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影响新课程改革的一些错误认识

2024-05-02

谈影响新课程改革的一些错误认识(共10篇)

篇1:谈影响新课程改革的一些错误认识

更新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实施教学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本次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的扬弃,虽有继承,但更多的是创新。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但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由此而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在此试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这些影响课程改革的错误认识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落后。

很多老师觉得,和原来的教材相比,新课改的教材不好把握,又担心自己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而耽误了学生,心里没底。因此,面对新课改,不是主动参与,积极研究,迎接挑战,而是被动应付,没有紧迫感。在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二、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

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用上,不仅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处要讨论,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形式的活跃。

三、多媒体喧宾夺主。

多媒体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局限的生动形象资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场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必要的讲授、点拨、质疑,组织讨论和指导基础练习仍不失为课堂主要教学手段。若舍本求末,由“辅助”成了“主教”,成了场景观摩课,把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挤掉,就事与愿违了。

四、关于更新观念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意味着彻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抛弃,似乎全面否定与激进更能显其改革的彻底性。中国的教育要面向世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不能丢掉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不能简单地将国外教育中某些词当作改革的旗帜。实施新课程要正确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我们要更新的是陈旧、过时的教育观念,而不是一切教育观念。有些教育观念如“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等,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至今还是适用的,就应把它发扬光大;有些教育观念如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在当时是正确的,现在只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就可以继续发挥作用;有些教育观念如“分数高、升学率高就是质量高”,虽然成了许多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和家长的共识,但因为它不全面,就应加以更新。

五、把教学当成了教教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将传授课本内容作为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依据应来自于课程标准。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教师常常抱怨课时不够,教材讲不完,其原因就在于把教学当成了教教材,因此要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六、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更主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一个好的课程方案,并不是按照理想的设计就可以成功的。而课程实施过程不是简单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课程的管理者和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

《标准》对我们教师提出极大的挑战。同时《标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走进《标准》呢?

教师要适应新课程,转变观念是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改要求教师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将活动教学引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树立活动教学观。其一,活动教学过程是以探究为中心,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其二,活动教学过程是注重活动性体验,强调理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其三,活动教学过程是以活动为基础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其四,活动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的教育过程。

二、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从而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师要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能体现教学目的的种类任务、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运用所学英语和其他方面的才能,完成所设定的任务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自主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文化理解,体验学习的价值等。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杜绝死记硬背等机械的学习方式。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及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教学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大胆突破。教师对教材使用的新理念不仅表现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还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教材使用的新理念还要求语言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四、利用现代技术,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可以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再不只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标准》要求我们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六、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诚然,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教材改了,课程标准提高了,怎样利用好教材,发挥好新课程标准的优势,无疑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推行课程改革的关键、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育并承担德育渗透、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不懈的自我提高意识,勤奋的学习钻研精神,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结构,在教育教学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承担起创新发展的育人重任。教师应该从困惑中竭力地走出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自身的学养能力,这样,面对困惑,我们不会再无奈和茫然了,而将会有更多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不是万能的,课改也不是万能的,课改只是一次变革和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反思,开阔视野,为孩子们提供更良好的教育方式。

篇2:谈影响新课程改革的一些错误认识

不知是什么原因,逐渐出现了一些有关计算机的荒唐说法。不幸的是,这些荒唐说法已给不少人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印象。这种错误印象给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和应用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

□“计算机失误造成的过错”

几乎每一周都有一些报纸或杂志刊登醒目的标题:“计算机失误造成的过错”。把过错归因于计算机,计算机完全成了替罪羊。我们知道,计算机是无生命的、无知觉的。然而很遗憾,这种无知的遣责竟然还占有一席之地。

计算机会造成错误,但采用适当的系统保护或重新修改程序就可以避免。计算机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程序错误,而程序是由人编制的,所以归根结底是人造成的错误。例如,某一程序的逻辑错误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内还未检查出来,可是在某一情况下却暴露了,这种事故应当由设计者负责。计算机只能做人类要求它做的事情。

□“计算机会导致失业”

虽然计算机替代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繁琐的工作,但是,从事这部分工作的人必将获得更多的重新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并改变工作岗位,从这一点来看,计算机是能创造就业机会的。□“计算机太复杂了”

固然,不能过低地估计计算机通讯网络设计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复杂性,但是,这些对用户管理人员来说是不用考虑的,或者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许多人不愿意去了解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生怕自己力所不及。为了能与信息服务人员进行有效的联系,用户管理人员只需要有一般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对能胜任管理工作的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

有关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是由若干层次组成的,用户管理人员最好是具有信息服务各方面的基本知识,然后,依靠专家来达到特定的目标。

□“只有信息服务专业人员才能开发信息系统”

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只有和用户相结合才能开发信息系统。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和用户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各起一半作用。有些用户喜欢在与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初步交换意见之后就马上决定着手开发,这样的决定太轻率了。有些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开发的成果并非令人满意,但还顽固地限制用户参加。实践证明,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是用户和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双方连续不断地互相帮助、共同努力的结果。

最近的趋势是鼓励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信息系统的开发。一些公司还正在力图使用户管理人员起到信息服务管理人员的作用。

□“使用计算机意味着程序设计”

从系统开发的实际情况来看,程序设计只占系统开发工作量的15%~30%。从整体上考察信息服务系统,程序设计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低了。教育部门对于所谓“使用计算机意味着程序设计”这种荒唐说法并未加以制止。商业系的学生在学习一门计算机课程时,95%的精力用在学习COBOL和BASIC程序设计上,而对于系统的使用期限、硬件和软件的选择,和对计算机的有效利用及有关许多重要的问题很少或根本不重视,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对数学的擅长是了解计算机的前提”

还有一个荒唐的说法是:一个人想要通晓计算机,他必须是一位数学家。这种荒唐的说法早在60年代就有了,那时既不承认计算机科学也没有信息系统课程。因此招工者一开始就指望学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担任数据处理的程序设计员。这是非常可笑的,因为数学家的首要任务总是研究计算原理。

具有逻辑综合和思维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通晓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者、设计者。音乐家、工程师、社会学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专门人员都能成为信息处理的积极开拓者。

□“计算机是灵丹妙药”

某一中等规模公司刚上任的一位从事经营和财务的副总裁惊讶地发现,他的前任实际上没有给他留下预算信息。在他试图把现有的预算数据进行分类,并为来年建立预算的一切努力都成为徒劳之后,他放弃了这种努力。他似乎发现了灵丹妙药,立刻求助于计算机,当预算最后期限只剩两个月时,该副总裁把希望完全寄托于信息服务系统和他的计算机上,以为它能帮助他和他的职员摆脱困境,然而这也是徒劳的。因为建立一个符合他最低要求的基本系统至少也需要三个人用八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篇3: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认识

而如何将这些理念运用于课堂, 如何把握好课程标准。笔者认为教学实施的手段、技巧等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学习理念, 有效设定教学设计, 并尽量做到以下几方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以达到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一、问

问题是通向智慧的第一步。鼓励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并可以随时举手发表看法, 不必拘泥于课堂进程。为了让学生爱问、会问, 可特意用上课前的一些时间, 让他们随便问, 并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评价, 但不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探讨。同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鼓励性评价, 提高学生问问题的热情。

问的过程也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而要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 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确定学习目标, 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方法, 善于检测达到目标情况, 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 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样, 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增加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 增进学习效率, 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责任心的重要途径。

二、想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直观性与抽象性的特点。因此, 通过地理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以及逆向思维能力。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 让学生思考, 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 养成善于动脑的习惯。在分析具体问题时, 让学生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课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思路, 而且便于集思广益,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说

地理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 也可开展演讲、讨论、撰写地理小论文。如对海甸岛的城市改造你有何设想?怎样发挥海口这座滨海城市优势?让学生各抒己见, 使学生有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维、情感和意志的机会, 展现自己独特的思维视角, 从而挖掘其创新潜能, 培养其创新精神。

四、做

解题能力是体现学生是否掌握地理知识的综合体现, 教师要指导学生用科学方法获得地理知识, 收集、处理地理信息, 学会思考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学会图文系统的转换与知识迁移, 善于对不同地理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类比, 善于归纳总结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从而掌握解题技巧, 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 为此, 要把书本知识落实在实践中去, 只有在实践中才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的有用性, 也会使知识不断地内化和创新。

五、情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固然是地理教学之本, 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地理认知状况, 而忽视其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对每个学生给予不同评价, 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并继续前进, 促进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而且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 相互帮助, 注重情感交流, 使地理课堂充满亲和力和生命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关系他们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学会交往, 学会合作和共事是重要的社会技能, 而这恰恰是传统地理教学最为忽视的一个方面。

篇4: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手段;师生关系;学习方式;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一名优秀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优化设计,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自己的立足点,并开展以三维目标为中心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从而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需要。为此,我正在进行教学理论上的实践和探索。我的认识分为以下几点:

一、课件是教学手段

什么是课件?课件是怎么操作的?课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诸多问题,一言以蔽之,课件是教学手段。近年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社会生活和学习带来时尚,提供快捷便利。课件是信息的载体,课件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德育工作者充分发挥时效性、实用性和欣赏性,采用三维模板,融文本、图像、声音和动漫为一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力求创建有利于新课程目标整体性实现的新课堂。

二、展示是要求,互动是关键

生活即学习。因此,生活是我们展示自己的平台,是互动的起点。这也是语文教学之大观。能不能、会不会把枯燥乏味的书屋变成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璀璨星空,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关键是看我们的教育者能不能、会不会创设一个供一切人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活动情境、互动的空间。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师生教学相长,寓教于乐的地方,是教师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一些体验与交流,更多一些自主与合作,展示师生的风采,从而真正让我们的课堂鲜活起来。如此一来,我们相信我们的教学已经成功了。我们确实是需要在这个方面发现问题,通过分析,然后找到方法解决。毕竟它是师生教与学过程的综合表现,也是教学活动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以建立尊重、赞赏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核心

与传统的师生关系相比,新型师生关系是尊重与赞赏的,是民主性、多样性、科学性的统一,是走近生活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互相尊重的,包括尊重师生双方的人格、知识和习惯,正因为学生尊师重教,所以教师才能更容易树立威信。课程方面导与学的选择、扶与放的尺度、分与合的取舍等等依托于教师的赞扬与欣赏的程度。对积极表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每位学生采取欣赏的态度;给予全体学生更多的表扬而不是批评,毋庸置疑,这样的课堂是值得学习和予以肯定的。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失于此,今天我想又得于此。我们的事业是民族振兴的事业,我们对明天多一份关怀,对社会多一份担当,对他人多一份责任,我想教育现代化一定会蓬勃发展,会成为教育家园里一处亮点。

四、以每位学生个性得到全面科学发展为标识

教育从全人教育到终身教育经历了近三个世纪的时间,发展至今,教育更好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最重要的是我国教育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而促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衡量学生个性是否得到了发展,主要看其个人是否健康、安全发展,个性和谐发展。我们教育每位学生全面发展,仅就其个性发展来讲,这显然是不能够的,也不能构成教育者彼此之间的共识。

五、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根本任务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根本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新课改的核心任务。主张“勤于动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也就是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教学方式的精神风貌,这样彻底地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区别开来。为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心全意服务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和智力支持。

六、三维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是归宿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一次有益的人生启发或感悟,比做千千万万道应用题更直接有用。众人皆知,教书育人的深刻道理。我们关注学生身心成长比关注任何其他都尽心尽力的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学生语感、美感、乐感、情感,所谓情感陶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规范。三维目标教学的确立,让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沉浸在轻松愉快欢乐幸福的氛围中。因此,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必将以情感目标作为归宿。这就促进教育教学井然有序,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在教學过程中整合资源,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积极研究,合理使用教材,创设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着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既丰富了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势必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河南省信阳固始县张广庙镇龙井小学)

篇5:谈影响新课程改革的一些错误认识

一、由题海战术向习题精选转变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必须控制习题的数量, 为学生精选习题。要做到: (1) 保证质量, 所选习题应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题型力求多样化, 应包括一定量的开放题和探究性问题, 不追求习题的偏、难、怪, 使之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潜在发展水平; (2) 控制题量, 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落实, 有足够的时间整理消化。这样题量虽然少了, 但由于题目的典型性, 所训练的知识和能力没有变, 反而由于有足够的时间消化, 效果会更好。这样既达到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巩固, 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由重知识向重思维过程转变

解答习题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习题课应该重视解题思路的启发与解题方法的引导, 使学生学会如何审题, 如何分析问题, 如何规范化地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呈现出来。习题课如果不从学生的认知过程上找毛病, 促使他们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那么错误的根源仍然会存在。这样头脑中的知识缺陷就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弥补, 最终会导致知识结构的缺陷。所以习题课不能只是传授正确的解题方法, 满足于获得正确的结论, 应该使学生学会寻找求得正确答案的方法。学会从具体的知识技能中归纳和提炼出一些简捷而有迁移价值的方法和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三、由重巩固掌握向纠错反思转变

传统的习题教学, 使学生疲于应付做不完的习题, 没有时间进行反思。教师注重的是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解题出错的原因。然而教师所讲的正确解法未必能内化为学生的经验, 并自觉应用到解题过程中。一些习惯的思维定式还会左右学生的解题活动。不少学生做了大量习题, 解题能力却没有多大提高, 原因就在于此。所以在习题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习题出错的原因:审题有无错误, 有没有忽视某些条件和隐含条件;知识的应用有无错误;计算有无错误;原解法为什么不合适等。另外还要反思正确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为什么这样解, 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哪些方法更简单, 这些方法适用于解决哪一类问题。经过这样反思, 才能清除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 形成更加科学、简捷的解题思路。

四、由就题论题向借题发挥转变

习题课不能就题论题, 重要的是借题发挥, 挖掘习题的多重价值, 应把习题作为学生思维训练的载体, 以该题为基点, 通过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进行发散思维, 把一道题变为一类题, 使许多知识连成串, 结成片, 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进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丰富, 这样既训练了思维能力, 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篇6:对计算机的一些错误认识

“计算机失误造成的过错”

几乎每一周都有一些报纸或杂志刊登醒目的标题:“计算机失误造成的过错”。把过错归因于计算机,计算机完全成了替罪羊。我们知道,计算机是无生命的、无知觉的。然而很遗憾,这种无知的遗责竟然还占有一席之地。

计算机会造成错误,但采用适当的系统保护或重新修改程序就可以避免。计算机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程序错误,而程序是由人编制的,所以归根结底是人造成的错误。例如:某一程序的逻辑错误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内还未检查出来,可是在某一情况下却暴露了,这种事故应当由设计者负责。计算机只能做人类要求它做的事情。

“计算机会导致失业”

虽然计算机替代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繁琐的工作,但是,从事这部分工作的人必将获得更多的重新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并改变工作岗位,从这一点来看,计算机是能创造就业机会的。

“计算机太复杂了”

固然。不能过低地估计计算机通讯网络设计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复杂性,但是,这些对用户管理人员来说是不用考虑的,或者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许多人不愿意去了解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生怕自己力所不及。为了能与信息服务人员进行有效的联系,用户管理人员只需要有一般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对能胜任管理工作的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

有关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是由若干层次组成的,用户管理人员最好是具有信息服务各方面的基本知识,然后,依靠专家来达到特定的目标。

“只有信息服务专业人员才能开发信息系统”

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只有和用户相结合才能开发信息系统。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和用户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各起一半作用。有些用户喜欢在与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初步交换意见之后就马上决定着手开发,这样的决定太轻率了。有些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开发的成果并非令人满意,但还顽固地限制用户参加。实践证明,一个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是用户和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双方连续不断地互相帮助、共同努力的结果。

最近的趋势是鼓励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信息系统的开发。一些公司还正在力图使用户管理人员起到信息服务管理人员的作用。

“使用计算机意味着程序设计”

从系统开发的实际情况来看,程序设计只占系统开发工作量的15%~30%。从整体上考察信息服务系统,程序设计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低了。教育部门对于所谓“使用计算机意味着程序设计”这种荒唐说法并未加以制止。商业系的学生在学习一门计算机课程时,95%的精力用在学习COBOL和BASIC程序设计上,而对于系统的使用期限、硬件和软件的选择,和对计算机的有效利用及有关许多重要的问题很少或根本不重视,这种现象司空见惯。

“对数学的擅长是了解计算机的前提”

还有一个荒唐的说法是:一个人想要通晓计算机,他必须是一位数学家。这种荒唐的说法早在60年代就有了,那时既不承认计算机科学也没有信息系统课程。因此招工者一开始就指望学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担任数据处理的程序设计员。这是非常可笑的,因为数学家的首要任务总是研究计算原理。

具有逻辑综合和思维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通晓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者、设计者。音乐家、工程师、社会学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专门人员都能成为信息处理的积极开拓者。

某一中等规模公司刚上任的一位从事经营和财务的副总裁惊讶地发现,他的前任实际上没有给他留下预算信息。在他试图把现有的预算数据进行分类,并为来年建立预算的一切努力都成为徒劳之后,他放弃了这种努力。他似乎发现了灵丹妙药,立刻求助于计算机,当预算最后期限只剩两个月时,该副总裁把希望完全寄托于信息服务系统和他的计算机上,以为它能帮助他和他的职员摆脱困境,然而这也是徒劳的。因为建立一个符合他最低要求的基本系统至少也需要三个人用八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篇7:谈影响新课程改革的一些错误认识

一、不经意型

例1在△ABC中, 角A, B, C的对边分别是a, b, c, 设向量m= (a, cos B) , n= (b, cos A) , 且m∥n, m≠n.求sin A+sin B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知:因为m∥n, 所以acos A-bcos B=0.

由正弦定理有:sin Acos A-sin Bcos B=0,

即sin2A=sin2B.

在△ABC中可得:2A=2B或2A+2B=π.

若A=B, 则a=b, 此时m=n, 不满足题意.

注从上述例题可以看出这种错误时不经意的, 我们应如何避免呢?我们在解完题以后不要急着解下一题, 应回过头来再看一下, 检验解题过程中是否有应该重复回避的方面.正如我们在求曲线轨迹时, 做完题后我们通常会检验题中有没有取不到的点或取不到的部分, 这也是老师上课讲解此类题时强调的重点, 我们在这里也应如此.另外, 我们还应该整理出平时自己容易出错的题目, 经常拿出来看看, 以免下次再犯.

二、按部就班型

例2抛物线C:x2=-2py (p>0) 上的动点P到直线l:3x+4y-12=0的最短距离是1, 求抛物线C的方程.

解点P (x, y) 到直线l的距离

正解∵由图可知, 抛物线上的点均在直线3x+4y-12=0的左下方,

注该题最好的回避方法是画出直线和抛物线的大致图像, 依据图像解题.另外就是要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应用.本题也可用“平移直线”的方法求解.要想解决好这类题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解题过程中要多思考, 思考这类题型和我们平时解决与之类似题的区别, 只有注意到了这种区别就能解决好.正如, 我们在用“点差法”求与圆锥曲线相交的直线方程时, 对于椭圆部分的题型我们没有检验求出来的直线是否与原椭圆有交点, 往往就造成我们对于双曲线部分的题型也不知道去检验, 这就是我们想法上的按部就班造成的错误.

篇8:谈影响新课程改革的一些错误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教师领域观念也推陈出新,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评价的标准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多年来,笔者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一直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了一些思考,评价课堂的有效性应把握现代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本质。新课程标准下,课的内容、结构、评价比原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与创新。课程的改革不仅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改变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认识和把握,给教师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现结合自身教学工作,谈谈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把握课堂本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中存在不同的传统认识,如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念,整个课堂教学将容易变成以教师活动为主的传授过程,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将自己陷入“知识的代表”的窘境。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忽略了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的“人才”,缺乏创造力。如今,已经是信息时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要求,用传统教学方法已经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像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绊脚石,我们教师要有决心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重在学生潜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就大批新世纪新型人才。

二、聚焦课堂,以教研为核心

教研要聚焦于课堂,服务于课堂,紧扣教材,依据新课程目标,做好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具体环节,努力构建新型课堂,真正抓住教研的核心任務。要实现课堂有效教学,重点要备好课,可以从备教材和被学生两个方面出发。

1.备教材

教师要读懂课程标准,明确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要理清知识结构,理解把握内容编排,科学设计例题和练习,有延伸、有层次。注重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根据教材的广度、深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突出重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从“学什么”的基础上关注“怎么学”。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从学法出发选用好的教法,重视问题设计和提问方式,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学习的方法,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备学生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研究,才能够真正在课堂中得以落实,实现预期授课目标。如果不了解学生、不研究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传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调查问卷、测验等方式进行,以便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经验、思想和生活和知识情况。还要了解授课班级状况,包括班级特征、纪律情况、学习态度等。只有对个体和班级全面了解,教师在备课中才能找准教学起点,以知识点、能力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作为备课的思考核心点,这样在教学设计中才有针对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设计教学应力求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样才可能成为一节真正有效的课,正所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

篇9: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一些认识

首先, 新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 在每一章节开头都用整幅画面吸引学生, 让学生从这些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画面来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认识数学。整幅画面中还配有文字, 用来介绍本章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目标, 读懂了这些画面, 可以拉近数学与中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中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想象中那么抽象。章头图中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果利用好, 那么这将是进入数学学科 (如解析几何、向量、立体几何、三角函数) 的良好开端。章头图有助于让学生感知全章内容, 解决学什么, 怎么学的问题, 培养学生学好全章的自信心。

其次, 新课改为了使数学不再枯燥, 不再机械的让学生去接受知识, 而是换一种方式, 用探究、思考、旁白等手段与学生交流, 让学生在与课本的交谈中增长知识。例如, 在立体几何线面垂直判定一节中,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通过实验引入的, 通过三角形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 得到折痕AD, 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 (BD、DC与桌面接触) 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平面垂直?这个实验对学生提出了要求, 并且提出的问题是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解决的, 这时, 想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应该让学生有真正的思维参与, 从而引出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正地通过自主探究获取了数学知识, 也就意味着在理解线面垂直判定定理这一难点问题上学生已经解决了,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不再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另外, 教材中在这一定理右侧, 旁白中注明“转化”的数学思想, 之所以把这一思想点的这么透彻, 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这里编者也是煞费苦心, 考虑到教师对定理挖掘深度有限, 特意在旁白中说明定理所蕴含的的数学思想, 并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呈现, 细心的教师可再对定理挖掘, 还可发现定理中体现着“降维”的思想。总之, 教材中“探究、思考、旁白、拓展”等栏目是非常有价值的, 用好这些栏目可以很好的服务于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不会从天而降, 它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培养。

二、新课改与时俱进, 着眼学生长远发展

第一, 新教材必修三插入算法初步, 解决了中学生的许多疑问, 在现代社会里, 听音乐、看电视、打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等等, 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那么, 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呢?算法就能帮助弄清楚这个问题。这一章节的加入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体现了教学改革与时俱进, 给原本传统的教学内容增加些新枝绿叶, 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础, 本章节后书中附有阅读与思考, 其中提到古人的“割圆术”, 其本质仍是算法的思想, 只有掌握其思想内涵才能正确编写程序语言。这样的编写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教学也变得其乐无穷。

第二, 在这次新课改中, 响应对中学生减负的要求, 高中数学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增、留。例如, 立体几何中作辅助线求线面角, 面面角的几何法淡化了。相反, 提倡学生用向量法解决这些问题, 降低了立体几何的难度, 从而使立体几何不再是难点, 减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之一, 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用向量法解决问题时必须建立恰当的坐标系, 不同的坐标系将影响题目的复杂程度, 这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 新课改给人的感觉是耳目一新, 算法、概率、统计等新内容为学生进入社会给予了帮助, 是现代社会的必备知识, 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血液。

三、新课改突显能力, 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

虽然, 高中数学课改对以往内容做了大量删减, 但是传统内容仍是中学数学课程的主体, 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如函数与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 这一直都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为什么依然如此?我想只要认真研究过新课标的人肯定有答案, 从课本的编写及改革的指导思想出发, 教师在对传统内容的教学上也应该体现出新的改革思想, 这是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捷径, 传统内容之所以被视为重点难点, 因为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发展理性精神。数学思想就成为了架起教学内容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之间的桥梁, 数学思想方法如何落实?这就引发了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一线教师的思考, 要落实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前提是教师自己明确数学思想方法内容, 要有挖掘某一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定义等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并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一般而言, 数学思想方法是隐性知识, 要讲究“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概括, 同时要设计一定的练习, 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和领悟。

篇10:谈影响新课程改革的一些错误认识

一、有同志认为,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否定或放弃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这种认识是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严重曲解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针对我国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等偏颇的纠正。这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以及其他一切方面发展的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目标就很难得到实现。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用事实证明了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有同志把协调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以为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根本要求的提出,是要重新回到平均主

义的老路,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严重误解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邓小平提出了“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模式。非均衡发展模式在使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不断创出新高的同时,也出现许多严重的不协调现象,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走向更高的层次,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协调,这种趋势若长期得不到遏制,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既不是要在分配制度上重返平均主义,更不是在发展模式上搞平均发展,统筹兼顾也不意味着在具体工作中都要平均用力,没有轻重缓急,没有取舍。有的地区发展快一点,有的社会群体发展好一些,这种客观事实不会因统筹协调的发展而重蹈平均主义的覆辙。

三、有同志认为,发展就是增长,增长就是发展。这种简单化认识是不科学的

科学发展观作为变革传统片面发展观而产生的发展观,主张发展的全面性,是辩证的发展观。进入21世纪,面对各种恶性发展所带来的后果,人类迫切需要反思物本位价值观,调整发展思路,以摆脱发展困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新理念,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科学发展观认为,经济的发展不能代替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不只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综合与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与协调,强调社会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科学发展观突破了经济增长就是社会发展这一狭隘的概念,扩大了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社会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综合的、整体的、协调和谐发展过程,体现了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有的同志片面、机械地理解它,把“以人为本”曲解为“以个人为本”、“以个人利益为本”,这种庸俗的认识是极其错误的

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其主体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它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作为目的与作为手段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前,任何发展都只是手段,只有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是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并不是要忽视或不重视个人利益,更不是排斥和否定个人利益,而是通过对社会、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合理调整,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共同发展。

五、有同志认为,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能再突出强调政绩观了,有无政绩已经无所谓了。这种认识是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政绩观的错误理解。转变政绩观不是不强调政绩,而是要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主观原因及机制、制度上的客观原因,使得一些干部在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方面出现了偏差和误区,甚至出现了严重问题。这些干部本意也想发展,但缺乏科学发展观,缺乏全面协调的科学方法,一方面抓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环境污染;一手抓物质文明,另一手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甚至以牺牲精神文明、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本地经济指标的一时增长。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高耸的建筑,宽广的马路,漂亮的广场,一眼望不到边的绿地,这些似乎构成了某些官员“城市建设政绩图”。正是由于这些偏颇的“政绩观”作祟,在党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政绩观时,就有一部分领导干部感觉不适应,甚至发出了“难道这些不是政绩”的疑问。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决反对和克服错误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应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显绩”与“隐绩”的辩证统一,符合客观实际需要,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正确的政绩观是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的辩证统一,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具有科学的真实性和标准的实在性;正确的政绩观是开拓创新与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辩证统一,顺应了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体现了开拓性、创造性和客观规律性。在当代中国,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地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六、目前一些领导干部不管是什么样的会议,不管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开口闭口“科学发展”。好像不讲“科学发展观”,就不是好干部;不说“科学发展”,就不是抓工作;不提“以人为本”,就不是一心为民。而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不求甚解,思想上并没有真正接受,实践上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种把科学发展观口号化的倾向,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思路,首先是理念、思维层面的东西,但科学发展观又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还应该变为政策、制度与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要说、要讲,更重要的是要做、要落实。过去,我们有许多好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就是因为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果只是嘴上喊,不在实际工作中抓落实,就会出现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再好的政策也失去价值。要实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就要走出把科学发展观当成口号、套话运用的误区,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人们的实践行动中。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头上、会议上、文件中,而是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发展的实际,改变传统发展模式的政策,通过卓有成效的制度安排,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新的发展过程之中。

总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全面理解、辩证认识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与总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在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否则,就难免片面理解和断章取义,从而犯主观主义、实用主义、教条主义和走极端等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错误。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上一篇:范镇第一中学加强家校交流-办好家长学校说明报告下一篇:庆元旦国旗下园长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