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培训心得

2024-04-11

野外地质培训心得(通用9篇)

篇1:野外地质培训心得

野外地质调查培训心得

近日,我院总工办组织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培训活动,该项活动意在加强职员工对地质岩性、地质构造等野外工作能力,为今后开展野外地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局总工、院总工、总工办主任等领导一同前往指导。本次培训我们去了山前冲洪积平原、青羊口断裂、浚县黄河故道、梨园村风成砂丘、新乡愚公泉共个五个野外调查点。

本次培训对冲洪积平原、黄河故道、风成砂丘、岩溶水,不同的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貌类型进行讲解分析,强化野外调查中要注意的事项,要突出调查重点,让野外工作更有重点性。通过这次培训,我强烈意识到在野外调查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要对要调查区的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彻底分析掌握,这样才能在野外工作中有的放矢,工作重点突出,在野外工作中才能有所突破。也要对野外调查路线进行科学规范,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另外野外记录要全面翔实。应包括点号、点性、坐标、位臵、地形地貌类型、地表岩性等内容。但这次培训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辛苦的,不过我们却学到了不少东西。加强了对豫北地层没有野外认知。这次培训,赵总把他以前工作的心得和经验都毫不保留地讲出来,还亲自带我们到好的观察点上观察,让我们受益良多。对于这次培训领导们给与了大力支持和关怀,领导们也是不怕辛苦,常常走在队伍的前面,并且时不时地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在培训进行的过程中,我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脑子里没有像样的知识网络或者说是地质体系,由这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才是我处处碰壁的原因所在。在野外观察,信息量繁重,干扰条件太多,自己没有坚硬的理论来作为依托是根本不行的。虽然旁边有老前辈们的细心启发和讲解,可是在野外还不像在教室,书本就放在面前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可以翻查自己不懂的知识点,一旦知识点反映不过来,再加上野外实地中必须去掉相当大一部分无关的现象,才能中从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我来讲,没有雄厚的知识储备做铺垫,无怪乎会产生对老师的启发询问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了。在野外实地观测,每一个调查点都有其特殊的成因,构造,形态,以及以后将会产生的变化等等,所以对于每一个调查点的记录与测量都是相当重要的,这是为以后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得到结论都是至关重要,由于是第一次野外实习,野外行动,记录,测量都没有任何经验,完全靠老师的讲解才能记录,对于有些测量还得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才能完成得到数据,这些都是缺少实习经验所致,尚可理解,可是有了这次经验之后,对于以后学习及野外实习便能有更好的指导。

这次培训寓教于乐,加强了我院各部门的交流,增进了同事间的了解,增强了凝聚力。一天的野外调查很快就过去了,但地质知识的增长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见识的各种地质现象还远远不够,通过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地质人扎实的地质素养,使我们正视到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应不断弥补。

2014年4月23号

篇2:野外地质培训心得

地质学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篇1

接下来我们前往飞鹰古道。在前往飞鹰古道的狭窄道路上,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斜坡面上一些岩石的性质和组成。其中一些岩石是具有砾状结构的砾岩。其成分相对复杂,常由多种岩石的碎屑和矿物颗粒组成。其胶结物有硅质、泥质、钙质及铁质等。硅质砾岩抗压强度高,泥质砾岩胶结不牢固,而铁质砾岩易风化。在这条道路上,一些岩体产生了节理裂隙(图2),岩质变坡的失稳和

隧道洞顶的坍塌往往与节理有关;还有一些岩体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形成了断层。此断裂构造对岩体的稳定和渗漏影响很大,也常对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和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起控制作用。

在飞鹰古道里,岩层是由红色砂岩组成的,是典型的沉积岩,它形成于白垩纪上统时代。这些红砂岩为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层理明显。砂岩易于加工开采,多数强度较高,耐风化,是工程上广泛采用的建筑石料。

参观完飞鹰古道后,我们来到了观音岩。此观音岩为人工开凿出来的岩洞,呈水平层理。观音岩的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其层理构造明显。

接下来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八仙岩(图3)。八仙岩为一岩石群,板状形态不一,但错落有致,层理构造明显,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我们可以看到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

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穿过了碧莲池,我们就来到燕子岩了。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它由两片高高的岩石组成,两片岩石本为一体,经古人采石将下部凿开,形成了两片岩石高耸在湖面上壮观景色。与燕子岩相连的就是古采石场了,这个采石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采石场的悬崖峭壁,奇岩异洞,似乎以鬼斧神工开凿而成。古采石场岩体水平层理构造明显,倾斜节理尤为突出,其宽度大长度长,采石场底下由于地势低而形成洼地,长年积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进过老师几小时的介绍和讲解,让我们对莲花山的地质形成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午饭过后,我们开始了自由活动。莲花塔、莲花城等我们都一一游玩了个遍,欣赏到了莲花山的风景名胜,一睹了莲花山的风采。

下午两点,我们结束莲花山的地质

实习任务还回学校。

通过今天对莲花山的野外地质实习,我深刻的了解了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了岩石的类型、结构和构造。同时,也使我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篇2

今年开学初,我们资源勘查工程20xx级的全体同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整个实习过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技能得到培养和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们进行实习的具体地区是重庆市北碚区。在这里,我们连续进行了为期四周的野外实习,平均每天走山路7公里,组织学生对观测路线上的各种典型地质现象和沉积相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实习期间,我们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野外记录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实习结束后,又对学生的所写的调查报告进行了批阅。通过这次野外实习,同学们基本上学会了应该如何进行野外地

质现象的观察和对沉积相的研究;如何确定野外的地质观察点,在一个观察点上如何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如何写每天的调查总结,如何根据在一个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记录绘制该区的地形图和构造等值线图。

实习完全结束已经很长时间了,虽说实习报告里面已经写了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

我们同学中有很多从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是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

作。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们时刻记得复习。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方便一些。我起初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特别是在后期回校后整理资料,图也绘不出来。这也说明了今日事今日必须完成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时间来复习一天的功课,回顾一天的收获。无论是实习还是其它的学习,绝对不能再像有些学生一样在最后一个月临时抱佛脚。

学习不能只是死读课本,如果只看

文字,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只有实际观察,配合书本上的理论,如此一来不但能加深印象,也能学到书上没有的东西、经验,说不定还会发现新的问题。

一个实习最终就是要得到一个报告,这也是实习的目的之一。因此对实习报告的准备一点也不能含糊,除了前面讲的实习前的预习之外,还包括每天的日志整理。每天整理的时候就应该标出来重点,绘出必要的图形,如此一来完成报告也就很轻松了。

一边写着文章,一边好像又回到了在北碚实习的时候,一切都历历在目。这次的野外实习,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书本转移到实际的操作,更能让我们掌握和领会到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而且同学之间的友情也更深了。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表现在男生对女生的照顾上,在爬山时,男生总是走在最前面。但是对于我,感觉最深、收获最大的还是在于对自己的锻

篇3:野外地质实习的有效分析

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地质专业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注定野外是地质研究的主战场,决定了野外地质综合实习是地质课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地质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野外地质实习不仅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上地质理论知识的理解,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理论知识与实践认识得以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起正确的地质思维模式,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检验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因此做好野外地质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合理的地质思维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地质教学中一项“教书”与“育人”并举的教学活动。当前地质实习面临着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地质实习教学效果将得以有效提升。

1 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缺乏有效保护

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的选择要求较高,根据地质学科的特点,一般都是选择地层出露齐全,分层分界清楚,地质现象丰富,便于观察的地点,并且实习地点周围能够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生活和工作条件。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实习地点和路线先后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典型地层剖面、地质结构的观察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地质现象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在利用地质资源进行教学的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如何有效保护地质资源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 高校扩招,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人均教学资源匮乏

近年来由于各大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各个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实习教师队伍及教学资源规模变化缓慢,远远跟不上学生的扩招速度。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556.09万人,专任教师46.28万人,生师比为12.02:1。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021.02万人,专任教师123.75万人,生师比为17.23∶1。“1个茶壶灌30个杯子”,生动显示了目前国内高校扩招下师生比例失调的现象。这种变化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人均占有教学资源急剧下滑,严重制约了野外地质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当前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首要难题。

3 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缺乏合适定位

对于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性,部分同学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把野外地质实习当做一次游玩,实习过程中,仅仅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遇到地质现象,不主动思考,无法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实习报告相互抄袭,千篇一律。同时,在相当多的学生看来,室内研究已经逐步取代了野外工作。学生对野外实习的目的性认识不清,最终导致其实习态度漫不经心。

4 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需要转变

实习过程中,很多的带队老师充当了“讲解员”、“导游”的角色,将看到的地质现象,详细的为学生进行讲解。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其实是剥夺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野外实习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学习知识,是每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针对目前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4.1 保护好现有的实习基地,开发新的实习路线

野外实习地点的选择是经过多年的勘测和实践定下的,因此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加以爱护,对于个别遭到破坏的观测地点,及时予以为修补和维护,为下一次的实习做好准备。同时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与基地共建单位协商,建立“厂校共建”的发展模式,既促进学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又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实现双赢,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同时部分实习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一些合适的、良好的地质现象无法保存良好,这就需要我们地质人员重新勘测新的实习基地,开发新的实习路线,以备今后选用。

4.2 根据学生人数,配备合适数量指导教师

每个实习小组应该严格控制师生比例,学生过多,教学效果不好,学生过少,浪费师资力量。每个实习老师带的学生人数以15人左右为宜,保证实习质量的同时,又不至于浪费师资力量,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4.3 严格要求,积极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性

转变学生的实习态度,是保证实习质量的根本。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实习的重要性,才能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野外地质实习与课堂教学的要求相差甚大,要在保证安全和纪律的基础上,达到实习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因此,除了必要的实习动员外,也应对学生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确立合适的实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性。同时,对于野外实习的重要性,带队教师可结合野外实习的特点、地质学科的发展以及已经毕业学生的亲身工作经历,对其启发引导,使其认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对于其今后从事相关地质的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4 启发式教育模式代替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任何一个课程的教学,其效果主要看学生的主动性,如果能使学生认识到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那么其他的困难就都能够克服。实习老师应充分利用野外实习的特点,抛开过去灌输式的简单的讲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实习中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样,给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空间,使原本枯燥的地质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实习质量自然得以保证。

同时,做好野外地质实习,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那就是务必保证学生的安全,野外实习一般都是在暑期进行,天气炎热,住宿条件有限,对周围环境不够熟悉,容易突发伤病,比如中暑、过敏、扭伤等等,同时还存在一些比如交通、游泳等安全隐患。这些都要求实习老师认真对待,准备一些应急药品,同时掌握一些必要的常用的急救措施。

野外综合地质实习,是课堂知识与野外实践的一个完美结合点,对构建基本的地质知识框架、创建完整的地质思维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不断探索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的从野外地质实习中受益,使其在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心源等.安徽省巢湖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与改革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07.2.

[2]无花果.地质基础教学与野外地质实习及我见.石油教育,2000.9.

[3]赵靖舟等.提高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石油教育,1999.

篇4:浅谈水文地质孔野外编录工作

关键词:野外编录 岩芯 水文地质

对于地下埋藏的煤炭资源来说,在寻找过程中,钻探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借助钻探可以对各类岩石、煤等物性参数进行采集,同时能够提取大量的岩、煤芯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确定煤层空间分布位置和收集地质信息奠定基础。其中,水文地质钻探一方面能够完成勘探任务,另一方面综合分析评价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为建矿立井提供保障。通常情况下,水文地质编录涉及到岩芯的岩性、结构、构造,同时需要对岩芯的块度、坚硬程度、风化程度等进行重点的描述。

1 岩芯编录程序

①抄录班报表的回次进尺、施工方法等水文地质现象。

②对回次位置及填写岩芯回次票进行校正。

③对岩芯进行整理,同时检查上下顺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岩芯长度进行适当的校正。

④鉴定岩性,同时对分层位置进行确定,并填写相应的分层票。

⑤终孔后,按照顺序将岩芯装箱保存。

2 岩芯描述的顺序及内容

①定名、颜色、结构、矿物成分、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是描述岩芯的主要内容。

②测量岩芯标志面与岩芯轴夹角。

③在小范围内,丈量岩层、矿化、蚀变的变化,以及具体深度,并注明。

④钻孔内岩性分层时,对渐变关系、侵入关系等上下两层岩石之间的接触关系进行注明。

⑤按照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要求记录内容。

⑥松散岩层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胶结程度及胶结类型、化石等。

3 计算岩芯采取率

①计算回次岩芯采取率:对于回次岩芯的采取率,通常情况下按照公式:回次岩芯采取率=本回次提取的岩芯总长/本回次进尺数×100%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如果采取率超过100%,一般是由残留岩芯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处理,其处理措施主要表现为:进尺数不变,修改岩芯实长数字,对于回次岩芯采取率超过100%的部分,依次往上一回次推,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加上推上来的岩芯长,如果上一回次的岩芯实长比进尺数大,并且回次岩芯采取率依然大于100%,这时需要继续上推,对于这种情况一般需要重复三个回次。经过上述处理,如果回次岩芯采取率依然超过100%,这时需要通知机长或班长进行相应的处理。

②计算分层岩芯采取率:对于分层岩芯采取率,通常情况下,按照下列公式进行计算:分层岩芯采取率=分层各回次取出的岩芯总长/(分层下界孔深-分层上界孔深)×100%。

4 钻孔天顶角、方位角测量及要求

对于钻孔来说,需要按照要求(斜孔每钻进50米,直孔每钻进100米),对钻孔的天顶角、方位角进行测量。

5 钻孔孔深测量及要求

在钻探过程中,每钻进100米或者见煤层、重要标志层等需要利用钢卷尺对钻具进行丈量,进而对孔深进行验证,并且校正误差控制在千分之一点五,如果超出允许的控制范围,需要查找相应的原因并做出调整。

6 简易水文地质观测项目及要求

对于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来说,通常情况下是在钻进过程中,需要及时发现含水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初步确定含水层的富水性及岩溶在不同垂向深度的发育程度和发育规律等。其观测项目主要包括:地下水初见水位、稳定水位、水温、漏失位置和漏失量等。涌水、漏水、坍塌、缩径、溶洞等视具体情况与技术负责人进行协商,进一步提出简易水文观测的具体内容。详细的观测和记录岩芯采取率、钻进速度和钻进情况及变层、换径的位置等。在钻进过程中,记录掉钻、卡钻、埋钻、坍塌掉块、换径变层、返水颜色的突变及涌沙、气体逸出等现象的起止深度。

7 判断含水層

在钻进过程中,对含水层进行判断,通常情况下,需要依据以下几点:

①破碎的岩芯,裂隙发育的孔段。②在钻进过程中,涌水或严重漏水及水位突然上升的孔段。③在钻进过程中,坍孔、掉块现象严重的孔段。④岩芯采取率低、进尺相对加快的孔段。

8 编录小结

钻孔完工后,通常情况下需要编写钻孔地质小结,其内容主要为:

①目的任务及施工结果;②钻孔质量评述;③孔内地质情况;④存在的问题及认识。其中,需要对岩性分层情况,地质矿产特征、矿化蚀变特征及二者的关系和矿床类型等情况进行重点描述。

9 室内整理

①随着钻孔施工编录的不断深入,需要对野外编录资料进行及时的整理;②对于收到的各类实验结果,需要进行样品登记,同时填入柱状图和注记、补充正文记录;③终孔后,需要及时提交原始资料和附属表格,以及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参考文献:

[1]张希.野外岩芯地质编录工作[J].中国西部科技,2009(06).

[2]武永青.甘肃邵寨南井田煤层地质环境研究[D].兰州大学,2013(03).

篇5: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在这一年之中,我参加了徐家沟南部铁矿磁法测量1平方公里,金子山对传湾铜矿、金洞子、红岩山激电测井5口,陶家沟金矿充电测量0.5平方公里(充电激发激化法已完成),也参加了雪花太坪铅锌矿以及徐家沟南部激电物探成果编写等工作。

我是学物探专业,也就是地球物理勘探。在学校只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实践的机会很少,工地是我学习和实践的好地方。到工地后发现以前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太肤浅,实践起来十分困难,在工地我就向师傅虚心的请教,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就问,经过一年的工作实践,增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系统地学习了磁法、激电、充电、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吸收教训,很快就适应了工作,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以前听说物化探干活累,工人十分辛苦,来到地勘院后感受到了工人们的辛苦,物化探师傅们就用四个特别来形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活、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前辈们一年四季在外施工,照顾不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他们任劳任怨地工作,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必须学习的。在和前辈的交流中我学会了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做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我感到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必须要细心、认真,作好每一步工作,对野外数据采集以及处理等流程要熟悉,对图纸要熟悉,对规范更要熟悉,还要继续学习和工程相关、和专业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

篇6:工程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一: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年 月 日 1 2 3 附图

图片1 图片1是一个逆断层。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断层上盘的下端有沿断层面向下倾斜的痕迹,所以可以由此判断上盘是上升盘,此断层为逆断层。但这个断层并不是由于大型地壳运动引起的,它断层两端并未彻底切断上体。

图片2 4 篇二: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学 号 090610517 姓 名 蒋健楠

指导教师 黄勇

二零一一年四月

中国 南京

提 纲

实习时间、地点、路线和目的等

二、实习区概况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

三、实习内容

主要是野外所看到的内容和老师讲课的内容,包括地层岩性背斜、斜等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这门学科有了深刻的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大都是理论上的,往往与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地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9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与4月23日在黄勇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工程地质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学会对肉眼的岩石判别

了解湖山地区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用地质罗盘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实习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我们到达湖山地区,观察湖山地区的地质地貌,肉眼判别岩石,采集岩石标本,并且用地质罗盘实地测量岩石的产状,判断背斜和向斜;其次,我们去参观南京地质博物馆,了解中国石文化。当天下午三点结束工程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工程地质实习内容

认识湖山地区的岩层

湖山地区位于南京城东大约28公里,处于宁镇褶皱束南带,有三列山组成,其走向为北向东。自南京有公共汽车通汤山镇、湖山地区,交通便利。于早在一百多年前,日本的小野田家族就对湖山地区进行了研究。而国内著名的地质 学家李四光教授也对此作过研究。在湖山地区所观察到的岩石主要以沉积岩为主,还有少量的侵入岩。这里地层出露齐全而清楚,易于观察,在宁镇地区是少有的。志留系高家边组、坟头组出露较好,茅山组很不发育,仅零星可见。五通组、孤峰组发育良好,剖面切割得清楚。龙潭组中下部的页岩与砂岩暴露,易于观察。青龙群在棒锤山西端便道旁下部地层剖面十分清晰。在开始实习时,老师给我们介绍以下内容:

一、志留系

1、高家边组(s1g)

主要由土黄色页岩(质感滑腻,易折断)及泥岩组成,厚度大于293.5米;据资料(material),高家边组含有多种笔石。高家边组与上伏五峰组的接触关系可能为整合接触。

2、坟头组(s2+3f)

主要由土黄色中层-厚层砂岩构成,有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等;夹有少量土黄色薄层粉砂岩、泥岩和页岩;厚度120m;据资料(material),坟头组含有王冠虫等化石。坟头组与下伏高家边组为整合接触。

3、茅山组(s3m)

主要由紫色粉砂岩组成,夹粉砂岩等;厚度约为20余米,呈斜层理构造。茅山组与下伏坟头组为整合接触。

二、泥盆系

五通组(d3w)

底部为中厚层底砾岩、下部为厚层灰白色石英砂岩夹厚层粉砂岩,上部为砂岩及粉砂岩,顶部为中厚层石英砂岩,有层间构造,如印模构造等,有风化现象,可见节理构造,成岩破碎,没有错位,粘土高岭土化;厚约150米;据资料(material),有斜方薄皮木、亚鳞木及楔叶木等化石,但是没有观察到。与下伏茅山组为假整合接触。

三、石炭系

1、金陵组(c1j)

为灰黑色为生物屑灰岩,有笛管珊瑚和假乌拉珊瑚的化石;据资料

(material),还有始分喙石燕及金陵穹房贝等化石;厚度约为6米。金陵组与下伏五通组为假整合接触

2、高骊山组(c1g)

杂色页岩,砂岩,有重力负荷现象,出现挠曲;厚约46米;据资料(material),有腕足类化石碎片。与下伏金陵组为假整合接触。

3、和州组(c1h)

为白云质泥质灰岩,含少量生物碎屑;厚度约5米。据资料(material),本层产袁氏珊瑚、巨长身贝等化石。与高骊山组为假整合接触。

4、老虎洞组(c1l)

为灰白色白云岩,有紫红色的燧石结核,质密坚硬,风化的表面有刀砍状溶沟。厚度约12米。据资料(material),产不规则石柱珊瑚等化石。

5、黄龙组(c2h)

黄龙组底部为5米的巨晶灰岩。主体是灰白色略带微红色的生物微晶灰岩,产纺锤蜓。厚度约为55米。黄龙组与下伏老虎洞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沉积岩

一、实习区内沉积岩的主要类型及岩性特点。1.碎屑岩类

石英砂岩:石英呈粒状,粒径为1~2毫米,白云母呈白色片状,平躺在岩层层面上。磨得很圆,大小均一,表面光泽暗淡。

五通组底砾岩:砾石有红色的石英砂岩,黑色的硅质岩及红色的页岩。2.碳酸盐岩类

微晶生物灰岩:金陵组灰黑色微晶生物灰岩中生物屑,结晶颗粒小,上青龙组底部出现瘤状灰岩。

白云岩:质密坚硬,风化的表面有刀砍状溶沟,有红色燧石结核,主要由白云石矿物组成。篇三:工程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沉积岩沉在水底很多年后,地壳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沧海变桑田,平地起高山。这就是地质史上的造山运动。造山运动使亿万年堆积的层层地质信息钻出地面,摆到我们面前,也使原来基本水平的岩石层变得扭曲倾斜,甚至分离搬家。(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让我们从感性上认识了工程地质,加深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了解岩层产状及其形成过程和发展情况,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的性质以及该地区的地质发展、演变简史;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实习,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专业工作、扩大知识面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

2014年6月16日:石马唐阁大喊岭、火炉山某采石场 2014年6月17日:黄阁小虎岛海蚀崖、南沙金花鸡山护坡工程、莆洲公园(三)实习内容:

2014年6月16日上午 石马唐阁大喊岭 晴

我们主要参观了沉积岩。在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我们认识了三种主要的沉积岩:页岩、砾岩、砂岩。

页岩: 页岩是一种沉积岩,成分复杂,但都具有薄页状或薄片层状的节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积经压力和温度形成的岩石,但其中混杂有石英、长石的碎屑以及其他化学物质。页岩中也经常包含有古代动植物的化石。有时也有动物的足迹化石,甚至古代雨滴的痕迹都可能在页岩中保存下来。基本特征: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粒易裂碎,很容易分裂成为明显的岩层。粘土岩的一种。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由极细的粘土、泥质,经过紧压固结、脱水、重结晶后形成的,具有薄页状层理构造的粘土岩,称为页岩。含有机质的呈灰黑、黑色。含铁的呈褐红、棕红等色,还有黄色、绿色等多种颜色。页岩抗风化力弱,在地形上常形成低山低谷。

砾岩: 砾岩是一种沉积岩,由从母岩上破碎下来的,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碎屑,经过搬运、沉积、压实、胶结而形成的岩石。粒径大于2毫米的圆状和次圆状的砾石占岩石总量30%以上的碎屑岩。砾岩中碎屑组分主要是岩屑,只有少量矿物碎屑,填隙物为砂、粉砂、粘土物质和化学沉淀物质。

砂岩: 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沙子一样,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

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见由砂岩相成的悬崖峭壁。

这里常见的砂岩有: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 这些岩石镶嵌了斑斑点点的深色小块,带有一些金属的光泽。为什么砂岩会有这种现象呢?对此,我进行了如下猜想:

这种深色小块是一种其他的岩石,化而镶嵌在砂岩里。

铁绿泥石主要产于沉积铁矿中。形成于区域变质形成的岩石。

2014年6月16日下午 火炉山某采石场 晴

下午我们认识了花岗岩。据了解,火炉山长约3公里,面积600公顷,是典型的花岗岩山地。火炉山的岩浆岩属于侏罗纪时代的。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因为花岗岩是

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

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花岗

岩不易风化,颜色美观,外观色泽

可保持百年以上,由于其硬度高、耐磨损,除了用作高级建筑装饰工

程、大厅地面外,还是露天雕刻的首选之材。

最后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思考题:

怎样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火炉山在一些自然作用的作用下,如风化作用,山峰的高度变化? 我的方法是:使用最先进的GPS和雷达探测仪。2014年6月17日上午 黄阁小虎岛海蚀崖 晴

我们在南沙区黄阁镇发现了一种奇特地质地貌——海蚀遗迹,具体地认识了红色砂岩。,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红色砂岩,砂岩的岩石比较坚硬,所以这里形成的海蚀穴比较小。但是这里有一较大的海蚀平台,沿着平台往南走50米左右,还有两个海蚀穴,其中一个

是标准的海蚀穴,穴宽10米,深5.8米,穴口高 4.10米。小虎山西南的岩石主要是红色沙砾岩,岩

篇7:东邦野外拓展培训心得

这次户外拓展训练,给我感受就是很累很累,有的人喜欢一意孤行完全还没有忘记自己在企业中的职位,培训中多次表现出来领导的独断专横。下面就是活动中的体验。

2013年8月9、10日我们进行了一次野外拓展,这次拓展让我们嗮得和黑人一样,因为它是在野外进行的,这次拓展当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核危机”这个游戏。游戏分为四个小组进行,由于教练说这个游戏只有一个队是赢家,其它对都是输家,所以我们每个小组都各自为了自己小组的成绩而努力着,却没有想到我们四组其实可以“相互合作”。我觉得我们队比其他对好的是我们发现了要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但是最后因为时间紧迫还是没能成功,其实在工作当中,我们也常常这样,自私自利,只想自己团队的获胜,在人家团队要成功的时间就去破坏,最终是自己队受到惩罚。所以最后没有一个队会胜利。

8月9日是第一天的体验,这次是到野外去爬山,怀着担心的心情我们到了目的地,也开始了我们一天的野外拓展活动。跑山过程中一个个都没有吃饭在中午那么大的太阳下,都累得趴下了。

在教练的策划带领下,我们参与体验了许多的活动,也收获良多。其中感触最深的游戏是“永不消失的电波”,活动开始的时候,教练给我们讲解游戏规则,到达目标的时候必须是全队的人一起合影,这就

是考验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如果只有部分人到达地点没有人帮助后面受伤的队员,那么我们是无法成功的。在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有人就开始不停教练的指导,一意孤行的在那里寻找着不是自己对第一个要寻找的“电波”导致我们做了很多无用功,活动过程中,我们队当中有队友脚受伤了,走下坡路的时候比较困难,我们队长毫不犹豫的就把受伤的队员背下去,虽然最后的胜利不是我们,但是我们也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

第二天的拓展项目相对比较丰富,早上的“决战沙场”游戏让我感悟很多。作为副队长,没有树立起一定的威信,由于我们这个队的成员有个别的领导,所以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可能是大家没有完全进入到训练的这个角色中,在队长讲解游戏规则的时候总是有人插话,导致后来有许多人对游戏规则都不太清楚,不断的犯规出局,本来我们作为领导者(队长和副队长)指挥的时候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但是从一开始,队员就应该完全的尊重和信任自己的领导,而不是还没有开始就怀疑领导的能力,不段的质疑,打断领导的说话,导致了最后对规则的不理解而犯规失败。

在这活动中让自己清楚的了解到,在一个团队里要去完成一个目标没有一个可信的领导和无条件信任和服从领导的队员,就算里面的人有“企业中很优秀的领导”由怎么样呢?还会是人多力量不大,就成了我们的一句方言:“人多嘴杂”,所以在一个团队里领导的角色和听从领导指挥的队员是不可缺少的。

篇8: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探讨

关键词:地质实践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地质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 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

实习地区是太古宙到新生代漫长的地史演化过程中,形成并保留的较为完整的地质记录,成为岩石、地层、构造等研究的“黄金”场所,具有地质现象丰富、野外露头良好的显著特征,可为学生提供全面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因此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常规野外工作方法(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老三件”)结合现代高新技术(GPS、数码相机和电脑“新三件”)的训练为主。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室内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上,增强和提高野外动手能力、文图表达能力,培养和建立综合的地质思维,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地质生产实习奠定扎实的基础[1]。

2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

①地层。充分利用地质图及不同区段的信手剖面图等资料,学习实习区的地层发育情况,形成的地层时代,主要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的分布规律;以“组”为单位由老至新对其分布、出露情况、岩性及其岩石组合、岩相及厚度变化情况、时代划分及其依据、地层接触关系等进行描述和总结;对含矿层位则应详细说明。

②岩石。通过实习观察了解实习地区的总体岩浆活动概况;主要侵入体的岩石类型、活动期次和各岩体的相应关系;介绍实习区变质岩的主要类型,结构、构造特征和矿物组合特征。

③构造。充分利用地质图及实地考察概述实习区构造的总体面貌、大地构造位置、主要构造类型、褶皱断裂发育情况、区域构造线的展布和构造形成时代等。对主要构造特点的描述可按构造类型、按构造区段和按构造期次或序列,分类描述。构造分析,要将褶皱、断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不同时期分析构造的变形特征,推断地壳活动的规律性。论述构造与矿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地质的关系。绘制信手图件。

④地质发展简史。在综合分析实习区地层、岩石和构造等各方面资料基础上,将各种地质事件联系起来划分地质构造演化序列,由老到新对不同阶段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概要总结,简要阐明各阶段形成时的环境和大地构造性质,恢复实习区的地质发展历史。

⑤矿产。对发现的矿点、矿化点进行考察;对已知矿产要收集资料,推断测区内的矿产种类、规模以及它们的成因类型;分析各类矿产与地质作用的成因关系和时空分布规律;将所取得的矿产成果编绘于矿产图上。

按照实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工程部署,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有:

①完成手绘地质剖面和地质现象素描图;

②获得有价值的地质图片和资料;

③完成兴城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④完成局部区域地质填图;

⑤绘制地形、地质图。

2.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在开展野外实习工作前,从相关单位收集地质、地形图共6幅、拟定11条实习路线:

①台里晚太古宙和中生代深成岩以及韧性剪切带观察路线。掌握晚太古宙深成侵入岩(绥中花岗岩ArSγ)的野外地质特征;依据变质变形、穿切关系、岩石特征等标志,进行深层侵入岩侵位顺次的观察与分析;识别各种糜棱岩的主要特征;识别各种脉岩与构造变形的关系。

②钓鱼台侵入岩路线。能够识别中酸性侵入岩——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等,掌握其主要特征;能够推断各种脉岩——花岗伟晶岩、细粒花岗岩、细晶岩、辉绿岩等侵入岩体的相对形成时代的分析和描述。

③夹山元古代地层。学习斑状花岗岩的主要特征;元古代地层——常州沟组(Chc)、串岭沟组(Chch)的主要特征,如肉红色含砾长石砂岩与细粒花岗岩的区别,地层中的小断层、含铁锰结核的热水沉积硅质岩,及其与元古代地层接触关系。

④上长茂早古生代地层及矿产观察路线。观察震旦系雾迷山组(Jxw)、长龙山组(Qnc)、景儿峪组(Qnj)、寒武系昌平组(■1c)、馒头组(■1m)、毛庄组(■2mz)、徐庄组(■2x)、张夏组(■2z)等地层的主体岩性和各组地层划分标志及主要特征(图1)。重点掌握沿途所见各组主要岩性段的基本特征、注意采集代表性岩石标本及化石。

⑤牤牛山古生代地层、矿产观察路线。掌握古生代地层蛤蟆山组(P3h)砾岩、山西组(P1s)、太原组(C2-P1t)、本溪组(C2b)、马家沟组(O2m)主体岩性和层序特征的学习;了解各类矿产赋存层位,原生露头特征,与围岩关系,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变化,矿石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次生变化。

⑥龙回头中生代地层观察路线。学习海岸带地质作用与地貌特征;了解海房沟组(J2h)复成分砾岩、砂岩、基性岩脉和断层角砾岩特征。

⑦老滩白垩纪火山岩观察路线。学习火山熔岩类——粗面岩、粗安岩、气孔杏仁玄武岩等;火山碎屑岩类——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等岩性特征;学会辨认不同期次火山熔岩接触关系。

⑧茶棚庵采石场构造路线。学习绥中花岗岩、常州沟组岩性的特征,绥中花岗岩与常州沟组的接触关系;及绥中花岗岩与常州沟组接触带附近发育的逆冲型韧性剪切带;发育的斜歪倾伏褶皱、小型断层传播褶皱。

⑨白庙子构造地质观察路线。观察断层两盘岩石特征、地层时代、产状特点;掌握断层、褶皱构造的识别标志;学会确定断层性质的方法;掌握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测量与描述。

⑩松树卯矿产地质路线。了解松树卯矽卡岩钼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环境,熟悉松树卯矽卡岩钼矿床的基本地质特点;掌握透辉石、石榴石、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等主要矽卡岩矿物和黄铁矿、磁黄铁矿、辉钼矿、镜铁矿、磁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鉴定特征;熟悉块状、脉状、网脉状、浸染状等矿石构造的特点。

■角山白垩纪火山岩及古长城考察路线。

了解绥中花岗岩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3 教学方法

3.1 联系教学实际。开展野外实践和室内辅导相结合的优势互补式教学

野外实践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和检验,室内辅导侧重于知识的吸收和升华,二者的互补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2]。以往的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往往是带班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先重复课堂教学的相应内容,再亲自示范,然后学生进行练习,但通常还有不少的学生没能掌握知识或技能的要点,给后继实习造成了恶性的影响。针对这种教学弊端,采用野外实践和室内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体控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2 联系野外实际,开展和合理推测相结合的启发讨论式教学

启发讨论式教学采用多样的感性手段使讲授的知识点便于记忆和易于理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灵活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教学方法[3]。实习地区的地质现象虽然全面但是局部出露(后期构造运动破坏、第四纪沉积物覆盖等原因所致),这种实际情况就决定了实习过程中只能以典型剖面观察和典型点观察为主(类型具代表性、现象具特征性、交通条件较为方便等)。由于野外露头是地质研究中最直观、最真实和分辨率最高的资源,因此在实习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4 工作质量评述

实习过程中以“教学实习工作方法指南”和“地质实践教学指导书”为依据,很好的完成实习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知识方面,学生充分认识到实现地区地层、岩石和构造的分布、成因和相应的接触关系。能力方面,通过实习,学生基本掌握手持GPS、罗盘等地质仪器的应用,能够完成各种地质图的绘制。德育方面,增强了学生对地质专业的热爱、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从事地质工作[4]。

参考文献:

[1]左文喆,韩秀丽,邢文晋.普通院校地质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9,2:16-18.

[2]陈丽霞,张先进.关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工作经验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2,8:30-32.

[3]李长冬,王亮清,严森.互动式教学法在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2:51-52.

[4]王家生,龚一鸣,顾松竹,等.地质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方法改革和完善——以2010年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0,4:89-92.

基金项目:本文收到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兴城地质实训基地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LDY20120210。

作者简介:

篇9:野外地质实习教案

第一天 室内准备

目的要求

明确本次野外实习的目的、任务及其重要意义并对各条实习路线的地质概况有初步了解。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要注意安全,加强纪律性。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堂讲授,学院领导讲话,辅导员分实习小组。

课时:8学时

重点

介绍各条实习路线地质特征。

内容及安排

一、学院领导动员讲话(10~15分钟)㈠ 强调本次野外实习的重要意义 ㈡ 介绍实习队队长及各位指导教师 ㈢ 提出实习应注意事项 ①要重视野外教学实习工作; ②要注意安全; ③要加强组织纪律性。

二、实习队长或指导教师用多媒体讲授各实习路线的地质概况和主要实习内容(1.5)学时 ㈠ 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村实习路线 ㈡ 蓝田县公王岭—灞源实习路线 ㈢ 蓝田县汤峪实习路线 ㈣ 长安区沣峪实习路线

㈤ 长安区杨虎城烈士陵园(双竹)实习路线

三、播放《漫话秦川山水》光盘(112分钟)

四、实习分组(辅导员、辅导教师和班长、学习委员共同协商)(20分钟)①.每15人为一实习小组,配备一位指导教师; ②.每个小组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组长; ③.小组长将各组实习名单提交指导教师。

五、指导教师安排学生预习实习指导书内容(2学时)

六、其它方面准备 1.实习车辆 2.教学实习用品

罗盘、地质锤、放大镜、野外记录本、三角板、橡皮、小刀、铅笔等等。

第二天 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村实习

目的要求

使学生认识沉积岩区地质、构造、岩石、矿物的基本特征,学习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要素的基本方法。要求教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实际测量并学习画素描图。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实际观察测量后,教师总结。

时间:1天(早晨 7时在雁塔校区东门口集合乘车出发,下午乘车返校)

重点

沉积岩区地层、构造和岩石。难点

学会使用罗盘和画素描图,教师在示范讲授后,以单独指导,手把手教为主。内容及安排 每班分两个组:一组从口镇向北观测;另一组从花园村向南观测。

一、学习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第一个教学点讲授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各种地质面产状的测量,方位角和坡度角的测量。

二、圣人桥北侧观测点 ㈠ 圣人桥断层观测 1.断层面特征 2.牵引褶皱观测

3.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2Sq)与下—中三叠统纸坊组(T1+2Z)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4.画圣人桥断层和牵引褶皱素描图

㈡ 第四系更新统与上二叠统石千峰组角度不整合关系 1.石千峰组岩性及产状

2.第四系更新统(Qp)岩性及产状 3.二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4.画素描图(要求有图名、比例尺、方位、图例、产状要素等)

三、圣人桥北—赛古桥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上部—石千峰组(P2Sq)地质路线观测与描述

1.作信手剖面一条(要求内容齐全)

2.描述常见的几种沉积岩

① 采集标本(3cm×6cm×9cm); ② 颜色; ③ 主要矿物; ④ 结构构造; ⑤ 胶结物; ⑥ 命名。3.波痕、层理等沉积构造观测描述

4.硅化木化石观测描述

四、圣人桥南300m处正断层观测描述

①教师指导学生用地质罗盘实测断层面产状;

②教师在露头旁讲解,该断层为什么是正断层?

③教师指导学生画素描图。

五、枣园村南断层及牵引褶皱观测描述 ①教师指导学生用地质罗盘测量断层面产状;

②教师在露头旁讲解,该断层为什么是逆断层?说明用牵引褶皱轴面与断层面锐夹角判定断层两侧岩块相对运动的方法;

③教师指导学生画素描图。

六、响洛潭上石炭统太原组岩性及响洛潭形成原因观测描述

教师根据典型地质特征说明响洛潭形成与瀑布有关,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地层,出露的主要岩性为石英砂岩和页岩。

七、江水管北侧宽缓向斜观测描述 1.观看向斜形态

2.实测两翼产状

3.学生画信手剖面图

八、江水管逆断层及江水管成因观察描述

1.观察在冶峪河河谷中直接出露的断层面,测量断层面产状

2.观察描述断层面两侧的岩性,并测量岩层产状

3.观察描述断层带中因挤压形成的断层泥和构造透镜体

4.在上述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分析断层的性质,对断层命名,作素描图

5.分析江水管形成的地质条件或成因

九、口镇—关山大断层观测描述 ①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断层角砾岩特征;

②学生实测断层面产状;

③学生观察断层面北侧岩石和南侧黄土的特征;

④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断层性质。

十、口镇沟口河流地质作用观察

以口镇—关山断层为界,两侧河流侵蚀作用有别:北侧以下蚀为主,出现谷中谷,南侧以侧蚀为主,“U”型谷和蛇曲发育。为什么(让学生讨论)。

十一、指导教师小结之后乘车返校。

第三天 蓝田县公王岭—灞源地质路线

目的要求

了解蓝田人动物群的组成、特点及古地理环境;观测秦岭北坡山前断裂的特征,燕山期蓝田花岗岩、武陵期张家坪花岗岩以及太古宇太华群、下元古界铁铜沟组和中元古界熊耳群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本次实习与口镇—花园村地质上的差别。

方法

公王岭以参观为主(每人门票约5元),其余观测点教师指导学生观测,记录后教师总结。

时间:1天(早晨 7时在雁塔校区东门口集合乘车出发,下午乘车返校)

重点

山前断裂、蓝田花岗岩、太华群褶皱和铁铜沟组及熊耳群岩石。难点

山前断裂的多期(次)活动。内容及安排

每班分两个小组,各组在各观测点不同地段观测后调换。

一、蓝田猿人遗址 ㈠ 参观蓝田猿人遗址陈列馆(分两组听讲解员讲解)

1.了解蓝田人动物群的组成及特点

2.推断蓝田人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

3.体会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㈡ 参观蓝田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地点泻湖组剖面

①通过教师讲解,了解该剖面组成、分层;

②分析此剖面反映的古地理环境;

③分析古土壤层及结核层形成条件;

④分析土状堆积层形成过程;

⑤教师指导学生画信手剖面图。

二、冯家湾地质观测点

㈠ 山前断裂特征

1.参观吊庄山前断裂剖面

2.在河道实测山前断裂面产状

3.观测构造角砾岩特征

4.学生素描石香肠构造

㈡、冯家湾桥西南燕山期蓝田花岗岩

1.花岗岩特征及与太华群侵入接触关系

2.区分不同期(次)的花岗岩及它们生成早晚关系

3.画不同岩脉切穿关系示意图

4.了解花岗岩蚀变特征

5.观察石英脉和方解石脉特征

三、南石门地质观测点

㈠、南石门桥南侧 1.太华群不同形态的褶皱早期同斜褶皱;中期倒转褶皱; 实测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画褶皱素描图。

2.B轴线理观察测量

㈡、南石门桥北侧

① 晚期直立水平褶皱观察测量;

② 画褶皱素描图;

③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说明为什么其形成晚?

四、北川地质剖面

㈠ 太华群中小型韧性剪切带观测

㈡ 太华群与铁铜沟组角度不整合1.实测太华群产状

2.观测太华群变质岩和铁铜沟组变质岩的区别

3.测量铁铜沟组地层产状

4.画角度不整合素描图

㈢ 铁铜沟组地质剖面观测

1.下部含砾石英片岩

2.中部石榴子石云母片岩

3.上部石英片岩

4.剖面中出露断层及牵引褶皱测量及素描

5.变余波痕、递变层理的观测

6.画信手剖面图 ㈣ 铁铜沟组与熊耳群接触关系

1.总结铁铜沟组副变质岩及其产状

2.观测熊耳群正变质岩及其产状

3.观测熊耳群气孔、杏仁构造

4.二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教师根据两套地层出露的岩石、产状、形成环境等的差别说明二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五、灞源含矿控矿构造带观测

1.观测张家坪花岗岩的特征

2.观测控矿构造带产状变化

3.观测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矿物;

4.观测石英脉的特征

六、指导教师当日小结后返校。

第四天 蓝田县汤峪地质路线

目的要求

观测秦岭北坡山前断裂在东汤峪的出露特征及其对温泉的控制作用。要求学生认识宽坪群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的主要区别和其中不同形态的褶皱,观测花岗岩、辉长岩(基性岩)和辉石岩(超基性岩)的颜色、结构、构造等。

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观察、测量,画素描图和作信手剖面图。时间:1天(早晨 7时在雁塔校区东门口集合乘车出发,下午乘车返校)

重点

山前断裂对温泉的控制作用以及辉长岩和辉石岩的主要特征。难点 叠加褶皱(教师在露头旁侧讲述晚期褶皱是由早期褶皱的轴面或枢纽进一步弯曲行成的)。

内容及安排

每班分两个小组,一组在河东观测山前断裂,另一组观测第四系中的断裂,然后沿公路至水库大坝处,再乘车到刘秀桥各组依次向南观测、测量、记录、素描(进入水库旅游区,每张门票5元)。

一、秦岭北坡山前断裂观测点

㈠ 东汤峪河东山前断裂特征

断层面走向时而北东,时而北西。教师指导学生实测断层面产状,测量构造透镜体、构造角砾的大小;观察断层内出露的辉长岩强烈破碎带;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画断层素描图。

㈡ 汤峪河东第四系中断裂

①观察测量断裂中构造角砾岩、构造透镜体的成分以及大小;

②测量黑色含碳片岩的产状;

③分析该断裂的性质及成因;

④在教师指导下画信手剖面图。

二、参观汤峪温泉和河流阶地

了解温泉的特征、形成条件以及构造对温泉的控制作用。认识汤峪口河流堆积阶地并分析其成因。

三、山前断裂—汤峪水库大坝路线观测

㈠ 宽坪群变质岩及原岩恢复

①首先让同学们观察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片岩的主要矿物、结构、构造,然后教师讲解副变质岩概念,使学生认识副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②同学们观察绿片岩、角闪石片岩、斜长角闪岩的主要矿物、结构、构造等,教师讲解正变质岩概念后使学生认识正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㈡ 宽坪群中不同形态的褶皱以及轴面、枢纽的测量方法

四、刘秀桥剖面

1.宽坪群中叠加褶皱观察、测量和素描

① 早期为同斜紧闭褶皱;

② 晚期的石英脉弯曲呈背形、向形特点。

2.库岭口—何家山断层产状测量,构造角砾岩素描

3.认识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等蚀变

4.认识辉长岩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及其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

5.认识辉石岩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

6.观测花岗岩的主要特征

7.将花岗岩、辉长岩、辉石岩进行对比,使学生熟悉它们的主要区别

五、指导教师进行当日实习小结后,让学生参观水库风景区

六、乘车返回学校。

第五天 长安区沣峪地质路线

目的要求

观测翠华山花岗岩体和石羊关花岗岩体和韧性剪切带以及秦岭群区域变质岩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区分不同成因的花岗岩,认识韧性剪切带,掌握河流向源侵蚀,下蚀形成的“V”型谷,瀑布的形成,局部侵蚀基准面等外动力地质作用。方法

在教师带领下,通过观察、讲解、实际测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时间:1天(早晨 7时在雁塔校区东门口集合乘车出发,下午乘车返校)

重点 韧性剪切带和瀑布的形成。难点

重熔型花岗岩和混合岩化型花岗岩(教师在不同成因花岗岩露头上通过地质现象说明)。内容及安排

一、沣峪口翠华山花岗岩观测

①花岗岩的主要矿物、结构、构造等;

②花岗岩中不同岩脉的相互交切关系及生成早晚; ③山前断裂对花岗岩的改造作用;

④根据岩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呈侵入关系,并使围岩生成烘烤边等现象说明其为重熔型花岗岩。

二、喂子坪—九龙潭地质教学点

㈠ 翠华山花岗岩体与石羊关花岗岩体之间的韧性剪切带

该韧性剪切带可在喂子坪桥下进行观察,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学习观察、测量旋转碎斑系,确定剪切指向,说明剪切带经历了多期(次)活动。

㈡ 石羊关花岗岩体观测

石羊关花岗岩体局部具片麻状构造,保留较多片麻岩夹层或残留体以及无根褶皱,混合岩化明显。教师在露头旁根据实际观察说明该岩体属混合岩化型花岗岩。

㈢ 观察“V”型谷

教师结合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发展和演化以及河流的下蚀作用讲解“V”型谷的成因。㈣ 瀑布及其地质作用

九龙潭一带有九个不同级别的瀑布,教师可在最近处选择一个瀑布让学生实际观察之后进行总结。

三、小坝沟—大坝沟教学地质点 ㈠宽坪群多期(次)变形

注意让学生观察不同样式的褶皱形态,测量早期褶皱的轴面、枢纽产状,说明其产状的变化。晚期褶皱的产状相对稳定。㈡ 宽坪群中的韧性剪切带

其中发育的旋转碎斑系可让学生观察。S—C面理和基性岩构造透镜体和长英质脉体透镜体化可让学生直接测量记录。

四、秦岭梁教学地质点 ㈠ 秦岭群多期变形

第一期褶皱多呈残留形式出现,小褶皱轴面与早期片理平行并发生弯曲,常生成片内无根褶皱。第二期为紧闭同斜褶皱。第三期为直立开阔褶皱,枢纽水平。

㈡ 秦岭群韧性剪切带

观察各类动力变质岩,尤其是糜棱岩和糜棱岩化各类岩石,可见碎斑、构造透镜体以及旋转碎斑系以及A型褶皱,S-C面理的夹角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并画出素描图,判别剪切指向。

㈢ 秦岭分水岭地质作用

秦岭梁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水系的分水岭。1 观察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 认识秦岭群区域变质岩和各类混合岩,包括云母片岩、斜长角闪片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条带状混合岩、条痕状混合片麻岩、花岗岩化混合片麻岩、黑云母混合花岗岩等等; 观察共轭节理,让学生测量节理产状、节理的相互切割以及确定最大、中间和最小主应力的方位; 观察测量正断层、逆断层的产状并画素描图。

五、指导教师在秦岭梁进行当日实习总结

六、乘车返回学校。

第六天上午 长安区杨虎城烈士陵园(双竹)地质路线

目的要求

使学生学习黄土剖面的观察、描述和分层方法及取样要求等。要求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黄土沉积的影响,并能识别黄土和古土壤,对黄土剖面进行野外分层和描述分析,使学生对中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地理变迁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观察、描述和分层方法,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根据颜色、成分、结构等分析当时的古气候。

时间:6小时(半天,早晨7点出发,下午1点乘车返回学校)重点

黄土剖面的观察和描述。难点

古地理和古气候的分析(教师在野外露头进行启发)。内容及安排

一、参观长安区双竹村黄土剖面 ㈠ 全新世黄土(Qh)㈡ 马兰黄土(Qp)㈢ 离石黄土上部(QP)㈣ 离石黄土下部(Qp)二、学习黄土剖面划分

㈠黄土的岩性特征及其变化、岩性组合、沉积旋回 ㈡注意观察地层中表现的侵蚀现象或沉积间断 三、参观杨虎城烈士陵园(每张门票约5元)

学习杨虎城等烈士的民族气节和热爱祖国的崇高品质,使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四、下午1点左右乘车返回学校。

2-12-23第六天下午 集中讲授“如何编写野外实习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

前言

野外实习的时间、路线、目的任务等。第一章 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路线

一、地层及接触关系

二、岩石

三、化石

四、构造

五、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二章 蓝田县公王岭—灞源地质路线

一、地层

二、岩浆岩

三、接触关系

四、构造

五、灞源金矿特征

六、蓝田猿人遗址

第三章 蓝田县汤峪地质路线

一、地层

二、岩浆岩

三、构造

四、构造对温泉的控制作用 第四章 长安区沣峪地质路线

一、秦岭群和宽坪群

二、翠华山花岗岩和石羊关花岗岩

三、构造特征

四、河流的侵蚀作用

第五章 长安区杨虎城烈士陵园(双竹)地质路线

一、双竹村黄土剖面

二、剖面划分

三、古气候演变特征

五、杨虎城烈士陵园参观感受 结束语

实习取得的成果总结,并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今后实习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表示感谢等。

要求学生在报告中主要包含自己亲自动手收集到的第一手最可宝贵的地质资料,严禁抄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应用也应该结合实习中自己的认识、方法和观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七天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实习报告

上一篇:全过程管理合理化建议下一篇:写与爷爷的记忆的作文 香甜的糯米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