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现状

2024-05-20

农村生态现状(精选9篇)

篇1:农村生态现状

农村生态旅游现状调查报告

——以华沟村马踏湖为例

提要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农村生态旅游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农村生态旅游对于农民生活的改善,旅游产业的发展,破解二元经济困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农村生态旅游在山东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方面必然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如何适应迅速发展的农村旅游,合理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的问题。本文以华沟村马踏湖为例,对本问题做了一定的探索。

现代乡村旅游在中国的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兴起,是上

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方式及制度的调整,人们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加,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休闲消费欲望;此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使人们逐渐将旅游和休闲纳入到生活之中,成为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拓展了新的休闲空间,而且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旅游的含义及特点

“农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风景名胜区旅游相对应的。最初只把田园风光、农事活动作为农村旅游的吸引物,后来加入了农村建筑、农村习俗,然后又加入了农村文化等,随着人们对旅游活动认识的深化,“农村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农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为主要吸引目标的旅游活动”。开展农村旅游可以依托的资源包括:乡村田园风光、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乡村饮食、乡村服饰、农事活动、乡村民居村落、乡村宗祠寺庙、乡村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农村产业,农村旅游的发展值得我们的关注。

二马踏湖景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马踏湖风景区位于淄博市桓台县的北部,主体景区位于华沟村。有淄博市的后花园之称。现为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相传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此盟会各路诸侯,聚兵列阵,平地马踏成湖,因此得名马踏湖。马踏湖古称少海,因其碧水连天、风光无限,为历代达官显贵所向往,文人墨客多会于此。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泛舟湖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贪看翠盖拥红装,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段,从教匹练写秋光”。此后,元兵部侍郎于钦又有和诗,人们选用诗中所含“锦秋”二字命湖,这样,马踏湖又名锦秋湖。就此而言,马踏湖既有优美的的自然风光,又不乏人文积淀,理所当然为优良的旅游资源。

改革开放伊始,马踏湖旅游产业就得以发展,最初在九十年代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旅游产业曾一度兴盛,从而带动了华沟村乃至起风镇经济的迅速发展。湖区特色的旅游景点冰山遗址,五贤祠,芦苇荡等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湖区特产马踏湖金丝鸭蛋亦随旅游业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从而形成湖区的特色产业,带动大批农民增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华沟村的旅游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还出现了衰退的迹象。这其中固然不乏管理滞后等方面的原因,但是究其根本而言,农村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是其衰落的主要因素。由于马踏湖处于独特的地理位臵,每年承接猪龙河及乌河的大量洪水以及上游河道的污水,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上游河道周边出现大量化学制药和造纸类工厂,大量污水未经处理边排入河道,污水注入马踏湖,对景区环境带来巨大破坏。随着乡镇工业的兴起,马踏湖的主要驻地,起风镇华沟村的周围出现许多化工及造纸企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加重了本已恶化的湖区生态环境。

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湖区旅游业的衰落。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及华沟村委对马踏湖生态环境及旅游发展的重视,湖区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对进入湖区的河道进行了重点治理,堵住污染源,湖区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然而由于对湖区生态环境破坏已经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主观认识,因而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

农村旅游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对马踏湖区管理者来说亦是如此。由于管理知识的缺乏,对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缺乏认识,因此在湖区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对湖区自身特色的挖掘力度太小,忽视长远利益,只注重短期效果,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引进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三 对改善华沟村马踏湖生态景区旅游的思考

1、马踏湖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工作

当地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应大力做好马踏湖环境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工作,提高环保意识,努力恢复湖区健康的生态环境,湖区生态环境的好转是华沟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根本。

2、马踏湖资源的景区化包装与提升工作

乡村旅游资源,不等于乡村旅游产品。农业项目,田园风光,特色植被,经济作物,民俗风情,古村古镇等等,都是具有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华沟村景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把形成旅游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把简单的乡村旅游服务,转化为乡村旅游景区。推进马踏湖旅游资源和简单休闲服务的景区景点化,从而把农业项目,转化为旅游项目,实现以市场为目标的旅游景区包装与提升。

3、华沟村马踏湖旅游产品开发的设计与辅导工作

华沟村旅游资源,转化为具有规模化经营特色的旅游产品,需要进行乡村游憩方式的创新设计,特别是农业体验模式设计、乡村游乐设计、田园休闲设计、华沟当地民俗娱乐休闲设计等等,需要旅游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根据马踏湖景区自身特点开发出符合自身特色及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基层旅游系统应该加大对湖区农民,进行个体旅游经营的辅导与培训,形成农民参与华沟村旅游经营的技能,实现旅游产品的升级。

4、管理者及华沟村委应做好华沟村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

中国农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和乡村旅游三大方面。而旅游,又是可以结合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的多功能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有综合效益的方向。应全面挖掘华沟村马踏湖的旅游资源,系统研究市场需求,创新策划乡村游憩方式,综合协调起风镇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旅游产业分布,编制区域形成马踏湖旅游规划。

5、马踏湖旅游投融资的引导与促进工作

在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将进入规模化、资本化时代,华沟村应引进大资本,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调整和优化湖区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湖区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湖区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四发展马踏湖乡村生态旅游的意义

发展马踏湖乡村生态旅游,可以使增加湖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价值。对华沟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市场价格,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踏湖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淄博市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湖区,使湖区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湖区农民素质。挖掘、保护和传承马踏湖文化。同时,通过旅游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保护马踏湖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将大大推动华沟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当地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说,发展马踏湖农村旅游,有利于当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湖区资源和环境,促进当地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发展马踏湖乡村旅游,有利于实现华沟村“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湖区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篇2:农村生态现状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第二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发达的大中城市。本次检测水样均取自各城市居民区,为民众日常生活所用的终端水。经调查发现,29个城市中15个城市的20项饮用水指标全部合格,约占抽检城市总数的52%;14个城市存在一项或多项指标不合格的情况,约占抽检城市总数的48%。在抽取的89个有效水样中超过八成水样余氯含量不达标,余氯含量低就代表着自来水管里的细菌增长可能性高,一旦突发水污染事件,可能导致流行性疾病的爆发。另外,有4个城市水样浊度超标一倍,浊度高,杀菌效果低,也代表着水处理技术不过关。3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水污染严重,水质达标率低。

而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也在不断上升。秸秆焚烧导致空气中悬浮物颗粒明显增加,且浓烟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城市乡村的大气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烟雾还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妨碍交通、航空运输和高压输电线、通信线路的运行。近年来,雾霾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秸秆焚烧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连续20年以平均9.9%的速率持续增长,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禽畜粪便以及对于农田的破坏。原因是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率很低,建有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很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利用率都很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养殖场周边地区水环境的硝酸盐、氨氮严重超标。

与此同时,乡镇一些小企业工厂的污染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占63.95%。随着城市环境准入条件的提高和环境管理的加强,一些地区出现了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加大了农村环境压力。部分企业违法违规排放有毒废水、废气、废渣导致人畜中毒、鱼类死亡或损害农作物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2、垃圾污染问题突出

调查显示,有68人认为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存在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占调查人数的79.07%。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垃圾基本上是一种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的状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垃圾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垃圾中不可降解物大量增多,“白色污染”严重;二是垃圾数量猛增;三是垃圾来源多极化,城市为了减少成本,往往直接将垃圾运到农村,也不作任何处理,任由垃圾风吹日晒,垃圾产生的污水渗透进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

3、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

调查显示,有60人认为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存在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占调查人数的69.77%。

化肥、农药过量和使用不当以及化肥、农药本身结构造成的污染,正在成为农业环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农业生产环境的退化,农产品品质下降。化肥农药污染水资源,受污染的水资源培养出来了受污染的粮食、蔬菜、鱼虾等,对食品安全构成了威胁。土壤、水的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和鱼虾等水产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农村环境未然已经成为农民发生疾病的重要 3 http://)

8、《对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考》

9、张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8年。

篇3:农村金融生态现状及建议

(一) 农村金融生态的内涵。

金融生态, 又称为金融生态体系, 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 与其生存环境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 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农村金融生态则是金融生态在农村背景下体现出来的特定形态, 是农村金融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生态功能的特殊结构。因此, 对于农村金融生态的定义, 本文认为可以引用金融生态的基本内涵, 认为农村金融生态是农村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 与其生存环境及内部金融组织之间在长期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分工、合作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 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 农村金融生态的特征

1、动态性。

农村金融生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也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 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系统。它反映的是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内在趋势, 二者是相互促进, 互利共生的关系。农村金融生态在发展过程中, 也在不断调整, 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差异性。

由于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差距, 形成了二元的经济结构特征。近年来, 农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农村金融虽然迅速发展, 但是与城市金融相比, 仍然是落后很多。此外, 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 优势的农村金融种群大多分布在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 与其他贫困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3、脆弱性。

与城市金融生态相比, 农村金融生态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一是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资金来源渠道少甚至部分资金外流;二是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 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再加上近年来正规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的脆弱性更加明显, 使得本已落后的农村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二、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一)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缺失。

从内容上看,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包括三部分:正规金融、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主要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准正规金融是指一小部分当铺等;非正规金融是指各种合会、私人钱庄、高利贷等。从业务上看, 农业信贷是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主要业务, 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等业务尚未开展, 然而开展农业信贷的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也在不断减少。在正规金融纷纷撤离的情况下, 非正规金融得到了迅速发展, 但却被认为是非法的, 融资风险大, 融资能力非常有限, 不能同正规金融那样获得所需的服务。从总体上讲,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现状是种类单一, 数量稀少, 种群薄弱,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严重缺失。

(二)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失衡。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生存和发展所依附的重要金融环境, 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农村经济基础、农村诚信文化、农村法制建设。

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由于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长期处于相对分离状态, 从速度和总量上看二者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形成了二元的经济结构特征。近年来, 农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农村金融虽然迅速发展, 但是与城市金融相比, 仍然是落后很多。国家出台了很多大力扶持农村金融的政策措施, 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发展落后的问题, 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2、农村诚信文化欠佳。

农民因为文化素质不高, 缺少诚信意识, 农村信用环境总体上不尽如人意。虽然近年来金融部门对农民、农户和农村企业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 并广泛开展诚信文化教育和诚信宣传工作, 但是效果却不明显。从总体上看, 农村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十分缓慢, 农民、农户和农村企业逃债、躲债和赖债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3、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 法制建设严重滞后。

现行的法律体系中针对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较少, 缺少比如《合作金融法》等专门的法律法规, 对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村企业等因逃废或悬空银行债务的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 甚至有些地方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 出现了行政干预执法的现象, 金融债券案判决不公、判决后难执行和久拖不决, 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 农村金融生态调节失灵。

农村金融生态决策与监管机构因调解主体多元性 (合作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存在) 与调解方法的落后 (信贷资金财政化、司法工作行政化、监督手段行政化) 导致调解目标不清晰:或转换金融机构机制, 提高经营效益;或防化金融风险, 维持金融风险, 维持社会稳定;或增加金融工具品种, 突出三农服务;或增加信贷投放, 发展农村经济。在多元调节目标下, 决策与监管机构只能相机抉择, 最终的结果是金融生态调节失灵。

三、农村金融生态的改善

(一) 增加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数量。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数量稀少的现状, 应大力培育农村金融种群的数量, 形成全国性和地方性、国有和非国有、银行和非银行、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等机构多元化与多层次金融群落, 提高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经营活力。

首先, 大力发展农村正规金融。继续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中流砥柱”作用, 同时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地方化和商业化改革, 最终发展成为一个面向农村、商业化运作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农业银行以服务“三农”为目标, 以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重新进行农村金融市场布局, 真正发挥服务“三农”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农业发展银行应进一步扩大农村经营范围, 积极开发新的涉农金融产品, 不断提高支农服务水平;邮政储蓄银行应当按照商业化运作方式, 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小额抵押贷款, 以及地方优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和增值服务, 逐渐担当“农村金融超市”的角色, 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支持新农村建设。

其次, 规范和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鼓励和引导私人银行、钱庄、合会等农村非正规金融使其合法化和规范化, 并纳入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监管, 使其健康发展, 从而提高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供给。

再次, 完善配套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通过建立农村贷款担保机制、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存款保险制度, 逐渐发展农村证券机构, 从而有效规避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 加快资金使用效率。

(二) 改善和规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改善金融环境。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支农、扶农政策, 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整合财政资源, 加大农村投入, 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 还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参与到现代化农业建设当中。还要以科技为核心, 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形式, 以农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 以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为标志, 以知识型农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为发展目标, 使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和社会协调发展。

其次,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不断优化金融信用环境。一是利用经济、法律、社会舆论等手段,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罚机制;二是在农村中广泛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选, 以及信用企业的评定;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的抵押贷款担保机制;四是加快税务、工商、公安、保险、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促进农村企业和农民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农村金融稳定的行为, 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再次, 加强法制建设, 为农村金融运行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法律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可靠保障, 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石。应尽快修订和完善现有的《破产法》、《合同法》等, 加紧出台涵盖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农村合作金融法》, 以保护农村合作金融的合法权益。另外, 还要强化司法公正, 大力推行依法行政, 维护法律威严, 加大对金融犯罪行为的惩戒力度, 有效保障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三) 加强农村金融生态调节机制。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 应当大力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力度, 防范金融风险, 以确保农村金融的稳定健康运行。一是扩大农村金融监管的范围 (宽度) 。不但要加强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管, 而且还要积极规范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 并纳入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使其健康发展;二是提升农村金融监管的水平 (深度) 。不但要监管农村金融机构的常规经营活动, 而且还要引导其产品创新行为、内部控制建设等, 从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静.试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J].农业经济, 2009.8.

[2]魏海涛.浅谈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培育[J].商业时代, 2009.16.

[3]唐霁.农村金融生态缺陷与改善对策[J].商业时代, 2009.22.

篇4:农村生态现状

【关键词】地表水;地下水;水污染;环保机构

0.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水污染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农村水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呈现出迅速恶化的趋势。如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农村有近7亿人的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1.7亿人的饮用水受到有机污染,而且,由于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致使许多地方的地下水已经不适宜饮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据衡水当地一家权威医院的医生介绍,该医院收治的白血病病人70%来自农村水污染地区。因此,保护农村水环境,研究农村水污染防治尤为重要。

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建设部在2007年的全国部分村庄的调查报告中显示,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89%的村庄将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坑边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池塘,无人负责垃圾收集与处理。这与作者走访看到的现象十分吻合。另一方面,乡镇企业或农村家庭作坊排污、工业和生活污水废弃物、养殖业、农业生产等都直接污染地下水,形成时间长、范围广,由于不像河流等地表水污染一样可以看到,是看不到的污染水源,可以说,地下水污染是衡水农村水污染最大的隐患。

2.目前农村水污染问题主要的防治措施

目前农村水污染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防治措施,一是政策法规及教育措施,包括规范乡镇企业排污制度,加强对畜禽排泄污染物的有效处理,加快小城镇基础设计建设,建立简易集中处理污水设施,防治结合,对各类资源开发建设活动进行生态环境监督,教育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水污染治理的科研和设施建设。二是技术措施,包括农村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农村水污染防治技术。就上述政策法规教育以及技术措施对农村水污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农村水污染在一定时间内依然呈现发展趋势,尤其是突发性事件引起的农村水污染问题,农村废弃物和排泄物的随意乱堆乱放问题,农药化肥的超量使用问题,乡镇企业的随意排放污水等等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3.造成衡水农村水污染的原因

3.1从民众的层面有以下三方面

3.1.1乡镇企业和家庭作坊偷排偷放

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农民的思想意识越来越活跃,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传统模式——种地。很多农民在农闲时候去乡镇企业上班,按日结算,还有些富裕的农民自己买设备,开启了家庭作坊。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让他们忽略了自己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衡水地区一些乡镇企业比较集中,比如化工,皮毛、乐器等,成為当地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些企业为了逃避缴纳污水处理费,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向河沟,农田,甚至是径直把污水排入深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造成威胁。

3.1.2养殖场和畜禽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随着人们对肉类产品的需求的不断增大,在衡水的一些农村,农民开始扩大养殖规模,致使很多的屠宰废物,废水和牲畜的粪便都得不到必要的处理,直接堆放到场房附近,或丢弃到田地或河沟里。导致当地村庄的河流水体变黑,富营养化严重。作者亲眼看到,一些河流,由于扔入了牲畜的内脏或死尸,变得臭气熏天,蚊蝇孳生,病毒更不在话下了。

3.1.3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农村水污染

据作者了解,目前农村的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已经很少有人施以农家肥,而是使用氮、磷、钾等化学肥料,农药和地膜的使用也在逐年增加。这种种植的方式不仅使土壤的酸化、板结更为严重,而且更为恶略的是化肥和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或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与此同时,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2从政府的层面有如下三方面

3.2.1农村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

加强和改善农村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而如果这些资金全部由企业承担,势必会降低他们的企业利润或造成负利润。很多的企业负责人表示愿意进行污水处理,但又负担不起,希望政府能够出资,帮助他们整顿污水污染问题。他们愿意在承受范围内进行配合。

3.2.2农村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不足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很多乡镇的硬件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是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没能跟上,大部分地方只重视建了多少新建筑,而忽略了与环境相配套的防治水污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3.2.3农村水污染治理技术落后

农村水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适合于治理农村环境水污染的技术作为支撑。如果一味的套用治理城市污染的方法去解决农村的污染问题。只能是事倍功半,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3.3农村水污染防治政策与建议

3.3.1设立县级及以下的污水处理机构

目前污水处理厂只建到市级,建议设立县级及以下的污水处理机构,并且从中央到地方(省、市、县,镇)垂直管理。当地政府无权干涉所辖地区环保部门所做的处理决定。

3.3.2赋予环保机构强制执法手段,同时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

新《水污染防治法》增强了强制执行手段,环保部门应当及时拓展思路,合理运用法律法规制定行而有效的方法手段,并积极与当地执法部门及时沟通与联系,同时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既要抑制环境污染的行为,又要搞好和民众的关系。

3.3.3环境保护工作与当地政府官员的业绩相挂钩

落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建立相应的环保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积极推进绿色GDP,落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的范围内。

3.3.4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以此带动家庭、社会;在各乡镇开展环保知识下乡、环保标语上墙活动,采取悬挂警示挂图、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教授农民施用农药、化肥、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的环保知识、技术和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所要采取的措施等内容;多利用发生在农民身边的污染案件以案说法,多使用通俗化的语言,以达到全面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作用。

3.3.5建立严格保密的投诉机制

在各级环保机构中,设置专门接待环境投诉的科室或部门,接受各种形式的投诉,比如电话,邮件,信件等。对于投诉人要严格保密,如有泄密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对所投诉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对投诉人进行合理的奖励。

衡水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是水污染问题。农村水污染的日益恶化,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对衡水市广大地区的人居环境,城市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有效治理水污染问题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科]

【参考文献】

篇5:农村生态现状

都匀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防治对策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都匀市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把“三农”问题作为目前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我们农村的明天留下美好的家园.本文将对引起都匀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因为和防治污染的对策做一些探讨.作 者:刘志涛 作者单位:贵州人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级期 刊:商情 Journal:SHANGQING年,卷(期):2010,“”(2)分类号:X8关键词:都匀市 农村生态 分析 对策

篇6:农村生态现状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法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在污染治理,单位GDP能耗,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及农药使用强度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周末回家,我在家乡进行了走访调查,很多曾经污染严重的地方被彻底的清理整顿,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不同的地方虽然效果不同,但是在整体上有了很好的改观。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我家乡的春陵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挖沙经常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春陵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春陵河下游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体会到了破坏生态环境后上天对人们的报复。由于人们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地震,海啸,雾霾等这些仅仅是上天对我们小小的惩罚。如果我们不从中吸取教训,那么上天对我们的惩罚只会更加的变本加厉。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和谐发展,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健康,幸福的重要保障与措施。

农村生态环境基础实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村社建设的不合理性,农村散放式养殖产生的危害,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农村引发的环境危害,不当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危害,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农村风俗导致的危害等等都是我们当下遇到的问题。

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还是小有成就的,农村制定了包括环境卫生治理办法,安全用水方法,沼气建设等几十项政策及办法。这些政策办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近年来又推出的新型农村建设,实现了城乡生态环境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统一建设,统一整治。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开展“三清”,“三改”,“三绿”等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

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成了我们鲜亮的口号。相信绿色生态文明会在你我的共同努力下传承;相信蓝天白云会在你我的共同奋斗中再现;相信青山秀水会在你我的共同争取下重生。相信你我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铸人类美好的未来家园。

回想过去,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法,避免了只注重经济开发,不讲究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要留给后人天蓝、地绿、水净的环境。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及领导开始采取多项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农村,但是收效甚微。我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地意识太薄弱,他们只关注当下眼前的利益,没有意识到后辈子孙的利益。所以,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让人们加强对未来家园建设的认识。要想加强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必须增强这些方面的。

一是和谐意识。良性生态的构建,其要义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

二是文明意识。将文明引入生态发展,或将生态发展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来看待,这是对生态问题的重大觉醒和认识上的重大升华,是生态意识的明显体现。

三是持续意识。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们在使经济加速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呈加速的趋势。

再次是权利与义务意识。随着野蛮的、掠夺式的开发和经营,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水源、矿产、能源、森林、草地、生物等资源伤痕累累,资源和环境危机四起,自然界给予无情的报复。

人们只有对这几方面有所意识时才能更好的建设自己的生态文明家园。到那时候我们的家园将会是另一番模样。到那时候我们的家乡会变成这个样子,一条条平整洁净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一棵棵郁郁葱葱的林木长势喜人,充实忙碌的村民奔走于山间绿道,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林间。绿叶繁花,鸟语啁啾,波光潋滟,美不胜收,好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提倡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

篇7:农村生态现状

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

摘要:阐述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提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良性农业生态环境,维护农村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作 者:王爱武    WANG Ai-wu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农学系,河南商丘,476000 期 刊:安徽农业科学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35(24) 分类号:X506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    现状    对策   

篇8: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生态,农村经济

农村金融生态指的是金融生态在农村这个大背景之下所表现的形态, 是我们国家农村金融历经了生存与发展所逐步形成具有生态功能的特殊结构。研究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 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对于优化我国金融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

1、金融生态主体缺失。

从业务层面来看, 信贷是我们国家农村最为主要的金融业务, 在发达国家早就已经普及的农业保险以及农业担保等业务在我们国家尚未得到有效施行, 而且更为严峻的形势是, 现在开展农业信贷的金融主体也在日趋减少, 许多信用社已经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城镇。在这样的情形之下, 虽然已经有非正规金融迅速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缺位, 但是却没有得到一个合法的地位, 而且融资的能力较差, 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大。从总体而言, 我们国家现在农村金融生态主体表现为种类较少, 缺乏足够的数量, 主体严重缺失。

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我们国家农村金融发展的水平长久以来仍在较低层次徘徊。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结构属于典型的二元化结构, 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其实是分离的, 而且两者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以及成长的速度均显著不同。与城市金融发展规模相比, 农业一直处在较为弱势的地位。近些年来, 农村金融尽管在高速的成长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与城市金融的发展速度相比还是显得落后不少。我国政府出台了不少的扶持措施, 还是没有能够有效地处理好农村金融落后的问题。

3、农村缺乏诚信氛围。

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偏低, 尤其缺乏足够的诚信意识, 而且整个大环境的诚信状态也无法令人满意。即便这两年金融部门开始采用信用等级评定的办法, 但是收效非常有限。现在, 农村社会的征信体系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农民逃避债务的现象较为普遍。

4、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 法制建设严重滞后。

现行的法律体系中针对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较少, 缺少比如《合作金融法》等专门的法律法规, 对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村企业等因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 甚至有些地方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 出现了行政干预执法的现象, 金融债券案判决不公、判决后难执行和久拖不决, 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二、优化健全农村金融生态的措施

1、有效增加农村金融的生态主体数量。

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来扶持农村正规的金融主体, 例如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 让他们能够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与引导作用。此外, 我们还需要制定措施来规范农村中的非正规金融, 让他们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措施来鼓励支持那些担保公司、钱庄等在农村开展金融服务, 并将其引导至合法化的道路上来, 让其能够健康成长。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内容, 构建起农村的担保贷款以及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存款保险等金融服务,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农村金融风险, 还能够有效的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2、健全并规范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

要通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来有效地健全并规范金融环境。农村经济的高速有效成长是农村金融发展最为坚实的基础, 而农村金融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与各个部门之间需要依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落实国家对农村的扶持政策, 通过将有效的资源高效整合, 为我们国家建立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以开发多种融资方式, 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农村的经济建设。通过产业化, 科技化的形式, 以农产品的深加工作为切入点, 利用本地区的特色农业来打造优势产品, 让农村经济与金融还有社会可以一并前行。

3、构建起高效的农村信用体系, 优化外部环境与氛围。

我们可以通过宣传等措施来让广大农民知道逃避债务是一种违法行为,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对于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构建起良好的基础;在农村中开展信用等级的评定, 并争取让评定结果为大家所接受并认可;建立起农村中小企业的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机制;建立起税务、金融、司法等部门的信息共同享有机制, 推动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早日建成, 通过严格执法来保护债权人的权益, 为新农村的建设创设出良好的信用环境。此外, 通过普法宣传来为农村金融的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 法律是农村金融的最后保障, 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所在。有关部门需要尽早修订现有的经济法规, 争取早日出台针对性较强、专为农村金融所指定的法规。

4、加强农村金融生态调节机制。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 应当大力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力度, 防范金融风险, 以确保农村金融的稳定健康运行。一是扩大农村金融监管的范围 (宽度) 。不但要加强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管, 而且还要积极规范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 并纳入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使其健康发展;二是提升农村金融监管的水平 (深度) 。不但要监管农村金融机构的常规经营活动, 而且还要引导其产品创新行为、内部控制建设等, 从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 农村金融生态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逐渐形成了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初具规模的农村金融体系。然而,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环境变化多端, 尤其是城乡差距的加大和农村收入偏低的大环境短期内不会改变, 使得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尽快采取措施健全农村金融生态, 从而促进我国金融生态的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朱静.试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J].农业经济, 2009.8.

[2]、魏海涛.浅谈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培育[J].商业时代, 2009.16.

[3]、唐霁.农村金融生态缺陷与改善对策[J].商业时代, 2009.22.

篇9:农村生态现状

[关键词] 西部农村 环境 生态 法制建设

一、前言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偏离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协调发展方向。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消费方式。但是目前西部地区农村生态文明观念较为淡薄,农业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环保意识较低,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掠夺性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现在农村仍然存在着滥捕、滥伐、滥垦、滥牧现象,特别是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导致农村、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退化、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近几年来,西部各省也在逐步加大了污染防治工作,特别是在环境质量改善上,总体呈稳中有升的态势。一些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当前西部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仅处发展的起步阶段,生态环境尚处于“局部改善,总体不良”的状况。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仍须对西部农村的生态环境的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律体系非常不健全,如对于农村养殖业污染、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水污染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西部各省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各省应将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的制订、修订纳入立法规划。

二、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为工业污染与农药、化肥、农膜以及人畜粪便等污染。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三废”对土壤的的污染。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工业“三废”造成的土壤污染呈蔓延趋势,对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工业污染特别是乡镇采冶型工业污染,使环境污染由城市和工矿区向农村扩展。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大量排放,使受害农田和土地面积逐年增加。

这几年随着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乡镇企业的崛起,接受了不少城市转移的污染产业,由于其身又不具备整治能力,造成城乡污染转移蔓延。尤其是在主要工业污染的防治上更注重在主要城市的环境利益,而很少顾及农村农业的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加之在城镇化改造中存在着盲目性,造成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并引发耕地减少、规划布局混乱,结果使一些小城镇在建设之初就造成了新的污染源。据调查发现,目前随着城市不断加大对工业污染的打击力度,导致城市和工矿区以采冶为主的乡镇工业污染已向农村扩散,这些工业项目大多属于污染环境,而且仍使用落后和淘汰的生产设备、工艺,由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不但使矿产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综合利用率低,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使土壤酸化,炼矿区草木不生,使土壤肥力下降且侵蚀严重。严重影响到部分地区人民的生活,部分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普遍存在着农民对村容整洁的关注程度并不高,而更关注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之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农村废弃物处理滞后,卫生状况堪忧,很多乡镇村都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置场。伴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大,农村“脏、乱、差“现象普遍,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养殖业发展后,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加剧。

随着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各省近几年都加大农业投入,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在大幅增加。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激素、抗生素、农药、农膜等,不仅污染农产品而且也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例如由于化肥的过量和失衡使用,有机肥的投入不足,导致土地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失调,地力减退,耕地质量下降,同时大量的施用还会引起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农药施用中有机氯农药占比重较大,能通过生物蓄积和食物链作用,造成农药公害;地膜使用时,由于其难降解性给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按目前的技术能力,土壤污染很难治理,危害将长期持续,致使耕地土壤肥力明显下降。

农业污染,使水资源质量下降。近几年来农业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污染已经成为西部各省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水产养殖过程中密度大且不合理的饵料、渔药的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特别是村庄前后的塘堰大多已经被污染,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在今后的发展时期内,农村水源污染将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6、当前西部地区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这是农业面源污染失控的一个重要背景。西部各省当前的环保工作仍是把重点放在大城市、大工业和大工程上。虽然当前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相关的生态环境法律政策,多数是以城市的为重心服务的。如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都是以城市为中心而设计的,而有关农村、农业的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较不健全,甚至存在诸多空白。更为重要的是,在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也远远落后于城市。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随着一些城市企业往郊区或农村转移后,其受到监督的力度较以往减弱,于是放松了对三废的处理,直接向周围排污。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乡镇企业,本来缺乏处理污物的能力,当政府对排污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够时,一些企业宁愿接受处罚而直接排污,也不愿加强技术改造、加强污物排放前的处理,导致企业所在周围环境严重恶化。

三、加强西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对策

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政策管理体系

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上,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解决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管理问题。在管理机制上要努力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经营的高度融合。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发展方式上寻根源、找办法、求出路。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和解决结构性污染的重要手段,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淘汰落后产能,既大幅度减少了污染,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质量的提升。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渗透到农村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努力将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在保护环境中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2、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优化农村产业转型的制度环境。政府应该把管理重点放在制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农村第三产业创新,加强环境生态保护,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公平等制度层面。并要把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纳入法制化,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听证、质询、公示、论证、责任追究和资源能源审计制度,进一步健立完善西部地区农村的环境评价体,重新设立一套农村经济发展和系统评价体系,如绿色GDP考核体系、环境税收制度、环境补偿、绿色信贷等。在公共财政体系建立方面,要进一步明确政府支出必须向农村公共性事业、生态建设和补偿、应急救济、功能性奖励方面倾斜。从而形成新的农村社会管理制度,以促进经济转型。西部地区作为资源型省份要统筹规划,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资源型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在产业政策导向上要大力扶持绿色产业如林产业、经济林木、木本油料作物、旅游、林木业结合等,并使之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3、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

我国农村生态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加之当前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底子薄、手段少。为在农村有效实施环保法,必须提供一套强有力的法制体制作为保障。因此西部地区应根据本地区农村实际,建立本地区的农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法律框架和配套制度。如可以建立农村各级生态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制度;生态规划制度;农村环境评价制度;生态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生态监测制度;生态安全制度;生态标签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建立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制度;农业环保责任制度;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分级管理制度;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制度等相关规章。此外,各地还应依法出台继续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制定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如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统计、质量评价等标准和方法体系;完善农村环境经济政策体系,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农村清洁能源、有机肥生产等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矿产资源开发区优先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等。

4、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

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当前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应当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加大投入,尽快建立起各省的农村生态环境监督监测网络,加强农村环保监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负责定期检查辖区内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并对农村周边工矿企业排污及大型畜牧养殖基地等污染源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排污标准,遏止工业“废水、废气、废物”和畜禽粪便的污染蔓延破坏农业生态环境。例如《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农业的部门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负责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并定期将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同时向社会公布。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建立相应的农业环保机构,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各地应结合本地特点和环境与建设规划的实施,开展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及其水源地保护、农村能源建设、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有机废物处置、村容镇貌绿化美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工作。例如通过普及和加强农村环保教育和学习,建立环境数据库供人查阅;在农村培养更多的环保宣传员,宣传国家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方针、政策及农村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环境生态意识;在农村建立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相结合,制定“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村集体解决、农民自筹、市场化运作”的办法,解决部分公共设施、环境卫生日常维护管理费用问题,努力形成农民自我

管理、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

6、农村村民参与环境管理与保护机制的设立

目前,西部地区仍普遍存在着一些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意识较淡薄,致使许多法律法规在农村实施过程中出现政策化,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一些农村地区因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于不顾。加之切实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仅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村村民参与机制,使村民能够参与到环境管理和决策之中,分担政府在环境决策和管理中的困难,同时也为农村村民广泛的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村民的环境意识和公共意识还可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因此西部在政策和法制建设上应该进一步完善并细化对村民环境权力和义务的相关规定,根据权力义务统一的原则构建西部各省村民的环境权力义务体系。未来西部各省在农村生态环境地方立法中,要把增强村民环境意识、鼓励村民参与、提高乡镇企业自觉环保的意识提到重要位置。

此外,针对西部地区农村人口数量相对较大,且大部分村民环保知识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生态环保意识普遍较低,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不高的现状。要积极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农村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法制观念,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

参考文献:

[1]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蔡守秋.修改《环境保护法》为《环境法》的基本构想[J].贵州社会科学研,2008(3)

[4]张梓太 张乾红.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之构建[J].法学研究,2006(6)

[5]左箐.对中国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的反思[J].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6(4)

作者简介:

上一篇:企业接受电视台采访稿下一篇:六年级作文稻草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