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名词解释

2024-04-29

发育名词解释(精选6篇)

篇1:发育名词解释

发育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

Chp1 1.身体图式、躯体蓝图(body plan):包括胚轴形成,体节形成、胚芽和器官原基形成等事件。

2.图式形成(pattern formation):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组织、器官和构成有序空间结构的过程称为图式形成。3.嵌合型发育(mosai c developmeng):以细胞自主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嵌合型发育”。(与邻近细胞无关系,如海鞘)4.调整型发育(regulativev development):以细胞有条件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发育模式称为“调整型发育”(与邻近细胞相互作用,如鱼类,两栖类)5.诱导(induction):一类组织与另一类组织的相互作用。6.成形素、形态发生决定子(morphogen):是一类可以通过自身浓度决定细胞命运的,具有扩散性的生物化学分子。7.组织者(organizer):胚孔背唇,据调控和组织产生一个完整胚胎的特殊能力。

Chp2 1.细胞定型、细胞指定、发育定型(commitment):细胞在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之前,会发生隐藏、性变化,使细胞命运朝特定方向发展,这一过程称为“定型”,或“指定”。

2.细胞特化图(specification map):特化的状态 3.自主特化(autanamous specification)通过胞质隔离指定细胞发育命运是指卵裂时,受精卵内特定的细胞质分离到特定的裂球中,裂球中所含有的特定胞质可以决定它发育成哪一类细胞,而与邻近细胞没有关系。4.有条件特化(conditional specification):相邻细胞或组织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决定其中一方或双方细胞的分化方向,和邻近细胞或组织的相互作用逐渐限制他们的发育命运,使之只能朝一定的方向分化。5.合胞体特化(syncytial specification):在合胞体胚层生成细胞膜分离细胞核之前,由母体细胞质相互作用所决定,即细胞的命运在形成细胞之前就已被指定了。6.胞质定域(cytoplasmic localization):不同区域受精卵细胞质分别与胚胎细胞特定的发育命运相连;卵裂时分配到不同裂球中。

Chp3 1.精子获能(capacitation):是指哺乳动物排出精子在生殖道获能因子作用下,引起精子一系列变化,并具备受精能力。未经获能精子不能使卵受精。2.顶体膜泡(acrosomal vesicle): 3.顶体反应(acrosomal reaction):是指精子获能后,在穿透卵子卵丘。放射冠和透明带之前或穿透这些结构时,顶体发生一系列变化,由此导致顶体内容物水解酶等的释放,酶解卵泡细胞间质、透明带和卵质膜、形成精子穿过的通道的过程。4.皮层颗粒(cortical granule):不同动物皮层颗粒形成的时期不完全一样,但是都是由高尔基体合成,在此过程中与颗粒内质网密切有关,以后脱离高尔基体形成一有膜的颗粒,并于排卵前后迁移到质膜下。5.皮层颗粒反应(cortical reaction):卵细胞膜下的皮层颗粒(内涵酶类的囊泡),以外派的方式,进入卵黄膜和质膜之间的腔隙,酶类引起透明带“硬化”,形成受精膜。Chp4 1.卵裂(cleavage):是指通过多次有丝分裂, 将卵质分配到无数个较小的具核细胞中去。这些卵裂阶段的细胞称为卵裂球。2.完全卵裂(holoblastic cleavage):整个卵细胞都在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3.不完全卵裂(meroblastic cleavage):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多见于多黄卵。

4.中期囊胚转化(mid-blastula transition):斑马鱼胚胎分裂到10次时,开始中期囊胚转换,进入由母型调控想合子型调控调控的过渡期:合子基因开始转录、细胞分裂减慢、细胞移动明显等。5.紧密化(compaction):是通过裂球外层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把裂球的内部封闭起

来,小分子和离子能在细胞间相互往来。与其它动物卵裂之间最关键的区别。8-细胞阶段前的卵裂球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呈松散型排列。在第三次卵裂之

后,细胞突然挤在一起,卵裂球之间的接触面增大(E-cadherin开始表达),形成一个紧密细胞球体。

6.囊胚(blastula):指的是 内部产生囊胚液、囊胚腔的胚胎,囊胚中所有细胞都没有开始分化,这个阶段之后胚胎开始出现分化。此时大约有32-64个细胞。7.皮质旋转(cortical rotation):精子中心体组织卵母细胞微管并使它们在植物极胞质中平行排列。这些微管允许皮质旋转30度(相对于内部胞质)8.灰色新月(gray crescent):两栖类动物卵受精后出现的浅色带区。在这里,预定内胚层细胞内陷,形成狭缝状的胚孔。9.合胞体(syncytium):含有由一层细胞膜包绕的多个核的一团细胞质,这通常是由于发生了细胞融合或一系列不完全细胞分裂周期所致,在后一种情况中,核发生了分裂,但细胞却没有分裂。10.活质体(energid):昆虫卵分裂时,分裂核间卵表面的原生质移动,此时,核以被卵黄间隙的少量原生质所覆盖状态而移动。这样的分裂核连同其包围的原生质小块,也称为活质体。

Chp5 1.原肠胚时期(gastrulation stage):

2.原肠作用(gastrulation):是胚胎细胞通过剧烈而又有序的运动,使囊胚细胞重新组合,形成由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3个胚层构成的胚胎结构的过程。3.会聚延伸(convergent extension):细胞向背部中轴线迁移,通过穿插重拍,使先后周逐渐伸长。

4.Spemann组织者(spemann organizer):同组织者

5.瓶状细胞(bottle cell): 胚孔处内陷细胞。细胞主体部分挤向胚胎深层,通过细长颈部与胚胎表面相连, 是启动原肠作用与原肠(primitive gut)形成 所必需。6.胚盾(embryonic shield):下胚层一旦形成后,上胚层和下胚层的深层细胞都会向将来发育称为胚胎北部一侧插入,形成一个加厚的 区域,称为胚盾。胚盾在功能上相当于两栖类的背唇,因为乳沟将它移植到宿主胚胎上,能能够诱导形成次级胚轴。7.亨氏结、原结(hensen’s node):具有与两栖类胚孔背唇类似的组织者功能。可诱导完整次级胚轴的形成。8.原条(primitive streak):原条由上胚层后部边缘区发育而来。该处细胞加厚由于来自上胚层的中胚层细胞内移,进入囊胚腔以及上胚层后端两侧细胞向中央迁移所致。9.原沟(primitive groove):原条中出现凹陷,称原沟。原沟与两栖类胚孔同源,迁移细胞通过原沟进入囊胚腔。

10.亨氏结回缩(regression of henson’s node):一旦中胚层和内胚层的绝大部分卷入胚胎内,原条便开始退化,亨氏结向胚胎后端运动。随着亨氏结的退化,亨氏结逐渐后退,脊索和体节马上在它的前面形成。

11.生殖新月(germinal crescent):最早通过原条迁移的细胞是预定发育成前肠的细胞,这些细胞一旦进入囊胚腔,就向前迁移,最后把胚胎前区的下胚层细胞挤走,使下胚层局限于明区前部的一个区域里。

12.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是产生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早期细胞。各类动物早期胚胎内开始出现成群原始生殖细胞的部位不同。

Chp6 1.Nieuwkoop中心(Niewkoop center):囊胚最背部植物极细胞(dorsalmost vegetal cell)---能诱导组织者产生,因此称为Nieuwkoop中心(Nieuwkoop & Nakamura)。: 在四细胞期,胚胎一分为二,一半含有Nieuwkoop center;另一半无,最终发育命运各异(腹部化:无背部和头部;背部化:除腹部外的大多数结构)。2.初级胚胎诱导(primary embryonic induction):原肠胚脊索中胚层诱导其上方外胚层形成神经系统(& dorsal axis)的过程称为初级胚胎诱导。

3.旁分泌相互作用(paracrine interaction): 是指细胞产生的激素或调节因子通过细胞间隙对邻近的其他种类细胞起促进作用。4.邻分泌相互作用(juxtacrine interaction):细胞和细胞之间直接接触时,膜结合型或基质结合型细胞因子可以直接与邻近细胞所表达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产生的信号传递方式。

5.自分泌作用(autocrine action): 指某种细胞因子的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自分泌(autocrine)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本身,调节细胞因子产生细胞自身和邻近同类细胞的活性,多数在局部发挥效应。

6.同源异形编码假说(hox code hypothesis): 所有脊椎动物在原肠作用开始后,前-后极性进一步特化都是由hox基因调控.这些基因是果蝇Hom-C 的同源基因。7.原结液体流(nodal flow):

7.原结膜泡包裹(nodal vesicular parcel):

Chp7 1.抚育细胞/滋养细胞(nurse cell):辅助卵或者精子形成的细胞。可合成配子发育所需的特殊物质,输送给发育中的配子。2.滤泡细胞(follicle cell):滤泡细胞是卵母细胞周围的细胞, 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的表面都有大量的微绒毛,这样可大大增加这两种类型细胞相互接触的表面积,促进了滤泡细胞的营养物质向卵母细胞的运输。3.细胞质桥(cytoplasmic bridge):在精子发生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增殖分化所产生的各级生精细胞,其胞质并未完全分开,形成同步发育的同源细胞群。未完全分开的部位称之为细胞质桥。

4.体节(segment): 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沿身体前后轴形成一定数目的暂时性结构——体节(somite),随着胚胎的继续发育每个体节分化成为生骨节,生皮节和生肌节。

5.副体节(parasegmnents):果蝇发育过程中,在体节沟真正形成前,由一个未来体节的后半部与后面相邻体节的前半部组成,把胚胎划成14个区域。6.母体效应基因(maternal effect gene):产生母体影响的基因,属于胞质基因,核外遗传的范畴

7.分节基因(segmentation gene):把早期胚胎沿‘前-后轴’分为一系列重复的体节原基

(segmental primordium)8.缺口基因(gap gene):由形态发生素调节首先表达的分子基因,即缺口基因。9.成对控制基因(pair-rule gene):参与果蝇体节精细结构形成的基因,一般以两个体节为单位相互间隔一个副体节表达,其分布具有周期性。功能是把间隙基因确定的区域进一步分化成体节。成对规则基因的表达是胚胎出现分节的最早标志之一,沿前—后轴形成一系列斑马纹状的表达条带,把胚胎分为预定的体节。

10.体节极性基因(segment polarity gene)体节极性基因是一群多种多样的基因,它们的蛋白质产物和作用机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往往使体节的前后极性颠倒,体节前部或后部发生镜像对映重复,故此称为体节极性基因,11.同源异型选择者基因(homeotic selector gene):体节界限确定后,用来控制每个体节的特征结构发育的基因。

12.同源转化现象(homeotic transformation):由于与发育有关的某一基因错误表达,导致一种器官生长在错误部位的现象。如果蝇该生长触角的部位长成了腿。

Chp8 1.初级胚诱导(primary embryonic induction)原肠胚脊索中胚层诱导其上方外胚层形成神经系统(& dorsal axis)的过程称为初级胚胎诱导(primary embryonic induction)2.初级神经胚形成(primary neurulation):是指由神经板周围细胞(如脊索中胚层)诱导神经板(neural plate)细胞分裂、内陷、并脱离皮肤外胚层,形成中空神经管。3.次级神经胚形成(secondary neurulation):包括由预定外胚层和内胚层细胞形成间质细胞,随即这些细胞在表皮外胚层下面,形成实心髓索(medullary cord),后在细胞索中心产生中空神经管。

4.神经胶质细胞引导(glial guidance): 神经元迁移、定位:受神经胶质细胞突起引导(glial guidance)5.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在表皮和神经管间形成,后迁移至身体各处,形成外周神经系统的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glia)、皮肤色素细胞和其他细胞。6.神经嵴细胞迁移(neural crest cell migration):神经塉细胞迁移至身体不同部位,产生各种分化类型细胞,神经塉细胞的发育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迁移抵达的位置。7.外胚层(ectoderm):外胚层是胚胎最外的一层胚层,外胚层主要形成表皮和神经系。

Chp9 1.体节(somite):脊椎动物轴旁中胚层(paraxial mesoderm)组织在发育早期形成一系列重复分节单位,称体节(somite)2.体节形成(somitogenesis):脊椎动物体节是由前体节中胚层(pre-somitic mesoderm, PSM)形成。PSM前部化的细胞会逐步脱离尾芽区而形成上皮化的体节(somitogenesis)3.轴旁中胚层(paraxial mesoderm):脊索形成后呈棒状,从头部延伸到尾部,位于脊索两边的中胚层带成为轴旁中胚层。

4.体节发育的分节钟(segmentation clock of somite formation):每个体节形成的周期是固定不变的,就像有一个时钟在控制,成为分节钟。不同物种的体节数目和每一体节形成的周期有所不同。

5.体节原节(somitomere)

6.前体节轴旁中胚层(presomitic paraxial mesoderm)

7.生骨节(sclerotome)体节腹中部细胞(离背部最远、离神经管最近的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失去上皮细胞特征,变成间充质细胞,有这些细胞构成的体节部分成为生骨节。

8.初级生心区(primary heart field):

8.次级生心区(secondary heart field)

9.心脏环化(heart looping):

Chp10 1.附肢域(limb field):去除附肢盘, 围绕此区其他细胞形成附肢。如果将周围细胞一起去除,没有附肢形成。该大区域称附肢域(limb field):是一个所包含的全部的细胞都具有发育成附肢能力的胚胎区域。2.附肢芽(limb bud):附肢原基称附肢芽。附肢芽是由来自侧板中胚层和体节的体细胞层的间质细胞增殖而形成的。

3.顶外胚层塉(aapical ectodermal ridge)在鸟类和哺乳类,中胚层(FGF10)诱导肢芽顶端外胚层细胞形成一个增厚的特殊结构---顶外胚层嵴(顶嵴: apical ectodermal ridge ,AER),它作为一个主要信号中心参与附肢发育AER发现于高等脊椎动物。不存在于有尾两栖类。AER对附肢继续向外生长是至关重要。AER为临时结构,在鸡胚d8消失。

4.附肢芽的渐进带(progress zone of limb bud):当AER与附肢的中胚层结合培养时,中胚层被诱导而增值,但AER以外的任何附肢外胚层都不会产生这样的影响。似乎AER释放一种信号,刺激相邻的间质细胞分裂形成渐进带。5.极化活动区(zone of polarizing activity):“前-后轴” 是由年幼肢芽和体壁后连接处的一小团中胚层细胞特化。这个区域称为极化活动区(zone of polarizing activity, ZPA)6.变形再生(morphallaxis):包括身体保留部分重新组织以产生丧失的结构。7.新建再生(epicorphosis):是由创伤表面产生新的组织,并逐渐恢复失去的部分。8.顶表皮帽(apical ectodermal cap):伤口愈合后,表皮细胞增殖产生多层细胞团,形成一圆锥状膨大结构,称顶表皮帽(Apical epidermal cap), 其作用类似于附肢发育中的顶外胚层嵴。

9.再生芽基(blastema):去分化细胞在顶外胚层帽下形成一凸起,称再生芽基。此时芽基分裂增生,产生新的附肢结构。

篇2:发育名词解释

年龄:测试日期(骨龄片拍摄日)达到的十足年龄。

CHN骨龄: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CHN法》评价出的骨发育成熟度;骨龄XX岁说明孩子发育程度相当于全国同性别一般孩子XX岁。身高年龄:指受测人现身高相当于发育正常的同性别某年龄孩子平均身高。

预测初潮年龄:预期发生初潮时孩子的年龄;与预测初潮骨龄值和BMI指标配合使用会更准确。

骨龄与年龄差:骨龄与年龄的差=骨龄-年龄;如果大于0,说明孩子发育比一般孩子早,反之,说明孩子发育晚于一般儿童。

骨发育评价:与全国同性别、同龄的一般孩子比较的结果,共分为七级:分别是极早(大于97百分位)、早(大于90百分位且小于等于97百分位)、较早(大于75百分位且小于等于90百分位)、正常(小于等于75百分位且大于等于25百分位)、较晚(小于25百分位且大于等于10百分位)、晚(小于10百分位且大于等于3百分位)和极晚(小于3百分位); 百分位(数):按100个折算由低到高排位后所处的位置。

XX法预测身高:按XX方法预测出的成年后最终身高。由于人的生长发育除受遗传因素影响以外,营养、疾病、药物、运动、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因此,该预测值存在一定的误差。

另外,骨发育评价的准确性和身高测量误差也会影响身高预测的准确性;因此,评价骨龄和预测身高一定要找受过系统训练、有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测量身高应该选择充分休息以后,如早上;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身体疲劳引起的生理曲度变化造成的测量误差;测量身高还应该使用国民体质监测专用的身高计或身长测量尺。正常情况下每年同期测量一次,观察和治疗阶段每半年测量一次是矫正预测误差的最好办法。

TW2法可信度:身高预测值的准确性。

现身高评价:与全国同性别、同龄的一般孩子比较的结果(图中红色),分级方法与骨发育评价相同。图中蓝色十字标注的是按照同性别同等发育程度(骨龄)标注的。

XX法身高评价:是指按照XX方法预测的身高值与全国同性别成年人身高的比较;分级方法与骨发育评价相同。

预测初潮骨龄:预期发生初潮时孩子的骨龄;由于女孩发生初潮的时间与骨龄的相关程度大大高于年龄,而骨发育的速度是可变的,因此,及时地监测骨龄,再由骨龄推断大致年龄更可靠。

生长发育阶段:生长发育阶段分为加速期、高峰期和结束期。加速期表示孩子发育即将进入高峰期(或突增期),结束期表示孩子发育高峰期已经结束,身高增长即将停止。

现身高得分:是孩子身高与全国同性别、同龄人的平均身高定量比较的结果。如:现身高的分1.98是指孩子的身高高于全国同性别、同龄人的平均身高1.98个标准差。

BMI指数:也叫体质指数,反映身体的充实程度,因为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因此也被称为营养指数。同样有两个标注,红色的是按照同性别同年龄;蓝色的是按照同性别,同等发育程度。

BMI指数评价:与全国同性别、同龄的平均值的比较结果;分为五级,胖(超过平均值二个标准差),较胖(超过平均值一个标准差,但小于等于均值加两个标准差),正常(与均值相比在正负一个标准差之内),较瘦(低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以上但高于均值减两个标准差),瘦(低于均值两个标准差以上)。

较胖或较瘦的都应该注意饮食和运动,避免继续向极端发展,争取回到正常范围内;如果被评价为胖或瘦,就需要咨询保健医生(或内分泌、内科医生),尽快的查明原因及时治疗或纠正。

篇3:发育名词解释

另一方面, 天然地震发生时, 携带巨大能量的地震波不仅会对地表物体造成严重破坏, 同时也会致使岩层断裂错动, 产生新的断层或裂缝。如果地震波及含流岩层, 那么很有可能影响岩层内部裂缝的分布并改变裂缝的结构参数, 从而改变孔隙流体的流动状态。

综合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 天然地震影响地下流体运移的方式可能包括以下两种:

( 1) 地震波动压力通过流固耦合的方式, 直接将震动能量传递给地下流体, 使其能够克服岩石孔隙系统的阻力, 而改变原有的流动状态。

( 2) 地震波的作用改变岩石应力状态, 导致原有裂缝宽度增加, 形成新的裂缝, 微裂缝等。从而提高岩层孔隙体系的连通性, 为地下流体形成了新的流动通道。

简而言之, 两种方式中第一种是天然地震为地下流体提供运移所需的能量; 第二种是为地下流体运移开辟新的通道。作者先前曾详细讨论过仅考虑第一种方式的情形[7], 不再赘述。这里主要针对第二种机制给出我们的理论模型及分析解释, 并将结果与实验现象, 观测数据进行对比。

1 理论模型及分析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 天然地震有可能通过改变含流层的岩石骨架结构来促进地下流体的运移。核心思想是: 地震波产生的压力会导致含流层原有裂缝体系的快速发育, 较大程度的改善其内部连通性, 从而形成大量有利于流体流动的新通道。

一般来说, 岩层孔隙结构决定渗流特性[8—11], 其宏观表征量就是渗透率, 渗透率直接的反映地层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基于前文分析, 作者认为天然地震可以通过改变地下含流层的渗透率, 从而影响地下流体运移。下面将建立抽象理论模型来定量的分析解释震后地层渗透率变化现象。

如图1所示, 模型中目标区域为一地层圈闭, 圈闭中为含流孔隙介质。在初始时刻, 圈闭内存在少量裂缝。天然地震发生时, 地震波波及到该区域, 在地震波所产生的动应力的作用下, 圈闭内部含流裂缝体系再次发育, 形成大量新的裂缝, 微裂缝, 其宽度跨度较大从厘米级到微米级[12—14], 在圈闭内部形成裂缝网络, 导致其连通性大大增强。

假定圈闭内含流层的初始渗透率为K0, 经过地震波动应力作用形成新的裂缝体系后, 体系连通性增强, 渗透率变为K1

令:

式 ( 1) 中, ΔK为新形成的裂缝系统给含流层带来的渗透率增量, 该渗透率增量是单纯的由于含流层骨架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的, 故仅与地震所形成的新裂纹系统形状及分布有关。由于实际形成的岩层裂缝系统中, 微裂缝数目都非常巨大, 且缝宽跨度也较大[15—18], 因此要定量的分析裂缝系统对渗透率的贡献, 可以利用统计方法来进行估算。这里尝试选用了分形统计方法来处理裂缝系统, 把ΔK称为分形渗透率 ( fractal permeability) 。

2 分形裂缝体系渗透率估算

2. 1 分形统计的数学概念

20世纪80年代, 法国数学家Mandelbrot在研究自然界中复杂图形时[19], 突破传统几何学的限制, 开创了一门新的几何学———分形几何学。分形的定义为: 整体由数个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具有与整体相类似的结构, 即体系具备自相似性。

分形系统有如下性质:

(1) 在任意小的尺度上都具有可再分结构;

(2) 一般地, 分维度会大于拓扑维数;

( 3) 系统具备自相似性质。

2. 2 分形的数学描述

给定一个集合, 其中满足条件的元素个数与条件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满足条件的元素个数N与个体度量之间满足[19]:

式 ( 2) 中, D为体系分维度, L∈ [λi, λa]。λi、λa分别为最小值和最大值; - d N > 0代表的是尺寸在λ和λ + dλ之间的元素个数。

2. 3 分形裂缝体系渗透率

根据Poiseuille[20,21]的计算公式, 黏性流体沿着x轴向, 裂缝张开度为M, 缝宽为λ的狭长, 弯曲裂缝中流动, 流量与压降之间的关系为:

式 ( 3) 中, μ为流体黏滞系数, P为流体内部压力, Le为裂缝的有效长度。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不规则弯曲裂缝本身就具有分形特征, 其有效长度由分形理论[22—26]给出:

式中, L选为裂缝两端的直线距离; δ为分维。

将裂缝有效长度表达式带入流量计算式中, 得:

考虑截面S, 通过截面S的总流量Qall等于截面上全部裂缝流量之和, 故做如下积分:

由于前提假设裂缝宽度跨度很大, 即λa>> λi, 则积分结果可简化为:

根据渗透率的定义: 压力梯度为1时, 动力黏滞系数为1的流体在介质中的渗透速度, 则分形裂缝系统的渗透率可由Qall写出: 令μ = 1, 则:

式 ( 9) 中, Kf为裂缝系统对含流层的渗透率贡献, 由此, 震后含流层的总渗透率可以表示为:

式 ( 10) 中, K0为震前含流层的初始渗透率。

具体分析地震影响油气井产量的情况, 针对川西某两口井2008年实际生产数据, 利用分形渗透率模型, 具体估算井口处裂缝体系的分形裂纹参数。

2. 3. 1 井一

图2中红色曲线为日产气量 ( 横坐标零点位置代表的日期是2008. 5. 12, 即汶川地震) , 可以明显的看出, 日产气量在地震前后的变化趋势与地层渗透率变化趋势非常类似。从产量数据上来看, 震后产量在短时间内有一个激增, 然后慢慢回落。一般地, 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储层的渗流特性, 可以用渗透率来度量; 二是储层内部压力梯度。这里我们稍作分析, 对于震级不是特别高的地震来讲, 不会大尺度的改变地下岩层的结构, 因而很难造成储层内部压力梯度的明显变化, 所以我们认为地震前后, 储层内部压力梯度不发生明显变化, 导致产量骤变的因素很可能是储层内部微观连通性的改变。换句话说, 产量的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储层渗透率的变化趋势, 二者之间应大致呈正比关系, 即:

式 ( 11) 中, K0, P0, K1, P1分别是地震前后较稳定时期内井筒渗透率和日产量的平均数值。

井1选取产量跃迁前后相对稳定期内日产量平均数据进行估算, 则:

整理得:

根据该井相关的实际数据, 给定式 ( 13) 中各参数的值:

式 ( 13) 中, D为分维度; M为裂缝张开度; r为井筒半径; K0为井筒内部初始渗透率; δ为迂曲指数。

经过计算得出:

2. 3. 2 井 2

计算方法同井1, 代入井2相关参数值:

得出:

( 两口井的各项参数均由川西油井实际资料给出: 渗透率K0, 由测井曲线计算得出; 裂缝分形参数D和δ均由岩芯样本估算得出。)

以上估算结果表明, 地震对该井所在储层的微观连通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使得储层内分形裂纹系统快速发育成型, 新形成的裂纹系统对储层内部的油气运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微裂纹体系的震后发育与初始渗透率密切相关, 其微裂缝隙体系宽度的数量级大致为10-4~ 10-3m。

3 微裂纹体系随时间的演化规律

3. 1 实验现象及外部观测数据

自然界中岩层的渗透率的值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它只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参数, 会随着时间,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缓慢的发生变化。然而在天然地震发生之后, 受波及区域内的地下含流层的渗透率会发生非常明显的跃迁, 渗透率变化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平时, 值得关注的是, 震后渗透率发生跃迁之后, 体系并非处在一个高渗透率的稳态, 而是迅速的发生回落, 经过较长时间之后, 体系的渗透率才会在比初始渗透率稍高的位置上稳定下来。这一现象在实验室和自然界观测中均被发现过[27—30], 引用其结果如图3、图4所示。

从以上引用的结果中不难看出, 震后一段时间内渗透率呈现出明显的随时间演化的趋势。那么导致渗透率跃迁并快速回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经过分析认为, 在地震波动压力作用下, 含流层裂缝体系再次发育的过程, 可以视为一个弹塑性过程; 在地震发生期间, 裂缝体系会将吸收的部分地震波能量以弹性势能的形式储存起来, 本身进入一个高能激发态, 这当然是一个非稳态。当地震结束, 动应力消失之后, 裂缝体系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部分储存的弹性势能 ( 会有少量残余) , 经过一段时间能量释放结束之后, 整个体系会慢慢稳定在一个新的比初态稍高的能量状态上 ( 准稳态) 。以上是从能量的角度来分析整个过程, 那么前文推导出的结果如何反映这一含时变化趋势呢? 已经知道, 既然岩层在地震前后经历了一个弹塑性形变的过程, 那么在岩层中微裂缝开闭的过程中, 整个微裂缝体系的结构分布会随之发生明显变化, 也就是说体系的分形统计参数会随时间变化, 而不是在裂缝体系形成后就恒定不变了。因此, 把分形裂缝模型中描述裂缝分布的统计参数分维度D设置成含时变量, 用来反映整个裂缝体系震后的时间演化。

即:

3. 2 井水流量变化分析

利用以上结果对地震前后井水流量监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

图5给出的是2008年陕西某地震台井水流量监测数据图 ( 数据来自国家地震前兆台网) 。

前文已经分析过, 由于排除了高震级地震破坏性影响, 故在含水层压力不变的情况下, 井水流量与渗透率成正比, 也就是说, 井水流量的变化趋势可以近似的看作是渗透率的变化趋势 ( 仅相差一个常数) 。

这里, 把井水流量数据跃迁中段 ( 180 d) 随时间t的变化做了高斯曲线拟合, 结果如图6所示。

假定井水流量与渗透率之间的比例系数为C0, 则渗透率的的变化趋势可以表示为:

代入分形裂缝渗透率表达式, 可以得出:

整理得:

将水井的各项参数代入上式, 经过计算, 作出分维D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7所示。

4 结论

利用分形裂纹模型给出了震后岩石体系渗透率涨落现象一种可能的理论解释。并在此理论基础上, 分别针对油气井及水井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 估算出了相应的体系裂缝宽度和分维度的含时表达式。根据实际资料的估算结果, 认为, 中小规模的地震不会使油气层产生宏观破裂; 但是会致使其微裂缝体系再次发育, 新发育裂缝宽度的数量级一般小于10- 3m。以上工作主要成果是将宏观渗透率变化与体系微观结构变化联系起来, 可以通过测量渗透率的变化来分析估算地下裂缝体系的发育程度。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的模型尚未加入直接反映地震强度的参数, 例如地表峰值加速度、地表位移等。如果将该类地震参数与渗透率关联起来, 那么通过渗透率这个桥梁, 理论上可以直接估算出某次地震后, 地下储层裂缝体系的变化情况, 这对我们研究震后油气运移是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的。

摘要:天然地震发生时, 地震波会对地震波及范围内的含油气层产生作用, 通过流固耦合的方式直接传递动能来推动油气运移;另一方面, 地震波产生的动应力可以改变含油气层的微观孔隙结构, 促使原有的裂缝体系再次发育, 产生大量新的裂缝, 微裂缝, 短时间内致使体系连通性增强, 从而改变地下流体的流动状态。运用分形统计理论, 给出了分形裂缝体系的含时理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从理论上分析解释了震后地下岩层渗透率突增并在之后一段时期内缓慢回落的现象。利用川西某两口井2008年生产数据及陕西某地震台井水流量观测数据, 得出了井所在地, 震后地下含流层的裂缝结构参数, 估算出了新发育的裂缝体系最大缝宽的数量级;并给出了体系分形裂缝参数随时间的演化曲线图, 为深入研究震致油气运移提供了理论支持。

篇4:发育名词解释

关键词:青春发育突增期;发育类型;性发育;性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16-03

The Status Quo of Sex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and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Types of Students in Their Spurt of Adolescence

ZHANG Ying-qiu1, XU Gang1, ZHEN Zhi-ping2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 College of Sports Science and P.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X-ray pictures of bone age were taken for 457 boy students born from September, 1987 to August, 1988 from 5 middle schools i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nd for 450 girl students born from September,1989 to August,1990 from 3 primary schools i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nd we invited the experts to distinguish every picture of bone age on the basis of CHN standard, male or female early development group, normal development group, late development group were selected, and every group included 30 students, so there were 180 students as this research objects. 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 of students was tested and their sex knowledge and attitude was investigated, which l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in sex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attitude to sex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types of students in their spurt of adolescence, and a deeper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sex education nowaday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 basis for making a better sex education during adolescence.

Key words: spurt of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type; sex development; sex education; interference

1994年,开罗联合国人口和发展大会认定“青少年生殖健康的需求一直被严重忽视。因此各国应该致力于去除有碍于对青少年提供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的各种法律、条例以及社会障碍。必须为青少年提供适合其发育特点的、综合性的性教育,以帮助青少年发展正确的价值观、生活态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因此有必要对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第二性征发育状况以及他们对青春期的知识和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态度进行调查,以便能为他们提供适合其发育特点和需求的青春期健康教育,确保他们身心的健康。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受试者的基本情况 在北京市海淀区五所中学1987年9月1日至1988年8月31日出生的男生,在北京市海淀区三所小学1989年9月1日至1990年8月31日出生的女生中,选取城市居民户口、未经过系统体育训练、汉族、健康状况良好、无家族遗传病史、一年内不曾有手腕部骨折或患慢性病且自愿参加实验的学生男457人、女450人拍摄手-腕骨X射线片,骨龄拍摄日期为2001年8月。

1.1.2 发育类型的确定

根据CHN法判读受试者手-腕骨X射线片的结果,确定受试者的骨龄,并根据测试对象的骨龄与生活年龄的差值,确定发育类型。选取其中差值大于1年的为早发育组、差值小于1年的为晚发育组、差值上下不超过0.2年的为正常组,实验时间为2001年10月。

1.1.3 统计样本的确定

从实测样本中剔除两名早发育女生因月经来潮而未进行最大吸氧量测试的样本,并采取随机的方法,使每组样本量相等,最后,统计样本每组30人,共计180人。

1.2 指标

1.2.1 第二性征发育状况的测试

采用Tanner所制定的五期法对实验对象的性发育进行了判定,测试保证同性别之间由同一人完成。测试人员为北京体育大学本专业研究生,测试当天的复测检验达到统计学要求。

1.2.2 学生调查

对实验对象本人在进行测试的当天,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性知识和对性发育及性教育的态度等。问卷由测试人员统一发放和回收,问卷在发放前进行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均符合统计学标准。问卷发放201份,由于当场有测试人员检查,所以问卷全部回收并有效,有效率为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种发育类型学生性发育比较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几项性发育指标的均值均为早发育组>正常发育组>晚发育组,且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表明在同一年龄组的男女生中,发育程度明显不同;在对女生的进一步调查中发现,早发育组有21人已有月经初潮,占早发育总人数的70%,正常发育组有4人,占13%,晚发育组均未发生月经初潮。从发育程度上看,早发育组中大部分学生已进入缓慢发育期,正常组大部分学生处于发育突增期,而晚发育组的大部分学生还未进入发育突增期。由于进入青春期后,在多种激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殖系统迅速发育,生殖器官迅速增大,生殖功能逐渐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发育、逐渐达成人水平,性征发育程度的明显不同说明不同发育类型的学生性激素发育水平也明显不同。张一民的研究成果(95)也证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人体内激素水平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发育类型学生在青春发育突增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而在儿童少年发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变化,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青春期教育的适时适量,就必须先明确学生的发育类型,再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从而为我们搞好青春期教育提出了前提条件。

2.2 青春期知识及态度调查 调查发现,11岁女生早发育组已有73%的学生发生月经初潮,其中30%左右的学生月经已较规律,说明开展性教育的时间应相应提前;虽然78%的男生、54%的女生选择“曾接受过青春期知识的教育”,且70%的女生对月经、92%的男生对遗精有较正确的认识,但在填写问卷过程中,女生晚发育组询问什么是月经的人数超过50%,同时本调查设计了关于男生首次遗精时间的问题,目的是调查男生在13岁时发生首次遗精的比率,但由于一些未发育男生在调查中选择了“已遗精”,因而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将其剔除,说明目前我国的性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较为严重;我国是受封建思想影响较重的国家之一,任何一种在青春期前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建议,都会遭到老一辈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害怕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会对孩子的发育起到刺激作用,从而使其的性活跃年龄更为提前,但对学生的调查却发现89%的男生、84%的女生希望在青春期前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但其中也有16%的男生、21%的女生希望尽早了解此方面的知识,说明要提高青春期教育的效果就必须把握好教育的时间,因此在进行青春期教育时一定要注意不同发育类型的问题,以尽可能地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由于50%左右的男生对自己的身体发育较关注,其中30%~50%的学生能正确地意识到自己的发育与同伴的不同、70%左右的女生对自己的身体发育较关注,其中40%~55%的学生能正确地意识到自己的发育与同伴的不同,特别是女生,她们天性爱美,不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十分关注,且将此变化与同伴比较,并互相评论彼此的外貌和身材,这些都会影响女生,使其产生焦虑、妒忌、自卑等心理问题,从而产生情绪变化,因此,必须在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前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要经历青春期的变化,而青春发育突增期有不同的发育类型,每个个体青春发育突增期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及结束时间均有差异,遗传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以缓解因为身体变化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困惑。同时还应让学生了解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体的发育,以提高其自觉锻炼的积极性;目前学生获得青春期知识的主要途径男生主要是:老师、书本、家长,女生主要是:家长、老师、书本,而学生对这样的传播途径也较习惯,并希望继续从这些途径上获取青春期知识,说明进行青春期教育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加强学校青春期教育的同时,把家长和同伴作为干预对象,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的作用,把性生理、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融为一体,以使下一代免受性的困惑,降低性疾病的发生率。

3 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

3.1 干预的策略

较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突增期开始时间,以更好的对他们进行青春期教育。本次调查显示早发育的女孩在刚升入小学四年级、男孩子刚升入六年级,就已进入此期,但晚发育的女孩在升入小学六年级、男孩升入初中二年级还未进入青春发育突增期,因此在进行青春期教育时一定要遵循区别对待的原则。提倡在秋季开学时为小学四年女生、六年级男生家长开设如何进行青春期教育讲座,让家长知道进行青春期教育的目的意义、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并请家长及时发现自己的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的迹象(女孩为乳房开始发育,男孩为睾丸开始发育)并报告校医。由校医、家长组成的服务保障体系,对这些学生进行追踪检查(每隔三个月一次),并通过讲座课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其进行青春期教育。从小学五年级或初中一年级开始分别对女生或男生开设青春期健康教育课。上课时教师的态度应自然,要让学生明白性并不神秘,青春期知识如同数理化等知识一样,是一门认识人自身和两性关系的综合性知识,必须用严肃科学的态度循序渐进地学好青春期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因为青春期教育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达到目的,就必须把知识、态度、行为统一起来。依据学生发育的特点,首先应进行青春期生长发育和卫生保健常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进入青春发育期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并与营养和体育锻炼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遗传潜力。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

1) 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发育的知识及处理办法。如女孩子为什么会来月经?男孩子为什么会遗精等青春期特有的问题及怎样处理和对待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地成长。

2) 青春期心理发展、心理卫生和心理的自我调节知识。如青春期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性心理有什么变化?什么是性渴望、性萌动、性梦幻?怎样对待这些变化?怎样避免走入性心理误区?怎样进行性心理的调节等问题,并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结合起来,使之学会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并采取积极的方法安全地渡过青春期,成为心理健康的有用之才。

3) 性道德观念和规范的教育。从近些年来中学生怀孕现象时有发生,且最近还爆出少女卖处女和卖淫案件、艾滋病在全球蔓延等事实说明在青少年时代养成良好性道德的重要性。

4) 让学生掌握性法制知识,用《未成年人保护法》来保护自己抵制性骚扰和性侵犯,防止性犯罪。

5) 了解性病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其传播途径,使青少年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2 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干预重点

13岁男生和11岁女生早发育型:大部分性发育已趋于成熟,第二性征明显。70%的女生已发生月经初潮。因此,干预的重点应该是:青春期心理发展、心理卫生和心理的自我调节知识;性道德观念和规范的教育;性法制知识,学会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了解性病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其传播途径。

13岁男生和11岁女生正常发育型:大部分学生处于第二性征的发育期。女生中只有13%的学生发生月经初潮。因此,干预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发育的知识及处理办法。

13岁男生和11岁女生晚发育型:大部分学生刚刚开始第二性征的发育。因此,干预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了解青春发育突增期有不同的发育类型,每个人或早或晚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及两性的普通常识。

因此,在进行青春期教育是最好打破原来的上课班级,对学生进行重新编班,首先必须明确女生的青春期教育应在小学五年级进行,男生应在初中一年级进行,对于个别发育早的学生应让他们参加高一年级的青春期教育课。其次,分班标准应是学生的发育类型,教育的内容应按照学生目前的发育状况,根据本研究的不同发育类型的干预重点分级进行。此外,由于目前各种媒体中个别的不健康内容,特别是黄色网站对发育期学生的不健康影响,所以,在他们中间进行适时适量的性教育就显得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重要,因此,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使我们的下一代能够顺利地渡过青春期这一花团锦簇的沼泽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人。

4 结论与建议

1) 青春发育突增期同年龄组的学生由于其发育类型不同在第二性征的发育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要做到青春期教育的适时适量,就必须先明确学生的发育类型,再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从而为我们搞好青春期教育提出了前提条件。

2) 目前我国的青春期教育流于形式,使学生产生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困惑,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但学生对自身的发育很关注,且获取此类知识的要求较迫切,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性生理、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融为一体,让青春期的学生掌握关于性的科学知识和社会规范、加深对于性的自我意识、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责任感,以解决好性教育这个综合性很强的社会问题,使学生成为情感丰富、人格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 R.V.Short.青春期性教育[J].生殖医学杂志,1999,8(4):203.

[2] 杨育林,等.青春期性发育年龄变化与性教育[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9,18(5):304.

[3] 刘戈力,等.正常青少年青春期性征发育调查[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9,5(1):8.

[4] SIECUS. Guidelines for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Kindergarten-12th Grade,1991.[5] 陈晶琦,叶广俊.青春期性教育现状及展望[J].性学,1996,5(2):30-34.

[6] 陈晶琦,等.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及性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6,17(6):402-403.

[7] 陈晶琦,叶广俊.小学六年级挤出一年级女生青春期性教育干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97:77.

篇5:发育名词解释

儿童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

大脑发育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从怀孕到婴儿出生。这个阶段我们称为大脑长数量的阶段。当婴儿出生时,大脑已经有大约100~180亿个脑细胞,接近成人。也就是说婴儿从怀孕到出生,大脑细胞的数量就已经长好了。

第二个阶段

宝宝出生以后,大脑就进入了长质量的时期,脑细胞的体积和其他很多东西还会长起来。出生之后,由神经细胞连接的“突触”开始形成,突触在三个月的时候数量达到高峰,到三个月时灰质脂肪沉积完成,6个月DNA含量停止增加,到12个月,少突神经胶质细胞达到成人的70%,3岁的时候小脑发育基本成熟,3~4岁神经髓鞘化基本完成。

神经网络的形成

神经纤维的髓鞘像电线的绝缘层,可以使神经元准确传递信息,速度非常快,分工明确,效率也更高。那么刚出生的时候,神经纤维髓鞘形成非常少,神经纤维也非常短,非常少,到3~4周岁的时候,才完成神经纤维髓鞘化的过程。

神经元表面积的60~80%被突触占领,神经元如果没有突触作连接,就没有价值,数量再多也没有意义。在出生时突触的数量只有50万亿个,到3个月时达到高峰,大概是在10000万亿个,是3岁时的十倍。

如何让宝宝更聪明

在怀孕的过程中,可能因为营养或者其他的原因,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的婴儿只有100亿个脑细胞,有的则可能有150亿个脑细胞,差异性非常大。脑细胞越多越好,这是发展智力的物质基础。所以孕妈妈应该注意补充营养,合理胎教,给宝宝多种良好的刺激,以促进宝宝的脑细胞数量增值。

0~3岁的经验对神经网络发育的影响非常重大,对突触的刺激及高频率的使用,都有利于智力发展。出生三个月时,突触的数量非常多,为什么最后只有500万亿个存在下来呢?因为缺乏使用!要运用一些方法使突触活动起来,那么那个突触就能生存下来。如果运用得不够或者使用得不够,突触数量就会比较少。

影响智商的二个原因

第一大原因:大脑的营养。

第二大原因:宝宝成长的环境。

大部分的家长都知道给宝宝吃鱼肝油、配方奶粉,这些效果肯定是好的。但是不要忽略环境的作用,实际上,环境的作用远胜于营养,它比营养更关键。

大脑的发展过程需要外界信息的大量输入才能完成,外界信息的输入直接促进大脑的发展。输入就发展,不输入就不发展。缺少哪方面的输入,就必然在哪方面得不到发展,长大后这方面会不如别人。

如何开发宝宝智力

宝宝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一致,3岁前大脑发育最快,以后逐渐减慢,5岁前即完成整个人脑发育的80%。所以3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抓住这段时期,帮孩子开发智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0~2个月

此时的宝宝对味觉、听觉、触觉和视觉的外界刺激都有反应。2个月的宝宝俯卧时能抬头,眼睛能跟随物体移动,易被颜色鲜艳的物体吸引。

小游戏:蹬玩具。家长将软球或柔软的玩具放在宝宝小床的一侧,把玩具推到宝宝手边,他便会用手推开玩具;再将玩具推到宝宝脚附近,他会用脚去蹬玩具。此游戏的目的是训练宝宝的手、脚灵活能力。

2.3~7个月

此时是宝宝由视觉引导的知觉探索时期。宝宝能积极活跃地探索身边的事情。

小游戏:藏猫猫。妈妈蒙住自己的脸,然后问宝宝:“妈妈在哪儿?”在宝宝寻找时,突然露出脸,并叫一声“喵儿”,逗宝宝笑。然后将宝宝脸蒙住,让他学着露出脸来,渐渐让宝宝自己控制游戏,训练宝宝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8~13个月

孩子的感知能力变得灵敏,开始喜欢模仿。

小游戏:拍拍手。与宝宝面对面坐下,握住他的两只手,边对拍边说“拍拍手”;然后不握他的手,边拍手边有节奏地说“拍拍手”,教他模仿,训练宝宝理解语言与模仿的能力。

4.14~18个月

宝宝开始产生抽象思维。在1~1.5岁阶段,宝宝能更精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能配合父母的引导进行互动。

小游戏:音乐呼啦圈。家长跟宝宝双手相握形成一个圆圈,音乐开始时,家长带宝宝按顺时针方向踏步走,音乐停止,引导宝宝停下来。做2~3次后,可以让宝宝自己尝试。

5.21个月以后

宝宝能够掌握符号关系,如语言理解、语言逻辑等。

小游戏:给宝宝讲个简单的图画故事,再让宝宝讲给家长听。家长可结合图画,重复一些重点的语言、动作描述,也可让宝宝跟着复述。然后让他看图讲故事,有困难时父母可适当提醒。若宝宝讲得与图书不一致不要去纠正,肯定他的合理创造。

帮宝宝开发智力时,应顺应自然,配合宝宝的发展阶段,适时给予刺激,营造学习的环境。而最重要的,是“退一步”,给宝宝独立发展的空间。

篇6:肺发育不良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肺发育不良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为引起持续性呼吸窘迫的慢性肺部疾病,以实质性条纹和过度膨胀为其X线变化特征。对一个胎龄纠正为36周的婴儿,在治疗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时,使用过间歇指令通气的治疗后,持续需要机械通气。

由机械通气反复过度地扩张肺泡和肺泡导管(容量损伤),吸入高浓度氧气和气管插管所引起肺损伤.在低胎龄的新生儿中常见,常是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其治疗的后果,并且最可能在肺间质发生气肿时出现.

从呼吸窘迫综合征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逐渐发生的.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期,存在肺部炎症和渗出,后期则发生肺泡壁破裂和瘢痕.过度充气的病变部位加上气肿,肺部瘢痕和肺不张导致鞋钉样的病理表现,和胸部X线上囊样过度膨胀的表现.支气管周围肌肉和肺动脉平滑肌的肥大,支气管内皮细胞鳞样化也可发生.

严重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婴儿可能需要数周或数月额外的呼吸机支持和/或供氧,其中呼吸机的压力和FiO2 降至婴儿能耐受的程度,但不应造成婴儿有低氧血症.使用脉搏光电血氧仪连续监测动脉氧合情况,并保持血氧饱和度在88%~90%.

上一篇:念师作文400字下一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