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挤踩踏事故教育资料

2024-04-24

拥挤踩踏事故教育资料(共9篇)

篇1:拥挤踩踏事故教育资料

校园防止踩踏事故安全教育明白纸

红西楼小学

尊敬的各位家长:

2013年2月27日早晨,湖北省老河口市秦集小学发生因拥挤引起的踩踏事件,导致4名学生死亡、11名学生受伤。为了保证在校学生的安全,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希望每一位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现在把防踩踏教育资料发放给各位家长,请各位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拥挤是指一种在很短的时间内,因为某种突发的原因,在人员集中的场所内引起的情绪亢奋、行动过激、人群大量聚集的失控现象。在行进的人群中,如果前面有人摔倒,而后面不知情的人若继续向前行进的话,那么人群中极易出现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倒地的拥挤踩踏现象。

1、造成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的原因:

(1)时间多在放学或集会、就餐之时,学生相对集中,且心情急迫。

(2)事故发生地点多在教学楼一、二层之间的楼梯拐弯处。上面几层的学生下到此处相对集中,形成拥挤。我校虽然没有教学楼,但在放学时也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3)学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慌乱,常常出现拥挤并大喊大叫的现象,使场面失控。

(4)学生不善于自我保护,在拥挤时或弯腰拾物被挤倒,或被滑倒、绊倒,造成挤压事故。

(5)平时缺乏对事故防范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无应急措施。

(6)有个别学生搞恶作剧,遇有混乱情况时趋势狂呼乱叫,推搡拥挤,以此发泄情绪或恶意取乐,致使惨剧发生。

(7)晚上突然停电或楼道灯光昏暗,造成拥挤事故。

(8)楼梯较窄,不能满足人员集中一下需要。

2、防拥挤踩踏常识:

(1)上下楼梯要相互礼让,靠右行走,遵守秩序,注意安全。

(2)在上操、集合等上下楼活动中,不求快,要求稳。

(3)不准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等。

(4)教师与家长都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学生或者自己的子女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防止踩踏积压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5)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于学生上下楼梯故意打闹等不良现象给予制止,防止拥挤堵塞现象的发生。

(6)上课期间,教室的所有大小门都要打开,一旦发生拥挤踩踏或者火灾等问题,便于及时有效地疏散。

(7)楼梯发生踩踏等安全事故时,教师要及时组织疏导,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安全教育常抓不懈,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家长的义务。为了让下一代健康成长,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关心爱护保护孩子们的安全。希望家长与学校共同援手,确保学生的安全与健康。

红西楼小学

2013-02-28

篇2:拥挤踩踏事故教育资料

事件

一、时间:2009年12月7日21时许晚自习下课时 · 地点:湖南省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

· 伤亡:8人罹难、26人受伤

· 起因:7日晚由于下雨,52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从离宿舍比较近的一号楼梯下楼,但有几个调皮的男生将楼梯口堵住,结果导致事故发生 事件

二、2013年2月27日上午6时15分左右,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发生一起因拥挤引起的踩踏事件。事件造成11名学生受伤,其中4名重伤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发时,学生在从宿舍去上早自习,当时宿舍铁门关闭被学生挤开,从而发生踩踏事故。事发后,受伤学生送往老河口一医院救治,学校其他课业正常进行。

踩踏事件如何预防

1.加强内部安全管理

(1)制定预案:要制定《校园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预案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学校的发展不断完善。

(2)明确责任:学校要健全预防拥挤踩踏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层层分解,落实到人。

(3)落实措施

◎ 加强值班,建立教师在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的值班制度。在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要有值班老师组织疏导。倡导错开时间,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下楼,强调安全第一,不强调整齐快速。

◎ 强化学校对晚自习的管理。学生晚间自习,必须有教师值班、干部带班;当停电或照明设施损坏时,要及时开启应急照明设备,同时带班干部和值班教师要立即到现场疏导。

◎ 合理安排班级教室。学校要尽可能将班额大、年龄小的学生班级安排在底楼或较低楼层教室。

2.开展安全教育

(1)安全意识的教育:学校要通过惨痛的拥挤踩踏事故的案例,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学生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和严重后果,掌握防范措施。

(2)安全行为的培养:培养学生上下楼梯轻声慢步并靠右行走的习惯,禁止追逐打闹。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当及时告诫、制止,与学生的监护人沟通。同时,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应对拥挤踩踏事故的训练,提高学生防范能力。

(3)如何应对拥挤踩踏事故:心理镇静是个人逃生的前提,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当出现拥挤踩踏时,应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惊慌失措。要听从现场老师的指挥,服从大局。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时,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同时尽量露出口鼻,保持呼吸通畅。

3.加强检查,完善设施设备

(1)定期检查:学校要对楼梯通道、照明设施等,定期检查,及时修理更换,消除安全隐患,对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校舍、设施设备,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解决。

(2)确保通畅:学校应在楼道里安装应急灯,及时清理楼道、楼梯间等通道的堆积物,确保楼道、楼梯通畅。

(3)标志明显:学校要在楼梯台阶上画中间标识线及行进方向指示标志,在楼梯迎面墙壁上悬挂提醒学生上下楼梯注意安全的标志牌,楼道和楼梯的墙壁要有标明逃生方向的灯箱。

可能导致踩踏事故的原因

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

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因好奇心驱使,专门找人多拥挤处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员集中而踩踏。

预防踩踏发生

心理镇静是个人逃生的前提,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当出现拥挤踩踏时,应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惊慌失措。要听从现场老师的指挥,服从大局。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时,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要时刻保持冷静,提高警惕,尽量不要受周围环境影响。

举止文明,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发现不文明的行为要敢于劝阻和制止。

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应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安全脱险

在行进中,发现慌乱人群向自己方向涌来,应快速躲到一旁,或蹲在附近的墙角下,等人群过去后再离开。

在拥挤混乱的情况下,双脚站稳,抓住身边一件牢固物体(栏杆或柱子),但要远离店铺和柜台的玻璃窗。

在人群拥挤中前进时,要用一只手紧握另一手腕,手肘撑开,平放于胸前,微微向前弯腰,形成一定空间,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旦被人挤倒在地,设法使身体蜷缩成球状,双手紧扣置于颈后,保护好头、颈、胸、腹部。

篇3:拥挤踩踏事故教育资料

1 拥挤踩踏事故数据统计及分析

根据不完全统计显示, 2005—2014 年全世界共发生拥挤踩踏事故85 起, 死亡人数3 527 人, 受伤人数5 827 人[1,2,3,4]。

1.1 事故发生的区域分布

拥挤踩踏事故多发生在学校、体育场、商场、广场、娱乐场所、宗教场所等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通过对各个场所事故发生次数及死伤人数的统计 (见图1、图2) , 得出近年来学校拥挤踩踏事故最多, 比例为21%, 其次是体育场和宗教场所, 但相差不是太明显。事故发生伤亡人数最多的是宗教场所 (3 505 人) , 而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学校伤亡人数却较少 (526 人) , 这与参加活动的人数及人员密度紧密相关。

1.2 事故发生的时间分布

通过对2005—2014 年这十年间踩踏事故每年伤亡人数及各个月份发生踩踏事故的频次进行统计, 结果见图3、第41 页图4。

1) 2005 年拥挤踩踏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最多, 2010 年次之, 且近五年来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这与近些年来政府对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及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密切相关。

2) 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频次在每年10 月份达到高峰, 并一直维持到次年3 月份。这可能与此段时间节假日比较多, 且各地规模宏大的朝圣活动多有关。

2 拥挤踩踏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对近十年来拥挤踩踏事故的统计与分析, 可知拥挤踩踏事故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复杂性、破坏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造成拥挤踩踏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管理的角度, 将其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四大类。

2.1 人的因素

人员的组成、人员的心理状态、人员的安全意识、人群密度、人群的流动特征等都与踩踏事故的发生紧密相关。当聚集场所的人员存在异质时更容易发生拥挤踩踏事故, 据相关统计表明, 老人、儿童、妇女更容易在踩踏事故中受到伤害。群体动力学表明, 当人员密度达到一定的程度, 一旦有人摔倒, 很容易发生踩踏事故[5,6]。如果人员密集在桥梁、楼梯等处, 很容易出现 “成拱现象”或 “异向群集”, 此时人群中很容易呈现出恐慌、焦虑、从众等心理状态, 那些缺乏自我保护知识和安全意识的人, 往往因为无法判断现场形势而更容易受到伤害。

2.2 物的因素

物的因素包括那些造成火灾、坍塌、爆炸的易燃材料、断裂的桥梁等设备和物品。这些物质本身不会导致踩踏事故, 但却可以引起人群恐慌, 间接地诱发踩踏事故。

2.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人群在躲避暴雨、冰雹、飓风等自然灾害的时候可能引发踩踏;人员密集场所出入口、过道、桥梁、看台等设计不合理或者照明强度不够都会诱发踩踏事故。

2.4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包括风险的辨识、安全管理机构、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能力的建设等多方面。管理者如果事前对人群容量判断有误, 事中对人群引导和控制不足, 事后应急处置不当, 就会导致事故的危害更大。

3 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对策

对于人员密集场所踩踏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可以采取 “3E”对策, 即从教育 (Education) 、技术 (Engineering) 、管理 (Enforcement) 3 个方面着手, 有针对性地减少或控制踩踏事故的发生。

3.1 安全教育对策

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公众的安全素质直接关系到踩踏事故能否发生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一方面要提高公众的安全素质, 而公众安全素质的提高依靠安全教育的普及, 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识的技能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通过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提高人员对密集场所潜在危险源的认识, 树立科学的安全态度, 在遇到紧急事情时能够冷静地处置, 采取正确的措施自救, 并帮助他人摆脱危险。另一方面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 提高他们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2 技术对策

技术对策主要指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实时监测人群数量和人群密度, 以便安全有效地对人群进行管理。目前主要的监控方法有:人工观测法、GPS定位法、红外线采集法和视频采集法。将采集的数据与活动场所的安全容纳量和最大人群密度进行对比, 为管理人员做出正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3.3 管理对策

通过对大量拥挤踩踏事故的研究表明, 90%的事故均存在管理上的失误与波动。主要表现在活动前组织不到位, 活动中人群管理不到位、场地混乱、信息沟通不畅, 事故后应急处置不当。因此应当分别从组织管理、场地管理、人群管理、信息管理和应急管理这5 个方面提高管理水平。

3.3.1 组织管理

为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的规范管理, 用制度保证各项制度的规范实施,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活动组织方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提高场所的安全水平。

3.3.2 场地管理

场地管理主要是针对物的不安全状态而提出的。通过对场地布局、安全出口数量、疏散通道、指示标志、照明情况的合理设计减少危险因素的存在, 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3.3.3 人群管理

人群管理不当导致人员数量远远超过场所的容纳能力或者局部地区人员密度过高是踩踏事故发生的重大隐患。人群管理主要包括:场所安全容纳量估算、人群类别判断、人员数量控制、人群密集点、人群引导、应急疏散等几个模块。

3.3.4 信息管理

信息的正确性、清晰性、及时性是拥挤踩踏事故能否发生的关键因素。错误的信息容易引发混乱, 例如:谣言。及时的信息沟通能够避免意外的发生。信息沟通包括管理者与人群的沟通和人群间的沟通。

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指示标志、广播系统等传播手段及时传达活动时间、活动安排、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等信息。人群之间也应该及时沟通信息, 以便了解活动场所的整个人群状态, 有效地避免人群高度密集或者是因为谣言引起的混乱。

3.3.5 应急管理

对于人员密集场所可能发生的踩踏事故, 相关部门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首先要充分分析活动场所存在的危险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加强日常演练;其次要加强现场的处置能力, 对于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和现场人员调配做好周密的部署;最后要提高应急救援善后处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周金科, 刘翠萍, 靳凤彬, 等.拥挤踩踏事故伤亡情况和发生原因分析[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 (2) :10-13.

[2]白锐, 梁力达, 田宏.人群聚集场所拥挤踩踏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9 (2) :47-49.

[3]王起全, 王敏.大型活动拥挤踩踏事故人群疏散研究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S2) :55-58.

[4]王春华.全球重大踩踏事故回顾[J].中国减灾, 2012, 173 (2) :9-10.

[5]谢振华, 孙超, 杨琳.大型活动密集人群的风险分析与管理[J].中国公共安全 (学术版) , 2006 (12) :40-43.

篇4:对小学生踩踏事故安全教育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生;踩踏事故;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77

学校安全工作关系到在校师生人身及财产的安全,也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家庭安宁和社会稳定。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重大活动人员聚集人数上限不断提高,人们处理危机的能力却不断降低,因此,加强小学生的踩踏事故安全教育工作,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安全与稳定,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美联社2015年10月9日报道,最新统计显示,在今年的麦加朝圣期间,至少有1399名朝圣者于发生在沙特圣城麦加附近的踩踏事件中丧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教师王起全等人在发表于2008年的论文中表示,经统计,仅2000-2006年间,国内外大型活动中就发生85起踩踏事故,造成4026人死亡,7513人受伤,平均每起踩踏事故死亡人数约为47人,受伤人数约为88人,每起事故都达到了我国规定的特别重大伤亡事故级别。

一、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

踩踏:一般指在某一事件或某个活动过程中,因聚集在某处的人群过度拥挤,致使一部分甚至多数人因行走或站立不稳而跌倒未能及时爬起,被人踩在脚下或压在身下,短时间内无法及时控制、制止的混乱场面。踩踏是一种极其原始的事故。每年东非大迁徙的过程中都有很多食草动物死于踩踏。

人意识到危险时,奔跑、逃生是本能反应。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恐惧而“慌不择路”,引发拥挤甚至踩踏。

二、校园踩踏事故的特点

2002年7月1日,中国教育部出台《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其中对班额、校舍面积、生平均面积做出了详细规定(以完全小学为例,12个班,生均面积应该达到十平米)。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集中到城市。很多学校出现了超班额招生、班内超人数,许多学校在不知不觉间,学生密度超过相关规定。

特别是教学楼建设,有些教学楼设置的楼梯并不宽敞,并且楼梯过少,上学放学、上课下课,学生集中在楼道,这是踩踏事故最易发生的区域。

统计发现,学校踩踏事故的时间也非常集中,就是下课、上课、放学,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学生,伤亡人员多以小学生为主。

通常来说,发生踩踏事故有三个条件:高密度、骚动、奔逃。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另外,狭窄的街道、楼梯、出口,都会增加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踩踏事故的伤亡。

三个原因中,人口密度高是避免不了的,随着合班并校,学生扩招,校园密度不断增加,而学校统一活动时,极易发生人员拥堵,一旦发生骚乱,引发的恐慌就能把小事故酿成大事故!

另外,某些偶然因素,如照明不畅、天气、恐怖袭击也会造成或者加剧踩踏事故的发生。

三、校园踩踏事故的教育性预防措施及相关主题班会

学校所能做的,常常是把引发骚动的和骚动引发的恐慌进行杜绝。基本上是三类措施:第一,减小人口密度;第二,减少引发骚动;第三,减少恐慌、制止奔逃。

而作为班主任,在班级中,我组织了一堂安全教育课程。教育课程的内容有四大模块。

1.班会的开始,结合新闻,实施安全教育。这样也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点的敏感。

2.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做成幻灯片,观摩讨论。学生寻找到校园踩踏事故案例,并进行展示。

3.组织班内角色扮演游戏,针对性地教授自救动作。

4.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学生查找安全隐患班会活动,并且整理成公开信进行呼吁。

在班会中,师生探讨并建议学校加强以下措施:

1.进行危险状况演习,如地震演习,恐怖袭击演习等,特别是下楼的演练。

2.在楼道等容易发生拥堵的位置设立警示标志,移走杂物,保障畅通。

3.开展绘制校园平面图等课程,教育每一个学生熟悉学校的每一个安全出口。在遇到拥堵的时候要学会用灵活使用安全出口逃生。

4.作为班主任要和学校的心理教师一起准备好心理干预课程。师生一同学习急救课程,如果事件发生,要做好救助。

5.学会在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呼喊,用以警告后面的同学停止前进。

6.要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下的踩踏事故发生。例如地震和袭击。另外,阴天,雨雪等特殊天气,也要考虑应对。

班级以公开信的形式对学校的安全隐患提出建议,获得了学校的表扬和肯定。

四、安全教育中的一些不妥做法

学校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当前的重压之下,很多班主任和学校采取了宁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该开展的活动不开展,该组织的活动取消。这种行为表面上是安全第一,实际上却是一种渎职。

在校园踩踏事故发生后,济南某校园要求学生排队上下楼,下课铃错开打。各班错开时间上下楼。甚至要求手牵手,喊口令上下楼。

还有的学校,只要下课,就把教师派出去守着各楼梯口,以教师的权威来保障秩序。

可实际上,这不是教育而是管理,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在学校负责的年龄段不出事,教育应该让孩子学会面对危险,并且把这种技能带入成年。

踩踏事故的发生,必然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的预防只在管理上做文章明显不对。排查安全隐患也似乎不够,校长唯独忽视了教育,忘记了教育的作用。

五、校园踩踏安全教育的意义

当我们总结和整理踩踏事故案例时,我们发现,成人的踩踏事故死亡率、发生率、死亡人数都远超儿童。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作为一种求生技能,可以说,社会的大部分成人都不具备,而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从娃娃抓起,把安全教育上升为一种学生的技能,而不应该把安全当作学校的管理责任。

教师和学校,更应该从能力上对学生教育,让学生具备观察到危险的敏感,也知道远离危险的人群,具备应对危险的技能,甚至自救的能力,具有面对危险而不慌张的勇气。

离开学校之后,学生也能把学校所学习的技能固化到自己的技能储备中,甚至上升为自救和处理危险的能力,这才是教育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 单雪强,苏国锋.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统计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

[2] 孙强.我们的安全教育怎么了[J].基础教育论坛,2014(10).

篇5:拥挤踩踏事故教育资料

踩踏事故的紧急通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2010年11月29日北京时间11点50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第五小学课间操期间学生下楼时,由于前面一名学生摔倒,造成踩踏事故,致使41名学生受伤,其中重伤7人,轻伤34人。近年来,教育部多次提出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具体要求,但仍有个别地方和学校对此麻痹大意,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学校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严重漏洞和隐患。各地教育部门要迅速将此次事故通报到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学校和全体师生,使每所中小学和每个学生从这次事故中汲取教训,以引起高度重视,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现再次提出如下要求:

一、强化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的安全管理。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强化学生下晚自习、下课、上操、就餐和集会时的安全管理。在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学校必须有值班老师组织疏导,安排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下顺序,使学生错开时间,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上下楼。对楼梯数量少、学生多的学校,要采取分班下课、有序错峰等方式,保证学生上下楼梯的安全。对班额大的学校,更要加强管理、加强疏导。晚自习学生没有离校之前,学校应当有负责人和教师值班、巡查,决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切实防止踩踏事件发生。

二、迅速组织一次安全检查。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立即行动起来,迅速组织开展一次安全检查。重点检查学校学生集中上下楼梯的各项安全制度是否健全、学校各部门及教师在学生上下楼时的安全防范职责是否落实,安全预防措施是否到位;检查教学楼、宿舍楼等重点部位的楼梯扶手是否坚固,学生通道和楼梯宽度与在校学生数量是否匹配,楼梯拐弯处等狭小空间有无警示标志,教学楼、宿舍楼的楼梯间是否安装紧急照明设备、有无杂物、是否畅通等。对于排查出来的隐患,要立即整改。

三、立即开展一次安全教育。各地教育部门要结合本次事故集中开展一次预防拥挤踩踏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掌握基本防范措施。教育学生在上下楼梯的时候要相互谦让、相互照顾,不要追逐、打闹、推搡,在上下楼时前边一旦有人摔倒,不要拥挤和惊慌失措,要听从现场老师指挥。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文明有序上下楼,轻声慢步靠右行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部办公厅

篇6: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

二,过广播、升旗仪式的讲话等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及防范措施,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救护生命,学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时时讲安全,处处注意安全,使自己平安健康地成长。

三、加强管理责任,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各班要通过主题班会、晨夕会、黑板报等形式对学生定期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及其防范措施。

四、学校要求大型集体活动(如校会、课间操、升旗仪式等时间),学生要在教室门外整队,先让学生检查自己的鞋带

是否系好,并采取措施相互监督,然后上下楼梯,各班级要严格走学校规定的安全通道,两列纵队依次行进。两班相遇时要互相礼让,早到楼梯班级先行。严禁两班并行,各楼层由值班教师在楼道内负责维持秩序,班主任跟班。平时上、下午课间和放学由各楼层值日老师为学生疏散安全责任人;晚自习期间的课间和放学,由各楼层看班教师到该楼层楼梯口转角处对学生进行疏导、管理和保护;突发事件发生时,班主任和值班教师要组织学生有秩序地疏散到楼北广场等安全地带。

篇7: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制度

(2010——2011学年度)

为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严防学校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老庄小学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制度。

1、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的通知》,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

2、教学区安排教师专人值班,并记载每天值班情况。

3、学生上、放学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值日教师负责在校门(外大门)做好疏导和纪律的维护工作。

4、出操、归操时,集合不强调快速、整齐,以班级为单位,按学校指定的行走路线逐次。做到不拥挤,不跑动,按平时走路的节奏匀速行进。

5、学校每月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次(少先队部组织);班主任利用每周一的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次。

6、认真制定《老庄学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应应急预

案》,每学期组织学生演练一次。

7、安全事故,学校要第一时间积极查找原因,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严重的,要第一时间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不得延误!

篇8:拥挤踩踏事故教育资料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集聚到城市,形成高密度、流动性强的人群集合体。同时社会发展密切了人们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各种活动尤其是大型社会活动蓬勃发展,短时内迅速集聚大量人员,使得有限公共空间中人群密度和流动频率大幅增长[1],极易造成拥挤踩踏事故。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00-2014年我国共发生拥挤踩踏事故62余起,致使200多人死亡,1 000多人受伤,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防范和应对踩踏事故成为政府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踩踏事故风险评估和人群疏散两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构建DICE模型[2]、BP神经网络模型[3]、个体受力微观模拟模型[4]、风险定量评价模型[5]等对拥挤踩踏事故进行风险评估;后者则是利用计算机仿真系统模拟人群疏散过程[6],以及基于力学原理建立行人疏散仿真模型等[7]。这些研究从“战术”层面对踩踏事故风险和人群疏散提出了具体方案,但如何防控踩踏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尚缺乏深入研究,仅周晓冰[8]、白锐[9]和张慧[10]对踩踏事故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必要探讨,但仍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如哪些季节、场所和位置容易发生踩踏事故?哪些因素容易诱发踩踏事故?本文根据2000-2014年我国拥挤踩踏事故数据,分析了踩踏事故的发生规律和和诱发因素,构建了包含防范、准备和控制三个阶段的PPC模型,并提出了具体防控策略,对于科学有效地预防踩踏事故发生、减少踩踏事故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规律

为研究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规律,搜集了2000-2014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公开的拥挤踩踏事故数据,包括踩踏事故发生时间、场所、位置、事故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等。数据来源于暨南大学应急管理案例库以及文献[11]、网络、相关管理部门(教育部)对踩踏事故的报道。

1.1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年际变化规律

2000-2014年我国共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约62起,平均每年发生4.1起,造成1 301人伤亡,其中受伤1 101人,死亡200人,图1给出了其年际变化趋势。由图可知,近15年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年际变化较大。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5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踩踏事故伤亡人数及发生次数多、年际波动大,波动方向基本一致,出现两个波峰(2002年和2005年)和波谷(2001年和2004年)。这主要是因为2000年后我国大型活动蓬勃发展,但安全管理却远远落后于实践需求,对踩踏事故的安全管理陷入了“事故发生—整治好转—管理松懈—再度发生”的“松、严”交替的安全管理现象以及事故催生型的被动安全管理模式。第二阶段为2006年及以后,这阶段的特点是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和伤亡人数相比第一阶段大幅下降,且年际波动较小。这是因为2006年和2007年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及《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使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了对人群密集场所及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工作,加强了安全教育,从而减少了踩踏事故的发生和人员伤亡。

1.2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季节变化规律

图2给出了我国踩踏事故的季节变化特征。从图可知,秋季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和伤亡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年发生次数和伤亡人数的42%和52%,与单雪强和苏国锋(2010)研究得出的“秋季学期”现象相一致。这主要是因为秋季学生入学增加了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也可能与秋季天气好而且拥有中秋和国庆黄金周,各种社会活动举办较为频繁有关。冬季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和伤亡人数次之,分别占全年发生次数和伤亡人数的27%和31%。这种“第四季度”现象[12]与冬天气温低,衣服穿着厚,行动不便,容易跌倒而引发踩踏有关。此外,冬季人们情绪更容易不振或反应偏迟钝[13]也是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1.3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区域分布规律

踩踏事故主要发生在内陆中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等地区,西部边疆及内陆、东北边疆、东南沿海地区发生较少。具体来说,按照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可将全国划分为踩踏事故频发、易发,偶发和少发等4类地区,频发地区为发生次数4次以上的地区,包括湖北、陕西两省。易发地区为发生次数在3~4次的地区,包括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重庆5个省(市)。偶发地区为发生次数在1~2次的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河北、山东、山西、江苏、福建、宁夏、新疆、内蒙古、贵州、上海、北京和江西等14省(市)。少发地区为基本无踩踏事故发生的地区,包括浙江、西藏、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海南、青海和天津等9省(市)。

虽然踩踏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必然影响因素。笔者收集了各省人口数、人均公共安全支出数据(表1),将二者与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分别进行spearman和kendall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人口数与发生次数相关系数r=0.427,p<0.05,二者呈显著正相关性,人均公共安全投入与发生次数相关系数r=-0.287,p<0.05,二者呈显著负相关性,即人口数越多,人均公共安全支出越少,踩踏事故越容易发生。因此,踩踏事故的区域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注:人口数和公共安全支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1.4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场所分布规律

根据2000-2014年踩踏事故案例统计分析(图3),学校是踩踏事故的易发、高发场所,无论是发生次数和伤亡总数都最多,分别占到全部发生次数和伤亡人数的66%和59%。这主要是因为中小学生个性活跃,行为鲁莽,爱好挑战新奇危险事情而又缺少自我保护防范意识,容易造成踩踏事故发生。另外也与校园的建筑设计不合理、建筑质量不合格、楼梯过窄、安全教育及管理缺失有关。商场和节庆场地的踩踏伤亡人数次之,招聘会场最少。这主要和人群拥挤争抢且责任方安全管理缺失或失当有关。

1.5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位置规律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楼梯(台阶)等位置是踩踏事故易发地(图4),伤亡人数最多且主要发生在学校。这是因为楼梯(台阶)高低起伏,容易踩空而发生事故。另外,学生上下楼梯时心情急切且楼梯转弯处狭窄,也是容易发生踩踏事故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出入口等瓶颈处,这类位置一般是人群拥挤,秩序混乱造成的。

2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诱因分析

通过对2000-2014年我国拥挤踩踏事故案例分析(图5),可将踩踏事故的发生原因划归为人为因素、场所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四个方面。人为因素所占比重最大,约占总发生次数的40%,其次是管理因素和场所环境因素,分别占比30%和27%,自然因素所占比重最小,仅占总发生次数的3%左右。

2.1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指因人们自身行为不当而导致踩踏事故,根据人的行为方式不同又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1)谣言。谣言是某些人根据特定的动机,散布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道中所流传的信息。它会造成人们心理恐慌,从而引发踩踏。如2005年四川巴中小学晚自习后学生经过漆黑的楼道时,被一声“鬼来了”吓的四散奔逃,致使10人死亡30多人受伤。

2)争抢。争抢是在利益驱动下,人群无序运动进而引发踩踏事故。商场促销、明星演唱会或体育赛事抢占有利的位置和资源都容易引发踩踏事故。2005年重庆沙坪坝家乐福超市因店庆促销引发人们疯狂抢购,导致现场秩序混乱,群众相互推挤而发生踩踏事故,造成3人死亡,31人受伤。

3)人的不安全行为。正常情况下,人群运动是一个有序的波动现象,但人的不安全行为如蹲下、停止不前,打闹等都会产生“激波”,致使人流紊乱进而引发踩踏。如2006年11月江西都昌县中学晚自习放学后,学生在下楼过程中因一个学生蹲下系鞋引发踩踏事故。

2.2 场所因素

场所环境是影响密集人群安全的重要因素,包括建筑及布局的合理性,设施牢固性,场馆温度、亮度适宜性、疏散标识清晰度等。现实中,场馆出口少、楼道光线不足、看台或楼梯坍塌、疏散标识缺失或不清晰等常常是引发踩踏事故的重要因素。2001年陕西华阴庙会,人群在经过无照明设施的铁路桥涵洞时,因能见度差而且台阶多、路面不平等原因导致游人绊倒进而引发踩踏事故,造成16人死亡,6人受伤。

2.3 管理因素

强化安全管理是规避踩踏事故发生、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安全管理缺失或失当,如未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与监测、预防与准备不足、疏散不及时、处置方式不当等是引发踩踏事故的重要原因。2014年云南昆明明通小学发生6人死亡、26人受伤的恶性踩踏事故,就是因为楼道内放置的海绵倒地而堵塞通道,学校并未及时进行处置而造成的。

2.4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指自然界中突然发生的不可控的灾害,主要包括冰冻、雨雪、火灾、地震等灾害类型,通常是诱发踩踏事故的外部原因。如2005年四川营山某学校学生在下楼梯过程中因雨天地滑而摔倒,后续学生不知情继续前进,从而引发踩踏事故,造成11人受伤。

3 我国拥挤踩踏事故的防控策略

根据上述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分析,借鉴经典控制理论中系统控制思维[14],从风险防范(Preven tion)、风险准备(Preparation)和紧急控制(Control)三个阶段构建踩踏事故防控的PPC模型(图6)。

3.1 加强风险防范是规避拥挤踩踏事故的根本措施

凡事预则立,风险防范是避免踩踏事故发生的第一步。根据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分析,借鉴安全系统工程学“人-机-环”的思路[15],从人员教育、区域治理、场所优化设计等三方面构建踩踏事故风险防范体系。

3.1.1 建立全方位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

现阶段我国公众安全意识不足、安全技能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安全教育缺失。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应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计划,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如安全夏令营,灭火演习和逃生训练等。此外,加强对公众安全教育,建立由政府、学校、企业、民间组织(NGO)等密切配合、协同参与的公众安全宣传教育模式,利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及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以及宣传册、现场宣讲等渠道普及安全知识。

3.1.2 开展分类治理和专项治理

全国各省(市)踩踏事故的发生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应采取分类治理方式进行整治。根据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区别的适当增加安全教育与安全设施投资,配备先进的安全设备,做好安全防护基础工作。根据踩踏事故场所分布差异,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开展学校、商场及大型活动等安全专项治理方式。如对于踩踏事故频繁的场所———学校,可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方法(TQM),采用“三全”式(全过程、全人员、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模式。

3.1.3 优化场所设计,加强对“瓶颈处”等危险地带的风险管理

对于拟建公共场所,应根据用途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合理设计路线,避免因单行道而出现异向人群碰撞。出入口数量应根据人群容量、紧急疏散时间和人群速度三者综合计算确定。通道宽度与楼梯宽度尽量相同,从而使人群队列完整地从通道转入楼梯,保持人群秩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踩踏事故易发多发的重点区域如楼梯、台阶及出入口瓶颈处进行重点监控和管理。如超出监测阈值,应立即进行人群限流。进入台阶等地势起伏地段及出入口前,应利用栅栏、路障等对人群进行分区分流。

3.2 做好应急准备是减少拥挤踩踏事故人员伤亡的有效保障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应急准备是踩踏事故防控的第二道防线,主要包括组织准备、资源准备、技术准备、预案准备四方面。

3.2.1 组织准备

建立专业高效的安全管理组织是踩踏事故防控的重要保障。成立安全管理指挥中心作为顶层架构,统一部署安全工作,下属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各领域安全管理。以大型活动为例,成立以承办方、场馆方、临建方和公安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首的安全管理指挥中心,承办方负责大型活动安全工作方案和制度、安全教育及安保措施,场馆方负责场所安全,临建方负责设施安全,公安部门负责安全许可及检查。

3.2.2 资源准备

资源准备是踩踏事故防控的基础保障,包括人力资源准备和物资准备。以武警、专业安保人员为安全管理基层骨干力量,依靠志愿者、医疗及消防人员做好安全服务保障,同时训练紧急情况下快速、科学反应的应急救援队伍。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包括消防物资及车辆,医疗救护物资、栅栏及“三铁一器”等安全防护物资。

3.2.3 技术准备

对人群密集场所进行监测(控)和预警,防范踩踏事故的发生。运用虹膜、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对人的身份进行确认和查找;运用大数据、3S监测监控、无线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模拟,对人群密度、人口流动速度进行监控;根据采集的人流信息,计算人群流量、密度和速度等参数,设定相应的预警级别。

3.2.4 预案准备

应急预案是减少踩踏事故人员伤亡的根本保障。预案编制应根据场所和活动的类型及特点,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因素和情况变化,分析确定应急响应所需的资源,明确响应程序和行动,制定应急疏散、救援的措施和方法,并定期进行预案评估和演练。

3.3 实施紧急控制是减少拥挤踩踏事故损失的关键环节

紧急控制是踩踏事故防控的减压器,能有效减缓和阻断踩踏事故发展。首先,将发生踩踏事故的区域隔离,隔断后续人群前进道路,控制人群盲目流动,防止踩踏事故蔓延。其次,稳定秩序。利用各种通信渠道,发布真实信息,消除人们的恐慌心理,减少非理性行为,维护现场秩序。第三,疏散人群和救治伤员。依靠武警、专业安保人员及志愿者进行人墙式分流限流,同时动员救援队及医疗人员对受伤人员进行搜救和治疗。

4 结论

1)近15年来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及人员伤亡年际变化较大,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季节变化上,秋冬季节踩踏事故发生较多,人员伤亡较大,春夏季节较少;区域分布上,内陆中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等地区较易发生踩踏事故;踩踏事故易发于学校、商场及节庆场所和楼梯(台阶)位置。

2)人为因素、场所环境因素、管理因素、自然因素是踩踏事故的四类诱发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和管理因素是踩踏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关键因素。

3)根据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从防范、准备和控制三个方面构建了拥挤踩踏事故防控的PPC模型,并据此提出防控策略,即加强风险防范、做好应急准备及实施紧急控制。

4)本文从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入手,便于从宏观整体上提出踩踏事故防控策略。今后应加强对踩踏事故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此外,还应该根据活动或场所类型及特征开展专项研究,提出针对性强的踩踏事故预防和应对措施。

摘要:为有效防范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2000-2014年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及人员伤亡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秋季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及人员伤亡最多,冬季次之,春夏季节最少;拥挤踩踏事故主要发生在内陆中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等地区;学校、商场及节庆场地和楼梯(台阶)是踩踏事故易发场所位置;人为因素、场所因素、管理因素和自然因素是拥挤踩踏事故四大诱发因素。根据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分析,构建踩踏事故防控的PPC模型并提出具体的防控策略,为相关部门预防和处置事故提供决策支持。

篇9:重庆家乐福踩踏事故踩踏了什么

为抢廉价油凌晨开始排队

当日上午10时许,围观的市民正在议论纷纷。据介绍,家乐福沙坪坝店在10周年店庆促销活动中,推出了一个限时抢购桶装油的活动,活动油价很便宜,一桶只要39.9元,而之前的市场价为50元左右,很多市民都是凌晨三四点钟就赶来排队了。

工作人员没理“排队”要求

据78岁的李秀珍老人介绍,购油活动刚一开始,几百人蜂拥而至。由于抢购的人多,工作人员甚至只有站在梯子上,从货架往下抛食用油。“曾有人提出要求拿号排队买油,但工作人员并没有理睬,继续向下抛油。他们往下抛油桶的时候都砸到人了,有人呼叫救命,也没有人管了。”李婆婆说。

一两百人挤向入口造成踩踏

据现场的罗女士介绍,她也是去抢购桶装油的,当她到达现场时,抢购者早已排起长长的队伍,将超市的东门挤得水泄不通。由于其他入口开放得比东门入口快些,造成排在东门的顾客迅速拥挤起来,大家吆喝着互相推搡,当东门一打开,排队等候多时的市民像潮水一样涌进大门,“大概有一两百人一齐挤向入口,造成了相互踩踏,数人惨叫着倒地受伤……”罗女士告诉记者,看到那混乱的场面她本已放弃了买油,但还是被蜂拥的人群推了进去。

被挤倒者大多数为老年人

躺在医院的张大爷称,他也是一早来排队抢购油的。虽然商场保安声嘶力竭地喊着维持秩序,但没有作用,插队的人使劲往里面拥挤……“有人摔倒了,不要挤”不知道是谁叫了一声,随后10余人很快倒下,后来更多的人被踩踏。袁先生回忆说,当时里面黑压压的全是人,买油的顾客拼命抢。“家乐福的工作人员可以说是搬着一桶桶的油往人群里抛,大家都拼命地挤。”袁先生告诉记者,被挤倒的大多数是老年人,“20多分钟后,就有人开始从人群里被拖出来。”“有人都被踩死了,很多受伤严重的送医院了。”张婆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全身都在冒冷汗,她说虽然发生了事故,里面的人依旧在抢购油。

商家一定不能节约安全成本

针对这次商场促销而引发的安全事故,重庆工商大学蔡敏教授认为,“商家的安全意识淡薄了。”蔡敏说,一般来讲,这种规模比较大的活动,不能只注重广告和经济效应,一定要有一个行业标准。蔡教授表示,除了商家,公共安全管理部门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特别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看到这种促销活动就应该考虑安全问题。

“大家认为便宜就有赚头,所以去购买的人特别多。”蔡教授说,“一般排队的消费者都是收入不太高,并且空余时间较多的人群,再加上今天是星期六,关注的人就更多。”蔡敏表示,“像这种促销活动,商家一定要维持好秩序,并在事先做好相关突发事故的应急措施和方案,否则,就很容易出事。商家什么成本都可以节约,但一定不能节约安全成本。”

商场负全责,踩踏者无责

重庆升腾律师事务所陈惠香律师认为,顾客到商场消费,商场应该对顾客的人身财产负有保护的义务,而在这场悲剧中,商家显然没有保护好顾客的人身财产安全,明明可以预料活动中会有很多人,但依然没有做好防范措施和准备,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从法律上讲,商场应对这次事故负担全部责任,承担赔偿责任。

至于在踩踏事件中的加害者是否有责任,陈律师称,不论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踩踏者),他们都无法预料会发生那样的悲剧,他们在事故发生时都是被动的,他们应该都是受害者,所以,加害者没有责任,不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商品琳琅满目,市场竞争激烈,商战中自然都设法吸引客人、全力促销,这本无可厚非。可人聚起来了,有了人气,也随之有了风险,只有多些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才能有备无患、化险为夷。如果事故现场通道宽阔些、疏导人员多些、活动方案有序些,悲剧就有可能避免。如果真心把顾客当做有尊严的人,就会有认真负责的精神,就会有许多可以疏导和防范的措施。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想过、有没有落实过。

公共场所的管理其实就是对人的管理,就要以人为本。高水平的公共场所人性化管理甚至细到了对背景音乐的选择。在地铁、商场、车站等人多的地方都会选择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以放松人们的神经,缓解聚集时的嘈杂和紧张。相比之下,考虑欠缺,就会忽视安全隐患:促销时本来就人满为患了,可还要营造热烈的环境、播放亢奋的音乐,仿佛火上浇油;本来空间就有限,却还要搞“限时抢购”、拍卖竞价,结果是乱上添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疏忽就可能酿成人命关天的大事故。

踩踏事故再敲公共安全警钟,商务部以此为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大力度规范促销活动,要求商业企业不组织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人身伤害、秩序混乱的限时限量促销;北京市对全市千余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进行为期10天的安全检查,对有隐患的超市,进行现场整改。然而,除了超市商场,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安全都应重视起来,只要有人员大量聚集,就应有防范意识和安全预案,以防患于未然。

上一篇:区第二实验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下一篇:立案通知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