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材修改

2024-05-15

高中政治教材修改(精选8篇)

篇1:高中政治教材修改

2013年高中政治必修2教材修改

《政治生活》部分

1、P5:“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改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P44:删除“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要做到:。。”这一段及专家点评中“关于权力与责任的关系的理解”内容。

3、P46:“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改为“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4、P48:小标题“为政府的‘阳光工程’喝彩”改为“为政务公开喝彩”;增加一段“政务公开,有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P49:“综合探究”中所有关于政府的权威一词,改为政府的威信。

6、P5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7、P64:增加一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

8、P65:删除“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9、P67:最上一段改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1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改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改为“核心立场”。

11、P75:删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这一段。

12、P83:“综合探究”的标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改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增加一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3、P94:“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小框内容增加:“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和“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这两句。

14、P100:删除“中国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各国应当做到: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安全上。。环保上。。”这一段。

15、P104:课时标题“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改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16、P106:将“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改为“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篇2:高中政治教材修改

1、P23:内容修改“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P31:小标题“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改为“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3、P36:删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一说法。

4、P38:“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改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改为“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5、P40:“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改为“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增加一句“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P76:删除“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一段。

篇3:高中政治教材修改

在匀强电场E中, 沿电场线方向有A 、B两点, 距离为d , 电势差为UAB, 正电荷q从A移到B , 电场力所做的功:

由此可知, 在匀强电场中, 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场强与这两点间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的乘积。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选修3 - 1 第一章第六节中, 编者也是通过讨论匀强电场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电荷q从A点移动到B点, 静电力做的功W与A 、B两点的电势差的关系为W = q UAB, 可以从q所受的静电力来计算功, 这个力是F = q E因为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E处处相等, 它所做的功为W =Fd = q Ed比较功的两个计算结果, 得到UAB= Ed即: 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电场强度与这两点沿电场方向的距离的乘积。

在以上对两点间电势差U = Ed描述都存在物理量性质的误导, 如从教材字面理解学生解题时易出现电势差符号判断有误, 从而导致对之后电场力做正功负功的判断理解不够准确。

一、高中教材U = Ed描述不妥之处

由W = q UAB可知, 电荷量q为标量前面的正负代表所带电荷电性, W为标量, 前面的正负号, 符号代表电场力对带电体做功的正负性。从数学矢量和标量的关系可知UAB强度也应为标量, 前面正负号仅代表A 、B两点间电视相对高低, 不代表方向。

但在高中教材对U = Ed的描述中, 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电场强度 ( E矢量) 与这两点沿电场方向的距离的乘积。众所周知AB两点间距离无论是从A到B方向的距离还是从B到A方向的距离均为AB的长度标量。按照书上的描述电势差应为一个矢量 ( 电场强度E ) 和一个标量 ( AB两点间距离) 的乘积, 但在数学上定义一个矢量和一个标量的点乘积为一个矢量, 但是UAB却为一个标量。学生在看书上的描述易混乱对电势差的理解。解以下一类习题易产生错解。

如: 分别计算以下两种情况下, 把所带电荷量为+ q和- q的物体 ( 不计重力) 从A移动至B电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解: 规定电场强度E的方向为正方向。设带电体从A运动至B时电场力对带电体所做功为WAB。

若物体带电为+ q取正, E电场强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即E取正。

设A到B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为d, 即

得WAB= Eqd > 0 ( ∵ E为正, q为正, d为正)

∴电场力做正功 (与事实相符合)

若物体带电为- q取负, E电场强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即E取正。

设A到B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为d即

得WAB= Eqd < 0 ( ∵ E为正, q为负, d为正)

∴电场力做负功 (与事实相符合)

按照书上对距离d的定义则会得到如下解答:

若物体带电为+ q取正, E电场强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即E取正。

设A到B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为d即

得WAB= Eqd > 0 ( ∵ E为正, q为正, d为正)

∴电场力做正功

与实际此种情况下带电体所受电场力与运动方向夹角为钝角做负功矛盾。

若为物体带电为- q取负, E电场强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即E取正。

设A到B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为d即

得WAB= Eqd < 0 ( ∵ E为正, q为负, d为正)

∴电场力做负功

同样与实际此种情况下带电体所受电场力与运动方向夹角为锐角做正功矛盾。

若把d定义为从A移动到B沿电场线方向上的位移, 则可以避免这一矛盾。

二、高中教材U = Ed描述修改建议

综上, 高中教材有关U = Ed描述不妥之处, 即未准确的描述等式中各物理量的标矢性。虽然在接下来对变形等式的描述中提到: 在匀强电场中, 电场强度的大小等于两点间的电势差与两点沿电场强度方向距离的比值。

建议应将前后描述统一。将对UAB= Ed描述修改为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电势差等于电场强度与这两点间A到B的位移的乘积, 即矢量E ( 电场强度) 与矢量d ( A到B的位移) 的乘积; 或改为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电场强度的大小与这两点间沿电场方向的距离的乘积, 即标量 ( 电场强度的大小) 与标量 ( A到B间的距离) 的乘积。

篇4:高中政治教材修改

【关键词】物理实验 质疑 商榷 错误 修改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111-02

广西作为参加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最后一个地方,从2012年9月至去年完成全国高考,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年3月或4月第3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此轮本地区新课改实施的具体教学、集体备课和研究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该套教材实验内容编写存在的令人质疑、欠妥甚至错误的不利于教学之处。现针对不同实验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并且分别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供大家在后续的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或教材改版时加以参考和借鉴。限于篇幅和本人水平局限,在本文后面提供的相关“参考文献”中有同行已经先后提出了正确的观点并进行详细论述,在此文中将加以采用而不再过多展开,敬请原作者谅解,有意者可查阅所列原文。此文意在抛砖引玉,以得到大家的关注。

一、对一处建立物理概念的实验内容的质疑

必修2的23页至24页“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该实验在实际操作时对于学生来说有两方面的困难:一是用秒表测周期及线速度,用天平测钢球的质量,利用轨迹圆半径和悬点的竖直高度(用刻度尺)测定tanθ,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测量工具及待测物理量较多,已经超出“粗略验证”的本意;二是由水平面内的轨迹圆确认所需要的向心力,再由竖直面至圆锥面分析实际的力如何提供向心力,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这些对于刚开始认识向心力的学生来说,台阶过高。而大多数学校仍然保留有“向心力演示器”,其主要是通过皮带将两个变速塔轮连接起来操作,用它来进行实验是因为有前两节的“问题与练习”和“思考与讨论”作为基础,相当于其内容的延伸,所以在课堂上操作比较容易,表现比较直观,理解比较容易,也能较完整和较快地体现控制变量的探究方法,用来“粗略验证”的台阶较低。因此建议将“演示(或做一做):用向心力演示器粗略验证向心力大小的表达式”(或者作为实验方案一)及相关内容编排在“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大小的表达式”(或者作为实验方案二)之前。

另外,必修2的23页“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和“向心力的表达式”,均应分别修改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和“向心力大小的表达式”,这样既与前一节的表述保持一致,又使得向心力的矢量性更加凸显,为后面向心力实例分析和矢量处理奠定好基础。

二、对有关物理规律的实验内容的一些质疑

1.在必修1的56页“胡克定律”相关内容中,虽然有“实验表明”的叙述,但没有相应实验设计、探究过程等的设置。一方面在初中教材中原来就没有这类实验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不符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的内容标准,何况《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中一直有“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明确要求,并且在近几年全国高考新课标试卷中对此实验已做了重点考查。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使正常教学与高考实现无缝衔接和统一,教材在此处应该增加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内容,并在实验后留出拓展性作业:(1)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力或减缓振动等);(2)制作一个简易弹簧秤,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

2.牛顿第一定律不应涉及“质量”,而本节教材69页至70页“惯性与质量”内容所涉及的力、质量和加速度三个物理量,正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核心内容。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建议将“惯性与质量”包括“思考与讨论”的内容向后编排到第二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开始部分。

3.必修2的第七章第六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动能定理)》中的参考案例二,当橡皮筋、小车等器材选择不妥当时,会使得实验的探究过程和效果不够理想。建议在70页“操作与作图的技巧”下方的“在第二个方案中”之后,增加“可以选用如下器材:小车(前端带小钩,有带轮缘的轮子);100~200g的砝码;用铝合金轨道制成的斜轨道(并在斜轨道一端的两侧适当位置对称地固定两个用于固定橡皮筋的铁夹子);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及纸带;6根等长的约为62cm的同规格、两端分别系有两个小钩的橡皮筋(横断面为圆形、单根半径约为0.7mm的橡皮筋,或用去掉外层包裹纱线的圆柱状的松紧带,也可用已仔细剪成单股的带状松紧带)”。

4.选修3-5的第2页至第4页,即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的基本思路”中“现在的问题是(猜想和假设)”之后的内容和“需要考虑的问题”下方表格中的表达式,以及第4页第一段“举例来说”之后的说明,有多处既不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又没有代表一定的物理意义。现提出以下三种层次的猜想与假设,建议将教材中相应内容进行修改:“猜测1:,即碰撞前后系统速度的平均值保持不变。猜测2:即碰撞前后系统总的动能保持不变。猜测3:,即碰撞前后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与自己的速度的乘积之和保持不变。”

三、教材中应该修改的几处错误或值得商榷的说法

1.必修2的第4页“做一做(实验)”中的飞镖本意是要“显示曲线运动速度方向的”,但是“飞镖的指向根本不可能是它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或者说“飞镖的实际速度方向并不是飞镖指示的方向”。既然如文中制作的飞镖及其现象的描述与实际不符合,目前还没有其它正确、恰当的器材和操作方法,建议将该“做一做”整体删除掉,以防止影响前后内容及引起错误地应用。

2.必修2的13页“图5.3-1某物体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左侧内容中有“例如M3的坐标为x=2.8mm,y=1.9mm”。经过对比学生实际实验测得的数据,发现可能是编排“单位”时出现了疏忽,应当修改为“例如M3的坐标为x=2.8cm,y=1.9cm”。

3.选修3-4的34页至35页“波的干涉”传承了旧教材的内容,作为多年以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教材内容让学生理解了两列相干波相遇的某点为什么是加强点或减弱点,但是在后续拓展时虽然有34页“图12.4-5波的干涉的示意图”可以帮助识别和记忆,若要让学生去确定加强点(加强区域)或减弱点(减弱区域)分布的规律并加以应用,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得要领、手足无措,即使把“满足波程差等于波长整数倍的点为加强点,处于加强区域”的结论经过简单引导告诉学生,学生往往仍一头雾水或一知半解。尤其近几年高考已经多次考查两相干波源连线上、连线的中垂线上或相应坐标轴上、周围封闭路径上加强点分布的位置及数目等实际问题。出现这些疑难问题的症结主要是教学中没有及时将“干涉图样”及分布规律与数学的双曲线知识和方法有机联系和融合起来,让学生失去了数形结合、数理逻辑统一的极好素材和发展潜能的有利时机。

综上所述,建议在35页“做一做(实验):操场上声音的干涉”之后,增加“思考与讨论:同学们可以回忆、查阅数学的双曲线及其图象知识和方法,并且联系图12.4-5波的干涉的示意图,尝试推理、得出两相干波源周围哪些位置是加强点?哪些位置又是减弱点?然后进一步总结、确定出加强点(加强区域)或减弱点(减弱区域)分布的规律”。

4.选修3-4的54页小标题“决定条纹间距的条件”应该修改为:“出现明暗干涉条纹的条件”。这样才能与其后面的内容相符合,也与56页小标题“实验原理”后面的内容不再造成误解和冲突。

为了维护人教版物理教材实验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普及性,更加充分地贯彻落实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上进行了不同实验内容的梳理和归纳,逐项提出了针对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一些质疑、错误、值得商榷之处和相应的修改建议,望在教材再版时专家们能借鉴或采纳,以修去原有的瑕疵或不足。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若有不妥或仍然存在未提出的类似问题,请专家和同仁们在进一步教学实践中继续发掘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陈心焕.例谈《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新课教学[J].中学物理,201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1版)

[3]李会,晏保文.对《牛顿第一定律》教材内容的修改建议[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12)

[4]刘升,李志强.“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改进[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10)

[5]吴健.对人教版教材“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编写的一点质疑[J].中学物理,2015(7)

[6]田家娟.关于“飞镖指向”叙述的商榷[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6)

[7]付正光.人教版教材中几处值得商榷的说法[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7)

【作者简介】周 喆(1967— ),男,汉族,籍贯甘肃省天水市,现就职于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中学市级骨干教师,已有十二部教育教学辅导用书出版和二十多篇专业论文在国家级杂志发表或获各类奖项,一直从事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组织、辅导等教练工作,因所带学生多次荣获全国一、二、三等奖,有十三人次代表广西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或冬令营,先后十次荣获中国物理学会等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曾被聘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专家,被桂林市教育局聘为中小学教师资格评审专家。

篇5:高中政治“新教材”使用感触

大新中学 苏凤

总结二十多年来的教学工作,我用过上海市一期课改教材,到今天用的二期课改试验教材。对二期课改新教材,我的理解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适应新时期的产物。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二期课改教教材就是顺应这个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课程的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应怎样迎接这次课改?怎样推动这次课改?下面我谈一谈自己使用新教材的感触。

一、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认识

2005年下半学期,我县初、高中起始年级全面实行二期课改新教材。我担任高一年级政治学科新教材的教学任务。虽然,我已有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但对二期课改的要求和教材知之较少,通过县政治教研室组织的新课改培训和我自己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对课改的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新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必须以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时代的进步,国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迫在眉睫。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变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的学生也改变了,他们已不再孤陋寡闻,信息、互联网使学生懂的好多,知识面也较广,同时世界也变小了。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必须改革。只有适应新世纪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才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政治学科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是(1)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2)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3)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体验。(4)实施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5)突出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6)体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拓展学习空间。从课程理念到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任重而道远,但须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这一改革中。

二、对新教材的认识

教师对新教材的教学从不熟悉到熟悉,从熟悉到吃透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要求教师自身对教材结构、教材内容成熟于胸,特别是与老教材有差异的,有新增的知识,更应该认真分析梳理并加以拓展研究,力争做到胸有成竹,深入浅出,不含糊其辞。施教新教材一年多来我觉得:本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具有时代特点和上海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性较强。2. 新教材不仅在教材内容设置上有了变化,而且在学生的学习上也有了明显的变新教材色彩鲜艳,利用大量图片说话,可谓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可教性和可读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新教材中每一课都插入了六大板块——知识窗、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经济(政治)观察、操作平台、学习训练园地等。这不仅使教材内容丰富了,也使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同时更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包括: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学会了学习。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则不能,需要在日常的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积累而形成的;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不断向学生渗透而形成的。3. 新教材蕴涵了更多的温情,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拉近政治与生活的距离,便于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体验、感受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教学与学生的情感、生活贴近。

二期课改的教材是先进的,作为二期课改第一线实施的老师,我觉得在推进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值得思考与商榷。1. 政治新教材与学生实际存在着差距。新教材难度较大,负担较重。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农村中学的学生尤为困难,所以,一年下来我觉得教得很累。2. 3. 政治新教材有大量的新内容、新资料,资料比较难找,查资料花费的时间太多。课文内容太多,时间紧,教学进度完成有困难。有些活动只能匆匆掠过,不能做得太到位。4. 5. 政治新教材的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适合多媒体教学,但学校的配备不到位。政治新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需学生通过网上搜索来获取,特别是操作平台的完成。但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家里有电脑的很少。在高一开学第一堂课时,我就作过调查,有的班级只有一、二个学生家里有电脑,有的班级甚至一个也没有,所以,象这样的活动就很难完成。

三、我的体会

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触颇深:二期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作为教师如何去适应这次改革,如何在改革中使自己运用新的理念去实施新教材,是我们教师应该考虑和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推进二期课改的基础,二期课改在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改理念下进行。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在课例研究中求发展,学生的学习在交流、合作、探究、自学等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教师由过去的自我为中心,向以学生的活动、想象、体验为中心转变,教师尽力创设生活化情景,鼓励学生收集各种信息和资料,鼓励学生有创意的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质疑设问,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教师积极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

通过一年多来新教材的实践,自己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的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什么样的知识,做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的问题。这是自己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将其凝成文字,以便激励自己在课程改革中尽快的成熟。

篇6:高中政治新教材培训总结(定稿)

宾川四中李蓉

今年8月17日,18日我参加了宾川县教育局组织的暑期教师培训,这次培训邀请了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教材的专家给我们分析最新版的高中政治教材及新教材的实施策略,使我受益匪浅。这两天培训的主要内容是:

8月17日上午,参与《文化生活》编写的专家主讲了这门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展望; 针对课改实践中的突出问题,面对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如何研究、探讨课标。他的讲解旁征博引,纵横捭阖,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真让我们大开眼界。

8月17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的专家,《经济生活》的主编陈友芳教授对高中政治新教材的修改进行解读,接着给我们讲了如何解读《经济生活》中的曲线图,他的讲解使我茅塞顿开,解决了很多在教学中遇到的疑惑、问题,他的讲解对我们的教学实践真是大有裨益。

8月18日上午,参与《生活与哲学》编写的专家主讲了编写《生活与哲学》的宏观背景、课程的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生活与哲学》教材的主要特点、关于教材的使用建议等。

8月18日下午,谢绍熺专家对《政治生活》教材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政治生活》与《政治常识》的不同点,《政治生活》的编写情况,《政治生活》的内容把握,《政治生活》的教学策略等。解答了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如何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两天的培训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感慨很多。就像一位专家所说,政治课教学就像唱歌,小曲好唱,但要唱好不容易。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认真钻研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高效课堂。要深入钻研《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高考考纲以及教材,研究新课程高考试题,把握高考新动向。要当“杂家” , 知识要丰富,关注面要宽,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善于学习,治学严谨,关心时政,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尤其要特别关注党的理论创新发展情况。

两天的培训最大的收获是对高中政治的实施背景、新教材、教学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一)实施背景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有利保障,而教材是课程的重要成份,是课程家族中的基本单位,是课程的重要依据。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教材就是指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所开发的教材,它包括教科书、教学大纲、教辅图书。这些图书教材,又包括视听、电子教材,还包括源于现实生活中资料等内容。

推进高中课程和教材改革,才能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课程和教材改革,真正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并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在推进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视中小学课程和教材改革,并将其作为关系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优先予以政策考虑。我国的高中课程和教材也需要适应国际潮流,进行改革。

高中课程和教材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重新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和新教材是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显突出,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创造性和价值观的形成;课程内容和教材“繁、难、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生活经验;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科目过多,忽视了科学、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不尊重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教育评价上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习者发展和提高的教育功能;课程和教材管理过于集中,强调统一,忽视了地方与学校在课程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国家课程和教材一统天下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对高中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普通高中新课改和新教材实施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进行的。

(二)对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1、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

(1)新教材的变化

①核心变化

高中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较,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确立了体现素质教育精

神的教育观念,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比较好地阐释了新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②功能的变化

高中新教材功能发生了转变。针对以往教材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教材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教材定位,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教材设置的变化。

高中新教材设置由必修四大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和选修六大模块(〈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两部分组成。

④内容的变化

新教材对旧教材进行了删减、整合,控制内容总量,适当降低知识难度。以往教材由于过分强调学科知道的学术性、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致使学习内容偏多,偏深。新教材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一是控制内容总量,精选知识;二是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删减了一些过时的、难度较大的知识,同时也增加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淡化了知识。

⑤栏目的变化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小栏目,插图变成了彩图,教材生动活泼,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探究问题的设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新教材实施的变化。

以往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缺乏对教材实施特别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新教材实施致力于学生个性成长。

⑦新教材评价的变化。

新教材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生长空间,新教材的评价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总之,新教材以活跃代替沉闷,变通代替死板,创新代替守旧,融会贯通代替死记硬背

(2)新教材的特点

①新教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②新教材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注重过程性,突出生成性。新教材强调教学过程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给予,更要着力于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致力于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③新教材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构建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基本符合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规律。

传统教材彰显“理论知识”的学习,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新教材关注的是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境”,注重选取现实生活的典型材料来呈现问题,并设计问题发生所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使学科知识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以期达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境界。高中思想政治的四个必修模块每一个单元每一课都设计了若干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呈现问题,提供学生探究的平台,由此引出相应的观点,并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努力实现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的融合。从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基本知识讲起,再用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基本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④教材的内容设计、呈现方式和问题与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探究创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以往教材是精选那些确定无疑的知识或理论,教材无异是权威的象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质疑和求异。新教材要求教师的教学创新和专业创造,重视拓展学生的创造天性,强调学生个性的鉴赏、感受、交流和分享,尽量避免所谓“标准化”、“统一化”的固定模式。通过提供给学生生活背景的丰富材料,通过为师生建构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引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自主探索,深入思考,自主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⑤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课堂学习空间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字教材已不可能承载全部的教学任务,现代教材不囿于书本化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还包括音像与电子教材,以及网络上

经过加工和组织的信息,从而由原来的静态、固定的文体逐步变为动态交互的资源。

⑥新教材的语言文字简明朴实,版式设计新颖活泼,课文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注重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1)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2)坚持马列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3)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

(4)注重基础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强调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之间的互动,为开放互动式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留下尽可能大的空间,为改进评价方式提供条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在强调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人文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

(7)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在明确基本目标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篇7: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生态环保理念

李佳军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第一中学,云南 凤庆 675900)

摘 要:目前,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贯彻教学中涉及的生态环保理念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结合教育教学活动,谈谈高中政治四个必修模块是如何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教学中我是如何贯彻生态保护理念。

关键词: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生态环境

记得小时候,只要提起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等是常见的用语,我们也以此为荣。但现这中现象在许多地方只在记忆中了,现在的中国各种资源在总量上还可以与世界上众多国家比一比,但说到人均量上,我们就没有比较的资本了;在环境保护上我们也缺少优势。一句话,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中国迫在眉睫的事情,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目前,值得欣慰的是,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一问题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大多数民众都已经重视,自觉地关注和落实这个问题了。我是一名从教将近二十年的高中政治教师,下面就结合高中政治教学内容,谈谈高中政治教材(“人教版·必修”)是如何体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理念的,并对这些知识点作简要分析。

一、经济生活中体现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1、消费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没有消费环节,社会再生产就不能持续下去,而且社会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合理科学的消费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对生产的发起阻碍作用。高中政治教材对消费的分析中不仅阐述了其重要性还贯穿着生态保护理念。

教材在阐述消费心理时指出“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攀比心理是不健康的”,“求实心理是一种理智的消费”;在阐述消费观时指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阐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促进生产的发展。不论阐述消费心理、消费观还是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教材中都贯穿着生态环保理念,都要求要注重节约能源资源,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教学教学中我不仅讲清讲透教材知识,还注重要求学生把教材知识落到自己的行动上,从吃穿等日常生活小事上开始,不攀比、不浪费,并能够自觉爱护环境卫生,为“美丽一中、美丽凤庆、美丽临沧”作出自己的贡献。

2、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企业是生产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但企业不能以营利为唯一目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为了企业注重生态效益、2

社会效益,国家不断加大对非法生产经营企业的整治处理力度,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采用强制手段予以处罚乃至关闭,对制假售假企业给予相应的制裁。

教材在阐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时指出,“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这些要求都蕴含着生态环保的影子,企业的经营战略要正确、自主创新能力要提高、形象和信誉要良好,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就必须贯彻生态环保理念,重视资源能源的节约、重视生产提供生态环保的产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教育教学我在落实教材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指导学生对县城内重点企业的环保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撰写心得体会,并提出问题企业的整改措施,为凤庆多一片青山绿水而努力。

3、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所以,市场经济正常发展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教材在阐述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时指出,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等。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加大对经济的调节力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单纯市场调节的不足,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目标等知识 3

都体现生态保护的内涵。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调查凤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并结合凤庆县存在的环境问题,交流讨论哪些问题是市场调节引发的、哪些是自然灾害引发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凤庆的可持续发展是有什么重要性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凤庆多一片蓝天白云出一份力。

4、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教材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都重点强调要注重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选择凤庆县的一个企业,分析该企业在贯彻 4

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成绩与不足,并能够运用自己所能借助的力量监督该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为凤庆县的美好明天添砖加瓦。

科学发展观还是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三个必修模块的内容,本文在这三个模块知识的分析中就不再赘述了。

二、政治生活的生态环保理念

1、政府的职能

政府职能指政府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政府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等。

高中政治教材里,在“政府职能”这个知识点中体现生态环保理念的知识主要有以下这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如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等。总之,在政府履行好职能后,人民才可以享受到“优美的生态环境”。

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监督政府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中是否依法行政,是否贯彻落实政府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使学生明白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2、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在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情况下全国人民不可能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广大人民是通过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 5

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国家和地方重大事务,并由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等国家机关具体行使职权,落实这些决定。

教材指出,人大代表具有“审议权”(即监督权)、“提案权”、“表决权”、“质询权”等权利,人大代表在行使职权时必须履行“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等义务。人民代表大会大会要履行好“立法权”,完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需的法律法规,使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做到有法可依;要履行好“决定权”,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要履行好“监督权”,人大要监督好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尤其要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是否缺位、是否到位或是否越位。人大代表的权利、义务和人大的职权中都蕴含着深厚的生态环保理念。如,面对目前我国有的地方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状况,人大代表应该行使好职权,为改善生态环境向人大提交提案、议案或审慎审议、表决相关提案、议案;同时,人大代表要履行好义务,就生态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人民代表为人民;人大在行使有关生态方面的职权时,要注重各重大工程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前提,否则不予立项。

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框体中,哪些知识点与生态环保理念联系比较密切?如果你是人大代表,结合凤庆实际你将如何落实生态环保理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教材知识有进一步理解,让学生为美好凤庆出谋划策。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政治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郑重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教材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包“科学执政”,就是执政“遵循规律”;“民主执政”,就是执政讲民主,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推进国家各项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这些知识点中,生态环保的理念是比较突出的。如,科学执政就包括要遵循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等。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尤其是中国现代史,要求学生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六十多年来有过哪些失误,这些失误导致了什么样的生态问题等。

4、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内容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宗教、体育、卫生、环保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合作与竞争、屈服与抗争、和平与战争、友好与冲突等,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基本形式。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世界各国之间战争也好、冲突也罢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正如丘吉尔说,“世界上不存在永恒 7 的朋友,也不存在永恒的敌人,只存在永恒的利益。”

在国家利益的阐述中,教材指出“国家利益是国家存在与发展的权益”,“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冲突的根源”,但世界各国不能“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利益。中国以负责任的态度主张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处理好国际关系,建立国际新秩序,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各个方面和谐发展,特别强调“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讨论近年来出现过哪些世界性的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哪些是认为导致?应如何处理好这些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对我们有何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识,使学生树立心忧天下的生态环保意识。

三、文化生活中的生态环保理念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生活教材指出,文化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经济、政治属于物质的范畴,因此,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一般地,从一方面看,经济、政治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程度也较高;反之则较低。从另方面看,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发展程度就高;反之则较低。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现实生活中大量能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问题是不合理、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思路导致的。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大跃进、浮夸风等思想的指导下,全国掀起 8

炼钢铁高潮、毁林开荒热潮、灭“四害”运动等,造成一系列生态环保问题。近年来,在错误消费观的作用下,白色污染、各种浪费现象等比比皆是,这些行为是造成乱象丛生的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通过这些身边的事例,甚至是自己参与造成的事例,加深学生对环保问题的重视,自觉投身于环保行动中,为“美好一中”、“美好凤庆”、“美好临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的反作用是通过对人的影响实现的。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教材指出,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这些分析都包含着深厚的生态理念,如,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的重农抑商思想,不仅在封建社会里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毁林开荒浪潮,这虽然在短期内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但由此导致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持续干旱和洪涝灾害等生态问题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更不用说在毁林开荒的浪潮下,大量物种灭亡了,生态失衡了,这些毁灭性的后果是不能用经济衡量的。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思考,目前上至国家下到个人存在哪些不合理的文化思想?这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个人眼前生活有什么影响?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我们应如何抓好生态环保问题?通过这些分析,使学生明白,环保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解决环保问题要从我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少用一个塑料袋、少用一双卫生筷等。

3、文化创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化作为经济、政治的产物当然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富有生机与活力,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中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和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处理这两个关系时就涉及生态环保问题。只有抛弃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腐朽落后的部分,文化才是真正的创新。文化创新中抛弃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腐朽落后部分包含有深厚的生态环保理念,如上坟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上坟时烧香、烧纸钱是上坟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而且容易引发火灾等。

教材指出,“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面对传统文化,文化创新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对外来文化,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不同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面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文化创新要中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即既要反对“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创新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际思考,从身边的现象事例入手,重点交流分析清明节之际,我们应如何祭祀祖先,如何看待烧香、烧纸钱等行为。引导学生从我做起,在祭祀祖先时逐渐做到文明上坟、科学祭祀,用鲜花代替污染性大、危险性高的燃香和纸钱,用水果代替七盘八碟的菜饭,这样改革既方便节约又安全。

四、生活与哲学中的生态理念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广义的自然界应该包括整个宇宙,至少也应该是太阳、月亮等与地球上的万事万物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天体和地球自身;狭义的自然界指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其周围的大气。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自然界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必须保护自然界,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自然造福于人类。

教材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即自然界是客观的;其次,“人类社会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客观性”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自然造福于人类。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际,了解分析社会生产、生活中存在哪些违背自然界客观性原理要求的行为?这些行为有什么危害?作为中学生,面对这些行为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通过对这些行为的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生态问题的认识,提高生态环保意识的自觉性。

2、社会客观性原理

人类社会是客观的。教材指出“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客观的,“支配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人类在活动的过程中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然而,社会生产生活中存在着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的行 11

为,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经常实施“三拍工程”——某项重大决策不是集思广益,深入实际论证之后科学决策,而是最高长官一人拍脑袋决定;当别人对领导的决策提出异议时,作为领导不是反思自己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而是凭借自己的权力,强行压制别人的合理性意见和建议,拍胸脯保证自己决策的“高明”;面对决策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作为决策的做出者不是想方设法采取措施补救,而是到处拉关系、推卸责任,拍屁股走人。

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分析上述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行为产生的原因,这些行为造成的危害,减少这些行为的措施,这些行为与我们有何联系等。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上的两个“对子”,任何哲学都是围绕这两个“对子”展开的。其中,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阶段。

教材指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如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再分的原子”等。这些学说都蕴含着深厚的生态保护理念,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自然 12

界中的事物,主张关爱万物、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中,我结合我国历史上的“五行学说”,运用五行学说中相生相克的理论,阐述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是密切联系的,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明白我们只有如何做才能实现与自然“相生”,自觉与自然和谐相处。

4、规律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变化发展都有各自的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即规律的存在与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改造、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各种灾害,很大一部分就是我们没有按规律办事导致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列举人类遇到的哪些灾害是大自然自身变化发展中导致的?哪些是因为人类没有按规律办事导致的?我们要如何防范这样的灾害?我们要减少人为灾害的发生?通过这些问题反思和解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为美好“美好校园”、“美好凤庆”、“美好临沧”贡献出一份力量。

高中政治教材中蕴含的生态保护理念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分析的还有很多。如经济生活教材中,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财政的作用、税收的作用、收入分配等知识,政治生活教材中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内容,文化生活中民族节日与 13

文化遗产、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落后文化,生活与哲学中物质欲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都蕴含着生态保护的思想,作为政治教师有充分的教学素材为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尽一份心,有亟待解决的责任为美丽的校园、美好的凤庆和临沧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余 静 陈友芳 主编《思想政治·经济生活》[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 [2]吴少荣 主编 《思想政治·政治生活》[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 [3]白暴力 朱明光主编《思想政治·文化生活》[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 [4]孙煕国 主编 《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章海荣 编著 《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 [6]姚亚萍 著

篇8:高中政治教材整合研究

按照学校教材整合的要求,依据政治课程标准,结合我校的学情、近几年的考情,把现有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符合我校的课改理念,符合教学实际实用性强的教材。

二、整合目的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考纲为指南,以思维导图为引领,以教材为依托,以实现有效教学为目标,解决好教材、教师、学生的关系,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1. 使教材整合符合课标要求

政治课程标准是整合教材的指路灯, 统率着整合教材的全过程。我们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对各节的教学目标加以调整,制定了符合学情的目标。并且明确了哪些是应该掌握的,哪些是需要会描述的,哪些需要分析。

2. 使整合内容适合学生特点

我校高考主体力量是特长生,分数要求375以上,在整合中我们注重基础,每课时都有基础知识点的梳理。

3. 通过整合提升学生能力

高考考纲政治学科四项能力要求: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迁移和运用知识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三、整合原则

以新课标、考试大纲为导向,以达到备课实用、课堂高效的目的。为了与教学同步, 我们以课时为单位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将非重点、非考点和难度过大地删,联系相关知识拓展延伸,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体现核心,理清层次、化繁为简。一是以考点为依据,按单元、章节、模块顺序进行整合;二是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进行分层、分类整合;三是按“调、删、联、融”的标准进行整合,即调整教材顺序,删减非重点、非考点和难度过大内容,联系相关知识延伸拓展,融入现实生活。

四、整合作用

一是重要保证: 高考政治四本必修共253个考点, 经济生活82个、政治生活52个、文化生活43个、生活与哲学77个。教材整合是有效掌握考点, 提高政治复习效率的重要保证。二是命题趋势:从全国高考的命题趋势看,无论是学科内还是跨学科试题都强调综合,主观题更加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教材整合侧重重构与整合,回归体系,使学生形成学科思想,掌握学科方法。

五、整合方法

1. 宏观把握———明脉络

例如,“经济生活”模块82个考点。 ( 1) 一句话概括:“一、二、三、四、五”。一个核心问题———财富创造 与资源配置 ;两手调节———市场机制与 宏观调控;三个主体———国 家( 政府) 、企业( 生产者、经营者) 、个人( 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 ;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五个观念———金钱观、消费观、择业观、公平观、科学发展观。( 2) 一个思维导图呈现:一目了然,将经济生活所有知识进行前后左右的联系,重构思维导图,发散性扩充,实现知识的前后衔接。

2. 中观贯通———书读“ 薄”

一是含义:中观贯通是指以单元、课、框为基础,形成知识体系,做到框框有归纳、课课有提炼、单元有总结。二是特点:书读薄、点成网。三是方法:( 1) 主题贯通法:如消费、价格、科技等。( 2) 主体贯通法:如国家、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 ( 3) 单元、课、框标题贯通法( 基本) 。

3. 微观落实———夯基础

( 1) 原因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夯实基础是学好政治的第一要务和根本。( 2) 方法:从“点”入手,落实三点:高频考点、热门考点、新增考点。这样就能做到以纲为纲,点点清、点点通,以基础不变应高考万变。

六、整合措施

1. 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中,教材被看作是引发、指引学生学习的工具,是一种师生对话的文本。在新教材的备课中,教师有时会感到整体思路不是很清楚,前后有衔接不上的感觉。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适当调整教材顺序,以利于学生思维的衔接。

2. 知识预先渗透,疑点适当后置

处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还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高中教材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把与后面教学难点相关的知识预先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加以渗透。

3. 动态呈现,让教材活起来

要及时关注国家热点问题,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将教材的知识直观化、立体化呈现。教材整合要重视激励和改造的功能,强调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教材整合,不仅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还拓宽了教材资源,激活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教材整合是教材再创造过程,必须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和课程改革的指向,根据学生实情调整教材,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材,适度拓展教学内容,有效组合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教材整合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师创造整合的方法,而更要关注整合背后的推动力量,即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新课改新形势,面对新的教材,教师要提高教学成绩,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整合教材,突破多年来紧靠教材、忠实教材的观念,根据课程标准、自身特长、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寻找出教材整合的新出路,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提升教学成绩。

上一篇:初三英语中考总复习计划下一篇:感谢那消逝的美丽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