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生态优化

2024-05-22

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精选十篇)

农村金融生态优化 篇1

1 提高我国农村财税支农、惠农政策力度

在农村应建立由公共财政来承担农村的非营利性公共支出。基层政府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真正具有财政权, 才能为农村桥梁、水利和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为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加大农村公共医疗和教育事业等投入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农村低保、医疗等福利事业的积极发展和推动, 最终有利于农村金融摆脱财政化, 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健康、良好的环境。

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作用, 实施以扶持性为主的财政政策。各级政府应创造各种条件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分支机构, 并对他们新设立的机构和服务网点给予税收财政等减免措施。为降低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风险并提高它们的积极性, 可尝试通过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并提供财政补贴, 通过政策性诱导, 来调动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积极性。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作用不可轻视, 改革中应围绕提高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为主, 废除禁止社保基金、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的相关规定, 引导这部分资金优先存入农村信用合作社, 以壮大其资金实力。对于农村中一些非正规化金融机构, 亦可通过政策、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其朝正规化方向发展, 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事业发展。

通过财政贴息等各种政策来满足农村中低收入和弱势群体金融需求。面对农村中低收入、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一些分散和小额金融需求, 虽然可以通过小额贷款的方式来解决, 但是毕竟其性质还是商业信贷, 商业信贷的利率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太高, 甚至无力承担。这就要求政府给予这部分信贷群体以扶贫性信贷利息补贴或每年划拨一定比例扶贫贷款资金, 再通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以低息或无息的方式投放。当然在扶贫信贷中, 还要建立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甄别机制, 制度严格的制度, 确保扶贫信贷资金能够物尽其用。

2 推行积极有效的货币金融支农、惠农政策

(1) 为降低农村金融风险, 并激发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性, 应建立城乡有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 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设定比城市金融机构低, 以支持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建设, 更好的服务我国三农事业。近年来, 我国曾采取过这种做法, 取得过积极效果, 遗憾的是没有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坚持和固定下来。 (2) 目前我国大部分信贷资源还是主要集中在城市, 对农村信贷资源协调配置有待进一步加强。央行在对愿意向农村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给予存款准备金率降低的同时, 还可制定贷款和业务准入批准优惠政策, 以支持农村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涉及三农贷款的比例一旦确定不能随意更改, 比如农业银行存贷比在农村不能低于75%, 以体现其服务三农的宗旨。对一些涉及到三农问题中风险较大的贷款项目, 可以通过央行统一协调多家农村金融机构来共同承担, 以分散风险。 (3) 正规金融机构固然在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但是仅依靠这些力量还不足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农村多种小型金融机构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比如可以试行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 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范围, 加快金融服务不足的农村地区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由于船小好调头, 灵活性好, 更贴近农村中小型企业, 在解决企业融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另外, 近年来农村民间借贷发展迅猛, 已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 但有待进一步规范。可尝试立法建立一个合法的借贷平台, 以保护和规范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 并将其正规化和制度化。对民间借贷要加强登记管理和监测, 只要规范和监测到位, 完全可以允许民间具有实力的资本入股, 包括地方性商业控股金融机构都可以纳入到正规金融体系中。 (4) 我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改进。要切实加快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就必须在原有利率报备基础上, 提高农村金融利率上限和农村金融贷款利率下限, 并实现两个数据库的对接, 即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数据库和农民个人信用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更加扩宽央行信息的纳入范围, 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接入到央行的账户管理系统, 包括反洗钱网络, 从而进一步拓宽支付结算渠道。

3 改善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1) 改善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离不开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新闻媒介, 借助舆论宣传, 开展诚信教育, 为开展农村信用村, 农村信用家庭评比, 在农村倡导诚信、有序、守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政府的协调作用显得日益重要, 为银行与政府、银行与企业、银行与农村等之间进行合作, 促进银行与企业融资创设良好环境。最后要加快农村信用村镇的管理与建设, 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等进行严格的信用评级, 将它们一起纳入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范围。

(2)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 法治是核心, 立法是关键, 而广大农户, 包括农村企业、金融机构员工, 则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实施和维护主体。要规范这些人的行为, 除了思想和道德上加强他们关于诚信教育和道德教育外, 最根本的是加强信用立法, 从法律层面来规范和约束他们的信用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3)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涉及到政府与市场, 以及官民之间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要建立更多形式各异的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同时由政府牵头设立专项资金拨款的农村小型企业担保基金。另一方面风险甄别和分析评估系统要紧跟担保机构发展步伐, 可以及时根据担保人信用风险等级来确定费率, 完善内控制度, 加强担保法规建设, 成立专门的政府监督机构, 来规范和管理农村各类担保机构活动。同时可以鼓励相关中小型企业进行互保和联保。

(4) 影响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和金融机构借贷偏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的高风险性, 要化解和分散农业风险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发展农村保险, 开发一些适合和适应农村实际情况的险种, 可以对其有力经营提供重要的保障。把保险业和银行信贷有效的结合起来, 可以有效的降低农村信贷风险, 促进农村信贷规模发展。在农村发展期货公司, 开展农产品的期货交易, 加快农村金融期货和期权的发展步伐, 为农村与农业相关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风险控制工具。

(5) 积极推进我国农村直接金融发展, 进一步拓宽农村直接融资渠道。首先是要实现农村商业信用发展为前提, 依此来调节农村中小型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 互通有无。在农村, 中小型企业往往盈利能力略差, 仅仅依靠内部生产经营所得积累资金能力有限, 而商业信用是一种直接的融资方式, 具有快捷和方便的优势。对中小型企业来说, 由于商业信用的提供者目的在于销售产品而不是为了利息, 所以比较而言这种方式比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条件更加实惠。农村中小型企业经营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 同一区域范围的企业之间联系较为紧密, 这样一来, 他们之间的商业信用接受具有更加良好的信用基础。其次, 为了拓宽农村直接融资渠道也可以借鉴城市中一些中小型企业结合债的方法, 在满足一定条件时, 将那些风险控制能力强和盈利性良好的企业积聚起来, 通过相关金融机构或自行集合公开发行债券。再次, 尝试开发多种适应农村特点的基金品种, 把城市中大量过剩的资金积极引导到农村, 从而达到支持农村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目的。最后, 还应积极探索建立我国农村OTC市场。为我国农村中小型企业建立相应的OTC市场可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和促进其公司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摘要: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 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农村缺乏一个完整、有序和活力的金融生态体系, 构建一个良好的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进行。

关键词:农村金融,财政,货币,生态

参考文献

[1]徐滇庆.制度创新与农村金融改革[J].武汉金融, 2004, (9) .

[2]刘德春.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7.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几点思考 篇2

摘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其对长期经济平均增长的总体贡献,农村经济要实现长期的、平稳的发展也同样要依靠农村金融的发展,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本文将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及农村金融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如何建设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金融生态

Consider On the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 Environment’s Construction

Abstract: As one saying: the finance is the center of economics.And the rural economics development also depends on it’s financial development.Therefore, the latter’s development must belong to a well financial ecologic environment.So how to better the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 environ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This paper will research on this point.Key-words: Rural Economics;Rural Finance;Financial Ecologic

周小川(2004)首次提出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金融发展的依赖路径研究提出了新的指引方向。徐诺金(2005)在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后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化,指出金融生态即“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发展中的特别弱势部位,对其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将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本文所指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融通及其他金融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相关联的所有因素及其他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均衡的系统。

一、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村经济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大问题。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难以融合导致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以及科技化等难以实现导致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低下;农民增收缓慢等,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被合称为“三农问题”。由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农民增收缓慢引致的农村市场无法开拓进而导致的消费需求不足,城乡“二元化”日益明显导致的社会发展严重不均衡及其他社会问题等,都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缓引起的,因此如何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这三个方面问题,是挡在我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核心问题。

在近年我国经济实现飞速发展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时城市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农村主要的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及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非常缓慢,除个别经济发达地方外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由于城市在人才占有、科技技术领先、金融发达、生活便利、资源占有占优、商品流通速度快等方面的优势,城乡间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我国城市资本尚处于资本积累阶段,不能直接用城市的资金来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否则城

市科技产业将再次落后于其他国家,从而不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长远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只能依靠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增强农村资金的流转效率、使用效率,使其最终成为能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大动脉。在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迅速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笔者认为,首要的应该完善和提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通过生态环境的提升促使农村金融能从内部实现质的飞跃发展。

《金融时报》社评文章《金融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指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软环境和文明程度,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该经济体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 雷和平、林之诠(2005)通过对陕西周至县和澄城县的调研,并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指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金融、经济的发展程度。

因此,我们要发展农村经济,在不可能实行规模性直接政策倾斜的今天,我们唯一可以走的路就是要发展农村金融,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实现农村存量资金的盘活,加速资金流转,进而实现资金总量放大,推动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提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缺陷分析

农村经济的欠发达状态,尽管不是完全由于农村金融不发达的现实引起的,但是,如果农村金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则一定可以极大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农村金融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章政远、祁斌昌(2005)指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在四个方面存在欠缺:法制环境欠缺而导致的金融债权难以受到保护、征信体系欠缺导致贷款人道德风险加剧、信息披露失实而导致银企关系扭曲、经济金融错位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等。《金融时报》的系列评论员文章也从法制、信息、会计制度、征信体系建设等角度对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弱势部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笔者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总结如下。

第一,农村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农村资金外溢现象严重。农业的利润率从来就是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因此农业如果没有一些适当的措施进行补贴,其回报率的低下必然将导致该行业的资金外溢。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是回报率极低,农村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土壤如此贫瘠,如何让农村金融健康的成长?此外,由于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邮政储蓄占有相当的份额,前者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必然将资金从农村通过其上级行贷放,而后者作为政策性银行运营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其在农村吸纳的资金也大部分流出于农村经济循环体系外。资金流动的必然规律作用并且有外流的渠道,导致了我国农村资金外溢现象比较严重,农村金融运行的整体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第二,法制环境缺失,征信体系建设滞后。法制建设方面的缺失从理论上讲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方面,具体到农村的现实,我们在后两个方面才是真正的缺失,已经有的法律规范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农村法制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顽疾。这样的法制环境必然是对债权人利益的一种忽视。诚信环境的缺失则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更为直接的原因,诚信缺失导致的道德风险由于不可预见性和对后续贷款行为的有力影响,将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冲击。雷和平、林之诠(2005)在其调查报告中列举的这些数据是值得深思的:周至县2004年底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7.6亿元,不良贷款

1.7亿元,不良贷款率近25%,而其中的十三类突出的不良贷款余额为4608万元,党政干部和政府的贷款(或担保贷款)就有1656万元,占比近36%,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能不讲信用,不还贷款,并且得不到任何的惩戒,这就是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中的一个不容否认的现

实——征信体系建设滞后,贷款人诚信缺失。

第三,对农村金融的监管难以深入,农村金融业务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利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由于农业贷款的分散性和农村私人放贷的隐蔽性,对其监管难以深入进行,因而不能很好的引导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并同时打击那些不利于正规金融事业发展的地下贷款行为;同时由于私人贷款手续简单,贷款期限较短等优势,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不能实现金融业务创新的现实情形下,不能满足市场上的部分资金需要,因而也加剧了非正规金融业务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市场份额不断被侵蚀,外部竞争环境较差。第四,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作为农村金融的主要机构,信用合作社由于历史原因定位一直比较低,参与市场竞争较少,因而导致其管理体制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市场竞争意识建设等都比较欠缺。尤其由于业务涉及范围较窄,致使其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不仅不能对业务创新进行预见性的控制引导,就是对传统业务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控制。内控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财务会计制度、人事及岗位管理制度、风险稽核制度、问责制度等方面。这些内部制度的缺失,是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实现主动性、创新性发展的内部原因。因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生态环境是失衡的。

第五,农村行政力量的介入较为普遍,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在第二点中笔者引用的数据已经从一个事实的层面上说明了农村行政力量的介入——不仅是间接的(打招呼贷款、提供政府担保等),更有直接强行与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占用大量贷款资金进行非财政性运作,使得原本有限的农村资金创造出现断层。农村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低,不能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市场的准确引导,交易环境较差。

三、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若干思考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建设农村竞争性金融市场,而竞争性金融市场的培育需要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笔者针对前面提出的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欠缺点,拟提出以下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加大法制建设力度,营造宽紧适度的农村法制环境

第一,加强针对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特殊需要的立法工作。农村经济金融基础薄弱,需要不同于一般经济环境下的特殊法律保护,尤其在如何保障农民以及相关农村经济体的既得利益、预期利益等方面要加大立法力度,只有用法律来确保农村各经济体的正常经济利益获得,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否则各经济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将很难得到解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将缺失有效的法律屏障。

第二,加大执法、司法力度。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已有法律框架的约束下的所有领域都要做到这一点;同时在农村经济金融活动中司法的力度应该加强,不能等上诉,应该强化主动监督功能。

第三,加强对农村金融犯罪的打击。鉴于农村金融案件一般都多而小,如果按照常规法律程序,打击农村金融犯罪的成本将大为增加。因此,笔者认为建立一种处理农村金融案件的特别简易程序,以期加大打击农村金融犯罪的力度,为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造一个宽紧适度的法制环境。

(二)以农村信用社竞争意识提升为突破口,营建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按照建立此类金融机构的本意——作为农民等农村经济主体自己的银行,或者按照其设立与管理的模式——社员自治,都应该成为促进社员利益的金融机构。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固有的封建残余思想,乡镇、村甚至县级政府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行政干预,致使信用社的经营行为不能很好的代表广大农民等农村经济体的利益。因此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一步就是要将信用社的官办色彩剔除,体现民治思想,还信用社经营权于民,促使信用社按照市场规律经营,从而为农村金融市场增添一个有力的竞争性主体,进而促使其他各

类农村金融机构也能主动由行政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最终建立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三)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

信息不对称是社会的普遍现实,交易双方对自己的状况比交易对手有更多的了解,于是双方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进行博弈,一般的结果是社会效率出现损失。因此,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交易从整个社会资源利用方面看不是最优的交易行为。

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交易行为,一个重要的风险来源于交易主体尤其贷款方的信用引起的违约问题。如果贷款方或者金融服务的提供方不讲诚信,则可能会导致交易对方的利益在道德风险发生的情况下蒙受损失,但是交易对方可能不会等到损失发生才进行事后追偿,其可能通过增加其他附加条款增加可能违约方的交易成本,以弥补可能的预期损失。这样的交易将进一步抑制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的充分及时利用。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包括征信数据库、诚信奖励与惩罚体系、追偿制度等完整的征信体系。

(四)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着手,提升农村各类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风险控制的能力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必要的细分,对农村各经济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行挖掘,因此,金融创新就是一种必要的和急迫的工作。但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现有的人员和制度下,不仅金融产品创新不能实现,就是通过跟随创新实现了金融业务的创新,创新产品的风险也不能在现有的风险约束机制下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力度,尤其在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岗位责任制度建设、风险监督与稽核制度建设等方面;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更加注重引入高素质的金融专门人才,加大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力度,提升风险意识、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业务创新意识及业务创新能力。为繁荣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内部制度和人员保障,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五)建立农村贷款保险制度,促进支农贷款发放,提升农村资金自我创造能力

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一般都只有30%甚至更低,货币创造能力较弱,加上农村商品市场交易通常都是通过现金交易完成,货币流通速度慢,因此,农村资金总量供应不足便不可避免。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贷款保险制度可以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趋向最大。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社会条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贷款保险模式。其一,行业协会模式——农村金融机构自主设立行业性、区域性保险基金。如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联合其他各类农村金融机构,通过类似上缴存款准备金方式强制各机构缴纳一定比例的贷款准备金,形成资金池,并通过招标方式确立区域性的基金管理公司,在资金的运作上采取以安全性为主、以盈利性为辅的方式,当被保险机构发生保险范围内贷款无法收回或其他既定损失情况下按损失金额的一定比例或全额直接从资金池拨付予以补偿;其二,政府机构主导模式——以市级人行中心支行和银监局为核心,通过强制上缴贷款准备金的方式设立资金池。具体资金运作上与前一种方式基本一致,只是在资金管理上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或者招标管理,或者自行运作,或者通过指定机构运作等。相对而言,笔者认为第二种模式在当前更为可能,在运作效率上、资金安全性及盈利性等方面都更有保障一些。

此外,科学高效的贷款保险制度还需要建立一个公正、有效的损失评价、损失确认、监督体系,以防止部分贷款机构的道德风险发生。在这样的一种制度保障下,贷款的发放必然加速,从而降低了农村资金的沉淀,提升了农村货币创造能力。

(六)限制农村金融机构成为资金外溢的渠道,以培育相对独立的、具有完整金融创造功能的区域金融市场

农村资金外溢,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的所有金融机构的发展其实也是不利的。从金融生态环境的含义上理解,在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的情况下形成的金融生态环境绝对是不能支撑当地金融的正常发展。因此,应该从制度层面直接规定各金融机构的资金吸纳与运用方式,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激励约束制度,以确保资金外溢状况得到抑制,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能有质的提升。

(七)提升对农村金融监管宽度和深度

农村各金融机构为了达到盈利或者其他目标必然与其他机构发生交易,尤其在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时,有可能做出违规行为,进而威胁到整个农村金融生态的平衡。因此在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抵抗风险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应该加强监管,包括两个方面的升华。其一,拓展监管范围即监管宽度。不仅要将农村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纳入,同时也要把非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纳入,以减少其可能产生的对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及农村经济的冲击;其二,提升监管水平即监管深度。不仅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常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同时也要对产品创新行为、制度建设等进行引导,以切实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八)加快农村经济体发展,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根本支撑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提升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如前文所分析的,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线性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一种映射。只有农村经济体发展壮大,才能促使农村资金在供应量上放大,同时也会促使农村资金在需求量上放大,从而增强货币创造能力和农村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实现农村经济体系内资金的稳定、健康、自主、有序的乘数循环流转,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分析 篇3

积极开展信用工程建设

营造良好农村信用环境

一个好的金融生态, 首先就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安全区,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金融生态环境比金融安全区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要以“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创建活动为载体, 推动创建工作向乡镇、村级发展、向基层金融机构延伸, 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发展格局, 进一步营造重信用、讲诚信的社会风气。结合深化农村改革试点工作, 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在支持“三农”发展中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积极探索开展“信用社区”创建工作, 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考核机制和标准, 促进“上下配合、由点及面、城乡同步”创建格局的形成。同时, 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 搞好协调、推动、宣传工作, 把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作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要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 建立相关工作制度, 坚决制止和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 加大诚信宣传力度, 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 营造良好农村信用环境。

加强农村服务环境建设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农村服务环境是农村经营的载体, 是经营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营必须通过服务才能实现。要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 农村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效率和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其所能吸引的客户数量和工作效率, 因此, 提高服务水平, 关系到经营的规模质量和效率, 关系到竞争能力, 决定了经营效益和长远发展。 搞好服务是事关农村金融的社会形象, 影响到各项经营活动的综合性工作, 因此农村金融的每个机构, 部门, 员工都要相互支持、配合, 增强服务意识,顾全大局, 发挥整体功能,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一个中心、四个层次”的服务大格局。“一个中心”, 即以为客户服务为中心, “四个层次”, 即一线为客户服务, 在各服务窗口、部门为客户提供品种多、效率高、质量好的金融服务; 二线为一线服务, 各管理、技术部门要根据一线的需要, 想方设法搞好服务, 提供保障; 领导为员工服务, 领导干部要体察民情, 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级为下级服务, 上级行要统筹规划和指导基层社的优质文明服务, 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检查、有奖励, 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提高办事效率,对下级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协调。

提高金融电子化水平, 创新服务手段, 完善服务功能, 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开办的业务种类比较单一, 主要是存、贷、汇业务, 农村金融机构现有服务水平、服务功能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地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要提高服务质量, 必须创新服务手段, 完善服务功能, 提高金融电子化水平, 提升综合竞争力, 将农村金融机构现有的网点优势转化为网络优势, 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

调整经营理念

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农村金融机构就要始终秉持植根农村、服务“三农”的理念, 以改革为动力, 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 拓宽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质量, 不断提高融资能力, 扩大市场份额, 聚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不断创新服务手段, 拓展信贷领域, 在坚持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一是加强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进程, 营造大型企业使用资金氛围。二是加大信贷投入, 支持乡镇工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营造私有企业使用资金氛围。三是鼓励干部职工, 积极投身到金融生态环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 为家乡的建设出资、出力、出谋划策。积极引导扶持村民发挥本地优势, 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旅游服务业, 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 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探索支农新方式

一是创新农户贷款服务领域。农村信贷业务不能仅局限于传统农业生产, 要努力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 找准“三农”经济发展的新效益增长点, 积极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 充分满足农民所需消费性贷款的合理需求, 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层次; 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农村劳动转移, 支持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创新农户贷款方式。以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契机, 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扩大发证范围,使发放农户贷款像支取存款一样方便;三是创新农户贷款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利用电子信息系统, 为农户提供急需的致富技术和信息, 努力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加强“两大体系”建设

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

一是继续完善法制体系, 营造良好的金融法制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 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加强农村金融建设的立法工作, 尽快出台相关保护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律法规, 使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有法可依, 进一步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二是继续构筑信息体系平台, 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相关职能部门要尽快制定审计、会计、信息披露规范。通过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督促各类企业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 依法强化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深化中介机构改革, 形成中介机构市场竞争的机制。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监管力度, 杜绝虚假中介行为,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估及优化 篇4

1 目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评估管制状况研究

金融生态环境主要借助既定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实力、金融元素衔接水准、法治规范以及诚信文化加以制度保障。我国农村区域经济长期以来在金融发展既有理念指导下提供一系列规划建议。其中,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趋势显著,同时非农业就业结构全面激活,全国范围内的乡镇企业从业人数接近总体数量3成。但是,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不均衡、不活跃状况广泛分布,依据中国银监会阶段公布的农村金融服务分布校验材料审视,单位年限县域范围内的金融机构服务网点数量达到全国总量的6成左右,其中不同项目存款余额已经接近9万亿元,贷款余额占据全国银行业的30%。尽管农村区域平均贷款额度上升到6000元,但是始终存在许多乡镇无法提供银行服务网点迹象。借用此类现象判定,农村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力度始终不足,尤其经过日后城镇化改造步伐加快影响,对应的区域经济建设支持实力必将产生显著的匮乏状况。

实际上法律规范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是制约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可持续优化改造效率的主流因素,尤其在这类领域无法可依文化背景交叉作用下,农村金融此类相对处于弱势的产业更加难以在短时间范围内迸发超出意料的发展活力。涉及个人征信管理的立法也同样遗留匮乏状况,特别是在面临失信、违约行为法律认证和责任追究细节上难以提高精准指导依据。而既有法律法规整体来讲还是不够健全的,包括《刑法》在有可能提高虚假性财务资料骗贷的企业刑事责任划分就十分模糊,而国家《破产法》更是直接将清算程序内的银行摆放在后端位置,执法不严结果广泛分布,这与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行为模式将产生直接性关联。

2 合理完善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规范体系的措施内容解析

2.1 农村经济发展基础的有效稳固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科学评估与对应优化工作离不开经济基础性指导。首先,联合我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纲要审视,关于农村基础性经营体制架构的稳定完善工作一时间成为重点关注细节。这类决定相应地令广大农民更加主动地维护土地既有承包经营权,而既有土地承包管理形态如若想要长期延展下去,就必须抓紧一切技术性力量将传统农村生产力实施高度解放,进一步维持内部相对稳定和谐的管制要求。客观地将,如今农业基础生产资料已经成为此类社会成员最为基本的生活保障内容,而对应的土地制度必须进行内部产权清晰划分,结合对应资源用途管制体制、集约管理原则等全面推动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效率。

其次,尽量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改造水准。具体手段就是尽量大幅度地提升该类领域科研经济投入比重,快速建立起以政府作为主体支撑元素,其间社会各类单位广泛参与的多样形态农业科技投入管理架构,最终形成足够稳固的投资增长引导机制单元。再就是积极加大优良种植方法的推广宣传力度,确保科技入户理念得到有效贯彻,最终令农业科技规范成果顺势过渡成为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进而吸纳合理数量的支持资金。为了真正令农业阶段科技创新成果深度结合,须全面支持农业高等专业研究学院以及龙头企业等多样形式技术合作项目,使得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范围急剧扩张,全面发挥国有农场的基础示范引领功效。

2.2 设置并开放沿用健全形式的现代农村金融管理体制

二元形式的经济结构急需联合创新金融体制进行中国农村基础发展方式匹配。在此基础上,相关规范管理人员要尽快延展正规金融机构跨越控制实力,使得商业性、合作性等大型金融机构回归并介入农村,争取一切工作内容都以服务三农作为核心动机指标;再就是大力发展村镇、社区等小型金融机构,全面鼓舞内资银行向农业领域拓展对应业务,使得金融市场发展态势表现出一类前所未有的壮阔景致。

第一,科学认证农业银行立足于三农的市场定位原则。农业银行如今首要任务便是集聚全力推动股权改革,且适当将农户一对一传统形式的信贷业务内容刨除,引领全新规范视角进行三农产业大力支持。而农行则需要改造形成再贷款银行机制模式,透过针对农村乡镇银行、贷款服务公司大幅度扶持过后,从某一层面上完成对基础农户个体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满足任务。此类方式能够促进对应创新市场发展方向的定位速率,将以往农行在不城不乡市场定位弊端全面消除,规避由于重新设置已经撤并的服务机制位置点而衍生任何规模的资源浪费状况。

第二,农村信用社开展对应机制改革工作,需要时刻秉承合作金融化指引方向,不可一味地坚持商业化道路。实际上经过我国商业银行部分机构退出市场管理范围结果影响之后,既有农村信用社在对应经济发展领域中的规范实效日渐突出,并且逐渐转化成为唯一经过科学认证的金融管制机构,时刻承接农业多元化产业资金支持的特殊职能内容。所以,针对农村信用社体制内涵加以合理改革,将直接决定日后我国金融体系整体安全形势,至此之后相信三农问题会得到更高质量的调节。

3 结论

综上所述,及时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将是推动日后我国农村金融规范体制改革协调步伐的特殊媒介单元,更是系统遏制农村资金过度匮乏迹象的必要途径。因此,需要相关金融机构能够适当将综合发展视角投射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规范细节之上,真正将以往一切不良瓶颈限制因素克制完毕,最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参考文献

[1]潘莉.宝鸡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李镔楠.金融生态环境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3]刘婷.陕北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齐卫国.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全力打造诚信攸县 篇5

刘志峰

近两年来,攸县始终如一地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创建省级金融安全区活动为契机,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打造诚信攸县名片,金融生态环境创建工作又现新的高潮。

——坚持政府主导,健全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县政府把优化金融环境作为整顿规范县域经济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金融生态环境创建工作,并制定出台了《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意见》,对全县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银企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每年召开一次全县金融工作大会,每季度一次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分析金融形势,研究解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实际困难。二是进行了广泛动员。本着“普及宣传、贴近百姓、服务社会、支持经济”的原则,整合各金融机构宣传资源,通过在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各乡镇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悬挂宣传横幅、设立宣传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展览宣传板报等方式,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教育。同时,在县电视台和县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开辟新闻专栏,全程跟踪报道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提高了民众的信用意识和金融风险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三是健全监测机制。县金融生态办定期对全县经济、金融运行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分析金融环境的动态发展情况,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以信用村为平台,在农村不同层次的农户和中小企业中设立了监测、联系点,对民间借贷、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农村反假币以及农民投资与消费、农民信用意识等内容进行监测和分析,使全县金融运行情况最大限度地在监测之中。在湖南省组织的专家团评估中,攸县连续三年金融生态环境指标列全市第一名。

——抓住关键环节,构建健康和谐的金融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积极开展信用乡村评选。大力倡导“讲诚信、守信用”的社会风尚,严格按照信用村镇的标准,在全县304个村中评选出了79个信用村。对信用村实行动态管理并实施增加贷款规模、提高授信额度、下浮贷款利率、简化贷款发放手续和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等优惠政策,形成了“村村争当信用村,人人争做诚信人”的浓厚氛围。二是切实维护金融债权。坚持“让守信者走遍天下,使失信者寸步难行”的正确导向,将诚实守信的企业作为典型予以推介,在金融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对逃债、赖债的钉子户,将其列入黑名单,进行公开曝光,由金融机构联合实施金融制裁。公布红黑名单各15名,涉及拖欠贷款449.25万元,公布后己清收364.73万元。县法院组建6个临时法庭,受理信用社贷款案件97起,标的568万元,审理结案率100%。实施部署以清收一批国家公职人员和企事业单位拖欠银行贷款、清理整顿一批投资理财公司等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进一步优化了攸县的金融环境。到今年三月末,攸县不良贷款率由08年末的8.9%下降到4.6%。三是有序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注重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企业征信系统、中小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三大平台,加强部门合作,扩大征信系统信息采集渠道,系统数据信息不断更新,查询量和查得率迅速上升,提高了“信用身份证”的认知度。在完善和推广运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同时,逐步建立帐户管理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四是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建立健全金融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完善风险处置预案,强化金融风险监测分析,重点关注中小法人金融机构风险状况,重点打击地下“六合彩”、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及时发现并处置金融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去年,针对 “胡伟红集资诈骗案”,根据全省打击非法集资的要求,极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及时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未引发任何上访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有效地维护了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五是引导民间融资优化金融环境。经省、市金融工作办公室批准,在攸县设立了株洲市

首家县域小额贷款公司----民富小额贷款公司。开业至今,发放贷款1970万元,在引导民间融资、借贷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注重导向激励,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金融经济良性互动、银企双赢,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标。一是以政策“激”。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攸县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十条举措》、《关于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十条措施》和《攸县金融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确定了金融工作目标,引导银信部门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明确对贷款增量、累放达到一定指标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对财务行为规范的工业企业实施贷款贴息。二是以服务“促”。定期召开经济金融运行形势分析会、银企洽谈项目对接会等,构建政银企协调沟通机制,2010年两次银企签约对接会,签约金额7.83亿元,履约率90%以上。县财政为鸿运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注资500万元,解决中小企业抵押难的问题。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资金,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贴息,两年对35家企业贴息近500万元,县委常委、副县长谭伟生代表攸县人民政府在省政府举行的全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电视电话会上做典型发言,介绍贷款贴息的经验。2010年攸县净增贷款11亿,增长39%,增幅位居全市第一。三是以奖励“催”。每年年初,县政府都严格按制定的政策兑现给金融机构的奖励,在全县性的大会上给予表彰。近期对8个“信贷诚信企业”进行公开授牌,给予优先扶持,激发了银行和企业的热情。四是以改革“帮”。我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农业银行的股改成功、县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和央行专项票据资金1.75亿元,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三会一层”制度基本确立,内部管理不断提高,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两年来,攸县社会信用意识明显增强,信用状况明显好转,金融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信贷支持稳健有力,经济金融和谐发展。

农村金融生态优化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资金外溢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十分突出,农业发展不容乐观,农业的弱质性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经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的弱质性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农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的特点。农村金融机构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贫瘠,这种状况下,农业如果没有一些适当的措施进行补贴,其回报率的低下必将导致该行业的资金外溢。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占有相当份额,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必然将资金从农村通过其上级银行贷放,其在农村吸纳的资金也大部分流出于农村经济循环体系外。资金流动的必然规律作用加上有外流的渠道,导致了我国农村资金外溢现象比较严重,农村金融运行的整体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2.农村法制环境欠佳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我国农村金融法制建设严重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现行法律体系中缺乏《农村金融法》等专门法律规范。法律行政化,,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同时,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对逃废债务人无强有力的威慑手段,对欠赖账的个人、企业打击不力,金融债权得不到有力保护。

3.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和服务能力弱化

我国目前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前者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后者主要包括民间借贷、和会组织、私人钱庄等。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活跃,但其缺乏规范性,遭到政府的禁止。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出于对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大量撤并在乡镇的营业网点,严重消弱了支农能力,农业发展银行支农职能有限,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等限制了支农作用的发挥,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职能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4.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缺失

诚信环境缺失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当前,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中介服务极不规范。由于缺乏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对个人贷款所蕴涵的风险不能进行适时监测;同时,由于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极不健全,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加之信用信息开放度较低,缺乏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渠道,信息不对称、使贷前调查、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等无法正常进行。

农村社会信用意识淡薄,逃、废金融债务现象严重。严重损伤了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而依法收贷工作中,“执行不到位”现象较为普遍,社会缺乏必要的信用意识,企业缺乏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守信者未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得到严厉制裁,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机。

5.政府行政干预过多,政策不配套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行政力量介入和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正常业务的开展。致使金融机构主题缺乏活力,一切听从行政上的安排,扭曲了农村金融生态自然演化的规律。为维护正规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限制非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致使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农村金融体系结构被扭曲,自我恢复和调节功能得到破坏。

银行业监管部门从政策上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用于支农,支农信贷资金同样存在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现象,却没有相应的风险补偿政策,这与市场化价值取向不符。

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措施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遏制农村资金外流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讲还得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政府部门应加大支农的财政力度,整合支农资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

政府应及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改变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局面。明确对金融机构“三农”信贷投入的激励和补偿机制,以鼓励资金流向农村;改变商业银行吸储上存的储蓄制度,商业银行吸收的农村资金存款应全部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应继续流入城市;改革邮政储蓄制度,形成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继续增加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规模,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2.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构筑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加强针对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特殊需要的立法工作和司法、执法力度。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严肃追究恶意逃废债务的自然人和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刑事责任,从根本上加大法律的威慑力。司法部门应从维护法律威严、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保障经济发展大局出发,进一步强化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效率,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特别是要提高案件执结率,切实增强法律的威慑力。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服务创新

大力推进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理念和制度的创新,支持能够为中小企业、农户和贫穷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发展。

重构农村合作性金融,组建由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入股的农村合作银行,优先为入股的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提供金融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优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

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大力培育企业和个人良好的信用意识,推动专业化的社会征信系统的发展,加快建设工商、银行、公安、税务等部门信用信息联网资源。尽快建立覆盖所有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征信体系,并通过建立“失信惩治”制度,强化市场约束。完善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对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曝光,引导企业和个人诚信守法,营造“讲诚信,重信用”的社会风气。

5.减少不当的行政干预,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建设

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地方政府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

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动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各级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规范政府信用行为,通过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健全信用管理体系,做好对市场主体的各项社会服务;切实从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金融视作一种产业来扶持,正确处理银政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关系,防止地方保护行为破坏金融生态,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孟凡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北方经济》,2007年第1期.

[2]王银枝:“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探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期.

[3]李红:“优化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农村经济》,2008年第6期.

[4]董岚安文龙:“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河北金融》,2007年第9期.

[5]胡畔:“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年2月(下旬刊).

农村金融生态优化 篇7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Hyman.P.Minsky (1982) 对信贷市场的脆弱性为前提, 指出金融业具有容易失败的属性, 因为金融企业的高负债经营决定了金融内在的脆弱性[1]。Ronald I.McKinnon (1991) 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存在农村金融“二元结构”, 说明发展中国家农村的非正规金融体系对正规金融体系较大的补充, 这种“二元结构”也说明了金融抑制制约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2]。周小川 (2004) 认为金融生态是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 法律制度环境的建设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 其次包括市场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3]。徐诺金 (2005) 指出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严重危害金融生态的平衡和优化, 且从法律制度、诚信环境、企业破产问题和行政制度方面分析了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4]。林永军 (2005) 将系统论的观点应用于金融生态的研究, 分析金融生态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决定中国金融生态的各种深层要素[5]。韩平 (2005) 认为金融生态是通过资金媒介和信用链条为主要要素而形成的[6]。腾春强 (2005)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生态失衡的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他认为区域金融生态差异是由既定的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所决定[7]。苏宁 (2005) 认为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8]。萧安富、徐彦斐 (2005) 把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分为了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 并分别作了阐述和分析[9]。

总体而言, 国内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定性分析方面, 对具体金融生态环境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还很少涉及。定性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测度, 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建议。张瑞怀 (2006) 将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分析, 以湖南省68个县为样本, 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 得出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成要素的综合评价值。在此基础上指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方法包括改善农村金融资产质量、加大农村信贷投入[10]。但未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效率进行合理的分析。但已有文献表明,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脆弱性不仅受其投入的制约, 其优化效率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同时, 不能光靠增加金融资源的投入, 还应注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自身的优化效率, 使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因此, 有必要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效率做出科学的评估, 在此基础上厘清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为加快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基于以上思考, 本研究运用DEA模型对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进行评价和分析, 并结合Tobit回归模型探索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1 研究方法及说明

1.1 DEA方法与CCR、BCC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方法是一种非参数的效率评估技术[11]。DEA模型最早是Charnes、Cooper和Rhodes (1978) 提出的假定规模报酬不变 (CRS) 的投入导向 (input orientation) 的CCR模型[12], 后由Banker、Charnes和Cooper (1984) 对CCR加以改进, 提出了规模收益可变 (VRS) 的BCC模型[13]。CCR线性规划模型如下:Min[θ-ε (eTs-0+eTs+0) ], 其约束条件为:j=1nλjxij+s+0=θx0;j=1nλjyij-s-0=θy0;λj≧0;s+0≧0;s-0≧0;θ≧0。其中xij表示第j个地区的第i种金融生态指标投入总量, yij表示第j个地区第i种金融生态指标产出总量。

令θ*、s+0*、s-0*、λ*是给定问题的最优解, 若θ*=1, 且s+0*=0或s-0*=0, 则称第j个地区为DUM有效;若θ*=1, 且s+0*≠0或s-0*≠0, 则称第j地区为DUMBanker (1984) 增加了一个凸性假设j=1nλj*=1, 得到BCC模型。通过执行CRS和VRS DEA, 可以获得农村金融生态的规模效率。其关系可以表示为:

TECRS=TEVRS*SE

其中, TECRS表示规模收益不变的技术效率得分, TEVRS表示规模收益可变的技术效率得分, SE表示规模效率得分。根据这些指标, 本文就可以对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作出整体的评价。

1.1 “两阶段法”与Tobit模型

为了进一步寻找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本文采用“两阶段法” (Two-Stage method) (Coelli 1998) 。此方法第一步采用DEA分析评估出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效率值;第二步以上一步中得出的效率值作为因变量, 以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由于DEA模型得出的效率值指数∈[0, 1], 数据被截断, 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估计的参数是严重的有偏和不一致。所以, 第二步采用Tobit回归分析, 该方法可解释截取数据, 以此来判断各因素对农村金融生态优化效率的影响程度。第i地区的Tobit模型为:y*i=β′xi+ε。其中, y*i为潜在变量, yi为观察到的因变量, xi为自变量, β为相关系数向量, εi为独立的且εt~N (0, σ) 。当y*i>0时, yi=y*i;当y*i≤0时, yi=0。

2 研究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2.1 DEA模型指标及数据选取

运用DEA模型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进行评价时, 首先要确定农村金融生态的各投入和产出指标。一般来讲,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的关键是在一定的投入规模下实现经济增长的效果最佳。基于以上考虑, 并兼顾样本数据的可比性、可得性和科学性, 本文参照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生态指标体系的设计的基础上, 构建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14] (见表1) 。

数据来源说明。本文投入产出选取的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8年) 、《中国经济统计年鉴》 (2008年)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2008年) 经过整理组成2007年我国各地区截面数据 (Cross-sectional Data) 。西藏的数据不全, 故不进入分析;北京、天津和上海农村经济指标差异化较大, 亦不进入分析。在分析区域农村金融生态优化效率时仍按传统划分方法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 其中东部包括8个省份, 中部包括8个省份, 西部包括11个省份。

输入指标 (IN) 方面:一般来讲, 金融生态环境的投入指标包括3个方面:金融生态环境的条件状况、金融生态主体的形态状况和金融生态关系的互动状况。各指标的具体内容参照了中国人民银行德阳支行关于金融生态指标体系的设计。输出指标 (OUT) 方面:由于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表现为当地第一产业经济的增长, 所以选取各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作为金融生态的输出指标。

2.2 Tobit模型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应用Tobit模型时, 以DEA模型计算出来的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不变规模报酬 (CRS) 效率值作为因变量, 地区区域的一组特征向量指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户可以测量的特征向量指标:各地区农户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为自变量作回归分析。本研究选取的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统计年鉴》 (2008) , 《中国农业年鉴》 (2008) , 经过整理组成2007年我国各地区截面数据 (Cross-sectional Data) 。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评价

将表1中的各个指标带入程序中求解, 得到2008年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评价结果。见表2。

注:drs表示规模报酬递减 irs表示规模报酬递增 —表示规模报酬不变

3.1.1 规模报酬不变 (CRS) 的配置效率

该配置效率是技术与规模的综合效率, 表示农村金融生态在最大产出下的最小的投入, 这个效率值可以衡量在投入导向下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的投入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 即是存在资源优化的不足或者浪费。从表2可以知道, 全国整体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较高, 其中12个省份达到有效前沿, 占44.44%。从三大区域来看, 东部技术效率最高, 西部部最低。

3.1.2 规模报酬变化 (VRS) 下的配置效率

该效率值表示在同一规模的最大产出下最小的投入量, 可以衡量在投入导向下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无效率状态到底多少是由技术无效率造成的。该指标侧重反映相关制度运行的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 从整体上讲, 全国各地区纯技术效率不高, 19个省份达到有效率, 占70.37%。从三大区域来看, 东部所有的省份均达到纯技术有效前沿, 西部最低, 三大区域相差不大。

3.1.3 规模效率 (SE)

规模效率表示农村金融生态在最大产出下技术效率的生产边界的投入量与最优规模下投入量的比值。该值衡量了在投入导向下农村金融生态的优化是否处在最优的规模。从表2中可以看出, 全国规模效率整体较高。其中达到技术前沿的有12个省份, 占44.44%。从三大区域来讲, 东部最高, 西部最低。

综上所述:东部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低下主要源于投入不合理, 与其制度、管理水平没关系。中部地区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低下主要因为制度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的低下。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低下, 但是规模效率也是其发展的障碍之一。

3.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因素, 将规模报酬不变 (CRS) 的数据带入Tobit模型处理后,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模型检验结果表明, 农户户主的文化程度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存在显著影响, 且这种影响是正向的, 而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没显著的影响。这说明,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农户户主的文化程度的制约。所以, 在加大农村金融支持的同时, 应该注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提高与当地农户的文化程度的提高。

4 结论与建议

整体而言, 全国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效率较高, 各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效率总体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如何提高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效率, 是发展金融支农的关键。东部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低下主要源于投入不合理, 需要加强自身投入产出效率的优化。中部地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效率低下是纯技术效率的低下, 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低下, 但是规模效率也是其发展的障碍之一, 需要在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制度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金融支农的规模。而总体上讲, 农户的文化程度是制约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关键因素, 需要不断加强当地农民的教育水平与职业培训力度。

本研究的启示是: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以推进农村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 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绝对不仅仅依靠金融资源的投入, 更重要的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忽视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效率, 只会造成整个社会金融资源的短缺或浪费。因此,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仅仅加大金融资源的投入而不提高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效率, 将会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对全国各地区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效率作整体的评价和比较, 在此基础上采用Tobit模型作回归分析剖析了各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各地区加大金融资源投入的同时, 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效率才是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重点, 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是提高金融生态优化效率的关键。

农村金融生态优化 篇8

关键词:农村生态金融,评价指标,因子分析,优化对策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融通及其他金融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 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相关联的所有因素及其他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均衡的系统。将生态概念引入金融领域是金融理论研究的一项创造性成果, 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依赖于宏观经济环境、地区经济发展, 以及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遵循金融生态环境的一般规律, 但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及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均有较大差异, 使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 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水平以及金融要素的发育水平上都与城市有较大差距。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非常差, 经营效率非常低, 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造成三鼎难支农的惨败局面。

1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

1.1 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资金外溢现象严重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长期以来农业的弱质性, 决定了农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的特点。另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邮政储蓄占有相当份额, 前者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必然将资金从农村通过其上级银行贷放;后者作为政策性银行运营资金的主要供给者, 其在农村吸纳的资金也大部分流出于农村经济循环体系外。资金流动的必然规律作用加上有外流的渠道, 导致了我国农村资金外溢现象比较严重, 农村金融运行的整体生态环境及金融效率不容乐观。

1.2 我国农村社会信用体系、法律环境不够完善

我国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 社会信用文化缺失, 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诚信意识、金融风险意识比较薄弱。 (2) 农村的逃债躲债和赖债现象还比较严重, 但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缺乏对债务人违约的制约。 (3) 农村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和征信业发展缓慢, 缺乏一个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金融企业难以获取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以便做出准确的信贷决策。法律环境方面:当前与农村金融有关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尚不尽如人意, 农贷企业缺乏金融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 影响其守法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能力, 有些县乡政府的法制意识不强, 存在行政干预法律、以权代法的现象, 执法效率低下。

1.3 农村金融市场不健全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农村金融主体不健全:农村信用社成了乡村地区唯一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服务供给主体。 (2) 市场不完整、金融品种单一。农村基本上只有货币市场, 而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极少, 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3) 市场供求不平衡:一是总量供求不平衡。全国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中, 农业贷款余额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的占比呈下降趋势, 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二是结构不合理。农村的生产性贷款多, 消费性贷款少;短期贷款较多, 中长期贷款基本没有。

2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金融主体指标的设置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农村地区金融主体实力和金融生态进化演进的动力的重要依据。本文选择三项最基本指标加以衡量: (1) 安全性指标: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 一旦风险发生, 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导致局部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 引发金融危机, 基于这点考虑, 选取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加以衡量。 (2) 流动性指标:流动能力是金融机构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金融机构只有保证资产的流动, 才能保证信贷资金的正常循环周转, 金融机构才能生存和发展, 流动性不足, 就极易造成支付风险, 导致金融秩序混乱。选取流动资产与总资产比、贷款与核心存款比和现金与总资产比三个指标衡量。 (3) 营利性指标: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果最终都会反应到收益或者亏损上, 取得合理利润是金融机构增加积累、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基础, 同时营利性指标既可以衡量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 也可以反应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选取平均资产收益率、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两个指标加以衡量。

2.2 金融生态环境指标的设置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 包括经济、制度环境、社会文化以及金融发展水平这四大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变量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我们设计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活跃度、社会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金融规模、金融效率、金融市场发展、金融深化、政策性金融发展、金融市场创新、政府经济行为、法制环境、政策环境、社会保障环境、产权制度、人口素质、诚信水平、群众自治19个维度共计52个评价指标构成 (如表1) 。

农村经济环境是金融运行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金融运行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经济条件的优劣, 将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金融效率的高低以及金融深化的程度, 因而直接关系到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金融发展也是构成金融体系运行的重要方面, 较高的整体金融发展水平将会对某一金融环节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 进而会与金融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分别从社会体制和人的素质上来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由于农村金融制度性缺陷以及人口素质相对较低, 这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

3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

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法来综合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 可以克服所选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信息的重叠, 能够更好地对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分析各因素对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影响程度。

3.1 利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步骤

用因子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标准化公式为:

其中:Di表示标准后数据;Xi表示原始数据;X表示某项指标的平均值;σi表示某项指标的标准差, 标准化的时候注意,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等逆指标, 首先将其转换为正向指标。

第二步:计算因子得分和因子的累积方差和贡献率, 并根据因子选取原则 (累积方差在80%以上) 选择主因子。

第三步: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 计算得出具体区域的农村金融生态综合评级得分。

4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策

4.1 发展农村经济,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功能, 支持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培育农村小额贷款组织, 规范引导民间借贷。在严厉打击高利贷和金融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前提下, 在农村金融市场引入竞争机制, 激励和促进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有效发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体系的补充作用。农村信用社应以改革为契机, 完善其结构管理、增强服务功能、创新信贷方式、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 同时相应的增加支农贷款的额度, 合理确定支农贷款的期限, 使之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吻合, 以更好地支持农业发展。

4.2 加强地方政府主导, 推动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一是要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状况, 加快建设农村企业担保制度、农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等相关支农金融制度;二是要切实转换服务理念, 强化服务农村意识, 严格依法行政, 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三是要鼓励、扶持和规范与农村金融生态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中介机构发展, 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社会信誉, 推动农村经济金融的繁荣发展;四是要采取动员会、党纪政纪、法律等形式强化清欠力度, 引导和督促欠贷政府部门和人员制订还款计划, 及时清偿欠款, 维护政府信用。

4.3 健全金融法制和建设征信体系, 营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和信用环境

为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秩序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和完善的资金回流激励机制, 要加快制定有关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 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优化。大力推行依法行政, 地方政府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大力支持司法公正, 保障政府信用, 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对于征信体系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二是制定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健全数据体系;三是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户、信用企业建设, 加强社会监督, 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营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和谐氛围;四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畅通资本金补充渠道, 完善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 放大担保倍数。

参考文献

[1]孙洁裴,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 财经研究, 2006 (16) :第43-45页.

[2]蒋满霖、王彪, 农村金融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科技与经济, 2008.21 (2) :第27-30页.

[3]吴庆田、陈伟,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效率指标体系构建及互动分析, 财务与金融, 2010 (6) :第1-6页.

[4]黄庆安, 论我国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 福建金融, 2005 (9) :第15-20页.

[5]金才鑫、谢升峰, 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29 (2) :第176-180页.

农村金融生态优化 篇9

1 湖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金融生态环境指标是影响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外部因素, 一般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信用环境、法律法规制度、政府行为、社会文化环境、金融体系运行环境等因素。本文主要选取四个重要指标: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农村政策及农村社会信用水平来对湖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价。

1.1 湖北省农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 2013年湖北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98.16亿元, 较去年同比增长8.75%。第一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56%, 较去年同比下降了2.34个百分点。在农业经济结构方面, 2013年湖北省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增长4.7%。粮食产量比上年增产5.95亿㎏。油料作物产量增长6.7%。其中, 油菜籽产量连续18年保持全国第一位。全年生猪出栏增长4.2%。水产品产量增长5.5%, 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在农民居民人均收入方面, 2013年湖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67元, 比上年增长12.93%, 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3.01个百分点, 且农民居民收入增速已经连续4年快于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财政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比重也有一定的提高, 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1.2.1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初步形成。

湖北省农村也已初步形成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 包括保险、证券、担保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近年又新增了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如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机构, 且这些金融机构的网点深入农村, 较好地满足了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在存款、贷款、汇款和保险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幅增加, 体系的不断完善, 为农村市场提供了大量资金, 成为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1.2.2 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2013年湖北省金融机构细化了金融支持“三农”的相关信贷措施, 一是县域信贷的支持继续增强。2013年县域贷款新增743.0亿元, 同比多增127.0亿元;县域余额贷存比达43.3%, 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二是“三农”贷款投入进一步扩大。涉农贷款余额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全部贷款平均增速5.5个百分点, 推动了信贷结构优化调整。

1.2.3 农村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湖北省内有基础的市县作为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试点工作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大量涌现的试点创新产品, 有效拓宽了涉农资金的融资渠道, 信贷产品和模式创新更趋活跃。2014年金融机构围绕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出了“助保贷”、“微小富业贷”等多种信贷新产品, 立足支持“三农”, 推广了“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等信贷模式。

1.3 政府财政支农力度加大

为了积极响应中央政府支农政策, 湖北省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农业扶持政策, “三农”财政投入逐年增加。2013年湖北省财政支出中, 农林水事务支出465.34亿元, 较去年增长11.05%, 且近5年来年均增速为21.36%, 可见湖北省政府支农力度不断加大, 将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1.4 信用法律环境有所改善

2013年, 湖北省持续推进信用市州县和金融安全区建设, 深化企业、乡镇和社区等信用工程创建工作, 开展信用农户和信用村组评选, 促进全省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13个市州全部被评选为金融信用市州3个县区被评选为金融信用县;创建信用乡镇990个, 占全省全部乡镇的94.0%;培植A级以上信用企业30177户, 继续提高征信服务与管理能力。

2 湖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金融服务整体水平仍较低

以2013年为例, 从湖北省金融机构网点数及贷款情况来看,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农户数为1923062户, 占农户总数的18%;在农业贷款方面, 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总数的16.2%;在农户贷款方面, 农户贷款占各项贷款总数的3.87%。各方面的占比都较低, 整体上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2.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占比低

在湖北省农村金融体系中, 三大传统大型金融机构仍然是农村金融的服务主体, 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占比较低。从网点数量来看, 湖北省2014年五大商业银行、各级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数占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数的87%,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占比仅为0.26%。另外在传统大型金融机构中, 仍然是以各级农村信用社为服务农户的主体, 各级农村信用社网点数占比为25%左右, 但其贷款农户占据所有金融机构贷款农户的80%。可见湖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 没有充分发挥“支农”作用。

2.3 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较低

从图1可看出, 湖北省农村金融存贷比水平整体偏低, 1998~2013年平均存贷比处于52%的水平, 可见, 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基本上来源于内部供给。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总值的增加, 农村存款增加幅度却不高, 说明农村流动资金资本化程度较低, 农村贷款需求相应增长不高, 制约着湖北省农村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3 湖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 农业资源十分丰富, 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中部地区省份, 而且一些市县又地处江汉平原, 拥有天然的地理和气候优势, 农业产值跟其特殊优势预期相比还不算高, 呈现一定的非和谐性。良好的经济基础有利于金融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金融生态质量的提高, 良好的金融生态质量又能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资本环境。湖北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的非和谐性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非和谐性, 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水平、金融深度与发展速度, 进而影响农村金融生态质量。

3.2 农村金融主体缺位, 未充分发挥其支农作用

湖北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长期以来农业的弱质性, 决定了农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的特点, 致使涉农产业天然盈利水平不高。绝大多数的大型商业银行都倾向于将资金从农村或农业转向支持城镇化建设, 以期获得更高的经营利润。在完成国家政策的基本任务之外, 青睐于大项目大工程, 对渴求资金配给的农村现实需求视而不见, 大量的资金外流向城镇市场,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北省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量。另外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的农村信用社能力有限, 虽然农信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变, 近年来支农助农的能力确有增强, 但是农业经济增长率慢, 要实现资金的大规模积聚周期长、难度大, 农信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制约了其支农作用的发挥。

3.3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结构单一

湖北省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运行机制不灵活, 贷款手续环节多、时间长、办理手续繁琐、贷款条件多、贷款成本高、批贷额度不高, 增加了个体农户和小微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难度与贷款质量;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有限, 信贷业务激励制度缺乏, 信贷人员服务热情不足。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 在农业抵押品方面, 一些固定资产由于市场流动性差, 可接受程度低, 往往被拒绝充当抵押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建设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较少, 业务也较单一,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较少, 农村金融机构经营业务主要是存贷款等传统业务, 业务类型亟待创新。

3.4 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诚信环境的缺失是农村金融环境恶化、质量趋低的直接原因。湖北省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 农村诚信教育与宣传工作滞后, 一些企业信用观念淡薄, 还款意识差;在农户小额贷款上, 少数农户信用观念不足, 有失诚信。有些保险机构的业务员在农村银行等机构驻点, 欺骗前来存款客户, 变向售卖保险产品, 影响存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度。总之, 诚信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北省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提高。

4 优化湖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4.1 改善农村经济环境,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 不偏向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 发展城镇经济的同时为创造一种有利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政策环境而努力。湖北省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结合湖北省农村地区特色, 发展农村旅游经济、果园经济, 发展养殖业等, 增加投资, 加强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水养殖生产基地的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而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

4.2 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 创新服务环节

提高湖北省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惠农”的功用, 切实满足需要资金支持的个体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 推进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 规范农村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减少农村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金融资源的争夺, 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所必须的。支持湖北省农村建设发展的金融服务需要从支付体系、信贷制度、信贷产品、融资方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做出努力和改进。加强湖北省农村支付结算体系的建设, 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结算系统的覆盖面, 改善农村信贷管理制度, 简化农村客户的贷款审批环节, 适当放宽贷款条件, 灵活满足其“短、频、快”的流动资金需要;积极试点、创新农村信贷产品, 丰富产品结构。

4.3 健全金融征信体系, 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湖北省民间金融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诚信体系, 农户信任度不高。从民间金融市场卖方的角度, 应逐渐完善登记产品出售方认证状况和信用登记的信用平台, 使得信用申请人在交易中能够查询卖方的资信状况。从买方的角度, 应该在湖北省农村地区建立个人征信系统, 为农户普遍建立信用档案, 信用档案不仅包括正规金融的交易而且包括民间金融。这将提高农户信用意识,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加大对“三农”信贷投入, 支持新农村建设。

4.4 规范地方政府的干预行为

充分发挥湖北省政府“支农”政策的引导作用, 适当地干预农村地区金融经济行为, 引导农村金融政策的实施。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金融状况, 加快建设农村企业担保制度、农村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等相关支农金融制度;鼓励、扶持和规范与农村金融生态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中介机构发展, 提升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社会信誉, 推动农村经济金融的繁荣发展, 提升湖北省农村金融生态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杰, 张芳明, 王攀博.江苏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8) .

[2]谢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商业时代, 2014 (01) .

[3]熊学萍, 何劲, 陶建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3 (2) .

[4]王文青, 齐卫, 乔立娟, 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关键影响因素的辨识与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18) .

农村金融生态优化 篇10

1.1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 自2007年2月8日至2013年2月7日这六年间所有获批成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已达到1502家。截至2012年末, 经银监部门批准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达到了1433家 (《小微金融简报》第八十七期) 。如图1, 2007年到2009年村镇银行经历了3年的缓慢发展时期, 从2010年开始村镇银行数量明显增长, 2012年达到了514家。

1.2 发展村镇银行的重要意义

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村镇银行的蓬勃发展, 从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合理配置金融资源, 培育健康、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对于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2 天津市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在全国村镇银行蓬勃发展的大潮中, 天津村镇银行发展也已初具规模, 并呈现出自己的发展特点, 根据对天津村镇银行的调查情况, 可以发现天津发展村镇银行存在如下特点。

2.1 发展较为迅速

自2008年由天津银行和蓟县当地企业共同设立的第一家村镇银行以来, 截至2012年6月, 天津市已经成立了十几家村镇银行。

从经营状况来看, 资产和负债总额已初具规模, 各项存贷款余额增长迅速。以天津静海新华村镇银行为例, 该行从2012年1月18日正式开业, 截至2012年6月末, 全行资产总额已经达到6.75亿元, 负债总额4.6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66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3.79亿元, 有力推动了当地“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发展。

2.2 本土化特色

天津村镇银行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生产的特点来设计信贷产品, 通过调查开发设计了快易贷、商富通 (中小企业) 、农耕宝、农蔬宝、农具宝、农丰宝等十二项金融产品, 一定程度上对津南区内小微企业、“三农”建设和个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做出了贡献。

2.3 民营化特色

天津组建民营化村镇银行, 突出民营股权在银行的话语权, 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向金融领域延伸的尝试。通过吸纳当地民营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入股, 为农村大量的闲置资金找到了长期可靠的投资渠道, 民营资本在获得相对稳定收益的同时, 也为增强银行资本实力、激活银行经营体制做出了贡献。

3 天津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天津村镇银行发展的可喜成绩的同时, 也要看到阻碍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市场准入限制

2012年3月28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其中“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 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村镇银行”被认为是有关村镇银行政策放松的信号。但是, 小额贷款公司在改制村镇银行上还面临诸多限制:一是门槛较高, 银监会对小额贷款公司设立村镇银行在持续营业、连续盈利以及在呆账准备和贷款损失准备等方面都有很多限制;二是客观方面, 小额贷款公司在信息管理、风险控制、财务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同时, 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受到限制。由于民间资本相对难以管理和控制, 因此在中小银行增资扩股中, 地方政府都会倾向选择国有大型企业。相关政策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提出较严格的要求, 使得部分新型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受到限制。

3.2 目标定位不清

本质上, 村镇银行仍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 一些民间资本投资村镇银行就是看好其未来的“利润”前景, 因此不可能只考虑政策性金融的需求, 一些村镇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将贷款投向那些盈利性较高、风险较低的客户, 亟需资金融通的农民和小微企业往往由于无法出具有说服力的抵押品或者担保来证明个人资信情况而得不到村镇银行的青睐。

3.3 业务缺乏竞争优势

(1) 存款业务:社会认可度较低, 吸收存款能力差。在农村地区, 由于多年的存贷款习惯, 农村个人和企业选择存款, 首先想到的是熟悉的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银行, 对于新成立的村镇银行有较低的认可度, 担心自己资金在村镇银行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导致了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能力方面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 无法进一步扩大经营。

(2) 贷款业务:贷款业务受限, 金融创新能力不足。村镇银行在规模、资金、贷款利率上的劣势使其抵押贷款业务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做担保贷款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比较节省成本, 因此成为主要的贷款方向;信用贷款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要对客户进行全面的调查;并且村镇银行同农村信用社在金融产品上差别不大, 市场区分不清晰。

(3) 中间业务:网点结算渠道难以拓展, 缺乏竞争优势。村镇银行同其他银行相比, 缺少电子银行客户群体, 现在仅停留在信用社初创阶段, 只有简单的存贷业务, 网上银行和银行卡业务也是空白;由于村镇银行网点较少, 结算渠道就会受到限制, 同时, 单靠村镇银行自身的力量开办银行卡业务需要有制卡和设备投入的要求, 而这成本是很多村镇银行无法承受的。

4 基于城镇化发展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天津村镇银行如果想要发展小额贷款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 需要在市场准入、政策扶持、存贷款业务等方面入手, 而解决的对策应该从全局出发, 不能“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完善和提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通过生态环境的提升促使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从内部实现质的飞跃发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水平, 从而破除“二元经济”结构, 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4.1 推动信用环境建设

(1) 建立农村征信管理系统。可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非盈利性、保本微利的信用登记咨询机构, 及时从银行、税务、企业等其它部门广泛收集信息和数据, 在严格依法管理的前提下, 依靠现代技术通过授权查询的方式, 向金融机构及社会广泛评估、公布守信状况、经济实力和发展趋势, 全面、准确、公正地评定各经济实体的信用等级。积极开展信用乡镇、信用企业、信用农户的创建活动, 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制裁力度。

(2) 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村镇银行通过与村委会组成调查小组, 开展农户档案普查, 建立贷款者统计数据库, 对贷款者的基本信息、贷款额度、还款情况进行及时登记, 作为信用评级的考量, 同时通过贷款户的还款情况进行评级, 从而解决农户和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县域信用担保机构, 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参与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 积极培育发展农户联保、互保, 信贷联络员担保等方式, 实行农户大型农机具, 住房抵押贷款, 扶持中小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组建互助型担保机构。

4.2 建设良好的农村支付环境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 加速资金周转, 对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升级和创新、刺激农村消费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创新具有多种支付结算功能的惠农卡。惠农卡除了具有普通银行卡功能, 还具有农户小额贷款, 承接各项支农、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等功能。针对农村网点少的状况, 村镇银行与乡镇政府合作, 在每个村的村委、农资服务超市、村卫生室均设立“‘三农’金融服务站”, 站站安装转账电话, 户户发放惠农卡。

(2) 引导推出农民自助服务终端等电子银行服务。加快银行自助服务终端的推广, 扩大联网通用覆盖范围。积极推动村镇银行构建以网点为基础, 以金融自助服务终端为延伸, 以网银支付、固话支付、手机支付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城乡一体化支付服务网络。大力推广转账电话业务, 自助终端要基本涵盖储蓄网点的业务范围。村镇银行可以与其他银行合作, 开通支付宝、银联在线支付以及无线支付等功能。由于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投入金融服务建设收益较低, 特别是投入初期很难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因此, 政府应对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新增布放的ATM、POS机具给予一定补贴。

(3) 加强账户管理和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教育。加强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 防范账户资金风险, 账户开立实行由二级 (含) 以上分行集中审批管理模式, 提升账户合规性;村镇银行积极开发银行借记卡系统, 网上银行系统, 延伸金融服务网络, 要宣传非现金支付工具、电子银行以及银行票据使用方法及防假识骗的基本常识。

4.3 建立公平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1)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放宽农村金融组织准入政策, 适当降低设立门槛和监管标准, 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2) 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发展信贷、证券、保险、期货、担保分工配合、相辅相成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加强金融的风险管理功能。改变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以银行类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 扩展直接融资所占比重, 探索中小企业集合发债、集合票据、上市等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 对已上市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做深做细, 完善市场品种结构, 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作用, 分散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市场风险。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创新农业保险品种, 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3) 鼓励农村金融中介机构健康发展。支持有条件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 参与设立担保公司、资产评估、征信登记等金融中介机构, 并对广大农户和小微企业进行农村金融教育培训, 普及金融市场知识, 增强理财意识和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4.4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 财政补贴和奖励扶持政策。针对村镇银行设立时间短、初期财务压力大等困难, 财政要对其给予费用补贴, 减轻财务压力;鼓励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对在涉农贷款上表现优异的村镇银行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激发加大涉农贷款投放的内生动力;对农业保险进行保费补贴, 不断扩大补贴区域, 提高补贴比例, 增加补贴品种;对农村贫困群体实行扶贫贷款贴息政策, 并不断改革和完善扶贫贷款贴息制度, 扩大承贷主体, 丰富资金来源。

(2) 税收优惠政策。对村镇银行实行优惠税率征收营业税, 对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实施税前扣除。村镇银行对涉农贷款分类后, 按规定的比例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全额扣除。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 免征营业税。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按90%计入收入总额。

(3) 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对村镇银行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市场化, 扩大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

摘要:天津滨海新区金融体系的创新应考虑到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 以村镇银行的发展作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突破口, 将村镇银行的发展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 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不断扩大内需, 推动经济的稳步增长, 从而将天津建设成为北方经济中心。

关键词:村镇银行,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 改进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 2004-12-07.

上一篇:中低剂量阿司匹林下一篇:设计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