二十三人与中右监门长史苏恭共同编撰;《蜀本草》为蜀主孟昶命翰林学士韩保昇与诸医士合著;《开宝本草》为宋太祖命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等九人共撰;《嘉祐补注本草》为宋仁宗诏光禄卿直秘阁掌禹锡、尚书祠部郎中秘阁校理林亿等同诸医官重修。而《图经本草》《证类本草》也是宋仁宗和宋徽宗诏令苏颂、唐慎微撰述校正刊行等, 这些均得到了各个时期朝廷的支持。而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这部鸿篇巨著却没有得到任何官方的支持和配合, 而是仅靠李时珍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 及其儿孙们的鼎力相助, 李时珍这种自觉行为在中国二千多年中医药发展史上绝无仅有。可以说李时珍的这种敢为人先的人文气质是其成功编撰“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本草纲目》的关键。

李时珍敢为人先的人文气质还可以从《本草纲目》中所蕴藏的学术贡献中看出。李时珍生活的这个时期, 是明代封建统治者大力支持方士、道士们鼓吹所谓“长生不死”“生长久视”“仙方”“神药”等妙法最为猖獗, 医药界也多为其附庸和追捧。李时珍敢为人先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例如水银在历代本草中均认为是长生之药, 使不少人受骗致死或致残, 李时珍冒着与朝廷和方士为敌的风险, 予以揭露:“水银乃至阴之精……阴毒之物, 无似之者。而大明言其无毒, 本经言其久服神仙, 甄权言其还丹元母, 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 致成废笃而丧厥躯, 不知若干人矣。”[1]李时珍对神仙方士宣扬长生不死之药、羽化登仙之术、辟邪辟谷之方及流传于社会的奇谈怪论, 均通过亲身的实践科学地分析验证, 用活生生的结论去剥除这些道教方士所极力推崇的封建迷信神秘外衣, 力图在反驳宗教神学迷信方士的斗争中去发展医药科学。[2]李时珍还首创脑为元神之府学说, 新创肾间命门学说等等, 李时珍的这种敢为人先的人文气质实属难能可贵, 也是当代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所要学习和继承的。

2 仁济天下

仁济天下是李时珍业医的一种境界和胸襟。如果“敢为人先”反映的是李时珍的豪气, 而“仁济天下”则是一种境界, 一种责任。济世救人、仁爱为怀是古代医家遵循的传统医德思想。李时珍在医疗实践中深感医生的社会责任重大, 以“仁济天下”为己任。唐代以来, 有的医者用人肉 (指割股) 疗羸瘵、杀子以谢神, 李时珍对此深恶痛绝, 给予了无情鞭挞。他在《本草纲目》中说“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父母虽病笃, 岂肯欲子孙残伤其肢体, 而自食骨肉乎?此愚民之见也。”[1]告诫人们天下百姓, 有病求治良医, 切不可害子伤身。其“仁爱”之心由此可见。

李时珍编撰如此鸿篇巨制, 是其“仁济天下”人文气质的具体体现, 李时珍在医疗实践活动中, 发现历代本草医籍不管是官诏编修还是民间著撰, 多“夷考其间, 玼瑕不少。有当析而混者, 如葳蕤、女萎, 二物而并入一条;有当并而析者, 如南星、虎掌, 一物而分为二种…… 似兹之类, 不可枚陈, 略摘一二, 以见错误, 若不类分品列, 何以印定群疑。”[3]否则, 将遗患无穷, 影响后医者救死扶伤, 甚则致病致伤致残而不知何由。

李时珍自幼喜欢大自然的旷怡, 胸襟开阔, 虽然3次乡试不第, 但是他没有沉沦, 而是毅然选择以“仁术”为业, “弃儒从医”, 立志做一名“不与草木同朽”的济世救人的良医。李时珍足迹遍及湖北、江苏、江西、安徽、北京、河北、河南等11个省市, 每到一处均留下了李时珍“愈病多不取值”的故事。特别是康熙《蕲州志》所载两则医案医话更是其“仁济天下”的人文气质的具体体现。一则是“富顺王嬖庶孽, 适子疾, 王因密讽时珍, 时珍以良药进, 题曰:附子和气汤, 王感悟适子。卒。得袭位。”另一则为:“楚王闻其贤, 聘为奉祠, 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 时珍立活之, 王妃自负金帛以谢, 不受。”[4]李时珍往返于京城太医院到楚王府、到荆王府, 奔波于民间乡野、田间地头、崇山峻岭, 这一切的原动力是李时珍的骨子里拥有“仁济天下”的人文气质, 这种气质的背后透视出的是李时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胸襟。

3 勤学善思

勤学善思是一种勤奋精神, 一种聪明智慧, 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李时珍“三试于乡不售”之后, 勤于读书学习是其唯一的爱好, 总结李时珍一生中读书学习的特点有以下几种, 一是“只争朝夕式”学习, 李时珍是一个读书不知疲倦之人, 读书忘记睡觉, 读书忘记吃饭, 养成了看书学习的良好生活习惯。据《白茅堂集》载:李时珍“读书十年, 不出户庭, 博学无所弗窥”, “读书以日出入为期”。[4]二是“终身式”学习, 李时珍读书是活到老, 学到老, 甚至“晚年学尤笃, 昼夜不辍”, 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王世贞的“本草纲目序”中言李时珍“长耽典籍, 若啖蔗饴”[3], 这也是他终身式学习的写照。三是“图书馆式”学习, 李时珍读书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 先习儒后业医, 对于儒家经典包括四书五经, 李时珍十分娴熟, 他还拜顾问顾阙兄弟为师, 顾家的藏书屋更是李时珍经常出入的重要地方, 荆王府、楚王府和太医院的馆藏书藉, 李时珍广阅博征。特别是李时珍在雨湖旁搭建的“薖所馆”, 实际上是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参阅资料的图书馆。四是“研究式”学习, 李时珍读书学习很精、很深, 每每学有所得, 得而能用, 用有所悟。读书是李时珍开拓自己知识领域的有效途径, 《本草纲目》中共有1 023条药物“发明”的内容, 这些发明均是李时珍“研究式”学习和实践所得, 这些发明内容是 《本草纲目》最重要的精华之一。时至今日仍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五是 “不离笔杆式”学习, 李时珍对有用的资料, 那怕是有用的片言只语, 均摘录留用, “凡子史经传, 声韵农圃, 医卜星相, 乐府诸家, 稍有得处, 辄著数言”, “上自坟典, 下及传奇, 凡有相关, 靡不备采”。[3]对每一种药用植物, 李时珍随时随地进行描绘写生, 1 892种药物有1 109种药物留下了精美绘图。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 李时珍是多么的刻苦精勤。

李时珍不仅仅是单纯的勤学, 李时珍也善于思考问题, 他思维开阔, 喜欢独辟蹊径。李时珍在总结历代本草药物分类方法时, 将药物分为16部, 60类, “首以水、火, 次之以土, 水、火为万物之先, 土为万物之母也。次之以金、石, 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 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 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 终之以人, 从贱至贵也。”[4]李时珍这种科学的归类方法, 其科学价值十分巨大, 这无疑是李时珍善思的最好诠释。

4 追求本源

追求本源, 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追求本源是李时珍从小养成并在其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日益鲜明的人文气质。李时珍“三试于乡不售”[4]之后, 他就认定了自己的人生路, 毅然选择了“不为良相, 愿为良医”的“以医为业”。在临床实践中, 李时珍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李时珍练就了“追求本源”的性格特征, 对于前贤留下的本草文献, 李时珍总要进行新的思考, 寻找新的目标。李时珍认为“古有本草一书, 自炎皇及汉、梁、唐、宋, 下迨国朝, 注解群氏旧矣”[3]。于是 “考古证今, 奋发编摩, 苦志辨疑订误, 留心纂述诸书。伏念本草一书, 关系颇重, 注解群氏, 谬误亦多”“重复者芟之, 遗缺者补之”[1]。这都是李时珍追求本源的人文气质体现。

为了获知药物的真貌, 李时珍总是跋山涉水, 亲自采药。绝不“惟纸上猜度而已”, 如前人分不清蘋、莼、莕三种水生植物, 李时珍亲自到江河湖泽去采摘辨识, “一一采视, 颇得其真”。为了探求芫花的炮制方法, 李时珍亲自动手加工炮制, 终于发现“芫花留数年陈久者良, 用时以好醋煮数十沸, 去醋以水浸一宿, 晒干用之, 则无毒也, 或以醋炒者, 次之”。[1]李时珍探研的芫花炮制方法至今仍然沿用。为了弄清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 李时珍亲自口尝服用曼陀罗花酒;为了弄清剧毒蕲蛇的生活习性, 亲自上山守捕多日;为了弄清穿山甲的内脏结构, 李时珍直接动手进行解剖观察。李时珍的这种追根索源、探求真源,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值得今医者学习。

追求本源的人文气质贯穿于李时珍的一生, 《本草纲目》的科学价值是李时珍“追求本源”人文气质的结晶。

5 平民亲民

平民亲民反映的是一种本色、一种情怀。李时珍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李时珍的一生保持着平民的本色和亲民的性格。据康熙《蕲州志》载:“生平多阴行善, 不令人知”“孝友、豁达, 饶隐德”“下学上达, 以师古人”[4]。李时珍的这些品质使其平易近人, 只要有病人求治于他, 不惜路途远近, “千里就医于门, 立活不取值”。李时珍平民亲民的人文气质, 表现在他能虚心向民间老百姓学习和向一切内行者请教, 以获知书本上不可能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他通过访问矿工, 懂得煤气可以使人中毒;通过访问老农, 得之芸苔即油菜;通过请教山人、皮工, 方知五倍子并非果实, 而是一种虫子窠;通过访问猎人, 知道虎心有补心之功能;如此等等。试想李时珍如果没有平民亲民的朴素本色, 没有“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品德, 是不可能从矿工、老农、山人、皮工、猎人等处获得这些真知灼见的。

李时珍的平民亲民气质还表现在《本草纲目》中11 096首“附方”上, 这些附方均是从平民中来, 再到平民中去, 附方均简单、便利、廉价、效验、实用可靠, 十分适合老百姓使用[5], 这也是历代本草医藉难以比拟的, 这其中透露出的是李时珍平民亲民的气质。

6 坚韧倔犟

坚韧倔犟是一种执着, 一种毅力, 一种不屈的精神。李时珍一生克服了许多今人不可想象的困难。一是体弱多病的先天不足。李时珍求序于王世贞时自云:“幼多羸疾, 质成钝椎”[3], 说明李时珍幼年时期体质差, 发育不良。二是李时珍三次乡试落第的精神打击。虽然李时珍14岁时, 轻轻松松考中秀才, 即“补诸生”, 但其后的一连三次乡试均名落孙山。三是家境不好, 直到李时珍的四个儿子均长大成人并学有所成, 才略有好转。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止李时珍“岁历三十稔, 书考八百余家, 稿凡三易”[3]而著成《本草纲目》。在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的三十年中, 他经历了许多常人不可思议的曲折和艰辛, 但他始终矢志不渝, 从未在困难面前低头。

从《本草纲目》零星记载中足见其坚韧执着, 透过坚韧执着而看到他的倔犟不屈, 真正做到了“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即使是能够光宗耀祖的太医院太医之职, 也毅然“一岁告归”[4], 辞职归乡。这些也反映了他敢于挑战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编撰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这项浩大工程。

7 浪漫风雅

浪漫风雅是一种文化修养, 寄情于山水草木和谷果土石。李时珍一生饱读诗书, 使其在长期艰苦卓绝的编著生涯中不时地彰显其浪漫风雅的性格特征。李时珍手不释卷, 虽然全部精力放在编撰《本草纲目》之中, 但是在闲散空暇的日子里, 还呤诗作赋, 以舒缓压力和疲劳。《薖所馆》诗十卷、《集唐律》六卷均是李时珍的诗词佳作, 这些诗词是李时珍真本性, 纯天然之风雅, 惜时革代多, 未能存留。幸存的有两首, 一是《吴明卿自河南大参归里》:“青锁名藩三十年, 虫沙猿鹤总堪怜。久孤兰杜山中待, 谁遣文章海内传。白雪诗歌千古调, 清敬日醉五湖船。鲈鱼味美秋风起, 好约同游访洞天。”另一首作 《赠言》送刘世儒:“雪湖点缀自神通, 题品呤坛动钜公。 欲写花笺寄姚浙, 画梅诗句冠江东”[6]。这仅存的诗句流露了李时珍对待文坛和政坛好友之真挚情谊。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惯用民俗文化、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等来点缀修饰药物之“集解”“功效”“发明”等内容, 使原本抽象、呆板、生硬的药物描绘变得有声有色, 有血有肉, 甚至是生龙活现, 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在浩瀚的自然界之中, 李时珍纵情于山川, 沉情于草木, 舒情于笔墨, 这种浪漫风雅, 来自于他过人的文学功底, 渗透进《本草纲目》之中, 使原本深奥苦涩的本草药物, 更具有灵性, 更具有生命力。

8 乐观自信

乐观自信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一种坚定的自我价值体现。李时珍乐观自信贯穿着他的一生一世, 从小聪明灵敏, 看事情、分析问题十分精辟独到, “幼以神仙自命”[5]。他为了向父亲李言闻要求独立行医而写了一首明志诗:“身如逆水船, 心如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 至死不怕难”[2]。用以诉述自己的志向, 表达自己的自信, 如果说青年李时珍的自信是一种志向和责任, 那么在长期临床实践的磨砺之后又使其增加了一份能力和智慧。清朝大文学家顾景星赞曰:“李公份份, 乐道遗荣”。在《本草纲目》书成之后, 面对如此巨著, 无有书商接洽刻印。李时珍三次求序于文坛领袖王世贞, 从王世贞对李时珍的描述依然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自信, 王世贞曰:“予窥其人, 睟然貌, 癯然身也, 津津然谭议也, 真北斗以南一人。”[3]从其神态和谈吐中看出李时珍是一位自信之人。

李时珍把生死看得很淡, 即使到了晚年, “年七十余, 预定死期”, 从容而乐观地面对死神, 自信地告诉次子李建元:“书当与日月争光, 臣不与草木同朽!”正是李时珍有了这种乐观自信的人文气质, 才使其在长期枯燥的著述生涯中不寂寞, 不孤独, 反而充满着快乐和满足。

9 修身齐家

修养自身、理好家政是古之先贤追求的基本道德品行和立世兴业的法宝。《礼记·大学》有言:“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从李时珍的祖辈开始, 就把修身齐家作为家训。祖父以医为业, 家境比较殷实, 父亲李言闻字子郁, 号月池, 博学精医, 著述颇丰, 以孝道闻名乡里。特别是自李时珍开始, 其家族“非儒即医”“非医即仕”。李时珍有四子, 长子李建中, 字龙源, 性格温顺, 孝敬长辈, 十岁能文, 十二岁考中秀才, 嘉靖甲子中举, 任四川蓬溪知县, 后移任云南永昌府通判, 有著述传世。次子李建元为黄州府儒学生员, 三子李建方为太医院医士, 并承继医业, 四子李建木为蕲州儒学生员[7]。

李时珍鼓励他的子孙攻读儒学并入仕为官, 他的子孙几乎全是秀才, 长子李建中官至通判 (正六品) , 孙子李树初官至副按察使 (正四品) , 李树宗、李树声、李树勳均为蕲州儒学生员, 李树本为荆府引礼生。据文献考证, 李时珍之后的八代都很贤德, 深受蕲州百姓的敬重。李时珍、李建中、李建木、李树初被乡人奉为“蕲州四贤”,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顾景星曾为“蕲州四贤”作传。在明代天启四年 (1624年) 蕲州人为“四贤”建立了一座坊表, 至今在李时珍医院内李时珍医史文献馆保存[8]。

从这些历史史料可以看出, 李时珍的家族, 特别是从李时珍这一代迨始, 做到了修其身, 齐其家, 代代贤德, 虽然限于其第八代之后的近二十代无文献可考, 其后裔究竟身居何方, 不得而知, 但是李时珍及其儿孙们为我们铸就了一座“修身齐家”的人文丰碑。李时珍的这种人文气质, 给我们留下了颇多深思和启示。

10 公忠体国

公忠体国是一种担当, 一种尽忠情操。“公忠体国”一词出自郭沫若先生的《蜀道奇》诗句“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之中。这用在李时珍的身上恰如其分, 实不为过。李时珍顷毕生之殚精, 祖孙三代之财力, 承撰大明王朝之药典, 其公忠之心可鉴。康熙《蕲州志》载李时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遗表授其子建元, 令上之。”李时珍《遗表》言:“野人炙背食芹, 尚欲献之天子, 微臣采珠聚玉, 敢不上之明君”。李时珍次子李建元在“进本草纲目疏”中言:“父有遗命而子不遵, 何以承先志, 父有遗书而子不献, 何以应朝命。”并云:“父子衔恩, 存殁均载, 臣无何瞻天仰圣之至。”[1]说明李时珍父子始络把遵君事命铭刻于心。

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时更言:“帝王之秘箓, 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3]。江西按察司按察使张鼎思在“重刊本草纲目叙”言李时珍“爱民深, 忧民切”, 并云《本草纲目》“达者观之, 则可以穷万物之赜, 可以识造化之妙, 而见天地之心, 则多识固其余矣。”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曰:“伏愿皇帝陛下体道守成, 遵祖继志;当离明之正位, 司考文之大权。留情民瘼, 再修司命之书”[1]。足以说明李时珍“体国”之壮举, 为国为民编修完成“昭代之典”。虽然李时珍“公忠体国”的人文气质透露出的是封建社会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抱负, 刻下时代的烙印,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李时珍作为一位伟大医药学家的个人形象和魅力。

11 结语

在李时珍即将诞辰500周年之际, 笔者通过仅有的一些历史文献资料研究李时珍的人文气质, 以纪念这位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医药学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位杰出古代科学家, 一位世界文化名人, 李时珍身上透露出的人文气质既有一般性, 更有其特殊性。从一般角度讲, 李时珍的人文气质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 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从特殊角度讲, 李时珍的人文气质展现出了个人独特魅力和性格特质。李时珍是人不是神, 因时代的局限性, 《本草纲目》中也存在一些迷信和糟粕, 但是暇不掩瑜, 随着时间的推移, “至今这部伟大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中的化学史和其他各门学科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8]正是由于李时珍有着这十大人文气质, 才成就了李时珍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今天重寻研论李时珍的人文气质, 对今之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不无禆益和启迪。

参考文献

[1]刘衡如, 刘山永.《本草纲目》新校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231.

[2]王剑.世界文化名人李时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141.

[3]明·李时珍.金陵本《本草纲目》影印本 (上、下书函)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4]清·顾景星.《白茅堂集》卷之三十八[M].福建省图书馆藏, 1704.

[5]王剑.李时珍大传[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381-387.

[6]吴正中.试论李时珍的文学修养及其宏伟巨著《本草纲目》的文学性[C]//王剑.李时珍学术研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548-549.

[7]钱远铭.李时珍史实考[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41-48.

[8]宋光锐.李时珍—伟大的医药学家[C]//中国药学会药史学会编.李时珍研究论文集.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5.

上一篇:清算账户管理系统saps下一篇:如何做好青年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