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修日志政治

2024-05-18

高中研修日志政治(共10篇)

篇1:高中研修日志政治

一、“少教多学”的高效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已经有了好教材的情况下,改进教学方法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要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适应中学生的特点,采取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并引起兴奋点和共鸣点。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注意研究分析社会热点,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写调查报告、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按教学需要进行选择或组合,有的放矢,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学政治”,也就是“背政治”,这是学习政治课的通病,究其原因,那就是讲概念总走不出“背定义”的怪圈。有些概念甚至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才能真正形成,一字不能更换,换一个字就不科学、不规范,甚至歪曲本意,这种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也窒息了教学的活力。因而要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掌握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问题。从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来进行授课,讲课中不回避社会现实问题,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的法制观念。要在分析问题上多下功夫。教师在教学中应讲好重点难点问题,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讲得让他们信服,能为他们释疑解惑,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课是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是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的课程。

三、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既要启发学生求知又要引导他们做人的教材,思想政治教材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要使他们明确“为什么”;不仅要启发学生“想什么”,而且要引导他们“怎样想”;不仅要让学生“知”,更要他们“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具有规划人生,自我发展,奉献社会,应对挑战的真实本领。

这次全方位的研修学习在这些方面对我们教师都给予了指导,特别是一些来自工作室和专题研修的专家根据实践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使我受益非浅,澄清了很多对上课的错误认识,解开了心中的一些困惑,是我这次培训的最大的收获。

篇2:高中研修日志政治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思想政治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思想政治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具体说来:

一、在政治课堂上

1、要从不同角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新方法。科学创新的基础在于知识准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要从引导学生学好用好知识开始。科学文化知识学得越扎实,培养创新能力就越有坚实的基础。创新能力,是以感知、记忆、思考、想象等能力为基础的,他体现着智力品质的综合性,并表现出探索性和求新性。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就难以产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泰勒说过:“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从来就没有文盲科学家,也永远不会出现文盲科学家。人类社会不可能倒退到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野蛮愚昧状态。对知识的学习探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的需要。

2、要适当组织课堂活动。要在活动中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开展活动。通过活动,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体验,获得新知,学习潜力得已开发,个性得到张扬。可以开展自学、讨论、辩论、讲演、时事评论等各项活动。如在讲到商品价格时可组织学生讨论:“降价是否是最佳的竞争手段”、“价格竞争是客观的必然而是人为的炒做”、“商品生产者和商品销售者是否可以随意降价?”等。

3、要灵活处理教材。在教学中要做到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背离教材;既不完全照搬教材,也不把教材放在一边。我们老师不能完全只教教材,可以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补充新的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述教材、归纳教材,可以将纸质媒体变为多媒体。

4、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必须运用发展中的创新性理论去指导教学,丰富和补充教学的思想内容,促进学生认识的不断创新。教师教学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导课的方法要新,教学用具要新,引入例证要新,教学设计也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

5、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所谓开放性思维是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具备了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就能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任何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人类思想成果基础上进行的,都是对既定思维成果的丰富或扩张,是对原有知识界限的破坏和原有知识结构的补充。所以,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思维。任何思维上的创造都必须以开放的思维为桥梁。任何创造性的思维成果,都是开放性思维方式的结晶。

6、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品质所需要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问题意识。要允许批评、允许怀疑、允许争论。因为批判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怀疑是创新的前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质疑的态度十分重要。要教育学生不惟上、不惟书、不惟师,要惟实。要遵循规律,立足事实,不断去研究新问题。要让学生敢问、会问、能问。

二、在政治练习上

1、试题要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1)命题时要力求作到灵活不呆板,问题要指向一个知识群,而不只是某一个知识点,要给学生留有多角度的思维可能和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理解灵活运用知识并分析作答。

(2)在答案设计上也要多元化。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均可给分。还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如果观点新颖还可适当加分。这对鼓励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有推动作用的。

(3)可直接构思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设问,让学生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让学生写出有关环境保护的好建议、让学生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新途径、如果你是厂长、经理碰到XX情况该怎么办?如果你手中有一笔钱你怎样用它去赚更多的钱?等。

2、让学生自己创设新题型、设计新题目

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命题并作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和思路,有创意地解决问题。可以把选择题改成问答题、把问答题改成辨析题;可以将几题合成一题,也可以将一题分成几题。这样,通过变换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仅仅限于用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往往可以取得出人意料的解决问题的成功方法。凭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对头脑中已接受和储存的各种信息、素材进行加工制作,重新排列组合,往往可以创造出未曾感知过甚至从未存在过的事物形象。

3、布置、设计一些研究型的、创新型的作业

(1)可以让学生去探索学习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概括教材内容,如“辨证统一关系的”、“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基础作用的”、“根本原因的”等;可以让学生去找寻知识线索;可以让学生去找关键词、中心词;可以让学生去把教材内容层次化、条理化。

(2)可以设计分析型作业:如新闻分析、热点分析、针对某一问题的分析等。

(3)可以设计观看型作业: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某个电视剧、某个作品、某场记者招待会等。要求做好观看记录,写出观看体会或分析评论,大家还可以交流感想。

(4)可以设计口述型作业:让学生多说,让他们的嘴巴动起来。

(5)可以设计研究型作业,让学生展开社会调查:要求确定调查主题、调查对象,制定调查计划方案,做好调查记录,整理、分析有关材料,写出调查报告或论文,交流调查情况和感受。

(6)可以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的作业,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三、在课外活动上

1、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要求主要是: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研究性学习其实是倡导学生的一种自主学习,本质上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2、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可以创作情境小品,可以进行演讲,可以自己动手进行小制作,可以自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可以自己设计活动方式、活动计划,自己准备活动工具。

3、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如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学工学农、旅游考查、辩论赛等。我们在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几个关系: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学习的关系;创新与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关系;创新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制度的关系。创新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创新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节省成本、提高效益,更多、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如果不顾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也不管客观效果,单纯地求新、求异,那就违背了创新的本质要求。我们也不能借口创新,就置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制度于不顾。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实践,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注重调查研究、注重遵循规律、注重参加实践。

篇3:普通高中研修文化实践与思考

一、完善研修制度, 保持教学研究的规范推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学校特别是普通高中, 因为教学任务重、教学节奏紧, 使得研修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或是出于一种自发状态, 显然这极不利于研修工作的开展。较为妥当的方式是通过制度层面的规范, 以保证整个教学研究工作能够规范推进。

完善教师进修制度。教师要通过定期的进修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接受最新教育理念的熏陶, 以及结合教学实践推进教改教研。学校要充分完善教师进修制度, 采取脱产进修、学历进修与短期培训、教研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使教师始终保持积极上进的状态, 经常性通过研修活动来提高能力素养。

完善教研教改制度。教研教改工作必须要形成制度要求, 并与各学科教学工作、学校日常管理制度、教师培训计划等方面有效融合, 营造教研教改工作的浓厚氛围, 形成校园文化的独特亮点, 从而利于研修活动的正常开展。

完善业务考核制度。要把研修文化和教师个人成长结合起来, 并与教师的综合考核联系起来, 平时参加研修活动的次数、活动质量, 以及在能力发展方面有着怎样的进步, 取得了哪些教研成果, 这些都要以制度考核督查为抓手, 以保障这一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明确牵头单位, 保持教学研究的扎实推进

学校研修工作必须要实行单位牵头制、分层负责制, 这样上下联动, 从校长室一直到备课组各司其职、有序推进。

发挥教导处的统筹功能。整个学校的研修工作必须坚持在校长室的领导下, 由教导处统筹推进、教科室全力配合, 对各个年级、各个学科, 以及在每学年、每学期的工作安排上, 教导处要提出原则性指导意见, 提出统筹规划, 使整个学校的研修工作自上而下形成体系。

发挥教研组的协调功能。我校各教研组每周都安排半天活动, 主要是听课、评课、观看优课视频。教研组的成员和广大骨干教师利用半天的时间坐下来听一听大家的优质课、观摩课, 坐下来一起进行点评和当面交流, 指出教学的亮点长处, 也提出不足, 使教学工作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同时, 还可以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视频, 以此为对照, 提升自我, 提高教学技巧。

发挥备课组的研讨功能。备课组是最基层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单位, 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备课组活动中要充分交流智慧、集聚能量。我校每个学科的备课组, 在每周也要安排半天时间进行研修, 即事先排定计划、明确时间, 每周确定一个主讲人, 采取主讲教师领衔负责制,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难点、当前教学的热点与学科教学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以促进教学研究工作有效开展, 这样既保持了理论研究的先进性, 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研究成果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时的效果。

三、丰富活动形式, 保持教学研究的生动高效

学校研修工作一定要注意形式的多样, 要善于利用各种活动与高效利用时间, 使研修活动始终保持生动高效的状态, 成为广大教师自我提升的好帮手和好平台。

组织教师沙龙活动。教师沙龙活动既可以分学科进行, 也可以分年级进行。将教师组织起来, 针对各学科教学中面临的共性难点, 或是同一学科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当然, 也可以针对教师基本功训练、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技巧、学生心理研究以及德育管理等方面工作进行交流探讨。通过教师沙龙活动营造浓厚的研修文化氛围, 使研修活动成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广大教师业务学习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每学年、每学期, 学校以及各教研组、备课组都要排定计划, 按照时间节点开设一定数量的教学观摩课, 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讨。这样, 教师既要学习成功的经验, 又要分析和评价教学不足之处。通过教学观摩活动, 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入课堂, 将各地各学校的教学成果运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 使得校内形成一种民主交流、热烈讨论、共同梳理、总结提炼等浓厚的学术氛围, 促进研修工作的有效开展。

组织讲座研讨活动。针对每个阶段的教学研究课题、难点与方向, 既可以邀请外校骨干教师、上级教育部门领导, 以及师范院校的学者来校举办讲座, 以提升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当然, 也可以安排校内各年级、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以及在某一方面有着较高造诣的教师来举办讲座, 向大家普及教改最前沿的信息与成果, 以及讲述自身的教学经验方法, 以提高研修工作实效。

另外, 学校还要强化督查考核, 确保研修工作能够在计划的引领下、制度的保障下扎实推进。同时, 要强化活动成效的评估, 重视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考核, 并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研修氛围, 扎实有效地提高研修工作实效。

摘要: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师队伍业务能力的重要抓手。普通高中要强化研修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措施推进, 一要完善研修制度, 保持教学研究的规范推进;二要明确牵头单位, 保持教学研究的扎实推进;三要丰富活动形式, 保持教学研究的生动高效。

关键词:普通高中,研修文化,推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崔安玲.创新教研工作提升教师素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6) .

篇4:高中研修日志政治

关键词:课例研修;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34-1

一、构建知识体系,提炼主干知识

第二轮复习不是第二遍复习,决不能搞简单的重复。高考的主观题设问一般会涉及到两个模块,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小问涉及两个甚至三个模块,比如2011年高考试题中的“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出建议。”2013年苏锡常镇一模试题中的“试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餐桌浪费严重的原因。”等等。因此,二轮复习要重点解决第一轮复习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性、综合性不够的问题。

知识体系可分为宏观体系、中观体系和微观体系。宏观体系是整合五本教材内容构建的大框架,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一般在训练综合探究题时用到;中观体系是指一本书(即一个模块),主要是按单元和课的结构形成;微观体系是最小的结构,按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而成。一开始要求学生自己整理知识体系有点难度,其实每本书的目录是最值得借鉴的东西,从课题到框题再到目题,就是从大到小的体系结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整理出主干知识,试着把它们变成树状的知识体系,然后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整合知识,促使答题更加完整。

在某一次《文化生活》的课例研修中,发现学生经常会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两个知识点混淆,问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有一半的同学会回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明显他们对单元和课的体系不够清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用批判的态度对待文化,是在文化继承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自然联系到对象应该是传统文化。而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环节,不是简单的批判继承。学生在对这两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后,对照体系结构巩固,在后面出现类似的题目时错误率就大大降低了。

二、结合时政热点,精选综合专题

大部分学校的二轮复习都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专题要结合时政热点,不能搞得太多,一般10个左右,而且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的选择、归纳、整理。课堂上的时间,老师对热点的讲解不宜过多过细,只需要对热点的背景材料作概括的整体介绍,点出关键词即可。

例如在讲“食品安全”这一专题时,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和快速进入复习,备课时准备了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如温州的硫磺竹笋事件,问题奶粉事件,皮鞋果冻,某饮料砷元素超标等等,然后从事例中引出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相关知识点。同组的老师在看过我备的课后给我提出了这样的意见:这是二轮复习课,不能像新授课一样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大量地例举生活事例,应该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于是在二次备课中,我用了一段李克强在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话作为背景资料,让学生读完材料后找出中心思想,即国家有关部门准备加大打击力度,从而先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热点材料。接着再以地沟油事件为例,变换角度,让学生从《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来分析。这样一来,不仅课的理论高度提升了,作为文科生对国家政策和会议文件等多多了解,多关注一些专业术语也是好的。

三、强化答题技巧,训练解题思路

答题技巧首先要注意的是试卷的分布和时间的掌握,我们经常说“得选择题者得天下”,这就需要在二轮复习时在客观题的训练上下功夫,不仅要准确率,还要有一定的速度。现在的主观题材料的阅读量很大,需要学生分配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理解、思考,因此时间只能从做客观题那儿调配过来。由老师在备课时综合教学资料,精选典型的客观题,数量不需要太多,每节课坚持训练,长时间下来肯定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而在主观题训练时,审题非常重要。在篇幅较长的一段材料中,要认真审读,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中心语句,以及设问规定的角度和范畴,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然后要注重的就是语言表达了。条理必须清楚,逻辑性要强,要辩证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有的时候还特别强调要恰当地使用专业术语。因此在二轮复习中,针对性的训练当然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选择典型例题,呈现参考答案,逐条分析答案的语言组织,以帮助学生更方便的在答题中拿到更多的分数。

变式练习是让学生举一反三最好的训练。在《财政》专题复习时,热点链接呈现了一段文化部财务司司长赵雯在文化财政投入及文化设施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设问第一问是“用财政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政府是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分析完这一小问后,扣住设问中的“政府”这一主体,马上变式成第二问“用《政治生活》常识分析,政府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然后就热点中涉及的设施建设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说出是关注民生的体现,于是有了第三小问“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政府提高公民基本生活权利保障水平的哲学依据。”一段很短的热点材料,只要抓住关键词和中心思想,就可以发散思维,从一个模块的知识点联想到另外的模块,一道题变成了三道题。这样的训练对于提高综合探究题的得分率是很有帮助的。

篇5:高中政治远程培训研修日志1

1.教学目标:向多维目标转变

在这次远程教育培训学习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新课程贯彻了生活的理念,明确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使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一维转向多维,不再单一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还要求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培养。因此在《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教学目标设计上,在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的前提下,我注重了 “生活化”多维目标的实施。

2.教学策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新课改精神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新教材在情景创设的编写上一般遵循这样一个特点:情景导入——情景分析——情景回归。情景导入主要提供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案例、问题、形象的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启动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虽然我们的教材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但是情境设计有时较为滞后,而思想政治课的一大特色就是其时政性。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用政府最新有关职能的情景资料导入,并呈现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判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3.教学内容:体现“三贴近”的原则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注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三贴近”原则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懈的追求,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和理念。

我在授课过程中一直注重时事政治的内容,将时政与课本内容相联系,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本次授课过程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关注学生身边最新的两会、云南盈江地震、上海房管局原副局长陶校兴受审等时政热点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时代感问题,围绕探究问题展开,着力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及获取知识的能力。

把思想政治教学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中去,使思想政治教学充满生活色彩,反映生活本质,这是目前每一位参与新课改教师所面临的任务。新教材更加联系生活,例子也更具价值。在不到一年的我省新课改大潮中,我初步尝试了为学生架起“书本——生活”的桥梁,这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充分贯彻教学生活化理念,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在接受政府管理的同时还在享受着政府的服务,认识到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此外,教学中还设计了两会中河南代表团的相关链接以及市政府为民兴办实事的情况。这样,增强了学生与思想政治课的感情,同时,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而贴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我选用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外残杀小学生事件发生后,河南省各市各区的110警车在学生上学、放学的重点时间段停靠在学校门口,以保障校园安全的鲜活事例,并不失时机地联系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学生走进现实,把学校与社会直接联系起来,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成长的乐趣。再如,在让学生体味我国政府的职能时,我出示了在网络上找到的相关图片及新闻材料,在学生直接进入探究角色的同时,教师也很好地引导了学生、服务了学生。

在落实“三贴近”原则的过程中,我始终用探索合作的形式把课堂统一起来。探究法不但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并且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评价,较好地开拓了他们的思路,也突出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仅创设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信息交流的机会,而且营造了一种宽松、愉快、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了师生交往、生生互动、共同发

展的教学过程,践行了新课程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4.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三贴近”原则。但是,有时素材是简单的语言,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所以需要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样,能更好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使教材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而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采用文本、图像等多媒体教学材料,把抽象的知识寓于生动鲜明的形象之中,使课堂富有启发性、教育性。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不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深入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信息时代,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应该看到,传统教学方法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实践的不断筛选、淘汰,被人们逐渐认识和利用而流传下来的。因此,尽管置身于甘肃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还需要辩证地认识和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适当地灵活地运用传统教学的调控作用。本堂课我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比较成功地使用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布置作业法等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了课堂实效。

5.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强调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这有利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因此,我在《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这节课上,始终精神饱满,表情愉快,目光亲切,态度和蔼,面带微笑,而且不失时机地表扬激励学生。由于尊重了每一位学生,不但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使课堂教学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进行,而且还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

6.不足与打算

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本节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因对“学情”了解不够,课堂设计比较保守,时间上略显紧张。教师今后在引导过程中也要注意细节,不能急于进行自己预设的环节,要关注学生,要给学生留白。

篇6:初中政治研修日志选登

一、课改中的收获

1、在课改前,老师都要精心准备教案,归纳知识点,写的长篇累幅,课堂上使劲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学生却不一定领情,老师也累得要命,费力不讨好。新课改的试验和尝试,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赋予我比较全新的教学理念。只要把课设计好,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探讨,效率会明显提高。当然,老师要把握好课堂得控制力,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实践证明,学生是愿意表现自己的,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2、课改后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课程下,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在上课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学生讲得精彩的地方,我给予及时称赞。对于讲的不太好的学生也总是鼓励。作为教师,对学生要耐心,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乏和错误要理解、宽容。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态度,自然愿意和教师亲近,课堂上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无保留地和教师同学交流。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自由畅通,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

3、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活动很少,有时也能让学生讨论一下,但那基本是教师提问题,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想一想,学生被动式学习没有太大改观。课改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根据每节课内容,设计一些需要学生间讨论的环节问题,这是一个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自尊自信的过程。通过兵教兵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遇到的困惑与不足

1、在我的脑海里,仍然没有彻底摆脱我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控制力,教师角色一时转换不过来,有时候情不自禁的出现大包大揽的现象,始终不敢放手让开,生怕学生做不好,做不到,说到底,这是我自己思想观念没有很好更新的结果,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不会发挥最大的主动性。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2、目前以分数为主的量化评价方式重在学生个体评价和课堂评价,时间长了,会导致学生带有功利主义的错误趋向,甚至会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苗头,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如何才能做到长效得激发学生,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困惑恐怕一时半会也难以解决。

篇7:初中政治国培研修日志

几天来的学习收获很大,以前困惑的两个问题:如何上好一堂政治课、如何提升教师专业化成长,这时似乎豁然清晰开朗起来。通过几天专家视频讲座,认真回忆以前的上课不免有些不堪回首。大部分课都是“放羊式 ”的,有时还真想的去给学生上一堂堂“完美的课“,但都是半途而废,要么学生不喜欢,要么嫌累。现在的学生说实话大部分都懒,老师辛辛苦苦在课堂上认真讲解,也真真切切尝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也采用游戏的方式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浑然不知归处,直到今日。

一定要这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机会,认真学习,做好笔记,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做一个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的让学生喜欢的爱戴的人民教师。

篇8:高中历史研修日志

通过这段时间的研修,本人对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谈几点感受:

(1)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知识和“猜题押宝”的极端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2)在平时的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表述自己的观点,把每一个提问都看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次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参与历史、评价历史。平时多就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设置一些开放性回答训练,不要轻易向学生下绝对性结论,一定要尽量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材料,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化的特征。

篇9:高中生物研修日志

我认为,生物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应教导他们的学生经常留意身边的生物科学。生物学是自然学科中与我们日常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身边及周围中处处有生物,处处是生物,处处都有生物科学的意识。寻常的如日常生活中的啤酒发酵原理,重大的有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克隆技术;小到伤口感染,大到人类基因组计划;轻微的有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各种生物,严重的有曾经风靡全球的SARS病毒„„这一切无不说明生物及其作用范围之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所以,生物的学习是一种整体性、渗透性的学习,必须把生物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把生物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与教学主体(学生)的切身经历、体验联系起来。因此,就我们学校目前所倡导的“生本教育”模式和理念,我也经常和同事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生本教育固然是‘以生为本’的教育。但是‘生’绝不仅仅表述为学生,也可指生命、生活等意思。”既然如此,生物学就承载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以生本教育引领生物教学!

通过网上学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

1、生物教学首先贵在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我们一开始给学生上生物课,就可以讲述一下“生物科学和我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让学生共同来探讨一下我国随着人口增长而接踵而来严峻的粮食问题、有效解决粮食问题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产品、以及近来南方医科大学最新启动的“中

国数字人男1号”„„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课本说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与憧憬,让他们知道我们接下来的整个学期都是围绕《遗传与进化》进行学习,生物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都为后续的课程开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物课堂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可以经常联系课本上一些相关的内容,适当的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我们在上课时,可以适当地枚举一些例子,例如“‘猫不吃老鼠便成为变瞎猫’、‘松土也是造成是目前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质壁分离一定发生在有液泡的植物细胞?’”等例子,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生物教学的互动平台,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把学生的正确观点总结在一起,给他们的观点作进一步的筛选和凝炼,并给出一个正确的诠释。这样,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既使学生们听得津津乐道,也使他们的思想观点在争论中得到碰撞与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日常生物现象的能力,而我们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做调查报告。新课程理念比较强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且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为此,我们生物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充分调动学生上网去搜索资料,查找、分析与汇总信息。上个学期,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些比较具有实

际意义的实际活动,比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和统计》、我县特有生物物种的调查》、《在校学生高度近视比例的调查分析》、《灵山的植被的考察》、《我校学生在校吃零食情况的调查》等等,虽然这些调查报告显得有点稚嫩和不够完善,但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开拓的视野和自我能力提升的平台。使得我们的生本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

4、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一些学有余力,对生物很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辅导和培优,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多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拓宽知识面,为中考的生地综合考试作准备,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高中生物”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于如何通过生物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理科综合素养和辨证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在信息万变的时代中,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5、加强生物学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0世纪后期,生物科学在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探究生命活动的本质。一般来说,新生的交叉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是未来科学的先驱,而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正是产生这些新生科学学科启蒙思想的沃土。因此,我们一线教师更应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力求站在一个高的视点来纵横生物学与其它各门自然学科的联系。比如,比如说学习生态系统中就有关于了解生态系统知识的综合性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必须结合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学习,效果会更好。

6、充分利用有限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生物学课程的新课标教材容量大,涵盖了必修1.2.3.4册四本教材内容,但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每周只有两节,我们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而学生本身在生物方面花的时间就很少,也不太重视。经常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成绩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只有抓住50分钟的课堂这块主阵地,才能获得主动,取得好成绩。因而,我们可以在上新课前的5分钟对前面所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生理过程等加以温故,疏通整个知识章节的脉络结构,以求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效果。

我认为,生物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应教导他们的学生经常留意身边的生物科学。生物学是自然学科中与我们日常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寻常的如日常生活中的啤酒发酵原理,重大的有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克隆技术;小到伤口感染,大到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切无不说明生物及其作用范围之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网上学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

1、生物课堂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可以经常联系课本上一些相关的内容,适当的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我们在上课时,可以适当地枚举一些例子,例如松土也是造成是目前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质壁分离一定发生在有液泡的植

物细胞?等例子,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生物教学的互动平台,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把学生的正确观点总结在一起,给他们的观点作进一步的筛选和凝炼,并给出一个正确的诠释。

2、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做调查报告。新课程理念比较强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且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为此,我们生物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充分调动学生上网去搜索资料,查找、分析与汇总信息。

篇10:高中数学研修日志

2、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跟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抓要点提高学习效率。(1)抓教材处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要知道,教材始终是我们学习的根本依据。教学是活的,思维也是活的,学习能力是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同时形成的。我们要通过老师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并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把握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性。(2)抓问题暴露。对于那些典型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而不能把问题遗留下来,而要对遗留的问题及时、有针对地起来,注重实效。(3)抓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要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运算过程,抓住问题的关键突破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4)抓思维训练。数学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重一个思维的过程,学习能力是在不断运用中才能培养出来的。(5)抓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们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课堂时间,而寄望于课下去补,则会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了。

3、加强平时的训练强度。在平时要保持一定的训练度,适量地做一些有典型代表性的题目,弄懂吃透。

4、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题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

5、要养成归纳总结复习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巩固知识。在每学完一课内容时,可抽出5-10分钟在课后回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细划分类,抓住概念及其注释,串联前后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每学完一节一章后,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防止急躁心理,贪多求快,囫囵吞枣,学习知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华罗庚提倡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

上一篇:孕婴公司财务标准流程下一篇:早安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