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论文

2024-04-29

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论文(精选14篇)

篇1: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论文

浅析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研究方法:训练比赛小结研究法,对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的概念和作用、内容、心理特点及其表现、影响心理的主要因素、提高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

作 者:张革明 作者单位:广州市伟伦体校刊 名:中国科技财富英文刊名:FORTUNE WORLD年,卷(期):“”(8)分类号:G886关键词:柔道训练作用心理特点表现内容影响因素提高途径

篇2: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论文

青少年柔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

青少年柔道运动员因心理素质训练水平低,在比赛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正常发挥训练水平,所以赛前必须进行心理训练,提高他们自信心,促进运动技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优异成绩.

作 者:李丽红 孙忠强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夏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H191关键词:心理 训练

篇3: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论文

一、柔道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分类

(一) 速度力量。速度力量主要是指柔道运动员在做一系列动作的过程中发力速度的水平与能力, 即速度与力量的结合。柔道运动的所有技战术动作都由速度与力量组成, 当柔道运动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与最大的力量完成具体动作的时候, 其会展现出强大的爆发力。

(二) 绝对力量。绝对力量主要是指柔道运动员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克服竞技中阻力的素质。体重条件对于柔道运动员的绝对力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体重的增加运动员的绝对力量也会随之增长, 因此, 柔道比赛都是依据体重进行分级竞技的。

(三) 力量耐力。力量耐力主要是指身体肌肉在一定时间内反复收缩克服用力时肌肉疲劳的素质与能力。例如, 柔道运动员在竞技中连续运用技战术动作的综合能力。力量耐力的强弱对柔道运动员而言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四) 技术力量。技术力量主要是指柔道运动员凭借娴熟的技战术动作, 配之以全身速度、力量、灵活度的协调, 以及精妙地借用对手力量并将之制服或摔倒的力量之一。能否提高技术力量, 是柔道运动员在比赛中高效发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二、柔道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 循序渐进。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要严格遵循从轻到重、从少到多的原则。通过数量的不断积累与训练强度的持续提升, 这不仅仅是每堂课、每阶段应该坚持的训练原则, 更是全年以及长期训练的基本要求。其中, 从轻到重是指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强度需要依据由小到大的规律, 而从少到多则是指柔道运动员的训练次数与项目数必须坚持递进的原则, 同时还包括每个动作所需练习的组数以及每组需要反复练习的次数。总之, 针对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进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

(二) 系统性。柔道运动员的力量提高训练一周不能低于两次, 比较科学的则是每周达到三次训练, 这样能够确保运动员在记忆周期内不断加强脑部记忆与肌肉记忆, 从而不仅对所学的技战术动作能够熟练掌握, 而且可以促进身体力量的协调与配合, 如果训练时间安排时间距离或者周期过长, 运动员对上次的训练科目与内容已经忘记的所剩无几, 这种情况下的训练是无法达到高效的训练成效的。从一定程度上讲, 系统性原则是根据人类的记忆周期而科学制定的, 因此, 对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必须坚持系统性的原则。

(三) 针对性。加强柔道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最根本目的是提升其专项技术动作水平, 所以, 详细分析每位运动员的个人情况, 尤其是其缺点与薄弱部分, 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 对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还要从柔道运动的特点出发, 全方位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例如, 绝对力量、耐力力量、速度力量以及技术力量这四方面的专项训练, 只有紧紧围绕运动员与运动的特征, 才能真正、高效地提高柔道运动员的力量水平与能力。

三、柔道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提高方法

(一) 上肢的力量训练。柔道运动的上肢部位力量训练是以把位操控技术为核心,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把位控制水平会对比赛成绩产生直接的影响, 同时也会影响到运动员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与科学运用。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发现, 针对柔道运动员的把位控制力量训练方法主要有杠铃、爬绳、抢把解脱、俯卧撑、爬带等, 以此提升运动员的臂力与手指握力。因此, 教练员在对柔道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过程中, 要科学运用以上训练方式或者交叉运用, 争取最大化地提高运动员的上肢力量。

(二) 下肢的力量训练。柔道运动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强烈的对抗性, 其不但对运动员的上肢力量有着较高要求, 而且对其下肢力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柔道运动的大部分技术动作都需要运动员下肢力量与技术的高度协调才能更为有效地完成。在对柔道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训练中, 可以通过摔布人、打入、条件性对抗、投入、跳台阶、负重蹲起、蛙跳等方式实现。通过对这一系列训练方式的科学运用, 会更加高效地提升柔道运动员的下肢力量, 进而为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腰腹的力量训练。腰腹的力量强弱是决定柔道运动员能够高效完成技术动作的重要前提, 因为在柔道训练与比赛中的大部分技术动作都需要运动员的腰腹快速下压、旋转以及上挺而完成。腰腹力量的训练主要包括专项力量训练与辅助性力量训练, 其中, 长腰、打入、摔布人、投入等训练是加强专项力量的有效手段, 而仰卧起坐、负重前屈、腹肌同起等方法可以有效锻炼辅助性力量。在日常训练中, 通过专项力量与辅助性力量训练方式的创新性结合, 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柔道运动员的腰腹力量。

(四) 耐力的力量训练。柔道运动员在比赛中长时间保持足够的体能是极其不易的, 而充足的体力又是取得竞技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 耐力力量训练对柔道运动员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提高运动员耐力力量的训练途径主要是循环式的训练方法, 即让柔道运动员按照规定的训练进行重复性练习, 并完成教练所规定的一系列训练任务, 在此过程中要求运动员能够系统地依次调动身体各个部位的联系, 通过身体各个部位肌肉的锻炼与协调训练, 进而实现耐力力量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力量素质在柔道运动员的训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地位, 力量素质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就等于实现了一半的成功。力量素质的重要性得到了教练与运动员的一致认同, 因此, 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力量提升的训练, 最大程度地强化与稳定柔道运动员在竞技中的水平发挥, 成为当前柔道体育运动的重要研究方向。根据实际调查发现, 在柔道所有的级别当中, 尤其是不同级别之中, 专项力量占优势的运动员在竞技中就会占据优势, 而在技战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 则专项力量的优势甚至会直接决定胜负。

参考文献

[1]沈志坤, 高谊.最新柔道教学技巧, 动作训练示范标准图集与竞赛规则及裁判得分要点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1

[2]刘海清.综述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实施与项目设计原则[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1, 21

篇4:论柔道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

摘 要 专项力量训练是柔道运动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章从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技巧出发,关注运动员的综合发展,并对加强柔道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有助提高运动成绩方面的认识。

关键词 柔道运动 柔道技术 专项力量训练

为了让柔道竞技比赛达到高水平,我们会在竞争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合理运用专项力量作用,将身体的力量传递到对方身上,从而制伏对手,赢得比赛。专项力量训练是在要求运动员良好的专项技术后,加强其力量的爆发力、柔韧性、灵敏性、速度和耐力。力量是柔道运动员必须加强的项目之一,因为良好的爆发力能有效增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同时也会提高比赛水平有积极作用,所以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力量训练遵从系统性原则

力量的训练重在持之以恒,只有不断加强,才能见到效果。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是每周都要进行的事情,全年训练的重点也是力量训练,而在临近比赛的期间,力量训练也是关键。我们每周要安排至少三天的时间进行力量训练,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保证至少两天的训练,如果每周安排一次力量训练,那就太不科学了,因为每次训练一般在训练后大脑皮层都还保留着前一次训练的一些“痕迹”,这种痕迹只会保留很短的时间,如果中间间隔时间太长,那我们的力量训练效果就不明显了,而运动员也会在反复的疼痛中度过力量训练,对运动员力量的提高没有帮助。所以,力量训练不仅要注意时间的间隔,还要注意力量训练课程的合理安排,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力量训练的计划不应变化太大,以保证运动员的精力。

二、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必须紧密结合专项,具有针对性

通过力量训练,柔道运动员的技能和专业素质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教练在那排训练的过程中,应注重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找出力量训练水平得到提高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结合柔道经济的特点,绝对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三者要平衡、综合发展,并突出速度力量。

力量训练分为静力性练习和动力性练习,静力性练习是肌肉等长收缩,让身体各部位的肌肉不发生位移,不产生运动,这对提高力量本身有很好的作用,但由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没有交替,运动员比较会疲劳。动力性练习是肌肉收缩的长度发生了变化,整个身体发生的运动,也是提高绝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主要途径,我们的训练主要以动力性练习为主,适当进行一些静力性练习。不管是哪种训练,都要完完整整的进行,因为力量训练的负荷程度、时间、内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只有按照规定严格执行,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员的力量。对练习绝对力量和速度力量,最好是每次5-6次的训练数量,每组3到5次,练习的动作要多模仿柔道专项技术动作,这样可以加强运动员相应部位肌肉的力量。

三、练习的负荷必须达到要求

所有力量强度训练,都要达到极限负荷,只有达到了极限才有可能进行超量恢复,然后再继续突破下一个极限,那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才能得到提高。当肌肉或肌群对抗最大或接近最大的阻力练习时,肌肉会产生极大的收缩,刺激肌肉产生相应的生理学适应;当我们进行负重训练,肌肉由于超负荷变成了低负荷,所以原来的负荷程度不能再适应下一轮的力量负重训练了,因为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得到了提高,走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需要制定和调整训练计划,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大重量的负荷训练始终占主导地位,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要经常达到或接近运动员的最高负荷,即极限训练,这样是保证好成绩的重要方法。但我们知道,力量训练是非常艰苦的,所以,运动员自身的自觉性和毅力也非常重要。

四、掌握肌肉力量发展的均衡性

我们常常发现,运动员在肌肉训练时,各肌肉的力量训练是不平衡的,所以其专业成绩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如果一些力量不强的肌群没有得到平衡提高,那运动员在训练时可能会出现肌肉损伤,甚至造成比赛失利。专项力量训练对每个肌肉群的力量要求都不同,在进行力量训练计划的设计时,我们主要进行大肌群的联系,按比例均衡地发展肌群系统。如果教练员不按照专项力量训练要求的肌群力量分割来进行训练,就会导致则某一部位力量过大,力量增长会不起作用,而另外一些需要用力的地方,却明显感觉力量不足。那些肌群的具体力量是多少,应该如何分配、平衡肌群力量,需要教练员根据比赛特点,以及运动员的个体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使运动员肌肉具有强大力量的同时,也能让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得到平衡對发展,使其整体力量得到提高。平衡肌肉力量,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设计,提高薄弱肌群的负荷强度来提高它们力量的绝对值;另一方面,就是要对薄弱的肌群加强训练。

总之,我们不能忽视力量训练在柔道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而力量训练的高效、科学,就是柔道运动竞技的赢面达到了一半,因此,我们应注重力量训练的方法,讲究训练模式,鼓励运动员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翁信辉.日本柔道现代化改革指导思想与力法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3.06.

[2] 建强.柔道力量练习的设计和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9.03.

篇5:标枪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方法研究1

关键词:标枪运动员 力量 速度 训练方法

1、前言

标枪是投掷项目中最轻的器械,标枪掷出,器械的出手速度成为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器械出手初速度又取决于投、搓力量的大小和整体动作速度。在爆发力的因素中,力量起主导因素,标枪运动员的训练需以身体素质全盛发展为基础,仅依靠技术是完全不够的。没有很好的身体素质水平,特别是力量素质很难获得最大的出手速度。正确认识力量训练的内涵和分类,对力量训练手段的选择和科学的进行力量训练以及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搜集法,找出适合我国运动员的训练方案,进而归纳出能提高标枪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和依据。

3、研究分析

3.1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力量是人体通过肌肉产生收缩或张力来克服一定阻力的能力。在标枪项目中,力量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它既是速度、弹跳、灵敏、柔韧的基础,也是掌握技术的必要条件;对于技术掌握较好的运动员,发展力量又是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的手段。如果技术和其它因素相同,谁的力量较好,谁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掌握专项技术的前提下,力量与专项成绩是成正比的,是同步提高的。

力量对标枪运动员是非常重要的。从生理学和解剖学角度看,青少年运动员骨骼发育是骨骼柔软、弹性大、骨变形,肌肉生长较有弹性,收缩和伸展的幅度较大。但由于少年时期的大肌肉肌群发育较早,小肌肉群发育较迟,因此,在训练中应以快速力量训练为主,速度力量素质是最难提高的素质之一,因为它受先天遗传的因素较大,但也可以通过后天来发展和提高的。比如世界优秀标枪运动员苏联的鲁易斯13岁时,小石块能投130m,而当时他并没有掌握较高的投掷技术。据统计世界90m以上的标枪运动员(旧标枪),少年时小垒球投远都在110—130m,这提示我们,少年标枪运动员的训练应以发展速度力量为核心。

3.2力量训练的方法

根据少年运动员具有模仿力强,好胜心及强烈的求知欲望的特点,在制定计划时,应考虑到多样性的特点,不但使他(她)们对力量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也可使其得到训练的持久性和肌肉全面协调的发展。采用的方法如下:

3.2.1利用自身体重练习法

这是指利用各种形式和要求以克服自身体重采用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很有效,因为对神经负担小,易学、易练,对速度、弹跳也有一定的效果。采用的方法如下:俯卧撑、立卧撑、俯卧的交换跑、跑坡、仰卧起坐以及各种跳跃练习等等。每周可安排2—4次,每次3—5组,每组10—15次为宜。3.2.2循环训练法

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接照拟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内容,周而复始的进行训练的方法。在训练中,练习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多采用此方法。根据不同任务、不同内容,每周可安排1—3次,每组6—10站,循环3—5组。这种训练方法间歇时间短,各站的内容不同,易产生兴奋性,既能提高兴趣,又能较好的发展力量素质,是少年标枪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3.2.3克服外部阻力的练习

如弓箭步抓举、颈后屈拉、单臂拉等,强度在70%—80%,重复次数5—6次,组数3—5组。要求负重量用中、小量,以快速完成动作为主。

3.2.4间歇训练法

这是指在次(组)练习之后,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次练习。标枪运动员多采用大强度间歇训练法,负荷可达本人的最大强度的90%以上,每次负荷练习的时间相对较短。这种方法对提高运动员的无氧供能能力,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有很大作用。练习之后应采用积极性休息方式,做些轻微活动,(如慢跑式走)可加速乳酸的排除,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

3.2.5专项力量练习法

指在比赛中承受主要负荷量的肌肉群练习法。该方法在动作结构、动作形式和用力特点上与专项动作主要部分接近。(如掷垒、胶球、铁球、轻标枪等等)它在标枪项目训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应贯穿整个训练过程中,为了使力量素质和标枪技术紧密结合,少年标枪运动员采用投掷轻标枪的方法更为有效。

3.2.6超等长训练法

指能够引起一个牵张反射的、超量的、离心或向心收缩的练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各种快速跳跃练习;不同高度和形式的跳深练习;持枪做节奏跑,交叉步跑等等。

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发展力量训练方法很多,我们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对象等因素去有针对性的选择,以便有更适合少年标枪运动员的训练方法。

3.3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3.3.1速度力量的训练手段

所谓速度力量指肌肉尽快和尽可能发挥力量的能力,速度力量取决于肌肉的收缩速度和最大力值。它被认为是标枪项目执行功能所必备的能力。标枪项目肌肉用力顺序是爆发式用力,是必须提高的。除遗传因素外,优秀标枪运动员关键在于少年时期的培养。主要练习手段如下:

3.3.1.1头后双臂屈伸:采用杠铃片,重量为男子10—20kg,女子5—10kg。要求放下屈臂,上臂充分后屈。伸臂时,上臂不要过分胶压,以便伸臂时更接近于鞭打。

3.3.1.2单臂拉举:重量为男子5—7.2kg,女子为2.5—5kg。要求胸带大臂向胶鞭打,每次以最快速度完成。

3.3.1.3斜上方推铃片式杠铃:此法可计时5—10s,要求在手臂伸直的条件下,完成次数越多越好。

3.3.1.4弓箭步抓举:要求掌握正确动作下快速完成。

篇6: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论文

一、概念的界定

1.专项速度

对专项速度最先提出是国外的奥佐林(1971),他认为可以将速度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速度;另一种是专项速度。我国最先提出把速度分为一般速度和专项速度的是田麦久博士,但没有对其进行定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意识到专项速度是田径运动成绩的直接决定因素,而力量是间接相关因素。发展力量素质,最终是为了提高专项速度。有关专项速度的定义问题在教练员和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们之间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因此,本研究拟从训练学角度,根据速度在运动项目中表现的个性和共性对专项速度进行了定义。

一般速度定义:在单位时间内人们进行体育项目时所具备的速度。

专项速度定义:是运动员完成特定体育项目时的竞技运动速度。包括人体快速完成专项动作的速度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专项速度,以及快速专项位移的有序状态整合的速度。

2.专项力量

对专项力量的解释,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力量就是专项力量”;“专项力量指参与完成专项运动的肌群力量”。此类观点只注意了专项力量的一般特性,忽视了专项力量最关键的特性——项目特性。

经过理论和实践证明:专项力量是指运动员在完成专项技术动作时使肌肉力量达到高度水平的能力。不同项目对力量的要求不同,按力量的表现形式可将专项力量分为绝对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

3.专项技术

按照人体运动原理,根据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充分发挥人体潜在能力,合理而有效地完成专项动作的方法,是一种完成技术动作的理想模式。各运动项目均由一系列技术组成,一套完整的专项技术是由技术基础、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构成,并具有明显的个体性。短跑(100米、200米)是一种周期性的速度、速度力量与技术相结合的体能类运动项目。它要求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以自己力所能量的能力、用最短的时间来跑完全程;短跑在田径比赛的所有项目当中是距离最短、速度最快的,是属于极限制度运动。与短跑成绩相关的因素有很多:步频、步幅、速度、速度能力、爆发力,以及肌肉、关节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还有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等。其中有三个因素与提高短跑成绩最相关。运动员能否掌握好合理、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是今后能否达到高水平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二、短跑专项速度、专项力量及专项技术的辨证关系

专项力量必须与专项技术紧密结合,只有通过专项技术,才能发挥专项力量的作用,才能使力量转化为专项速度。专项速度与专项运动成绩密切相关,它是决定专项运动成绩的直接因素。

运动实践证明,田径运动是比速度而不是比力量。力量是影响运动成绩的间接相关因素,速度是决定运动成绩的直接决定因素。在短跑运动中,专项速度的快慢是短跑的核心,专项力量是专项速度的基础,专项技术则是专项速度和专项力量的桥梁。

1.短跑专项反应速度与起动力量的分析

起动力量指肌肉在50毫秒内达到最大力量的能力。短跑起跑的专项反应速度是由反应时和运动时组成。当运动员听到起跑信号后,到开始做动作之间,有一短暂的反应潜伏期(反应时),然后两腿同时开始用力蹬离起跑器,起跑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两腿用力的绝对值,还取决于作用力的作用时间。起跑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后蹬动作,此时髋关节动作幅度最大(约70°),支撑腿强有力的瞪伸动作主要由臀肌、股四头肌、腓肠肌来实现。所以提高这些肌群的力量就能缩短短跑起跑的专项反应速度。

2.短跑专项动作速度与反应力量和爆发力量的分析

短跑的专项动作速度是由运动员的单步动作速度所决定,就一腿的动作而言,在一个周期中经历了支撑和摆动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又被离地、着地、最大缓冲三个瞬间分为折叠前摆、下压准备着地、着地缓冲和后蹬四个阶段。臀大肌强有力的收缩能迅速展髋,使支撑腿以着地点为圆心做顺时针旋转,从而推动人体重心快速前移;股四头肌是伸膝的主要原动肌,着地前处于收缩状态,着地后转而以退让工作形式进行缓冲;股二头肌在着地前由于小腿前伸而被动拉长,着地后立即开始收缩,配合臀大肌完成展髋动作;胫骨前肌和腓肠肌、比目鱼肌是一组对抗肌,胫骨前肌是足关节背屈肌,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则是足关节的趾屈肌。在着地、缓冲及后瞪时它们交替做向心收缩及离心收缩。一个单步动作技术就是由上述肌肉快速的离心和向心收缩完成的,而这些肌肉快速收缩的力量主要是由肌肉的反应力量和爆发力所决定的。反应力量指在速度性负荷作用下,快速牵拉肌群,引起强烈牵张反射所产生的超大肌肉力量。关于爆发力的解释目前尚不统一,在运动训练学中爆发力是指肌肉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高收缩速度和最大力量克服阻力的能力。因此,对肌肉进行爆发力和反应力量的训练,就能提高运动员肌肉的收缩速度,缩短一个单步的动作时间,从而提高短跑专项动作速度。

3.短跑专项位移速度与快速力量耐力的分析

“位移速度”是指在周期性运动中,在单位时间里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其中包括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最大速度等。位移速度是由各个单个动作速度(如途中跑中的后蹬速度,前摆腿动作速度,摆臂速度等)组成,力量耐力指肌肉在静力或动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肌肉紧张用力而不降低工作效果的能力。力量耐力又可分为动力性力量耐力和静力性力量耐力。动力性力量耐力由最大力量耐力(发挥最大力量的能力)和快速力量耐力(重复发挥快速力量的能力)组成,主要表现在田径、游泳等快速力量运动项目中。

短跑专项位移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单个动作速度的重复能力,单个动作速度是由肌肉的反应力量和爆发力决定,而单个动作重复的能力则是由肌肉快速力量耐力所决定,在短跑项目中,把快速力量作为训练的核心,提高起动力量、反应力量和爆发力量就能使短跑成绩得到提高。

4.短跑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的分析

在体育运动中,体能(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能力等基本素质)是运动成绩客观存在的基础,是潜在的运动成绩。它是以技术过程中物质代谢时产生的能量为基础,与技术动作有密切的`关系。技术和体能均存在具体的运动过程中,两者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技术是体能的运动形式,而体能则是技术的运动内容,各自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因此,技术训练必须建立在体能的基础上,而体能训练又必须以具体的技术形式才能发挥和表现。由此可见,力量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力量是技术(下转294页)

(上接293页)的基础,技术是力量的核心。没有力量内容的技术是无源之水,没有技术内容的单纯力量训练是无本之木,任何企图通过单纯提高力量水平提高运动成绩的行为都是不合乎科学的,它最终会导致:技术没有力量作保证而得不到进一步提高;力量没有技术作导向而“力大无用”。力量训练的目的是提高专项动作技术的效果,并以此来提高运动成绩。技术作为衡量力量的标准,它既是检验手段,又是努力方向。在训练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

三、结论

专项速度、专项力量及专项技术是决定成绩优劣的标志。其中专项速度的快慢是短跑的核心,专项力量是专项速度的基础,专项技术则是专项速度和专项力量的桥梁。

反应速度属于快速力量中的起动力量的范畴;短跑动作速度主要取决于快速力量中的反应力量和爆发力的大小;短跑位移速度快慢则由快速力量耐力决定。

力量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是建立在短跑专项技术的基础上,专项技术决定专项力量的方向。专项力量的训练效果是通过专项速度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王保成.田径运动理论创新探索.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3.

[2] 运动生理学.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

[3]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4] 袁运平. 中、美两国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比较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2001(37)

[5] 田麦久等. 运动训练科学化探讨.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6] 廖冠群. 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特征的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20001(2).

篇7: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论文

由于速度力量具有速度和力量的综合特征,一般都用提高肌肉用力的能力及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来提高100米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力量。其中,发展短跑运动员肌肉用力的能力是发展速度力量的基础,而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是发展快速力量的决定“力量”。体育运动项目绝大多数是在快速节奏下或爆发用力的情况下完成的。各种情况下的起动速度、投掷中的鞭打速度、体操的团身、转体速度等都要肌肉的用力能力和肌肉的收缩速度。表现在体育运动中为起动力量、爆发力、反应力等。

(一)发展起动力的方法

在最短时间内(通常不到150毫秒)最快地发挥下肢力量,称为起动力。运动实践证明:最大力量水平是起动力的基本因素。许多力量型运动员,如投掷、举重短跑运动员,尽管其体重大大超过了100公斤,也很少从事过专门的短跑训练,但他们的起动速度都非常出色。

发展起动力的负荷特征是采用30~50%的负荷强度,进行3~6组,每组5~10次,每组间歇1分钟至3分钟。

发展起动力的练习方法多种多样:

1、利用地形地物做各种短跑练习,如沙地跑、上下坡跑、跑阶梯等。

2、利用器械、仪器做各种跑的练习,如穿加重背心的起跑加速、加速跑突然改变方向跑、迈佳步中短跑计时系统计时短跑、系铅腰带的加速跑、负轻杠铃短跑等。

3、利用同伴的各种助力做加速跑、牵引跑、各种准备姿势的听信号起动跑等。

另外,发展弹跳反应力的练习也都是发展起动力的良好手段。

(二)发展爆发力的方法

以最短的时间(在150毫秒内),以最大的加速度克服一定阻力的能力,称为爆发力。它对于多数的速度力量型项目(如跳远的起跳动作)是一个决定性因素。爆发力也同样依赖于最大力量水平。所以任何发展最大力量的方法也适应于发展爆发力练习。但发展爆发力练习的负荷特征是:负荷强度一般采用70~90%,练习组数3~6组,每组做5~6次,每组间歇3分钟。前苏联短跑运动员安排18周发展爆发力,收到良好效果:前6周从事跳跃练习,中间6周进行大重量的快速杠铃练习,后6周做跳深练习。

(三)发展反应力的方法

当人体运动时,肌肉链牵制着人体运动的速度,引起牵张反应。由于来自迷路、眼、颈部本体感受器的刺激,牵张反射经常受到修正从而发生反射性的运动。这种反射性运动,能使运动着的人体获得很高的加速度,产生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的能力。在制动的离心阶段,活动的肌肉被拉长;在加速的向心阶段,肌肉迅速收缩。这种形式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一种是以跳跃为主的弹跳反应力,一种是以击打、鞭打、踢踹为主的击打反应力。

上述两种形式的差别在于不同的刺激关系。以跳深为典型的反应形式中,肌肉拉长是因刺激向下运动的身体受重力作用被迫进行的。人们习惯称之为超等长练习。相反,以击打为典型的反应形式中,肌肉拉长是因对抗肌肉用力引起的,这种被拉长并不是积极的,因此,拉长--收缩周期比跳深慢得多。

1、发展弹跳反应力的方法很多,比较有效的方法有:

(1)跳深:下落高度70~110厘米。若采用较低高度,有利于发展最大速度;若采用较高高度,可发展最大力量。要求跳下后立即向上跳起,尽量高跳。这种练习1周可安排2次,每次4组,每组8~12次,组间间歇2分钟。疲劳时不宜做此练习。

(2)各种跳跃练习:跨步跳、多级跳、负重连续跳、跳台阶、跳上跳下等。优秀短跑运动员往往把短跳练习结合用以提高反应力。美国篮球队员喜欢运用下面练习方法发展弹跳反应力。

(3)手持4.5公斤的哑铃蹲跳起:肩负22.5公斤的杠铃蹲跳起;肩负45公斤杠铃快速分腿跳;肩负67.5公斤杠铃等。

2、发展击打反应力。许多竞技运动项目都有击打、鞭打、出手、踢踹等动作。特别是对抗肌的力量能力是这些运动项目训练的重要任务。优秀短跑运动员中发展击打反应力的练习有:

(1)发展对抗肌的退让性练习。用超过本人最大负荷量的10~50%卧推,要求加助力推起;加保护慢放下。用上述的负荷强度和方法进行深蹲,两手持哑铃做仰卧直臂下压。要求直臂下压时快,直臂后摆时慢。

(2)发展对抗肌和击打速度的模仿性练习。利用滑轮拉力器、橡皮筋、小哑铃、石块、短棒等模仿击打、鞭打、投、踢和踹等动作,注意完成动作的幅度。完成动作前的拉长动作以及具有足够引起鞭打性的肌肉紧张,开始位置(关节角度)必须与比赛中动作的位置一致,根据所选负荷和短跑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此练习每组不可超过5~8次。

篇8:浅议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柔道赛场瞬息多变, 只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调节、应变能力才能使运动员保持较好的作战心态, 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应有的水平。 因此, 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 除了加强体能和技战术训练外, 还要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为运动员在赛场上发挥最高水平奠定基础。

运动员心理训练的途径有很多, 受基层业余训练条件的制约, 我们采取心理训练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训练时期以及赛前、赛中、赛后教练员和领队的心理疏导为主。

训练时期, 由于柔道是对抗性的竞技运动, 有的运动员会出现畏惧心理, 尤其是发现对手明显比自己高大的时候, 更容易出现畏缩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加强基本功教学的基础上, 经常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教学比赛, 有时还故意安排一些水平有一定悬殊的队员进行对抗, 来锻炼他们的心理能力。 同时, 还定期走出去, 每年数次将队员带到周边城市, 和周边市队运动员进行交流比赛, 进一步加强队员的对抗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通过这些途径, 发现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 再面对对手时就很少会出现发憷的状况。

赛前, 马上面临比赛, 运动员患得患失心理比较常见。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除了心理能力的不完善外, 还存在对自己竞技水平不自信的因素。 这个时期, 为防止受伤, 不适合再采取过多剧烈的、高强度的对抗训练了, 但可以安排一些示范教学比赛, 组织部分观众, 营造比赛环境, 使运动员能够感受到比赛的氛围, 达到锻炼运动员心理的目的。 进一步细化技能, 分析技战术, 总结实战经验与教训, 提高运动员总体技战术水平, 培养运动员信心。 同时, 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疏导, 准确把握运动员的心理动态, 不给运动员过多的心理压力, 要求运动员正常发挥即可。

赛中, 柔道运动员易出现的心理障碍有: ( 1) 过度紧张。 面对比赛, 运动员有紧张感是很正常的, 适度紧张对运动员有一定的好处, 但是有些运动员由于求胜心过重引发过度紧张的情绪, 这就会增加他的心理压力, 导致其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最终以失败告终。 ( 2) 缺乏自信。 一般体现在一些比赛经验不足、有比赛失利阴影的运动员身上。 自信心不足会导致运动员产生畏惧心理和悲观情绪, 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 3) 盲目自信。 和上例相反, 对自己的实力过分自信, 这种情况容易出现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对手的了解不够细致, 粗心大意, 极易出现失误, 甚至导致截然相反的结局。 我在多年的带队比赛生涯中都发生过上述情况, 在某一年的省比赛前几天, 我发现一个平时训练表现都比较优秀的队员在赛前就出现异常情况, 话很少, 且经常出现发呆的情况。 我一看就心里有数了, 该队员虽然不是新队员, 也训练了接近两年, 但去年因故没能参赛, 今年是第一次参加省比赛, 虽说平时交流比赛也打了那么多场, 但正规大型的省比赛倒是第一次参加, 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紧张情绪。 我利用休息时间专门找她谈心, 对她进行心理疏导, 并和她一起分析对阵表, 对她提出的要求就是正常发挥, 没有具体名次任务。 后来她在最后的决赛中最终发挥正常, 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 还有一年省比赛中, 一位平时成绩优异, 很有希望夺冠的运动员赛前由于过度自信, 没有对对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了解, 在最终的决赛中, 大意失荆州, 被对手打败。 事后该运动员非常后悔, 平时交流比赛也在一起打过多次, 没想到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经过这次教训, 该运动员痛心悔改, 再也没出现此类情况, 最终在届运会中顺利夺冠, 被省队选拔出去。

所以说, 在比赛期间, 除了要制订科学合理的作战计划和预案之外, 还要合理利用比赛开始前和比赛间隙休息的短短时间对运动员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及时修正作战方案。

赛后, 运动员的心理教育同样重要。 比赛结束了, 要及时组织运动员进行总结, 分析比赛中的经验与教训, 教育运动员要做到“ 胜不骄, 败不馁”, 及时调整心态, 迅速过渡到下一个比赛周期。

关键词:柔道运动员,心理素质,心理训练

参考文献

篇9:柔道运动力量训练浅析

摘 要 文章从柔道运动过程中的肌群分析出发,从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三个方面对如何提升柔道运动员力量素质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 柔道 运动 力量 训练 提升

作为一项颇负盛名的体育运动,柔道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同和参与,其相应的各种赛事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展开,而相应人才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柔道运动的训练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了技术水平、心理素质以及不能缺少的力量,而力量作为柔道竞技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需要在对柔道的学习过程中着重训练,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柔道运动过程中的肌群分析

柔道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力量,因此力量的训练至关重要,想要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首先需要对柔道中需要使用的各个肌肉群做出必要的了解,才能够有的放矢进行训练。

从人体的肌肉数量层面看,参与柔道运动的肌肉占据了超过90%,柔道在竞技比赛的过程中,需要运动员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肌群使用,可能会面对在一瞬间把握战机制敌,也可能会要求运动员与对方僵持,保持一定状态最终获胜,因此对于肌肉的要求相对较高。

相应的研究表明,柔道运动主要涉及到的肌肉群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颈部,主要可以分为颈浅肌群以及颈深肌群。其次在上肢肌群的运用方面,涉及到了肩带肌以及上臂肌、前臂肌以及手肌几个方面,其中肩带肌主要涉及的肌肉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以及大圆肌,上臂肌则包括了肱二头肌、喙肱肌、肱三头肌以及肘肌。对于下肢而言,得到训练的肌肉应当包括股四头肌、缝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小腿三头肌以及腓骨长肌等。从腰背以及腹部的角度看,涉及到的肌肉包括髂肋肌、臀大肌、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背长肌、背短肌、腹直肌、腹内斜肌以及腹外斜肌等。而胸部肌肉通过柔道运动得到锻炼的则包括胸大肌以及前锯肌等。

柔道运动所涉及的肌肉群落相对广泛,但是从柔道技术的角度看,训练的重点应当放在手臂一带肌肉群落,以及腰和腿部的肌肉群落训练上。通常而言,对于柔道运动员肌肉力量的训练可以通过简单的器械,例如哑铃或壶铃,配合运动员自身体重逐步展开。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利用哑铃的“飞鸟”练习,以及在专门运动设备上的臂力训练,以及蛙跳、引体向上等都是对相应肌群的很好锻炼方式。但是应当注意在每一次的训练开展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对于多种训练方式的合理安排,确保每一个肌群都能够得到训练,同时还应当兼顾到运动员的自身状态,有针对性的设置训练环节才能达到提升运动员整体状态的作用。

二、柔道运动员力量提升训练方法分析

对于柔道与动员力量的提升,需要首先注意到不仅仅是训练形式的问题。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衡量存在三个层面的标准,即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分别标志着运动员不同方面的力量素質,而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应当针对不同运动员各自的身体状况展开负荷阻力、重复次数、练习组数、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的不同搭配,切实提高运动员身体机能。

从最大力量的提升角度看,就是要提高运动员的神经-肌肉系统通过最大随意收缩表现出最高力值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运动员能够举起的最大重量,从肌肉角度看是要提升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以及肌肉间协调用力的能力。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逐步提升运动员的负荷能力来提升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应当注意随着负荷阻力的不断增大,练习次数应逐渐减少,防止形成运动伤。通常采用运动员最大负重的60%-85%负荷阻力,同时注意练习和间歇的时间分别控制在30-60秒以及1-3分钟,因不同的运动员身体状况而异。另外,肌肉间协调用力的能力也是影响运动员最大力量的重要因素,可以采用运动员最大负重的85%-100%负荷阻力进行训练,同样采取金字塔式的负荷安排方式,每组动作重复不超过3次,安排3-8组动作,分别间歇3分钟时间进行训练即可。这种方式能够将增大肌肉体积的练习与改善肌肉协调性的练习结合起来。在开始时通过小阻力多次数的练习可使肌肉的活性逐渐提高,协助完成热身。

对于快速力量的提升,即提升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对于具体工作,可以通过提升最大力量进行,帮助实现力量-速度曲线的偏移实现;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提高肌肉收缩速度来达到提升快速力量的目标。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二者通常相辅相成,但是仍然以对最大力量的训练提升为主,这主要是由于肌肉收缩速度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很大,相对比较难以通过训练得到很好的提升。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30%-50%的最大负重作为负荷练习,每组动作重复5-10次,设定3-5组,并且对完成时间加以控制,间歇时间通常不要超过3分钟。

对于力量耐力的提升,需要注意应当以动力性练习为主,配合一定的静力练习,因为动力联系能够促使氧和其他营养物对肌肉的供给,而静力练习则限制了氧的供应和酶的作用。通常可以采取运动员最大负重的25%-60%进行练习,每组活动重复10-30次,可以根据运动员的个体进行确定,组数同样是依据情况设定,需要与运动员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够取得效果。训练时间方面,耐力训练需要尽量延长时间,以不伤害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为准,对于间歇时间也不需要严格控制,但是应当明白每一次训练都是对运动员自身能力的挑战。

三、结论

篇10:力量训练运动方法?

1、找跟拉力强的橡筋打成环状,一端栓在固定的物体上例如铁杆、窗架等,高度在肩与头顶之间;用手拉住另一端,双脚前后站立,做打高球的动作,要配合全身用力,腿、腰、肩、大臂等都要用上,在同一时间里奋力牵拉橡筋,然后快速放松。再做第二次(有点象纤夫拉船)。

2、手持杠铃,屈肘举过头顶,大臂跟地面是大致垂直的,尽量固定大臂角度,运用小臂快速、反复把杠铃举起,就象挥拍练习的动作,注意在做这个动作的过程中要借助腰腹的力量,不要只靠手臂的力量。杠铃的重量应控制在这个动作练习所能发的全力的80%左右,20次/组,一天3-5组。 3、反手力量训练:手自然下垂,握杠铃,手心朝下,反复、快速屈臂把杠铃提起,大臂同样是不动的,提的时候要手腕要加些爆发力。 4、跳绳,手臂动作要小,善用快速的“甩‘的力量。 5、踝关节练习比较实用的方法是蹬踝:前脚掌站在阶梯上,脚跟悬空,手扶固定物以作支撑平衡之用,反复作提踵练习,频率要快。下放脚跟时尽量放低使踝关节屈曲成锐角,充分拉长腓肠肌同时可以锻炼跟腱弹性。一般单足进行,左右脚轮换,各做5组,每组30次,负重尤佳,每天或隔天一次。

腰腹是MM们最易囤积脂肪的地方,用一台仰卧板就可以帮助MM们收紧腰腹提高心肺耐力,并且减少锻炼后的肌肉酸痛,仰卧板是训练腹部的器械。在功能设计上,可调整背部软垫位置以确保背部安全,而头部软垫能减低颈部肌肉的劳损。其扶手位置可随意调节,以适应不同的运动强度。

篇11: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论文

施罗德认为,爆发力训练的主要特点大是用于训练中的主要刺激与完成动作的类型及发力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爆发力训练的主要刺激是加速度.发展爆发力的方法主要有快速用力法和超等长练习法. 3.1快速用力法.快速用力法的练习特征是以最快的收缩速度,克服一定的器械重量,以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爆发力.它包括以下两种形式:(1)中等强度快速用力法,其特点是用70%一85%的强度,用最快速度练习4—6组,每组重复3—6次.这种方法对提高肌肉发力极为有效.特别是采用抓举、挺举或高抓、高翻挺等形式发展爆发力时更是如此.另外,也可安排负荷较小但快速完成的练习,如掷实心球练习等.(2)小强度快速用力法,其特点是采用30%一60%的强度.练习3—6组,每组5—10次,进行专门发展练习,并使练习的结构和肌肉工作方式尽量接近比赛动作.快速用力法的原理在于速度的增长就是力量增长的标志.快速用力法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速度意识及快速运动反射的传播.

3.2超等长练习法.超等长练习法也叫超长训练法,实际上是把退让练习和克制练习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方法.超等长练习时,肌肉先作退让工作,并且肌肉被极度拉长,然后再尽快转入克制工作,练习的目的在于使纯力量转变成爆发力.其生理机制是牵张反射,即肌肉在退让工作时,肌肉被拉长得超过自然长度,引起牵张反射,从而产生一种更强有力的克制性收缩。以有效地发展爆发力.

篇12:篮球运动力量训练方法

来源: 中国运动遗传资源网作者: admin时间: 2007-5-13

①快速力量训练

快速力量取决于肌肉的收缩力量和收缩速度,是指肌肉尽快和尽可能地发挥力量,快速克服外界负荷的能力。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所用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则所表现出的速度力量就越大。训练实践中,只有使肌肉力量和速度两方面都提高,才能取得快速力量训练的最佳效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快速力量训练要处理好负荷重量与动作速度的比例关系,使之能与专项运动要求相一致。无论是从不降低动作速度的角度增加力量,还是从不减小负荷的角度提高运动速度,或是同时增大负荷和提高速度来发展快速力量,都要解决好练习负荷与动作速度的优化组合问题。

快速力量训练中,若负重过大,则影响完成动作的速度;反之,负重过小,又难以表现出快速力量。一般多采用本人最大负重的 40 %— 80 %的强度,这可兼顾力量和速度两方面的发展。练习中应要求运动员尽量体会最大用力和最大速度感。负重练习的次数和组数一般每组重复 5 — 10 次,完成 3 — 6 组。练习组数的确定,应以运动员不降低完成动作的速度为限。如果动作速度明显下降,则应停止练习。组间间歇时间应充分而不过长,一般为 2 — 3min,间歇时间过长,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影响下一组练习。不负重练习法主要是采用各种形式和要求的克服自身体重的跳跃练习,例如,各种方式的台阶跳、跨跳、纵跳、蛙跳和跳深等练习。这些练习,可用双脚跳,也可用单脚跳。练习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防止肌肉拉伤和踝关节扭伤。

②力量耐力训练

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保证工作肌耗氧和供氧的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能力、无氧代谢的机能能力和工作肌群协同有效地共济工作的能力,以及运动员克服自身疲劳的意志品质。此外,力量耐力与最大力量有密切关系,最大力量大, 则重复次数多,力量耐力好。运动实践证明,循环训练法是提高力量耐力的主要办法。

篇13: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论文

关键词:柔道运动员,训练损伤,防治对策

运动员在繁重的训练任务中难免会由于受到运动技巧、动作、气候、器材、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损伤。运动员在运动中的损伤主要包括急性损伤、慢性损伤,而在一般情况下,主要的损伤为慢性损伤。根据大量损伤病例来看,由于运动项目的特征特点,柔道运动员损伤的部位主要包括腰、踝、膝、肘、肩,损伤的程度与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得到妥善有效的预防。接下来将对柔道运动员训练损伤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分析。

1柔道运动员训练损伤的原因探究

1 . 1柔道运动员缺乏良好的思想状态

柔道运动员训练损伤的第一个原因主要是因为运动员缺乏良好的思想状态。运动员一般多多少少总会晕倒,依稀有大大小小的训练损伤,因此,运动员总以为受伤是避免不了的事情,既要保证训练效果,还要能够尽量避免训练损伤。正是由于柔道运动员对运动创伤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缺乏良好的思想状态等因素影响,在训练中既要防止受伤,还要保证训练效果,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训练,既容易造成训练损伤,又无法正常进行训练,得不偿失。

1 . 2柔道运动员在训练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

柔道运动员在训练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运动员的训练损伤。众所周知,柔道由柔术不断演变而形成,是一项非常激烈的运动,具有非常强的对抗性,如果在进行训练前没有进行专业的准备活动,突然进行激烈的运动训练,很容易因为受到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差等因素影响而形成损伤。柔道作为一种竞技运动项目,无论是平时训练或是比赛,均需要较长的时间,运动量极大,因此,需要进行常规的关节操以及有针对性的腰、颈和各关节的拉伸及专门的倒地练习,以使身体能够很好地适应紧张的运动状态[1]。

1 . 3柔道运动员缺乏专业的技术动作规范

缺乏专业的技术动作规范进行指导,是导致柔道运动员训练损伤的重要原因。柔道作为一项竞技运动,非常讲究力学原理、充分掌握并灵活运用专业的技术动作,否则很容易因为受力不合理而形成损伤。而大多数柔道运动员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往往没有严格根据动作要领进行出力、用力,很大程度上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特点和运动的力学原理。如运动员在进行投技背负投动作训练时,往往会在使用内股、扫腰等动作时缺乏专业性,出力、用力不合理,导致劲椎损伤,既导致训练损伤,又限制了运动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1 . 4柔道运动员运动过度, 导致疲劳

柔道作为一项竞技运动项目,是一项非常激烈的运动,具有非常强的对抗性。因此,柔道运动员想要充分掌握并灵活运用专业的技术动作,就要进行非常密集的训练,训练任务非常繁重,程度很强。再加上柔道运动个人直接对抗的特点,运动员很容易因为运动过度而形成运动性疲劳,因而导致训练损伤[2]。

1 . 5柔道运动员在减体重和体力方面准备不足

众所周知,在柔道比赛中,根据相关规定将运动员按照大小体重、年龄的区别分为不同级别,因此,运动除了平常的技能训练之外,还会适当进行减体重和体力。然而,柔道运动员在平时的减体重和体力方面准备不足,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为了保证训练的效果,将训练正常进行下去,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治疗效果,延缓了病情的恢复。柔道运动员在减体重时,大量消耗体力又没有进行及时有效地水分补充,极易在训练中导致损伤。

1 . 6柔道运动员在训练中会受场地、服装、器材等因素的影响

服装、器材、场地等因素也是导致运动员训练损伤的原因之一。如果柔道运动员进行训练的场地不平整、光线过暗、使用器材与专业规范的器材不符、服装不便于进行训练,也很容易在训练中导致损伤。

2柔道运动员训练损伤的防治对策

2 . 1加强安全教育防范, 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

柔道教练要针对运动员对运动创伤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缺乏良好的思想状态、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训练等思想状态进行了解分析,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开解,加强安全教育,引起运动员对运动创伤的重视,增强认识,提高防范意识,提出具体、明确的预防要求,增强防范效果,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既能够保证训练效果,又能够降低训练中的损伤率,一举两得[3]。

2 . 2柔道运动员坚持进行专业规范的准备活动

众所周知,柔道由柔术不断演变而形成,是一项非常激烈的运动,具有非常强的对抗性,如果在进行训练前没有进行专业的准备活动,突然进行激烈的运动训练,很容易因为受到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差等因素影响而形成损伤。而如果柔道运动员在训练前,进行专业的准备活动,能够有效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运动员呼吸、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增强肌肉的弹性和力量,使运动员的重要关节得到大幅度的有效活动,使人体能够有准备地从相对安静状态转入紧张的活动状态,降低训练中造成的损伤发生率。

2 . 3柔道运动员要从分掌握技能动作规范并灵活运用

柔道作为一项竞技运动,非常讲究力学原理、充分掌握并灵活运用专业的技术动作,否则很容易因为受力不合理而形成损伤。因此,柔道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时,切不可争强好胜、乱用蛮力而伤人伤己,一定要严格根据教练的指导,运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充分掌握技能动作,强加练习,达到能够灵活运用的目的。除此之外,要合控制训练强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安排,切勿进行过度的训练,以免适得其反。

2 . 4柔道运动员要进行适当的放松, 劳逸结合

柔道作为一项竞技运动项目,是一项非常激烈的运动,具有非常强的对抗性。因此,柔道运动员想要充分掌握并灵活运用专业的技术动作,就要进行非常密集的训练,训练任务非常繁重,程度很强。再加上柔道运动个人直接对抗的特点,运动员很容易因为运动过度而形成运动性疲劳,因而导致训练损伤。因此,柔道运动员要注意融合放松因素,适当的进行放松休息,根据训练项目的不同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放松。如在进行大量的上肢练习时,可以选择进行间隔性慢跑,使上肢练习与慢跑能够有机结合;又如在完成大量的下肢练习后,可以选择仰卧放松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训练疲劳,提高训练效果。

2 . 5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安排, 避免局部负担过重的情况

柔道作为一项竞技运动项目,是一项非常激烈的运动,具有非常强的对抗性,运动员想要快速提高自己的技能技术,增强实力,往往会选择大密度、高强度的训练,但是这种训练方法并不科学。想要快速提高自己的技能技术,增强实力,首先就要对自己的训练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避免局部负担过重的情况发生,加强易伤部位肌肉力量练习同时注意营养。柔道运动员可以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训练安排并参考以下意见:(1)是要正视自身的力量训练,努力提高主动肌与对抗肌、协同肌、支持肌的协调能力;(2)加强各关节的肌肉训练,特别是膝关节的股四头肌的训练;(3)大运动量训练中应注重对膝部、腰部和肘部的保护。

2 . 6科学合理的选择场地、服装、器材等因素, 创造良好的训练条件

服装、器材、场地等因素也是导致运动员训练损伤的原因之一。如果柔道运动员进行训练的场地不平整、光线过暗、使用器材与专业规范的器材不符、服装不便于进行训练,也很容易在训练中导致损伤。因此,运动员训练中使用到的垫子和木板要符合相关的卫生要求,并且进行定期检修;运动员要着专业的训练服装,由于训练是运动量大,服装一定要经常更换清洗;选择正规的训练场地,避免场地不平情况;保证训练场地的光线,科学合理的选择场地、服装、器材等因素,创造良好的训练环境,提高训练效果[4]。

3结语

篇14:浅谈柔道运动员力量的训练方法

摘 要 随着我国柔道水平的提高,并不断赶超许多柔道水平发达国家,各级教练员为赶超顶尖水平的成绩不断努力的时候,力量训练就成了重中之重,教练员如何从小培养高水平人才,如何打好坚实的柔道素质而不断探讨。我作为一名体校的教练员,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和在教学训练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对部分运动员在力量素质方面的训练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们显示出不凡的能力。本文主要同多种力量训练对运动员产生影响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表明通过循序渐进的力量训练,能够提高他们相关的素质。

关键词 柔道 运动员 训练方法

力量,简单地说就是肌肉收缩时所表现的张力或收缩力,决定力量大小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肌肉横截面积的大小决定着该部分肌肉力量的大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肌肉力量的大小与肌肉,横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也就是说肌肉横截面积越大则力量越大;二是运动员中枢神经兴奋程度的髙低也决定着力量表现的大小,它们的关系是兴奋程度越高则力量表现越大;三是运动员全身各部分肌肉协调能力的好坏决定着力量表现的大小,因为人体在运动中肌肉活动有三种情况,即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在完成某一个动作时主动肌进行收缩,协同肌协同主动肌工作,而对抗肌则处于舒张状态。这三者之间协同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运动员力量的表现,通过有计划、系统的力量训练可以极大地改善人体各肌肉之间协调配合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力量的目的。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既要遵从力量训练的基本规律,又要充分认识柔道对抗所需力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柔道对抗所需要的力量素质首先是快速力量——爆发力,其次是耐久力。因此,笔者认为:对柔道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量训练必须遵从训练的一般程序

每次力量训练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训练结束后必须做好整理活动和全身放松,这样便于提高运动员的兴奋性和适应能力,减少伤病发生,尽快消除疲劳并获得超量恢复,从而达到力量训练的效果。

二、遵从循序渐进原则

力量训练必须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由数量的积累到强度的提高。这既是指导每一堂训练课,每一个阶段的训练,也是指全年和多年训练。由轻到重主要指力量训练的强度必须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是指训练数量的变化规律,它既包括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课安排动作的项目数,同时也包括每一个动作所练的组数和每组所练的次数。总之一切都必须遵从由少到多,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地增加。力量训练强度和数量的关系则是先加数量,等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往上提高强度。

三、力量训练遵从系统性原则

俗话说:“力量是练出采的。”它一针见血地说明力量训练必须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才会见到成效。全年都要有计划地不间断地安排,一般离比赛远的阶段,力量训练的比重要稍大一些,就是临近比赛或比赛期间也应坚持适当的力量训练。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每周最好能安排三次,最少也不能少于2次,一周安排一次或几周才安排一次是不大合适的,因为每次训练一般在训练后大脑皮层都还保留着前一次训练的一些“痕迹”,这种“痕迹”经过一定时间以后便会消失,超过这个间隔时间再去安排训练,只能得到事倍功 半的结果,违背了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安排会使运动员身体经常处于疼痛反应之中,极不利于提高训练的质量。就是在每堂力量训练课之间,及在每堂力量训练课中各项目的安排上也要注意训练的系统性,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力量训练的计划不应变化太大,以免分散精力,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必须紧密结合专项,具有针对性

力量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运动员从事的专项运动技术水平能不断提高,因此在训练中必须认真分析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找出阻碍成绩提高在力量方面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同时从事力量训练还应该紧密结合柔道专项的特点,绝对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必须全面发展,并突出速度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使运动员的专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力量训练一般来说有两种,即静力性练习和动力性练习,静力性练习是肌肉等长收缩,身体各部位基本不发生位移,不产生运动,这种形式对提高力量十分有效,但由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没有交替,容易产生疲劳。动力性练习是肌肉收缩的长度发生了变化,因而导致全身或部分发生运动。这种练习是提髙绝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训练中,必须以动力性练习为主,适当进行一些静力性练习。一堂力量训练课的项目不要求很多,但必须扎扎实实,对负荷的要求必须视训练的目的而定,为提髙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负荷只需达到70%左右即可,为提高绝对力量,负荷可达到90%左右。对量的要求,练习绝对力量和速度力量,可适当少一点,以每次训练5—6次,每组3到5次为宜,练习动作的选择上应尽量多的模访 柔道专项技术的动作进行,以提高相应部位肌肉的力量。

五、力量的极限与补充

任何强调速度、力量的项目,训练均必须达到极限,只有达到了极限才有可能进行超量恢复,才有可能突破一。

上一篇:与夏天的成语故事下一篇:罡城镇中心小学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