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022-09-10

小学科学课, 是一门包含了生物、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 这门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广, 学生要学好科学课, 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在科学课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 注重以下几方面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从小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基础, 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 才能对探究的问题有所了解, 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研究,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进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中, 当打击鼓、音叉后, 学生听见了声音, 有些学生就以为是打击让鼓、音叉产生了声音。当老师再次让学生演示, 打击鼓、音叉后, 迅速按住鼓面、握住音叉, 就听不见声音了。老师再让学生演示前面两种实验操作, 仔细观察打击鼓、音叉后, 听到声音时鼓面、音叉表面的情况, 以及打击鼓、音叉立即用手按住鼓面, 握住音叉, 听不到声音时, 鼓面、音叉表面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 从而发现了听到声音是因为鼓面、音叉表面在不停地振动, 听不到声音是因为按住鼓面、音叉, 它们的表面停止了振动, 从而得出声音是因为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在这个实验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观察事物一定要仔细, 否则就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并得出错误结论。

二、注重学生分析、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

科学课教学活动中, 大量的实验操作活动,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往往看见的只是一些现象。正如前面声音怎样产生的实验操作中, 学生看见的是打击鼓面后, 鼓面振动听见了声音, 按住鼓面后, 鼓面停止振动, 声音停止的现象。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将实验中的两种现象进行分析、比较、思考, 弄清打击鼓面, 只有鼓面振动, 才能听见声音。按住鼓面, 鼓面停止了振动, 声音就停止了的因果关系, 才能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这个本质规律。

三、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从小养成有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科学课设计了大量的学生实验, 有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组装实验装置, 甚至有的还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准备实验材料。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动脑设计实验方案, 动手准备实验器材, 组装实验装置, 然后参加到实验活动中。如在《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活动中, 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检测铅笔、塑料三角板、胶吸管、铜钥匙、铁钉、橡皮、胶布等物体, 哪些是导体材料?哪些是绝缘体材料?教师提供电池、导线、小电泡、灯座等检测装置材料, 教师准备铜钥匙、铁钉、胶布等学生不易找到的材料, 学生自己准备铅笔、橡皮、塑料三角板、胶吸管等材料。然后学生自己组装实验装置, 进行有关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检测。在这个实验过程中, 学生在组装实验装置时, 有可能因为接触不良, 从而在检测铜钥匙、铁钉时, 因为小灯泡不亮, 而判定铜钥匙和铁钉是绝缘体的情况。教师就引导让学生仔细分析, 检查出现与其他小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 重新实验检测, 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同时告诉学生, 科学实验一定要做到认真仔细, 勤于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问题, 千万不能粗心大意, 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结论。

四、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善于倾听能力的培养

科学课教学活动中, 有很多地方需要学生把自己的意见、想法讲述出来, 让老师同学了解自己的看法、见解。同时学生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老师、同学的意见, 才明白老师、同学说的是什么?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如上面的《导体与绝缘体》实验, 老师布置实验时学生不善于倾听, 就不知道怎么组装实验装置, 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怎么去操作实验, 实验现象如何分析等问题。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完成打击鼓、音叉后, 实验学生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打击鼓、音叉后, 鼓面、音叉表面在振动听到了声音, 当用手按住鼓面, 握住音叉, 鼓面、音叉停止振动, 声音就停止了, 这些实验现象, 就不能弄清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因果关系, 也就不能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总之, 在科学课教学活动中, 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比较、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善于倾听别人的讲话。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实践, 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上一篇: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下肢血管超声改变分析下一篇:2014年8月下旬蛟河市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