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论文

2024-05-04

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论文(精选6篇)

篇1: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论文

枫林铺完小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计划

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放在发展战略的高度。这是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保护环境,教育为本。

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威胁,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对引导人们科学地走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材分析:

教材将生态文明分为广、狭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个新的文明发展阶段;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是通过人和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而达成目标的途径则是人和环境的和谐相处,即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化。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牢记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表述,以便在生活中做到灵活运用。能力目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对生态文明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分析,拓展思维,提高分析和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节能环保意识、绿色消费观念、使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

三、学生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从事观察、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畅谈、设想、讨论、汇报等活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合作和交流,充分展示学生主性、合作性,知识的积累性及学生们“观察、操作——猜想、探索——说理(有条理地表达)”的过程,分析、讨论、畅想的基础上发表自身观点,学会说理。体现学生情感、情操及良性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良好品质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自身对本地区的发展及生态情况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地方性知识的活动经验。对和谐的深刻理解为探讨“生态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目标:

(1)通地分析教材材料理解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生态文明?

(2)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从而畅谈自己心目中的生态文明的什么样的?自己心中的生态文明与他人的有什么异同?为什么?(3)通过讨论、分析与合作,让学生们将自身或小组观点进行汇报,培养其全作能力及表达、汇总能力。

六、教学重点: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生态文明城市?各自心目中的生态文明城市是什么样的?怎样将自己心目的生态文明城市用语言表达出来。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了解生态文明知识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生态文明问题的方法,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形态。

七、教学难点:

各自心目中的生态是什么?、文明是什么?生态文明是什么?自身的生态文明概念与他人的有什么异同?作样将合理的生态文明观点进行分类、汇总,将之条理化、理论化。

引导学生掌握以下重要时政: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了解典型事件:

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报纸及其它途径搜集有关节能减排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事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拓展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 小结:①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讲,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国家要进一步加强有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管和调控,保护公共环境,防止污染,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②从公民个人角度讲,增强公民意识,增强主人意识,不浪费能源。必须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节能减排”上,要自觉树立义务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积极参加节能减排活动,使节能减排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活质量。

八、课时安排:(15课时左右)

一周一课时,一月一班会讨论,期中、期末一小结。

篇2: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文明教育

白云六小 陈玲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以及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的总和。在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突出问题。要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我认为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小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老师们应切实利用各学科教学平台,抓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需变革我们现行的教育。首先,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我市教育发展战略中;这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建设生态文明是贵阳未来社会发展首要战略目标,我市教育发展战略必须与社会发展战略一致。我们要从全局性、长远性上谋划我市生态文明教育,将其列为我市教育发展战略中优先考虑的地位;要整合全市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要将其理念、目的、任务、课程和评价融进我市基础教育,用生态文明教育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工作,使生态文明教育成为我市终身教育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积极开展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生态文明教育在价值取向、教育规律、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途径和方法、教育模式、教育质量和效益、教育评价等方面均与现行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如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人的生态文明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内涵、生态文明教育的规律、生态文明教育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生态文明教育与素质教育等,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包括的组成部分,如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伦理道德的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生态科学的教育、生态文明行为教育、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和生态美育等,都亟待研究。

第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该课程目标要求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是以传授生态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理解程度、应用能力是目标达成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应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生态学知识,特别是引导学生用生态学知识分析评价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感受到环境问题离他们很近,与他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重视知识的应用,不仅使知识传授收到最佳效果,也是培养学生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身边事例引导学生用生态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当学生能用生态文明知识去看待政府的一些决策、自己所熟悉的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时,那么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目标便已达成。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同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生态行为是指人们在环境保护意识的支配下做出的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行动表现。在培养学生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新的思想观念落实在行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态文明知识,反省自己的日常行为。帮助他们正确判断哪些行为是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行为,哪些是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非生态行为。2007年12月31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发布通知实行“限塑令”,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实行“限塑令”一年来,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一些农贸市场仍在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也有一部分学生购物时没有拒绝使用不合规定的塑料购物袋。针对这些现象,我在学生中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通过活动纠正他们的一些非生态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篇3:从生态文明看生态文明教育

简言之, 生态文明就是要人类在自然界活动时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 是人们对社会生产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的结果,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以及二者在生态层次上的统一。在当代, 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开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

1、生态文明倡导一种价值观念的转变

生态文明的提出, 使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 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 人类的利益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生态文明以“人是自然的一员”为哲学依据, 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 力图在增值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 人类自身是生态文明的主体, 不是消极地向自然回归, 而是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

2、生态文明倡导爱自然就是爱自身

正由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是人的元机的身体, 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元节制的需求, 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 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3、生态文明要求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

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 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准则。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 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 要求增强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 使人们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

4、生态文明追求环境与发展的统一

生态文明要求人们积极改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 使生产方式向着“生态化”的新形式发展,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实现环境与发展的统一, 实现社会、自然与人类的永续发展。

二、生态道德及教育的迫切性

生态道德是对生态伦理的道德认识和评价, 是在生态伦理和生态价值的影响下, 在个体社会成员内心中形成的主观意识, 是实现生态伦理的纽带和关键, 其内涵包括:人类要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生态律己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态伦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以生态道德为核心的新的文化理念正迅速传播。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

1、加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

保护自然, 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而生态危机实质上就是人类生存危机, 是对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反馈性惩罚。高校要从生存的高度, 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 更新思想观念, 使大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

2、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关键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所谓生态文明道德观, 即在谋求人类发展的同时, 要保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和统一的观念, 包括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社会生态发展观及绿色科技观等。生态文明道德观对大学生整个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 主要应抓好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的教育。

3、加强环境教育

要通过环境教育, 达到以下基本要求: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 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然性;引导大学生强化全球意识和“地球家园意识”, 不仅使他们学会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 也使他们学会负责, 具有“道德感”和“义务感”;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环境建设实践, 使他们的责任感和人生观产生质的飞跃, 并完善其人格, 为综合发展奠定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环境法律意识, 包括环境法制观念、环境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 使他们从环境他律转到环境自律, 最终养成环境自律精神。

4、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

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 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必须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一是要抓好大学生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要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形式, 开展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态知识普及活动, 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学到有关生态方面的知识, 懂得生态发展的规律, 提高对生态发展的认知。二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 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要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和教师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使大学生不仅能直接分享生态文明方面的研究成果, 而且使他们切身感受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 有利于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三是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 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 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 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 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 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 对大学生来说, 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俊伟,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1998年 (6)

[2]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单行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年

篇4: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高校生态教育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影响;生态教育

一、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一)人类文明发展的环境影响

生命不能自足而要依赖环境,生存与环境构成人类生存发展所面临的基本矛盾,人类文明正是产生于这一矛盾。文明作为人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样式,自人类产生不断演替至今,大体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几个阶段,目前正进入生态文明。

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人类文明的发生期。这个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主要依靠人们的肢体器官和体力,生产资料一般是天然提供的自然生产资料,人们依靠劳动创造的生产资料极少。正如恩格斯所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由于人口少、人类活动范围小和能力上的相对弱小对环境的干扰基本上处于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范围。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时代。在这个阶段人们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加之耕作技术的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生产力水平亦随之提高,传统农业(耕作业和牧业)比原始渔猎的生产率高出大约10~100倍。人类开始了自觉和不自觉地征服大自然的活动,引起局部地区的水源、土地、森林、草地和野生生物等逐渐退化,成为使历史上一度辉煌的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中亚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文明消失。

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得到了飞跃性提升,使人类与自然对抗的能力大大提高,产生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人们越来越脱离自然、脱离环境,于是人们产生了一个错觉——即人类的作用在于征服自然,而这种错觉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越发强化,尤其是生活在发达国家城市里的人们高度工业化的结果使人类更视己为“与自然对抗的人”,而且其能力也似乎可以“战天斗地”,产生了人类主宰自然的信念。

(二)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工业文明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正从兴盛走向衰亡;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是工业文明走向衰亡的基本表现;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工业文明的危机表明了它本身的局限与缺陷,而决不表明人类已经走上了绝路。对于现代人类来讲,不能把地球看成是仅供开发使用的商品,而要把它看成是一个与人类不可分离的共同体。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必须善待自然,为此必然产生了一种新的文明方式——生态文明。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和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文明,是自然权力受到充分尊重的文明。

二、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及对策

大学生是未来世界进步的中坚力量,其生态价值观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然而要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必须探讨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重视生态伦理教育

在大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大学课程有公共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课程也有关于道德修养等通式教育课程,因此可以从实践层面上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首先,在公共基础课程如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中,不应再局限于人与人的关系,而应扩展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正确对待自然、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专题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较为全面系统的生态伦理教育,形成未来所必须的生态道德素养,且丰富了公共基础课教育的内容,也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

其次,学校还应结合不同的专业开展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生态伦理方面的课程,同时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适度挖掘与生态科学有关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根据教学内容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例如在生物专业的教学中可以以“自然—万物—人”这样一个生物进化的历程说明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在化学专业教学中可以化肥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的两重性阐明人类在为自己谋福址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制造危险;在物理专业的教学中可以核反应的利与弊引导学生树立科技伦理观;在环境专业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不仅使生态伦理教育在各学科的专业教育得到了深化,而且也利于生态伦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再次,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和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态伦理道德。因此,在实施生态伦理教育或环境伦理教育中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多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将许多枯燥的原理、基本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在理性和感性上都有所升华,促进学生对生态、环保知识的理解;要将野外考察与教学实验相结合,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氛围,使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对现状的了解,及大自然中环境保护、绿色产品等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情感。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立有特色、有吸引力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站,制作生态文明教育主页,开发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高质量的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软件,以吸引更多学生、读者访问网站,使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范围不断开拓和深化。

总之,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中也要树立自然整体观、科学观,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并构建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强化高校生态文化建设

“解决环境问题的路线是文化的,仅仅依靠技术的改进远远不能奏效,必须确立新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政治社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就必须要注重生态文化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

首先,高等院校具有较强的生态学科科研力量,能组织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专家结合实际深入研究生态文化的有关问题,创新生态文化理论并把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或科技成果反馈到社会,直接或间接地推进全社会生态文化建设。高等院校师生对生态建设的内涵及作用的认识深刻,这是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基础。

其次,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要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和教师加强对生态文明相关问题的研究,或以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科技创新,使大学生不仅能直接分享生态文明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使他们切身感受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通过一系列生态文化建设和活动的开展将利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逐步形成。

再次,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在校园建设中应突出环保和持续发展的理念,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校园。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校园生态系统是生态结构与系统功能的统一,它首先体现了物种之间、生物与光、热、水、土等因素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树立爱树惜草的生态观念。

参考文献:

[1]白光润.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J].人文地理,2003,(2):75-78.

[2]阎伍玖.面向21世纪高等环境教育刍议[J].环境教育,2000,(1):12-13.

[3]薛建明.科技伦理视野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69-70.

[4]王文鹏.生态视角下高校文化建设探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4):26-27.

[5]黎德扬.生态文明是当代社会的历史走向——科技文化视野中的一种解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90-793.

[6]余谋昌.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08,(3):68-71.

[7]贾衛列.生态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J].环境保护,2008,(23):71-73.

篇5:教育生态文明论文

有学者将生态文明教育分为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和非专业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两大类。

其中,专业的教育,重点使受教育者掌握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非专业的公共教育则侧重于提高受教育者对生态文明的整体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念,激发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非专业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是高校环保社团开展工作的重要着眼点。

具体来讲,教育与实践辐射的对象涵盖三个层次,即同辈群体、中小学生、社会公众。

大学生同辈群体因相互之间地位的平等、沟通交流中的相互启发、原有知识结构的积累等,更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但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化。

中小学生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可塑性强,易于组织动员,但也要求教育形式的生动活泼。

社会公众分布广泛,构成复杂,思想多元,生态文明教育较难开展与实施,但也因此更加考验环保社团的实践性和持续性。

这些既是着力的重要平台,又充满着诸多挑战。

高校环保社团如能在传播生态文明知识的同时,动员和吸引更多人参与生态文明教育行列,则能形成“滚雪球效应,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基础。

二、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方向

(一)集约性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是集体行动和集约效应。

从以往的实践来看,高校环保社团多是突出自身的特色,相互之间乃至对外联合较少,以致难以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近两年来,区域性和流域性环保组织联盟渐成气候,手挽手投身生态建设。

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高校环保社团在不断摸索前进中,应主动寻求与地区专业化的环保NGO(非政府组织)和其他高校环保社团合作。

一方面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工作提升。

另一方面,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联合呼吁与行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地区影响力,利于推广生态环保的理念,实现工作的预期目标。

(二)专业性

高校环保社团的发起与运作,普遍都是凭着大学生的一腔热情,较少有环境相关专业的骨干成员,且多数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常常导致环保实

践活动中避重就轻,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也因专业性不强、对社会热点关注不够等往往难以使人信服。

事实上,高校环保社团可以探索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的专业性。

例如: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尤其是农林理工类专业,定期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加以指导。

全媒体信息时代,大学生获取专业生态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便捷且体现主体性,但这对环保社团骨干收集、甄选与组织信息的能力提出挑战。

网络沟通的即时性也大大方便了高校环保社团从民间环保NGO那里得到专业的指导。

(三)社会性

高校环保社团最终要走出校园,迈入社会,才能更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突显社会价值。

首先,社会性的发展方向体现在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合作上。

如在一些大型生态环保项目中,高校环保社团可以发挥大学生的固有优势,在其中承担某一部分或环节的工作。

还可以建立青年与地方人大、政协代表的定期联系机制,递送社团所做的生态调研报告,找到合理的呼吁表达途径,同时为社团日常工作的开展争取支持。

其次,新媒体时代手机终端的普及应用,为高校环保社团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话语体系和更为开放的发展思路。

社团自身要在微博、微信、qq空间等新媒体运营上下功夫,传播生态科普知识,准确解读环保热点,定期开展微直播、微话题等,借助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

(四)持续实践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最终体现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能力。

因此,作为生态文明教育者,高校环保社团必须从自身做起,做到身教言传,持续开展生态环保实践行动,才能最终带动社团公众的自觉参与。

持续实践尤其应注意坚持两方面的行动。

首先,率先践行低碳环保生活,分类处理垃圾、收旧利废、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减少塑料使用等。

其次,在持续实践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避免为了宣传而宣传。

高校环保社团十分重视借助地球日、环境日、地球一小时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虽也能取得一定社会效应,但难免有些形式化,反而淡化了日常环保实践的感染力量。

而被认为无技术含量的清洁环境类项目其实是最好的日常生态环保宣传,只有持续坚持实践,才能于无声处动人。

三、高校环保社团的项目化运作

明确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为高校环保社团提供了努力的目标,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还需要从自身组织建设做起。

目前,高校环保社团的组织架构大体相似,会长为第一负责人,下设秘书处、财务部、宣传部、项目部、外联部等部门,组织分工与管理难以满

足会员参与生态环保事业的期待与兴趣,组织目标随负责人的换届呈现不稳定性,社团缺乏有效传承。

基于现状,尝试探索社团的项目化运作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项目化运作“将工作任务和目标变成一个个项目,而后通过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进行运作,使社团的工作构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环保实践,为高校环保社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创新进一步开阔了思路。

(一)项目化运作丰富工作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

然而,很多高校环保社团的工作内容却较局限,未能突破单一的捡垃圾、种树、废物回收等工作形式,跟不上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究其原因,高校环保社团现有组织架构很难充分激发会员的创造力,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导致活动缺乏新意。

而围绕各类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主题,鼓励会员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开发特色项目,则能打开工作思路。

例如:围绕生态文明宣教开展绿色公益讲堂、组织青少年绿色环教、定期发起绿色微话题。

围绕践行低碳生活开展光盘行动、倡导低碳出行。

围绕爱绿护绿开展绿植领养、倡导公益植树。

围绕清洁环境普及垃圾分类常识、推动政府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建立等。

单个项目因专门团队的负责能够推动进一步深化开展,而对于整个社团则因实施项目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二)项目化运作保障社团传承

高校环保社团的传承容易受负责人个人特质的影响,新任负责人尚未很好地领会社团的宗旨与特色,就急于打开新的工作局面,造成组织发展的不稳定性,难以形成持续坚持的品牌。

出现这一突出问题的原因在于社团注重了组织机构的传承,而非内在精神与品牌特色的传承。

项目化运作能有效避免这种“因人而异带来的社团断层发展问题。

高校环保社团在探索项目化发展过程中,通过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可为领域,主动寻求专业的指导,可逐步沉淀社团发展的品牌项目。

如北京大学的“林歌项目、山东师范大学“星星之火,‘纸’有行动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乐活LOHAS项目等。

社团若能在组织传承的基础上重视项目的传承,以项目为主体选任新的社团骨干,因事任人,则可有效促进社团品牌项目的持续发展,从而保障社团精神的有序传承。

(三)项目化运作稳定人员队伍

“会员流失率高是高校环保社团普遍遭遇的尴尬。

一年级新生刚加入社团时有较高的热情,也希望在参与生态环保行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因而对社团活动抱有较高的期望。

但加入社团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实际情况与自我期待差距较大,社团活动中也找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到最后选择离开。

部门设置未能很好地与生态环保工作有效结合是重要的原因。

而项目化运作更多地体现了“事业留人的理念。

会员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专长选择适合的品牌项目,参与到相应的团队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愿意留下

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的锻炼,也为项目的深化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智力支持,实现了个人与集体目标的双赢。

(四)项目化运作争取经费支持

目前,高校环保社团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会员自筹、学校团委资助、商业赞助、环保项目小额资助几种渠道。

资金匮乏是社团发展面临的硬性挑战。

项目化运作可以从两方面为社团争取一定经费。

一方面是公益组织小额项目资助,如中华环保基金会发起的大学生环保公益活动小额资助项目、团中央发起的保护母亲河行动小额项目资助等。

这就要求所提交项目要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能够聚焦问题,有相对专业的设计和严谨的可行性论证,并对项目组织者提出较高要求。

如果社团一直坚持项目化运作的模式,必然积累了较为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也能产生严谨切题的优势项目,这样成功申报的几率较高。

另一方面是企业专项资助。

如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联合百胜餐饮集团必胜客品牌在全国17个城市发起的“必胜客绿色小超人项目,用于支持高校环保社团通过游戏的方式针对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

篇6: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论文

一、中国人口状况 我国人口的特点:

1、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o 增长速度快:建国以来增长速度超过历史任何时期 o

人口基数大:13亿

o

年龄构成较轻,但人口老龄化在加速

2、人口分布不均

二、人口问题的影响

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

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严重 

城市人口膨胀,城乡矛盾激化 

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三、人口的资源环境影响

(一)、人口对耕地的影响:

(二)、人口对水的影响

(三)、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四)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

第二节 资源问题

一、资源特征

1、资源种类多,总量大。

2、人均资源不足

3、资源利用率低。

二、资源利用问题

(一)水资源和水能资源(1)水资源特点

①总量丰富(年江河径流量世界第六)②水资源分布不均(2)水能资源特点

①蕴藏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②地区分布不均。

(3)我国水资源短缺与解决措施:

①表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少;北方城市严重缺水(“资源型”缺水),南方一些城市也出现“水质型”缺水。②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③解决途径: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二)森林资源

特点: ①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 ②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不足 ③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④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重采伐,轻抚育;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虫害。(三)土地资源 特点:

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③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较少;

④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草场资源普遍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

(四)能源问题:

①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②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对环境影响大

③进口原油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④进口原油4/5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过分依赖水道,不稳定因素多 ⑤国内能源生产与消费地区分布不平衡

第三节 生态环境问题

一、生物多样性丧失 1.受威胁物种比例增加

2、种质基因被破坏甚至消失 3.正在走向灭绝的物种 4.野生动物的贸易和消费 5.外来物种入侵

二、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

1、森林

我们面临的情况是:  总量不足。 分布不均。 质量不高。2.草原

3、湿地

(1)开垦湿地、改变自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自然湿地,已经成为我国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2)湿地环境污染

(3)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也对我国湿地造成严重威胁,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4)生物多样性下降 4.淡水

1)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浪费并存 A.水资源短缺是基本事实 B.用水需求以及供需关系展望

C.用水效率低 2)水的污染状况 3)水污染与人类健康

4)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系统的退化现状与趋势 A.水资源过度开发的现状 B.我国主要水系退化的现状 C.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5.土地 6.海洋

三、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不确定性

我国北方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增加,青藏高原的冰川可能是我国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地区。

我国森林生产力可能有所提高,各类树种分布区都将向北推移;草原、草甸面积呈减少趋势,草地退化,质量和产量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迁移和消亡的概率明显增加。华北及东部地区土地盐碱化将继续发展;

第四节 绿色发展

一、新世纪资源环境国情: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  自然资源供给面临的巨大挑战 :

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土地日益增长的需求,使得耕地面积继续减少,进而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 水资源短缺仍然是制约中国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  能源需求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国民经济的能源密集化趋势十分显著

 主要大宗矿产品也将面临长期短缺 更为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

 首先是土地资源大规模严重退化  水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 草原的退化情况相当严重  森林赤字扩大

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稀有物种迅速减少  城市空气质量远远低于国际标准

 自然灾害的受灾率、成灾率继续上升,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越来越大  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中国发展的巨大代价:自然资产损失

三.中国发展模式转变: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 中国增长模式:

 第一代增长模式:赶英超美、四个现代化  第二代增长模式:三步构想

 第三代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兴工业化,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

21世纪的新发展观

 21世纪世界发展的核心是人类发展,人类发展的主题是绿色发展。中国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要从传统的“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从生态开发到生态建设;从生态赤字到生态盈余。绿色经济的特点

 大幅度减少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量  提高就业率

 是一种服务和流通经济,更好的保护和服务于赖于生存的生态系统。改变了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的关系。不一定购买,可能是租借;提供可长期使用的、可升级换代的耐用品服务;产品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 材料使用的最小化,产品耐用性的最大化,产品保养的方便化,顾客不是购买商品而是购买服务

 增加对自然资本的投资,支持人类社会和所有生命支持系统 绿色经济的内容  绿色生产  绿色能源

 绿色食物: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物, 绿色消费: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 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使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 绿色市场  绿色服务  绿色农业

 绿色技术与绿色技术标准(ISO14000) 绿色教育

绿色发展战略:中国的必选之路 四.中国绿色发展战略

 绿色改革: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激励机制  绿色贸易:建立促进绿色贸易的激励机制

 绿色产出:绿色消费增长,绿色资产增长,绿色福利扩大

 绿色效率:单位GDP资源消耗量下降,单位GDP污染排放量下降,单位GDP能耗下降  绿色竞争力:只有克服西方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和环保壁垒,才能够扩大贸易市场份额

 环保已经是21 世纪最重要的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 生态文明概述 第一节 生态文明概述

一、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观念,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

(二)生态文明兴起的标志:

1、生态环境的改善

2、生态政治的兴起

3、生态经济的发展

4、生态文化的繁荣

(三)生态文明的系统构成:

1、意识文明

2、行为文明

3、制度文明

4、产业文明

生态文明的评价指标: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能源、绿色科技、社会信息化水平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总目标:使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和良性运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人的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2、社会的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3、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五)生态文明建设途径

1、构建绿色文化

2、发展绿色经济

3、建设绿色家园

4、开展绿色教育

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构成

一、生态意识文明:

1、生态忧患意识

2、生态科学意识

3、生态价值意识

4、生态审美意识

5、生态责任意识

6、生态道德意识

二、生态行为文明

1、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行为

2、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企业行为

3、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行为

三、生态制度文明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4、许可证制度;

5、生态恢复补偿制度;

6、限期治理制度;

7、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

8、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

9、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淘汰制度;

10、应急处置制度。

四、生态产业文明

1、生态工业

2、生态农业

3、生态旅游业

4、环保产业

第三节 生态文明的公共决策

第六章 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一、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1.物质资源减量化是内在要求。

2.清洁生产是重要的实施手段。

3.生态工业链是发展主线。

4.以生态工业园为载体。

5.旨在构建和谐生态城市。

6.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同发展是终极目标。

(三)循环经济的三R原则

(四)当今世界循环经济四种模式

(五)我国推行循环经济的具体步骤

1、推行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2、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3、节约资源,把它当成基本国策

4、四维求解,尽力追求最优模式

二、清洁生产

(一)清洁生产的定义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二)清洁生产的内容

1、清洁的能源

1)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 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节能技术

2、清洁原料

3、清洁的生产过程

4、清洁的产品

(三)清洁生产理念的普及

1、清洁生产理念普及于农业

2、清洁生产的理念用于水利事业

3、清洁生产理念应用于建筑业

4、清洁生产的理念普及于交通运输业 第二节 生态建筑

一、生态建筑概念和特征

1、概念: 是指建筑设计、建造、使用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的要求,把建筑物与种植业、养殖业、能源、环保、美学、高新技术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则的身心健康,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

2、主要特征:

采用无污染能源

按生态平衡原则安排生产、生活、游乐等各种 设施 

保证城市建筑和设施不影响人体健康

二、绿色建筑实例

三、绿色建筑的原则包括:

 资源经济和较低费用原则  全寿命设计原则  宜人性设计原则  灵活性原则

 传统特色与现代技术相同一的原则  建筑理论与环境科学相融合的原则

四、绿色建筑的具体内容

1、绿化

2、节约化

3、资源化

4、无害化

第三节 低碳生活

一、什么是低碳生活

就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和维护,达到低碳量的排放。也是个人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一种表现。

二、低碳生活方法

(一)如何低碳——家居篇

(二)如何低碳——交通篇

(三)如何低碳——办公篇

三、低碳生活-案例分析

四、明星低碳生活-趣谈

五、如何计算碳排放-计算公式

上一篇:2024招商局工作总结下一篇:我的手表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