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2023-01-23

第一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农户信用与农村金融环境调查

——以惠民县为例

本文所指农户是指具有农业户口性质、以农业主副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居民。

农户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远离城市,在金融服务体系中处于末梢环节。即使在以农村为发展领域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体系建设中,农户这一对象也处于弱势地位。邮储银行成立后,把服务重点放在服务“三农”上,加大了对农户金融需求的拓展。通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更深刻地感受到农村金融环境亟待改善,农户融资需求更为迫切。现实中农户的信用状况和农村金融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与其他贷款对象的信用差距究竟如何?为此,对惠民县的300户农户做了一次较为详尽的调查。

一、农户信用的现状

1.农户的收入水平、资产状况与偿债能力

惠民县全县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万亩,总人口63万,农业人口5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5.7%,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县。

统计部门数据显示,惠民县有农户14.28万户,平均每户3.78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61元,即每户年均纯收入14000元。据对3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收入在l万元以下的占比为11%,l万元至5万元的占比为72%,5万元至l0万元的占比为7%,10万元至20万元的占比为7%,20万元以上的占比为3%。即收入在10万元以上与收入l万元以下的农户占比大体相当,约占10%。而l万元收入以上的农户又占了72%,由此可以推断,多数农户有能力承担年均l万元以上的债务。

从接受调查的农户家庭资产状况来看,300户农户平均每户资产52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农户占比为22%,10万元至50万元的农户占比为61%,50万元以上的农户占比为17%。

在家庭资产构成中,农户资产主要以房产为主,占资产总价值的61%,其次分别为种植、养殖类资产、存款和现金。惠民县粮棉菜果种植、鸡鸭牛羊养殖以及林木深加工等产业形成规模,农户资产构成中所占比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农村宅基地性质和实际生存需要,房产不能偿还债务的条件,故约80%的农户偿债能力在20万元以下;另有17%的富裕户偿债力在30万元以上。结合年收入分析,目前约50%的农户承债能力应在5万元以上。

2.农户的信贷融资现状

2010年末,惠民县农户中与银行有借贷关系的为3.2万户,占总户的22.5%;贷款总额为10.88亿元,平均每户贷款3.4元。据对3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有

银行贷款的农户为163户,户数占比为54.3%;有民间借贷(含担保公司变相贷款)的33户,户数占比为11%,平均借贷金额6.3万元;其中有19户既有银行贷款,又有民间借贷。由此来看,300户农户中,有贷款需求并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借款的农户为196户,户数占比65.3%;从借贷的情况看,除有7户银行贷款在50万元以上外,其余贷款金额都很小,其中46户贷款在2万元以下,占贷款总户数的15%,这与民间借贷每户6.3万元有一定差距。

从农户的资金运用看,71%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9%的资金用于教育,20%用于建房或子女婚嫁等消费。也就是说,农户的借款用途主要还是用于生产。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由于农户的借款大多用于生产投入增值,因而具有潜在的信用归还能力。

3.信贷违约率的现状

信贷违约率是指全部借款人中,未能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如期足额偿还借款的借款人的比率,这一指标也是检验信用优劣的直观标准。据对惠民县金融机构贷款情况的调查,2010年末农户不良贷款户数违约率高达17.3%,远远高于中小企业的违约率的6.6%,也就是说农户的守信状况比中小企业差。进一步分析看,农户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次级和可疑类,损失类贷款仅占3.7%,与中小型企业相近。综合分析,农户的信用状况与中小企业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二、金融服务的现实状况

(一)农户融资需求的满足度

对于农户的信用需求,主要针对银行信用对300户农户做了统计。调查显示,300户农户中仅有55户无真实的资金需求,有资金需求的有245户,户数占比81.7%。在245户有资金需求的农户中,有银行贷款的163户,占资金需求户数的66.5%,其中有41户在得到银行贷款后资金得到满足。因此可以说,银行信用满足度仅为25.2%。

(二)金融机构的服务排斥

1、担保要求严格。目前,惠民县农户信贷主要有联保、保证、抵押、质押四种方式。联保指三户及以上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互为担保;保证指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为贷款农户担保;抵押指以依法可以变现的个人或第三方资产抵押贷款;质押指以有处置权的有价证券作为质押物贷款。这些担保方式虽然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但在很大程度上为满足农户资金需求形成了制约。

2、利率水平偏高。目前信用社在贷款利率的制度上尚无具体规定,只是有一个浮动范围,比如执行下限系数0.9,上限系数2. 3。从实际执行看,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均实行上浮利率,只是对社员贷款在执行利率的基础上优惠利息的5%。据对300家农户调查,金融机构贷款一年期加权平均利率在10%以上。邮

储银行农户小额贷款利率执行固定利率13.2,连续5个月如期还款给予一个月的免息优惠,利率水平虽然有所降低,但明显高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阻碍了一般农户的贷款需求。

3.贷款审批手续复杂,期限不合理,如最简单的质押贷款有些银行却要求只能用本行的存单。据对300家农户调查,有38户曾因各种原因遭银行拒贷。除去急需资金或不得不借款的农户外,许多农户抱着有多少钱办多大事的心理,视自有资金多少从事经营活动。农户的贷款93%为一年之内的短期贷款,这与农户农业长期投资和养殖业的利润回报期限不相一致,而且到期很难申请延期。

(三)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1、金融网点偏少。随着工、农、中、建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农村市场,在乡镇普遍设有金融网点的只有农信社和邮储银行两家,且邮储银行90的农村网点并不办理信贷业务。与竞争激烈的城市金融市场相比,农村显然成为被忽视的“角落”,给农户贷款带来极大不便。

2.服务方式简单、手段落后。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设备更新、电子化投入不足,服务手段落后。辖内县人民银行金库撤销,各商业银行调款都要分别跑到市级机构,不仅加大了费用,而且由于现金调拨不及时,农户支现时常被拒。另外,各行、社农村网点撤销后,农户存、取款不得不到县、乡镇网点,以致出现了农户存款难、贷款难、支现难、转账难、办理信用卡难的现象。

三、农户信用水平与金融服务水平的差距

1.农户征信体系滞后与金融机构服务约束的矛盾

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得出,农户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较为强烈的信用需求,但现实却是农户获取金融服务难,究其原因,还是农户的信用体系建设状况滞后和金融机构服务约束超前的矛盾。据统计,全县14.28万农户,仅有31%的农户在人行的征信系统有信用档案,而且信息过时。鉴于农户信用信息不透明,银行难以据此授信。近年来金融机构的对借款人的信用约束越来越严,对内部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越来越大,更加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的投放力度。

2.农户的分散性与金融集约化的矛盾

农户是一个分散的群体,信用总量小,承贷水平低,彼此联系松散,难以形成集团式的利益共同体和互助承贷体。农户分散的弱势和金融机构集约化经营的趋势相背离,过去为农户服务的四大国有银行纷纷撤离农村,信用社也在上收机构,向更高一级的法人治理模式过渡。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新的金融机构逐步成立,但尚难顶替其他国有银行成为支农主力;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在本地还刚刚着手组建,但普遍规模较小,服务能力有限,且贷款利率极高,难以适应农户低投入、低产出的资金需求。

3.农户服务需求与金融服务成本的矛盾

农户是一个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群体,而且其需求越来越大。从300家问卷调查的情况看,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从事农业种植养殖,资金需求大、使用周期长。例如,养一头猪需要投入1000元,一个小规模的养殖就需投资20万元以上;建一个蔬菜大棚也需要1~2万元。这样一个资金需求几千元贷款是不足的,更不要说经营其他产业,这也是农户民间借贷的主要原因。对金融部门来讲,资金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服务的成本。贷款要一户一户的信用考核,一笔一笔的小额投放;存取款、汇兑结算要面对偏远村落的百姓,要投人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根本的矛盾所在。

四、推进农村金融环境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1、充分发挥金融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建立在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基础上的金融业,能够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有力支持,通过增加合理投放和优化结构等措施积极支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金融系统应突出加大对“三农”等经济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

2.培育建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解决农户贷款难、金融服务难问题,第一位的是要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缺失问题。通过培育新的机构或组织,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其一要确立农行、农信社、邮储银行的服务方向和支柱地位。三家机构服务的大方向应是“三农”,监管部门应监督其农业贷款的存贷比。其二要培育和支持新的服务机构和组织建立。应鼓励诸如各级扶贫办设立的农村资金互助基金(协会)的运作,支持产业协会的信贷行为。其三是规范民间借贷,应尽快出台相关保护法律,规范借贷行为,禁止高利贷产生,同时也保护借贷双方的利益,解除借贷双方的担心。

3、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与防控

各金融机构应加大改革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力度,改变农村金融“高风险”的现状。一是加强农村金融业务内控管理。加强内控制度的建立,在制度上为有效内控提供保障,有重点地采取多种措施,规避或降低回收贷款等环节的风险;积极开展“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示范活动。二是继续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诚信知识宣传,提高农民及企业的信用意识、法制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农村信用文化。三是推进农村金融担保体制的建立健全,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地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降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

4、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系统。

一是加快农户征信系统建设。人民银行应针对农户这一特殊群体设立并征集农户信用信息,力争尽快建立一个包括更多农户在内的现代信息系统。二是对农户信用进行评分。由银行业监管部门主导,统一标准对自愿农户进行信用评分,对符合标准的予以足够的授信。三是建立农户失信惩戒机制。对于恶意逃废债行为要由政府或银行业监管部门统一治理,如协调法律清收、计入失信者名单等,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5、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农户是金融机构服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不断改进服务是金融机构发展的根本。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信社、邮储银行应着力满足不同主体信贷需求,在大力支持分散农户的同时,努力做到“既贷点又贷链”,积极支持各类农村市场主体的生产发展。针对农户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的特点,大力发展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并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灵活调整额度、期限、利率等要素,拓展小额信贷适用范围。要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生产经营场所抵押、林权抵押、农机具抵押等新途径。第三是积极开办授权农户信用卡业务,解决农户短期的资金需求。

第二篇: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2008年是德阳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金融生态环境经受了特大地震灾难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尤其是金融生态主体(银行、保险、证券)在“5.12”特大地震中908个办公营业网点有663个遭受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6.6亿元。其中办公营业网点坍塌及严重危房46处,受损617处;受灾员工3721名,其中死亡20人,受伤116人。凤凰涅槃,多难兴邦,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县(市、区)金融办和市级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员单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韧不拨,奋力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从容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巩固和发展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震后全市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加大,对基础实施和重点企业恢复重建、永久性农房建设、中小企业以及“三农”的信贷有效投放创历史新高,金融业整体稳健安全运行;政府行政、金融执法、中介服务和社会信用环境总体向好,震后经济金融和谐互动,取得了恢复重建重大阶段性胜利。

一、德阳金融大灾之年取得骄人业绩

1、银行业存款净增370亿、信用总量净增100亿,双双刷新历史纪录。截止2008年末,全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为960.9亿元,比年初增加371.5亿元,增长63.0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488.42亿元,比年初增加129.7亿元,增长36.2%。各项贷款账面余额327.42亿元,比年初增加53.38亿元,增长19.5%(农行因股改剥离不良资产27.64亿元,同口径计算各项贷款余额为360.28亿元,比年初增加86.24亿元,增长26.34%),创下了存贷增长的新高。

2、保险业保费业务收入净增10亿元,刷新历史纪录。2008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机构23家,当年新增3家。其中财险业务机构11家,当年新增1家(都邦);人寿业务机构12家,当年新增2家(人保人寿、人保健康)。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5.93亿元,比上年增加10.53亿元,增长68.38%。其中财险保费收入5.51亿元,同比增加1.31亿元,增长31.2%;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0.41亿元,同比增加10.21亿元,增长100.09%。

3、证券业。截止2008年末,市区2家证券营业部证券开户总数75497户,其中本年开户10275户。2家证券营业部全年累计交易量为350.06亿元,交易活动安全平稳。 全年辖区金融机构在支持加快恢复重建的同时,不断强化风险防控,有效实施风险监测,未发生任何大要案件,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全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所抓的主要工作

(一)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努力打造区域金融生存发展的新环境。一是继续加大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继去年市财贸(金融)办与德阳日报社联合在《财富周刊》上推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系列报道后,今年继续连续刊登了系列宣传报道,为进一步打造“诚信德阳”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继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机制,制定了《德阳市2008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三是4月22日召开了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了2007的工作,通报表彰了2007的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市政府印发了《德阳市2008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意见》。四是抓好预防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9月27日市政府召开了处臵非法集资工作会议,出台了《德阳市处臵非法集资联系会议制度》、《关于加强预防和处臵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和《2008年德阳市处臵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方案》。五是继续做好国家公职人员信用卡超期透支催收工作,全年发出催收函119份(126人),催收超期透支本息46.14万元。六是围绕“打造中国西部最佳生态区域”和“震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二)以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为中心,促进各项经营业务上新台阶。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从2004年9月全面启动以来,按照“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三项重点,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好成效。一是各项业务迅猛发展,截止08年末,各项存款达到174.79亿元,比年初增加64.9亿元,各项贷款95.2亿元,比年初增加20.76亿元。二是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内控制度不断健全,经营机制有效转换,全市6家信用联社全面完成统一法人社组建。三是积极创造条件申请央行专项票据6.98亿元的兑付工作。罗江信用联社已在6月6日兑付0.56亿元,其余五个联社已在12月5日6.42亿元全部兑付。德阳市商业银行从2005年以来,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臵换和清收不良资产、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等措施,实现了步步上台阶。一是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张,截止08年末,各项存款达106.6亿元,贷款达65.58亿元,增加21.5亿元。二是内控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三是金融创新工作取得了成效,2007年率先在广汉小汉创办会员制担保公司,2008年积极推广小汉模式又新建立6家。

(三)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政府与开发银行合的业务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合作办在市开发性金融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加强与开行合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建立健全合作办的各项制度,办公设施设备及人员配备得到了加强,实现了专人负责。二是积极向开行推荐新上项目。经过与发改委、规划和建设局等部门的协调,今年两次向开行省分行推荐建设项目。“旌江”、“天星”两条快速通道新上项目总投资17.37亿元,拟向开行申请融资13.00亿元,9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长江西路延长线及一环路西半环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拟向开行融资9.40亿元,目前正在落实中。三是积极做好已贷项目的跟踪管理,并积极主动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四是协调帮助县(市、区)与开行合作,08年,国开行与广汉、绵竹各授信10亿元。

(四)以发挥保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助推、稳定器为标准,促进保险业务新发展。一是评选“保险诚信明星”,加强保险队伍的自身建设。二是加强保险宣传,提升保险意识。3月21日至4月7日,我办与市保险协会共同组织全市保险行业的20多个会员单位,分别到六县(市、区)的6个乡镇开展“保险知识下乡宣传活动”,参加宣传人员达600多人,各保险公司共散发各类精美宣传材料2万多份,参与咨询人数近万人,参与猜谜和保险知识问答的6000余人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是积极开展灾后保险理赔工作,各保险公司共开展地震灾后理赔金额达1.2亿元,全年累计赔付8.6亿元。

(五)以推进各类担保机构设立、完善为突破口,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新改善。一是积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推介机制,1月4日,市政府专题就2008年全市重点项目、企业的融资需求项目向市级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共推介2008年重点项目96个,投资总额66.47亿元;工业项目187个,投资总额125.91亿元。二是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积极探索企业融资新模式。08年1月,由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牵头,财政、银行、企业三方携手创立有27名会员股东,0.20亿元注册资本金的辉高担保有限公司成立。这种由政府引导并投入担保基金,企业自筹担保风险金成立的会员制互助担保公司的创新融资模式,将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立当日,德阳市商业银行与琪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5户企业现场签约发放贷款0.55亿元。市商业银行率先在全省设立了“微小企业贷款中心”,在全省率先推出的会员制自助担保融资新模式,建立的“小汉投资担保公司”已成为“省投资担保机构孵化基地”。截止目前,全市六县(市、区)都成立了担保公司,现有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含分支)45家,累计为775户中小企业提供了19.83亿元的贷款担保,担保余额达16.91亿元。其中会员制担保公司23家,已为291户中小企业融资担保12.61亿元。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户数达到6111户,贷款余额139.77亿元。市商业银行着力打造中小企业伙伴银行品牌,全年为1059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9.62亿元,增加净投入17.6亿元,期末中小企业贷款户数达1734户,贷款余额54.43亿元。

(六)以规范中介机构市场秩序为标准,促进中介机构在市场服务中树立新形象。一是认真落实市纪委关于印发《德阳市加强腐败工作试点方案》的通知的相关工作,及时上报工作进度。二是根据市府办《关于建立德阳市促进和规范中介机制发展联席会议的通知》,草拟了《2008年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以市府办[2008]77号文件下发,目前正在收集有关部门落实情况。三是5月6日与市监察局联合组织召开了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联席会议,认真对2008年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工作进行了研究,要求市级25个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四是对《德阳市中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德阳市中介机构监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再次修改报市政府审定。

(七)以万众一心,众志城成,攻坚破难,负重前行为指导,实现了金融尽快恢复营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我迅速启动《德阳市财贸(金融)口地震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组织人员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全市银行、保险、证券业运行秩序良好,金融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工作紧张有序有力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精心组织靠前指挥。一是在地震发生后的5月12日15时40分,班子成员带头第一时间对市区银行网点、证券经营场所的安全和受损情况进行巡查,掌握地震灾情和应急预案的启动情况。并对金融业抗震救灾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二是克服时间紧、通讯不畅等困难,及时将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的各项要求和相关信息传达到归口的30多个金融单位,并督促落实。三是及时全面掌握金融单位抗震救灾工作情况,从5月13日起开展了归口抗震救灾专项统计工作,每天定时收集相关数据,编发《金融抗震救灾专报》,并按时上报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保证了信息畅通。四是根据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认真分析金融单位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了抗震救灾恢复正常生产的方案。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协调解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2)千方百计抗灾自救。地震发生后,全市金融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快速有效地组织全系统员工奋力抗灾自救,一个个帐蓬银行、活动板房银行、保险理赔服务站(点)、全功能金融电子服务车等流动银行在灾区的各个地方迅速建立。据统计,全市金融机构共新建立帐蓬银行和活动板房银行37处,保险理赔服务站(点)56个,全功能金融电子服务车等流动银行26台。截止5月底,全市所有金融营业网点全部恢复正常营业。在抗震救灾中有5个先进集体和6个先进个人受市委、市政府表彰;有81个集体、个人230人次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中行德阳分行获中华全国总工会表彰,中行绵竹支行、吕仕洲等3人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状;建行德阳市支行汉旺分理处、市商行什邡支行、德阳银监分局团组织、中行德阳分行团委吕春获中央金融团工委表彰;德阳银监分局、工行德阳分行等6个先进集体和吕仕洲、傅白章获银监会表彰;德阳银监分局什邡监管办事处、农发行绵竹市支行等8个先进集体和谭建学、樊玉蓉、罗毅等12名先进个人获四川银监局表彰。

(3)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一是加强银政合作,积极支持灾后重建投资项目。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全市恢复重建项目规划,区分轻重缓急,及时向上级争取政策,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开辟信贷绿色通道。截止年末,已发放灾后重建贷款62.9亿元,其中:工业贷款34.77亿元,农业贷款9.66亿元。二是全市各保险机构积极开展灾后理赔,截止目前,全市各保险机构收到报案16728件,已理赔案件2755件,累计赔付金额1.19亿元。三是在市农发行和市商业银行的支持下,全市已在灾区收购生猪30.60万头,支付收购资金0.39亿元。市农发行还积极投放灾后夏粮收购资金5.09亿元,支持收购小麦24049万公斤,收购油菜籽3915万公斤。四是为支持灾后重建,自6月份以来,积极筹建我市首家村镇银行——什邡思源村镇银行,2008年12月3日,已正式对外营业。五是大力支持地震灾后居民住房重建,会同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分别到各县(市、区)了解受灾情况、恢复重建情况,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我市农村信用社灾后重建和支持灾区灾民重建急需政策支持的请示》和《关于金融机构对地震灾后农户住房建设恢复重建工作给予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从9月27日起每天向市领导及相关部门报送灾后农房重建贷款情况专报,将金融支持地震灾区农村居民住房相关文件收集整理并印制《文件汇集》100余册,分别送发到各县(市、区)、市级相关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使其能及时、全面、准确了解掌握国家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积极动员各银行业全力支持。截止12月25日,全市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已开工211642户,累计已完工98839户,永久性农房建设贷款累计发放45541户,金额9.09亿元。

(4)全力以赴支援灾区。地震发生后,我办党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中流砥柱作用,把金融业抗震救灾减少损失尽快恢复营业和支援灾区重建放在各项工作首位,一切为了灾区,全力以赴支援灾区。5月14日,组织召开全市金融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通报全市灾情和金融业受灾情况,安排部署金融机构抗震救灾工作。一是抓紧收集并统计上报全市金融机构办公营业网点在地震中员工伤亡、房屋和机具设备受损情况;二是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对受损办公及营业网点房屋进行安全检测,尽快恢复营业;三是草拟金融机构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四是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我市农村信用社自身灾后重建和支持灾区重建急需政策支持的请示》和《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启动猪肉储备计划的通知》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五是从人员上支持灾区,选派两名年轻干部到绵竹土门、富新镇帮助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5•12”以来,我办共组织召开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20余次,编写《金融抗震救灾专报》31期、《金融恢复重建专报》17期,代市政府草拟有关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文件16余篇、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写专题报告20余份、报送各种信息74条。接待上级机构到灾区了解情况21次。

(5)情系灾区组织捐助。全市金融业在自身遭受重创的同时,还积极向灾区群众争取援助资金和捐款捐物。一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救灾款物,据统计,我市市级金融机构已共计向上级部门争取救灾款物3838.5万元,其中:省以上保险和证券部门定向捐助德阳3160万元;省级以上银行业定向捐助德阳678.5万元。二是市级金融机构积极捐款捐物,据统计,全市金融机构共向灾区捐助款物392.66万元,其中集体捐助246.22万元,8450名员工个人捐助107.46万元,1783名党员交纳“特殊党费”38.98万元。三是积极向我市遇难学生家庭重建家园特别捐款81.18万元,其中银行业捐款466070元,保险业捐款309425元,证券业捐款3万元,市财贸(金融)办捐款6300元。四是积极组织向灾区捐赠过冬款物,合计价值近10 万元,其中市财贸(金融)办捐赠棉被20床,价值200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缺口巨大。“5.12”特大地震给德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70亿元。按照 “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总体奋斗目标,必须有足够的重建资金作保障。然而,据初步测算,德阳今明两年恢复重建需要总投资超过千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即或减去自筹资金100亿元、今明两年各级政府扶持200亿元以及北京、江苏等对口援建100亿元,重建资金缺口仍高达600亿元。如果金融部门今明两年内能贷款250亿元,仍有350亿元重建资金硬缺口。

(二)金融生态主体尤其是地方金融机构自身重建的任务异常艰巨。地震给德阳金融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6亿元。据初步规划,我市金融机构需恢复重建的营业网点508个,计划在原址上恢复的营业网点407个,异地建设的营业网点101个,计划总投资10.16亿元。特别是极重灾区的农村信用社恢复重建3.9亿元资金尚未落实,加上受灾贷款企业数十亿元的信贷资金损失自身难以解决。而农村信用社又主要担负着支持“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当前尤其是受灾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任务,这就更增添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和工作压力。

(三)重建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门槛”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德阳全市恢复重建需投入3800多亿重建资金,(其中仅28.2万受灾农户永久性住房重建按每户8万元计就需投资225.6亿元,如国家户平补助2万,也只能解决56个亿),巨大的资金缺口,如十万火急;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和物质保证性等基本制度形成的信贷准入门槛,以及现行体制机制原因,又导致贷款很难发放出去,银行同样为此而感到心急如焚。这种灾后重建过程中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门槛”之间的矛盾已显得十分突出。

(四)银行业不良贷款迅速攀升,潜在风险增大。“5.12”特大地震,导致德阳全市5882户贷款客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涉及107.32亿元贷款不能正常周转,损失类贷款预计超过50亿元。据年末数据统计,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360.28亿元贷款中,只有234.5亿元的贷款能基本维持正常周转。不良贷款比年初净增加42.78亿元,不良占比达到23.02%,上升1.11个百分点。而且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因素影响,不良贷款上升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资产质量下滑,已威胁着德阳金融生态主体内生环境的改善。

(五)震后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中明确规定:“对灾前已经发放,灾后不能按期偿还的各项贷款延长还款期限6个月,在2008年底前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为不良记录,不影响其继续获得受灾地区其他信贷支持”。加上电视、报刊等媒体仅对“四不”进行了广泛宣传,未对银行贷款的偿还性加以正面引导,这使本已遭受了重大财产损失和严重心理创伤的灾区群众,误认为原来贷款可以等待国家给予豁免核销。再加上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的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因此,城乡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六)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对灾区金融生态环境构成双重影响。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正在进一步加剧,这无疑会给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带来更多难以预测的困难和严峻挑战。

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作为德阳现有产业结构中的重装机械制造出口型企业已经出现合同退单,开工不足,经济效益下滑;纺织服装、化工、房地产、旅游等行业经济景气指数继续恶化;来料加工型、生产力低下、“两高一资”等中小企业经营步履维艰而导致的停产关门,工人失业状况进一步显现;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潮”而导致的就业与创业压力;灾区农房重建建材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因素而导致的安居工程进展迟缓、兴业难局面等等,致使经济增速放缓形势更加严峻。

金融运行环境方面: 一是“5.12”特大地震本已给德阳银行业金融机构造成了50多亿元的贷款损失,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并呈攀升之势;二是国家出台的对地震重灾区的贷款“四不”政策,正面宣传不够,导致金融信用环境恶化,废债倾向逐渐蔓延;三是极重灾区金融生态主体尤其是绵竹、什邡农村信用社遭受重创,元气恢复异常艰难,加上各级政府承诺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如期妥善解决,不良资产占比高企,经营状况恶化,潜在的流动性支付风险正在逐步累积;四是灾区农房重建金融支持尚需加大力度;五是“三有一无”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担保补偿机制的建立仍然滞后;六是保险行业机构过度发展,行业内部不规范竞争和潜在道德风险正逐步积累;七是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和央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一方面将“信贷”从银行逼出,导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重点骨干企业和大项目的信贷资源争夺更加激烈,对中小企业仍然是“嫌贫”以待;另一方面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虽有强烈的信贷冲动,但因存贷比偏高,头寸偏紧,且流动性支付风险已开始暴露,灾区金融安全与稳定的维护任务将变得更加繁重。

四、2009年工作思路

2009年是震后德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关键之年,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德阳”和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取向,把灾后恢复重建与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通过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灾后德阳经济社会全面恢复振兴,实现“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提供更为宽松和谐的投融资环境。为此,应明确以下工作重点:

(一)全力做好金融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1.支持重灾区加快金融网点恢复重建,提高并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2.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和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省政府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国发[2008]21号、银发[2008]225号和304号、川办发[2008]49号文件精神,继续加大信贷投入,全力支持灾后重建。①各项贷款余额比上年净增2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增长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长水平;②不良贷款率低于上年水平;③加强流动性监测,确保不发生银行流动性支付风险。

3.继续加大灾后重建保险支持力度,增强防震减灾能力。①全市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②农房保险覆盖面明显提高;③积极开展“三农”保险,增长比例不低于保费收入增长;④加强保险行业风险监测,严防恶意竞争和道德风险。 4.鼓励已有上市公司对本市企业实施重组或购并,支持未上市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培养有条件上市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确保本市证券交易市场健康稳定。 5.积极稳步推进村镇银行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6.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总结推广会员制担保机构发展经验,完善担保风险防控机制。

(二)全力推进并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1、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运行机制,加强政府主导,有条件的县(市、区)要相机组建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并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其职责;

2、进一步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宣传方式,诚信公益宣传覆盖面扩大到全市城乡;

3、配合灾区农房重建,重点抓好农村社会信用工程建设,推广旌阳区经验,在全市范围开展信用乡镇(村)、信用农户创建活动;

4、加强银、政、企信息交流沟通,完善联系会议制度,打造优良稳定的经济金融的行政服务平台,全方位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5、加强金融生态司法环境建设,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和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确保辖区金融安全稳定;

6、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明确监管职责,提高中介服务的市场公信力;

7、加强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扩大信用征信平台的社会共享面,切实为中小企业发展和城乡居民的金融需求提供方便实用的征信服务。

第三篇:金融办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2015年,是我市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县(市、区)金融生态办和市级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员单位服从和服务于灾后重建与经济振兴大局,不断增强共识与合力,持续抓好金融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知识普及宣传,强化政府主导职能,全力推进金融创新,清理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扎实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和“金融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与安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新的重大跨越。

一、创建工作主要特点

一是金融生态主体快速稳健发展,以银行、保险、证券、融资性担保为主体的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服务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1、银行业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市银行业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394.98亿元,比年初增加176.13亿元,增长14.4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388.03亿元,比年初增加173.81亿元,增长14.3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85.49亿元,比年初增加91.24亿元,增长15.35%);外币存款1.05亿美元,比年初增加0.35亿美元,增长50%。

2、全辖融资总量当年新增超过220亿元。2014年,我市全辖融资总量比上年增加227.41亿元。一是银行业本外币各项贷款账面余额617.16亿元,比上年增加115亿元,增长23.1%。其中,人民币贷款账面余额605.8亿元,比上年增加107.7亿元,增长21.62%;外币(折合人民币)贷款余额11.37亿元,增加7.30亿元,增长79.36%; 二是银行表外信贷业务余额达到180.8亿元,当年新增40.6亿元;三是异地22家银行机构在我市共为104户企业(项目)发放贷款,年末余额93.88亿元,比上年增加11.14亿元;国有商行省级行共对我市重点企业贷款21.63亿元,当年新增20.08亿元;四是全市4家上市企业直接融资47.98亿元,当年新增28.31亿元;五是信贷资产转让及信托贷款10.76亿元。

3、银行业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创历史最好水平。2014年,全市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不良贷款绝对额较上年下降6.33亿元,不良资产占比为5.9%,比上年净下降2.6个百分点,全年实现结余21.42亿元,比上年增加7.71亿元,增长56.28%。

4、保险、证券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保险机构达到25家,其中:产险公司11家,寿险公司14家,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5.2亿元,增加7.57亿元,增长27.39%,其中:产险保费收入8.78亿元,增长14.62%;寿险保费收入26.42亿元,增长32.29%。全年累计理赔金额7.0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七家证券交易机构年末开户总数达到21.42万户,当年增加1.8万户,全年交易额达到1288.83亿元。

5、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贷款规模突破80亿元。截至年末,全市39家融资性担保机构已累计为811户中小企业、近7万户个人提供贷款担保82.61亿元,当年新增19.55亿元,增长31%;在保余额达到46.68亿元,当年新增3.73亿元。

二是金融运行外部环境达到历史最好时期。主要表现在政府行政、金融执法和社会信用环境持续向好;企业重大逃悬金融债务行为已得到根本遏制;金融历史遗留问题大部分得到妥善解决;辖内已连续多年未发生金融大要案件。

三是“诚信德阳”已成为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名片,资金聚集洼地效应凸显。经过长达7年多的诚信宣传和集中清退,到2014年,国家公职人员信用卡超期透支和担保贷款逾期现象基本得到控制。已有22家外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德阳投放贷款,余额93.88亿元。

四是金融生态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12月,什邡市在全市六县(市、区)中第一个被人民银行成都大区分行授予“金融生态示范县”称号,什邡也是全省第9个获得此殊荣的县级市。

五是德阳与成都、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等8个地市于2014年12月正式缔结为成都经济区金融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将在金融发展上进行深度合作,这标志着德阳金融将进入更加开放、合作发展的新阶段。

二、全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坚持政府主导,扎实做好年度工作总结及年度工作安排。一是3月12日组织召开了全市2014年金融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议,对上年度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表彰先进集体23个、先进个人19个;二是市政府印发了《2014年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意见》(德办发[2014]24号)及《德阳市2014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德市金融[2014]2号)对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县(市、区)政府根据市政府《工作意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当年工作目标任务,保障了全年创建工作整体有力有序推进。

(二)营造创建氛围,抓好金融知识普及宣传。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增进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沟通联系,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巩固和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德阳市2014年金融知识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德办函[2014]9号)。从1月中旬开始,在近60天的宣传活动中,市金融生态办、市人行、银监分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六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主要金融机构、媒体单位积极参与,宣传活动覆盖了六县(市、区)所有城镇街道和农村集镇,接受宣传的人数超过100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全辖金融业共印发成套宣传册6万余套,单型宣传资料8万余份,悬挂大型气球宣传标语50余幅,现场接受宣传咨询的社会公众超过4万人次,《德阳日报》及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台进行了大量跟踪报道,各县(市、区)金融办及市级金融机构共编发宣传简报信息30余份;在整个宣传活动中银行、保险机构共制作宣传展板200余张,500余处金融营业网点悬挂或制作滚动电子屏幕宣传标语600余幅。市县两级协同动作,通过各种丰富多彩、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整个宣传活动推向了高潮。通过开展金融知识的普及宣传,提升了社会公众金融、诚信意识,增强了全民金融风险和金融法制观念,对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突出创建重点,引导金融全力支持灾后重建。为了确保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市、县两级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灾后重建紧密结合,突出创建重点,引导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灾后重建,一是重民生、保工业。两年多来累计发放灾后重建贷款402.68亿元,其中:发放城乡居民住房重建贷款103.24亿元、发放产业重建和基础设施贷款299.44亿元。二是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增长快。近年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改进服务,将有限的资金尽力向中小企业和“三农”倾斜。截至2014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已累计为4185户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余额218.31亿元,累计为34.44万农户投放“三农”贷款余额137.36亿元。三是支持重装企业、重点建设项目投入大。截至2014年底,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为275户重装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提供贷款余额达167.46亿元,为加快国际重装基地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加大创建力度,优化金融运行环境。一是继续开展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金融债务和持信用卡透支超期的清退工作;帮助协调解决金融个案,防止逃悬金融债务行为,维护金融部门合法权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截至2014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已下降到5.9%,较上年净下降2.6个百分点。二是在全市农村继续深入开展信用乡(镇)、村、信用农户的评定活动,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三是创新推进德阳金融诚信建设工作,7月27日,组织全市1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现场签署了《德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诚信服务公约》,向社会作出以“诚信服务”和“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主要内容的郑重承诺,对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诚信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开辟创建思路,全力推进金融服务与创新。一是建立了金融创新督导、激励机制,对金融机构下发了当年新增贷款指导性计划目标和奖励办法。二是全力推进金融创新工作。上半年组织我市金融机构、各县(市、区)政府、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赴资阳学习考察,并组织召开了德阳市金融创新工作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德阳市金融工作“五项制度”》。三是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近两年,全市银行业为支持灾后重建,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大力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推出了“中小企业信贷中心”,“汽车流动银行”、“背包下乡上门服务”、“村镇电话银行”、“中小企业和农户专用POS”、“‘三农’金融示范基地”、“金融咨询服务中心”、“送金融知识下乡”等12余种新的服务方式;研发出“公司+农户—联保贷款”、“按揭下乡—产权抵押贷款”、“惠农卡—新农居贷款”、“中国幸福家园—惠农循环贷款”、“中国幸福家园—安居乐贷款”等服务城乡统筹和“三农”以及“动产质押第三方监管”等金融新产品40余种。2014年,德阳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广汉模式和罗江模式已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充分肯定,并在全省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四是组建了“德阳市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去年,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要求,花了近两个月时间组建了“德阳市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并于2014年4月28日正式开业,该“中心”由市商业银行首家入驻,经过几个月运行,已接待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业务咨询200余次,现场办理贷款47户,金额7536万元。五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改进服务。邮储银行德阳市分行7月设立了中小企业信贷中心。农发行构筑信贷绿色通道,金牌服务支持汉旺镇灾后重建,通过总行和省、市、县行四级联动,特事特办,用不到20天时间就完成4.7亿元8年期县域城镇建设信用贷款申报审批的所有流程。全年,该行新增贷款超过10亿元,增量创历史最好纪录。

(六)搭建创建平台,推进银企和银政合作。一是2月4日市政府召开了德阳市重点企业(项目)融资对接会,市发改委、市经委和市商务局向金融机构推介2014年全市重点企业(项目)113个,总投资896.7亿元;工业技改企业(项目)155项,总投资343.76亿元;农业产业化项目9个,总投资6850万元。金融部门向各县(市、区)推介金融信贷产品100多个(类)。二是市政府5月28日召开了2014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对接工作会,金融机构专门推出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产品,并现场为27户企业签订了11.53亿元的信贷及银企合作协议,有力支持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三是积极协调全市金融机构继续加大灾后农户和城镇居民永久性住房建设贷款力度,当年新发放城乡居民住房重建贷款18.6亿元。截至2014年底,全市城乡居民永久性住房重建贷款累计发放17.3万户,贷款余额78.1亿元。

(七)勇担创建责任,搞好融资性担保机构清理规范。担保业的发展对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十分重要。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清理规范,我市融资性担保业基本达到了“四个一致”的要求。截至年末,全市以商业性和会员制形式为主体而发展起来的各类融资性担保机构已达到39家,注册资本27.19亿元,成为我市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成员。这些担保机构累计为811户中小企业、近7万户个人提供贷款担保82.61亿元,当年新增19.55亿元,增长31%;在保余额达到46.68亿元,当年新增3.73亿元。其中,会员互助式担保机构21家,注册资本达3.3亿元,已累计为529家中小企业提供了51.8亿元的贷款担保,在保贷款余额27.07亿元。

(八)注重创建质量,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一是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增强服务“三农”功能。截至2014年末,存款达222.39亿元,贷款余额达168.36亿元,实现利润3.91亿元,分别比2005年存款79.50亿元,贷款53.50亿元,利润3702万元,分别增加1.79倍、2.15倍、9.56倍。二是支持市商业银行改革,成功实现跨区域经营。2014年4月德阳市商业银行成都分行正式挂牌营业,6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更名为“德阳银行”。截至年末,存款达265.17亿元,贷款余额达128.29亿元,利润4.55亿元,比2005年存款41.08亿元,贷款26.90亿元,利润488万元,分别增长5.5倍、3.8倍、90倍。

(九)完善创建机制,提高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一是历经4个多月的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编制了德阳建市27年来第一个金融业发展规划,即《德阳市金融业发展规划(2014-2015年)》;二是研究制定了《德阳市金融工作五项制度》,使政府服务与协调金融工作的长效机制得以建立。

(十)坚持部门配合,促使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2014年,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举措,优化金融执法环境,打造诚信德阳,维护区域金融稳健安全运行,促进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再上新台阶。旌阳区在开展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和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工作中,什邡市在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县工作中,绵竹市在协调金融支持灾后产业恢复和农房重建工作中,广汉市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打造诚信广汉工作中均成效显著。市人民银行和市银监分局充分发挥参谋助推作用,引导银行业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灾后重建,组织开展全辖金融生态县(市)测评工作和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密切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等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市公安局在侦破各类非法集资和假币案中成绩显著。市、县两级人民法院着力打造优良金融执法环境,开展集中清理金融积案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市工商局在全力推进企业信用建设和企业动产抵(质)押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市发改委、经委在向金融部门推介灾后重建重点企业(项目)、市财政局在鼓励金融部门支持灾后重建和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市监察局在配合清退国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和信用卡超期透支、市审计局在完成有关金融审计等一系列事关金融运行外部环境改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市级其他成员单位均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做出了新的成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金融生态环境尚不适应加快发展的新要求。社会诚信意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亟待加强,依法保护金融债权方面还存在机制、体制性障碍,适应市场要求的新型银企关系尚未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目前灾后重建农房贷款本金逾期率26.80%,欠息率达13.80%。

二是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目前尚无外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本土证券交易机构等。存贷比仍相对较低,2014年全省63.28%,而我市43.95%,排列全省市(州)第16位。

三是农村信用社接收基金会的遗留问题尚有3.60亿元未能得到妥善化解。目前,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离银行监管新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2014年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尚有不良贷款20.88亿元,占全市36.46亿元的57.27%,占比12.40%,比全市5.90%高出6.50个百分点。

四是金融服务与创新尚不能完全满足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征信体系不健全,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中小企业融资难仍需努力破解。

五是涉及与金融相关的中介服务尚需加强规范。金融诚信自律约束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德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关键之年,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坚定不移地抓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各项工作,为德阳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提供更为宽松和谐的投融资环境。

第四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意见

为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强我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继续大力开展“企业信用、农村信用、社区信用和区域信用”等四大信用工程建设为主线,着力加强全区经济环境、行政环境、信用环境、司法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和金融环境建设,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提高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和能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争先进位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工作目标

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实现全区金融意识普遍增强,社会信用意识大幅度提高,金融行政服务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明显改善,政策法制环境明显优化和规范,政银企沟通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具体目标:一是辖内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小额贷款等金融机构种类基本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能满足社会对金融的需求,并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二是金融安全稳健运行,秩序良好。金融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或化解,全区各项贷款年均增幅达到25%以上,存贷比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存贷比达到60%以上。三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调发展,上市公司实现零的突破,达到2-3家。四是“四大信用工程”建设全面深化,信用农户达到90%以上,信用乡镇占比达到100%,“A级以上信用企业”占比达到90%以上,信用社区占比达到30%以上,始终保持“湖北省A级金融信用区”荣誉称号。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1、开展诚信襄州宣传教育活动。一是通过聘请专家举办专场讲座、召开座谈会和媒体宣传等形式大力开展诚信襄州宣传活动,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增强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二是通过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诚信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专项活动,推动全区诚信意识建设;三是在全区中小学校引入诚信教育课程,通过学校来对广大青少年开展诚信教育,从小树立诚信意识;四是组织诚信襄州宣教团,通过节目展演等方式开展诚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宣传教育活动,着力营造争做诚信机关、诚信企业和诚信公民的良好社会氛围。

范文网【】

2、加强信用工程创建力度。一是深入开展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负责推动的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将农村信用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评选,对评上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的在全区大张旗鼓地表彰,并授予荣誉匾牌;二是大力开展信用企业培植工作。加强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监控网络。制定实施征信评估标准和监管办法,按市场需求逐步开展企业信用评级活动,在全区企业中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三是全面开展信用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担保机构、各金融机构和社区等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责,通过 “诚信居民户”、“诚信经营户”、“诚信企业”等信用细胞的创建,提高社区居民的诚信意识。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将信用社区创建与就业再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广泛开展诚信贷款、诚信纳税、诚信经营等各种专项评比活动。将信用工程创建情况纳入政府工作综合考核目标,并与绩效和评先表彰挂钩。通过奖优罚劣,推动区域内信用意识普遍增强,信用指标明显好转,信用质量不断提升。

3、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一是加大对守信单位的正向激励力度。对通过信用创建评上信用镇、信用村(信用社区)的,予以表彰并授予荣誉牌匾,对镇、村(社区)主要负责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通过媒体加强宣传报道。对信用企业和信用农户由金融部门在发展生产上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信用社区在就业创业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和倾斜。二是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长期信用环境不好、存在恶意拖欠债务的镇、村(社区)纳入制裁黑名单,主要负责人不提拔、不重用,金融机构对其提高信贷准入门槛或实行信贷禁入。对失信企业由金融部门给予信贷制裁,在税费减免等相关优惠政策上不予考虑。

(二)加强市场环境建设

1、加强各类企业自身建设,改善信贷条件。积极引导各类企业规范经营、合规发展,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内控管理,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各企业要自觉强化金融意识,加强对金融信贷政策法规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注重信用积累,积极创造信贷条件,增强融资能力。

2、加强金融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出资、市场运行"的模式,加快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支持鼓励发展以法人资本、社会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商业性或互助性担保机构,尽快建立健全以政府出资入股的担保机构为主导,商业互助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投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担保机构、银行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定期召开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协调会议,在企业资信调查、贷款风险评估、贷后监督等方面协调联运,形成安全有效的保、贷、还运行机制。建立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扩充机制,要通过财政注资和向社会增资扩股的方式,不断增强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不断创新担保品种,扩大担保范围。结合襄州实际,把主要担保对象放在机电汽配、物流、农产品加工、纺织、现代种植和养殖业上,不断促进企业发展。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组建担保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设立股份制、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完善担保体系,扩大企业和银行合作选择面。要探索建立和引进风险投资机构,积极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来区内开展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范围。

3、加快培育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尽快出台鼓励中介机构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会计、审计、法律事务所、土地房产评估、信用评级、公证等专业化中介机构的发展,积极引进国内或国外资信等级高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增强行业竞争性,提高中介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监管,严格从业标准与资格,规范服务行为,坚决打击虚假中介行为,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中介机构的诚信水平和社会形象。

第五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是:

1、组织、完成了全市信用乡镇、信用社区评选申报工作和a级信用企业资料收集、公示、认定工作。

2、组织、完成了2011年度襄阳市“金融信用市州”和各县(市)区“金融信用县(市)区”申报工作。襄阳市实现了连续9年保持“湖北省金融信用市”称号,辖内7个纳入省政府考核的县(市)区全部为“湖北省金融信用县市区”称号的目标,并在2012中国武汉金博会上授牌表彰。

3、狠抓了金融生态建设和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信息反映。编辑《襄阳金融生态》简报19期,信息27条。被武汉分行金融生态各栏目“金融生态调研”、“基层工作动态”、“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金融生态简报”采用12篇次,被《湖北金融生态》简报采用4篇,获湖北省副省长赵斌、襄阳市副市长傅振邦肯定性批示各1次。

4、继续落实《湖北省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规划纲要》。落实分行布置的2012年上半年农村金融全覆盖工作进展情况调查统计。与2010年末比,全市县及以下新增金融机构网点达银行类11个,非银行类3个,达到381家,县域存贷比与2010年末比增长0.84个百分点,达到43.48%,转账电话平均每村3.87部;atm乡镇覆盖率94.34%,pos乡镇覆盖率92.68%。全市召开了农村支付结算村村通暨支付结算示范区建设,信息报道获湖北省副省长赵斌和襄阳市副市长傅振邦肯定批示。

5、开展了对全市12个县辖市的金融发展及金融服务情况调查,为全市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和全覆盖指标落实寻找突破口。

6、开展了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情况的调查。同时在全市融资担保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7、协助分行完成了湖北省金融生态十周年活动《十年树信》书稿编纂工作。2012年11月27日,该书已在2012中国武汉金博会上首发。

8、开展了全市金融生态十年总结回顾工作。根据分行要求,完成了2部金融生态“信用”主题宣传片拍摄任务,并全部获奖。我市报送的《襄阳金融跨越》荣获三等奖并在2012中国武汉金博会上展播,另一部宣传片《诚信布帝乡》同时荣获优秀奖。

9、开展了全市金融生态建设十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通过总结表彰活动,进一步宣传总结了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工作,彰显了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魅力。

10、积极做好金融生态日常监测。依托金融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充分发挥“指挥棒”和“晴雨表”作用,为各级党政领导、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各级受众提供全市金融生态环境信息,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金融生态环境监测排名均位居全省前列。

11、安排专人参与分行金融生态办和市金融办相关工作。先后专人参与了2012武汉金博会金融生态建设展板设计、金融支持东津新区建设研讨会宣传片和宣传资料编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考核办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五个一”工程起草、金融生态十年回顾书稿编撰等相关工作,为人行武汉分行和襄阳市金融办相关工作的开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领导重视,推动金融生态建设工作。

市委市政府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年初即召开市长办公会,确定了全年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目标,制定了全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思路,要求持续开展金融生态建设,打造“信用高地”。要把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政府工程来抓,评价结果纳入各县(市)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着力好解决贷款发放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创建目标要求全市7个接受省政府考核的县(市)区继续保持金融信用县、市、区的水平,襄阳市争取连续第9次进入金融信用市州行列。随着“四个襄阳”建设目标的提出,人行襄阳中支又代政府拟定了《关于充分运用金融功能支撑“四个襄阳”建设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意见》(襄银发〔2011〕141号),进一步明确要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转型、升级,形成更加能够激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入的金融生态。在继续做好传统的维护金融秩序、维护金融债权、金融服务全覆盖、创建金融信用市州和信用县(市)区工作的基础之上,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心逐渐转向更加有利于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激励金融机构增设分支机构、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级别、扩大信贷投入、促进同业公平竞争的制度、机制建设方面。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更能够体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适应省域副中心城市、“四个襄阳”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随后的每个季度的金融联席会暨金融形势分析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均抽出专门时间参加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宣传强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唤醒全市各级政府、部门、银行、企业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截止目前,市政府组织召开了4次金融联席会和多次调研座谈会,分管金融市长每次都亲自主持会议,市长别必雄参加会议,为金融部门鼓劲加油、排忧解难。市政府金融办专门拉开场地,单独办公,为全市金融经济发展提供更好地协调服务。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年初即提出用“三大金融板块”,助推“四个襄阳”,对襄阳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强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全市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市长别必雄多次强调要强化信用意识,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地方政府和企业都要注重信用,形成信用就是财富的共识。

二、支持经济发展,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工作。

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支持经济发展正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初衷。

今年以来,根据人总行稳健货币政策要求,襄阳中支积极组织协调开展各类信贷签约活动。2012年3月,我市在XX市举办金融支持襄阳县域经济发展县市行启动仪式,组织市县两级金融机构现场签订银政、银园、银企合作协议235.5亿元;在XX县召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暨银企对接会,组织签订银企、银保合作协议、达成意向性授信30.7亿元。同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跟踪服务我市444个过亿元项目和124个过5亿元项目,要求逐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上半年,我市金融机构支持我市重点项目74个,授信金额达到182.915亿元。10月30日,“襄阳银行宜城行”活动成功举办,全市1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负责人通过参观、座谈,进一步增强了对XX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认识,提升了扩大信贷投入、支持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信心。 二是各金融机构、各县市区,也采取分批、分层、多次召开小型银企签约会、座谈会和项目对接会的措施,致力于搭建各种形式的银企、银政对接平台,创新政银企协调工作机制,创新信贷融资产品,加强银政战略合作,增强银企应对危机的信心,助推经济走出低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如,农信社与老河口、枣阳、南漳、谷城四个县市签订三年战略合作协议,直接对接实体项目290个,总授信330亿元。湖北银行举办企业家沙龙暨企业家俱乐部成立活动,现场为5家企业授信2.15亿元;交通银行通过走访发改委、海关等政府机构及各大工业园区,对接签约企业30余家,金额超10亿元。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进一步密切了银政、银企关系,加深了理解,为增加信贷投入奠定了基础。7月23日,XX县召开支持“飞地经济”银企对接洽谈会---“余家湖保康工业园银企对接洽谈会”。在襄阳余家湖工业园区,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及相关经济主管部门与入园的19家企业负责人参加对接洽谈活动,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对企业的融资需求,各银行机构积极给予解答和说明,现场初步达成5.2亿元授信贷款意向。 从今年1-10月份信贷投放工作情况看,全市金融部门根据国家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要求,想方设法抓项目、争规模、早投放,一举扭转了贷款增速长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格局,获得了与地方应对金融危机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四个襄阳”战略要求相适应的、相对高的贷款增长速度。截至10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达1005亿元,一举跨越千亿元大关,增幅、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并且襄阳金融业连年赢利,充分体现了国家、省对信用优良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的信贷倾斜支持。

三、深化四大信用工程建设,提升金融生态建设水平。

a级信用企业培植,稳步推进,效果显著。主要通过分批、分层、多次召开小型银企签约会、座谈会和项目对接会形式,邀请各类企业参加这些活动,提高各类企业对信用培植的认识,各金融机构积极跟进客户,对已贷企业客户和潜在企业客户进行信用增进服务,帮助企业分析自身信用不足的原因,建立完善企业自身的各项制度,扩大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企业的信用级别,为获取信贷支持创造条件。截止2012年3季末,全市a级以上信用企业数2638家,比上年末(1982家)增加了656家,增长了33.1%。参加第三方信用评级数,达到284家,占去年底(355家)80%。

信用乡镇建设又加新内容。组织协调全市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工作。将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相关指标纳入信用乡镇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各县(市)区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开展了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调研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督办检查,推动各县(市)区金融生态建设和农村金融全覆盖工作开展。继续支持农业银行开展全市三农贷款“诚信镇、诚信村、诚信户”创建活动,今年表彰了2011至2012年度市县两级“诚信镇、诚信村、诚信户”。通过走访和授牌表彰活动,进一步彰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效果,引导全市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

信用社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信用社区数量逐年增加,基本达到每个县市区有2个样板社区,有贷款的社区、支持的下岗再就业人数明显增多,贷款效果开始显现,体现了信用社区创建和金融扶弱工程的有机结合。

信用区域建设全面丰收。襄阳连续9年荣获“金融信用市州”称号,参加省政府考评的7个县(市)区全部荣获“金融信用县(市)区”称号,实现了信用区域建设全面丰收。

2012年初,我市对全市“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通报,印发了《关于2011年度“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评定情况的通报》(襄阳政办发〔2012〕34号),通报了市政府统一认定的襄州区张湾街道办事处等78个“信用乡镇”和XX县三里桥社区等57个“信用社区”,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为金融支持三农和弱势群体创业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四、突破金融生态宣传,提升金融生态建设名气。

落实专人负责《襄阳金融生态》简报编纂工作,收集编纂反映全市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好的做法和工作成效,报送分行金融生态办,发送中支各行级领导、政府各相关部门,并将简报上挂市政府网站,全年共编辑《襄阳金融生态》简报19期,编、写各类信息27条,有效地宣传了全市金融生态建设工作。报送的襄阳金融生态信息被分行金融生态办《金融生态简报》采用的篇数达4篇次,分行网站金融生态各栏目采用12条。积极完成分行布置的其它调研任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较好地反映了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状况。其中:“襄阳市启动农村支付结算全覆盖示范区建设活动”得到湖北省政府副省长赵斌和襄阳市政府副市长傅振邦肯定性批示。XX市“金融‘春风’惠三农--XX市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得到省政府金融办领导肯定签批。

五、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工作稳步推进。

2012年,我市启动了农村支付结算服务全覆盖示范区建设,并在谷城石花镇召开了现场会,推动全市农村支付结算服务全覆盖工作全面开展,并受到湖北省副省长赵斌批示肯定;同时,为了实现我市金融机构网点向县及以下区域覆盖的有效突破,我们开展了在全市12个县辖市(镇)增设金融机构网点可行性调研,为全市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寻求突破口。截止2012年6月末,全市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农村银行金融机构网点较2010年末增加11家,达到381家,县域存贷比较2010年末增长0.84,达到43.48%,转账电话平均每村3.87部,乡镇atm覆盖面达到96.34%,乡镇pos覆盖面达到92.68%。

新的一年里,我们襄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将紧跟分行金融生态办的工作步调,抓好各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协调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五个一”工程落实,为“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创建创造更加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

上一篇:农村党建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农村婚礼主持词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