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阳光使臣的作文

2024-04-30

描写阳光使臣的作文(通用4篇)

篇1:描写阳光使臣的作文

一、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抄袭、缺乏个性是目前中小学生作文的通病。大部分学生可能都写过《难忘的一件事》之类的作文,他们深受传统思想影响,写法、立意几乎相同。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恰巧赶上三月学雷锋运动,结果大部分同学都写了自己捡到钱包交给老师,要不就是帮老爷爷推车上坡等,完全没有新意。为此我对学生开玩笑地说:“我们班同学个个都是活雷锋呀。你们怎么都有那么好的运气,个个都能捡到钱包,我长这么大了,却连一毛钱都捡不到?”结果学生哄堂大笑起来,然后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其实他们并没有捡到钱包,没有帮老爷爷推车,只是平时看的材料大多如此,结果一到自己写文章都不假思索地照搬了。所以我认为只有真实的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中学生写作文应当走出写套话、老话的误区,勇于表现自我,真实地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去除伪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写出富有个性、鲜活感人的好文章。

二、真实地写,未必就一定非得写实。

虽然我一直认为平时训练写作也好,考场作文也罢,都应该高度重视真实性问题。因为写作文就学做人一样,写真文就是学做真人,如果虚假地写文章,做人肯定是要出问题的。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教育界在批评、矫治文学文风不实的声浪中,有一种提法,即“以我手写我心,真实地写、写真实”。那么“真实地写、写真实”就一定能比较理想地解决中学生文风不实的问题吗?其实未必。虽然说“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但并不等于说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真实等于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鲁迅曾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所以作家创造的典型人物,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吸取创作的素材,但典型人物又各有一定范围的概括性。像鲁迅笔下的阿Q,《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等,他们不是真有其人,但谁也不会否认作品的真实性。所以一味地坚持真实地写,写真实,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削弱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从课文内容中挖掘写作资源。

学生写作文时,经常都会嚷嚷说没材料可写,而他们平常接触得最多的课本就是最好的材料来源。

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作品。有的直抒胸臆感人至深,有的彰显理趣引人深思,而且大多数作者本身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比如七年级上册的《在山的那边》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自己的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道理,并成为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再有女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通过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通过一单元的学习和指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出道理。而类似的文章,中学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

四、尽量让学生学会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

只有自己熟悉的题材才能让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大家熟悉的题材读者阅读起来,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越熟悉的东西,学生就会写得越顺手,越丰富多彩。反之写不熟悉的东西,就会文思干涸,干巴无文采。还是以《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为例,重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我启发学生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对时间、经历、地点发散思考,也可以从立意上发散,即为什么难忘。经过启发学生有的说小学难忘的经历,有的说放学后难忘的经历,也有的说难忘的采摘经历,还有的说难忘同学的真挚的友情,难忘自己的幼稚可笑……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又因为写的是自己熟悉的事情,结果这一节作文课学生还真写出了不少好的作文。

五、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发现的眼光,抓住景物或人物的闪光点,用生动的、优美的词汇描绘出来。

生活中不乏美的地方,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本来想举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例子,但参加2012年的网络培训后,我很喜欢听陆志平、李吉林老师的《关于写作》的课。在这里我就举了那里面的一个例子:李吉林老师上三年级《我是一棵蒲公英》一课,课例介绍课堂上儿童想象表达的情景和片断纪实。为了让学生获取鲜活的表象,老师决定让孩子们到野外感受野花特有的美。金色的小花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围在蒲公英身旁细细地观察起来。老师便指导他们边观察边描摹。面对生动的场景,孩子眼前形象与储存词语结合,即兴描述十分生动。经过老师的一步步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关于这一段教学视频,我想大部分初中语文老师都会有深刻的印象。原来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人或事物,就会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无尽的写作素材,当然文章也就写得更生动形象。

总之,尽量地降低习作的难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写好文章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自然就会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习作活动中。在平常的教学生涯中,我通过种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达到写作教学的预期目标:让充满写作激情的学生写出富于创造性的作品。

摘要:本文介绍了五种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即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真实地写,未必就一定非得写实;从课文内容中挖掘写作资源;尽量让学生学会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发现的眼光,抓住景物或人物的闪光点,用生动的、优美的词汇描绘出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资源,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2]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2.

篇2:作文中的描写技巧

一.化抽象为具体

有些描写内容很抽象, 如听觉、味觉等感受到的东西, 要把自己听到、尝到的那种韵味形诸文字转述给他人, 不借助具体形象则无法准确传神地表现出来。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时就是用的这种技法:“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李煜在描写看不见、摸不着、说不出的“愁”时, 用的也是这样的手法:“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可以肯定的说, 自古至今, 优秀的诗文在描写抽象的内容时都注意到了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分析这个转化技巧, 我们会发现比喻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比喻本来就是一种使抽象的具体化, 深奥的浅显化, 从而使描写内容既通俗又含蓄的修辞手段。另外在描写过程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这样全方位、多角度描写, 参差错落, 就避免了冗繁累赘, 又使不同的读者不受各自生活体验的限制, 同时又对描写的内容心领神会。

二.化静止为动态

事物的“动”与“静”是相对的。“动”与“静”相伴而生。但在人们的感觉中, 静止的东西总显得呆板, 少了那么一股灵气。静态固然有静态的美, 但相比之下, 人们特别欣赏的是动态美。因为动态富于变化, 蕴含生机, 给人以活力。所以, 传神的描写都注意借助一定条件, 化静为动。

请看吴伯箫《难老泉》中的一段描写:“塑像塑得精致、细腻, 一个个都像活的。虽然身体的丰满俊美, 脸形的清秀圆润, 神态的婉约自然, 都有共同的地方, 但是四十四尊四十四个样子。有的像在沉思, 有的像在凝视, 有的像在缓歌徐吟, 有的像在低声细语, 还有的微笑, 有的轻颦……衣裳、服饰、颜色, 一切都那么逼真。走进去, 你仿佛会听得见她们说笑的声音, 会感觉到她们呼吸的温馨。”侍女塑像是静物, 再高明的艺术家也无法使她们真正的动起来, 发出声音, 像人一样。可是, 这里的静物在作家的笔下却“活”了起来, 她们不仅有动作, 而且有声音。从事理逻辑角度看, 这是不可能, 然而从艺术的角度, 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和独到的观察, 赋予静物以活力, 不仅令人信服, 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三.化物景为人景

鉴赏那些成功的描写, 我们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在作家的笔下描写的物景大多是人格化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具有了人的情愫。正是这种人的情感与物景水乳交融, 才使读者产生了共鸣, 从而引起美的联想, 或启迪某种哲理。例如朱自清的《春》: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园子里, 田野里, 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 躺着, 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

这段文字中的春山、春水、春阳、春草、春树、春花, 展示出一种春意盎然、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 也表现了作者爱春的喜悦之情。这就是作者赋予静物以人格而显示出的感染力。

以上的“三个转化”, 在描写中有时会融合在一起。“红杏枝头春意闹”,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春”是抽象的描写对象, 置于“红杏枝头”就具体形象化了, 使人充分地感受到早春的气氛。再着一“闹”字, 就具有人格化, 春意也就由静而动, 仿佛有了知觉, 给人蓬勃生机。这样的描写谁不惊叹!

篇3:作文中的有效描写

关键词:记叙文,描写,有效描写

在写作记叙文时,总是有些文章读起来平铺直叙,干瘪乏味, 缺乏感染力。当然,写好记叙文涉及诸多方面因素,但仔细分析, 我们会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应用好记叙文的描写方法,没有将记叙与描写有机结合起来。因此 , 学会描写并在写作中进行有效描写,对于写好记叙文非常重要。

什么叫描写 ? 描写是指细致表现特定事件过程中人物、环境、场面的具体形态,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运用描写再现人和物,先要真实,符合生活的真实和事物的本质。更要生动、形象,抓住特征,由形似到神似。要做到这些的前提, 需要有生活的储备,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精于捕捉,多角度立体的构建形象影像,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还原生活,让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为我所用,信手拿来。

什么是有效描写?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布封《马》为例,作者以流畅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法,栩栩如生的描写驯马时的传神和野马时的赋意:驯马是忠勇屈从的形象,野马是自由的象征。然而作者的细腻绝非繁琐,无论描写什么,于品质有益者予以精雕细琢,于品质无益者概不入文;于品质关系密切者放开细描, 于品质小有关系者一笔带过。全文丰而不杂,实而不赘。这就是要求我们,选择进行描写时,要斟酌思虑,描写要为你所要表现的目的服务,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头写到尾,没有轻重取舍。

一、突出特点,展现品质

我们读《华南虎》时,你会发现,诗中虽只是写了老虎的背面, 但那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凝结着鲜血的趾爪”,墙上带血的抓痕,寥寥数语,写尽了华南虎骨子里涌动的威严,不屈不挠不悔的抗争,这也就是抓住了华南虎的特点和品质,也正是诗人想要表现的东西。

无论描写的是人、动物还是景物,先去感知或是赋给其特点品质,是提笔为文的第一步。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黑布棉袍, 青布马褂的背影,攀爬栏杆时“攀、缩、微倾”的动作,几乎让所有的人为父爱泪奔。描写《斑羚飞渡》中的镰刀头羊,作者只重点写了它的三次叫声,那富有决断力,富有智慧,遇事镇定,临难从容的形象已然跃然纸上。描写不是照相或是画家写生,不求面面俱到,要能突出特点,突出重点,才是精到的表现。这也正是大多数学生写作时的弊端。需要每一个写作者能从观察的事物中,慧眼独具,稳、准、精,选择描写的切入点,精雕细琢。

二、巧用修辞,妙笔生花

孔子说:“言之无文 , 行而不远。”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会使你的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描写事物时,恰如其分的修辞,能够更好地充实内容,体现事物的特点。以《紫藤萝瀑布》为例,作者宗璞在正文的描绘中通用比喻:“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像瀑布、像河流、像水花、像舱、像帆……给人以明朗流畅、整齐划一的美感;又运用拟人:“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以此突出花的情趣和盎然的生命力;另外还运用通感(如“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和对比(过去紫藤萝花的衰颓零落和现在的花繁枝茂),为凸显主题“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了很好的铺垫。布封的《马》,描写手法高明, 亲切感十足,就是缘于对马人格化的描写,使得马由性灵之物跃入“文明者”之列,并再次升华到“崇高者”的境界。这也启发我们, 描写性的文字,各种修辞手法,往往能够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三、融注情感,画龙点睛

鲁迅对我们说:“能爱能憎才能文。”写作时要把感情融注到描写的对象中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描写事物,先要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参与其中,如果不是有感而发,文章就难免平淡、苍白,即使有华丽的形式,也难以感人。郑振铎正是带着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与自责,才有了笔下生动传神的故事。布封正是缘于对野生马的由衷赞美和对家马供人驱使的悲哀之情,才有细腻精致的描写。从写作过程来说,情动则辞发,情感是写作的动力,是高效的催化剂,人们喜欢上一篇文章,首先是因为被文章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所感动,新颖深刻的观点所吸引,而后在反复揣摩中,进一步体悟到语言的精妙。在描写中融注情感,也正是为文章画龙点睛突出主题。

篇4:谈谈作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一、以形传神写肖像

肖像主要指人的容貌、神情、姿态、衣饰等方面。形神兼备的肖像刻画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结合情节的发展, 还能显示人物的命运。“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肖像刻画要以形写神, 形神俱似, 不可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有的同学平时不太留心观察他人, 提笔作文时, 就全是些陈词滥腔儿, 美人都是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之貌, 都是瓜子脸儿, 柳叶儿眉;写坏人则离不开尖嘴猴腮, 贼眉鼠眼, 满脸横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要把人物写活, 写真, 须写出人物有别于他人的个性来。

基本的肖像描写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从作者观察的角度写。 (2) 从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写。 (3) 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特点。如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在贾母面前, 在尤氏面前, 在丫环下人面前, 可以说把一个恶毒、伪善、欺下瞒上的变脸行家刻画得淋漓尽致。 (4) 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的同一特点。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从初次登场到魂归西天, 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多次描写他羽扇纶巾、仪表从容、谈笑风生的丰采,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概。 (5) 工笔细描。如“他穿的衣服, 还是二十年前的新装, 一件绣花的官衫大褂, 底下是白纺绸的衬衫, 长长的领扣松散着, 露着颈上的肉。他的衣服很舒展地贴在身上, 整洁, 没有一丝尘垢。他有些胖, 背微微地佝偻, 他的半白的头发很滋润地分梳到后面, 还保持着昔日的丰采。在阳光下, 他的脸呈着银灰色——” (曹禺《雷雨》) 。

二、人物神态决定性格

神态描写的要求:抓住人物的特点, 选择与文章中心一致的特征有重点地描写, 还要注意顺序。如课文《全神贯注》中罗丹工作时神态的丰富变化。

三、人物语言显人物精神

文学语言本来包括人物的语言和叙述人的语言, 本文谈的是人物的语言描写方法。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独白指人物的自言自语, 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交谈。

人物的语言, 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古人说“言为心声”, 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 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 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 常说的“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即是对作家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高超技法的赞誉, 也正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文化教养等。

一般分:独白、对话、商谈等形式。独白也可以当做心理描写。

在语言描写中, 有三种引用的形式, 不可总是“某某说”、“某某说”地一说到底。如:

A.小战士批评似的说:“这可不行, 这样毒的太阳, 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爆皮了。”

B.“这可不行, ”小战士批评似的说, “这样毒的太阳, 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爆皮了。”

C.“这可不行, 这样毒的太阳, 你光着膀子一会儿就晒爆皮了。”小战士批评似的说。

四、行为描写方法

1. 具体描写人物的连贯动作。

如《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 双手抡起哨棒, 尽平生气力, 只一棒, 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 簌簌地, 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 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 正打在枯树上, 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 只拿一半在手里。”

2. 在矛盾冲突中写行为。

老舍先生说:“说一个人勇敢, 须在放炸弹时试试他。”写武松勇猛无比, 就得让他过景阳冈, 遇上猛虎。否则, 写他如何遇上一只恶狼, 也难写武松神威。

五、结合语言、动作、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例:坐在一旁的弟弟仰着头, 睁大了眼睛望着天空, 好像这样做, 会把天空中的一切, 都看得更清楚一些。他一边看, 一边用手指点着, 轻声地数着星星。弟弟在幼儿园刚学数数。小红姐姐问弟弟:“小琦, 你数数你的手指头和脚豆儿一共有多少个?”弟弟听了, 自信地用右手指着左手数:“一、二、三、四、五。”接着又用左手指着右手数:“六、七、八、九、十。”然后, 他低下头, 一边用手点着从凉鞋里露出来的脚豆儿, 一边数着。在一旁看着的人, 见他这副天真的样子, 都不禁偷偷地笑了起来。……

另外, 现实生活中, 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 也能恰当地表现人物性格, 我们要注意摄取人物的细小动作。如《我的老师》中蔡老师“教鞭好像要落下来, 我用石板一迎, 教鞭轻轻敲在石板上”的细节描写, 极富情趣地表现了蔡老师假怒实热的品性。

上一篇:社区慢病工作总结下一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