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茸茸的毛豆的幼儿科学活动方案

2024-04-11

毛茸茸的毛豆的幼儿科学活动方案(通用6篇)

篇1:毛茸茸的毛豆的幼儿科学活动方案

关于毛茸茸的毛豆的幼儿科学活动方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毛茸茸的毛豆》是由为你整理收集,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您可及时反馈意见: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认真的观察毛豆,认识毛豆的主要特征。

2、尝试大胆讲述自己观察的结果。

活动准备

1.毛豆,碟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毛豆外部特征:

1、请小朋友用手摸一摸,猜一猜老师装在盒子里的“神秘礼物”

(1)你摸上去什么感觉?猜猜是什么呀?

(2)毛豆娃娃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呀?(绿色或黄色)

2、教师总结:

毛豆娃娃,身穿绿毛衣,弯弯像月亮,它的身上,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我们一起来找找好吗?

二、仔细观察毛豆,认识其特征:

1、摸一摸:

毛豆的衣服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我们用一个好听的词“毛茸茸”)

2、剥开毛豆荚后观察脱掉衣服的感觉:

幼儿剥毛豆,注意剥下的豆荚不乱仍,放在碟子里,若有幼儿剥碎,请大家说说剥毛豆的好方法。

(1)观察壳:先来看看毛豆壳里是怎么样的?有什么?(观察后放入碟子)

(2)观察毛豆:一个毛豆夹里边有多少?像什么?

教师:一个夹子里边住了三个毛豆娃娃,你那里有几个呀?

(请幼儿边数边说)

(3)毛豆荚是弯弯的,像月亮,像小船,毛豆娃娃是什么样子的呢?捏一捏,毛豆娃娃的身子是什么样的?

(鼓鼓的`,胖乎乎的,光滑)

(4)看一看,毛豆娃娃身上有什么?

(这是毛豆娃娃的肚脐眼,就和你的肚脐眼一样)

3、知道毛豆有营养,但不宜多吃:

教师:看到它们胖乎乎的样子,我好想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的,你吃过毛豆吗?

是怎么烧的?什么味道的?(幼儿自由说自己的看法)

4、教师:毛豆尽管不好看,但是很有营养的,含丰富的钙和蛋白质,但是毛豆不能多吃,

吃多了会消化不良,会肚子疼,拉肚子。

篇2:毛茸茸的毛豆的幼儿科学活动方案

设计意图:

小班的幼儿对周围世界都充满着好奇。毛豆是长在哪里的?毛豆的衣服为什么会是毛茸茸的?脱掉毛茸茸的衣服里面是什么?豆荚内住了几个豆宝宝?面对幼儿如此多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并让他们永远保持一颗充满想像的童心?因此我设计了本次的活动《毛茸茸的毛豆》,让孩子既能仔细认真的观察和认识毛豆,又能对种子产生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认真的.观察毛豆,认识毛豆的主要特征。

2、尝试大胆讲述自己观察的结果。

重点:

能仔细认真的观察毛豆,认识毛豆的主要特征。

难点:

用语言表述自己观察的结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毛豆碟、子若干。

经验准备:有吃过毛豆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毛豆外部特征:

1、请小朋友用手摸一摸,猜一猜老师装在盒子里的“神秘礼物”:

“你摸上去什么感觉?猜猜是什么呀?”

“毛豆娃娃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呀?”(绿色或黄色)

2、教师总结:“毛豆娃娃,身穿绿毛衣,弯弯像月亮,它的身上,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我们一起来找找好吗?”

二、仔细观察毛豆,认识其特征:

1、摸一摸:“毛豆的衣服摸上去有什么感觉?”(我们用一个好听的词“毛茸茸”)

2、剥开毛豆荚后观察脱掉衣服的感觉:幼儿剥毛豆,注意剥下的豆荚不乱仍,放在碟子里,若有幼儿剥碎,请大家说说剥毛豆的好方法。)

1)观察壳:先来看看毛豆壳里是怎么样的?有什么?(观察后放入碟子)

2)观察毛豆:一个毛豆夹里边有多少?像什么?

一个夹子里边住了三个毛豆娃娃,你那里有几个呀?“(请幼儿边数边说)

毛豆荚是弯弯的,像月亮,像小船,毛豆娃娃是什么样子的呢

”捏一捏,毛豆娃娃的身子是什么样的?“(鼓鼓的,胖乎乎的,光滑)

看一看,毛豆娃娃身上有什么?(这是毛豆娃娃的肚脐眼,就和你的肚脐眼一样)

3、知道毛豆有营养,但不宜多吃:

”看到它们胖乎乎的样子,我好想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的,你吃过毛豆吗?是怎么烧的?什么味道的?“(幼儿自由说自己的看法)”中午的饭菜有毛豆,大家吃的时候要注意下,毛豆是什么味道奥?

医生说:毛豆尽管不好看,但是很有营养的,含丰富的钙和蛋白质,但是毛豆不能多吃,吃多了会消化不良,会肚子疼,拉肚子。

活动反思:

生态是我园的特色课程,主题“香香的蔬菜”即幼儿园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原创的主题活动,创设以体验与感受为主的主题环境,对具体事物的操作感知是儿童形成自己经验结构和智慧结构的主要方式,对毛豆的观察及认识是生活中一件小事,教育的意义却非常大。

篇3:幼儿科学活动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兴趣,培养

幼儿科学活动是现代科技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产物, 它是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探索的动力和成功的诱因。”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感兴趣, 才能产生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最终走向成功。由此可见, 幼儿科学活动兴趣的培养是幼儿科学活动的关键。那么, 我们怎样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等发育特点, 在科学知识上给幼儿以启迪, 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在他们幼小的心田, 从小就培养他们对科学教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呢?

一、选择合适教材, 激发幼儿科学活动的兴趣

科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离不开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 更新一些陈旧的科学教育内容, 是广大幼教工作者所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必须是易于幼儿接受, 适合幼儿年龄和认知水平, 使每位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 在各自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获得成功。例如: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 我选择了“清洁工具”这一教学活动内容, 以幼儿观察讨论———幼儿练习使用———教师总结说明———幼儿想象发明, 这一步骤来实施整个教学过程, 这样一下子就引起了幼儿的兴趣, 形成清洁工具是各种各样的初步概念, 知道各种清洁工具的名称, 了解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清洁工具越来越先进。不仅萌发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也为每位幼儿用自已的方式去思考“我想发明的清洁工具”留有余地。

小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植物, 我在组织“各种各样的小草”这一教学活动时,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设计了不同的教育目标。小班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小草是各种各样的, 是慢慢长大的, 让幼儿与草交朋友、谈话;激发幼儿对小草的爱心。中班目标是:比较不同的草, 特别是种植的草坪草, 了解它们是自己长出来的, 还是别人种植的, 知道要爱护草坪里的草, 野草是可以拔掉的。大班目标是:探索、思考草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的关系, 了解草的生态意义和人们怎样利用草来美化生活。结果表明, 不同层次的幼儿, 在活动中情绪愉快, 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很高。这样, 既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点燃起了科学的火焰, 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

二、创设良好环境, 培养幼儿科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除了有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 还有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 因此, 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科学教育环境, 给幼儿提供科学活动的机会, 对培养幼儿科学活动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由此, 我们的科学发现室和科学发现桌就产生了, 那里的活动材料是丰富多样的、富有趣味性的, 在那里, 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内容, 无拘无束地进行科学探索, 当然, 幼儿的兴趣就特别浓, “玩”得也就特别“疯”。例如:收获的季节来到了, 我就带领大班幼儿到种植园地劳动, 让他们收获各种各样的种子, 同时, 还请家长配合带着他们一起到野外或市场收集种子, 并把收集到的种子放在发现室里。在发现室里常常能看到小朋友相互交流的情景, 不时地听到他们说:“你看, 我的种子小小的、圆圆的, 你的种子却那么大, 还是扁扁的。”“你看, 我们的种子是红色的, 你们的种子是白色……真好玩。”幼儿在探索各种各样种子的过程中, 获得了种子的概念, 并了解到了种子是各种各样的。在此基础上, 我让幼儿根据种子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有的幼儿按种子形状来分类, 有的幼儿按种子颜色来分类, 还有的按大小分类……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些都是教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优化活动环境而得到的良好教育结果, 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与此同时, 老师启发性的提问和引导也尢为重要, 如老师提出:“这么多种子, 有熟的, 有生的, 怎么来区分他们?”幼儿一下就议论开了, 说:“炒的香, 闻闻就知道了。”我又发问:“如果是煮熟的种子, 怎么区分呢?”幼儿被我的问题问住了。我及时鼓励并积极支持幼儿进一步对种子进行探索活动。经过启发, 能力强的幼儿能选择小花盆, 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来区分生熟种子。

幼儿好奇心强, 容易被新异刺激引起探究和兴趣, 但幼儿兴趣不持久, 因此, 教师还必须根据需要、季节等适当进行调整。如可在日常外出散步、游玩等活动中, 让幼儿感受到科学的存在, 并鼓励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 从而培养幼儿科学活动的兴趣。秋天到了, 花池里的花谢了, 几名幼儿摘来芙蓉花的花托, 掰开发现里面是许多根细细的上面黄、下面黑的东西。“老师, 这是什么?”这时我没有立刻回答他们, 而是启发他们说:“今年的花凋谢了, 明年会靠什么长出来呢?”他们兴奋地说:“原来这是花的种子呀!走, 我们去找花种子啦!”孩子们跑开了, 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了。从这可以看出, 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同时也促使他们今后更加积极地去发现、去观察、去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三、渗透其他科学, 提高幼儿科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教育是一个整体的教育, 各个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 因此, 教师必须具有整体观察和相互渗透的意识, 将科学教育活动与其它学科活动结合起来, 以提高幼儿科学的兴趣。如在“投掷沙包”的体育活动中, 如果开始就讲解投掷沙包的动作要领, 注意事项, 幼儿学起来必定感到枯燥乏味, 但如果组织幼儿戴上小猴头饰, 跟随猴妈妈 (老师扮演) 去学本领, 以游戏的形式来教学, 效果就不一样了。在美术课的活动中, 利用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内容, 也可以培养他们对周围活动的认识和情感, 养成他们的兴趣。《各种各样的种子》一节教学目标是让幼儿了解种子是各种各样的, 可以按大小、形状、颜色等来分类, 在此基础上, 请幼儿围绕种子展开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活动, 如:种子可以制作成体育用具“滚球”、“沙包”等, 在户外活动时玩;可以做成装饰品“项链”、“纽扣”等用来打扮自己或装饰活动室;还可以布置成“种子画展”让大家欣赏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 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 无疑, 幼儿的科学活动兴趣也得到了升华。同时, 也让幼儿明白了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的道理。

篇4:毛茸茸的毛豆的幼儿科学活动方案

1.材料应适宜。科学探究活动中 , 材料应投放充足, 但并非越多越好。一次观看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 第一次探索时教师提供大小不一的两种瓶子, 让幼儿在瓶中吹气球, 旨在感知瓶中气球能否吹起与瓶子的大小没关系; 第二次探索时教师提供部分瓶身有孔且大小不一的瓶子, 让幼儿发现能吹起气球的瓶子上都有孔 (直径约3毫米) ;第三次探索时, 不仅增加了一套瓶子, 还将所有曾经使用过的瓶子全部投放, 让幼儿逐个尝试, 旨在强化对“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关系的感知。“瓶中吹气球”这个实验看似简单, 但即便是让成人在瓶身上仅有3毫米孔的瓶中吹气球, 也必须使出浑身的力气。所以在这个环节中, 给幼儿提供人均5个瓶子的结果是, 孩子们一个个吹得脸红脖子粗, 有将近一半的孩子在尝试两个瓶子后就放弃了探索。而且, 这一探索给孩子们最强烈的体验是“瓶中气球能否吹起与力气大小有关”, 而并非教师所总结的“与有没有孔以及空气的力量有关”。因此, 探究活动中提供给孩子的材料应适宜孩子操作、探索。

2.操作程序应规范。不管是实验过程的预设、材料的准备还是教师语言的引导, 都应注意规范、科学。如在科学活动“神奇的碘酒”中, 孩子们通过实验获得了碘酒遇淀粉变色的经验后, 教师设置了“羊村遭遇假冒奶粉”的情境, 旨在让孩子们利用碘酒检验出所提供的奶粉哪些是假冒的, 哪些是合格的, 并分别放置食品安全标志和非安全标志。操作时, 教师引导孩子们在奶粉中倒进少许的碘酒, 通过观察奶粉是否变色来进行辨认。试问:倒进碘酒的奶粉还有人敢食用吗? 将这样的奶粉放进贴有食品安全标志的区域是否合适呢? 恰当的解决办法应该是: 教师在给孩子们出示不同的奶粉时加上“样品”两字。虽然只是加了两个字, 其意义却大不一样。

3.操作目的应明确。教师设计幼儿科学活动时, 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应对每一环节的价值、操作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如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三脚架”, 活动的目标为“探索用小棒撑起橡皮泥的方法, 发现三脚架稳定的特性”。为达成这一目标, 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 (1) 尝试用小棒把橡皮泥稳稳地撑在桌上, (2) 用最少的小棒撑起橡皮泥。环节 (1) 的操作目的是探索用小棒撑起橡皮泥的方法。所以第一次幼儿自由探索后, 教师在组织幼儿交流各自经验的基础上, 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分享同伴撑起橡皮泥的方法, 因为能否撑起橡皮泥将直接影响到环节 (2) 的探索效果。如果教师对环节的操作目的不明确, 就无法将探究活动向纵深推进, 也容易使幼儿的思维陷入混乱状态。

4.引导语言应准确。同样以“有用的三脚架”活动为例, 环节 (1) 中教师在和孩子们分享撑起橡皮泥的方法后, 提问“小棒能不能再少些呢”, 旨在让孩子们探索出小棒最少的用量是3根, 进而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然而因为在第一次操作中孩子们撑起橡皮泥用的小棒数量不等, 多的将近10根, 少的只有4根。由于教师的提问不明确, 导致第二次的探索没能达到最少量“3”, 大多数幼儿用量比“4”还多。如果教师在孩子们第一次分享探索经验时, 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关注最少的用量是4根, 明确提问“能不能比4根再少些呢”, 相信幼儿的第二次探索会更具科学性。

篇5:有效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思考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

和谐宽松的环境是发展幼儿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前提,是科学探索活动的基础和内动力。幼儿是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和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的认知特点是求知欲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大胆猜测、大胆想象、自由表达。所以,教师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营造平等、接受、宽容的交流氛围,不断地向幼儿传递温暖、支持、教育的信息,巧妙使用表情和身体语言,让幼儿感到信赖和关爱。如用轻柔的语气语调和幼儿交流;用鼓励的眼神注视孩子;对于孩子的观点给予积极的肯定;肯定他们的求异思维等。有疑问才有发现,有探究才有创造。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接纳幼儿不同的意见、探究方式和发现,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从而促使幼儿大胆猜测,大胆尝试,自由、充分地表达。这样能更好地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活动。

二、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调动幼儿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

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可以为幼儿引导思路,启发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动脑,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应多用“你认为会怎样”、“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如在科学活动《沉与浮》中,可以这样问:“你认为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我们再试试,还有什么好办法让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在玩风车时要让幼儿想一想:“为什么风车有时转得慢,有时转得快?”要留给孩子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幼儿沿着这样的思路去学习,引导幼儿主动地探究,促进他们自主、创造性地发展。

提问要有层次性。教学可以用问的方式逐步深入,扩展内容、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过程呈宝塔式结构,体现发展性原则。如“鸡蛋在清水中有什么表现?加了盐后又有什么表现?为什么会不一样?”巧妙地将一连串问题层层抛出,逐步深入,帮助幼儿将思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不断推进的问题链,让幼儿随着问题更加深入地探究与思考,挖掘手、口、脑的潜力,调动探究的积极性。

提问要有积极性。要让幼儿的思维通过问题难度的增加逐步发展,达到“跳起来摘果子”的理想境界。如科学活动《纸制品》,在认识了纸的特征和常见的种类后,可重点提问:“纸有什么用处?”“你知道还有什么纸制品?”“纸制品有什么优缺点?”“你想将来发明什么样的环保又耐用的纸?”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幼儿积极探索,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成功,感受到愉悦,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获得知识经验。

三、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活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决定他们的发展是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断吸取有关周围世界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样会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科学的趣味与价值,从而对科学产生亲切感,在一日生活中获得直接经验,在享受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相应的发展。

要从生活中寻找科学教育的素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可我们充分利用园内自然物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探索植物的生长奥秘。如春天,带领幼儿去找春天:迎春花开了、树枝发芽了、小草星星点点变绿了。秋天、冬天,带领幼儿观察树叶在风中飘舞,孩子们亲身感受到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区别。园里开辟了“小种植园”,根据季节特点选择常见的蔬菜、瓜果进行种植,经常组织幼儿给农作物浇水,引导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记录植物的生长状况。幼儿在观察中感受发现的快乐,在观察中体验用多种方式记录发现的愉悦,也在观察中掌握积极探索的科学学习方法,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还要以幼儿兴趣、需要为主线,让幼儿从身边寻找素材进行科学探究。如穿脱衣服时有“噼啪”声,让幼儿做摩擦生电、静电的实验;冬天走在冰上很滑,让幼儿做有关摩擦力的实验等,让幼儿在玩中亲身体验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及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激发了幼儿探索天空奥秘的兴趣,激起了他们对科学家的崇敬。我们及时播放相关视频,了解它的行程轨迹及宇航员的有趣生活,丰富幼儿的经验;通过电话可以清楚地和爸爸妈妈说话,引起幼儿对电话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打电话的方法,了解特殊的电话号码的作用;洗衣机可以脱水,让幼儿做一个小实验:手拿湿毛巾,伸直手臂,身体转几圈,然后看看毛巾上的水有什么变化。这样结合生活实际的小实验,幼儿更深切地体验到生活处处皆科学。在科学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上体现多样性、探究性,幼儿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喜爱科学、积累科学经验。

四、提供适宜的、丰富的操作材料

幼儿认识事物的经验是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索、反复操作而获得的。所以我们要提供适宜的、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必要的技能并促进思维的发展。材料的投放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巧妙地投放适宜、适量和有趣的材料,那么幼儿一定会对科学活动更感兴趣。

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科学活动有时很枯燥乏味,有趣的材料是对幼儿学习最好的刺激,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兴致盎然的操作中积极探索、有所发现,主动地寻求答案。如在探索磁铁时,可以提供磁铁钓鱼、磁铁小鸭及各种布制玩具、塑料制品等,使幼儿在愉快的操作中发现、了解磁铁的特性。

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提供难易不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自选,使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富有个性地发展。在选择操作材料时,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操作能力来选择,这样活动时更有信心,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

篇6:小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一、创设随机教育的环境, 培养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自然环境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天生就对身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好奇, 他们什么都想去试一试, 什么都想去看一看, 什么都想去动一动, 喋喋不休地提出很多“为什么”。正如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是喜欢接触大自然, 对周围的一切现实事物都感兴趣, 常常用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 并通过直接的经验来认知事物。在教学活动, 我更多地采用了以周边熟悉的生活环境、常见事件进行随机观察、随机教育。例如科学活动《下雨了》, 单凭教师讲解, 提供下雨的声音, 或图片是不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所以我利用海南五月份的天气有点多变, 上午还是太阳当空照, 下午临近幼儿离园时间就会来个大变脸, 要么是乌云布满天, 要么是狂风暴雨。这样突变的天气常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与有意注意。于是我带领幼儿在窗边观察下雨的情景, 采用向幼儿提问的形式, 如: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声音?雨水到哪去了呢?下雨了, 我们应该怎么办?有时还透过窗户让幼儿伸手去接些小雨滴……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初步认识关于雨的知识。幼儿通过观察充分体验、感受雨天带来的乐趣, 从中了解了有关雨的知识, 培养了乐于观察、乐于参与、乐于发现的科学品质。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下雨了》中, 引导幼儿回想观察下雨的情景, 幼儿能用点画、短垂线, 斜线表示雨……以亲身的经历呈现在美术作品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充满兴趣去科学探究, 使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随机教育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既要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不能对幼儿产生过高的要求, 教师担任的角色是活动的参与者, 并创设平等、自由、和谐的活动氛围, 保护幼儿在安全的条件下, 给予幼儿自由, 包括想的自由、说的自由和做的自由。激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探究采用随机教育符合小班幼儿情感需要, 随时随地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多观察、多提问、多动脑, 激发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

小班幼儿对鲜艳、形象有趣的材料有着浓厚的好奇心, 而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索的刺激物, 又是幼儿实现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 教师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通过直接动手操作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材料的选择应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原有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的需求, 在操作的过程中从简到杂, 易到难, 浅到深的递进方式呈现给幼儿.实践证明, 色彩鲜艳、干净、对比度清晰、形象可爱且具有游戏性的材料, 能较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小班科学活动《滚一滚》, 给幼儿准备的材料不能只是单一的、能滚动的东西,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我准备的材料其中包括有能滚动的球、瓶子、电池等, 不能滚动的书、椅子、 积木等物体。观察不同物体的外形特征, 了解物体的共同点和异同点, 用触觉感知物体的区别, 回忆自己平时是如何玩的, 鼓励幼儿试一试, 大胆尝试地去玩, 幼儿通过自己多次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比较、发现, 圆的物体能滚动, 不是圆的物体是不能滚动的, 从而产生探究科学活动的欲望。

丰富材料的存在也激发着幼儿不断思考的欲望, 美术教学活动《多变的颜色》中幼儿先了解出示的各种颜色, 通过让幼儿玩颜色的环节中, 将黄色加蓝色变出绿色, 红色加黄色变出橙色, 实验操作是具体形象的, 幼儿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材料起到了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 调动操作积极性的作用。

材料的投放, 不断地变换, 能唤起幼儿独立探究的内在驱动力.教师担任的角色是幼儿合作伙伴, 要尊重幼儿, 倾听他们的意见, 共同动手操作, 共同发现问题, 共同寻找答案。师与幼之间的心灵与智慧的碰撞, 经验与情感的交流, 双方的支持与鼓励, 正因为教师以这种伙伴角色参与幼儿的探究活动, 更有利于培养小班幼儿自发的、主动的、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究。

三、积累广泛丰富的经验, 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的情感

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的时代,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 需要一批具有广泛而又丰富科学素质的人才, “科技兴国”所要求普及科学知识的首要对象就是幼儿, 在幼儿时期实施科学探究活动, 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科学探究又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特点, 两者相互促进。

科学探究, 不只是单一的学习, 需要幼儿不断地参与— 观察—了解—认知, 同时, 还要从多方面地获取知识, 在这过程中,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 幼儿需经历亲身体验, 结合思考, 才能收获经验, 但不是一次二次就能达到目的, 为开阔幼儿的视野, 可通过指导孩子去感知世界, 置身于大自然中, 让他们多看, 多听, 多模仿, 积累感性知识, 丰富生活经验。教师要把科学探究活动做到长期化、经常化, 使幼儿在知识的掌握上得以提升。

我们五月份的教学主题是:《可爱的小动物》, 目标是初步认知小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喜欢动物, 愿意亲近动物, 融入动物的世界, 并和小动物做朋友。结合主题活动, 我常带着幼儿亲近自然界的动物。如:观察小蚂蚁, 毛毛虫, 树上是谁在唱歌呢?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 会主动向小动物问好, 了解动物喜欢吃什么等一些简单的知识经验。接下来六月份开展的科学活动《夏天来了》, 幼儿初步了解夏天是炎热的, 并掌握驱赶炎热天气的办法。如:开电风扇、空调;到凉快的地方乘凉等。在具备这些经验后, 当幼儿再次观察蚂蚁时, 班上“小问号”明智小朋友就问我:“天气很热, 蚂蚁怕热吗?”我顺应幼儿的发展思维, 反问其他小朋友:“你们大家觉得呢?”幼儿你一句, 我一句地讨论开来:

“蚂蚁都爬到外面了, 我觉得蚂蚁不怕热”,

“蚂蚁爬得很快, 不怕热”,

“我折把扇子送给它, 就不怕热了”,

“我们家有空调, 请你到我家做客”。

……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针对小班年龄特点, 教师在活动中要以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和引导着幼儿提问。而要求幼儿独立地提出问题, 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激发幼儿提问时, 幼儿需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 才能勇于提问和争论, 而幼儿提出的问题是那么幼稚, 甚至到令人发笑的程度, 教师如果对这些幼稚的问题表现出可笑、不耐烦, 甚至责备, 这不仅是伤害幼儿的自尊, 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另一个“爱迪生”。所以, 积累广泛丰富的知识经验, 是为幼儿树立自信心, 提升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为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做了铺垫。

人类的整个发展取决于科学的发展, 幼儿园是萌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乐园, 知识来源于生活, 贴近生活的学习, 更有益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开展, 幼儿教师是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引路人。为培养幼儿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才符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毛茸茸的毛豆的幼儿科学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毛茸茸的小狗作文450字04-21

幼儿园关于毛豆论文题目05-07

毛豆的成长周记04-30

卖毛豆的女孩小学作文05-02

茸茸动物日记04-25

《毛豆宝宝》教案04-09

剥毛豆日记05-04

观察毛豆作文05-08

剥毛豆作文300字04-24

种毛豆作文550字04-26

上一篇:羽毛球教案下一篇:讲“成长故事”演讲比赛活动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