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业大学生野外实习总结报告

2024-05-07

地质专业大学生野外实习总结报告(共7篇)

篇1:地质专业大学生野外实习总结报告

实习二

一、实习概况

实习项目名称:新疆西准噶尔前进牧场地区1:5万(L44E009024、L44E010024、L45E009001、L45E010001)等4幅区调

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工作区包括克拉尕拉,克孜勒克亚,库鲁木苏,马拉苏这四幅图,本次生产实习是对这四幅图幅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参与时间为一个月,主要进行了新疆西准噶尔前进牧场地区1:5万(L44E009024、L44E010024、L45E009001、L45E010001)等4幅图幅进行路线地质填图。实习时间:2011年8月1日——2011年8月26日 实习地点:新疆省塔城地区额敏县前进牧场一带

实习单位:新疆西准噶尔前进牧场地区1:5万(L44E009024、L44E010024、L45E009001、L45E010001)等4幅区调项目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2010年西北地区基础综合研究项目,经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基础调查部立项论证及小组会议研究,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负责实施,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地质大队和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承担。

工作项目名称:新疆西准噶尔前进牧场地区1:5万(L44E009024、L44E010024、L45E009001、L45E010001)等4幅区调

归口管理部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 实施单位: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作性质:公益性基础调查

工作起止年限:2011年—2013年

实施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承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地质大队

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实习安排:按照1∶5万区域地质调查有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地质资料基础上,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查明区域地层、岩石、构造等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完成地质调查总面积1400平方千米。

调查区大地构造处于准噶尔微板块赛米斯台-东泉晚古生代岛弧带,属准噶尔成矿区赛米斯台-东泉Au、Sn、Cu(Fe、Hg)成矿带。成矿条件优越。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加强含矿地层、岩石、构造的调查,突出岩性、构造填图和特殊地质体及非正式填图单位的表达。

2.加强泥盆纪地层调查研究,厘定地层层序,探讨其形成环境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3.系统调查研究区内岩浆岩的活动时代,对花岗岩类侵入体进行充分解体,正确建立不同时代、同源岩的花岗岩类序列,深入研究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与金、铜等矿产的成矿关系,讨论其就位机制,确定其形成时代。

4.加强对巴尔雷克断裂带的调查研究;探讨地质构造演化史及其成矿作用。

5.在对矿(化)点、物化探异常进行全面踏勘的基础上,开展矿(化)点概略性检查和物化探异常查证。加强测区铜、钼、金等矿产找矿线索的发现,调查不同类型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控矿条件,特别是斑岩体的含矿性、构造蚀变岩带的调查研究,为后续找矿工作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具体实习工作分配:在8月初开始进行路线填图,这期间对工作区的岩性出露和分布有了更清楚了的认识,并进行了样品补采,重砂采集的工作。

1、路线填图(2人/组)

掌机:用掌机对所跑路线进行记录,掌机操作包括地质点、分段路线、点与点间的界线、产状、素描图、照片及描述。室内需要在数字填图软件下进行后期的加工处理,光滑线、修正、静态标注、导入照片、生成信手剖面等。另外,需要在MAPGIS环境下对信手剖面进行绘制。

2、室内资料整理

在实际材料图上绘制各条路线,须将野外填图路线转移到实际材料图上,用到点圆规,绿色签字笔,将个点逐个逐个的转上去,若在图上能看到各条中已经明显与其他路线相关的地质体,地质现象,可将它们连起来。用MAPGIS绘制数字剖面,熟练运用点、线的操作。

二、实习区域概况

1.交通位置:调查区位于西准噶尔盆地西缘,行政区划隶属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管辖。调查区范围的拐点经纬度坐标为:A E83°45′;N46°40′;B E84°15′;N46°40′;C E84°15′;N46°20′;D E83°45′;N46°20′;调查区交通较为方便,中心地区西距额敏县城约30千米,行政区划属于塔城地区额敏县管辖。调查区各处均有便道,且可通行汽车。调查区所需生产、生活物资可从额敏县、铁厂沟等地采购。区内地势较平坦的地方有便道可通行。区内通讯联络需无线电台或卫星电话,部分地段可实现手机通信。

2.自然地理:立项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塔额盆地东北部,额敏河上游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三面环山,向西开口,北有塔尔巴哈台山,东南有齐吾尔喀叶尔山,中部有额敏河冲积平原。属额敏河水系。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冷暖波动大,夏季热而短促,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寒冷漫长,干燥,年均气温5.6℃,年均降水271毫米。立项区交通便利,多条省、县级公路穿越立项区,其生活物资可由额敏县或塔城市供应,通讯联络有手机或卫星电话。

三、区域地质概况: 地层:由晚古生代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夹正常碎屑岩、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出露的地层有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D1t),其第一段为长石砂岩-粉砂岩-安山质凝灰岩建造,主要岩性为黄褐色、褐紫色长石砂岩、粉砂岩、火山灰凝灰岩、凝灰质砂岩、沉凝灰岩,第二段为凝灰岩-凝灰质砾岩夹安山玢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灰紫色凝灰岩、凝灰质砾岩夹杏仁状安山玢岩,第三段为安山玢岩-玄武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晶屑岩屑凝灰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绿色、灰紫色安山玢岩、辉石安山玢岩、玄武玢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晶屑岩屑凝灰岩;上泥盆统铁列克提群(D3T),为一套霏细斑岩-英安斑岩-石英钠长斑岩>玄武岩建造,主要出露岩性为灰紫、灰褐色霏细斑岩、流纹斑岩、英安斑岩、石英钠长斑岩夹橄榄玄武玢岩、安山玢岩;上泥盆统下石炭统江孜尔库都克组(D3C1j),其下段为砂岩-岩屑凝灰岩-玄武岩建造,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紫红色、灰绿色砂岩、砂砾岩、生物碎屑灰岩、岩屑凝灰岩、角砾熔岩、安山玢岩、橄榄安山玄武岩;上段为砂岩-凝灰质砂岩-放射虫硅质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黄色钙质砂岩、砂砾岩、凝灰质砂岩,放射虫硅质岩夹生物碎灰岩、煤层;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C1j),为一套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沉凝灰岩建造,主要出露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条带状凝灰质硅质砂岩、粉砂岩、安山质沉凝灰岩;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C2b),根据出露自然岩石组合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其中下段为一套安山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霏细岩建造,主要岩性为灰绿色、暗灰色安山岩、安山玢岩、玄武玢岩、火山碎屑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互层夹霏细岩炭质泥质粉砂岩及煤线;上岩性段为一套英安岩-霏细岩-英安质凝灰岩>英安质角砾岩建造,主要出露岩性为褐、灰紫、灰绿色英安岩、霏细岩、流纹岩、英安质凝灰岩互层夹英安质角砾岩、熔接凝灰岩;晚更新统新疆群(Qp3X)为冲洪积未胶结-半固结冲-洪积砂砾层、碎石层。全新统冲洪积层、风积层、化学沉积层(Qhpal、Qheol、Qhch)分布于立项区西北部。立项区主要发育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尤以泥盆-石炭纪火山岩为多。侵入岩:立项区内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晚石炭世中酸性岩浆侵位,主要岩石构造组合有晚石炭世钾质花岗岩-花岗岩组合,与区域铜、金、钼等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属钙碱性侵入岩系列,总体表现为壳幔混源侵入岩组合。此外,浅成辉绿岩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钠长斑岩、霏细岩、闪长岩等岩脉较为发育,多数产于岩体中,基性脉岩则发育范围相对较大,长几十米-百余米,偶见有数百米以上者,宽几米-几十米不等,多数和地层走向一致或微斜交,垂直都极少见,总体表现为北东向构造体系的控制。

出露主要岩体为库鲁木苏岩体,侵入于泥盆系中,接触界线十分清楚,岩体产状陡直,边缘常发育有几米-几十米宽的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边缘相带,外接触带围岩常有强烈的硅化、角岩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蚀变。岩体主要岩相为单一的肉红色中、粗粒钾质花岗岩,岩石新鲜,结构均匀,节理稀少匀称,说明岩体具一定的剥蚀深度。岩石中钾长石经常交代斜长石从而形成蠕英石,并具明显的高岭土化。火山岩:立项区火山岩主要为泥盆纪、石炭纪中酸性-酸性火山岩,以安山质、英安质为主,产于相应的岩石地层中。其中基性火山岩建造以安山玢岩、玄武岩及相应的凝灰熔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夹少量的英安斑岩、霏细岩、流纹斑岩、;上部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以英安斑岩、霏细岩、流纹斑岩、石英纳长斑岩及相应的角砾熔岩、凝灰岩,夹少量的安山玢岩、辉绿岩、辉石安山玢岩、安山岩。4 构造:

(1)构造单元划分 据最新的新疆区域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立项区Ⅲ级构造单元为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复合沟弧带,Ⅳ级构造单元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别为洪古勒楞-阿尔曼太早古生代沟弧带、塔城晚古生代弧间盆地、谢米斯台-库兰卡孜干古生代复合岛弧带,其中东南部基岩区位于谢米斯台-库兰卡孜干古生代复合岛弧带内。

洪古勒楞-阿尔曼太早古生代沟弧带:该带北界为萨吾尔-二台成矿带的南界。南界西段为塔尔巴哈台山南缘断裂和洪古勒楞大断裂,东段为阿尔曼太南缘大断裂。该带东西向-北西西向展布,长达1200千米,宽5-40千米。该带西延与“哈”成吉斯-塔尔巴哈台成矿带相连;向东延与“蒙”戈壁天山构造-成矿带相连。该带在立项区内总体为第四系覆盖,但不排除局部有基岩出露。(2)立项区主要构造特征

立项区内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呈北东-北东东、近东西向的以代表性结构面的主要褶皱和后经改造的与压性结构面锐角相交的规模巨大的压扭性断裂,特别是北东向压扭性断裂的形成主要受由北而南的构造应力作用。

复杂的构造样式和构造组合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的发育为成矿提供了充分的物源、热动力条件和所需的容矿、导矿和赋存空间。、遥感影像特征:基于多种数据图像开展遥感地质填图,主要目的在于初步确定工作区构造格架、主要岩性单元关系、侵入体分布等,对原1∶20万地质资料形成补充,为野外宏观规划、选定实测剖面位置、具体布置工作路线等提供重要参考。此外,多种方法的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可为区内找矿提供重要线索,结合1∶20万化探异常及地质分析,选定找矿靶区,从而部署野外检查路线。调查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低山丘陵地貌,地势总体东南高,西北低,水系不发育,以南东向的树枝状水系为主,多为干沟。遥感影像分区可分为新生界覆盖区和新生界以前基岩裸露区两种类型的遥感地质解译影像分区。基岩裸露区可根据遥感地质解译影像解译程度可以分为遥感解译一般地区和中等地区,前者遥感影像清晰,植被不发育,地质体形状清晰、构造形迹明显,地质条件单一,地质解译标志明显,可解译程度较高;后者植被较发育,地层复杂,构造多变,侵入岩较发育,因此定为遥感解译一般区。

综上所述,调查区的遥感地质解译影像即:遥感地质解译一般地区、遥感地质解译中等地区和遥感地质解译复杂地区。调查区遥感地质解译一般地区100 km2,遥感地质解译中等地区280 km2,遥感地质解译复杂地区约700 km2。

地层的遥感解译标志:遥感地质解译标志与遥感图像合成方式不能分离,不同波段和相同波段不同顺序合成的遥感图像,其反映出的特征都不相同,比如颜色、条纹、相对清晰程度等,本调查书以卫星中巴卫星数据321全波段合成的RGB遥感图像作为底图分析遥感地质解译标志。

四、工作部署及实习内容和过程

1、工作部署原则

a、实施地、化、遥同步进行,综合研究贯穿始终的地质找矿方针,按面上工作先行、选区重点检查、纵深拓展成果的三个层次顺序开展工作。

b、突出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工作思想。不放弃任何有潜在价值的地质矿产信息,尽量划分出更多更细致的具体找矿工作区,投入更多的地质找矿工作量。c、为了确保工作部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早期全面研究已收集的地物化遥资料基础上,划分出具有找矿潜力的重点找矿靶区,根据预测的矿种和成矿类型、确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部署。由找矿工作所提出的基础地质研究也与之同行,该区块的物化探工作部署也与总体思路相匹配,以提高重点找矿靶区的地质找矿效果。

d、工作部署尽量详尽,做到要有具体的地点、具体的工作方法、具体的工作研究内容以及具体的实物工作量,避免原则性的泛泛而谈。

e、工作量的使用,以能解决问题为基本要求,原则上不平均使用。

f、强调基础地质研究为找矿服务的宗旨。由成矿带、成矿作用、成矿规律的研究和区内找矿需要而提出的基础地质遗留问题应为区调填图首要研究的问题。本着这个原则,区内的重点找矿靶区的任何调查和测量工作精度要高于其它地区。实测地质剖面尽量部署于或穿过重点找矿靶区域,以提供最适用的近源基础地质研究资料。

2、总体工作部署

(一)总体工作部署思路

在满足立项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基本技术要求基础上,针对立项区基本地质矿产情况,合理划分不同的工作区域,分类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开展工作,并且部署不同的工作量,重点工作部署在古生代地层及岩体分布区,特别是调查区1∶20万化探异常集中区和地质找矿前景良好的地区。

1、本次地质剖面测制采用传统地质剖面测制方法和掌上机数字剖面测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传统地质剖面测制采用罗盘、测绳、记录本和手工画地质剖面的方法,形成纸介质的资料。同时采用掌上机数字剖面测制方法,最终剖面成果形成数字化电子数据资料。

2、野外地质填图采用掌上机数字剖面系统进行,但野外素描图画在野外记录本上,然后进行扫描,形成矢量化的图件,进入数字化填图系统。

3、野外连图采用数字化填图系统连图和在纸介质实际材料图连图相结合的方法,最后连图以纸介质为主。

(三)工作区划分及相应调查方案

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经过野外踏勘,按照区内地质特征、构造复杂性及遥感解译程度,将调查区分为两类不同类型的工作区,并且实施不同的工作手段和工作量。

1、Ⅰ类工作区及相应调查方案

位于立项区东南部区域,为以晚古生代基岩出露区。地形相对高差较大。对该类地区以布置穿越地质路线与追索地质路线相结合的方法,平均路线间距350-500米。对重要地质界线须动用槽探工程揭露。该区是铜矿及化探异常主要发育地区,对于新圈定的异常区应将路线调整加密至250-300米,是本次调查矿产研究的重点区域,同时要对新发现的矿(化)点要进行矿点检查,填制大比例尺图件,实施一定量的槽探工程。

2、Ⅱ类工作区及相应调查方案:

位于立项区西北部地区,主要为第四系出露。对该类地区以布置穿越地质路线为主,针对性布置少量追索地质路线,路线间距800-1000米左右。

五、实习总结及体会

此次野外实实习不但是对前面学过的专业知识的检验,更是对体魄和精神的历练,使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的辛苦和自己所承担的重任。区域地质调查不仅是对我国国土的一次从外到内的调查,更是党和国家实施重大战略决策的根基,也是发现探明矿产的重要步骤。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分室内工作和野外作业。此次,我的主要任务是野外工作。

因为时间安排原因,自2011年8月1日才正式走进这个团队,在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的项目里,我向向师兄学会了路线地质调查的方法,以及简单野外岩石的辨认,如粉砂岩,泥岩,长石石英砂岩,正长花岗岩,闪长岩,安山岩的辨认。数字地质调查需要用到掌上机,期间也学会了熟练地进行操作。白碱滩环境的恶劣,增加了自己的野外生存本领。

8月10日,正式进行西准项目上的路线地质调查,与白碱滩相比,这里的岩性更复杂了,路线更长了,山更陡峭了,这一切,增加了野外工作的难度。最终还是每天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图幅任务。每天回到杰勒阿尕什乡的驻地,都会在电脑上用MAPGIS处理当天的路线,步骤包括:数据的转入,地质点的矫正,岩性描述的细化等。因为没有大三的课程基础,MAPGIS这个陌生的东西开始对自己还真是个挑战,在向师兄,徐师兄的帮助下,一个星期内顺利掌握用MAPGIS处理路线。这也为大三学习用MAPGIS解译遥感图像和MAPGIS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

岩性的复杂,让自己见识到了更多的教科书般的标本。构造现象的出现,也使自己与学过的《构造地质学》课程有了实际联系,加深了印象。8月15日,在和向师兄进行野外工作时,发现了化石保存良好的地层,其中包括大量的腕足,少量珊瑚等,很兴奋,真真切切的在野外采到了化石,真真切切的又给自己补了一个古生物的课程。打够项目所需的化验的化石,又给自己打了很多,成了此次实习最珍贵的实物纪念物。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小搬家”时,做完上午的工作已经下午三点,向师兄看到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想到明天的采孢粉样工作,可能会因为下雨而耽搁。于是,我们随便吃了点饭便背着包出发了,好久才找到采样地点,是一个很深很深的沟底,在上面GPS显示2107m,克服种种困难下去以后,GPS上显示1200m。在沟里,每人打了30公斤的猜测含孢粉的黑色粉砂岩马上往上爬,山很陡,甚至有时候会没有路,更想不到的是走到一半竟然下起了冰雹,当时心里很绝望,但是想到自己的职责,一咬牙,还是顺利爬到了沟的上边,整个人瘫在了草地上··同样是在“小搬家”,密切接触了善良淳朴的哈萨克族的牧民,吃到了世界上最干净的羊肉,听到了他们心底最纯真的歌声,就像从前从电影看到的一样:夜很黑,毡房里亮着昏暗的灯光,皮肤黝黑的哈萨汉子们,端着酒,和着一把破吉他,唱着我们不能听懂的歌,歌声传的很远很远,第二天清晨,阳光明媚··

野外工作不容易,苦中作乐,让我成长,不经过风雨的彩虹不会多彩。野外活生生的地质现象,与书本上学的理论知识深深的结合在了一起。使接下来的巢湖实习轻车熟路,无论剖面测制,剖面图绘制,还是“跑路线”,操作掌机,使用地质三大件,都可以熟练完成。最重要的是具备了丰富的野外常识,免受了很多伤害。

很快大三野外生产实习了,大家都在忙着找老师,而我心里却很踏实,因为李老师仍然答应带着我出去实习,跟着李老师,跟着李老师的弟子我的师兄,更踏实。记得在驻地房子的走廊里,放着一块枕状玄武岩侵入体标本,真的像课本上说的,在其内部因为结晶程度不同分了很多层,这是很罕见的标本,甚至有些老师都没有见过,这个给我很深刻的印象,也没有辜负李老师从很远的山里把它辛苦带回来。

8月24日,来到了著名的新疆天山天池,天蓝蓝,水清清,仿佛世外桃园,当福寿观厚重的钟声,反射到天池水面,进入我们的耳际,彻底涤荡了我们的心灵。听大师的讲经,让我们浅浅的顿悟了这个世间。站在游船上,听着哒哒的马达声,吹着来自远方博格达峰的混着千年寒冰气息的山风,看着身边的清澈却不见底的湖水,其中的美好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形容。在过去的2011年暑假生产实习中,真的让我学到了太多太多。从做人,到做事,也让我一下子成了男子汉,希望在2012年的生产实习中,我会表现更加精彩,学到更多东西,以此报答李老师的教诲和信任。

最后,真心感谢李老师,众位师兄,祝他们和他们的家人身体健康,开心快乐每一天。

范显刚 2012年3月7日

篇2:地质专业大学生野外实习总结报告

“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培养素质”已成为2l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地质野外考察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课程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系统训练学生野外地质调查方法,培养学生野外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巢湖北山系指巢湖市北郊,青台山以东,汤山以西,白虎尖以南的一段褶皱山地,该区域地质资源十分丰富,地质构造典型,地层层序清晰,地质剖面结构清晰,自然现象集中,教学内容丰富,平顶山、马家山一带,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出露完整,层序稳定,沉积环境标志明显,山地道路平坦,地表植被稀疏,易于实习观察,是地质学的一个理想的开放型实习基地。

巢湖区域位于中朝准地台与扬子准地台结合地带,目前地貌主要轮廓是由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玛拉雅运动所造成的。地层以沉积岩为主,最老的是古生界奥陶系,依次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新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等,最新的为第四系现代堆积物。具有复杂的褶皱、断裂节理构造特征,如炭井村向斜、平顶山向斜、狮子冲口背斜断层、狮子冲口逆断层、王乔洞逆断层、凤凰山南侧逆断层、狮子冲口平移断层、鹅头岩逆断层等。

一、实习准备与安排

2008级地理科学专业巢湖北山地质野外实习为期五天,定于2009年10月15日至10月20日,由李经田书记带队,实习指导老师由徐先海、倪林担任,学生生活由王萍、戴先英老师安排与管理,学生实习数共121人。10月14日由系领导、实习老师、辅导员及全体学生参加了实习动员会,强调实习的意义与实习纪律、实习中的生活注意事项与准备以及这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二、实线路线设计与内容

考虑到实习时间、实习任务、实习天气等具体情况,实习路线如下: ① 10月15日上午由学校包车到实习驻地(巢铸宾馆),下午由到7410工厂,实习内容是认识志留系、泥盆纪的岩层,学会使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 ② 10月16日上午由驻地经皖维中学、炭井村到距嶂山西谷,再到金银洞北山,实习内容是认识泥盆纪五通组,石炭系的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及二叠系的栖霞组岩层性特征;下午由驻地到麒麟山西坡采石场,认识和州组、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的岩层以及认识鹅头岩断层; ③ 10月17日由驻地到龟山观察坟头组,五通组生物化石。

④ 10月18日由驻地到由驻地到紫薇洞、王乔洞,观察喀斯特地貌;晚上讲解实测剖面内容及人员分工与任务安排 ⑤ 10月19日麒麟山实测剖面 ⑥ 10月20日驻地包车回到安庆。

三、实习收获

在做了充分准备后,在指导老师和实习学生的努力下,很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这次野外地质实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帮助。

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GPS、罗盘、放大镜、小刀、瓷板、锤子等工具; ②培养学生阅读地质图,通过分析了解区域地质概况; ③熟练掌握地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学会地质分层和标本采集;

④培养了学生独立从事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初步掌握确定地壳运动的一般方法; ⑤培养了学生学会野外仔细观察主要岩石、矿物、构造、矿床的主要特征,重要自然地理、地质现象,并准确、完整记录所观测到的现象、特征和数据,标本与样品的采集方法,学会初步分析有关现象、特征形成的原因,并完成较高质量的地质剖面图绘制与实习报告写作;

四、实习经验

①野外实习应安排在紧跟理论后,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准备要充分些;

②这次实习时间选择非常好,实习食宿条件也较好,学生有良好的心情与充分的体力进行实习;

③任务较重,实习时间较为仓促,最好能增加实习时间; ④实习经费紧张,建议增加实习经费;

⑤实习课程最好能多些,让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多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

篇3:地质类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新探索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和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合格的劳动者, 是中职及高职学校的基本任务, 为此, 各校越来越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地质类中、高职学校有着培养高素质地质找矿专门人才的传统, 鉴于专业特点,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更不容忽视, 对于野外实习环节更要常抓不懈。目前中高职学校地质专业野外实习管理尚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野外实习的组织、野外教学内容、学生野外实习成绩的评定方式也大都或多或少地延续着老地校的做法。因此在新形势下, 不免产生一些问题。如何建设好、维护好、管理好这些实习基地, 让实践教学稳步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1 当前野外实习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1“放羊式”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当前中高职学校地质专业招生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这一方面是由于地质行业就业形势较好, 行业收入较高, 使地质专业招生吸引力大;另一方面, 中高职学校招生门槛过低, 采取多多益善, 来者不拒的做法, 以维持在校生规模。这样就导致地质专业教学压力过重, 野外实习教学任务更重。近年来, 出现了野外实习人数多、实习批次多、实习路线多、实习带队老师少, 实习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

由于实习人数多, 带队老师少, 在野外实习现场普遍出现了“放羊式”教学模式。地质专业野外实习的特点是:地质观察路线长、观察点多、需观察的典型地质现象较为集。野外山高路远、地形崎岖, 往往是带队老师在前面走, 庞大的实习队伍在后面跟, 而山路窄小, 不能并行, 行军队伍拉得很长。教师到达观察点后还要等待大队人马陆续靠拢, 方能开讲, 更别提有的学生体力不支, 迟迟不前。而观察点附近空间本来就很狭小, 要学生们围拢过来实非易事。因此, 教学组织难度加大, 教学效果不理想。

实习批次多, 目前主要是普地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和矿山资源调查实习, 每种实习又有许多实习路线。各批次实习学生人数和实习路线不同, 给车辆调度造成麻烦。由于本校实习基地大本营地处市区, 而实习路线向偏远山区辐射, 实习观察点远, 但本校实习车辆少, 只好在当地租车。但各运输公司均以盈利为目的, 漫天要价, 交通费用逐年升高, 加之教学实习路线又必须包车才能达到教学之目的, 所包车辆流动性很大, 一般不固定, 派车时纯属临时通知、临时拼凑, 交通费用也居高不下, 给野外实习组织教学带来了切实的不利影响。

1.2 实习工具严重短缺, 带队老师的实习补贴严重偏低

地质类专业野外实习中, 实习工具种类多, 需求量大。常规的地质三大件——地质锤、罗盘、放大镜是必不可少的, 且最好是人手一套。数字化填图用到的新地质三大件——手持G P S、掌上电脑和数码相机, 在现代地质工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学校也应当配齐。但是目前的现状是:随着实习人数的增加, 常规三大件严重不足, 不能保证人手一套, 并导致磨损率偏高。为了维持实习的正常进行, 只好几个人合用一套工具。新的三大件虽然有所配给, 但, 因成本高, 配给数量偏少。另外, 实习教师的野外体力和脑力付出不亚于野外队地质工作人员, 然而其野外实习补贴尚不能和常规野外补助标准看齐, 甚至差距很大。

1.3 实习学生素质低, 学习热情不高涨

如前所述, 中职学校地质专业招生时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造成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学生参加野外实习时, 总有一些学生,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因而学习热情不高, 如有个别同学上山时, 对老师讲解的要点不重视, 对老师指点的野外地质现象, 观察和记录不到位。有些学生在本校时, 课堂学习就跟不上, 专业基础就没打好, 厌学情绪浓重, 来到野外后他们仍我行我素, 甚至变本加厉。

1.4 实习安全教育仍有待于加强

地质类专业野外实习的特点决定了实习教学过程中潜藏着各种安全隐患。近年来, 中职地质类专业野外教学实习中, 学生人数多, 实习带队老师形单力薄, 虽然时时将安全挂在嘴边, 但力不从心, 防不胜防。总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尽管杜绝了大的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 但磕磕碰碰的事还是难免, 如有的学生走路不小心滑倒扭伤了脚踝, 有的被尖状物扎破了脚底板, 而被荆棘刺破手掌的事更是司空见惯的小事。由于人多, 稍不留神, 就被纪律观念差的学生钻了空子, 溜号偷跑下山。有的擅离实习队伍, 迷了路走失事件偶有发生。因此加强实习期间的安全教育, 增强实习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 学会自我保护, 仍然是今后实习中的重中之重, 容不得半点松懈。

2 野外实习新思维

上述种种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而是新形势下主客观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客观上, 中高职地质类专业学生数量庞大、综合素质偏低, 给野外实习教学造成了极大压力, 而校方软硬件建设未能及时跟上, 目前地质专业教师队伍相对不足, 且正值新老交替、青黄不接之际, 传统的野外实习管理模式、野外实习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中职教育的培养要求;主观上, 传统的野外实习管理模式、野外实习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对新的野外实习管理模式和野外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缺乏积极的探索。

要改变现状, 必须借鉴相关院校和专业野外实习的宝贵经验, 寻找出一条具有地质专业特色的野外实习教学管理之路。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实习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计划、配齐配足实习所需的教学工具和设备、确定实习所需的带队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对于带队教师和专职辅导员, 要专门召开碰头会, 明确分工和职责, 实习相关人员要定立实习责任状;对于学生, 实习出发前要召开实习动员会, 介绍有关基地情况、实习目的和任务, 强调纪律和安全的重要性, 同时要求学生和校方签订实习承诺书, 加强纪律约束。

2) 化整为零、灵活机动

针对学生实习队伍庞大, 师生比例失调的问题, 可将实习班级打乱, 从新编队。实习组织准军事化, 将实习组织形式按:实习大队, 实习中队和实习小队的级次编组。每一个实习大队下辖若干实习中队, 实习中队指定一到两名实习指导教师, 以小队为单位带队实习, 各小队轮换实习, 以控制每条路线实习队伍的规模, 防止“放羊式”教学方式的发生。这样虽然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 但可以保证教学质量, 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平等的实习机会。教师的辛苦可以通过增加野外补贴加以弥补。

3) “安全第一”要牢记

地质野外实习过程中无时无刻不隐藏着安全隐患, 因此实习组织管理者要时刻把“安全第一”放头等大事来抓。实习动员时要有安全教育这一项;编制野外实习安全自保手册, 印发给全体实习学生。把安全工作做细、做扎实, 每一次外出前和从野外收队回来都要清点人数;每一条野外路线的选择都要把安全因素考虑进去。野外实习过程中, 更应该时时提醒学生防滑、防塌、防砸、防扎、防挂;若有安全隐患, 再好的地质现象也不去看, 再好的地质标本也不能去采。

4) 以人为本、有章可依、有令必行

制定严密、合理、行之有效的野外实习管理制度和学生野外实习行为准则。实习管理制度要上墙;学生实习行为准则要贯彻到位, 及时引发, 人手一册。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要恩威并重, 实在无可救药者, 决不姑息, 以儆效尤。

5) 寓教于乐、激发热情

针对地质专业野外实习教学的内容, 把各种地质调查基本技能细化成各个模块, 安排辅助性的专项小型技能竞赛, 以强化和深化对各种技能的掌握程度。例如, 在刚刚开始实习时可以安排一次登山竞赛和长途拉练竞赛, 达到热身的目的, 使同学们尽快进入状态;踏勘结束后可安排罗盘使用竞赛和打标本竞赛或“说说实习区地质发展史”演说比赛;普地路线教学内容结束时, 可开展“地质旅行小小导游员”竞赛活动, 寓情趣、知识、技能于一体, 使教学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实习考核要进一步细化和量化

学生野外实习成绩考核是对学生整个野外实习表现的综合评价, 要本着“以人文本”的精神, 全面考察实习学生的各项素质, 因此要把考核细化和量化。如将实习考核分为实习表现和专业技能两大模块, 实习表现再细化成实习态度、实习纪律、实现安全、待人接物等几个分项, 专业技能再细化成各项主要技能, 制成实习成绩评价表, 算出总分。这样做既可以达到公平、公正和公道的目的, 也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7) 在基地成立学生实习临时管理委员会, 管理委员会由各实习班级的学生干部、辅导员组成, 在老师的指导下, 协助老师维持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篇4: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姓名:邓正梁

学号:019715222645

专业:地质工程

学校: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目录

第一章 实习目的和要求 一 实习目的二 实习要求

第二章 实习地区的地理环境、位置和交通 第三章工作内容和方法 一 工作内容

二 工作方法 第四章 勘查区地质特征 第五章 收获及体会

第六章 问题和不足 第七章 致谢 第一章 实习目的和要求

实习目的

作为一名地质学校的在校学生,我们不仅应该认真学习课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的基本工作原理,更应该积极参加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以便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掌握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的工作方法和流程。

而在安康汉阴县的这次实习,不仅是对我们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的加强和巩固,增强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野外施工的认识,培养我们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探索、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而且,通过这次陕西安康汉阴县双河口镇的实习,有利于巩固我们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二

实习要求

这次实习中,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在野外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及工作方法。学习野外施工过程中的基本工作方法及大概工作流程,对含矿底层岩层进行物探。

初步掌握地质野外勘察的具体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能熟练的操作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专业勘察仪器,切实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及保证仪器安全的主要措施。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认真服从公司的工作安排,积极向老员工学习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以及野外施工过程中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方法及技术。对野外环境有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在野外保证自己的安全有了保障。有问题,及时向老员工请教。实习工作过程中,要将在学校中学到的各种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当中去,养成严谨认真、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争取早日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

第二章 实习地区的地理环境、位置和交通

实习地区双河口镇位于安康市西北部汉阴县境内,汉阴县位于陕南秦巴山区,与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紫阳县,石泉县、宁陕县和汉中市镇巴县毗邻.古称西城、安阳、汉宁、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汉阴至今,全县辖18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版图面积1347平方公里,总人口29.2万人,境内山川秀丽,物阜民殷,人杰地灵,素有安康“鱼米之乡”美誉。汉阴交通便利,阳安铁路、31 6国道穿境而过,通乡公路四通八达。数字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全县18个乡镇。旅游风景区主要有:观音河水库、龙寨沟奇石景区、两合崖景区、森林公园。文庙、文峰塔、古城墙等名胜古迹吸引了众 多游客,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北大“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昆仲是汉阴人民的骄傲。

汉阴气候温和湿润,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海拔290—2128.2米。境内河流纵横,均属长江水系,年径流量5.19亿立方米,汉阴自然资源丰富,以矿产、动植物资源最为突出。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砂金、脉金,瓦板石、石灰岩、大理石、板石,花岗岩、石英砂,煤炭等1 9种,产地64处,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铁锈红瓦板岩之乡和黄金大县。

第三章 工作内容和方法

这次我们实习的单位是陕西第一地质队,实习地点是安康汉阴县双河口镇,工作主要目的是对异常区域采样工作,在区域内进行踏勘,观察异常区域的地形底层特征,绘制地质剖面图,进行地质填图工作,对野外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工作的地质任务,我们的主要工作方法是:首先,利用GPS RTK放样进行野外地质测量放样;再在勘察范围内利用瞬变电磁法(PROTEM 67)进行野外地下数据采集;进行地质采样,把地表腐质层剖去,对岩石风化层和原始底层进行随机采样装袋,对采集线路进行GPS路径保存,把线路复制投影在地图上,在1:50000地图上进行填图,对采样结果进行化验。二

工作方法 GPS—RTK放样

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数字测图中。RTK技术是以载波相位双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它是GPS 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突破。由于应用RTK技术进行的实时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精度,因此,除了高精度的控制测量仍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之外,RTK技术已经可以应用于地形测图中的图根测量、地籍测量中的控制测量等。

测量工作在此次瞬变电磁法施工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测量工作是此次野外施工的先行者,它的正确与否和精度直接决定了其它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第四章 勘察区地质特征

勘查区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为志留系下统的大贵坪组(S1d)、梅子垭组(S1m)、中泥盆统的韩城沟组(D2h),区内基底构造层为中元古界酸--基性火山岩,上构造层主要出露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一套硅质岩、细碎屑岩及碳酸盐岩。褶皱构造 矿区总体表现为一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向北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区域上实际为叶家坪河复式向斜的南翼部分,但层间小褶曲十分发育,尤其当岩层的刚柔程度差别较大时尤为显著,呈一系列紧闭的紧闭褶曲

平卧褶曲等。地球化学特征

(1)片岩类岩石及部分石英脉中金元素含量普遍较高,为地壳金克拉克值的1—2倍,说明片岩类岩石层为金的矿源层,它为金的活化、富集进而形成工业矿床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2)片岩类岩石及部分石英脉中银元素含量相对较高,为地壳银克拉克值的1—8倍,说明金与银密切相关。

(3)片岩类岩石及部分石英脉中铜、锌、镍、钡、锰、钒、钼等元素含量一般,小于地壳克拉克值或基本相当,说明金与铜、锌、镍、钡、锰、钒、钼等元素关系不密切。

(4)含炭硅质岩中除金含量较低外,银、铜、锌、镍、钡、锰、钒、钼等元素含量均相对较高,为地壳金克拉克值的1—9倍,说明含炭硅质岩中金成矿的机率很小,但银、铜、锌、镍、钡、锰、钒、钼等元素有活化、富集成矿的可能。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1)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强烈,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层次的地质体其变质程度不同,主要为区域变质岩,而动力变质岩很少。区域变质岩遍及整个全区,变质程度较低,属绿片岩相,主要形成区域性的变质砂岩、片岩、硅质岩、结晶灰岩等。动力变质岩主要产于断层带中,主要形成角砾岩、碎裂岩、断层泥、蚀变岩等。

(2)围岩蚀变

近矿围岩蚀变型式以渗滤扩散交代、热液裂隙细脉充填为主,主要蚀变类型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黑云母化、石榴石化及绿泥石化等,显示了中低温热液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其中前三者蚀变类型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

黄铁矿化

与金矿化关系密切,为金的主要载金矿物,单矿物分析含金达100.63×10-6,大

A、早期黄铁矿化:自形粒状,呈浅黄色,浸染状分布,局部可见呈细脉状或稠密浸染状沿片理产出,含金性较好。

B、晚期黄铁矿化:半自形—他形粒状集合产出,浅黄色,呈细脉状斜穿片理产出,脉宽0.3—1毫米或更宽,含金性较差。第五章 收获及体会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不仅巩固了我在学校内所学到的课本上的基础理 论知识,也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增加了我对野外地质施工的认识,养成了我凡事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探索、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对很多以前只是有一点了解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慢慢将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实践当中去,也增强了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知识和各种工作技能,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同时,在这次实习当中,也让我切身的感受到了野外地质勘察工作的艰苦和枯燥,使我认识到了在工作过程中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密切配合的重要性,是我树立了更加正确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使我对以后面对其他工作及挑战有了更充足的积累和信心。第六章 问题和不足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缺点和不足。

首先,这次实习,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以前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实在是太过于单一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所遇到的很多问题是课本上的知识无法解决的,甚至是和课本上的相冲突,让我认识到了,只有在实践中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理论知识,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检验它的正确与否。

其次,在这次实习过程中,使我耐心及细心不足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并且因为这个原因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造成了影响。但是,我相信这些问题只是暂时的,我一定会积极学习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迎 难而上,早日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自己更好的融入到工作当中去。第七章 致谢

首先,要感谢陕西第一地质队给了我们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让我们早日感受到了野外地质勘察工作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使我学习到了很多实践中才能学到的知识,让我更快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自身存在的问题。

篇5:野外地质工作实习报告

对于这次野外地质实习,总体上还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有喜又悲,酸甜苦辣皆有体会。最真实的是那一份真正的地质工作者的情怀。那一份对地质工作者对于地质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经过这次实习,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的艰辛,这份艰辛并不是我们坐在教室便能体会的,这份艰辛是用我们的汗水去把它浇灌出来的鲜艳之花。这花的明艳是我们现在所能体会到的最大的慰藉。慰藉来自于那一份对于地质工作者应该收获的喜悦与丰收。但这份喜悦来得并不易,因为这许多的成果来自于我们的双脚,每天长途的跋涉换来的也许只有那几页纸的微小成果。但是我们却倍加珍惜这几页小小的纸,因为它承载着地质工作者的一个伟大蓝图目标。是的,一切的成果皆是这许许多多的野外记录一次次的拼接起来,从而在一张看似不大的地形图上将其逐一呈现,使其变成一张地质图。在地质图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说是留下了地质工作者的脚樱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座汕头的具体出露情况,但是我们却看不到登山之路上满路荆棘;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个地层分界线的具体位置,但却看不到寻找地质界线路上的满地汗水;也许我们能在地质图上看到每一条山脉的清晰走向,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在山脚小路上的满目杂草。。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是的,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新老交替,不变的是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每一个地区都是在一代代的地质工作者的开垦下一步步走出了它的神秘,并将它的胸怀敞开去拥抱它自身的价值。我们在巢湖实习的过程中,首先学习工作的第一部分便是对前人工作的学习与认知,这个过程便是地质工作者的思想与精神的传承。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是每一代地质工作者都没有对其厌倦与抛弃,而是一如既往的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与青春,也许某一天,你的成绩也能指引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继续向前,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埃

谈了这么多关于地质工作者的精神的话题,也该说说这次巢湖实习的具体收获了。这便是我们以后为地质工作发光发热的必备工具吧。首先,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地质调查的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首先学习的便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兵家经典。这个过程是我们大体了解工作区域的各方面情况,有助于以后工作的良好发展。其次便是到达工作区后的工作了。在工作区的基本流程分为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每一流程的先后顺序基本不颠倒,在此我便不再赘述原因。其中最艰苦的要算地质投图了,因为基本脱离指导老师的帮助,完全自己把握,这便给了大家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不管如何,大家也坚持了下来,把工作完成了,虽然质量与精度都有待提高,但是那种拼搏精神是值得大家集体吼吼的。因为满路荆棘与悬崖陡坡也无法阻挡即将成为地质工作者的预备队员们的脚步了。

篇6:普通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姓 名:

班 级:

指导老师:

实习日期: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的地质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搞高我们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级实际观察和动手能,使我们具有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2)实习任务

1.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察认识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用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3.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二、本次实习的主要路线

路线

一、赣州市章贡区水东地质观察路线(学院---东河大桥---马祖岩---学院)时间一天

路线

二、赣州市峰山电视台地质观察路线(学院---峰山---学院)

时间一天

路线

三、赣县江口镇木材厂地质观察路线(学院---江口木材厂

—学院)时间一天

三、主要内容

1)峰山路线地质情况简介: 峰山位于赣州市章贡区东南部,由沙石镇至主峰盘山公路里程19公里。主峰海拔1046米,为章贡区最高峰,赣州七O七电视台雄踞其上。峰山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尤其是夏季无比凉爽,已成为赣州市章贡区避署旅游区。

2)峰山地层情况简介:

峰山地区了出露的地层和岩体,主要为寒武系浅变质岩和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以及一些脉岩,山脚下广布着白垩纪红层(赣州群砾岩、砂砾岩K2g)。

寒武系浅变质岩(ε):为灰、浅黄褐、浅紫色变余中细粒硬砂岩和变余凝灰质砂岩、千枚状变质砂岩,紫红色千枚状页岩,顶部为条带状板岩。变质岩在与花岗岩体接触处,由于岩浆的热烘烤作用普遍发育有角岩化,斑点化等热接触变质现象。

白垩系上统赣州群(K2g):为砖红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等,其内产爬行动物(恐龙骨骼、恐龙蛋、龟)化石等。

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r5):岩石为灰白色、肉红色、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及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粗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与寒武系浅变质岩接触带附近,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内节理发育,常导致花岗岩体呈球状风化。

脉岩:在黑云母花岗岩体中的边缘广泛发育带广乳白、灰白色的石英脉及细晶岩脉,并常穿插到变质岩中去。还有暗绿色,风化后呈铁锈色、褐黄色的基性岩脉(煌斑岩),常具有十分完好的大小不等的球形风化的“石球”。

3)峰山的地质现象及所观察内容

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段比较突出的一个不良地质现象。如果不能在勘察阶臵充分的了解其分布特点.很可能在工程施工和线路运营过程中导致施工困难(断桩、增加施工成本)、上部结构失稳(不均匀沉降)等问题”。

4、赣县江口镇木材厂路线地质情况简介

1木材加工厂位于赣县江口镇六十里店村废弃采石场。?、2江口所要实习的任务

2)赣县江口地层分析

原采石场开采面出露的晚白垩世地层和晚白垩世火山喷出岩。晚白垩世火山喷出岩,受区域性NEE向深断裂制约并生成在NNW断裂中,为燕山晚期陆相火山喷发的伊丁橄榄玄武岩或伊丁玄武岩。伊丁橄榄玄武岩岩性特征:

灰绿色、暗紫色、斑状结构、杏仁状构造。矿物成分:斑晶为伊丁石化的橄榄石,斑晶约占有15%,少数绿泥石,褐铁矿交代。基质为斜长石、辉石,粗玄(间粒)结构。即在较自形的长板条状斜长石微晶组成的三角形空隙中充填了多个细小的、伊丁橄榄石和水云母化的斜长石和磁铁矿颗粒。气孔呈浑圆或不规则状,多被白色的次生物矿物----方解石矿物充填,成杏仁体。整个岩石遭受后期碳酸盐化作用强烈。伊丁玄武岩岩性特征

斑状结构、杏仁构造,矿物成分:斑晶为橄榄石,多已被蛇纹石、绿泥石、碳酸盐交代,橄榄石边缘常具铁质暗化边或全部被铁质取代形成的假象。基质中见有大量的氧化铁,多呈暗紫色、紫红色,气孔被 氧化铁和碳酸盐讲起充填。

白垩系赣州群茅店组为砖红色厚层状砾岩、砂砾岩夹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3)木材厂的地质现象及所观察内容

A 在北西方310°方向江口木材铁路旁的小山坡200米,露头天然良好,岩性点,该点地层为白垩系赣州组地层,岩性为红色、红裸色及砖红、猪肝色,砾岩,砾石大小不一,粒径大约为2mm—15mm,砾径成份主要为复杂:千枚岩、长石,石英、方解石,麿圆度较差呈棱角状、次棱角状,表明该处岩石未经长期搬运,离物源我较近,表明该点为赣州湖边盘边缘为磨拉石建造。

B江口木材加工厂岩壁上,露头人工良好,岩性点,该点出露岩石为伊丁橄榄玄武岩和伊丁玄武岩,颜色为灰白色,灰黑色,灰绿色,红色,矿物组成为:橄榄石、绿泥石、蛇纹石、方解石等,基质由辉石、斜长石组成,构造为气孔状、杏仁状,该点为喷出岩体以上覆白垩系赣州组,红层呈侵入接触关系,推测为白垩系燕山组晚期形成,为赣州组唯一的处喷出岩,为基性喷出岩。该处可见一条逆断层。断层产状为250°∠85°,其内部挤压呈褶皱状态的石英脉。断层面已被杂草覆盖。

湖边镇石灰山路线地质情况简介

湖边石灰山村位处赣州章贡区西部,距市区10余公里,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Z)、石碳系下统的横龙组(C1h)、梓山组(C1z)和石碳系上统黄龙组(C2h)、白垩系赣州群(K2g)。

震旦系(Z)主要岩性良变质岩,岩性为黄褐色变余砂岩、变余凝灰岩、土灰色、灰白色、紫红色千枚岩(风化后呈土黄色)。石碳系(C)横龙组(C1h)主要岩性:官山岭组(C1g)为灰白色厚一巨厚层状石英砾岩、石英砂砾岩、含砾石英粗砂岩和石英砂岩:岩石坚硬,极难风化,常在地貌上构成高耸的山脊。本组地层与下伏震旦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水心组(C1s)为灰白色,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页岩及灰绿色、紫红色炭质页岩、含铁砂岩等,产较丰富的植物化石、瓣鳃类化石,如奇异亚鳞木、楔羊齿,海浪蛤等。本组地层与下伏官山岭组呈断层接触关系 梓山组(C1z)主要岩性

下部黄贯组(C1h)为灰白色,灰黑色、暗紫色长石石英砂岩含菱铁矿结核、粉砂质页岩,黑色炭质页岩夹煤层。底部为灰白色含砾石英砂岩。产丰富的植物化石:鳞木、星芦木、翅羊齿、脉羊齿等。本组地层受构造影响,岩石破碎,多为坡积物覆盖。本组地层与水心组呈假整合接触关系。

上部表塘组(C1q)为灰白色、紫红色钙质砂岩、粉砂岩,灰黑色、黑色炭质页岩夹煤层等。本组地层产海相动物化石:腕足类、双壳类等。本组地层与黄贯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黄龙组(C2h)在区内出露较差,大部分被风化溶蚀,仅零星分布在山麓边缘断裂旁侧,出露面积小,是章贡区唯一开采石灰岩烧制石灰的地点,现因资源枯竭已废弃。

岩性为灰白色、灰黑色、浅肉红色厚层状一块状白云质灰岩,其中产筵、珊瑚、海百合茎等化石。本组地层与石炭系梓山组呈断层接触

区内整个石炭系地层构成一单斜构造,产状向盆地倾斜,在盆地边缘常被白垩系赣州群经层角度不整合覆盖。

本次的实习任务是:

1、观察认识石炭系地层特征(岩性构造、接触关系特征)

2、观察认识上石碳统黄龙组灰岩断层特征

3、学习描绘路线剖面图

1、峰山滴水寨路线地质情况简介

滴水寨位处于赣州章贡区东部,由火车站经林科所至滴水岩约13公里,为峰山山脚下。此处空气清晰,滴水岩瀑布景色秀丽,常为学生春游的好去处。

峰山滴水岩一带出露峰山岩体和花岗岩细晶岩脉,寒武纪千枚状粉砂岩,变余凝灰质砂岩,震旦系混合岩,以及白垩系赣州群砾岩、砂砾岩等。

2、峰山滴水岩至林科所地质路线实习内容 A观察认识岩体特征 B观察认识

C观察认识震旦系混合岩特征 D观察认识断层破碎带特征

混合岩的特点:混合岩(migmatite)由于混合岩化作用(是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类型)形成。这一名词是由塞德霍姆(J.J.Sederholm,1907)所创立。由基体(substrate)和脉体(vein material)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基体是角闪岩相或麻粒岩相变质岩,代表混合原岩,或多或少受到改造,又称古成体(paleosome),脉体是长英质或花岗质物质,代表混合岩中新生部分,又称新成体(neosome)。混合岩的形态多种多样,成分、结构和构造的变化也很大,说明混合岩的形成条件是复杂多样的。

混合岩是介于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过渡性岩类,主要特点是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很不均匀,在混合岩化作用较弱的岩石中,可区分出原来变质岩的基体和新生成的脉体。随着混合岩化作用的增强,基体与脉体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最后可形成类似花岗质岩石的混合花岗岩。根据混合岩化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以及所成岩石的构造特征等,混合岩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典型的混合岩有眼球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岗岩等。

模树石的特点特点: 模树石形成于4亿年前的远古时代,多由沉积岩形成的板岩变质而成。板岩中的氧化铁、氧化锰溶液在一

模树石

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渗透进板岩的缝隙,固结在同一层面上,便呈现出密集的松树或枝叶的图案。还由于渗入的元素不同和沉积物多寡的区别,图案形成的色彩也各不相同,有黑、红、黄、青、灰等色彩,从而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虢石模树石是模树石中的精品,首先,因为虢石本身比较珍贵,是历史上有名的石种,在《素园石谱》、《云林石谱》中均有记载。该石石质特别细腻光滑,颜色有紫色、红色、豆青色、绛红色、乳白色、姜黄色、浅绿色等,是加工砚台的最佳材料。用该石加工的“虢州砚”,早在唐、宋时期就名扬天下。其次,这种模树石色彩十分艳丽和丰富,一个图案中具有两至三种颜色,有的枝繁叶茂,有的酷似盛开的鲜花,令人惊叹不已。这类模树石在史料中也早有记载:北宋时期的司马光珍藏一件带有花草图案的虢石屏风,并写下了《答薛虢州谢石屏》一文,文中写道:“观此石,自生花草,如秋过气清,信夫!非刻非绘,天地之异气,山泽之珠宝也。”北宋欧阳修收藏的“虢州月石屏”,有史料中这样记述:“石中有月形,石紫色,月白,月中有树森然。其纹黑而枝叶老劲,虽世之工画者不能为。”欧阳公为此作《中秋不见月问答》一首:“试问玉蟾寒娇娇,何如银烛乱莹莹。不知桂魂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由此可见虢石模树石的珍贵。

3、捕虏体: 捕虏体[1](xenolith)地质学名词。

在岩浆侵入作用过程中,由于侵入作用的强大力量,经常使围岩碎块落入岩浆中,称为捕虏体。

岩浆侵入过程中所捕获的围岩碎块。其形状和大小不一,有的为不规则棱角形,有的为长圆形、透镜形;有的很大,如某些矽卡岩矿体就产生在捕虏体中。捕虏体由于围岩崩落时发生移动,因此其构造方向与围岩整体的构造方向常不一致。围岩崩落于岩浆中,大部分都被岩浆所熔化及交代,只有少数在岩体边缘还可残存,因此,捕虏体多分布于火成岩的边缘部分。捕虏体如呈平行排列,其扁平面方向与岩浆流面方向一致,其长轴常为岩浆流动方向(流线)

专家认为,捕虏体的形成源于岩浆岩多期次、多阶段的演化过程中,后期岩浆岩与围岩或早期岩浆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而致,而石臼的形成则是第四纪以来,区域新构造运动仍然强烈,发生了各地不一的地壳上升,而恩平地热地质公园内因雨量充沛,地表径流发育,风化侵蚀能力强,下切力大,岩体边缘中形成的捕虏体经水流的冲刷及涡流作用而致。

实习期间应

实习收获、体会及建议

篇7:地质专业大学生野外实习总结报告

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固体地球, 内容广泛, 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和发展演化及其资源性等。石油高职院校非地质专业主要包括石油工程、油气开采、钻井技术专业, 所学地质课程主要为地质学的基础内容的整合, 其特点是内容多、面广, 包括基础地质、矿物学、结晶光学、构造地质、石油地质、油气藏地质学等方面, 涉及地质学这些内容的基本概念多而庞杂, 对于初学者, 尤其是非地学专业的高职新生来说, 比较枯燥, 不易理解和掌握。

野外地质实习是使学生将所学习到的地质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课程, 也是培养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野外实地考察, 亲自了解和感受各种地质现象, 使原来模糊的、难以理解的地质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把课本上的文字, 转化为自己的见闻觉知, 并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深化知识, 完善和充实理论。面对各种地质现象, 老师讲起来有凭有据, 学生接受和理解也比较容易, 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高职非地学专业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质理论教学与野外实习相隔时间过久。

在石油类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地质基础课往往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讲授, 野外地质实习作为专业实践课程往往被安排放在第二学期结束后进行, 与理论课教学相隔达半年之久。在理论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虽然安排有一定实验课时, 但由于相应的地质标本种类有限, 实验设备不足, 并且很多复杂的地质特征的识别根本不是能够通过观察手标本可以完成的。高职生学习习惯不好, 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 又没有主动复习的习惯, 导致野外地质实习开始时, 能回忆起来的内容非常少, 老师只好重复讲授, 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野外地质实习的效率。

2.2 师资缺乏, 带队老师负责学生人数过多, 不利于实习。

野外地质教学需要很强的体魄, 由于专业设置及师资力量不足, 能够顺利完成野外地质教学地质教师数量有限。在野外, 每位带队地质教师一般负责20多名学生的教学, 有时甚至多达40人。如果遇到野外地形、地势陡峭的观测地点, 许多学生无法同时在一名教师指导下, 对同一个地质现象进行观测。许多落在后边的学生听不清老师的讲解, 而老师也不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在有限的野外地质实习的时间内,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野外地质教学的质量。

2.3 对野外地质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以大庆职业学院为例, 很多现有的石油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是从事涉及地质的工作。大多数学生认为野外地质实习与他们的专业毫无关系, 缺乏学习动力, 学习兴致不高。继续保留野外地质实习课专业的学生对认为野外地质实习是游山玩水, 听老师讲一讲就行了。同时由于实习进行的时间, 天气炎热, 再加上现在招收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对实习的艰苦性思想准备不足, 实习时不积极进行观察和测量, 甚至不进行野外记录。综合上述种种原因, 使得仅有两周的非地质类野外地质实习的进行变得相当艰难, 这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2.4 实习路线接待人数过多、地质现象遭到破坏。

许多院校纷纷加大了野外地质实习的力度, 再加上兴建工厂等原因, 北方野外地质实习的两个主要地点———唐山和秦皇岛实习线路上的地质现象, 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坏, 不利于观测。以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线路为例, 仅这一地区, 年均接待的各大高校的地质实习学生人数, 达到了20万人次。许多高校与地质不相关的专业、甚至是与石油不相干的专业也开设了野外地质实习课程。还有许多非地学专业的高校, 在进行农业实习, 测绘等实习, 路线重叠现象非常明显, 这在一定程度也加速了地质路线观测地点地质现象的破坏。

3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提高野外地质实习教学效果

3.1 要从根本上认识野外地质实习教学的重要性, 针对课程特点,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而不是进行简单的技能培训。野外地质实习, 可以丰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要予以重视。因为, 野外地质实习是很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实践课程, 对这门课程的认知, 往往会影响到今后的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态度。要针对课程的特点,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时间。

3.2 加大投入, 包括财力、物力, 为野外地质实习创造良好的客

观条件, 包括对年轻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争取在今后的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中, 将每个带队老师辅导的学生人数控制在15~20人, 保证实习时的教学效果。

3.3 积极寻找新的地质实习地点, 开发新的地质实习路线, 弥补被破坏的实习路线带来的损失。

选好实习地点和路线, 是完成野外地质实习任务的重要前提。实习路线应选择地质现象丰富的区域。非地学专业与地学专业学生, 在地质学习内容需求的广度和深度方面, 确实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地质实习线路的选择方面, 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 可以选择那些地质特征相对简单, 而又保存完好的地点进行考察。

3.4 采用启发式教学,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 教学实习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而不是简单地讲解, 更不能象导游一样只做介绍。在野外教学实习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亲身对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联系课堂理论, 正确找出问题的答案, 既强化了学生在教学实习中的参与意识, 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间题, 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5 利用野外地质实习, 采集和补充完善各种地质标本, 充实理论教学内容。

对于无法采集到的地质特征和各种地质现象, 要在野外进行录像, 配上讲解, 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 了解野外不同的地貌特征及其地质现象。

通过野外地质实习, 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知识, 而且在组织性、纪律性、协作性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大大提升了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在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在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深化的形势下, 野外地质实习对提高高职非地学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 特别是综合业务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野外地质实习是培养地学人才的基本环节, 对与石油地质相关的其他学科的人才培养同样重要。在此旨在结合石油类高职院校非地学专业学习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当前高职院校野外地质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以利于野外地质实习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地质实习,教学效果,野外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学校园生活感悟下一篇:中秋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