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论文

2022-04-15

摘要:民商制度作为保障中国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法律制度,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中国的民商法目前仍在发展和完善。本文特别考察了民商制度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促进民商制度的不断优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民商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民商法论文 篇1:

电子商务发展带给民商法的影响及民商法的创新

[内容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电子商务发展中民商法创新的具体意义,其次分析电商发展带给民商法的几点影响以及电子商务运营流程中民商的实际问题,最后提出几点推动民商法创新的有效策略,希望能让民商法更好的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从而保障电子商务市场的稳定与安全。

[关键词]民商法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法律

作者简介:张虎(1983-),男,汉族,山东人,本科,四级律师,研究方向:民商法;申爱军(1975-),汉族,河北人,本科,三级律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现如今,我国电商发展速度已经进入了全球最快十个国家的榜单中,平均年增速达到了27%,截止到2018年,国内网络用户约8亿人,是目前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尤其是天猫、小红书电商平台增速最快。但在这种形式下,我国的民商法调整速度却非常缓慢,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法律制度需求。当出现电商交易纠纷问题时,客户难免借助民商法来开展维权、诉讼等活动。为了进一步优化电商法律环境,相关部门必须重视起民商法创新工作,从而为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出法律效用。

一、电子商务发展中民商法创新的意义

我国的民商法就是商法与民法的总称,商法主要规范、约束各种商事活动,而民法更注重保障个人利益,两者通过融合配合,可以有效调整商品经济中的商业、客户内部关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层出不穷,并深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在新经济时代下,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电子商务购物与交易,这就更需要一个完善、健全的民商法来适应电商发展需求,满足客户利益的保障。通过不断调整现有民商法中的缺失和不足,调整不适应现状的法律条款,从而进一步确保法律应用于各方的公平、公正性。

二、电子商务发展带给民商法的影响和冲击

目前,我国原有的民商法却没有针对这些交易主体的具体法律义务与权力做明确规定,若商户和其他工作人员出现纠纷问题,自身的法律地位和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电子商务交易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一)电子商务法律关系发生变化

当电子商务民事主体发生变化,则相关的法律关系也必将发生一系列改变。传统商业交易模式都是建立在纸质上的,如今也逐渐转为了程序商业交易模式,这个转化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程序化商业交易模式如何保障交易双方信息安全,信息是否存在泄露风险;若在网络平台上签订电子签章合同,其法律效力是否与纸质合同一致,有什么区别等。此外,原有的民商法也并没有针对电子商务活动双方、多方纠纷解决与仲裁工作的具体规定。因此,在不断优化和发展的电子商务经济环境下,民商法面临着较多的冲击与挑战。

(二)交易方式发生改变

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开展的各项交易活动全都需要网络支持,因此它无法离开网络单独存在。网络又是整个世界通用的、规模庞大的架构平台,因此电子商务交易范围也非常广阔且不受限制。因此传统限制性的地域商务交易方式已经无法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了。

三、电子商务运营流程中对民商问题的思考

电子商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购物方式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电商平台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背景下,电商交易流程也日渐复杂丰富,例如常见的就有线下商务与线上互联网相结合模式(020)、企业于企业之间用专用网络开展一系列商业交易活动(B2B)、商对客模式(B2C)以及消费者对消费者模式(C2C)等。电子商务模式在不断改革创新过程中,电商各个营销环节以及经营主体也有着质的改变。原有的民商法条款和相关细则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多元化的电子商务模式,并在主体权利划分、责任判定等法律行为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充分掌握并认知现有电子商务模式与交易流程,且在民商法创新中综合各类问题进行考虑,从而保障电商市场规范发展。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深入思考了民商法的创新。

第一,新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发生了极大改变,而交易前的信息交流與沟通效率影响着双方交易效果。对于买方来讲,其需要在各个店家挑选自己喜欢的产品,并通过参考其他买家的反馈评论情况来决定是否下单。对于卖方来说,其需要根据消费者购买需求来制定出针对性的销售方案以及销售策略,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购买自己的产品。此外,买卖双方在交易之前都需要了解关于电子商务的相关法规与政策,两方的交易活动行为必须建立在规范的制度章程基础上,通过合理、优良的交易渠道与途径,保障两方的信息交流及时性。因此,民商法在创新过程中也要重点考虑这方面的内容,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交易活动信息传递与沟通的实效性。

第二,在签订电子商务交易合同时,买卖双方应时刻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从而解决相关协商问题。电子商务交易发展中民商法在创新时则可以规定:交易双方必须要将商品的购买质量、购买数量、商品大小、运输方式、到货时间以及违约赔偿问题、具体风险划分等内容详细写到合同中,并作出具体说明,从而成为保障交易双方利益与权力的重要文件。

第三,在签订合同当天起,买卖双方的交易活动结束后,两者要严格根据贸易术语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完成相关责任。例如,卖方要完成税务手续处理工作、出口保管清关等相关条文的办理,保障商品顺利交付到买方指定目的地。买方则要承担商品运输过程中的保险风险,办理相关手续,并及时接受卖方发送目的地的商品。在电子交易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遵守法律条文规定,因此离不开我国相关监管机制的监督与管理,立法机构也要针对以上问题不断优化民商法,共同构建起优秀的电商法律机制,为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四、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民商法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起完善的电子商务主体审定制度

我国相关立法部门和政府单位应立足于新时代电子商务发展情况与具体需求,尽快调整并优化民商法。首先,构建起完善的电子商务主体审定制度,严格规定电子商务主体信誉、资质和能力要求,从而为其他交易参与方以及管理机构提供有效的参考。其次,进一步明确电子商务交易各方主体义务与权利关系,保障电商交易的规范、有序开展,这对控制并降低权益纠纷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相关管理机制与政府部门还要设计出科学的电子身份认证制度,制定出鉴定和管理电子商务主体的安全政府,CA机构确认电子商务主体电子身份,并向各交易主体公布。电子商务主体也要定期披露电商运营与发展的真实情况与合法性,包括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认证、网站运营情况以及知识产权等。在信息披露后,政府管理部门与各个交易主体掌握了电子商务主体的信息,并受到广泛群众的监督,确认其合理合法性。

(二)调整修改电子商务相关法规

在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活动时,原有的民商法法律法规显露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这阻碍着电商法的快速发展。因此,相关立法机构应积极调整和修改民商法具体细则以及法律范围,创新出电商法。如何扩大民商法的适用与覆盖范围,一方面积极调整电商交易形式,另一方面则全面调整电子信息交易内容。在制定相关法律制度时,还要重视起传统民商事法律与电子商务的协调问题,保障旧法与新法的协调统一性。此外,在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民商法的创新必须始终符合电商自身特点,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并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民商法的适应性。

(三)积极引入WTO规则

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会涉及到大量的环节与内容,例如货物的交易、技术应用、金融服务以及知识产权等。而民商法的创新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入WTO规则,参考WTO组织完善的法律体系,逐渐将电子商务与国际电商相接轨。因此,我国也要重点关注和分析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与规律。首先,引入國际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的安全认证原则。参考CA机构数字证书的标准,明确CA机构具体权责与法律地位,保障证书的法律效力。其次,引入单证规则,确保数字证书的法律效力。第二,引入电子支付规则,要求所有金融机构必须实名认证客户信息,明确双方义务和权力,提高电子商务各交易主体行为的规范性,实现电商交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总结

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提升的重要力量,为市场经济注入了全新的动力。但同时,电子商务发展的飞速发展给民商法带来了新的挑战,民商法的创新与优化迫不容缓。因此,民商法的创新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根据电商发展实际情况,明确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各个主体的法律地位,从而为电商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作者:张虎 申爱军

民商法论文 篇2:

我国民商法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完善策略

摘要:民商制度作为保障中国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法律制度,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中国的民商法目前仍在发展和完善。本文特别考察了民商制度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促进民商制度的不断优化。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体系是民商法,民商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完善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生活与民商法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法律结构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民事和贸易立法结构,改善民生法律体系的缺陷。本文考察了我国民商法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民商制度的完善体系,完善了我国的法律体系,规范了民商活动。

关键词:我国民商法;发展现状;完善策略

中国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规律的最佳体现是民商法,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国家。民商法是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基础。民商法可以在中国市场事务的交易中发挥规范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和进步的必要因素!现阶段,中国在完善传统法律文化的过程中,既保留了世界民法的精华,又吸收了世界民法的理念。民商制度已形成基本轮廓,但与现代立法还有很大距離。因此,研究中国民商和贸易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对于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民商事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中国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背景下的一项法律制度。中国民商法的发展也是基于中国经济体制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经济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为了保证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不仅要实现商品经济的调整,还要对商品社会进行一定的制约与限制。面对不断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国的民商和贸易制度正在不断演变和完善。它不仅展示了一些进步,而且实践了基本的构建原则。在制度完善方面,注意现行民事诉讼法的局限性,采取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确保民商法与时俱进,更好地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环境的稳定和秩序。

一、中国民商法制度的发展现状

民商法是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一部重要法律。其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受到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经济条件下,许多因素共同创造了民商法。在新时期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民商法不仅显示出自身的优势,而且也显示出一定的进步。

中国的民商法律制度可以灵活地适应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鉴于可持续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民商法的制定始终符合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同时,它还通过发挥民事和商业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民商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有着不同的发展状态。

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和新世纪新的经济条件,促进了民商法的完善和发展。从最初的简单到现在的完善,民商法不仅表现出形式的变化,而且表现出灵活变通的优势。

作为一个法治国家,中国的经济状况对社会法律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民商法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始终承诺根据民商法为人民服务。民商法虽然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但它始终以服务人民为核心,随着环境的适应和变化而变化。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不断更新,始终保护着人们的利益。

民事和商事司法制度一直保持着进步,但也受到政治和法律思想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快和整个社会秩序的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的法律流派不断增多,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民商法在立法过程中受到法律、政治和相关学术理论的广泛影响。民商司法制度的完善更加科学合理,不仅不断改变旧的法律法规,而且不断优化分散的法律体系。在一般制度立法原则的基础上,既实现了法律法规的相互协调,又保证了法律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在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民商法的基础

这些原则和基本制度已经调整和改变。鉴于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民商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随着民事和商事司法制度的发展,基本原则也在发生变化。目前,民事和商事司法制度的发展主要适用于平等、安全和效率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平等原则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在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它强调民商法立法过程中每个问题的中立原则。它不仅强调交易对象的中立性,还强调相关技术的中立性、交易的公平性。平等待遇原则使民商制度成为法律公平正义的保障。另一方面,安全原则主要指信息时代发展的背景。随着社会建设的加快,虚拟网络信息的破坏性越来越大。在优化和完善的过程中,民商法也对民商法的安全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界定,既强调传统的交易安全性,又在时代背景下确立了新的安全标准。安全原则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新时期民商法适用的可靠性。

二、中国民商法制度的局限性

鉴于社会的动态发展,中国的民贸体系也应不断优化和完善。我国目前适用的民商事法律制度虽然先进,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行政立法正确实施民商制度的趋势产生了影响。在我国民商法的实施和适用中,存在着依照行政法规使用民商法的问题。由于特殊情况,现行民商事适用的行政法律、法规在具体应用实践中没有得到妥善实施。作为指导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法律文件,中国的民商事司法制度应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司法实践的需求。当前,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民商法在具体实践关系中的立法倾向使其无法正确实施。

其次,我国民商法也存在立法体系散乱的问题,由于民商法制度直接指导着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与发展,而民商事活动又有着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质,因此在对民商法制度进行制定过程中,其立足于当时当代的发展背景虽然较为系统全面地对于社会的经济活动发展进行了限制与要求,但整体社会活动过于复杂的问题也使得民商法存在着不健全、不具体的问题[3]。当前民商法的部分环节仍然有着体系散乱、规划不协调的问题,而国家层面所颁布法律法规中部分解释含糊的出现导致了法律实践的困扰,在司法实践环节对于法律条例的差异化解释影响了司法的公正公平性。

最后,在民商法制度应用过程中,当前的民商法制度仍然表现出了与时代发展不匹配的地方。民商法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滞后性的问题导致了法律法规与现行社会整体发展不同步的问题, 既存在着无法有效指導社会生活组织的问题,也存在着民商法制度失效的问题。我国市场经济行为超前、民商法立法滞后的问题也导致了不规范经济行为的出现。

三、中国民商法制度完善措施

民商审判制度在适用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确保民事和商事司法系统的进一步发展,管理社会经济和限制市场活动,民事和商事司法系统应不断优化和改进。目前,随着民商法的完善,以下具体策略允许相关部门实施其工作实践。民商事司法制度的适应,对于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民商事法律制度,协调各种民商事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该采取紧急立法,而应该尽可能完善法律法规。在传统立法的基础上,完善我国民商立法的真空,制定民商立法的总体规划,保证各类法律法规的整合和互动。

( 一)与时俱进

民事和商事司法系统的使用与社会的总体发展密切相关。鉴于当前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立法者应加快立法步伐,转变法治观念,提高民商制度与时代发展的协调性,确保民事和商事司法系统的实施得到调整和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重视民商法的理论研究,而且要加强民商司法制度的创新和优化,,缩小民间贸易制度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差距,改变目前民间贸易制度使用滞后的问题。

( 二)灵活调整

民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与时代的社会发展相联系的,中国民商制度的落后导致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在民商法改革创新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证民商司法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有效性,整体制度的完善应针对民商制度中存在的复杂问题,修改立法理念和传统的紧急立法方式,在明确民商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灵活调整民商司法制度,实施法律法规的持续改进。同时,通过不同法律制度和机制的相互促进,确保民事和商事司法制度的有效性。民商法体系的调整对于完善我国民商法体系和发展,协调民商法各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应采取紧急立法,而应尽可能完善法律法规。在传统立法的基础上,完善我国民商立法的空白,制定民商立法的总体规划,使各类法律法规相互配套、相互作用。

( 三)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商制度,必须积极分析社会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民商法律机制,,以规范的法律组织确保民商法的立法质量,同时提高民商法的立法效率。鉴于适用的民商法中存在的行政特征,立法工作要针对民商法的行政性特点,通过民商法的制定和创新,确保民商法的独立性,确保民商司法系统在当前社会市场体系框架内健全、独立运行,创造有效的立法模式,确保民商法与时俱进,解决民商制度滞后问题。

完善的法律机制是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础,是依法实施国家政策的重要手段。该机制的基本保障内容包括:国家最高法律机构行使立法权,制定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为社会提供基础,严格控制实施阶段;确保行政机构遵守法律使用自己权利,但行政长官没有特殊权利;司法机构和检查权由司法机构单独使用,不受行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干涉,司法机构将始终秉公执法,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打击司法腐败;社会组织和公民应树立纪律意识和尊重法律,积极尊重法律,提高法律意识,监督国家机构和公务员的工作,谴责不遵守法律法规的公职人员,积极维护中国的法律权威,维护全体人民的家园。只有这样,国家才能依法推进和惩处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必须严格依法惩处,国家法律法规必须严格执行。

结语

总之,中国市场经济中民商法的标准化活动和行为是以民商制度为基础的。为了现代民商法的顺利建设,我们应该积极关爱公民,通过法律树立国家调控的理念,更好地促进国家法的建设,这是中国民商法的提纲,它是中国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商法在维护社会总体稳定、保障社会有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商法的全面完善和优化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因此,针对民商制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法律部门不仅要通过不断调整制度、完善机制,促进民商法的不断完善,还要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我国商法体系构建思考[J]. 陈思远,施轩蕙.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23)

[2]论我国商法体系的构建[J]. 海杰.  法制博览. 2016(13)

[3]中国现行商法体系的缺陷及其补救思路[J]. 孙晓婷.  法制博览. 2016(21)

[4]探析民商法体系中抵销权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J]. 周航.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9)

[5]浅谈我国民商法体系里的抵消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 龚国强.  商. 2015(26)

[6]民商法体系中关于人权保护的价值探究[J]. 王思博.  法制博览. 2015(28)

[7]我国现代商法实践中的民间法、习惯法问题[J]. 宋一欣.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作者:郭立钊

民商法论文 篇3:

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民商法主要是在处理民生问题时提供法律依据,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在民商法当中,涉及到了许多连带责任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处理民生问题的过程当中,会造成许多影响。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民商法的分析介绍及民商法连带责任的基本概念,从而研究民商法连带责任的现状,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从而为民商法连带责任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商法;连带责任;法律条文;改进措施

民商法具有较广的覆盖范围,所涉及的内容也往往错综复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民生问题的类型也开始逐渐增多,并呈现出复杂化趋势。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民商法常常会碰到不适用的情况,而连带责任划分可以在民生问题的解决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时期,民商法律条文当中,只有较少部分的条文针对连带责任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这使得在处理民生问题的过程当中,会出现部分违法人员利用法律漏洞逃避法律责任的问题,法律处理难度大大增加,对社会环境的稳定祥和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以下主要围绕着民商法连带责任的概念展开简单地分析与探讨。

1民商法连带责任的概念

连带责任这一概念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法律的进步,有关连带责任的规定也在不断完善。连带责任在法律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民商法是我国民事纠纷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法律法规,对于民事纠纷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阶段,在民商法当中,有关连带责任的解释还并不明确,如何判定连带责任还有待商榷。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民商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界定连带责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必须对连带责任引起充分的重视,并认真研究界定连带责任的方法,从而在民事纠纷当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民商法的有效落实。

2民商法连带责任的特点

在民商法当中,连带责任具有很多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连带责任与一般保证人并不是同一概念,二者互相冲突。一旦被确定为连带责任人,就不能再作为一般保证人。其二,当连带责任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时,在连带责任关系当中的每一个主体都具有对相关义务的责任。其三,一旦连带责任认定完成,所有的债务人都将承担相关责任,并失去抗辩的权利。无论债务人是否有经济能力承担相关债务,都不能推脱所承担的相应责任。简而言之,债务人没有拒绝权利,这是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1]。

3民商法连带责任的现状及问题

3.1民商法的协调处理问题

民商法对民事主体的责任与权利做了规范性文件,程序法则对民事主体在实际案件当中需要承担哪些相关责任、需要实施哪些义务做出了规定。从二者的作用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商法和程序法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依托。因此,要想使民商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得到提高,就必须使民商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协调关系得到改善,从而使这两种法律都能够在民生问题当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民商法和程序法之间还没有形成较好的配合效果,民商法当中的连带责任难以得到有效认定,影响了连带责任法律效力的发挥。如果民商法不能够与实体法之间增强联系,会导致民生问题在处理工作当中无法发挥连带责任制度的全部效果的问题。如果二者之间联系不强,连带责任制度就只能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其中。在处理案件的实际过程当中,连带责任的认定将受到阻碍,民生案件的处理难度将大大增加[2]。

3.2民商法选择权使用不合理

在一般的民生问题案件当中,债权人都具有起诉债务人的权利。这是法律政策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作为原告的基本权利之一。在审判案件的实际过程当中,原告可以对起诉债权人进行选择,既可以选择起诉全部债权人,也可以选择只起诉其中一部分。但在实际的案件处理过程当中,绝大多数债权人通常只能在债务流程启动以后才能进行连带责任人选择工作。这使得债权人难以依照实际处理法律情况,对债权责任人进行选择。审理程序受到了干扰,民生案件当中常常存在着这样程序不合理的现象,造成了对案件审理不负责任的情形。

3.3连带责任人界定不明确

在处理共同侵权事件的实际过程当中,如果法院没有进行审理,并加以许可,其他债权人就不能够对主债权人展开责任追究。而与此同时,其他债权人自身的责任也不会受到追究。在实际的案件审理过程当中,法院常常要依照债权人所上交的种种资料与相关的事实根据来开展责任人的责任认定工作。但针对责任人起诉的连带责任缺乏较为明确的规定,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很难清楚地确定连带责任人有何责任义务。这使得个别侵权连带人利用了这种法律漏洞,逃避了应承担的责任。这是对债权人合法利益的极大损害[3]。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民商法当中连带责任人界定模糊的问题,使相关的法律案件审理工作当中存在着极大的法律漏洞。

4民商法连带责任问题的处理措施

4.1将民商法与各类法律结合处理

在通过民商法处理种种民生问题的时候,只有将民商法与实体法相互结合,才能将民商法的法律效用充分发挥出来,使连带责任得到有效认定。在对实际案件进行审判的过程当中,应当综合考虑各种法律的协调,并将连带责任认定原则加入到实体法和民商法的使用当中,使认定标准更加明晰,使连带责任得到合理的应用。如果要将实体法与民商法相互连接,进行很好的配合,就要尽量避免将各种法律分别处理的方法,从而使连带责任的认定更加明晰,从而充分发挥连带责任的作用,使案件处理工作中的责任认定更加科学合理,防止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4.2创新完善诉讼程序

在我国当前的诉讼处理流程当中,民商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程序实施过程的不合理。如果处理案件的过程没有严格依照相关流程规定,就会因各个法律的个体性较强,而造成法律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在民商法当中,没有对程序法与实体法之间的处理进行明确规定。这使得连带责任人的认定受到了很大的干扰。所以在对民商法进行拟定和完善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不断依据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民商法的实际内容进行不断地调整,使民商法的法律诉讼程序得到不断完善,从而在处理案件的实际过程当中满足多种多样的需求。就当前阶段的情况来看,民商法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涉及到许多民事案件,所涉案件的种类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在不同种类的案件当中,具有不同的债权人,债务人主体也具有很大的区别,与之相对应的诉讼要求也必然发生变化。所以在处理案件的实际过程当中,必须结合案件的实际,合理地选择诉讼程序,从而使诉讼程序与诉讼要求相符合,使案件的处理效率得到保障。在利用民商法处理案件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及时调整诉讼程序,确保案件处理过程中,法律的公平性,从而为债权人的合法利益提供保障,使民商法的法律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4.3处理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民商法连带责任认定的过程当中,常常会遇到债权人与债务人关系混乱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也使得连带责任认定难以有效开展。所以在处理实际案件时,必须要对案件中的因素进行充分分析,使案件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得到清晰的认定,使主体责任更加明确,符合于相关诉讼程序的要求,从而使民商诉讼的效率得到提高。如果在处理案件时发现有新的连带责任人,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及时地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4.4完善民商法中连带责任制度

在当前阶段民商法当中,有关于连带责任的相关规定,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当前阶段所做的工作还仍然不够,仍然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相关制度,使民商法中有关连带责任制度的内容得到完善,从而为责任认定工作提高良好的前提条件,使连带责任法律制度得到顺利的贯彻落实,坚决防止违反相关规定、违规进行连带责任认定以及主体责任不明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改进和完善相关法律程序规定,使责任认定工作得以顺利实施,保障法律的公平公正。

4.5为债权人合法权益保护提供空间

在当前阶段的案件处理工作当中,如果想要使相关法律法规程序得到很好的完善,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与债权人的要求,对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在开展工作时,要尽量满足债务人的合法诉讼需求,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对债权人的诉求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判,在仔细比较相关内容并进行权衡之后,必须对诉讼程序的执行提供保障。此外,还要使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明确,在程序法与实体法之间寻找平衡。从而确保法律之间的相互协调,使民商法当中的连带责任认定得到有效落实,使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5结语

綜上所述,民商法在民生问题的处理工作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认定连带责任并对相关责任进行处理是案件处理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对民商法当中的连带责任基本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指出了在当前时期我国民商法实施过程当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在于程序法与实体法之间没有进行合理的协调、选择权使用问题存在不合理之处、连带责任人的界定较为模糊以及诉讼时效性等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使民商法与程序法、实体法之间合理的协调。应当对诉讼程序进行改进,使案件当中的主体关系得到妥善处理,顺应时代发展,改革民商法中的连带责任制度,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使民商法的法律效力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廖祥平.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35):221+244.

[2]张翼.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02):7-8.

[3]于雷.民商法连带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20(04):149-150.

(责编:赵露)

作者简介:邹无寒(199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法律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作者:邹无寒

上一篇:新媒体研究论文下一篇:现代商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