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24-05-09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精选8篇)

篇1: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系依托中国传媒大学校本部新闻传播学院的专业优势,目前开设了6个非艺术类专业,即新闻学专业、传播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媒体创意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企业传播学专业。专业方向涉及新闻采编、网络传播、广告营销、图书和电子音像编辑出版等领域。新闻传播系目前共有学生581名。

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系招收了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名学生,专业方向为网络传播学和广告学。

2005年,招收了涵盖四个专业的329名学生,其中,新闻学专业104人,广告学专业84人,传播学专业73人,编辑出版专业68人。

2006年,在招收四个专业的基础上,新招了新闻专业的专升本班,共为192人,其中新闻专业27人,广告学专业58人,传播学专业53人,编辑出版专业31人,专升本23人。2007年,又增加了媒体创意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50人,媒体创意学专业27人,07级总人数为210人。

2008年,新闻传播系在全系六个专业增加144人。

2009年,新闻传播系预计招收210人,其中新闻传播学类(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专业)150人,媒体创意学专业30人,并增设一个企业传播专业学,招收30人。

新闻传播系依照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办学定位,延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有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南广学院的定位与目标,提出专业为本、育人优先的教育理念,即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根本,促进人文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目前,新闻传播系正致力于探索大学生成长规律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成才规律,按照人才成长的过程性与阶段性特征,实施阶段化、个体化教育。通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如对 04 级学生实施“一带三”的导师制、倡导“终生读书计划”、开办专题讲座、承担院报的编辑工作、鼓励学生办报、支持社团活动等,强化学生自我成长意识。

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南广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力求将中国传媒大学校本部的课程特色及学科优势与南广新增的应用型、基础型课程相结合。在课程体系上,注重基本素质课程,并将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模块化,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传媒人才的需求。

培养目标明确: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新闻传媒人才

坚持“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有专长”的教育思路,落实“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形成厚基础、重技能的课程新体系,为社会输送符合市场需求的大众传媒和企业传播人才。

教学特色明显:以实践为依托,以作品促教学

搭建全媒体应用平台,设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等全员实训课程,使各专业学生都有充分训练的机会;成立卓越工作室,承办《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报、《江宇之友》、《新恒永》、《景韵枫桦》等企业杂志;建立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现代快报、东南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影联广告公司、上海若邻网等几十个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实训成果丰硕。

核心能力突出:接受人格教育、专业培养和职业教育

对学生进行四年不断线的职业教育,使他们在志存高远的同时,建立务实的初次择业目标;倡导“终生读书计划”、开办专题讲座,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组织社团活动、加强学生自组织建设、进行假期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事习惯,使他们逐步具备在组织中工作的各项行为能力。

系训:厚德博闻,卓越传播

΄Ղ?ה ҕʵԺУՐɺ͸??http:///??Ϫ΄?ο??? http:///yikao/yjian/15857.asp

篇2: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一、专业介绍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二、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1)为适应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对新闻与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2)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

(3)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4)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着重提升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研讨、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5)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新闻与传播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6)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7)学位论文须与新闻与传播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新闻与传播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须有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8)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新闻与传播专业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9)积极推进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与新闻与传播类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10)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11)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三、全国统考科目

(1)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2)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四、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自主命题复习参考书

1、新闻传播理论考察部分

(1)《媒介管理学》郑丽勇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网络传播概论》杜骏飞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

(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赵民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段京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丁柏铨主编,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新闻传播史论考察部分

(1)《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新闻传播实务操作考察部分

(1)《广告策划与创意》蒋旭峰、杜俊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五、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硕金牌复习资料

(1)《媒介管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35元、42页纸

(2)《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复习笔记、43页纸

(3)《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77页纸

(4)《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考研复习笔记 35元、63页纸

(5)《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复习笔记 39元、98页纸

(7)《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复习笔记 39元、80页纸

(1)南大《新闻写作》(新闻采访和评论写作)复习笔记 37页纸

(2)《广告策划与创意》(文案、策划书写作)复习笔记 35元、57页纸

以上是南京大学新闻学院专硕最佳复习方案,请同学们复习相关参考书,复习资料部分只需要经过强化记忆,就可以了。解决你专硕复习茫然困难。有问题请咨询工作室,可以在线交流。

翠屏考研工作室

篇3: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于2002年申报传播学本科专业, 2003年开始招生。当时, 该专业属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 (2001年) 目录外新专业, 全国仅4家开办, 广东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设有此专业。为了进一步推动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的发展, 2003年华南理工大学继续申报了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两个专业, 2004年开始招生。2004年7月, 华南理工大学正式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三个专业纳入其名下管理, 分别设立新闻传播系、文化传播系和品牌传播系。至此, 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建设已初具规模。2010年成功申报数字媒体与艺术本科专业, 因故未能正常招生。2005年经学校学位委员会批准, 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了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鉴于当时科研和师资力量不足, 故此只将传播学硕士点报教育部备案。2011年正式获得新闻传播学科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并为申报新闻与传播一级学科博士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找准本科专业发展定位

由于学科发展不平衡, 国内新闻传播学建设大多脱胎于传统人文学科, 其前身新闻学二级学科原归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20世纪80年代, 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相继开设了传播学课程, 同时进行传播学研究, 及至1997年教育部把新闻传播定位为一级学科, 下属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建设通常是以新闻学专业为基础, 同时或者继而发展广播电视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等。时至我院成立的21世纪初, 新闻学等“传统专业”的发展已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如果以常规思路去进行复制和同质化发展, 我院显然并不具备竞争优势, 因而申办传播学专业成了我院本科专业发展的首要选择。这不仅因为传播学专业当时全国仅有4家开办, 也是缘于传播学的学科“定性”。经过国际学术界长期的争论, 目前一般把传播学定位于多学科交叉的社会科学, 现代商业、民主社会尤其是信息与传播技术革命是其发展的背景, “多元、开放、应用性强、体系较为庞杂”是其显著特色。正因如此, 它极具发展的空间和扩张的潜力。以传播学为引领, 我院始终致力于学科与专业特色建设, 尤其强化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加大跨学科交叉的力度。本科专业设置并不完全囿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限定, 而是通过设定本科专业方向凸显特色, 并通过教学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予以具体落实和体现。传播学专业设定为跨媒体专业方向, 以新媒体和网络传播为引领, 融合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新媒体于一体;编辑出版学专业不再停留在传统出版方式, 而是以数字出版方向为发展重点。事实证明, 这两个专业方向的设定带有一定的预见性, 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已增设新闻传播学类“网络与新媒体”和“数字出版”两个特设专业。品牌传播专业方向以广告学专业为基础, 融合了传播学、市场营销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 系国内首创。

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特征分析

依托华南理工大学以工见长, 理工结合, 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 新闻与传播学院坚持新闻传播学的核心理念、价值和学科规范, 同时顺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 确立了“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1.厚基础。长期以来, “新闻无学”一直是新闻传播学科的短板, 新闻院校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的弊端也一直被新闻传媒业界所诟病, 因而加强理论和知识基础是提升新闻传播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探索, 我院初步形成了本科生培养的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 分8个层面, 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数学和逻辑学的基础知识;传播学专业领域内系统的核心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媒介经济与管理知识;跨文化、国际化知识。根据教学方案、课程体系设置, 除了专业领域课, 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本科三个专业完全打通, 主要集中在本科前两年完成学习。这种文理渗透、专业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知识架构有利于拓展本科生宽广的视野, 夯实本科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 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强能力。对理论和知识基础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忽略实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目前国内通行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所谓“课内实验、课外实习”, 我院也不例外。首先是利用华南理工大学理工科强大的技术支持, 不断完善教学场所与教学设备, 教学实验设备总投入已超过1000万元;其次是制订完整的实验教学大纲, 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实务操作的指导, 也包括信息与传播技术基础的讲解。除了新闻采编、摄影摄像、广告设计与制作和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等课程, 尤其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开设了网页设计、多媒体素材与制作、网络编校软件应用等系列课程。再次是实验室建设从单一依靠学校资助向产学研合作建设发展,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建立多种类型的学生实践基地。迄今为止, 我院已分别与40多家媒体和企业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大学生创新实践与就业实习基地”和“学生课外创新活动中心”, 充分借助广东地区经济发达、新闻传媒行业强大的优势,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拓展更宽广的就业前景。学院毕业生基本功扎实, 实践能力强, 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就业率达到98%以上。

3.宽适应。传统新闻学教育 (包括广播电视学专业) 主要源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的实践经验总结, 偏重应用实操, 对口的行业面较窄, 难以适应信息与传播业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传播学在欧美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理论积累, 而且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 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新闻学的知识结构和框架, 提升了新闻传播学科的科学性和理论体系。我院在吸收传播学理论优势和精髓的同时, 在教学设计上兼顾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广播电视学等基本课程和实务训练, 因而本科毕业生的求职面宽, 适应性较强, 不仅可应聘新闻传媒行业, 也可面向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营销、公关、策划、宣传等部门和相应工作岗位。近几年本科生就业呈现分流趋势即是明证:部分学生到了主流媒体和著名广告公司, 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盛世长城、奥美等;部分学生到了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 如青海省外事办公室、茂名市政府、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办公室等;也有部分学生进了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 如中国电信、康佳集团、广州宝洁有限公司、箭牌糖果 (中国) 有限公司等。目前新媒体和移动通讯强劲崛起, 人才需求旺盛, 因此许多同学进入到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网易和腾讯等公司工作。

4.国际化。以发展国际化教育带动本科培养向国际化迈进一直是我们致力的目标。由于我院课程结构 (尤其是通识课程的教学安排) 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的要求相近, 2011年11月, 我院成功与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签订协议, 推出“2+2”合作办学模式, 即前两年在我院就读, 后两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就读;如都满足双方的培养学分, 即可获得两个学校颁发的学历及学位证书。在此合作计划的基础上, 2012年, 我院创办了新闻传播学类第一个国际班, 招收30名学生。“2+2”项目的签订及国际班的成功招生, 推动了我院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并势必对我院本科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目前, 我院正积极筹备全英课程建设, 目标在三年内开出8门全英专业课程, 同时吸纳更多的国际化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到我院任教, 让本科教学逐步与国际接轨。

三、问题与思考

新闻传播教育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其重要性也已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认可, 但似乎仍难以证明已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性, 学科地位相对低下。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仍欠成熟, 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1.以传播学为导向的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摆脱了传统新闻职业技术教育的窠臼和框框, 理论性强, 适应面宽, 但其内涵仍嫌模糊, 行业和岗位指向不明确, 应用性较弱。故此应加强应用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 明晰本科教学的专业定位, 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适应行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不断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乃至全媒体实践能力。

2.新媒体正在对传统媒体构成多方位冲击, 包括对传媒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日常运营、新闻产制流程以及对整个传媒生态的冲击和重构。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需应时而变, 及时予以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回应, 并融入具体的教学和科研环节;与时俱进, 参考业内需求, 及时增加相应的课程讲授, 让学生尽快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

3. 鉴于新闻传播学多学科交叉和应用性强的特征, 应探索开放性的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譬如实施跨学科培养模式, 加强新闻传播学与计算机、信息工程、法学或者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培养新型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或者采取学界与业界联合联动的培养模式, 设立产学研基地或改进实习方式, 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篇4: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12月9日下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东发到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校旅游论坛讲座。肖教授的演讲课题为“全民阅读与国民素质提升”。他从“全民阅读是国家战略,也是强国之策;三大支柱之一信息传播史——图书史;与三种文明对应的三种阅读;轴心时代的经典及阅读经典的意义;继承并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如何建立文化强国——落实到教育与阅读;提高国民素质任重道远” 等七个方面阐释阅读的意义、历史与发展、变化与特点、要求与规律等。解读了文化强国的战略性思考,强调通过全民阅读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建立一个和谐、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社会。

整场讲座不到两个小时,信息容量非常大。肖教授致力于文化强国的国策研究,他深入浅出地对传统阅读、现代阅读、后现代阅读的特点进行分析,图解现代阅读新媒体,提倡深阅读、慢阅读、阅读经典;引导大家讨论中华文化优秀的文化遗产,指出“思、学、述、作”是阅读与思考、论辩与写作的基本方法。

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旅游论坛自开办以来,先后邀请了数十名专家学者、旅游行业精英和企业领军人物到我校演讲,促使广大教师在校园里就能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文化气息,为校本培训充实了内容,为示范校创建增添更加丰富的内容。

篇5: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学生会各部门工作职责

一、学生综合办公室

(一)工作理念:求真、务实、高效

(二)工作职责:管理、协调和服务

它是平台和枢纽,是协调团总支学生会各部门关系、管理档案、感知学生冷暖的重要部门,它是团总支、学生会的坚强后盾,是团总支、学生会组织的“大管家”。其具体职责如下:

1、协调团总支、学生会各部门工作,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

2、负责组织拟订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和落实团总支、学生会各项决议精神,起草、打印和发送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的各类文件(含工作计划、总结、规划、报告、决议、通知、信函、请柬等);整理、存档团总支、学生会内部各项资料。

3、建立学生干部的联系方式(电话、QQ、邮箱),制做学生会成员登记表,为团总支、学生会成员个人建立电子档案(一般制成打印版和电子版两种)。

4、负责组织、安排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的各种会议、学习和重要活动。

5、负责团总支、学生会各类公假条的发放和回收;按时值班,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并及时处理值班过程中的各项事务。

6、负责团总支、学生会财务管理工作,领取和发放工作用品(所须经费要事先申请),并负责报销各部的工作经费。

7、作为窗口部门,办公室应加强与其他学院和外校学生会的联系。

8、完成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团总支书记和学生会主席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科技文化部:

1、组建本学院辩论队、演讲团、文学沙龙,负责相关社团成员的招新、培训和管理工作。

2、承担由本学院承办的校级、院级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相关组织策划工作。

3、与本学院学生会各部门通力合作,协助完成本学院学生会在各项活动中相关工作。

三、体育部

1、组建文学院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等,负责相关社团成员的招新、培训、管理工作。

2、策划举行学院体育赛事,组织学院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赛事。

3、与本学院学生会各部门通力合作,协助完成本学院学生会在各项活动中的相关工作。

四、生活部

(一)工作目标

务实、热情、团结一致,提高工作效率,用我们的服务为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保驾护航。

(二)工作职能

1、每学年开学,组织参加迎新、接新工作,为新生的报名入住提供热情服务。

2、参加迎新晚会的会场布置工作,以及为我院参加的一系列晚会、活动提供后勤保障,其中也包括有我院队伍参加的体育项目的后勤工作。

3、进行安全、卫生宣传。

4、检查文学院所属寝室的卫生检查。

5、举办每学期一次的“寝室文化节”。

6、负责办公用品和活动所需物品的采购。

7、负责下设的插花队、桥牌社、围棋社和象棋社的日常活动的组织安排工作。

五、文艺部

1、组织和开展好我院文艺工作和各项文艺活动,确保各项文艺活动的演出质量。

2、注意在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培养我院优秀的文艺人才,为学院各种比赛和晚会做准备。对下设的舞蹈队、器乐队、演唱队、合唱队、话剧队等队伍进行统筹管理,负责安排时间对新进人员进行平时的专业培训,提拔经训练后表现优秀,专业出类拔萃的人才担任队长。

篇6: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希望大家以最好的状态开始新的大学生活”,在开场视频中,吃意盎然的学生会里各部长道出对新生的寄语后,菊平哥以端庄的姿态拉开了迎新晚会的序幕。

在整场晚会中,现场气氛最火爆的节目当属连长和教官们为大家带来的小品 《那些年我们有过的军训》。这场小品模仿并渲染了新生军训的真实生活,教官们扮演的学生可谓亲切感与违和感并存。一本正经的教官们在舞台上也为了休息而塞烟肚痛上厕所;平时行如风的连长齐步走时跟不上大家的步子,“我腿短啊!”。不论是对骑马舞式的齐步走还是教官之间缠绵悱恻的拥抱与热舞,爆出的阵阵掌声表明小伙伴们确实体会到了教官们将节操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这也为屏幕上学生们与教官们的亲密合影做了别有风味的诠释。

现场人人网评论的最多的则是新传三班的小品《秦始皇选妃》。这场穿越剧在前三位佳丽出场时还能给观众以正常的美的享受,而当孙启嘉扮演的四号佳丽芙蓉姐姐着黄色丝衣扭动腰肢华丽地登场时,那娇艳欲滴的面容和骨酥肉麻的嗓音立刻让受到惊吓的观众触电般地鼓起掌来,剧情也顺理成章地让大秦皇与芙蓉姐姐成了眷属。但是从现场同学们在人人网的评论来看,太监小李子的呼声也很高„„

其他节目的节操度就很高了。颇有创意的朗诵《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六位同学分别用东北、山东、广东、天津、黄冈、长沙方言抒发了对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考;对于T台秀《橱窗》主持人的评价颇为中肯:“这是我见过的最性感的橱窗了!”;琵琶独奏《春雨》和民族舞独舞《咏荷》都急穏交织,中国风十足,从听觉和视觉展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魅力。

此外,还有动感的三人街舞,经典歌曲的串烧,帅气的吉他弹唱,吟诗作对的高端黑相声《吉祥人间》,让中国声优业看到希望的配音剧《平田的世界》和正能量满满的朗诵《中国人,不跪的人》。最后,晚会在四班全体同学《星空红日当当当》的歌声中落下了帷幕。

篇7: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一、名词解释 1.报刊的有机运动 2.《每周评论》 3.王韬

4.人民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 5.信息茧房

二、简答

1.人民性与党性的统一

2.美国分别在1984年,2017年两次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谈谈你的看法 3.新闻界对真理标准讨论的作用

三、论述

1.结合案例与理论,谈谈对真人秀的理解 2.焦点小组与深度访谈的对比

3.《新青年》的出版、改组过程以及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学硕:业务

一、名词解释 1.首因效应 2.个案研究法

3.HTML 5 4.科学传播

二、简答

1.微传播的特征及方式

2.公共传播对公共治理的意义

3.新媒介赋予社会与人移动性,谈谈移动性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三、论述

1.人工智能对新闻媒体的变化或影响

2.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

四、综合

评价海底捞公关;结合案例谈谈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企业该怎么做才能将损失降到最小?

专硕:334

一、名词解释 1.新闻语言 2.新闻敏感 3.数字经济 4.走转改 5.空白分割

二、简答

1.智媒体时代特点

2.整合营销传播未来面临的挑战 3.全媒体融合报道特点 4.版面编辑中色彩的作用

三、论述

政务微信和微博的功能、异同、关系

四、实务

消息:商品房价格调控

评论:违背企业经营道德,消费喜好

专硕:440

一、名词解释 1.媒介事件 2.后真相 3.舆论引导 4.符号 5.议程设置 6.黄远生 7.成舍我

二、简答

1.个性化推荐今日头条特点 2.大众传播产生的原因和标志

3.60年代小报和20年代小报的区别

三、论述

1.解析新闻专业主义

篇8: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从钟灵毓秀的三湘大地, 到吐纳恢宏的首善京畿, 再到务实勤谨的岭南重镇, 善于参悟天人之道的蔡铭泽汲取了每一处的慧根, 一路跋涉一路心血地形成了自己的风骨。 作为新闻史学泰斗方汉奇先生早年的亲传弟子, 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省引进的第一位新闻学博士, 以及百年名校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首任院长, 蔡铭泽的学术人生中写满了颇多“敢为天下先”的故事。 然而令人称奇的是, 这位苦读出身的湘籍学者在他掩藏不住的才情与才干中, 却一面有着尽心竭力、不甘人后的执着个性, 一面又有着处下不争、 急流勇退的人生哲学。 传道授业, 著书立说;开疆拓土, 建章立制;致虚守静, 功成不居———无论为人、为学, 还是处世、行事, 蔡铭泽怀揣着举轻若重的入世抱负, 又洋溢着举重若轻的出世情结, 既含藏内敛、缜密周详, 又潇洒有度、吞吐自如。 几十年光阴斗转, 从当年农耕山水中的贫苦少年到如今名气斐然的知名学者, 蔡铭泽每一步的进退取舍都流淌着某种深邃的哲思。 柴米油盐酱醋茶, 道德文章天地心, 无论拿起还是放下, 他虔诚地继承着耕读文化的精髓, 不失本色却又早已升华腾挪。

一、“读书, 让我在逆境中还有美好的向往”

“我的家乡在湖南省岳阳县的黄金乡书稼冲, 这里是湖南省岳阳县、 华容县和湖北省监利县两省三县交界的一片丘陵地带, 周围就是洞庭湖, 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我的历代祖辈都是读书人, 父母在家乡务农, 家里有兄弟姊妹六个, 我排行老三。 我母亲去世比较早, 父亲一个人养活我们六兄妹很不容易, 家里条件一直比较困难。 ”蔡铭泽的回忆从清苦的童年开始。

“我的父亲在解放前是教书先生, 但是这段经历却成了他的历史问题, 解放后受到了政治上的压迫, 被划为了‘二十一种人’。 那时候的我很喜欢读书, 人也很聪明, 但是这种家庭情况, 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就存在读了小学能不能上初中、上了初中能不能继续读高中的这些问题。 我父亲虽然不是受冲击的主要对象, 但是每次开批斗会时, 我都是下面的观众, 那种滋味很难受, 我就是在这种充满压力的环境中长大的。 ”蔡铭泽说, “我从小就很喜欢读书, 不但读得进去, 而且很用功, 觉得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家里虽然兄弟姐妹很多, 条件不太好, 但是家人始终支持我读下去。 ”蔡铭泽回忆说, 他虽然没有什么家庭背景, 但是始终坚信学习文化知识一定是有用的, 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 一直没有放下过书本, 直到命运为他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1974年, 高中毕业后的蔡铭泽先是回老家种了两年田, 而后又顶着各种压力辗转华容县做起了民办教师, 正是1977年的恢复高考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其实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那一届我就考上了, 当时报的是武汉大学, 分数还很高。 但是那时候没有经验也不懂事, 去县城体检时, 我一个人骑着自行车颠了几十里山路, 结果造成胃下垂, 最后因为体检不合格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蔡铭泽不无遗憾地说道, “好在只过了半年, 1978年我又参加了第二次高考。 ”经过上一次的教训, 这一回蔡铭泽更加注意了。 “第二年我又考得很好, 这次体检我就专门乘汽车提前到县城去做准备。 体检顺利过关后, 我被湘潭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录取了。 ”谈起报考湘潭大学的原因, 蔡铭泽记忆犹新, “到湘潭大学有几个原因:一方面是我有位堂兄在湘潭大学教书, 他向我推荐了湘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湘潭是毛主席的故乡, 当时湘潭大学又刚刚恢复创办不久, 教育部号召集中力量办湘大, 全国好多优秀的图书资源和师资队伍都集中到湘潭大学来了。 另外, 中共党史专业在当时是个时髦的专业, 只有两所大学开设了, 一所是中国人民大学, 一所就是湘潭大学。 在那个年代, 感觉学好了党史, 可以更好地为党工作, 所以我就主动填写了这个专业。 ”

蔡铭泽继续说道:“进入大学之后, 我读书很用功, 可惜那时候条件不是太好, 有时连教材都没有, 就全凭自己的兴趣钻研问题。 读本科时, 我就开始发表论文了, 在1980年10月19日的《工人日报》上发表了一篇3000字的《邓中夏和早期工人运动》, 还拿了30块钱的稿费, 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蔡铭泽不无自豪, “1982年大学毕业后, 因为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 就留校教书了。 那时候有两条出路都是不错的, 一个是出去做官, 一个就是留在高校。 我一直没有当官的念头, 就选择了后者”。

事实上, 留校后的蔡铭泽依旧没有停止向上追求的脚步。 “我读本科的时候, 在班上就一直是起领头作用的。 后来我也不断上进, 1984年考取了湘潭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我的导师是从武汉大学调过来的曹木青老师, 他学问做得很不错, 我就跟着他研究陈独秀, 硕士毕业论文是关于《向导》周报的研究。 ”如其所言, 从80年代初开始, 蔡铭泽就一直致力于对陈独秀和《向导》周报的钻研, 并陆续在《湘潭大学学报》《党史研究资料》《新闻研究资料》 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也正是因为如此, 原本攻读中共党史专业的蔡铭泽于冥冥中渐渐转向了新闻史的学术领地。“因为《向导》周报是个文化史的问题, 既属于中共 党史的研 究范畴, 也属于党的新闻事业的研究范畴, 就这样我转到新闻史这方面来了。 ”

令人敬佩的是, 在早年的求学生涯中, 蔡铭泽就养成了勤学苦读的习惯, 即便是放假期间, 他仍然乐此不疲地流连于图书馆、资料室, 一字一句地研读文献史料, 一笔一画地誊抄年谱档案。 而回忆起那段艰苦攀爬的成长岁月, 蔡铭泽感慨颇深:“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 想要完全跳出来, 是不大容易的。 但是在个人与时代的分合变迁之中, 每个人的命运实际上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 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变化, 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我觉得对青年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看来, 我已经从当年一个地道的农民变成了一个对社会有着独立看法的人, 曾经那么艰苦的环境都坚持过来了, 我也没有感到多少的困难。 就是因为读书, 让我在逆境中还有一种美好的向往, 在逆境中仍然能向上发展, 向外发展。 好书好字好文章, 向善向上向天然, 这或许对当代青年人有所启示。 所以, 经受了苦难也不要记恨, 反而需要感恩, 因为这才是一种超脱。 ”

二、“人大的优良传统我都记在心中”

1987年, 作为湘潭大学青年教师的蔡铭泽顺利完成了硕士学业, 而不久后, 这位一直没有停止追求步伐的年轻人又迈上了一个新的人生台阶。

“1990年我考取了方汉奇老师的博士生。 ”蔡铭泽回忆道, “到方老师那里有两个背景, 一个背景是1987年我到北京去查阅资料, 在西单的一个旧书店买了一套书, 就是方汉奇老师的《中国近代报刊史》 上、下册, 我现在都还记得花了七毛九分钱。 买回来之后认真拜读了, 感觉方老师文笔很好, 史料也很扎实。 我这个人喜欢抄书, 所以就把方老师这本书上写得最好的部分, 甚至是整个章节、整个框架, 都用很好的本 子抄了两 大本。 他70多万字的书, 我大概抄 了10多万字。 ”正是因为这场书缘, 对方汉奇先生甚是敬佩的蔡铭泽决定给他写一封信以表达自己的敬意。 “后来我就贸然给方老师写了封信, 没想到的是, 方老师不仅收到了这封信, 而且很快又给我写了封非常客气的回信, 并且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再后来, 我又对方老师表示希望能够继续跟着他做研究, 方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 也是继续鼓励我。 就这样, 1990年, 我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方汉奇老师的博士生。 所以说, 第一次去北京, 买到方老师的书, 给方老师写信, 和方老师结缘, 搞新闻史, 考新闻学博士, 这些都是偶然因素促成的。 ”蔡铭泽笑道。

作者与蔡铭泽教授 (左) 合影

进入人民大学之后, 蔡铭泽在方汉奇先生的指导下, 转而开始对国民党报刊展开了研究。 “这个题目是方老师给我点的, 因为他知道我的史料功夫比较好, 但是这个选题不好研究, 一方面是因为国民党党报涉及面很大, 范围很广;另一方面是站在共产党的角度来研究国民党党报, 的确有难度。 ”从中共党史到国民党报刊, 蔡铭泽接下了一份知难而上的挑战。 “做学问我是主张下苦功的。 为了研究国民党的报纸, 我在北京图书馆看了一年的资料, 把北京图书馆能够找到的所有国民党的报纸都看过了, 甚至看到眼睛充血。 我那时一看到有价值的材料, 眼睛就亮了, 觉都不用睡了, 做了将近80万字的笔记, 所以写起论文来的时候就很轻松。 后来台湾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博士论文, 人家认为还是有点价值的。 ” 蔡铭泽不掩欣慰。

1993年, 博士如期毕业的蔡铭泽以优异的学业成绩留在了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从此开始了新闻学的教研生涯。 “我在人大教新闻史, 也协助带研究生, 当时我已经发表一二十篇文章了。 北京的环境还是比较好的, 我爱人和小孩的户口都进了北京, 那时候是很不容易的。 我住在人大的筒子楼, 经常看到万里无云的蓝天, 心情是很好的。 ”他回忆说。 然而, 在北京正式落户一年半的蔡铭泽, 却因为种种原因, 很快又携妻女转而南下, 来到了从此扎根驻足的羊城广州。

“到广州来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不久, 尤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 广东的发展很快。 我当时有一个标准, 要流动就一定要往有高速公路的地方流动。 因为高速公路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和领时代之先的风气, 当时全国有高速公路的地方还不多, 北京也没有完全搞起来。 再加上广州这边正在招聘人才, 一拨一拨的人涌过来, 我了解了一下具体情况, 觉得在这边发展很不错。 ”蔡铭泽坦言, “其实我也是舍不得离开北京的, 但当时职称问题、爱人的工作问题, 还有住房问题等很多现实问题都摆在眼前, 我广州的朋友看到我这个情况后, 劝我还是赶快过来。 ”

作为广东省引进的第一位新闻学博士, 初来广州的蔡铭泽逐渐找到了施展才干的平台, 他于1994年起任教广州师范学院, 并于1995年4月起担任广州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 “我为什么能在广州师院干得很好呢, 除了这边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人大带给我的财富。 我在人民大学经过了5年的学习, 人大的优良传统我都记在心中。 老师们之间不搞矛盾, 不搞派系斗争, 大家扎扎实实做学问, 彼此都很谦和, 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以事业为重’。 我做系主任也是做到尽可能地关心大家, 团结大家, 不争名利, 容得下人, 一碗水端平, 这些都是人大给我的。 ”就这样, 任职广州师范学院后的蔡铭泽不仅担负起了更加多元的身份, 并且遵守着自己的行事思路。 “我办事是很认真的, 要么不做, 要做就全身心地投入把它做好, 这样大家也很服气。 ”从组建专业化教师团队, 到确立广播电视特色化发展目标, 再到建章立制完善教学管理, 蔡铭泽在广州师范学院度过了充实且忙碌的5年。

1999年, 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 蔡铭泽再次从广州师范学院调任到了暨南大学, 并且在这里继续开创起风生水起的事业。 “到暨大任教还是因为希望学科建设的成就能再高一点。 我作为人民大学的一个博士, 广东省当时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新闻学的博士, 为广州师院新闻传播专业的建设尽了力。 暨南大学那时候虽然还没有博士点, 但我到这里来至少还可以带研究生。 我想要继续发展, 留在广州师院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蔡铭泽并不讳言。 尽管从广州师院调往暨南大学的过程中, 蔡铭泽经历了一段尴尬的过渡时期, 但最终还是顺利完成调任并于2001年出任暨南大学新闻学系主任。

“2001年我担任了暨南大学新闻学系主任, 也是从学科建设开始抓起: 第一是要把新闻学系升级为新闻传播学院, 第二就是要申报博士点。 ”作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 蔡铭泽对暨大新闻教育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2001年, 暨南大学新闻学系升格为新闻与传播学院;2003年, 暨南大学新闻学专业同时成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重点学科;2005年,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功申报新闻学博士点。 蔡铭泽不仅实现了当初上任时树立的战略目标, 更重要的是, 他带领团队奠定了暨南大学在整个华南地区新闻教育领域的翘楚地位。 “我的想法就是先把架子搭起来, 把目标树起来, 让大家都有事做, 不要互相整人。 我搭下的架子就是新闻与传播学院, 树立的目标就是申报博士点, 并且使老的矛盾不激化, 新的矛盾不产生, 学院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处理问题公道和气。 到2005年的时候, 学院的发展态势就很好了, 也为现在的发展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对于这份事业, 蔡铭泽问心无愧。

三、“要将新闻史当作思想史来研究”

作为史学背景出身的新闻学者, 蔡铭泽对新闻史研究有着自己独到的建树与见解。 从1998年生平出版的第一部专著 《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 1927—1949》至今, 他独著或参撰了逾百万字的史论著述, 其中既包含专题性的报刊史研究, 也不乏通史、简史及地方史志。 而对于历史学与新闻学这两个学科领域的迥异与关联, 蔡铭泽的一番解读玩味颇深:“应该说, 它们是一个专门之学和通用之学的关系。 新闻学是专门之学, 历史学是通用之学。 我觉得一个学者, 既要有自己精深的专业研究方向, 也要有宽厚的通学研究背景。 所以, 方老师讲得很经典, 他说新闻史本身就是一门历史科学, 历史学包含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 新闻史是包含在文化史中间的一种专门史。 因此我是这样认为的, 你要用历史学的视野来考察新闻史, 这样它才具有史学价值。 但是, 如果你仅仅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历史来研究, 那又体现不出新闻史的特色, 因此我们研究新闻史, 一定要研究那些新闻业务背后的东西, 而不能流于表面, 不能只关心表面报道了什么, 起了什么作用, 要深入地对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等去做思考和挖掘。 ”

蔡铭泽强调:“更重要的是, 要将新闻史当作思想史来研究, 要在一种理念的指导下去研究问题, 要站在整个社会宏观背景的洪流中去研究问题, 要看到我们研究的不仅是客观呈现的新闻史, 还有值得我们反观的那些研究新闻史的人, 包括研究者本身的动机、意念及其社会群类都需要被考虑到。 ”蔡铭泽说:“很多人做历史研究不是为了学问, 而是为了歌功颂德、求得生存。 所以我觉得历史研究至少需要从三个层面来挖掘, 包括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 ”

“所以, 任何一门学问都需要一种哲理性、思辨性的东西来作为统率。 通过史料, 还必须得出一些新的发现, 产生新的思辨, 并且这种哲理性、思辨性的东西还不能局限于书本本身, 要有穿越时空的意义, 它不仅是针对现在, 也不仅是针对某些专业人士, 它还要对后代多多少少有些贡献, 这样才有意义。 ”蔡铭泽饶有兴致地补充道, “所以我现在就发现了很多事情的精妙之处。 比如我写书法, 就发现了其中的音韵之美, 我能感到字在起舞, 音乐在起伏, 由此我的思想、思路、思维也在跳舞, 这是一种非常欢快愉悦的感觉。 其实人最好的状态, 就是一种不受任何压抑的状态, 思想可以自由飞翔, 这样才能发现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 当然, 这还需要一个悟性, 需要对现实有一定超脱的感知能力。 ”

说到这里, 蔡铭泽流露出了悲欣交集的感慨。 “和前一代人相比, 我们的知识基础没有他们好, 因为他们在解放以前接受了正规的国学教育, 打下了良好的学问基础。 虽然他们命运多舛, 遭遇政治运动不断, 但毕竟基础是扎实的。 作为前辈, 他们尽到了他们的责任, 并且个别优秀的人物还是很有成就的, 比如说方汉奇老师、甘惜分老师。 那么和下一代人相比, 我们也是有很多不足的, 主要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经历的社会动荡太多, 没有好好读书, 这是时代和社会造成的。 但是你们这一代人就不一样了, 你们生长在改革开放以后, 享受到知识的开放、传播的开放、思维的活跃, 你们要比我们强。 我们这代人是被方老师那代人教育出来的, 而你们这代人又是被我们教育出来的, 我们在这中间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所以我更希望下一代人里能够出现一批真正的学者, 希望我们这代人能够渐渐被你们这代人所超越, 包括在思辨性、哲理性方面。 ”

然而, 蔡铭泽也不无隐忧地谈道, “但是下一代人动不动就是西方的东西, 对我们中国的国学和国情了解得还是很有欠缺。 有些盲目崇洋媚外的人, 习惯把西方的东西生搬硬套进来, 甚至对中国的古典文化还存在一种误读和误导, 这都是一种悲剧。 所以我认为, 只有能够穿越时空、横亘古今的人与思想才具有真正的穿透力和生命力”。

说到这里, 蔡铭泽聊起了他熟读深谙的《老子》 中的精髓, “《老子》第四十八章有一句话最能够反映整个艺术创作、 学问之道和民族精神的真谛。 原话是:‘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就是说, 我们得到的信息、追求的知识和学问应该越多越好, 但是要想体现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就需要不断地抽象、概括。 我们现在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太浮躁了, 追求的东西太多, 物质诱惑的东西太多, 各种势力的影响太强, 真正称得上精髓的东西却少之又少”。 蔡铭泽感慨道:“所以老子说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只有遵循规律做事,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 ”

四、“智慧化生存, 艺术化生活”

蔡铭泽对中国道家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热爱, 其浸染之深除了对他的学术思维产生了深远影响, 更影响到了他的行政与行事之道。 在担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期间, 蔡铭泽利用短短6年的时间, 带领这个学术团队开创了广东省新闻教育的一个个新高, 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业绩。 然而, 抱雄守雌、为而不恃, 关于在行政岗位上功成身退的抉择, 蔡铭泽有着自己的考量。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 我感到自己做出的贡献并不多。 但是我认认真真做过学问, 认认真真干过行政, 现在我认认真真地过着艺术化的生活, 这样的人, 我想还不是很多。 所以我虽然是平庸的, 但却是个有特点的人。 暨南大学从引进我以来, 我都是辛苦做事, 对得起她的。 当我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学院管理上的时候, 我的风格是平平稳稳、逍遥自在的。 尽管外人看起来我很洒脱、很轻松, 但是对于方向性的发展, 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力量的配置、利益的保证、关系的协调, 我都会花费很多的心血。 所以那时候我晚上睡觉总是不太好, 睡得不踏实。 ”蔡铭泽笑道, “我的态度是, 老师们都能晋升职称, 行政人员都能得到发展, 我就好开心。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发展得很好, 而至于我个人, 没有太多的追求。 ”蔡铭泽淡淡地说:“我学过《老子》《易经》, 对生活有自己的哲学思考。 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 如果再继续下去, 往往难以抑制自己。 我不跟老师们争名争利, 这也是人大留给我的传统。 再一个, 我按照天道而行, 相信每个人的发展经历和发展阶段都是不一样的, 该做事时要做事, 该奋斗时要奋斗, 但该收敛时要收敛, 要遵循规律, 把握好放和收。 另外, 我的祖先和家风对我的影响也很深, 就是对做学问比较认真, 对当官比较淡泊, 该做就做, 急流勇退, 这也是中国历代圣贤的一个聪明的选择。 ”

说到这里, 蔡铭泽也不无自豪, “做院长的时候, 我习惯把大量事务性工作上升到理性层面再把它沉淀下来, 并且仍然不断有学术文章发表, 我不希望自己碌碌无为。 不当院长了, 我还有我的追求, 就是写书法。 我想用精妙绝伦的小楷把我写得最好、最经典的文章全部用宣纸誊抄出来, 等将来再出版。 我想, 这些事情都不是当校长或者当院长就可以做到的”。 他毫不遮掩自己的真性情, “我就是干我喜欢的事情, 能协作的, 我就与人为善, 不愿协作的, 我就旁观, 把自己事做好, 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在总结自己卸任院长之后的生活状态时, 蔡铭泽不假思索地说出了十个字:“智慧化生存, 艺术化生活。 ”他解释道:“在当下这个社会里生存是非常不容易的, 发展空间的有限和各种竞争的挤压, 那是多么厉害。 所以我们身处其中就需要学会 ‘智慧化生存’, 要能压抑自己的欲望。 而至于‘艺术化生活’, 就是要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不求所成。 无所求, 方能有所得, 这也是我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我对自己也是如此, 做任何事情, 不去想要得到什么好处, 比如 (不要想) 写字就一定要成为书法家, 做行政就一定要当大官, 做学问就要早点评教授。 求的东西如果太多, 得到的东西肯定会更少。 人一定是要凭着一种兴趣, 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 才能让我们的意志、 我们的精神自由地发展。 正是因为你无所求, 才有可能不知不觉地就成就 (了) 自己, 而精心设计好的一切, 往往会出现问题。 ”

就像一位哲人一样, 蔡铭泽的精神深处有着比他的学问和功业更高明的智慧, 这或许就是他一直看重与追求的哲理与思辨。 他似乎永远保持着两个自己:一个是在经验的世界里无怨无悔地耕耘劳作, 一个是在超验的世界里时时刻刻地感悟反思。 作为当代中国新闻学界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之一, 蔡铭泽看重与在意的远不是一些具象的执念, 他时刻都在思考着, 如何让聆听者能够从对眼前事物执迷锁闭的情境中超脱出来。 他的言谈哲思萦绕, 他的书法精妙粲然, 在哲思空间和艺术园地中, 蔡铭泽流露出迥异于同时代学者的精神气质与个性魅力, 并据此, 在这块喧闹繁华的热土中维护着一份独有的宁静。

【蔡铭泽简介】

蔡铭泽, 男, 1956年11月出生, 湖南岳阳人。 暨南大学教授。 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湘潭大学, 获历史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 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师从方汉奇教授, 获法学 (新闻学) 博士学位。 先后在湘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州师范学院、 暨南大学任教。 曾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暨南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 曾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

上一篇:有关细节的经典句子下一篇:水源热泵机房操作工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