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2024-05-03

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精选8篇)

篇1: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巴中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暨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情况总结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及巴中市市委、市政府的关于加快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意见和实施办法;根据我市各县区的基层服务体系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总结以下报告,以便于加强体系建设和产权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具有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维护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承担农村水利工程调度运行的职能作用,是水利直接服务于“三农”的主体力量,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以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和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是水利事业的基础保障。

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基层水利服务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全面开展了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建设工作,基本形成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从而指导我市三县一区的水务和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工作。

一、我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的相关工作部署,我市对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高度重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协作下,和各县区水务局的支持下有序的开展此项工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各县区已基本建立了相关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并开展了相关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并且也凸显一定的改善效果。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水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不断的进行调研和积极采取试点,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案来调整之前水利体系的不足;例如根据行政区划进行部署乡镇水管站和配备水利专业人才,并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用人制度,把好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人员迎进关,以提高服务基层人才素质。

同时对于工作经费进一步的优化,对于乡镇水利建设管理站编制内人员的社会保险和公用经费纳入县区财政预算或报上级组织批准或对相关工程的自收自

用的方针进行解决资金方面的短缺。同时加大了管理力度,通过设立相应的以县区水务局长、乡镇人民政府、服务对象领导的监督小队进行相关工作的考核等;总之,我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情况

在经过各县区的大范围的调研,确定了相应的试点乡镇并进行水利工程的产权改革方案的制定,针对于农村小型工程产权不清,政府管理不到和管理服务体系缺失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改;通过明确产权改革的重点,出台相应改革文件,齐抓改革示范乡村、积极组建改革领导小组等措施落实改革方案。

同时确立以省政府名义支持农民用水协会发展,进一步明确农民用水协会的性质、任务,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乡镇管理单位等有关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为农民用水协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强化对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管理机制和作用,从而深化水利工程产权改革。

在产权协定方面也进一步的完善,通过指导双方签订相关协议和齐全相关手续落实到产权利用人和单位,做到“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担”的责任制,同时注重产权实效和共享原则,即受益户的所有权、经营权与管理责任之间的连带作用,达到从根本上解决水利工程产权的改革目的。

三、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不足之处与保障措施

目前,虽然我市在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建设方面有一定的进展,但离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巴州区、平昌县虽然在以前成立了由水务局和乡镇政府管理的水管站,但都还没有按照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通江县虽然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方案未得到正式批复执行;南江县虽出台相关改革方案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所以我市乡镇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和水权改革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进一步的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基层水利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我市初步确立相关保障措施并积极开展,例如强化管理机制确立领导小组,优化乡镇水利管理机构和确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采取创新管理模式,从而落实改革方案;加强宣传力度宣传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和体系建设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法规等,得到相关部门和乡镇领导理解和支持,争取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积极开展试点调研确定基层

水利体系的不足和改革方向,只有通过乡镇的基层调研才能了解基层水利服务状况和分析各县区的服务优点与缺点,进行扬长避短和进一步改革,同时通过试点来验证改革方案的有效性和检验基层水利机构的落实程度与效率。

健全完善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仍是一件很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并积极为我市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献言献策。才能确保我市在2013年底前全面完成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建设任务。

篇2: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摘 要: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段向前发展,农村水利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支撑,确立了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形成。通过分析基层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现实情况,研究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方向及制定相应保障措施,完善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进而促进“三农”发展。

关键词:农村;水利;服务;工作农村水利概述

1.1 农村水利概念

农村水利是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条件服务的水利措施,包括农田水利、水土保持、防汛抗旱和乡镇供水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水利服务支撑。

1.2 农村水利特点

传统的农村水利一般为狭义农村水利,主要指防治旱、涝、渍灾害,对农田实施灌溉、排水等以服务于粮食生产的人工措施。其主要特点是:以发展农业灌溉为主要目标;依靠工程措施满足供给要求;注重经济效益、技术可行。

新型的农村水利,其特点是:注重功能上的配套,并兼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和农村生态环境;注重管理软件和管理硬件的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农村水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

2.1 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作用

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是农村水利基层服务工作全面实现其价值的关键环节,是农村水利发展的核心力量,是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和执法监督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化集合单位。不但保证了政府职能在基层的有效延伸,同时又兼顾水利政策的宣传、执行及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等多重身份。

2.2 农村水利基层服务存在问题

2.2.1 农村水利基层水管单位权属定位不清楚,体系不健全。近年来,随着基层水利单位机构改革的推进,各地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不完善日益突出,导致农村水利基层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2.2.2 农村水利基层单位经费保障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人员工资虽已列入财政拨款,但受地方财力影响,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差额拨款。由于工程老化失修,造成水费难以足额征收,水利管理单位收不抵支,待遇低下,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农村水利基层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工作难以创新开展。

2.2.3 农村水利基层单位服务职能弱化,管理体制不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主要承担着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旱、水资源和水环境等涉水职能。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及约束机制,致使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无人管理、设施损毁、工程老化、效益衰减,制约了水利工程功能的发挥,影响了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农村水利基层服务发展思路

3.1 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基层服务机构

3.1.1 合理设置机构。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原则上按行政区划分的按乡、镇设立,或按流域分区、分片设置。

3.1.2 明确机构职能。规范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范围。主要包括贯彻执行各级关于水利建设、管理、改革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按照授权,从事流域、区域、乡镇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管理,从事防汛抗旱、灌溉管理、小型水利工程规划和实施管理、水利工程建后管理、水利新技术推广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指导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村级水务员的工作。

3.1.3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作用的管理体制。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实行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与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下的“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管理体制,“人、财、物”三权由县级水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3.1.4 科学核定编制。根据职能和任务,按照标准测算核定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

3.1.5 创新管理制度。改革用人机制,全面实行聘用制,按岗聘人,职工竞争上岗。改革分配制度,将水利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落实对县以下水利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加强对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职工的水利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水利基层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1.6 强化经费保障。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和运行维护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

3.1.7 加强指导考核制度。由纪检、监察等部门组成考核组,对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健全、运转良好、保障有力的给予一定奖励;对建立健全管理不善的给予相应处罚。

3.2 加大对基层水利服务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与服务农业能力,适应新形势对基层水利工作的实际需要。

3.3 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组建,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水利管理模式。拓宽用水户参与管理范围,在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末级渠道、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要充分发挥利用水户协会的组织管理作用。农村基层水利服务工作重点及方向

4.1 农村基层水利工作重点要围绕“一个目标”(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利用“两大优势”(即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确立“三个协调”(即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四个体系”(即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发挥“五个方面作用”(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4.2 农村基层水利建设方向

4.2.1 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有利于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4.2.2 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

4.2.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从源头上防治因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因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4.2.4 加快村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加强突发性暴雨灾害的预警机制,增强薄弱防洪工程的抗洪标准,消除险工弱段;增设永久及临时排涝设备,达到30年一遇短历时暴雨的排涝要求。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推进工作,研究确定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任务,协调解决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工作中的重要事宜。

5.2 健全协商机制,形成部门联动。建立健全部门协商机制,各有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加大工作力度,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推动基层水利服务工作的合力。

5.3 强化目标控制,实行梯度推行。按照“目标控制,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度推进”的工作思路,实行目标分解,量化指标任务,落实责任,制定推进计划,细化工作任务,定期检查考评。

5.4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公众参与。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宣传效果,形成舆论强势,提高全社会对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认识和关注度,赢得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

5.5 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水利的认识。农村水利现代化也是整个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装备农村水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现代的观念指导农村水利,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保障,加快传统农村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的转变,实现农村水利的新飞跃。

5.6 加强农村水利基层服务队伍的建设。确定机构,实行条块结合、双重领导;明确职能,合理分工,实现事企分开,精简事业编制人员。实现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分离、综合性服务和专业性服务相结合、科技性服务和指导性服务相协调,努力提高水利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结束语

篇3:浅析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新发展

1.1 水利建设重建轻管

对水利工作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地方基层组织对水利工作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对接项目时积极性高, 什么承诺都答应, 项目一旦落地, 积极性下降, 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政策文件、规章制度、工作实效等方面管理不严谨, 要求不高, 导致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发展困难。

1.2 人员结构不合理, 与形势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年龄严重老化;队伍结构不合理, 水利员中原始学历为水利专业的较少, 一些懂技术、能力强的水利员也往往身兼数职, 经常忙碌于其他工作, 久而久之, 水利业务荒废;人才培养断层。多年来, 新进水利员特别少, 25岁~35岁年龄段的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已成断档, 人才培养青黄不接问题十分突出。

1.3 村级管理缺失, 与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需要不相适应

农田水利建设管理难在“最后一公里”, 由于村级涉水事务管理缺失、村民用水管水组织缺乏、小型水利设施管护缺位的现状, 直接影响农村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农田灌排、村居环境等民生问题, 农田水利末端管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 初见成效

2.1 认识明确, 高度重视

自治区、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加强和健全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层层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 编制、水利、国土、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水利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水务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水利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或《实施意见》。

2.2 部门联动, 合力推进

自治区级水利、编制、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配套政策和出台指导意见, 自治区编办、自治区水利厅、自治区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水利站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组建县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站的指导意见》等意见。

2.3 因地制宜, 按需设置

各地在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中, 坚持因地制宜, 按照工作任务需要设置服务机构。针对农村人饮工程建设与管理任务不断增大的趋势, 部分市 (县) 在完成自治区上规定的三站一队建设的基础上, 结合各自实际成立县级人饮工程管理站、河道管理站等服务机构, 达到基层水利机构形式多样化, 服务全覆盖。

2.4 明确任务, 靠实责任

自治区水利厅结合业务工作实际, 将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与各处室业务对口, 采取责任分工的办法, 除厅水利改革试点办公室全面推促之外, 将任务分解到各处室, 责任落实到人, 具体抓落实, 促进度。

2.5 机构组建与制度建设同步

各市县 (区) 在积极协调机构批复的同时, 把制度和管理办法同步进行, 做到机构设置的同时, 人员、管理制度全到位。

2.6 多措并举, 狠抓进度

为了全面推进改革进度和质量, 自治区建立了水利改革月报制度、信息旬报制和通报制, 对水利改革工作进展滞后的市 (县) 进行通报, 并印发各地水利改革领导小组督促落实整改。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和开展督导检查工作, 通报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安排部署工作。

3 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水利工作站管理体制, 规范农民用水协会管理。加快对农民用水协会的规范化建设, 认真落实村有、乡管、县监督的协会财务制度。加大基层水利工作站、农村供水站、农民用水协会和承包人供水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和考核力度, 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能力建设。

3.2 推广应用水利科技成果

充分发挥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纽带作用, 依靠基层水管人员, 加快水利科技推广, 大力推广应用小畦灌溉、高效节水补灌、滴灌、管灌等节水技术, 建立节水奖励机制, 加大饮水水质与健康知识宣传力度,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节水型示范省区建设。

3.3 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

通过举办节水灌溉、农村饮水、防汛抗旱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 更新基层水利服务人员专业知识, 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尽管我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与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水利发展新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 抢抓机遇, 开拓进取, 锐意改革, 扎实工作, 奋力开创宁夏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新局面。

摘要:以乡镇水利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是水利事业的基础保障。长期以来, 乡镇水利工作站等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在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群众利益、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4:现代水利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关键词 水利中等职业教育 层次结构 创新发展 多元主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培训从事水利事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支撑着水利事业和现代农业的改革与发展。面对水利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水利职业教育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加强现代水利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服务水利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本着培养水利事业发展所需的不同层次和结构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大力发展水利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水利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多元主体,优化水利职业教育层次和结构,加快现代水利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

1 大力发展水利中等职业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于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必要的条件,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利事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严重。大力发展水利中等职业教育,解决水利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水利事业职工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加快水利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水利中等职业教育,以下几点是关键:

(1)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水利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良好氛围。一直以来,多数人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见,认为不如普通高中教育,使水利中等职业教育得不到重视,要改变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状况,就必须要加大宣传的力度,破除陈旧的认识和观念,使整个社会充分认识到高中阶段的教育不仅有普通高中教育,还有中等职业教育,而且水利中等职业教育还是学生从事水利事业的重要途径,不容忽视。

(2)加大政策导向,提升经费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水利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相对普通高中教育而言,水利中等职业教育在实习实训设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建设与改革、校内外兼职教师团队培养培训、教学与科研上的投入要大得多,这就需要对水利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持续加大政策导向,提升经费支持力度。如对就读水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逐步实行免费;建立符合水利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定办法,解决水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实训条件建设上给予经费支持等。

(3)积极探索使用法律手段,促使水利勘测设计、施工、科研院所、工程咨询等企业参与到水利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能否积极参与到水利中等职业教育是能否完成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关键,事关水利职业教育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完善校企合作办法,制定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标准,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对积极参与水利中等职业教育的企业在资质升级和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对不承担或不完全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处罚。

2 水利高等职业教育需创新发展

(1)水利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合作,三者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水利高等院校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服务水利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水利行业职工终身学习服务,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了解水利行业实践前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实现产教有机结合以适应水利行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

(2)完善水利职业教育的内部层次与结构。要建立现代水利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完善的就是水利职业教育的内部层次结构,努力使水利职业教育发展完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类型。第一步是探索发展本科层次的水利职业教育,通过本科层次水利职业教育,使之可以培养适应水利行业结构调整、新产品的开发、技术改造,升级、工程项目管理等所需要的人才。使得培养的人才既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又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成为能吃苦,应用能力强的水利工程现场工程师或技术人员。第二步是建立以水利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行径,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符合水利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这是一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问题,是事关水利职业教育能否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适用性人才的重要问题之一。要不断重视水利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升级问题,使之不仅要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源,也要使之成为水利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源;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形式要从初级状态向深层次转移;要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特色。可以选择有特色与优势明显、水利行业市场人才紧缺、办学实力雄厚的专业,探索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层次与结构。

3 水利类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任何一个有生机和活力的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其结构特征必然会单一性向多样性演化。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但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真正意义的解决,原因在于只有开放的系统才存在这样的演化规律,高等教育没有分类是不行的,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必须打破相对封闭的发展模式,走分类-定位-开放融合发展之路,使水利类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1)加快水利高等学校设置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设置标准,为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创造条件。(2)加强招生计划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作用,招生计划增量支持转型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的水利类高校和专业。(3)从水利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突破口,系统研究提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目标、政策措施和相关制度安排。

4 面向多元主体,使水利职业教育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为了适应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要求,需全面提升从事水利事业的职工素质,努力增强水利勘测、设计、管理以及行政能力。水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多元群体,需要面向多元主体,打通多样化渠道,使从事水利事业的职工成长成才,现代水利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完成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使命。

(1)通过不断改革与完善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研究对口与单独招生的政策,探索多元化考试、综合评价、注重技能、择优录取的水利中职生对口升学的考试制度,建立水利中职毕业生注册入学的继续学习制度。推进水利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水利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2)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利用水利职业院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广泛开展培训,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助推人人皆可成才的水利职业梦想。

在推进现代水利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水利职业教育内部的贯通衔接,推进水利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还要重视与就业、水利行业企业之间的融通,面向多元主体,加大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力度,注重水利职业教育前后并举、普通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相互渗透,加快建设现代水利职业教育体系。

湖北省十二五规划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水利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B312)

湖北省十二五规划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院校转型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B314)

参考文献

[1] 胡四一.着力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为水利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中国水利,2013(22).

篇5: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辽宁:全面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2011年8月31日

辽宁省水利厅

编辑:管理员 归档时间:2011-9-3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1号文件和我省出台的1号文件(贯彻实施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出的第一个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综合性文件,是指导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两个1号文件都对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基层水利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面向农村,服务于“三农”,其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水利建设任务的完成,直接关系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抓好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事关全局,影响重大。根据这次座谈会的要求,现将我省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层水利站及农民用水协会建设情况

1、基层水利站建设情况。据统计,我省现有乡镇水利站1109个(包括承担水利任务的农场与街道),其中,财政全额拨款的水利站890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80%;差额拨款的水利站91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8%;自收自支的水利站128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12%。在1109个乡镇水利站中,属于独立设站的784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1%;归属于农业综合站的325个,占乡镇总数的29%。从人员结构来说,全省乡镇水利站从业人员7276人,其中硕士以上2人、大学本科689人、大专2581人、中专1024人、高中以及以下2980人。从专业结构来说,水利专业人员224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1%;非水利专业人员503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9%。从专业技术职称来说,正高级2人,高级64人,中级1181人,初级1757人,未聘任953人。工人2531人,合同制职工1033人,临时聘用人员858人。从年龄结构来说,35岁及以下人员1834人,36岁~45岁人员2704人,46岁~55岁2070人,56岁以上人员668人。

2、农民用水协会建设情况。近些年,我省结合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在部分大中型灌区组织灌区农户建立了农民用水协会,按要求进行了注册登记,设立了办公场所。农民用水协会在组织农民开展农田灌溉供水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宁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省份,尽管各地十分重视水利工作,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也初具规模,除了发达地区有的在农业综合站设置水利工作人员之外,绝大多数地区都按乡镇设置了水利站。然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是基层水利站的公益性职能没有体现出来,作为事业单位其经费来源没有保障,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后续力量跟不上,严重制约了基层水利事业的发展。

据调查了解,虽然我省多数乡镇设置了水利站,机构编制部门也明确了水利站的性质与人员编制,但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县财政对乡财政实行预算包干,在乡镇具体落实水利站的经费来源时,乡镇采取的方式是让水利站根据水利项目的安排,通过开展水利施工等项目

建设获取收益,来解决其自身的人员开支与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这种方式直接造成水利站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转移,为了维持开支和正常运转,主要精力用于搞创收、搞经营,很难有精力用于发展水利公益事业。有的地方由于乡镇政府人员较少,水利站的工作人员由乡镇政府领导统筹调配使用,懂专业的不干水利,不懂专业的“在其位不谋其政”,结果造成水利业务荒废,造成许多水利业务工作不到位。另外,由于市县财政困难,基层水利站经费来源没有保障,职工开支都十分困难,不仅难以留住人才,也无法吸引人才到基层水利站工作。我省基层水利站普遍存在着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

三、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采取的具体措施

中央1号文件下发之后,我省十分重视,在2月11日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1号文件,提出了贯彻实施意见。省委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具体要求,要求在2011年内,各市、县(市、区)要根据工作需要,完善水资源、防汛抗旱、河道、水土保持、水政等专业职能;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人员和公用经费、维修养护经费纳入市、县级财政预算。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同时,省委1号文件还明确,省市、县(市、区)要加强江河流域保护管理职能,完善水利执法监察队伍建设,集中开展水利综合执法,严厉打击侵占破坏水利工程、非法取水和采砂等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对于加强水利队伍建设,要求各级政府从强化水利管理出发,进一步理顺江河流域、防汛抗旱、水文、河道、供水等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职能。大力引进、培养和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为把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关于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要求落到实处,我厅重点抓了3项工作:一是积极研究出台政策,推进全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在开展全省市以下水利机构调查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准备会同省编委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印发。针对指导意见的出台,最近会同省编委办有关处室对大连、鞍山、抚顺3个市进行了调研。二是在6月份召开了座谈会,督促各市县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编辑印发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文件汇编》,明确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三是重点强化了江河流域管理与水行政执法职能。经省编委批准,成立了省江河流域管理局和省江河流域公安局,加大了江河流域综合治理与行政执法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市、县江河流域管理工作体系的建立。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1、下一步打算。一是继续争取省编委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搞好调查研究工作,争取尽快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二是按照精干主体、完善体系、整合资源、强化执法的原则,以江河流域水系、河道、水利工程设施和水资源的保护管理为中心,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江河流域管理和乡、村河道监督管护网络等强有力的工作体系,形成水政监察和公安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三是按照强化职能、明确责任、健全队伍、规范管理的原则,督促各市、县以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水政、农村水电、水利科技推广等专业职能和公益性职能为中心,通过健全完善市、县水利工作机构,畅通经费来源渠道,形成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服务到位的水利管理机制。四是探索建立乡镇水利站由当地县(市、区)水

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的“条块结合、以条为主”,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体制。五是加强督促检查,研究对市县落实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办法,将各地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乡镇水利站建设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考虑在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的评比中给予赋分权重,以此来推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实现在全省建立健全职能明确、队伍精干、管理高效、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目标。

篇6: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沂水镇水利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动机。实现科学治水的目标,更好的为小康社会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一、沂水镇水利队伍现状。

全镇水利站属全额事业管理单位,现有在编职工18 人,在岗职工3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水利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防汛抗旱、农田水利等基础性工作为主,对人才需求虽然不象国家水利部门那样高,但由于水利工作的特殊性,人员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水利建设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目前,地方水利施工队伍普遍存在职工年龄偏大,技术人员偏少,队伍结构不合理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体制束缚,选拔人才机制仍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开放搞活力度不大。古人尚能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今天在用人方面却缩手缩脚,甚至停留在以资格论人才,以身份论人才的旧的选拔人才体制上,这些都与时代发展相悖离。

2、受主客观因素影响,竞争意识不够。虽然引进了竞争上岗和未位淘汰制等人才管理机制,但少数干部仍然缺乏危机感,躺在“干部”身份这个安乐窝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行政编制的优越感,不仅造成部分人安心吃着“干部大锅饭”,而且把一些专业人才拒之门外,挫伤部分人的积极性。

3、人才分布不均。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行政干部多,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的多,年轻有为的少;技术干部按部就班的多,钻研创新的少。

4、近十年来,从事水利的专技人才和适用性较强的技术骨干呈递增趋势。要求参加非专业性学历培训人数多于专业学历培训的人数。

5、引进招聘专业人才存在受机构改革因素的制约,近年来,未引进一名本科水利专业毕业的学生。

6、水利工作因环境艰苦、经济待遇低于其他行业,加之机构改革使水利机构和队伍的不断萎缩,人才的利用和调配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人才流失。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水利职工队伍建设

各级水利部门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水利职工人才队伍的领导,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是各单位党组织要建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切实把人才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确保水利人才工作在党组织工作中始终有位置,出台关于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二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管,切实管住水利人才队伍的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坚决克服“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现象。三是尽力挖掘现有水利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现有人才,将在非水利专业岗位上的懂专业、懂技术的水利专业人才使用到水利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上,充实水利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壮大水利技术力量,为快速发展的水利事业提供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

(二)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通讯设施迅速发展,不出屋外,各种信息便可知晓,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比较活跃、多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贯穿于水利工作全过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水利职工队伍,为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一是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好,关键是要有一批思想素质高、作风过硬的政工人员作保证。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政工队伍建设作为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期工作来抓,建立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党政工团齐心抓、分管部门重点抓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格局,坚持不定期对政工人员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政工队伍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抓思想从水利工作出发,抓工作从职工思想入手,不断增强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

二是狠抓理论学习,统一职工思想。把抓理论学习、用理论武装职工的思想,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工作来抓。积极举办各级理论培训班,分层次对干

部、党员和职工进行培训,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职工的头脑,力求使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入脑入心,始终使职工保持思想清醒、方向明确、立场坚定。在此基础上,结合重大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不适时机地开展一系列政治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职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积极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活动,用先进人物事迹激励和鞭策职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先进典型引路,以先进事迹激励职工,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手段。用先进人物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秀品质和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激励职工,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向行业外先进学习的同时,还可以从本系统众多先进人物和事迹当中,筛选出代表“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人精神的先进人物,号召广大职工学习。通过向先进人物学习,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工作积极性,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激发职工立足本职、为水利多做贡献的自觉性。

四是以活动为载体,将思想政治工作融于活动之中。各级党政工团各部门要利用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积极举办喜闻多见、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组织职工参加义务植树、清运垃圾、美化环境等义务劳动,培养职工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讲文明、有礼貌、革除陋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各项有益活动的开展,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增进理解,增强团结,凝聚力量。

(三)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创造留得住人的环境

探索研究水利人才队伍工作机制,是吸引水利职工安心基层,热爱本职的重要措施。

一是建立水利人才选用机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改进人才选拔方式,对内推行竞争上岗,对外实行公开招聘,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选拔一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水利职工,特别是水利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建立水利人才激励机制。在物质激励方面,可对特殊岗位的水利人才试行“特才特薪”,鼓励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类技术资质证书的考试,并对获得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奖励;鼓励职工参加学历培训,特别是已在专业岗位上工作的非专业人员参加专业学历培训,并给予适当补助。

篇7: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是为基层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各种组织与机构形成的有机整体。 年,中央、国务院出台1 号文件聚焦水利, 对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作出重要部署。把握历史机遇,加快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既是实现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适应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解决基层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泉州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历史沿革

泉州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始建于20 世纪60 年代, 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水利事业的发展,陆续有所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设员建站期

20 世纪60 年代,南安等县(市、区)就设有乡(镇)水利工作站,吸收农民水利技术员管理农村小型水利水电,以后陆续有所发展。特别是20 世纪60、70 年代,随着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开展,到1985 年,全市129 个乡(镇)中,有101 个建立了水利水电工作站。

(二)成长定型期

1986 年, 国务院全面部署开展建立健全乡镇水利站的工作,有关部门出台了定编定员文件。1988 年,为加强和完善乡(镇)水利水电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项工程效益,泉州市重新核定乡(镇)水利水电、水土保持管理站事业编制361 人,其中水利水电干部126 人, 工人218 人,水土保持干部3 人,工人14 人,主要用于解决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作的临时工转正,以稳定基层水利队伍。到1990 年底,全市129 个乡(镇)中,有117 个建立水利水电工作站, 共有全民职工269 人(干部53人,工人216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1人, 初步形成了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框架,为农村经济社会特别是基层水利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改革发展期

1990 年以来, 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基层水利工作弱化等原因, 部分乡镇水利站逐步被合并和撤销。 年,安溪县在“千万农民饮水工程”建设过程中,成立了用水户协会,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供水工程建后运行管理的实施意见》,逐步建立村级供水工程的管理、维护新机制,并逐步在全县推广。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泉州市加强和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全面落实11 个县(市、区)防汛办主任核定为副科级领导职数以及6个县(市、区)、市属6 家水利防洪工程单位各增加一名副科级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领导职数, 并招收45 名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一线。截至 年底,泉州市现有农民用水户协会569 个, 有142 个乡镇设有水利工作人员。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基层水利服务单位定位不清,体系不全

目前, 泉州市基层水管单位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由乡镇直管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利与农业、林业等管理职能合并, 如泉港区乡镇所设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二是单独保留的水利(水保)站。实行以乡镇为主、县级水利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 如永春县一都镇水利工作站等。据统计,泉州市155 个乡镇中,共设各类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含水利、水保职能)123 个,占乡镇总数的79.4%, 在编在岗水利( 水保) 员196人。近年来,随着乡镇机构改革的`推进,许多基层水利管理单位形成乡镇与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多头管理的,职责夹杂不清, 管理体制不顺, 运行机制不活,工作人员队伍不稳,部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责任、防汛责任难以落实,安全隐患突出, 水利突发应急事件和水事纠纷无人处理。

( 二) 基层水利服务单位经费保障困难

由于基层财政困难,县(市、区)水利服务单位核定的“两费”(人员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标准较低,落实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安溪县百里渠管理处,现有工作人员7 人, 全部是镇聘职工,工资仅为1000 元左右/月。

(三)基层水利服务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一是队伍老化。目前,在岗在编的基层水利(水保)员40 岁以下仅97 人,相当一部分已接近退休年龄,年龄在40 岁以上的人,占在岗人数的29%。二是人才流失。现有乡镇水利工作人员直接由乡镇政府聘用,总体待遇不高,加上乡镇水管单位地处偏僻, 具有一定水利专业的水管人员频繁出走, 单位往往成为“空巢”。三是素质偏低。全市现有乡镇水利员中,具有水利技术的人员14 人,仅占从业人员的7%, 大部分水管员往往兼任农业、林业等管理服务职能,不仅未具备水利专业知识, 甚至连基本的水利培训都没接受过,基层水利工作步步维艰,难以开展。

三、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 乡镇水利服务管理单位体制不顺、经费不足、服务能力不强、职工队伍不稳等问题日益恶化,服务职能逐步减弱、退化,导致一系列连环“恶果”: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后管护机制缺乏,“ 三无” ( 无机制、无人员、无资金) 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农村水利工程难于维持正常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对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应进一步加快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改革, 探索建立职能明确、机制健全、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确保农村水利工程效益正常发挥。

(一)加快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改革

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是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基石”。当前,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职责不清,公益性、经营性服务混为一体等现象相当普遍, 对水利工程的管护作用发挥有限, 政府保障难以落实。因此,要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理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性质与职能: 一是确定基层水利服务单位的公益性职能。对此,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作出规定, 要求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农村水利管理等公益性职能, 对新形势下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进行了准确定位。地方政府应给予重视支持,在建立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时,明确其公益性职能、合理核定编制,并将原有混杂的经营性服务彻底分离出去, 交由市场运作。在机构人员编制配备方面,要以专业、精干、效能为原则,综合考虑当地农业灌溉面积、受益人口、农村水利工程数量及建设情况等因素进行确定,尤其是要提高并保证一线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比例, 确保水利工程管护工作的正常、长期开展。二是科学设置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在明确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 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蕴藏开发、农业生产特点、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 科学设置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如在以农业生产为主、水利建设和管理任务较重地区, 可考虑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水利工作站, 在流域相对集中、依赖中大型水利工程及其配套设施的地区可考虑以流域或区域为单位建立水利工作站。统计调查表明,泉州市155 个乡(镇、街道)中,有140 个镇要求成立水利工作站,其余15 个乡(镇、街道)要求设立11 个水利中心站。三是理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管理体系。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是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核心力量, 对水利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 应当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乡镇政府进行协管,即水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机构人员调配和业务指导, 在考评、晋升、调动则充分听取所在乡镇等地方政府的意见。鉴于基层水利专业人才普遍稀缺的现状,实行上述“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可有效避免乡镇各自为政的现象,从而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资源,切实满足农村水利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服务需求。

(二)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 基层水利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专业化、即时化、常规化等多元特点, 单一的公益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已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需求,进而催生了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以防汛抗旱服务队、喷微灌设施维修队等准公益性或经营性的专业服务队伍、服务机构。一是农民自发成立的用水合作组织。乡镇水利站撤销后,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长期缺位, 由农民自发成立的用水合作组织应运而生。 年,安溪县的茶农自发兴办了农民用水户协会, 主要从事受益区内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工程用水分配、水费收取等工作,有效解决了茶园的灌溉用水问题。二是准公益性的专业服务队伍。一般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建,如2008 年7 月,经市编委同意, 泉州市水利局下属的水利水电工程局加挂“泉州市防汛抗旱专业技术抢险队”,负责承担应急出险水利工程抢险排险技术方案的实施和防汛抗旱救灾工作, 主要负责晋江流域及洛阳江流域水面水葫芦等漂浮物清理任务。三是经营性的专业服务机构。近年来,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具有高端化、科技化、信息化等特点的专业服务机构越来越受欢迎。这类机构往往以企业、公司的形式运行,以提供设备维护、工程管理、提供人员培训等服务为主, 经营对象不仅有普通群众, 甚至一些专业力量不强的基层水行政部门。如2013 年,南安市在福建省率先组建成立迅捷防汛抗旱应急服务队,有效地应对日趋严峻的防汛抗旱形势。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 泉州市已初步形成以公益性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为主,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准公益性的专业服务队伍和经营性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辅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基本可满足全市水利建设管理需求。

(三)强化落实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保障措施

篇8: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质量管理制度,民生水利,服务管理

近年来,水利部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我国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1]。李晶[2]认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仅仅是对用水方的严格管理,给加强水资源管理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更是对水资源管理者的严格要求,使得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理念、制度、手段和能力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健全一系列配套制度。可见,新形势对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水利质量管理,将对推进水利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 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研究情况评述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质量的定义,并参考众多文献,笔者认为,完整的质量应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而人们谈水利质量时,大多往往只想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按照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及实施质量方针的全部职能及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一系列工作。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ISO9001。2000质量标准,具有适用性广、通用性强,对与质量有关的活动进行系统控制的优势,但其核心内容是“使客户满意”。而“使客户满意”这一点恰恰是水利质量管理工作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内容。

对质量管理制度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从最基本的制度概念看,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包括: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等。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在水利行业,质量管理制度最典型的就是国务院和水利部颁发的相关管理条例、管理规定等。

笔者认为,质量管理制度是在制度层面上的约束,质量管理体系是在管理层面上的标准。在遵循制度的前提下,按照标准做事,才能使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完整的讲,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不仅应该包括水利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和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检测监管制度,还应该包括水利行业工作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如图1所示。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关于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书籍、文章很多[3,4,5,6],关于水利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文献很少[7],关于水利工作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就更少;从微观谈得多,如从施工企业或者具体工程谈质量管理体系,从宏观谈得少,如从整个流域或区域甚至整个水利行业谈质量管理体系;从管理技术、方法层面谈得多[8],从管理制度、体制层面谈得少[9]。

1.1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多年的探索总结,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框架体系目前已经逐步完备起来。

1997年水利部根据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和有关规定,制定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其中明确规定:水利工程质量实行“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承包商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一般认为,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主要有三种类型质量体系: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监理单位所属的质量检查体系;设计、施工、制造等单位所属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监督、质量监控及质量保证体系三者之间是“三足鼎立” 的关系,三者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质量管理系统[10]。

1.2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法规体系

国务院颁发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令第279号),强调了国家实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该条例强调将政府质量监督作为一项重要制度,以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从而确定了政府质量监督的法律地位。另外,水利部也颁发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7号)[11]。

邓海生等[12]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法规体系。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法规体系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他们认为,质量管理法规体系包括行政法规体系和技术法规体系两大部分。

1.3 水利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并于同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1996年10月水利部成立水利产品质量监督总站,依法承担水利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10多年来,水利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对提高水利产品质量、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水利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与水利事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日益凸现。进一步说,目前水利部门虽已开展多项水利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但无论从深度、广度和成熟度上都与水利事业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水利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总的来看,过去,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制度建设,而对水利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建设还跟不上形势,尤其是水利工作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是个大缺口。这与以往水利行业整体上的“重建设轻管理”、“强调水资源管理而忽视水服务管理”不无关系,在新的形势下,水利工作要更加强调“使客户满意”的意识,要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

2 基于民生水利理念和服务管理模式的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理论框架

2.1 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民生水利理念作为导向,从新颖的服务管理视角进行揭示,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入水利质量管理工作中。本文的目的在于提出科学合理、体系完整、符合实际的水利质量管理制度新框架体系,且能够满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水利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新框架体系要为水利质量管理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帮助,并对民生水利的发展起到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推动作用。

2.2 研究方法

a. 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

b. 现代质量管理学。充分吸收现代质量管理学的精髓,比如顾客满意理论、人本质量管理、质量生态链理论、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等。其实,无论是卓越绩效模式,还是ISO9000族标准,或者是其他各种形式的质量管理模式,如六西格玛管理等,均体现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这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这八项原则构成了现代质量管理的各种模式的核心。

c. 服务管理的理论。充分运用现代服务管理知识[13],尤其是借鉴现代服务业的管理理论、方法[14]。服务管理的宗旨就是通过有效管理,满足顾客需求,达成顾客满意。民生水利服务管理也不例外[15]。在形成自身的服务管理概念前提下,有效的服务管理是建立在正确的服务管理战略基础之上的;在制定了服务管理战略之后,进而要进行服务分析设计、服务运营管理等,也就是解决应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进而如何提供预期服务。其中,还应结合当今管理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沿理论,在民生水利之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另外,还要考虑为提供预期服务,应该有什么样的保障体系,所以还要开展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管理文化方面的研究。

d. 系统工程的方法。系统观和流程观、控制论的反馈方法等。

2.3 新框架体系的建立

具体地说,从民生水利的理念出发,基于服务管理的视角,运用系统观和流程观,准确、全面地重新划分水利质量管理的内容,在现有的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基础上,结合水利质量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构建适应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新框架体系,如图2所示。

新框架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核心部分涉及战略、产品、运营、用户;支持部分涉及人员、信息、文化等。完整地说,新框架体系涉及水利质量管理战略、水利质量管理产品、水利质量管理运营、水利质量管理用户、水利质量管理人员、水利质量管理信息、水利质量管理文化等多个方面。

a. 水利质量管理战略。揭示水利质量管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本质,并把服务质量作为战略展开研究。

b. 水利质量管理产品。水利工程建设、水利管理工作最终是要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产品。这里包括服务产品需求分析、服务提供系统设计等。

c. 水利质量管理运营。包括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流程管理与再造等。

d. 水利质量管理用户。包括顾客期望管理、顾客关系管理等。

e. 水利质量管理评价。包括服务质量的全程管理、服务满意度的评价与提升等。

f. 水利质量管理人员。民生水利是个新课题,但服务人才比较缺乏,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g. 水利质量管理信息。信息管理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民生水利在知识经济时代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

h. 水利质量管理文化。服务文化是一种以服务为导向的文化,是一种鼓励优质服务的文化。民生水利文化的塑造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以上可见,该框架体系是把服务管理模式全面渗透到水利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形成的制度建设创新体系。

3 结 语

尽快建立健全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为新形势下水利质量制度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也可为水利质量制度体系建设提供应用建议。本文从民生水利理念和服务管理视角研究水利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问题,首次将两者与水利质量管理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a. 紧密结合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特别是符合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的要求。对于水利质量管理工作来说,这不仅仅是要求树立一种新的理念,更是今后水利质量管理工作总的指导思想,也是今后水利质量管理工作的根本方针。

b. 基于服务管理视角看待水利质量管理,重新、全面审视水利质量管理的内容。从而将水利质量管理工作从以往仅强调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水利产品质量等,扩展到面向整个水利工作质量管理、面向水利工作质量管理的全过程。

上一篇:美国面签准备材料清单下一篇:毛竹脚手架专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