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2024-04-21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精选8篇)

篇1:《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一.相关课程标准的阅读与理解

“课标”的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我的理解与分析: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但是对于具体案例没有进行限定,这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案例选择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比较容易结合乡土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地表形态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前面两节课的铺垫,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并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起到巩固知新的作用。

三、三维课程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中了解身边的地理,让学生感受地理是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立如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流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之所以将河流侵蚀地貌设为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因为知识比较抽象,另外通过理解这一地貌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这种地貌形态,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地表形态形成及变化的基本原理,况且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学生的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但由于学生阅历较浅,受知识面的局限,对教材中河流三种侵蚀作用方向的理解,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对活动完成中看待问题的视角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师大附属学校学生的实际,(家庭条件好熟悉计算机的操作),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手段中,利用google earth这一的软件,GoogleEarth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地球的完美结合。

它能展示全球各地区高清晰度卫星照片。

我们可利用这一软件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极大地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地理原理,为学生创设亲切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获得知识和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课本让学生看,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归纳,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五、教学过程设计分个阶段

(一)教学引入:由会操作googleearth的学生在软件上找出松花江发源地天池,流经城市吉林、哈尔滨的一段河流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外力作用中河流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

(二)自主与合作探究

1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河流地貌的分类、河流的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方式等概念为学生的探究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其中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三种侵蚀方式的不同特点及河流的影响。

2河流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节重点,这部分内容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让各组学生分别点击googleearth上天池、吉林、哈尔滨这三地,让各组学生概括三地的河流河谷形态特点,学生结合教材82页3、4段及图4。17,分三组探究不同阶段河谷特征及成因。在这一阶段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问题:

1河谷与沟谷有什么区别?在googleearth上观察长白山的众多沟谷中是否是每个沟谷都有河流发育?

2为什么河流在凸岸堆积,在凹岸侵蚀?

然后每组组长将知识进行汇总,并发表结果。由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表结论,其他组进行补充。然后我设计一个表格(河谷发育不同阶段的特征比较表)将三组的探究结论综合到一起从而总结出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向,河谷的形态特征,我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思维,从而保证学生探究结论的科学性并纠正学生表述不准确语言不严密之处。

(三)迁移应用

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能力,在本节教学中三类侵蚀只是知识的铺垫,而透过河谷的演变过程认识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是迁移应用的重点,所以在这一阶段我布置给学生三个探究任务:

1在googleearth中点击哈尔滨附近的一段弯曲河段,向学生发问:这段河流哪一岸沉积,哪一岸侵蚀?在河流的哪一岸建码头比较合适?

2落实课本设计的“活动”

3让学生在googleearth软件上找出通化,并让他们判断这里的河流处于河谷发育的哪一个阶段,河谷的形态特点是什么及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四)小结:引导学生小结,将本节知识系统化。并让学生总结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实现本节知识与前面已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五)练习:利用课件展示习题。

(六)教学反思:

学会倾听学生及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认真倾听,我们教师应当在有效设计的前提下跟上学生的思路,及时捕捉学生的观点并予以灵活的点拨,实施课堂上的有效交流,是驾驭探究式教学的难点,这也将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篇2:《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一.相关课程标准的阅读与理解

“课标”的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我的理解与分析: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但是对于具体案例没有进行限定,这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案例选择还是有很大的自由度,比较容易结合乡土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地表形态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前面两节课的铺垫,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并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起到巩固知新的作用。

三、三维课程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中了解身边的地理,让学生感受地理是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立如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流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之所以将河流侵蚀地貌设为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因为知识比较抽象,另外通过理解这一地貌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这种地貌形态,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地表形态形成及变化的基本原理,况且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学生的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但由于学生阅历较浅,受知识面的局限,对教材中河流三种侵蚀作用方向的理解,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对活动完成中看待问题的视角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师大附属学校学生的实际,

(家庭条件好熟悉计算机的操作),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手段中,利用google earth这一的软件,GoogleEarth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地球的完美结合。

它能展示全球各地区高清晰度卫星照片。

我们可利用这一软件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极大地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地理原理,为学生创设亲切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获得知识和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课本让学生看,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归纳,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五、教学过程设计分个阶段

(一)教学引入:由会操作googleearth的学生在软件上找出松花江发源地天池,流经城市吉林、哈尔滨的一段河流图片。然后问学生: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外力作用中河流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

(二)自主与合作探究

1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河流地貌的分类、河流的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方式等概念为学生的探究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其中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三种侵蚀方式的不同特点及河流的影响。

2河流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节重点,这部分内容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让各组学生分别点击googleearth上天池、吉林、哈尔滨这三地,让各组学生概括三地的河流河谷形态特点,学生结合教材82页3、4段及图4。17,分三组探究不同阶段河谷特征及成因。在这一阶段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问题:

1河谷与沟谷有什么区别?在googleearth上观察长白山的众多沟谷中是否是每个沟谷都有河流发育?

2为什么河流在凸岸堆积,在凹岸侵蚀?

然后每组组长将知识进行汇总,并发表结果。由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表结论,其他组进行补充。然后我设计一个表格(河谷发育不同阶段的特征比较表)将三组的探究结论综合到一起从而总结出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方向,河谷的形态特征,我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思维,从而保证学生探究结论的科学性并纠正学生表述不准确语言不严密之处。

(三)迁移应用

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能力,在本节教学中三类侵蚀只是知识的铺垫,而透过河谷的演变过程认识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是迁移应用的重点,所以在这一阶段我布置给学生三个探究任务:

1在googleearth中点击哈尔滨附近的一段弯曲河段,向学生发问:这段河流哪一岸沉积,哪一岸侵蚀?在河流的哪一岸建码头比较合适?

2落实课本设计的“活动”

3让学生在googleearth软件上找出通化,并让他们判断这里的河流处于河谷发育的哪一个阶段,河谷的形态特点是什么及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四)小结:引导学生小结,将本节知识系统化。并让学生总结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实现本节知识与前面已学知识的有机结合。

(五)练习:利用课件展示习题。

(六)教学反思:

学会倾听学生及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认真倾听,我们教师应当在有效设计的前提下跟上学生的思路,及时捕捉学生的观点并予以灵活的点拨,实施课堂上的有效交流,是驾驭探究式教学的难点,这也将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篇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

关键词:以学定法,建构主义思潮,多元智力理论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的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后, 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新课标的要求, 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①加强学生对己有知识的运用, 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 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③通过做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 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探究的兴趣。

②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 对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教学难点】河谷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4.教材的处理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有条理,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先学习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 之后学习河流侵蚀地貌河谷;最后学习河流堆积地貌。考虑课堂容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本节课分两课时, 今天学习第一课时。

二、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采用实验探究法。

通过做实验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 丰富学生学习地里的成功体验。

2.讲授新课主要借助多媒体, 多媒体展示的内容:

①三种侵蚀作用及景观图。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难点和重点, 概念比较抽象, 通过图片展示可以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直观形象的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②知识体系的展示主要意图: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认识,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三、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 应“以学定法”, 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的特点和学生正处于高一, 关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够成熟的年龄特征, 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提问导学法教学

提问法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最常用到的, 这不但说明它好用, 而且很多的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巩固和加深, 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 本节课的课堂, 我主要采取提问抢答的形式进行。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科技日新月异, 单像过去依靠白字黑板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 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 并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不出的东西, 增加学生学习地理这一门课的兴趣, 本节课我会使用多媒体展示河流三种侵蚀下形成的地貌景观, 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并加深学生课堂讲授内容的直观理解。除了以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多媒体辅助手段外, 同时紧密结合传统的教学工具手段来弥补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的不足。

3.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分组做实验, 个人观察, 组内讨论形成共识, 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成果, 讲出实验过程中河流地貌产生怎样的变化并推测其原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在课后练习中探究, 本节课中, 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不但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

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

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去积极观察, 思考和探索, 以获得感性知识和实践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经过批判、修正、理解、记忆与理性知识和书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 有利于未来发展的, 稳定的知识结构。

对地理教材的影响:注重学生经验, 体验, 强化地理实践。

(2) 多元智力理论的流行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 智力是不容测定的, 如果要测定这种智力, 就应当侧重该智力表现出来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 不仅是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

对地理教材的影响: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注意学生智力的综合评价——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评价。

四、说学情和反思

1.学生情况

(1) 从知识掌握程度看, 已学过营造形态的力, 山岳的形成, 对学习河流地貌有一定知识基础。

(2) 从学习能力看, 学生懂得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探究学习有所基础。

(3) 从心理特点看, 从小倡导素质教育, 对新型自主互动学习能力较高。

2.对策

根据教学设想, 注意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引导其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强调尊重, 赞赏, 强调帮助, 引导强调反思, 努力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展现教学魅力, 品味教学成功喜悦。

3.学习方法

(1) 讨论探究法:

尝试从学习和实验中发现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 与他人合作, 讨论研究, 提出对策。

(2) 对比观察法:

观察图片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 表达交流, 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参考文献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篇4:浅析冲积扇在河流地貌中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冲积扇 河流地貌

地理科学是一门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的学科,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要求[1]-[2]。正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说道:“学习地理应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学生必须发展有助于解决当前和未来空间组织问题的地理技能。”[3]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发育发育一课为例,对冲积扇的发生和作用、影响因素、沉积物、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冲积扇的发生和作用

冲积扇是一种冲积的土地形式,山地流水在流到某处后,水流的能量降低,受到流水能量的影响,便形成了冲积扇。水流能量的急剧降低常发生在山前,水流中的粗颗粒物逐步沉积。在断层控制的山前,冲积扇沉淀物会组成一系列厚的充填沉积物的一部分;在风作用控制的山前,扇形沉淀物会薄一些,形成侵蚀平原。上述两种情况下,冲积扇都会形成在山体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上。

流水从山地集水区流出,发散成斜面。有些冲积扇,特别是在活性断层处的扇区,可能只在顶点处有唯一水源。在远离山前处,冲积扇会联合起来,形成冲积裙或冲积平原。冲积扇的纵剖面往往微微上凹,横剖面上凸。溪流水沟和扇区表面的关系反映了系统的侵蚀或者沉积情况。在山地水源区的水系网络有一个惯性水渠支流形式,即按照一个扇形表面有一条水渠流出。当沉积物占主导作用时,水渠会转变为多线程支流系统。在充分淤积的情况下的未被切割的沉积扇上,这种转变会发生在扇顶,但是在许多沉积扇上,顶部的水流可能会在扇表面以下以扇形头地沟的形式被切开,然后出露于在扇区中部交叉点。在那些冲积扇上,活动性的沉积物被限制于远端的位置。

冲积扇位于沉积来源区和封闭的沉积盆地或者主要干流系统之间,对于连接或者隔离干燥区域河流系统有重要作用。无论是未切断并且近侧沉积的沉积扇或者扇形头下切并且远端沉积的沉积扇都将在河流系统中起到缓冲作用,打破来源区和沉积盆地或者主要水系之间的沉积活动的连续性。冲积扇通过变化沉积速率和形式来改变、抑制对下游运输的影响。因此,冲积扇沉积序列会保留一个比主要河流冲积顺序更敏感的环境变化记录。事实上,在有大冲积扇的流域盆地中可能存在扇形地层序列与干流或盆地相序列之间小小的相互关系。同样,沉积扇的存在会阻止、延缓与干流基准面有关的变化向上游的传送。

二、冲积扇发展的影响因素

冲积扇的发展和动态变化主要受与冲积扇运输能力有关的泥沙供给率的影响,其中具体可分为三种:总体形态和地质构造因素、控制水沙来源的因素、控制扇区系统中沉积物运移的因素。

地质构造因素,长期的地质构造和区域剥蚀的历史创造了总体地形。在长期时间间隔和地质构造作用区,构造作用经常被看做是扇区位置和沉积类型的重要控制因素。在现代地质构造作用区,构造作用可以创造扇形沉积物的总体结构;然而构造作用却不是扇区发展的本质因素。活跃的构造作用会直接影响扇坡和基准面,还可能涉及扇形沉积物的形变,或在沉积过程中,或是在沉积之后。构造作用会通过它对侵蚀率的影响间接起作用,而活跃的构造作用对侵蚀率的影响可以通过源区的持续抬升,维持积极的侵蚀和较高的泥沙来源率。构造因素是最重要的,它控制着扇体位置,扇区发展的总体环境等。

扇形环境的水沙来源的控制因素,控制水沙供给率和泥沙来源能力的因素是在山地集水区控制水文和侵蚀率的因素。它们包括相对不变的地质和地形因素,以及更加动态的气候和植被因素。源区地质通过岩石阻力和侵蚀率之间的相反关系影响泥沙供给率。由于大型冲积扇主要由粗粒沉积物组成,主要的冲积扇很可能只发生在源区岩石通过风化产生粗粒碎屑岩的地方。地形学因素影响泥沙供给率,这是因为陡坡的侵蚀率往往较高。在河滨泥沙来源比山坡泥沙来源更占优势的地方,河流冲积过程比岩屑流过程更有利。气候因素直接和间接方面都很重要。粗粒泥沙的高供给率与高震度地震和罕见的暴风雨有直接关系。

扇形环境中土砂流送的控制因素包括沉积扇中土砂流送取决于运输机制和输送能量。运输机制从泥石流与河流运输之间变化,不是扇体表面无约束的漫流就是河道中的河流运输。对河流过程来说,单位水流能量可达到一个点,这直接取决于流量和坡度,并与河道宽度成反比。因此侵蚀或者沉积量受水渠坡度、扇体表面和水力几何形态的影响。如果某处的单位功率低于输沙所需值,换句换说,低于水流能量的临界阈值,此处将会发生沉积。对河流运输来说,由于它比较深,因此需要更大能量。扇体形态是由过程形式的内部调节引起的,而这又是对供给率和主导传输机制的外部控制的回应。

三、冲积扇沉积物

冲积扇土沙输送机制贯穿从泥石流变化到河流的全过程。冲积扇经常是由从河流或者漫洪主导到泥石流主导的一系列变化合成的。高的水沙比率,特别是低浓度的细粒土会导致河流对附着摩擦力、沙滩沉积和岩床形状形成的粗粒碎屑的传输。增加的沉积物比例使质量流的发生成为可能,增加的细粒土含量使得有填质有足够的内部力量来支持碎屑,使塑性流动的碎屑流发生。

四、结语

研究冲积扇的形态,对地理学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人类对冲积扇的利用有助于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及农业灌溉潜力的发展;冲积扇是河流系统连接和缓冲的关键区域;沉积扇是重要的地形和沉积环境。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恭祥.地理微课教学[M].厦门大学生出版社,2007.

篇5: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内容】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貌学的所有内容,课标中的要求比较简单,强调用实例来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不过,地表形态的实例非常多,不可能一一列举,课标的意图应该是选取

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从课标的内容看,强调了内、外力因素的区分。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对于不同的地表形态,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区分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其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标中选取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也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作为一个实例,与第二节一样,是对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运用,只不过第二节是内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而本节主要是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学生通过第二节和本节的学习,可以学会分析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一部分又包括两个内容: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显然,在第一大部分中,关于两类河流地貌的形成占了最大的篇幅,同时配上了示意图来辅助说明。在第二大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特点,说明了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

教材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张家界的河谷、黄淮海平原的地貌、聚落发展的预测,还插入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这些是用具体实例来辅助说明,资料比较丰富,同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同时,学生对于河流有一定的认识,也都有一点直观概念。初中时学习过一些河流知识,学习过聚落的概念。但是,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对于条件好的学校,学生能力较强的学校,可以指导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对于一般的学校,可以简单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

.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知注意到如图中所展示的场面没有?(注意到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图中A、B、c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不知道)它们的名称简单的讲可以统称为河流地貌。至于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形成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板书】

1、分类: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板书】

2、河流侵蚀地貌【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3倒数第二段,添出以下表格。【播放幻灯片2】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对河流的影响【播放幻灯片3】(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板书】(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板书】(2)河谷的形成原理【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3~84部分,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学生讨论回答】略。【播放幻灯片4】【教师讲解】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播放幻灯片5】【教师讲解】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它就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播放幻灯片6】【教师讲解】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流,那么,在刚上课时我们留下的问题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为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板书】

3、河流的堆积地貌【介绍】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引导读书】【播放幻灯片7】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5~86部分,思考:

1、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上图中的A、B、c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A、B、c所表示的地貌类型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回答】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板书】(1)冲积平原的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一冲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板书】洪积一冲积平原【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B所代表的就是河漫滩平原。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板书】河漫滩平原【教师总结讲解】图中c所代表的就是三角洲平原。它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板书】三角洲平原【播放幻灯片8】轻松一刻: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转折过渡】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板书】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条件聚落分布

【启发讨论】【播放幻灯片8】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6人一组进行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讲解】【播放幻灯片9】(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河流地貌类型深切的河谷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河流地貌条件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聚落分布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课堂小结】略。【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88活动板书设计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2.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2)河谷的形成原理3.河流的堆积地貌(1)冲积平原的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洪积一冲积平原

三角洲平原

河漫滩平原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条件聚落分布第二课时(重难点总结与点拨)1.流水堆积地貌

由于河床坡度降低,导致流速减小,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侵蚀作用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沙漠地区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滨海地带搬运作用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流水搬运

“沙泥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海滨地区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沉积作用冰川沉积

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风力沉积形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海浪沉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普遍

3、河谷的发育过程

4、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5、河漫滩是怎样形成的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6、哪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有较强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均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7、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

篇6:《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师姓名

赵xx

学科(版本)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实验板)

章节

第四章第三节

学时

年级

高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②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③理解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方法与过程::①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②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措施

、教学重点:①河谷的演变过程;②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①如何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②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解决办法:①通过读图分析和学生上讲台在白板上演示、活动参与去化解难点②通过有效利用交互式白板,将河谷的演变、作用形式动态地展现;③通过白板动态演示将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特点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归类、区别出来,使学生便于记忆。

学习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高一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对本节教材所出现的一些地理名词如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聚落等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都已比较熟悉;教材所选择的案例如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活动安排的内容如黄淮海平原的资料,学生也有所了解,学生的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但由于学生阅历较浅,受知识面的局限,对教材中河流三种侵蚀作用方向的理解,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对活动要求的完成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看待问题的视角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

环节一

导入新

新导入

展示长江流域图、三峡、荆江河段以及上海(入海口)三处不同的河流地貌景观图

情境引入,引发兴趣。

图片展示,文字介绍

批注、修改、颜色强调

动作面板

环节二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

(1)

三种方式河流侵蚀的的概念、对地貌的影响

(2)

不同时期河谷的形态

(3)

A/B哪边是凹岸,哪边是凸岸,哪边侵蚀哪边堆积?要建港口应该在哪里建立?

(4)

展示甲乙丙三幅不同时期河谷形态图,思考三峡、荆江、上海处分别对应哪副图?

1展示图片: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什么?

2观察、对比不同时期河谷的形态,结合图片,思考不同时期河谷形成的过程(深、浅、宽、窄等)

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并在白板上绘图,从而能更加深刻地掌握不同时期河谷的形态的形成过程

背景填充、动作面板

对象移动、更改大小

聚光灯、遮屏、荧光笔

放大以及对象复制、移动克隆、回放功能

环节二

河流侵蚀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

(1)

洪积-冲积平原(山前)

(2)

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3)

三角洲(入海口处)

展示不同河段冲积平原图片:

(1)在山前,河流的落差如何?流速如何,当流出山口时为什么形成冲积扇?

(2)河流中下游,流速如何?河漫滩是怎么形成的?多个河漫滩连成片会怎样?

(3)河流入海口处,地势如何,河流流速怎样?三角洲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并在白板上绘图,从而能更加深刻地掌握不同河段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冲积平原及其形成过程

动作面板、对象移动、对象复制、移动、更改大小、背景填充聚光灯、遮屏、荧光笔、放大以及克隆、回放功能

环节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冲积平原的优势条

2高原、平原、山地聚落分布、原因以及形状

提问过渡:四大文明古国为何都选择依水而居?

2展示厦门、攀枝花、乌镇城市沿河分布图,思考为什么这三个城市都沿河分布?

3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提供了那些便利条?

4图423,活动题

对象复制、移动、更改大小、、荧光笔、放大以及克隆、回放功能图片展示,文字介绍

批注、修改、颜色强调

篇7:谌洪星冻土地貌说课稿

谌洪星

(六盘水师范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系)

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感谢为我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冻土地貌》。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向各位老师汇报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冻土地貌》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必修课《地貌学原理》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冻土的分布、厚度、结构、热状态及成因等内容,具备了有关冻土部分基础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冻土地貌的主要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冻土地貌的主要类型;

2)分析冻土地貌的成因,得出主要冻土地貌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冻土地貌现象中获取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冻土地区冻土地貌的发展变化对当地人生活的影响;

2、青藏铁路的成功修建说明中国综合国力强大。

3、教学重点:

冻土地貌的主要类型、成因及特点。

教学难点: 主要冻土地貌的成因

二、说学情:

前上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部分冻土的相关知识,而对冻土地区地表的地貌,学生尚有较强的好奇心与积极性。老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三、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看——议——讲”结合法

2、讲授法

3、讨论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是以冻土地貌为主,由于我们的学生所生活地区为亚热带地区,学生对冻土地貌的认识和体会比较欠缺,因此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冻土环境,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达到理解巩固的教学目的。

四、说学法:

本课中,针对大对冻土地貌的认识和体会比较欠缺特点,我主要以PPT展示主要冻土地貌类型图片,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冻土地貌的成因、特点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视频《青藏铁路》部分片段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今天的新课。

整个教学类容安排以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明确冻土地貌的概念:

通过展示冻土地貌图片,学生观察,完成二个问题:

1、冻土地貌?

2、冻土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二)冻土地貌的主要类型

通过PPT展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图片的内容,提问学生,教师归纳出冻土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特点。

(三)主要冻土地貌的成因

通过PPT展示主要冻土地貌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以提问形式引出:主要冻土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出主要冻土地貌的成因。

(四)冻土地区冻土地貌的发展变化对当地人生活的影响 通过PPT展示冻土地貌的发展变化对冻土地区公路、铁路和建筑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冻土地貌的发展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总结)

1、课堂巩固

最后由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大屏幕展示知识框架图,方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2、作业布置:教师布置口头作业,安排学生课后上网查阅修建青藏铁路为何难度很大?

六、说板书:

一、冻土地貌的概念 概念

二、冻土地貌的主要类型、成因和特点

1、石海、石河和石冰川

2、多边形构造土

3、石环、石圈和石带

4、冰核丘

5、土溜阶坎

6、热融塌陷洼地

三、冻土地貌的发展变化对当地人生活的影响

七、说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利用图片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技能;

篇8:河流地貌的发育

关键词: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说明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描述河谷的形成过程。

2.说出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概述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4..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以及地貌特点。

5.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邛崃市境内河流(南河、玉溪河、白沫江等)流水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电脑演示等多种学习方式,归纳学习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采取实验法、探究法、景观图片的展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难点知识。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较高,但是对所学内容缺乏感性知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感性情境的创设。且学生学习受到社会阅历、知识面、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限制,教学中要对河流地貌进行拓展,因此广泛采用展示图片、示意图、做小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自我理解难点。设置提问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难度不宜过大,问题宜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4.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以及地貌特点。

5.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邛崃市境内河流(南河、玉溪河、白沫江等)流水地貌的成因及特点,学以致用。

学习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课前预习·自主梳理】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地貌

(1)分类:_________地貌和_________地貌。

(2)成因:主要与________有关。

2.河流侵蚀地貌

(1)定义: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侵蚀地貌。

(2)形成:

(1)初期:河流落差,流速,侵蚀作用以向和向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和_______,横剖面成______型。

(2)中期:河流落差变,河流向的侵蚀作用减弱,向_________的侵蚀作用增强,河流在岸侵蚀,在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被。

(3)成熟期: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不断,横剖面呈宽而浅的型。

3.河流堆积地貌

(1)定义: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搬运能力的情况下,下来而形成。

(2)分类:

(1)洪积平原(山前)

季节性洪水或河流携带大量___________流出山口,河道变得开阔,流速减慢,搬运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_______,进而形成宽广的洪积平原。

(2)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河流在_____侵蚀,_____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_______。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成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的滨海地区)

在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______,泥沙堆积在_________,形成三角洲,连接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新课学习】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小实验:模拟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

思考:请同学们观看《河流地貌的发育》模拟实验视频,思考讨论:流水侵蚀作用使沟谷在深度、宽度、长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1.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形式

拓展延伸:

◆据GPS鉴定,1995年长江的源头位于32°45.15′N,94°36.05′E,海拔4842米。2005年鉴定的源头:32°36′14 N,94°30′44 E,海拔5170米。

根据材料,判断长江的源头向哪个方向延伸了?

◆观看云南丽江虎跳峡景观图,思考:虎跳峡深切峡谷的形成以哪种河流侵蚀作用为主导?

◆观看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入海口景观图(课堂展示),思考:分别以哪种河流侵蚀作用为主导?

探究:

a.如下图所示,平直的河流(北半球)对哪一岸侵蚀严重?

b.根据下面2幅图,判断:在河流弯曲处,流水对哪一岸侵蚀严重?泥沙在哪一岸堆积?

拓展:如果任由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发展下去,河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过渡:三个方向的侵蚀会不断改变河谷原先的形态,并塑造新的地表形态———形成河谷(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请阅读图4.17,思考:河谷是怎么演变发育的?

2.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问题探究:长江不同河段(上游、中游、下游)河谷形态有什么差异?

比一比:世界上最深的峡谷在哪里?

拓展:除河谷以外,河流(流水)侵蚀地貌还有哪些?

(二)河流堆积地貌

请同学们读图4.18,回答以下问题:

河流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堆积?搬运能力在什么条件下减弱?哪些河段流速会降低?比较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是什么?包括哪些类型?

1.(山前)洪积—冲积平原

模拟山前洪积扇的形成过程小实验

实验材料:一杯细沙(米)、一本书、一张白纸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理解洪积扇的形成过程;掌握洪积扇的形态特征。根据物理学常识推测山前洪积扇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有何规律。

实验步骤:见课本79~80页。

结合实验体会和景观图,归纳洪--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原理)。

【课堂练习】

1.读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________深,________大,多_____,水能资源________;C处河段流速________,泥沙________,形成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

(2)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N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A.“U”形谷B.喀斯特溶洞

C.瀑布D.河口三角洲

【课后自主学习】

1.河漫滩是怎么形成的?

上一篇:课标卷1作文范文下一篇: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