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等于好人吗

2024-05-06

党员等于好人吗(共6篇)

篇1:党员等于好人吗

党员等于好人吗

陈 瑜

怎样的人算好人?好人,是基于公民的范畴提出来的,是公民中甄别出来的优秀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我们说“这个人是个好人”,是认定他的人品的善良、豁达、知书达礼、宽容、与人相处融洽、成功时不张扬、失败了不气馁,不盛气凌人、阴险老辣、悲观厌世等等。而我们通常说“这个人是个好党员”,是基于他的党性而言的,他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有成绩,不贪,不争名夺利,不回避责任。这是两个价值体系下的判断,但好人和党员是有密切的关联的。

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员的先进性、决定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因为先进、正因为是模范,所以党员首先应该是群众心中的好人,好人是党员的基础。我们不能把一个不是好人的人吸收到党组织中,党的先进性和阶级基础不允许出现这样的状况。毛泽东同志曾经评价自己的老师徐特立同志,并且要求全党向徐老学习,因为“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民主革命时期尚且如此,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倡,共产党员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做一个好人,就要摆正自己和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好人,就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并且善于从细微处做起,克己奉公,热心对人;做一个好人,就要敢于牺牲和放弃个人的利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群众争利,努力为人民造福;做一个好人就要自觉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做一个好人的根基和力量的源泉。

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好人,比如任长霞、孔凡森、王延勤、冯艾等等,他们踏踏实实、无怨无悔地做一个好人,他们没有争名逐利,没有时时把“我是共产党员”挂在嘴边,但他们却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爱戴和党组织的高度评价。

好人是党员的基础,但党员并不完全等同于好人。有的人在平时表现不错,但关键时刻不敢与恶势力斗争,不敢揭发一些不良现象,为了保持他们一贯的良好形象,他们选择了随大流;有的人因为不愿意得罪人,而不对他人的缺点提出批评;有的人更是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而不愿意做自我批评。他们在很多人眼里也许是好人,但我们的党员队伍中不希望有这样的好人,这样的好好先生。党员要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做一些人眼中的“坏人”。党员要能够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向他人提出中肯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能做自我批评。“病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我批评的话,那就无法发现自己的“过”与“耻”。懂得自我批评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更容易赢得真正的友谊,更容易自我提升、进步发展。

说到底,党员和好人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好党员一定是好人,好人经过党性修养和进一步锻炼提高,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好党员。

党的先进性需要党员的先进性,党员的先进性需要个人的先进性,具备先进性的人,就是一个好人。我们每一个党员,一定要首先加强个人的修养,再来以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精力及热情进行党性锻炼,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朴素的、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党员等于好人吗

凌洁

共产党员是什么,好人又是什么?共产党员,首先就应当是群众心中的一个好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民主革命的时期尚且如此,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倡,共产党员首先要做一个好人。

作为将要毕业的党员大学生,更要保持原有的激情,以积极上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指导自己的行动,好好读书和工作,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办事,以集体国家的利益为重,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奉献自己一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起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用诚实诚恳的精神感染他人,用积极奋进的干劲鼓舞他人,用勤奋认真的态度带动他人,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巨大感召力和影响力,让每个党员同志真正成为一个时时处处关心群众利益的公仆,为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昌盛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已经近八个月了,在这一年里,我不断地想起这八个月来走过的路,那的确不是一条平坦的路,其中包含着挫折、迷茫、反思和教训。但也恰恰在这曲折中,我不断的成熟,成长,在我自己看来确实是对自我的不平凡的洗礼。

我认为,既然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既然热切地希望能成为一名党员,那么首先就要从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党员就要体现自身的先进性,发挥模范作用,带动周围的群众,而“先进性”并不是“优越性”,并不是你就比别人优秀,并不是你就高人一等,所有人都不如你。相反,一方面,你虽然知道自己可能在某一方面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你会积极地参与,努力地提高自己,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使自己朝最优秀的地方靠拢;另一方面,你也许在能力上并不是最强的,但你在觉悟上、思想上必须是最进步的,也许是能力最强的人并不愿意做的苦差事,可你愿意牺牲一下自己,并且是尽最大的力气去做。你是最能吃苦的,最愿意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劳动群众”也不等于“命令群众”,党员并没有特权命令或指挥别人作这做那,相反,有绝对的义务去完成组织和集体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单靠一个或几个党员,即使是拼了命,能做出来的事业也是极其有限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才可能成功。而要带动和影响群众,首要的一点,是自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自己过得硬,对别人才有说服力,尤其在一些是非问题上,如果你自己都站不直,你又有何权利要求建立良好的风气?在做工作的过程中,你是否亲力亲为,是否一切出于公心,是否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些都是别人看在眼里的,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你凭什么要求别人做到?入党就意味着吃苦,党员即使吃苦的带头人,积极分子都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并用行动去证明你是最愿意为了集体,为了大家去吃苦的人。

党员必须是“好人”,但也绝对不仅仅是个“好人”,而必须是一个有共产主义信仰,并愿意为之献身的“好人”,同时党员并不只是独善其身,党员有义务和责任带动更多的人投身于我们共同的事业,为追求我们共同的理想而奋斗,这须要党员有更宽广的胸怀和更开阔的视野,因而单纯一个“好人”,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世界上没有“完人”,每个人都有私心和缺点,能在追求入党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克服私心,改正缺点,越来越达到一名党员的标准,难道不是件很好的事情吗?

求真务实。言胜于行,扎扎实实、本本分分的做个好人,办老实事,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最基本的要求

如何过好组织生活?

费臧悦

着重围绕思想汇报制度、入党积极分子谈心制度方面,我讲一些自己的看法。有些党员对思想汇报评分制提出异议。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样做的目的是挑选入党申请人中的佼佼者作为培养对象。思想汇报只是考察他们觉悟的一种途径,而评分制也只是反映觉悟高低的一种方法。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执迷于形式上的讨论。此外,还有些刚入党的同志提出思想汇报的处理问题。我觉得这是大部分入党申请人的疑惑,甚至于有的同学在递交入党申请书后就不知所措了。归结到底,这是我们工作的漏洞。我建议应该建立一份反馈制度,包括对申请书的反馈、思想汇报的反馈等。总之,要做到及时给予群众切实、全面的帮助。

针对谈心制度,我根据入党后作为联系人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1鼓励群众积极主动的找联系人谈心,但不代表我们联系人不可以找他们谈。2主动向申请人提供自己的联系方式,以利他们能及时、方便地开展谈心。

3谈心时注意互动,引导对方真实地反映内心想法,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4谈心过程中言语要亲切但又不失严谨。5谈话结束后要作真实、详细的记录。

如何过好组织生活?

陆佳丽

谈心制度:联系人应首先与积极分子成为生活中的朋友,建立基本的信任感,谈话地点须安静没有外人打扰,可由聊天方式开始,联系人应始终面带真诚的微笑、仔细聆听,不中途打断,鼓励对方由浅入深地说出真心话。当然,谈心过程不是一味的听,联系人也可以谈些自身的经历,是个互动的过程。

思想汇报制度:每次或每两次思想汇报后应及时反馈给本人,避免积极分子产生“有去无回”的现象,严重影响以后的积极性和质量,要及时指出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理论学习制度:讨论形式效果较好,事先要保证准备充分,可附加思考题,多举行讲座。民主生活会制度:走出校园,可采取郊游、联谊等实践活动形式

自我价值的实现

裘佳佳

自我价值要在服务祖国的行动中才能实现。在党的历史中,每一个阶段都有这样的人在为党为祖国的事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革命先驱李大钊面对绞刑架豪迈誓言;方志敏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夏明翰在临刑前挥笔千古绝唱的就义诗;焦裕禄心里装着兰考人民,累倒在工作一线;孔繁森情系藏族同胞,用满腔热血树立了人民公仆的崇高形象;郑培民恪守“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而不是享清福”的信条;任长霞忠于职守,为民爱民,用满腔热血实践了“还老百姓公道,是人生最大的追求”的诺言;牛玉儒坚持做官不谋私利,一心只为老百姓,用自己的一生履行着共产党人的誓言;我们的党委书记秦绍德老师在毕业时主动报名去西部工作,在西部整整工作了九个年头,他说:“那是对他一生都受用的东西。”;我们的师姐冯艾两度去西部支教,在那片土地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如今她又走出国门,到埃塞俄比亚进行支教,她把服务社会当作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青春在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中熠熠生辉。

作为一名医学生,对生命和生活有着更深的理解和关注。“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解除痛苦。”“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这是南丁格尔的精神。“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医学生的誓言。渐渐地,随着学习和实习的深入,我明白了一件白大褂在身上沉甸甸的分量。面对生命的诞生和逝去,我有了更深的感悟。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党员更是要在各方面作出表率,以实践对生命的承诺。非典时候的叶欣给了我很好的榜样。走进网上叶欣的纪念馆,只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和无法表达的感动。看着她的笑脸,看着那么多人对她的思念,感受着超越伟大的境界。“这里危险,让我来”“让我自己护理自己”“不要靠近我,会传染”平平常常的话语,发自内心,感人肺腑。是啊,她就是激情燃烧的一本书,燃烧着自己,照亮着病人。“民族的脊梁”她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

思想上绝对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去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习。在医学殿堂中要刻苦钻研,努力汲取这片天空中的广阔知识,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医学是用来服务大众的,我们还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护理人员,是提供照顾和关怀的给予者,我们要用自己的心灵和双手为需要帮助的人托起一片明朗的天空。生活中,我们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更加适应和融入这样一个告诉发展的社会。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选择了这个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领域,作为未来的护理人员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我们要在这片艺术的天空实现白衣天使的价值。

“您坚持战斗在第一线,那最危险的地方; 您始终坚持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帮助他们坚守那最后的防线; 您奋不顾身,却如最璀璨的星星划落天际; 您的精神,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您已安息,我们永远感动。”这是给叶欣的,也是我们需要自勉的。

自我价值实现与服务祖国矛盾吗?

邢唯杰

品学兼优、多才多艺、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冯艾,本来可以在优越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中,享受现代生活。但2003年秋天,冯艾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再次高兴地踏上了到西部的旅途,到偏远的彝族聚居的滇西北小凉山区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中学支教。这已是她第二次到西部基层艰苦地区从事志愿服务。

读罢冯艾的事迹,一名优秀青年志愿者的形象树立在我们面前。冯艾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她在当志愿者的过程中所做的每一件具体事情以及透过这些事情所折射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同样使我们受到震动,引发思考。

冯艾是一名很平凡的青年学生,她在做志愿者之前所过的生活和普通青年没有什么不同,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喜欢时尚、前卫的东西,爱唱流行歌曲,也泡过酒吧。但是她的这种生活方式并不妨碍她在内心对崇高的追求,更不影响她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只想做只灯泡,照亮一间屋。”话虽平常,但反映出一个有追求的青年人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和责任感,使冯艾产生了更高的追求,做出了不同于别人的选择,超越了平凡。

冯艾的事迹启发我们思考当代青年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冯艾生长在大城市,眼界宽广,思维活跃,有着多彩的生活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在外人看来,冯艾完全可以过上“小资”生活,但她并不在乎舒适的享受,也没有沉迷于个人的幸福,她追求的是一种别样的生活,是更高层次上的精神满足。正像她当了志愿者之后所说的:“在这里,人的关注视点会改变,想的不再是工资、房子、车子,在物质上几乎无欲无求。你只想为学生做事,活得很纯粹。”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的追求: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使更多的人幸福。冯艾的事迹启发我们思考当代青年应该做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作为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冯艾有着诸多的个人发展机遇。如果不当志愿者,她也会像很多人一样,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丰厚的薪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她没有选择这些,而是两度作出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选择。冯艾知道“大城市多你一个少你一个无所谓,虽然在大城市里有成功感、成就感,但你不会有崇高感。而在山区支教,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孩子们的人生可能由于你的参与而得到改变。”这种选择使冯艾在和西部地区群众的共同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在支教的过程中她“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被别人需要的满足和快乐”。今天,面对各种诱惑和机会,每一名青年都会面临很多选择,是选择安逸、舒适,还是选择奉献、创造,值得我们深思。

执着的信念——这样的共产党员

王瑛

毛主席早在1937年就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中国人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解决。”他所指的这些人就是中国共产党员,在创立和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堪称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吃苦耐劳,出现在最艰苦的岗位、最危险的时刻,涌现出了孔繁森、郑培民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凡是与发展潮流吻合,走在时代前列的,就是先进。先进性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先进性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实在的不是空泛的。先进的事物总是以引领时代的独到品质,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崇尚先进,追赶潮流,始终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先进性就是站在时代的前列,走在群众的前面。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细胞健康,肌体才能充满活力;党员是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人民群众看待党是否先进,不只是看理论、纲领和路线,更重要的是看共产党员的行动,从党员身上感受党的先进性。任何党员的不良行为都会影响党的形象,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时代的坐标提供着先进性的方位,先进性的要求反映着时代进步的方向。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要求。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舍小家、顾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激情奔涌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共产党员奉献在前、名利在后,争先进、创一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党员的先进性凝聚着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蕴涵着时代要求的鲜明特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对广大党员的要求。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难。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三个代表”归根到底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坚持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去。

但是,“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的清醒认识和深刻结论。

当前,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全党范围有步骤地展开。这是党中央在深入研究新形势新任务和党员队伍状况基础做出的重大决策。一年半内,6800万党员将走进广阔而生动的教育课堂,坚定理想信念,经受党性锤炼,涤除思想尘埃,昂扬奋发,焕然一新,迎接党的85周岁生日。这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必将载入党的光辉史册。

一切的一切都诉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共产党人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一个共产党员,只有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才能在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才能体会平凡中的伟大,艰辛中的幸福,奋斗中的快乐。从张思德到雷锋,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杨利伟到奥运健儿……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都不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消逝,而是历久弥新,光彩照人,长驻人民的心中。

时代的召唤,人民的目光,聚集在每一位共产党员的身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就是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中国共产党员

黄晓燕

八十多年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部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先进性的历史。鲜红的党旗上凝结着革命英烈的鲜血,共和国的旗帜上飞扬着先进模范的风采。他们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中国共产党员,一个无私的称谓。曾将,我将它与这样一些人物联系在一起:数十载辛勤耕耘于教育战线,桃李满天下,成绩斐然,那是上海音乐学院著名美声教育家周小燕教授;为改变兰考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带领全县人民战风沙,斗盐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是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打暴除黑,确保了一方平安,那是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同志。

中国共产党员,一个执著的称谓。曾经,我将它与这样一些话联系在一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这是保尔的誓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的承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马克思的境界。

中国共产党员,一个伟大的称谓。今天,我也将它同这样一些词汇联系在一起:满腔的热情,忠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苦为乐、苦中求乐、笑对困难、笑面人生;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奋发有为。

也许,“热爱本职工作,从平凡小事做起,从具体工作做起,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牢牢扎根于岗位上,深深体现在工作中,让平凡的岗位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最基本的落脚点。

护理学院学生党支部

篇2:党员等于好人吗

翻开我国上世纪50——80年代的哲学类书籍,穿过字里行间,很明白又武断的给读者这样的结论:持唯物论或辩证法者是好人,其所代表的是社会进步力量;反之,持唯心论或形而上学者是坏人,其所代表的是社会反动势力。其理由是:辩证法、唯物观是好的、是真理、是香花;形而上学、唯心观是错的、是谬误、是毒草。这就好像幼儿园小朋友的思维: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因为在幼儿思维里,其价值观就是这样黑白分明:好人或坏人。其好坏标准简单化、脸谱化、情绪化。

仅以中国哲学史为例,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韩愈、朱熹等超一流思想家、哲学家,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所以作者都以批判和不耻的态度来描写。而像韩非、王充、范缜、柳宗元等思想家、哲学家,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作者都以歌颂和崇敬的态度来描写。并且断言后者在哲学史上的地位高于前者。前者是阻碍历史前进的罪人,后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前者的观点是落后的,代表了腐朽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后者的观点则是进步的,代表了新兴的生产关系和先进的生产力。最终必然得出的结论就是: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韩愈、朱熹等是坏人,韩非、王充、范缜、柳宗元等是好人。这完全是幼儿思维。要知道,作者们可都是专家、教授、学者啊,能不叫人悲衷吗?看他们所编的一部部中国哲学史,红楼梦中的一句感慨是很贴切的:“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孔子著《春秋》,都是述而不作。作者若是客观地述史多好,偏偏在写史

1同时大发议论,随意肢解和歪曲他人观点,强行比附其所谓的绝对真理。这不但是画蛇添足,简直就是画虎类犬。

还有,所谓一切思想观念都有其阶级属性与烙印,超阶级的思想观念是没有的。真的吗?我就看不出孔孟的仁义、老庄的无为有何阶级性?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有何阶级性?是的,肯定没有!仁义、无为也好,自由、平等、博爱也罢,它不隶属于任何阶级,无任何阶级的烙印,因为,这些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是属于全人类的,是跨越时空的。论述任何一种思想,哪怕是属于全人类的思想,都要强行贴上阶级的标签,这不是形而上学是什么?难道是辩证法么?对各种学说不但要强行贴上标签,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作者们可以说是一致认为:唯心者、形而上者,都统统在为统治阶级说话,在欺骗老百姓,置生民于水火而不顾。唯物者、辩证者都在为被统治阶级说话,为老百姓代言、谋福祉。要说关心民众疾苦,保护民众权益,造福芸芸众生,我看没有哪家思想比儒家思想讲得更为广泛、深刻的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其光芒何止万丈,范促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则是仁者爱人精神的经典传承。谁能说唯心者、形而上者就是代表腐朽与没落,是吸食民众血汗的寄生虫?在此,我并无意比较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优劣,而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罢了。人类社会有阶级、阶层、集团,有不同利益的诉求,但人类更有共同的价值、共同的理想,抹杀共性而夸大个性,又是子之矛与盾的笑话,并且,极力夸大阶级差别、过份宣染阶级斗争,等于是在制造社会**。这方面的典型观点就是:农民战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惟恐天下不乱,就是作者观点的必然结果。暴力、专制就是作者观点的必然选择。这与民

主、自由、和谐的人类理想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这与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相去又何止十万八千里!

持上述观点的作者,无一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他们对不同学说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是用一种所谓的真理来检验其它学说是否真理。这说得通吗?并且,他们所谓的真理则是包罗万象,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等、等等,包括一切领域,涵盖所有学科,其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真理有吗?这样的全才有吗?如果一定说有,那就只能是上帝了。为什么世界上公认的对全世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不是他们所信仰与推崇的偶像,而是耶稣、释迦、老子、孔子,难道全世界的人都是白痴,疯子?还是以中国哲学史为例,试问: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韩愈、朱熹伟大还是韩非、王充、范缜伟大?国人不知道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韩愈、朱熹其人的有几人?知道韩非、王充、范缜其人的又有几人?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韩愈、朱熹影响了中华文明几千年,其思想溶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形成文化基因代代遗传。这一事实谁否认得了?韩非、王充、范缜、柳宗元等人到底对中华文明影响几何?难道说历史的选择错了?难道说仅仅是统治者倡导和维护孔孟之道就能使其观念深入人心、深入骨髓?其实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如果说历史的选择是错误的,那岂不是说历史唯物主义是错误的?当今的作者相信能将韩非、王充等替换老子、孔子、庄子、孟子、朱熹,进而改造中华文明?作梦去吧!

由此我想到韩愈针对当时有人对李白、杜甫诗歌诋毁、曲解的感慨:“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哪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

笑不自量。”是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我想,无论哪位作者,在老、孔、庄、孟、朱面前,恐怕连蚂蚁都不是,有何资格评头论足?更惶论出言不逊,口吐狂言,恶意中伤。面对圣哲,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是:敬畏。一个可以说是一滴水都没有的人,却去评价胸怀海洋的人,我无语。甚可笑的是,作者们在分析他人论点时,往往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孟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是没落势力的代表,韩、王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是新兴势力的代表;老庄是朴素的、初级的辩证法,最终走向了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他们在替老庄遗憾与惋惜!真不知道这是哪门子逻辑!我坚信,任何一个理论,终有其最高峰,老子的理论就是辩证法的最高峰,孔、孟、庄等人的思想均是我国思想发展、传统文化上的座座高峰,可以说,这些高峰是后人无法超越的。什么哲学发展的大圆圈、小圆圈,什么时代局限,什么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等等,完全是瞎扯谈。李杜诗歌是我国诗歌的最高峰,这是无人否认的,能承认李杜无人能超越,偏要说老孔子等是什么朴素的、初级的,好像人人都能超越似的,至少作者已超越了。如果一定要比较,仍以李杜为例,上面提到的诸位大家,就拿韩愈和柳宗元来比较,李杜并称,这是公认的,韩柳能并称吗?韩高柳低(历史地位)也是公认的。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韩在柳之上是毫无疑问的。作者们凭什么说唯物阵营的人就比唯心阵营的人对历史、对人类的贡献大?是非何在?公理何在?什么叫蚍蜉撼树,什么叫夜郎自大,什么叫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什么叫曲意奉承强奸历史,作者们以自己的书给出了答案,我拍案叫绝。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洪秀全居然被冠以“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评价洪秀全可以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反过来评价孔子总忘不了扣上这样的帽子“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这真的让人毛骨悚然。洪秀全可以入中国哲学史(并可与孔子比美),那么《红楼梦》中的薛蟠也可入中国文学史或中国哲学史,任何市井无奈之徒、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之辈,统统都可入中哲史。只不过这样的中国哲学史令所有先贤圣哲蒙羞,令所有华夏子孙汗颜。无论是作为史学家、哲学家,还是作为史学、哲学工作者,你们的良心在哪里?被狗吃了吗?简直就是无耻之尤!简直就是犯罪!

当然,谴责作者不是我的本意。他们自有其苦衷。想一想,在高压政治下,人格的扭曲和灵魂的丧失简直不足为怪。自“五四”开始至“文革”登峰造极的批孔,真正是令人不寒而栗,实则是千古笑谈,是历史大闹剧。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孔圣人的地位无人撼动,谁曾想到了20世纪70年代居然刮起了全民批孔的妖风,那等于是在抽我们民族的血,撕我们民族的脸!11届6中全会已全盘否定了文革,文革已被界定为浩劫、**、灾难,因此才有改革开放之初的解放思想、拨乱反正。难道作者们还在作茧自缚,还对所谓的斗争哲学津津乐道?这与作者们极力提倡的发展哲学的目的真的是南辕北辙,这一点都不明白的话,还动辄就大部头的著书立说,妄图缘木求鱼,真是不可思议。起码的良知告诉我,对中外先哲们及其成果,除了尊重还是尊重,决无歪曲和妄议之理,因为我们必须正视历史。基本的判断告诉我,无论唯物还是唯心,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都是人类

思想花园的朵朵奇葩,香艳无比,绝无高低、优劣、对错之分。我们必须珍视,因为这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同根、同种、同文,是我们民族的骄傲。灿烂文化史上的累累果实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财富,作为炎黄子孙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光大,更没有理由数典忘宗,崇洋媚外。人类文化的成果,我们只有享受与尊敬,只能发扬与光大。

篇3:公平竞争等于优胜劣败吗

今天, 全球在讨论“后2015”的《全球发展规划》;在教育领域, “公平”更是上升成为大家关注的头号主题。最近在内地参加的一些会议, 从方方面面讨论教育公平, 相信中国很快就会对这个问题有领先的认识。

教育公平有几个基本的议题。

第一个议题:教育可以导致社会公平吗?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上世纪60年代, 人力资本学说流行, 把learning (学习) 与earning (收入) 联系起来;照道理, 学得多, 赚得多;人人都学得多, 岂非人人都赚得多?其实不可能, 因为社会的不均, 并不是因为教育的因素造成的, 也不可能单靠教育来达致社会公平。

第二个议题:那么, 教育的公平有意义吗?虽然社会不均, 但是人们相信, 教育的公平, 可以减少社会不均。这是历年来讨论教育公平的核心。这里于是衍生出几个子议题。

子议题之一:教育的投入可以均等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自2006年修改义务教育法以来, 就有许多努力。不过, 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 都由地方财政支撑;教育投入就会有地区差异。投入并不限于金钱的资源。上海的小学实施就近入学, 也是均化资源的一种措施。上海和新加坡做出的扭转“差校”的措施, 也是为了保障学生有均等的教育投入。

子议题之二:教育的起点可以均等吗?答案应该也是肯定的, 但却不容易做。最明显的是特殊教育, 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获得高于平均的资源, 他们才能获得与其他学生同等的教育。让贫困家庭的子女受到额外的补助 (如农村的“两免一补”) , 也是属于起点均等。

第三个议题:教育可以促进机会均等吗?上面提到的投入均等与起点均等, 都不会自动带来结果的公平, 于是有机会均等的公平维度。机会均等, 也许是在社会不均的前提下, 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也就是说, 社会的不均结构也许不会有突变, 但结构中的个人却可以有充分的流动机会。

教育, 恰恰是促进机会均等的重要机制, 这也许是教育对于社会公平最显著的功能。

第四个议题:教育可以加剧社会不公吗?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

香港的学校, 至今很多仍然是从小就按成绩分班;我们的老师, 不少仍然习惯于把学生按成绩排名 (“考第几”) ;我们的小学毕业生, 是按照成绩分为三个“组别”派入中学, 因此社会上也习惯于把学校分“组别”;我们的幼儿园、小学, 招生的时候还是在各出奇招要考孩子的智力。

这些做法, 毫不隐藏地都在给学生灌输等级观念, 其次是把个别学生牢牢地关在某个等级里面。如此长大的孩子, 脑子里何来公平观念?我们满以为教育可以说是医治社会不公的良药;然而, 教育也许正是社会不公的源头之一。

回头说笔者的疑团。现在悟出来的是:一棵树, 每一片叶子都在争取阳光, 的确是“适者生存”;但却并不一定是“优胜劣败”, 因为假如每一片叶子都善于争取机会, 树的营养就愈来愈丰富, 整棵树就会愈长愈高;结果是让更多的叶子能够得到机会, 良性循环, 树也就愈来愈茁壮茂盛;当然叶子仍然有高低, 获得阳光的机会也不见得完全一致。

社会也是这样, 当人人都有机会进入社会流动, 这个社会就会有更大的能量去整体发展, 也会倒过来让每一个个人有更大的流动和发展机会。教育的社会使命, 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有希望、有能力、有可能创造机会发展自己。

篇4:好语文等于好人生

今天我想跟同学们分享的是“好语文等于好人生”这样一个命题。

好语文与好人生

首先,什么叫好语文?我的理解是好的人文素质以及用语言传达这种素质的才能,所以真正的好语文不是一张试卷能反映出来的。什么是好人生?我认为是有能力追求,并且逐步实现部分或者全部功利目标,同时自身价值得到社会和自我的肯定。功利目标就是我们人生的物质目标。人追求成功,首先一定是物质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时自身的价值要得到社会和自我的肯定,尤其是自我肯定非常重要。如果别人觉得你成功了,但你自己觉得不快乐,很烦恼,那么至少对于你个人来讲,这还不能叫好的人生。

前段时间我看到童话大王郑渊洁发了一条微博,寻找30年前的笔友,影响很大。而在我比较漫长的写作岁月中也曾交过许多笔友。我有一个黑龙江的笔友,大概在2005年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们上世纪80年代这些文学少年现在究竟发展得怎么样了?他决定在全国做个寻访。这个人很有激情,这个念头出来后,他就立刻出发了,走了十几个省,最后到了广州。他还带上了他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出发时身上只带了200块钱。200块钱是肯定不够用的,他就打算尝试一下能不能走下来。他成功了。在他走完全程回到家的时候,身上有了18000块钱,哪来的?都是笔友给他的。他很激动,也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笔友都发展得很好。

山西《语文报》也曾做过一个对当年的文学少年的寻访活动,发现在寻访的178名文学少年中,有95%堪称成功人士,在各行各业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中有上市公司的老板、较高层次的官员、高级教师、教授、优秀的媒体人,等等。

这些都雄辩地说明,一个人如果少年时代爱上文学,学好语文,能写得好文字,就会有好人生。

如何拥有好语文

我的孩子也在读初中,他的语文开始很糟糕,我指点他读《读者》和《青年文摘》这两本杂志。这是适合中学生读的杂志。第一它们的文章不长,比较适合学习紧张的学生阅读。第二,这两本杂志的文章除了文字本身优美以外,它们传达的理念都是真善美的,所以我特别推崇。

我有个朋友家的孩子特别优秀,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跟她交流没有一点障碍,有的时候跟她辩论会被弄得哑口无言。我问朋友,你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传授呢?他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去说教,就是让她多读书,读好书。

所以,我建议大家有空的时候尤其在寒暑假要多读一些文学名著,不要沉迷于网络,因为网上的东西是比较粗糙的。我在放寒暑假的时候,会把我儿子关几天,就让他读书,然后跟我谈心得体会。后来不久,他的作文突然就得高分了。其实这没有什么诀窍,就是多读书,读好书,语文能力自然就上来了。

青少年时期是享受语文的时候,再大一点就顽固了,很难通过阅读改变观念,所以跟语文结缘你们这个时期是最好的。这个年纪的孩子最容易对文学产生兴趣,正从只喜欢玩玩具、吃好吃的的物质儿童,转变成现在十三四岁的梦幻少年,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了。虽然相对安静下来,但是心灵、大脑更活跃了。这个时候无论求知也好,情感也好,发育也好,就变得特别强烈、茂盛,就像养花草一样,饥渴的时候浇水最好。我们的青春期就像花盆里的泥土,裂开了口子,特别需要也容易接受文学的滋养。

这个年龄也是最能读得进书的时候。我在过去的40年中,读了数以万计的书,但记得住、对我心灵有巨大冲击的,还是少年儿童时代所读的书。我父亲是个老师范毕业生,总喜欢在他随身的包里放几本书,也不告诉我什么书能看,什么书不能看。所以,lO岁左右,我就看了《青春之歌》《牛虻》《茶花女》这样的著作。这些作品让我对女性第一次有了立体的认识。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堕落的,女性总是美丽善良的,我再也不会用职业化的眼光去看人,不会觉得从事什么职业就特别高尚,从事什么职业就特别卑贱,而是认识到人性是复杂的。

我上小学时还遇到一个特别爱好文学的老师,他给我们订了《少年文艺》,我读了很多。作文课上,他常说今天我不跟你们讲写作技法,念几篇我急于跟你们分享的文章,我常常听了之后激动得晚上都睡不着觉。其实技法是很容易训练的,但对文学的热爱却是难能可贵的。

我跟南京师范大学一个博导聊过,他说亚洲人要强化基础教育,而且能够被强化。因为亚洲毕竟总体还是落后的,需要强化知识。而最关键的是,亚洲的成年人基本不读书,那么只有在青少年阶段强化训练,否则就成了不学无术的草包。

与语文结缘是一种幸运

你选择热爱语文,就是选择了心灵朝向真善美的大海。我记得我小时候,父亲身体很差,他说他们那代人是理想主义的:上世纪60年代我父亲在师范学校读书,领袖一号召下农村,他就跟同学们一起下农村干活,结果差点农药中毒死了。他还给人献过血,学校专门为了这个事排戏,所以他是个浪漫主义的青年。这种浪漫后来影响到了我。有次一个邻居托我父亲到镇上买大缸,我父亲平时是骑自行车的,那次借了一辆独轮手推车把大缸运了回来。我父亲那时候很瘦,只有八九十斤,我在屋顶上远远地只能看到缸在动,几乎看不到后面的父亲。我当时特别心痛,就希望用文字将它表达出来,因此后来我选了文科。选择文科不是因为我理科差,我成绩是很好的。中考时我们学校总共只有四个人考上重点高中,我是其中之一。我中考数学考了118.5分,满分120分,物理化学加起来扣了7分。选择文科,就是为了表达我在生活中感知到的一些好的东西。

选择语文就是选择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和志趣。你读的文学作品里的生活方式是会影响你的。

我以前管过期刊单位,有一个期:刚编辑部里有几十个80后女孩,她们虽然是中文、新闻专业的,但她们不爱读书,只是通过上网、电影电视获取信息。电影电视当然有好的,但它们是用画面表达的,很华美,容易让人觉得生活是很浮躁很表而化的东西,浮华让人的审美停留在表象上。但如果你喜欢看文学作品就会知道,人的内在才是最重要的。我讲个小故事。我有次在中央门打不到车,上了一辆三轮马自达。车主看上去年纪很大了,但很健谈,告诉我他72岁了。我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开马自达,是不是缺钱。他说不是的,他儿子从美国留学回来,现在在上海的一家研究所工作,家里不缺钱。他就是喜欢跟人交流,喜欢劳动。没有活的时候就买份《扬子晚报》看看,还能跟人聊天,有活干的时候就干活。因为他从小读的书就告诉他,劳动者最快乐。

选择语文还是选择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比如古人对月亮有无限美好的想象,但我儿子说对月亮完全没感觉,因为他知道月亮上是荒山秃岭。他说的没错,因为美国人上去过了,我国的探测器也上去过了,上面确实很荒凉。但如果没有文学作品跟民间传说对月亮的美好描述,我们也不会这么努力地搞科学研究,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探知月亮。所以语文也是一种科学思维,它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好的语文还能播种自信,影响成长,成就人生,永葆青春。

泰戈尔有句话叫“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性格可以决定你的命运。文学首先传播自信,让人自命不凡。我从小参加了很多作文比赛,得了很多奖,于是我就很自信。这种自信一直让我努力,一旦到了一个新的群体里就会很努力地想办法让自己脱颖而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批评虚伪赞扬纯真的,还会鼓励人上进、友爱、坚韧。

好的语文也会影响你成长。在人生的最初期,梦想和志趣得到了确定。小时候老师让你写作文,写你的梦想、理想,不是想看你的文笔怎么样,而是想知道你的想法,引导你树立远大的理想。而我们在作文里总会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就是老师的用心所在。

好的语文成就好的人生。文学作品可以教会你很多东西,让你学会豁达,正确面对坎坷。一个阅读面很广的人不会在自己的人生困境中走不出去,不会偏执、忧郁。

篇5:女上司等于女魔头吗

they are hormonal, incapable of leaving their personal lives at home and only too happy to talk about their staff behind their backs.

她们很情绪化,不能将个人生活局限在家中,还过分热衷于在背后讨论她们的员工。

female bosses are a nightmare to work for, a survey of employees concludes.

最近的一项员工调查显示,有个女上司简直就是梦魇。

and it is not just men who think so.

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不仅仅是男士。

two-thirds of women said they preferred a male boss because their straight-talking, `get to the point` attitude makes them easier to deal with.

2/3的女性表示更喜欢男上司,因为他们讲话直率,“直截了当”的态度更容易相处。

they are also much less likely to have a hidden agenda, suffer mood swings or get involved in office politics, workers said.

此外,员工们还表示,男上司的幕后动机、情绪波动都比较少,也很少卷入办公室政治中。

about 3,000 men and women were questioned for the research, with three- quarters of men agreeing that they would rather work for a man than a woman.

约3000人参与此项调查。其中,3/4男性更倾向于为男上司而不是女上司工作。

a quarter of women accused female bosses of backstabbing and bringing their personal lives into the office.

1/4女性抱怨女上司精于背后暗箭伤人,还把个人生活带到工作中来。

and a third of those polled said women with power are `loose cannons` who often feel threatened by colleagues. david brown, of online recruitment firm www.ukjobs.net, which commissioned the research, said: `incredibly both men and women are in total agreement that men make better bosses - 63 per cent of women and 75 per cent of men.

1/3调查者表示,女领导总是我行我素,经常觉得被其他同事威胁。英国招聘网站www.ukjobs.net发起了该调查,相关负责人david brown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男人和女人都认为男上司更好--63%的女性和75%的男性持这种观点。”

this indicates that while women are more than capable of progressing to a management role, some lack some of the key skills required to be a good boss.

从以上调查来看,虽然女性有能力成为管理人员,有些人却缺少优秀领导所应具备的关键技能。

no one is suggesting that women aren`t intelligent enough to be in senior positions, far from it, but perhaps-some need to be more approachable and less competitive.

但是,这并不表示女性的智慧不足以胜任高层职位,远非如此。或许,有些人只是需要更平易近人,不要那么争强好胜罢了。

people want to go to work knowing they will be given a fair chance and are supported 100 per cent by those they work with and for.`

人们工作是希望自己能被平等对待,并得到同事和上司的全力支持。

fifteen per cent of the workers questioned said female bosses were too `sharp tongued` and a third said it was obvious when it was their `time of the month` because of mood swings.

15%的受调查员工表示,女上司“说话刻薄”,1/3人表示每月的“特殊时期”,她们会因情绪波动而变得更加刻薄。

other negative assessments included them being `too cliquey`, too competitive and spending too long worrying about their appearance.

对女上司的其他负面评价还包括排外、求胜心切、过于关注自身形象。

forty per cent said men were more able to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politics and bitching and 14 per cent said they found them more reasonable than women.

40%受调查者认为,男上司能主动远离公司政治和牢骚,14%认为男上司比女上司更通情达理。

those who prefer a female boss said they did so because women are more approachable, friendly and understand when workers need time off to look after their children.

而那些喜欢女上司的人则表示,女上司更平易近人,而且知道员工什么时候需要请假照看孩子。

mr brown added: `we shouldn`t forget that a third of those polled did say women are better to work for.`

brown先生还说:“我们应该记得1/3受调查者表示,为女上司工作更好。”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average worker has had two female and three male bosses.

调查发现,平均每个员工都有过两个女上司,3个男上司。

a third have left a job because they didn`t like their boss, and of these, the majority of women claimed they left because of a female manager.

篇6:考试分数等于知识水平吗

考试分数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提问的方式,考查知识或技能后,评定成绩或胜负时所记的分的数字。在学校里,考试是教学工作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习惯地通过书面方式,检查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程度如何,表现在可观的分数上。分数的高低,无论对学生、家长、教师及旁人都是最为直接,认为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学生,他们不得不接受“分数就是命根”。不能回避的现实是,分数,毕竟把许许多多孩子的快乐剥夺了,甚至给他们中的不少人套上了一生的枷锁。

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智力的强弱,断定知识掌握程度的好坏,最终总结、划分其优差。这些看法、做法似乎很正常,很实际。但笔者认为这些看法、做法是极为片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语文科更不可单纯从分数上肯定层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要处理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口试与笔试、单项与综合评价、自评与他评的关系。”真真正正掌握的知识与考试分数是绝不可直接挂钩或划上等号的。且考试分数的高低,与平时的授课、试前的复习、考时的读题、学生的舞弊、教师的.评分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一、授课。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授课时讲解的方式有好的,如解释式、说明式、启发式、描述式、概括式、评论式等;也有不好的,如填鸭式、问答式、满堂灌等。运用哪种方式,效果截然不同。《小学教学工作常规要求》指出:“要废止‘满堂灌’,贯彻启发式,体现少、精、活的教学原则,注重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也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但一些教师仍注重每次考试分数,他们难免会想方设法将学科知识,尤其是书本上仅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一心只图考个好分数,毫不考虑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无法以发展的眼光去进行教学活动。这做法对于低中年级提高分数方面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因此,在看重分数的教师眼里,自视为这就是考好分数的捷径了。这岂不是等于只给学生“鱼”,既然花那么多时间捕了那么多“鱼”,那为什么不传予捕“鱼”的方法呢?这做法很浅显地告诉我们:得“鱼”者,近利也;得“渔”者,远利也。现实中,有一些家长常说,他们的孩子以前读低中年级时所考的成绩很好,现在读高年级,成绩下降了好多。这其中不可回避的原因有:低中高年级知识面的差异,学生是否更勤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更是举足轻重。

二、复习。在考试前夕,大体上,教师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复习,其采用的方法可以说是各显神通,如有的总结,有的模仿,有的猜题,有的“抓题”,等等,形式多样,如果学生碰到采取“抓题”等错误方法的老师,而老师“抓”错了题,那所得分数就可想而知了。可见,如何复习对其考试分数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三、读题。考试时,是否有读题,谁读,读几遍等环节也非常重要。如低年级的学生,不给予读题,想要考得高分数,不易。读快读慢,是否顺带“解题”、“点拔”都至关紧要。中高年级的语文、英语试卷,一般都有“听力题”,有的是监考老师读题,有的是放录音,教师读题准不准、录音机声音是否失真、周围环境是否安静等因

上一篇:电话销售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担保业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