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自由小学生作文

2024-04-08

呼唤自由小学生作文(共12篇)

篇1:呼唤自由小学生作文

我原本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平凡孩子,如今已跟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弟弟离开农村老家,来到这个美丽的大城市——杭州,寻找新生活。

一来到杭州这个美丽的大城市,我便惊呆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芳香扑鼻的花朵,热情奔放的市民……这古木参天,野草翠绿,鸟语花香的环境,使我很快就适应了。渐渐地,我便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大城市。

我在这儿快乐地生活,安心地学习。我像一只无忧无虑的小猫,快乐地似神仙。每一天,我的生活都是充实的。散步、游玩……成为我每天中的一部分。我不必为了某件事而烦恼、伤心,而是把它们通通忘到九霄云外去。

我就像小仙子一样,学习学得特别轻松,不必补课。上课时,我专心听讲;下课了,跟同学们一起玩耍,一起游戏,别提有多开心了!

在老家,白天到田野里去散散步,有时候跟小伙伴们在一起聊聊天,玩游戏。虽然自己的家乡比不上杭州这个美丽的大城市,但最起码我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有自由。可是,来到杭州一切都变了:我被人管着,失去了自由,我不能去小伙伴家里玩,也是失去了自由;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还是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太多太多,尤其是自己的自由。法国作家、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在所有一切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

我已经长大了,不小了,渴望自由的决心也大了。每当我向家里人提起这件事,他们总是严厉地回答两个字:“不行。”之后便说我太小了,无论我怎样哀求,他们始终不答应。我并不是觉得自己羽毛齐了,翅膀硬了,该大胆地去飞翔了。而是自由本来就属于我自己,如果放弃了自己的自由,不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吗?自由就像是我的灵魂,失去了灵魂的人还有什么用?

我现在惟一的愿望就是获得自己的自由。自由啊,自由,你对于我来说是个遥远的梦。谁能帮我实现这个遥远的梦?对了,只有靠自己。如果也有人失去了自由,那也一定会像我这样渴望自由的。在老家,我拥有快乐,也拥有自由;在杭州,虽然我也拥有快乐,但是却不拥有自由。如果让我在两者之中选择一个,我宁愿选择老家,因为老家不仅充满快乐,还有自由。

说实在的,算一算,我5岁那年来到杭州,自从7岁那年回过老家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了。如今我已经13岁了,离开老家七八年了,也在杭州待了七八年。我很想回自己的家乡看一看,哪怕一次也好,至少让我看个够。奶奶说我们以前住的房子已经很破旧了,不能住人了,而且也没有住那儿了,你去了也还是白去。可是无论怎么说,它始终是我的出生地,曾经让我拥有过快乐,也拥有过自由。

篇2:呼唤自由小学生作文

这蝴蝶的悲惨命运,让我想起了许多可爱的小精灵。我一直相信,它们会哭、会笑、会痛……那你为什么让它们只会哭、只会痛呢?为什么让它们早早地就失去自由呢?就像我们班的几个同学,每个双休日,都不能休息。今天阳光、明天青少年宫,然后幸福时代,都快把人折腾死了,接着放学回家再家教,为了学习,却让我们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一片枯黄的落叶,能自由地飘荡下来,一抹淡淡的斜阳,能自由地射光芒。它们的快乐,让我感觉到了自由。在我的内心深处,有着对自由的无限渴望和不懈追求。一只小金虫,在桌子上嗡嗡地呼救,有力地拍打着翅膀,想要从小男孩的手中飞走。可是不管它怎么努力,小男孩就是不肯放手,我毫不犹豫地拨开小男孩的手,让金虫飞向自由和快乐。

你看!那儿的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快乐地玩耍,还不停地欢叫着:我好自由噢!这让我更加懂得了“自由”的意思。自由是快乐,是幸福,也是与好朋友玩耍中那种说不出的喜悦。

篇3:呼唤自由小学生作文

关键词:《呐喊》,《彷徨》,生命,自由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专制主义蔑视人的价值,践踏人的尊严。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肯定人的价值的思潮。鲁迅率先发出了旨在近代启蒙的激进“个性主义”的呐喊。鲁迅认为,“欧美之强,莫不已是炫天下者,则根柢在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世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然而,“个人一语,入中国未三四年,号称识时之士,多引以为大垢,苟被其谥,与民贼同”。鲁迅感到了思想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呐喊着的同时,也苦闷着,彷徨着。《呐喊》《彷徨》就是他当时思想情绪的见证,其中充满了使命感,同时也表现出深重的孤独感、愤世感和悲剧感。

从整体上看,《呐喊》和《彷徨》是以写人为主的。鲁迅在其中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也写出了这众多人物的悲剧。可以说,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一个个孤独者。这样的孤独者有两类,一类是在封建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重压下觉醒的人;一类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牢笼里因其不幸而被大家嘲笑和唾弃的人。通过对他们悲剧命运的描写,鲁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与之对立的庸众以及造成这所有现象的根源:封建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并试图唤起所有人的觉醒,以期待在中国大地上有真正的“人之子”出现。

一、鲁迅描写了诸多小人物的不幸,同时对他们充满了深切的同情

在这众多不幸的人物中,他很明显地突出了两位“木偶”形象。一是《祝福》中的祥林嫂。她的生活总是充满了不幸,而且常常是雪上加霜。两个丈夫都先后死去,最后儿子也被狼叼走了。还有就是《故乡》中的润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一个木偶人了”。

“木偶”形同“呆滞”。鲁迅之所以把他们都刻画成一个个“木偶”形象,可见他对他们苦难的体会是相当深的。只有深重的苦难,才会使他们变成这样一种毫无生命力的所在。在生活的重压下,完全失去了活力和生机。他们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无所思、无所想,只是机械地、本能地活着。在封建专制体制下,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也不能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这意味着他们自由和自由意识的双重失落。

这些人物在屈辱求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尊严。只不过这种自我意识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我意识,它不是在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系统里形成的。比如《孔已己》中的孔已己、《阿Q正传》里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尽管他们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求着自己的尊严,但他们还是生活得很卑微,从来没有象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活着。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定位,是自觉地遵守着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常常也不过是表现为一种虚荣。这注定了他们的不幸和悲哀。

二、封建的伦理价值观念势必造成这些人物生存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僵化及奴性的形成

他们不可能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这意味着自主性和自由意识的失落。而自主性和自由意识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他们的存在,都是一种被封建伦理价值观念掏空的存在。他们面对生存丝毫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在面对严重的生存困难时,他们就只有靠幻想来减轻负担、消解矛盾。

自觉地或潜意识地认同封建传统观念,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压迫不自知,对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无法获得一种正确的认识,于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必然地占据了他们的心理空间以代替希望。费尔巴哈就说过,“人的知识越缺少,他的幻想就越强大”。而且,人的行动能力越缺乏,幻想必然也越强大。封建专制的社会背景,必然导致他们认识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双重缺乏。

《药》中的华老栓、《故乡》中的润土,他们对生活都有着自己的希望。华老栓把儿子的生死寄托在人血馒头上,润土则认为香炉是能给他的生活带来希望的象征。其实,他们的希望都是一种毫无根据、虚假的希望,准确地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不过是以此来慰藉和维持这苦难和毫无希望的人生。尤其是《阿Q正传》中的阿Q,更是常常把幻想当现实,以此来缓解苦痛和平衡心境,然后再心安理得地活下去。

对于这样一种自欺和苟活,鲁迅是最痛恨的。他曾尖锐地指出:“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正是这种在封建传统下所形成的国民性造成了整个中国的暗淡和死寂。因此,对这种愚昧麻木的国民性进行揭露和抨击以唤起民众的觉醒,成了鲁迅不渝的追求。

三、这些不幸的人都是孤独的

周围的人们赏鉴着、咀嚼着、嘲笑着他们的不幸,由此把他们隔绝起来。除此之外,被隔绝的还有那些在传统伦理价值观的重压下觉醒了的孤独者。

这些觉醒者包括《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药》中的夏瑜、《在酒楼上》的吕维甫等。他们明白封建传统观念是对人的精神的一种禁锢,于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实现一种真正的人的存在。可事实是,他们非狂即死,即使活着的,也被一种孤独无聊深深地围困。历史学者汤因比对此有过一段很真实的论述,他说:“一个创造者,当他开始出现的时候,他总是发现自己处于一种麻木不仁毫无创造性的大量群众的压倒优势之下,如果这个创造性的天才不能够在他的周围环境中实现他自己达到的那种改革,那么他的创造性便会陷害他自己的生命”。鲁迅把一些先觉者塑造成狂人的形象,可见他对他们的命运是很有预见的,对整个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看得很清楚。所以他说,“中国实在是太难以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几乎也要流血”。这样的铁屋子是“万难破毁的”,对此,鲁迅真正表现出了一种“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

四、在鲁迅笔下,与这些孤独者构成对立的,是那些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群众

他们通常以“看客”的形象出现。这些看客,在《示众》

简述“降B大调柴金手风琴协奏曲”的思想内涵

江影陈若良(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尼古拉·柴金(N.Chaikin 1915-2000)是当代著名的手风琴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他的“降B大调手风琴协奏曲”是手风琴作品中的经典名作;正确地理解这首作品的思想内容对完美地演绎它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降B大调柴金手风琴协奏曲;思想内容

一、作品时代背景

1946年,前苏联在付出了惨重牺牲后,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胜利不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物质财富等各方面得到了巨大补偿,也直接获得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人才等等,苏联由此一跃成为了世界强国。

这场战争的胜利,也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人民的高度认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建设祖国的热情都空前高涨。进入1950年,苏联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国家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刚刚过去的艰苦战争,已经来到的辉煌美好时代,促使柴金写下了这部手风琴名著。

二、作品风格特点

这首协奏曲表现了俄罗斯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它具有鲜明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特色。它选取了俄罗斯传统音乐中的船夫曲、摇篮曲和舞曲,分别作为三个乐章的音乐主题。作品曲式体裁与思想内容相得益彰。它既是柴金个人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手风琴乐曲中的名篇,还是上世纪50年代俄罗斯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经典名著之一。

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们那种渴望刺激的痴呆,对别人痛苦无动于衷的残酷,被鲁迅揭示得惟妙惟肖。与此同时,鲁迅也把对他们的愤激和讽刺于不动声色之中抒发得淋漓尽致。在鲁迅看来,那些觉醒者的孤独和悲剧命运是与这些冷漠、愚昧的群众分不开的。这种麻木的精神状态正是觉醒者奋斗途中的巨大障碍。而且,这些冷漠的群众还不惜加重那些不幸的人们已有的精神苦痛。

其实,这些庸众的生活也是一种被抽空的存在。在封建伦理的框架下,他们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也不可能意识到人应该有独立的追求以显示自己独立的价值。因此,生活定然是一片空虚无聊。恰恰因为生活是一片无穷无尽的虚空,他们才那样迫切地需要一些外在的东西来充实他们的生活,从而打破这种沉闷,使之增添一种趣味。因此,看“热闹”、以别人的不幸作为谈资,就成了他们主要的消遣方式,甚至是主要的生活方式。

总之,鲁迅笔下的这些人物,都是一种非常态的存在。他们呆滞、麻木、虚空、幻想,要不就精神崩溃。在封建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专制下,他们的生活死水一潭,没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和追求,更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偶尔有几个这样的先觉者也会被当时的社会所扼杀。真正的人的生活离他们很遥远。所以鲁迅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有感于此,他急切地想唤醒所有的民众,让他们都成为具有个性,具有真正独立意识、自由意识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鲁

三、作品分析

作品是传统的协奏曲式,分三个乐章。全曲由快、慢、快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分为引子,呈示部,连接部,副部,华彩再现部、尾声等。[1]

引子以恢弘的气势,隆重的气氛,以和弦加强正拍的八度音阶进行,拉开了这一描写祖国苦难与辉煌乐章的序幕。在隆重、庄严的引子之后,进入乐段1[2],呈示部的主部,先由乐队演奏主部主题。主题宽广,庄严,富于历史的沧桑雄浑感。从乐段2第一小节,手风琴开始进入。手风琴以两个八度叠加进行主部主题的复述,音乐庄严、深沉、宽广、坚定。主题动机是来自俄罗斯古老的船夫曲片段(b7·6|1 7),它代表着苦难、坚

毅、抗争。这个动机贯穿了整个乐章。到乐段3连接部之后,乐曲进入了歌唱性副部。副部包括4、5、6三个乐段。副部是船夫曲音乐动机节奏的演变。它是一首无限深情,舒展,宽广的颂歌,是对辽阔、美丽祖国的深情赞颂。到乐段5,手风琴跨越三个八度音区的、分解和弦的三连音,似深厚情感的补充,似情感抒发后的余波,似层层荡漾的情感涟漪。

经过乐段6的十个小节后,从乐段7进入了乐章的展开部。随后的8、9、10、11、12几个乐段,作者或是以转调、移调、和弦加强等方法复述主题动机,或以自由散板似的三度音程分解后的半音阶上下级进,或以手风琴与乐队的问答对比等多种形式,使主、副部音乐主题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到乐段13,乐队快速的长达18个小节的补充强化,使展开部愈加丰满。

迅的小说是一种呼唤,一种对生命和自由的呼唤。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中,鲁迅说,“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这社会”。所以,他就借了他的文章为武器,来揭示群众精神上的严重缺陷,“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只有每个群众觉醒了,整个民族才会觉醒;只有唤醒了个人,才能唤醒整个中国,从而完成对中国社会整体的改造。

从作品的情感基调看,《呐喊》比《彷徨》多一些激情,《彷徨》比《呐喊》多一些苦闷和绝望。不管怎样,鲁迅的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一切压迫、禁锢的反抗。他要争取真正自由的、有生命、有活力的存在。对于一切非常态的存在,一切扭曲人性的存在,都是不能容忍的,要进行不屈不饶的抗争使之消灭。惟其如此,整个民族才有活力,才有振兴的希望。这就是鲁迅《呐喊》《彷徨》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4:呼唤自由小学生作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让学生在课堂进行相应的表达,但在具体的表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学生的表达思维受到限制。学生的表达大多是在教师提问后进行,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会对学生加以诱导,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的具体回答。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表达,自己最原始的表达思维已经僵化,所表达的内容基本是为了迎合教师的需要,这就失去了表达的应有意义。

第二,学生的表达语言较为单调。上文提到,在具体的课堂表达之中,学生的表达思维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样所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生的表达语言变得单一、匮乏。因为,学生在思维受到局限的时候,就无法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不但不能体现出表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功效,还会给教师的具体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达的相应缺失

基于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进行表达的现状,学生的表达品质也就呈现出了相应的缺失。

(一)缺失表达的自由性

自由性应当是鼓励学生进行表达的第一原则。教师让学生进行表达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自由地使用语言,还要让学生们在个人情感、学习能力、情绪变化等方面感到自由。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通常都是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单一地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学生别无选择,只能端坐听讲。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就会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压力和无形的束缚,在表达上也就不会有自由性可言。

某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并且在具体的表达中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与限制。在给学生讲授《太阳和月亮》这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表达自己心中的太阳和月亮是什么样的。即使听到的答案不是自己满意的,该教师也没有立即打断学生的表达,更没有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粗暴的修改。这样,学生表达有了自由,表达积极性才充分地表现出来。

(二)缺失表达的真实性

表达的真实性,是指学生在进行表达的时候,无所顾忌地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内容用语言反映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师生关系经常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表达中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会对教师的想法进行揣摩与迎合,这也就使得学生的表达变成了满足教师教学需要的一种手段,失去了表达的实际作用。学生在表达时无法体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其学习语文也有着一定的阻碍与影响。

(三)缺失表达的深度

其实,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表达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也积极倡导学生表达,但对学生的表达尚缺乏细致的引导,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这样往往就造成学生表达的质量不够高:内容不够系统、全面,经常会出现支离破碎的情况。这种缺少深度的表达,不仅不会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反而会给教学带来新的难题。

三、提高学生自由表达与有创意表达水平的方法

(一)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摆脱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真正与学生平等相待,让学生相信自己、信任自己。另外,还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手段,以助于学生进行有创意性的表达。

某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勇敢》这一课时,利用课余时间,在班级组织辩论,让学生讨论自己认为的勇敢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锻炼了思考能力,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心中所想,让表达变得更加自由。该教师还定期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活动中的感想进行表达。通过运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实现了语文课堂中表达的自由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表达的内在价值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从理解到表达的过程。比如,对于课文的理解,就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当然,表达的内在价值是很丰富的。学生在进行表达的时候,除了展现自身的学习成果与学习经验,也会体会到更高层次的学习体验。学生对于表达的内在价值的理解,可以很好地丰富自身的学习方法,完善自身的学习过程,对于理解知识内容,发展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对学生的表达做出正确评价

想要让学生的课堂表达不但具有自由性而且富有创意性,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表达做出及时的、行之有效的评价。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构成、学习水平和自身的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表达的时候会出现不尽相同的形式和内容。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达时,不能使用单一的评价方法,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彼此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全面、客观评价。

某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重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评价。该教师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学习阶段,及时对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相应调整,让评价方式跟上学生表达发展的变化。该教师发现,在运用这种动态化、全面化的评价方式的时候,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表达内容等方面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这也给自己的教学带来了实际便利,为创设自由性、创意性的课堂表达打好基础,做出了合理铺垫。

在小学语文的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清楚知道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性的表达,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玉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篇5:呼唤自由作文

—题记 音乐萦绕在我的耳边,挥之不去,眼前是无尽的题海。望着桌子上永远做不完,不断增高得教辅,迷惘的我,沉默了····· 天地之大何去何从?

鸟?

对,就做一只鸟,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城市上空,没有作业,考卷和老师的唠叨。有的,只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还有那满载着梦想,宽广的心灵······

我是一只鸟

谁说做鸟就没有烦恼?无情的闪电,冰冷的雨水,凶恶的老鹰与残忍的狩猎者,对我们虎视眈眈,许多同胞就是为此,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是血一般的教训!!!

但是,我们不怕!对抗暴风雨,在天地之间昂头飞翔,冲泡电闪雷鸣,是我们的精神;与人类,老鹰等天敌殊死搏斗,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是我们的干劲;包含着激情与梦想,有着前进的目标,团结拼搏,靠自己的努力闯出自己的一片蓝天,是我们的信念!

冲啊!飞啊!······

谁说我们图清闲?我们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烦人的蚜虫,啄树的毛虫,破坏庄稼的卷叶虫,恨得我们咬牙切齿,恨不得将他们一网打尽,赶尽杀绝,使他们消失于人世!

田间,树林中,到处是我们欢快捕虫的身影,看着一只只虫子落入法网,一片片树叶”死而复生",一亩亩庄稼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的心中,有说不尽的喜悦。

啄呀,咬呀······

不论是刮风或是下雨,老鹰或是狩猎者,虫子或是天敌,一切的一切,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与坚定的信念,我们坚信,只要有着梦想与激情,没有束缚,没有鸟笼,总有一天,我们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梦,是浩瀚且无边际的。

篇6:呼唤自由作文

我刚出生的时候,妈妈很爱我们,到处给我们兄妹们找好吃的,可是过了不久妈妈便对我严厉起来——我们开始学习飞翔了!

我学的很刻苦,几天后就学会了飞行,学会后,我便经常到麻雀姐姐家里玩,到乌鸦婆婆的住宅吃杯茶……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每天,我飞翔时都会看到花儿妹妹正冲我微笑着;柳枝姐姐的长发被风儿姑娘轻轻的摆弄着;小草弟弟正努力拱着一块阻碍他生长的石头,小草妈妈正在旁边鼓励着。清晨的阳光并不耀眼,洒在我美丽的羽毛上,焕发出七彩的光芒。一都是显得那么的生机勃勃,那么的充满活力,我为我生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而骄傲,而自豪,于是我唱起了美妙无比、婉转动听的歌曲。就当我陶醉在这一切当中时,一只网却突然把我给套住了,我吓坏了,我挣扎着,企图逃出来,惊慌失措的声音从我嘴里发出,痛苦的嘶鸣使我的声音逐渐嘶哑起来,忽然,我的眼前一黑,我昏了过去,当我醒来的时候发现我被囚禁在了一个精巧的小笼子里,身旁似乎还有这几根没来的及清理的金丝雀的羽毛。这时,旁边响起了一个小男孩的声音:

“妈妈妈妈,快来看啊,小鸟醒了!这只比上一只还好,我要养它,它是我的宠物!”

篇7:对自由的呼唤作文

我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鸟,属于遥远而美丽的大自然之中,

对自由的呼唤作文

我刚出生的时候,妈妈很爱我们,到处给我们兄妹们找好吃的,可是过了不久妈妈便对我严厉起来――我们开始学习飞翔了!

我学的很刻苦,几天后就

“妈妈妈妈,快来看啊,小鸟醒了!这只比上一只还好,我要养它,它是我的宠物!”

这一刻

篇8:呼唤自由的生命书写

笔者对大中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调查之后,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限制了学生自由写作心态的产生,导致学生充满生命感和个性化体验的作品缺失。

首先,单一的写作训练模式,使得学生思路狭窄,下笔艰涩,由于限制过多而放不开手脚,勉强为文的情况居多。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作文训练,主要以议论文为训练文体,无论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都是可以快速构思,迅速立意,将大脑中储存的现成材料翻出,结构成篇,这属于应试技能的训练。有的学生反映:高三的作文训练被完全格式化,几乎每一篇作文都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等轰动一时的政治素材搬入作文,再加上点勉强的抒情文字,一篇作文就是这样机械化生产出来的。生产速度着实挺高,但写出来的作文学生自己都不愿读,更不用说写作后有什么愉悦感了。在立意上过分追求社会认同,或者迎合政治,或者追赶时尚,或者讨好老师,导致泛政治化、泛道德化倾向日益突出,学生在应试中说假话、套话、表面话的现象屡屡发生。学生写作时失去了情感来源,作文写出来如同鸡肋般食之无味,写作带来的成就感并非源于来自生命本体的自由倾吐,而是源于获得了较高的分数。这种“为写而写”的做法,是否与写作的初衷背道而驰呢?

在中学(高考)作文训练中,学生一周至少要完成一两篇文章,如此算来,文章量的积累也不少,但是如果只有量的增加,而缺少质的变化,那么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能否获得好的效果,就值得怀疑了。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作文教学要重质而不能片面求量。他认为作文训练篇数不要求多,但下的功夫要细,反对只讲多写勤练而不讲求实际效果。他说:“现在的中学生至少一星期作一篇文,不但中学生做不好,便叫我做也必定越做越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准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①他还说,老师也不必修润文字,只要详改其思路与结构等,这些训练方法很有道理。对于文体分类,梁先生从思路分,认为只有两类:一是将客观事物变成思想内容的记述闻见之文,二是发表主观见解的论辩文。他曾写过《为什么要注重叙事文字》一文,先生对中学教作文而不重记叙,只偏论理是极不满的,认为八股科举时代就重论说,论得好的就奖励,结果学生腹笥空洞,信口评论,养成轻率刻薄,不负责任等等毛病,反而不如练习记叙性文体可培养观察分析、客观记录之能力,塑造健全之人格。文体训练的单一性加上快速作文训练,使得作文缺少酝酿的时间,往往在紧张的气氛中匆忙完成,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课堂训练被格式化以后,造成了学生“人格”与“文格”的分离,出现了“抒发真情实感的作文跑题,切题的作文却要胡编乱造”的怪现象。长此以往,原本对大自然有强烈亲近感的学生,不再留心窗外的花草树木,飞鸟蜂蝶,因为它们不能作为作文的内容,更不能充当论据,于是为了交上一份合格的作文,只有把目光转向轻薄短小的课外书、杂志,去搜集现成的例子充当论据,每一次作文内心均痛苦不堪,但是为了应试又很无奈。有的学生每次作文前找出历史和政治课本,一方面凑点哲学原理吓唬人,另一方面,翻开历史课本,找名人事例,作文模式化现象严重,开头结尾排比,名人名言穿插,中间的材料要新、奇,题记、后记是被老师、同学追捧一时的得分帮手,几乎每次必用。学生对日复一日的话题作文等议论文的训练由反感到排斥,甚至表示“深恶痛绝”。稀奇古怪的各类话题让学生无从下手,格式化训练忽视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文章与作者的生活脱节,渐渐地“为文而造情”,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失去了写作灵感。

最后,阅读训练的功利性,阅读种类的褊狭,阅读量严重不足,使得学生的阅读随意性、盲目性大,有浅表化、时尚化的特点。在学生阅读的书刊中,快餐类作品和作文选是首选,按由高到低的频率分别是:读者、青年文摘、萌芽、意林、新概念作文等。短小的哲理散文、寓言故事、小小说也很受学生青睐。现在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们尤其对网络文学和80后作家及作品有较多关注,但是网络中充斥着暴力、色情、庸俗的垃圾作品,学生在感受“多元”的同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避免无目的的网络漫步。对于“80后”的写作,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家曹文轩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觉,就是“‘秋意’太浓,一下笔就满篇苍凉,很孤独、很颓废、很绝望。”这种基调“灰色”的文学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心理,所以学生作文更应提倡“阳光写作”。“阳光写作是青春文学的一种写作姿态,它具有开放包容的青春文化特征,更贴近青少年的生活本质,更符合青少年写作的自然心态和审美情趣。”②与“阳光写作”相对应的应该是“阳光阅读”,但目前应试教育下的阅读,往往功利性极强,在紧张的学习空隙,半数学生阅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搜集华丽的词句、感人的事例,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趣味往往决定学生的写作风格,在感伤、柔靡或冷漠、暴力的阅读趣味“熏陶”下,极容易人格贫血,精神缺钙,自然也出不了高境界的作品。

如此看来,在写作教学中找到有效的训练新思路已经迫在眉睫。古人云:“功夫在诗外”,笔者以为,第二课堂的写作训练应该成为训练的主战场,应试写作不应成为写作的主旋律。只有源于生命表达需要的写作,与学生心灵、生活切近的写作才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让他们感受到自由的生命书写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通过以下途径,建立起一个立体、动态、开放的训练体系呢?

首先,要鼓励学生进行全开放式的自由写作。如果从写作的本义来看,写,是“泻”的本字,含有“输泻、倾吐”之义,写作中的“作”即是创作之意。写作应是主体精神人格的表现,是作者真情实意的“不吐不快”,它应是超乎前人的自由创造。因而作文之初,“宁可如野马,不可如瘦驴”,只有自由、松弛的心情,才能进行“初欲奔驰”的写作,反之,如果限制约束过多,学生就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下笔如有绳”了。全开放的自由写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把被动的“要我写”,变为主动的“我要写”,使学生养成自由书写生命状态的创作习惯,实现写作者心灵与文本统一。从文体上看,散文、自传、日记、诗歌、杂文、随笔是学生普遍喜爱的体裁,教师在理论指导的同时,介绍优秀的文章给学生看,让他们在阅读欣赏中理解、感悟作品,在理解中积累对文体的感性认识,在感悟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其次,张扬写作的现实功用,让写作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服务,在更广阔的天地间驰骋,最终满足社会和心灵的双重需要。比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锻炼学生的调查、采访能力,并要求他们把自己调查的结果写成正规的调查报告,在班级或年级的“汇报课”上进行汇报、评比。2006年初夏,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一处尚未开发的自然景观,进行了一次半命题式的写实训练。走出象牙塔的学子们像离开鸟笼的小鸟一般,兴奋愉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在广阔天地间陶冶性情,尽情抒写着山水审美的心理体验。写实练笔可以使学子们开放感官,开阔视野,了解社会生活,为写作源泉注入更多的“活水”。他们对山水景观的人文内涵进行品味之后,结集出版了一本山水文化专集——《仙人洞文化解读》③。这本书中包含散文、游记、民间传说、神话、导游词等多种体裁形式,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使这本专集成为尚待开发景区的一张名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

最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博客写作,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及时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网络写作圈子。博客本身就具有开放、自由、创新的精神,博客写作更是具有随意、真实、便捷的大众写作的特点。学生的博客写作大多源于内心的冲动,是思维、情感在虚拟空间的自由驰骋,由于文章没有题材、体裁的限制,更没有字数的要求,质量上的苛求,学生可以在此逃离权威崇拜的压抑,摆脱条条框框的制约,获得较为自由的写作心境,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感而发的创作习惯是对矫揉造作之风的反拨;新词新句,各种“情绪符号”,加上超链接的“超文本”更是对传统语言和文本结构的挑战和改造。虽然最初的博客创作难免良莠不齐,但每个人在博客中塑造着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他人的作品,张扬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真如巴赫金所谓的“多音齐鸣”。学生博客中纯粹的散文、诗歌、小说、随笔、评论等文字不在少数,这与传统的写作方式类似,其作品完全可以在纸质报刊上发表。

通过大家的随写随评,随评随改,博客营造了一种平等的互动氛围,培养了批评的勇气、思辨的能力和接受批评的雅量,不断攀升的点击率为学生带来了写作自信。网络虚拟环境下形成的宽容、民主的学习风气,师生的讨论沟通、情感共鸣,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灌输过于严肃、死板的缺陷。博客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老师的日志为学生创作作出了“示范”,老师的人格魅力更是无声地影响着学生,老师随时点评学生的博客,或留言或评论,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当“沉默的大多数”也能进行自觉的写作时,当一篇篇精彩鲜活、妙趣横生的“博客文”出现在老师面前时,你不得不惊叹我们的学生在“非作文”中显现的智慧、幽默和灵气。

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给今天的学生写作创造了更多的空间,以创新为目标的写作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建立一套科学、立体、开放的训练体系,为大中学生提供一个为生命而写作的平台,这样才能让他们燃烧生命活力,飞驰自己的想象力,真正拥有自由的写作心态!

注释:

①梁启超.梁任公先生讲——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M].上海:中华书局,1929.

②春天.“鹏城对话”探讨“80后”创作走向[J] .布老虎青春文学,2006,(01).

③顾玮.仙人洞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7.

篇9:关于呼唤自由800字作文

生物在不断的进化中,会失去原有的特性;人在不断成长中,也忽略了自由的本质。如今的人们所追求的自由,简单的说,就是不工作,做自己想做的事,却能换取报酬,这就是所谓的“不劳而获”。“自古纨绔少伟男”,古代的那些纨绔子弟正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而失去人生的本质目标,晚年即使浪子回头,也只能“徒伤悲”。

自由是人生最为神圣的东西,所以,不要因为一己之私而玷污了它。躯体的自由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他们只注意到了“身自由”,而没有重视“身心自由”,所以到头来他们思想还是受到了束缚,并不自由。这也是大多数人在“自由”后产生空虚感的原因。

何谓自由?先来看看例子:庄周梦蝶,庄子在梦中认为自己是蝴蝶,有所追求,大道存于心,而又毫不拘束,故有《消遥游》传于世;苏轼身贬黄州,尽管无法摆脱人情世故,却还是要“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陶渊明身离红尘,思想不为外界干扰,著《桃花源记》、《归来去兮辞》……。人生的自由,是建立在“道”上的,是建立在那片纯净的内心之上的。没有追求,就没有自由。

尽管现在我们的自由已被欲望所覆盖,但人的享受又使自由得到一方自由的净土: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也向往着《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也向往着“归来去兮” ……。其实,自由就在我们身边,这不取决于它怎样对待我们,而是取决于我们怎样对待它。如果只知一味抱怨现状就会失去;但如果你在束缚中去寻找,你就会得到更多——即使那些规矩令你窒息,但只要学会“钻空子”,自由就在身边。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有涯遇无涯,殆矣。”学无止境,即使是庄子这样消遥的人,自由中也有追求,更何况我们?

篇10:呼唤自由--散文

我再一次被肩上沉甸甸的书包压弯了腰,眼前的路倏然模糊起来。

又是一阵疲劳的眩晕感,仿佛海市蜃楼般地跌进了一片走不出去的沙漠。我慢慢走向放学的车流,伸手甩掉了沉重的书包,像要一并甩掉无边的烦闷。

初三是一个你不努力就会感到恐惧的时期。身边的同学一个接一个竞赛似的一头扎入题海,白花花的卷子如同天女散花般扑面而来,形形色色的谆谆教诲在耳边反复回响,这时繁冗的学业却不是最让人倍感压力的`。真正使人无措的是那种仿佛被束缚住,不问动机只被要求一往无前的无力感。身体被困在两点一线的往返中,如同日复一日地行驶在荒漠中,唯一要做和能做的,只有拼命走出沙漠。

只能选择行走在沙漠中的我们,是否拥有自由?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我坐在车后座上,百无聊赖地望向窗外。视线透过玻璃层,清晰地看见了一片红海。我摇下车窗,那一片景色便完整地呈现在我面前。那是一片又一片翻滚着的火烧云,泛着深浅不一的红。先是深红,似乎极尽桀骜张扬之势,又微微透着点黑。再是慢慢过渡到橙红,与点点深红牵扯着白色的云,像是糖葫芦一口吮上去拉出的甜丝儿。最后是浅淡得几乎与纯白融为一体的淡红,显出几分意犹未尽,宛如少女脸颊上青涩的红晕。再往上一瞧,那深红色居然镀上了灰黑色,仿佛滚滚大火中厚重的灰烟,慢慢升腾在湛蓝的天际,构成了一幅奇妙而和谐的图景。我伸手细细勾勒着云朵的形状,片片云朵缠绵在一起,看起来真像是谁在天空中放了一把火,大有燎原之势。

望着眼前的奇景,我不禁在心中默叹,大多数人大概从未了解到真正的火烧云吧,称它为“火烧云”是多么的形象与贴切。我恍然间意识到,只能穿过沙漠是我们身不由己,可穿过沙漠的方式、怀抱着怎样的心境,却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自由。自由固然可以简单理解为不受束缚,可如同世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当然也没有绝对的自由。所以自由归根结底是内心对于美好自然的追求与向往,是心灵上的开阔和驰骋,是在旅途中对于微小事物的感知力。好比学习,沉重的课业固然使人喘不过气,可如何在学习与生活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如何发现压力间隙下的美好,却是能够选择、又常常被忽略的自由。

篇11:话题呼唤作文小学生

在水里的鱼儿将再也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了,又得已经死了,有的也已经奄奄一息了,大海也快要无力回天了。大海用最后一口气说:人类快行动起来吧,大海也是我们的家园,人类请别往大海里扔垃圾了,人类啊,快点醒悟过来吧!人类啊,我们的地球也已经破坏的很严重了,只有你们才能拯救他啊。大海也是我们的家园啊如果我们失去了大海就像鱼儿没了水呀!

我们赶快行动起来,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吧,让以前的大海再次回到这里,让鱼儿有个家。

篇12:画,是对自由的呼唤

听说您擅长解析儿童画,也擅长从画中看到孩子的天赋。现在我把女儿4岁时的一些画作拿出来“考考”李老师,请问您能看出小乔是个个性禀赋如何的女孩呢?她都有怎样的特长?还有哪些发展空间?另外,还请您给我这个当妈的就如何培养宝宝一些建议!

—— 小乔妈

宝宝小档案

安梓乔,小乔,现6岁。是个外表安静内心狂野的宝贝哦。我们选的画都是小乔4岁时的作品,从中已可窥见大家风范啦!

《母子健康》征集令

宝宝太小,还无法完整叙述一件事,而我们想要了解宝宝性格与潜能,想要改善亲子关系,来几张宝宝的“画”才是硬道理!请准备3张以上宝宝的涂鸦作品(包括当时宝宝的年龄),以及宝宝个人小档案,一起发送至baby@opus.net.cn,邮件标题著名“童心画解”,我们的专家期待您的来信“来画”!

读画解析

这四幅画出自4岁的小女孩之手,实是让人惊叹。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它们有儿童简笔画的痕迹,比如太阳的画法、牛的画法等,我们可以看出小乔一定是学过绘画技巧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从一些能够自然显露出宝宝内在信息的地方入手,进行分析。

几幅画的构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布局都比较满,这种现象也是早期儿童画的特点之一;但若宝宝长大以后还是如此,就是不成熟的表现了。

虽然我猜测小乔学习过儿童简笔画,但她画面构图中的比例还是“暴露”出此年龄段儿童的特点—他们的空间感还在发展中,所以宝宝会画得比例不太适称。比如,小乔将第三幅画中牛的鼻子画得很大。

所有的线条都比较均匀流畅,这是4岁的宝宝很难达到的程度,说明小乔经过大量的练习,对手的控制能力掌握得很好。

画面色彩丰富,代表小乔多方面发展得较均衡,较稳定。大量明快的色彩体现出小乔活泼的性格特点。

画中虽然没有人物出现,但宝宝常会将动物与人物的形象相结合。熊猫和兔子都是以人的站立的姿态出现的,并且四肢比较均匀,这代表小乔的肢体发展比较匀称。

四幅画的天空中,都出现了云和小鸟。这些应该是宝宝无意识透露的信息,能够表现出宝宝心中有一些想要实现的愿望。我们由此可以得知,小乔是渴望自由的,渴望有空间能够实现自己的小愿望。

画中的大地,给人以踏实、稳定的感觉。小乔内在需要踏实感,需要妈妈安静温和的陪伴。

肥沃的土地上茂密的草,表现出宝宝有旺盛的生命力;花朵频繁出现在画中,显示出小女孩的性别。

第一幅画中,画面两侧绿色的是小乔画的路吧,路旁还有植物。这两条路好似梯子的形状。这样的画法常出现在四五岁宝宝的画中,宝宝们用它来表现房子、树和人等事物。所以,这部分应该是小乔在绘画中自然的流露。

所以我们从画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乔是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她的肢体发育得相对均衡。由于绘画方面的练习较多,小乔对手的控制能力发育得不错。而过早的学画画,让小乔自由想象的空间大大减少,再加上妈妈的高要求,让宝宝失掉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以致小乔会把自己的愿望埋藏在心里。由此可见,过早地学习绘画技巧反而妨碍了小乔的发展,消磨了小乔大部分的绘画天赋。

李老师建议

以上对小乔画的分析,让我们对这个小女孩有了整体印象。为了宝宝更好地发展,我提出几点建议:

不论表面看上去是怎样的,但其实小乔有颗活泼的心。妈妈可引导宝宝游戏和学习的转换,做到张弛有度,因为越是这样的宝宝越需要学习如何适度安静和稳定。妈妈可常以温和而安静的状态陪伴小乔。

小乔的肢体发育有相对优势,发育较均衡,而且手部的精细动作控制能力很强。所以为了保持发展的优势,妈妈需要注意的就是游戏和活动时,不要强求效果,更不要以“训练”的形式出现,不能让宝宝过度劳累,以防造成伤害。尤其强调小乔绘画练习不可太多,在7岁前尽量少握笔,或握较粗的笔,这样可以减少对手部发育的不良影响,为小乔未来的书写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乔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她的绘画才能。从小乔在画中所用的色彩之丰富,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色彩的感觉是有天赋的。但过早进行教导,甚至是训练会让小乔失去了自由涂鸦创造的机会,也许天赋就此被消灭殆尽。如果没有干预和指导,也许小乔会创造出伟大的作品。那么,妈妈可以放松对小乔的高要求,给宝宝自由涂鸦的机会,给她很多色彩和画具,让她尽兴玩耍,体验绘画的真正乐趣,释放以往绘画训练中的紧张感。

李老师提示

上一篇:社会工作与社区发展下一篇:校如家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