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24-05-15

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篇1: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究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幼儿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所谓的幼儿自主学习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的配合下,通过自主的分析探索发现问题并恰当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处于幼儿期的孩子由于自身对于情感。认知和意志尚未分化,所以迫切需要教师来引导儿童进行自主学习,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幼儿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发现认识观察社会,更好的获取知识。

增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自主能力的优势:

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但实质上它是幼儿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具体表现为幼儿自己的学习过程。只有将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幼儿的探究过程,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释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索兴趣,体验探索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科学活动里幼儿的操作是幼儿参与活动的表现,他们不再是“观众”的角色他们不单纯听听、看看,而是参与到操作活动中来。表面上看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似乎是学习的主人,而实际上他们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处于主导地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让孩子通过操作活动验证已有的结论,忽视孩子的探索能力。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让孩子在做中学,学中做,重在鼓励孩子提问,激发孩子参与科学探索的欲望。一.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鼓励幼儿进行自主科学探究活动

《指南》中建议,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对于孩子而言,利用身边现有的资源开展活动是完全可能的,但究竟如何入手,教师只有了解和满足幼儿的需要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如春天到了,家长从河里捞来小蝌蚪放在自然角饲养,孩子们给小蝌蚪喂食换水围着蝌蚪观察,了解从小蝌蚪长成青蛙过程中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可就在孩子们期待小蝌蚪长成青蛙时发现容器里的动物有的死了。这是怎么了?组织孩子观看食堂师傅杀鱼,介绍腮及腮的作用.让孩子们摸青蛙,了解青蛙身体结构,找出小蝌蚪在容器里死亡的原因。那有什么办法阻止小蝌蚪死完呢?孩子们利用身边的资源在容器里营造一个陆地环境,眼看着蝌蚪长成青蛙。农村到处是泥土,幼儿在用手捏捏,用脚踩踩知道有的泥土硬,有的泥土软;有的泥土黄,有的泥土黑。通过用小铲子挖发现有的泥土里有蚯蚓,有的泥土没有。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蚯蚓喜欢潮湿的地方。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到处是学问,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提供丰富的生活材料,激发幼儿自觉探究的兴趣

《纲要》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应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材料,支持和印发幼儿积极主动的与材料相互作用,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幼儿科学的学习过程类似与人类探究知识的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对材料的操作。提供丰富的材料对于幼儿科学学习尤为重要。在教学有规律排列这节时,打破请幼儿先观察发现规律,再按规律排列这一常规。先出示各种色彩图形,问:你看到什么?你想怎么排?有什么规律?幼儿通过摆弄图形互相商量发现规律,总结如下:可以按颜色排序红黄蓝红黄蓝,红黄黄红黄黄,黄蓝蓝黄蓝蓝,可以按形状来分类正方形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还可以按形状颜色来分类,一个红正方形两个黄三角形。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排序的规律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在科学活动《奇妙的磁铁》中,提供磁铁

铁钉 纸 布 别针 木棍 玻璃,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去操作,尝试发现磁铁的特性。然后出示幼儿喜欢的沙水,让幼儿去操作,在操作与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提供各种磁铁材料,自主探索磁铁的奥秘。幼儿在自主的探索学习中一些困惑得到解决。他们在活动中大胆交流,热烈的讨论,探索的热情也更高了。丰富的材料是幼儿离开老师进行自主学习的物质基础。三.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主动深入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的关注,将幼儿逐步引入探究的情境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要创设出能让幼儿产生兴趣的情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捕捉到相关的信息,逐步知道要探究什么。例如在认识时间活动中首先要认识中,如果出示钟面让幼儿观察,介绍钟的结构幼儿被动的接受记忆肯定不深刻。首先设计情境:今天小娃娃钟表店开张了,进了一批钟可是这些中都坏了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忙修修,你们愿意吗?小朋友拿到要修理的钟面后自己主动去观察挂在墙上的钟,把钟面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在修理的过程中幼儿自主的认识到钟面。教师在提问时,思维活跃的幼儿往往在第一时间回答问题,而绝大多数幼儿往往没有去思考,这样长此以往思维活跃的幼儿形成思维霸权,发言霸权,其他的幼儿形成思维惰性,随后敷衍,不动脑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提问时多提发散思维的问题,如学习5的加法时提问()+()=5,思维活跃的幼儿为了让答案更完整,整理自己的答案,为思维慢的幼儿争取一点时间参与到科学学习当中。

四.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点,激励幼儿大胆猜想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并指导幼儿以次为原点,进行充分合理的猜想的假设。允许幼儿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不能期望孩子的想法都一样,对待不同的想法几做法,可以让幼儿自己去讨论,从而最终形成科学设想,并自己去验证自己的科学设想。《指南》中建议,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单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活动中,鼓励孩子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进行猜想,但猜想与结果产生矛盾时,就会激发孩子探索的愿望。在《吹泡泡》活动中准备一些材料先让幼儿猜测能否吹出泡泡并记录下来,猜测后让幼儿自己验证结论。出示不同形状的工具让孩子猜能否吹出泡泡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孩子猜测后记录下来,再通过实践验证猜想,在操作中自主探索正确结论。

五.教会幼儿掌握实验和观察方法,提升幼儿自主学习基本素养 在科学活动中,实验和观测是两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呢?首先要让幼儿尽量去接触周围的世界,去接触大自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处决嗅觉等去感知。如:农村的孩子在田野里认识棉花,稻子。麦子。玉米,了解一些农作物的生长,参与简单的劳动,感受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幼儿园里开辟小块菜园中,带领幼儿种植瓜果蔬菜,观察记录蔬菜的生长过程。幼儿在种植活动中了解春种秋收,记忆深刻。其次在实验和观测时,当一些幼儿遇到了困难,感到受到了挫折,教师此时可以通过必要的提问或是建议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摆脱困难,杜绝全程干预,不停讲解。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对一些事物现象有自己的观点看法,这些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不正确的。教师如果从孩子的经验出发引导幼儿参与到探索操作活动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在区角活动中争论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否一样大,沿着孩子的争议引导孩子想办法把六个面放在一个平面进行比较。孩子们探索出比较六个面的方法:拓印(把每个面印在纸上比较)、用线量、用橡皮泥制模、用笔画一画剪下比。当孩子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满足时适时出示长方体让幼儿去比较面的大小,孩子们应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操作再找出同样大的面。适时的引导激发了孩子操作探究的兴趣。

六.寓科学活动于游戏,让幼儿在“做中学,乐中学”

《指南》中提出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孩子们在游戏时也会遇到科学知识。户外活动时组织孩子玩《踩影子》的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认识到躲到树荫下就没有影子,阴天玩不起来踩影子是因为没有光,不同时间段影子的大小也不相同。区角活动时投放磁铁、铁制品塑料制品供孩子自由操作,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经验,组织孩子们自制玩具《钓鱼》,孩子们画图涂色忙的不亦乐乎,一个个神态各异的鱼做出来了。怎么才能把鱼钓上钩呢?孩子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一个玩过磁铁的孩子提出在鱼竿的末端系上铁丝弯成的鱼钩,鱼嘴固定上磁铁,这样孩子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在活动中加以应用。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记忆深刻。七.利用日常生活—自然生成科学活动,满足幼儿独立探究的欲望

《指南》中建议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孩子的科学学习过程不满足于从一个问题开始到得出结论而终止,而是从一个问题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的过程。在动物怎样过冬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有:冬眠、迁徙、换毛、储粮。活动即将结束时孩子提出植物怎样过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生成了一个新课题《植物过冬》。对于植物过冬的方法孩子们也知道一些,当用语言表达有一定的难度。上课时组织孩子看一看常青树,捡一捡常青树叶。看一看落叶树,捡一捡落叶树树叶。看一看小草,挖一些草根。组织孩子观察长青树树叶了解常青树树叶小厚,表面裹着一层蜡质。这层蜡质可以防止水分流失,抵御寒冷,保证树木安全过冬,这种方法称:蜡质过冬。落叶树树叶大而薄,水分容易蒸发,养分也容易流失。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养分的流失,大树到了冬天树叶就会枯死落下,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来年重新发芽。这种方法称:落叶过冬。观察小草,冬天小草地面部分枯死只留下草根,春天草根发芽长成小草。根部过冬。通过图片展示幼儿了解人类帮助植物过冬的方式。延伸活动:我为小树穿冬衣。科学教学的目的是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索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形象思维,初步尝试规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学习奠定基础。科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操作,孩子自主的操作能激发探究的愿望,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篇2: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力的培养

初探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

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幼儿在探究进程中行为类型的分析,确定幼儿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帮助、支持、建议和指导。让幼儿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科学认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方法,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

科学活动 自主探究 能力 培养

正文: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注重科学人才培养的年代,而科学人才正是需要有

自主探究的精神。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自主探究要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大量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正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大胆,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经常标新立异,是个体创造力发展最具有潜力的时期。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发展的研究旨在牢固确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新观念,要把幼儿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能动地参与过程,在学习和参与过程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展。

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美国教育家杜威讲过:“科学的方法与知识的积累相比,具有相当的甚至更大的意义”。幼儿科学教育以丰富幼儿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健康、自主学习行为和谐发展,因此科学教育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

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用理智知识和技术来抑制幼儿创造的灵性,活动形式集中化、同步化,常常忽视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的培养,使幼儿变得顺从和习惯模仿,从而失去宝贵的探究与创造天赋,自主探究能力被扼杀在摇篮中。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构建过程。根据幼儿探究行为与创新能力由低向高的纵向发展表现,以下将简要的概述下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自主探究的培养。

一、把握幼儿的敏感期与关键期,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幼儿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凡是新异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就是去观察、去探索的它的原因。在班级内外的公共空间,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材料与自然界的,在活动室的自然角内,鼓励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的植物盆栽与一些小动物,下课之后很多孩子都在探讨这些植物与动物的饲养与喂养的方法,这阶段他们对这些就特别感兴趣。例如我们一起照料的一只小金鱼突然死亡,就激发起孩子的探究欲望,老师提出:“我们一直换水、喂食,照顾的很周到,金鱼为什么会死掉呢?”这就引起了孩子强烈的探究欲望,但是探究的过程需要老师的不断鼓励与支持,老师要通过积极的语言来不断的肯定、鼓励、接纳来激起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后由孩子们提出:是不是因为小金鱼想家了?或是小金鱼是爱对我们换的水不适应啊?因为老师适时的把握好了孩子的敏感期与关键期,小朋友都能够自发的提出了一些问题,并付诸实际行

动,孩子们开始自己动手帮小金鱼换水喂食,通过孩子的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观察空间,从而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鼓励幼儿不断的探讨与交流,增强幼儿自主探究的意识

一个问题的发生与一个问题的结果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思考去探讨再得出结论。因此,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或者幼儿与家长之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失去语言的思维是苍白无力的。美国人也说过:“一个人吃一个苹果是一种味道,而两个人品尝一个苹果就是两种味道。” 所以,科学的实验与结果是需要不断的碰撞出火花的。在平时的活动中,老师就要不断的鼓励幼儿在园时与同伴之间不断的探讨交流,回家后再与家长进行一个探讨交流的延续。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有时候的问题争论,正是为幼儿

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探究、验证的过程,教师与家长要把握好孩子们探究的一个契机,从而让孩子持之以恒的得出结论。例如在《有趣的管子》这个活动中,分别为幼儿提供了四种东西(线、筷子、打气筒的气、手电筒的光),先让幼儿预测这些东西是否可以穿越直的管道和弯的管道,并说说原因,预测完了再进行动手操作,孩子们发现预测的与实验的结果有不一样的地方,也有实验后的结果也不一样,例如有些幼儿说线不可以通过弯的管道,有一部分幼儿持相反意见,通过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激烈讨论,再次实验,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发现线的硬度不一样,导致了有不一样的结果。通过在一次次的争论一次次的实验中孩子们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依据,也为更好的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提供了保证。

三、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形式,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的激情,我们应开展多种适合幼儿探索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使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索。

我们通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幼儿探索的能力,因此,我们开展了“我来问一问”、“十万个为什么”等活动促使幼儿对社会和自然事物能注意观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幼儿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而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答案,或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回家和父母共同查找各种资料等探索活动。让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细节、结果或查到的答案大胆的表达出来。例如:班级里的一位小朋友带来了一只小仓鼠,孩子们异常兴奋,一下课就围在小仓鼠的周围说东说西,我看他们那么感兴趣,就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去解答,让幼儿更加的了解仓鼠的一些知识等等。通过

提出仓鼠喜欢吃什么食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想了仓鼠喜欢吃的食物,他们的答案有有:水果、饼干、米饭、瓜子、花生、萝卜等。我就帮幼儿把猜测的记录下来,第二天,许多孩子都带来食物,于是孩子们进行了大量的观察、探索、记录。通过一次次的实践观察,知道了仓鼠爱吃的食物。这些事通过幼儿的自己探索而得来的答案,我还让孩子们回家跟父母进行关于仓鼠生活习性的查阅,并将查阅的资料带到幼儿园与所有的孩子进行分享,通过查阅与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孩子们知道了仓鼠应该怎么样,分布在哪个地区国家等等。

科学活动的目标就是让幼儿有机会亲自探究自然奥秘,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和相互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幼儿的全

面发展,把幼儿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它是幼儿发现和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注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能否实现上述科学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

篇3: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科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学活动中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是当前幼儿自主学习环境创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 引导幼儿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跟随教师的节奏, 参与观察、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 为幼儿创设更加自由、 自主的学习环境, 是幼儿获得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科学活动中创设幼儿自主学习环境的必要性

幼儿教育中, 科学活动的开展是其整个幼儿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科学活动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所开设的一门课程, 在具体的幼儿教育中承担着较为重要的教育任务。

众所周知, 幼儿的可塑性极强, 在初级阶段的幼儿教育中, 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中, 独立自由的选择, 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而幼儿的自主学习具体是指幼儿在幼儿园中按照自己的想法, 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以及适合自己的水平和行为方式的活动, 独立的接触信息, 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 使其身心得到发展。在幼儿教育中, 为了使幼儿获得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主的选择, 运用自己的方式和习惯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 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 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而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必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

科学活动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幼儿科学学习的关键就是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使其体验探究的过程, 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科学活动中, 创设幼儿的自主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首先, 科学活动是一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为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自主学习环境是比较自由、宽松的一种学习氛围, 只有在不断的活动中才能营造这样的学习环境。教师只有在科学活动的教学中, 利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认识身边的事物, 才能有效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

其次, 科学活动本身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幼儿科学活动的课程中涉及了大量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可以激发幼儿的自我探索欲, 使其自主地投入到一定的活动中去。另外,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及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想要探索的欲望, 运用各种感官, 动手动脑去探究问题。科学活动中的内容可以汲取每一个幼儿身上探索的可能性, 帮助每一个幼儿获得不同的发展, 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科学活动中如何创设幼儿自主学习环境

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 通过对学习环境的创设, 促进幼儿的发展, 是当前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科学活动是幼儿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科学活动中创设幼儿的自主学习环境势在必行。结合新时期幼儿教育的特点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 在科学活动中创设幼儿的自主学习环境,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 扩大科学活动内容的可选性

幼儿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也可以说, 兴趣是幼儿学习科学最好的老师。幼儿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周围的事物有着非常好奇的眼光, 总是精力充沛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幼儿的年龄及生理特征决定了其对事物的认识是极为感性的, 他们善于运用形象的思维去认识世界。因此, 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中要创设幼儿自主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做到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走近每一个幼儿, 融入幼儿的活动圈子, 用心去倾听幼儿世界的声音, 获取幼儿世界中有价值的内容。让科学活动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可选性, 从而创设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 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上要求能在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例如, 父母带领孩子去海洋馆参观, 回到幼儿园后, 幼儿会对海洋馆中的各种动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们开展科学活动《海洋》, 基于幼儿对海洋馆的参观, 对海洋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 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中幼儿也会具有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通过探索海洋世界中的各种知识, 认识一些基本的海洋动物, 更重要的是在观察的过程中, 幼儿可以获得探索、合作的能力。类似这样的科学活动的内容很多, 有的可能是幼儿自身的生活体验, 有的可能是幼儿日常游戏的主要内容……这些活动的内容都是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定的, 另外, 在这些活动中, 利用可选性的内容创设幼儿的自主学习环境, 其中有的内容是为了让幼儿产生好奇, 更好地融入社会而选择的, 有的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而选择的, 有的是为了让幼儿获得一定的游戏乐趣而选择的……所有的科学活动中主体内容的选择都能为幼儿提供自主的学习环境。

(二) 丰富科学活动使用材料的种类

幼儿接触的事物要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才能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幼儿教育中, 提倡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材料, 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多种感知方式, 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

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的过程中, 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 为其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 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材料, 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利用材料, 创设自主学习环境。例如, 在中班科学探索的活动中, 材料是纸条、纸杯、夹子、毛线以及吸管等, 这些材料的用途是用来进行连接活动的, 给幼儿提供无限的探索空间, 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些材料都可以通过自身进行连接, 也可以通过工具进行有效的连接, 幼儿可以思考同一种材料的不同连接方式。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由于不同幼儿的关注点不同, 获得的信息也就不一样, 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丰富的材料的使用, 使幼儿的学习具有更大的自主空间, 不同的感受来自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提供丰富合理的操作材料, 使幼儿能够进行自主的选择, 可以说为其创设了有效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三) 尊重幼儿对其发展进程的选择

幼儿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 幼儿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选择也各不相同。与他人有不同的选择是幼儿发展中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科学活动的教学中, 幼儿会选择与自己水平和接受程度相一致的操作材料, 相应地也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进程, 合理的适合幼儿自身发展的进程是创设自主学习环境的关键, 只有在合理的发展进程中, 才能优化自主学习环境, 使幼儿获得更加长久的自主学习环境。

在科学活动的探索教学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直径为10厘米的塑料管, 弯形的连接管, 还有生活中常见的笔、积木、玩具汽车等。幼儿在探索操作的过程中, 不同孩子选择的材料是不一样的, 有的幼儿选择了难度较大的活动, 有的幼儿则选择了简单的活动, 在不同程度的活动中完成自己的探索。另外, 在中班科学活动中, 教师提供了筷子、勺子、呼啦圈、陀螺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让幼儿探索转动它们的方法。然而在具体的活动中, 有的幼儿选择了呼啦圈、勺子等, 很快使其转了起来, 而一些幼儿选择的物品就不容易转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选择, 让幼儿在自己的选择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因为幼儿的每一次选择, 都能让他们自己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有一个全新的感受和认识。最后, 引导幼儿通过与其他幼儿的交流, 让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与其他幼儿的想法及认识相磨合, 认识彼此之间的差异, 并接受这样的差异, 从而构建自己的认知方式。尊重幼儿对其自身发展进程的选择, 在具体的活动中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 为幼儿创设长久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 创设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在具体的幼儿教学中, 科学活动课程的开设能为幼儿创设较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通过扩大科学活动内容的可选性, 丰富科学活动使用材料的种类, 尊重幼儿对其发展进程的选择等三个方面, 为幼儿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促使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文玉.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方式经验谈[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5) :128-128.

[2]姚云芳.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J].小学科学:教师, 2012, (4) :159-159.

[3]梁运佳.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2, (7) :148-148.

[4]刘娟.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6) :263-264.

[5]王友艺.在环境创设中促进幼儿自主发展[J].都市家教 (下半月) , 2012, (8) :219.

篇4: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活动;自主探索;兴趣;欲望;机会

现代教育的活动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构建起来的,儿童的学习必须成为儿童主动探索、自我思考、观察比较、提问讨论的过程。科学活动的开放性、操作性等特点适合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并能很好地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开展《好玩的物体转起来》的活动中,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浓厚、探究欲望强烈,表现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索的积极形态。在此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张扬幼儿的好奇,增强探索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产生很多疑问或问题。儿时的好奇好问,若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就会化作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笔者认为,探索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在幼儿对科学原理产生好奇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自己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增进体验。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问题”,因为“问题”是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点、好奇心,是科学情感体验的开始,是对科学本身探索的开始。在运动活动中,幼儿对呼啦圈的玩法最为熟悉,他们在身上转,在地上转,此时,多多小朋友过来问我:“呼啦圈为什么会转?”我说:“呼啦圈放在地上也不转呀,你是怎么让它转起来的?”在我的提问中,多多一时不理解,我便邀请了几位小朋友一起来探索奥秘,将一位幼儿的好奇张扬。不一会儿,孩子们产生了各种问题:“风车怎么在转?”“我想让雪碧瓶也转,行吗?”……孩子们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也有了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科学活动《好玩的物体转起来》,由于这个活动来源于幼儿的好奇,在活动现场幼儿主动的参与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减少教师的干预,激发探究欲望

“做中学”还是“学中做”,是幼儿科学活动与传统常识活动的关键区别,让幼儿自主学习,是幼儿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活动由于老师的“放手”让幼儿有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在《好玩的物体转起来》活动中,我总结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指导原则。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干预减少,幼儿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从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在《好玩的物体转起来》活动中,幼儿对眼前的各种物体充满好奇,我便提问“哪些物体可以转起来?”幼儿则开始自主探索。他们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有的是个人的探索,有的是三三两两自由组合、共同探索。子俊、阳阳两位小朋友都拿起风车努力使其转动,阳阳的能力较强,她拿到风车就用手去拨动,一旁的子俊看见了,也试着用手拨动起来,果然转动起来,他高兴极了,看到风车停了,他又拨动,这次的力量大了,风车的转动也有了变化。子俊看到了这个变化,好奇地问:“怎么会转得那么快?”阳阳看到了,也产生了兴趣,开始了新的尝试。看到他们好奇又不解的表情,我说:“是什么让风车转起来的?”子俊说:“是手拨的。”阳阳说:“是手用力了。”我说:“对啊,那手用力的大小和风车转的速度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的提问下,孩子们再次尝试,一会儿就得出了结论。在分享环节,阳阳和子俊共同介绍了风车的转动,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同时我说:“除了用手能让风车转动,还有其他办法也能让它转动吗?”在我的提示后,幼儿又一次开始探索。最后发现“风车能边跑边转”“用嘴吹能让风车转”等多种方法。

整個活动中教师多次运用“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策略,减少了干预次数,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探索,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幼儿在自由探索中体验,在与同伴的经验习得中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可见,感知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有了主动探索的兴趣,幼儿才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提供丰富的材料,给予探索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决定用材料做什么,能极大地激发幼儿通过与材料相互作用来探索的积极性。

对于集体科学活动中的材料而言,首先,材料的丰富性是幼儿自主探索的提前。在投放材料时,数量要确保超过幼儿人数,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在操作中有选择的空间。如《好玩的物体转起来》中,我投放了超过幼儿人数三分之一的材料,幼儿在活动中选择材料自由、自主,给予幼儿足够的物质支持。

其次,材料的开放性是幼儿自主探索的依靠。以开放的方式呈现材料使得幼儿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在《好玩的物体转起来》活动中,我将材料放置在幼儿可见的活动场地内,当让幼儿自由探索时,幼儿纷纷来到材料区,虽然幼儿人数多,但由于材料的开放性,幼儿能轻松地选取物体进行操作摆弄。

最后,材料的多样性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动力。让幼儿自主学习,是幼儿发展的需要。但我们应该明白所谓的自主并不是让幼儿“放羊”,教师在活动前还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多样性。在《好玩的物体转起来》活动中,我提供了风车、呼啦圈、瓶子、发条玩具、拖拉玩具等,这些材料都是经过一番考虑后所投放的,每种材料指向的科学道理不同,如用“推、吹、转、拨、拧”等方法让物体转起来。幼儿在操作时也有了不同的挑战,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动力,让幼儿不枯燥,始终有探究欲望。

四、注重延伸活动,延续探究热情

幼儿科学活动是一个启发、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重在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初步的科学态度,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及其关系的经验。

如果说幼儿的自主学习是船,那么科学活动就是水,教师就是掌舵的船长。科学活动应成为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幼儿科学活动时应不断增强幼儿的参与意识、操作意识、交往意识,给幼儿留下一个期待继续探索的愿望,一份盼望揭开奥秘的向往。

参考文献:

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5.

篇5: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一、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在提高幼儿兴趣的同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1.结合自身的体验和特点,引导幼儿探索。

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雨雪雷电,下至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幼儿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问这问那,什么事都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为了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我总是与孩子们一起聊天:“为什么一天中会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人在冬天呼吸时会呼出白气来?”“宇宙、天空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在与教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如:在秋天,我带孩子们到野外秋游,让孩子们寻找大自然中的“秋宝宝”,感受一下秋天的美景。孩子们格外兴奋,纷纷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秋宝宝”。有的说:“我发现梧桐树叶落下来了”;有的说:“美丽的菊花开了”;有的说:“秋天的田野里,到处是金闪闪的”;还有的说:“秋天的空气最新鲜、最舒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找到了答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都得以体现。又如:为了让幼儿辨别生熟鸡蛋,我先给每个幼儿提供了生熟两个鸡蛋,引导幼儿自己旋转鸡蛋玩,从中发现生熟鸡蛋的转速不一样,转得快的是熟鸡蛋,也可引导幼儿把鸡蛋放在耳边摇晃,了解有声响的是生鸡蛋,没有声响的是熟鸡蛋。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动脑而获得的经验总是令人难忘的,而成功的喜悦又会激起幼儿更高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还如科学小实验“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我提出只用一只手,替乒乓球和瓶子“搬家”,幼儿尝试了一下,有的说用胶布把瓶口粘住,有的说把瓶子倒过来放,还有的说用胶水把乒乓球粘在瓶子里,从老师的操作中看到了乒乓球不停地作圆周运动时就不会掉下来的现象,他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同时对现象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动手探索的愿望,在他们探索尝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观察操作直到获得成功。他们从中了解了生活中的离心力现象,孩子们也就越来越喜欢探索科学现象,养成了探索事物的兴趣,培养了敏感、好奇、好问的习惯。2.创设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幼儿探索。

环境是一种氛围,环境具有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需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试管、量杯、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电线、开关、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摇筒、响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处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在认识磁铁时,我在科学区里提供了大量的铁制品和其他材料制成的物品,先让幼儿用磁铁去吸各种各样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磁铁的奥秘,再提供材料让幼儿去探索:为什么有的东西磁铁吸不起来,而如果在布片下放一块铁,那么布片就会被吸起来呢?从而让幼儿了解磁铁的传导性。在活动中我常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机会。而幼儿的活动更积极、更主动。我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风的形成”“好玩的水”“有趣的镜子”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镜子,有使图像变大的放大镜,有看得远的望远镜,有变化多端的多棱镜,有使人发笑的哈哈镜(凹、凸面镜),还有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幼儿在摆弄这些镜子时,不仅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镜子及其产生的许多科学现象,而且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再如开设自然角,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树木、花卉、蔬菜,如小麦、蚕豆、水仙花等,还可以饲养一些小鸡、小兔、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

二、学习探索方法,提高幼儿的探索水平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探索,而探索是非常有趣的。”可见,创设科学教育环境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只有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索方法,幼儿的探究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幼儿的创新行为才能更全面更深入。1.提供能启发幼儿探究并实现教育目标的材料。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我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材料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创新。如“风的形成”,幼儿对于风,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也知道风有时大,有时小,但他们对风的产生,大风和小风的不同却不了解,于是我给幼儿提供了各种可能制造风的用品(如扇子、书、塑料板、纸片、小灯笼、气球、风车等),让幼儿自己操作出风来。幼儿在玩一玩、找一找的过程中发现,当用力扇扇子时,产生的风就大,灯笼(或气球)的摆动幅度就大,风车就转得快。这样,幼儿亲身体验了风的大小。我还让幼儿体验用扇子扇风和用电风扇吹风有什么不同,从而知道了现代电器给人们带来好处。

又让幼儿观看录像,让幼儿知道适宜的风会给人们带来好处,如果是狂风,则飞沙走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带来灾害。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在比较的过程中了解了风有大小之分及与人类的关系。又如小实验“会变的颜色”,我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份各色的水粉颜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从中感知两种以上的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放在一起,会变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幼儿亲自进行配色、涂色、重叠、分合,发现颜色的不断变化,使幼儿亲身体会到“变化”的存在及其具体特征。还有:向幼儿建议用放大镜观察他们的手指,他们将会理解为什么饭前要洗手;要让幼儿知道为什么夜晚要比白天黑,就要启发他们思考夜晚和白天有什么不同,进而思考为什么夜晚会比白天黑;在观察水结冰,冰化水的过程中,使幼儿了解温度变化对于水、冰的作用;在拍球时,引导幼儿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

2.组织使幼儿探索行为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

操作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幼儿有意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摸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并将幼儿的操作转化为动脑,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科学活动“有趣的人体关节”中,我以“关节娃娃”这一亲切形象的词语来组织活动,通过让幼儿跑跑、跳跳、弯腰、转身等身体动作,让幼儿感知人体上的关节,并让幼儿在人体图上标出关节部位,提出了“是不是只有关节才会动?”“人体还有什么地方会动?”“这些地方的动与关节的动有什么不同?”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操作,发现除了关节会动,眼皮、心脏等地方也会动,但它们不像关节那样灵活,动的幅度那么大。幼儿在获取有关关节的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探索的积极性。又如活动“神奇的万花筒”,通过观察万花筒,了解万花筒的简单构造,并学会拆、装万花筒的简单技能。我先请幼儿玩玩,看看万花筒外面是什么样的,里面是什么样的,然后提问:“万花筒为什么会这么好看呢?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吗?”于是孩子们两人一伙,三个一群的进行着研究,当拆开万花筒外壳时,发现有三片镜子,有小花片,接着又发现了塑料盒。噢,原来如此!幼儿自己动手实践发现了秘密,他们多自信呀。这样的活动,幼儿思路开阔,兴趣浓厚,在活动中幼儿都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孩子是旁观者,也没有一个说“我不会”。在这项活动中,幼儿不但获得了有关万花筒的知识,而且大大地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培养了幼儿爱科学、爱探索的主动性。操作中,幼儿得出的观察结果都是一些容易接受的浅显的科学知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了幼儿探索的习惯。

篇6: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其中,科学观察与记录能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要重点培养的基本能力。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大班幼儿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观察的兴趣和主动观察的欲望,幼儿会用简单的图画、数字、图表或其他表征符号来记录。但是受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大班幼儿的观察能力还存在着盲目性或浅层性,记录内容缺乏目的性;记录形式比较单一;交流和分享的意识比较薄弱,这些问题折射出大班幼儿有效记录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大班科学教育活动一定要重视培养幼儿科学观察与记录能力。

中国论文网 /9/view-13005293.htm

一、培养大班幼儿观察记录能力的主要途径

1.自主创设班级和区域中的科学观察的环境氛围。

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幼儿的记录兴趣。大班幼儿能主动的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自发的生成问题,因此科学观察的环境应该立足在幼儿的发现、关注点上。多问一问幼儿,了解幼儿的记录,在此基础上抓住契机启发引导幼儿观察、记录一些有价值的现象。

在科学区域设置上,我们可以留有幼儿自发形成的观察区,让幼儿觉得有趣、奇怪的物品都可以放置在这个区域中进行观察。例如在“看谁吸的多”科学活动区,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吸水材料并贴上编号,放在材料架上,幼儿操作可随时取放与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让幼儿在自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科学观察的乐趣。

2.开展自然角、种植区、饲养区的种植活动。

利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在班级外可设立自然角,投放观察记录表或观察记录本,如:“植物生长记录本”、“蚕宝宝成长记”等,这样幼儿一旦有了发现,就能够立刻进行记录。在我们的“开心小农场”中,幼儿们自己种下蔬菜种子,并亲自为它们浇水、拔草,然后每天在记录表里记录为蔬菜宝宝所做的工作,还记录蔬菜宝宝的生长高度。孩子们通过记录纸上的展示,对蔬菜生长的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在幼儿园的饲养区中,小兔子、鸡、小鱼、乌龟都成为了孩子们的开心观察区,他们结合网上查到的资料,为小动物们准备食物,并为他们打扫卫生,这些都能激发他们关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更喜欢科学观察带来的乐趣,并在兴趣中通过记录了解植物或动物的生长过程,这进一步激发了幼儿认识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天气预报的观察记录活动。

“天气预报”是幼儿园常见性墙饰。大班幼儿已经学会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每一天天气情况,感受天气变化;自己学着并提示同伴根据天气的变化选择适当的衣着和进行适宜的户外活动。我们班将天气预报设立在班级门口,由值日生轮流负责记录。科学活动中还围绕着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和学习内容,培养他们观察天气的兴趣,引导他们了解天气变化及常见的自然现象,从中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态度。

4.开展季节性特征的观察活动。

大自然丰富的物种给予了幼儿观察一年四季自然环境特征的良好自然条件。观察的对象就在身边,幼儿可以随时随地观察探究和进行记录。看到孩子们边捡树叶边互相比较着,因此就生成了科学活动《叶子》,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叶子的外形与色彩特征,触摸叶子的表面,闻闻叶子的味道,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各种叶子的不同,从中激发幼儿喜欢探索叶子的秘密,并学习运用语言

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科学现象。这一活动激发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不但激活了孩子在探索活动中思维,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充实丰富了幼儿原有的认知结构,还让孩子们学习了观察记录的方法,拓展了学习的立体空间。

二、拓展幼儿观察记录方法的多样性

大班幼儿的记录可以采用各类粘贴、照片及实物呈现、绘画、符号等方式进行表征,还可以配上简单的文字及表格。但具体用哪种形式,还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记录的内容来确定。教师选择的记录素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水平,从幼儿熟悉方式入手,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从中习得记录方法。

1.观察记录中的表征记录。

图画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形式,每个孩子的图画都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内心感受。因而我们可以选择运用

简单的图画进行记录,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自己的图画来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与现象,让孩子在感知和了解什么是记录基础上,初步了解记录些什么,怎么记录。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树》中,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形状、线条、色彩记录不同树的外形、触感以及高度等。这些都可以根据孩子们的感觉自己进行观察记录,然后介绍给身边的同伴。教师将幼儿的观察结果整理后与其他的幼儿分享,让幼儿了解更多的自己不熟悉的树木。

2.表格的记录。

表格记录是教师经常使用到的记录方法,在两种或三种物体进行观察比较时,表格的直观性更为明显,幼儿在一项一项进行动手操作,然后将每一次的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进行整体的比较,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记录方法能帮助幼儿梳理思路、提升经验,使得幼儿在交流记录中的新发现成为促进幼儿持续观察活动的新“动力”。

3.设置观察记录本。

这在班级的自然角观察活动中最为常见,以小组或值日生的形式轮流进行记录,每个记录的幼儿将自己今天为蔬菜宝宝所做的工作(如浇水、除草、捡石子)用自己会画的图形,色彩画出来,然后测量蔬菜宝宝的高度以及多长了几片叶子,这可以用数字的方式写出来,别的小朋友想知道自己这组的蔬菜宝宝的生长情况时,只需打开观察记录本就能一目了然。

另外还可以进行亲子观察记录,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记录,家长了解幼儿记录的同时,也让幼儿了解成人的简单记录方法,增进了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子交流,也学习了更多的记录方式。

三、提供幼儿观察记录分享的多种平台

1.幼幼互动。

幼儿间常常出现与众不同的记录方法,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出现的新的记录方式,并将有价值的记录方式及时

与其他幼儿进行分享,引发幼儿与幼儿之间交流与互动,有助于幼�豪斫馔�伴的记录内容,使幼儿的记录方式能成为他们共同的语言,在相互理解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记录方式。

2.师幼互动。

针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教师要选择运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应及时组织幼儿讨论记录的内容与方式,分享参与科学探索的快乐。引导幼儿用准确、连贯的话语去讲述自己记录的成果,提高他们总结、概括科学现象的能力。随后,教师要将他们零散的发现进行梳理小结,帮助幼儿提升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记录兴趣。如幼儿用数字表示观察的次数,用箭头表示事物发展的步骤,同样的符号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同样都是记录声音可以用不同的符号等。在读懂、理解他人的记录方式时,为自己的记录活动积累更多经验。

在大班实施科学教育活动实践中,灵活的运用不同记录方法,引导幼儿从

篇7: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加组别

小学(幼儿园)

研究类型

基础研究

学科分类

美术

[摘要]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的素质教育的重点。而绘画教育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非常的强调艺术对培养幼儿创新学习能力的价值,他们认为幼儿的艺术培养是激发幼儿潜能的最佳载体,为幼儿创新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绘画活动对幼儿来说既是学习,也是一种思维创造活动。因此,在幼儿绘画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开设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充分的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采用适宜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绘画教育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把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当作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前提尤为关键;选择他们易于表现的、熟悉的、亲近的身边的人或事物,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以故事或游戏的方式、辅以肢体语言等形式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欣赏活动贯穿到教学活动中,给幼儿带来新奇的感觉,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审美观,全面培养他们的绘画创造能力。

[关键词] 幼儿 绘画

创造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就针对我国教育的弊端疾呼要重视幼儿的创造力,他说:“幼儿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理解幼儿的创造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时期是开发创造力的重要阶段,而绘画活动则是激发幼儿创造能力的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幼儿的画天真、稚拙,却不失大师风范,有时,我们在欣赏幼儿作品时,会不禁的想起了现流行的抽象画派。幼儿的思维最为直接而大胆,他们的笔墨潜伏着巨大的艺术创造力,他们的画蕴藏着鲜活的的艺术生命。经常有很多的大师为幼儿的大胆创新所折服。著名的画家毕加索曾说过:“我们要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上的真善美,留住童心就是保护了艺术的天赋。”

本文就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及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着重的谈谈如何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一、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前提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幼儿生性好奇、好动、好问、好玩,这是他们或多或少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实践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创

造一种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最大的兴趣感,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得到身心的满足,让他们在不断的涂涂画画中提高对绘画的兴趣。教师在组织绘画教学时,选择幼儿较为感兴趣的题材,那么教师的此次教学活动就事半功倍了,因为让幼儿感兴趣的题目材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让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绘画活动中,还能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只要我们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展示他们能力的平台,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创新潜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将是一个成功的活动。

那么,在教学活动中选择哪些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又成为了重中之重了。

1、选择幼儿熟悉的、亲近的身边的人或事物为题材

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人或事物,是幼儿所熟悉和了解的,也是在他们脑海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能够引发他们最大程度的表现欲望,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空间,越是幼儿熟悉的题材越让幼儿感兴趣,这种兴趣会让他们将身边发生的事或物及美好的东西变为自已要表现的对象。比如,教师在绘画教学中让幼儿画他们的爷爷、妈妈或是他们家的房子呀,我想孩子们一定会画的惟妙惟肖的。

2、选择能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题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事物的创新都是通过想象,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新假设开始的,这是创新活动的第一步。幼儿由于没有旧经验的束缚,思想比较开放,创新意识会更加的大胆,更加的富有创造性。他们认为好玩的就是可行的,好看的就是合理的。因此富于想象和创造题材也是他们爱表现的,比如未来的飞机、神奇的花等,诸如此类的,都是引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绝好题材。幼儿的想象力包括对事物的联想能力,还包括对事物的幻想能力,此两者都是开发幼儿创造力的基础。正如德国近代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趣怎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心灵?”

例如:在玩色活动时,我为幼儿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幼儿任取颜色相互搭配、调和,便可发现:瓶中的颜色一会儿变深,一会儿变浅,一会变绿,一会变紫,十分奇妙,孩子们一下子对颜色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我就可以引导幼儿尝试创造新颜色。在幼儿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后,为进一步提高对配色活动的兴趣,我就及时为幼儿准备相应的宣纸和剪好的各式服装外型,用配置的颜色装饰服装。之后,听,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这裙子上的绿色、紫色都是我自己

配的。我还能配出别的许多颜色呢。”另一个小朋友大叫“啊!我成魔术师啦!变一一。”幼儿一旦对所接受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将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在不自觉中进行创新。

3、选择幼儿易于表现的事物为题材

易于表现的的事物首先是特征明显,形象生动可爱的,能够引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如:造型各异的瓦罐,大小不同的石头,千姿百态的花草,形状不同的叶子等都是很好的选材。另外,幼儿头脑思维正处于发育时期,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感不会停留很久,假如我们给幼儿的题材太复杂了,就会使他们感到厌烦,致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只有我们选择的是他们能够表现的题材,才会激发他们的热情与兴趣,从而达到发挥他们创造力的效果。

二、重视幼儿欣赏和评价能力提升是培养幼儿绘画创造能力的最佳方法 专门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日本专家板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画或制作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在欣赏或是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更或说在培养幼儿欣赏与评价能力时,不能以画的像或是不像为标准,而是应当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就是教师在评价或是幼儿在评价他人作品时,幼儿自已认为好的、满意的就是好的作品。教师在其中只要充当好穿针引线的引导作用就可,对幼儿创作意图进行启发诱导,使其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而不是扼杀幼儿的创作意识与开拓精神。

1、欣赏和评价小朋友的作品

幼儿的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有许多地方值得幼儿相互的学习借鉴的地方,因此,教师在欣赏或是培养幼儿欣赏能力时,应选择些小朋友比较有创意性的作品让幼儿进行欣赏与评价,或是在幼儿完成作品后将幼儿作品全部展览,引导幼儿欣赏和评价创造性较强的作品,使幼儿们在相互的欣赏和评价中,发现各自作品的优点,从而使幼儿能够更加大胆的、自由的进行创作。这样,才能在绘画活动中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创作能力,才能使他们的创作思维更上一层楼。

2、欣赏和评价大师的作品

在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大师作品,有很大一部的作品适合幼儿去欣赏和评价,比如:毕加索、凡高、莫奈......,他们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性,假如,我们培养幼儿们去欣赏和评价他们的作品,用孩子天真的眼光去看大师们的作品,往往会出现大人们所

看不到经典妙处,让孩子们在欣赏大师作品时,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大胆的进行创新,鼓励他们在大师们的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去表现他们的想法与感受,相信我们的孩子们一定会发挥出他们最大的创作潜能的。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幼儿绘画创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轻松、愉悦、活泼的教学情境,幼儿才能充分的发挥他们自由的想象空间与创作能力,才能有较好的作品的出现。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不能只是单一的、传统式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再以严师出高徒的思想左右教学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只能让我们培养出同一模子的学生,学生的创作能力也就只能在围城之中徘徊了,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也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谈了。

经常会发现我们的教师在上绘画课程时只是以范例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这样的绘画教学只能让幼儿们作品大同小异,只是绘画技能的再现,更谈不上创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范例只是幼儿的欣赏”的原则,要让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毫无顾虑的按他们自已的想法思路去画,用他们自已的语言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在这种的教学意境中,幼儿的创作才能充分表现出创作性、独到性、丰富性。另外,还有这么一个现象,教师在巡回指导中会经常的提醒学生注意些什么,对个别的学生时行批评或是表扬。其实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课堂的沉闷,会让学生不自觉的感到紧张,也在不知觉中打断了学生的创作思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创作开发。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改变以上的现象呢?又如何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情境变的轻松、愉悦、活泼呢?

1、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绘画活动

我们经常会提倡寓教于乐,假如我们能将游戏结合到绘画教学中,我想我们的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一定会得到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孩子们的创作能力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我在绘画《我的幼儿园》时,我事先准备好一张大纸贴在墙上,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思维,概括出校园的特征、环境及人物。然后,告诉幼儿:“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设计我们未来的幼儿园。”交代完后,让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自已分工,画教室的、画草坪的、画花的、画树的、画身边的老师朋友的......,孩子们很快就分配好任务,愉快的画了起来。

2、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幼儿绘画活动

小朋友最喜欢的就是听老师讲故事了,故事里的优美有趣、富于幻想的情节常常会让他们听的入神,故事里活泼可爱的人物或是动物都是幼儿喜爱的内容,故事中生动的语言也常常能够让幼儿身如其境,所以故事对幼儿来说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亲和力。把幼儿绘画活动以娓娓动听的故事形式展开,不仅能激发幼儿创作热情,还能为幼儿创作提供表现的空间。例如:我在教学幼儿学画人物画时,就以《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融入教学中,让孩子们在听着动听的故事的同时,想象人物的形象特征,再根据他们的想象力,画出他们脑海中的白雪公主及小矮人的样子。

3、运用肢体语言辅助幼儿绘画活动的开展

肢体语言有助于孩子更形象地理解事物,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孩子比较容易理解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绘画活动中,幼儿所要表达的画面的内容与细节很多都依赖于平时的经验积累和想象去完成的,我们就必须借助肢体语言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画人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相互做模特,摆出多种姿势,以避免所画的人物僵直呆板;在画动物的时候,可以根据动物的特性进行模仿,让画面变得活泼生动。如画《淘气的猫》,就让孩子学做小猫,并用肢体展现猫的不同状态:淘气的,慵懒的,安静的,贪吃的。这样孩子们画出的猫就不会单一呆板的而是生动活泼的。也由于肢体语言的帮助,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就不会觉得枯燥,画面也会更充满童真童趣。

未来学家奈比斯说:“处于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幼儿阶段的绘画活动只是一种萌芽行为,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由想象,让幼儿画其所爱,画其所想,使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从而使幼儿始终对绘画活动怀有强烈的兴趣和表现热情。长此以往,他们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将被自己描绘的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高教论坛》[J].Higher Education Forum Aug.第4期.2005年8月 [2]《教育研究理论界》[J].2002年第3期 [3]《中国教育文摘》[J].2007年4月

篇8: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环境, 引发兴趣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尤其是幼儿, 别看他们年龄不大, 可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却特别强, 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感到好奇, 都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它。这就是自主学习能力首先需要具有的, 也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利因素。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但由于幼儿的兴趣也比较难持久, 这就需要老师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环境来进行刺激和强化。

首先, 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幼儿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是决定学习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 而教师学习活动的客体, 对学习活动的效果起着促进影响作用。所以, 教师和幼儿应该是一种学习伙伴的关系, 这样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压力就会大大减轻, 他们就可以大胆地、自由地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做自己想做、学自己想学。

其次, 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新奇有趣的物质环境。丰富多彩的、新颖有趣的绘画工具和技巧, 不但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 引起幼儿的兴趣, 还能诱使他们更投入其中, 更积极地探索, 更自由地发挥, 更大胆地想象创作。例如在美术活动《树叶变变变》中, 教师让幼儿课前收集各种形状的树叶, 准备了水彩颜料、油画棒、、彩纸、剪刀、胶水等各种工具。教学时,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带来的树叶都有什么颜色?有哪些形状?你想利用这些树叶做什么?”面对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树叶, 孩子们特别兴奋, 大胆设想进行创作:有的在树叶涂上了各种颜色, 有的用树叶拼出了各种图案, 有小猫, 有金鱼, 有小船……孩子们至始至终都沉浸在积极思维、自主创作、自由表达的环境中, 自主学习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

二、亲身体验, 自由创作

学习不应该是单纯地知识性的学习, 更多的是让幼儿去亲身体验, 充分调动幼儿的脑、眼、耳、口、手等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这样孩子的感受才是最深刻的, 掌握才是最牢固的。体验是准备, 创作是目的, 美术活动就是要让幼儿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但由于每个幼儿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他们参与体验的方式不相同, 获得的情绪体验不相同, 表现的方式也不相同。因此, 教师要根据以上差异, 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创作展示形式, 让他们尽最大可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如在《春天的色彩》美术活动中, 教师可让幼儿自由选择合作伙伴, 自由选择绘画工具, 自由选择创作内容, 自由选择创作形式, 可以绘画, 可以剪贴, 也可以泥塑等。这样幼儿选择的余地大了, 创作的作品也丰富多了。

三、科学引导, 丰富拓展

教师是幼儿的学习伙伴, 也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助手。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都存在不同, 当幼儿在自主学习活动中遇到了障碍、困惑时, 教师应及时伸出援手, 科学引导, 为幼儿提供参考和帮助。例如《毛毛虫 (粘贴) 》美术活动中, 幼儿在粘贴毛毛虫的脚时出现了困难, 不少幼儿用胶水粘贴, 搞得手上、纸上到处都是, 显得很不耐烦。这时, 我启发他们说:“我们平时在粘贴东西的时候除了用胶水, 还可以用什么?”很简单的一句话让幼儿豁然开朗, 他们又找来透明胶带、双面胶, 顺利地粘贴好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是助手, 是点拨引导, 而不是全权代替。

幼儿在绘画中最常见的问题是画面比较单一、空洞, 此时, 教师可以与幼儿亲切交谈, 启发他们展开想象, 激发创作热情, 不断完善、丰富画面。如《漂亮的花草地》美术活动中, 有些幼儿只画了一棵小草, 一朵小花, 老师就可以这样问孩子:“哦哟, 你看这小草和小花怎么不开心呀?谁来帮帮他?”“他们还有哪些好朋友呢?”“还有哪些小动物喜欢和他们玩呢?”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激发了孩子的思维和继续创作的欲望, 孩子们又画了许多小草和五颜六色的小花, 还有蜜蜂和蝴蝶呢, 本来单一空洞的画面一下子变得生动丰富起来。

四、展示评价, 形成能力

展示评价是美术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既能提高幼儿的美术表现能力, 也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是幼儿美术能力的综合体现, 同时也是保持幼儿兴趣、激发幼儿再创作欲望的重要手段。评价时要把关注点由作品本身转移到孩子的创作过程, 不能过多地关注绘画的技巧, 如线条直不直、弧线光滑不光滑, 画得像不像, 而应更多地关注、了解孩子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 这才是最可贵的。例如《画太阳》美术活动中, 我发现这样一幅很特别的画:绿色的太阳。孩子们都笑了起来, 认为这个小朋友画错了, 觉得太阳应该是红红的。这个小家伙很尴尬。我没有立即肯定, 也没有否定, 而是让画这幅画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想法。原来这个家伙觉得夏天红红的太阳太热了, 所以就画了绿太阳, 这样就会感觉凉快一些。我当场对这个孩子进行了表扬, 他开心地笑了。如果我当时不假思索地就否定的话, 那么就不会发现这个孩子这么可爱而有创意的想法, 也许这个孩子以后就会对美术失去兴趣。

上一篇:2016-2017小学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下一篇:齿轮泵的工作原理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