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妇女主要困难和问题的调研报告

2024-04-20

流动妇女主要困难和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流动妇女主要困难和问题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和掌握,反映流动妇女的现状心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处妇联对本辖区的村组流动妇女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总的感觉是有喜有忧,喜忧对半。

一、基本情况:

我处是城乡结合的中心,是X004年XX月XX日正式成立的,是由原城郊办事处分离出来的,本辖区有7个村委会、X个村民小组、9个党支部、7个妇代会、X个妇代小组,XX个企事业单位,其中我处最繁华的亚中商城小康村交易市场在州市中心,全处有耕地面积X.X万亩,常住人口是6X9X人,XX—60岁妇女X7X4人,流动人口X6000人,其中流动妇女7000人,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形成了X0:4的比例。调查表时:

(一)流动妇女现状

1、流动妇女的群体特征:一是中青年多,打工的目的比较明确。她们多为已婚,平均年龄在XX岁以下,主要来自四川、河南、甘肃、陕西、安徽等边远贫困地区,她们来到我处经济发达的辖区愿意学习新鲜事物,有改善自身状况的强烈要求,她们大多数人急于挣钱,以缓解家庭的贫困窘迫,也有些妇女想出来学习一些谋生的技术和本领,以图日后能在家乡或外地立足。二是受教育程度偏低,据我处八工一村妇代会调查统计,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XX%,高中文化程度的X%。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很少。三是就业领域多为服务业和建筑业,如八工一村亚中商城的纺织品、皮鞋、服装、家用电器、百货用品、缝纫、五金、蔬菜、猪肉、鸡、鱼其它等行业经营,还有搞建筑业的。

2、流动妇女的生存状况,从思想状况看流动妇女主流是健康进步和积极向上的,据问卷调查反映,大部分流动妇女对党对社会主义有较深的感情。从生活状况看,许多流动妇女虽然找到了工作,有了一席之地,但绝大多数仍有游离于都市的感觉,由于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在很多方面她们很难和本地城市人同等待遇,而生活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流动妇女主要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租住私房,居住条件比较简陋,各种设施都不健全,因此成为脏、乱、差的典型,不仅给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和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问题,也给流动妇女及其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流动妇女在合法权益保护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劳动权益、人身权利保护方面,一些小的企业问题比较突出,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普遍设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制度,有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或降低克扣职工工资。

(二)流动妇女对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在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方面:流动妇女的流入不但改善了她们自己的生活条件,而且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我处八一村,地处亚中商城和活畜交易市场,每年流入的流动妇女都比较多,常住妇女与流动妇女人口形成X:9的比例。近几年随着八一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都将以前的旧房进行了重新翻新建起了高层楼房,致使流动妇女较多于往年,八一村的集体经济,村民家庭收入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几年前由于市场经济不开放、村民只靠种地来增加家庭收入,过着背向黄土的日子,人均只有X00元,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妇女的流入,壮大了X一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如今家家有电话、户户有楼房,银行有存款,村民的生活水平远远超过了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大老板、小厂长、总经理等层出不穷,人均收入达到X000元以上,这些经济收入的取得XX%以上都是靠流动妇女的大量流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房屋出租业、二、三产业,使八工一村的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同时也推动了我处经济的整体发展。在文化发展方面,每年我处各村在”三八”、”七一”、”十一”各大节日联谊舞会,座谈会及迎新春闹社火流动妇女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我处八工一村在各大节日庆祝活动时,流动妇女占XX%以上。丰富了我处和各村的文化生活,也推动了我处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建议和对策:

从我处妇联调查流动妇女状况来看,流动妇女受教育程度偏低,生活条件比较差,生活水平都不高,所以各级妇联组织要加强对流动妇女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第一通过系列的法律知识,思想道德,专业技能等方面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第二各级妇联组织把流动妇女的教育纳入当地妇女教育的规划之中,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工作,依托妇女学校,女性素质学校,”妇女之家”、妇女活动中心等阵地加强对她们的教育培训;第三要积极动员流动妇女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来丰富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她们感觉到第二故乡的温暖。第四各级妇联组织要从摸实情、办实事入手,着重帮助流动妇女子女的入托、入园、入学问题,对她们开展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同时帮助她们解决住房、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困难。第四各级妇联组织要关心流动妇女的切身利益,努力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把维护流动妇女的权益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把解决劳资纠纷和侵权问题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妇女维权中心,妇女法律授助中心等机构的作用,切实维护流动妇女的合法权益。

篇2:流动妇女主要困难和问题的调研报告

建始县妇联

妇女儿童占据总人口中相当大的比重,妇女儿童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规划的制定实施,我县妇女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妇女儿童作为相对弱势群体,在自身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当前遇到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我县妇女儿童发展现状

我县有总人口50.57万人,其中女性人口24.31万人、儿童7.3万人,妇女儿童占据总人口数量3/5的比重。历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我县妇女儿童事业不断地取得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领域:

1、参政领域。全县现有女干部2804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34%;有女党员4947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25%;有县级女干部3人,占全县县级干部总数的11.1%,比三年前上升了

1.7个百分点;有科级女干部58人,占全县科级干部总数的11.8%,比三年前上升了1.1个百分点。其中,县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为75%,有1名女性担任正职;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为70%,有1名女性担任党政正职;83个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中有40个单位配备有女干部,配备率为48%,有4名女性担任主要职务。县十六届人大女代表和县七届政协女委员分别占代表、委员总数的19.4%、32%。综上数据显示,妇女参政议政状况明显改善。

2、就业领域。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截止2008年底,全县妇女就业人数为10.5万人,占全县就业人数的40%。劳动保障部门实施了对妇女就业再就业政策倾斜,落实了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就业援助等政策,不断引导妇女向第三产业和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转移,确保了男女平等就业、男女同工同酬。妇联组织联合相关部门相继成立了“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女性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县妇联家政服务培训基地”,举办了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大量农村女性和下岗失业女性实现了转移就业。近三年来,女性劳务输出占总输出人数的45%。

3、教育领域。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础教育基本得到保障,两性受教育差距缩小,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近三年来,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无小学适龄儿童失学现象;初中学生毛入学率达115%,辍学率降低到1.5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49.1%;女性识字率达100%。

4、健康领域。妇女儿童的基本健康得到保障,生存质量受到普遍重视。一是妇女儿童保健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3.74%,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65.8/10万下降至2008年的0/10万;2008年婴儿死亡率12.71‰,比2005年下降6.81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4.77‰,比2005年下降6.73个千分点。二是计划免疫面不断扩大,相关传染病得到控制。2008年我县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麻疹疫苗、乙肝疫苗单种接种率分别达到90.33%、97.11%、97.11%、96.7%、97.62%,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降低为0。三是政府在经费方面加大了投入。2008年全县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8880万元,是2005年的8倍;用于妇幼保健支出268万元,是2005年的6.38倍;用于疾病预防控制支出747万元,是2005年的2.7倍;用于人口和计划生育事务支出1145.69万元,是2005年的2.28倍。

二、遇到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当前,我县妇女儿童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但是,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新的因素的不断涌现,一些影响妇女儿童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凸现。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妇女参政级别越高所占比重越低,与妇女发展要求存在差距。妇女参政议政状况虽然与过去相比有了进展,从政妇女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但是任职层次仍较低,妇女参政级别越高所占比重越低。突出表现为“两多两少”:一是副职多,正职少。全县已配备女领导干部的县直部门中,仅有4位女性担任正职;乡镇党政正职仅有1位女性担任正职。二是一般性岗位多,重要岗位少。从全县整个任职情况看,女干部在重要岗位、综合部门任职少,多数在一般性岗位上。

2、基层妇联干部队伍专职少、兼职多,在引领妇女发展上不够。全县10个乡镇的妇联干部均为兼职,其中有2个乡镇妇联主席由副乡长兼任,有8个乡镇妇联主席分别由党政办副主任、组织干事、人事干事等兼任,造成妇联干部工作压力大,任务繁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妇联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引领妇女发展上。为落实待遇,全县41%的村妇代会主任兼任计生专干职务,但待遇标准较低,直接影响了基层妇联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年轻、有文化的女性没有吸引力,使基层妇联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3、家庭暴力案件呈上升趋势,维护妇女权益手段乏力。2007年,县妇联接待庭暴力类案件15件,占上访案件总数的29.4%,2008年,县妇联接待庭暴力类案件 16件,占上访案件总数的32%,家庭暴力案件呈上升趋势。家庭暴力已打破了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领域的限制,暴力程度普遍具有残忍性、隐蔽性、持续性、循环性等特点,导致对妇女身体和精神上的严重摧残。由于立法的不完备和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造成家庭暴力查处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维权手段比较乏力,受家庭暴力者的合法公益得不到维护。

4、就业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女性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我国法律中虽然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利,但由于操作性不强和缺乏相关罚则,对就业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导致女性就业遭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女性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现农业女性化现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中,女性明显滞后于男性,导致大量女性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第一产业,制约了农村女性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出现职业性别集中现象。由于用人单位因素和自身因素,男性和女性被分配于不同的职业,出现两性在不同职业集中的现象,而女性主要从事零售、餐饮、旅馆等这些技术要求不高、收入较低的行业。三是女性的就业和再就业要比男性难。女性在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上,明显比男性难,尤其是文化技能偏低、年龄偏大的女性就业难度更大。

5、“留守儿童”保护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其教育管理令人担忧。我县“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广,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有“留守儿童”1.5万人。因为没有得力的兼护人导致不少“留守儿童”生活缺关照、心理缺关爱、行为缺规范、家教缺约束、安全缺监管,其教育管理是一大社会难题,少数“留守儿童”存在孤僻、厌学、打骂、偷盗等不良习性,出现了一些“问题儿童”,令人担忧。

三、对策与建议

——继续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工作力度

1、建立健全公开选拔任用机制。要进一步把女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纳入干部工作总体规划和部署。在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中,要继续加大对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倾斜力度,坚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女干部,对特别优秀的女干部要破格提拔,对发展潜力大的女干部要放到重要岗位上培养锻炼。在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公推公选领导干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拿出一定比例或职位公开定向选拔女干部,要让业绩突出、群众共认的年轻女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2、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把女干部教育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培训女干部。整合现有资源,改进培训方法,创新培训内容,建立科学、高效、实用的培训新机制。积极引导女干部把由理论学习和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结合起来,组织年轻女干部到基层第一线去,到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去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继续加大基层妇联组织的建设力度

1、建设精干高效的妇女干部队伍。要争取党委重视,加大对妇联干部的培养推荐力度,推动妇联干部的输送和交流,提高妇联组织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激发妇联干部的激情和活力,将更多的优秀妇女吸纳到妇女干部队伍中来,真正使妇联成为培养输送女干部的基地。

2、创新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农村,探索新型基层组织网络体系,把女能手、女大户吸收进妇联组织,延伸其工作手臂,解决农村妇女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问题。在城镇,以各类新经济组织为重点,积极拓展横向基层妇女组织,在各类专业协会、民营企业中建立妇代会。

——制定和完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机制

1、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暴力的认识。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纳入普法教育规划,提高全社会对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认识。新闻媒体应当充分发挥舆论宣传教育作用,大力宏扬平等、民主、文明、健康的家庭美德,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道德观念。加强对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舆论监督,营造反对家庭暴力的良好社会氛围。

2、加快《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进程,尽快使家庭暴力有法可依。规定家庭暴力举证责任倒置;明确家庭暴力如何取证、哪些证据具有法律效力等;明确对造成受害者轻伤以下的家庭暴力行为人相应责任;明确相关单位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方面不作为的法律责任。

3、建立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是成立反家庭暴力志愿者队伍。及时发现、制止、调解家庭暴力事件,对心理压力大、有倾诉需求的居民,进行心理咨询,做到轻微的家庭暴力现象在基层内解决。二是建立妇女儿童庇护中心。依托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如养老院、福利院等),临时收留受暴妇女儿童,为其提供食宿、法律咨询、心理疏导,以帮助受害人及时摆脱家庭暴力。三是规范建立“反家庭暴力110”报警系统维权投诉站。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明确家庭暴力接处警工作制度,做到及时出警、果断制止、确保安全、妥善处置。及时对施暴者进行教育和恰当的调解处理,对构成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严格依法处理,对受害妇女要求提供保护的,要对施暴方予以强制约束。

——努力探索女性就业再就业新途径

1、优化女性就业再就业环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有利条件,要将女性就业和再就业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列入各职能部门工作的考核内容,定期对保护妇女权益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加大执行力度,依法维护女性的劳动权益。

2、提升妇女自身素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对企业女职工在岗培训、城镇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培训以及农村妇女技能培训,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

3、培育女性就业岗位。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劳务密集型产业,发展城乡第三产业,扩展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二是开发就业岗位,如社区保洁、巾帼家政等容量较大又适合女性就业的岗位,要大力引导扶持,有序推进。

——探索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有效机制

1、坚持家庭监护主体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明确“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的责任主体是父母,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监护和教育孩子的关系。

2、建立政府领导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应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定期研究、部署、检查“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同时,建立“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工作目标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形成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

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3、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在校“留守儿童”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传道、授业、解惑”,教育部门责无旁贷。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坚持和推广成功经验的同时,努力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

4、形成社会关爱帮扶机制。要致力营造充满人间真情,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各相关部门继续开展“爱心妈妈”、“知心哥哥”、“知心姐姐”、“老少牵手”等结对帮扶活动。同时通过实施“两免一补”、“春蕾计划”、“希望工程”、民政救助等,帮助贫困“留守儿童”完成学业。

篇3:流动妇女主要困难和问题的调研报告

一、农村基层政权运转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一) 基层政权运转面临困难

农村税费改革后, 刹住了向农民乱伸手的口子, 但乡镇、乡村收入已无来源。维持基层政权运转, 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前, 汉中市汉台区全区乡镇年均征收税费总额2 391万元, 改革后, 按转移支付最高的2005年计算, 全区共安排乡镇转移支付支出515万元, 安排村组转移支付支出376万元, 计生、优抚等支出138万元, 合计转移支付资金1 029万元, 远远低于改革前的水平。

(二) 土地纠纷矛盾突出

农村税费改革前特别是九十年代农业效益比较低, 农民收入水平下降, 农村乱收费日益猖獗, 农民不堪重负, 农村土地一度成为农民无法甩掉的累赘和无法承受的负担枷锁, 低价甚至贴本请人耕种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实施, 从源头上抑制了农民不合理负担的上升趋势, 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特别是中央连续几年1号文件和两项减免、三项补贴政策的出台, 使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 农业效益开始回升, 农村土地开始增值。土地升值后, 原来拥有土地使用权的进城农民开始大批回乡, 要求耕种原属于自己承包的土地, 没有赶上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的农户, 则根据人人享有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农村政策向乡村干部施压, 要求重新调整土地。但是目前占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户, 也根据国家规定的农村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 极力反对重新调整农村土地。同时, 由于农户间的土地转让极不规范, 多半是口头协议, 既无文字依据, 也无时间界定和退还的约定。承包户在当时转租土地时, 不仅承担了原承包户的各种税费负担, 而且投入了大量资金对转租的土地进行了改造, 使原来的低产田变成了现在的高产田, 若退出承租田, 承包户的投资损失由谁承担, 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另外, 乡村干部为了积极响应上级号召, 在当时土地不值钱的情况下, 大规模地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集中转包, 培植了不少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 而且在实行农村土地集约化流转过程中, 转包大户取得土地使用权时, 不仅权属合同规范, 有文字依据, 而且合同期一般在十年左右, 有的甚至是二十年、三十年。同时, 这些转包大户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土地品质改造、产业结构调整、修建房屋、购置农机具、种苗、肥料等相关农用生产资料, 若要强行收回这些种植大户承包的土地, 一方面违反了合同法, 另一方面, 这些承包大户巨大的投资损失由谁来承担, 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三) 乡村债务化解难, 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

农村税费改革后, 因取消了“三提五统”等收入渠道, 偿还集体负债就成了无源之水。据统计, 汉台全区税费改革前形成债务16 360万元, 税费改革后形成债务633万元, 究其原因:一是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超前支出, 规模过大。前几年, 为贯彻国家“普九”政策, 各乡镇投入大量的财力改造中小学校, 乡村举债较大, 近几年来, 为了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各乡镇在集镇建设、道路改造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优化了乡镇投资环境, 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但是, 在乡镇自身财力不济的情况下, 上述投入远远超出了乡镇财政的承受能力, 绝大部分工程都是乡镇政府在内外压力作用下靠借债完成。二是干部考核体制存在债务内生机制。乡镇干部的考核, 财政收入是硬指标, 与干部的奖惩挂钩。乡镇由于受农业税“尾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难以完成收入任务的同时, 往往不惜付高息借债入库。同时, 有的乡镇领导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思想。不少乡镇领导上任后, 对前任留下的债务缺乏偿还意识, 往往是“认账加赖账”, 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借新债, 搞建设、出政绩, 迎考核上面, 致使乡镇老债未了, 又生新债, 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二、措施与建议

(一) 加大对乡镇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发展是第一要务, 只有经济发展了, 农村社会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而农村经济能否得到加速发展是衡量国家取消农业税政策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尺。因此, 农业税取消后, 各级政府对乡村应从政策上、项目上、招商引资上切实加大扶持力度。树立“减轻乡村负担也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思想, 努力解决乡村财政困难。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发展改革大局, 严格落实国家政策, 维护农民利益, 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把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广大农户。二是完善市场拉动机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加强信息服务;搞好农产品市场调控, 稳定粮价, 稳定市场, 同时不断探索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拓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三是强化产业支撑体系, 农民要增收关键还是要靠发展, 靠产业支撑。优质粮食生产, 畜牧业生产, 果品出口创汇都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要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四是完善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机制。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要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寻找农民增收的机遇, 发展新产业, 广开农民就业门路, 拓宽增收渠道, 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 寻找出路, 又要跳出“三农”, 从经济发展全局思考问题, 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潜力, 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

(二) 积极妥善解决土地矛盾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 涉及农民土地承包纠纷的案件日益增多, 这类纠纷普遍存在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的特点, 解决不好容易导致矛盾激化并影响社会稳定。针对出现的新情况, 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中:一是要强化宣传教育, 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 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的执法水平和广大农民依法承包土地的自觉性, 使农村土地承包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为依据, 以乡镇农经部门为依托, 强化服务, 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加速土地合理流转,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解决机制。在乡村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责任制, 并列入年度考核。充分发挥乡、村熟悉情况的优势, 做到小事不出村, 大事不出乡镇。对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又确有可调控的地方, 在不影响其他村组利益的情况下, 可以大稳定, 小调整, 尽可能地化解人地矛盾。四是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保障机制,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 依法严格保护耕地, 对符合规定确需征用占用耕地的, 应确定合理的土地补偿标准, 并及时拨付到位, 加强监督管理, 促进被征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

(三) 努力化解乡村不良债务

要充分认识化解乡村不良债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面清理乡村两级不良债务, 坚决制止新债务的发生, 积极化解乡村两级债务问题。一要摸清债务底数, 落实化债责任。乡镇要对债务进行逐项逐笔核对, 挤干水分, 搞清楚欠多少钱, 欠谁的钱, 欠什么钱, 查清资金来源, 使用情况, 偿还记录等。二要进一步做好债务化解工作。乡镇债务形成的时间较长, 原因比较复杂, 工作难度较大, 在对债务清理核准的基础上, 对乡镇债务进行分析归类, 明晰债权债务关系, 区别不同情况, 分类处理, 逐步化解。对因直接举债兴办企业而形成的债务, 应划给企业负责偿还;对借债用于校舍、道路及其它公益性项目建设所形成的债务, 可在“一事一议”筹资中逐年偿还;对农业灌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群众直接得益的生产性投资, 按照“谁受益, 谁负担”的原则, 其形成的债务分解落实到农户, 按期偿还。三要规范和强化财务管理, 杜绝新的债务发生。精简村组干部, 压缩开支, 不准村党支部、村委会向金融机构借款或为企业提供担保, 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安排的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开发项目要足额安排必要的资金, 以杜绝新的债务发生。四要改革和完善乡镇基层干部考核体系, 规范乡镇行为, 确保五年内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且一律不得举债搞建设, 一律不得为经济活动提供担保。对乡镇政绩考核适当减少经济指标, 同时增加社会性指标, 建立健全新债责任追究制和乡村干部离任债务审计制。凡发生新债务的乡镇, 必须追究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在新债未化解之前, 乡镇党政一把手不得提拔重用, 不准异地任职。五要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建立乡村干部责任追究制度, 对违反规定造成新债的责任人, 视情节轻重, 依照有关规定, 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并依法追究经济和行政责任, 对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 化解乡镇财政困难, 确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篇4:流动妇女主要困难和问题的调研报告

一、当前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困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和方法,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管理创新,但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诉求交织,社会矛盾和冲突呈多发趋势,这种阶段性的社会特征增加了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难度。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一)贫富分化严重导致群体性事件增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年以来我国反映收入分配平衡程度的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4的预警线以上,2013年达到0.473。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更是显示,2010年我国家庭基尼系数达到0.61的高水平。收入分配不平衡现象的逐渐加剧造成相对富裕群体和相对贫困群体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问题持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协商、沟通并达成共识的难度不断加大,势必将造成社会割裂,最终导致各种非理性的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如近年来出现的农民工讨薪跳楼事件、征地过程中的暴力拆迁和自焚事件等。而在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合理调节社会整体上的公共利益,使广大群众基本利益能够做到大体的公平。贫富分化现象的逐渐加剧,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会在很大程度上占用政府精力和资源,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精力,这必将给社会管理的加强和创新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

(二)地方政府过多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社会管理能力下降

目前以GDP增长为主要核心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还没有完全改变,部分地方政府采取重亮点轻基础、重眼前轻长远、重表面轻实质的施政行为,地方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大修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为追求排名和职务的晋升,地方政府过分强调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和GDP的增长,在招商引资、扶持开发区发展中出台各种不符合当地实际的优惠政策,客观上阻碍了中央政府对经济活动和市场秩序的正常监管。部分地方政府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不作为甚至进行地方保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土地、环保、节能减排政策难以落实。这些都导致生态环境难以得到合理保护,环保形势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政府实际的社会管理能力的逐渐下降。

(三)部门利益集中导致社会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中央政府的各重要组成部门自上而下自成系统,集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稽查等职能于一身,导致广大群众对各种行政决策程序和裁定结果提出质疑。个别部门与其所属企事业单位或行业协会形成利益共同体,采取种种行政手段人为制造不公平竞争。部分部门之间推诿扯皮抢职能抢权力,导致重大事项久议不决,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重大项目、重大项目的决策权等,甚至利用企业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的决策权在较大程度上向中央政府部门的集中,导致行政资源的浪费、办事效率的降低,以及贪污腐败的滋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央政府部门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影响了其主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

(四)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导致部分领域出现管理空白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市场化和流动性趋势的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单纯依靠政府这一单一主体很难有效渗透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但由于目前我国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中介组织没有真正成为政府职能的转移载体,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有限,自觉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方面造成政府包揽一切、不堪重负,管理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另一方面社会领域出现管理空白,各类管理主体缺位,群众各类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举措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对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确保社会整体协调运转显得紧迫而重要。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一直以来,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职能相比,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仍有待进一步增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责,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削弱政府对微观活动的干预能力,从唯经济增长论彻底向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转变,改善政府缺位和越位并存的局面。彻底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以GDP增长速度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状况,增加与节能环保、民生改善相关指标的权重,考虑增加反映有关干部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指标,提高干部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二)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利益失衡的突出问题,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正常完善的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的机制。深化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对企业薪酬体系的监管与控制,防止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过大。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体系,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投入力度,增强广大群众的就业能力,建立解决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逐步探索建立利用税收手段对高收入家庭进行调节的机制,发挥其在均衡贫富差距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健全社会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

目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人民利益诉求千差万别,实行的上访制度不仅浪费高额的行政成本,而且很难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利益诉求。必须要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使各种社会矛盾各方主体依据正常的法律途径和程序进行谈判协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建立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渠道,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有效解决人民群众集中反映的征地拆迁、欠薪等社会问题。通过信息公开、社会公示等形式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机制,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改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

(四)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领域的立法

篇5:流动妇女主要困难和问题的调研报告

困难和问题

防汛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辖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认真做好防汛工作,能够减轻和避免洪涝灾害给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基础设施造成损失。今年来,我办按照市、区有关部门要求,结合辖区实际,通过多项举措,在做好今年防汛工作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组织到位。成立了办事处由书记为组长的防汛抢险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对抢险突击人员进行了调整充实,同时与辖区相关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及物资储备任务;二是开展险情排查。组织机关及社区人员对辖区内易积水重点地域及危旧房屋进行全面排查,并登记造册,便于及时排水躲险;三是开展清淤清障。根据排查结果,办事处组织人力对辖区内的排水设施进行了全面清淤,保证汛期排水畅通;四是强化值班。制定并完善办事处汛期值班制度、领导带班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带班领导及值班人员职责,对于个人疏忽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上报有关部门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二、存在的问题

(一)我办地处老城区社区内房屋破旧,时代久远,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弱化,且大多是“三无”危房(无圈梁、无地基、无构造柱)。另外,还有些二层房屋属于自建或者临时搭建,楼梯陡而狭窄,完全不符合规划要求,一旦发生洪涝灾害,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二)棚户区道路狭窄,地势低洼,不利于排水及人员疏散。

(三)由于部分主次干道排水设施不完善,维护不及时,在遇到阴雨天气时,极易造成主次干道与街巷交叉口积水成河,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棚户区、旧城改造进度,做好易积水区域的整改工作和危旧房的修缮和加固工作。

二是相关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加大协调力度,疏通污水管道,修复破损管道。

篇6:流动妇女主要困难和问题的调研报告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全面启动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我县社区矫正工作今年正式启动并开展工作,但由于工作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着矫正工作的正常、有效的展开,与上级文件要求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和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执法主体和工作主体分离,司法所行使社区矫正日常管理职能缺乏法律依据、权威性不高。

1、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无相应的法律依据,目前相关法律并未规定司法行政机关履行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刑罚执行权力。我国《刑法》规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在缓刑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监外执行……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缓刑罪犯,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考察”,“管制、剥夺政治权力由公安机关执行”,若罪犯在假释中违反规定,由“公安机关提请法院审核裁定”。可见,除执行缓刑时公安机关将罪犯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考察尚有法律依据外,其他的社区矫正方式都没有提到基层组织或别的组织可以参与刑罚的执行。司法行政机关要履行社区矫正职能,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强制措施作保障,又如何履职尽责?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只能对其进行一般的监管和教育,这仅仅对于一般表现较好的人员能奏效,但对于一些矫正态度不端正矫正行为不积极,综合表现不好的矫正对象,我们没有严厉的惩罚手段,仅仅是计分或扣分,真要给其一定处罚还要报请各部门研究,对一些严重不服从管理对象,需撤销其在社区服刑的手续就更加繁琐;这也使得司法所在矫正执法过程中“有责无权”、无法可依,其权威性大打折扣。

门,公安机关不可能按照司法行政机关的要求来监管社区服刑人员,加之协调、沟通不及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必然造成权责不清、监管工作脱节等情况发生,导致刑事执行权力不能产生效益,不利于国家权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权力效用的发挥,最终的后果就是导致监管效率低下。全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开展以来,实际上已改变了公安机关作为非监禁刑及监禁刑社会执行的执行主体地位,依法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刑罚执行主体地位势在必行,有利于对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

二、社区矫正工作内容单一,矫正效果缺乏考核标准,解决实际问题有限。社区矫正主要任务是: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对服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帮助他们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适应社会生活,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教育内容、矫正方案要详实、具体,注重个案矫正。在工作启动以前,由于公安机关缺乏专门的执行机构与执行人员,基层派出所只做了材料接转手续,检查出狱证明、释放证明或解教证明,并列入重点管理范畴,进行入户登记,建立监控档案,上报县公安局和检察院。对社区矫正的真正执行实际上都未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要求对罪犯既要进行监督和管理,也要进行有效地教育、改造、帮助和服务。公安机

两个途径移交公安机关执行。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启动后,由司法所负责教育矫正,公安派出所负责监督,执法主体交叉管理容易出现衔接工作空挡,反映出统计不全,情况不实,人册不符且核对不清的问题,加之社会转型时期人员流动大,社会面控制难度大,客观上存在脱管、漏管、失控的现象。

四、矫正工作机构不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设置,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关文件规定,但到目前为止,从国家司法部到省、市、县司法厅(局)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设置不统一,没有统一的机构模式。特别是县级司法行政部门还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没有专项的行政编制,只有挤占原有工作职能的司法行政编制,目前“机改”方案中又不同意增设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势必影响工作的开展。

五、专业矫正力量不适应。社区矫正工作主要由司法所承担,而基层司法所的现状是人员少,工作量大,我县现有在编的13个司法所中,有2名(含以上)司法助理员的所2个,有1名司法助理员的所9个,还有2个司法所是有编制无人员。县司法局也没有专门工作机构和专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编制严重不足,人少事多,已成为制约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瓶颈因素。此外,司法所的办公设备简陋,没有必要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

六、专项工作经费无保障。政法经费实行预算管理,大多由中央、省级转移支付解决,由于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全

多的空白,各级宣传主管部门没有涉及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内容,社会大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知晓率和认可度偏低,“罪犯只能在监狱高墙内服刑”的定式思维仍然存在较大的社会影响面,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在我们下一步大力推进社区矫正的工作中仍将不同程度地出现,需要引起重视。十、三项基地建设困难。目前我县没有警示教育基地、公益劳动基地、技能培训基地。

上一篇:生存论下一篇:关于企业内部工会慰问帮扶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