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

2024-05-19

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共8篇)

篇1: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

浅析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会计处理

摘要: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的重大创新,本文结合相关会计准则和管理办法,以国家开发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为例,分析相关业务原理,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探讨会计处理方法。

篇2: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

XX公司二期供热热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会计处理意见

委托单位:XX省XX公司热电有限公司

受托单位:啊啊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目 录

XX二期供热热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会计处理意见书

前 言.....................................................................1

一、原始权益人会计处理.......................................................2

(一)XX公司二期向计划管理人出售基础资产的相关会计处理

(二)XX公司二期认购次级资产支持证券的相关会计处理

(三)XX公司二期在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存续期间的相关会计处理

(四)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相关的现金在现金流量表的反映

二、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会计处理...............................................2

三、专项计划的分配顺序及相关会计处理.........................................2

四、本方案相关会计处理的理由.................................................3

五、其它事项说明.............................................................4

前 言

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证资管”)拟实施的XX公司二期供热热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制定。

为规范专项计划中原始权益人兼资产服务机构X省XX公司热电有限公司及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计划管理人等相关专项计划参与方的会计处理,我们依据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会计法规的规定,以及X省XX公司热电有限公司与计划管理人——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署的《XX公司二期供热热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基础资产买卖协议》、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具的《XX公司二期供热热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标准条款》(以下简称“《标准条款》”)、《XX公司二期供热热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资产支持证券认购协议》、《XX公司二期供热热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服务协议》、金杜律师事务所出具的《上海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申请设立XX公司二期供热热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之法律意见书》,根据X省XX公司热电有限公司融资业务的特点,提出以下方案。

需特别说明的是根据XX公司二期供热热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上相关的协议、法律意见书等,XX公司二期供热热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能够实现表内融资。

一、原始权益人会计处理

(一)XX公司热电有限公司向计划管理人出售基础资产的相关会计处理

XX公司热电有限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向计划管理人出售基础资产的会计处理,我们建议公司作如下会计处理:

1、专项计划设立日:

根据《基础资产买卖协议》及有关差额支付承诺的相关规定,XX公司热电承诺对专项计划分配资金不足以支付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各期应付预期收益和未偿本金余额的差额部分承担补足义务,由此,可以认定该工业热费债权虽已出售,但企业保留了该应收工业热费债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专项计划设立日,不应当终止确认该应收工业热费债权。

2、XX公司热电有限公司收到专项计划收购基础资产的资金时:

应将:此会计处理将实际收到的资金与应收工业热费款(不含作为次级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处理,按实际利率法在受益期内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备抵科目。

3、支付的与实施该计划相关的其他费用,由于该费用发生数额较小,可一次性计入公司当期损益。

(二)XX公司热电有限公司认购次级资产支持证券的相关会计处理

XX公司热电作为基础资产的卖方,同时也认购该计划的次级资产支持证券,由于次级资产支持证券也参与收益分配,因此,我们将认购次级资产支持证券作为独立业务进行处理,XX公司热电支付现金并收到计划管理人出具的相关资产支持证券,由于次级证券不能在期中转让,应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

(三)XX公司热电在专项计划存续期间的相关会计处理

1、出售的应收工业热费债权对应的收款期,应确认相关的热费收入及应收工业热费债权,收入确认的时点应根据工业热费规定的收款期确认。

2、每一个回收款转付日前,资产服务机构应根据《服务协议》的相关约定将扣除执行费用后的前一个回收款转付期间的所有回收款转入专项计划账户,并对应结转应分摊的未确认融资费用。

3、XX公司热电有限公司作为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服务商,收到服务费时应确认相关的服务收入。

XX二期供热热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会计处理意见书

(四)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相关的现金在现金流量表的反映

1、出售基础资产收到的银行存款在现金流量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的“取得借款所收到的现金”反映,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收到的现金。

2、XX公司热电认购该计划的次级资产支持证券,在现金流量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的“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反映。

3、XX公司热电作为计划服务机构收到的工业用户支付的热费收入,XX公司热电及时支付给计划专用账户,将收到的热费收入在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反映,支付的计划款在现金流量表“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反映。

二、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投资行为的会计处理

根据《认购协议》规定,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购买资产支持证券后,应将该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

三、专项计划的分配顺序及相关会计处理

根据《标准条款》的规定,正常情况下,专项计划按照如下顺序进行分配:

(1)专项计划涉及的应纳税负(如有);参与专项计划各方应按财税[2006]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等相关规定,自行履行纳税义务。

(2)财务顾问的财务顾问费、托管人的托管费、监管银行的监管费、评级机构的跟踪评级费和杂项费等专项计划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当期应分配的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本金及预期收益,应当冲减长期应付款余额;(4)将不超过剩余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未偿本金和截至相应的预期到日期时预期收益之和20%的部分作为留存收益(如有),应当提取相应的专项储备金,留存于专项计划账户;

四、本方案相关会计处理的理由

1、《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以下简称金融资产转移准则)规范了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和计量。

(1)按照《资产买卖协议》及财政部财会[2006]3号《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规定,如果根据与购买方之间的协议约定,在所出售金融资产的现金流量

无法收回时,购买方能够向企业进行追偿,企业也应承担任何未来损失,此时,可以认定企业保留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2)XX公司热电收到出售基础资产收到的现金,该资金应作为负债“长期应付款”处理。会计科目“长期应付款”XX公司二期供热热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收到的对价及承担的利息,反映出售的应收工业热费债权,表示该应收工业热费债权的未来收益权已经转让,明细科目“未确认融资费用”,是出售的应收工业热费债权与收到的对价之间的差额,该差额属于融资费用,在未来的收益权对应的期间摊销分配。

2、XX公司热电在未来收益权对应的期间确认营业收入。理由如下:

(1)营业收入反映的是企业的业务规模。虽然XX公司热电已经将基础资产出售给计划管理人但风险和报酬没有彻底转移,所以资产的收益权对应的收入应在利润表中反映。

(2)营业收入的确认应与营业成本配比确认。出售的未来收益权虽然一次性收到了现金,但是对应的营业成本并没有支付,因此,按照配比原则,XX公司热电应在对应的未来期间内分别确认收入。

3、现金流量表仅反映XX公司热电作为计划服务机构收到与支付计划款的差额。XX公司热电作为《资产买卖协议》的卖方已经将未来的收益权转让,在收到热费后会及时将该款项付给计划专用账户,因此,仅以差额反映专项计划相关的现金流量情况,使XX公司热电的现金流量表更加稳健。

五、其它事项说明

1、对于上述XX公司热电有限公司拟实施的XX公司二期供热收费收益权热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会计处理意见,我们是比照财政部财会[2006]3号《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提出的。

2、对于在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相关法规规定中未明确规定的,我们以会计的基本原则为指导进行设计,我们认为,我们的处理建议符合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

3、作为本次XX公司热电有限公司拟实施的XX公司二期供热热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聘请的会计师,我们将持续关注并跟踪国家以后出台具体的会计处理规定,我们将要求公司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XX二期供热热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会计处理意见书

(此页无正文)

啊啊会计师事务所

中国·北京

二〇一六年一月十八日

(特殊普通合伙)

篇3:浅议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问题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规定、准则总体述评

(一) 会计要素的定义

被证券化的资产必须是能够产生预期稳定现金流的金融资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的第22号准则对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内的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了明确的定义, 解决了传统会计对金融工具中的权利和义务在会计要素中界定不清楚的问题, 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和披露奠定了基础, 适应了金融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 会计确认

资产证券化中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就是发起人是否可以在将准备证券化的资产转让时, 从原始权益人的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将金融资产予以转销, 即终止确认问题。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第23号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引入了风险与报酬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及后续涉入法三种终止确认的方式, 作为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判断标准。填补了我国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标准的空白, 有利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

(三) 会计计量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 其会计计量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其相关公允价值。现行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并且还明确给出了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允价值是指交易双方必须是在熟悉各自的情况下, 自愿进行公平的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时所产生的金额。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当存在活跃市场时, 根据市场价格和市场利率来确定;二是当不存活跃市场时, 运用现值或其他估值技术来确定, 这为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奠定了基础。

(四) 会计合并

资产证券化中特殊目的实体的出现, 给合并标准提出了一个难题,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中明确规定了合并财务报表应当以控制为基础来确定合并范围, 并且在该准则的应用指南中明确说明了母公司控制的特殊目的主体也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还给出了判断母公司能否控制特殊目的主体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 这些规定为编制资产证券化的合并会计报表提供了可操作性。但是, 随着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不断创新, 特殊目的主体的结构安排会更加复杂, 同时判断特殊目的主体的合并范围也会愈加困难。

(五) 会计信息披露

资产证券化交易中, 资产的控制权与风险、报酬以各种相互独立的衍生金融工具为载体分散给各个持有方, 并且被合约安排的复杂性分离了。资产证券化会计信息披露的关键是判断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实质, 在发起人 (原始权益人) 将资产转让给特殊目的实体时, 如果是“真实销售”, 就必须终止确认资产, 并且将其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 如果是视同担保融资, 则不同于资产和负债方同时增加的表内融资形式, 属于表外融资。但是, 现行会计准则并未对作为“销售”处理的资产支持证券的信息披露作具体要求。

二、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现行会计制度的问题分析

关于资产终止确认的标准, 我国早期在相关规定中都是以风险和报酬是否发生了实质性转移进行判断的。而随着《规定》和第23号准则等规定的颁布, 我国关于资产终止确认的标准变为以风险和报酬的实质性转移判断的同时, 也以金融资产的实际控制来进行判断, 体现出现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还是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 《规定》只明确规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 并没有说明其他类型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

《规定》是国家最先制定的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规范, 它对国内其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第23号准则的适用范围是所有企业, 而不仅仅拘限于金融机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是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另一品种, 目前己经发行了9单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其所涉及的基础资产范围广泛。不同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交易之间存在着一些结构上的差别, 但是通过现有项目的信用增级方式可以看出, 它们都不是由被证券化的资产提供, 而全部是由第三方担保人提供,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形成较为简单的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进而判断证券化资产的控制权是否发生转移就比较容易了, 从实际操作上证实了选择“控制权转移”作为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标准的可行性。

(二) 难以量化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以及控制权的转移

虽然《规定》中以95%的量化指标来判断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是否发生转移, 而且第23号准则又进一步对此进行了规定, 但是这些标准操作起来十分困难, 怎样界定95%的风险和报酬, 在实际操作中会因数量上的微小差异而得出不同的标准, 从而导致完全不同的信息披露方式。再者, 如何判断风险实质上发生转移的“实质”, 这些规定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很大程度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这样不仅给发起人提供一定的操纵空间, 而且还容易造成相同经济性质的交易却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这种混合了“风险与报酬”、“控制权”和“后续涉入”的综合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内在的不一致, 并且加大了企业进行报表操纵的可能性, 使发起机构达到调整业绩或增加资本充足率的目的, 这样不仅不能实现国际协调的目标, 还可能造成实务界会计处理的混乱。

(三)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极度相似于IASC的规定

我国会计准则和IASC判断“控制权”是否转移的标准, 都是“转入方是否拥有出售或抵押被转移资产的能力”, 并且判断转入方能否进行出售的标准均是“是否存在活跃交易市场”。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中, 对发起人是否对证券化资产失去了控制权进行判断时, 要看发起人和SPV (Special Purpose Vihcle) 的情况, 只有在SPV可以随意将已转让资产出售, 或用已转让资产为其全部公允价值大致相同的资产进行抵押, 或几乎获得已经转让资产的所有利益时, 才能断定已经转移了“控制权”。实现出售被转让资产的前提条件是“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然而, 以“出售或抵押”对“控制权”已经转移进行判断, 可能会出现逻辑不一致的情况,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 判断“控制权”是否转移的现行标准的选择是可行的。

三、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相关准则的建议

(一) 会计确认方面

我国目前混合运用了三种会计确认方式, 这样虽然可以为解决具体情况提供依据, 但其仍然存在内在的缺陷,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 发起人为了在实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方法, 其可能尽量的实现终止确认, 导致经济实质不能够通过会计信息真实反映的结果。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及实务中的可操作性, 我国应该在会计准则中进一步明确各种方法的使用标准以减少方法选择上的随意性。其次, 完善各种方法的具体要求。在风险报酬分析法中, 《规定》中仅仅给出了95%的定量指标, 应当充分考虑质量因素, 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指南中根据实际需要加入定性因素, 体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金融分析法中需要职业判断来界定“控制权”, 在后续涉入法中对“发起机构面临的风险水平”的确定同样如此, 而我国会计人员对资产证券化的了解参差不齐, 从而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 所以, 细化对这种职业判断的规则以提高实务的可操作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 会计计量方面

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还不够成熟, 从市场上得到相关的公允价值十分困难。但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多为流性较差、有稳定的预期现金流的资产, 所以其价值釆用预期现金流贴现法来确定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 一方面, 可以在我国会计计量的规定中约束现金流的贴现年限, 提供选择贴现率的具体参考, 规范确定价值的模型选择, 从而增强其价值的客观性。另一方面, 缺少选择恰当的计量基础和分配方法的规定。《规定》明确了当涉及部分终止确认时, 应当按按公允价值的相应比例分配账面价值。但是公允价值的确定本身就不具有客观性, 这样使得对账面价值分配不够客观, 损益计量的结果也不够准确。因此, 在公允价值的确定方面, 应当在准则中提供更具客观性的计量方法。最后, 虽然可以以活跃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来确定证券的公允价值, 但由于价格的波动, 不同时点的价格有所不同, 所以准则中应该考虑时点对公允价值的确定。

(三) SPE的合并问题

《规定》虽然以“控制权”作为标准来判断是否合并, 但是对“控制”的界定并没有给出很明确的规定。以美国会计准则为鉴, 应当使制定的各类准则之间协调一致, 同时避免只强调量化标准而使操纵有机可乘。当然准则只注重原则导向也会存在问题, 因此, 我们应权衡定量与定性以制定出适合我国的“控制权”界定标准。目前,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还处于试点阶段, 在SPT建立程序上还不完全符合国际惯例。所以, 我们应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出符合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阶段的合并准则, 以推动资产证券化向前发展。当然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 应该尽量防范恶意美化报表以损害公众利益状况的出现, 并且暂时不能完全否定现行的合并会计报表的规定, 以做好平稳过度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 会计披露问题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发达, 资产证券化作为新型的金融工具, 其运行环境还不够完善, 因此,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披露不够全面。一是应当完善相应配套的法律体系, 以支持资产证券化的进行。比如, 为了使投资者更好的了解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应当披露更多的关于破产隔离的详细情况以更好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二是因为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较晚, 所以应当充分披露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釆用的信用增级手段, 以使相关人员了解相关的信用风险。三是目前我国的SPT没有实行专门经营, 因此, 应该披露发起人与SPT之间的独立性以及SPT对单独核算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相关情况, 这样有利于投资者对资产证券化的充分了解, 并且保证了对资产证券化过程进行监督的有效性。四是应该全面披露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中与资产相关的风险, 并且对关键的风险因素进行详细说明。我们还应当关注实施了资产证券化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 因为其中披露了资产证券化结构安排的信息。

此外, 应当完善相应的税收政策。我们不仅需要完善会计准则的理论, 还要使其能够反映业务的经济实质, 并使其与现有的制度环境相协调, 否则, 制定的准则不仅不能有效的实施, 还不能起到规范会计处理的作用, 更不用说实现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了。

参考文献

[1]孙健, 戴蓬军.资产证券化中发起人的会计问题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1) .

[2]余坚.资产证券化带来的会计确认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 1998 (08) .

[3]张明霞, 宋援美.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问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05) .

[4]周夏飞.基于经济后果分析的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2007 (04) .

篇4:浅谈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

摘要: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工具,近年来在我国已逐渐得到应用。我国也已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一金融资产转移》、《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等与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相关的准则、规定。本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根据准则的相关规定,初步探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关于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会计处理问题。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

0引言

资产证券化是指把缺乏流动性的,但能在未来产生稳定的、可预见的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转换成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通过对特定资产的控制权、收益、风险的分散和组合,连接了资金需求者和资金提供者,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其核心在于对金融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的分离与重组,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从而使参与各方均受益。随着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建元”和“开元”两只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产品的正式发行,中金公司的“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以及广发证券的“莞深高速公路收费收益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逐步推出,资产证券化这个国际金融领域先进的创新金融工具,在我国正式揭开了面纱。本文拟从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出发,结合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浅析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关于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等相关问题,初步探讨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

1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问题

判断基础资产的转移是属于“真实销售”还是“担保融资”是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通过实现“真实销售”,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一方面可以通过“破产隔离”制度,以及信用增级措施提高SPV的信用等级,实现发起人低成本融资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将基础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终止确认,改善发起人的财务报表结构,增加发起人的流动性,以及提高资产收益率,降低其继续融资的融资成本。因此显然只有在“真实销售”会计处理下才能更好的发挥资产证券化的优势。

国际上对于“真实销售”的会计处理分为:风险报酬分析法和金融合成分析法。风险报酬分析法是以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作为确认真实销售的标准。而随着资产证券化的不断发展,确认风险报酬的实质性转让越来越困难,因此又提出了金融合成分析法,该方法以资产控制权是否实质转移作为确认真实销售的标准。我国早期的关于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规定,采用的是风险报酬分析法,而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等规定的颁布,我国对于“真实销售”的会计处理原则进入了风险报酬分析法为基础,金融合成分析法为补充的阶段。对于资产终止的确认标准既有以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作为判断标准,也有以对金融资产的实际控制作为判断标准。对于资产转移是否终止确认,应该首先判断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程度,根据其不同的转移程度采取不同的确认方法。对于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和尚未转移的,用风险报酬分析法进行确认;对于仍保留重大风险和报酬的金融资产,用金融合成分析法进行确认。

在判断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实际转移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应当比较转移前后该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及时间分布的波动使其面临的风险”。对于企业面临的风险因金融资产转移发生实质性改变的,表明该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转入方;企业面临的风险没有因金融资产转移发生实质性改变的,表明该企业仍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由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飞速发展,如提供担保、证券持有人保留追索权、发起人持有次级权益、看跌期权、看涨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在实践中已经很难推出风险和报酬几乎全部转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对于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资产转移,即发起人保留了金融资产相关的重大风险和报酬,应通过金融合成分析法进行判断,即通过判断发起人是否放弃对该金融资产的控制,来确认是否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同时在判断控制权转移的标准时,不但注重转入方出售该金融资产的实际能力,而且要考虑发起人对于该金融资产是否仍保留一定控制能力。

2資产证券化的会计计量问题

如何对发起人因资产证券化交易所获得的新的资产和负债,以及所保留的资产或负债以及损益进行计量,是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的难题。

根据金融合成分析法,证券化资产真实销售以后,发起人新增的、且与资产证券化交易有直接关系的资产和负债,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初始计量。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是发起人没有放弃控制权而保留下来的获利权或义务,则不用根据交换的概念进行新的计量。

对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资产和负债,以及损益的确认,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均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我国也采纳了公允价值作为资产证券化会计计量的标准。《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一金融资产转移》第十二条规定,“因金融资产转移获得了新金融资产或承担了新金融负债的,应当在转移目按照公允价值确认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因此,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关键是对于发行人获得的新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而对于资产转移中因为未放弃控制权等原因未终止确认的资产,由于该资产既没有发生所有权的转移,也没有发生控制权的转移,所以对于未终止确认的资产仍以账面价值予以计量。

3资产证券化的会计披露问题

资产证券化交易中,需要通过设立SPV(特殊目的载体)来实现法律和会计上的“真实销售”;实现其法律上的“破产隔离“和会计上的“移表”的作用。而SPV是否属于发起人的合并报表范围,是能够实现会计上“移表”作用的关键。如果特别目的载体被视为发起人的子公司,那么,就应被纳入发起人的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范围。这时,分别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发起人和特别目的载体,将被视为一个经济实体:两者之间的交易将成为经济实体的内部交易,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必须作抵消处理。其结果是,不管发起人将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真实销售处理,还是作为有担保的融资处理,对合并报表结果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这将与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设计初衷相违背。

我国目前尚未对SPV合并问题制订特殊的规定,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规定的合并范围也是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可见我国对于SPV的合并要求与其他子公司是没有区别。

由于SPV的设立、运行以及权益的分配方面与一般的公司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判断是否控制的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在判断发起人是否控制SPV,不但要考虑发起人对SPV经营决策等的控制力还必须考虑发起人对于SPV净资产的获利能力以及相关的风险承担情况。因此,我国在判断SPV是否属于合并范围时,不但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去判断,还必须根据发起人在SPV中净资产的获利能力,以及是否保留SPV的风险进行综合的判断。

篇5: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论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后续涉入法

一、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的概述

(一)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指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某种可预测现金收入属性的资产或资产组合出售给特定的发行人,或者将该基础资产信托给特定的受托人通过创立一种以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的一种金融工具或权利凭证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变现该资产支持证券的一种结构性融资手段。

证监会定义的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指证券公司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特殊目的载体,以计划管理人身份面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受益凭证,按照约定用受托资金购买原始权益人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将该基础资产的收益分配给受益凭证持有人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

(二)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的特点。

在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不直接形成融资关系,而是企业将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收入的自有优质资产独立出来作为基础资产,通过证券公司设立专项计划向投资者发售受益凭证获得资金,并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收入向投资者偿付本息的一种融资形式。

其受益凭证有明确的期限和稳定收益率,具有固定收益产品性质;受益凭证可分为优先级和次级两种,其作用在于向投资者明示风险收益差别;优先级受益凭证享有优先分配基础资产收益的权利;该融资方式主要特征在于实现表外融资、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等。

二、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方法

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等规定的颁布,又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我国引入了风险与报酬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及后续涉入法三种终止确认的方式,作为金融资产终止的判断标准。

(一)风险与报酬分析法。

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强调的是“所有权”,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由风险与收益是否被转让作为衡量会计确认的标志。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1年公布第40号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会计》首次明确提出的,以风险与报酬作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标准。

这种方法认为风险和报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资产证券化发起人在把风险和收益全部转移给受让方后,可视为销售业务处理,将资产从在资产负债表中消除,所获得的资金作为收入计入损益表中并同时确认相关损益。

如果还保留部分风险和收益仍然要视为担保融资业务处理,证券化资产组合仍然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募集的资金作为负债处理。

(二)金融合成分析法。

金融合成分析法强调的是金融资产的“控制权”,即是以控制权转移为证券化资产会计确认的前提。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颁布的第125号财务会计准则提出的,金融合成分析法将资产证券化合约视为标的物,其所有权决定会计处理方法。

若证券化合约与原有资产剥离后,其所有权仍然由发起人控制,则视为销售业务,进行表外处理,反之,则进行表内处理。

(三)后续涉入法。

后续涉入法从证券化资产的特征出发,将资产证券化合约视为可分割的部分,提出了“部分销售”的观点。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发布的IAS39修改意见的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对证券化资产终止确认标准作为重大的修改,提出以没有后续涉入代替控制权转移为核心的后续涉入法,为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提供了新的方法。

若资产证券化合约出售后,发起人能够对其进行后续涉入处理,则将这部分发起人可介入的资产作为担保融资业务进行表内处理,而发起人无法不干涉的那部分资产作为销售业务处理。

三、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方法的选择及建议

在《规定》中将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几种方法融为一体,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采用风险与报酬分析法;以与资产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为首要判断标准,若与资产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既没有保留也没有转移的情况下,可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若发起人保留了控制权,则根据后续涉入程度进行会计确认,采用后续涉入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范了证券化资产终止确认的标准,充分借鉴了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做法,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其仍然存在内在的缺陷,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提高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及实务中的可操作性。

为此我国应该在会计准则中进一步明确各种方法的使用标准以减少方法选择上的随意性。

其次,细化各种方法的具体要求。

在风险与报酬分析法中,《规定》中仅仅给出了95%的定量指标,应当充分考虑质量因素,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指南中加入定性因素,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以与资产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为判断标准的,在金融分析法中需要职业判断来界定“控制权”,在后续涉入法中对“发起机构面临的风险水平”的确定同样如此,而我国会计人员对资产证券化的了解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所以,细化对这种职业判断的规则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丁辰晖. 企业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问题探析 [J].时代金融,.

[2] 李岚. 资产证券化及相关会计问题探讨 [J].商业时代,2012.

资产证券化中的会计确认问题研究[2]

摘要:关于资产证券化下的会计确认问题,首先要辨明其会计处理立场,在此基础上方能对适用方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篇6:会计确认:资产证券化的核心问题

资产证券化中的有关会计问题

资产证券化实质上就是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系列的合约安排和特殊的交易结构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为发起人达到转移风险、创造信用、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对于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而言,对资产证券化涉及的基础资产是否终止确认,将直接影响到其是否可以达到降低资金成本、降低负债比率、改善资本充足率、扩大融资对象、延长融资期限以及增加服务收入等目的,因此会计确认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问题。

如果将证券化资产作为出售处理(表外处理),则该资产将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发起人可以根据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原则确认处置资产的收益或损失,此时发起人的风险资产将减少,有可能改善资本充足率。如果资产证券化不是作为出售,而是作为担保融资处理(表内处理),那么基础资产仍将存在于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内,发起人不能确认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损益,对资本充足率没有影响。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只有在将基础资产终止确认后才有可能实现。

西方会计准则中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处理方法

西方国家会计准则中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主要运用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和金融合成分析法两类处理方法。

(一)风险与报酬分析法。美国会计准则FASB77以及国际会计准则IAS40、IAS32中有关资产证券化的相关内容中体现了风险与报酬分析法的原则。这类方法规定如果发起人仍保留已转让资产实质上所有的收益和风险,则资产证券化应被视作担保融资,基础资产仍需确认为资产,证券发行收入确认为负债。如果发起人转让了相关资产实质上所有的收益和风险,则资产证券化应视作 销售,证券发行收入确认为资产转让收入,同时确认相关损益。在与资产有关的所有实质性的风险和报酬都已经转移出发起人,任何留存的风险和报酬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潜在的权利或义务已经实施、解除、取消或终止的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可以将证券化资产从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中终止确认并去除。

(二)金融合成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是在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资产终止确认标准,它的核心思想在于围绕控制权是否发生了转移来判断是否应终止确认已转让的金融资产,而且承认金融工具与其所属的风险和报酬是可以分割的。按照这种方法,决定一项资产交易是否进行 销售处理取决于资产转让方的 销售意图,要看其控制权是否已由转让方转移给受让方,而不是看其交易形式或风险报酬转移与否。美国会计准则FASB140规定:如果资产转让方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则认为转让方已放弃对金融资产的有效控制,可以终止确认。第一,被转让的资产与转让方分离,即转让资产已在转让方的控制范围之外;第二,受让方可以无条件地将金融资产用做抵押或再转让,或者受让方是合格特殊目的实体,而且该实体的受益人可以无条件地拥有抵押或转让该项资产的权利;第三,转让方不再通过签订合约使转让方有权同时有义务回购转让资产来保持对转让资产的有效控制,

国际会计准则IAS39对终止确认的相关规定如下:当且仅当对构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的一部分的合同权利失去控制时,企业才应终止确认该项金融资产或该项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如果出现转让方有权回购已转让资产等情况,则说明转让方尚未失去对已转让资产的控制,因此不能终止确认该资产。

完善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准则的建议

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可能涉及到的信贷资产与传统意义上的资产相比有其特殊性,它预期在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量。而且在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通过复杂的交易结构安排,作为发起人的商业银行通常要获得新的权利,承担新的义务。因此对这些资产的终止确认标准就与传统的以权责发生制和收入实现制为基础的资产确认标准有所差异,需要对相关资产和负债以及交易产生的新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确认。如果无法对商业银行证券化资产进行准确的界定,将使得许多资产证券化业务最终还需要进行表内处理,失去了借资产证券化业务转移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

在制订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确认处理规定时,可以综合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中风险报酬分析法和金融合成分析法中的基本原则,分别从资产的风险和报酬及控制权两方面考虑发起人是否能够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会计确认的问题。风险报酬分析法比较直观,对简单的资产证券化交易而言,资产上的风险与报酬一般是与资产的所有权不可分割的,实质上的风险与报酬转移即意味着资产所有权的转让。而日益复杂的资产证券化交易往往使资产的控制权与风险和报酬相分离,资产证券化的各参与方往往能够通过交易合约的设计来掩饰交易的经济实质,增加实际操作中会计确认的难度和主观性,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来进行会计确认就更加有效。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还处于试点阶段,对于相对简单的交易结构,采用风险报酬分析法比较简单、明确,只要发起银行已将信贷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就应当终止确认该信贷资产,提高资产证券化业务会计确认的效率;但对逐步复杂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也需要通过金融合成分析法来进行会计确认,即应判断发起银行是否能对资产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保留控制权。这样做基本上可以满足现阶段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对会计确认问题产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篇7: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

多选题

下列关于证券资产投资的系统风险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系统风险影响资本市场上的所有证券资产

B、系统风险最终会反映在资本市场平均利率的提高上

C、所有的系统风险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利率风险

D、可以通过投资多元化的组合为加以避免

【正确答案】ABC

篇8: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

(1) 从整个宏观经济层面来分析, 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提升资本市场的运营效率。如房屋等使用期限较长且流动性较差的资产, 通过资产证券化, 可以大大增加资产流动性、降低风险、稳定了收益。同时还能够拓宽市场资金的投融资渠道, 对市场中充裕的流通动性资本进行分流, 减少通胀的压力。货币的流动性和交易性随着资产证券化应用范围越广、市场的规模越大而越强, 随之而来的是央行对货币市场的控制力越发增强, 使相关的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实施。

(2) 从货币需求方的角度来看, 资产证券化能降低融资成本, 并改进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在资产证券化发行前所实行的破产隔离机制和信用等级措施, 降低了资产证券化的债务支付利率, 从而减少筹资成本, 拓展了融资渠道。此外, 通过资产证券化的融资不会成为企业的负债, 从而降低资产负债率, 改进资本结构, 并增强自身的资产流动性。

(3)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 可以实现更多的合规投资, 降低资本的需求, 扩大资本的规模, 并为各类保险保障资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资产证券化后, 它的风险比没经过证券化的资产风险小。银行则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资本充足率, 扩充资本。目前, 我国保险类资金的投资方向主要是股票、存单、国债, 但这类投资的风险较高, 也不够成熟, 缺少较好的保障, 资产证券化的很好组合优良资产为依托, 为投资者提供了保障。

2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及税务处理

(1) 会计处理。发起人在进行资产证券化时, 要对是以出售还是以融资的交易类型进行确认。因为这将对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 取得收入是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目的, 但公司也会关心资产的负债水平, 通过对自己的杠杆率计算之后以合适的方式出售来满足资金的需求, 当发起人对销售确认后, 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合规处理, 降低资产负债率。

我国目前借鉴的是国际上主要通用三种处理方法:金融合成法、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后续涉入法。金融合成法的核心是对基础资产的控制权, 当企业做为金融工具所涉及的合同中的一方时, 应对金融工具所包含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相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 这样就将避免因采用风险与报酬分析法是对基础资产全部转移判断上的困难。风险与报酬分析法认为资产本身所具有的的全部风险和报酬是不可分割的, 只有基础资产所有风险和报酬被发起人全部转移给受让人时, 才能被视为销售, 最后将其从资产负债表中移除, 并将所得资金列入损益表确认为当期损益。但当部分或全部风险和收益仍被保留时, 此项资产证券化将做为融资处理, 基础资产仍被保留在资产负债表, 所得资金作为负债处理。后续涉入法不考虑具体的涉入程度, 只考虑转让主对转移的资产是否仍继续涉入, 如果仍继续涉入, 则应对些基础资产不做融资处理, 反之, 则需要对此基础资产做销售处理, 并终止确认。

(2) 税务处理。资产证券化所涉及的税种主要是所得税、营业税和印花税。

首先谈谈所得税。资产证券化如果确认为销售, 发起人所获得的资金收入应计入损益表确认收益, 并缴纳所得税。但如果资产证券化不在正常经营范围内出现的损失, 不应计入成本, 即应抵免所得税, 受让人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不需要负担所得税, 但如果信托财产的收益未及时分配时且仍留存于信托中, 对该留存收益受让人应承担纳税义务。投资者对于因受让人由于留存收益而产生纳税, 仍然可以对已经纳的所得税申请抵免。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目前仍属于无时滞付款, 收益的再投资安排受让人不需要考虑, 所以, 受让人缴纳的所得税概率较低。

再谈谈营业税。按照现行税制, 发起人因按销售处理的证券资本化所得现金收入需要缴纳营业税, 如果按5%的税率计算, 资产证券化将产生巨大的营业税金额。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起人取得的资金有可能被用来重新发放新的贷款, 这样就增加了营业税的税源, 所以发起人转移财产时是否是真实出售决定着能否免除营业税。根据税法规定, 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时, 向接受劳务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作为营业额, 并按5%税率计算, 但这样计算, 不利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会给资产受让人带来负担。

最后谈谈印花税。印花税是发起人把证券化资产的总营业额作为计税基础乘以万分之五计算得出, 印花税也将成为发起人的重大开支。无论是采用担保还是销售方式发起人都将缴纳印花税, 但受让人的专门资产账薄、发起人与受让人签定的信托合同、受让人对资产保管机构能够享受免缴印花税的待遇。我国目前对与受让人有关的交易环节予以免税, 但对于巨大的交易金额而言, 印花税依然成为高额的成本负担。对于投资者而言, 我国税法规定, 个人证券交易所得暂缓征收印花税。

如果发行的对象是海外投资者, 发起人需暂按所得税百分之二十的税率代扣代缴预提税。

3 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1) 会计确认问题。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参与的主体较多, 交易复杂, 程序繁琐的金融项目, 但起步较晚, 因些在会计、税收、金融、法律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和金融合成分析法都存在着不足, 后续涉入法是最科学, 操作性也是最强的方法。但鉴于目前三种方法都在使用的现状可能引起的混乱及会计套利行为, 所以相关部门应尽早确定一种可行的会计确认方法。

(2) 税收问题。从税负最小化的角度考虑, 发起人更愿意将基础资产视为融资, 但是如果处理为销售则更有利于保障资产的安全, 如果片面的追求税负最小化而采用融资的处理方式, 就有可能导致融资成本大幅上升, 另一方面由于销售所产生的营业税又会增加融资成本。尽管我国税收政策对受让人已经给予了大力支持, 避免重复征税, 但支持力度仍然不够。我国对证券投资基金免征营业税, 但对受让人仍征收营业税, 而受让人与证券投资的性质没有本质区别, 这显然不合情理, 因此税法的规定是对参与资产证券化的主体施加的税收歧视的做法, 有可能引发扰乱经济秩序和会计套利行为。资产证券化具有消化不良资产、改变资产结构的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规定, 以扶持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

(3) 法律环境不完备。2005年我国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正式试点工作。为了配合试点工作, 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与《合同法》、《公司法》等存在着诸多的不协调, 一些条款甚至自相矛盾。

(4) 金融环境的制约。我国金融市场建立的时间较短, 金融市场的质量与发展程度远远不如欧美国家成熟, 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 与资产证券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证券措施还不完善。投资者的素质仍有待提高, 国家对金融监管的能力偏弱, 这些不足都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化的发展。

(5) 配套措施的制约。目前在我国信用政策长期缺位, 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国企信用严重缺失, 个人信用意识淡薄, 整个社会都缺乏完整的信用体系, 也就无法为资产证券化服务。另外由于资产证券化各主体组成一个复杂的联合体, 但这个联合体却缺少一个系统的信息披露规则。

4 建议

(1) 选择正确的会计确认方法, 防止发起人利用规则避税。

(2) 从国家层面出台具体减税措施, 加大减税的支持力度, 并做好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立法工作和政策体系的建设, 改善会计环境, 提高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效率。

(3) 加强政府监管, 控制市场风险, 建立金融监管机制, 增强信息披露。

(4)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信用平台。

摘要:资产证券化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产生的, 因其能够增强资产流动性, 分散投资的风险及融资成本而倍受青睐。我国的信贷资产券化试点于2005年进行试点, 目前仍处于探索和不断完善阶段。而对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研究也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 虽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法规, 但相关的法规仍不健全, 并且在已经出台法规的具体条款中仍然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为此, 对我国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 并结合实际情况, 对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税务处理

参考文献

[1]郭红.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成本收益分析[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报, 2006, (3) :17-19.

[2]刘文锐.国外资产证券化运作研究及在我国的证行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1.

上一篇:煤业集团关于2011年员工培训工作的安排意见下一篇:煤矿企业环保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