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事故如何预防

2024-04-20

踩踏事故如何预防(精选14篇)

篇1:踩踏事故如何预防

如何预防踩踏事故

近年来,在我们的记忆中,搜索一下踩踏事故,所列出的不能以几条的数量来计算了。踩踏事故时有发生,国内的、国外的、学校里的、社会上的,其惨状触目惊心,已然成为我们身边新的安全隐患。这样的事故一旦发生,往往是大规模的、恶性的,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具大的。那么预防踩踏事故,我们应当怎样做呢?

一、尽量避开人群

1、举止文明,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2、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3、应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4、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二、遭遇拥挤的人群怎么办

1、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2、如果路边有商店、咖啡馆等可以暂时躲避的地方,可以暂避一时。切记不要逆着人流前进,那样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

3、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稳住双脚。切记远离店铺的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伤。

4、遭遇拥挤的人流时,一定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迅速离开现场。

5、若自己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三、出现混乱局面后怎么办

1、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

2、此时脚下要注意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3、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4、当带着孩子遭遇拥挤的人群时,最好把孩子抱起来,避免其在混乱中被踩伤。

5、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篇2:踩踏事故如何预防

专家表示,可能导致踩踏事故的原因主要为:1.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2.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3.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4.因好奇心驱使,专门找人多拥挤处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员集中而踩踏。

在出现混乱局面后,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准备。发生拥挤时,要防止脚下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已被裹挟至人群中时,要与大多数人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

篇3:踩踏事故如何预防

一、认清中小学楼梯间踩踏事故出现的特点

仔细分析近年间发生在全国各地中小学的楼梯间踩踏事故的典型案例, 不难发现这些事故有以下特点——

第一, 密集拥挤。短时间内有数百人或者数千人在楼梯间活动, 致使楼梯间过分拥挤, 从而埋下了安全隐患, 具备了踩踏事故的条件。中小学发生的几起典型案例, 全部都有这个环节。

第二, 有人摔倒。在拥挤的楼道中学生有的是自己踩空, 有的是捡拾掉在楼梯上的东西, 有的被后面的人推揉拥挤而摔倒, 有的在楼梯间打闹, 有的惊慌奔跑等原因而导致在楼梯间摔倒, 这是楼梯间踩踏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几起典型的案例全部具有这个环节。

第三, 多人绊倒。因楼梯间人员较多, 很多人拥挤在一起, 一旦有人摔倒, 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成为踩踏事件的导火线, 极易发生多人因惊慌或身不由已被后面学生推搡而同时绊倒的情况, 从而引发多效应, 致使多人挤压在一起。几起典型的中小学楼梯间踩踏事故, 都有这个环节。

第四, 有人恶搞。当楼梯间有一人或多人摔倒绊倒后, 如果事态得不到控制, 悲剧就会酿成。几起典型案例的实际情况是, 当这种危机出现时, 后面的学生会继续拥挤或制造恶作剧, 导致前面的学生在前有人摔倒阻路、后有人拥挤推搡的情况下惊慌失措, 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的人摔倒, 挤在一起或踩着摔倒的人侥幸而过。更有甚者, 还搞恶作剧以挤压摔倒的人为乐, 从而使悲剧加大。在几起中小学楼梯间发生的踩踏事故中, 全部都有这个特点。这也是为什么一旦发生楼梯间踩踏事故, 就会出现多人伤亡的原因。

第五, 无人监理。教育部通报的昆明市明通小学楼梯间踩踏事故就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发生的。

第六, 多发地点。中小学楼梯间踩踏事故多发生在一至二楼, 这几起典型案例都是这样。

第七, 存在隐患。2014年9月26日, 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的事故导致6人死亡、31人受伤的楼梯间踩踏事故, 因楼梯门口放了两个3米长的旧床垫而引起的;2013年2月27日, 湖北省襄阳老河口市萍集镇秦集小学发生的导致4名学生死亡、11名学生受伤的楼梯间踩踏事故, 起因是宿舍未及时打开;2009年12月7日, 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的导致8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的楼梯间踩踏事故的起因, 是楼梯湿滑、学生奔跑等。

上述这些事故, 均由安全隐患引起。

二、明确中小学楼梯间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

根据中小学楼梯间踩踏事故发生的特点, 从这些血的教训中不难看到, 这些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1.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2005年10月25日, 四川广镇小学晚自习放学后, 有学生突然熄灯并喊“鬼来了”, 造成其他学生恐慌争着奔跑下楼, 导致8死27伤的惨剧发生, 就是一起典型的因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而引发的悲剧。事实上, 所有中小学楼梯间踩踏事故, 都是因学生未注意安全过分拥挤而造成的, 都有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的影子。

2.应对危机乏力。当危机降临时, 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 摔倒在地的学生不懂得危险已经降临, 不会如何自救, 即将被推倒的学生惊慌失措, 不会正确应对, 不能及时化解危机, 后面的学生不明白前面发生的事情, 不知道有的同学已身处险境, 不懂得继续拥挤、起哄、恶搞的危险, 面临困境时不知道及时寻找救助渠道。如2013年2月27日, 湖北襄阳老河口秦集小学学生因到了早读时间宿舍门未及时打开, 学生起哄拥挤撞击铁门, 导致一扇铁门被挤破, 前面学生避之不及被后面的学生压倒在地, 造成4死11伤的事故。除学校管理不到位之外, 学生面对危机和困境, 缺乏正确的应对和救助措施也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学校管理不到位。一是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排除。2014年9月26日, 昆明市明通小学旧床垫翻倒在楼梯间而引发的学生6死31伤的踩踏事故;2013年2月27日, 湖北襄阳老河口市秦集小学因宿舍门未及时打开而引发的4死11伤的踩踏事故;2005年10月, 新疆阿克苏市农场第二中学附小楼梯扶手断裂引发的1死13伤的踩踏事故, 都是典型的因安全隐患未及时排除而导致的悲剧, 所以说是教训惨痛。二是安全管理存在漏洞。2006年11月18日, 江西土塘中学晚自习下课后, 学生在二楼与一楼中间的平台摔倒而造成多人死伤等十多个典型的楼梯间踩踏事故, 在发生时均没有发现学校教师和学校领导在事故现场值班, 这就是最好的说明。三是安全教育实效性不强。安全教育, 在每所中小学都是工作重点, 但工作措施未必能有实效。教育部十年间通报的这十多起典型案例中, 学生应对危机乏力就是最好的说明。

三、有针对性地制定中小学楼梯间踩踏事故的策略

认清了中小学楼梯间踩踏事故发生的特点, 明确了出现这些事故的原因之后, 自然也就有了避免楼梯间踩踏事故的策略。

1.明确责任, 消除隐患。我校根据安全、育人、教学“一岗三责”的要求, 制定了各个岗位的安全管理职责, 明确了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 并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按照校长直接抓, 分管校长负责抓, 教学、德育、后勤分线具体抓的思路, 从教学部负责的教学、活动安全, 德育部负责的文体、安全教育, 行政部负责的食品、设施设备安全三方面着手,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做到安全工作人人有责任, 事事有人管,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并制定安全应对预案, 为学生安全生活、学习保驾护航。

2.重点时位, 加强管理。从中小学楼梯间踩踏事故发生的位置看, 一般在一、二楼之间;从中小学楼梯间踩踏事故发生的时间看, 一般在学生集中上下楼的时间段。明晰了这一规律特点, 也就有了要重点管理的时间和位置。我们的做法是:在学生起床早操、午睡起床、晚睡, 早、中、晚放学, 集体活动的时间段, 安排专人在楼梯间值班。对重点时间段, 重点位置进行重点管理, 确保学生安全。

3.讲究秩序, 避免拥挤。中小学楼梯间踩踏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人员密集, 无序拥挤, 这也是所有踩踏事故发生的一个共同特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谓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1) 按年级分时段有间隔地起床、放学, 这无疑是一个解决学生过度密集而在楼梯间拥挤的一个好办法。 (2) 在大型活动中有组织、有秩序、有条理地入场退场, 也可以避免学生短时间内在楼梯间内集中拥堵。 (3) 重视养成教育, 让学生形成事事讲秩序、时时讲安全的良好习惯, 也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4.创新方法, 安全实效。相对于加强安全管理来说,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应该是安全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每个学生都具备安全意识, 能准确评估自己面临的安全形势, 才能迅速远离这些安全隐患, 或者解决安全隐患, 从而做到转危为安。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 要创新教育方法,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争取以学生喜乐的形式, 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校在培养学生楼梯间安全意识时采取的体验式教育方法, 在学生中引起较大反响。具体做法是:让一个学生趴在地上, 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让另外一些学生叠压在其身上。实验表明:多数学生当第三个人叠压在其身上时就出现胸闷、透不过气的现象, 即便体质非常强壮的学生当第五个人叠压在身上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实验结束后, 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其中有一个非常调皮、平时爱搞恶作剧的学生小安在体会中写道:当两个同学压在我身上时没有什么大的感觉, 当第三个同学压在我身上时就开始感到难受, 当第四个同学叠加在我身上时, 就已经感觉到喘不过气来, 有种面临死亡的感觉。这太可怕了, 难怪上海踩踏事故中会有那么多人死亡……以后再也不搞恶作剧了。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今后走向社会如何远离踩踏事故, 学生说出了很多方法, 也有学生提出了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中“后退”的做法。相信这种体验活动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实际上, 只要每个人都树立起安全意识, 不但中小学楼梯间的踩踏事故可以避免, 很多的安全事故也都是可以避免的。

摘要:从近十年教育部通报的安全事故看, 中小学楼梯间发生的踩踏事故在学生群体性的伤亡事故中位居首位。如何有效避免中小学楼梯间踩踏事故的发生, 是每所中小学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作者从教育部近十年通报的十多起楼梯间踩踏事故案例入手, 研究这些事故发生的特点, 分析出各种现象的原因, 并结合自身的管理实践提出了如何避免的策略。

篇4:如何预防和应对踩踏事故

四川省急救中心主任胡卫建认为,预防踩踏事故最好的方法是提高公众的安全避险意识,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地方。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预案,另一方面,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亟待提高。在空间有限、人群又相对集中的场所,比如球场、商场、楼梯、影院、景区等,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留心出口和紧急通道。

胡卫建介绍,为了控制人流量,2014年国庆期间,四川九寨沟启用了国内首款利用大数据预测客流的系统,该系统可以预测未来三日内前往九寨沟的游客数量,有效防范出现游客滞留情况。这种利用大数据方法控制人流量的办法也可以借鉴。

“安全急救教育需要走在前面,而不是事后。”四川省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中心高级讲师辛罡说,目前普通市民掌握急救知识的状况不太乐观,面对突发事件时,很多人都不具备基本的急救常识。他呼吁市民能够主动学习急救知识,一旦意外或灾难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展开自救或互救。

辛罡建议,可以下载一款简单实用、科学权威的急救软件——“急救”。该软件依据《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急救与复苏指南》(2011年版)制作完成,主要分学习、预防、应急、测试、信息等五项主要功能,包括出血、骨折、中风、心脏病发作等21种常见伤病的紧急处置方法。软件内置了真人视频和图解动画,既帮助使用者学习急救知识,也教授防灾避险的方法,在危急时刻还能指导使用者按步骤进行正确的自救互救,增加普通人的急救常識。

遭遇踩踏事故时如何自救和互救?辛罡建议,一旦遇到人流拥挤的情况,不要慌乱、保持冷静,不要逆向人流,尽量顺着人流方向移动。同时,寻找附近牢固物体进行依靠。如果摔倒了,立即将双臂交叉环形护住头和胸腔。因为踩踏事故中,很多人是窒息而死,用这个姿势不仅可以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还可以预留空间保持呼吸,增加获救机会。

对于现场他救,辛罡说,一般救命的黄金时间是4~6分钟。踩踏事故中比较容易发生骨折和挤压伤。对于骨折伤,切忌随意移动伤肢。附近的人可以用衣服、毯子等软垫包裹伤肢,保持固定位,等待救援。

辛罡说,踩踏事故中还很容易出现窒息情况,如果一旦发现有人没有自主呼吸,旁边的人应该立即对其进行胸外按压。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正中,双手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垂直按压。用力向下按压胸部正中,然后放松,再用力、快速按压,保持每分钟大于100次的按压频率,直到医护人员到达。胸外按压能够保持包括脑部在内的重要脏器血液供应,延缓脑死亡,为救命争取有效时间。

“胸外按压是基本急救常识,一般人都应该掌握。”辛罡说,徒手心肺复苏被国际上认为是最有效的抢救呼吸心跳停止病人的方法。但是,目前普通民众对这些基本的急救方法并不熟悉,还需要加强应急救护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安全素质。

(摘自《贵州都市报》)

篇5:预防踩踏事故应急预案

1.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袁世宝

副组长:杜朝晖

成员:中层领导及相关组织人

2.应急工作小组

(1)通讯联络组(德育处)

主要职责:及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引导有关部门和设施进入救助现场;负责对上级部门报告工作。

(2)救护组(医务室)

主要职责:对伤病员进行紧急抢救处理,配合医院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救助。

(3)疏散引导组(安全科)

主要职责:引导全体师生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并负责重要物品的看守工作。

(4)后期保障组(总务处)

主要职责:后勤物资供应,车辆安排调度。

二、常规管理

篇6: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

采取措施相互监督,然后上下楼梯,各班级要严格走学校规定的安全通道,两列纵队依次行进。两班相遇时要互相礼让,早到楼梯班级先行。严禁两班并行,各楼层由值班教师在楼道内负责维持秩序,班主任跟班。平时上、下午课间和放学由各楼层值日老师为学生疏散安全责任人;晚自习期间的课间和放学,由各楼层看班教师到该楼层楼梯口转角处对学生进行疏导、管理和保护;突发事件发生时,班主任和值班教师要组织学生有秩序地疏散到楼北广场等安全地带。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的安全工作,严防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广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我们特采取如下措施:

篇7:预防踩踏事故应急预案

预防踩踏事故应急预案

为了进一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防范校园踩踏事件的发生,培养训练有素的应急组织,提高应急救援能力,降低突发灾害和侵袭的危害程度,保证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根据县教体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安全领导小组

组 长:聂绍恩 副组长:鲁绍忠

成 员:杨金香、金元友、王杰、吴长亮

二、预防措施

1、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以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为核心,切实加强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每一个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

2、要以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为目标,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活动。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班队活动、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深入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了解在楼梯间打闹、转弯处搞恶作剧的危险性。要告诫学生上下楼梯相互礼让,靠右行走,遵守秩序,注意安全。每学期要组织学生按照应急疏散预案演练一次,提高学生应对

2.上下楼梯的教师要对学生上下楼梯故意打闹等不良现象给予制止,防止拥挤堵塞现象的发生。

3.上课期间,教学大楼的所有大小门都要打开,一旦发生拥挤踩踏或者火灾等问题,便于及时有效地疏散。

4.楼梯发生踩踏等安全事故时,所在教师要及时组织疏导,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5.一旦发生踩踏等安全事故,所在老师要马上报告学校领导。

6.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遵守学校规定,特别是上下楼道应该注意安全的问题要经常讲,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7.上课期间一旦发生火情,所有老师都有责任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并负责组织好本班学生,做好疏散等工作,还要马上组织人力抢救,但不能要求学生走近危险地方;要及时切断电源和火源,防止火势的进一步蔓延。要及时电话报警(电话110)。同时组织学生疏散,防止损失扩大。

8.在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在场的教师和领导要注意按照应急疏散进行合理正确的疏散学生。

9、在出现火情等事故时,要及时通知学校有关人员在最短时间赶赴出险的地点。

10、要学会正确使用消防设备,及时扑灭火灾。

11、未依法履行安全职责,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或违反本规定的,经校行政会议及有关部门的认定,由学校依照有关规

并立即报县教体局办公室。

5、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判断伤势的依据有: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当发现伤者呼吸、心跳停止时,要赶快做人工呼吸,辅之以胸外按压。卫生室和班主任以最快的速度把轻伤员送往就近区级以上医院抢救,并由班主任通知家长或家属。

篇8:踩踏事故如何预防

1 拥挤踩踏事故数据统计及分析

根据不完全统计显示, 2005—2014 年全世界共发生拥挤踩踏事故85 起, 死亡人数3 527 人, 受伤人数5 827 人[1,2,3,4]。

1.1 事故发生的区域分布

拥挤踩踏事故多发生在学校、体育场、商场、广场、娱乐场所、宗教场所等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通过对各个场所事故发生次数及死伤人数的统计 (见图1、图2) , 得出近年来学校拥挤踩踏事故最多, 比例为21%, 其次是体育场和宗教场所, 但相差不是太明显。事故发生伤亡人数最多的是宗教场所 (3 505 人) , 而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学校伤亡人数却较少 (526 人) , 这与参加活动的人数及人员密度紧密相关。

1.2 事故发生的时间分布

通过对2005—2014 年这十年间踩踏事故每年伤亡人数及各个月份发生踩踏事故的频次进行统计, 结果见图3、第41 页图4。

1) 2005 年拥挤踩踏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最多, 2010 年次之, 且近五年来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这与近些年来政府对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及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密切相关。

2) 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频次在每年10 月份达到高峰, 并一直维持到次年3 月份。这可能与此段时间节假日比较多, 且各地规模宏大的朝圣活动多有关。

2 拥挤踩踏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对近十年来拥挤踩踏事故的统计与分析, 可知拥挤踩踏事故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复杂性、破坏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造成拥挤踩踏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管理的角度, 将其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四大类。

2.1 人的因素

人员的组成、人员的心理状态、人员的安全意识、人群密度、人群的流动特征等都与踩踏事故的发生紧密相关。当聚集场所的人员存在异质时更容易发生拥挤踩踏事故, 据相关统计表明, 老人、儿童、妇女更容易在踩踏事故中受到伤害。群体动力学表明, 当人员密度达到一定的程度, 一旦有人摔倒, 很容易发生踩踏事故[5,6]。如果人员密集在桥梁、楼梯等处, 很容易出现 “成拱现象”或 “异向群集”, 此时人群中很容易呈现出恐慌、焦虑、从众等心理状态, 那些缺乏自我保护知识和安全意识的人, 往往因为无法判断现场形势而更容易受到伤害。

2.2 物的因素

物的因素包括那些造成火灾、坍塌、爆炸的易燃材料、断裂的桥梁等设备和物品。这些物质本身不会导致踩踏事故, 但却可以引起人群恐慌, 间接地诱发踩踏事故。

2.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人群在躲避暴雨、冰雹、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可能引发踩踏;人员密集场所出入口、过道、桥梁、看台等设计不合理或者照明强度不够都会诱发踩踏事故。

2.4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包括风险的辨识、安全管理机构、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能力的建设等多方面。管理者如果事前对人群容量判断有误, 事中对人群引导和控制不足, 事后应急处置不当, 就会导致事故的危害更大。

3 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对策

对于人员密集场所踩踏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可以采取 “3E”对策, 即从教育 (Education) 、技术 (Engineering) 、管理 (Enforcement) 3 个方面着手, 有针对性地减少或控制踩踏事故的发生。

3.1 安全教育对策

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公众的安全素质直接关系到踩踏事故能否发生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一方面要提高公众的安全素质, 而公众安全素质的提高依靠安全教育的普及, 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识的技能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通过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提高人员对密集场所潜在危险源的认识, 树立科学的安全态度, 在遇到紧急事情时能够冷静地处置, 采取正确的措施自救, 并帮助他人摆脱危险。另一方面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 提高他们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2 技术对策

技术对策主要指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实时监测人群数量和人群密度, 以便安全有效地对人群进行管理。目前主要的监控方法有:人工观测法、GPS定位法、红外线采集法和视频采集法。将采集的数据与活动场所的安全容纳量和最大人群密度进行对比, 为管理人员做出正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3.3 管理对策

通过对大量拥挤踩踏事故的研究表明, 90%的事故均存在管理上的失误与波动。主要表现在活动前组织不到位, 活动中人群管理不到位、场地混乱、信息沟通不畅, 事故后应急处置不当。因此应当分别从组织管理、场地管理、人群管理、信息管理和应急管理这5 个方面提高管理水平。

3.3.1 组织管理

为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的规范管理, 用制度保证各项制度的规范实施,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活动组织方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提高场所的安全水平。

3.3.2 场地管理

场地管理主要是针对物的不安全状态而提出的。通过对场地布局、安全出口数量、疏散通道、指示标志、照明情况的合理设计减少危险因素的存在, 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3.3.3 人群管理

人群管理不当导致人员数量远远超过场所的容纳能力或者局部地区人员密度过高是踩踏事故发生的重大隐患。人群管理主要包括:场所安全容纳量估算、人群类别判断、人员数量控制、人群密集点、人群引导、应急疏散等几个模块。

3.3.4 信息管理

信息的正确性、清晰性、及时性是拥挤踩踏事故能否发生的关键因素。错误的信息容易引发混乱, 例如:谣言。及时的信息沟通能够避免意外的发生。信息沟通包括管理者与人群的沟通和人群间的沟通。

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指示标志、广播系统等传播手段及时传达活动时间、活动安排、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等信息。人群之间也应该及时沟通信息, 以便了解活动场所的整个人群状态, 有效地避免人群高度密集或者是因为谣言引起的混乱。

3.3.5 应急管理

对于人员密集场所可能发生的踩踏事故, 相关部门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首先要充分分析活动场所存在的危险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加强日常演练;其次要加强现场的处置能力, 对于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和现场人员调配做好周密的部署;最后要提高应急救援善后处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周金科, 刘翠萍, 靳凤彬, 等.拥挤踩踏事故伤亡情况和发生原因分析[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 (2) :10-13.

[2]白锐, 梁力达, 田宏.人群聚集场所拥挤踩踏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9 (2) :47-49.

[3]王起全, 王敏.大型活动拥挤踩踏事故人群疏散研究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S2) :55-58.

[4]王春华.全球重大踩踏事故回顾[J].中国减灾, 2012, 173 (2) :9-10.

[5]谢振华, 孙超, 杨琳.大型活动密集人群的风险分析与管理[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06 (12) :40-43.

篇9:踩踏事故如何预防

【关键词】群集流动理论踩踏事故预防

1 前言

人群在拥挤状态下容易发生踩踏事故,踩踏事故发生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就最近几件踩踏事件就让人触目惊心。2004年2月5日北京密云灯会发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7人死亡,15人受伤;2004年2月1日,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大批朝圣者出现拥挤混乱局面,发生踩踏事故,约244人被踩死,另有244人受伤,几天后死亡人数上升至251人;2003年12月11日河北成安县商城镇中学发生学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5名学生死亡,4名学生重伤。可见研究如何预防踩踏事故具有巨大的价值。

2 群集流动理论

2.1集结群集人数

从疏散开始时刻(t=0)起到T时刻为止,到达P点的集结群集人数为:

式中N(t)为入口处群集流动系数;B(t)为第i个入口的幅宽;n为入口数目。

2.2流出群集人数

到时刻T为止经P点流出群集人数,包括疏散初期通过的人数和时刻以后出现定常流后通过的群集人数为:

式中为出口处群集流动系数;为出口处的幅宽;为出现定常流的时刻。

2.3滞留群集人数

到T时刻为止在P点的滞留群集人数为:

将该式求导数并令其为0,可求出最大滞留群集人数出现时刻:

3.运用群集流动理论对密云踩踏事故进行分析

出事桥梁位置:密云县城区的西南侧,呈东北到西南走向,横跨白河,为拱桥。桥距水面高度:30至40米;桥面最窄处:3至4米;桥面的跨度:80至100米;周边环境:西北面有一个仿古的排楼,附近有很多在庙会上摆摊的商户,桥东侧是奥林匹克公园,西侧为密虹公园。图一为事故现场示意图。事发的2004年2月5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密云密虹公园的观灯人数骤增至3万多人,观众为赏花灯蜂拥而上,原本为单向的彩虹桥也变成了双向,桥上密密麻麻聚集了上千人,后因一名游人在彩虹桥上不小心跌倒,引起连锁反应,其它游人受到惊吓,互相拥挤,最终造成踩死三十七人,伤二十四人的重大事故。

3.1计算理论状态下拱桥的通过能力

设观灯人群上桥时流动系数为N=1.3人/ ,幅宽由于是双向通行取桥的最窄处的一半B=1.5米;按照实际情况,人群上桥之后不会立即下桥,由于观灯有一定的滞留时间,参照群集流动系数表,可设下桥的流动系数比上桥的流动系数小0.1,即下桥时的流动系数为;由于事故发生时,桥上已密集聚集了上千人,所以有理由假设事故前30分钟内过桥群集已非常密集,出现定常流;由以上三个假设可以由群集流动理论计算出事故发生前30分钟内,由单向通行滞留在桥上的人数,故双向通行滞留人数为540人。可见由于游人滞留在桥上观灯而导致滞留在拱桥上的人数就比较多。

3.2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由上述假设计算可知,在观灯高峰期,由于人群会在桥上观灯,会导致滞留群集人数增加,这与有现场群众回忆说有人要下桥,前边出口却又堵住的情况比较符合;且通过拱桥的是双向人流,构成了异质群集流和异向群集流,很容易发生踩踏事故。事故发生前,桥上群集密度大(约1000人),后因一名游人在彩虹桥上不小心跌倒,引起连锁反应,其它游人受到惊吓,互相拥挤,发生踩踏事故。

4 对群集踩踏事故的预防措施

评价公共场所可安全承受的人群数量:利用群集流动理论,估算公共场所重要通道的通行能力,以及一定人流量下,在该场所单位时间的集结群集人数、流出群集人数、滞留群集人数、出现最大滞留的时刻和疏散结束时间等,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公共场所的最大允许人流量;避免拱形路面:由于上下桥的流动系数存在少许差值会导致在拥挤情况下拱形路面上出现滞留人群,威胁人群安全;防止成拱:在公共场所出入口处用绳子或栏杆围成只允许一个人通行的通道,可以防止成拱;防止恐慌发生:当公共场所发生危险情况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减少使群集不安的因素,从根本上防止恐慌发生;迅速疏散人群:当公共场所发生危险后,必要时调动武警部队帮助维持秩序,迅速疏散人群。

5 结束语

篇10:预防踩踏事故安全教育总结

近期发生的重大学生拥挤踩踏事故,给我们的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为了加强学生上下楼道安全管理,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开展预防踩踏事故安全教育。

一、提高重视,加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班主任会及全体教师会,各教学班及时召开“防踩踏,保安全”主题班会。并通过广播、宣传栏、安全教育课等多渠道深入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了解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的危险性。教育学生上下楼梯相互礼让,遵守秩序,不嘈杂、不打闹、不搞恶作剧。注意安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使学生树立相互礼让、遵守规则、靠右行走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健全制度、加强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

以落实责任为核心,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已健全校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放学及上、下操楼梯间安全制度,将安全工作的各项职责层层进行分解,落实到人,每一个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继续安全护导制度,护导教师天天挂牌上岗,人人有指定的护导区域,加强学生上、放学及课间安全保护和疏导。少先大队设立“红领巾监督岗”每天全方位检查,将安全文明纳入班级量化考评。每班还选出了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值勤班长”,负责下课和课外活动教师不在场时的纪律,及时制止或杜绝学生打闹和疯狂、拥挤。

三、排查隐患,加强对楼道楼梯设备和设施的专项隐患排查

我校以检查教学楼楼梯、通道等拥挤踩踏事故多发地点为重点,认真开展了校园隐患全面大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对教学楼楼梯、扶手、楼梯间照明设施细致检查。确保应急指示标识和应急照明灯正常运行,并将楼道照明灯新更换为声控。及时清理楼道、楼梯间堆积物,确保楼道、楼梯通畅。

四、规定路线,加强学校绿色通道管理

每个班级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固定路线,各班级必须走规定路线,严禁为抄近路等各种原因擅自改变路线。要求学生做到:上下楼梯要排好队一个班一个班地进出,严禁蜂拥而上,严禁多班并行,严禁超越抢行,严禁跑跳推搡,严禁起哄、怪叫、故意拦路或封堵通道。楼梯口有多个班级时,要主动让行,一定要坚持“高楼层让低楼层先走,高年级让低年级先走,后面的让前面的先走”的原则。

五、制定预案,加强预防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演练

篇11:预防拥挤踩踏事故具体方案

根据我校《安全责任分解方案》值周教师、值周领导课间必须安全巡视,各班主任区域安全包干,注意学生的安全活动。

具体要求如下:

一、全体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常识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上课的教师下课时必须教育学生不追逐撵打,走到楼梯、门口要相互礼让。上课的教师及下课的教师负责本班学生上下楼梯口护送、疏导。

二、学校在楼梯处张贴“上下楼梯请勿拥挤”标语4条。

三、集会、集体活动要求值周教师到楼梯口护送、疏导学生。上下操由班主任负责护送、疏导学生上下楼梯。

四、教育学生下楼梯时如发现前边有人摔到,后边的要立即停止下楼梯,严禁后边的人拥挤。上下的课教师及班主任要及时疏导保护。

五、门卫准时到岗,防止学生在学校门口拥挤,疏导学生出进校门,严禁校外车辆及可疑人员进入。

篇12:预防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

发布日期:2011-4-1 10:04:29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的通知》

[教基[2005]14号]、《福建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和市、县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预防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确保师生人身安全,特制定此应急预案。

一、工作机构组成及其职责:

学校成立预防校园拥挤踩踏事故工作领导小组,发生校园拥挤踩踏事故时,工作领导小组自动转为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救援行动组、疏散引导组、后勤保障组、善后工作组。

(一)工作领导小组(应急指挥部)

1、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总指挥):涂大庆

副组长(副指挥):兰兴滨 吴孝毅 林丽芯

成 员:李生辖 刘德峰 冯三妹 吴明业 曾秀美 陈丽全

徐美珍 林亚玲 陈文彬 陈淑美 黄淑鸿

2、工作职责:

(1)召开安全工作会议,部署预防和处置拥挤踩踏事故工作,安排和检查有关预防和处置拥挤踩踏事故事宜,发挥各处室、年段的职能做好预防和处置拥挤踩踏事故工作。

(2)发生校园拥挤踩踏事故时,工作领导小组自动转为应急指挥部,根据现场情况和安全应急需要,调集人员,调用物资及交通工具,指挥各应急小组开展应急疏散、救援和善后处置工作。各股室和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有参加预防和处置校园拥挤踩踏事故抢险救灾的责任和义务。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处理到位。

(二)应急指挥办公室

1、组成人员名单:

主 任:林丽芯

副主任:赖礼全

2、工作职责:

及时了解事故情况,向指挥部领导报告,并将指挥部领导的决策及时传达;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取得联系,争取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和支援;向上级部门报告突发事故及应急处理的信息。

(三)救援行动组

1、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吴明业

组 员:保卫干部、心健室成员和体育组成员。

2、工作职责:

救援行动组接到学校安全事故报警后,应立即赶到现场开展实施救援行动;立即打“120”、“110”急救电话,请求有关部门立即组织救护。组织指挥有关职能开展人员救护、疏散和学校财产的保护,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四)疏散引导组

1、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李生辖

副组长:孙良和

成 员:各班主任、当班教师和其它在场教师

2、工作职责:发出疏散警报,各班主任、当班教师和其它在场教师依就近安全的原则护导学生向安全区域疏散,直至全体师生安全撤离。疏散时视当时情况进行必要的调度,班科任老师负责本班学生的疏散、保护、管理工作。

(五)后勤保障组

1、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刘德峰

成 员:郭昌嗣 陈曰真 张素红

2、工作职责:保证各种应急物质和水、电的供应。

(六)善后工作组

1、组成人员:

组 长:冯三妹

成 员:陈丽全 徐美珍 林亚玲 陈文彬 陈淑美 黄淑鸿

2、工作职责:努力做好当事学生及家长的情绪稳定工作,预防事态延伸扩展。

二、工作措施

(一)防范措施

1、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并结合有关伤害事故例子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安全专题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2、各班级要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利用晨会、班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教育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做到“三不,二要”:即不拥挤、不打闹、不搞恶作剧;要互相礼让、靠右行走,要遵守秩序、安全行进。培养学生树立相互礼让、遵守秩序的良好意识,养成过楼梯和走廊轻步慢行靠右走的良好习惯,掌握防止拥挤踩踏及遇到危险情况下自护自救的基本常识等。

3、做操或集会等学生集中上下楼时段,各楼道口安排一名教师负责维护楼道秩序,疏导学生上下楼,防止拥挤踩踏事故发生,保证学生上下楼安全。课间,值日老师要认真巡查,随时注意通道情况和学生课间活动的安全。

4、楼层安全责任人要经常巡查本楼层用电及照明设备和楼梯、通道是否安全,并做好记录上报学校。学校要组织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校舍特别是通道、楼梯安全专项检查。总务处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应及时采取措施整改,确保通道照明充足、畅通、安全。

5、教导处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科学安排作息时间时,课间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实行低年级和中高年级错开放学。一二年级应严格按照学校规定时间准时放学,错开放学高峰期。每天学生上学、放学时保证学校门口有一位行政领导带班值日,两位保卫干部、三位值日教师。值日老师要准时到岗,做好学生出入校门的秩序及疏导工作。

6、学生参加集会、做操及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时,必须由班科任老师护导学生队伍按规定行进顺序和路线行走(具体见附件);在室外或专用教室上课的老师须到任教的班级教室里带领学生到室外或专用教室上课,下课后带回班级教室。放学时,班科任老师要组织好学生路队并护送出校门。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并加强与学生的监护人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好学生。

(二)、应急处置

1、信息报告

(1)发现可能出现拥挤踩踏伤害事故,目击者要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并第一时间报告学校办公室和学校负责人。

(2)一般事故。学校发生无人员死亡,重伤1人及以上的安全事故后,学校应当在半小时内口头向教育局报告,事故处理结束后一小时内书面报教育局。

(3)重、特大事故。事故死亡1人及以上、伤多人,学校应当在半小时内口头向教育

局报告,事故处理结束后一小时内书面报教育局。

(4)安全事故报告的必要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事故简要经过、采取的施救措施、事故发生的初步原因、报告单位、报告人及其它应当报告的事项。

2、事故处置

(1)发生校园拥挤踩踏事故后,学校预防拥挤踩踏事故工作领导小组启动本预案;按照学校应急预案的指令开展工作。

(2)现场指挥部的人员进入现场指挥部后,根据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工作。

(3)参与现场处置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的负责人、现场处置教师迅速向学校现场指挥部反馈现场处置情况,并由指挥办公室负责汇总。

(4)学校负责人要向现场指挥部总指挥详细报告事件的危害程度以及自己的分析意见。

(5)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现场指挥部迅速研究现场处置措施,果断作出指挥决策。学校负责人按照决策、职责分工,认真准确地做好下达指令、报告请示等工作。

(6)发出疏散警报,各班科任教师依就近安全的原则护导学生向安全区域疏散,直至全体师生安全撤离。

(7)立即打“120”、“110”急救电话,请求有关部门立即组织救护。

(8)立即口头报告教育局、各保险公司。

(9)事故发生现场,人员全部撤离后,封闭隔离或限制使用有关场所,并保护好现场。

(10)配合有关部门对现场目击的师生进行询问,做好事故的调查取证工作,初步掌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注:疏散时视当时情况进行必要的调度,班科任老师负责本班学生的疏散、保护、管理工作。

4、善后工作

(1)学校拥挤踩踏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基本完成后,总指挥部立即组成有关人员对学校拥挤踩踏事故造成的危害,以及对社会政治稳定可能构成的威胁进行评估分析,并下达指令全力做好各项善后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2)学校成立善后领导小组,努力做好当事学生及家长的情绪稳定工作,预防事态延伸扩展。一旦发生受伤害学生监护人、亲属或者其他成员,在事故处理中无理取闹的事件,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或侵犯学校、教师合法权益的,学校将报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3)学校迅速派出有关人员安抚伤员,帮助受伤、死亡者家属做好善后工作;同时,积极协助家属做好保险理赔工作,对师生及家长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快予以满足。

篇13:踩踏事故如何预防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集聚到城市,形成高密度、流动性强的人群集合体。同时社会发展密切了人们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各种活动尤其是大型社会活动蓬勃发展,短时内迅速集聚大量人员,使得有限公共空间中人群密度和流动频率大幅增长[1],极易造成拥挤踩踏事故。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00-2014年我国共发生拥挤踩踏事故62余起,致使200多人死亡,1 000多人受伤,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防范和应对踩踏事故成为政府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踩踏事故风险评估和人群疏散两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构建DICE模型[2]、BP神经网络模型[3]、个体受力微观模拟模型[4]、风险定量评价模型[5]等对拥挤踩踏事故进行风险评估;后者则是利用计算机仿真系统模拟人群疏散过程[6],以及基于力学原理建立行人疏散仿真模型等[7]。这些研究从“战术”层面对踩踏事故风险和人群疏散提出了具体方案,但如何防控踩踏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尚缺乏深入研究,仅周晓冰[8]、白锐[9]和张慧[10]对踩踏事故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必要探讨,但仍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如哪些季节、场所和位置容易发生踩踏事故?哪些因素容易诱发踩踏事故?本文根据2000-2014年我国拥挤踩踏事故数据,分析了踩踏事故的发生规律和和诱发因素,构建了包含防范、准备和控制三个阶段的PPC模型,并提出了具体防控策略,对于科学有效地预防踩踏事故发生、减少踩踏事故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规律

为研究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规律,搜集了2000-2014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公开的拥挤踩踏事故数据,包括踩踏事故发生时间、场所、位置、事故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等。数据来源于暨南大学应急管理案例库以及文献[11]、网络、相关管理部门(教育部)对踩踏事故的报道。

1.1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年际变化规律

2000-2014年我国共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约62起,平均每年发生4.1起,造成1 301人伤亡,其中受伤1 101人,死亡200人,图1给出了其年际变化趋势。由图可知,近15年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年际变化较大。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5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踩踏事故伤亡人数及发生次数多、年际波动大,波动方向基本一致,出现两个波峰(2002年和2005年)和波谷(2001年和2004年)。这主要是因为2000年后我国大型活动蓬勃发展,但安全管理却远远落后于实践需求,对踩踏事故的安全管理陷入了“事故发生—整治好转—管理松懈—再度发生”的“松、严”交替的安全管理现象以及事故催生型的被动安全管理模式。第二阶段为2006年及以后,这阶段的特点是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和伤亡人数相比第一阶段大幅下降,且年际波动较小。这是因为2006年和2007年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及《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使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了对人群密集场所及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工作,加强了安全教育,从而减少了踩踏事故的发生和人员伤亡。

1.2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季节变化规律

图2给出了我国踩踏事故的季节变化特征。从图可知,秋季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和伤亡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年发生次数和伤亡人数的42%和52%,与单雪强和苏国锋(2010)研究得出的“秋季学期”现象相一致。这主要是因为秋季学生入学增加了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也可能与秋季天气好而且拥有中秋和国庆黄金周,各种社会活动举办较为频繁有关。冬季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和伤亡人数次之,分别占全年发生次数和伤亡人数的27%和31%。这种“第四季度”现象[12]与冬天气温低,衣服穿着厚,行动不便,容易跌倒而引发踩踏有关。此外,冬季人们情绪更容易不振或反应偏迟钝[13]也是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1.3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区域分布规律

踩踏事故主要发生在内陆中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等地区,西部边疆及内陆、东北边疆、东南沿海地区发生较少。具体来说,按照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可将全国划分为踩踏事故频发、易发,偶发和少发等4类地区,频发地区为发生次数4次以上的地区,包括湖北、陕西两省。易发地区为发生次数在3~4次的地区,包括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重庆5个省(市)。偶发地区为发生次数在1~2次的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河北、山东、山西、江苏、福建、宁夏、新疆、内蒙古、贵州、上海、北京和江西等14省(市)。少发地区为基本无踩踏事故发生的地区,包括浙江、西藏、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海南、青海和天津等9省(市)。

虽然踩踏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必然影响因素。笔者收集了各省人口数、人均公共安全支出数据(表1),将二者与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分别进行spearman和kendall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人口数与发生次数相关系数r=0.427,p<0.05,二者呈显著正相关性,人均公共安全投入与发生次数相关系数r=-0.287,p<0.05,二者呈显著负相关性,即人口数越多,人均公共安全支出越少,踩踏事故越容易发生。因此,踩踏事故的区域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注:人口数和公共安全支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1.4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场所分布规律

根据2000-2014年踩踏事故案例统计分析(图3),学校是踩踏事故的易发、高发场所,无论是发生次数和伤亡总数都最多,分别占到全部发生次数和伤亡人数的66%和59%。这主要是因为中小学生个性活跃,行为鲁莽,爱好挑战新奇危险事情而又缺少自我保护防范意识,容易造成踩踏事故发生。另外也与校园的建筑设计不合理、建筑质量不合格、楼梯过窄、安全教育及管理缺失有关。商场和节庆场地的踩踏伤亡人数次之,招聘会场最少。这主要和人群拥挤争抢且责任方安全管理缺失或失当有关。

1.5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位置规律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楼梯(台阶)等位置是踩踏事故易发地(图4),伤亡人数最多且主要发生在学校。这是因为楼梯(台阶)高低起伏,容易踩空而发生事故。另外,学生上下楼梯时心情急切且楼梯转弯处狭窄,也是容易发生踩踏事故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出入口等瓶颈处,这类位置一般是人群拥挤,秩序混乱造成的。

2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诱因分析

通过对2000-2014年我国拥挤踩踏事故案例分析(图5),可将踩踏事故的发生原因划归为人为因素、场所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四个方面。人为因素所占比重最大,约占总发生次数的40%,其次是管理因素和场所环境因素,分别占比30%和27%,自然因素所占比重最小,仅占总发生次数的3%左右。

2.1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指因人们自身行为不当而导致踩踏事故,根据人的行为方式不同又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1)谣言。谣言是某些人根据特定的动机,散布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道中所流传的信息。它会造成人们心理恐慌,从而引发踩踏。如2005年四川巴中小学晚自习后学生经过漆黑的楼道时,被一声“鬼来了”吓的四散奔逃,致使10人死亡30多人受伤。

2)争抢。争抢是在利益驱动下,人群无序运动进而引发踩踏事故。商场促销、明星演唱会或体育赛事抢占有利的位置和资源都容易引发踩踏事故。2005年重庆沙坪坝家乐福超市因店庆促销引发人们疯狂抢购,导致现场秩序混乱,群众相互推挤而发生踩踏事故,造成3人死亡,31人受伤。

3)人的不安全行为。正常情况下,人群运动是一个有序的波动现象,但人的不安全行为如蹲下、停止不前,打闹等都会产生“激波”,致使人流紊乱进而引发踩踏。如2006年11月江西都昌县中学晚自习放学后,学生在下楼过程中因一个学生蹲下系鞋引发踩踏事故。

2.2 场所因素

场所环境是影响密集人群安全的重要因素,包括建筑及布局的合理性,设施牢固性,场馆温度、亮度适宜性、疏散标识清晰度等。现实中,场馆出口少、楼道光线不足、看台或楼梯坍塌、疏散标识缺失或不清晰等常常是引发踩踏事故的重要因素。2001年陕西华阴庙会,人群在经过无照明设施的铁路桥涵洞时,因能见度差而且台阶多、路面不平等原因导致游人绊倒进而引发踩踏事故,造成16人死亡,6人受伤。

2.3 管理因素

强化安全管理是规避踩踏事故发生、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安全管理缺失或失当,如未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与监测、预防与准备不足、疏散不及时、处置方式不当等是引发踩踏事故的重要原因。2014年云南昆明明通小学发生6人死亡、26人受伤的恶性踩踏事故,就是因为楼道内放置的海绵倒地而堵塞通道,学校并未及时进行处置而造成的。

2.4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指自然界中突然发生的不可控的灾害,主要包括冰冻、雨雪、火灾、地震等灾害类型,通常是诱发踩踏事故的外部原因。如2005年四川营山某学校学生在下楼梯过程中因雨天地滑而摔倒,后续学生不知情继续前进,从而引发踩踏事故,造成11人受伤。

3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防控策略

根据上述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分析,借鉴经典控制理论中系统控制思维[14],从风险防范(Preven tion)、风险准备(Preparation)和紧急控制(Control)三个阶段构建踩踏事故防控的PPC模型(图6)。

3.1 加强风险防范是规避拥挤踩踏事故的根本措施

凡事预则立,风险防范是避免踩踏事故发生的第一步。根据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分析,借鉴安全系统工程学“人-机-环”的思路[15],从人员教育、区域治理、场所优化设计等三方面构建踩踏事故风险防范体系。

3.1.1 建立全方位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

现阶段我国公众安全意识不足、安全技能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安全教育缺失。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应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计划,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如安全夏令营,灭火演习和逃生训练等。此外,加强对公众安全教育,建立由政府、学校、企业、民间组织(NGO)等密切配合、协同参与的公众安全宣传教育模式,利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及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以及宣传册、现场宣讲等渠道普及安全知识。

3.1.2 开展分类治理和专项治理

全国各省(市)踩踏事故的发生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应采取分类治理方式进行整治。根据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区别的适当增加安全教育与安全设施投资,配备先进的安全设备,做好安全防护基础工作。根据踩踏事故场所分布差异,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开展学校、商场及大型活动等安全专项治理方式。如对于踩踏事故频繁的场所———学校,可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方法(TQM),采用“三全”式(全过程、全人员、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模式。

3.1.3 优化场所设计,加强对“瓶颈处”等危险地带的风险管理

对于拟建公共场所,应根据用途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合理设计路线,避免因单行道而出现异向人群碰撞。出入口数量应根据人群容量、紧急疏散时间和人群速度三者综合计算确定。通道宽度与楼梯宽度尽量相同,从而使人群队列完整地从通道转入楼梯,保持人群秩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踩踏事故易发多发的重点区域如楼梯、台阶及出入口瓶颈处进行重点监控和管理。如超出监测阈值,应立即进行人群限流。进入台阶等地势起伏地段及出入口前,应利用栅栏、路障等对人群进行分区分流。

3.2 做好应急准备是减少拥挤踩踏事故人员伤亡的有效保障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应急准备是踩踏事故防控的第二道防线,主要包括组织准备、资源准备、技术准备、预案准备四方面。

3.2.1 组织准备

建立专业高效的安全管理组织是踩踏事故防控的重要保障。成立安全管理指挥中心作为顶层架构,统一部署安全工作,下属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各领域安全管理。以大型活动为例,成立以承办方、场馆方、临建方和公安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首的安全管理指挥中心,承办方负责大型活动安全工作方案和制度、安全教育及安保措施,场馆方负责场所安全,临建方负责设施安全,公安部门负责安全许可及检查。

3.2.2 资源准备

资源准备是踩踏事故防控的基础保障,包括人力资源准备和物资准备。以武警、专业安保人员为安全管理基层骨干力量,依靠志愿者、医疗及消防人员做好安全服务保障,同时训练紧急情况下快速、科学反应的应急救援队伍。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包括消防物资及车辆,医疗救护物资、栅栏及“三铁一器”等安全防护物资。

3.2.3 技术准备

对人群密集场所进行监测(控)和预警,防范踩踏事故的发生。运用虹膜、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对人的身份进行确认和查找;运用大数据、3S监测监控、无线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模拟,对人群密度、人口流动速度进行监控;根据采集的人流信息,计算人群流量、密度和速度等参数,设定相应的预警级别。

3.2.4 预案准备

应急预案是减少踩踏事故人员伤亡的根本保障。预案编制应根据场所和活动的类型及特点,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因素和情况变化,分析确定应急响应所需的资源,明确响应程序和行动,制定应急疏散、救援的措施和方法,并定期进行预案评估和演练。

3.3 实施紧急控制是减少拥挤踩踏事故损失的关键环节

紧急控制是踩踏事故防控的减压器,能有效减缓和阻断踩踏事故发展。首先,将发生踩踏事故的区域隔离,隔断后续人群前进道路,控制人群盲目流动,防止踩踏事故蔓延。其次,稳定秩序。利用各种通信渠道,发布真实信息,消除人们的恐慌心理,减少非理性行为,维护现场秩序。第三,疏散人群和救治伤员。依靠武警、专业安保人员及志愿者进行人墙式分流限流,同时动员救援队及医疗人员对受伤人员进行搜救和治疗。

4 结论

1)近15年来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及人员伤亡年际变化较大,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季节变化上,秋冬季节踩踏事故发生较多,人员伤亡较大,春夏季节较少;区域分布上,内陆中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等地区较易发生踩踏事故;踩踏事故易发于学校、商场及节庆场所和楼梯(台阶)位置。

2)人为因素、场所环境因素、管理因素、自然因素是踩踏事故的四类诱发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和管理因素是踩踏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关键因素。

3)根据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从防范、准备和控制三个方面构建了拥挤踩踏事故防控的PPC模型,并据此提出防控策略,即加强风险防范、做好应急准备及实施紧急控制。

4)本文从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入手,便于从宏观整体上提出踩踏事故防控策略。今后应加强对踩踏事故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此外,还应该根据活动或场所类型及特征开展专项研究,提出针对性强的踩踏事故预防和应对措施。

摘要:为有效防范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2000-2014年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及人员伤亡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秋季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及人员伤亡最多,冬季次之,春夏季节最少;拥挤踩踏事故主要发生在内陆中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等地区;学校、商场及节庆场地和楼梯(台阶)是踩踏事故易发场所位置;人为因素、场所因素、管理因素和自然因素是拥挤踩踏事故四大诱发因素。根据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分析,构建踩踏事故防控的PPC模型并提出具体的防控策略,为相关部门预防和处置事故提供决策支持。

篇14:在踩踏事故中如何自救

年轻生命的逝去让世人唏嘘不已,当事家长更是痛不欲生。那么,在混乱拥挤的人群中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减少人身伤害呢? 这是家长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要熟知并告诉孩子的安全常识。

【观察可能导致踩踏事故的征兆与现象】

家长应该向孩子说明可能导致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形象地描述一些事故的表现以及事件发生的征兆与现象,让孩子学会判断危险可能发生的时间和状况。

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沒有止步。

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

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

家长平时可以用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跟孩子讲解踩踏事件可能发生的因素,让孩子从小形成居安思危的意识。自觉远离人多拥挤的地方,减少踩踏发生的几率。

【一旦发生踩踏,要保持冷静】

对于踩踏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家长一定要在平日加强灌输,让孩子在事故发生之前,就已经掌握必备的自救技巧。

让孩子尽可能熟悉所在区域所有的安全出口。

要时刻保持冷静,提高警惕,尽量不要受周围环境影响。

尽量避免被挤倒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应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陷入拥挤的人流时,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迅速离开现场。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模拟演练,手把手地教导孩子学习这些自救方法。

若自己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家长可以先自学上述的自救四招,然后亲身演示给孩子看,让孩子模仿学习,继而掌握要领。

最后还要提醒各位家长平时要教育孩子举止文明,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如遇到突发情况,机智应对。

上一篇:高铭暄刑法总论笔记下一篇:书友俱乐部演讲比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