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事案件起诉的条件

2024-04-18

民商事案件起诉的条件(共6篇)

篇1:民商事案件起诉的条件

1、民商事案件起诉的条件:当您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必须符合法律的起诉条件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民商事案件起诉应提交的材料

(1)起诉状(当事人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的人数提交起诉状副本)。

(2)身份证明:当事人为公民个人的,应提交其身份证;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其营业执照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3)证据材料:以下为常见案件的基本证据材料。

借款合同及民间借贷纠纷:借款合同;借款借据;担保合同;付款凭证;还款凭证;欠条;催款通知书等。

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买卖合同及有关合同变更、解除的协议、传真件;送货单或提货单;付款凭证、证明拖欠货款的结算单、对帐单、欠条、还款计划;收货人提出质量异议的信函及文件;发生违约和造成损失的证据材料等。

离婚纠纷案件:结婚证或民政局出具的婚姻关系证明;证明夫妻感情破裂或双方发生矛盾的证明材料;夫妻共同财产清单;房屋产权证;夫妻双方对外债权债务的证明材料等。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事故责任认定书;交警部门出具的调解终结书;医疗费、交通费等发票;财产损失方面的其他证明;伤残等级评定的证明材料等。

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书或不予受理通知书;双方当事人签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书或不予受理通知书的送达回证;劳动合同或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材料;工资及福利待遇的证明材料;工伤认定书;伤残评定的证明材料等。

继承纠纷案件:被继承人死亡的证明材料;遗嘱;诉讼当事人与被继承人关系的证明材料;被继承人财产状况的证明材料等。

3、民商事案件起诉状的主要内容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起诉状应但记明下列事项:

(1)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当事人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的人数提交起诉状副本。

4、民商事案件起诉状的写作格式

(1)首部:应当写明原、被告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诉讼请求。首先,写明名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当事人是个人的,应当写明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具体的住址(经常居住地)、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个人的具体情况。当事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 织的,应当写明其名称、具体的住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具体的联系方式等具体情况

其次,写明具体的诉讼请求,即起诉的目的。

(2)事实和理由:“事实”主要写明双方纠纷的原因、经过、现状等;“理由”要求针对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并引用相关法律规定加以证明。

(3)尾部:应当写明起诉状递交的法院名称、起诉的时间,最后由起诉人签名或盖章。

民商事案件起诉的法定条件

民事诉讼中的起诉,是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因自己的或由其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给予司法保护的行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所谓直接利害关系,是指发生争议的是原告自己享有的,或者其依法享有管理权、支配权的民事权益。原告应当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表明其与争议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才能作为正当当事人参加诉讼程序。

二、有明确的被告

所谓有“明确”的被告,是指原告起诉时必须指明是谁侵害了其权益,或者与谁发生了争议。如被告是公民的要载明被告的姓名、工作单位、住址等。被告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要载明其名称、住所等。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所谓“具体的诉讼请求”,是指原告应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具体提出其要求被告承担何种责任,履行何种义务,有数额的还应提出具体数额及计算标准。不能笼统地将权利主张表述为请求人民法院判令被告承担民事责任。

除提出具体诉讼请求外,原告还应提出其应受到法律保护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包括原被告之间实体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以及发生争议或侵害的事实、证明这些事实存在的证据材料、支持其诉讼请求的法律依据等。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是指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事项应属于人民法院行使民事审判权的范围,不属于其他国家机关和组织的职权范围及人民法院刑事、行政审判权的范围。

“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是指除起诉涉及的争议事项属于法院民事主管范围外,还必须向依法对该案件享有管辖权的特定法院提起,而不得任意向其他法院提起。

在民事诉讼中,诉被分为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和变更之诉。确认之诉的特点在于原告仅要求法院确认当事人之间有争议的权利或者法律关系存在与否;给付之诉的特点是原告请求被告履行某种民事给付义务,具有可执行性;变更之诉的特点是原告请求法院变更或解除其与被告现存的某种民事法律关系。针对不同诉的特点,在民事诉状中叙写诉讼请求时,便应采用各具特色的语言,例如,对确认之诉可用“请求法院确认原告与被告之间(不)存在某种法律关系(或权利)”;对给付之诉可用“请求被告赔偿损失××元,或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偿还欠款本金及利 息××元,或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继续履行合同或实施某种行为”等(需注意的是,给付之诉如果含有财产内容,则诉讼请求中的数额必须是具体、确定的,不能使用“赔偿多少由法院确定”等模糊用语);对变更之诉可用“请求法院解除(变更、撤销)原告与被告之间的某种法律关系”等。

篇2:民商事案件起诉的条件

一、正卷

1、卷宗目录

2、审判流程信息表(属于哪个审判环节填写的,必须认真填写齐全)

3、立案登记表、立案通知书

4、起诉书、刑事附带民事诉状

5、证据目录;

6、送达起诉书副本通知书、换押票

7、送达回证

8、辩护人、监护人、代理人函件

9、立案庭案件移交单

10、审限监督卡

11、出庭通知书、公告、传票

12、提押票

13、鉴定结论、各种证据材料

14、调查笔录

15、法庭审理笔录(调解笔录)

16、公诉词、辩护词、代理词

17、原、被告提交的书面陈述

18、撤诉申请

19、裁判文书、调解书副本

20、宣判笔录

21、送达回证

22、取保候审决定书

23、逮捕决定书

24、抗诉书、上诉状

25、上诉移送函

26、二审法院退卷函

27、二审法院裁判文书或者调解书

28、执行通知书回执

29、赃物、证物移送清单及处理手续

30、司法建议书

31、备考表

32、证物袋

二、副卷

1、卷宗目录

2、阅卷笔录

3、合议庭笔录

5、审委会笔录

6、裁判文书原件及正本

民商事、行政案件卷宗装订顺序

一、正卷

1、卷宗目录

2、审判流程信息表(属于哪个审判环节填写的,必须认真填写齐全)

3、立案登记表

4、起诉书及相关证据材料(包括法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营业执照等)

5、受理案件通知书

6、诉讼费减、缓、免申请及审批手续

7、诉讼费收费票据

8、送达回证

9、立案庭案件移交单

10、审限监督卡

11、应诉通知书、答辩状及相关证据

12、被告法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营业执照等

13、送达回证

14、开庭公告、传票、出庭通知书

15、庭审前的各类裁定文书

16、司法鉴定书

17、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

18、司法鉴定书

19、原、被告的举证材料

20、调查笔录

21、法庭审理笔录(调解笔录)

22、原、被告代理人代理词

23、撤诉申请书

24、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副本

25、宣判笔录

26、送达回证

27、上诉状副本、上诉案件移送函

28、二审法院退卷函

29、二审法院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副本

30、生效法律文书移送书

31、备考表(须空白纸)

32、证物袋

二、副卷

1、卷宗目录

2、阅卷笔录

3、合议庭评议笔录

5、审委会笔录

6、裁判文书原件及正本

7、备考表

执行案件卷宗装订顺序

1、卷宗目录

2、审判流程信息表(属于哪个审判环节填写的,必须认真填写齐全)

3、立案登记表

4、申请执行书

5、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或公证文书

6、审判庭生效裁判文书移送通知书

7、受理执行案件通知书

8、缓交申请执行费申请书及审批手续

9、申请执行费票据

10、申请人身份证明书

11、送达回证

12、立案庭执行案件移送单

13、执行期限监督卡

14、执行庭分办案件审批表

15、阅卷笔录

16、执行通知书

17、送达回证

18、调查、执行笔录及有关证据材料

19、查封、扣押等强制执行笔录 20、合议庭笔录、审委会笔录

21、公告、查封、扣押、搜查、冻结、划拨等法律文书原稿、清单及有关材料

22、罚款决定书、拘留决定书、复议决定

23、案件延期执行审理报告及审批手续

24、执行和解协议或执行和解笔录

25、撤回执行申请书

26、中止或终结执行裁定书、不予执行裁定书

27、有关案件执行的请示报告及批文

28、传票、送达回证

29、执行当事人款物收据 30、发还当事人款物票据清单、明细表

31、执行工作日志表

32、执行结案报告

33、执行案件结案审批表

34、司法建议书

篇3:民商事案件起诉的条件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采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后, 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的监管, 不妨借用社区矫正的成功经验, 将成熟的做法引入未成年人后期考察帮教的工作中, 整合社会资源实行社区矫治。我国开展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已有十多年了,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在司法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当前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基本上沿用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模式, 未能够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特征进行矫正。未成年人可塑性强, 容易矫治, 因此如何开展社区矫正, 有效防治未成年人犯罪, 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社区矫正概述

( 一) 社区矫正概念及特点

社区矫正是通过非强制执行性的手段, 充分利用现有的司法资源, 加强对于犯罪人的思想教育与行为引导, 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予以改正, 从而避免其走向更严重的犯罪道路。从矫正方式上来看, 社区矫正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 思想教育、法律知识普及、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等项目, 因此社区矫正又被称为“在家服刑”。

社区矫正具备刑事惩罚性、非监禁性、恢复性等特点。刑事惩罚性是指社区矫正强调犯罪人必须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责任, 这也是司法惩罚性质的刑罚执行过程。也就是说, 只有当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已经发生, 为了维护社会公平秩序, 司法机关仍然按照相关的法律对其予以惩戒; 非监禁性是指社区矫正与监狱监禁有着较大差别, 未成年犯罪人在社区内能够正常生活而不受到较大的影响, 其人身自由不受到约束, 未成年犯罪人可以在社区内做合法的事情;恢复性是指未成年犯罪人通过社区服务, 劳动赔偿、赔礼道歉等方式, 弥补之前自己的过失给他人或者是社会的损失, 从而赢得受害人的谅解和宽容。

( 二) 社区矫正立法概述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是我国目前使用的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法律, 这是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实施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于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详细的划分, 明确各司法主体的工作职责, 加强未成年犯罪人的引导教育, 从而推动社区矫正稳健有序进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要求对未成年人开展社区矫正时, 应当按照以下几点进行: 1加强对于未成年犯罪人的保护, 不公开社区矫正过程以及结果; 2将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与成年人区分开来; 3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社区矫正措施; 4对于已经在社区矫正中改过自新的未成年犯罪人, 要做好其再次融入社会的工作。

( 三) 未成年犯罪人社区主体

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主体是司法检察机关, 从司法程序上来说, 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法定主体, 而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则是司法行政机关。在具体的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过程中, 公安机关占据着主导地位, 承担着依法处理与承担落实的任务, 而司法行政机关则居于从属辅助地位, 应该配合司法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程序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三、当前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 一) 缺乏针对犯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社区矫正项目

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犯罪人开展思想教育, 监督管理社区服刑人员, 因此对于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的目的是开展教育矫正, 帮助犯罪人员重新融入到社会。但是当天很多地区的社区矫正项目中为突出未成年犯罪人特点, 在项目设置上较为笼统, 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对于未成年人来说, 其犯罪行为多是因为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固定, 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诱导, 而大而化的社区矫正项目不能够针对未成年人的特定需求, 不能够对于未成年犯罪人进行良好的社区矫正。

( 二) 审前调查评估制度规定不够科学

现行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于社区矫正审前调查评估的法律形式以及内容进行了统一的规定, 但是对于调查评估的具体事项内容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不同地区的司法性质机关可以根据本地方的社区矫正要求, 对于调查评估制成相应的地方法律条例, 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审前调查评估具体事项内容缺乏统一性, 不利于司法实践。《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进行成年犯罪人审前调查评估则偏重于犯罪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犯罪人的危险程度, 对于未成年人审前调查评估则侧重于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诱因以及如何开展社区矫正。但是受制于司法资源以及犯罪行为的复杂性, 往往都是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一起进行审前调查评估。同时审前调查评估的调查事项均有司法人员自行决定, 因此司法结果很容易受到司法行政人员的个人因素影响。

( 三) 前科封存制度细化规定缺位

当前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于未成年犯罪人前科封存仅仅是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在具体的司法操作以及法律解释上仍然缺乏具体的说明, 导致现有的未成年犯罪人前科封存制度执行起来困难重重。以《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应当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予以封存”这一规定来说, 该规定只是指出要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进行封存, 但是没有指出应当由什么机关进行封存, 哪些机关有调取犯罪记录的权利, 封存决定做出的时间点, 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是否进行永久封存, 哪些犯罪记录可以被纳入到封存的行列中等等。

四、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完善对策

( 一) 完善立法及执法责任制度

针对当前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应该加大执法责任制度, 不断完善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体系。在具体的实践中尽可能不采取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牵制羁押, 缩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侦查、审查、审判时间。在社区矫正时候要采取惩罚和教育相结合的矫正方式, 让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给他人、社会造成的损失, 给予未成年犯罪人社会保障和福利, 让犯罪人感受到社会的问短, 从而促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 二) 少年检察机构专门化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与成年人有着较大差别, 应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 实现少年检察机构专门化。在做好体制保障的同时, 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 培养出一批能够熟悉未成年人心理特点的司法行政人员; 加强法律监督职能建设, 针对未成年人刑事以及民事案件的特点, 强化司法监督; 依据当前的未成年人司法矫正特点, 立足司法大局, 准确把握社区矫正司法实践发展趋势, 制定出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起诉机制。

( 三) 具体细化前科封存制度的适用

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前科封存的封存机关、封存时间等, 正确处理好日常社区矫正工作与前科封存之间的联系, 在达到矫正效果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社区矫正对于未成年人名声造成的影响。对于社区矫正中矫正流程、矫正记录资料等涉及到未成年人犯罪事实的材料都要予以封存。

( 四) 推进检察机关社区矫治建设

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作, 这就要求司法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 同时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也要有着较深的理解, 在社区矫治中应该以耐心细致的教育为主, 不能够采取粗暴的矫正方式。司法人员在开展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时候应采取专业咨询等方式, 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以及诱因, 从而有效开展矫正工作。

五、结语

在进行未成年犯罪社区矫正应该以恢复青少年自尊和自信项目为目的, 加强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与行为引导, 从未成年人的入学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入手, 促使未成年犯罪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帮助未成年犯罪人回归社会。

摘要: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在开展该工作的时候应该注重统筹兼顾, 加强对未成年罪犯人的教育, 引导其逐渐改变自己, 最终回归社会。本文就当前关于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制度、社区矫正项目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结合司法实践要求, 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旨在促进我国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教育,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林小培.行刑社会化: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实践与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1 (3) :267-273.

[2]康树华.社区矫正的历史、现状与重大理论价值[J].法学杂志, 2013 (5) :104-112.

篇4:附条件不起诉案件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附条件不起诉是检察裁量权的一种形式,是刑事案件多元化处理的途径之一,也是未成年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好用足这项制度、做实做细这项制度,可使更多涉罪未成年人从中受益。本文从附条件不起诉案件的适用选择、附条件不起诉案件的不公开听证两个方面,以2015年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的15个个案(人)为研究对象,阐述实践现状并探讨完善建议。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 适用范围 不公开听证

一、附条件不起诉案件的适用选择

(一)现状描述

根据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包括:对象仅限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适用刑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规定的犯罪;适用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符合起诉条件;犯罪嫌疑人有悔罪表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没有异议。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案件,检察院“可以”但不是“应当”附条件不起诉。因此,在实践中要适用附条件不起诉,还需检察院根据个案情况综合判断和决定。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体现了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宽缓处理和教育挽救的方针政策。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于2015年制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数据收集表》,包括五个板块: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家庭信息、案件信息、处理情况、适用附条件不起诉讨论情况。其中,“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亮点有三:一是要求填写未成年人涉案前生活状态,包括上学、固定工作、临时性打工、帮父母亲友做一些事情、闲散、其他六类。二是要求填写未成年人是否有不良行为,包括饮酒、赌博、夜不归宿、旷课、飙车、网瘾、结帮派团伙、吸毒等,可以多选。三是将悔罪情况细化为悔罪表现和悔罪认识两项,悔罪表现包括自首、坦白、立功、犯罪中止、退赃退赔、对被害人经济赔偿、向被害人赔礼道歉等,悔罪认识包括认识到犯罪行为对本人的危害、认识到犯罪行为对被害人的危害、认识到犯罪行为对家庭的危害、认识到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家庭信息”的亮点有三:一是要求填写家庭类型,包括原生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隔代抚养、近亲抚养、无人抚养六类。二是要求填写监护人监管能力,分为较好、一般、较差三种。三是要求填写监护人教育能力,亦分为较好、一般、较差三种。“适用附条件不起诉讨论情况”是表格的填写核心,要求承办人明确适用附条件不起诉与否的理由,并注明承办人、主任检察官、主管检察长、检委会的分歧意见。适用理由(可多选)包括:符合刑诉法第271条规定、需戒瘾治疗、有其他不良行为需要矫治、需通过务工获得资金赔偿被害人、需进行职业培训获得谋生技能、其他六类。不适用理由(可多选)包括:犯罪嫌疑人被法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相对不起诉、非刑法4、5、6章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无悔罪表现、可能激化矛盾、办案期限过长、再犯风险较高、无监督考察必要、无合适考察方式、嫌疑人方拒绝附条件不起诉、其他十一类。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数据收集表》的填写使检察官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时,不仅从案件本身、犯罪行为本身考虑,而且注重未成年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关注未成年人的未来发展与复归社会,体现了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并且为检察官综合判断是否应做附条件不起诉提供了具体和统一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提高了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意识,促进了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截止到2015年12月1日,海淀区检察院共审查起诉未成年人91人,已审结78人。其中,附条件不起诉15人,占已审结的19.23%。分析被附条件不起诉的15名未成年人,从适用理由看:有其他不良行为需要矫治8人(主要为夜不归宿和网瘾),需通过务工获得资金赔偿被害人2人,需进行职业培训获得谋生技能1人。上述三点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数据收集表》预定的三类理由。除此之外,检察官在作出决定时还会考虑四类理由:(1)两次以上从事同一种犯罪行为,承办人认为有再犯风险,需要进行行为矫治的8人;(2)因父母监管教育薄弱,认为需要替父母管教的4人;(3)明知同案犯曾因类似事件被刑事处理,仍伙同实施犯罪,有再犯风险的1人;(4)对毒品来源交代不明,自己也吸毒的1人。需要说明的是,有部分缺乏监管条件的未成年人在侦查阶段被取保候审后即放入观护基地观护帮教,还有部分存在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在较长的审查起诉阶段内(经历了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和延长审查起诉期限)一直在接受考察帮教,名义上没有适用附条件不起诉,但实质上适用了附条件不起诉的观护帮教内容。

(二)完善建议

1.加强司法人员“儿童利益最大化”理念

从收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数据收集表》来看,检察官考虑是否附条件不起诉的因素有四点:再犯风险性、有无悔罪表现、有无可能激化矛盾、有无合适考察帮教方式。这四种因素本身就比较模糊,不同的检察官很有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如未成年人家在外地、联系不上家人,对此情况是否认为无合适考察方式,承办人认识不一。我们认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数据收集表》较全面涵盖了未成年人各方面的信息,但是仍需承办检察官从信息背后用心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犯罪成因、复归可能性,形成符合“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判断标准和内心裁量。从各国少年司法发展的路径和趋势来看,对于未成年人,帮助其修复关系和康复比对其惩罚更重要、更有效。鉴于目前我国对未成年人只有附条件不起诉这一具有帮教挽救实质的司法处遇现状,我们更应把握住附条件不起诉的机会,用足用好这项制度,尽可能使得更多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受益于这项制度。

2.创新附条件不起诉适用条件

无悔罪表现、有可能激化矛盾是检察官考虑起诉未成年人的两个重要因素。一定数量的未成年人因未表现出悔意、未赔偿被害人等原因被认为无悔罪表现。我们认为,未成年人尚未成熟,对自己行为的认知程度和辨别程度均较弱,检察官应当首先做好涉罪未成年人的释法说理和心理辅导工作,引导未成年人反省犯罪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界定有无悔罪表现。另外,检察官应创造条件促成未成年人与被害人之间赔偿和解;并向被害人、警察等相关人士讲解儿童利益最大化理念,做好附条件不起诉的释法说理工作,使他们能够了解并理解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为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创造一个良好的司法环境和社会环境。

3.建立健全社会化帮教体系

附条件不起诉的核心功能是通过考察帮教使涉罪未成年人改变不良行为模式、不正确认知,顺利回归社会。因此,有无合适的考察帮教方式对检察官选择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关系重大。以香港为例,香港青少年“滥药”情况非常严重。近十年来,香港政府经历了从严惩到侧重治疗、康复这一转变过程,将低风险吸毒者转介至相关辅导机构治疗。目前,我国内地针对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的观护内容较为匮乏、单一、随意,不能满足观护的要求和需求:一是缺乏医疗、保险等基础保障,二是缺乏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人文教育等基础教育,三是缺乏同辈之间的社交、群体活动,四是缺乏服务社会、提升责任感的公益活动,五是缺乏多样的就业培训和复学、就业机会。下一步,检察机关应致力于整合公安机关、共青团、学校、街道、公益组织、慈善机构、企业等多家力量,拓宽渠道,形成以检察机关为主导,与综治部门、共青团组织相互配合,以街道社区活动中心或相关企业、组织为依托的社会化观护帮教体系。

二、附条件不起诉案件的不公开听证

(一)实施情况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经过调查研究,制定了《附条件不起诉不公开听证实施办法》。自2015年3月以来,按照《办法》规定开展附条件不起诉不公开听证。现不公开听证制度已适用于9件案件的12名涉罪未成年人,其中2件案件在听证会时各方争议较大,最终未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1.听证适用案件范围

根据《办法》规定,检察机关对六类案件可进行不公开听证,分别是被害人不同意作附条件不起诉的;公安机关不同意作附条件不起诉的;涉嫌贩卖毒品、聚众斗殴等社会影响较恶劣的罪名的;有故意犯罪前科的、曾因涉嫌故意犯罪被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曾受过行政拘留处罚的;涉嫌罪名的法定刑在十年有期徒刑以上的;对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无异议,但是对如何进行考察帮教争议较大的案件。此外,对于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可能引发涉检舆情风险的案件,以及涉及侦查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应当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开展不公开听证。在实践中,没有因涉嫌罪名法定刑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和对如何进行考察帮教争议较大而进行听证的案件。究其原因,一是未成年人涉嫌罪名法定刑较高的犯罪较少,笔者所在检察院作为基层检察院受管辖权限制,此类案件受案量更少。二是承办人需要联系好承接考察帮教的社会机构,才能考虑是否召开听证会;且承办检察官在征求各方意见时往往把重点放在是否同意附条件不起诉上,未对如何进行考察帮教征求意见,因此未能发现分歧意见。召开听证会较多的是公安机关不同意作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主要由于公安机关对案件处理方式的标准与检察机关不同,公安机关更多从罪名、作案手段等方面考量案件处理方式,不同于检察机关结合案件事实和涉罪未成年人可挽救性考量案件处理。

2.听证参与人员

《办法》规定了公安机关、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司法社工、未成年保护相关人士可以参加附条件不起诉听证会。在《办法》执行中,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对听证会的参与度较低。原因有二:一是为了保障听证会参与者放下顾虑、畅所欲言,承办人对犯罪嫌疑人是否参加听证会较谨慎。二是由于大部分案件已赔偿和解,参加听证程序增加了被害人的诉累,被害人不愿意参加。但参与人员的选择对听证会结果影响较大,确有必要保障各方参加听证的权利。第一,各方参加听证会人数不均衡,形式上的强弱对比影响了实质上的公正。第二,被害人缺席对帮教方式、教育效果影响较大。被害人的意见应该是案件处理重点考量因素,并且涉罪未成年人及其亲属听被害人讲述行为危害、向被害人当面致歉是一种较好的教育方式。同时,被害人缺席会导致参会人员把讨论重点放在行为的危害性是否应当提起公诉,而不是放在教育涉罪未成年人、修复双方受损关系上。第三,犯罪嫌疑人是否参会争议较大。一种观点认为,应当让涉罪未成年人参会,使其了解法律规定、珍惜考察机会有助于后续帮教工作顺利开展。另一种观点认为,涉罪未成年人参会将会导致参会人员把关注点集中于涉罪未成年人的现场表现,参与人员对案件处理的决定易受未成年人是否善于表达等因素的影响。

3.听证程序设置

根据《办法》规定,主持不公开听证的检察官应当引导公安机关人员、被害人及其代理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如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参加的,应当允许其发表意见)、辩护人、司法社工和未成年保护相关人士,围绕是否应当对涉罪未成年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以及考察帮教方式依次进行意见陈述。等各方发表完意见后,如参会一方有补充或有疑问,在征得主持检察官的同意后,可以进行补充陈述或向对方提问。实践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检察官是否应当就该案进行附条件不起诉具备的条件、提请作附条件不起诉处理的理由等作出说明供各方参考。检察官有不同意见,是否可以发言。二是检察官在情况说明时将考察帮教方式一并阐述,而后各方将焦点集中在是否附条件不起诉,对考察帮教方式往往一带而过甚至不再涉及。

4.各方意见采纳

《办法》关于各方意见采纳规定较为笼统,即“检察机关应当将不公开听证的内容作为是否决定附条件不起诉的重要依据。”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公安机关内部分为预审部门和法制部门,两部门意见不一致时如何采纳。二是未成年人保护人士的意见对最终处理决定影响较大,但其专业性有待提高。

(二)完善建议

篇5:民商事案件起诉的条件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严格执行民商事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苏高法审委[2004]2号)

各市中级人民法院、各基层人民法院:

为切实落实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坚持“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正确、及时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对民商事案件审限的规范和管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民商事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已于

2004年1月15日由本院审判委员会第1次会议讨论通过,现于印发,望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二00四年一月三十日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严格

执行民商事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

为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人民商事案件审限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现就民商事案件审限中止、延长等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一、适用情形

第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上诉讼:

(一)一万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二)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四)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

(五)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

(六)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第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在法律规定的审限内难以结案的,可以延长审限。

(一)案情疑难、复杂;

(二)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三)矛盾易激化案件、集团诉讼等需要做调解工作的;

(四)当事人协商一致,申请人民法院暂缓审理的;

(五)其他需要延长审限的情形。

第三条 下列情形不应计入审理期限:

(一)公告、鉴定的期间;

(二)审查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和处理法院之间管辖争议的期间;

(三)委托有关专业机构进行审计、评估、资产清理的期间;

(四)经审委会讨论后,向上级法院请示待决的期间;

上述期间的计算,自合议庭或审委会决定之次日起,至相关事由结束之日止。

二、报批和备案

第四条 符合本规定第二条,需要延长审限的,应区别以下情况处理:

(一)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审理期限为6个月。需要延长审限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需要再次延长的,报请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3个月。

(二)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审理期限为30日。需要延长审限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20日,但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必须在选举日前审结。

(三)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审理期限为3个月。需要延长审限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四)涉外案件,按照《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涉外民商事案件审限管理办法》办理。

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审理期限为30日。

被罚款、拘留的人不服罚款、拘留决定申请复议的,上级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复议申请后5日内作出决定。

第五条 案件审限需要延长的,应当在审限届满10日前,向本院院长提出申请。需要再次延长的,应当在审限届满10日前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第六条 对于下级人民法院申请延长审限的报告,上级人民法院应当在审限届满前3日作出决定。

需要本院院长批准延长审限的,院长应当在审限届满以前作出决定。

第七条 对于须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延期的案件,经院长签署意见后,由各审判庭直接报上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审批。

第八条 出现本规定第一条所列情形导致诉讼中止的,审理期限自相关情形消失后恢复计算。

中止审理须经审判庭庭长审批(本规定第一条第六项应经院长审批),并作出书面裁定。

第九条 各审判庭应在审限届满之日前,将依法批准延长的材料送立案庭备案。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审批的,以审批材料为延长期限的依据。

诉讼中止、恢复审理均须报立案庭备案。

第十条 出现本规定第三条所列情形的,报批和备案手续参照审限中上来办理。

三、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将案件审限的中止、延长情况作为审限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审理期限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第十二条 案件未能在法定期限内审结,又未按上述规定办理中止、延长审限等手续的,一律按超审限处理。

第十三条 案件审限中止、延长等情况应由各级人民法院立案庭每月统计,予以通报。

第十四条 审判人员故意拖延办案或者审限中止、延长事由与实不符的,审限管理人员未按规定审批的,依照《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第五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理。

篇6:民商事案件起诉的条件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要求,现将我院2007年以来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接受专项审议工作的基本情况

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对我院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及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项审议,这是对法院工作的有力监督和支持,我们坚决拥护,全力配合,衷心接受审议。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工作大局,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与当事人利益攸关的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开展专项审议,将在促进司法廉洁、确保司法公正、提升司法权威、维护群众利益、推动湘潭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做好接受专项审议工作,我院党组先后3次进行专题研究,成立了由党组书记、院长刘森甲任组长,党组成员、副院长胡署先任副组长的接受专项审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民一庭庭长罗蔓莉任主任,涉民商审判各业务部门与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紧锣密鼓而又有条不紊地开展了接受专项审议的具体工作。4月3日,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接受市人大常委会专项审议工作的意见》,对接受专项审议工作作出了全面安排。4月7日,召开了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对接受专项审议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统一思想认识。4月10日前,涉民商事审判各业务部门对2007年以来的五类重点案件(上级法院发改案件、检察院抗诉案件、人大和政法委等领导机关交转督办案件、社会或当事人反映较大案件和反复缠访上访案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和自查,整理成册,报院审管办汇总。4月27日,配合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在我院开展调研,并再次召开动员会。会上,听取了内司委屈立里主任委员就前段座谈走访情况所作的综合发言,胡署先副院长作了《关于2007年以来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情况汇报》,接受了市人大常委会交办的20起社会或当事人反映较大的民商事案件。会后,迅速组织力量,对这20起交办案件进行了认真、全面的复查,客观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产生问题的原因,逐一制订了解决问题的措施。按照市人大常委会要求,这20起交办案件已于5月15日前全部办结,5月18日向内司委作了专门汇报。5月19日,召开了全市法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暨民商事案件质量讲评大会,通报中院接受市人大常委会专项审议的情况,对前段案件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评析,就加强和改进全市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全市法院以市人大常委会专项审议为契机,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民商事审判工作,切实履行好“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职责;更加重视民商事法官队伍建设,树立我市民商事法官队伍的良好形象;更加自觉地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使人大监督成为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二、民商事审判工作取得的成效

2007年以来,我院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监督和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全面加强民商事审判工作,依法审理了大批民商事案件,及时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为湘潭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1月至今年3月,全市法院共受理民商事案件13458件,审结12719件,审结率为94.5%。其中中院受理民商事案件1913件,审结1725件,审结率为90.2%;在已结案件中,调解撤诉626件,调撤率为36.3%,有执行内容的案件845件,执结722件,执结率为85.4%。经过不懈努力,全市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保持了质量、效率稳步提升的良好势头。在2008全省各中院司法绩效考评排序中,我院获第三名;在18项主要考评指标中,与民商事审判密切相关的结案率、调解率等7项指标获全省第一;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由2006年的102天下降至32.5天,缩短68%;案件质量评查优秀率达95.46%,合格率达100%,创造了中院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在最高法院召开的全国法院审判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我院应邀作了专题经验介绍,是全国唯一一个在会上作经验介绍的中级法院。

今年以来,我们紧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新观念,自加压力,提出了“构建三大格局、实现‘双零’目标”的新思路,将民商事审判工作列为“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重中之重,调整充实了涉民商事审判各业务部门的审判力量,加强了对民商事审判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全市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来势看好,一季度调撤率达到52.24%、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为100%、案件评查优秀率为96.8%,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三、民商事审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两年多来,我院民商事审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中院自身发生的,有的虽然发生在基层法院,但与中院的监督、指导不力密切相关。根据我院自我排查和市人大内司委调研走访后反馈的情况,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审判工作方面:一是程序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表现在:庭审和合议不规范。有的案件开庭时只有1名主审法官,合议时却有3人。有的案件主持庭审和参与合议的法官不一致。有的案件合议走过场,名为合议庭,实为独任审判,使当事人产生合理怀疑;审限意识差。个别案件仍然存在久拖不结现象,给当事人造成诉累,严重影响了法院形象。如湘乡法院有一起自诉刑事案,拖了5件之久才审结,在多年来强调审限管理、着力提高办案效率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极不应该的;送达不规范。中院有一起民事案件送达给原、被告的开庭传票上,开庭时间分别为上午10时和下午3时,致使开庭未能正常进行;管辖不依法。有的基层法院由于利益驱动,将无管辖权的案件立案审理,中院在指定管辖时统筹兼顾做得不够好,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适用程序不当。有的基层法院在审理案件事实较复杂、争议标的较大的案件时,本应适用普通程序却适用了简易程序。二是实体处理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有的法官工作不认真、不细致、不严谨,在判决书中出现错引、漏引、重复引用法条现象,影响了法院裁判文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的法官在裁判中审查证据不过细,分析证据过于简单,不能从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及关联性来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论证,造成事实不清、证明乏力;极少数法官在裁判中不能正确、适度地使用自由裁量权,导致个案处理显失公正。三是少数裁判文书制作水平不高。表现在:有的文书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规范,校对不认真,致使一篇文书出现数处错误;有的文书条理不清,前后缺乏严谨的逻辑联系,说理难以让人信服;有的文书叙述不明,如某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在审理查明部分未表述详细的赔偿计算标准和过程,却直接在判决部分判定被告赔付上万元的经济损失,让人难以信服。

执行工作方面:一是久拖难结现象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有的执行法官缺乏创新意识,不积极探索新的执行方法,不善于穷尽执行措施,致使有些本可想办法执行到位的案件成了久拖难执的“骨头案”,引起申请执行人不满;有的执行法官工作责任心不强,作风拖沓,耽误了执行的最佳时机,致使案件久拖难执。二是审判与执行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案件在立案和审判阶段采取保全措施不力,结果坐失执行良机。个别案件虽然采取了保全措施,但未完备相应手续,被执行人趁机转移了财产,造成执行难以兑现。三是个别执行法官在适用法律上存在问题。如在委托评估、拍卖等活动中发生不当具体执行行为,使被执行人产生强烈不满。上述执行中的问题虽然大多发生在基层法院,但也说明了中院对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执行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很不到位,负有督察不力的责任。

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少数法官司法为民理念不牢。表现为对当事人和上访群众接待不热情,解释不耐心,语言不文明,态度生、冷、硬、横,摆不正公仆与主人的位置,对人民群众缺乏深厚感情,“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案难结”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二是少数法官工作作风松散飘浮。有的不愿做艰苦细致的矛盾化解工作和调解疏导工作,匆匆下判,只求结案了事,不求案结事了;有的不按正常时间上下班,给当事人到法院办事带来不便;有的开庭时不注意形象,打手机、抽烟、嚼槟榔、随意离席、着装不整;有的缺乏创先争优意识,工作推诿,效率不高,不思进取,甘居中游。三是极少数法官执法不廉。有的同律师拉拉扯扯,与一方当事人来往频繁,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审理;有的不能秉公执法,搞利益驱动,审判活动被律师和当事人所左右,办“关系案”、“人情案”;极个别民商事法官甚至徇私枉法,走上了违纪违法道路,严重损害了法院形象和法律尊严。

四、民商案件审判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尚未从根本上走出“一手硬、一手软”的误区。抓好了队伍,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关键。但我们在司法腐败现象蔓延、法官面临的各种诱惑越来越大的客观形势下,对反腐倡廉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法官职业道德与廉政教育等,虽然抓了,但抓得不够紧、不够实、不够有力。两级法院党组包括我本人,对完成民商事审判工作的硬任务、硬指标,抓得具体一些、扎实一些,而对如何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切实提高民商事法官队伍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确保廉洁执法、秉公办案,就抓得不够具体、不够扎实,硬措施不是很多,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失之于散,检查、督促不很到位,致使极少数民商事法官的法治理念出现偏差,司法公正、司法廉洁和司法为民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准不高,从而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廉政作风、纪律作风等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是司法绩效考评体系还不够完善、严谨。虽然两级法院都认真组织了对民商事案件的质量评查,大力推行主审法官、质量评查员、庭长和院审管办“四级评查制”,但民商事案件中还是出现了少数“瑕疵案件”,出现了程序、实体和裁判文书制作等方面的问题,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质量评查还有漏洞、死角与薄弱环节。有些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也不尽合理,不利于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如对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上诉率”的考核,本意是促使基层法院提高办案质量,降低上诉率,但上诉是当事人的法定权利,是否行使由当事人自身决定,一审法院无法左右,故对“上诉率”的考核不宜过于严格。三是中院对基层法院的监督、指导、检查、培训缺乏力度。如对“出嫁女”土地权益保障案件的审理、对农民工维权案件的审理、对一房多卖案件的审理、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土地流转纠纷等新型案件的审理,中院至今尚未认真组织专题调研,未能及时拿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对民商事审判的业务指导滞后于飞速发展的形势和广大群众的司法需要。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要求,现将我院2007年以来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接受专项审议工作的基本情况

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对我院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及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项审议,这是对法院工作的有力监督和支持,我们坚决拥护,全力配合,衷心接受审议。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工作大局,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与当事人利益攸关的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开展专项审议,将在促进司法廉洁、确保司法公正、提升司法权威、维护群众利益、推动湘潭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做好接受专项审议工作,我院党组先后3次进行专题研究,成立了由党组书记、院长刘森甲任组长,党组成员、副院长胡署先任副组长的接受专项审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民一庭庭长罗蔓莉任主任,涉民商审判各业务部门与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紧锣密鼓而又有条不紊地开展了接受专项审议的具体工作。4月3日,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接受市人大常委会专项审议工作的意见》,对接受专项审议工作作出了全面安排。4月7日,召开了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对接受专项审议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统一思想认识。4月10日前,涉民商事审判各业务部门对2007年以来的五类重点案件(上级法院发改案件、检察院抗诉案件、人大和政法委等领导机关交转督办案件、社会或当事人反映较大案件和反复缠访上访案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和自查,整理成册,报院审管办汇总。4月27日,配合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在我院开展调研,并再次召开动员会。会上,听取了内司委屈立里主任委员就前段座谈走访情况所作的综合发言,胡署先副院长作了《关于2007年以来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情况汇报》,接受了市人大常委会交办的20起社会或当事人反映较大的民商事案件。会后,迅速组织力量,对这20起交办案件进行了认真、全面的复查,客观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产生问题的原因,逐一制订了解决问题的措施。按照市人大常委会要求,这20起交办案件已于5月15日前全部办结,5月18日向内司委作了专门汇报。5月19日,召开了全市法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暨民商事案件质量讲评大会,通报中院接受市人大常委会专项审议的情况,对前段案件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评析,就加强和改进全市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全市法院以市人大常委会专项审议为契机,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民商事审判工作,切实履行好“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职责;更加重视民商事法官队伍建设,树立我市民商事法官队伍的良好形象;更加自觉地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使人大监督成为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二、民商事审判工作取得的成效

2007年以来,我院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监督和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全面加强民商事审判工作,依法审理了大批民商事案件,及时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为湘潭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1月至今年3月,全市法院共受理民商事案件13458件,审结12719件,审结率为94.5%。其中中院受理民商事案件1913件,审结1725件,审结率为90.2%;在已结案件中,调解撤诉626件,调撤率为36.3%,有执行内容的案件845件,执结722件,执结率为85.4%。经过不懈努力,全市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保持了质量、效率稳步提升的良好势头。在2008全省各中院司法绩效考评排序中,我院获第三名;在18项主要考评指标中,与民商事审判密切相关的结案率、调解率等7项指标获全省第一;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由2006年的102天下降至32.5天,缩短68%;案件质量评查优秀率达95.46%,合格率达100%,创造了中院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在最高法院召开的全国法院审判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我院应邀作了专题经验介绍,是全国唯一一个在会上作经验介绍的中级法院。

今年以来,我们紧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新观念,自加压力,提出了“构建三大格局、实现‘双零’目标”的新思路,将民商事审判工作列为“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重中之重,调整充实了涉民商事审判各业务部门的审判力量,加强了对民商事审判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全市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来势看好,一季度调撤率达到52.24%、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为100%、案件评查优秀率为96.8%,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三、民商事审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两年多来,我院民商事审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中院自身发生的,有的虽然发生在基层法院,但与中院的监督、指导不力密切相关。根据我院自我排查和市人大内司委调研走访后反馈的情况,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审判工作方面:一是程序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表现在:庭审和合议不规范。有的案件开庭时只有1名主审法官,合议时却有3人。有的案件主持庭审和参与合议的法官不一致。有的案件合议走过场,名为合议庭,实为独任审判,使当事人产生合理怀疑;审限意识差。个别案件仍然存在久拖不结现象,给当事人造成诉累,严重影响了法院形象。如湘乡法院有一起自诉刑事案,拖了5件之久才审结,在多年来强调审限管理、着力提高办案效率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极不应该的;送达不规范。中院有一起民事案件送达给原、被告的开庭传票上,开庭时间分别为上午10时和下午3时,致使开庭未能正常进行;管辖不依法。有的基层法院由于利益驱动,将无管辖权的案件立案审理,中院在指定管辖时统筹兼顾做得不够好,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适用程序不当。有的基层法院在审理案件事实较复杂、争议标的较大的案件时,本应适用普通程序却适用了简易程序。二是实体处理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有的法官工作不认真、不细致、不严谨,在判决书中出现错引、漏引、重复引用法条现象,影响了法院裁判文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的法官在裁判中审查证据不过细,分析证据过于简单,不能从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及关联性来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论证,造成事实不清、证明乏力;极少数法官在裁判中不能正确、适度地使用自由裁量权,导致个案处理显失公正。三是少数裁判文书制作水平不高。表现在:有的文书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规范,校对不认真,致使一篇文书出现数处错误;有的文书条理不清,前后缺乏严谨的逻辑联系,说理难以让人信服;有的文书叙述不明,如某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在审理查明部分未表述详细的赔偿计算标准和过程,却直接在判决部分判定被告赔付上万元的经济损失,让人难以信服。

执行工作方面:一是久拖难结现象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有的执行法官缺乏创新意识,不积极探索新的执行方法,不善于穷尽执行措施,致使有些本可想办法执行到位的案件成了久拖难执的“骨头案”,引起申请执行人不满;有的执行法官工作责任心不强,作风拖沓,耽误了执行的最佳时机,致使案件久拖难执。二是审判与执行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案件在立案和审判阶段采取保全措施不力,结果坐失执行良机。个别案件虽然采取了保全措施,但未完备相应手续,被执行人趁机转移了财产,造成执行难以兑现。三是个别执行法官在适用法律上存在问题。如在委托评估、拍卖等活动中发生不当具体执行行为,使被执行人产生强烈不满。上述执行中的问题虽然大多发生在基层法院,但也说明了中院对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执行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很不到位,负有督察不力的责任。

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少数法官司法为民理念不牢。表现为对当事人和上访群众接待不热情,解释不耐心,语言不文明,态度生、冷、硬、横,摆不正公仆与主人的位置,对人民群众缺乏深厚感情,“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案难结”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二是少数法官工作作风松散飘浮。有的不愿做艰苦细致的矛盾化解工作和调解疏导工作,匆匆下判,只求结案了事,不求案结事了;有的不按正常时间上下班,给当事人到法院办事带来不便;有的开庭时不注意形象,打手机、抽烟、嚼槟榔、随意离席、着装不整;有的缺乏创先争优意识,工作推诿,效率不高,不思进取,甘居中游。三是极少数法官执法不廉。有的同律师拉拉扯扯,与一方当事人来往频繁,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审理;有的不能秉公执法,搞利益驱动,审判活动被律师和当事人所左右,办“关系案”、“人情案”;极个别民商事法官甚至徇私枉法,走上了违纪违法道路,严重损害了法院形象和法律尊严。

四、民商案件审判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尚未从根本上走出“一手硬、一手软”的误区。抓好了队伍,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关键。但我们在司法腐败现象蔓延、法官面临的各种诱惑越来越大的客观形势下,对反腐倡廉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法官职业道德与廉政教育等,虽然抓了,但抓得不够紧、不够实、不够有力。两级法院党组包括我本人,对完成民商事审判工作的硬任务、硬指标,抓得具体一些、扎实一些,而对如何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切实提高民商事法官队伍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确保廉洁执法、秉公办案,就抓得不够具体、不够扎实,硬措施不是很多,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失之于散,检查、督促不很到位,致使极少数民商事法官的法治理念出现偏差,司法公正、司法廉洁和司法为民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准不高,从而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廉政作风、纪律作风等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是司法绩效考评体系还不够完善、严谨。虽然两级法院都认真组织了对民商事案件的质量评查,大力推行主审法官、质量评查员、庭长和院审管办“四级评查制”,但民商事案件中还是出现了少数“瑕疵案件”,出现了程序、实体和裁判文书制作等方面的问题,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质量评查还有漏洞、死角与薄弱环节。有些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也不尽合理,不利于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如对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上诉率”的考核,本意是促使基层法院提高办案质量,降低上诉率,但上诉是当事人的法定权利,是否行使由当事人自身决定,一审法院无法左右,故对“上诉率”的考核不宜过于严格。

三是中院对基层法院的监督、指导、检查、培训缺乏力度。如对“出嫁女”土地权益保障案件的审理、对农民工维权案件的审理、对一房多卖案件的审理、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土地流转纠纷等新型案件的审理,中院至今尚未认真组织专题调研,未能及时拿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对民商事审判的业务指导滞后于飞速发展的形势和广大群众的司法需要。

五、今后抓好民商事审判工作的打算

市人大常委会对我院进行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专项审议,使我们看到了问题和不足,找准了努力的方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市人大对法院工作和法院队伍的关心、关注和关爱。我们要借人大专项审议的东风,更加自觉地接受人大和广大群众的监督,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全市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和民商事法官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队伍建设。一是切实抓好思想建设。要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全市法院民商事法官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国情意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司法的人民性,着力解决为谁掌权、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问题,摆正公仆与主人的位置,把司法为民、司法亲民、司法惠民与司法便民理念落实到民商事审判的每一个环节、每一起案件之中。二是切实抓好廉政建设。要教育、引导广大民商事法官认识到,人民法院是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法官是最后一道“屏障”的把关人,法官身处特殊的岗位,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自律能力。民商事审判关乎当事人切身利益,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一旦处理不公,就很可能引发各种矛盾和缠诉上访,严重影响大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因此,民商事法官更应廉洁自律,尽量缩小、净化自己的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自觉地远离酒桌牌局,贴近书桌课堂。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反腐倡廉教育,特别要注重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的人,坚持“正面典型抓引导、反面典型抓警示”的思路,使大家从正面典型身上深受感染和教育,从反面典型身上得到警示和教训,从而坚守法官职业道德的底线,坚持严格执法、廉洁执法、文明执法,树立民商事法官良好的职业形象。三是切实抓好班子建设。民商事审判部门是法院内部的重要工作部门,要下决心把政治强、业务精、品行好的法官调整选拔到民商事审判业务部门的班子中来,把两级法院涉民商事审判各业务部门班子建设成善于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坚强有力、团结务实、率先垂范、廉洁勤勉的领导集体。同时,坚决实行调岗、轮岗和退出机制,对作风不正、执法不廉、办案不公、能力不强、群众反映差、意见大的法官,及时调离民商事审判岗位,确保司法权的依法行使、廉洁行使。四是切实抓好业务建设。要加大对两级法院民商事审判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通过举办专项培训班、召开理论研讨会和案件讲评会、组织庭审观摩、现场调解、开庭下基层等多种活动,培养人才,砥砺精兵,不断提高民商事法官的法学理论素养、审判实务水平、服务大局能力、做群众工作能力和调处民间纠纷、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努力培养一大批既精通理论又善于实践、既会办案又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复合型”民商事法官,大幅度提高我市民商事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切实抓好监督管理。一是进一步强化人大意识和监督意识,更加自觉主动地接受人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民商事审判活动的监督。民商事审判业务部门要加强与人大内司委、人大代表、执法监督员的联系与沟通,认真办理人大常委会交督转办案件和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与提案,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答复;对民商事审判总体运行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动及时向人大常委会及内司委汇报,听取监督指导意见,及时有效地化解重大矛盾纠纷;进一步加大民商事审判工作的公开度与透明度,切实做到审理公开、宣判公开、执行公开,确保司法权在阳光下行使;在全市法院精心组织“百案开庭下基层”活动,对群众高度关注、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尽可能在纠纷发生地组织公开审理,邀请人大代表、执法监督员和基层干部旁听庭审,协助审判人员做调解疏导工作,就地化解重大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减少缠诉上访。二是中院切实加强对基层法院特别是人民法庭民商事审判工作的监督、指导与协调,促进全市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平衡发展。中院主管民商事审判的院领导分别确定一个基层法院和一个人民法庭作为工作联系点,每月保证有不少于3天的时间到点上督促检查,开展调研,解剖“麻雀”,指导、协调疑难民商事案件的审理,及时解决民商事审判和民商事法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提升司法水平。特别是对金融危机深化、经济形势严峻、民生问题凸显的新形势下,如何审理好土地流转纠纷、征地拆迁纠纷、农民工维权纠纷等新类型民商事案件,认真开展专题调研,年内拿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三是认真做好监督与管理文章,确保民商事审判的规范、廉洁与公正。建立两级法院统一标准的问责机制,严格执行“瑕疵案件警示制”、“超审限和发改案件问责制”、“错案责任追究制”,高举问责鞭,常念“紧箍咒”,以严明的纪律、严格的问责、严肃的查处来强化民商事法官的工作责任感,努力减少瑕疵案,坚决杜绝错案。着力构建全市法院上下联动的案件质量管理大格局,健全两级法院上下互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民商事案件质量考核评查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市法院涉民商事审判的司法绩效考评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切合我市民商事审判工作实际。中院审管办与民商事审判各业务庭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对基层法院民商事案件的质量检查、考核、讲评、通报和其他业务指导活动,督促审判流程管理和“四级评查制”的贯彻落实,及时发现并纠正接访、立案、审判、执行、文书制作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严格执行“五个严禁”的规定,两级法院纪检监察部门认真搞好明察暗访,及时掌握违法违纪线索,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早处理,让“五个严禁”真正形成五条高压线,谁碰谁“触电”,从而有效遏制民商事审判活动中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大幅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大幅提高服务大局水平。全市法院要自觉地将民商事审判工作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慎重审理我市“两型社会”建设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类型民商事案件,妥善处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事关大局稳定与社会安定的疑难民商事案件,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更加卓有成效地为湘潭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服务。二是大幅提高司法为民水平。切实加强涉诉信访工作。以化解矛盾为主线,以案结事了为目标,努力构建全市法院上下联动的“大信访”格局,举全市法院之力,切实解决关系当事人切身利益的涉诉信访难题,降低申诉上访率;进一步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努力构建全市法院上下联动的“大执行”格局,整合执行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依托党委、人大、政府的领导、监督与支持,努力构建各界配合、多方联动的社会化大执行结局,提高执行到位率;全面深化司法便民举措。进一步完善“巡回办案”制度,深入开展“开庭到村头、到地头、到床头”和“送法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尽可能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偏远农村群众参与诉讼活动提供便利;稳步推进司法救助工作。注重对涉诉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彰显社会主义司法“扶弱济困”的优越性。三是大幅提高指导人民调解水平。随着全市法院局域网的建成使用,我们计划在年底前将全市人民调解员的个人资料建成一个资源库,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指导和统筹管理,由广大民商事法官和遍布城乡的人民调解员共同组成大调解网络,搞好基层民商事审判工作与人民调解工作的对接互动,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努力把民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萌芽状态。

上一篇:不受HR欢迎的简历下一篇:述职报告运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