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就业

2024-04-15

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就业(共11篇)

篇1: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就业

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就业

初三学生尚未成熟,就要面临择业或继续求学的人生选择。面对新的挑战,何去何从,这对于涉世未深的初三学生来说,实在是个难题。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也使得初三学生经常体验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压力,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就业呢?

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应试与备考

社会呼唤素质教育,学生呼唤素质教育。一些初三学生认为目前很多学校“应试教育”严重,因而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有逆反心理,这样的情绪在客观上影响了初三阶段的复习和备考。

我面对这部分学生,首先应当肯定,特别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后进生,而不是只把目光投向升学有望的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是只注重优等生;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不是搞满堂灌、题海战术。其次,我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备考和应试。“应试”与“应试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目前来讲,都需要考试。虽然中考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改革。但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中考仍不失为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手段。目前,国家目前还不可能普及高中教育,中考的竞争必然是很激烈的,应客观地面对这个现实,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使自己早日成才,而不怨天尤人。

二、帮助学生摆脱郁闷自卑心理

中考前,不搞题海战术,但适当的备考复习还是需要的。有些学生由于几次考试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不行了,因而也容易产生郁闷自卑的心理。我通过班会形式让学生明白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欲胜人,先胜己。复习备考,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消除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

1、要正确看待自己。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不要求每次考试成绩都能十分理想,不要因一两次考试成绩不好而否定自己。不要总拿自己的成绩跟班上成绩拔尖的同学比。你在这个班成绩是中下的,在全校也许是中等的,在全市也许就是中上等的了。

2、要认真分析考不好的原因。也许是没有复习好,也许是心理紧张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也许老师出题太难。

3、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就算自己学习基础较差,接连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也不应自卑。正确的态度是赶快找出原因,改变方法,调整计划,补缺补漏,再接再厉,争取中考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两军相战勇者胜,“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没有理由轻视自己。

红旗中学

郑秀艳

篇2: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就业

小佳的问题是个心理问题,属于自卑畏怯、信心不足、蛇咬怕绳、心态不佳问题。所以第一步要解决她的心态问题,要让她充满信心去参加面试。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心态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行动改变结果,结果构成命运。

信心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的求职者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回音都没有,或发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作为一名大学生,难免想有一番大作为,但是当自己的豪情被人漠视时,也许会无力承受打击。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就是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在求职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甚至觉得自己确实真的不行,也不敢说“行”,总是说“试试看”,显得很没自信。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经过求职,要勇敢很多,成熟很多。

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经过求职,要勇敢很多,成熟很多。其实,心里上的最大障碍是自己,阻碍成功的最大敌人也是自己。不要一想到自己要在主考官面前说话,就开始想象负面的结果,就会怯场。虽然世界500强外企大公司向来受到优秀毕业生的青睐,却因为招聘门槛高、应聘者太多,令不少自身条件很好的毕业生或知难而退或无功而返。可是,却有一位大专学历的小女生,凭着勇气和自信,连闯数关,被法国欧尚公司录用;也有连闯9关,经过6小时奋战进到微软的大学生;还有直接飞往Google总部的职场新人。多向他们学习,就会战胜自己,充满信心。

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优点集合起来,一一列举,形成一个优势。写下要说的重点,然后场景训练和演泽。所谓的优点是任何你能运用的才干、能力、技艺与人格特质,这些优点也就是你能有贡献、能继续成长的要素,这个优势就是你竞争的法宝。当然,自信不是自负,不是自大,也不是自傲,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志得意满、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陶醉在已有的光环之中。在面试中流露出一副咄咄逼人、非我莫属的模样。但是,我们在阐述自己的优势时,不要不好意思,总觉得说自己的优点是不对的,开不了口、过分谦虚。勇气很重要,要敢于拉下面子,想尽办法去争取。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握手后又告别,最终没有得到。象小佳这样过于自卑的人,在对其训练时,可以先让她矫枉过正,以毒攻毒。先过火点,让她有点自负、自傲、甚至自大,克服掉自卑,然后,在面试过程中折中回来,就会不偏不倚、恰倒好处。

篇3: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就业

1.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

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看,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困难群体主要有:大学生自身条件影响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包括:学习成绩差、综合素质差、专业冷门、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有缺陷、形象不佳和性别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包括: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盲从心理和固化心理等。

2.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原因

根据调查并结合就业工作实际, 现阶段大学生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主要概括为: (1) 自身方面的影响, 包括:自理能力差等; (2) 高校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方面的影响, 包括: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性不足、高校的部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等; (3)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不完善方面的影响, 包括: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执行效果不佳、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工作针对性不足等; (4) 社会和用人单位方面的影响, 包括:有的单位招人除了性别、相貌等要求外, 还对学校的牌子、学历层次、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甚至生源地等都有要求。

3.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指导和帮助的建议和措施。

3.1加快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 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学生基本业务素质。

高等学校要明确指导思想, 坚持以育人为本。应该因地制宜地调整其学科和专业的设置, 更新知识, 根据学科特点并结合最新的社会需求改革课程设置, 修订专业培养计划,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更新教材, 同时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 创新授课方式,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质量, 拓宽学生的专业技能,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教学,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同时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与家长联动, 以保证大学生有良好基本业务素质, 减少因为学习成绩差、综合素质低所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2加强职业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

目前几乎每所高校都设有心理质询中心, 但对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谈及甚少, 基本上属于出了问题才去寻求解决, 而这种心理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所以在学生入校后就要有所侧重地对其进行正确的就业心理指导。同时还要重点关注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以消除自卑、自负、依赖、盲从等非正确就业心理导致的就业困难, 以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求职中能够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挫折, 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求职路上的障碍。

对出现问题的如对就业心理压力过重的就业困难群体, 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和帮助, 挑选就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心理咨询。

3.3提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数量。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决定了这项工作应体现出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的特点。与之相应,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也应该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就指导者个体而言, 首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关心、爱护学生,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其次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 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 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特别是要具备就业指导学科本身和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并鼓励就业指导人员继续深造, 考取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证书, 以求能够具备良好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人数和能力都远远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高校在提高现有职业指导人员能力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引进工作, 以求能够和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相适应相协调, 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实做细, 更加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就业困难群体。

3.4职业指导课全程化开展。

职业指导课程要针对不同年级, 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 各有侧重。“一年级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 主要侧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职业兴趣测量、专场讲座等工作, 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以及职业性质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 确立职业目标;二年级主要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 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 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为学习专业知识做准备;三年级主要是就业观和就业能力教育, 侧重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 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 正确地评价自己;四年级进行就职前的培训, 主要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 开展某些岗前技能培训, 学习个性化简历的制作和查阅就业信息, 组织参加校园招聘会等, 注重个性化指导”。通过四年系统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就业素质, 使他们具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通过全程化的指导工作, 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养成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从而减少毕业时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

3.5专兼结合高校职业指导全员化开展。

目前大部分高校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靠就业指导机构负责。传统模式中, 就业指导机构主要负责收集、公布就业信息, 并对学生进行一些初步的就业技能指导, 由于专职人员有限, 难以详细地照顾到每一个点上的工作, 而学校就业状况, 直接关系着专业建设和发展, 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 所以就业的指导关系到学校中的每一个教职员工。因此, 高校应该拓宽思路, 建立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模式, 让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来。同时因为专业教师熟知本专业的发展状况, 能够从专业的角度, 解说行业发展趋势和引导学生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将自己对行业的了解和经验介绍给学生, 避免空洞的说教, 让学生更加信服, 对学生的触动也最明显。通过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开展以求将工作做实做细, 减少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 并为已存在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3.6细致调研针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个体指导和帮助。

加强对大学生的调研。高校要深入实际, 下大力气加强调查研究, 详细了解大学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意识和愿望, 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 以力求能将已就业困难却不主动寻求帮助的大学生进行个体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第一, 建立大学生困难群体的个人信息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政治面貌、职业爱好、职业取向、兴趣、技能证书、是否参加过相关技能培训、家庭住址、联系方式、残疾类型及程度, 等等。这些内容会为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提供线索。

第二, 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案。就业指导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思想转变实施方案、培训方案、推荐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方案和个案职业取向, 等等。对他们进行跟踪统计, 建立动态档案, 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例如:小儿麻痹后遗症可以从事财会、出纳、电脑文字录入、家电维修等, 对于此类困难大学生可与民政部门联系或直接向相关行业进行推荐。

第三, 扶持大学生创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以创业带动就业,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就业群体中, 大学生无疑最具有创业的潜在优势。高校可积极整合资源, 特别注重依托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 建立创业实习基地和孵化基地, 为困难群体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 配备创业导师, 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3.7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建立广阔的就业信息平台。

根据调查数据,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取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校园招聘会, 占23.2%, 其次就是学校的就业公告栏, 占20.2%, 两者合计达到43.4%, 再次为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达到16.3%, 而政府招聘会、报纸、人才市场和亲戚朋友等就业信息渠道都在9%左右, 可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依赖从高校的就业信息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无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 都要通过各种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并要有效地传递给每个大学生。首先要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为学生提供便利、快速的信息服务, 让大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其次要通过大型供需见面会, 以及分学院分专业的供需见面会, 适时开展大学生推荐工作, 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外联系, 走访就业服务部门和企事业用人单位, 得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的第一手信息占得就业先机, 同时也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用人关系。

参考文献

[1]孙春玲, 程达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9, (6) :45-50.

[2]吕婷.论我国大学生就业体系的构建[D].四川大学, 2007.

[3]李琳琳.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245-246.

[4]严秋菊.高校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206-208.

[5]周平.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以南通市高校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2006.

篇4: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就业

【关键词】山区 中职学生 正确 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44-0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东部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升级为职业学院,而西部地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专层次教育还占较大比例。目前,中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山区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令学校头痛。本文所说的山区中职学生是指在山区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前程,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山区中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虽然山区中职学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由于各种原因,山区中职学生出现就业质量不高、就业不稳定、专业对口率低的现象,造成难就业。山区中职学生的就业为何出现这种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措施方面的因素。首先,近年来高校继续扩招,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而用人单位又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挤压了中职生的就业空间。其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波及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受经济发展影响,不少企业都存在经营压力,用工需求不断下降,部分企业甚至裁员。再次,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轻视技术劳动,技术型人才的价值不能从工资和晋升通道上体现出来。最后,部分企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在用工上没有文凭与技术上的要求,初中及以下学历劳动者大量占据工作岗位,给中职学生就业造成很大困难。

(二)学校的因素。中职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操作或管理技术工作人员,中职学生的最大资本就是专业特长。也就是说,中职学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山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并不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从而造成山区中职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学非所用。

(三)学生自身的因素。一方面,由于山区中职学生来自闭塞的农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造成了他们落后的就业思想。坐等分配在他们的心里仍根深蒂固。有些中职学生毕业后拒绝回到基层锻炼,导致就业成了中职学校的大难题。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知识结构单一,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生活阅历和知识面狭窄直接影响到他们就业生涯的规划。这些学生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学习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厌学甚至弃学的现象经常发生。

二、引导山区中职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措施

综合以上原因,山区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由社会、学校、自身等多因素造成的。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培养山区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国家完善和规范就业政策,为中职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实与支持。近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山区中职学校借助国家的政策谋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但是近年来山区中职学校出现就业率下降、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中职学生专业对口率低、工资待遇不高和工作不够稳定。这些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国家的就业政策还不够完善。对此,国家应完善和规范就业政策。首先,规范用人制度。任何用人单位不能接收未经过职业培训的人进入单位、企业工作。其次,放宽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政策,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力度,降低中职学生的就业门槛,提高工资待遇,实行人性化管理。最后,为中职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完善就业的市场机制,优化就业环境。

(二)学校应多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帮助中职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山区中职学校发展基础较薄弱,设施较落后,师资配备不合理,就业体系不健全。兼之山区中职学生与社会接触少,缺乏工作经验,就业面狭窄等,造成中职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学校应把就业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认真地把学生就业作为独立的来安排,为学生开设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课。如举办就业知识讲座、就业咨询、模拟招聘活动等,使中职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形势和就业政策,从而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尽快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使他们能在学校期间争分夺秒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据调查,很多山区中职学校只是在学生就业前用一两天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致使大部分学生在就业时不知所措,学生就业率不稳定。笔者曾经对中职一年级、二年级206名学生摸底,有53%以上的学生表示没有听过有关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说明学校对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在调查是否有(下转第49页)(上接第44页)“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想法时,有80%的学生有这想法,但也有20%的学生没有这种想法,他们不明白从就业到创业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还需要资本的积累。因此,学校应加强这些学生的有效就业引导,使每个学生都有“时刻准备着”的就业心理,从而降低工作的不稳定性,提高中职学校的声誉,为山区中职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学生应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中职学生在整个就业的链条中,上有高校毕业生,下有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如果他们不正确地认识自我,不能用积极的态度去分析形势,就很容易落到无法就业的位置。笔者曾经对文秘班的女生进行问卷调查,90%以上的女生认为自己迷恋网吧的原因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无聊等。这说明了现在的中职学生没有真正认识自我,自信心不足。因此,山区中职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必须对自我有深刻的认识,当一个人认识了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及自己的优缺点后,才能按照自己的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职业选择也一样。只有认识自我,才能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如自己天生好动,比较粗心,就不能选择会计这一职业。有关专家认为,中职学生在选择就业之前,必须做好定位。如果定位太高,很难找到工作,定位太低,又不能很好地施展才能。如何定位?就是常说的五个W法,第一个:Who I am? 中间3个W:What will I do? Who can I do ? What does the situation allow me to do ?但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利于就业的职业心理。如依赖心理、自卑心理、勉强心理等。因此,中职学生必须克服这些心理,才能真正抛弃一些世俗的偏见,把握好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时间,积极主动地提高综合素质,在就业竞争面前树立自信心,充分展示自己,为自己的就业积累资本,使自己就业的道路越来越宽阔。

总之,帮助山区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社会应为中职学生打造多渠道的就业环境,学校应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家长应帮助子女减少就业的压力,中职学生自身也应加强就业挫折心态的调整。只有将社会、学校、家庭、个人有效地结合,才能使山区中职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利地就业。

【参考文献】

[1]胡春光.试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2]许士海,颜新新.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2008(11)

[3]李胜格.中职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1(12)

【作者简介】谢远英,女,壮族,广西昭平人,贺州市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中学一级教师。

篇5: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就业

就业指导处 张福新

0

目录

第一章 就业难的现状„„„„„„„„„„„„„„„„„„„„„„„„„ 1 第二章 第三章

原因分析 破解之策 „„„„„„„„„„„„„„„„„„„„„„„„„„„ 1„„„„„„„„„„„„„„„„„ 1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渐渐显露出来的一个较为复杂而突出的社会问题,当前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按理说,当代大学生经过数番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经过至少十六、七年以上的校园培育,堪称社会精英,人中翘楚,群伦骄子,其就业应该是“良禽择木而栖”,随心所欲,挑三拣四,被用人单位追逐争抢才是。可时下,毕业即失业!的确,在某些地方,某些学校、某些专业就业形势很不乐观,许许多多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四顾茫然,求职无门,只好灰头土脸地再回家门,厚颜面对家中父老。

一、就业难的现状

有些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得已开出了“零工资试用”的条件。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找到一份像样、体面的工作,挖门子、托关系,不惜大把大把地花钱求人,可谓倾其所有,尽其所能。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目前全国有各类院校2003所,截止2007年9月1日,有351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尽管比2006年同期增加54万,但仍有144万的200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而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再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往年积压未就业毕业生的存在等因素,今年大学生找工作更难.预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0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就业率却有所下降,失业率则更高。

大学生就业难,应该说坑害了不能就业的学生及其家长。据统计,我国上大学的费用按占人均收入比例计算,在世界上数一数二。试想,花了那么长的时间,花了那么多的钱,最后还不如戳大岗、找零活的农民工,还不如开个“面馆”,当个出租司机实惠,谁心里能平衡,能好受?

最无奈最无助的就要数那些农家子弟和下岗失业家庭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父母本身就属弱势群体,供养孩子上完大学已是勉强支撑,甚至举债而为,孩子上学四年间一般来说家境也每况愈下。这部分学生一旦没能及时就业,他们还能指望父母再帮助吗?还有,他们的父母面对比供孩子上大学难度系数还要高得多的为孩子找工作,又能帮助他们什么呢?这些毕业生那种求助无门的苦衷,那种自我迷失的痛楚,只能让人“无语”。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是不是大学生人多为患了呢?症结应该不在这里。

平心而论,尽管高校扩招后,每年都有近500万大学生涌向社会,但对于像我们这样一

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这区区500万人,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零头”而已,更何况他们还是高等人才。

那么,莘莘学子们“寒窗苦读十几年”,为何却落得个“就业难”,其原因何在呢?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具体成因如下:

二、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气候大背景的原因,也有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钩的因素;既有各地区、各院校、各专业的差异,也有大学生自我定位的偏失,凡此种种,难以一概而论。但撮其要者,大体如下:

1、教育体制的僵化和教学内容的陈旧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不可否认,我国的各类院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又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之一就是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及教师的任用制度造成的。就目前的公立大学而言,大都属于事业单位,高校的管理者,校级领导(也即管理者和决策者)均为国家“统配”干部,坐的是“铁交椅”,挣的是“俸禄”,尽管其中多为学有专精的干才、学者,但从其思想深处极易滋生“官气”。教师的任用也是这样。教师的聘用机制和淘汰机制尚属有名无实。做为事业编制的教师,有些人通过各种关系,一旦就职,便“铁饭碗”一端,优哉游哉,吃定了“皇粮”,不思进取。更有甚者,整日“劳于喝酒,逸于教书”,毫无师者的尊严和风范。对于这样的教师,因体制及其他原因,谁也没办法裁汰他离职,只好硬让学生“陪”他上课。不合格的老师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这样没有市场机制、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的学校怎能培养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纵横驰骋的骄子呢?诚如一位全国政协领导尖锐指出的那样,大学生就业难归根结底是因为高等教育的体制和发展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教育是国家的事,就业也是国家的事,现在教育还是国家的事,就业却成了个人的事。

由此可见,目前的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把大学生就业看得与已无关,把大学生当成“住店”的旅客,当成营利赚钱的对象,挣完他们的学费、食宿费了事,学生就业与否不关其痛痒,这样的大学体制实在难以把学生的就业当回事,也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从这样的大学中培养的大学生,其就业能一帆风顺吗?

再者,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现在大学的一些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净是些空洞空泛的内容。近乎两年的所谓基础课教育,大而

不当,空而不实,让学生学的多是不着边际的内容,有人还美其名曰“培养的是底蕴,培养的是素质”。再看至关重要的实习期,许多大学对此形同虚设,有的学校干脆采取“大撒把”的态度,让学生自己随意找个单位开个“实习证明”便算实习结束,完全是自欺欺人。调查表明,70%的毕业生将就业难的原因归在自己身上,认为是自身技能不足所致,有的为了实现就业重考技校。这不能不说是大学院校的悲哀。从本质上说,这都是教学内容不当,教育质量低下造成的。请看,大学生在学校三、四年之久,而且还是大好青春、求知若渴的三、四年,文科学生不会写说明不会发传真不会复印文件,理科学生不会开汽车不会接电线不会使用空调,这样素质的大学生莫要说在中国就业难,就是到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去恐怕也是“闲人”一个,因为哪里也不稀缺这样的“人才”。

由于教育体制僵化,教学内容陈旧,教育质量低劣,由此造成了教育质量愈益降低与就业机会愈益减少发生矛盾,就业难与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发生矛盾,与培养成本越来越高发生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高等教育体制僵化,教育内容陈旧无疑难辞其咎,应该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智力角度看,谁都得承认,凡是进入高校者,皆是国家的精英,皆是民族的栋梁。因此,各高校没有把他们培养成蓝领或白领人材,不仅仅是误人子弟,也是对国家对民族人才资源和智慧的巨大浪费,也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背道而驰。

2、就业难与基本国情有关。

我们国家面临的一切难题似乎都与“人口多、底子薄”这个基本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生就业难也不例外。大学生就业难只不过是所有就业难的一部分,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严肃问题。这就是大学生毕业后必须面对的国情和现实。大学生就业难只是所有人就业难的一部分而已,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3、高校毕业生自我定位偏失,也是就业难的重要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也与大学生自我定位过高有关,他们考入大学后自以为就会出人头地,就会前程锦绣,就会有一个铺满鲜花与钞票的未来。可事实并非如此,现实的情况是,他们必须面对更多的挑战,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甚至是更多的无奈。因为,曾几何时,在社会上已把应届“大学生”与“低能”画上了等号,可他们中的许多人却浑然不知,还在孤芳自赏,还在自我陶醉。当然,人嘛,特别是优秀的年轻人,谁个没有五彩斑斓的梦,谁个没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情壮志,这是人之常情。这种精英情绪与就业障碍是有着内在关联的,唯其如此,他们的远大抱负、美好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反差极大。以至于他们自己也在扪心自问:难道真是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吗?

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毕业后就业难父母养得起,他们的父母并不急于让他们屈尊低就,而宁愿把他们宠养在家中,成了所谓的“啃老族”,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三、破解之策

作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无疑是一个民族人力资源、智慧资源的巨大浪费,给社会带来个不安定的因素,给个人造成了深重的失落和苦闷。特别对于那些社会低层的家庭来说,更有悖于他们供养子女念大学的初衷和预期。此事不可小觑。

应该看到的是,我们目前的高考制度与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它对于运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不拘一格、不分门第、不分等级选拔人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充分展示了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一旦通过高考选拔、筛选上来的人才,就业发生困难,其影响所及恐怕就不止是就业难本身了。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因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又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甚至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这决非危言耸听,的确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足够关注。

就目前来看,怎样走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局呢?

1、以人为本,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坚持“三个面向”方针。

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些方针,决不是什么空对空的口号,而应该是实打实的行动。这就需要教育工作必须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面向未来”的方针。我们应该深

入地改革目前教育体制、教学内容。

以人为本,就是要我们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财富的思想。平时人们常说“有什么水平的人干什么水平的事”,“事在人为”。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人才。一个国家教育的水平决定产业水平。大学的校长、大学的教师应以办好办活大学、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亟需的人才为天职。对于那些平庸之辈应该硬性的淘汰机制,对不称职者应令其快速下课,对于就业率过低的大学应该也像对待亏损企业那样,令其及时关闭。这里真不需要再说什么大话空话套话,道理极为浅显,因为教育事业或者说学校与别的产业或企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的“产品”是“人”,是“人才”,如果“产品”不“适销对路”,岂不误人一生,耽误浪费的是宝贵的生命时段。

2、学院应加强与企业合作,打破封闭办学,多创建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既然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学院教育本身造成的,那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

就要从解决学院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解铃还需系铃人”,学院就要从根本上丢掉“来的都是客”,人走茶凉的思想,实实在在地树立起“以学生为本”,切实担负起对学生由学业到就业有机衔接、平稳过渡的职责。各系及各处室应放下架子,放下身份,出于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做些扎实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就业服务工作,主动与相关企业实行产学合作,在相关企业建立就业见习基地。这样做既可解决许多大学目前由学院自行实习的散乱问题,又可让学生掌握真才实学,为学生的将来就业夯实基础,直至找到出路。政府和社会应把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情况好坏做为评价一个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政府应采取措施,确保大学生的就业比率,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多渠道多层面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不独在中国存在,在发达国家也同样常见。它们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机制(举例)。我们已充分借鉴和学习这些国家的成功作法,并加以改进和完善,为我所用。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就业服务网络。今年国家又开始推出了大学生失业领取最低社会保障金的政策,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今年我们国家又推出了多项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失业各种有利得及保障政策,这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4、改变择业观念,毕业生应摆脱精英情绪,抛弃雇佣思想,期望值 不要过高,走现实就业之路,走自己创业之路。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毕业生自我定位出现了偏失,这也同我们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年代密切相关。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多数毕业生经过屡试优胜后,产生了一种精英情绪,以社会精英自居,在就业时只想一味高攀,而不肯屈尊低就。再就是压根就有一种学成后被赏识,被人使用的雇佣思想,相对来说,毕业后自主创业意识,自主创业冲动则显得不足或根本没有,所以毕业后面对纷纭复杂的就业市场一片茫然,如堕五里雾中。学校应为大学生开设就业、择业、创业、职场知识方面的必修课,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专职人员介绍情况(这本应是基础课),使他们在自我定位时有个恰当、清醒的自我评估,在就业择业问题上现实一些,既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也要有“随遇而安”、“随高就低”的思想准备,要树立“哪行挣钱哪行就是好职业,哪地方挣钱哪就是好地方”的观念。这样才能尽早走出就业难的困境,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当代大学生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着就意味着自我实现,就意味着自己不是“多余的人”,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任何冠冕堂皇的话都不能掩盖大学生失业者的苦闷、彷徨、失落。所以各级政府和社会

篇6: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题目: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参评主体:

问题的提出: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是正确的认识自我和树立人生目标。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兴趣、能力、认识特点,有浅入深、科学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家长一起帮助学生制定出正确地人生目标。

问题提出的背景:自到政教处工作以来,接触的 “问题”学生越来越多,遇到的情况越来越复杂,让人感到心痛。看看这些学生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认识非常强,“一切以我为中心”成为现代独生子女的通病,缺乏学习的这会责任感,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既无远期目标,有无近期目标;学习无计划,没有合理的时间安排;没有主动的学习习惯、争先的意识和勤奋的劲头。因此学习上得过且过,学习效率低下,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以学为乐”的感受。而是依靠老师或别人的帮助解决困难,以至出现在校混时间在家混日子的不良习惯,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根本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帮助这些学生进行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树立正确地人生目标呢?

解决方案的内容与实施:

一、问题解决方案的基本内容:

篇7: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2. 告诉孩子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给孩子找出学习的榜样, 同时让孩子明白, 付出的努力和用功的时间长短、跟成绩有正比关系。

3.让孩子懂得学习中遇到失败和挫折很正常。家长和老师需要告诉孩子的是, 错误在学习进步中是不可避免的, 不必感到羞耻和难堪。错误可以带来有用的信息, 它告诉你:某个知识还没掌握或某个演算还不清楚, 从而给你指出下一个学习目标。

4.补上学习方法和技巧一课。难道每个学生都知道在家如何复习吗?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安排时间、复习的要点在哪里、从哪里开始。这些就是“学习方法和技巧”。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补上这关键一课, 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阻碍他们的学习进步。

5.追赶他人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原因是你在追赶, 别人也在往前走;而且别人的前进速度比你快!所以落后的学生付出的努力如果仅仅跟他人相等是不够的, 他的努力还必须超出常人。

6.要对学生的成功充满信心。最成功的老师通常是对所有的学生都用高标准严要求, 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了期待和爱心。

篇8:如何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我们的教育主体——学生,他们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照顾、溺爱和娇惯,养成了孩子依赖性强,经不起挫折,经不起打击,心理抗挫能力很差。而对他们来说,遇到挫折又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会深受打击。有的因一点小事摩擦而发生口角或拳脚相加;有的考试发挥不好,作业被老师要求重作就闷闷不乐或心存不满;有的因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和家长吵嘴;有的因为没有评上三好学生就要跳楼自杀。这种现象的出现,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挫能力低,不能自我疏导,合理渲泄。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如何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遭遇挫折,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它是孩子必须学会面对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与挫折的搏斗。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一个善于在困境中坚持的强者。

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孩子正视挫折,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要让孩子知道:没有人能在每件事情上都做得很好,没有人总赢不输,在一场比赛中,即使你赢不了,也要能體会到其中的快乐。人免不了要犯错误,总有失败,但这种不完美并不能削弱我们的自我价值,也不会降低我们以后成功的机会,要鼓励孩子继续尝试,使得他们在今后生活中能够接受困难的任务,实现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和克服挫折,还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

二、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容忍力

所谓容忍力,就是一个人承受环境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不同的学生,挫折容忍力不同,受挫折后的反应也不同。对挫折的预见能力和容忍能力较强的学生,当挫折出现时,就能运用自如,变挫折为动力。而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则会伤心、消沉、埋怨、责怪等。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指导学生提高对挫折的预见能力,有意识地留给他们一些问题或困难,让学生去解决,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忍受挫折的艰难与消除挫折的喜悦。从而逐渐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容忍力。

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困难、挫折其实是一只纸老虎,你越恐惧它,就会越觉得它无比强大;你越勇敢、坚强,它就越软弱无力。面临挫折时,一定要坚持下去,只有坚持才能有以后无限的可能。在逆境中坚持是一种智慧,更需要过人的毅力、胆识。往往最终成功的人,不是最聪明、技术最高的人,而是选择了坚持的人。人生很短暂,为了能够充分地发挥价值,就要专注于人生目标,坚持走下去。凡事再坚持一下,挫折也会成为成功的铺路石。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使学生坦然面对挫折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名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不低头、不气馁,从逆境中奋起,他们的成功事迹值得我们大家深思和学习。我国明代的谈迁用27年的时间编成了五百万字的《国榷》初稿,却被贪婪之徒偷走,他忍受这沉重的打击,埋头书案又干十年,再次写成《国榷》的第二稿。之后又经过三年的补充、修改,才最后定稿。可以说谈迁一生为写此书呕心沥血,九死而不悔。如果谈迁在遭受初稿被偷的重大挫折之后而一蹶不振,那就不会有13年后的成功。教师要善于运用古今中外名人志士的百折不挠,英勇不屈的事迹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提高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能力。

四、分散面对挫折的压力,转移自己的视线

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惆怅,有人犹豫,教师要告诉学生遇到挫折时不要把痛苦埋在心里,要向知心朋友或亲人诉说出来或大哭一场。这种发泄可以释放内心郁积的不良情绪,有益于保持身心健康,但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遭受挫折后,还可以走进大自然,大自然的奇山秀水常能震撼人的心灵。登上高山,会顿感心胸开阔;放眼大海,会有超脱之感;走进森林,就会觉得一切都那么清新。这样可以使挫折感转移方向,使我们静下心来,从而更好地去战胜挫折。

篇9: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就业

一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大学生恋爱具有普及化、低龄化和公开化等特点。大学生普遍抱有恋爱是大学一门“必修课”的想法, 而且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及性心理发展正趋激烈的时期, 十分渴望来自异性的关注, 以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抱有从众心理, 加上学校管理者、教师对正常的恋爱持默许态度, 因而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现今大学恋爱出现低龄化现象, 大学生谈恋爱历来有之, 但过去多是高年级学生, 是所谓“学业、爱情双丰收”的时期, 而现在很多低年级的大学生学业未成, 却恋爱先行, 他们有的刚进大学校门就走进了恋爱圈。大学生恋爱一改过去的含蓄和低调, 过去的恋爱处于“地下活动”状态, 常常鲜为人知, 而现在大学生谈恋爱, 不仅不怕别人知道, 而且有故意让人知道的心态。

二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1. 恋爱的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大学的恋爱常常给人不稳定的感觉, 许多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 并且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 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 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选取恋爱对象、恋爱方式以及恋爱行为中存在错误观念。加之他们在学习期间经济上尚未独立, 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 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 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 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 降低恋爱的成功率。

2. 恋爱心理不成熟

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 并在失恋后难以走出失恋阴影, 大学生之间的感情基础比较薄弱, 一旦失恋就垂头丧气, 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认为失恋就是世界末日, 并会丧失继续生活的信心。大学四年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有些学生坠入爱河后就不能自拔, 完全放弃了学习, 直止毕业自己的专业学习仍然一无所获。这对以后的事业发展非常不利。部分大学生并不理解爱情的真谛, 甚至为了追赶潮流, 相互攀比、炫耀而选择恋爱。

三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

1. 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

许多大学生把第一感觉或者是对方的外貌、家庭背景放在恋人选择的第一位, 但选择恋人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 要看重有理想、有道德、思想品质好的人, 并且要看清人的本质, 要选择真心相爱、情投意合的人, 只有找到符合自己内在要求的人, 在以后的共同生活中才能同舟共济, 这样的爱情才能长久。

2. 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 (学业) 之间的关系

爱情固然甜蜜, 事业不可放下, 大学生应该把完成学业作为自己的目标, 把爱情化作完成学业的动力, 把学业放在首位, 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全部用于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 毕竟学习和以后的事业才是爱情的前提。正确对待爱情和工作的关系, 把学业作为爱情的支柱, 两人携手在爱情和学业中共同前行。

3. 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恋爱要严肃认真、感情专一。爱情是专一的、排他的, 不容许第三者介入。所以, 既然选择在一起, 就要担起这一责任, 任何一方感情出轨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而且易引起纷争、不幸和灾难, 也极易发生冲突、酿造悲剧, 最终对所有当事人都产生不良后果。恋爱中, 双方要诚恳坦率、平等相待、尊重对方。对于恋爱中引起的性冲动, 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 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 不能因为爱情答应对方所有要求, 多参加课外文体活动, 多和恋人聊聊生活和未来, 把恋爱行为限制在道德规范内, 不致越轨, 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4. 学会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爱情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是大学生常见的恋爱挫折。大学生要学会正确处理爱情挫折, 当爱情受挫后, 用理智来驾驭感情, 不要被消极的情绪所控制, 不要对爱情抱有消极悲观的错误看法, 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必要时可以请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听取他们的意见。在自身方面要分析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下一次爱情的到来。

总的来说, 大学生恋爱问题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高校要把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认清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现状, 以多样化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 让大学生把握和处理好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情感问题, 使其在正确的恋爱观中体验到爱情的甜蜜。

参考文献

篇10: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就业

一、明确意象的概念

意象是指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古人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营构意象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赋:就是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太守家的迎亲场面的描写,作者借写迎亲场面的浩大和太守家的豪华,反衬刘兰芝的不慕荣华富贵的品质。

比:就是打比方。通过不同的方法,将作者的感情比作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如《诗经·氓》:“桑之末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的浓厚,以斑鸠贪吃桑葚比喻自己的身陷情网。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失偶起兴,引出焦钟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二、明确意象的丰富性和特定性

同一个意象,因人、物、时、情不同而有不同的内涵。如“柳”的意象,分别代表着别离、相思、乡思、思妇等。《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折一枝柳条,什么也不说,表达对离别者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就表达了这种感情。柳还用于比喻夫妻、情人之间的离别,“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范云《送别诗》)这里的“柳线”犹如那绵长的情丝,“剪不断,理还乱”。隋代女诗人张碧兰在《寄阮郎诗》中写道:“郎如洛阳花,妾似武昌柳。两地惜春风,何时一携手。”这里,女诗人以柳自况,柳便成了思妇形象。“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以榆、柳、桃、李一组意象表现出田园生活的优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更是把柳树写得风情万种,风华绝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民族文化的规定,某些客观事物便有了约定俗成的含义,成为特定的意象。“月”在古人的心中,代表着思念故乡和亲人团聚。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发的是思乡之情;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达的是亡国之君切肤的伤痛;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的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成为千古绝唱;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月下相思,情幽怨重;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融情入景,表达的是离别的伤感之情。其它的如草木——以草木的繁盛反衬荒凉,盛衰兴亡。

姜夔的《杨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十分繁华的杨州路,如今已长满青青荠麦,十分荒凉了。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的叫声。诗人感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高楼——登高怀远,思念远方亲人的代称。李白的《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日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州。”李煜的《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所写的高楼,表达的是思妇登楼远望,盼望自己的丈夫早日归来的感情。

梧桐——一种凄苦之音。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白居易的《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叶梧桐叶落时”,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里所表达的梧桐意象,无一不是凄凉愁苦的代称。

莲——传情达意的凭借。南朝的《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语意双关,采用谐音,表达一个女子对所钟爱的男子的深深思念。刘禹锡的《爱莲说》又赋予莲以新的含义,高洁独立,“出污泥而不染”。

三、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中,有些意象具有某些象征意义,我们应仔细去品味。如“杜鹃”,在古人的眼中,它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李白的《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里的“子规”便是杜鹃,“子规啼夜月”充满了无恨哀愁,渲染了空寂荒凉的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杜鹃,无一不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鸿雁”,则是信使的象征。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声声慢》中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其中的“雁”,即“鸿雁”,就是信使的象征。“梅花”,在古人的心中,则是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卢梅坡的《雪梅》,“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只是陆游的梅花,表达的是一种清高、孤芳自赏的情感。其它的,如“松”,象征着坚强,“鹤”象征着长寿,“竹”象征着正直、虚心;“寒蝉”象征着凄凉。

本文所举的意象,只是古典诗歌中意象的九牛一毛。要真正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除了上述几点以外,还应多读诗歌,调动生活中的积累,展开联想、想像的翅膀,去感受、体验、解读意象。

篇11: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就业

一、挫折适应力的界定

挫折适应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之时, 能否经受得起打击和压力, 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亦即个体适应挫折、抵御和应对挫折的一种能力。

二、研究对象

把实习所在学校的四年级152名同学, 作为本研究对象。

三、分析和讨论

体育教学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充分掌控挫折、进一步地去溶解分化挫折、进而克服挫折, 促使学生在挫折中得到提升, 在挫折中不断成长, 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使学生把挫折作为自身进步的阶梯和通向成功之路的新起点。

1. 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挫折适应力的方法和途径

(1) 加强情感教育, 培养和锻炼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当学生学练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失败, 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正确而理智的去分析其原因, 然后调整心态去应对挫折, 对于自卑心理的学生更为关注, 激励他们从挫折中恢复心理平衡, 强化自我的信心。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要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和掌握学生受挫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 为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提供重要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 不仅要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 增强身体素质, 还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挫折适应能力的锻炼。

(2) 创设挫折情境, 磨练意志和挫折适应力教育

(1) 磨练意志法

艰苦而恶劣的环境是磨练意志的最佳场所, 经济的发展、和平的环境, 家庭生活的富裕, 学生基本很难接触到困境, 很难有意志力方面的磨练。现实生活中往往那些经受过较多艰苦环境磨练, 就意志力和挫折承受力及适应力而言, 拥有较多挫折经历的人, 远比那些没有遭遇过艰苦环境磨练的人要强得多。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创设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的氛围中努力去尝试和体验, 身体力行去经受必要的磨难教育, 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和适应力。

(2) 难度设置法

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困难会随时出现, 一个在儿童时期就受到特殊保护, 没有遭遇过困难和磨难经历的人, 往往在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时, 遭受挫折就在所难免。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采用提高练习时的难度、数量或要求、增加器材的高度或重量;培养学生敢于战胜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和品质。在技能考核时, 提高考核的标准, 使学生勇敢的面对困难, 在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或压力之中, 付出更大的努力去承受克服身心上的困难。

(3) 提升“五自能力”, 给予更为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1)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就是在行动实施的历程中认识自我,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在分析事物中认识自我, 客观正确地发掘自身的优点, 正视自身的缺点, 从而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集体, 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间的利益关系。

(2) 自主学练

“自主学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建构,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去发现问题, 从而去解决问题。

(3) 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和认识自身情况的过程,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适时地激发和勉励自己。树立竞争意识, 创造性地进行学练, 通过自我或师生的评价, 增加动力, 激励自己更加努力, 在挫折中求发展, 不断提高挫折承受力和适应力。

(4)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在泛化阶段和分化阶段的练习后, 对照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动作技能要求, 自我进行恰当的自评, 再结合教师以及同伴的评价与反馈, 在差异之中去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 适当地调节自我的练习方法, 不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提高学练的效果, 降低自我的心理压力, 公正地评价自己。

(4) 引导自我调节, 增强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

俄国作家车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生活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 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 有时穿过尘埃, 有时穿过泥泞, 有时横渡沼泽, 有时行进丛林。”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笔直、一帆风顺, 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和不幸, 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痛苦。虽然我们不能避免所有的挫折和不幸, 但是我们却有办法对付挫折。我们应主动地运用各种调节方法对由挫折产生的不良情绪加以疏导, 增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 有效地战胜挫折, 化解不良的情绪。

(5) 进行挫折教育, 锻炼学生逆境中的适应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风平浪静, 事实上人类就是在波澜起伏的历程中不断成长、发展的。有效的挫折教育可以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磨练身心、品质、意志, 进而增强应变能力, 面对困难百折不饶。提倡挫折教育可以使学生能充分地了解在意志成长、成材过程中的作用, 增强挫折承受力和自信心, 培养锻炼在逆境中的生存竞争能力。

2. 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挫折适应力的作用

(1) 具有了参与竞争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挫折适应力的增强使学生能够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 建立输得起的思想, 在公平的原则下敢于竞争。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礼让、合作, 获得1+1>2的效果。

(2)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挫折是意志的磨刀石, 经历挫折的锻炼和考验,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人的意志会变得更坚强。

(3) 锻炼了学生在逆境中奋起的精神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 不遇着岛屿和暗礁, 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在困难和逆境面前冷静思考, 总结经验和教训, 与困难和失败等做顽强的斗争, 最终获得成功。

(4) 有利于具备现代人的良好素质

挫折承受力的增强和适应力的提高对学生产生抵御挫折的能力, 促进健康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使学生能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素质, 承受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和前进中的挫折。

四、综述与建议

《孟子·告天下》说,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 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 必须先进行挫折的磨难和砥砺, 培养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品质, 增强挫折承受能力。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利用其优势, 适时的创设情境, 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 使其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李海洲, 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上一篇:橘园秋韵初中600字作文下一篇:卧薪尝胆400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