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

2024-05-08

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通用14篇)

篇1: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

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

(2018版上报稿)

专业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

本补充标准适用于机械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等。1.课程体系

由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体系。本专业补充标准只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六类课程提出基本要求。

1.1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数学类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和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知识领域,自然科学类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等知识领域。

1.2 工程基础类课程

工程基础类的科目以数学与自然科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或数值方法,发现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热流体、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等知识领域。

1.3 专业基础类课程

机械工程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工程测试及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基础等知识领域。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机械制造工程原理与技术,机械系统中的传动与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知识领域。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基础等知识领域。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路原理,工程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机电系统设计等知识领域。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过程(化工)原理,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与应用等知识领域。

车辆工程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控制工程基础等知识领域。此外,汽车方向还应包含汽车构造、理论、设计、电子与实验学等知识领域;轨道车辆方向还应包含轨道车辆构造、理论、设计、牵引、制动、网络等知识领域。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包含:机械设计基础,汽车理论,汽车构造,汽车电子,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等知识领域。

1.4 专业类课程

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课程,办出特色。1.5 实践环节 1.5.1 工程训练

学生通过系统的工程技术学习和工艺技术训练,提高工程意识、质量、安全、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包括机械制造过程认知实习、基本制造技术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技术训练等。

1.5.2 实验课程

实验类型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施和测试分析的能力。

1.5.3 课程设计

主干课程应设置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4 生产实习

观察和学习各种加工方法;学习各种加工设备、工艺装备和物流系统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了解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了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5科技创新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发或设计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1.6毕业设计(论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1.6.1选题

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工程设计为主,源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占一定比例,一人一题。

1.6.2指导

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2.师资队伍

2.1专业背景

从事专业骨干课教学工作的教师,专业背景满足教学要求。2.2工程背景

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占20%以上;具有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教师占60%以上;获得中、高级工程技术职称或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占一定比例。

3.支持条件

3.1专业资料

拥有各类图书、手册、标准、期刊及电子与网络信息资源,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教师专业教学与科研所需。

3.2实验条件

(1)节能、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及时更新替换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开展节能、节水、节材管理;做好有害气体、粉尘、噪音、辐射等危险源的治理,避免对师生造成伤害;做好实验实训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设备及计量器具管理。建立实验实训设备管理制度,开展设备完好检查及计量器具检验,培养学生的工程质量素养。(3)工程化和先进性。应选用体现工程化的实验实训设备设施、仪器器材;能及时更新仪器设备以体现现代先进科学技术。

3.3实践基地

(1)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与业界有密切的联系,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外实践场所和条件。

(2)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提高创造性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篇2: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

说明:

1、90分以上为优秀,8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下为不合格。

2、如该年度在医院专业竞赛中(如医护技能大比武)取得前

三名者分别加3、2、1分;在省、市局级比赛中评先评优

以及取得前6名者分别加6、5、4、3、2、1分。

3、在省级核心期刊发表护理论文一篇加5分,在国家级核心

期刊发表护理论文一篇加10分;市级科研立项加10分,省级科研立项加20分。

篇3: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

一、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适应企业的需要, 即对机械类学生要求既能看得懂机械图, 又能用计算机正确表达出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既开设机械制图课, 又开设计算机绘图课, 由于生源素质较差和教学硬件与软件的滞后, 制图课程开设时间长但实际效果不理想, 且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技术未能充分融合, 学生就业时不能灵活地在计算机环境下完成二维工程图的识读与绘制, 计算机绘图的工具性特征未得到彰显。

二、调整教学内容, 明确培养目标

要科学合理地贯彻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要求, 满足社会的需要, 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调整, 改变那些交叉重复、陈旧老化、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 补充一些新的、企业需要的、对学习提高有用的知识。例如, 以前对绘图仪器和工具的使用及制图的标准要求较高, 现在采用计算机绘图, 对字体、比例、标题栏、图线及图样幅面等可以不作要求, 字体可以随意调整, 比例和图线可以改变, 标题栏和幅面可以选用模板。常用的几何图形的画法, 如等分线段、等分圆周、画椭圆等旧的绘图方法已无多大用处, 圆弧连接的方法也已不适应现代绘图的需要。对于其他方面, 学生必须掌握投影作图的原理与方法, 点、线、面的投影和特殊位置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 基本体三视图及表面上找点, 相贯线、组合体的画图等是机械制图的基础。这些内容是一环扣一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应该系统讲解, 全面掌握。学生必须熟悉机件的表达方法及国标中的相应规定, 最终达到用平面图形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机件结构、形状, 并标注出尺寸和技术要求的标准。

三、应用现代技术, 改进教学模式

制图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 对于那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大多能够意识到制图的重要性, 在制图学习上也花了很多时间, 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有学生基础方面的原因, 也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的原因。制图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形体与视图之间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是读图与图解能力的基础。在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上, 由于使用的教具、模型有限, 挂图比较呆板, 只凭老师口头描述, 有些学生想不出它的形状结构。随着计算机在制图中的应用, 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容易起来。通过观察物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 画出其平面图形 (视图) , 即由空间到平面, 再根据平面图形想象物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 即由平面到空间。这样反复训练就能很快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可以画出各种物体的三维图形, 这些图形可以在空间内任意放大、旋转, 而在黑板和挂图上是无法实现的,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软件互补教学

计算机绘图是企业需要的一种技能, 企业很多技术图样都需要在计算机上完成。如新产品的设计、老设备的改造、旧的技术图样的磁盘保存等。现有计算机绘图软件有很多种, 每种都有其特点, 但主要内容是一致的, 包括平面图形的绘制, 三维实体的绘制, 以及尺寸和技术要求的标注。学生重点掌握1~2种绘图软件, 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 在以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 能将所有零件图和装配图用计算机绘制出来。要具有这样的能力, 在制图课的教学中就必须安排足够多的时间进行上机教学和练习。

这些学时可以安排在制图课的总学时中, 制图的理论知识可以融合在上机训练中。例如, 绘图的基本知识与Auto CAD绘图环境放在一起介绍;投影原理结合Auto CAD的基本绘图命令 (含点、线、面、圆等) 来介绍;截交线、相贯线、组合体等内容结合UG绘图软件中的实体拉伸, 通过拉伸增料和旋转增料得到各种基本体的三维实体, 通过拉伸增料、拉伸除料及旋转除料得到叠加式组合体和切割式组合体。图样的尺寸注法融入Auto CAD尺寸标注的设置中, 标准件和常用件融入块和属性的操作中, 这样既可以减少理论课的学时, 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图的基本理论,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足够的上机训练, 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和画图技巧将达到一般企业对制图人才的要求。

五、重视作业讲评

教师应重视学生作业, 因作业情况是教师教学效果的真实体现, 教师通过作业情况应反思自己, 哪些知识学生没有掌握, 应思考选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更易接受。作业讲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正确答案是什么?并让学生明白因哪方面的知识没有掌握而出错。千万不要因为课时压缩, 为完成任务一味赶进度, 学生作业中做错的内容不予讲解, 很多学生只知道老师在作业上画了个错误符号, 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对这种现象应高度重视。在作业讲解过程中, 对于学生难以想象的空间形体, 应引导学生先想象出基本形体, 并在黑板上示范草绘,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形体分析法逐步分析, 最终想象整体形状, 在此基础上动态展示UG软件创建的三维模型, 让学生看到形体的整个面貌。学生经过思考和想象, 再观察真实的三维形体, 最后补画所缺图线或补画第三视图, 自然觉得非常简单。

参考文献

[1]陈国民, 王涛, 等.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J].工程图学学报, 2007.2.

[2]葛晓密.谈机械制图教学中的策略.中国科教创刊, 2011, (20) .

篇4: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机械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53-02

一、前言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在全球招聘工程人才时,会要求对培养工程师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学制与质量进行多边互认[1-3]。《华盛顿协议》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工程教育认证联盟[4-5]。2013年6月,中国签约正式成为会员国,这意味着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学生可以在《华盛顿协议》的成员国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实现“国际学位互认”,必将对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和工程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6-8]。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了开展专业认证,需要按照认证标准构建一套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认证。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四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整体。本文在学校定位、基础条件以及行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研究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师资队伍,完善支持条件,加强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达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培养目标与定位

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每学年修订一次。每年7月份,由专业负责人召集专业老师完成对培养方案的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供当年新生使用。修订内容以学校定位、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国内名校和同类院校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校内外专家、本专业教师和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反馈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学校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人文品格、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定位为建设一所具有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大学。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同时考虑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师资力量等因素,将2012年定位的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修改为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更能体现当前学院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达成培养目标。

三、课程体系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各课程模块学分规定为: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模块对应学分为27.7%、14.4%、39.4%、18.5%。显然,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学分偏多,而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特别是工程实践模块所占学分偏少,同时为了更好地达成培养目标和定位,对现有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需进行修改。

由于当今3D打印技术快速发展,颠覆了许多原来制造技术的原理与技术,因而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将反映3D打印技术的课程“快速成形技术”列入。同时“材料成型技术”课程调整为“模具设计与制造”,这样更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另外,对一些应用较强的课程如“液压与气压传动”、“ 数控技术与应用”、“ 机电传动与控制工程”等由原来的理论课时44学时调整为40学时,同时增加其实验课时。通过修订使课程体系达成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的各课程模块学分比例,又满足培养目标定位要求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师资队伍与支持条件

以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师资队伍,除了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之外,更应重视教师的行业背景。目前引进的年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工程实践,因此学校学院创造条件安排没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去挂职锻炼。同时,创造条件积极外聘企业高水平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定期开设讲座搭建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

支持条件的作用是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培养目标,包括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计算机、网络、图书资料、教学经费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及其对应的管理制度。为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加大了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依托“创新训练”、“创新比赛”等项目,增加了3D打印、3D掃描、快速成型和机器人等设备,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室建设;与33家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能较好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

五、学生

工程教育认证以“产出导向”为基本原则,即以产出的产品“学生”为中心设计、实施教学活动,重点看全体学生的产出成就。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支持条件都是保证和支撑学生产出的。

以前我们是以“教师能教什么”来安排课程,现在我们要以“学生要达到什么”来安排课程,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学生过程中,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真题真做,完成基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并且在企业完成毕业答辩。其次,与企业合办工程训练营,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职业体验、学习与工程实践,提高工程能力。

六、结论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完善,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凌波,王芮. 从《华盛顿协议》谈工程教育专业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6-15.

[2]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培训教材,2013.

[3] 童玉松.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语境下的工程教育改革[J].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82-86.

[4] 曲永印,孙丽霞. 紧扣核心能力,构建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3(9):41-43.

[5] 江学良,胡习兵,陈伯望,范云蕾.专业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29-35.

[6] 孙慧,夏建国.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 职教论坛,2010(7): 33-35.

[7] 邓琼. 探究工程教育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97-98.

篇5:机械类专业介绍

机械类专业介绍:

一、师资力量

专兼职教师15名,其中高级讲师1名,讲师8名,95%以上具有本科学历,“双师型”教师8名。

二、实习实训

机械类专业拥有实训车间(机械加工车间,钳工车间,焊接车间)3个,可同时满足300多个学生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室2个、机械拆装和模具拆装室各一个。

三、获得证书

参加职业认证考试合格者,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业类中级职业等级证书。

四、专业介绍:

1、机械加工技术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掌握机械加工技术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现代制造技术;主要从事普通机械加工的工艺实施、加工质量检测和机械加工设备的调试、操作、保养等工作。

主要课程:

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金属工艺学、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基础、机械加工技术、机械设备控制技术、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机械CAD/CAM等。适应岗位: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于制造业所需要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钳工、钻工、数控机床操作等岗位需求。

2、数控技术应用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控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的能力,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初级数控技术实用性专门人才。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技术、电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CAD/CAM、数控技术基础、数控仿真加工技术、数控加工工艺与工装、数控专业外语等课程。

适应岗位:

主要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编程、维护工作、CAD/CAM软件的应用工作、车间生产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2机械类专业介绍

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的模具设计、制造、维修能力及相关设备的操作、维护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模具材料、模具制造、模具结构设计、电工基础、ProE、金属工艺学、模具CAD/CAM。

适应岗位:

从事模具的设计和制造;金属材料、塑料等制品的成型、工艺规程编制;冲压与塑料成型机械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

4、焊接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金属材料焊接技术基本理论,熟练运用焊接操作技术,具有分析和解决生产现场工艺和质量问题的能力,具备从事焊接技术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基础、焊接工艺学、焊接方法与设备、结构生产工艺与工装、焊接检验、焊接结构、焊接质量管理、钢结构等。

适应岗位:

从事钳工、机械制造和焊工及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及管理等。

五、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从事机电技术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成线的运行与维护人员。该专业学生需掌握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具有一般机械加工操作能力和编制简单零件工艺流程的能力,具有机电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

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电子与电子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机电设备概论、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工、机床数控技术、家电维修、金属加工与热处理。

适应岗位:

篇6:机械类专业简历

男 23岁 江西人

学历: 本科

工作年限: 应届毕业生

期望薪资: 3000-5000元

工作地点: 上海 - 嘉定 - 不限

求职意向:机械工程师 | 机械制图员 | 机械设计师 | 质量管理员 | 家教

学习能力强 诚信正直 责任心强

教育经历

6月毕业 江西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

证书奖项

证书名称: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 颁发时间:5月 颁发机构:教育部考试中心

自我描述

本人性格开朗,能和同事融洽相处。

篇7:机械类专业学生简历

yjbys

性别: 男

年龄: 27 岁 身高: 165CM

婚姻状况: 未婚 户籍所在: wu

最高学历: 本科 工作经验: 3-5年

求职意向

最近工作过的职位: 电气设计工程师

期望工作地: 贵州省/贵阳市

期望岗位性质: 全职

期望月薪: 3000~4000元/月

期望从事的岗位: 机械工程师,机械制图员,其它电子通信类职位,建筑制图/建模/测绘

期望从事的行业: 其他行业

技能特长

技能特长: 能够独立完成市政、公路等室外相关电气设计,民用建筑电气等相关电气设计,除此之外,对于园林景观照明、城市夜景照明设计也能独立完成。

教育经历

哈尔滨理工大学 (本科)

起止年月: 8月至8月

学校名称: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专业名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获得学历: 本科

工作经历

贵州正业投资有限公司 - 电气设计工程师

起止日期: 209月至2月

企业名称: 贵州正业投资有限公司

从事职位: 电气设计工程师

业绩表现:

篇8: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

关键词: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体系,建设

机械类专业及电类课程体系的内涵及地位

机械类专业主要包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大多以机械零件及设备的设计与制造为主要专业方向。在机械类专业中, 电类课程是相对于机类课程而言, 主要包括电工电子技术、传感与检测、电气控制与PLC、微机原理、机电传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电气控制类课程。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此目标所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是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课程体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 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质量和水平, 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从层次结构来说, 高校的职能与办学定位决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专业课程体系。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衡量高等教育尺度, 应当是介于社会的期望与学校的行为之间的适应。”因此, 地方高校各专业, 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如机械类专业, 应根据地方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结合专业特点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进而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现代机械行业已大大不同于传统机械行业, 纯机械的产品份额越来越少, 而机械与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与微机技术、机械与光电技术等的结合已越来越紧密。传统的机械产品, 越来越多地加入了自动化元素, 以提升产品的功能及档次,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如果一个现代机械工程师不懂电气技术, 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电气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类课程是机械类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许多高校, 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 充分认识到电类课程在机械类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建立了完备的电类课程体系,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并使他们的毕业生在机电类专业领域发挥了纯电气信息类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许多地方高校的机械类专业中, 电类课程体系不是那么完善, 教学效果不是那么理想, 电类课程往往处于边缘地位, 更谈不上课程体系的完善。经调研,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现行分科课程模式, 使机械类专业的电类课程受到机类课程的挤压, 并产生机电分离现象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是沿袭已久的传统的分科课程模式, 课程设置以学科划分, 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有序性以及相对独立性。正是因为过分强调机械类课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因此很难为电类课程留出足够的空间与课时。

师资力量的分割, 使许多地方院校机械类专业缺少合适的电类课程师资地方院校由于师资不足, 机械学院大多为纯机械类课程师资, 机械类专业的电类课程则请电气信息类学院教师来讲授, 造成机械类课程与电类课程各自为政, 缺少沟通。而老牌大学的机械学院, 师资学科团队强, 因学科综合发展的需要, 其电气类师资力量往往很强, 而且这些电气类师资相比于电气信息学院师资, 能更好地将机与电有机结合, 更适合机械类专业电气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照搬著名高校或其他电类专业的电类课程体系, 没有体现地方院校和机械类专业自己的特色一般来说, 重点高校的课程体系, 往往强调学术性, 其实践性、应用性不一定能适合地方院校的办学要求, 有的直接从其他电类专业中移植过来, 没有体现机电一体的特色, 没有考虑电类课程与机类课程在知识体系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传统的机类课程经验性知识较多, 以形象思维为主, 如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机械制造技术等, 除了需形象思维外, 很多知识点都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和经验, 电类课程许多理论知识, 以逻辑抽象思维为主, 其知识点往往比机类课程灵活, 要求机械专业学生在上电类课程时适应这种差别, 让学生逐渐适应电类课程的思维与学习方法。

许多地方高校的电类课程体系目标定位模糊许多高校机械类专业的机类课程目标定位比较明确, 并安排了许多综合性实践环节来实现这些目标。但对电类课程的目标定位往往比较模糊, 如许多高校将机械专业机械与电之间的关系描述为“机械为主, 电为辅, 电为机械服务”。但对“电”如何服务“机械”却缺少明确的定位。

电类课程链不完整, 不能学以致用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对于地方高校的学生来说, 相比于机械类课程, 电类课程自学入门往往比较费劲, 如果电类课程体系不完整, 缺少的环节往往成为今后知识应用的拦路虎。比如没有学过相关的电路CAD软件, 理解了相关电路的设计原理也不知道如何将电路图转化成线路板。由于没有相应的实践环节, 即使能设计相关的程序, 也不知如何将程序写到芯片中。如此一来, 理论学得再好也用不上, 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效果与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严重不符。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 说明了在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中, 优化电类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课程体系的优化就是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调整课程体系的各个方面, 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组织安排, 并以最后能否最优化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作为衡量标准。针对目前地方性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存在的上述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

针对目前存在的“分科式”课程模式, 应建立“综合式”课程模式分科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强调以书本知识为主, 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二是以某一学科逻辑来组织教材, 强调教材的系统性, 强调知识点的联系;三是课程的规范程度较高, 以教科书为课程的范本, 形成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四是课程内容考虑较多的是“科学世界”。“综合课程”模式虽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本框架, 但它追求多学科的整合, 教学中既要寻找学科之间的学术性关联, 也要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现实生活的需要, 且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是综合学科建立学术性关联的基础。因此, 我们应在机械专业中, 结合地方产业需求, 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 围绕具体应用, 将电类课程与机类课程综合起来, 统筹安排课程与课时, 多开一些机电融合的课程以节约课时, 同时, 要大胆砍掉一些学生可以自学的传统机械类课程, 为电类课程留出足够的空间。

以师资教学交流与科研合作为手段, 促进机电师资整合针对机电师资分割的问题, 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 应出台一些政策, 鼓励教同一专业的相关师资跨院系交流。特别是要鼓励教师进行跨院系的科研项目合作, 特别是横向的科研项目合作。企业里的许多合作项目, 往往要求机电综合技术, 在这些项目中, 机与电的教师很自然地结合起来, 这样的结合很容易传递到教学中, 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地方高校的课程应有自己的特色, 体现地方性与应用性应认真分析地方的产业结构, 找准机械类专业电类知识的可为之处, 分析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电类知识、电类技能要求, 围绕几条具体的应用主线来安排相应的电类课程及实践环节。针对电类课程难学的问题, 建议抛弃一些学术性过强、应用性不足的电类课程, 增加一些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电类课程。不选光有空洞理论的教材, 而选择操作性强的应用性教材。同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如我们正在进行的基于典型装置的现场教学方法试点工作, 将当地企业典型的机电类产品或装置搬进课堂与实验室, 以这些产品所涉及的机电知识为主线开展教学, 让学生边学习, 边体会, 边实践, 让他们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逐渐适应电类课程的思维方式。

明确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计划应明确电类课程总体的知识结构及技能要求, 并将这些要求细化落实到每一门电类课程中去, 让每位任课教师明白自己所教电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要设计好电类与机类接口的知识, 使学生今后能将所学的电类知识与机电知识综合起来, 实现1+1>2的效果。

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 完善电类课程链让学生掌握从基础理论到实物制作调试全过程的知识与流程, 据此安排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不能让电类课程光有“入口”, 没有“出口”, 所谓“出口”是指具体的应用, 即学了能用。如学了单片机, 光知道其工作原理及程序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通过实践环节, 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 知道利用开发板将程序固化到芯片中, 知道设计接口电路, 知道制作线路板, 掌握将元件焊接到线路板上并进行调试的技能。学习了PLC, 只知道逻辑量控制是不够的, 还应进一步学习运动控制模块、模拟量控制模块、人机界面模块等, 否则体现不出PLC的优势。

总之,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体系, 需要我们坚持地方高校应用性、地方性办学定位, 从地方区域经济的需求出发, 从学生的成才成长需要出发, 加以系统设计与建构。

参考文献

[1]王建惠.我国高校课程价值取向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0.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6:67-68.

[3]于振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2) :61-66.

[4]姚君.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邓奕, 宁立伟, 倪小丹, 易际明.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6 (3) :73-75.

篇9:机械类专业中电类课程的设置研究

【关键词】 机械类专业 电类课程 设置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在我国机械类专业培养学生的总方向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基本机械设计制造的知识与使用能力,可以在广大企业的生产第一线从事该领域的相关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产品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推广以及企业改革的稳步推进,笔者经过大量的调研以及和本校毕业生访谈,了解到现今企业已经大规模的使用成熟的生产线开展相应产品的具体生产与加工作业。国内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利用现代的高新电子计算机对传统落后的设备进行改造,像利用PLC技术对生产线进行控制、柔性制造系统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这就导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实现对设备的有效维护、使用、改造,操作者必须具备基本的自动控制系统方面的知识。

一、我国机械专业课程设置的尴尬

在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中,机电不再分离,而是紧密结合的时代大环境下,从事机械类专业学习的学生要想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必须拥有相对完整的机电一体化领域的知识储备,这是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以及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客观现实,也是增加用人单位对学校认可度的必要方法,然而在机械类专业的具体课程安排中,学校并没有对电类课程开设给与应有的重视。尽管在社会上,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机械行业不断向前推进过程中的时代潮流,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电类课程必须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以保证学生可以在毕业后拥有熟练操作机电产品以及系统的现实工作要求。然而实际上学校并没有这样做,笔者通过对大量机械类专业的课程研究,发现与电类课程有着或多或少联系的科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门课程:电工、电子;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微机原理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七门课程。

二、对机械类专业中电类课程的分析

(一) 电工技术

在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学的目标是保证学生熟悉电路的学术概念以及最基本分析办法,并进一步的能够对电动机的结构以及如何进行工作原理进行把握,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可以有较为熟练的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到的继电接触控制技术。

(二)电子技术

本门课程作为一项基础课程,其重点在于确保学生可以懂得电子技术的学术概念以及会使用日常使用的分析方法进行电子技术分析。

(三)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该门课的设置要求为,要求学生把握握不同信号的时域以及掌握对不同频域描述方法;在思想意识中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信号、频谱结构意识;懂得常用的频谱分析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术原理以及方法;明确懂得数字信号分析过程中使用到的常见专业概念;要了解如何评价测试装置特有属性的办法以及确保测试准确性的条件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测试装置的分析工作以及选择最恰当的装置型号。懂得一阶、二阶线性行系统的特点和如何进行测试,在具体的实践中应当熟悉生活中常用传感器、常用信号调理电路以及记录仪器能够正常运作的原理以及性能,并懂得如何选择适合不同要求的机器型号;了解动态测试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并对该项工作有明确的认知,在机械工程中的参量测试中可以初步应用。

(四)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本门课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知识中最常用到的概念,要求学生可以对机械工程的实际应用中控制系统进行原理分析与方法解读,除此之外,学生应当具有在机械工程实际应用中参与到对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的初步能力。

(五)单片机

学生应当在对MCS一51系列单片机特点、构成以及其运作原理了解的基础上,懂得MCS一51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原理。

(六)机电传动控制

学生需要对机电传动控制过程中的静态以及动态特性进行起码的估算,并需要掌握动态特性的现实意义;了解常见的直流和交流电机运作特点;对现今电力电子技术在机电传动中的推广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可以熟练的对交流和直流电动机进行初步的调速和伺服控制同时,懂得该部分的现实意义。

(七)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基础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全面的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具体构成以及设计办法,掌握不同部分选用的基本准则和设计原理,为今后进行系统学习奠定必要基础。

三、结语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成为用人单位的栋梁之才,广大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当对这些基础课程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将大量的案例引进课堂,在引导学生进行实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彭智娟,殷永贵.机械类专业培养中电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

篇10:机械类专业优秀简历

男 25岁 江西人

学历: 本科

工作年限: 无经验

期望薪资: 3000-5000元

工作地点: 深圳 - 不限

求职意向:机电工程师 | 消防中控员 | 施工员/安全员 | 其他生产/制造职位 | 车工 | 铣工

教育经历

至今在校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技能

Word:一般 经验:3年

语言技能

英语:一般

证书奖项

证书名称:大学英语四级 颁发时间:206月

自我描述

本人热心诚恳、乐观向上,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并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本人能熟练操作office、excel等办公软件及办公室事务,擅长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认真细致,有团结协作精神,“诚信,坚韧,宽容”的.个人品质操守。 全身心投入,细心负责的工作态度,热爱学习,勇于探索,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稳重,逻辑清晰、服从公司安排。工作中会很用心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选择了就会很好地去执行。

篇11:机械类专业应聘简历

男 26岁

学历: 本科

工作年限: 1年以内

期望薪资: 面议

工作地点: 上海 - 宝山 - 不限

求职意向:机械设计师

工作经验(工作了8个月,做了1份工作)

爱普迪光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工作时间:2014年8月 至 年4月[8个月]

职位名称:助理工程师

工作内容:担任品质部助理工程师一职,负责产线上生产过程中的品质问题和处理客户投诉,通过实验来解决各种不良现象,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同时还负责新产品的性能测试,能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流程

教育经历

2015年6月毕业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自我描述

本人学的是机械类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方向),本科。

能熟练使用AUTO CAD及各类办公软件,

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能顺利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乐于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

篇12:机械类专业工作简历

yjbys

性别: 男

年龄: 31 岁 身高: 175CM

婚姻状况: 已婚 户籍所在: 贵州

最高学历: 大专 工作经验: 3-5年

联系地址: 贵阳

求职意向

最近工作过的职位:

期望工作地: 贵州省/贵阳市

期望岗位性质: 全职

期望月薪: 面议

期望从事的岗位: 电力工程师,机械制图员,机电工程师,电气工程师

期望从事的.行业: 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力/水利/新能源

技能特长

技能特长: 维修?管理?安装?机电?弱电?给排水?配电房高低压都有丰富的经验。电脑CAD,Office等,操作熟练;

教育经历

贵阳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大专)

起止年月: 9月至7月

学校名称: 贵阳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获得学历: 大专

工作经历

贵阳监理公司 - 水电监理

起止日期: 10月至月

企业名称: 贵阳监理公司

篇13: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为提高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质量, 尽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生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能和相关能力。过去那种传统的、封闭式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已不能适应这一培养目标的需要。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就业为标准发展高职教育, 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 需要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 与用人单位共同确定培养目标, 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其主体是学生。要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这几年, 我院先后与联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合肥中建公司、安徽东风机械厂、皖西机械厂等公司及企业开展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体系模块化

要改变高职教育以学科教育为中心的弊端, 必须本着实用的原则, 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 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线,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面向职业岗位, 以职业标准、岗位群工作需要为依据, 重组课程体系。例如, 我院在充分分析了高职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 对高职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进行了变革:将过去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的教学体系改造成为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综合能力模块 (又分为职业综合能力基础模块和四个职业综合能力专门化方向模块) 及职业选修模块这一新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新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将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完成公共基础和职业基础模块的教学, 第二阶段根据学生的职业选择, 进行面向职业岗位的专门化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安排上, 前三个学期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职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训练, 第四个学期安排学生到工厂实习, 第五个学期学生在职业选择的基础上, 重点进行专门化的职业训练, 第六个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实践教学连续化、开放化

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 是培养贴近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我院加强和改进了实践性教学, 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了实践教学时数在整个教学时数中所占的比例, 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时数的比例达到1∶1。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不断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1)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实践教学的连续化。根据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需要, 我院将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训、岗位技能实践、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学生从第一学年即开始进行专业认知实践, 通过校内、校外的金工实习和参观学习或下厂见习, 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专业, 初步认识专业,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实践环节由专业授课教师在课内进行,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岗位技能实践通过“实践专用周”和学生下厂实习加以实施, 使学生掌握几种专项职业技能。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 是一个综合性实习实践活动, 让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 到生产第一线顶岗实习。通过这种连续性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 实现了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开放实验实训室, 实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我院通过制定相关措施, 开放实验实训室, 实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 充分利用实验实训设备, 满足学生实践活动的需要。 (3) 加大投入, 进一步改善实验实训条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高投入的教育, 要办好高职教育, 就必须加大投入, 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我院的实验实训条件这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 陆续扩充和新建了一些实验实训室, 基本可以满足机械专业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未来几年, 我院计划进一步扩充和新建几个实验实训室, 并考虑对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 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更好的实际工作环境, 为学生了解企业实际提供更好的条件。

课程职业化、综合化

要改革机械类专业课的课程体系, 本着突出职业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体系, 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建立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 围绕培养能力开展, 配合技能训练进行。专业教学在加强针对性、实践性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未来发展能力。确定课程内容时, 应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删繁就简, 摒弃陈旧的内容, 增加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用的新技术。在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背景下, 理论教学课时会有所减少, 为此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综合化。如我院将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合为一门课程———《机床电气控制与PLC》, 将机床、夹具、刀具、工艺四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机械制造技术》, 将机械制图与CAD合为一门课程———《机械制图与CAD绘图》, 将金属工艺学、力学、机械零件合为一门课程———《机械工程基础》等等, 效果还是不错的。

教学方式场景化

要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从抽象的教学环境中转入场景化的教学环境中来。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 建立虚拟生产加工设备等仿真教学环境, 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 优化教学过程。在机械类专业课的教学中, 我院相继开发应用了一些课程多媒体课件, 如《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与编程》、《液压与气压传动》等, 并应用了数控加工仿真软件组织教学,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考核与考证一体化

要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 实行等级制考核, 并将理论考试与技能鉴定考证结合起来, 实行一体化的考评体系。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难以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院采用过程考核, 并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入到机械类专业课的考试中来, 增加了实践技能的考核。根据职业能力规范的要求, 理论课主要考核职业理论知识 (应知) , 实践操作主要考核职业操作能力 (应会) 。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篇14: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中厂,育人模式,生产性实训

Research on Mechanical Category Professional

“factory in schools” education mode

Yan Zhibo, Xu Yonggang,Liu Peiyue,Hao Gang

(1.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Shijiazhuang Instituet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que,Shijiazhuang Hebei,050081)

Abstract: The article in order to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and Shijiazhuang Dongchang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 through the“factory in schools”out in the for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jects as the background, On the enterprise tal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investigations, the mechanical specialty in “factory in schools” for productive practice education mode is studied. “Factory in schools” cooperation mode is the key problem of the interests of both sides is not quits, only to find the point of balance of the interests,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fic effective measures, in order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Keyword: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Factory in schools,Education mode,Productive practice

一、“校中厂”合作模式的探索

1.引厂入校的背景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人才的使命。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与石家庄东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实现“引厂入校”。校内实训基地融入了真实的生产要素,创造了真实生产场景,营造了良好的实训氛围。只有结合专业特点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确立人才培养是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才能确立符合生产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2.“校中厂”合作模式的实践

石家庄东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加工的企业,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较强的技术力量,有数控加工中心、电火花、冲压、热处理等设备数十台,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五十余人,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企业产品属于高技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适于教学。

(1)资源共享,校企双赢。学校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供学生实训,在真实的工作中提升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养;企业可以共享学校的场地、师资和设备设施,做到技术、设备和信息共享,实现校企双赢。

(2)推动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提供的岗位包括模具设计、工艺制定、数控编程、机床操作、质量控制、生产管理等,结合生产岗位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要求,将数控加工编程、先进加工技术、CAD/CAM课程、模具设计实训整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实训,将课堂搬进了车间。根据企业生产和技术资料信息,整理成零件加工工艺资源库;按企业实际加工规范和生产流程,编写出实训教材,促进了学院实训教材的建设。

学校以企业标准考核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提升就业能力。

二、“校中厂”合作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重当前而轻长远,不愿在合作中做长线投入

多数高校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教育资源短缺和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缺乏考虑,阻碍了企业与高校共谋发展的愿望;不少企业也存在短期行为,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或厂房困难的手段,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

2. 校企双方优势和利益关系不对等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平等合作。现阶段校企合作中多是院校有求于企业,高职院校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院校希望利用企业生产技术优势,获得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相对薄弱,教学资源也难以用于实际生产。企业不愿承担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政府支持或经济补偿,学生实习的时间与企业生产安排相冲突,校方对顶岗实习疏于管理等都是影响企业合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这是校企合作存在的关键问题。

3.校企双方政策导向不明确

双方工作人员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热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合作双方的具体执行者,往往不是专职的,而是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兼职去做一些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工作。无论是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或科研,还是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都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额外抽出精力完成这些工作。他们往往在劳动报酬或荣誉上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校企双方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

三、逐步建立和完善“校中厂”合作机制

1.解决问题的对策

(1)树立长期合作共谋发展的思想。合作双方要摒弃重当前而轻长远的思想,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品方向和企业发展统筹规划。企业的生产任务非常适合机制、模具、数控等专业建设和教学需要。是一个长期合作的必要条件。

(2)制定具体有效的制度措施。通过几年的合作,双方已经逐步建立起感情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平衡的关系。双方在合作中互相投入的人力资源和设备物料资源能够达到动态平衡,这是长期合作的基础。在政策导向方面,学院和企业充分考虑到校企合作中创造性的劳动,给予政策上的引导和精神上的鼓励,引导大家投入到双方共同建设中去。

2.建立科学和完善的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关键是建立一种科学和完善的运行机制。对学校而言,产学合作的根本是育人。学校应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开始到教学组织管理、考核标准的制定、毕业答辩的全过程,由双方共同管理。学校负责教学组织,企业负责安排实习岗位,并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企业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训室按生产要求进行建设,按企业标准进行管理,建立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训教学基地。

四、小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不关注人才的培养,就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双方有著共同的利益点,这个共同点就是校企双方开展合作的基础。只有加强合作,学校充分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企业关注并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双方共同打造育人的平台,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企业急需的高质量人才[2]。

参考文献:

[1]叶茂林,肖念.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梁慧社. 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搭建工学结合育人平台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10.1. 4-6

作者简介:

闫志波,男,(1965-),河北行唐人,硕士,讲师,从事冲压模具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运管所科室职责下一篇:《牧童谣》教学反思