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2024-05-17

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共11篇)

篇1: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摘要】我组通过调研绵阳市三台县刘营镇农村书屋现状,总结出农村书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书屋;现状;问题;建议

一、农村书屋现状

自2006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试点以来,到2007年6月底,四川省已建立农村书屋150个,到2011年8月份,四川省已建成农家书屋22300个,覆盖近50%的行政村。四川省图书馆2011年上半年对12个县区进行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四川省各地农村书屋的建设进度不平衡。其指出,建设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受当地领导对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视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我组对刘营镇8个村农村书屋进行了走访调查,下面从资金管理、人员管理、图书管理、政府监管四个方面对农村书屋的现状进行阐述:

(一)资金管理现状

在刘营镇,当地政府用于建设农村书屋的资金来自中央下发的地震灾后重建资金以及党员捐献的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农村书屋的书架以及书籍,书架及书籍的配置实行一步到位、统一标准的政策。调查中,政府表示农村书屋的建设资金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没有专项资金用以维护书屋、支付管理员薪酬、宣传书屋等。

(二)人员管理现状

农村书屋的管理者由自愿报名、村委会推举的方式产生。管理员的培训由镇上统一举行,主要内容为:如何安装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管理员一般无薪酬,由村干部兼任。在激励和考核方面,刘营镇农村书屋并无涉及。

我组认为,目前农村书屋的人员管理现状并不良好,村干部身兼数职导致了农村书屋管理工作效率的低下,激励机制和考核方面的空缺,也减少了书屋管理员的工作热情。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三)图书管理现状

目前农村书屋的图书,主要有四类,分别为书籍、杂志、报纸、音像制品,其中书籍数目最多。书屋的图书来源为政府,政府按照统一标准向各个书屋进行图书的配置,并按照国家规定对图书进行编号。图书的借阅有统一的制度,但并未被严格的实施。通常情况下,借阅者只需对借阅的图书进行登记,借阅时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借阅中出现的超时、损坏也不进行严格的罚款。由于刘营镇多数农村书屋于今年上半年才完全建立,因此书籍等都较为崭新,到目前,还未考虑旧书的处理问题。

总体来说,书屋对图书的管理目前停留在摆书上架的阶段,对于图书的维护、旧书的处理、图书的借阅制度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四)农村书屋监管现状

目前为止,对农村书屋的监管仅停留在领导视察的阶段。现在出现的许多情况是,在领导视察期间,出现许多“临时借阅者”,形成一片农村书屋繁华热闹的场景;而在领导离去之后,农村书屋又成为一个大门紧闭,鲜有人至的地方。

二、存在问题

就本组调研而言,目前农村书屋的建设存在很大问题,然而资金不足以及宣传不足尤为严重。

(一)资金供应不足

农村书屋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给予提供,但当地政府只在农村书屋建设期时提供一次性资金帮助,统一提供标准化的书籍和配套设施。至于后期农村书屋的运营管理所需经费则只能依靠每个村子自己解决。一些村子靠出租闲置办公室所得租金来维持农村书屋的开放,但是,这部分租金毕竟很少,难以用来支付图书管理员的工资,维护农村书屋的日常开销。

(二)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们调查问卷和访问中,有58%的村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农村书屋,有25%的村民只知道农村书屋的存在,但未使用过;有15%的村民十分了解农村书屋并且使用,而这些人中九成都是村干部。可见,农村书屋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这将导致农村书屋资源的闲置浪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三、建议

(一)保证农村书屋经费的充足

由调查可知,目前的每村农村书屋都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资金基本全部用在购进书架、图书方面。并且资金只在建设期一次性提供,没有资金的持续跟进补进。这样的资金提供制度使由村级管理的农村书屋在营运方面遇到了很大的资金困难,没有书屋管理员薪酬、没有宣传资金、没有维护资金……资金困难的使各村将书“锁”在了书屋里,一方面减少了图书的供应时间,另一方面抑制了村民对图书的需求。

为解决农村书屋资金问题,一方面乡镇政府需做好本财政预算,每年对农村书屋的建设及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另一方面,各村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寻求多更地资金,如:租赁闲置的村办公室,租金用于建设和维护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备;寻求企业捐款赞助或者与NGO组织建立合作等形式来获取资金。

(二)从供需平衡出发配置图书资源

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要注重从供需平衡出发,如何做到供需平衡呢?首先,应当从建立农村书屋的地点的事情情况出发,了解该村的整体情况,如平均文化水平、平均年龄等,再根据整体情况配置图书。统一配置图书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增快了行政效率,但并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因此,“因地制宜”的理念在农村书屋图书的配置上尤为重要。其次,应当建立起反馈平台。在农村书屋运行阶段,出现问题时,特别是图书数量及种类的问题上,应当及时通过反馈平台上报有关工作部门,有关工作部门应当及时解决普遍性问题,以保证农村书屋的长期运行。这种反馈机制,能够快速调整图书的供需关系,使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与图书产品市场接轨。

(三)通过制度化管理提高管理员素质

针对农村书屋管理不严谨,书屋管理人员身兼多职的问题,政府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专人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仅是如何摆放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培训内容还应该涵盖,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如何做好农村书屋宣传工作、如何开展好读书活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第三,还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在农村书屋管理工作中表现优异者应当受到宣传和表扬,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者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基层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在这样的工作热情中,农村书屋的需求会提高,农村书屋的效用也就随之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月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2007(06).[2]高?.对“农村书屋”建设的观察与思考[J].学习月刊.2008(10).[3]刘卫,谭宁.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2).------------最新【精品】范文

篇2: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请您认真阅读问卷中的每一道题目,如实填写。您的回答对于我们得出正确结论非常重要。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配合,谢谢!请在选中选项上打勾。选项中的“其他”选项可根据自身情况填写。

调查村庄: 区/县 街办/乡镇 村 调查日期:2012年 月 日

填表人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①男 ②女 2.您的年龄:

①20岁以下 ②21—30岁 ③31—40岁 ④40-50岁 ⑤5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①小学及以下 ②初中 ③高中或中专 ④大专及以上 4.您的月收入大概为: ①1000元以下 ②1000—1500元 ③1500—2000元 ④2000元以上 5.您平均每月用于文化方面的开支(包括购买书报、看电影、上网、参加培训等支出项目)为:①不足10元 ②10—50元 ③51—100元 ④ 100元以上

填表人所在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您村拥有哪些文化设施(可多选)?

①文化活动室 ②农家书屋 ③阅报栏 ④网络场所 ⑤文化健身广场 2.您平时利用较多的文化设施是(可多选): ①文化活动室 ②农家书屋 ③阅报栏 ④网络场所 ⑤文化健身广场 ⑥其他

3.您村经常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吗?

①经常开展 ②很少开展 ③只在某些节日开展 ④从未开展过 4.您村的群众文化组织有(可多选):

①自乐班 ②锣鼓队 ③合唱团 ④舞蹈队 ⑤书画协会 5.您村农家书屋的开放情况:

①经常开放 ②偶尔开放 ③遇到检查时开放 ④雨天或晚上开放 6.您对农家书屋配备的图书: ①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不太满意 ④不满意 ⑤没有农家书屋或没有去过

7.您获取书刊的主要途径是: ①农家书屋 ②购买、订阅 ③小孩的课本 ④从他人处借阅 8.您最需要哪些农村读物(可多选): ①农业科技类 ②技能培训类 ③医疗卫生类 ④生活类 ⑤文学艺术类 ⑥政策法规类 ⑦文化教育类 ⑧政治经济类 ⑨少儿类 ⑩综合类

9.您阅读书刊或上网,主要目的是(可多选): ①学习技术 ②娱乐休闲 ③孩子教育 ④学习政策法律等知识 ⑤其他 10.您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主要有(可多选): ①放电影 ②送戏 ③送书 ④科普讲座 ⑤文艺演出 ⑥其他 11.你最感兴趣的文化下乡活动是:

①放电影 ②送戏 ③送书 ④科普讲座 ⑤文艺演出 12.您参加的文化活动一般都是哪些单位组织的:

①街道(乡镇)政府 ②村委会 ③村民自发 ④企业 ⑤其他 13.你会参加乡镇(村里)组织的文化活动吗?

①有活动就会参加 ②经常参加 ③偶尔会参加 ④从来不参加 14.您比较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可多选): ①看电视 ②听广播 ③读书看报 ④上网 ⑤棋牌 ⑥看电影 ⑦节庆时当地开展的欢庆活动 ⑧戏曲、歌舞等文艺演出 ⑨其他(比如卡拉OK、宗教活动)

15.您对文化的需求:①很强烈 ②比较强烈 ③一般 ④没有需要

16.您认为目前自己的文化需求是否得到满足:①满足 ②基本满足 ③不能满足 17.您对政府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是否满意? ①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不太满意 ④不满意

18.您村的文化活动是否有特色?①有 ②没有 ③不了解 19.您对您村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是否满意? ①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不太满意 ④不满意 20.您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是否满意? ①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不太满意 ④不满意 21.您觉得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最大困难是什么?

①缺乏组织领导 ②缺乏资金 ③农民不齐心 ④不知道如何搞 ⑤其他 22.您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什么好的建议(可多选):

①完善文化设施 ②加强农村文化骨干培养 ③经常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④扶持村民自编自演具有乡土特色的文艺节目 ⑤其他

篇3: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就是全体公民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大体均等[1]。让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坚持“以人为本”、弥补市场公共品“供给失灵”的重要制度安排, 也是当代世界文明国家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自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3,4,5,6]。从已有的资料看来, 江西省广大农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薄弱地区, 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政府一直是主力军,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者, 政府理应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然而, 由于城乡差异,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很难实现城乡均等化发展。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仍不如人意, 服务水平低度化、发展水平非均衡化、文化服务和农民需求脱节等问题非常突出[7]。边继云 (2009) 把城乡公共文化非均等化发展的原因归集为三方面:一是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文化供给制度, 二是“输入偏好型”的农村公共文化扶持制度, 三是非均衡的城乡公共文化运作方式[8]。虽然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公民应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9,10,11], 但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却没有统一可行的对策和方案。曹爱军 (2009) 从制度的角度入手, 认为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过程中, 政府应采取多元化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 而对多元化的具体方式却未提出可操作的对策措施[12]。纵观已有文献, 大部分学者都认识到了文化服务的公共品属性, 但未提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路径。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部门、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服务企业等提供的、以保障居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制度和体系的总称, 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服务内容和服务设施, 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为了增加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数量, 提高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需要加强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而这就要选择一条合理有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从供给者角度来看,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从需求者角度来看,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文化资源吸收与享用。通过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村居民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的公共文化资源。长期以来, 由于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体力劳动, 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 大部分居民都没有条件享用公共文化资源。随着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村居民开始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 享用和获取优质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加强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可以激励农村居民有效地吸收文化资源, 提高全省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素养。与此同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也要求把农村建设好, 促进城乡协调。因此,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体系也是社会新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2 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 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各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都在稳步推进。在政策建设方面, 江西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了《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江西省2013—2015年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 明确提出要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机构、机制和队伍建设, 构建高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充分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在财政资金投入方面, 实施了有利的资金倾斜政策, 增加了基层、农村、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资金投资。自2006年起, 省财政每年安排1.2亿元用于解决农民看戏难、看电影难和开展文体活动难的问题;自2008年起, 省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用于基层文物保护项目的维修;自2005年起, 每年安排400万元, 用于全省“非遗”项目保护;2013年和2014年, 省财政还先后拨付专项资金400万元和500万元, 用于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和业务骨干的免费培训。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 加强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截至2013年底, 全省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629个, 建成配置设备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120个, 建成村文化活动室超过10000个。

截至目前, 全省建成各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1470个, 村级基层服务点1.7万个, 建成农家书屋17391个。然而, 由于农村地广人稀, 无法推进规模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现有的投入仍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文化服务需求。读书难、看书难仍困扰着许多农村居民, 很多村子里的人几乎都不看书, 闲时也没处学习和娱乐。农村公共文化氛围建设仍有待创新新方式和新方法。

3 江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是江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需要集思广议, 形成共识, 攻艰克难, 逐步落实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首先, 加强江西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建设, 要从全局角度出发, 合理引导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作为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 省政府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的主要领导力量, 应制定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对策, 并明确建设目标, 使农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服务管理等建设内容落到实处。

第二, 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利用模式。随着文化设施网络的基本形成, 文化设施要从以“建”为重点向“建、管、用”并重转变, 要在进一步优化文化设施的基础上, 在“管”和“用”上下功夫, 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的配备, 抓好软件建设, 加强对各类文化设施的管理, 制定考核评价制度, 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积极创新文化设施运行机制, 努力探索管理和利用的新模式。

第三, 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信息反馈和社会评估等机制, 畅通全省农村居民对文化体系建设参与渠道, 及时调整服务内容, 不断更新农村文化资源, 推进全省农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科学化、便民化, 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第四, 要建设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管理是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根本, 省政府可以引导和扶持一批民间艺术团队、文化书屋、文化协会等群众性农付文化组织, 培养一批农村文化建设带头人和文艺团队。

第五, 努力发挥社会力量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创造有利于民办文化机构发展市场环境,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项目和设施的捐助。畅通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渠道, 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民办公助”等方式, 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4 结束语

城镇化的发展为江西农村发展增添了新困难, 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也更加复杂。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运用市场手段充分调动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者的积极性, 多渠道多方面共同建设江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由简入繁, 逐步推进和落实, 最终建立起符合江西省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摘要:随着江西新型镇城化的发展, 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 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小。面对萎缩的市场需求, 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多途径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江西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新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

[1]程焕文.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关于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的阐释[J].图书与情报, 2007, (05) :4-7.

[2]胡税根, 宋先龙.我国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1) :62-67.

[3]程岚.完善公共服务体制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0) :7-11

[4]李怡靖, 李英超.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一体化[J].中国国情国力, 2010, (11) :37-39.

[5]Pors, L.Q.Burning platforms and melting icebergs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present strategic challenges and cross-pressure in the public libraries[J].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Metrices.2010, (11) :9-24.

[6]Decker, E.N.Baby Boomers and the UnitedStates public library system[J].Library Hi Tech, 2010, (28) :605-616.

[7]吴理财.非均等化的农村文化服务及其改进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47 (03) :10-17.

[8]边继云.河北省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化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8 (04) :58-61.

[9]唐亚林, 朱春.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之道[J].学术界, 2012, (05) :24-44.

[10]常修泽.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 (02) :66-71.

[11]陈立旭.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浙江社会科学, 2011, (12) :4-7.

篇4:浅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含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引导性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面向社会大众和基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混合主体。建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管体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巩固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2)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程。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是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文化自觉”和政府主导意识,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文化建设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基本职责牢牢抓在手里,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

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由于一直以来对政府保障公共文化利益的职能认识不够清晰,多年来基本上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经费严重不足,在基层单位业务经费基本为零,因此造成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公共文化阵地缺乏。

现有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够。一是质量不高,虽然搞了上千场文化活动和项目,但精致度不够、形式单调、内容单一、手段落后,对群众缺乏吸引力。在送电影进社区上老片多、新片少。二是供给与需求错位,不知道也不管群众需要什么,领导拍板替群众决定文化需求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诉求目标错位、需求结构不对称现象仍然明显。三是供给失衡,在外来流动人口中享受均等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做得不够。

队伍建设不健全。街道(乡镇)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室没有编制,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用的问题比较普遍。加之待遇偏低,职称晋升机会少,无法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人员流动频繁。现有的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比例低、人员老化,干部业务技能不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破解思路

1、建立科学规划管理体制,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与城市化建设目标相一致,要针对农村的管理体制不断地发展创新,重点是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基础,明确公共文化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合理规划建设模式,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地科学规划管理。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地服务于农民,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参与欣赏文化活动的水平,缩小城乡文化差别。

2、多渠道筹措资金,补充财政投入的不足。在国家大力投入资金的前提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基本完成,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硬件设施基本达标,但内部的软件设施还需要大量的投入,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广开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各级财政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有计划地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

3、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只有建立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发挥其服务作用、传播作用,才是繁荣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可以采取多渠道人才培养的模式,招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活跃文化生活的作用,把优秀民间艺人送入专业文化队伍或高校进行业务培训,努力塑造一支乡村自办文化精英队伍,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补充,充足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是有效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保障。

4、创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打造出文化特色平台。第一,举办各种讲座,为农民发财致富提供充足的信息服务。引导农民自觉参加各种培训班,培养文艺骨干,让农民群众掌握各项基本技能,促使其主动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第二,组织完善“三下乡”公益活动。要遴选带有地方特色反映农村农民生活现实的具有知识教育意义的农民大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文化节目到农村巡回汇演。支持农民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应该动员和鼓励文化单位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投身到文化下乡的行列,组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深入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四、结语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推进政府自身职能转变、深化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队伍。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董慧.河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魅力中国,2013,(25):17-17,150.

[2] 黄前进.浅谈如何加快我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魅力中国,2013,(29):28-28.

[3] 杨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

[4] 王雪梅.广州亚运城媒体村公共服务合作管理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

[5] 张云峰.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

[6] 刘翠.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7] 裴新民,张友腾.由新疆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实践浅谈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研究[J].农机市场,2010,10:55-58.

篇5: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乡镇对于文化的投入,由于财政已收归县直管,财力薄弱,而普遍削减,常规文化活动预算几乎为零,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对于公共财政投入的不足,政府没有补贴机制,不少基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保障没有纳入财政预算。

1.2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些政府认识还不到位

农村文化建设快慢、层次高低、成效大小,都和地方党政组织文化意识的强弱有直接关系。有些领导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轻视农村文化建设,一些基础领导干部看重经济的发展,而对农民文化生活的质量不闻不问,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视为发展的负担。在文化法律体系中,相应的法律减少,在经费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经济政策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不够、支持不力,而出现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1.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主体错位

政府缺乏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内容多样性的研究,对于农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要求,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能较好的满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制度设计方面较薄弱,在大部分地方都是领导替农民决定文化需求,使文化精品不能适应农民群众的需求。由于领导思想认识不足,财政投入欠缺,公共文化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不明显,而一些不良文化进入农村,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规范缺乏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制度化、系统化的法律法规欠缺,使有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的落实缺乏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这需要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法尽快立法解决。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的,鼓励社会组织和资金参与,政府职责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行等一系统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非常缺乏,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较难形成。

1.5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监管体制缺失

篇6: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一)就总体而言,各地区党政主要领导对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认识上差异较大。首先有的基层主要领导把公共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本地区整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放在适当位置,但部分基层主要领导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负担,对公共文化建设不重视、不关心、不支持,忽视公共文化机构独有的功能与作用;其次是有些相关部门在公共文化建设的认识上还存在等、靠、要的问题。

(二)老百姓的观念问题。目前,我区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百姓,认为挣了钱,头等大事就是盖房、娶妻生子,对文化活动漠不关心,在这些百姓看来,文化活动就是走走高跷,跳跳秧歌,打打麻将,唱段戏。相较于农村而言,城市社区百姓观念认识有了很大提升,相当一部分人对社区文化活动持认同态度,但是这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中青年人对此并不热衷。

(三)基层人力资源缺乏有效利用。

有的乡镇文化专干在编人员,主要从事其它工作,实质为兼职文化干部, 经常抽调去搞其它工作,不能专职专心的从事公共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大多文化专干待遇差,身份不明,加之现行管理机制不活,隶属关系模糊等因素,造成公共文化服务专干不能安心基层文化工作。在活动开展方面,由于缺乏群文专干辅导,也直接影响了活动开展的效果,具体表现在活动内容和形式僵化、单一,文化活动缺乏艺术性、创新性。

(四)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全区财力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总量偏少,为文化馆业务建设和事业发展的业务经费投入不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称。

(五)设施设备没有得以盘活。中央财政每年为我区配发几千万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目前,在乡镇一级,有综合文化站,有网络文化站,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有组织部门搞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教育部门搞得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这一现象,形成了国家投入重复建设,各持一块的混乱局面,而且实际上基层文化站会掌握设备的人很少,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篇7: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工作总结

xx县加强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投资和关注,通过置换、购置和改扩建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农村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所改善,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了

一个新台阶,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应有重视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和自

治区、地区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把文化工作摆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充分考虑、科学规划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政府投入、资产置换、资源整合等办法,新建、改建和扩建公益性文化设施。三是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四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健全监控网络,开展经常性的巡查活动,加强对农村文艺活动的监管,引导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各乡(镇)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借助县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乡镇文广站建设的投入和“农家书屋”建设的扶持力度。2008年1月12日下午,xx县文体局“农家书屋”揭牌仪式在叶尔特斯村隆重举行,此次全县共开设两家“农家书

屋”,捐赠图书1500余册。乡镇文广站和“农家书屋”成为了农民群众休闲娱乐、文艺活动和汲取农业科技知识的好去处,有效解决了农村实用科技图书少、致富信息匮乏的难题,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撑。

三、农村主体文化活动影响不断扩大

一是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图书配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二是按照“文化主导、部门联姻、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仅2008年就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80多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三是从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出发,开展好送戏、送图书、送电影的“三送”活动,精心编排形式活泼、贴近实际的节目,让农民群众在欣赏、娱乐的过程中懂政策、受教育、学知识,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县文

化部门共组织县艺术团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开展“送戏”演出230场次。立足服务“三农”和群众脱贫致富,与地区、县相关部门一同累计送科普书籍、实用技术图书?余册。开展进社区、下乡村、到学校“送电影”356场次。四是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得到加强。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综合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单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在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区域,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合理有度开发利用非

物质文化遗产。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继承优良的传统美德。

全面部署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举办多期培训班,聘请自治区、地区有关专家讲课。经全面普查,全县各乡(镇)共查明民间艺术30多项,经甄别后整理上报 3项,纳吾尔孜节,转场,花毡子制做。这些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制作手法,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广泛流传。

四、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发展和管理情况

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xx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始建于1992年4月,股级事业单位,核编人员3人,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随着法规的进一步健全,管理和执法职能逐步明确,原办公室的具体职能得到调整,到了2002年5

月,我县又增设了文化市场稽查队,配大队长1人,与文管办合属办公,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也同样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篇8: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一、依托社区化平台, 创新思路模式

诸城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 以平原为主, 有少量丘陵和山区, 主要特点是自然村普遍偏小, 全市108万人口、1249个自然村, 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600多口人, 最小的村不足200人。在这种情况下, 每个村都投资建设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市镇 (街道) 财政压力很大, 服务质量和水平难以保证。

从2007年开始, 为有效破解公共服务城乡“二元结构”, 解决城乡公共服务在农村长期匮乏问题, 诸城市创造性地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 按照服务半径2公里以内、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的原则, 在全市规划建设了208个农村社区, 每个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 近距离为农民提供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警务、灾害应急、社区环卫、计划生育、社区志愿者等“一揽子”公共服务。在这个过程中, 同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构建起了208个农村“两公里文化服务圈”, 每个服务圈平均服务半径在两公里以内, 使农民出门不出2公里, 步行15分钟左右就能找到文化设施, 享受到普遍均等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二、统一标准,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

为使文化资源加快向农村倾斜, 诸城依托农村社区平台, 统一“两公里文化服务圈”的建设标准, 按照“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思路, 逐步完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经过六年的努力, 构建起了基础设施框架。

全市镇街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 均有一个图书报刊阅览室、一个多媒体播放室 (农民文化教育培训教室) 、一个文体活动室、一个休闲娱乐棋牌室、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室 (公共电子阅览室) 、一处文体广场、一个文化宣传橱窗, 这些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具体要求是:图书报刊阅览室面积60平方米以上, 4000册图书、30种报刊、120盘音像资料, 构建起了总分馆制下的“一卡通”图书借阅模式, 市图书馆、镇街图书馆 (室) 、社区农家书屋实现联网借阅, 统借通还;多媒体播放室 (农民文化教育培训教室) 配备投影仪、投影幕;文体活动室、休闲娱乐室30平方米以上, 内有台球、象棋等文体娱乐设施;电子阅览室配备20台以上电脑, 接入互联网;建设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文化宣传橱窗10平方米以上。

根据群众文化需求, 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3年建成8处镇街文化广场, 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 改造提升100个农家文化大院, 建成4处镇街图书馆, 完成50个农家书屋数字化升级。推广建设花卉、养殖等特色农家书屋。拓展总分馆制“一卡通”图书借阅服务范围, 逐步实现与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图书室开展联网借阅。完善提升有线电视数字整转工作, 加快建设地面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2013年发展地面数字电视用户3万户, 推进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

三、完善制度,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诸城市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了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举全市之力推进农村“两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

实施“一把手”工程。把“两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由党委书记负总责。具体工作中做到“六纳入”。即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了市镇两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 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 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定期督查通报各镇街公共文化建设进度情况, 增强各级各部门抓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同时强化激励机制, 市财政每年出资600万元, 设立大舜文化奖, 重点奖励从事文艺创作的文化工作者, 努力营造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投入机制多元化。政府主导。坚持政府投入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保证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市财政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13处镇街全部设立了文化事业发展、文艺创作生产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争取社会支持。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赠等方式, 争取20多家企业投资积极参与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内的农村社区建设。支持社区农民群众自办文化。鼓励他们自筹资金, 兴办腰鼓队、农民书社、庄户剧团等业余文艺团队600多支。城乡联建共享。发挥文明单位“结对子”、城乡联建党组织、部门单位包社区联农户的作用, 引导联建单位支持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篇9: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我见

一、要在准确定位中加强责任意识。站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突出文化的主流价值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基层文化阵地、文化思潮引领等主体功能,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中的文化阵地政治责任、文化经济发展责任、文化政策引导扶持责任、基本文化权益保障责任、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责任。始终把繁荣农村文化、维护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基层党委、政府的基本职责任务,坚持把繁荣农村文化与发展农村经济、民主政治、社会发展、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来谋划,把农村文化放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来统筹,放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环境中去对待。

二、要建好四级阵地载体。县级政府部门需着重加强县文化馆、广播电视网络服务中心、图书信息服务中心、群众文体中心、休闲文化广场、文艺轻骑队、农村电影放映队、文化志愿者队伍等的规范化建设,积极发挥文化引导扶持作用。在乡镇则要着力建好综合性宣传文化广播中心、休闲文化广场、乡镇万册图书馆、文化信息网络中心、报刊阅读专栏、乡土特色文艺队伍等。在村组主要是结合活动场地建好村文体活动场所、农家书屋、宣传报栏、信息网络点、远程教育站点、业余群众文艺队伍等。户级主要是做好开通广播电视、发展文化志愿者及扶持好文化大户等工作。在阵地建设中要特别注重资源整合,讲求成本效益、功能发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为完成建设任务而建文化设施。

三、要在加大财政投入中完善政策。把农村文化工作经费纳入到各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建立农村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等手段切实加大投入、重点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农村文艺题材创作、文化乡土人才培养培训等。要把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作为政府的长效投入来抓,以形成多元投入机制。鼓励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等进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业。要鼓励农民自己从事农村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开发文化资源。要逐步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加大对那些能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实现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采购力度,以及对各类参与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主体(包括农村业余文化队伍、文化大户等)的奖励和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要在适应市场中理顺体制关系。要突出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从管微观建设向管宏观政策、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养人头向购买基本文化服务转变,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等形式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农民主体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文化单位性质实行分类管理,把公益型文化单位与经营型文化单位区分开来。对经营型文化单位要实行企业化运作,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改造组建为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的文化企业。对公益性文化单位要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的运行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做到权、责、利相一致。要深化文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文艺专家定期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的长效机制,实行文化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大对农村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层次;要理顺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乡镇宣传、文化、广播、妇联、团委等资源,建立综合性宣传文化活动中心,实行人、财、物集中统一管理,强化目标责任。

五、要立足乡土特色打造文化品牌。要挖掘保护发展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加大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为抓手,做好民族文化进课堂等文化普及工作,大力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加大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广泛开展“民间艺术之乡”或“特色之乡”活动。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把品牌的打造与旅游开发、旅游产品生产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民俗旅游等项目。

篇10:浅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一种制度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应该大力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同时,也促进教育技术自身的成熟。

所谓教育技术,就是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它包括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在此,我们主要讨论多媒体教学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就是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可控性,教会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效率;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部仅仅能用在教学中,还能够充分发挥这种训练、传播作用在宣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信息促进学习,虚拟仿真效果使学生如临其境,还可以为社会各界提供绘声绘色的文化服务宣传,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明文化的意识,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利用其优越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学习的效率,还能够进一步增进社会各界的学习文化的效益,使不可能进行的实验在屏幕上展现,化微观为直观,化想象为直觉,化抽象为具体,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可视效益。多媒体教学用一种直观的效果让学生在直接接受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创造力,同时,还可以在传播社会文化的同时集思广益,充分发挥社会群众的创造力,让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的信息来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失业,还能为社会各界提供广博的文化信息,让国内外优秀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让社会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通过普通的数字信息、视音频信息、控制信息创设了开放、合作、和谐的课堂教育模式,同时,也为社会文化服务的建立创建一个开放式、创新性、交流性、互补性、和谐化、智能型、科学型的体系。

因此,要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大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篇11: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团风是1995年12月黄冈撤地建市时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县,全县版图面积838平方公里,辖8镇2乡,287个行政村,23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万,其中农户8.15万户,农业人口32.01万人。团风是闻名遐迩的“名人故里”。近现代史上孕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革命家包惠僧、林育英、林育南,地质学家李四光,经济学家王亚南,哲学家熊十力,文学家秦兆阳,思想家殷海光,书法家张荆野,军事家林彪等“八大家”均诞生在这块土地上。团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紧临大武汉,与黄石、鄂州、黄冈三座城市相依,处于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层,是鄂东连接武汉的桥梁和纽带。京九铁路,江北公路,106、318两条国道及“武英”、“大广”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

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强县、特色经济强乡镇、富民经济强村”的“三强战略”,初步形成了以钢结构、建筑建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钢结构产业集群发展,“团风钢构”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扶持发展的52个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我县“中国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建筑建材产业不断壮大。山河建设集团晋升为国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建筑业产值突破45亿元,并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评定为全省建筑企业综合实力第二名。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已形成蛋鸡、优质稻、水产、生猪、花生、奶牛等六大农业板块。由于特色产业的支撑,我县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长。2010年,全县实现gdp29.58亿元,同比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3亿元,增长50.1%;财政收入2.36亿元,增长5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387亿元,增长54.53%;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幅在全黄冈市名列前茅,财政工作在全省财政与管理改革年度考核验收中,我县再次位居a等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925亿元,增长28.41%;外贸出口2867万美元,增长9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68亿元,增长67.9%,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87亿元,增长103.9%;农民人均纯收入2994元,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8元,增长23.6%。在全市争强进位综合考评中,我县有七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市第一,连续两年获得全市第四名,在全省排第47位。今年4月底,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在黄冈市召开,团风是全市三个现场参观点之一。

二、我县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使用及事业发展情况

建县以来,我县文化机构不断完善,城乡文化设施和群众性文化组织建设逐步加强。现有文化馆、图书馆(两馆都是原团风镇的,目前正准备兴建新馆,征地工作已完成,已落实部分资金)、文物管理所、电影院线公司、文化市场稽查队、新华书店等6个文化单位和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站。2010年,文体、广电部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经费分别为65.64万元、110.97万元,村村通和广播电视维护26万元,“以钱养事”41.09万元,国家和省扶持农村电影“2131”工程建设51万元,扶持农家书屋建设12万元,文化站拉动内需建设32万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实物折款10万元,财政保障资金合计348.7万元。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按照上级要求,我县结合自身特点,明确提出了以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为纽带,以特色文化活动为支撑,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全县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一是文化部门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县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所、电影数字院线公司(原电影公司),文化市场稽查队、县新华书店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送文化下乡、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文化市场管理、公益电影放映、服务中心工作等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

二是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自XX年以来,国家和省投资150万元兴建了54个农民健身场地。XX年,投资20万元维修改造贾庙综合文化站,投资32万元分别建成了回龙山、方高坪两个综合文化站,这两个文化站已于今年六月底竣工。

三是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事业快速发展。我县下设九个乡镇广播电视站(即网络中心),2010年,共投入建设资金300万,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000户,创收801.19元。同时积极推进全县本级有线电视联网工作,认真搭建数字平台,目前已实现数模混传。近几年共投入资金100万元,对乡镇网络中心站房进行装修改建,使乡镇网络机房达到标准、美观、实用的目标。

四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明显。我县共要完成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数531个,截至目前已完成508个自然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1%。今年年底前将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目标。大崎山无线发射基地已于今年6月18日正式投入使用,解决了山区人民看电视难的问题。

五是文化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与村级党支部党员活动室配套,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2010年,全县已建农家书屋25家,组建团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成立了10个农村放映队,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432场,实现了全县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民健身工程,全县所建54个健身场地给农民忙时打场,闲时健身提供了方便,全县城乡上下,闲暇之余,随处可见农民秧歌队、腰鼓队、健身队、太极拳剑等群众健身活动场景,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缺资金。乡镇文化服务费用从XX年不足7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近40万元,虽然解决了服务人员的报酬,但硬件投入明显不足,与农民的文化服务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县乡镇文化站的实用面积都在50平方米以下,均属新建范畴,要建成一个实用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文化站综合楼,建设资金在30万元左右。以方高坪、回龙山两个文化站建设为例,这两个文化站的建设资金投入均超过了27万元,每个项目缺口资金达11万元。二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推进不快。近两年来每年落实到我县的农民体育工程只有8个左右,远远达不到乡镇、村组干部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

(三)几点建议

为切实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我们有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加大投入规模。近几年,中央和省市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文化项目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但资金投入规模较小。建议国家和省对乡镇文化站建设的资金投入应在50万元以上,对县图书馆、文化馆的资金投入应在200万元以上,对博物馆的资金投入应在300万元以上。这样,地方再配套资金,划拨土地,县乡文化设施建设才能有一定的规模和档次。同时建议中央和省加大对“村村通”运维和广播电视设备维护,电视台设备购置及设施维修,乡镇广播站设备购置、设施维修及站房维护,演播大厅新建项目,广播电台的新建及设备购置等投入。二是制订倾斜政策。对没有图、文、博三馆的新建县要摸底登记,出台扶持政策,优先解决新县“三无”问题,在资金投入上予以倾斜,并加强对“三馆”建设的跟踪督办,最好将新县“三馆”建设列入国家拉动内需项目。三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建议以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为阵地,逐步建立和健全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并以此为核心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建设网络。

三、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以钱养事”机制运行情况

XX年,我县在黄冈市率先启动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启动了“以钱养事”新机制,到XX年年末基本完成。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三农”的质效不断提高。

(一)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架

我县10个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定编90人,班子成员减少61人,内设机构统一为“三办”(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乡镇事业单位只设财政所,定编150人;派出所、法庭、国土、林业、交管等按规定作为县直机关的派出机构,部分单位按区域设置;农业、农机、水产、水利、文化、计划生育、畜牧兽医等70个服务机构,整体转制为58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的服务中心,956人全员退出事业编制,退出财政供养,组建的58个服务中心共聘用工作人员153人,实行新的“以钱养事”运行体制。

(二)运行“以钱养事”新机制的主要作法

我县“以钱养事”新机制的创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XX至2010年,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考评为优秀县市。我们的主要作法可以归纳为“五个规范”。

一是贴近农民,规范项目设置。我们以千家万户受惠作为基础,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项目设置的重点,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出发,自下而上设立服务项目。把关系全县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和关系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势农业和板块农业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服务项目从XX年的96项,XX年年的104项,提高到2010年的128项,其中文化服务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农村电影、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等方面。

二是有情操作,规范人员聘用。坚持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整合人力资源,解决服务的技术力量,公开招考从事农村公益性服务人员。在招考过程中,实行由个人申报、县人事部门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参与、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打破传统的身份和地域限制,面向全社会公开进行。对一些比较专业和比较单一的服务项目,采取委托服务和派驻服务的办法进行,减少人员的配备,优化资源的配置。如农村电影放映服务,我们就委托设备、技术较好的县电影公司承担。

三是依法办事,规范项目合同。坚持依法办事,用合同的形式来明确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新机制正常运行。在推行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建立不同的管理方式,定岗招聘服务人员,实行两个层次的合同管理,即服务中心与政府或主管局签第一层次的合同,服务人员与服务中心签第二层次的合同,委托服务和派驻服务的,则实行与主管局签订合同。为了充分调动服务中心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我们今年在部分服务项目上试行“招投标”制,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农家书屋建设,县新华书店和县图书馆两家投标,最终新华书店凭借宽广的图书采购渠道中标。

四是科学管理,规范项目考核。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县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考核评估机制,推行《日记手册》、《服务跟踪卡》制度,加强对养事人员“事前、事中、事后”的日常管理。季度考核、年度考核时采取现场听取服务人员的述职,听基层干部群众对服务人员的意见,查看服务资料,根据考核的项目现场对服务人员的服务质效进行评议记分。对一些单一的服务项目,则采取项目完成后,由承包方申请,县综改办会同主管局进行专项考核,评定服务质效,结算服务合同。

五是增加投入,规范资金管理。从XX年的207万元,XX年年的402万元,2010年提高到530万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稳步增加。为了确保各项公益性服务经费能够及时拨付到位,制定了《“以钱养事”资金管理办法》,实行按季度拨付,每季度由乡镇和县直业务主管部门对服务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按合同经费20%比例拨付,全年预留20%的资金作为年度考核资金,全额完成约定服务项目的经考核合格后全额拨付,未达到要求的按比例扣减服务经费。为了充分调动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巩固公益事业服务人员队伍,县政府全额安排了服务人员的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大病医疗保险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机制不活。“以钱养事”侧重的是服务人员的管理,他们退出事业编制后,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制定的目标任务约束性不强,造成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项目管理难度加大。二是考核体系明显滞后。文化服务与其他公共服务的物化特性有较大的区别,目前对文化服务的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四)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县乡公共文化服务硬件投入应以中央、省为主,服务人员经费保障以地方为主的办法,稳步增加投入。二是出台统一的县乡文化服务考核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省级出台文化服务质效考核体系,建立县乡文化服务考核标准。

上一篇:农村扶贫户申请下一篇:县优秀班主任的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